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干预

2024-11-05

参与干预(精选6篇)

参与干预 篇1

婚前保健是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结婚登记前所进行的保健服务, 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围婚期的健康教育和婚前卫生咨询[1]。2003年10月1日开始取消强制性婚检以来, 婚检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参与婚检的人数急剧下降[2]。各地孕检时发现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逐年增加,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人类未来的健康。近年来, 各地均采取健康教育方式, 宣传婚前保健的重要性, 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本文选取240例准备结婚的男女, 开展健康教育与婚前保健参与意识的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3月来妇幼保健所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和咨询的20~36岁的男女共240例, 实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 20~24岁84例, 25~29岁102例, 30~36岁54例, 学历结构:初中32例, 高中95例, 大专50例, 本科57例, 研究生6例。

方法:问卷调查:在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卫生指导时开展健康教育干预, 干涉前后均采用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婚前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接受婚检的意愿选择。问卷内容包括婚前保健法律法规、婚育相关知识、卫生保健知识、优生优育、婚检的重要性、婚检意愿和不愿婚检的原因等。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 (1) 在婚前保健相关场所设立婚检知识宣传栏并定期更换。 (2) 发放书面材料《婚前保健服务手册》, 并进行必要的讲解。 (3) 在卫生宣传室播放婚前保健宣传片, 宣讲男女生殖系统解剖、性生理、性心理、优生优育、新婚避孕节育等知识。 (4) 开设“婚前保健学校”, 给予专业的指导咨询, 讲解与婚育有关的疾病的传播与危害。

评价标准:通过以上问卷调查, 满分100分, 80~100分优秀, 60~80分一般, <60分较差。干预前后各发放240份问卷, 收回234份, 其余6份遗失, 问卷有效回收率98.75%, 不影响评价结果。知识掌握程度评判以得分≥60分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确定;同时比较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婚检意愿及婚检满意度。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婚前保健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健康教育前、后, 婚前保健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婚检意愿和满意度比较:干预后准备结婚的男女有意愿婚检人数明显高于干预前, 且对于婚检的满意度也较干预前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影响主动参与婚前保健的原因:主要有对婚前保健相关法律法规及婚检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 害怕暴露个人隐私, 担心自身疾病让对方知道而影响婚姻关系, 对影响婚育的疾病危害性认识不足, 婚前保健场所环境影响及检查设施不完善, 政府对婚前保健关注力度不够等。

讨论

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 原《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中“在实行婚前健康检查的地方, 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 必须到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婚前健康检查, 向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提交婚前健康检查证明”的规定被取消, 这就意味着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已不再将婚前医学检查作为婚姻登记的条件, 《母婴保健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 应当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者医学鉴定证明”的规定已成空文。加上群众对于婚前医学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自愿婚检的人数逐年递减, 而缺陷和残疾儿出生逐年递增, 性传播疾病也逐渐上升, 已经成为困扰人口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

婚前保健对于保障双方和下一代的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还有利于优生, 有利于主动掌握受孕时机和避孕措施。因此,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强化婚前保健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影响婚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有关精神病和重要脏器疾病的检出水平, 并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和医学指导意见是婚前保健的重点。

广大群众认为婚检暴露个人隐私, 甚至对于一些生理上的问题, 存在歧视, 再加上注重医学检查, 而对于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医疗保健机构在开展婚前保健工作时, 应当将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服务协调并进, 重视强化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等健康教育服务, 不断增强公民自我保健意识, 强化公民个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把自觉接受婚前保健服务作为对家庭幸福、后代健康和社会安稳的有益行动积极主动地参与。

政府的管理不到位是制约婚前保健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强制婚检变成“自愿”后, 上级部门已经淡化了对基层婚前保健工作的考核, 婚检机构的环境及设施设备落后, 使婚前保健工作难于高质量开展。对于目前令人堪忧的婚检现状, 呼吁政府加大管理力度,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婚姻登记、婚前保健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开展婚前保健服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卫生、民政部门要理清关系, 统一认识, 增加协调, 从全局出发, 全面系统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议政府将婚前保健作为民生工程来加以推进, 继续把出示《婚前医学检查证明》作为婚姻登记的必备条件, 实施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自愿免费婚检;加强婚前保健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不断提高医疗检查水平, 完善医学检查仪器设备, 提高诊断率[4]。

综上所述, 对于适婚男女, 加强婚前的健康教育, 有利于提高参与婚检的意愿,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从而提高婚姻质量, 降低缺陷儿和残疾儿的出生。

注:与健康教育前比较, *P<0.05。

注:与健康教育前比较, *P<0.05。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群众婚前保健参与意识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婚检的240例未婚男女, 给予综合健康教育方式, 观察健康教育前后对于婚前保健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参与婚检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后, 对于婚前保健的相关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 自愿参与婚前保健, 婚检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影响参与婚前保健的原因主要有对婚检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影响婚育的疾病认识有差异, 婚前保健的检查设施不完善, 政府关注力度不够等。结论:对于适婚男女, 加强婚前的健康教育, 有利于提高参与婚检的意愿,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从而提高婚姻质量, 减少缺陷儿和残疾儿的出生。

关键词:健康教育,婚前保健,医学检查

参考文献

[1]冯丹丹.官渡区婚前保健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健康必读, 2011, 6 (6) :150-151.

[2]周江流, 张雪梅.鹿城区自愿婚检政策负面影响调查与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4) :45-47.

[3]马汉均.再谈依法开展婚前保健服务[J].上海预防医学, 2007, 12 (19) :621-622.

[4]贾军华.浅谈婚前保健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0) :251.

参与干预 篇2

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定期监测和按医嘱科学用药对于糖尿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拱宸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拱宸桥蚕花园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干预,增强了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知、信、行和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改善情况,检验信息化管理系统参与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干预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中心掌握的拱宸桥蚕花园社区2007年1月以前登记在册的未管理过的全部糖尿病患者82名。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全科医师团队(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预防保健医生和社区志愿者)应用社区预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对目标人群进行为期2年(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的健康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对纳入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讲明参加此项目的意义并达成管理协议,然后,建立健康档案。干预前后各1次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血压、体重及腰围)化验(血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糖)。填写随访表,糖尿病患者每2个月1次(随访纪录要求及时、正确详细填写,对没有及时复诊的患者要电话督促)。全科医师门诊随访与家访相结合,指导用药,进行个性化管理;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志愿者配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开展系列宣教讲座、健康烹饪和中医保健等活动,每季1次;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双向转诊等。

1.2.2 资料整理分析方法。

定量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和录入,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和分层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析

在82例患者中,男40例(48.80%),女42例(51.20%);35~59岁者占20.40%,60岁以上者占79.60%。男女之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年龄有明显升高的趋势(P<0.001)。

2.2 干预前后比较

2.2.1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的行为改变情况比较。

干预后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情况均有提高,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坚持运功、调理饮食和保持情绪稳定等行为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1)。

*干预前后比较,P<0.01。

2.2.2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对糖尿病的症状、诊断标准和危险因素等知晓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2)。

*干预前后比较,P<0.01。

2.2.3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各生化指标值比较。

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各生化指标值情况控制良好,其中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糖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表3)。

(mmol/L)

*干预前后比较,P<0.05。

干预前的体检中血糖正常者63人(男33人,女30人),干预后的体检中血糖正常者137人(男69人,女68人)。血糖控制率上升,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按男女分层后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造成劳动力的巨大损失和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3]。由于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病人的自我管理意识密切相关,所以,病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对病情控制至关重要。从以上干预结果不难看出,干预后,糖尿病患者正确行为(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坚持运动、调理饮食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等)情况均有提高;各相关知识(糖尿病的症状、诊断标准和危险因素等)知晓率均有提高;各项生化检测指标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均有明显改善。

本中心开展传统社区糖尿病患者三级随访干预管理已有多年,但效果却不理想,这说明,目前,社区传统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方式和服务方法仍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本研究利用社区预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全科医师团队通过患者就诊、体检和上门服务等将患者病情监测指标及治疗方案、健康教育情况记录到档案中。信息系统可提供病情控制趋势图和阶段性报告,针对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制定患者血糖、尿糖的控制目标,进行个性化管理,增强管理的手段,提高工作成效,达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减轻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摘要:目的应用社区预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干预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相关知识知晓率,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医疗和生活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拱宸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掌握的杭州市拱宸桥蚕花园社区糖尿病患者82人,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情况有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患者各生化指标值情况控制良好,其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社区预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干预活动,可以进行个性化管理,增强了管理的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社区,糖尿病,干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

[2]柳剑.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3):230-232.

参与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老年患者。入组条件: (1) 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2) 首次发病, 且病前没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肩痛病史; (3) 入组时高级脑功能正常, 无失语, 无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和其他妨碍康复治疗的疾病; (4) 居住在杭州市内或郊区, 有家属照料者并有联系电话和居住地址; (5) 入组患者的家属需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并知情同意参与。80例患者其中男性46例, 女性34例;年龄55~89岁;出血性脑卒中25例, 缺血性脑卒中55例。将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护理指导, 试验组除采用对照组的措施外, 同时家属参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均在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意识清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时, 开展康复训练, 试验组同时还配合家属参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1.2.1 由神经内科和康复科的专科护士在活动开始前, 通知能长

期陪同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的家属, 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为2月, 每周2次, 每次2 h。培训时家属与患者同时参与。培训方式包括集中讲解、康复训练指导和个别辅导等。集中培训内容有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4]、肩痛预防知识、康复训练方法。个别辅导主要是帮助家属现场指导康复训练方法, 并检查家属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康复训练方法是否正确, 从而使其成为合格的家属参与教育者。

1.2.2 每次活动, 患者和家属尽可能同时参加。每次活动分为4

组, 每组各由责任护士、康复治疗师围绕以下主要内容讲解和示范表演: (1) 康复知识宣教:通过口头宣教, 发放宣传小册子, 观看录象等形式, 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康复基本知识和技巧, 以及早期康复的意义; (2) 体位疗法:仰卧位时, 患侧肩胛骨和患侧上肢垫软枕, 保持其伸展位, 掌心向上。健侧卧位时, 患侧上肢伸商有支撑, 并使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时, 思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仲, 并使掌心向健侧。坐位时, 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支撑或使用肩托;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 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 (3) 运动疗法:包括肩关节的被动运动, 自然性主动运动, 自助性手臂活动。在弛缓期以被动运动为主, 同时嘱患者配合进行意向性运动, 每天活动2~3次, 每次20 min, 痉挛期以自然性主动运动为主。如果患者意识清醒, 病情稳定, 应尽早鼓励患者进行自主性手臂活动, 自然性主动运动和自主性手臂运动每天应练习多次, 以患者无过度疲劳为宜; (4) 正确搬运患者, 护理活动中要注意保护肩关节; (5) 尽量避免患侧输液, 对患侧手掌水肿者采用压迫性向心缠绕法。患者和家属以座谈的形式围绕讲解内容展开讨论并交换训练心得, 由责任护士、康复治疗师解答讨论中的疑点。

1.2.3 持续跟踪指导

责任护士床边进行一对一督促与纠正不良姿势与方法, 床边悬挂巡视卡, 按要求每2 h指导巡视一次。责任护士还应经常和康复师联系, 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调整训练方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和患侧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为肩关节运动和疼痛两部分, 分别测评肩关节屈曲、外展90°、外旋、内旋时活动度和疼痛情况, 记0~2分, 共计16分。运动:活动度只有几度记0分, 被动关节活动受限记1分, 被动关节活动度正常记2分。疼痛: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或整个活动过程中疼痛记0分, 有些疼痛记1分, 无痛记2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上肢运动功能总积分为66分。治疗结束后统计出现肩痛患者例数, 并计算其肩痛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t=2.41,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t=2.69, #P<0.05。

2.3 两组患者肩痛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肩痛发生率为45%, 试验组为25%, 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3。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χ2=10.38, P<0.01。

3 讨论

肩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 肌痉挛破坏肩关节运动的正常机制和患侧肩部处理不当; (2) 肩-手综合征; (3) 肩关节半脱位, 在偏瘫弛缓期, 由于肌张力低下, 肌肉松弛, 肩部缺少肌肉的支撑, 抵抗不了手臂重量的引力作用, 而过度牵拉了肩关节囊、喙肱韧带和周围软组织, 刺激了这些部位的丰富的神经感受器而引起肩痛。利用家属参与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肩痛产生的原因并减轻肩痛。脑卒中的康复不仅依靠患者自身, 也依靠社会的支持, 而家庭是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家属的共同参与, 一方面, 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关心与爱护, 在患者情绪低落、意志薄弱时, 家属能够提供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不断地督促、提醒并协助患者克服各种困难, 使之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行为。实行康复治疗, 完全依靠医护人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因为康复训练[5]如良肢位的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翻身、坐起、坐-站位转换、床上活动、更衣、进食等训练, 护理人员很难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 特别是早期良肢位的正确维持。调查显示:80%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由家人协助完成康复及护理活动, 但由于照护者缺乏康复知识及技能, 康复护理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肩痛也可能发生于出院后, 为此, 实行家属参与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家属利用教育活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 可随时帮助和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指导他们学会避免引起肩痛的不适当运动, 并为患者出院做好准备。强化了责任护士、患者、家属三者为一体健康护理集体的协作关系, 并对患者及家属提供了全面的护理指导, 从而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肩痛发生率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提示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治疗的同时, 采取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形式, 对恢复瘫痪肢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研究也表明, 在偏瘫早期重视正确体位的摆放和肩关节的早期活动及患肢的负重, 在保护肩关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运动, 可有效地预防肩痛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肩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除采用常规的治疗、护理措施外, 同时配合为期2个月的家属参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两个月, 观察两组肩痛发生率并进行Fugl-Meyer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肩痛发生率、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家属参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可提高家属的看护水平和配合程度, 降低患者肩痛发生率, 有利于上肢功能的康复, 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

关键词:脑卒中,家属,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偏瘫肩痛

参考文献

[1]高圣海, 倪朝民.偏瘫肩痛的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 (4) :279一280.

[2]冯洪, 谢家兴, 李秋红, 等.脑卒中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8) :679-681.

[3]王升强, 赵建国.脑卒中后肩一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1) :18-19.

[4]曾玉莲, 代健萍.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5) :460.

参与干预 篇4

1 p38MAPK发现与分类

p38MAPK发现于1994年, 现已确定有p38α、p38β、p38γ和p38δ四个同分异构体。p38α和p38β是p38MAPK的主要成员, 位于成熟的神经系统中[3], 其中p38α主要位于背根神经节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的神经元细胞中, 而p38β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4]。有研究表明[4], p38α和p38β共同参与外周炎症维持阶段的剧烈疼痛, 而p38β与早期外周炎症引起的脊髓易化有关;同时, 又发现[5]用A-SODN敲除p38β而保留p38α可阻止急性疼痛敏化。由于目前对p38MAPK的研究主要集中于p38α和p38β, p38γ和p38δ在炎性痛的作用还不明确。

2 p38MAPK通路激活

p38严格遵守MAPKs高度保守的三级激酶级联激活方式, 即MAPKKK (MAP kinase kinase kinase) →MAPKK (MAP kinase kinase) →MAPK。p38MAPK信号通路可被多种刺激因素启动, 这些刺激因素使MMKK5/TAK磷酸化激活, 转而激活MKK6/MKK3, 再由MKK6/MKK3对p38MAPK双位点磷酸化, 即细胞外的刺激通过“级联”, 使p38MAPK靠近底物, 结合Thr-Gly-Tyr (TGY) 基序中的Thr和Yyr磷酸化而被激活[6,7]。磷酸化的p38MAPK (p-p38MAPK) 可以活化许多转录因子, 如活化转录因子1/2 (ATF-1/-2) 、转录激活蛋白1 (AP-1) 、核转录因子-k B (NF-k B) 、c AMP应答组件结合蛋白 (CREB) 等[8]。活化的CREB可与细胞因子基因的启动子结合, 从而上调环氧合酶-2 (COX-2) 等基因表达[9]。

3 p38MAPK活化与炎症性疼痛

大量研究发现, 脊髓中的p38MAPK在多种炎性痛模型中活化, 如福尔马林致炎模型[1]、完全弗氏佐剂模型[10]、蜂毒模型[11]和注射辣椒素模型[12]等, 但p38MAPK在不同的炎性痛模型中, 活化持续的时间及表达的部位有所不同。Svensson等[1]在福尔马林炎性痛模型中发现, 模后5min大鼠脊髓背角中造模侧p-p38MAPK是健侧的2倍, 15min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然而, Kim等[13]在相同的模型中观察到pp38MAPK可以持续4d。Gui等[11]在大鼠足跖注射蜂毒的炎症痛模型中发现, 足跖注射蜂毒后1h, p38MAPK在同侧L4~L5脊髓背角的神经元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活化, 持续7d;Mizushima等[12]发现, 外周注射辣椒素引起p38MAPK在大鼠背根神经节的小、中型神经元细胞中磷酸化, 2min达到顶峰;同时, 有学者观察到完全弗氏佐剂引起的炎性痛可以持续数周[14]。

4 p38MAPK抑制剂与抗炎镇痛

为了进一步明确p38MAPK的活化与炎性痛的关系, p38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被引入研究。大量研究证明, 无论是提前给予还是模后给予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 均能有效对抗炎症引起的热痛敏, 而对机械痛敏没有影响。如:提前鞘内给予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D-282, 能明显减轻由福尔马林致炎引起的痛觉过敏和脊髓敏化[1];模前2d鞘内给予SB153580, 能明显减轻外周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热痛觉过敏[15]。模后鞘内注射p38MAPK抑制剂FR112653能显著减轻由辣椒素引起的热痛[12];模后鞘内注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后能显著减轻1h至3d的热痛阈而不能影响机械痛敏[11];Sung等[16]发现, 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能显著减少由IL-1β引起的热痛敏。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p38MAPK不仅与炎性痛的产生有关, 而且也在炎性痛的维持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p38MAPK的活化与炎症引起的热痛敏有着密切的联系。

5 电针对p38MAPK活性的干预

目前, 国内外尚未系统开展电针对p38MAPK调节作用的研究, 电针的抗炎镇痛作用与p38MAPK的关系也只见零星报道。最近有学者发现[17]电针能调节急性应激大鼠下丘脑p38MAPK磷酸化水平。同时研究发现[2], 电针夹脊穴能干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p-p38的表达, 所以, p38MAPK可能为电针镇痛中一个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 其磷酸化在疼痛及电针镇痛过程起重要作用。

COX是脂类代谢尤其是前列腺素合成初始步骤中的关键限速酶, 当细胞受到炎症介质等各种刺激时迅速合成、表达增加, 诱导大量病理性PGE2产生, 促进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18]。上文我们已经阐述p38MAPK的活化与炎症引起的热痛敏有密切关系, 炎性刺激引起脊髓中p38MAPK磷酸化, 从而引起CREB的活化, 然后通过CREB推动COX-2的活化。而已有文献支持电针对炎症过程中外周[19]和中枢脊髓背角[20]的COX-2m RNA和蛋白表达均有干预作用, 同时电针能影响p-CREB的表达[21], 但电针在抗炎镇痛中对COX-2的影响是否主要通过对p38MAPK抑制途径, 是否主要或仅作用于p38MAPK有待研究。

6 电针在抗炎镇痛作用中对p38MAPK通路干预的可能性

电针是治疗多种急慢性炎症疼痛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已十分深入, 但目前的机理研究大多围绕神经传导通路、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的调节上, 用新的视角来阐述电针治疗炎性痛的新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现已明确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在炎症痛敏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 电针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但电针抗炎镇痛与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其转导分子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 那么电针的抗炎镇痛是否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而发挥作用, 这是个亟需探索的课题。根据目前现有的资料, 从p38MAPK与炎症的关系看, p38MAPK的活化在炎症和维持阶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p38MAPK与CREB关系看, 磷酸化的p38MAPK能调节转录因子CREB活性;从CREB与COX-2的关系看, CREB的活化是COX-2活化的必要因子;从电针在抗炎镇痛中与COX-2的关系看, 电针能有效外周和中枢脊髓背角的COX-2m RNA和蛋白表达。所以, 存在电针对p38MAPK-CREB-COX-2通路干预的可能性。

如能从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电针通过对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势必能从全新的角度阐述针灸镇痛的机制, 使我们对电针抗炎镇痛机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参与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4 年8 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行LC治疗的112 例老年胆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 均经腹部B超或CT确诊为胆结石, 年龄在60 岁及以上, 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 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沟通交流障碍等患者。其中男46 例, 女66 例;年龄60~77岁, 平均 (68.9 ± 3.6) 岁;病程4 个月至6 年, 平均 (3.3 ± 0.7) 年;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5 例 (22.3%) , 糖尿病16 例 (14.3%)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 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疾病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LC手术, 给予常规的围术期护理。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 告知手术基本过程, 解决其疑惑, 消除陌生感;术后与患者沟通交流, 安慰患者, 平稳其情绪。观察组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与护士组成心理干预小组对患者行心理干预, 主要实施步骤: (1) 由心理医生对护士进行心理干预知识培训, 使其具备心理干预基本技能; (2) 术前由心理医生与患者进行详细交流, 发放心理调查问卷, 心理干预小组根据所获取信息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分析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3) 由心理干预小组制作手术知识与注意事项记忆卡, 并举办有奖知识问答竞赛, 使患者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增加信心并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4) 术后心理医生以交谈、分析与辩论的方式对每个患者进行反复认知纠正, 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向日常关心的话题; (5) 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训练与松弛训练, 使其精神放松; (6) 家属在心理医生指导下, 加强对患者的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

1.3 观察指标入院时及术后24、48 小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 评价患者焦虑情况, 分值范围20~80 分, 标准分= 原始分× 1.25, 分值越大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术后即刻、24、72 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疼痛情况, 评分标准从无痛到剧痛分为0~10 分, 由患者主观评分。

1.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 SS 16 .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 S值比较 (表1) 入院时两组的SA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24 小时的SAS值较入院时显著升高, 术后48 小时较入院时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24 小时的SAS值较入院时无显著变化, 术后48 小时较入院时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24、48 小时的S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VAS值比较 (表2) 两组术后即刻、术后24 小时、72 小时的VAS值呈逐渐下降趋势, 且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24 小时、72 小时的V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LC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受到老年胆结石患者的青睐。由于疾病本身及手术的影响, 患者会出现焦虑及疼痛, 两者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不利于疾病康复[2]。相关研究[3]显示, 有效的心理干预在减轻患者术后焦虑、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常规心理护理针对性较差, 且不够专业, 对患者心理障碍诊断不准确, 不能进行正确干预。而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有计划、专业性强的心理护理模式[4], 效果优于单靠护士进行的心理干预。

通过专业心理医生的共同参与, 能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分析其心理问题类型及产生原因,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情绪。而当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时, 能够提高疼痛阈值和疼痛耐受性, 进一步减轻焦虑, 形成良性循环。本文结果显示, 术后24 小时对照组患者SAS值较入院时显著升高, 观察组无明显变化, 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观察组的心理干预可防止焦虑情绪的加重。观察组术后24、48 小时的SAS值及术后即刻、24、72 小时的V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在老年胆结石行LC治疗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有助于以缓解术后焦虑情绪, 并减轻术后疼痛。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对老年胆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患者术后焦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行LC的112例老年胆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 观察组给予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 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 。结果 术后24小时对照组的SAS值较入院时显著升高, 观察组无明显变化, 观察组术后24、48小时的SAS值及术后即刻、24、72小时的V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在老年胆结石行LC治疗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有助于缓解术后焦虑情绪, 并减轻术后疼痛。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医生参与,老年,胆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焦虑,疼痛

参考文献

[1]康玉柱.腹腔镜治疗老年胆结石22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4) :85.

[2]王梅英.心理干预对胆结石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12) :454.

[3]王春地.心理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2) :160.

参与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法, 2005年抽取1 566人, 2011年抽取1 962人, 分别进行问卷及表格式调查, 比较2005年与2011年煤矿工人高血压患病率及发病率以及高血压煤矿工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1.2 方法与内容

采取统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对煤矿工人在健康体检的同时进行与高血压相关的问卷调查,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慢性疾病情况;是否经常运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家族史及个人爱好等;所从事的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及城乡户口等;从事工种、井下作业年限等;对高血压的知晓、治疗、服药种类、监测频率及控制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由专人测量血压, 采用汞柱台式血压计, 测量右臂坐位血压, 以Korotkoff第一音为收缩压 (SBP) , 取动脉音消失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DBP) , 每例测两次, 取平均值为目标血压, 两次测量之间相隔5~10分钟。

1.4 判定标准

(1) 高血压诊断与血压分级:参照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 (1) SBP≥140 mm Hg和 (或) DBP≥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既往有高血压史者, 无论其是否服药及血压是否正常均为既往高血压患者。 (2) 高血压分级:正常是指经治疗后SBP<140mm Hg和DBP<90 mm Hg, 1级为SBP (140~159) mm Hg和 (或) DBP (90~99) mm Hg;2级为SBP (160~179) mm Hg和 (或) DBP (100~109) mm Hg;3级为SBP≥180 mm Hg和 (或) DBP≥110 mm Hg。 (2) 计算公式:患病率= (新发高血压煤矿工人数+既往高血压煤矿工人数) /检查总人数×100%;发病率=新发高血压煤矿工人数/ (检查总人数-既往高血压煤矿工人数) ×100%;知晓率=体检时知晓患高血压煤矿工人数/高血压煤矿工人总数×100%;治疗率=正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煤矿工人数/高血压煤矿工人总数×100%;控制率=经治疗血压正常的高血压煤矿工人数/高血压煤矿工人总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011年与2005年煤矿工人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9.16%和12.52%, 发病率分别为4.33%和7.34%, 见表1,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011年煤矿工人高血压患病率有所上升, 发病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为2005年与2011年煤矿工人高血压发病率比较, *为2005年与2011年煤矿工人高血压患病率比较

(2) 2005年与2011年高血压煤矿工人血压水平比较见表2。2011年高血压煤矿工人收缩压均值为 (142.46±1.22) mm Hg, 较2005年的 (155.23±1.49) mm Hg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舒张压均值 (86.42±0.65) mm Hg, 低于2005年的 (92.84±0.91) 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011年与2005年高血压煤矿工人血压分级比较见表3。2011年较2005年, 既往有高血压, 但经过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后, 血压正常的人数明显增加 (P<0.01) , 血压仍高者及新发者以1、2级高血压为多 (P<0.01或P<0.05) , 3级高血压人数较少, 且有下降趋势 (P<0.05) 。

注:2011年与2005年比较, *P<0.01

注:2011年与2005年比较, *P<0.01, **P<0.05

(3) 2011年与2005年高血压煤矿工人高血压知晓情况、治疗情况、控制情况比较见表4。2011年与2005年高血压煤矿工人的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为73.74%和41.3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011年和2005年高血压煤矿工人的高血压治疗率分别为55.85%和26.5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控制率分别为34.04%和10.71%,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经过6年的健康教育, 并对高血压煤矿工人进行集中管理, 煤矿工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明显有所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煤矿工人开始重视健康, 重视高血压, 重视治疗。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 当前, 世界上有15亿人患高血压, 每年有700万人死于因高血压引发的疾病[2], 目前, 我国高血压患者约为1.6亿[3], 且呈现上升的趋势。据统计, 美国1999年高血压的疾病负担为370亿美元, 其中直接费用为260亿美元, 我国2003年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我国高血压的直接疾病负担为201.5亿元人民币, 由高血压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达190.8亿元人民币[4]。由此可见, 高血压不但发病率高, 而且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也很高。据文献报道, 我国高血压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为26.6%, 治疗率为12.9%, 控制率为2.9%, 在健康教育后, 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为77.6%, 治疗率为38.6%, 控制率为20.9%[5],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仍低[6]。

高血压的综合防治以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及发病率、预防并发症和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死亡和致残为目的。2005年所调查的煤矿工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2.52%, 略低于全国水平[7,8]。

(1) 原发性高血压控制手段分为两种, 即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本研究选同一人群, 采取“整群参与预防”与“患者强化干预”相结合的防治策略。2011年煤矿工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9.16%, 较2005年略高, 这可能与6年来靖远煤业公司职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和职工的年龄增长有关, 亦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提高了广大煤矿工人的自我监测有关。2011年该人群的发病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 这与我院自2005年以来在职工中广泛开展高血压的宣教及防治工作有关。

(2) 众多研究证实, 煤矿工人作为较特殊的人群, 其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除与其他人群相同的与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饮酒、高盐饮食、体重指数等相关外, 还与煤矿工人的作业环境、所从事的工种、作业时间等正相关[9,10]。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职业紧张、社会心理应激状态与交感神经活动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煤矿井下工作是一种高风险、高度紧张的工作, 在过去的许多年, 因煤矿井下安全监控及事故预防方面管理不足, 导致煤矿工人职业风险较大, 使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交感神经活性升高, 伴随着交感神经激活, 高血压发生并得以维持[11]。基于此研究, 我们在狠抓煤矿安全生产, 降低煤矿伤死率, 提高井下工人的工资待遇, 改善工作环境, 开展职工文化、娱乐活动, 健康教育, 健康体检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有实效的工作。

具体措施: (1) 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与优化改造生产系统的有机结合, 完善了隐患防范、绩效考核、安全培训3项机制, 健全了组织、技术、投入、监督4个保障体系, 使得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 煤矿工人生活条件逐年改善。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广大煤矿工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各级领导狠抓安全, 定期检查, 排查隐患, 显著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伤残率及死亡率, 定期举办各类的文体活动等, 从各个方面尽量解除精神紧张, 调节精神情绪, 改善不良生活、娱乐习惯, 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3) 调查显示, 经常测量血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2], 在改善煤矿工人作业环境、强抓安全生产、调节煤矿工人心情等基础上, 我们将对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放在首位, 对全体煤矿工人定期进行体检,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集中管理并进行讲座, 定期测量血压, 进行随访, 监督治疗。

本研究调查显示, 经过6年的健康宣教, 职工对血压的监测频率、对高血压的治疗重视程度有了明显变化。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 大力开展一级预防, 因地制宜地进行群众教育, 通过行政参与、媒体宣传、专业指导等方式, 能够实现上述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 2006 (8) :575-582.

[2]郑伯承.世界高血压日[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7) :504.

[3]华琦.高血压诊疗新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6, 4 (2) :85-88.

[4]瞿屹, 胡建平, 孔灵芝, 等.中国居民高血压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9) :744-747.

[5]傅世英.高血压病防治的新进展[J].黑龙江医学, 2004, 28 (1) :1-3.

[6]王萍.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4) :334-336.

[7]王增武, 武阳丰, 赵连成, 等.中国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演变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5) :407-411.

[8]顾东风, Jiang He, 吴锡桂, 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3, 37 (2) :84-89.

[9]郑国华, 李玉, 李红, 等.煤矿职工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6) :744-745.

[10]梅仁彪, 孙桂明.煤矿井下作业与井下矿工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0, 13 (5) :299-301.

[11]刘丽芳, 谢晋湘, 刘力生.大规模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盐敏感性和交感神经调节的遗传作用 (研究方案及预试验) [J].高血压杂志, 2002, 10 (3) :200-203.

上一篇:配置资源下一篇:三体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