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域下(共7篇)
创新驱动视域下 篇1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正是“任务驱动”的核心, 而这个“驱动”的形成原因就在于任务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学生在这节课中是主动地学还是被动地学。任务的设计第一要注重衔接性, 它应该把已学的知识技能和马上要学的知识技能衔接起来, 这样学生既温顾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 同时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其次要具备操作性, 操作就是为使任务完成, 应避免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第三要有吸引力, 兴趣对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生对你设计的任务没有兴趣, 那任务也是不合适的, 所以设计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拓展性, 设计的任务还需想到留给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因此, 电梯专业教师设计任务时应着眼于任务的来源,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合适的教学驱动任务。
我们从事电梯方面的教育, 应清楚地知道:电梯行业是一个特种行业, 它对从业人员除了要求有专业的技能外, 它还要求有非常高的安全意识, 安全责任感。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不应只把眼光停留在教学的内容, 而应把电梯行业的特殊性, 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的自身需求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在这几年的电梯教学过程中, 我总结了这样几点任务设计的心得:
一、根据学校已有的硬件
我校建设的多个电梯实训室已经将电梯安装和维修的各个环节划分为模块。在设计驱动任务时可以根据已有的教学模块来。首先, 老师要熟悉每个模块的内容, 比如能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模拟电梯或安装模拟井道里看到哪些构件;能实现哪些电梯的运作功能;可以设置哪些电梯常见的故障及排除的方案。其次, 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也要有具体的把握, 可以就两部分之间的联系点设计任务, 让学生把握枢纽的同时更加熟悉两个部分的运作原理。在教师熟捻学校硬件的基础上, 以充分发挥硬件作用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出发点设计驱动任务。我校电梯硬件基本上是由市场上的常见梯型改装而成的, 所以设计的任务要反应出各类电梯的相同点和区别。
二、结合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
学校里有很多的电梯, 需要按相关计划进行一定的维保作业。我们可以将电梯的维保划分为每天的任务分配下去给各个班级, 让班级学生自主地对自己管理的电梯进行维保, 定时地进行评比, 作为班级考核的一部分, 以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当然除了日常活动, 一些特殊活动也可以作为任务的来源, 比如我们学校经常会组织电梯技能大赛, 以各项技能为任务, 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为了比赛而主动查资料, 研究各个项目。
三、接轨行业中实际的单位工作
职业教育应该与相应的行业接轨, 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该工种的工作任务, 成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所以本专业教学的驱动任务以电梯行业常遇到的单位工作为任务。这样就要求老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认真观察, 并且亲自到工作中体验, 还要集体讨论后总结出有效的任务。比如:任务为导轨安装, 则需要从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行, 教师和学生扮演项目经理和施工班组的角色, 任务环节分为:导轨安装的技术交底、材料和设备的准备、具体的施工安装方法、施工质量验收。贯穿始末一直要强调的是有关安全注意事项的教育。任务的开展形式与企业接轨,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会有脱节感, 更快的进入状态。又因为电梯行业的特殊性, 高危性, 任务中要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就减少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意外的机率。
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爱迪生。任务的设计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电梯专业的学生全是男生, 很多男生对机电类的事物都有与身俱来的兴趣, 比如小时候就喜欢拆开玩具一看究竟, 长大点又迷上DIY等等。我们电梯维修课程的任务就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让学生看到各种故障现象, 分析并且排除, 检验电梯正常运行。在自己动手解决故障完成任务的时候就迫使学生去学习、去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排故完成后又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再适合的时候, 提示更佳的排故思路, 让学生能在操作时得到提升。这样的任务设计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又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五、了解学生的需求
中职学生一般十七八岁, 教师与他们在思维上存在一定距离, 往往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作为教师却很难想到的。因此, 我们在学生中定期进行教学任务、方案的征集,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任务。如经常有学生要求学习电梯调试方面的技能, 因为家里很多人都是电梯安装工, 他们口中调试很神秘。所以在教学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时候就设计了给多台电梯写层的任务, 在此任务中包括了中国市场上常见的各种电梯的写层方面, 学生在操作中感觉到了无比的兴奋, 因为学到了家长口中最稀罕的东西。在任务的最后教师说明写层只是调试中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知识在等着大家, 激发了学生想继续学习的热情。
一个合适的教学任务设计成功, 并不代表教学就是成功的,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究、灵活运用, 才能使教学任务得到完成,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多推敲教学中的任务, 多累积运用的经验, 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 2003, (7) .
[3]麦曦.职中专业课教学设计[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1993.
创新驱动视域下 篇2
编辑出版本科专业自1985年设立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随着编辑出版业界环境的飞速变化,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前行。虽颇见成效,但从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多年来的微变、实践教学的稀缺、考核主要看研究以及教学人员与编辑出版业界分离等现状可以看出,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还需明确,步伐还应加大。尤其是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时代,对编辑出版有了新的界定,给编辑出版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发挥空间。在发展迅速的媒介环境下,对于实操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编辑出版来说,实践教学的突破与创新理应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与根本。
一、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定制实践环节
媒介融合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突出表现在实践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大量培育上。现实的矛盾是,一方面有不少大学生在求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归根结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社会所需没有完美衔接,学生动手能力差,从而反映出编辑出版实践教学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偏差。那么,实践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效果?如何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塑造并培养学生的个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编辑出版行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采取以学生为本,层次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对教学资源、办学优势、学生主体特点等进行综合调研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多个培养方向,如出版经营管理方向、编校技能与人文素养方向、新媒体技术方向等,并进行专业性的“小众”实践教学。
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定制实践环节应成为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可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在新闻出版单位就职及其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的工作背景,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特长与优势,采用“工作室”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帮助不同的学生主体实现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根据个人的兴趣、特点、专长以及发展方向,学生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既是课堂教学的学习小组,也是学校与出版社、网站、新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合作项目的任务执行小组。每个学生可以加入多个工作室,以熟悉不同的媒体并参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编辑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定制。
同时,可在实践教学中实行竞赛制、招标制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自由组队参与与出版社、网站、新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合作项目的投标,参与校内外的版面设计大赛、编校大赛、数字多媒体制作大赛、网络编辑竞赛等行业相关赛事。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自我鞭策、相互比较和借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快速激发其创作力与实践能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实践反馈,也就是说,在学生练习和实践后,教师应答疑解惑,给学生展示不同的题解以及优选答案,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中不断进步,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在反复实践中不断缩小与编辑出版行业规范要求的差距。
当然,工作室式、竞赛制、招标制等实践教学方式还需有教学目标、组织管理、成绩评定等制度和规定与之配套。比如,在成绩评定方面,应丰富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过程、创新成果给予持续性评估和综合性评价,保证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实践精神的强化与塑造。
二、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式
很多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感慨,上学时学的知识都忘了,在学校学的和实际工作是两码事。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由学生买单。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脱节等情况更多反映的是實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用型学科的务实性特点决定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单纯地先理论后实践、课堂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下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出版环境不断变化,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首先,应树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制度,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场所、方式等都应灵活安排。“鼓励个性化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成长与创新绝不是在被动与封闭的环境中激发出来的,而是在积极、主动、自觉、自学的开放状态中生发的。其次,“请进来、走出去”应成为实践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请进来”,一是指把编辑出版业界高级编辑、业务精英、经营管理高级人才请到学校来,请到课堂上来;二是指把编辑出版业务、项目请进学生的工作室。“走出去”,一是指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挂职锻炼,直接参与编辑出版实际工作;二是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编辑出版业务实践。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提高了实践教学供给端的教学质量、效率、创新性和活力,使其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丰富实践教学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环境。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中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改革,但未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未完善“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度与管理方式,“请进来”或“走出去”只是偶然、随机的尝试,未使之常态化,当然不能收到良好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效果;二是实践教学成了新闻出版机构的负担,输送的学生大多数不能做业务,有时甚至会添乱。二者之间若不是共享与共赢的关系,那么这种合作既不会持久,也不会产生良好收益。因此,唯有使“请进来、走出去”成为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度与管理方式,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实现课业成果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实踐教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课业成果以及编辑出版业界需求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造成供需脱节的局面。学生的课业成果不应仅作为学习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指标,他们每次参与的教学实践、完成的课程作业以及毕业作品应成为其择业与就业的砝码与优势。一些专业教师将带学生参观出版社、报刊社、印刷厂、新媒体、互联网企业等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将撰写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作为课业考评的指标。这些做法虽然对学生了解、认识编辑出版业务及业界大有裨益,但真正掌握有用的理论和技能还需坐下来认真编、校、改、读、经营运作与思考,实实在在地深入编辑出版业务,否则,实践教学也就成了客串。
在此,吴培华教授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吴培华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就实践环节提出 “五个一工程”的要求,即完成100万字的初校、完成100万字的三校、责编一本书、参加一次图书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此外,浙江传媒学院的“四年一本书” 项目,也达到了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分析上述两个较为成功的实践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二者都将编辑出版的实际业务作为课业考评的内容,学生的课业成果几乎等同于编辑出版业务作品。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在择业时呈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成果,又有利于缩短他们就业时的适应期,让他们快速上手。
要实现课业成果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还需要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中的课程作业进行巧妙而有效的布置与考评。事实上,除了专业教师布置的模拟式课业如图书选题策划案、书刊创意设计等,全国各级编辑出版相关赛事也可以作为实践教学中的课业选题,如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等。这些含金量高的项目和比赛会自然调动学生创作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内容。一些高校仅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均作为学业考核的指标,甚至鼓励学生做毕业设计,从而全面且直观地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诚然,编辑出版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而又与时俱进的课题,仅靠上述的几项改革并不能产生特效。但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注重实践创新过程,建构开放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一定是当下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所需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希望以上思考可以对正在进行或未来进行的全面、具体、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肖超. 我国编辑出版类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J]. 今传媒,(4).
创新驱动视域下 篇3
2014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的致信指出:“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在带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创新行为,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因此,佳木斯大学深入贯彻“协同创新”“海纳百川”“取长补短”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2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优势,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深度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实现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强、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维度、网络化、开放性的特色,并逐步演化为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受到各国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环顾国内,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高校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例如我国载入史册的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重大技术的突破,无疑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成果。将协同创新体系应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一套适用于大学生的协同创新体系,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开拓具有重大意义。
一 协同创新体系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高等学府在建立大学生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方面,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有着特有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来看,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就必须重视高校的政策引导,使学生之间、学院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自愿协同创新。就目前而言,高校大学生协同创新体系并不完善,大学生协同创新平台还很缺乏,相关政策并未建立,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培养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的进行。
(一) 协同创新机制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高校学生协同创新机制缺乏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从高校内部来看,组织机构间界限分明,学院与学院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都有着清晰的划分,难以做到彼此间的资源共享,不能相互扶持相互渗透,更谈不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教育。就课程设置而言,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以传统学科课程为中心,课程内容侧重于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承,课程之间壁垒严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教学课程数量严重不足,跨学科课外创新活动明显偏少甚至没有,导致学生对各种学科新问题、新方向和前沿科学动态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把握力,最终导致学生难以运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重大问题,更谈不上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协同创新了。
(二) 协同创新平台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拦路虎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校自身而言,教学与创新、社会实践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就高校内部而言,缺乏学生协同创新的平台,就高校外部而言,缺乏进驻企业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新的根源在于实践,学生在接受良好的课堂教学外,更应多参与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在科研和社会实践中磨练自我,挖掘创新潜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本科生协同创新平台基本没有,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缺失,导致大学生协同创新平台缺乏,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缺失,理论研讨和实践操作严重脱节。高校应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制度创新、平台创新、体系创新等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协同创新的机会,最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和社会适应力为根本目标,培养一批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 协同创新体系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 建立健全大学生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面的参与协作。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创新资源,因此形成协同效应,达成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就需要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从而突破制约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障碍,从根源上为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高校应组织多部门、多机构、多单位健全学生协同创新体系,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学生协同创新平台,抽调优秀教师建立学生协同创新培养队伍,从而从教学体制、资金投入、师资培养等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从配套教学制度入手,对资金投入方式进行革新,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创新的机会与平台。从而充分锻炼和展现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 完善校内大学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协同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创新环境面前,具有交叉创新经历的人才更显得尤为紧缺。当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还是各自为政,显然这对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毫无益处。高校应依托各学院、各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各种创新实践小组,建立学生协同创新平台。组建的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文理结合、文史结合、理工结合、医工结合,但协同创新的两个主体之间必须是相互具有关联性的,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科间的交叉性,还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力和实践力。例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协同创新,对三类医疗器械以及一些康复医疗器械进行协同研发,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数字建模与实际生产,医学专业学生对所研发的器械进行临床验证,对适用性改进等提出相应的意见。这些都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 使学生在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健全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应该关注实践能力的塑造。要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跨越性提升,就应依托现有的学生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平台,将实验室搬进企业,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将自己新的创新概念融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以及现有产品的升级改造中。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 都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地开放, 从而形成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机制。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协调好学生课堂学习与进驻企业实践创新的时间,不能单纯地为了实践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否则就与培养高素质协同创新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了。
总之,随着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因此,从基础教学层面开始,就应该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高效率地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空间等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以协同创新为落脚点,推动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最终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25(12):1478-1480.
[2]唐英杰.从电子设计竞赛谈高校的创新教育及培养模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 14(6):68-70.
[3]孔保华,徐建成.“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3):5-7, 21.
[4]李新增,王国明.高师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科研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25(6):125-126.
创新驱动视域下 篇4
任务驱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作为分析和判断的阅读能力(Spache&Berg,1984)。批判性阅读者需要进行质疑、比较和评价,以检测错误的逻辑和信息,然后确定是接受还是拒绝(Flancock,2007)。批判性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仅仅记忆所阅读的内容过程,而是阐明作者的事实、观点、态度、隐藏的意图和偏差的过程。在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时候,读者不仅要解码作者的含义,还要通过评估、分析、判断文本,越过作者所给的信息,激活自己的大脑。通过作者的提炼,而产生一些新的,熟悉的,浓缩的东西。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初中毕业词汇量1700,阅读量15万。阅读达到五级目标,即: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英语学习上,他们不只是想把英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兼有的内容,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案例选取的是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篇课外文章,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小故事Flying Kites,但只选取了开头部分,主要是为了考察和培养学生预测故事情节的能力。文章见附录。
2.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部分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一些事物的观点;另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关键词汇的基础上也能就一定话题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案例
Ⅰ.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1.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know more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s.
2.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gain some knowledge.
3.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freely,practice their spoken English and share ideas with each other in a group and a class.
Ability aims:
1.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get critical reading skills into practice.
2.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creative and consolidating skill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Emotion aim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erience the joy of reading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Ⅱ.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encourage them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2.How to help them apply what they’ve learned to the use.
Ⅲ.Teaching methods.
Debate task-based method and pair work.
Ⅳ.Teaching aids.
Multi-media,blackboard.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Pre-reading
Have a free talk.
T:Boys and girls,there are many outdoor activities,such as going camping,climbing hills and so on.What activity do you like best?
Ss:……
【设计说明】提出若干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预测文章主要内容。
Step Two:While-reading(Passage 1)
1.Fast 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first pa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ry to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story about?
【方法指导:Go through the title to get the main idea.】
2)The teacher shows three pictures in the article,then give another question:
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s?
【方法指导:Go through the pictures to predict the story.】
【设计说明】文章的标题是点名文章主题的关键,所以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标题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2.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o their kites look like?
2.Are they happy?
【方法指导:扫读文章,搜寻关键词,捕捉情节、人物、观点。】
【设计说明】把握细节的同时,有效的检查学生对于文章言外之意的掌握。
Step Three:Post-reading
1)Work in pairs.
If the story continues,what will happen to them?
2)Through the article,what happened do you want to know?Is there any way to know?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这是不够的,让学生懂得查找文章的途径也是同样重要的。续写文章是学生批判阅读能力提高的体现。
3)Let the students watch a video of flying a kite.Answer a question after that: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video?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维尼熊经过努力最终把飞走的风筝拿到,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品质的教育,同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发挥,归纳总结,将知识灵活运用。
4)Ask questions:
After reading,please give four questions each students.
【设计说明】安排学生进行提问,问题可以是事实性、概括性、评价性的提问,也可以是提问自己、提问作者、提问文章。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提出的事实和观点进行判断,分析作者观点正确与否、文中列举的事实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是否一致。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或口头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赞成还是发对,或部分赞成或部分反对。长期问这种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就具体文章而言,对其价值判断还需要结合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背景知识,因此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应该是多层面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味地为了质疑而质疑。
5)Pair work:
Guess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
【设计说明】训练学生能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让学生猜测一些重要的生词词义或代词指代。同时也要关注具体语境下的语法联结词、词汇衔接词和逻辑联系词。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提示词来猜测词义,如:refer to、mean、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for example、such as,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等。有的除猜测字面意思外,还提高到对单词引申意义的考查。这既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一个方面的有效检测,也将能起到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单词、抛弃死记硬背记忆方法的作用。
附录:Flying Kites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课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本文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把批判性阅读引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初中英语,批判教学
参考文献
[1]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textbook for teachers.New York:Prentice Hall
[2]Spache,G.D.&Berg,P.C(1988).The art of efficient reading.New York:Mach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3]Widdowson,H.G.(1978).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创新驱动视域下 篇5
作者:
[内容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新形势下,高中作为基础教
育的最高阶段,应注重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学校必将创造性地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学校的可持续发
展。本文从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创新课堂
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五个方面粗略地谈谈新形势下高级中学如何创新
驱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级中学;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中对教育改革作了重要规划,主要涉及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分离等方面。新形势下,学校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已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如何才能勇立潮头,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成了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困惑。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应注重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自学能力、自律能力、自我调适能力,文明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本文从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五个方面粗略地谈谈新形势下高级中学如何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一、与时俱进,创新办学思路,找准发展方向,为学校的发展谋章开局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学校领导者认真领悟教育本质结合社会大环境、学校发展阶段的实际形势规划的学校发展蓝图,应该是通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和发展,为学校全体成员认同的精神文化凝聚的结晶。
当前形势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致力于为了每一位学生一生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知识复合型人才,促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一代新人。
因此学校办学应高举“科学、人文”两面大旗,用这两面大旗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营造最佳的育人环境。在管理层面上说的“科学”就是崇尚规范管理,追求至善境界;说的“人文”就是要构建校园文化,培育学府
1氛围;在育人层面上说的“科学”就是弘扬求真品格;“人文”就是培育诚善心灵。
学校发展的目的都是培养合格人才,先是培养合格的“人”,再是培养有用的“才”,高级中学也是如此。每所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可以有不同的办学思路,但总体上要把“自主、和谐、创新”作为办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词,因为“发展”是办学核心,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发展,“自主”是发展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保障,“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二、与时偕行,创新管理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提升管理效能 改革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学校管理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合理、可靠的管理制度成为学校创新驱动的动力源泉。
在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学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其内部教育教学各项活动的展开与运行以及与外部建立各种很有必要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依赖于学校自身组织的架构。当前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的调适、改革与优化学校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学校组织管理效益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改革组织架构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们重点需要做好这样几件事情:
1.建设一个团结协作、敬业廉政、结构合理、高效精干、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使学校的管理体制更具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和激励性,保障创造教育整体改革的顺利进行。
2.调整、充实学校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学校的管理组织重心适当下移,管理重心由“条”向“块”转变,由此逐步形成“组织协调”的管理文化,学校的政策能够有效落实,管理活动能够立足实际,从而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
3.整合师生的聪明才智,发动全校集思广益,在学校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扩大教师要学校发展战略和重大问题决策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突现教师在推动学校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增强教师与学校同步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校长的领导力,加强决策的开放性、民主性和科学性。
4.推行学校内部质量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三、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把握核心要素,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积极创设多种平台,使青年教师通过努力工作后能得到相应的各种待遇,包括职称职务、经济待遇、精神奖励、社会地位等,让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同样是大有可为的职业,以此增强教师的的职业认同感。此外,在整体管理之外,特别是注重个别对待,个别处理,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给予区别对待,使他们真正融入教育这个大家庭。
年轻教师的自我表现欲望较强,学校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为年轻教师创设各种平台,鼓励其大胆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展示其个人特长,就教学工作而言,可以让其承担更多的公开课任务,组织年轻教师教学比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并以正面肯定和鼓励为主。同时可以根据年轻教师的特长,让其参与学生会、各种学生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及时对其进行肯定,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年轻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科学和严谨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此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每一位年轻教师都愿意追求进步,期待成功,只要我们营造合适的氛围,给予合适的土壤,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可能是未来的教育家。只有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从而承担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这样,学校就会长盛不衰,不断奔向未来。
四、锐意进取,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这是新时代对教育者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新”问题。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我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设法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的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学校和教师都不能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必须是最真实地转变观念,最积极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五、彰显个性,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建特色学校品牌,多轮驱
动学校发展
众所周知,对于高级中学而言,高考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生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在分数至上和升学第一的质量观的误导下,家长们往往不考虑生源实际,单纯地以高考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判学校和教师,从而导致优质生源高度集中,形成学校间恶性竞争和两极分化的局面。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可发挥的长处,可彰显的特色。学校应认真分析学校现状,对学校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设计,实行非线性定位,避开同质化的交锋,扬长避短,注重开发本校优势资源,将学校品牌引入“强势竞争”或“无竞争空间”,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不对称性发展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真正的教育不仅是对成绩一流的学生的教育,更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中考成绩“非一流”的学生能否得到很好的高中教育,不仅会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道路,让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在学业上低进高出,高进杰出;在品德上感恩知礼,差入优出;在能力上发掘潜能,特长突出,才能让这些农村学生找到更好的出路。
创新驱动视域下 篇6
协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深度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实现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强、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 呈现出非线性、多维度、网络化、开放性的特色, 并逐步演化为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 受到各国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环顾国内,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高校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例如我国载入史册的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重大技术的突破, 无疑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成果。将协同创新体系应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一套适用于大学生的协同创新体系,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开拓具有重大意义。
一协同创新体系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高等学府在建立大学生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方面, 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有着特有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来看, 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 就必须重视高校的政策引导, 使学生之间、学院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自愿协同创新。就目前而言, 高校大学生协同创新体系并不完善, 大学生协同创新平台还很缺乏, 相关政策并未建立,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培养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的进行。
(一) 协同创新机制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 高校学生协同创新机制缺乏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从高校内部来看, 组织机构间界限分明, 学院与学院之间, 学科与学科之间, 专业与专业之间, 科研与教学之间, 都有着清晰的划分, 难以做到彼此间的资源共享, 不能相互扶持相互渗透, 更谈不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教育。就课程设置而言, 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以传统学科课程为中心, 课程内容侧重于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承, 课程之间壁垒严重, 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教学课程数量严重不足, 跨学科课外创新活动明显偏少甚至没有, 导致学生对各种学科新问题、新方向和前沿科学动态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把握力, 最终导致学生难以运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重大问题, 更谈不上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协同创新了。
(二) 协同创新平台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拦路虎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校自身而言, 教学与创新、社会实践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就高校内部而言, 缺乏学生协同创新的平台, 就高校外部而言, 缺乏进驻企业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新的根源在于实践, 学生在接受良好的课堂教学外, 更应多参与科研创新、社会实践, 在科研和社会实践中磨练自我, 挖掘创新潜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 本科生协同创新平台基本没有, 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缺失, 导致大学生协同创新平台缺乏, 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缺失, 理论研讨和实践操作严重脱节。高校应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制度创新、平台创新、体系创新等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协同创新的机会, 最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和社会适应力为根本目标, 培养一批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协同创新体系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 建立健全大学生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面的参与协作。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创新资源, 因此形成协同效应, 达成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 就需要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 从而突破制约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障碍, 从根源上为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高校应组织多部门、多机构、多单位健全学生协同创新体系, 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学生协同创新平台, 抽调优秀教师建立学生协同创新培养队伍, 从而从教学体制、资金投入、师资培养等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从配套教学制度入手, 对资金投入方式进行革新, 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创新的机会与平台。从而充分锻炼和展现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 完善校内大学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协同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创新环境面前, 具有交叉创新经历的人才更显得尤为紧缺。当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还是各自为政, 显然这对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毫无益处。高校应依托各学院、各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各种创新实践小组, 建立学生协同创新平台。组建的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文理结合、文史结合、理工结合、医工结合, 但协同创新的两个主体之间必须是相互具有关联性的,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科间的交叉性, 还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力和实践力。例如,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协同创新, 对三类医疗器械以及一些康复医疗器械进行协同研发, 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数字建模与实际生产, 医学专业学生对所研发的器械进行临床验证, 对适用性改进等提出相应的意见。这些都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 使学生在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 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健全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更应该关注实践能力的塑造。要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跨越性提升, 就应依托现有的学生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平台, 将实验室搬进企业, 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实训平台,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 将自己新的创新概念融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以及现有产品的升级改造中。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 都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地开放, 从而形成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机制。与此同时, 高校也应协调好学生课堂学习与进驻企业实践创新的时间, 不能单纯地为了实践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 否则就与培养高素质协同创新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了。
总之, 随着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因此, 从基础教学层面开始, 就应该高瞻远瞩、科学规划, 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 高效率地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空间等资源, 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以协同创新为落脚点, 推动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最终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12) :1478-1480.
[2]唐英杰.从电子设计竞赛谈高校的创新教育及培养模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6, 14 (6) :68-70.
[3]孔保华, 徐建成.“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3) :5-7, 21.
[4]李新增, 王国明.高师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科研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6) :125-126.
跨界视域下青年教师的知识创新 篇7
一、以跨界问题链接知识, 激活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由问题推动的, 是在问题引导下实现的。在知识创新中, 教师需要有跨界问题意识, 认识到跨界问题在知识的组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跨界交汇地带会涌现出大量的问题, 跨界的视角更容易发现不同类型学科的交汇地带的新知识。积极地寻找跨界问题, 合理地选择“他”问题, 主动地求解“我”问题, 寻找学科间共有的问题以及不同学科下的知识是如何关联在一起的, 链接点在哪里。因为在同一问题场域下, 学科间知识更容易实现迁移, 达成一种新的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知识创新自然会不断出现, 因此找到跨界问题是贯穿知识创新的核心。传统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 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认知需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学科体系的不足, 单一的学科视角无法看清多样化的现实。学科内部知识学习有特定的模式, 它决定了一个学科教师从一个怎样的特定视角捕捉知识, 能看到一个怎样的知识体系, 会构建起一种什么样的教学场景。对于复杂性、丰富性的现实而言, 单一学科的视角有点单薄, 很难看到复杂现实的一面。教育的目的是要完整而深刻地理解人、社会和自然, 因此必须从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将整体性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单个学科各自解释的问题的一面, 没有为知识的整合留下足够的空间。[2]学科教学的惯性发展, 难以让我们触及真实的现实, 有“不识庐山真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跨学科的教学资源蕴藏于日常教学之中, 只是我们习焉不察, 因此, 教师应用跨界视野站在学科的交汇地带, 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借鉴会引发很多有教学价值的知识。在跨界科知识融合中, 视界决定眼界,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看清单一学科知识的不足, 突破学科思维定势, 才有可能看到复杂现实中独特的一面, 从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教师能跳出自己的学科视野站在另外一个学科立场来看本学科中已发现的事实, 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打通知识的多元通道, 那么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知识, 发现立体交叉的知识图景, 为自我的知识图谱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不断激活知识创新, 养成知识创新的习性。
二、通过跨界视域推动缄默知识向显现知识转化, 加速知识创新
缄默知识是智力根基, 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是树上的果实, 因此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开始和源泉。用书面文字或图形、数学公式表述的, 称为显性知识, 不能系统表述的识称为缄默知识, 隐性的缄默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 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教育建立在一套显性的知识规则之上, 同时受到一套缄默性规则的制约。教师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易于记录的知识, 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案、教育常规等。另一类是存储在教师头脑中的知识, 是教师经验的体现。缄默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有系统, 也不容易进行逻辑分析, 但它却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多方面属性的综合反映, 比显性知识更基本、更丰富, 如果缄默知识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 那教师独特的教学机智就无从表现。[3]教师利用适当的跨界性引导材料对当前所教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在本学科难以言明、不易交流与共享的未编码的一类知识如灵感、诀窍等, 通过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 以隐喻、对比等方式显现出来, 在学科间找到知识横向关联,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让知识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 即:知识由混沌到清晰、单薄到立体、抽象变形象, 让缄默知识更容易表现出来。运用跨界的视角, 将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在学科渗透和整合中开拓了知识的边界, 将资源协调共享, 知识相互借鉴, 缄默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降低知识传递的难度, 成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这种由缄默知识向显现知识转化的方式, 会在情绪上产生积极心理体验, 往往具有领悟的特性, 引发教师的灵感, 促进知识创新。对教师而言, 这种隐性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会帮助教师不断地成熟, 提升知识创新的自信, 形成知识良性更新循环。
三、在跨界视域下推动知识向习惯转化, 让更多的心理资源用于知识的创新
知识成为习惯才有力量。知识处理受加工资源的限制, 受意识控制, 费时耗力。而习惯是知识经过多种感觉通知整合、跨界体验, 深思熟虑后形成的。习惯处理转变为自动加工, 占用较少的心理资源, 调用较为快捷, 更能被自如地运用, 这样教师有足够的心理空间, 可以连续、清晰地处理核心知识, 加快知识理解速度、知识调用的自由度, 提高课堂效能。课本里所呈现的常规内容, 是人类曾经获得新知识, 专家眼里习惯的内容也许要教师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教师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知识变为自身拥有的习惯, 能够在教学场景中随意调用、自由出入。一个人的知识转化为习惯的有效方式, 就是经常多角度、多学科运用知识, 在运用的过程中能逐渐实现知识习惯化。融入到血液之中的习惯, 不需要再翻书本就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 习惯运用越多就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心理空间去处理新知识, 使知识创新成为可能。教师在跨界视角下, 通过认知通道的转换, 借用其他学科的习惯, 将本学科所教知识向习惯迁移, 降低认知的难度, 将属于自己的个别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转化为教学习惯, 生成特定的教育情境与熟悉的教学场景, 对教知识起到创新的作用。因为这种跨界后的知识习惯化既是教师对个人教学经验的一种潜意识的积累, 也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反应, 甚至成为教师的知识创新的一个习性, 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教学进程与教学思维。高度综合、系统的知识内化为习惯, 成为记忆中自由出入的信息, 教师就可以在千差万别的课堂情景中, 灵活自如运用教学习惯, 通过重新嫁接、组合、变形、整合, 形成一个个即时性教学场景, 生成各式各样的教育知识创新。
跨界视域下的知识创新, 是以跨界问题为契入点, 将不同学科间知识建立起人为非实质性的联系, 激活知识创新;通过跨界路径将知识向习惯转化, 让知识的组织者有更多的心力用于创新;通过跨界方式将默会知识显现化, 提升知识清晰度与传递速度。跨界视角下的知识创新促使教师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思考问题, 理解学校综合课程, 培养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和整合的思维能力。跨界知识创新根据教学场景与未来的需求, 整合知识资源, 为知识创新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方向, 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不竭动力。知识创新适用于那些对教育有深刻认识和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 当今的青年教师知识结构合理、信息化水平高、心态开放, 他们有开发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础, 有将外部资源信息整合、吸收、沉淀、转化的能力, 更有可能将跨学科所了解的知识与自身的专业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完善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促进知识创新。
摘要:跨界知识创新意味着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衔接, 意味着多门学科知识在重组中融会贯通。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的需求, 通过跨界方式挖掘知识间的联系, 达成知识创新, 具体表现为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汇总、加工、集成、重构, 编织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通过跨界视域, 找到跨界问题, 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让知识向习惯转化, 最终完成自我知识结构调整与知识创新。
关键词:跨界视域,知识创新,青年教师
参考文献
[1]方红.教师知识的狭隘之境及其破解[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2
[2]黄华新.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 2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