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法指导谈

2024-09-10

语文学法指导谈(通用12篇)

语文学法指导谈 篇1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使小学生及早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学实践当中不容轻视的一个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小学生语文学法指导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要循序渐进

在学生没有预习经验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求成,要采取小步快走的办法,克服小学生刚接触预习时的畏难情绪。刚开始预习时,教师可以把预习任务安排在课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初步的预习,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经验后,再让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可以先从一字一词开始,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分清字形,联系上下文给词语定义,动手写几遍,从而牢牢记住字形字义。然后逐步扩展到句段篇的理解把握,先将课文读一遍,掌握中心思想,再将课文细细地读,知道每节讲了什么,仔细思考,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学做预习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上课时大家就有了共同话题,课堂交流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多。同时,对学生在预习中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予以真诚的表扬,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一,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在听课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第二,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听教师讲课。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课堂效率都很高,这是因为他们听课的同时多动脑筋,积极思考,与教师进行思想对话,在理解上下功夫。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系统”线索,注意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三,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想、边听边问的良好习惯,努力与老师、同学多边互动,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第四,要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想一想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理解透彻。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第五,要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才能得到补救,一节课才会变得生动活泼,才会在不同的见解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给予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要切实可行

复习时,可以教给学生用归纳列表法梳理重要的知识点,用答辩法深化学生对难点、疑点的理解和掌握,用列出学习清单的方法反思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用摘抄记录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方式都很有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总结推广已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把日常教学中积淀形成的学法成果固定下来。即便是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了学法而获得的结论,教师也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做法,对他的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以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如,笔者在教学《我要的葫芦》一文时,引导学生辨析“看”和“盯”两个字,笔者及时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表扬,肯定学生之所以能把“盯”理解得好,是因为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字的字面意思,还联系了课文内容来理解。这节课给笔者的启示是,教师应及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肯定学生的学法,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因人而异

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没有一种学法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在学法指导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摸索适合自己的学法。这样才能克服学法指导的机械性,使学法指导为学生所接受。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出来的,有的学生学习效果之所以特别好,除了勤奋刻苦外,就是他们创造了适合自身特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并帮助学生对这些具体的做法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纳入个人的学习方法的结构体系中,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学习方法指导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落实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应在更高层次上着眼,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这对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涯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学法指导谈 篇2

(三)表演增趣,寓教于乐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情节生动而又浅显易懂,可采用“课文剧表演”的方法,既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学到本领,又愉悦课堂气氛。例如,我在教《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通课文以后,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角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人一组,分别扮演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和兔妈妈。先让学生各自认真读课文,再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表演,课文怎么写就怎么演,可以互相讨论,想想怎么演才像,特别是对话、动作和表情。接着让学生离开座位,各小组找地方排练。此时,同学们惟妙惟肖地练习表演,有的互相指正,有的还拿着书,读读、演演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之后,请几组同学到讲台前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看看他们有没有根据课文里写的来表演。就在大家的评议过程中,我可以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相机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评、指导,这样演演、评评、读读、练练,学生不但把知识学得扎实,活学活用,而且课堂上充满了欢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处于兴奋状态,各各竟先登台,学习热情特别高涨。

这种“课文表演”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手段,是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过程,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它是一种动态过程,满足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既学得积极又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浅谈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篇3

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耗时费力、教师疲乏、学生厌学的问题。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的,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让他们把握方法,主动学习,提高效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点尝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语文学法指导的要点,是学好语文的动力。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渗透一些自学成才的名人事例,也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写作爱好入手,多让学生带着题目进行野外“采风”,实物“写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确实把学生带入情境。通过体察情境,使其有所感。情动则思涌,兴趣爱好就会不断增强,这样学语文的兴趣自然就激发起来了。

二、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单元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内容。对于典范文章和出色段落,必须精读、品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容易入情入境,将自身的情感置于其中,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喜作者所喜,哀作者所哀,这就有助于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加之动笔圈点、勾画,体会语句含义,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更有帮助。

三、教给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如我教《白杨礼赞》一课时,教会学生抓住四个排比句,一步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能帮助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有道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人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孔乙己》一课时,我让学生大胆地提出“孔乙己为什么要留着长指甲?”“一群孩子为什么要哄笑?”等一类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读后在小组里展开讨论,从中发现“真金”。但不要纠缠在无价值的问题上,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教给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从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如在教学诗词赏析时,先让学生对作品反复朗读,在读中去感悟和闭目遐想,然后把自己心中的再造意象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读、悟、品”的读词学习方法。

总之,要让学生有方法学习语文,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滋味,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村中学)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 篇4

但是,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 却流于形式。其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 (即阅读方法) 指导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思维情境中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 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 抓住训练时机, 巧设思维情境, 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 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 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 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凭借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质疑, 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 而且能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问:“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 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二、在学习过程回顾中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 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 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 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本让学生读, 思路让学生讲, 规律让学生找, 学法让学生悟, 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在迁移训练中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 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 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 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 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 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四、在多重训练中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 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 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 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 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 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 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 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 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 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

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 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 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步进行, 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 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 以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 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 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 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付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J].成才之路.2010.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 篇5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出发点,以落实双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试从形式和评价反馈来谈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和语感。

虽然已经进入全面的课改,但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重听、说、写的训练,忽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大量的提问、思考挤掉了学生宝贵的读的时间,致使学生在语文理解和朗读上存在着局限性和停滞性。

在我校我发现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意读,会读,读的好。

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

(二)、有个性地朗读

1.不同的理解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

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在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对于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朗读上,窦老师的评价非常的精彩,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

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如“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三届名师大课堂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

师:江南那叫一个美啊!谁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读得较平淡)

师:从你的 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你真心喜欢这美丽的风景。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你再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再读,美多了)

师:他一笑,声音就跳跃了,像把声音放在钢琴上一样。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

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2课《夸父追日》:课文主要讲的是夸父为了追求光明追赶太阳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了夸父有宏大志向、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的精神。在第四段中,课文对于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的体现,要重读文中的一些词句。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贩毒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

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趵突泉》,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要用具体数据来说明鲸的特点的,如果还照《趵突泉》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自己就得先“下水”,现身说法,科学的进行示范。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读课文,力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在范读之前,要和学生明确听的要求;在范读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心中默读等方式,从而扩大和提高范读的效果。

2.学生诵读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3.全班齐读

全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很难避免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暗里开小差。齐读,就要要求全班的朗读声音一致,对于情感和停顿上就很难把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不提倡在课堂上多采用全班齐读的方式。

4.分角色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选取,大都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能很容易的让学生记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主人翁。依据这一心理特征,角色分配的朗读,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更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样的朗读不仅抑扬顿挫,而且极富请却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比较适合。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维感情的把握。

5.配乐读

乐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二、读后评议,即时反馈

(一)、学生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结果会出人意料的精彩。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同学,还可以是学生本人。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者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机会增大,这样的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教师评价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学法指导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法指导;重要性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人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了他们的生命体验。无论是了解历史、感知古人,还是继承光大祖国瑰宝,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然而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些枯燥乏味的单纯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更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中华语言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变教学:

一、明确文言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学习文言能更好地“知古”。从感性上,文言文就是我们的精神继承。为了文化的继承,我们就要先知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科学地预见未来。文言文内涵丰富,语言优美,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意义。文言文就是我们语言的先祖,只有了解“先祖”,才能了解自己,才不至于把我们的根基忘掉,才能进行精神文化的传承。从文学理论上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就是學习我国古代的文化,就是将我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学生,不能只是对当前的社会有所认识和了解,还要了解历史,只有熟悉我国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以史鉴今,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

二、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提高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

1、善用比较法,区分易混淆之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很多,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

2、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词,活用为名词。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

3、通过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词多义现象。一个句子,总要表达一个意思,凭这一意思,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表何意义。例如《促织》中“高其直,亦无售者”之句,课文注释中并无通假之说明,然而我们不难领会这句话意思是:“抬高它的价格,只是没有买的人。”凭此句意,我们即可断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应是“值”。以上数法,是教给学生的自学之法,教他们以自学的本领,给他们以获取知识的钥匙,使他们在学有成效的基础上学有兴趣,学会自学,善于自学。

三、强化学生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1、“听”,是很重要的。有人曾提出“语感教学”的方法,即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应提倡多听,听学生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真切地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

2、“读”,就是朗读课文。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忽视了诵读,只重视理解,这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朱熹谈读书时有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道出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朗读程序,每次朗读都要提出要求,把读和理解巧妙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

3、“说”,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高中生思维方式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因此我认为应该利用意义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便于记诵。在学生译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听,随时纠正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词句,遇到难句一定要让学生多译两遍。通过“说”的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合理性,培养他们的联想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他们继承民族光荣传统的爱国热情。

4、“写”,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头戏”。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使“学”和“写”结合,相得益彰,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对人物有深入、创新的评价,可让学生自选人物写人物评论,有意识地积累文章内容作为写作素材。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涵咏诵读以起到熏陶教化的作用,教师也正是通过创设这种情境,以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冲动,这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读,一边听,自然就会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了这种情感,文学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有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比较深刻的哲理,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典作品浩如烟海,思想理念博大精深,文言文教学是大有作为的。为了使祖国的瑰宝传承发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继承者,我们应首当其冲地把文言文学好、教好,让我们的语言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7

一、教会阅读, 加深理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 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 教会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课文, 走进课文情境, 认知课文内涵, 汲取课文营养。这样的长期坚持, 就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如, 单元教学, 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内容, 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段落, 需运用精读的方法, 动笔圈点勾画, 摘抄名言警句, 体会词句含义,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外, 教师还应该注意, 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阅读课文的方法为根本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而应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在课堂中, 教师还应该有多元化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敢于在熟读一篇文章之后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张扬自己的个性, 教师要多去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学生不同的思维中得到不同的答案。朗读教学, 既应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应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明白了这些道理, 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一个充满幻想的时期, 每一个句子都体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命运变化。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书籍、网络, 熟悉文章的环境走进作者的生活, 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的岁月的脉搏, 还原课文到原来的生活中, 让人物动起来, 无疑将会使每一篇课文都充满灵性, 充满无穷的魅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文学的美丽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 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 同时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 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

三、系统整理, 做好积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不管是教师教, 还是学生学, 都必须要对文章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之后才能进行理解和教学。对于课堂学习的大局意识, 语文改革家张伟曾经说过:“文章就是一个圆球, 圆球都有一个球心, 各个部分对球心保持向心力。”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寻找这个“球心”, 使文章字词句段各部分都环拱于中心, 保持其整体性。因此, 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系统整理知识, 结合课文的思想性来解读每一个问题, 不能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段的条块分割式阅读。

进行基础知识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技巧,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共同认可。主要是字音、字形、字义、短语、句子和篇目六个方面。这些基础知识就像房子的地基, 必须打得牢, 才能创造大的成绩。因此, 这样的学习必须是日积月累的, 哪怕学生每天只学会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 初中三年, 也会学会足够的东西, 对学生学习语文意义匪浅。这个环节我采用最多的就是“牛碾米”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积累新的之前一定要复习前几天积累下来的东西。

语文学法指导谈 篇8

一、在诱导预读中探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预读文本, 应该把之前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但这种运用, 不仅仅是上一节课学了什么方法, 这一课就机械地用什么方法, 而应该是针对这一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将过去所学过的各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并力争有所创新, 有新的收获。例如, 在学习《背影》一文时, 老师强调在课前预习基础上再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本, 先要求学生交流“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读课文”, 启发学生根据过去学到的一些基本方法, 想出自己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提出的方法有: (1) 把父亲买橘前后内容加以对比, 看看“我”的表现、心理有什么变化。 (2) 以“买橘”这一大段为阅读重点, 读完之后再读之前那一大段, 变序阅读, 抓住重点, 理解全文。 (3) 根据课后练习题中的问题反复读书, 逐一理解回答, 然后分析这些问题的主次, 把课文读懂。 (4) 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 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5) 采取边读书边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加以理解, 并把全文的层意、段意都写出来, 理清文章思路, 等等。从此不难看出, 有的是把以前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有的是学习阅读课文经常采用的方法, 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新。由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重视了探索阅读方法的问题, 所以学习起来对课文内容及文章结构的理解也加深了。这种积累、创新、运用的过程正是学法指导在学生身上实效性的体现。

二、在指导细读中用学法

上课时, 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并要求学生把自己准备采用的阅读方法加以实际运用, 在学会本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会学的能力。同时, 老师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在深入探究、感悟理解、归纳提炼、拓展延伸文本的各环节提示课文重点及读书、理解的技巧与方法,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渗透学法指导内容。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创造、运用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 提示学生把文本读后, 面对家徒四壁、屋破雨漏, 诗人漫漫长夜难以安眠,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叹与联想, 通过使用这种“无中生有”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并体会更深刻、准确、丰富解读文本、解读人物的自主学习方法。

三、把学法的渗透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备课时, 不但要把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特点钻研深透, 而且要把怎样渗透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作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任务来对待。首先, 教师在备课时, 设计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 即以学生怎样学习这篇课文作为教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水平、需求, 做到心中有数, 再回过头来考虑怎样教, 怎样渗透学法指导;其次, 要回顾哪些方法是需要提高的, 哪些方法是需要新教的, 学法指导、训练心里有个计划;要考虑到优、中、困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出使他们都学有所获的教学预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 不仅把这一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都学会, 而且把怎样学这类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住, 使他们逐步具备多种多样、用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语文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 在学生中表现出创造力的常常是少数人, 而大多数人则习惯于单纯地吸收、记忆、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由天赋素质的差异所决定的, 而是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教育及生活环境的影响的结果。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可由训练而获得提高;一个智力平庸的人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不断增强意识,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创造思维方法, 从而在学习上取得飞速的进步。实现大目标从小处着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到落实横向比较, 纵向联系, 不要只局限于该文本的学习之中。如教学《五柳先生传》, 在引导学生分析五柳先生的特点、品质时, 学生回答如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志趣高远、安贫乐道等,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进行“道”的比较;同时引导学生纵向联系往昔、今天对“道”的不同理解。以这样的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关注与利用、拓展, 而非就文析文、就人评人, 才可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由形式入手了解内容, 再由内容深化认识表现形式, 进一步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了解深化、反复吸收消化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材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学法。教师致力于导, 学生循导学习、思考、理解, 双向信息交流, 注重学法指导,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由形式入手了解内容, 再由内容深化认识表现形式, 进一步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了解深化、反复吸收消化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材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学法。教师致力于导, 学生循导学习、思考、理解, 双向信息交流, 注重学法指导,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篇9

一、把握课文的“基调”

基调是指课文的基本情调, 它是一种整体感, 是各个局部的有机综合。一般来说,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 只有把握住这种感情基调, 才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 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比如, 写景状物的文章要读得优美些, 如《第一场雪》;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根据内容而定, 反映人们悲痛心情的, 语调要低沉, 速度要缓慢;赞美人物高尚品质的文章, 语调要高昂, 速度要快些, 如《一夜的工作》;说明性的文章, 语调要平和, 速度要适中, 如《鲸》。当然, 情感的基调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朗读还要根据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如《凡卡》一文中, 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和对往事的回忆就具有不同的情感基调。

二、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不同的朗读形式服务于不同的朗读目的, 大声朗读重在体会感悟,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需要齐读。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范读。小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的范读, 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 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 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 把学生带入一种战火纷飞而又心急如焚的境界, 让他们感悟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本文作者内心世界那种焦急而又矛盾的心境。一边看着自己的战友被火焚烧、受煎熬, 一边是自己内心复杂的心境, 是救还是忍?心里难受极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 为了战斗的胜利, 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这些需要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后,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和感悟, 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要使学生朗读到位, 教师必须着力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学生通过朗读能够体会、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然后带着这种体会、感受, 回到课文当中读出来, 让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读出韵味, 读出情感。

三、注意文中的“提示语”

课文中有些语句, 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提示语, 并体会其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再读。比如, 《灰雀》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 列宁 (自言自语) 地说:“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一定会飞回来!”男孩 (肯定) 地说。

四、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时, 先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 大声朗读后面两段, 边读边悟, 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有的学生说作者的心情很激动, 也很自豪;有的学生说总理的工作是那样辛苦, 但生活却是那样简朴, 作者很敬佩他。可以说, 学生的这些感悟是非常正确的。可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回归到感情朗读上, 而是给出了这样几个句子, 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 然后再谈体会。

1. 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

2. 对全世界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3.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这个夜晚就是这样工作的/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在学生反复比较朗读以后, 教师再让学生谈体会。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畅所欲言, 在交流和讨论中, 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作者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自豪与总理一生劳苦工作的崇高品质。由此可见, 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摒弃一切传统的东西, 这位教师就是很传统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 让学生在品味中去咀嚼语言, 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五、让学生有朗读的成就感

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性评价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 在朗读指导中, 教师要通过简明的带有激励性的评价, 使学生产生朗读的成就感, 并使他们明白自己朗读时情感的分寸把握是否合适。此外, 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适时、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的朗读水平会不断提高, 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绘声绘色。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段落、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推敲课文含义、情调, 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态和情感, 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提高读与写的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朗读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抓好了朗读, 就抓好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例谈语文识字教学法 篇10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 张老师以生动易懂而不乏趣味性的语言, 带动班上大部分学生投入到神奇的童话世界中去, 笔者认为这是一堂非常具有借鉴价值的语文课。因为张老师重视了识字的教学, 她巧妙地采用多种的识字教学方法, 把识字教学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教师的魅力、学生的活力以及知识的张力。接下来笔者从张老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归纳出以下三大方面的识字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识字教学法

认字方法

1、开发认字法

从这堂公开课可以看出, 张老师在最开始引导学生认字所采用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认字, 而是把发言权交给了学生。她通过提问的方式, 开发学生自身的认字方法, 从而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思考。如, 她用“路”字, 引发学生对认识这个字的方法索引、路径索引。部分学生发表了自己认识这个字的方法, 笔者归纳为偏旁认字法、词组认字法、单字拆分法等。激发学生对字词最先的认识, 不但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而且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开发认字方法, 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拼字游戏法

游戏往往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好帮手, 因为在游戏中, 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并且能使他们感受到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快乐。张老师意识到游戏对二年级学生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拼字游戏法, 通过这个游戏, 让学生愉快地认字。很多学生都拼出了这些生字, 并认识了这些生字。这种认字方法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联想法

联想法, 是思维的一种方式, 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通过联想, 可以进行区别认识, 同时加深了对某事物的认识。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相似联想, 如她在讲解“路”字的时候, 提问学生并呈现了一些偏旁一样且学生已认识的字。这种联想的教学思维方式,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识字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写字方法

1、纠错法

纠错的方法, 往往比直接讲解正确的思路更有效。让学生预先知道可能发生错误的所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有意识避免错别字的生成。在这堂课中, 张老师通过ppt展示一个写在田字格里的错误的字, 如“趣”字,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所在, 在老师的引导下, 把错误的笔画纠正过来, 同时, 她也强调了所有笔画应该在田字格里面的位置关系, 教会学生书写规范和工整漂亮的字。

2、示范与模仿

创立示范法的Bandura认为, 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等, 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学习的榜样, 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行为的楷模。张老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也巧妙地采用了示范的方法, 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地教会学生写字,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纸上模仿书写规范的生字。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 老师会走下讲台观察学生书写的情况的同时, 还给部分学生做出详细的指导。

3、奖励法

奖励也称为正强化, “是指当学生表现出某一令人满意的反应之后, 教师呈现学生所喜欢的事物,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该反应的发生概率”。1学生按张老师详解的写字要求, 各个都很认真地在学习纸上写上该生字。于是张老师把班上写得最好的字挑出来, 在黑板上展示, 同时具体地点评了该字写得好的理由, 哪个地方写得好就奖励一颗小红星。张老师利用这种奖励措施, 不但鼓舞了写字好的学生, 还给写字不好的学生树立了好榜样。

读字方法

1、生生互教

1932年, 陶行知从实践中总结了“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的方法, 创立了“小先生制”2。陶行知认为, 小孩有着难以想象的力量, 小孩能做先生, 小孩教小孩, 小孩也可以教大人。张老师注意到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让学生利用学习纸, 同桌之间互为小先生, 你不会的字, 我教你, 我不会的字, 你教我。生生互教, 形成一个非常和谐、有爱的学习环境, 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搭档朗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加深理解文本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 也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环节。近年来, 搭档朗读法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出现。它是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有效的配合, 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学习的凝聚力、协调力、自信力等。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张老师通过学生之间配合朗读, 及时纠正了学生读错的字词, 同时特别指出句末不同标点符号代表了不同的语境, 其相关字词的音调就有所不同。

3、个别朗读法

让学生开口朗读, 是有效识字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只有读正确、读准了, 学生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生字词。张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朗读, 在搭档朗读之后, 她又巧妙地设计了个别朗读。她采用“火车式”的小组个别朗读法, 任选一列学生, 学生一个接一个朗读不同的段落, 教师一个接一个认真指导读错的地方。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配合游刃有余。

二、反思不足

纵观张老师的识字教学过程, 她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识字教学法, 使认、写、读三个识字过程有机结合;其次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 采用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笔者认为在这个识字教学过程还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

首先, 在引导学生认字方面, 张老师通过提问, 让学生索引自己认字的方法, 教师不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 不足的是, 张老师在赏识学生的想法的同时, 并没有对该字进行认字的说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为科学的认字方法, 如教师可以对该字的字义进行认字教学, 挖掘更富有深刻意义的认字方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内在意义的了解, 而不是简单的对外在字形的认识。

其次, 在进行搭档朗读和个别朗读环节中, 张老师在学生朗读完之后直接指出学生读错或读不标准的字词。笔者认为, 教师指出是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在教师指出之前, 让班上其他学生来充当“小先生”参与到纠错的教学活动中, 再由教师做简单的小结, 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这样不仅仅使朗读的学生意识到读错的地方, 还能有效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 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从整体出发, 成功的课堂是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投身于学习的舞台中去, 而不是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

有效的识字教学是奠定学生日后有效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 所以在小学阶段, 语文教师要重视识字的教学, 结合学情, 开发更多的有效识字教学法, 使学生在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 能够获得更多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 .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9:154.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指导 篇11

【关键词】语文 预习 有效 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习也是一样。预习是学生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使学生知道学习目的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自己不会的地方有哪些,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有准备、有针对地听课,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可以说预习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良好的预习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预习已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预习流于形式,预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为了迫不得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老师对预习缺乏指导和评价或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导致预习活动形同虚设。预习很多时候就是教师提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读、动一动,不提要求学生就不知道预习什么,缺乏目标,更不会预习的方法。预习过程结束,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痕迹。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那么应该怎样改变现状,做到有效预习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有以下看法:

一、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课内,方法应简便宜行;到了中高年级才逐步过度到课外,同时逐步提高自主预习的要求。因为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的预习,让学社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份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明确要求

对于预习,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一定要制订明确的,难易适度,具有学法指导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个性化的预习作业,在课前提前呈现给学生,并对预习要求加以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老师可以把预习要求列成提纲发给学生,在上面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了解作者背景、自学词语、段落等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预习?预习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三、指导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在强调预习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教给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并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初学预习,我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并具体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读颂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题;而后默读课文,提出疑问。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并勇于提出新的问题,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在学习预习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和内容各异,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因此,其方法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其实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但也不能太难或者毫无难度,让学生失去预习的动力。

四、检查评价

有的老师今天布置了预习的家庭作业,第二天老师就不闻不问,既不检查也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就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的作业,自己会松懈,久而久之便不做了。如果没有检查评价,预习也就是走走形式罢了。所以,对于预习,教师一旦布置下去,便应该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预习的内容,或检查批阅或测验或通过上课时的提问,通过各种渠道的检查,使学生真正做到会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后,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有大家向她们学习,伴有一定的激励制度。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方能起到效果。

略谈指导学生学好语文课 篇12

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指出:“语文这一名词, 原意是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在回忆建国初期确定语文这一学科名称的用意时说:“彼时同人之意, 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本, 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 故合言之。”由此可见, 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课。学习语文就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能力”。那么, 应如何学好语文呢?

一、要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要学好语文, 就需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就是 (认字、写字、用字) 、词 (解词、辨词、组词、用词) 、句 (组词成句、句式句型) 、篇 (篇间结构) ;基础理论就是语 (语法知识) 、修 (修词知识) 、逻 (逻辑知识) 、文 (文学常识) ;基本技能就是听、说 (口头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读、写 (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以上三个方面基础打得好不好, 与学好语文密切相关。

二、要重视学好范文

教材中的范文和课外读到的名篇佳作, 要反复诵读, 直到能熟记或背诵其中的名言佳句、精妙词语、华彩段落。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只有熟读许多名篇佳作, 才能逐渐领悟名家在遣词造句、状物写景、明志抒情、布局谋篇等方面的佳妙之处, 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同时, 只有熟记大量词语、句式, 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挥洒自如。

三、要多看课外书籍

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要想学好语文, 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 光靠课本上的几十篇、几百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课外大量阅读名家名作。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 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有“读书破万卷”, 才会“下笔如有神”, 是古今语文大家的最好经验总结, 我们绝不可听而不行。

四、要在使用中多练

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而任何工具的掌握都得靠练,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工具拿在手里, 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郭沫若同志说:“开始不一定图巧、图妙, 应该力求其正确, 把自己所见到、所听到、所想到的东西, 正确地写下来, 这是很必要的事。写得多了, 写得久了, 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妙起来。”困此, 要学好语文, 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就写作练习而言, 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并经常写一些读书笔记、观察日记, 主动地练习写一些散文、短诗、评论等。

五、要找机会练说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才能。许多老师都可称为是讲话的艺术家, 许多演员演出时的台词都是非常精练的语言。讲话的技巧是练出来的, 作为学生来讲, 在课堂活动中要积极争取发言, 这是锻练自己讲话的机会。班级干部讲话机会较多, 这都是练习讲话的机会。从练讲演的意义出发, 班级或学校, 特别语文老师要多组织一些各层次的讲演活动。这能促进学生练说。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气门间隙减小下一篇:企业定价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