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迁移科学教学

2025-01-01

负迁移科学教学(精选11篇)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1

由于翻译学习者已经养成了母语言语行为的习惯, 因此在进行跨语言转换时, 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根据奥德林的解释, 迁移是由先前习得 (可能是错误习得) 的任何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别而引起的影响。先前习得的语言主要是指母语, 因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共性而引起的迁移称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即母语的语言习惯被正确地运用到目的语中。学习者把母语中的知识不恰当地运用到目的语中, 这叫“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即母语干扰。将母语负迁移理论引入英汉翻译教学, 分析制约翻译学习者语言转换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 改革翻译教学方法, 是对提升翻译教学质量的一次新的尝试。

1 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1 词汇负迁移

词汇是具备形、音、义, 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关系上的差异, 翻译学习者往往立足母语的词汇特性处理英语词汇, 造成词汇翻译的失误。第一, 英语与汉语词义关系比较复杂, 大致有词义相符、词义相异、词义空缺三种情况。对于词义相异来说, 尽管两种语言共享统一指称意义, 但由于蕴含意义的差异, 翻译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比如, “狗仗人势”、“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等成语反映出“狗”在汉语中的带有贬义的蕴含意义。相反, 英语中, “ a lucky dog”, “love me, love my dog”则反映出西方国家对狗的喜爱。试想, 若将a lucky dog直译为幸运狗, 有多少中国人能够接受此类的赞扬。词义空缺, 是文化现象空缺的结果, 指独特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必然没有与之对应的指称。中国学生习惯将此类文化特有词汇粗暴化处理, 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差异接受程度, 容易引起理解偏误。第二, 英汉词语搭配习惯的差异, 容易引起翻译学习者出现硬译。如, 汉语习惯将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与一般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做家务”就是个例子。对于具体工作的动词, 汉语则习惯使用表具体事物的名词与之搭配, 像“洗碗”、“扫地”、“修剪草坪”等。相反, 英语中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通常也能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如do the floor, do the dishes, do the lawn。这样一来, 中国学生将上述英语短语分别译为“做地板”、“做碗”、“做草坪”也就不足为奇了。

1.2 句法负迁移

句法研究的是各个词如何构成短语和句子以及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从概念上来说完全不同。汉语句子强调语义, 表示语义终止的标点符号根据句子语义和语气来确定, 具有突出的意合特征;相反, 英语句子强调形式与语法结构, 具有突出的形合特征。受到汉语句子意合特征的影响, 中国翻译学习者有意或无意间容易对英语中“句号”的使用造成失误。如,

ST1: 贵州具有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 品质优良;生物资源, 种类繁多;旅游资源, 绚丽多姿。

TT1:Gui Zhou has plenty of mines and is rich in biologic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ts mineral deposit is of high quality, its biological species are various and its scenic spots are colorful.

从语义层面上来看, 上述英译确实较为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意思。但是该英译本同时存在多套主语和谓语, 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究其原因, 该翻译学习者过分追求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 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概念差异, 错误地将汉语句子的意合特征植入英语翻译中。

再如, 对否定意义的处理方式, 汉英两种语言也完全不同。汉语是以表意为主的音节文字, 意义的生成性比较简单, 利用具有明显否定意义的标志词即可生成否定意义, 如“不”、“没有”、“未”等。而且汉语中的否定词能直接置放于谓语动词之前, 使整个句子带有否定意义。如“我喜欢春天”可改为“我不喜欢春天”的否定形式。但是英语的否定处理则要复杂得多, 有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否定谓语动词, 这给中国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如, “我认为他没有10 岁”。受到汉语否定结构处理的方式的影响, 有的同学将其以为“I think he is not 10 years old.”显然, 从英语语法规范上来看, 这一译文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需要进行否定前移, 译为I don’t think he is 10 years old.

1.3 语篇负迁移

汉语篇章的形式多种多样, 履行着交际的不同功能。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词组、一首小诗, 也可以是一份产品说明、一部小说。在组织语篇时, 汉语倾向于意合, 即强调上下文的意义关联, 而不在乎句子间的形式衔接。所以, 尽管缺乏形式标记, 汉语使用者仍然能通过语境来明确说话人的意义。如, “做完了吗?做完了就交上来。”显然, 这句话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明确话语所指代的对象, 了解其中的逻辑连贯关系。但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翻译学习者无意识地将它硬译为:Finished? Finished to hand in. 这样的译文既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由于缺乏衔接词汇, 造成语义偏误。

此外, 语篇迁移和文化以及语言所在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汉语学习者由于对母语文化十分熟悉, 在处理汉语文化特有语境时, 想当然认为译文读者也对此了如指掌。因此,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如, 文化空缺词, 成语、“假朋友”, 过于随意而不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往往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

1.4 语用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 在翻译实践中, 翻译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 这就是语用负迁移。如, 中国人在见面时, 常问对方“你吃饭了吗”、“你干嘛去”来开启话题, 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心。当然, 对于此类问题, 中国人并不一定真正地想知道确切答案。如果翻译学习者直接将此类寒暄语翻译成Did you have your dinn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容易引起西方受众的误会, 以为说话人打算邀请自己吃饭, 或是干涉他人的隐私。另外, 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整体, 以谦虚、含蓄为美德;西方人强调个体, 鼓励个体应当主动展现个性。因此, 在对待他人的赞扬时, 中国人通常回复诸如“哪里哪里”、“不敢当”等来表现出自己的谦逊, 而西方人则直接回复“thank you”以感谢对方对自己的肯定。

2 基于母语负迁移的翻译教学策略

首先, 教师有必要引导翻译学习者正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母语对翻译学习的干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认识过程, 事实上也是一个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 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迁移现象可以看作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母语知识对所学外语的语言规则提出假设, 出现的错误和错误的纠正也可以看作学习者对假设不断验证, 对规则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的成立这一过程, 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过渡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其次, 加强对学生语言功底的训练。通过英汉语言对比,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法意识、惯用法意识和连贯意识, 实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忠实、准确的转换。第三, 强化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出现, 正是两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果。因此, 懂得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即因文化传统、审美习惯、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造成语言在遣词行文上的差异, 自觉克服母语表达习惯对目的语行文的负面影响, 应成为评判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3 结束语

母语负迁移, 是中国学生进行外语学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二语的习得, 也干扰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词汇、句法、篇章、语用等层面分析母语负迁移对语言转换能力的影响, 笔者希望引起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鼓励教师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语言错误, 总结两种语言的异同, 认清双方的内在本质, 找出英汉间的转换对策, 在保证避免学生对于所犯错误过度注意以致产生负效应的情况下, 正确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排除负迁移的干扰,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英汉翻译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7.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4) .

[3]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9) .

[4]许菊.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1) .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杨连瑞, 尹洪山.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 2005 (4) .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06-0211-01

所谓文化负迁移,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文化上的不同而在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面产生的一种差异,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或思想,中国式英语就是受到文化负迁移的影响而养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习好小学英语,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文化负迁移现象,这样才能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令英语真正的成为一种沟通工具,下面,本文针对文化负迁移的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希望能够寻求有效的途径进行解决。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一、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

1.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任何语言的习得均是以扎实的词汇量掌握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常而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习得一般均由发音着手,在掌握词汇正确发音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词汇释义以及词汇用法讲解。按照对多数语言词汇的同质性分析能够看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母语的正向迁移效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水平。如英语中的一些音译外来词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迁移而来的:Coke即为汉语中的“可口可乐”,chocolate即为“巧克力”,而vitamin为汉语中的“维他命”,montage则为汉语中的“蒙太奇”等。在对前述英语词汇进行识记的过程中,考虑到汉语发音同词汇的英语发音近似,因此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发音中的正向迁移实现对这些词汇的识记,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有效提升。

2.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看,英语语法同汉语语法具备一定近似之处,因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借助对英语语法规律同汉语语法规律的对比,并藉由二者的近似之处带领学生实现正向迁移,进而使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从日常英语教学角度看,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领会与认知,使学生提升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上,汉语中的“单句”和“复句”对应着英语中的“分句”和“句子”,两者在语言结构的组成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如英语句子:The good news made Mr. Green excited.这一句子的结构即和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有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句型翻译练习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含义与正确用法的情况下,借助其所掌握的汉语句式结构加以推导,进而使其英语句型翻译的信度提升。

二、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同汉语相比,英语在句型、时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有鉴于此,作为汉语为母语背景的初中生而言,其难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影响。

1.母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

尽管经过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学习,使初中生能够较为流利的进行简单英语对话,然而其发言、语调等方面同期在使用汉语时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即是作为母语的汉语发音负迁移影响所造成的现象,诸如在汉语发音中只有平仄之分,并无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区别,但英语中有清浊之分,如[k]、[t]、[p]、[f]等,很多学生在说到以清辅音结尾的单词时,就会在其后加上(e)音,如:book-book(e),map-map(e)等。

2.母语词汇的负迁移现象

初中学生在学校英语词汇知识过程当中,因为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同英语出入较大,因此一些学生在学校英语词汇时,经常会不自觉得使用汉语词汇结构对英语词汇搭配进行套用,因此出现舛误。如不可数名词的表达,如:一张纸a piece paper,一碗米饭a bowl rice。再比如:看报纸,会表达成:see a newspaper.

3.母语句法的负迁移现象

从句法构成看,汉语同英语相比而言,汉语不具备形态标记,而英语的语序较为灵活,注重人称与数的匹配,可以说,二者一个为“形合”,一个为“意合”。受此种情形的影响,学生极易在英语句法、句型学习过程中受汉语负迁移的直接影响。

4.文化差异负迁移现象

文化的异质性是阻碍学生习得英语知识的又一因素。具体表现为,学生极易在进行英语表述时运用了汉语的表意方式,因而造成误解。同时受语言背景文化的差异影响,同样的语义在汉语语系人群和英语语系人群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如若不在英语学习中注重对学生讲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则将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出现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

三、初中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应对

1.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现象

对于母语负迁移现象,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辩证对待,即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指明母语负迁移现象对学生英语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影响,同时合理的将其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学生学英语,要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如词形、词义、句子结构)上,让他们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面对学生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指出错误,更应使学生了解产生错误的源头所在。

2.规避母语干扰,养成英语思维

任何语言的学习不能离开对此种语言特定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帮助学生规避母语干扰,应当通过英语文化的讲授,使学生逐渐在学习中养成英语思维,从而提升其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梅.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 职业教育研究,2004(08).

[2] 吴明军. 词语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3] 王晓蓉. 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 温州大学学报,2003 (04).

母语负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篇4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着重强调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实用语言能力的人才对高职英语教学显得极为迫切。在写作教学中有效规避母语给学生造成的负迁移,是让学生写出地道英语文章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语写作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和交际手段,英语写作在我国高职英语课堂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听、说、读相比,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相对薄弱。汉语对英语写作造成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拼写错误:

根据James (2001:130) 的看法,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往往会犯大小写字母拼写错误和标点书写错误。由于汉语不区分大小写,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也时而忽略大小写字母的区分。例如:

dear leader:

I’m very happy to see that there is an open in your company.I think, I am qualified for it.the reason are below:…. (斜体为大小写错误)

或者把汉语写作中的标点符号应用到英语写作中,例如:

Our company is a middlelevel。There must have some shortcoming。We face money and funds problems。

2. 词汇使用错误:

学生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具体含义的差别理解不深,容易将汉语表达习惯套入英语写作中。例如:

(1) I show a deep apologize for you here! (应为make an apology)

(2) I’d like to join your company where provide us a stage to show ourselves. (应为display our talents)

在高职英语写作中,词汇上的负迁移较多体现在词义和词的搭配两方面。有些学生以为任何一个母语词汇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这是错误的认识。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的词汇。此外,有些词义即使大体上对应,具体意思也有差别。比如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称“伯父”,“叔叔”,母亲的兄弟称“舅舅”,在英语中只有一个“uncle”与这三个词对应。这种差异表明,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遇到这类词汇时,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学习者往往会困惑,如果不进一步加以区分词义的话就会造成英语写作中词汇的误用。

此外,在词汇搭配上也会出现负迁移,比如在上述例句(1)中,“show adeepapologize”就是学生根据汉语的“表示深深的歉意”直接翻译而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makean apology”。任何两种语言,词义和词汇搭配都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英汉词汇多进行词义和词汇搭配的比较。

3.句法错误。

例:My coursewas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I’ve written several articles that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应为were published)

在高职英语写作中,学生的句式表达常常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和英语按用途和功能都可分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英汉句法大体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主、谓、宾、定、状、补,作用基本相同,但英汉两种语言又都有各自的特征。汉语语法的突出特点是隐含性,即词性与词形无关,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易辨别,时态语态及语气包含在句子中,没有明显的符号标记。此外,汉语强调意义,不太强调句子结构,许多句子没有主语或主语不明显。还有,汉语词序比较固定,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

英语语法的特点是外显性,词性可通过词形辨别,并且时态语态和语气都很明显。此外,英语句子强调句子结构,大多数句子不能缺少主语和谓语。还有,英语丰富的形态变化决定了其词序的灵活性。通过对这两种语法的对照、比较来了解英汉句式的特点,学习者对英语语法才会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尽量避免在写作中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4.语篇结构问题。受汉语写作思维模式的负迁移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篇章结构大多为“圈形”—在表达作者观点之前往往先安排大量的相关陈述。然而地道的英语写作却应该是“线形”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地抛出作者的观点,之后的陈述都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一般来讲,英语文章每段的开头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语篇的影响和我国高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Samovar和Porter的理解(2000:59),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代发展承继下来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制度、宗教等,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历史积淀”。Fincchiaro (1964)认为,语言是一个无序的声音符号系统,人们有了语言就可以和同一个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熟悉这种文化背景的外来者进行交流。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并非独立存在于真空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形式。美国学者Fries认为语言习得的程度高低依赖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文化教学必须成为语言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陈申,2001)。

二.高职英语写作教学避免汉语负迁移

1.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英汉比较分析。

一般来说,中国学习者都是在汉语情景中学习英语的,他们无法完全回避汉语思维带来的负迁移。因此为学生比较并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是很有必要的,Byram (1997)认为,比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会帮助学习者对两种语言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2.鼓励学生直接用英语思考。

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大多不习惯直接用英语思维思考。这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在英语写作练习中首先要避免汉语思维方式以及将汉语“草稿”翻译成英语的写作方式,应鼓励学生尽量以英语思维思考及写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思维方式多加练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犯错误也不要紧。

3.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输入。

关于语言发展,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互动学派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外界输入与内化过程的综合结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语言环境(刺激和反馈)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语言———通过信息的理解或者是接收可理解的信息输入。” (Krashen, 1985) 尽管对于语言输入的理论各派观点皆不同,语言输入决定语言输出这种观点却被广泛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避免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和发展英语写作中的英语思维模式。

4. 英语写作中的范例教学。

大部分学生对于英汉写作的不同其实多少有所察觉,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困扰他们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采用范例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寻找文章体裁和文章内容相近的范文,和学生将要开始写作的题目进行对比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范文的特点,还有范文和形似体裁及内容的汉语写作明显不同的地方,这样跨文化知识就自然地加进了写作教学中,学生不仅对这种教学印象深刻而且能够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三.结语

母语负迁移是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必然现象,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写作中拼写、词汇、句法、语篇乃至文化思维模式几个方面的比较进行深入了解,学习者便能很好地认识到英语写作的本质,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Byram, Michael.1997.Teachingand Acc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Cohen, A.D.1998.Strategies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Language.New York:Longman.

Finocchiaro, Mary.1964.Englishas a Second Language:From Theo-ry to Practice.New York:Simon&Schuster.

James, C. (2001)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Error Analysi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 1985.

Samovar, L.A., R.E.Porterand L.A.Stefani.2000.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22.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5

一、Chinglish的定义

Chinglish,又称Chinese E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和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英语及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二、汉语负迁移的产生根源及常见类型

语言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一种心理接受过程。在心理学上,人们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迁移分为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人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当这种影响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若这种影响抑制或干扰了外语学习,便是负迁移。英语和汉语虽然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但在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两种语言在基本句型结构上却不无相同之处。本文仅举四类最基本的句型为例:SV型(主谓型):Evening came.夜幕降临。SVO型(主谓宾型):I like it.我喜欢它。SVO0型(主+谓+直宾+间宾型):He lent me a book.他借给我一本书。SVOC型(主+谓+宾+宾补型):I keep the room clean.我保持房间清洁。显然,学英语的中国人很容易发现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这些相似之处,并将这些共性很自然地应用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在接触英语之初,这种共性的发掘和利用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然而,长时间对母语的依赖,便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母语文化的负迁移问题。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在选词、句子结构、思维方式及文化习惯等方面。

1.选词中的汉语负迁移

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用英语表达思想首先面临的是选词问题。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初学英语时习惯依赖汉语来理解和记忆生词,这便导致了学习者对词汇的片面掌握。长久积淀的结果,便产生了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选词中的Chinglish主要有如下类型:

(1)同义词、近义词、形似词区分不明,只按汉语词义死记英语单词。以下实例取自学生的句子。It was very considerable of you to let us know you were going to be late.(你事先就告诉我们你会来得晚些,真是考虑得周全。)其实,只有将句中的considerable(相当大的)改为considerate(考虑周全的)之后,才能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2)词的搭配不当。只按汉语搭配盲目地一一对应例如:汉语中常常将“价钱”与“贵”、“便宜”等形容词搭配在一起,于是,有学生便在作文中造出了下面的句子:“I found not only the shop assistants had good manners but also the price of goods in that store was much cheap .”(我发现那家商场不仅店员态度好,而且商品的价格也便宜得多。)然而,在英语中“ cheap”和“expensive”通常只修饰商品或货物,而用high”和“low”来修饰“price”、“wages”、“costs”、“ payments”等。所以,句中的“cheaper”应改为“lower”。

(3)词的内涵不清,只按汉语词义记住了词的外延,却往往忽视了词的内涵。例如:在翻译“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时,学生往往会理解成“黑母鸡下白蛋”。这是一个明显受Chinglish影响的句子,尽管字面意思完全正确,却不懂词的内涵。事实上,在英语中,hen可指“妇女”,而white与black则分别比喻“美”与“丑”,因此,恰当的泽语是“丑妇生俊儿”。所以,如果不研究英语词汇的内涵,盲目地进行英汉互译,便会犯Chinglish之错。

2.句式结构中的汉语负迁移

如前所述,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在基本句式上的相似之处,很容易使学习者养成生搬硬套的习惯,频频出现句式结构中的汉语负迁移。例如:①“His body is very healthy.”(他身体很健康)。这是学生受句子“His farther is very healthy”(他父亲很健康)的影响,想当然地译成的。殊不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He is very healthy”。②“She ever had an unsatisfactory husband.”(她曾经有过一位不令她满意的丈夫。)其实,句中的“ever”纯属多余,因为这是一个过去时态的肯定句,表示的就是过去曾经发生的事。”

3.文化习惯中的汉语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相应的语词来表达这种概念。如果不论文化背景,胡乱将一种语言套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便会产生类似Chinglish的畸形语言。例如:①“Someone is missing you.”在中国的文化习惯中,遇上有人打喷嚏,我们会说:“有人在想念你。”如果将它硬译成上述英文,便会让打喷嚏的英美人不知所云,因为在英美文化习惯中,常常表达成“God bless you.”②“You bear!You even didnt mention it!”“熊”在汉文化中表示“懦夫”、“胆小鬼”,因此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你真熊!你竟然没提起这事。”但若不考虑文化背景,将其简单地逐字硬译,便丝毫表达不出原话的含义了。因为在英美文化中,“熊”常被认为是“凶猛、危险、笨拙”之物,根本没有“怯懦”之意。地道的英文说法是“You chicken!”

4.思维方式上的汉语负迁移

在进行英语表达时,中国学生免不了用汉语思维,将想说的话转译成英语。而在这种转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英文表达能力有限,只得退而求其次,只求字面意义相同或相似。

下面便是一些非常典型的受汉语思维影响的例子:①“one poor and two white”(一穷二白),正确的表达方式为“poor and blank”。②“five flowers and eight doors”(五花八门),地道的英语说法是“a great variety of”。③“His English level is better than me.”(他的英语水平比我好),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Chinglish的句子,明显带有汉语思维的痕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He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

三、英语教学中减少Chinglish的途经

各种Chinglish的例子告诉我们:语言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选词、造句的能力,它影响到句子的正确性;而文化知识主要反映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它关系到句子的表达是否得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随着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丰富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Chinglish会逐渐减少。于是,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帮助学生减少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从而减少Chinglish的发生。

1.积累英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流利英文的基石。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基本词汇的积累,鼓励学生多使用词典,特别是英汉双解词典和英英词典,尽可能多接触英语词汇的多重词义和原文解释。

2.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亲历语言环境是培养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课内讲解以英语为主,课堂教学以语篇教学为主,至少以句子为单位。课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英文答题和英语口头交际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和思想融为一体,把学生带到英语语境中亲身体验,自觉接收各类信息,最终摆脱母语的束缚,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展开英汉对比学习

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地、有意识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在不同点上下工夫。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变换使用直接法、交际法和听说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景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

4.搜集地道英语语料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积累语料,培养语感。

5.学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将背景知识的灌输立足于零星的语言点上,也可以将文化背景的介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固定内容,每次上课传授一至多个背景知识点,逐步建立起英语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 尹小芳.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1).

[2] 张卫族.教你如何使用地道英语.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6

传统上我国英语教学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及影响,对口语教学重视不足,造成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者的共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习得经常会受到母语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在口语的输出过程中会产生汉语式英语的负迁移现象,阻碍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作者从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角度出发,力图探悉这一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以便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和学生全面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影响口语能力的负迁移现象和形成因素分析

受传统英语教学阅读为主的影响,学生受汉语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影响较大,在口语表达中过多地将汉语体验应用于英语交际过程中,从而造成语言的不地道或不标准,即常见的汉语式英语。这种情况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某种学习过程中的习得经验在其他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和阻碍作用,产生的消极影响被称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现象严重阻碍语言能力的形成,影响交际效果,必须加以重视和克服。负迁移现象在学生口语表达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首先体现在思维和交际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汉语思维往往突出集体的重要性,口语表达叙事顺序常常是从整体到局部,而英语思维模式往往强调个性,表达模式常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具体来说,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过分依赖汉语思维,极少使用非生命代词充当主语,如多用I think, we must, you should, let’s等主观倾向明显的句式,影响了英语表达的固有模式和交际效果。其次,汉语的负迁移还体现在词汇的理解偏差和搭配不当等方面。比如学生常用对照记忆法来使用单词词组,在碰到多义词时,只局限在使用字典中的首条释义,例如wrap dumpling(包饺子),win sb.(赢了某人)等不准确的表达。再者,负迁移现象的反复和循环又直接影响交际者的心理和情感,并造成语用的石化现象。大部分学习者在口语交际时存在紧张和焦虑问题,因为担心出错而将一些句式结构功能和用法简单化,造成语用失误并影响交际过程。

三、负迁移影响口语能力培养的根源分析

1. 语音差异造成口语带有母语口音,影响英语标准语音的形成。

汉语和英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和形态语言的代表,具有人类语言语音系统的共性,但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语音特点,是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并造成口语干扰的主要因素。例如,汉语讲究字正腔圆,四声的音调系统特色突出,而英语语调较为自由,主要以重音强调特定的意义,这些语言的异质性问题或同中有异的现象加大了学习者语音习得的难度,而根深蒂固的母语听感和发音习惯会对学习者产生极大影响,阻碍标准语音的形成。

2. 语法语用的错误概括造成口语表达不地道和不准确。

在口语训练中,语法疏漏现象或语法错误使学习者汉语式英语经常出现,例如学生经常忽视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的变化,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使用往往也会发生错误;另外,汉语中词汇和意义的一一对应关系也使学生产生口语输出定势,忽略甚至漠视英语的固定搭配和表达习惯。同时,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缺少运用交际原则的意识,较少遵循会话的礼貌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

3. 文化背景和习俗差异造成会话失误,严重时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学习者在口语习得中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障碍的情况很多。盲目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价值标准来展开会话,往往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四、口语教学负迁移应对策略和教学建议

1. 以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基础,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标准语音训练。

鉴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缺乏基础语音知识的这一情况,应加强学习者的标准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习得训练。通过大量使用真实、标准和自然的视听材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语输出习惯,改变语音的南腔北调现象。同时,可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完成跟读、模仿和复述等任务。

2. 以高质量的语言输出为重点,对学生进行使用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的训练。

口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习者形成口语交际的流利性(fluency)、复杂性(complexity)和准确性(accuracy),在教学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练习形式,例如可进行问题问答,口头复述语言材料来进行流利性的训练,逐步开展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任务来丰富学生的口语输出内容;在高级阶段,可采用语境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礼貌和得体的交际策略,帮助克服学习者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3. 以文化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介绍,减少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负迁移。教学中可利用英语国家社会人文的视听材料,同时结合英语习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文化意识,使其能逐步把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便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

摘要:英语口语教学中应重视汉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 其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在母语对第二语言语音、语法和语用习得产生干扰, 文化差异会加大干扰的程度。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培养学习者标准语音、加强文化教学等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 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负迁移,影响因素,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Fuller, Janet M.The influence of speaker roles on dis-course marker u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23-45.

[2]Hall, E.T.&Hall, M.R.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M].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Intercultural Press, 1989.

[3]Wilkins, D.A.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Press, 2003.

[4]杜云辉.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中国科技翻译, 2000, (11) .

[5]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 篇7

一、正确理解负迁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不分青红皂白, 只要甲乙两个问题相似, 便把适用于甲的结论搬到乙身上去, 或把适用于乙的结论栽到甲身上来, 尽管教师对这类错误一再加以纠正, 过不了多久错误却依然出现, 在教育心理学中, 这种现象就称为负迁移.其中,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负迁移称为正向负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负迁移称为逆向负迁移.

二、正确分析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负迁移的产生通常是由数学系统中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子系统所引起的.

1. 由内因引起的负迁移

现在认识心理学认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的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决定新的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因, 它制约和规定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倘若认知结构的功能出现偏差或某个认知环节有缺陷, 便会出现学习中的负迁移, 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 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学生所学的新知识, 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 并且概念模糊, 公式、定理不清, 未能形成较牢固的认识结构, 这样旧知识就会对新知识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负迁移便乘虚而入.

例如:由乘法分配律m (a+b) =ma+mb得出:sin (x+y) =sinx+siny;由公式 (ab) n=anb n得出: (a+b) 2=a2+b2; (a-b) 3=a3-b3等等.

(2) 不善于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数学中相近或相似的知识很多, 这些知识间既有相同的因素, 也有不同的因素, 在学习中应注意相近或相似的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倘若不善于区分, 势必产生负迁移.

例如, 不能区分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把不等式x2>16当作方程来处理, 得出x>4;不能区分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的概念, 把三角形的角分线的交点当作外心, 而把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当作内心, 从而铸成错误.

(3)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当学生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后, 他往往用同样的方法去解类似的问题, 这是一种习惯定向和思维定势, 积极的思维定势能促进正迁移, 而消极的思维定势则会严重地干扰和抑制学习的顺利进行, 诱发负迁移.

例如, 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因式x2-4, 当学生用平方差公式法解出之后, 也用平方差公式法去分解因式2x2-3, 结果怎么也不得其解, 这就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产生的负迁移.

(4) 情绪和生理状态不佳有的学生在考试时, 由于心情的紧张而不能正确使用自己的知识, 以致成绩考得不理想, 也有少数学生平日不用功, 临近考试时, 劳累不堪或连续长时间的脑力劳动, 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在这些情况下, 学生也无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 由外因引起的负迁移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如果这个引导作用发挥不正常或失误, “主体”的学习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从而产生负迁移.

(1) 教师对教材中难点、重点内容强调不够, 导致学生重视不够数学教材中的“字母表示数”是教学中的传统难点, 当教师对其意义及作用强调不够时, 学生就会对计算结果带有字母的式子总觉得不踏实, 特别当答案是多项式时, 更使许多学生认为题目没有算完, 因为他们在小学算术题中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个数, 是一项.又如, 当教师对“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强调不够, 学生在解不等式-3x>9时, 就容易出现解得x>-3的错误.

(2) 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 教法“满堂灌”, 学生得不到“源头活水”, 势必生搬硬套, 问题稍有变化就不会灵活运用了.

例如, 教学平方差公式a2-b2= (a+b) (a-b) 时, 若教师不注意启发诱导, 灵活运用, 则在计算时, 就不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得而是生硬地解为结果常常因计算繁冗而出现失误或半途而废.

(3) 教学中举例不当教师所举例题和习题变化情境过大, 或跨度大, 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教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缺少具体材料的铺垫, 导致学生不求甚解;教师对一些有较大难度的解题方法缺少指导, 解剖不透;教学语言贫乏、单调, 口头表达能力差;板书凌乱以及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渠道不通畅等, 也是造成学生学习中产生负迁移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正确防止负迁移

1. 合理安排教材

合理安排教材, 突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深刻领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由于产生迁移的一个原因是前后知识存在着共同因素, 因此教学内容的次序要合理安排, 使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做好准备, 而后面的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发展, 做到以旧带新, 从已知到未知,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等等, 对于促进正迁移, 防止负迁移都很有作用.

2. 重视基本概念

重视基本概念, 讲清概念的实质, 使学生深刻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1) 由感性到理性, 由特殊到一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征, 教师应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引入概念, 然后从这些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着重抽象和概括, 使学生在头脑中完成这样一个质的变化.

(2) 充分把“类种定义”这种定义概念的过程展现给学生所谓类种定义, 即由旧概念 (最邻近的属概念) 再加上新的属性 (种差) 来建立新概念, 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3. 注意分析对比

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对象之间的异同点.

例如, 教学到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的概念时, 可用列表的方法加以比较;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时, 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加以引导.

4. 加强归纳总结

对同类概念给予结构性归纳, 使学生明确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 利用实数分类表, 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数系统的结构看得一清二楚, 每个概念的位置、作用、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也都一目了然.

5. 弄清知识规律

对于公式法则, 必须弄清其实质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知识规律, 使学生真正理解, 而不是从形式上去死记.对于定理, 必须着重分析其结构 (条件、结论及两者的联系) , 使学生明确条件对结论所产生的影响.

6. 妥善安排练习

知识的深化, 技能的熟练都需要一个过程, 其关键在于实践, 而迁移的产生与这两者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关系, 因此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 教师要有指导、有计划、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8

母语的负迁移是指当母语与目标语存在较大的差异时, 语言习得者未能清楚认识到这些区别和不同, 一味依赖于母语的语言、语法、文化的习惯, 从而对二语习得产生误解与阻碍。它的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1 语音方面

首先, 从生理学角度看, 英语是由肺部压缩空气向外送音, 听起来浑厚有力, 而汉语等东方语言则比较柔和。 (赵德梅, 1995)

其次, 从发音规则上看, 汉语习惯以元音结尾, 而英语除了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 还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这一区别往往会让一些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发音不准确, 甚至影响到听力训练。例如, work[wə:k]常常被误加一个元音, 读为worker[wə:kə], 这样一来, 单词的词性就改变了, 从而引起听者的误解。另外, 英语发音中的有些音素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如:[θ], [ð], [dz], [dr], [ts], [tr]等。对于这一类发音比较难的音素, 有些中国学习者往往会采用母语替代法来间接习得这些发音, 即用母语中的某些读音来替代这些不熟悉的音素, 这无疑会造成一些误读的现象。如:thank[θæŋk], 不少学习者都读成[sæŋk], that[ðæt]读成[dæt], 实际上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 会让听者不知所云, 影响谈话的质量。

此外, 汉语与英文在读音上还有一点不同之处, 就是汉语强调的是用声调来区别词性和词义, 而英语则强调的是用语调来区别。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英语发音中的重读原则上。如:export当读成[eksˋpɔ:t]时, 表示的是动词, 当发成[ˋekspɔ:t]的音时, 则是名词, 两者都可翻译成输出, 出口, 但词性改变了。

2 词汇方面

词汇不只具有表情传意的功能, 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 甚至可以说某些词语的涵义是随着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 历史背景而改变的。下面就以龙为例, 在汉语中有关于龙的成语有:龙的传人, 望子成龙, 乘龙快婿, 龙威虎震, 人中之龙等, 这些带有龙的意象的成语都有褒奖之意。在中国古代, 帝王也被拥戴为龙的象征。可见在中国, 无论是过去的古代还是如今的现代, 龙在汉语中都有褒义的色彩。但是在英语中, 则恰恰相反, 龙dragon在英语中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如果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没有了解到这个区别的话, 想当然地认为在中文中褒义的词在英语中同样有表扬之意, 这就会造成词汇的负迁移, 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产生误解。

另外, 不同的语言在搭配和习惯表达方面也会有略有差异。例如, 中文说“这本书的价格很便宜。”如果拿中英文的词汇一一对应来翻译的话, 英文表达就变成“The price of this book is very cheap.”乍一看, 按中国式母语的理解方式看, 似乎这句话并无错误, 但实际上, 这种表达在外国人眼中是相当不地道的, 因为外国人的习惯表达是价格低, 而不是说价格便宜, 故正确的表达应是“The price of this book is very low.”又如, 中文中常说的:“他的身体很健康。”中国的学生容易翻译成“His body is very healthy.”这种表达也是不地道的, 正确的翻译应是“He is very healthy.”并不需要把”身体“直译出来, 这是外国人的习惯表达。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句, 不难看出中英文的表达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只是简单地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直译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固定搭配和表达。

3 语法方面

1) 英语有形态变化,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即英语通过词形变化, 改变词性, 用这些词灵活组句, 可以表达一个几乎相同的意思。而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就难以用这么多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 往往要改变词性, 转换词类, 才能通顺地表达原意。例如:要用英文表达出中文语句“他的进步速度让人惊讶。”的意思, 可翻译成:“His rapid progress astonished us.”

“His progress were astonishingly rapid.”或““The rapidity of his progress was astonishing.”等, 可见, 英文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变, 可通过词性的转换, 变化成各种不同形式, 却表示相同的意思。

2) 英语在表达中有时态的变化, 而中文则没有这类的变化, 它多数隐含在上下文的表达中。英语中动词共有十六中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将来进行时;将来完成时;将来完成进行时;一般过去将来时;过去将来进行时;过去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进行时。以现在完成进行时为例, E.g.I have been learning Eglish for ten years.按照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用法:现在完成进行时表示从过去某一时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强调事情还要继续或刚刚停止。这句话可以翻译中文是“我已经学习英语有10年了。”根据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一时态的特点, 可知, 句中的意思是现在还在学, 并且还要继续学。

英语中的每一种时态都有各自的用法和特点。即便在句中缺少明确的时间状语, 说话者也可从句子所用的时态知道其中有关时间的具体信息。如果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没有掌握好英语的时态, 或者在与外国友人的日常交往中没有注意到时态的使用, 就容易给外国朋友造成理解上的误会。E.g.We did it.倘若只是将单词逐一直译的话, 就翻译成:我们完成它。显然这样的翻译没有凸显出英语中的时态, 虽说是译成了中文, 但是也容易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是“我们已经把它完成了。”还是“我们正在完成它。”又或是“我们将要完成它。”由此可见, 英语中的时态是蕴含了很多信息的,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应牢牢掌握好每一个时态的具体用法, 无论在英译汉, 还是在汉译英都应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将英语的时态凸显出来。否则容易造成母语的负迁移, 难以让交流的双方清楚且准确地了解他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3) 英语强调形合, 汉语强调意合。形合指的是分句之间用关联词 (或连接词) 连接起来, 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所谓的意合是指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E.g.You can pass the exam if you study hard.你努力学习的话会及格的。此句中用连词if来引导条件从句, 但是在汉语表达中, 不一定要将if (如果……) 直译出来, 只要逻辑上说得通就可以了。

4) 在中英的表达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英语表达中更倾向于用名词作为主要的表达手段, 而中文的名词表达比较多。E.g.I am so grateful to my father for his continuous encouragement during my childhood. (我非常感激父亲, 因为在我小时候他总是不断地鼓励我。) 目标语的原句中“鼓励”用的是它的名词形式encouragement, 翻译成中文后, 采用了中国人更熟悉, 喜欢的表达方式, 将名词转化成动词来翻译, 使得翻译更地道, 更符合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国家的语言使用者的习惯。

5) 英语多倾向于使用被动句, 而汉语则多用主动句。这与中英两国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人是形象思维者, 而外国人则更喜欢抽象思维。具体落实到语言上, 就表现为汉语的主语经常是有生命的名词, 句子为主动态;与之相反的是英语中的主语经常是一些无生命力的名词, 被动态居多。例如:墙上挂了一些画片。这符合中国人喜欢用主动句的习惯。如果翻译成:The wall hangs some pictures.显然在英文表达中这种翻译方式是相当不地道, 很生硬的。而将它转化为被动态的表达, Some pictures were hung on the wall。这样外国人听得来会感觉自然得多。

4 文化方面

自古以来, 中国文化深以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强调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 以大局为重。而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 崇尚个人主义。与中国人喜欢的“整齐划一”相比, 外国人更鼓励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培养。因而,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绝大多数中国人习惯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英美国家的人则更重视个人的隐私。例如, 在中国, 问别人“吃饭了吗?”“今年贵庚?”“收入怎么样”这一类问题时, 并不会显得很唐突, 有时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的问候, 但是如果在外国, 用这种方式与人寒暄则会显得没有礼貌, 让人感到相当地尴尬。如, 在面对他人的赞扬时, 中国人可能会谦虚地说:“哪里, 哪里。”而英美国家的人不会说“Where, where.”而是会很大方地接受他人的表扬说“Thank you.”又如, 当给予他人帮助, 别人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常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翻译成英文, 直译为“It is my duty.”按照外国人的思维会理解成:你是应为工作职责才这么做的, 并非心甘情愿所为。这样一来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通常外国人面对他人的感谢时, 恰当的回答是:“It is my pleasure.”“Don’t mention it.”“You are welcome.”

另外, 中西方在某些观念上也存在着差异, 这些也应引起二语习得者的注意。

例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中国人常用“某老”来表达内心的尊重之情, 如“老先生”、“老太太”、“老领导”等, 听者会有一种受人敬爱, 倚重的感觉。但是在国外, 英美人却很介意别人说自己老。就拿让座来说吧, 在中国, 如果在公车上遇到老年人时说“您年纪大, 您坐吧。”这是有礼貌, 有涵养的行为。但是在西方, 若说“You are so old.Please take a seat.”反而会引人不愉快。因为按照外国人的观念看来, “old”含有老了不中用的意味。因此在外国, 老年人, 不能说成old people, 而称为senior citizens.这些例子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 是一种提醒: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不仅要注意发音, 语法等是否使用正确外, 还应该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用情况。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绝大多数都从小生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里, 因此在所难免地会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受到母语的影响。当目标语与母语存在较大的差异时, 若二语习得者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与注意的话, 就容易对二语习得形成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中英对比分析, 有效地克服负迁移, 不是简单地为了考试而学, 而是以学习地道的英语为目标, 在教授单词, 词组, 语法的同时, 也注重教授一些跨文化的知识, 让学生们学到真正能与外国人顺畅交流的英语, 而不是用中国人的思维说的中国式的英语。

参考文献

[1]Gass S, 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 tory Course[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负迁移及对策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负迁移,对策

语言迁移是学术界倍受关注的课题, 诸多社会语言学家对其进行了探究。语音、词汇、语法及语义都因使用者及其使用范围不同而变化。“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它是指一个人在习得过程中其现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其根源在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时便会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会产生负迁移”。拉多认为语言迁移是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负迁移现象在那些英语初学者和中学生, 以及高职院校学生中广泛存在, “汉语式英语”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而找出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是非常必

一、负迁移的三个主要方面及产生原因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体系本身, 也广泛存在于语用领域。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探析语言负迁移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1. 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英语是其词汇意思随语调变化的“语调语言”, 汉语则是字义随声调变化的“声调语言”。其音素的数量及构成也不尽相同。音素的不同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产生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 中国初学者经常把thin误读成sin, 把blow误读成below。因为英语中有音素/θ/和复合音素/bl/, 而汉语中则没有, 这样负迁移便产生了。/θ/为齿间音, /s/为齿槽音, 这两个音素的构成非常相似, 思维的惯性便让他们把/θ/读成了/s/, 很自然地也就把/奁/读成了/z/。又如, 英语不仅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单词, 还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单词, 而几乎所有的汉语音素都是单音节, 且大部分都是元音或亚元音。汉语的这些显著特征就使得英语初学者在朗读时无意识地在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单词后加上元音。例如, 他们经常把work读成worker, 把bet读成better。以上两种负迁移主要是由语音的差异造成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记住它们的差异, 尤其是英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的。要收集并系统整理, 且经常使用它们。

2.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首先, 母语与目的语词汇的内涵与外延范围不一致是导致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汉语中的“爱人”指妻子或丈夫, 而英美社会中的lover指的是已婚男人或女人的恋人, 两者内涵相去甚远。其次, 母语词汇的内涵与目的语不相等是导致负迁移的又一原因。在不同的语言中, 一些词汇的内涵是相同或相近的, 但有很多也许是截然不同的。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如果学习者不注意母语与目的语词汇的内涵差异很容易就产生负迁移的发生。例如, 英语中propaganda与汉语中“宣传”的内涵便不相同。propaganda有把某人的思想或偏见强加于人的消极意义, 而“宣传”则具有积极意义。又如汉语中的“狗”有“令人讨厌, 阿谀奉承”之意, 而英语中的“dog”的内涵却大相径庭, 都是“友善, 忠实, 可爱”的代名词。再次, 语言词汇的搭配都有着特殊形式和风格, 初学者如果不注意, 很容易造成负迁移。下面两个汉译英的短语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学习知识” (learn knowledge) , “公费医疗” (the public medical care) 。江小红认为, 语言获得的完成时某种思维形成思维标志。作为一个汉语为母语的人, 其语言的使用必然带有汉语色彩。这就使得他们很难把两种独特的语言融汇贯通。我们必须洞悉目的语的本质, 把我们要表达的汉语意思置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中。

3. 句法方面的负迁移。

句法结构方面的负迁移在初学者中广泛存在。由于初学者所掌握的句型不足以支持他们的交流, 在表达新的意思时他们总是依赖于母语的句法规则, 当句子的含义相同但表达形式不同时, 句法方面的负迁移便产生了。首先, 在时间的表达方面, 英语依赖于时态和体, 即时间的变化依赖于单词形式的变化;汉语则依赖于可用作状语的副词, 例如:“曾经”、“正在”、“已经”、“将要”和虚词“了”、“着”、“过”等, 这些词在表示时间时, 动词本身无形式变化。句法的不同表示方法让初学者非常困惑, 易造成负迁移。例如:“他们上周和我们去那儿了。 (They go there with us last week.) ”“昨天我已经把书给他了。 (They have given the book to him.) ”其次,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词顺序上的巨大差异也是造成语言负迁移的重要原因。其一, 短语的使用习惯差别较大。例如:“迟早” (sooner or later) 、“东北” (northeast) 、“左右” (right and left) 。其二, 修饰成分的顺序不同。众所周知英语中的定语有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两种, 大部分前置定语是单词, 后置定语则为短语。“但在汉语中几乎所有的定语必须置于形容词之前, 而没有短语和从句充当后置定语的情况”。例如:“中国传统文学”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穿红衣服的那个女孩” (the girl in red) 。再次, 英语两种语言副词位置的差异也是造成负迁移的一个原因。通常“总是”、“经常”、“几乎”这些表示频度的副词在汉语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它们的位置一般由动词决定。例如:“他经常是第一个来上学的。”:He often is the first one to come to school.很明显often的位置是错的, 但在汉语中它却是正确的, 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句法规则运用于英语之中, 结果导致了负迁移的产生。其实, 倒装句、连词使用的不同等都可能导致负迁移。

二、克服负迁移的对策

1. 在母语与目的语语言体系间做一些具体的对比可以有意识地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在英语学习基础阶段, 学生已经掌握了母语, 但是他们所学的目的语的句法规则不足以支持实践应用。在遇到一些新的语法时, 他们便用母语去思维判断。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或有差别的类似, 学生便糊涂了。此时, 针对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倾向于使用汉语的特点, 教师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做一些对比, 为他们找出异同, 并确定重难点, 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是一个帮助学生排除母语干扰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我们并不能把一切语言现象都进行对比分析, 否则将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

2. 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多做对比分析, 是克服负迁移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1957年拉多注意到了文化背景对比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做一些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那些掌握了一门语言的人找出在学习另一门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学中对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和对比的重要性。事实上, 在跨文化交际中所犯的许多错误都归因于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例如, 英国人或美国人在邀请客人享用饮料或食品时, 如果被客人拒绝, 他们就不会再坚持。而在中国文化中, 主人会在客人再三拒绝后才停止邀请, 以显示其热情好客。如果初学者能体会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那么在交际中犯错误并造成负迁移的结果是可以避免的。

3. 在课堂中适当使用母语可以有效减少负迁移的发生。

母语是众多导致负迁移的因素之一, 但它也是克服负迁移的最有效手段。各种语言的教与学主要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自己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教学和实践中母语对目的语产生影响是必然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母语具有二元性:积极和消极作用。如果学生恰当使用母语,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它将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所学英语非常有限, 老师在课文中遇到一些词汇或观念想用英语诠释时,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下不能理解, 母语的作用便凸显出来了。将其译成母语比用英语诠释更有效。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术语或专业词汇。例:ultraviolet, cardiovascular, 如果我们用母语解释,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堂上当遇到一些新的语法或复杂句子时不仅对老师是个难题, 学生也会陷入困惑之中, 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用母语解释, 可以给学生在理解方面留下深刻印象, 也可以节省时间干其他的事情。但我们应根据所教的内容和对象灵活控制母语的比例和难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太多使用母语, 那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就会减少。

参考文献

[1]王才仁, 胡春洞.外语教育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87.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音教学 负迁移现象 方法及对策

一、“迁移”与语言学习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蒋祖康,1999:19)。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迁移”经常用来表示学习者的母语习得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产生积极影响的叫“正迁移”,产生消极影响或干扰的叫“负迁移”。语言学习有其相通之处,通过学习母语获得的语言学习能力,通过比较找出英语与中文在词汇、语法、表达等方面的相似点,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英语学习,我们称之为“正迁移”。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开始学习时,汉语表达能力已经具备,语法语用体系已经形成。初学阶段的学生易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去帮助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必然会造成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或抑制,这便是语言音的“负迁移”。

二、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

在初中英语语音学习中,受母语、方言等各方面的影响,加之英语语音中有许多没有汉语对称音,初中生,作为英语初学者,总是试图从母语中找相近的发音来替代,其结果是产生严重的发音困难与错误,这种受母语语音干扰的现象,便是汉语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

要克服这些干扰与抑制,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学习语音的特点与存在的困难,分析语音学习中负迁移的种类,并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语音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英、汉语在语音方面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教师才能根据英、汉语的异同,预见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总的说来,汉语对于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汉语对英语元音发音的负迁移。

英语中的元音对应的便是汉语中的韵母,但是这两种语言的元音和韵母在音位和发音上基本不相同,有的英语元音在汉语韵母中根本不存在,如[?覸]、[?蘧]、[?蘅]等。有的与汉语发音有差异,在学习英语时极容易出错,如英语中的[i:]与汉语中的i,虽听起来相似,但发英语[i:]时舌前部稍底,不接触硬额,而发汉语i时,舌前部抬得稍高,接触硬额。而且汉语无长短音之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发[li:d]、[si:]等音时,发音长度不够,听起来像是[lid]、[si:]。学生也常用汉语中的a取代英语中的[a:],汉语中的韵母a发音时舌位比较靠前,如“妈ma”,“大da”中的韵母,在发英语元音[a:]时,舌位比较靠后,舌身平放后缩,但学生在发带有元音[a:]的单词时,往往张嘴不够,舌位也不靠后。英语中的[e]与汉语ie中的第二音素e相似,而汉语中的e却与英语元音中的[?藜]相近,在读单词heard时,学生却读成[hed]。除单元音外,英语双元音的发音困难也是明显的。英语双元音由两个单元音结合而成,发音时是由第一个元音滑到第二个元音,其特点是前重后轻,前长后短,前响亮后含糊,即便说得很快,仍然听得出是双元音。而汉语的双韵母则不一样,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音一样,两个音素没有像英语双元音那么明显的滑动感,因此中国学生在发双元音时发音不饱满、不完整,极易发生吞音现象。

2.汉语对英语辅音发音的负迁移。

英语辅音相对元音易于掌握,英语辅音与汉语中的声母有一些对应之处,但有一些英语辅音在汉语中根本不存在,如[?蘩]、[?廾]、[θ]、[?奁]等。在学习这类英语辅音音素时,学生往往为在汉语语音中找不到相似的音而感到困难,常把[θ]读成s,[?蘩]读成x,那么thing就读成sing,nation就读成neixing,等等。英语中清、浊成对的辅音有很多,像[p]-[b]、[t]-[d]、[k]-[g]等,这些成对辅音的区别在于,清辅音发音以送气为主,浊辅音则以振动声带发音。汉语与英语相似的音素p、b、t、d、k、g、s、z,则以送气与不送气的特征来区别,这类汉语音素不同于英语音素是单纯的音素,在发音时还含有韵母或e等音。由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注意这些差异,因此在读单词时常把以辅音结尾的音读得很重或加一个音,如把good的结尾读成de,what的结尾读成te,map的结尾读成po,name读成namo,等等。有些学生受方言影响,无法区分[n]和[l],因此也就无法从语音上分清knife和life,know和low;另外,一些学生无法区分[w]和[v],也无法区分well与very在读音上的不同。

3.汉语对英语语流的负迁移。

英语语音中存在连读、失爆、重读等语流现象,这是汉语中没有的,因此学生在念英语句子时,往往将单词与单词分开来念,一个一个单词念,无轻重缓急之分,也没有意群之间必要的停顿,使英语语言的韵律之美不复存在,也不利于语言的交流。英、汉两种语言不仅在发音上有差异,在韵律、声调、语调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规律。汉语的字用声调辨别不同的意义,而英语单词不用声调辨义,它是句子的语调辨别意义。英语的语调主要是语句的重音和调子的结合,人们说话时,通过音的轻重、高低、升降等变化表达思想感情。例如“Do you understand”,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一般情况下,使用声调询问对方是否理解,如果这句话在understand上面用了降调,可能表示说话者在反复解释过后,对方还不明白的情况下有些不耐烦,意思是:“你还不明白吗?你总该明白了!”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图,如果不正确使用,极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同时,汉语的语调受字声调的限制,不像英语语调那样起伏,所以,学生受到汉语语调的影响,读或说出的英语显得比较硬或笨拙,没有英语的那种韵味和起伏。

三、克服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负迁移”现象、提高学生语音素养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初中英语语音教学是在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显性的教学效果来看,现在初中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方面比以前的学生有较大的提高,但词汇、语法的重视丝毫没有减弱,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一直被忽视,在语音教学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那么,在总结学生语音学习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这些干扰之后,我们就应根据这些负迁移现象去校正、去练习、去体会,在大量实践中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当然,在目前的语境中,语音教学不能盲从国外理论,应视情况分阶段进行。初中语音教学的重点,应回归到音素和单词的发音上,对没有很多英语语料的初中生应着力解释和分析发音规则和方法,并进行大量操练。同时逐步把语音教学与交际互动的学习活动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不应该忽略连读、同化、失爆、语句重音、节奏和语调等方面,语音教学必须从源头抓起,从中学特别是从初中抓起。

1.提高语音教学的比重,突出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的起点。有效的语音教学,对我国整个英语教学事业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够解决困扰我国外语教学界的“费时、低效”问题。语音教学在中学被弱化,与中考和高考英语不考语音内容有关。因此,应将语音测试列入考试范围,恢复英语中考中的语音测试部分,并要占一定的分值。同时,把语音教学质量作为对英语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方面。

2.加强语音训练,注重模仿与辨音能力的提高。

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交替地听正确的音和他们自己发的错误的音,借此提高辨别正误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听得出来这些音的差别,便有可能自觉地纠正自己发音的方式,逐步发出正确的音。但是,没有经过语音方面严格训练的学生,起初是听不出自己发音上的错误的。这时候,教师如能把学生的发音模仿出来,与正确的音作一对比,往往能使学生听得清楚,印象深刻。语音学习不仅要培养听音和辨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的能力。模仿语音语调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多重复,需要反复练,才能保证学生在独立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他们像初学唱戏一样地学语音语调,一板一眼,尽可能把教师、或音频中的语音语调模仿得一模一样,一点儿也不走样。同时教师就发音器官、发音方法、发音规则、中英文发音对比向学生进行解释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模仿。

3.丰富教学内容、强化通过朗读掌握语音规则。

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与教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如英语故事、英语美文、英语演讲,等等。在利用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朗读的作用是最大的。我国教育历来强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英语学习,朗读同样适用。朗读是训练英语语音语调、提高听说能力的途径。朗读可以测试学习者的语音语调、对发音规则的掌握、流利性和语法能力。在美国,英语的朗读被广泛用于阅读教学中,其目的在于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建立起书面文字和语音的对应关系,因此朗读测试广泛用于中小学生的考试和阅读教学。在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对朗读都是如此重视,对英语为外语的我国英语教育来说,朗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更应得到重视,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渐习得诸如连读、同化、节奏和语调等语音规则,并强化语感。

四、结语

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不仅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更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初中英语教学新课改的今天,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中“正迁移”的作用,克服“负迁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语音素养及语言运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已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在老师的善诱下,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定能解决英语语音学习中“费时、低效”的问题,较活、较快、较准地学好英语语音,打好语音基础,从而更好地促进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口语交流等各方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于巧丽.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96-98.

[3]高翔.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与语音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2(3):46-49.

[4]陈小曼.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7):91-92.

负迁移科学教学 篇11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甚至学习策略等方方面面,都受到母语习惯的制约。如果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一些共性,那么母语就能促进目标语的习得,这就是正迁移。比如 “法律”、“文化”这些日语单词的写法与中文相同,学生习得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与此相对,母语对目标语习得产生干扰的情况,我们便称之为负迁移。比如学习者经常犯的语法错误“おいしいのケーキ一”就属于典型的负迁移。一般提及母语迁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负迁移。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效规避负迁移,这将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日语语法教学中的负迁移

1.人称代名词。日语中的人称代名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种类繁多,使用频率却不高。其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最容易发生负迁移的知识点。比如说“我”一词在日语中就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ぼく”、 “おれ”、“わし”、“こちら”等十几种说法,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例如他们的身份、立场等等。而中文中的人称代名词虽然种类少,但使用频率却相当高。因此,在学习日语人称代名词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便是它的过剩使用。

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为例,从第一课起就谈到了人称代名词的省略问题。

(1)吉田さんですか。你是吉田先生吗?

いいえ、違います。森です。不,不是的。我是森。

由于中文的影响太根深蒂固,学生还是经常无意识地使用 “わたし”、“あなた”等词。笔者发现,英语圈国家的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日语的人称代名词除了经常省略,还有隐含于句式中这一特征。以下这几种情况就特别需要注意:1授受动词。比如让学生翻译“小李给我了一本书”。虽然学生绝大多数都能选择正确的授受动词,但是许多人却译成了“李さんはわたしに本をくれま した”。其实这句话并不需要“わたし”。2愿望句。比如 “你过生日的时候想要什么礼物?”,学生无意识地就会对照中文译成“あなたは誕生日に何が欲しいですか”。加上 “あなた”虽然语法上并不错,但总归是不太地道的表达。 3感情形容词。例如“嬉しいの?”、“なんか寂しい”同样也不需要说成“あなたは嬉しいの?”、“わたしはなん か寂しい”。4敬语。“駅まで車でお送りしましょうか(我开车把您送到车站吧)”是一句谦语,从这点就能清楚得知主语和宾语分别是谁。如果这句话说成“わたしがあなたを 駅まで車でお送りしましょうか”,不仅累赘,而且显得失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本是一个注重集团意识的国家, 集团能给日本人安全感,他们往往不会过分地自我主张,任何事情都要把“和”摆在首位。这样的集团意识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但同时也抹杀了个性。人称代名词的省略现象反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如果第一人称使用频繁,就显得过于彰显自我;如果第二人称使用频繁,则给人故意和对方划分界限的感觉。相较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国人注重的是“血缘”,即“家族本位”,自我意识较浓。因此,在授课时除了告诉学生日语中的人称代名词经常省略这个语法现象之外,也需要讲解这些潜在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语言的负迁移。

2.日语中的被动表达

2.1母语负迁移对被动句翻译的影响

(2)オリンピックは4年に一度行われる。奥运会四年一次被举行。(误译)

(3)この雑誌は毎週金曜日に発売される。这本杂志每周三被发行。(误译)

(2)(3)两个例子在日语中一般采用被动句来表达。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这两个例句有两个特点:1它们的主语都是“奥运会”、“杂志”这样的无情物,即没有生命的物品;2它们的施动者都并非是特定的某个人,即施动者不是叙述的重点, 日语中也并未出现“~に”这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通常都是不使用被动句的。然而,由于受母语影响太深,一提起被动句,中国人的脑海中立刻就会冒出一个“被”字,所以许多日语初学者在把这两句话译成中文时,就算意识到了自己的译文是极不自然的,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加上“被”字。

2.2间接被动句。日语中有一种被动句叫做“间接被动句”,即主语不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是间接地受到与之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的影响,也被称为“受害被动句”。例如:

(4)テストの時に、先生が近くに来られて嫌だった。考试的时候,老师走到我旁边真讨厌。

(5)彼は父に死なれた。他死了父亲。

(6)電車の中で隣の人にタバコを吸われて、気分が悪く なった。乘电车时,旁边有人吸烟,让我很不舒服。

(4)(5)为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而(6)为他动词构成间接被动句。这三个例句中,动作都没有直接作用于主语,而主语却因为其影响而感到困扰、痛苦。间接被动句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原因有二:1由于母语思维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在初学日语被动句时,更加注重的是客观事实,而很少把焦点放到被害者的心情上;2在中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间接被动句,所以是无法译成对应的“被”字句的。笔者的学生当中甚至有人将(5)译成了“他被父亲整死了”。综合以上原因,学习者通常会回避使用间接被动句。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化石化”现象。

(7)森さんは泥棒に財布を盗まれてしまった。森先生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

(7)也属于间接被动句,和之前例句的不同点在于,主语是动作承受者(物)的所有者。中国学习者很容易把这句话误说成“森さんの財布は泥棒に盗まれてしまった”。误译的原因也和前面论述过的一样:在中国人眼中,被偷的东西是钱包, 而被动句就是客观陈述这个事实。而作为日本人来看,受害被动句反映的是受害者的主观感受,需要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钱包、手机、手、脚等都是受害者的所有物或者一部分,它们离开了受害者就失去了意义。教师不能只是机械的讲解语法现象,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2.3日语中的自动词意义被动句。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被动句,即没有出现“れる”、“られる”的被动句。此类被动句大多数都是自动词意义被动句。例如:

(8)わたしはその話に感動した。我被那件事感动了。

(9)その子は雷の音に驚いて大声で泣き出した。那个孩子被雷声吓了一跳,大声哭了起来。

“感動”、“驚く” 都是能够直接表达被动意义的自动词,并且如例句所示,这类词中有许多都是表达心理状态的词。譬如还有“感心”“びっくりする”等。许多学习者没有弄清这类词,很容易就把以上例句误译成“わたしはその話に 感動された”、“その子は雷の音に驚かれて大声で泣き出し た”。

日语中还有一些被动句既可以用自动词直接叙述,也可用他动词的被动态来表达。比如:

(10)犯人が警察に捕まった。犯人被警察逮住了。(自动词 )

(11)犯人が警察に捕まえられた。犯人被警察逮住了。(他动词)

如果使用自动词“捕まる”,就只是在客观描述事实,发话重点在于结果状态,而不是施动者“警察”。与此相对,他动词“捕まえる”给人的感觉就更加主观。哪怕把句中的“警察に”这个部分去掉,我们仍可以清楚感觉到“警察”的存在。众所周知,日本人不太喜欢主观色彩浓厚的表达方式,因此多用自动词。而让中国学习者来翻译的话,由于受到“被” 字的影响,许多人都会选择他动词被动句。尽管两句话在日语中都成立,但明显自动词句更加符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3.有对自动词与对应他动词的可能表达。像“倒れる”与 “倒す”、“始まる”与“始める”等在形态、意义上都存在对应关系的词叫做“有对动词”。“倒れる”、“始まる”被称为“有对自动词”,“倒す”、“始める”被称为“有对他动词”。许多日语学习者,哪怕是达到了中高级别,仍然不能有效地掌握有对自动词与对应他动词可能态的用法差异。例如:

(13)いくら押しても窓が開かない。窗户打不开(有对自动词)

(14)いくら押しても窓が開けられない。窗户打不开(对应他动词可能态)

“窗户打不开” 是窗户在受到的施动者的作用后,没有发生变化。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像这种外力引起(或没有引起)的变化应该反映到语言中,所以许多学习者都认为(14)才符合常理。然而,为何多数日本人认为(13)才是更加自然的日语呢? 原因如下:1前文多次提到,日本人比起“する”,更倾向于 “なる”的表达方式,即如果没有特别的表现意图,则忽略动作主体,把焦点放在结果状态上。2森田良行(1989)提到过,如果是因为说话人自身的能力、条件等原因无法完成(或可以完成)某事,使用可能动词,这时责任在于施动者本身。如果使用自动词,则表示是因为客观原因才无法完成(或可以完成)某事,与施动者的能力、意志无关。也就是说,“窓が開かない”的叙述重点在于“打不开”这个结果上,而这个结果是由窗户的本身属性或者外在原因决定的,和施动者的能力、努力无关。比如“このかばんにはたくさんの荷物が入る(这个包里能放好多东西)”就必须要使用有对自动词“入る”,因为“包里能放好多东西”是由包的属性决定的,和人的意志无关。

(15)かぎが見つからない。钥匙找不到。(有对自动词)

(16)かぎが見つけられない。钥匙找不到。(对应他动词可能态)

例句(15)(16)也是同样道理。(15)的“見つからない”把焦点放在“钥匙”上,因此使用自动词“見つかる”。多数日本人不会使用(16),这是因为(16)把焦点放在了寻找钥匙的人的 “能力”上,和他们的思维方式不符。当然,如果说话人想强调是因为没有戴眼镜看不清而找不到钥匙;亦或玩“找茬”等游戏时,由于题目太难而找不到钥匙,像这样的场景使用“見 つけられな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这时说话人把话题重点转移到了人的能力、条件上。

三、结语

指导需要循序渐进。比如学习者说错了某句话,中国的教育者可能会揪出里面的所有错误,告诉学习者如何去改正,但多数日本教育者都秉着能表达基本意思尚可的原则,只会指出个别错误。也就是说,如果过多地指正误用,会打击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开始的时候要让学习者尽情说,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不然会让学习者有抵抗或者害怕心理,并且一次性指出太多误用也让人抓不着重点。教师应该在学习者的日语表达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在讲解语法的时候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要让他们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渐渐消除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张晓帆.日语中的自动词意义被动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6).

[2]史丽杰.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6).

[3]李彦.关于日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6).

[4]森田良行.基础日本语辞典[Z].东京:角川书店.1989.

[5]邱晓玫.有对自动词与有对他动词可能态的用法差异[J].文学教育.2011(8).

上一篇:会计师审计研究下一篇:结构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