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技(通用12篇)
学生科技 篇1
我们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小制作、小宣传、小实验、小发明、小论文、实践报告等科技实践活动。
一、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发散创造思维,产生具有科技含量的成品。学生不仅对基本的科普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具备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因而第二阶段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发散、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相结合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将来的发明创作奠定基础。
立足活动开展,让学生形成创造技法。学生有了发明制作活动的思维能力后,还必须以一定的创作技法做支持。因此,我们主要向学生引入还原法、智力激励法和缺点列举法三种技法,让学生在联想、类比、组合、移植、演变中,开拓思路,产生更多、更高的创新设想,以求量中求质,寻找最佳方案。
总结经验基础,让学生开展制作活动。大量的理论学习、开放的思维形式和丰富的创作技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我们小制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去发明、去实践、去创作。针对上述的多方面基础,我们采取了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小制作活动的实践。
二、开展科普小宣传活动,让学生感受参与社会实践的快乐
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科学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学校开展科普小宣传活动刻不容缓。
1.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丰满科普知识
利用图书,感悟科普知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多去阅览室看课外书、科普书。同时鼓励学生把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对老师进行及时地讲解与沟通。学生通过对科普书籍的不断学习与更新、教师的及时讲解与点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影视,撒播科普知识。
2.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开展科普专题讲座,讲解“科普”。对于科普知识,权威的专家更有说服力。如在当前流行甲流期间,学校聘请医学专家就有关科学防治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然后要求学生将宣传资料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学习,解除了学生及家长的恐慌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科普知识。组织学生们上街向广大居民介绍水电常识和节约水电小窍门,介绍能源背景,宣传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小学生做科学实验的关键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包括必要的条件准备、研究的过程与步骤、即将采用的合适研究方法,并预设可能产生的研究成果等。小学生爱做又比较安全的科学小实验许许多多,有“豆子是怎样发芽的”、“音乐、盐水、温度对豆子发芽有影响吗”、“巧使黄豆浮起来”、“烧不坏的手帕”等等,学生爱做科学试验,不但能获得一些浅显的科技知识,还能培养科学志趣,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四、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让学生感受发明创造的快乐
科技小发明就是指小学生通过认真参与家庭、社会劳动,发现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基本的科技创造知识和发明的基本技法,解决或改进这些问题。生活是科技创造发明的源泉,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随时随地会发现一些自己认为是不顺心、不顺手的物品,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改进,使之顺心顺手而形成的方案,就是“科技小创意”。
五、运用撰写科技小论文、实践报告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综合运用知识的快乐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培养小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撰写科学小论文的好处不言而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行动中去,需要一个载体。因为人的能力其实是通过操练而习得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学生们乐于探究,创新精神也就得到了培养。对他们而言,世界是陌生的,世界是精彩的,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发现。撰写科学小论文能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了解和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它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并能将数学中的统计、分析应用到具体中去,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炼。
综上所述,科技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彩、自由开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等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分工合作等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科技实践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邹道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1).
[2]陈军,阮俊华.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04(5).
[3]黄斌,饶本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2009(12).
[4]尹亮亮.浅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
学生科技 篇2
我突然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发现一群同学围在那儿,我也过去瞧瞧,我循着声音走去,“激光竖琴!不就是普通的几束红光吗?”我漫不经心的触碰了一下激光,没想到,竟发出了美妙的乐声,“叮叮咚”如山泉水般动听。原来,这是通过激光触动光电感应区,发出了美妙的乐声。
我又开始来回逛,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名叫“锥体上滚”,我按着方法,把锥体移到下边。可我一松手,锥体却又滚到了上边,我愣了,这是怎么回事,按道理,物体都是从上往下滚,这锥体怎么是从下往上滚的?我不解的看了看原理,哦,原来是这样!
我又到了一个科技展品前,桌上立着一只可爱的小天鹅,它的身体中心是由钢丝编成的,我用手摸着,真的感觉在抚摸天鹅绒,原来原因是:触觉上的误差产生了幻觉。
学生科技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社会实践;创新;思考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河南科技学院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紧紧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历经百泉农专、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并对同类院校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河南科技学院创新的社会实践途径
1.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萌芽期
百泉农专时期,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成立了“农技通信咨询小组”,面向全国各地开展农业科技通信咨询活动。经《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报道后,一年时间收到全国60多个县市200多封来信,解答了近1000个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2.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发展期
1987年,百泉农专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植物保护、畜牧等农科专业在“农技通信咨询小组”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
3.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成熟期
2002年,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后,相关院(系)和专业以各自的基础、专业课为重点和突破口,组建了大田作物、蔬菜、食用菌、园艺、植物保护、蔬菜、果品加工、畜牧兽医、农机维修等服务小组。各服务小组届届有负责人,采取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交叉组合进行传、帮、带,保证了届届有骨干组员、级级有学生参与。
多年来,围绕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获得了数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改革教学结构,开设专业实践课》于198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于1992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职技高师农艺专业技能规范及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于1997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在1992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委决定把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个创举在全省高校推广。结合应用型师范教育的特点,学校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大批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其中《实施“四双工程”,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
4.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具体实践
大学生结合农口专业基础雄厚、职业技术专业多的优势,走出校园,就近、就便与学校周围乡村建立固定联系,3至5人一组承包一家农户,参加农忙时节的生产劳动,深入调查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为所承包的农户建立发展致富档案,详细记载生产发展情况及规划、目标和措施,并随着农时季节变化及时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帮助农民生产致富。长期以来,参加“科技承包农户”活动的大学生对学院附近的辉县市、新乡县、卫辉市、延津县、长垣县等县市的农家进行科技服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和河南电视台等40余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一活动。
5.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作用
(1)创新了社会实践的途径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组织方式活,社会影响大。活动中,学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有机地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师范教育能力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开辟了实践教育的新途径,成为新形势下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2)弥补了暑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经过长期实践,河南科技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长,按照组织组团、自愿组团和个人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组建了各种专业化的实践团队,使学生利用返乡实习的机会自发、自愿,就近、就地、就便地开展活动,深入了解社会,有目的地进行调研、访谈。在完成暑期集中性的实践活动后,返乡学生还可以紧密结合家乡所在地及其邻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采用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单位实习、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继续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家在农村的返乡学生,带着致富信息和良种技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
(3)成为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主要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囿于教学时间、内容、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在学生喜爱、接受程度和知识运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夯实了宽广的知识平台。
(4)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科技承包农户”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丰富了对国情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社会、农村、农民、农业的了解,从而增强了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同时,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二、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是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
2007年,河南科技学院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就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了认真总结: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长期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铸就了学校“亲农、爱农、为农”的精神内核,融入教学工作中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农业情怀和魂魄的职教师资和农业应用型人才,情系“三农”、服务社会、敬业奉献、精心育人。
这一特色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肯定。有关这一特色的支撑材料如下: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校就形成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传统,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建立农村工作站,开展农村生产调查,总结生产经验,推广农业技术,进行作物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实验研究和技术推广,为推动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百泉农专时期,学校找准专科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定位,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一直承担着全国农林专科教育协作组的组长职责,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龙头地位。另外,受教育部委托,学校制订了农科专业教学计划并印发全国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参照执行;组织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为我国的农林专科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7年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后,学校秉承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规律,坚持“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行了实践教学导师制,开设了大学生专业实践课,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制定了完善的技能培养考核标准,实施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四双工程”等。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实践教学措施得力,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而且作风淳朴、工作踏实,用人单位满意,他们称赞学校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对照和比较有关办学特色的内涵,笔者认为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不失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发扬。
三、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
1.加强领导和投入,构建保障机制
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河南科技学院实践育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成为展示学院社会形象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前,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此项活动迈上新台阶。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深化,特别是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选拔、科普推广工程等,找准问题,分析不足,统筹谋划,加强领导和投入,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
2.加强总结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在总结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经验和揭示其所体现精神的基础上,应大力倡导这种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广播电台、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条幅等载体,发扬精神,传承文化,使之成为学校软实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团队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网络风采展示、评优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扩大实践成果的覆盖面,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如鼓励优秀的实践调研组参加“挑战杯”竞赛、申请相关学术基金等,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活动与专业学习、学术科研之间的紧密衔接。
3.完善学生参与机制,使活动内容落到实处
要完善各级学生参与机制。大一新生走出校园,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要接触实践;大二学生结合理论,体验生活,感悟社会,要理解实践;大三以上学生以及研究生结合自身专业,确立目标,学以致用,进行目标实践。这样,就形成了递进式、系统化的工作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实践更符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活动中来,各取所需、各有收获。
4.充实育人内涵,拓展活动范围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不断强化和充实“科技承包农户”的科学内涵、思政教育内涵、素质教育内涵等。要结合“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实习模式,拓展活动范围,在“科技承包农户”的基础上,深入农林牧副渔有关企业,使青年大学生广泛而近距离地接触社会现实,更全面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归宿感,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牢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立场鲜明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5.完善过程指导,师生教学相长
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承包农户”的全程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服务主题、如何科学组建团队、如何制订科学的计划、如何进行团队管理、如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等,做到在“校园——实践地——校园”这一空间转移过程中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指导。同时,通过教学互动,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既增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
学生科技 篇4
目前, 科技场馆的教育功能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国外主要通过改变传统的科技场馆建设模式, 提供一个“真实”环境, 让使用者体验到科技的价值。我国关于科技场馆科技教育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晚, 主要研究增设各类活动形式, 尤其是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竞赛, 以促进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例如, 从科技场馆能提高公民科技意识这一意义上对活动形式、资源开发、资源配置等进行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以科技场馆作为学习背景的学生科技意识形成的实证研究尚少, 甚至是空白。因此, 研究试图从学生参与科技场馆活动的反应出发, 探索科技场馆活动如何影响中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形成。
一研究的问题和策略
科技场馆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呈现形式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形成,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儿童的心智的发展, 许多研究者都有相应的探索。在众多的儿童心智发展理论中,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方法对探索儿童科技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维果茨基认为, 人并不是直接获得知识的, 而是通过“中介工具”的作用间接实现的。社会文化因素便是具有启动作用的中介工具。根据这个观念, 儿童在科学知识乃至科技意识方面的发展必定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换言之, 中小学生周围的科学与技术环境可能对他们学习科学与技术、获得科技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 维果茨基学派也相信, 儿童的学习通过活动建立起了“意识与活动统一”, 即使外部的干预因素通过活动实现“内化”, 获得了他们心智的切实发展。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 儿童情感、动机便是促成社会文化有效“介入”学习的动因。正如维果茨基所指出的:“你想号召儿童去从事某种活动之前, 你要让儿童对该活动感兴趣, 关心儿童对该活动所必需的全部力量。”根据这个观念, 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应该是通过他们的体验活动获得对科学和技术本质认识的内化。而且,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机和情感, 以促成这个内化的有效实现。
维果茨基的“中介”概念不仅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 即内化机制 (1) ;也阐释了“中介”作为连接外部世界和儿童的内心世界的桥梁促使儿童的思维和意识发展的关键性, 强调了“内化”是外部世界和儿童内在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 这些理论的成果正是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出发点。
科技场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环境, 如何建构这种环境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意愿、拓展对科学和技术的认知、形成科技意识?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主要包括, 调查科技场馆活动对学生的求知欲、科学技术的兴趣、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探索如何提高科技场馆在促进中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体验内化、形成科学技术意识方面的功效。因此, 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的分析探索模式, 见图1。
综上所述,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科技场馆的文化呈现方式、学生参与活动等科技的外部环境的分析, 调查学生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对科学和技术的感知、理解和信念等因素, 将调查信息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探讨科技场馆在中学生科技意识形成中的功用。
二调查的实施与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了上海市的一所中学的6、7、8年级的学生。学生由学校的老师在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共发出190份问卷, 回收185份, 其中5份因缺少学生背景信息和部分作答的信息而作废, 因此有效问卷共180份 (男95份, 女85份) , 有效率为97.3%, 达到研究要求。
问卷设计是以科技场馆活动为背景, 深入地了解儿童的科技意识。因此, 根据本课题对“科技意识”的定义, 即在不完全理解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的理论状况下, 学生所形成的对科学与技术的认识和情感而设计问卷。问卷由学生最喜欢的科技场馆文化 (活动的类型、科技作品展示、作品的学科内容) 、学生参与科技场馆活动的意愿 (如学生参加的期望、参加的情感) 和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 (学生参加的次数、参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体验后对自我科技意识提升情况的评价与解释) 三部分构成, 共19题 (不包含学生基本信息) , 其中包括16道单项选择题和3道开放性试题, 例如题5你希望一学期可以参观几次科技作品展?A.1次;B.2次;C.3次;D.3次以上。
采用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并依据“分析的探索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包括三个部分: (1) 科技场馆文化的呈现形式与学生科技认知的差异; (2) 科技场馆活动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的差异; (3) 科技场馆活动性与学生科技意识内化的差异。
第一, 我们调查了科技场馆文化的呈现形式与学生科技感知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 上海科技场馆有三种呈现形式比较突出: (1) 活动的类型; (2) 科技作品展示; (3) 作品的学科内容。这三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吸引学生, 进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情感和认知。从2010版的《上海科普资源状况》调查结果中看到, 2009年各种科普活动形式次数最多的依次是:科技讲座、青年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竞赛、科技展览、科技夏令营等。从中反映了上述三种类型也是科普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呈现形式。
学生的问卷调查则显示, 学生对科技场馆不同的活动类型表达了不同的兴趣和体验热情。 (1) 学生最想参加的科技活动类型依次是:科技作品展 (32.22%) 、夏令营活动 (31.67%) 、科技竞赛 (19.45%) 、科技讲座或科学知识培训班 (8.33%) 、其他 (6.11%) 、多选 (2.22%) 。 (2) 最能获得学生喜爱的科技作品展示形式依次是:以实验的形式展示 (自己亲身实践) (53.33%) , 多媒体形式展示 (录像、电影、3D) (28.89%) , 以直接呈现的形式展示 (实物、图书、展板、挂图) (11.67%) 等。其中28.89%选择“多媒体形式展示”的学生中有约10%的学生精确地表明自己钟爱的是通过电影 (包括3D) 形式展示科技作品。 (3) 最能获得学生喜爱的科技作品内容依次是:生物学 (35.56%) 、科技应用 (31.67%) 、地球学和天体物理学 (24.44%) 、其他 (7.22%) 、无 (1.11%) 。另外, 不同性别对作品内容的兴趣也存在显著性差异[χ2 (6, n=180) =29.523, P<0.001], 差异主要在于男生更喜爱科技应用作品, 女生更喜欢生物学作品。
从学生所表达的兴趣和参与状况可以看出, 学生更倾向于参加自己喜欢的科技活动, 而且现代技术的呈现模式更受青睐。同时还发现传统的信息呈现形式, 讲座或授课式的科学技术信息介绍方式还是学生接受科技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
第二, 我们调查了科技场馆活动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有85%左右的学生期望每学期参加科技场馆活动的次数在2次及以上, 且有40%的男生期望每学期参加的次数在3次以上。实际上, 参加科技场馆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生人数仅有28.89%。并且越往高年级多次参加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特别是中三年级只参加了一次活动的人数比例超过了45%, 见图2。进一步对不同活动次数的人数与期望参加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 χ2 (16, n=180) =1.987E2, P<0.001, 不同活动次数实际参加的人数与期望参加的人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期望没有实现。
研究进一步调查了学生对无法经常参加科技场馆活动的解释。调查显示, 有63.89%的学生是因为学习紧张 (作业多没时间或要补习功课或参加辅导班) ;有30.60%的学生有其他爱好或者不喜欢参加科技场馆活动, 尤其是中一和中三两个年级学生有其他爱好的分别占年级人数的42%~48%, 见图3。
另外, 学生对参加科技场馆活动意愿的解释也包含了对科技场馆呈现方式的要求。调查显示, 科技场馆活动能促使69.45%的学生产生积极参加的意愿, 24.44%的学生参与意愿一般, 6.11%的学生不太想或者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而学生参与科技场馆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好玩, 对此比较好奇 (37.22%) ”、“可以增长我的知识, 有助于学习 (37.22%) ”、“可以放松一下, 就当休假 (17.22%) ”、“学校老师或家长让我来的 (6.11%) ”等。同时, 使用相关系数分析得知, α=0.043, 即性别与学生参与的意愿之间具有相关性, 主要表现在男生参加的热情要稍高于女生的热情。
这些数据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具有参加科技场馆活动的意愿, 但受限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 学生对科技场馆活动选择的自主性、对科技活动的兴趣以及日常学校活动的影响等都包含在学生的解释中。
最后, 我们调查了科技场馆活动性与学生科技意识内化的关系。研究试图通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过程的行为表现以及活动体验后的评价来考查学生科技意识或他们对科技的感知。该部分调查由问卷的开放性问题回答所构成。按照学生回答所描述的行为表现, 研究者将其解构和分类 (见表1) 。结果发现, 处在兴趣阶段 (包括感知觉的行为活动26.11%、触动好奇心31.67%和问题激活2.22%) 的学生人数为60%, 简单思考与交流为22.78%;然而, 能引发内在思维方式变化 (即深入思考与内化) 的仅占了17.22%。数据表明, 科技场馆文化很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 但在促使学生内在思维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上, 其成效相对较弱。
除了对学生活动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 学生活动后的评价也是了解学生科技意识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结果显示, 有62.2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大部分, 甚至全部看懂或听懂科技内容, 21.67%的学生只能懂一点点, 还有15%的懂少许, 其他的为不懂。在学生评价科技场馆活动对自己科技意识发展的影响时, 约40%的学生认为, 科技场馆活动能提升科技意识但是效果不大;48.33%的学生认为能有效提高科技意识;其余的则认为不能或者不知道。进一步对“科技场馆活动不能有效地提升科技意识的原因”进行分析, 学生的解释主要有:学校还没有学过这些知识 (12.22%) 、与我们的学习没有联系 (7.78%) 、只是看看学不到什么 (18.89%) 、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5%) 。学生的解释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场馆活动与自己校内学习的知识衔接的关系;另一类是对科技场馆活动与学生兴趣的关系。
上述分析表明, 目前科技场馆文化虽然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情感, 却不能十分有效地引起学生思维上对科技知识产生积极的认识。
三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的调查分析, 一些研究结论值得关注。科技场馆文化的不同呈现形式可以影响学生对科技的感知、兴趣、体验欲望的变化, 这可能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关联。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由外及内的, 那么, 科技场馆中所呈现的科技活动可能更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参与和体验这些活动可能将对学生感知科技有更大的作用。
另外, 学生参加科技场馆活动受到学校课程安排的限制。从学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所谓学习紧张意味着, 学校的教学安排限制了学生更多地参与科技场馆活动的时间。近年来, 科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成果已经清楚地表明, 科技活动是学生获得科学和技术深层次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 科技场馆活动设计应该体现现代科技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使其更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科技意识的提升, 当然科技作品呈现形式还应关注科学和技术性质的体现, 进而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内在兴趣。
虽然初步的调查结论还需要深入探索, 但是初步的结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 科技场馆呈现方式的建构应体现中小学生的兴趣和喜好, 使学生能在有目的设计的科技背景中感知和体验科技的性质及其价值。如采用实验、多媒体等动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更容易获得体验。其次, 科技场馆的设计要适当地考虑学校科学和技术课程的安排, 重视对学生在该活动的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使他们的科技意识获得发展。比如, 完善科普知识讲解系统、增设网络模拟系统等, 使学生在科技场馆的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心编.上海科普资源状况 (2010版) [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1
[2]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葫芦岛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R].2009
[3]胥彦玲、何丹、吴晨生.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科普研究, 2010 (2)
[4]卢光华等.基于J2EE与AJAX的交互式虚拟科技馆系统的体系架构[J].全国首届数字 (虚拟) 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2007:61~67
[5]王玉梅.新世纪科技馆发展模式[J].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
[6]王顺禄.让星光洒在更多青少年身上[J].科协论坛, 2005 (7) :47
[7]邵杰.科学与艺术在科技馆展览设计中的体现[J].科协论坛, 2006 (1)
[8]史子新.浅议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风, 2012 (3)
学生科技 篇5
开幕式上首先是各位领导致辞,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殷殷期望,激励我们认真学习,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好好努力。
紧接着是机器人带来的表演,在老师和机器人对话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幽默风趣,配合的默契以及科技带给我们的益处。机器人背诗也是朗朗上口,富有感情。以前,机器人背诗总是干巴巴的,声调也不会变通。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叹科技的发达,我也更对接下来的情节怀有好奇。见都难不倒它,科技辅导员便选出10余名学生和机器人对决。要知道,人类的智慧和身体机能远远强于机器人,更何况机器人是人类制造的,我开始怀疑机器人是否强于人类?但结果大出我所料,人类的高难度动作机器人都能做到,有些还强于人类。在场的人们无不惊讶,机器人的舞蹈也让我们纷纷点赞!
机器人带给我们的震撼还没平息,一阵雷鸣般的响声又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只见一架无人机从地面飞起,一会儿90度横冲上空,一会儿又来个360度旋转,一会儿还飞到我们上方,似乎给我们问好,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接着又来了个遥控航模,出色的表演和鲜亮的外表受到了观众的连连好评,它那逼真的外形差点儿让我认成了真的飞机一样。它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娴熟的姿态一会儿像是搏击长空的雏鹰,一会儿又像优雅盘旋的白鹭!
最后是学校顶尖的学生航模队表演,别看它们只在天空飞翔了一会儿就掉下来,但能做到这地步已经够不错了,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它们能飞得更高更远!我也为他们和机器人点赞!
学生科技发明平台构建初探 篇6
关键词 创客教育;科技发明;创新能力;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65-02
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创客教育模式的教学研究,将创客教育与培养学生科技小发明有机结合,探索从初中生科技发明创造向创客教育模式转变的方法,从而为初中生的科技发明搭建有效平台。
1 初中生创客课题的选择
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祝智庭等,2015);提倡“基于创造的学习”,强调学习者融入创造情境、投入创造过程(郑燕林等,2014)。虽然创客教育不会直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但在当“创客”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运用到信息技术、物理甚至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1]。
那么,学生围绕什么创客课题进行创造学习呢?这是创客教育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一个好的创客课题,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和实践相结合,应该促使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2]。祝智庭老师指出好的创客课题应该具有以下八个要素[2]。
1)课题的切身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与实践相结合。
2)课题的复杂性:促使学生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
3)充足的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条件。
4)互动和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分享信息。
5)高强度: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潜能。
6)合理的时间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完成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7)分享教育:分享资源、分享知识、分享成果。
8)新颖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打破思维定式。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整合学科知识,将课堂与现实生活中的片面性、不顺感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从而选择那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创客课题。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学生提出现有电脑键盘不够合理,打字时易误打到相邻字母键上。教师便可以适时鼓励学生设法加以改进,通过组织创客小组来合作完成“可调角度键盘”创客课题。
又如在学习遮罩动画这一章节时,有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望远镜遮光罩具有很大弊端,于是催生了另一个创客课题——自动遮罩望远镜。
2 初中生创客教育例析
课题1:可调角度键盘
1)背景。在初一年级“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单元教学中,笔者适时讲授了键盘布局的由来及发展史,课后很多学生对键盘的分布兴趣很大,其中庄滢同学所在小组认为在键盘操作时,受“一字型”键盘字母排列的束缚,手与手臂长期保持75°左右的拘束姿势,舒适性很差,且易产生疲劳感。笔者以此为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围绕“键盘”来开展创客课题的研究。
2)创客实践过程。首先,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创客课题——可调角度键盘。接着,创客小组学生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并提出项目构思:操作键盘时,左右手负责的字母是相对固定的,两手分别以F和J为定位点放置;是否可以将键盘一分为二,在不打破原始键盘按键布置的前提下,对键盘进行合理的分割?然后学生通过分析研究,以美观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对键盘进行二次创新发明,提出是否可以借助铰接,使键盘可根据使用进行调节,既可以一分为二,也可合二为一。同时为保证键盘在旋开及闭合时的稳定性,增加了定位轨道连接片和定位销。
通过实践探索和小组多次讨论后,大家制订计划、修正方案、设计图纸。最后,在多门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协助下,该创客小组最终发明出“可调角度键盘”,此作品亮相于“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且荣获铜牌。
3)创客教育心得。创客教育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创客教育中,中心已经从教师转换到学生。创客教育鼓励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提倡松散自由的学习空间。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个学生都有变成某一个领域专家的潜力。教师不再机械地教授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2]。这是笔者最初在课堂开展创客教育的第一批研究成果,此项课题在第23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第一次创新实践的成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收获,也让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教学相长,学生取得的成绩也是笔者开展创客教育实践的动力和源泉。
课题2:自动遮罩望远镜
1)背景。在初二年级“制作遮罩动画”主题活动课中,笔者通过模拟望远镜遮罩浏览城市景观图,以便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随后,笔者又开展了遮罩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专题探究课,很多学生对遮罩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分组讨论之后列举出遮罩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类应用,包括望远镜上的遮光罩。
2)创客实践过程。学生通过课堂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提出现有技术生产的天文望远镜的遮光罩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手动打开,不够智能,且在遇到强光时会出现灼伤眼睛、烧毁相机摄像头的情况。其中以丁可同学为代表的创客小组提出是否可以改良生活中望远镜的遮光罩,产生真实版的“自动遮罩望远镜”的创客课题设想。
根据问题,大家分小组查阅资料,学生补充学习传感器等物联网相关知识。然后提出创新设想:在望远镜上添加“自动开合装置”,一旦感应强光,望远镜上的遮光罩就自动关闭,无强光时自动打开遮光罩。通过物理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整合,学生利用CAD平台设计出自动开合装置的望远镜电路图。最后,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大家购买电子元件进行电路连接,经多次调试终获成功。
3)创客教育心得。创客活动的实施让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认可并变成现实,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难得的是学生把想法付诸行动,克服了实物制作中的困难,两名学生还特别造访了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得到了王教授的精心指导。在课题研究完成之后,学生还请来当地的天文专家给予指导,专家称这种创意在国内尚属首创,且成本只需50元左右,改造难度也小。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到了物联网、物理学和机械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精神,激发了创新热情,开发了自身潜能。
创客教育便是如此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设计、分享、交流、制作,而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感到满意,全力支持孩子参加到创客活动中来,将学校创客空间有效延伸到家庭创客空间!
此外,为充分展开创客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开展了科技节、创新发明大赛等活动平台,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小创客。学生将灵感付诸行动,发明和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新颖产品,有的创客作品还获得了专利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许多学生还因此优先被重点高中的基地班录取。
3 结语
创客教育使“教师让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自己要学”。总之,把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既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创客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让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吴俊杰.创客运动与STEM教育:专访“创客教父”Mitch Altman[J].中小學信息教育,2013(12):41-42.
[2]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3]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
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7
一、调查问卷显示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的
最近我在203个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算过命的学生有29.4%, 相信求神拜佛的学生有51%, 拥有护身符的学生占28.1%, 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占12.4%。与《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4日报道数据相比下降很多, 可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在不断加强。尽管如此, 上面的数字仍像长鸣的警钟。生活中的迷信活动仍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孩子的心灵, 歪曲着人的思维。我们仍需努力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提到“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崇尚科学, 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 一切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其客观规律, 用科学的思维观察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培养的措施
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这块“阵地”、这块“责任田”。尤其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加以引导。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记载了许多美丽的故事, 《嫦娥奔月》《西游记》中对天宫美好的描述, 那都是令人向往的神仙居地, 对这些故事如果不辩证地引导孩子, 将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不良影响。现在也有一些人天天求神保佑百年之后能登升西方极乐世界, 过神仙生活。作为物理教师, 在讲到天体运动规律时就要重点与学生交流:地球之所以绕太阳转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的吸引力且地球的质量比太阳的质量小得多, 并且地球与太阳间的吸引力、地球对人的吸引力、任意物体与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是同一性质的力, 都符合统一的“万有引力”规律。要揭开天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身边的故事, 提高科学意识。化学老师在讲到物体的着火点时, 结合社会上传说的“鬼火”“烧不着的手帕”等现象揭示其中的奥秘, 提高学生科学分析事件、判断事件的能力, 不致被“神、鬼”所迷惑。
第二, 在日常的科技课外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开展的“航模活动组”“生物标本制作”“物理小制作”“摄制组”等课外活动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观察并总结改进。例如:人造彩虹、不倒翁的制作、杠秤的制作、活动图片的制作等等。通过这些科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中, 从中体会应用科学于实践的乐趣。
第三, 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科普知识讲座 (请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 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知识面;科普知识竞赛 (笔试和口试) 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科普操作比赛 (有计算机操作、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科普知识手抄报比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 (理科) 成果展 (航模队、化学小制作队、计算机设计队、物理小制作队的成果展) 能使学生产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豪感;科普宣传活动 (广播站开设科普宣传专题节目、观看科普电影、录像、制作科技长廊版面、各班科技黑板报评比) 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科学氛围;“科教兴国”演讲比赛能在全校产生一种学科学、用科学光荣的氛围, 增强师生科技意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更应该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象相结合, 正确解释自然现象, 揭示一些骗人的伎俩, 提高判断事物的能力。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活动探析 篇8
1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1.1 活动对象:学生认知偏差大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愿组织的科技普及、科技制作、发明以及科技服务等活动。活动主体自然是学生, 然而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等原因对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技活动, 很多人认识不到位, 具体表现是: (1) 参与意识淡薄:低年级同学专业浅薄怕不能胜任, 高年级同学眼高手低不愿出手。低年级同学在老师以及部分高年级同学的带领下可能认识到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然而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以为自身专业知识缺乏, 无法从事科技活动。 (2) 投入意识淡薄:普通同学参与少, 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因此相对来说课程中基础课程耗散精力较多, 学生更多认为基础知识学习重要, 花掉太多时间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和学习, 致使学生用于科技活动的时间更加稀少;另外部分学生本身经济困难, 这种实际情况决定了同学财力投入也有限。 (3) 钻研意识淡薄:真正参与科技活动的同学中部分同学不能真正投入, 只是为了表明自己参与了, 或者为了一个“优秀奖”, 对于所涉及的科技知识等等钻研不够, 研究很浅, 没有真正把科研精神和科技知识掌握好!
1.2 活动投入:师资资金等不到位
学生的科技活动, 没有老师的带领很多情况下就好比是没头的苍蝇, 不知向往何方, 所以老师的投入, 非常重要。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成, 本身存在着师资不足的问题部分院校舍不得投入, 不能花力气引进优秀教师资源, 或者是拥有良好的师资, 但老师的大部分精力被耗散在别的地方, 如此大大制约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学生不能接触到权威的声音, 不能很好地了解专业的前沿、发展的动向等等。
1.3 活动效果:形式效果欠权衡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活动过分注重形式, 使活动的实际效果被削弱, 收益甚微。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较本科生普遍显得薄弱, 技术攻关能力相对欠缺, 有些院校由于经费等原因, 为了表彰先进, 只鼓励极少部分科技活动突出者, 使学生开始重奖项, 认为无望获奖时就放弃继续钻研的想法;更有部分指导老师为了替自己赢取面子, 出现了老师代替学生攻关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导致了活动效果被大大削弱, 使活动对普通同学的带动成了一句空话, 甚至给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另外为了表明本校有科技活动开展, 部分高职院校的科技活动往往只是很少的人参与, 极少人参与科技活动, 完全是形式主义, 脱离了科技活动的内涵需求, 效果大打折扣。
1.4 活动体系:体系构建不完善
学生科技活动, 因为涉及部门较多, 且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需要从长计议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对于科技活动缺乏系统规划, 显得凌乱, 首先对于活动的制度, 缺乏深刻的思考, 建立时仓促了事, 没有考虑好此项制度是否确实有利于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是否确实促进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参与度等等。
2 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2.1 多方努力, 纠正误差, 以点带面, 营造氛围
做好大学生对科技活动的认识工作, 各高职院可以相互借鉴, 全体育人, 多方努力: (1) 在新生入学时由辅导员或者相关学生工作者加入相关内容:本校、本系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便利条件、主要科技活动以及可以加入的科技团体, 参与科技活动对个人以后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的影响等等。 (2) 对于学生比较热衷的学生团体也可以加以利用, 比如院系的科技协会、科技兴趣小组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一方面可以把上述内容进行传达, 宣讲, 另一方面进行扩充比如对于低年级同学加大研究方法等等的教育, 而对于高年级同学需要组织参与带有科研成分的项目, 计划, 论文等等。
2.2 领导重视, 健全组织, 保障师资, 资金到位
高职院校由于教育侧重点问题, 科技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要保证活动效果, 一定要把学生科技活动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首先是领导要高度重视, 健全活动组织, 可以由学院分管学生活动的副院长以及教务、科研、学工等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健全组织;其次专业的老师对于活动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活动的组织, 到主题策划、技术指导以及过程监督、成果评比、成果推广等等, 都需要相关的专业老师, 而对于这些老师, 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何指定政策引导老师们处理好本身课程、科研与科技活动指导之间的关系是各部门领导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方面;再次活动的开展、仪器的添置、场地安排、资金到位等等也不可小觑, 他们是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 校方应积极响应, 作出合理安排。
2.3 加强计划, 规范活动, 健全制度, 优化体系
科技活动的开展不能随机进行, 毫无计划, 应该加强规划, 可以由团学系统、教务系统、科研单位共同牵头打造品牌活动, 共同制定分时段的学院级, 系级科技活动。另外对于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注意规范化:就整体活动而言, 需要规范所有活动开展的顺次、场次、层次等等;而就某一具体活动而言, 需要规范活动的宣传、报名、组织、总结;就某一科研项目而言:需要规范活动的项目立项规范、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成果评价及应用规范等等。这些计划和规范的展开必然涉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而所有规范的建立最终构建成院系科技活动体系。活动的体系构建有两大块, 一块是活动的组织体系, 包括活动的组织方, 组织职责及需要完成的相关内容;一块是活动的质量评价体系, 这中间包括活动的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及活动成果评价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体系, 科技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正规化才能得到保障, 才能使大学生在高质量的科技活动中体会到自身的进步, 进而进一步推动院系科技活动氛围, 培养更多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型人才。
合理纠正学生对科技活动的认知偏差, 加大各方投入, 组织形式良好、含金量高的科技活动相信一定可以吸引更多同学。老师适量投入, 活动引导, 技术指导, 加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相信一定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拿出高质量的品牌活动, 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提升活动质量、数量档次。
摘要: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活动开展现状进行探析, 对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
浅析如何指导学生制作科技模型 篇9
1 自身训练、掌握技能
常言道“师高弟子强”, 作为学校的科技模型辅导老师, 不但要热爱科技教育活动, 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科技模型制作技能。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在辅导学生制作某一科技模型前, 必须先自己学会制作该模型, 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研究和探索, 掌握制作模型的技能、技巧。
例如2009年秋季,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第2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 叫我带桥梁模型队, 并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导。当时, 我很茫然, 从来没有搞过什么科技模型制作, 怎么办?我想了想:既然学校把任务交给了我, 大不了我从头学嘛?少休息一点也要完成这个任务。于是我找来参赛规则, 对参赛规则的相关要求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然后, 按照参赛规则结合胡雕老师的培训讲稿动手学做桥梁模型, 开始做的第一个模型很不理想, 但我没有灰心, 反复做了几个, 在做的过程中边做边想, 围绕参赛规则不断创新和提高, 越做越好, 就这样掌握了桥梁模型制作的技能和技巧, 对当好桥梁模型制作辅导老师也坚定了信心。
从我的辅导经验来看, 提高辅导老师自身的制作技能,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认真学习、领会参赛模型制作规则, 严格按照规则来思考、创新, 动手学做模型 (这一步要求不要太高, 因为每次参赛制作的模型都不一样, 每个人也不是什么模型都会做, 只要能按照要求做出来就算不错了) ;其次, 在会做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实验, 力求做好、做精;最后, 是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创新,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拟订出如何对学生进行科技模型制作辅导的最佳方案。至此, 辅导老师就掌握了制作模型的技能, 可以辅导学生参赛并获奖, 并不难。
2 加强辅导、转换技能
一个科技模型制作辅导老师自身模型制作技能再好, 如不能通过辅导, 将自身的模型制作技能有效地转换给学生, 那也是无用的。怎样来实现这个转换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领会所要制作模型的制作要求、参赛规则以及安全等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教育, 因为在模型制作过程中, 常常要用到刀子、胶水等制作工具和材料, 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给学生造成伤害, 引发安全事故。
2) 给学生讲清楚模型的制作方法、要点, 让学生对该模型的制作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激发起学生学习制作科技模型的兴趣。一旦激发起了学生制作模型的兴趣, 那么辅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模型制作辅导时,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和学生一道制作模型, 这一步是关键, 老师既要手把手地教, 又要让学生边做、边想、边记, 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做模型的步骤和要领, 掌握制作整个模型的方法, 将老师的技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辅导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常言道, “万丈高楼从地起”, 因此, 这一步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不管学生制作的模型漂亮与否, 只要学生能按照要求把模型做出来就行, 同时, 适时地给予学生进行口头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获得成功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对模型制作的积极性。否则, 学生开始做的第一个模型很可能质量不高, 整体效果也不理想, 若辅导老师在此时不注意说话的语气的话, 就有可能刺伤学生的自信心, 打击学生学习制作模型的积极性。
4)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这时辅导老师不要忙于指导, 完全让学生自己操作。在操作过程中, 如遇个别学生操作确有困难时, 辅导老师就动嘴说一说, 但不要插手, 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创新, 体会制作的整个过程, 掌握制作方法, 获得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模型制作的兴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辅导学生参加第2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 (桥梁模型) 大赛, 组了两个队, 按照上述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辅导, 将自身制作桥梁模型的技能很轻松地转换给了学生, 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两个队, 4名学生参赛, 获一等奖2个, 二等奖2个, 团体一等奖1个。
3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在许多科技模型现场制作时, 均有时间要求, 学生不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型的制作, 而且还有其他的要求。比如模型是否美观, 有无创意, 布局是否合理, 以及承重量大小等。学生只会做是不够的, 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提高制作技能。在训练时,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在训练学生的制作速度时, 还要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保证制作速度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把模型做得更好 (包括外观、创意、承重等) 。只要不违反竞赛规则, 都可以让学生去尽量发挥、创新和提高, 如果学生制作的作品超过辅导老师的, 就真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例如我在辅导学生制作木结构静压承重模型时, 先训练学生按照参赛规则把模型做出来, 做好后进行承重测试。记得学生第1次做的模型最大承重量均没有超过15千克, 于是我组织学生对测试压坏了的模型的高度、受力点、断裂的地方进行分析、思考, 然后再做。第2次辅导学生制作的模型经过测试, 承重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均超过了25千克。在此基础上, 又进一步观察、分析, 发现还有问题, 学生在组装时, 模型总是有点歪, 不对称, 有的粘接点不牢等, 严重影响承重效果。这时我与学生一道想办法, 制作了一个用于组装模型时使用的活动梯形, 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组装模型不对称的问题了, 同时强调木条结合点要用胶水加固。改进的模型承重量又有了提高。如此反复, 不断测试并改进, 学生制作的模型越来越好, 承重量也越来越大。
学校6名学生参加第21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 (木结构静压承重) , 获4个一等奖, 2个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周云涛同学现场制作的模型 (该模型用2.5×2.5×500毫米的松木条设计制作而成, 净跨度为40厘米, 总重量不足20克) 进行静压承重, 其承重量达到69.5千克时, 该模型仍然完好无损。
笔者通过实践, 在学校培养、指导了5位新的科技模型辅导教师, 他们按照上述方法去辅导学生制作科技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辅导的学生参加重庆市科技模型大赛, 分别获得过一、二、三等奖, 且5名辅导教师分别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学生科技 篇10
1 调查问卷分析
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 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在规模、层次、内容等方面不断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工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室内设计大赛、系列论坛等吸引学生参与的模式, 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在这些模式的推行过程中, 并不能很好的贯彻模式的初衷。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继续深入发展, 形成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 我们组织此次调查问卷活动, 笔者进行了“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职能与定位研究“的调查, 旨在初步调查和分析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职能与定位。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较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主要情况,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74份, 回收率为91.33%, 有效率为86.67%。调查主要对象是我校及广东省内部分高校理、工、文、管、经等学科门类的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 学生层次、调查涵盖面比较广泛。本次调查问卷共有19题,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了解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情况、学生对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参与情况、学生对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改进建议等。
从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来看,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与座谈的方式, 采取抽样调查与定点调查的研究方法, 因此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1 对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了解情况
结果显示, 学生对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了解情况并不高, 总体上来讲只有42.5%的同学之前了解过。在了解途径方面, 有36.7%的同学表示主要是通过学校的通知了解, 有17.2%的同学通过同学、朋友的告知了解。在了解程度方面, 选择十分了解的占12.8%, 选择基本了解的占30.4%, 而选择了解一点的占56.8%。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只有17%的同学参加过该活动, 但有76.2%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非常想参加该活动, 其中理科类学生占54.7%。总体来说, 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是一个吸引大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
1.2 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参与情况
从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参与情况方面分析, 数据表明, 学生参与科技学术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能力的比例占23.23%, 22.88%的学生是为了增强专业知识, 数据还显示, 为了个人积累经验而参与活动的学生占16.99%。学生在未能选择参与的原因 (多选) 上, 有37.34%的学生认为专业性太强, 力不从心, 也有49.52%的学生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而未能参加, 而也有33.34%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该活动。同时, 调查结果显示, 在学生喜爱活动类型的选择 (多选) 上, 有72.86%的同学选择实践性强的科技项目, 有39.89%的学生选择创业大赛类项目。可见, 在科技项目选择上, 大多数同学比较倾向于提高实践能力的项目。
1.3 学生对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改进建议
在改进建议方面,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提出“加强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的“的建议占40.55%, 提出“丰富内容,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同学占17.34%。当然, 也有部分学生提出诸如加强宣传, 扩大科技学术节影响力、加大资金投入、活动注重人性化内容、增加文艺类活动项目、高校科技文化节与广东科技学术节紧密挂钩等方面的建议。
2 存在问题
虽然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但在调查和座谈中, 我们发现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新的物质载体,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活动普及性不高, 尚处于精英培养阶段
高校科技学术创新活动应当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但调查显示, 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过程中奖励机制不够完善、专业性太强、缺乏足够时间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普及性。另外, 56.83%的学生表示参加科技学术节可以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提升各方面能力, 但也有48.56%的同学表示之前没有听说过, 有65.76%的同学表示没有参加过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 这都表明在活动普及性方面尚有待提高。因此, 如何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 提高参与性,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也是当前亟需考虑的问题。
2.2 缺乏专门教师指导, 尚未建立相应的互动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很多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 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 这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大学生一方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很高;而另一方面真正了解程度却不够, 出现了在意识上对科技创新的向往, 而实际过程中却无从下手的反差, 这种反差极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 阻碍了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从调查数据来看, 在“没有参加科技学术节原因“的选择上, 有36.56%的同学认为得不到老师的有效帮助。
2.3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科技含量不高, 精品少
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缺乏科技和应用的附加值, 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 只是对别人成果的改进, 并无明显创新, 特别是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部分同学在研究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 抱着对日后就业有帮助的心态的人大约占三分之一, 说明功利因素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选题方面, 盲目搞一些大而难的课题, 一味地追求创新, 结果难出成果。有28.75%的同学在“比较偏好哪种类型的学术科技活动“问题中选择发明创造类项目, 而其中有40.12%的人是为了追求创新才选择此类项目。由此可见, 大学生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 缺少市场的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分析, 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 产生的成果科技含量不高, 缺乏精品项目。
3 对策分析
作为大学生创新科技体系的一支新生力量,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可以说是位于“金字塔“创新培养体系的中部枢纽, 是联系国家与高校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完善大学生创新科技体系;为国家选拔、输送创新人才;为各高校提供科技学术交流的平台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能。
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举办科技学术节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均以“创新“作为活动主题, 以鼓励学生创业创新, 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为主要宗旨。通过开展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 在学好课内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积极投身到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去, 将课余的时间用于多读书、勤查资料、反复实验, 这将大大改善高校的学风和校风。
二是推动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 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作为省级范围内最大规模、最大范围、最高层次、最高级别的大学生科技盛会, 十余名院士担任顾问, 大批知名企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 数百场科技论坛等, 都成为省内高校与高新企业家、科技精英及两院院士等直接对话的平台和媒介。广东作为经济大省, 高新企业发展迅速, 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知识精英, 而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举办, 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 展示了我省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 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商界精英、院士群体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企业物色优秀科技英才, 激励学生努力成长成才, 扩大创新能力培养的范围和影响,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三是提供各高校交流平台, 通过比赛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高校之间广泛开展校际、系际交流, 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报告, 开阔学生的眼界,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营造出适宜的环境。面向全省范围内举办的大学生科技学术节, 各高校积极选派品牌项目, 真正使之成为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实力竞争的大舞台, 营造高校良好科技创新氛围, 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通过竞赛, 发现各自不足, 形成良好竞争机制。同时, 积极探索和实践“三个大“方针———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 即在某几个高校优势明显的大项目上, 可以尝试整合资源, 加强合作, 建立大团队, 加强指导, 专项资金投入, 争取出大成果。在此基础上, 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加强校企对话合作, 通过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直接对话, 从而实现人才供需双赢。通过科技学术节这一平台, 努力探索高校与企业长效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利用企业资金、科研设施等资源, 真正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产业链, 使其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 校企合作的重要中介。目前许多科技创新项目都取源于社会实际或紧密结合于科学技术最前沿,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经过学生们创造性的研发, 其成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学校应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学生创业或搭建联系企业和学生的桥梁, 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
4 结论
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今天,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关系祖国的未来和命运, 青年强则中国强, 因此举办全省范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是事在必行的。如上所述, 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在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提供交流平台, 推动高校与高校、社会的交流, 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作为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职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海宁.学分制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模式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7) .
如何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 篇11
【关键词】现状;支持;激励机制;对策与建议
科技创新需要大批创造性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籃,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校要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我市闽南科技大学近年来不断地完善各学科的建设,取得不小的成绩。本人作为科技工作者多年与学院的接触中,了解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的建议与大家进行交流。
1.大学生课余科技实践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1.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急需调动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多种科学合理的渠道充分调动科技实践活动的主体——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课余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紧迫感和自身的责任,进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科技实践活动中来,加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是大学生科技工作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现状和特点,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课余科技实践活动中的育人作用。
1.2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大学生科技实践竞赛尤其是高水平的竞赛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全程参与。特别是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的科技实践项目,有时甚至需要多个领域的老师联合指导。然而,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有很多是在“地下”状态进行的,他们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因此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同时,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或服务指导机构,制订相关的规章措施,这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进行的状态,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和保护。此外,大部分高校尚未把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余科技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师的工作范围,未能推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余科技实践活动制度化。
1.3缺乏相应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尽管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来自学者的兴趣和成就感,但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需花费一定的资金。目前,大学生的课余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相对于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而言,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进行课余科技实践活动需要相应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或纸上谈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信心和努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3,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甚至半途而废。
1.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合理必要的激励措施是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课余科技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促使教师深入学生课余科技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手段,亦是激发科技实践工作管理者加强对学生课余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视和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针对广大学生、以育人为主题的课余科技活动激励机制和激励体系尚不健全,广大学生参与课余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以至于课余科技实践活动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健全。清华大学等学校公开承诺对于指导项目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当可观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职称、晋级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大部分学校尚未出台一系列激励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具体措施,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指导学生课余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1.5市场参与意识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尚不完善
一方面,目前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余科技实践创新,缺少市场的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分析,造成大学生课余科技实践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与认同。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过分重视课余科技实践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这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大学生课余科技实践创新前的选题和在课余科技实践创新过程中很少与市场交流信息,不清楚别人是否也在从事同类的研究创新,以至等到成果出来才发现重复了别人的劳动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此外,大学生开展课余科技实践活动需要社会相关单位提供更多的指导与支持。
2.主要对策与建议
抓好教学改革,提高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必须认真研讨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要调整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智能结构,改革培养方法。
2.1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表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综合化、交叉化,科学技术已成为具有立体结构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这样的发展趋势,要求人们对自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探索,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与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如果只给予大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人才的具体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把人当作一个仅仅会做事的“人”来进行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都可能被“专业化”,进而使人的发展出现片面性。因此,只有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院加大了人文学科、管理和计算机、信息方面的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
2.2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
作为理工科学院,我们不能培养一些“只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的人。学院所有教授都必须担任本科教学任务,并由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学者、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担任课程建设小组组长,主持教学改革项目,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教授们在授课时都能结合科研的体会和测绘新技术的发展,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同时,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使同学们能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提高了同学们思考和创新的起点。
2.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创新的基础是实践。只有知其然,才可能知其所以然。连现实的状况都不了解,怎能奢談创新,那只会是造出一些空中楼阁。怎样让大学生真正实际地了解生产中测绘学科的应用,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他们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院积极与生产单位联系,开辟了用于学生实践的教学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把书本知识变为生产技能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学院建成了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随时研究和实践的场所,使他们在业余时间能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他们深刻理解书本知识,增强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拓宽了渠道。
2.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封闭的教学,教学只能“源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很少为学生提供自主思维的空间。一贯以来的教学方式注重灌输,过分强调对知的传授,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以及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被动,“唯书”“唯分”,形成应试教育的怪圈。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还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得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学院通过改革,采取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讨论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课前自学,有针对性地思考讲课内容的难点,在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并在课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动手题,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动手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 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广泛开展创新教育,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维系祖国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关键。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校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课余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创造和谐的学术氛围、促使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高校如何有效的开展课余科技实践工作,促进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延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科技实践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科技实践活动的服务和补充作用是高校值得思考的课题。 [科]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科技创新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浅析大学生科技英语文章阅读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英语,阅读
科技文体又称“科学文体” (scientific prose style) , 也常被俗称为“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著、学术论文及实验报告等均属这类文体。一般来说, 科技文体属正式文体, 它讲究逻辑上的条理清楚和思维上的准确严密, 而不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价值。因此, 科技文体的风格多属说明性的 (expository style) , 即客观地叙述事物的过程和特性, 陈述客观真理。
首先, 让我们从词汇角度来看一看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的用词具有高度的术语性。标准的科技文体常出自专业人员之手, 其读者对象也多是同专业的人员。因此, 科技文体必须使用大量的、具有单一词义的专业术语。其用词要求准确, 尽量避免含混不清或一词多义的情况。科技词汇的来源分三类:
一类是借用英语中原有的词, 赋予新义, 倒如, work通常的意思是“工作”, 在科技文章中通常是“功”的意思。force通常的意思是“力量”, 在物理学中却具有新的意义。
另一类是从拉丁、希腊语中吸收的许多词汇, 例如, atmo-sphere, autograph, capsule, enthusiasm, parenthesis, pneumonia等。这类词词义范围通常都比较狭窄, 不易产生歧义或混淆。
第三类则是新造的词, 如hormone, allergy等。
一般的科技文章并非都是晦涩难懂的, 科普文章就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Food quickly spoils and decomposes if it is not storedcorrectly. Heat and moisture encourage the multiplication ofmicro-organisms, and sunlight can destroy the vitamins in suchfoods as milk. Therefore, most foods should be stored in a cool, dark, dry place which is also clean and well-ventilated, Foodsthat decompose quickly, such as meat, eggs, and milk shouldbe stored in temperatures of 5°C~10°C. In this temperaturerange, the activity of micro-organisms is considerably reduced.In warm climates, this temperature can be maintain of the onlyin a refrigerator or in the underground basement of a house. InBritain , for six months of the year at least this temperature rangewill be maintained in an unheated room that faces the north or theeast. Such a room will be ideal for food 8torage during the wintermonths provided that it is well-ventilated.
这段文字在用词上的特点是使用了一定数量的“长词”“大词”, 如:decompose (分解) , microorganism (微生物) 等, 这些词大都源自法语和拉丁语, 因此更具有准确的意义, 更加符合科技英语力求准确的要求。其另一个特点是复合名词的使用, 如:food storage. (而不是the storage offood) , winter months, temperature range等。复合名词可以使文字紧凑利落。
科技英语的特点不仅明显地反映在词汇方面, 同时也反映在语法和句子结构方面。有些结构形式使用特别频繁, 如被动语态。上文全文谓语动词共计15例, 其中系动词两例, 主动语态六例, 被动语态七例。也就是说, 如将系动词除外, 被动语态的出现率高于主动语态, 因为这类文章的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象及事物本身, 动作的发出者并不重要, 可不必说出。语法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一般现在时贯穿始终。 (最后一句Such a room will be ideal中的will be也并不是将来时, 而是will的情态用法, 表明一种判断或揣测。) 科技文章广泛使用现在时, 原因在于科技原理和现象通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受时间的限制。使用完整句子也是语法上的特点, 因为科技文章属于正式文体, 句法结构要求严谨规范。
下面是一段关于灭火器的说明性文字:
A hand fire extinguisher is a device which is used toextinguish a fire before it becomes too big to be controled. Thereare two main types: those which are used to fight a Type A fire, and those which are used to fight a Type B fire.Type A fires arethose which involve solid substances such as wood, paper andcloth. Type B fires are those which involve liquids such as petroland oil.
在这段文字中, 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定语从句出现的频率高, 在四个句子中, 定语从句出现五次, 这些定语从句都是在下定义或解释时使用的。科技英语中, 经常有下定义的情况, 而下定义时, 最常用的是定语从句。例如, 第一句话就用定语从句解释了什么是灭火器, 用一个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device。
从上可知, 严谨的科技文体, 是以语言“共核” (the common core) 为基础的, 但在此基础上略有“变异”。与英语的“共核”相比, 科技英语的特点毕竟是笫二位的。它没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也没有超越“共核”英语之外的语法系统。因此, 掌握和运用科技文体的前提仍是学好“共核”英语。
可以这样说, 从基础英语到各类专业英语文体的阅读与利用并非遥远, 但也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对科技文体在交际环境中的交际目的及其功能、表达及其实施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衷心希望大学生们能更好、更快地阅读英语科技文章, 拓宽知识面, 把握科技时代的脉搏, 充满信心地迈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贾睿霞, 王永红.浅谈科技英语的特点[J].燕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李庆明.英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征[J].西安大学学报, 2003.
【学生科技】推荐阅读:
学生科技竞赛07-19
学生科技团队07-27
“流动科技馆”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10-14
学生科技创新09-08
大学生科技发明10-14
大学生学术科技08-16
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报告08-16
江西科技学院学生会科技部会议制度07-05
大学生科技活动05-15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