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共11篇)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1
摘要: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该文总结了国内外二语策略培训的研究层面和成果, 探讨了目前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方式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以期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结合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大学英语教学,效度
Biggs曾提到只有当学生积极向学而又懂得怎样学时, 学生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掌握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以下简称策略) 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研究者们着力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尝试, 以期帮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Cohen (1998) 认为策略训练应成为外语教学课程的一部分。然而, 时至今日, 策略培训并未得到大范围推广, 也没有广泛地融入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策略培训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但是必须探索新的研究视角, 从而保证策略培训教学的效度, 并使其具有普遍意义。
1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研究回顾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由Hosenfeld (1979) 率先提出。这无疑是对策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其实质内涵就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训练, 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相比, 仍然涉及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个方面。然而前者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最大限度地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效率。从本质上讲, 以培养技能和方法为内容和目的的教学, 实现了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飞跃。策略培训突出学习者在学习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 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领域的探索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目前学习策略的可培训性已经得到证实。国内外对于策略培训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策略培训方式 (短期集中培训还是与教学相结合) , 具体的培训框架 (即策略教学设计) , 策略培训的内容 (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单项策略的培训或者三个策略相结合的综合策略培训) , 以及策略培训的效果 (即策略培训与二语成绩的相关性以及策略培训与策略使用的相关性研究) 等。
Cohen早在20世纪末, 就曾对策略培训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一般学习技能课、通过讲座和讨论、讲习班、伙伴辅导、策略与教科书结合、微型录像课程以及以训练为基础的外语教学。实际上, 对以上七种培训方法进行归纳, 可以发现, 策略培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个别指导 (马建桂、赵翠华等, 2007) 。而目前,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将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 (文秋芳, 2000) 。关于培训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O’Malley&Chamot (1990) 、Oxford (1990) 、Cohen (1998) 等都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O’Malley&Chamot (1990) 制订了一套教学计划“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 (CALLA) , 提出了培训的五步框架:准备、呈现、练习、评估和扩展。Oxford (1990) 将策略培训与任务教学相结合, 整个过程包括尝试、讨论、回忆总结、建议新策略、阐释说明、练习、示范、巩固、评估等。Weaver和Cohen则采用显性和隐性两种手段, 将策略培训融入日常教学中, 鼓励学生协作讨论、举一反三, 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以及对选择和使用策略的能力。而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培训框架并不多见, 但马晓梅、孟亚茹 (2008) 尝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研发个性化英语学习策略诊断与指导系统, 创造性地将策略培训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并提高自己学习策略的空间, 可以称得上是培训框架的突破。除了培训框架的研究, 国内外策略培训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国外元认知培训:Weden (1982) 、Nunan (1997) 等;单项策略培训:Cohen&Aphek (1980) 、Bialystok (1983) 等;综合策略培训:O’Malley (1987) 、Oxford (1990) 、Cohen&Weaven (1996) 等。国内元认知培训:纪康丽 (2002) 等;单项策略培训:吕长红 (2001) 、苏远连 (2003) 、范琳 (2002) 等;综合策略培训:王笃勤 (2002) 、马晓梅 (2003) 等。我国元认知策略培训较少, 这与元认知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很不相称。 (马建桂、赵翠华等, 2007) 综观国内外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 其结果大多都较为显著。Huang&Naerssen (1985) 发现功能操练最能预测学习者口语成绩;Politzer&Mc Groarty (1985) 研究了三类策略 (课堂行为、自学行为和交际行为) 对成绩的影响;Cohen (1998) 证明了策略训练对口语表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王立非 (2002) 进行了交际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交际策略的培训可以增加学生使用策略的效度。 (文秋芳、王立非, 2004) 范琳、王庆华 (2002) 采用了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培训方式。证明两种培训方式对训练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 但数据显示词汇分类训练对词汇成绩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顾永琦和胡光伟 (2003) 从动态的角度验证了词汇策略培训与策略运用之间的关系。他们对比了培训前后收集到的数据, 发现经过6个月的词汇策略培训, 学生使用词汇策略的频率增加了。
2 研究局限
培训所采取的最优方式以及对于学生相关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是否有效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得到定论。近年来, 研究者们多集中于策略培训效果方面的探究, 这些研究对于策略培训方式和效果的探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无论是单项技能的策略培训或者是综合策略培训的研究, 都凸显了两点不足。
首先, 避重就轻。研究普遍着重论述策略培训所取得的效果, 重在实验结果的阐述, 但对培训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的介绍提及的不多。这一点, 马建桂、赵翠华等 (2007) 也曾在自己的研究论述中阐述:目前多数研究只关注结果, 却忽视了方法本身的操作过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关注不够。
其次, 研究模式趋于定式。目前的相关研究只将关注点单纯锁定到了测量培训与成绩的相关性。其研究模式多难以摆脱对受试者的短期培训+横向或纵向的测验成绩的对比。然而, 这种考量方式真的能够证明策略培训的效度吗?刘振前、肖德法 (2006) 就曾提出, 经训练掌握的策略只有达到自动化的水平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 在培训效果的相关研究中, 所获得的数据多由策略培训后的显性测验所获得。这样的数据仅仅能够通过前测和后测成绩的对比得出培训策略与二语成绩的相关性, 但却不能测量被试运用策略的程度, 因而也难以全面证明策略培训的效度。
3 研究新视角
鉴于上述研究的局限性, 笔者对策略培训研究的探索视角提出一些新的设想。首先, 注重研究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虽然前人对于培训模式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疑问要求研究者不能一味的借鉴。仅仅注重实验结果的阐述, 而忽视培训模式和框架的设计和探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次, 改进实验数据的测量方式。显性和隐性训练作为培训的一种手段, 在策略教学中被经常使用, 但在实验数据的测量中却很少涉及。因此, 笔者建议, 在今后的试验中, 研究者可以尝试采用显性和隐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 以此测量学习者掌握策略的程度。再者, 对于培训效果的测量充分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培训对提高受试者的技能或者二语成绩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受试者对于所培训的策略的使用是否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达到自动使用水平的学习者比例是否能证明培训效果具有普遍性。基于以上三个因素的培训实验不仅能够全面证明培训的效果, 也赋予了策略培训研究实质性的意义, 可以为推进策略教学的普遍实施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综观策略培训的研究现状, 不难发现, 目前趋于定式的策略培训无论从培训模式和研究方向上都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新思考。研究者们不应滞留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 而应该在思考中勇于刻画各种问号。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同学们的策略学习效果?目前的策略培训模式是最有效的方式吗?策略培训的效度和普遍意义到底怎样才能得以实现?这些问题都亟待笔者和同行们一起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永琦, 胡光伟.词汇学习策略、词汇量与英语成绩的变化[A]//文秋芳, 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振前, 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3.
[3]马建桂, 王檬檬, 赵翠华.国内外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135-137.
[4]王立非.大学英语口语课交际策略教学的实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
[5]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43-108.
[6]文秋芳, 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 2004 (1) :39-45.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2
从4月23日起,新一批的我们开始了第二周的培训,经过上周的培训,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工作内容。这一星期,周三上午,许金良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南昌中小学的学校慨况。主要是中考。南昌的五区四县,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4个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5个区。来到南昌好几年了,自己也知道有南昌县,新建县等县,但是自己并没有去仔细看过总共有几个县,没有总结过南昌的地理信息,作为一名快乐学习的老师,首先就是要了解南昌。我也拿着南昌地图,观察地理位置,了解南昌,了解南昌的学校,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南昌的中学有很多,主要排名靠前的就是那么几个,初中部前三,十中少年班,外国语初中部,以及三中初中部。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学校,小学升初中毫无压力,无论什么成绩都能上初中,现在的南昌初中完全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南昌初中差距明显,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就具有了升学的压力,因此也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培训学校补习,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初中有个好的教育。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力量帮助这些孩子们。高中学校也有很多,前三名,江西师大附中,莲塘一中和南昌二中,对于不同学校的学生,我们讲解的程度也不同。经过许老师的介绍,我真正体会到了南昌学生们学习的压力是多么的重。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点,就是对于南昌市招生制度。高中生高考制度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初中升高中的中考制度却与我心中的完全不同。正是许老师所说的,南昌的特色。中考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必考。外加一门抽签课。南昌的考生与其他地方有个不一样的地方,有均衡生,为了保护当地的考生而设置。我们不能去改变南昌的招生制度,我们只能去适应它,我想,南昌这种制度也能够促进南昌房子的买卖,发展南昌经济吧。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考生需要统招,需要更高的分数,来补习的学生也会更多,我们就需要针对更广泛的学生做出更广泛的补习,同时帮助学生分析中考报名意向。周三下午,曲老师帮助我们培训了基本的商务礼仪,作为一名老师,基本商务礼仪也是必要的。包括会议礼仪,电话礼仪,常用礼仪,邮件礼仪等等。这些礼仪虽然有的是很小的点,但是很重要。以前的我在这方面注意的很少,学习这些礼仪后,我慢慢注意自己的细节,注重自己的形象,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一个老师必须经过并注意这一个阶段。周四上午,颜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快乐学习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一个公司必须要有的,也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学校制度很松,来到快乐学习,我必须帮上适应这里的要求,这里的规章制度,慢慢的,提高自己的价值。周四下午,我们了解的咨询师的工作内容等一些情况,我以前以为咨询师与老师是独立的工作,但是我错了。培训之后,我知道咨询师与老师其实是一个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们之间需要更多地配合,更多地互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线的,这也映衬了快乐学习的团队文化,作为团队的一员,我需要尽自己的力量为整个团队做贡献。周五上午我们了解了学管师的工作内容的一些情况,与咨询师相似,学管师与其他的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快乐学习是一个整体,咨询师,学管师与老师互相配合,共同为学生服务,形成一套有机的整体,无论少了哪一环都无法继续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并帮助其他人完成工作。周五下午进行了一次测试,这一次考试是一套综合卷,分数还没有出来。相比上一次考试,这一次考试我没有不会的题,知识点没有忘记了的点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还没有进入高中时那种做题状态,题目准确率还有待提高,还需要做题来帮助自己进入状态。在以后的时间
里,我会通过大量的题来帮助自己扎实知识功底。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3
关键词:新疆班;汉语;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9.3
来自新疆的预科班学生以维吾尔族为主,间或也杂有蒙古族或哈萨克族,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进入大学以后暴露出来的问题颇多。
一、漢语学习的主要问题
汉语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颇广,对于维族学生来讲应视为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获得有正式环境即课堂,也有非正式环境即日常生活,所以对于维族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一些汉语,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就较外语有了一些优势。但是由于母语为非汉语,从小接触和运用的语言都与汉语无关,维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是其主要的表达工具,所以学生在从小的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上与汉语又有很大的距离。
新疆预科班学生在汉语学习上除了态度和语言环境的问题以外,在课堂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汉字的认知、理解和普通话的声调上。由于汉语是作为第二语言存在,学生的识字率偏低、词汇积累较少是可以理解的,尤其他们缺乏汉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忱和动力,造成基本汉字不能识记和运用就变得那么理所当然了。另外,受母语影响,普通话的四声完全不能区分,所有声调的调值都极为接近其母语的调值,尤其是55和51调,维族学生在汉语的四个声调上都接近212调,完全没有四声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对于汉字的声调毫不知情,根本不知道该字的标准声调,只是凭感觉读出与母语类似的调子而已。
二、原因探讨
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界和教育学界对第二语言的研究如火如荼,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英语、法语等外语学习的问题上,而对母语为非汉语学习的研究较少。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来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策略分析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的小学及中学教育上,而对于已经进入大学的新疆预科班学生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完全解决,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连续五年的汉语普通话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差异较大,文化认同较少。维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维族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艺术,这种深深浸透着维族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的文化是新疆的维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习得的第一文化环境,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超出想象,他们对于汉族文化几乎一无所知,更为重要的是不像外国留学生一样表现出对以汉族文化为首的中华文化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上,这些已经成年的学生有时甚至公开表示他们不想学汉语,这些汉族的东西他们不感兴趣,这说明在新疆中小学教育中暴露出的一些民族情绪和民族教育上的问题。
建国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以期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民汉兼通为目标的双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现有的新疆学生的汉语学习框架之下,维语至少让他们在上课和考试时感觉并没有任何障碍。
其次,对于汉语学习在将来发挥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速变革和发展的年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一日千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口的流动的频率和范围都是以往乡土社会所无法想象的。维族学生现在和将来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将和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就业和工作中汉语的作用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融合而变得日益重要。
三、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新疆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教学中侧重于两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将声调作为一个重点讲述对象,阐明声调在汉语语音中所具备的特殊作用。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声调在汉语中的特殊作用以后,学生对声调的区分就从思想上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上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口语训练,尽量做到人人开口人人过关,课后布置相应的朗读词语,并要求学生对所读词语进行组词训练,解释词语含义,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度和理解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缺乏语言环境也是学生在进行汉语学习的时候必须克服的一个障碍。进入大学预科以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将学生打散安排在其他课程的课堂上,和非维族学生共同居住,这一切都有利于改善维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外部环境,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用汉语来进行交流提供了条件。
其实,缺乏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这只是一个外部原因,更为深层的内因是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认可度并不高。在调查表中最后三题所涉及的均是关于汉语学习的态度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容乐观,60%的学生认为汉语学习是重要的,但他们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却很低,甚至很多学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才学汉语的,他们对汉语并非发自内心喜爱,学习起来也没有任何主动性,甚至惰性十足,这种状态常常在课堂上表露无遗,部分学生进而表露出父母不会汉语照样生活了一辈子的态度。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扭转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必须从学生内心思想上下一番功夫。
首先,必须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汉语将成为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工具。在现今的国家发展态势中,汉语将渗透到中国的任一角落,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使得汉语变得无处不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当今的年轻人已经完全不可能像祖辈或父辈那样生活了。无论是从就业和将来的发展来看,汉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考量,这无疑将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将汉语作为将来必备的谋生工具之一,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大大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也非常必要。本民族文化的过度认同将会消弱对大一统国家的情感倾向。加强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宣传和教育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国家概念,学生心目中一旦产生这种对中华民族共同感的深刻认同就会大大促进他们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自觉自愿地将汉语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综上所述,新疆预科班学生在汉语学习上不仅要在具体的汉字认读和声调辨证上下功夫,更要大力加强他们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这样才能使汉语学习变得自觉和主动。
参考文献:
[1] 关玲《5——6岁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年2期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篇4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习策略,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重点已经从“如何教”转移到了“如何学”, 在学习主体及个人差异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不同的学习主体, 在年龄、动机、学习态度、认知风格、学习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另外由于学习环境和任务以及师资力量的不同, 学习效果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对语言学习策略来说, 这一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与传统策略的概念不同,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对外语学习采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 包括观念与方法两个系统。观念就是指学习者对如何学习语言和如何学好语言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而方法指学习者对学习具体语言时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观念与方法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最终对英语学习成绩产生作用。 (文秋芳1996) 只有在对学习策略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才会更好地进行第二语言学习,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策略的定义以及分类
对于学习策略的概念问题, 近几年来, 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Ellis (2000) 提出一个大体的定义:语言学习策略就是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的方法或技巧, 以达到帮助他们学习的目的。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过程而并未语言学习策略准确的界定。Stern (1983) 认为“策略最好用于泛指语言学习者采用方法的一般趋势或总体特点、技巧, 用于描述可视行为的具体形。”上述观点和对学习策略的理解虽然各有所长, 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Ellis在此基础上从而又提出语言学习策略8种特点, 他认为这8种学习策略的特点能最好的概括和描述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怎样在语言的学习当中发挥作用的: (1) 策略批的就是总体的学习方法, 同时它也可以指语言学习中的具体实践活动或学习技巧; (2) 策略的第一要义是要解决问题, 即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 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学习者对所采用的策略能够意识到, 并且能够对所用策略进行描述。尤其是当学习者对自己的活动产生足够意识的时候; (4) 当学习策略关系到语言或非语言活动; (5) 语言策略能够通过母语或非母语进行执行; (6) 有些策略可以从外部观察到, 同时有些策略是不能直接观察到, 属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活动; (7) 由于大部分策略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语言信息, 因此对语言学习存在着间接影响, 但有些策略也有可能在学习上产生直接影响, 如记忆策略; (8) 策略在运用上因事因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蒋柿红2009) Ellis列出的这8个特点解决了在各种定义中所存在的分歧, Ellis认为策略不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同时它也指外部活动, 又指内部活动。本文作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 语言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了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 而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采取的独特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包括外部活动, 例如课前预习课文内容、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等, 同时也包括内部活动, 如学习者对词汇记忆和句型记忆而采用的思路或者方法等。
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 目前主要流行三种分类:
1、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这种分类在所有分类中最为常见。O’Malley和Chamot (1990) 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 将策略分为三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识进程的认识, 即为自我的认识。即学习者通过各种方法, 如监控、评估、计划等方法对认知过程进行调整或自我管理。元认知策略包括预先准备、集中注意、选择语意、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等具体策略。认知是指语言学习者对知识、概念的认知、记忆以及理解这一过程。认知策略便是指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所利用的方式方法。第三种, 社会/情感策略指学习者利用与人交际或调控情感动机来帮助学习的策略, 即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采用的学习策略, 包括提问等一系列沟通的学习方式。
2、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Oxford (1990) 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直接策略, 第二类为间接策略。顾名思义, 直接策略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对所学习的知识采用的直接方式, 该策略分为三个下属策略, 分别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就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与所学语言, 即目的语没有直接联系或者有很少联系, 这种策略对目的语学习起着支持和管理的作用, 此策略分为三个下属策略, 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3、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的是对语言进行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即在语言习得中所包括的学习过程, 包括鉴别语言材料、分析语言材料、组合语言材料以及重复接触语言材料和有意识地记忆语言材料。语言使用策略是以促进外语使用为目的的策略, 很多学者认为该策略包括检索策略、排练策略、掩盖策略和交际策略四种。
综上所述, 虽然第二语言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有所不同, 这只是角度不同所引起的不同分类, 但是从所有策略分类大体上看, 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如何学习语言、学会语言, 第二类为如何更好地学习语言、学会语言。
三.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
学习策略根据不同的学习者, 其影响因素也不禁相同, 有来自外界的影响也有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部影响。文秋芳把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是环境因素, 二是学习者的后天因素, 后者又可分为学习动机、学习毅力、个性等 (文秋芳2000)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1、动机
根据Broughton, 他把学习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的动机大体上分为两类:第一类工具型和第二类融入型 (Broughton 1980) 。顾名思义, 工具型学习动机就是指学习者把第二语言当成一种工具进行学习,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学习。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更是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因此大部分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动机为交流沟通的需要, 即工具型动机。如在异地旅行,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风土文化, 就要掌握当地人所说的语言等工作的需要。另外工具型动机还包括以生活和学习为目的的活动, 如为了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或者为了更方便地浏览报刊杂志等。这些动机都有一共同点, 即学习者是以获取信息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诉求为主要目标。
融入型动机, 是指语言学习者为了融入当地环境而学习语言的动机。为了能够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而对语言进行学习, 就必须首先了解并掌握当地人的语言, 因为一方面语言即是文化的一部, 只有了解了语言, 才能够了解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 语言是人际交流和沟通不可缺少的, 因此要想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当地语言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备的条件。
2、态度
态度作为一种情感因素, 主要指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 它对某一目的的具体实施和最终达到的成功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对外语学习的基本态度表现在3个方面: (1) 对目的语社团和本族语者的态度; (2) 对学习该语言的态度; (3) 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态度对学习策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策略上。具体来说对目标的制订、学习的强度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对目的语本身或该语言相关的文化有强烈的兴趣, 目标就会更明确, 学习强度更大。 (米家全2002)
3、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涉及诸如知觉、注意、思维、意志、情绪、个人倾向性等个性心理特征。按照心理学家的分类, 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两类:外向型和内向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对所采用的外语学习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来说, 他们更加重视如通过交际来习得语言非传统语言学习策略。又如有些学习者通过日常生活来学习语言, 而不是如内向型学习者那样依靠传统的课堂学习来学习语言。内向型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主要是依靠认知过程学习语言。
4、年龄
年龄是制约学习者选择和使用外语学习策略的另一个重要生理因素。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 其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在学习优势的体现上都有所不同。年纪小的学习者记忆力好, 模仿能力强。随着年龄的增长, 虽然记忆力有所下降, 但是随着认知事物的增加, 认知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不同年纪的学习者会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根据Stern的研究, 小孩子们在社交及交际场合下更容易习得语言, 而成年人更善于通过认知方法以及学术方式学习语言。 (Stern 1983)
5、环境因素
与个人因素相比,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重要因素。不论个人因素如何, 学习者总免会受到其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是由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两部分构成。社会环境是指社会对语言技能的需求变化、语言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 即目的语在学习者所处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如报刊, 杂志等。后者语言环境指学习发生时的场景和输入的总和。更为交际化的环境则会使学习者选择非传统的语言学习策略。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学习任务、社会环境等都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都有潜移献化的作用。学习者是在二语环境中还是在外语环境中学习目标语言;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不同;学习者期望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是否仅限于阅读;他们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与语言知识是否与交际能力相关, 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和国家的语言政策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张庆宗, 2004) 同样, 受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厚德载物”、“师道尊严”等的影响, 中国学习者较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 但不善于言语表达;听从教师的安排, 而不善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都体现了环境因素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学习策略应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帮助他们自己更成功、更自主、更愉快地了解、学习或记住各种新的知识结构与信息的一系列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言行, 这种言行方式可以提高对知识信息的综合运用、学习和记忆。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即包括环境因素也包括后天因素。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强调因材施教的传统理念, 由于环境因素以及后天因素的不同, 个人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不禁相同, 这就要求在了解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二语学习者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 从而在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oughton, G.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London, Henley and Boston:Routadge Regan Paul Ltd, 1980.2-41
[2]、O’Malley, J.&A.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0.
[3]、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Teacher Should Know[M].Rowly Mass:Newbury House, 1990.
[4]、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Stern,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64-66.
[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米家全.外语学习者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J].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 (4)
[8]、蒋柿红.浅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5
培训班的开班典礼非常隆重, 王虹教授、李霞主任的发言触动了在座的200多名学员,我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我觉得我有义务认真对待这次省级培训,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有现代教育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
培训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理论研修,为期十天,在华师大大学城分部进行。前四天为通识培训,内容是教育教学理论前沿、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后六天,开始学科的培训。我们音乐学科分成了六个八人小组,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交互影响的形式,增强和放大了个人学习的效果。所有学员必须在培训期间建立个人博客,并将个人博客链接到班级博客上,每周至少发三篇博客日志。
第一阶段十天的培训告一段落,专家们的教育理念令我如沐春风,我希望能用专家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我的教育教学,让我的学生们沐浴在我营造的美的氛围中,成就他们最快乐富足的童年生活。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着激情和期待,正如王红院长希望的那样,我是“带着问题来,带着冲动走”了。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为期20天的跟岗学习,学员按学段和学科分别进入“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我和其他十位学员一起,被分到了深圳的“王光荣名师工作室” 。
第一周的感觉是一个字——“累”,是身体上的疲惫,因为要辗转几个学校观摩,学习,早上7点半要到学校;中午的午休时间常常被“克扣”,因为要提前坐车到其他学校听课;下午下课的时间又常常被“拖延”,因为听完课要评课……第一周,我们听了十节课。参观了南山实验学校的分校南头小学、荔林小学、荔林中学、鼎太小学,参观他们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到麒麟幼儿园观摩他们的奥尔夫教学实验课。虽然累,但收获很大,因为工作室的名师王光荣为我们付出了许多,一方面他最大化地整合了南山学校集团的资源,南山实验学校有六所分校,因此,给学员们的听课观摩带来最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最大化地利用了工作室成员的资源,让他们为学员们上示范课,课后集中评课;和学员们一起备课,准备汇报课;带领学员们参观自己的学校,介绍各自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等等… …他们各有各的特长,各自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圳大新小学余光老师的音乐教学风格活泼、亲切,情景教学能紧紧地抓住低年段学生的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深圳南山育才二小罗小丹老师的教学风格自然、细腻,充满智慧,她的欣赏课《故乡》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她做到了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在学习观摩中,我们学到很多,从中得到启迪。
第二周的感觉是两个字——“紧张”,这是心理上累,因为要设计自己的汇报课,要试教。大家观摩了这么多优秀的示范课,都想做得更好,虽说大家都是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教龄,但因为是异地教学,不熟悉学生,心里没底,不能得心应手,加上每天除了白天要听课、参观,晚上依然要完成跟岗日志,上传博客,加上备课,要工作到很晚,所以大家都有种焦虑的感觉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班长果断地把大家拉到KTV去吼了一晚,及时地释放了一些压力,回来后又投入到备课中,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出主意,每个学员试教结束后,大家都坦诚地交流各自的意见,提出更好的建议,不断修改各自的教学设计。
在备课中,有些学员不懂做课件,我很骄傲我在附小这些年里学到的技能能够让我帮助到我的学员同学。
到第三周正式上汇报课,大家都已胸有成竹,有的学员更是给大家以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次跟岗更多的收获,是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朋辈间的学习关系更融洽、更平等、更轻松,学习效率因此更高。我们因这20天的共同学习、生活,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从第一阶段的理论研修,到第二阶段的跟岗学习,说实在的,一点儿也不轻松,甚至,我们都觉得这比在学校里教学累多了。
第一阶段在大学城学习,虽然每天早出晚归,毕竟可以每天回家,虽然很累,但还可以照顾到家里;第二阶段跟岗学习,离开家里,对我们做母亲的是种煎熬,有万般的牵挂,这是我们学员中共同的焦虑,我们常常坐在一起聊着彼此烦心的、牵挂的子女。我们也知道,母亲的暂时离开,对于孩子,未尝不是件好事,离开妈妈,他们没有了唠叨,他们需要更自觉、自律,他们有了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就算犯点小错又如何呢?他们的成长真的需要空间和时间呢。我们所需要努力做到的,也许就是放下了。
对于家里的事,除了每天遥控一下,也做不了其他的事了,不用愁一日三餐,没有做不完的家务,这样反而可以全身地投入到学习中:白天全天学习、观摩,晚上写跟岗日志、学习心得、汇报课的备课,学员间互相交流自己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
这次的音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是非常有效的培训,是实实在在的培训,四个阶段的培训,都有基础研究教育研究院的后续跟进,这对我是个压力,也是动力,相信在此推动之下,我会迅速的成长。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6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方法和途径
收稿日期:2009-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工程项目《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09YQ-09302)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晶波(1972-),女,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研究;娄德欣(1978-),女,牡丹江师范学院商务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法研究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改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习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主导模式是由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中学)都往往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习策略的传授。而且,所有的计划、监控、管理、评估都由教师“代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以培养。当学生步入大学后,很难从中学时代的依赖性学习过渡到大学时代的自主性学习。如果无法适应这个转变,就很难在英语学习中有所收获,学生必须摒弃以前的不良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另外,尽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仍然以笔试为主,但其改革的力度可窥见一斑。英语实用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的考核比重越来越大,单一的学习策略很难适应过级考试的改革。因此,英语教师有必要循序渐进,反复加强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教授、指导和实践,使学生在学校英语学习和今后终生英语学习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习策略培训的可行性
1对学习策略的认识
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学习策略。Rubin和Oxford把学习策略看成是“步骤”和“技巧”,属于外部行为;Stern认为学习策略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方法的总体特征和普遍趋势,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尽管人们研究的角度、侧重点不同,但大体认为策略的使用是“有意识的行为”,学习者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策略,最终熟练地使用策略。这是一个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王立非认为学习策略开始以明显的、可意识到的形式存在,逐渐程序化,直到完全无意识地使用,即从一个“有意识对策”开始,最终发展为“潜意识策略”。学习者开始会有意识地采用某种学习方法,如重复、翻译等,最后则发展为无意识地认知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恰好反映了策略存在于不同层次,正确揭示了学习策略从认知层次向元认知层次发展的全过程。
2学习策略培训的可行性
对于学习策略的培养,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不可教,学习者只能通过长期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自己的策略意识。另一种观点则是可教性,认为学习策略需要专门的训练,并采取明确直接的培训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认为,既然学习策略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是外部活动不断习得与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的培训是可行的、有效的。
近年来,国外的学习策略培训研究主张明晰式、结合式、综合式的培训方式。明晰式是指学生被告知策略使用的价值、原因、目的或可能的效果。结合式是指把策略教学与正常语言教学的任务、目标、教材结合起来。综合式是指对适合于不同学习方面(听、说、读、写)和多种类型(认知、元认知)的策略进行同时教学。这种培训的好处是:学生立刻看到策略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因而保持对策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策略可立刻在语言学习中应用,有利于转移到相类似的情境中去。但是国内运用上述方式进行策略培训研究的很少见。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对学习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策略的培训和教学是可行的。纪康丽通过对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发现元认知培训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并证明了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可行性,可以纳入英语教学计划。季佩英、贺梦依比较了师生在听力策略教授与使用方面的差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关听力教学和学习的建设性意见。郭燕比较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教授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如何提高和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策略培训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对学生策略意识及策略使用的专门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已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和使用被实践证明的对自己行之有效的策略。Cohen(1998)提出了7种策略训练的方法:技能课程(general study-skills course);讲座讨论(lectures and discussion);讲习班(strategy workshops);同伴辅导(peer tutoring);策略教科书(strategies inserted into language textbooks);录像微型课(video-taped mini-courses);策略指导(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根据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班额大、课时少、课业重等现状,开办策略讲座,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案追踪等方案比较可行。
1策略讲座
开办策略讲座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策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这对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向学生明确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情感与社会策略的概念、价值以及可能会产生的效果,激发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欲望,使他们对在过去的英语学习中无意识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更加清晰明了,曾强其策略意识,逐渐从粗放的策略意识观念向精细的策略意识观念转变。
2在教学中培训
学习策略的使用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策略使用的“有意识”向“潜意识”过渡。这时就要求教师起到良好的指导者、协调者和监控者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反思、监控与评价是运用学习策略的关键因素。所用的学习者都运用学习策略优劣在于运用策略的灵活性和恰当性,而灵活与恰当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作出的自我评价和调控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听力、写作等活动让学生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目标,并且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从而使学生体验元认知,掌握其基本策略。通过反复的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全程监控的习惯,如学习前合理计划;学习中设立目标,选择对象,采用恰当的策略;学习后检查、评价、总结等。
其次,针对当前的教学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是中学时期重点强调的所谓的“学习方法”或“技巧”,多为学生所熟悉,但是要避免单一、重复,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学习策略,如重复、翻译、记笔记、编组、演绎、再结合、关键词、语境化、迁移、推理和详细描述等等。策略手段多样化,可以使学生不断地保持学习热情,对学习充满希望。
再次,社交和情感策略不容忽视。鼓励学生记英文日记,在课堂上多争取发言的机会,经常参加英语角等活动,不妨都提前做好准备。学习程度相当的同学可以互批英语作文,一起复述课文,背诵单词等。
3个案追踪法
学习策略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复杂多变,集中讲座和教学培训不能完全说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而个案追踪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变化,这种变化更能说明学生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由粗略到细致,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由机械使用到因时因任务而随时调整,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个案追踪需要一定的时间,至少是一学期的时间。对被试的学习情况和策略使用情况大致了解后,制定出相应的方案,被试以周记(可能的话以日记)形式记录其学习情况;教师阅读后,总结其学习策略,指出存在的问题,返回给被试,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或细化策略的建议;被试进行反思,加以避免或改进,调整学习策略。
总之,学习策略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久的坚持与努力,才能显示出效果。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师生若能持之以恒,必定能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90.
[3]郭燕.大学英语师生学习策略教授与使用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 .外语界,2007,(2).
[4]秦建华,王英杰.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外语界,2007,(2).
[5]谭晓英,魏立明.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J].外国语,2002,(6).
[6]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2001,(4)
[7]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浅谈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及激发策略 篇7
一、如何正确理解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和动机理论
正确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 需要先了解的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动机理论构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 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学生态度、学生志向, 水平以及外来鼓励紧密相联。动机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 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 都有其特殊的目标, 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 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概念的诠释既要借鉴了学习动机的理论框架, 同时也要兼顾第二语言学习这一特殊的语言教育中的实践应用。Gardener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诠释为“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 具体分为两种类型: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融入性动机是指个人期望可以在第二语言社会与人沟通, 成为第二语言社会的一部分。而工具性动机是指实际的目标, 如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也应该受到以下的需求影响: (1) 探索需求。学习第二语言是为了作为语言工具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2) 知识需求。语言作为一门学科, 是知识的体现, 学习外语可以扩充个人的知识, 满足求知欲。 (3) 提高需求。学习第二语言, 提高学习和业务水平, 还可以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等。另外, 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跟毕业证, 奖学金, 出国进修, 工作实践机会等有着联系, 因此通过考试从而获取各种需求也是中国学生们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二、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中国学者吴一安 (1993) 在《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中发现,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七大因素之一。因此学习动机对于中国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他们采用的学习策略有很大的关系。Ehrman和Oxford (1989) 等在经过调查后发现, 学习者们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策略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而且学习者们还会根据学习动机采取不同的策略。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发现学习策略的选择受到了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是静态的因素, 而学习策略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学习过程 (文秋芳, 2001) 。学习者对于学习策略的选择对于他们的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而且教师们在掌握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及策略的前提下, 可以有针对性给学生们提供学习机会, 促进学生们第二语言的学习。
其次, 第二语言的学习主要针对学生们对于语言的“习得”, 是一种基础的语言学习活动, 不同于母语习得。第二语言学习不能简单的通过模仿强化, 或是直觉习惯就可以掌握语言能力, 因此中国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们往往要靠强制记忆, 积累知识, 才有可能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和信息。大多数学习者们都经历了枯燥乏味的背单词, 记语法, 自然而然地对于语言学习产生了厌烦, 甚至恐惧的心理。面对学习者这种负面心理, 学习动机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学习者可以拥有积极地学习态度, 高昂的学习激情, 坚持不断的努力, 那么学习者们就可以扫除心理障碍, 激发学习情绪。
三、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方法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对于第二语言教师的一大挑战, 教师们应该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环境的不同, 采取策略来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1) 对于学习者奖惩分明
教师采取明确的奖惩制度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主要策略之一。教师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学习态度, 学习策略的认可和肯定, 激励学习者的学习上进心和增强自信心。首先, 奖励优秀学习者对受奖励人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扬, 还可以给其他学习者塑造良好的学习榜样, 利用同龄人互争上游的竞争心理, 激励其他学习者树立目标, 比学赶帮。其次, 惩戒表现欠佳的学习者可以让落后者有深刻的教训, 了解自身不足, 再接再厉, 迎头赶上。最后, 在具体实践奖惩时, 还应该严格遵循公平, 公开, 公正的规定, 否则将适得其反, 产生负面效果。
(2) 及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给予正确指导
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者们往往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学习进步而失去信心, 继而丧失学习兴趣, 减少学习动机。随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可以让学习者们关注自己的学习结果, 分析学习现状, 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促进自主学习愿望, 满足学习成就感。学习者对于自身的反馈, 通常会找寻一下原因, 想要了解问题所在。帮助和指点学习者的学习反馈, 也是教师们要注意的细节。
结论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应多结合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 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手段, 采用积极的激励策略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从而达到促进其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Ehrman.M.and R.Oxford.1989. "Effects of sex differences, career choice, and psychological type on adul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173.
[2]Gardner.R.C.and W.E.Lambert, 1959,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3: 266-272
[3]文秋芳.2001.《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8
一、情感因素的基本分类及其对第二外语学习的影响
总的来说,情感指的是大脑皮层对所传来的外界刺激所进行的过滤和筛选。而情感因素指的是情感的内含成分。在语言教学中,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很多,相应的不同的情感因素对第二外语学习产生各种影响。
1、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等等),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情感因素。第二外语学习动机表现在对外语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学习一门外语首先就应该具备这一动机,只有拥有这种积极、能动的学习心理状态,才能直接、有效的推动外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拥有这种积极情感因素的学习者能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也能更快的重整旗鼓,调整状态,最终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而与此相反,缺乏动机的人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半途而废,学习效果较差。
2、焦虑
焦虑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反应,与自我怀疑、忧虑、紧张不安、失意、等不良感觉有关。在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进行交际,和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原因多样,比如学习者自身的个性和不同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活动方法的不当等等;有些学习者在面临考试时,害怕在学习过程中受挫,得到负面评价,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因为他们害怕进行失败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输入环境,减少他们的焦虑。不能完全对这类学生放任自流,要尽量把焦虑转化为动力,及积极的学习动力。
3、性格
在教学和自我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因素与第二外语学习效果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习者的性格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不同的性格对外语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会表现出较好的交流功底,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反应相对比较快,从而在有利于他们在同等条件下,会赢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更注重交流实践,从而不十分注意语言的形式,如果还不自知且不调整的话,可能会反应在学习效果上,比如对语言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较凌乱,缺乏具体知识点理解的深度等等。相较而言,内向型学习者则可能更善于利用其相对沉稳的性格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入更深层次的分析,并使用各种科学策略,分析、解决问题;但显然内向型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参与意识弱,语言实践的机会偏少。因此,针对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应采取不同的学习、教学策略。
4、自信心
对于学习一门第二语言,必然需要持之以恒的自信心。因为智力、生理及其它情感因素的作用都要在有自信心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自信的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怕犯错,敢于用目标大胆的交流,从而得到更多机会练习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缺乏自信心的学习者是没有持久学习的恒心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信心,使其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情感因素下的基本外语学习策略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效果。而学习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为促进语言学习而采用的特定的行为和技巧。结合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点来讨论下情感因素下可以采取的外语学习策略。
1、语言环境轻松氛围活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能动性
不论是从教授者还是学习者角度而言,要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课堂上,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沟通和交流通畅无阻,轻松愉快的气氛是教学达到理想状态、最佳效果的基础。在课后,学习要一脉相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不同环境里,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做到方法正确,持之以恒。
2、合理使用相应具体教学策略,张弛有度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错误,要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不能盲从跟风。不同教学目的下应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具体学习手段。比如作为教师,当学生出错时,要基本做到不纠错或者少纠错,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正确的学习动力,例如可以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平时学习积累过程中,学习者之间可以采取小组为形式,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正确看待学习、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要认识到其对教学、学习效果的影响,采用相应的具体教学策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的动力,相互促进,从而最终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第二外语学习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多种因素,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看可分为生理、认知和情感因素这三类。本文根据作者的第二语教学经验从情感因素中动机、性格、焦虑等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目的在于探索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因素,第二外语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9
我们认为, 要探索高效率的词汇教学路子,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基于此, 本文拟讨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具有的教学意识,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有的意识
(一) 词是我们进行认知、思考、交际的基本单位, 汉语二语教学不能以字为本
目前学界已达成共识并反复强调的是, 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言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工作毫无疑问要从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做起。那么, 人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句子:
前天我亲眼看见她买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从表面上看, 它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线性排列, 但只要是母语为汉语者, 在日常交际中说这句话时其节律都至少是:前天/我/亲眼/看见/她/买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绝对不可能一字一顿地说成:前/天/我/亲/眼/看/见/她/买/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也不可能说成:前/天我/亲/眼看/见她/买/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这说明, 尽管汉语的句子从字面上看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标志, 尽管词与短语之间有时会难以区分, 但只要是母语为汉语者, 哪怕是文盲, 他们的头脑中也都客观上存有一部“心理词典”。事实上, 参与组成该句子的, 的确不可能是诸如“前”“亲”“漂”“服”这样一个一个的字, 而只能是词 (如单音节词“我”“买”, 双音节词“前天”“亲眼”等) 和短语 (“看见”等) 。这就再次证明了, “字”绝对不可能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单位。人们的言语交际是以概念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独立而又完整的概念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小对应物是词, 汉语也不能例外。
目前的“字本位教学法”理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还是应该以字为本, 把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字来教” (郦青等, 2004) 。吕必松先生 (1999) 也认为, “我国传统的语文启蒙教材《文字蒙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可以说都是‘字本位’教材, 而现代的对外汉语教材却清一色为‘词本位’教材”。
我们认为, 这里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古汉语基本上以单音节词为主,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字”就是“词”。在这个意义上, 应该说, 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就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汉语发展到今天, “字”在语言系统中的性质和功能已和从前大不相同。如果我们无视这一变化, 仍然以“字”作为教授语言的基本单位, 恐怕很难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与其说汉语词汇教学由“字”转为“词”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系统的传入” (吕必松, 1999) , 倒不如说这是汉语适应自身面貌的变化而做出的正确调整。可以说, 上文提到郦青等 (2004) 的观点, 并不是一种反映并适合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特点的教学理念。
1.从教学的角度看
词与字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前者是语言表达的单位, 而后者是书写的单位。即使是词和语素, 它们也并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可以说, 词的意义大体是明确、稳定的, 而字或语素的意义则是不确定的, 必须在具体的词中才能明确下来, 如果一律以字或语素为单位进行教学, 其结果忽视了汉字和汉语语素多义性的特点不说, 更麻烦的是教师将会无所适从。
例如, 若把上例中的“亲眼”“漂亮”拆成“亲”“眼”“漂”“亮”4个字来教, 仅“亲”“漂”2字, 教师就根本无从着手。
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中仅“亲”字就有10个义项:①父母:父~|双~。②属性词。亲生:~女儿。③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叔叔。④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属。⑤婚姻:定~。⑥指新妇:娶~。⑦关系近;感情好:~近。⑧亲自:~手。⑨跟人亲近 (多指国家) :~华。⑩用嘴唇接触 (人或东西) , 表示亲热、喜爱:~嘴。教学时10个义项都讲, 肯定是不可能的;若挑出义项⑧来教, 那么依据是什么?显然, 还是从“亲眼”这个词得出来的。再看“漂”, 该字有3种读音, 每种读音又分别对应不同的义项:
piāo 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②顺着液体流动的方向移动。
piǎo 漂白, 用水冲去杂质。
piào 〈方〉 (事情、帐目等) 落空。
这些义项中却没有一个可以直接解释“漂亮”的, 显然, 像“漂亮”这样的词是根本不应该拆成字来教的。
可见, 语素义只是一种潜在的储备语义, 只有在具体的词中才具有现实的语义。以字为单位来教, 如果不介绍语素的多义性, 极易给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李彤, 2005) 。但是, 要对一个字或语素的多个义项进行讲解和扩展组词, 势必会牵连出许多生字, 尤其是在初级阶段, 不讲解组词示例中的生字, 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理解, 讲解那些生字又会陷入连环讲解中, 教完之后学生究竟能掌握多少?“词典搬家, 全面开花”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消耗时间, 二是冲淡主题, 三是扰乱认知” (王玲, 2005) 。
2.从对词汇理解的角度看
刘晓梅 (2004) 曾以 “学生学过了‘店’, 就可以让学生猜‘书店、饭店、水果店’”为例说明汉语词汇教学应以“字”为单位来教。我们认为, 这个例子不错, 授课时确实应注意这种情况, 但以此类推出汉语教学都应该以字为本贾颖, 2001) 。
比如, 学生即便已学过“开”“关”和“心”, 也难以正确推测出“开心”和“关心”的意义。可见, 以字为本, 并不可能完全解决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问题。
3.从词汇生成和表达的角度看
学生学会了字和构词规则, 是否就真的等于掌握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生成机制并可以自己生成词了呢?通过观察, 不难发现, 汉字所表示的语素之间的语义组合实际上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 但事实上汉语真实的组合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 并不是只要符合逻辑语义关系就可以相互组合的。比如, 名语素“服”“装”“衣”的语素义相同, 可是它们跟“西”“男”“上”“冬”“大”组合时却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西服、 西装、*西衣
*冬服、 冬装、 冬衣
男服、 男装、*男衣
*大服、*大装、 大衣
*上服、 上装、 上衣
如不意识到这一点, 只是一味强调以字为本, 由字推导生成词, 学生表达时极易出现随意造词的现象。
综上, 人在受话或阅读时是以词甚至是比词更大的词组为语义单位进行解码, 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的;在表达时也是以词为基本单位, 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若以字为单位进行教学, 会使学生过于关注单个“字”的意义, 以字而不是语义的基本表达单位——词为记忆单位来存储语义。这样, 如果学生对单个字的构词情况还不能全盘把握, 在阅读时就会因分词困难而减缓阅读速度, 甚至无法正确分词;在表达时也会因需要经历一个搭配组合的思考环节而影响表达的流利性, 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 应树立词、语素、字在词汇教学中各当其用的意识
我们强调汉语词汇教学不能以字为本位,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汉字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地位。应该说, 语素、字、词在现代汉语系统中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的处于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 三者既有相互交叉的部分, 又能在一定情况下实现有效互补, 应辩证地认识三者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把它们各自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认为, 以词为单位进行词汇教学是符合人的认知和交际规律的。但是, 教词并不意味着就不必向学生讲解其中汉字的形、音、义及其所记录的语素的组词能力。由于汉语中字和词有着独特而微妙的关系, 汉语词汇教学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汉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语素和词之间的联系树立起正确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教学。而这里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对“词”“语素”“字”的教学决不能只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来看具体的例子。
假定上文那个例句中的“前天、亲眼、漂亮”是生词, 那么, “词”“语素”“字”在这3个生词的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
“前天”中的“前”和“天”是单音节词, 同时又是自由语素和字, 意义的组合也比较简单, 应启发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前”和“天”并联系“昨天”一词自己推测出词义。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类推出“前年”。
“亲眼”一词如前所述, 是无法先分解成“亲”“眼”两个字或语素单独教学再进行组合的, 合理的教法是:第一步, 先进行整词教学, 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理解“亲眼”的词义;第二步, 针对“亲”表示“亲自”的这个义项构词能力较强, 而且与其组合的“耳”“口”“手”等又很常用且已学过这一特点, 充分发挥“亲”这个语素的作用, 可通过“自己看见的叫‘亲眼看见’, 那么自己听到的又叫什么呢……”来一步步启发学生类推出“亲耳、亲口、亲手、亲自”等词。第三步, 必要时还可稍加点拨, 指出这个义项的“亲”有别于“亲人”等的“亲”, 并要防止学生过度类推 (自己说的只能说“亲口”, 不能说“亲嘴”) 。这样, 就可利用教授“亲眼”的契机, 用语素“亲”的这个非基本义项把一个小小的义域贯通起来, 达到让学生整体把握、强化记忆的教学效果。
至于“漂亮”一词, 前文已论证过, 只能整词教学, 既不可能由“漂”和“亮”组合起来理解, 也完全没必要对其再作分解。
以上例子说明, 只进行整词教学固然不可取郦青等, 2004) 或“以字为中心……以字带字族和词, 系联‘字族’‘词组’” (刘晓梅, 2004) 也都同样失之偏颇。就双音节词的教学而言, 重要的应是针对所教词语的特点, 相应地在切入点和教学方式上区别对待, 首先应判定词中的两个字是否适宜拆分;宜拆分的, 要确定是否应当重点讲授, 讲授时应由分而合, 还是由合而分。
(三) 词汇教学应树立质量并重的意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 以词为单位教授速度慢、效率低, “而‘字’本位教学则可以一带多, 通过见字猜词而减轻记忆的负担。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词表为例, 四个级别8822条词语……实际使用的只有2866个字, 这就意味着……只教2866个字就可以满足表达需求了”。 (刘晓梅, 2004)
我们认为, 希望通过“以一带多”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词汇教学的速度, 这种主观意愿是非常好的, 但真正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必定是符合人类思维和记忆特点的, 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大量的扩展, 尤其是不恰当地做不同义项间的扩展, 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比如, 同样是“亲眼”一词, 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教学场景:教师解释了“亲眼”一词的意思后进行语素扩展:
亲亲爱、亲人、亲自 眼眼睛、眼光、眼泪
显然, 这是一种全面开花式的扩展, 对组成“亲眼”的两个语素均分别进行扩展, 其中“亲”所扩展出的3个词分别对应“亲”的3个不同义项, 而“眼”扩展出的“眼光”程度等级则明显要高于其他2个词。
再如, 还有位老师在教“节日”一词时用“节”扩展出:春节、中秋节、节省、节约、节目。表面上看, 学生所学的词语的确是大大增加了, 但由于是把“节”的数个相去甚远的不同义项混在一起进行扩展, 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对“节”的含义更加迷惑, 对所扩展出来的词语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貌似高效率的扩展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教学质量、实现真正的高效率是很值得怀疑的。弄不好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意识:词汇教学不能单纯地强调数量, 还必须同时注重教学的效果, 量与质并重, 才能真正达到通过词汇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在上述诸理念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适值”的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生词处理的方式要适当
所谓生词的处理, 指的是对所教的各个生词教学切入点的确定与实施。
彭小川 (2003) 曾论述过“精讲活练”的教学原则, 指出有针对性是精讲活练取得高效的关键。这“针对性”中就包括针对所教知识的特点。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同样应强调针对性的问题。对生词的处理, 要针对所教的双音节词语素组合上的特点, 有所区别地选择切入点, 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以下5组词语, 处理的方式就应有所不同:
A.山地、火山
B.进步、提高
C.灭亡、暖和、愿意
D.省力、考试、跳高
E.了解、高兴、影响、马上、几乎、居然、不但
A组词明显是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推测词义的。像“山地、火山”这类词, 构词成分本身就是独立的词, 合成词的词义和其构成成分的字义 (语素义) 又有很直接的联系。这样, 在学生学过“山”“地”“火”的基础上, 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推导出词义, 教师再配以图片加以肯定。
B组词与A组词相比意义要抽象些, 但教师仍可通过简单的动作再配以情景提示启发学生推测出词义。如教“进步”, 教师可通过动作演示什么是“进”, 什么是“步”, 什么是“进了一步”, 接着给出情景“马克上次考了70分, 这次考了80分”, 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自己说出“马克的学习成绩进步了”/“马克的学习成绩有了进步”。这样, 学生既理解并掌握了“进步”一词的整体意义和用法, 也复习或了解了其中的语素“进”“步”的意义, 有利于日后推测出“退步”的意思。
C组词可充分利用其构词语素字形上的特点③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比如教授“灭亡”, 可以突出“灭”这个字会意之特点, 用动作等引导学生推出其意义;而对“暖和”“愿意”这类词, 则突出“暖”“愿”等是形声字的特点, 从形旁入手启发学生, 进行教学。这样, 学生日后遇到“灭火”“温暖”“心愿”等词也易于理解。
D组词的特点是其中的某个构词语素扩展能力特别强, 而且所扩展出的词语又是很常用的。比如学生理解了“省力”一词后, 可给出情景, 引导他们快速说出相关的新词, 如“省钱、省时、省事、省心”;教授“考试”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扩展出“考中学、考大学, 考汉语、考口语、考听力”或“口试、笔试”等等。
E组词则和前文所说的“漂亮”一样, 适宜以整个词为单位来讲, 如果硬要拆成字教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 要针对所教生词的特点, 有所区别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不可一刀切地以字义为切入点。
(二) 生词教学的方法要灵活、适宜
上文我们从生词处理切入点的角度论述了教学的方式要适当, 这里所论的教学方法是从词语教学更大更广的方面来说的, 立足于通过举例说明生词教学的方法要灵活, 要适宜, 至于词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前人已有不少论述, 这里不再全面列举。
由于汉语词和语素、字之间的关系很特殊, 不可否认, 汉字在汉语词汇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认为, 字本位教学法强调汉字的重要性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汉字教学, 方法也应灵活, 决不能仅仅拘泥于以字 (语素) 扩展出多个词这一种教学方法。
比如, 某初级教材生词中有“大夫、护士、工人”这几个词, 初学阶段无论抓住其中哪一个字进行扩展, 教学都有难度, 效果也不会好;倒是可以针对其中好几个独体字字形有相似之处的特点, 采用系联比较的方法, 帮助学生区别字形, 增强记忆, 真正打好基础。具体如下:
人 大 夫 (天) ④ / 工 士 (土)
再如《中文》第二册第1课有以下生词:
1) 在 2) 教 3) 写 4) 汉字 5) 唱歌 6) 画 7) 喜欢
教师除了可充分利用本课生词进行搭配练习 (如“教汉字、教写字、教唱歌、教画画/喜欢唱歌、喜欢画画、喜欢写汉字”) 外, 还可针对其中一些偏旁容易混淆、学生容易写错字的特点, 进行字形比较:
在偏旁“攵”与“欠”、“冖”与“宀”上用彩笔标注, 启发学生观察并区分它们的相异之处。
另外, 对于“扩展”也可以灵活地看待, 以一 (字/语素) 带多 (词) 固然是扩展, 以回溯性的对比法带出要学的新词, 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 也未尝不是一种扩展。
比如教“了解”这个词, 把它拆分成“了”和“解”去进行扩展显然是不科学的, 我们可以针对其比较抽象的特点, 从以前学过的词语“认识”引入, 通过设置情景进行提问 (你认识××的妹妹××吗?→你知道她喜欢什么运动吗?……) 的互动方式, 自然地扩展出新词“了解”, 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我们还可用同样的方法对比旧词“知道”与新词“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认识/知道→了解”间的联系。显然, 回溯性对比扩展法更适宜用于“了解”这类词的教学上, 既能有效地引出新词, 又更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当然, 这个词的音和形也不可忽略) 。
总的来说, 词语教学一定要活。只有针对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相适宜的教法, 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字词的扩展要适时、适度
字词的扩展要适时。在初学阶段, 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主要用法。这个阶段, 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 教师应把握一个原则, 那就是不宜“词语开花”。如果频频进行扩展, 势必要涉及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的生字, 凭空增添许多远离教学主题的知识和信息, 使学生陷入过于繁杂、琐碎的知识点中, 这并不利于学生掌握真正应该学习的内容。但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后, 我们便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扩展。
字词的扩展要适度。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 课文中进行扩展的生词数量要适度。一篇课文的生词少说有十几个, 多则有几十个, 不可能每个生词都进行扩展, 要根据教学目的, 优先选择构词能力强且使用频率高的词语来扩展。其二, 某个语素所扩展出来的词的数量要适度。人一次所能理解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研究表明, 人通常一次能有效处理的记忆单位是5~9个。扩展得太多、太杂, 学生记不住, 就等于浪费时间。这方面的度也要把握好。
好的扩展要达到新旧知识相互勾连、融会贯通的效果。融会贯通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更是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具有的意识和能力。老师要对教学进程了熟于心, 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 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词语应该扩展, 何时扩展, 扩展为什么样的词, 扩展的方式以及扩展到什么程度等等, 也都要有个通盘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有效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编织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 从而巩固已学知识, 扩大新知识的范围。
总之, 只有做到方式适当、方法适宜、扩展适时、扩展适度才是“适值”的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词汇教学。
三结语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10
1 What Is SLA?
SLA,that 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s the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lear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tongue(s).Just as second language is the standard term for any language whose acquisition starts after early childhood,including what is chronologically the third or subsequent language,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ny second language.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target language"or"L2".
2 Factors Influence SLA
It's clear that there is much more variation in the grammars of people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s than in the grammars of people learning first language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learners'experiences,the facts show that there are a wide variety of factors that potentially influence the ways in which a second language is acquired.We can mainly divide these factors into two groups.They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2.1 The internal factors
At present,there are two competing viewpoints on the research to the intern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SLA.Researchers who insist on the view of the Universal Grammar stress the importance o the common things learners share.They suggest that infants are able to start working with language almost as soon as they are born because they all have an innate,genetic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This ability is referred to as a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It is supposed that within children's LAD are 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Grammar(UG)that all languages obey.
2.1.1 Things learners share
Hence Universal Grammar refers to the properties inherent in the human mind which consist of a set of general principles that apply to all languages rather than a set of particular rules.Thu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niversal Grammar,when the learners learn the L2,they will show many similarities.(Ⅰ)They all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ir first language(L1).This process is called language transfer(Ⅱ)Learners show the same learning process and take the same strategies.Learners use their first language to learn their L2.Then L1 will become a very means for SLA.(Ⅲ)The language universals That indicates learners can have the same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Because the L2 input can not provide all the information the learners need in their L2 learning.And learners have to find some other resources of information they lack.Then come the language universals.That is also known as their L1 knowledge.Language universals research can explain the sequence of L2 learning,learners can acquire the rules which reflect common principles or learn the obvious parameters firstly.Language universals can also make the learner to go beyond the language input,train their abilities to form rules and transfer their first language better.
2.1.2 The learner differences
Some researchers put their focus on the learner differences.Here are a variety of learner factors which more or less influence learners'SLA.
2.1.2. 1 Age
One of the obvious ways that language learners vary is in their age.People start learning L2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n their lives.Starting age affects the rate of learning.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quire English grammar and vocabulary much better than either children or adult.Both the number of years of exposure and the starting age affect the level of success.The number of years'exposure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overall communicative fluency of the learners,but the starting age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accuracy achieved,particularly in pronunciation.
So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as teachers,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caused by age among students.Meanwhile,age is not the only factor constricting our language learning.We should adopt the suitabl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matchable to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maximize the languag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
2.1.2. 2 Language Aptitude
Aptitude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learner's natural ability to learn a language.It is an innate talent.Linguists agree that people with high Language Aptitude will make greater process and do much better under the same learning conditions.And they can learn more quickly and easily.Linguist Peter Skehan divides the Language Aptitude into three parts:auditory ability,linguistic ability and memory ability.Actually,one's Language Aptitude is thought to be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abilities.
The theory of language aptitude helps to improve language teaching to be more targeting and scientific.In class,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language aptitudes and make students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n the same time an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For examples,to students with high memory ability,we should guide them to focus on the accuracy and complexity of the language;to students with high linguistic ability,we should guide them to develop their language fluency,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avoid giving too much attention to language forms.In short,we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each student's language potential.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the right teaching plans and use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2.1.2. 3 Learners'Attitudes and Motivations
Attitude has been defined by Canadian socio-psychologists Gardner and Lanbert as the persistence shown by the learner in striving for a goal and motivation as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verall goal or orientation.According to Gardner and Lanbert,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people's motivation abou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2)the efforts they make during their process of learning;(3)the desire to achieve their goals;(4)the degree they of love they show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nd their research show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s do help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proficiency achieved by different learners The most successful learners will be those who have both talent and a high level of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2.1.2. 4 Cognitive Style
Cognitive factors involve the mechanics of how an individua learn something.Cognitive style is a term used to refer to the manner in which people perceive,conceptualize,organize,and recall information.The study of cognitive style often focuses on a contras between field depende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Learners who are field independent are not distracted by irrelev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hen trying to learn something.These are people who can see the trees without being distracted by the forest.On the other hand,learners who are field dependent tend to see the forest bu may mi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trees.Field dependence will prove most facilitate in naturalistic SLA,but field independence will lead to greater success in classroom learning.Many diffe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discover something new about the second language.For example,using the strategy o directed attention,learners may decide in advance to focus on particular aspects of a task and to ignore others.So,when reading a text or listening to a lecture,they might decide to focus only on the main points.Another strategy involves repetition:to retain a lexica item or to improve the pronunciation of a sequence of sounds,the learner may repeat a word or phrase over and again.A third strategy makes use of clarification requests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not understood.Learners have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at their disposal and have to find out which one is the best for them.
2.1.2. 5 Personality Traits
Personality has been explored in terms of a number of persona traits,such as extroversion/introversion,social skills,inhibition risk-taking involved in SLA.According to many language teachers the personality of their students constitutes a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or failure in language learning.No significant agree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raits and proficiency has been made.It is hypothesized that an extrovert may benefit from getting more practice in us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nd contributes to his oral fluency;that talkativeness and responsivenes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measure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i.e.pronunciation,vocabulary,grammar,sentence structure and oral expression)that a good learner is always ready to be prepared to take risk in language learning.
2.1.2. 6 Learning Strategies
Language aptitude,cognitive styl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re the gene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ate and level of L2 achievement.But how does their influence operate?Probably,the answer is that they influence the nature and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individual learners use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the particular approaches or techniques that learners use to try to learn a L2.They can be behavioral or they can be mental.They are typically problem-oriented.That indicates when they meet some problems,such as how to remember a new word or a phrase,they tend to use some learning strategies.And these strategi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L2 learning.Studies show that good learners are very active,show awarenes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nt their own learning styles,and are flexible and appropriate in their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Other studies also show that successful learners use more strategies than unsuccessful learners and different strategi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us,strategies that involve formal practice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while strategies involving functional practice 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skills.
2.2 The external factors
The internal factors are certainly important,but external factors can not be ignored for the L2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 is a process of combination both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External factors refer to the environment concerned with learning.Theory of Behaviorism suggest that external factors are the center of learning;theory of psychology regards that the internal factors really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gnitive theory suggests that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work together in to achieve the best resul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And there are a range of external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factors,S2 input,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input and acquisition,as well as many other factors.
2.2.1 Social factors
This mainly refers to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learner.Learners'social status will affect many aspects of one's SLA,but very little on the FLA.In fact,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eople's FLA no matter what family background people come from.They acquire the L1 almost at the same speed,take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and achieve nearly the same level.But on the contrary,for the SLA,people coming from good family background and with high social status show more advantages in many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SLA.For instances,they can get more opportunities to receive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Thus their more S2 contact(outside of the classroom)will lead them to get better master of the L2 and better result.And they will have more senses of satisfactory for their L2learning.
2.2.2 Language Input
This is a crucial factor in language learning.Linguist Krashen(1985)purpose the concept of"comprehensible inpu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 to language learning.As a matter of fact,learning a language has two environments:the natur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formal environment(classroom learning).FLA occurs mainly in the natur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but the SLA in the classroom.Most teachers of foreign language are also the learners themselves only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interlanguage input.In other words,students'exposure to the L2 input is not authentic enough and some even ungrammatical.And the L2 teaching is generally teacher-centered on the basis of the syllabus.The purpose is often just learning a language,rather than communication.In classroom teachers mostly teach grammar,students often just passively answer questions or do some related exercises.Once out of the classroom into real communication,students may seem lost.Although they have good ideas,they can not express their ideas completely in L2.
2.2.3 Language Environm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earning a L2 in teaching environment,learners learn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more than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In China,we lack the L2 learning environment a great deal.First in most schools,students rarely use the L2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even in the time-limited class And due to some reasons such as some teachers'L2 level and the lack of interest of student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is very limited.Second,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number of the L2 learners,social life in China lacks such environmen to meet the need of these learners.They can not practice their newly learned L2 with native speakers.And they can not achieve the truly L2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ve skills.
On the other hand,from the students'viewpoint,they learn L2just in order to pass the exams,get certificates or degrees.Under such circumstance,students'motivation for learning is to obtain the knowledge rather than to improve the integrated skills of the L2and ultimately they will not fully create and make use of all possible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their L2 to communicate.
2.2.4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china,there are many schools and method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known and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of al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In china,intensive reading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is method.Apparently,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s still used in one form or another today.And so are many other methods such as the direct method,the audiolingual metho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func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 a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Every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proved useful and helpful.Practice has shown that effective and proper use of the right method can meet the needs teaching and arouse the students'desire to learn the foreign language,and vice versa.At present,the widely recogniz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aimed to practice the students'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unication.In agreement with the rules o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Communicative Approach also has the drawbacks of lacking of language knowledge,so we as teachers need to use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make up.
As we can see,the exploration to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LA helps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es of SLA,to broaden the level of linguistic research.The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actual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and language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will guide our L2 teaching and SLA,help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ereby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ou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LA.
3 Classroom Strategies
All in all,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English)teach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we can not apply the SLA theories mechanically direct into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We should make them serve our English teaching better according to our true situations.Hence,we can explore to use some classroom strategies to improve our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A.
3.1 Distinguish the teaching type and make the reasonable teaching goals.
When making the reasonable teaching aims,we must take students into consideration,i.e.we should consider the students'true situation and how they will strive for the goals.So distinguishing the teaching type is crucial for our English teaching.Second Language Teaching,with the aim to solve learners'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ir schooling,employment and survival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e purpose is to grasp a communication tool in non-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Clearly,both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goals are not the same.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i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concept,we will know the true meaning of English teaching better and it will enhance our English teaching greatly.
3.2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comprehensible input
According to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ny language acquisition begins with language input and ends with language output In classroom,listening and reading i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inpu in order to provide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for learners;speaking and writing is the output produced by learners to practice and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materials.In practice of English teaching we should apply the principle that practice of acceptance skills such as listening and reading should go before the practice of applied skills as speaking and writing.
3.3 Situational teaching instruction
Language is always used among people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e main feature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s the belief that language is bound up with the social context within which it occurs.Teaching language then should involve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new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the people involv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Learners can learn language that is appropriate to their needs by predicting the type of situations that they are likely to be in.According to this the course designer or teachers can list a set of situations and also the kind of expressions appropriate to these situations.After learning,learners can solve their real problems in lives based on wha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classroom.Thus,the process of the students'exploration to solve their issues is the real reflection of their learning effects.
3.4 Other approaches
There are a number of other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Most derive from different views on the way that people learn generally rather than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or any insights gained from linguistics.As teachers,we should encourage the learner to use different approaches such as dialogues,situations,translation music,visual images and relaxation exercises to make L2 learning more comfortable and effective,in particular to develop the learners'communicative abilities.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 篇11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一门外语学习的两个语言学领域里, 学者们已作了大量有关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研究 (例如:O'Malley&Chamot 1990;Oxford 1990;Wen 1996) , 在研究中发现, 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两个要素, 对语言学习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学习观念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使用;反过来, 学习策略的使用也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这两个因素一起影响着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将最终决定学生能否成为独立思考者与终身学习者。O'Malley (1990) 在实验报告中还指出, 确定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并把它们明白无误地介绍给学生, 可以明显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上, 教师适时传授各个时期的学习策略, 并把学习策略作为指导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通过有效地应用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1]。本次开展的策略培训是进一步研究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影响的程度。
2 研究设计
2.1 总体方案
实验主要过程:1)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培训前学生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动态变化;2) 对学生实施具体的学习策略培训;3) 通过测试结果, 分析策略培训对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的影响。
2.2 研究对象
宁夏医科大学2008年入校的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学生被分为实验班与对比班, 接受为期一年的策略培训。
2.3 测量工具
1) 问卷调查
“学习策略培训调查问卷”, 以Oxford的SILL策略培训为基础, 参照O'Malley的问卷测量表, 根据西北地区英语学习者的特点而设计。
2) 个案访谈
采访学生使用的“学生学习策略面谈调查提纲”是研究者为了弥补上述调查问卷的不足而设计的。
2.4 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指导
1) 利用实例与对比分析, 从观念上使学生认识到目前情况下的三个转变: (1) 从以“应试”为目的向以“交际”为目的的转变; (2) 由单纯的知识型学习向知识与技能结合型学习的转变; (3) 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2) 学习策略的认知
(1) 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2) 语言技能策略:听力策略、阅读策略、词汇策略;
3) 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4) 分析策略型学习任务的优势;
2.5 学习策略课堂实践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 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联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多的关于学习及学习策略方法的知识, 并能否监控自己的过程, 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在第二阶段中, 我们建立了课堂任务型教学与学习策略调控, 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进行培训。
2.5.1 教学中“认知策略”的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认知策略是直接作用于作为学习内容之英语信息加工的编码、保持、提取和运用的学习方法[2]。即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采用“归纳法”训练任务, 即学生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提取与归纳的学习方法实践活动。在精读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 提示关键词句, 一个段落讲解之后,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该段落进行语句提取与归纳, 并对归纳内容进行复述, 课后要求对整篇文章进行归纳, 并进行复述。每学期进行40次归纳训练活动。在课堂上, 这种归纳法使学生仅用3分钟的时间就能把120字的段落内容轻松地复述出来, 学生直观地看到这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改变了以往段落背诵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活动中, 学生通过对认知策略的理解, 学习观念发生转变的同时, 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5.2“交际策略”指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 维持交际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该项培训分为三段:
1) 交际信心的建立
多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最初是不敢开口, 也不敢到讲台上来讲英语, 更不敢与外教讲谈话。为了使学生有信心走上讲台来, 我们开设了5分钟Class-Report、游戏、短剧表演、演讲等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专长, 进行选题, 把准备好了的东西拿到课堂上来说, 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能够感觉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在锻炼口语的同时获得一份学习的信心。
2) 交际策略的实践
课堂复述、讨论、辩论是培养交际策略所采用的主要活动方式, 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适时指导, 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表, 包括能力分项评分法 (Ability Analytica Scoring) (占70%) 与总体综合评分法 (Holistic Scoring) (占30%) , 分别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课堂上的学习竞争, 使得学生在压力、对比、反思和成功的体验过程中不断领会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努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多次成功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还使得学生将学习压力最终转变成内在的学习动力[3], 从而为英语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语言技能策略的课堂融入性训练
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应用相关学习策略, 完成一定交叉型课堂教学任务, 在获得知识与能力同时, 获取调整语言技能策略的学习方法。我们不单独设口语技能课, 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设置, 采取“视听说、读写说、写译说”相结合的特有教学形式, 把听的内容、读的内容、写的内容、译的内容都用“说”的方式表达出来, “说”作为主要能力培养, 分别带动听, 读、写、译四种能力的同时提高, 改变传统教学中各项能力分开培养、互不协调的背动局面。
2.6 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策略培训对学生语言学习水平的影响。在一年的策略培训中共采集4次学生成绩, 并进行对比:
说明:差异百分比
如表2所示, 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在一年策略培训后的考试成绩超过了对比班, 培训前的差距只有0.3%, 培训后的差距十分明显, 实验班高出对比班9.7%。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学习策略培训, 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同时, 利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对学习策略进行相关指导,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 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策略应用能力, 使他们在掌握合适的学习策略过程中, 显得更加自信, 学习更有效率, 自我调控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通得到了提高。面对新型的教学模式, 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的自主时间, 教师帮助学生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充分利用创新的外部因素来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与策略, 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15.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