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共12篇)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篇1
摘要:高职教育的评价方法比较多, 但是这些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 如何扬长避短, 将这些方法组合起来评价高职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和DEA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评价高职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评价方法,DEA,灰色关联分析
一直以来, 国内外在教育效率的评价上只能做到近似, 而不能精确的测算。教育经济学者们一直在探索着各种方法的可行性, 主要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DEA、灰色关联分析等, 但是这些评价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到目前为止, 最优的单一评价方法在理论界还没有定论, 然而, 有些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如何将其组合起来评价高职教育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常见的高职教育评价方法
1、德尔菲法。德尔菲法 (D e l p h i Technique) , 又称专家咨询法, 是依据系统的程序, 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 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 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 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 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 列成图表, 进行对比, 再分发给各位专家, 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 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加以整理, 或请身份更高的其他专家加以评论, 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送给各位专家, 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 汇总, 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 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 只给出各种意见, 但并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 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最后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该方法的优点是每位专家都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既能保证逐渐形成深思熟虑的观点, 又能保证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评定。该方法的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 花费时间较长, 受应答者的主观性影响较大。
2、AHP。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也叫层次分析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系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首先建立关于系统属性的各因素多级递阶结构;再按照某一规定准则, 对每一层次上的因素进行逐对比较, 得到其关于上一层次因素重要性比较的标度, 建立判断矩阵;进而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得到各层次因素关于上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并可自上而下地用上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加权求和, 求出各层次因素关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 即层次总排序权值;最后通过排序结果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AHP的优点是简单灵活。AHP计算步骤简单, 决策过程清晰明了, 容易掌握。但是, AHP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1) 一致性检验缺乏理论依据。Saaty提出用一致性比例CR来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 即若CR≤0.1, 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否则, 该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一致性。到目前为止, 用CR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应用最为广泛, 但有学者认为用0.1作为临界值, 缺乏理论依据。尽管不少学者对Saaty的一致性指标定义和临界值的设置提出了疑义, 但均没有提出更合理的检验方法和更具说服力的临界值指标。
(2) 标度评价无法统一。到目前为止, 人们己提出多种标度, 较典型的标度有:1~9标度、0~2标度、-1~1标度、-2~2标度、0~1标度、0.1~0.9标度、9/9~9/1标度、10/10~18/2标度。1-9标度具有较强的心理学基础, 应用最广泛, 缺点是可能导致判断矩阵一致性与思维一致性不等价。0-2标度和-1~1标度是三标度法, 应用简单, 容易被决策者接受, 但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变换, 难免信息损失;-2~2标度是0~2标度的变形, 具有0~2标度的特点。0~1标度引入模糊数学理论, 能较好地解决判断矩阵一致性问题, 但也属于三标度法, 同样存在信息量不足问题。0.1~0.9标度作为互补判断矩阵的典型代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继承了1~9标度的优势, 发扬了0-1标度法的长处。9/9~9/1标度和10/10~18/2标度本质上是1~9标度的变形。此外, 标度评价研究缺少在实例中进行验证, 均没有充足的说服力。
(3) 主观偏好影响计算结果。将传统DEA方法和AHP方法结合, 虽然权重问题得到解决, 但却破坏了DEA模型的客观性, 代价较大。况且解区间的存在使得该模型存在被滥用的可能, 即使用者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图, 人为地调节这一区间, 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3、DEA。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数学规划模型, 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 比较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s, 简称DMU) 的相对效率, 对DMU做出有效性评价。每个D M U都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实体, 各D M U具有相同的输入输出。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 DEA可以得出每个DMU的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 据此可将各DMU定级排序, 确定有效的 (即相对效率最高的) D M U, 并指出其他D M 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 给决策者提供管理信息。DEA还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是否恰当, 并给出各D M U调整投入规模的方向和程度。
DEA的优点在于它特别适用于具有多个投入与多个产出的复杂系统。这主要体现在假定每个投入指标都直接或间接关联到一个或多个产出指标, 而且彼此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使用该法则无需确定出这些关系的隐式或显式表达式, 它具有明显的黑箱型研究的特色, 而高职教育作为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 运用此方法对高职教育进行评价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DEA也有它不足的地方, 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输入输出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等同看待, 即等权赋值;另外一种是根据个人偏好确定权重, 即不等权赋值。这两种处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采用主观赋权。尽管这样可以解决评价指标之间不同重要性的问题, 但同时也破坏了DEA的客观性, 以牺牲DEA的客观性解决权重赋值问题得不偿失。
4、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是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事物或因素的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的大小, 若两条曲线的形状相似, 关联度越大, 则权重也就越大;反之, 关联度越小, 则权重也就越小。
灰色关联度不光考虑了比较数列在数值上对参考数列的贡献程度,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动态看问题, 它从各比较数列的发展趋势上作了比较, 如图1为灰色关联度示意图。其中序列3为参考数列, 序列1和序列2为比较数列, 从曲线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曲线2与曲线3的发展趋势非常接近, 而曲线1与曲线3的发展趋势大不相同, 故序列1与序列3的关联度小于序列2与序列3的关联度。
灰色关联分析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相对客观赋权。由于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可以客观度量, 不容易受评判人员主观影响, 因此,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的权重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过由于发展时间较晚, 在处理多投入、多产出问题上不如DEA应用广泛。
二、灰色关联分析与DEA的结合
根据前面的分析, 可以将高职教育评价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投入产出指标赋权, 二是将赋权后的投入产出指标代入DEA以获得评价结果。
1、权重的计算
(1) 计算关联度
以输入指标为例, 设参考因素数列X0记为X0={X0 (1) , X0 (1) , K, X0 (n) }
比较因素数列Xi, i∈m, 记为
Xi={Xi (1) , Xi (1) , K, Xi (n) }
则X0与Xi的关联度为
式中:ξ为分辨系数, 在[0, 1]内取值, 可以证明在最小信息原理下取0.5
(2) 根据关联度计算权重
ri的大小直接反映了Xi对X0的影响程度 (权重) , 经归一化处理, 可得到各因素X的权重 。
2、将赋权后的投入产出指标代入DEA
这里, L=0为C2R模型, L=1为C2S2模型;Xj= (x j 1, x j 2, …, xjm) , Yj= (y j 1, y j 2, …, yjs) 分别为输入输出指标矩阵;n, m, s分别为单元数、输入维数、输出维数; 为闭凸锥, 称输入锥, 为闭凸锥, 称输出锥, 为闭凸锥, 称为决策锥, 分别表示m, n, s维正向量空间, 且有
A、B、R分别为m×m、s×s、n×n方阵。
三、总结
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在高职教育评价中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主观因素, 因此其评价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而且高职教育评价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 更适合采用DEA来进行评价。至于DEA的主观赋权问题则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解决, 这样就保证了DEA评价的客观性。由于灰色关联分析和DEA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评价高职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7
[2]、曾祥云, 吴育华.相对有效性评价的区间DEA算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 2001, 34 (2) :137~141
[3]、徐泽水.关于层次分析中几种标度的模拟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20 (7) :58-62
[4]、李淑霞.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 .2005 (6) :107-109
[5]、严燕, 徐月红.高校办学效益的预警性分析框架[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8 (1) :81-83
[6]、赵红梅, 赵国杰.基于网络层次分析的中国职业教育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7) :108-112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篇2
潘菊素,傅琼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构成。其中,目标体系包括学习与发展能力、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实践情感与观念的培养;内容体系包括“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与三课堂联动的实践内容;条件体系包括实践师资,校内外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包括组织、运行、制度的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07-0033-03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其中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总体就是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教育厅在2002年高校教学评估中指出:“从抽测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情况看,学生在基本技能掌握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有的学校抽测的成绩很不理想。”许多高职院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被高职教育教学评估列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有所反映,从总体情况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规格、水平、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构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据此,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5个子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其次,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4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对高职教育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第三,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学生更需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在附件中更明确提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这些规定明确地体现了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高职课程取向。
(二)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见图1。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并共同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实践、外语与计算机的自主实践训练、体育俱乐部等均作为必修学分;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等设置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上机等)可以按时间计算设置素质学分。这3种学分均作为第二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以实现学分在“三课堂”中的互动,从而有机地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涉及教师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诸多方面。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学校要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在实验实训管理机构管理下,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和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工场、实训室、实训工厂等。此外,积极拓展实验(实训)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将实验(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重视校外实
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3个方面。(一)组织管理
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二)运行管理
各专业要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6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4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三)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其次,建立一个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人人事考核之中。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3]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叶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2002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评估综述[N].教育信息报,2003-02-08.
[6]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创业教育评价主体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客体作用相對减弱,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但在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构成主体的几部分责任分工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发挥其评价功能,评价内容单一,致使创业教育评价主体地位不明确,而学校在创业教育中所占的主体地位相对突出。创业主体对象的发展由最初的精英阶层到学生大众,主体对象的不同决定评价主体是不同的,决定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也是不同的。由于创新创业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即使在评价指标相同的情况下,构成要素的比重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明确创业教育评价主体,根据其只能分工需求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建构。
2.缺乏明确的创业教育质量标准
为了全面实施好高职教育创新与创业工作,用合理的创新思路与创业途径在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有所成效,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从知识量、系统性和连贯性确定评价体系标准,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提倡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并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课程,这是当前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的主要目标。所以,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建立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标准时要重点考虑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技能技术等,将这些因素作为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创业教育指导机构,或者是增加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板块,但是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建构并不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校外实践拓展维护有待加强,另外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教学经验不足等,这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无法估计。
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相关的教育部门构成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多个主体,教育从结果而言是一个整体的呈现,其过程是其组成部分综合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高校只是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效果也是单层面的,然而第三方评价主体对于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没有用恰当的方式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评价体系相关性不强,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设定不健全、评价内容不全面,各主体只能分工不明确等相关问题,导致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每所高职院校在培养创业人才的时候,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及教育主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摆脱传统陈旧的学习模式,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办学特色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适性的辅导再到课程资源优质化的发展,颠覆传统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把创业教育做到充分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关注社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重点思考创业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导师的培养等相关因素。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内容
(1)学生评价。创业教育教学的受教者与参与者是学生,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设施的完善、教师道德、实验条件以及教师的工作状态的评价是最有话语权的。
(2)管理者评价。管理者是在教学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把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专注于其擅长的领域,以此来评价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及其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等。
(3)督导评价。作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人员、检查人员、监督人员,督导可以指导、评价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情况。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黑板教鞭的教学评价,更要在教学变革中打破时空限制来评价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还包括学生对创业知识多角度的分析与运用能力等动态的评价内容。同时教师评价还包括教师在创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的价值感和认同感等一系列内容的评价。
(5)社会评价。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社会对创业教育有指导与监督的作用,其可以通过对毕业生创业能力的分析,评价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3.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教学表现评价和教育成效与调整反馈评价两方面来表现与反馈教学成效,其中教学表现评价系统又分为五大子系统,即实践条件、教学效果、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同时在这五大系统中又包含2个准则层。例如,教学方法中有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模式两大准则层,而实践条件中有实践任务与安排、实践教学条件两大准则层。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校外测评、校内测评。校内测评指标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习态度、毕业论文设计及其质量、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具体状况、最终学习成绩评价等指标。
教育成效与调查反馈的评价。该评价通常由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包括用人单位调查、在校生调查、教育成效调查和毕业生调查。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愿景,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基点不断缩短高等教育的学用落差,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整体往上提升,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晓霞.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2]肖柳梅. 湖南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
[3]李淑娟.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76-78.
[4]薛红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31-33.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篇4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千千万万的技术人才没有技术人才的基础,就必然缺乏科学的大家。教育工作者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师是人才队伍中的伯乐,是国家人才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贡献。
教育的环节无非是教学与评价,高职教育的改革可以借鉴能力本位的模式。
1 能力本位的概念
什么叫本位?“本位”是基础、根据和理念,例如职业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还是以能力为基础,这涉及到理念和方向。什么叫能力?能力是做人做事的本领,是一种内在的综合素质,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外在的表现出来。例如工作能力它分为岗位能力、专业能力、行业能力、职业能力。
什么是能力本位?高职教育中的能力本位是一种强调能力的培养、训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这些能力是相对与职业职责或任务而言的综合能力,就是适应就业和工作的能力。本质是从职业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以这些目标为标准,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它是以从事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涉及教学的全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2 能力本位的特点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可以包括四个方面: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评价。
能力本位的特点:(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2)以职业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点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3)以职业能力为教学评价的根据,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
综上所述,“能力本位”的实质是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按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得来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组织教学,重视职业能力的获得,对理论知识强调相关与必须,不强调全面系统。
能力标准的制定者主要不是学校和一般教师,而是职业工作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可能不懂学科式教学,但是,他们很清楚某个职业所应掌握的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以及对技能和能力达到的等级或水平的要求,而这正是单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可能不大清楚的。
能力本位引导人们把目光转向内部,转向未来,转向工作实际。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所有渴求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这种努力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这并不否定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是认为知识的教育,必须内化成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外化为提高学生能力;如果知识不能成为提高素质和能力的手段,知识就会成为人们进步的障碍。而能力和素质一旦形成,则对知识具有反作用,不仅可以将知识用于实践,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促进知识的不断发展,成为进一步求知的动力。我们的教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并不是终结目标,必须将知识转化成为素质和能力,学生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才能成为可以创造价值财富的人力资本。
3 人才评价体系的问题及其主要类型
能力一度被忽视,是因为能力评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认真研究其评价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高职教育中,人才评价体系的问题有:高职特色评价缺乏:以普通本科大学的理论知识的判别标准,用传统普通院校的学术教育的思想去制定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评价标准,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宗旨,也缺乏高职教育评价特色;学生主体评价缺失:评价成为教师权威的转化形态,其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大打折扣;人才评价标准缺陷:忽视对职业能力、思想道德水平、拓展性和创新性素质等软指标的评价,不符合国家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考核评价方法缺憾: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追踪,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评价;总结指导评价缺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各不相同,教师很少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进行剖析,学生评价的实效性和长远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及时反馈评价缺损:评价周期较长,没有起到及时的鉴别、诊断、矫正和改善的作用。发展性和服务性的评价缺损。所以人才评价方法必须改变。
主要的评价类型可以分为:(1)诊断性评价:此种评价是通过调查和摸底,在教学过程中用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找出导致学生能力提高困难的原因。其目的是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相关的经验背景,以便实施和改进教育教学;(2)形成性评价:是指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测评。其目的主要在于强化学习动机,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明确学习方向与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3)鉴定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后或一个学习阶段完成时所进行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测试,也可称总结性评价,如英语过级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等都属于此类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甄别学生达到能力目标或有关标准要求的程度,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水平,并据此判断学生在就业中成功的可能性,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证明,并作为学生获得学习结果的依据,以及用人单位录用的证据。因此,必须根据能力目标或有关标准对合格与不合格做出明确的界定;(4)能力测评:能力是人的内在的东西,是经验和才干的综合,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有外在表现。能力只能从外显的行为加以度量,即在描述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做出评价,其测评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践的表现及其结果,给予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其难度主要在于,是工作前的,而不是工作后的;是学习过程的,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的;是将内隐的能力素质给予客观的外在的;评价对象表现的充分度和测评者的评价能力等。
4 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综合的、评价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人才评价中知识主要是运用,而不是主体,能力和态度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主体上引入企业、班主任(或辅导员)、同学和学生本人。既要重视“他评”,又要注重“自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过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应扬长避短。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应是多层次的;有利于调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在评价中有必要让学生以发展的视角看待自身的不足,让家长、老师和学生一起决定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取舍。评价体系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好坏,而是通过评价,充分认识自己的长与短,使评价对象明确其成才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育的环节无非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因为它是改革的瓶颈。教育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类:学习考核与工作检验,学习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教育最成熟的学习考核当属高考。一方面,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的发展,它功不可没。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问题,一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教师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出现偏差,一些学生畸形发展,在学习方法上出现失误。这些问题是与评价方式紧密联系的。
作为一种评价方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评价的内容和怎么评价。在研究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方面。首先,改革评价的内容,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评价为主向以灵活应用的能力为主过渡,减少学生知识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素养。其次,完善评价制度。国内的偏差要纠正,国外的经验要吸取,在国外类似我们的高考时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还有非试题化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考核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可以借鉴。
所谓工作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在实际工作中由社会评判。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人才培养的目的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可能合理了。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改革学校的评价模式,着眼于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善。所以改革的重点,就是让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加贴近职业和社会。
5 结束语
教育对社会具有促进功能,这是教育从其产生起就有的功能。教育就是遵循个人发展的特点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助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教育的选拔功能也是自然的,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这种功能更为突出。“从社会方面看,个人获得某种社会地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竞争和选拔的过程,而教育则同这种竞争和选拔过程密切相关。我们社会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反映了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的冲突。教育的选拔功能是通过考试评价这种技术手段实现的,现行的评价制度的合理性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既有知识的掌握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良好地掌握现有知识间接地标志着学生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智力水平和人格特征,通过严格考试和正规学校教育的标志———文凭,作为人力资本的符号也是基本有效的。但问题也是明显的,就评价机制而言,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合理更公平更好的选拔制度来代替现行的评价制度。教育选拔职能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这样几个阶段:制定选拔的标准、根据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估与鉴别、根据鉴别的结果确定人才的质量。只有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景天魁.“能力本位”:当代核心文化理念.
[2]韩庆祥.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
高职体育赏识教育研究论文 篇5
摘要:赏识教育在高等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文献法来对赏识教育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是以某学校的20xx级的两个班的学生来作为体育教学的研究对象,对常规教学与赏识教学这两种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相应的比较,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与常规教育相比,赏识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标准、快捷的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和运动技巧,因此必须要重视赏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对这一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应用研究
我国的大学生存在着亚健康的现象,亚健康问题是极为严重的,大学生能够坚持每一天都进行锻炼的学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重视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成为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赏识教育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着的闪光点和优点,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学生赞扬,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动力和信心。本文就是对赏识教育在高等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是对某大学20xx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作为赏识教育在高等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对象,两个班的学生一共有80位男生,其中40位男生是对照班,另外40位男生是实验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利用文献法查阅赏识教育体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的资料,这些文献能够为赏识教育研究奠定理论的基础。
1.2.2实验法。
在应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实验法可以为赏识教育奠定实践基础。通过实验班来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体育教学,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奠定数据基础。其中对照班使用的是常规的教学方法,而实验班使用的是赏识教育法。在实验之前必须要对同一年级的这两个对照班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情况,还要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进行测试,在实验之后还要再一次的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测试,对这两次问卷调查和测试的相应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与讨论。实验的时间是20xx年2月到20xx年7月,一共经历了32个学时。体育基本技能和技术在实验控制的过程中,具体的试验情况如下(本文是以篮球课程的体育教学为教学实例):
(1)三米线移动:体育运动的基础之一就是三米线移动素质,三米线移动这一项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与技巧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使用的是计时测试的方法来对学生交叉步或者是滑步来进行三米往返移动的运动进行计时,这一测试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十人为一组,测试完毕,使用统计软件来对测试的成绩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9统计软件。
(2)在对学生进行三分线内运球上篮技术的测试与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分别的进行往返运球上篮,时间均为45秒,根据规定,投中一个是十分,100分是封顶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能够进行补篮,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两轮次的测试,取这两轮次测试中最高的成绩为这次实验测试的成绩。
(3)全场往返运球两次,要投中四球,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要从整个篮球场的A场底线开始进行运球,将篮球运送到B篮板的上篮,这样在投中之后就要返回到相应的A场篮板进行投篮,在经过了两次之后,整个实验的前后要分别的计时两次,以最快的成绩为主,规定是45s是60分,而25s是100分。
1.2.3观察法。
对现场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化、学习情况和技术技能进行观察,掌握学生的动态。
1.2.4问卷调查法。
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整个实验前后要分别发放调查问卷80份,这80份调查问卷都是有效问卷,也就是说调查问卷的有效率是百分之百。
1.2.5数理统计法。
本文对于调查数据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是SPSS19软件来开展数理统计,试验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独立T检验和配对T检验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能够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对于实验是极为重要的。
2 研究结果和具体分析
2.1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
2.1.1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对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鼓励和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信心,也能够营造出一种比较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高质高效的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而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赏识,这样就使得学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日常的生活中变得更加的畏缩和懒惰,在这样的情况下,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开展赏识教育,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1.2赏识教育和常规教育的具体方法。从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实际特点和情况来看,笔者结合了赏识教育的相关教学方法和理论来开展赏识教学,以下分别对常规教育法和赏识教育法进行阐述:常规教育法:常规教育法使用的是纠正错误法、预防法、分解法、完整法、示范法和讲解法。赏识教育法:赏识教育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从理论出发来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赏识教育法还结合了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育是学生,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赏识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努力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努力的成果进行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持续性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赏识教育还巧妙的使用了语言,使用甜美的语言风格来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赏识,这样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并且使用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赏识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运动中有着学习的欲望。
2.2赏识教育的实验评价
2.2.1实验前的情况。在实验之前,对于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的男学生的心里素质、基本技能和技能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测试,并且使用SPSS19来开展相应的T检验,具体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表中的数据有效的说明了整个实验前学生具有的基本条件是相同的,能够开展实验。
2.2.2实验后的情况。实验之后,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进行测试,使用SPSSl9来进行检验,表1和表2的数据结果有效的说明了这两组的学生是有着显著性的差异的(P<0.01)。
2.3赏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3.1体育的基本素质分析
学生在进行三米移动体育练习的时候,使用的常规教学法一组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赞赏,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不积极、不尽力,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使用赏识教学法的一组学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满着激情,经常会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赏。笔者对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计时测试比较,发现这两个组实验之前三米线平均的移动速度分别是23.02s、23.13s,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实验之后,两组的试验成绩分别是22.35s、21.03s,有着显著性的差异。通过配对检验发现实验组的提高更为突出,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成绩进行独立的T检验(P<0.01),结果显示赏识教育对学生的三米移动专项素质的提高优于常规教育。
2.3.2篮球项目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比较分析
分线内45秒往返运球上篮技术成绩比较分析:对照组平均分为70.25分,实验组为80.00分,配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得分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实验组的结果与对照组的比较又有更明显的提高。对两组成绩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显示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赏识教育对三分线内运球上篮技术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场往返运球2次投中4球技术成绩比较分析:对照组平均分为70.35分,实验组为85.25分。配对T检验显示(P<0.01),试验后两组成绩有显著的提高。对两种方法得出的效果进行独立T检验(P
2.3.3克服困难的毅力比较分析通过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方面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应对能力,尤其是毅力很好,而对照组在这方面很多孩子表现就不尽如人意,实验组评价值达到了4点多,而对照组平均值仅为3点多,这写对比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关于山治教育在体育课中的渗透策略还需要不断加强,才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表现更好。
3 结论
赏识教育在当前教学中备受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毅力和魄力不断增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能够表现的更优秀,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提升意志品质,以便在应对社会就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压力,并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2]孔凡杰.浅谈语言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5):264.
[3]粱立芬.微笑在我心―――浅谈微笑在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4).
[4]邓树勋.现代大学体育理论和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5]周弘.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12).
高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学
高职语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职毕业生的重要责任。高职阶段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生的自控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不高,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高职语文教学作为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高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功能
高职语文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在高职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与一般的思想政治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民族精神的育化功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促进民族精神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蕴含着较强的感召力,影响人们的心智,对人的教化具有综合性的功能。高职语文教材选取文学作品的精华,包含的作品内容十分的丰富,比如,理想教育、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无不涉及。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育通过作品的育化功能实现对高职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
(二)思想道德底蕴教育的功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小,缺少了学习压力的约束,高职学生“自我放纵”的意识明显变强。校园内各种文化并存,比如,西方文化、武侠小说、游戏作品等等,这些娱乐性的文化作品挤占了高职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而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反而被学生遗忘在角落里。长期以往,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精神会出现缺失,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理想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化作品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弥补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利用生动感人的艺术人物形象,引导高职学生产生共鸣,促使他们文化品位、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持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创新意识,实现了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能力、技能的共同提高。
事实上,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德育教育严重缺失,合格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技术合格,更应该道德合格,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高职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高职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如上分析,高职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更多的德育成为摆在广大高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开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成效。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高尚品格是渗入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要具有高尚品格,通过自身的言行、自己的爱心和独有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高职学生。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将人文关怀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道德动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优化。
(二)介绍文学作品的作者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的内容
能够写出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的作者,无不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往往通过描述生活中的真实,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塑造的主人翁的崇高人格、美好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都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对这些作品的作者进行介绍时,应该重点介绍其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行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范文导读渗入德育教育内容
高职学生虽然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但是,经过高中、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通过范文导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首先理解待讲课文预示的“道德境界”的精华,通过深刻地分析、领会,理解作品展示的道德情感及艺术表现形象。教师的导入如何,对学生从什么角度来领会课文具有重要的影响。久而久之,通过教师的以情动心、潜移默化,实现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感情是追求真理的关键,德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只有高职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德、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求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等,价值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培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从而可以实现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互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古往今来,文学典故,具有高尚品德的事迹比比皆是,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与中学阶段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已经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帮助学生自己解除困惑,找寻自我成才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最佳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素质共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爱民,张国基.论“大语文教育”与“大德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2).
[2] 段慧景.以生为本,潜移默化——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09,(19).
[3] 胡丹鸯,朱玉清.高职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式探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
[4] 王耀臣.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导刊,2009,(13).
[5] 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03,(10).
高职语文教育中阅读方法研究 篇7
1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与普通学校相比, 高职学校更为重视学生实务知识的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因此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特别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而忽略了语文教育。目前, 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内语文教育中语文阅读是被“抛弃”甚至被“遗忘”的一部分。
1.1 高职语文教师“施工”难上难
在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中, “高职”二字强调的是职业而非高素质教育, “以职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最终目的。所谓高职语文教师“施工”难上难, 是指高职语文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专业性学习成为高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教学往往被忽略。与综合性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其语文教师数量有限、教学课时受限、教学计划易变动。
1.2 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而兴趣作为一种无形的动力, 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内,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课;其学习语文兴趣普遍不高, 缺乏学习兴趣已然成为高职语文教学的绊脚石。
2 高职语文阅读必要性
2.1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般认为:阅读是个体依靠大脑原有知识, 主动加工、提取、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过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 包括纸质获取、网络获取、学习获取等多种方式。但究其本质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将所获取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知识,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知识价值获取与否。语文阅读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式, 而高职学校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必要。高职学校主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着重培养技术型一线劳动者, 增强技术知识学习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是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任何学校而言, 简单听课都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只有听、练、学三者统一才能有可能真正提高;无论在任何阶段学习都是十分必要, 阅读是学习、获取技术知识的关键。
2.2 是再思考过程
高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营地, 而技术型人才不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更需具备随机应变能力。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特别是技术类工作一旦发生事故, 可能会损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避免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损失, 各用人单位要求技术类工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 通过阅读进行再思考是培养随机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读文字, 也不是简单的读课文, 而是自身和文本融为一体。在阅读过程中, 个体思维会随着文本内容改变而改变;真正的阅读是个体和文本直接对话, 所谓直接对话就是个体进行再思考活动。再思考是对原本事物产生疑问或质疑, 甚至提出个人观点以期满足自身思维变化需求的移动过程。
2.3 阅读是提高素质的重要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快速推进,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术型人才是高职学校发展趋向。高职学校作为技术类学校,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水平并不是难事, 而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并非易事。在高职学校教育中, 素质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职业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 职业道德教育根本无法替代语文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由于高职学校的独特性, 其语文阅读范围不受限制, 能净化心灵、扩展知识面的书籍都值得阅读。
3 高职语文阅读方法研究
3.1 语文阅读之内心独白
一般认为,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是辅助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生存的价值意义,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都千差万别, 每个人心中有都有衡量是非、对错的标杆。每个人都两个生存空间, 一个是现实世界, 另一个是内心世界;个体无法改变现实世界, 而内心世界只能属于自己。如果说现实世界是人们生存的“套子”, 那么内心世界则是真实反映自己的“里子”;如果说现实世界是埋藏寂寞的深渊, 内心世界则是表现真实性情的乐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真正交融后, 由感而发便会进入内心世界, 在阅读世界中寻找曾丢失的自己。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内心独白式阅读方法要求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实质是一种联想和想象;由感而发, 感情真挚。
3.2 语文阅读之分类训练
在个体没有真正投入到阅读过程中时, 阅读则只是概念;只有真正经历过阅读训练并融入其中, 才可以称之为灵活阅读。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阅读作品种类繁多, 有选择性的取舍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前提。语文阅读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方式, 应根据阅读材料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朗读是指有明显发声阅读, 默读是指没有明显发音阅读;朗读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但默读有助于理解、获取和加工文字信息。
在现代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方法还包括信息式阅读法、经典式阅读法、消遣式阅读法和文学作品阅读法, 四种阅读法各有利弊。文学作品阅读法要求阅读速度慢, 阅读意义深刻;阅读时应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内容、修辞手法和文字韵律, 从隐喻或词组中获取自己的感知, 并加以联想和想象。消遣式阅读法又被称为麻醉式阅读法, 其阅读目的是为了消遣;在消遣式阅读中个体与文本是独立存在, 两者互不干涉。经典式阅读法的对象主要是经典文学作品, 阅读经典需要再思考;经典作品中的一字一句都值得读者推敲以求思索作者的真正用意。了解事实是信息式阅读法的直接目的, 一般要求一目十行、快速浏览、合理取舍以求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分类训练阅读法应用更为广泛;高职学校的学生专业性要求高, 分类阅读有助于扩宽知识面。
3.3 语文阅读之重复与对比
在文学理论上, 重复与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强调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用重复或相反的词句组合, 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重复与对比是两种重要的写作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话语表现能力。与普通文本相比,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较强, 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斟酌后的结果。因此, 在语文作品阅读过程中应重视所出现的重复与对比话语, 并多次阅读以揣测其用意, 思索作者真正用意。
3.4 语文阅读之交互
阅读并非简单的个体独立学习过程, 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从多者阅读交流中提取出来。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 其阅读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交互”一词最先运用在互联网程序编辑中;交互即为互相、彼此。在互联网中当计算机播放某多媒体程序时, 编程人员可以发出指令控制改变程序的运行, 而不是程序单方面执行;程序在接受编程人员相应的指令后而相应地做出反应, 将这一过程及行为称之交互。
在高职语文阅读方法中, 交互式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方法,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双向阅读主动性。在现代高职语文阅读教学, 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舞台”;老师不再需要“唱独角戏”, 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语文阅读学习是一种双向学习, 老师和同学都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二者相互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提高学习质量。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互动, 没有交流就没有收获, 交互式阅读重在交流。
4 结束语
阅读是个体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个体进行再思考的重要表现, 是个体获得内心平静的重要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与各科教学一样, 都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主动阅读;学生只有在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中, 不断思考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阅读方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高职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应用型劳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个体获得知识主要途径的阅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笔者主要对现阶段高职语文教育中阅读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语文阅读方法加以探讨, 以期提高高职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职学校,语文教育,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孟卫华.浅谈新形势下高职语文教材建设[J].戏剧之家, 2014年10期
[2]刘娟.高职语文教材在新形势下的建设[J].中华少年, 2015年16期
[3]是莺.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探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年09期
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课程评价,方式,方法
由于高职课程评价对高职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高职课程评价的研究, 努力探索能够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为社会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对课程评价内涵的理解
教育课程评价是以科学的方法, 通过一定的途径, 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评判的过程。因此, 从课程评价的对象上看, 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结果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和价值取向作出评判。教育课程设计包括:专业设置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标准制定等。因而, 课程设计评价也应从上述方面展开。对高职课程设计进行评价, 可以了解课程设计者对课程目标、课程理论、学习理论以及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可以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 找出结症和原因所在, 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课程实施评价是指根据课程目标要求, 依照一定规则, 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对课程教学过程合理性作出描述和判断。高职教育课程实施必须符合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 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 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必须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一致。因此, 对高职课程实施进行评价, 有利于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课程结果评价是课程实施评价过程的延伸。根据对评价对象的划分, 如果说课程实施评价是针对教师或者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那么,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课程结果评价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开展评价, 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当然, 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性。应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当前, 企业对于高职学生学业成就的衡量标准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 上岗后就能操作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力, 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 认同了这一观点, 在评价学生时就会重视评价的情境性,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各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有效的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必须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既要重视他人的评价, 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此外, 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 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管理”学习。
高职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就是要将课程评价的重心落在学生身上, 不能因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要尽可能地减少课程改革所带来的“负效应”。同时, 在课程评价的技术层面, 要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方式和方法, 要从注重学生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评价, 从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从注重认知领域的单一评价转向注重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素质领域的综合评价。
以改进和提高为目的
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评价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此, 对于高职课程进行评价,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首先要有反思意识, 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其次, 要重视过程评价, 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和技术, 使评价者能够亲身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修正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在高职课程实施中, 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等都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对其结果产生影响, 即非预期效应。所以, 必须加以关注。
坚持多元化评价
由于高职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 因此, 为了保证高职课程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采取多元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法的多元化评价。
高职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基于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方面的诸多研究与实践, 笔者认为, 在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总结性评价。这是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把课程评价定位在目标取向上, 把课程活动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依据。所以, 通过总结性评价去关注课程结果是必然的。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高职课程实施中, 由于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与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及外在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课程实施背离课程目标的现象。因此, 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当然, 在高职课程评价中, 注重形成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并不排斥对总结性评价的有效使用, 而是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 同时, 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由于在高职课程评价中, 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生的能力素质等因素难以用精确的量化指标衡量, 所以, 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 占据主导地位。但是, 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 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 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 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根据高职课程特征, 课程实施主要是由高职院校依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独立进行的。因此, 课程评价以校内评价为主,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 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要想使课程结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校外评价。因此, 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是高职课程评价的必然选择。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的统一, 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水平的统一, 课程模式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统一。其中, 用人单位的评价应是终极评价, 是高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因此, 课程评价在方法、方式及内容上都必须与之相衔接, 要形成“三环节”、“三督导”的过程控制机制, 即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 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
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 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是课程评价反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理。我认为, 课程评价的反馈不是一种评判式的结论呈现, 而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 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同时, 在反馈态度和反馈方式上, 宜采用合作式的研讨方式, 通过双方平等的沟通, 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解, 促进自我反思, 从而形成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融合的局面。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
(1)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2)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导向性原则。 (3) 突出改革与创新, 展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了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结果过程控制、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等。 (1) 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高职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专业名称科学规范, 专业口径宽窄适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有明确的职业面向, 培养规格表述清楚, 并与目标定位一致, 可操作性强。鼓励订单培养, 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2)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坚持就业导向原则, 遵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 合理设计课程结构,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例, 以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 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科学、规范、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 应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并具有前瞻性,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教育。 (3) 课程单元与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与整体教学设计科学、规范, 能反映“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在设计中, 可以采用多种课程范型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应用为主旨组织理论课程, 以满足基本的职业能力训练为标准, 设计必要的实训课, 特别是综合性实践实训课程。重视教材建设, 能够组织自编电子网络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及优秀课件。注重课程内容更新, 及时吸收科学技术最新成果, 课程形式多样。 (4) 教学过程的组织。围绕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严谨组织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 有完整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管理文件, 教学运行正常。各类课程均有考核标准,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教师教学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注重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广泛推广多媒体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效果;教学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方案实施全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讲座有一定影响面, 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 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 形成高职教育品牌。 (6) 教学环境的创设。创设实践教学环境是满足高职专业教学环境需要的基本要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技术装备要先进, 具备真实或仿真的特征, 运行状态良好。实践 (实验和实训) 教学项目开出率有保证,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态良好并有保障机制。专业图书藏量、校园网建设能满足专业要求, 专业建设经费保障有力。 (7) 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产学研结合是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成立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是设置高职专业的必要条件。因此, 产学研合作要落实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科技研发等方面, 建立产学研合作、互惠双赢的有效运行机制。 (8) 师资队伍建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合理, “双师型”教师达到必要的比例, 专业带头人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专业建设发展要求, 理论和实践教学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配备齐全, 并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有一支来源和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 (9) 学生能力素质的体现。高职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 计算机、英语通过规定的考试标准, 并有较好的应用能力, 专门技术能力达到职业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等活动;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较高;建有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保障机制以及心理咨询机构。 (10) 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系统, 能够及时反馈信息,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同时, 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激情, 成功创业的范例有典型性。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3]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4]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高职教育中心理教育方法渗透浅析 篇9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高职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社会极度进步的时代,同时信息共享也极其方便,各种文化充斥着学生的生活。这个时代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同时思想也比较独立,重视个性的发展,因此,为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传统规划式、统一式的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另外,人们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等,其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改变,这就不得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早熟是他们在现实中表现出的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同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群体观念较为淡薄,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对于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也较低,教育的目的不但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也必然要培养其心理素质。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心理教育引入高职教育中是极其必要的。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极大的生活压力,须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观念,因此,高职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职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将心理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中。
( 1) 注重学生的个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鲜的事物不断地涌入, 信息的分享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各种信息都会对高职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发生变化,甚至产生不良的倾向。比如有的学生对网络过分沉迷,有的学生消极生活,有的学生过分追求个性,甚至有的学生有自闭心理, 这些不良心理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必须将心理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针对学生的心理表现进行相应的开导,并与之沟通,使其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及自己的价值,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纠正不健康的心理, 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 2) 特别注重家庭背景特殊的学生,对其加强心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 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富裕,而这两类学生的心理都有可能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对于家境不太好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他们可能产生的自卑或极端的心理。在这一点上,更需要各方的物质帮助,同时教师要对其进行精神帮助,也就是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 也可以发动其他学生关心他们,让其体会到学校的温暖,从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使其学习更有动力,以提升学习效率。
( 3) 以就业为导向,渗透心理教育。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教育首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就业指导, 使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将自己定好位,同时积极地面对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在增强他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与渗透,提高他们面对现实的能力,并且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使从高职院校中毕业的学生可以德才兼备,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在我国学校教育全面改革与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当下,在高职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为适应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使教育不只是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表面上,同时让心理素质培养成为高职教育的终身观念,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实现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的教育宗旨。
摘要:高职教育因为其培养特点的不同、学生特点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心理教育就是一个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高职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进行了阐述与研究,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是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因此, 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 高职土建类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土建类专业顶岗实习具有地点分散、实习时间长、流动性大、指导教师人手不足等众多原因, 往往使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出现许多问题。
1.1 没有实现过程性考核评价。
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实习考核办法, 以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上交的实习报告、实习鉴定等来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到什么知识, 达到何种能力水平, 则难以准确及时地掌握。
1.2 考核评价标准过于笼统、模糊。
在对顶岗实习的评价中, 不少院校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 或虽已有相关评价指标, 但也只是简单地将一些评价内容列入评价表内, 太过笼统、模糊的评价结果造成学生不能真正了解自身的不足, 不清楚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1.3 未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实习的考核和评价上, 未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缺少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有效参与。所以,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急需确立, 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为正确评价学生提供参考。
1.4 评价结果的主观随意性较大。
由于缺乏科学、可操作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 使得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形成了主观上的分数, 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 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
2.1 为正确评价学生提供参考。
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学生就可以有标准进行参照, 通过对比便可以清晰地看出自身的不足, 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2 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沟通。
学校可以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工作, 企业通过详细的测评可以直接留用表现优秀的学生。
2.3 为教学改革提供直接的依据。
通过对实习学生的合理的测评, 得出的结论可以直接为管理层制定政策、改进顶岗实习的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
2.4 可以有效地反映顶岗实习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评价是贯穿整个实习工作的管理控制线, 通过评价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顶岗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实习质量。
3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3.1 全面系统性原则。
由于顶岗实习过程的时间较长, 管理难度较大, 因此, 评价结果要充分结合过程考核, 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紧密结合。
3.2 导向性原则。
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3.3 多元性原则。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评价, 应采取学校、企业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评价的办法。学校主要考核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企业主要考核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加入学生自我评价, 能激发实习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有效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 既要体现评价体系的指导性, 又要适应学校实际需要, 使顶岗实习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且容易实施。
4 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校在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 着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依据上述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的原则构建土建类学生“三三三”顶岗实习评价体系。
4.1“三三三”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含义
“三三三”评价指标体系, 即三阶段定期评价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三评价主体 (实习单位、学校和学生) ;三级指标体系。
三阶段定期评价的准备阶段主要评价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 是否考虑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程度。实施阶段主要考核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是否按实习要求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是否掌握了本专业的岗位技能、是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是否提高了职业能力等。总结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考核评价。学校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平时考评记录, 充分听取企业的评价意见, 吸纳企业和学生自我评价的合理得分, 作出综合性实习成绩鉴定, 并给出相关成绩。
三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实习单位、学校和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 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依据。
4.2 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按照顶岗实习目标、实习内容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我们在土建类专业多届学生的工作实践中建立了并逐步完善了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指标明确评价内容, 二级指标作为具体考核内容, 三级指标为主要评价标准, 并规定各级指标的得分标准。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包含职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 岗位任务、基本表现、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在内的5个二级指标以及具体的16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的得分标准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为实习单位和学生用表, 表2为学校用表。
5 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初步运用效果
运用上述评价方法, 对我系土建类各专业2009级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进行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 使实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更加自觉地要求自己。通过顶岗实习, 毕业生职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得到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龚江南.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 2012 (3) .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专业设置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9-01
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在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把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互对立起来。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长处:前者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而不能对立起来。
第二,机械的看待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论题中,经常看到项目教学中必须分组、实施过程应该分几步、应该如何考核等方面的论述,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及理论探讨不能机械化。
2.在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项目教学准备环节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手段不很充分或者缺乏多样性,也没有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教材。
第二,项目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一部分项目缺乏横向关联, 缺乏综合性。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二)“双元制”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可实行性
1.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学校制的职业教育,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2.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和企业有很多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三、国际其他教育模式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
(二)PBL教学模式与T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与学习模式。PBL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要围绕着具体而复杂的任务和问题展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式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
(三)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与教学有效融合,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
四、教育模式比较应用
CDIO工程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工程学科领域,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PBL教学模式创始于医学,适用于医学、法学和管理学,教学模式从复杂的问题展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工厂是在借鉴“双元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将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其他教育体系应用面更广,适用专业更多。我国现状还处于学校愿意开展“学徒制”教育教学方法,但企业还不太能接受这种合作形式,所以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协作,改变理念,从学校针对性的选择一两个有名的企业做双元制实践体系,摸索合作方法,做出成效后逐步推广。双元制体系的优点和适用性是目前我国最好的借鉴方式,但需要考虑国情与可行性进行改良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承剑芬,戴勇.新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选择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 2004(16)
[2]文汝,罗玉平.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篇12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指导,校企合作,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职学院优劣的首要标准。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了, 学院的生源也就大大提高了, 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 也提高学院的经济效率。因此,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提升就业质量成为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笔者对10, 000名高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收回调查表9, 300份, 从就业性质、就业对口率、就业薪水、就业岗位、就业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2012年的就业情况:从就业性质看, 企业的占82%, 事业的占18%;从就业对口率来看, 完全对口的占38%, 基本对口的占45%, 不对口的占18%;从就业薪水方面来看, 1, 000元到2, 000元的占15%, 2, 000元到3, 000元的占78%, 3, 000元以上的占7%;从就业岗位来看, 一线工作占56%;从就业途径看, 学校介绍的占35%, 人才市场或网上占65%。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用人单位反馈部分, 共收回调查表1, 265份, 296家单位参与调查, 调查比率为2012年度用人企业的32%。调查内容可分为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等四方面, 其中包含职业道德、专业对口率、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意识、适应能力等11个细节。调查数据显示, 用人单位对265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评价均为优秀, 满意率为100%;专业对口率方面, 52%的毕业生的专业对口, 剩余48%为一般;在工作能力方面, 71%的毕业生为优秀, 较好为19%;创新能力方面, 18%的毕业生有创新能力;团队意识方面, 70%的毕业生团队意识优秀, 30%的毕业生团队意识一般。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的是职业道德、专业素质、适应能力, 基本满意的是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及合作精神, 不满意的是创新能力及组织能力。以上数据显示,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令人担忧,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 高职学院对毕业生的毕业指导不到位。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和学院就业与指导工作密不可分, 目前, 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缺乏个性化的指导;2.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得到保证;3.就业指导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对口的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符, 学生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不符的原因是:一是所学的专业不精, 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二是不喜欢所学的专业, 不愿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三是没有建设与该专业相关的专业群。
(三) 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1. 师资结构不合理。
一是多数专业教师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工作, 由学生到教师的直接角色的转变, 没有到企业工作的经验。二是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下企业锻炼的机会, 造成了先进专业知识、企业的文化理念、团队合作精神等的缺乏。三是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教师无法学习到知名学院的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等专业技术。加上企业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不多, 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 学生的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
2. 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
校企合作存在表面的合作, 没有进入合作的实质性阶段, 参与教学的工程师很少, 教学中得不到先进的技术。企业共建的核心课程不多, 不能将企业的项目流程带到教学中去。企业工程师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参与的不多。这些都是学生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的原因。总之, 除了改进上述两个方面, 还要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及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就业质量不高的解决方案
(一)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要对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毕业指导,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定位分析, 分析自己在此专业中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 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如:软件技术专业有很多方向的岗位, 软件维护员、软件开发人员、软件测试、网络建设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一旦选定自己的位置, 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很容易了。再者, 学院要组织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到学院进行招聘工作。对已经到毕业时间, 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 学校要对其进行培训, 协助其找到工作。
(二)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1. 采用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是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在特定的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教学, 通过围绕某一问题、项目或课题开展教学活动, 使教学目标具体, 学习目标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 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掌握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和必备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层次逐步深化的不同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在学校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顶岗实习由行业企业的指导教师和校内的专业教师共同指导, 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生产实习, 以尽早适应工作环境。这样, 就把学生的基本技能、单一技能逐渐培养成以就业为导向需要的综合技能, 构成从校内实验实训室培养逐渐走向校外实际岗位培养的新实践教学体系。
(三)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鼓励专业教师到软件企业去锻炼, 并制定相关政策。一来增加了软件专业知识, 二来提高了教学水平。第二, 增加教师去知名高职学院培训的机会, 普及到每一位专业教师, 选拔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外去培训。第三, 聘请知名企业的工程师参与教学, 给教学团队加入新鲜的血液。工程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会将企业用的先进技术、企业的文化理念、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的研发流程带到教学中去,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提供了便利。总之, 加强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 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 而且注重员工的素质以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为, 任何工作都是员工们团结合作完成的。所以我们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应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 使毕业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五) 加强校企合作。
在合作方面, 必须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巩固就业实习基地, 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 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平台。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应大力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走校企合作之路, 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支持, 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可以实现“双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方面的各种资源, 促进专业教学, 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六) 实施双证书。
高职院校鼓励学生考取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如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鼓励考计算机二级证书和计算中、高程序员。学生毕业后有相应的证书, 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赵志坚.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探索, 2012
[2].许德香.实现无缝对接提升高职就业质量[J].新西部, 2010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09-07
高职教育方法思考09-23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研究10-10
高职教育研究性学习07-21
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05-20
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方法08-01
高职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分析与研究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