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环境

2024-09-21

儿童成长环境(通用12篇)

儿童成长环境 篇1

何谓留守儿童?是指学生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水平, 纷纷外出务工、经商, 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 或寄居在亲戚家里、朋友家里, 在家乡接受教育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新华社曾报道显示, 中国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 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

我们学校是地处于一个离县城比较偏远的乡镇。这里由于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家长外出打工的较多, 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对较多, 更由于特殊的社会和人文背景, 留守儿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单亲家庭。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个体素质的不同, 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1) 家庭教育差距大, 有的存在着严重的家教缺失, 隔代教育的溺爱型居多, 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又会造成严重的逆反情绪。 (2) 有着严重的心理偏差, 爷爷奶奶只关心生活, 只问作业做了没有, 他们的烦恼无处诉说, 自卑、旷课、逃学, 乃至故意寻衅滋事。 (3) 成绩差, 自信心不足, 上课不听、作业不做, 拒绝别人的帮助。 (4) 人身安全隐患严重, 由于无人管或管不了, 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大手大脚花钱, 课余的大部分时间不是用在学习和健康的活动上, 而是三两结群进行一些不合年龄的具有冒险、刺激性的活动, 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缺陷。

我们在镇党委、政府和妇联的关心和支持下, 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做好宣传, 号召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就应当全社会关注, 我们的做法是: (1) 给所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发一封公开信, 重点提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方法和要求, 建立家校联系档案。 (2) 在教师中开展“大爱无痕”的教育活动, 要求每个教师结对二至三名学生, 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活动。 (3) 寻求镇党委、政府和妇联的配合, 及时反馈留守学生的家庭和个人情况, 形成教育网络。

二、结对帮扶, 让留守儿童融入充满友爱的班集体中

少年儿童是人一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背景, 稍有不慎, 教师就会湮没一个天才, 就会给社会增添一份麻烦。为了让留守儿童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走好人生起步之路, 我校实行了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 排查全校所有的留守儿童, 尤其是单亲儿童和孤儿。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台账, 每个留守儿童有一个结对牵手的好伙伴, 每个教师有二至三个帮扶的重点对象, 要求好伙伴形影不离, 全程陪伴。教师随时与帮扶的学生谈心沟通, 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 交流学生在校的情况。

三、多一份关爱, 让留守儿童感到父母就在身边

留守儿童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般的真爱。对于教师来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任父母, 我们要勇于肩负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上, 要父母般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 了解他们的喜恶, 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日常苦衷、同伴相处的关系等, 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要父母般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并不比别人差, 相信他们一定能成功……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况, 消除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 有效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在实践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的特长, 彰显自己的“亮点”……从而得到健康、持续、和谐、全面的发展;要父母般地体贴他们——急他们之所急, 想他们之所想。多多换位思考, 多多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生病了, 亲自送去医院;他们衣服破了, 亲自为他们缝补;他们情绪不好了, 亲自找他们谈心……多一份关爱, 就多一份温情, 留守儿童就会有“父母就在身边”的感觉, 就会在温情暖意中茁壮成长。

四、家校联手管教, 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要想把留守儿童教育好、管理好, 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 学校收集每班建立的留守儿童档案, 不定期地与他们的监护人联系交流。在路上碰见的与教师进行面谈;通讯方便的我们打电话交流;有很特殊的情况就家访。让监护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传授祖孙沟通交流的方法, 要求监护人不仅仅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成绩, 更多地要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班主任、授课教师为他们设计谈心话题, 如:你们班最近开展了什么活动, 你参加了没有?你有哪些朋友, 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怎样?老师最近表扬你了吗?为什么表扬你?最近你的哪门功课学得有兴趣, 有多大进步等等。同时教师要在与孩子谈心时, 告诉他们不与其他同学攀比, 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做到相互了解, 消除代沟。同时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教师联系, 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方案。对留守儿童中的双差生, 家校联手制定结对教育目标, 每个目标的制定都做到切实可行, 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然后提高下一阶段的目标, 循序渐进, 不断上升。

总之, 针对这些家庭环境较为特殊的孩子, 教师不仅要施以爱心、施以细心, 更应施以耐心。多多思考, 用心去爱, 才能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人格健全, 活泼开朗, 学业上进, 在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与其他孩子一起享受阳光, 享受快乐, 共同健康地成长。

儿童成长环境 篇2

孩子的智商高低除与遗传、营养以及早期智力开发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

宁静益智:法国专家进行的试验显示,噪声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理解错误率则上升到15%。因此,应让孩子尽量避免各种噪声的干扰,以利于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和睦益智: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充满亲情可增进孩子的智力。恶劣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心情压抑、孤独,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孩子身材矮小、智商降低。

交往益智:美国一位生理学家追踪观察一组儿童达之久,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即喜欢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同龄和大龄孩子甚至与成人交朋友。

芳香益智:科学家认为,与一般环境比较,生活在芳香环境中的儿童,无论是在视觉、知觉方面,还是在接受与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其奥妙在于芳香能给人一种良好刺激,使人心情松弛、情绪高涨,增强听觉与嗅觉及思维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智商。

儿童成长环境 篇3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对学习目的不明确或学习不良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方面下工夫,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二年级留守儿童潘锋原先是一个不爱读书、上课无心听讲、作业经常缺交、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班主任李老师根据这一情况,多次与他进行谈话,让他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帮助他制定短期学习计划及目标。对该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在班上进行表扬、鼓励。在李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细心教育下,潘锋原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对有不良嗜好、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从不良嗜好、不良行为的危害性方面进行教育。这些学生因远离父母的教育,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教师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要有诚心、耐心。对性格内向、自卑、害怕与人交往的留守儿童,要通过开展班集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班级、学校生活情趣,让留守儿童以校、班为家,心情愉快地学习文化知识。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温暖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利用集体的温暖对留守儿童进行感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比如,学校开展的“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爸爸妈妈,我能行”、“我为父母争光彩”、“我是自强自立的留守娃”、“快乐的留守娃”、“伸出你的手,温暖我的心”、“我为留守学生捐图书”等一系列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班会、队会活动,这些活动对留守儿童良好的品德与行为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结对帮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开设班级知心信箱,利用集体的智慧,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或心理上的问题。

三、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给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优先政策,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学习上优先照顾。教师在课堂上把机会优先让给留守儿童,优先给予辅导。优先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及阶段性效果,并建立进步档案。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如今天吃了什么、营养搭不搭配等。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要优先让留守儿童参加,尽可能地开展一些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四、用中华美德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熏陶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因此,学校要精心组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开展“美德”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进行。如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教育活动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诚实守信”,再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诚实守信”,最后让学生谈谈“怎样做才是诚实守信”。二是举行“美德”故事会。通过讲“美德”故事、听“美德”故事来对留守儿童进行美德熏陶。每次故事会一般以一种美德为主题,故事会完毕,要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谈体会、谈感想,教师或班长要做好活动小结。三是进行“美德”小品演绎。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美德”小品来进行自我教育。每次小品表演结束后,都让学生们谈一谈、议一议作品中的形象,以达到鞭策丑恶、赞扬美善的目的。

四是开展《三字经》竟读活动。《三字经》是中华几千年的积淀精华,里面的许多章节都蕴涵了大量的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留守儿童通过竞读、赛读《三字经》,既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又陶冶了他们的道德情操。

五、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立

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教师要抓住典型,多和留守儿童讲自强自立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要注意树立典型,以榜样带动全体,以个体促进整体。平时利用周会或课外活动时间,教给学生必要的日常生活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知识、自护自救知识等。

六、架设校园亲情电话据贺州市妇联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当中。59.77%的儿童表示不希望父母外出务工。由此可见,留守学生心中最需要的是父爱母爱。因此,架设校园亲情电话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最好办法。留‘守学生通过亲情电话与父母亲联系,相隔千里可以听到亲人的祝福、鼓励和安慰,弥补了心灵的空虚。亲情电话,可以及时了解双方近期情况,这样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

七、做好定期家访工作,加强与监护人的交流、沟通

要教育好留守儿童,还要注意经常与家长或其监护人联系,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发现不良思想行为,及时予以教育、纠正。同时,作为家长或孩子的监护人,也应及时通过电话、信件等与老师取得密切联系,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儿童成长环境 篇4

一、学校与家庭

社会越来越现代化, 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既然社会在变, 生活在变, 班主任工作当然也要变。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有一种理解和认可, 一种起码的尊重。这就需要运用冷静、智慧的教育手段, 脱离简单说教, 给孩子一个成长的台阶, 以“导其性, 广其志, 养其才, 攻其病”。所以, 班主任在工作中细化教育方式, 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 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1. 帮助家庭把握爱的尺度。

近几年, 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发生了偏差。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各类物质需求, 哪怕勒紧裤带也不以为苦, 外来人口即使家庭不够富裕, 也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父母的这种舐犊之情令人感动, 可在无意中, 却助长了孩子不良情感的滋生。看:校园周围的小店, 上学前、放学后人头攒动;春游的景点中, 孩子购物忙得不亦乐乎;午餐后, 学校的泔水桶中“饭满为患”……这一幕幕发人深省。虽然父母倾其所有, 满足孩子的“需求”, 但孩子对“爱”的感受度却很低。我在班级中做过调查, 35个的学生中, 63%认为父母不太爱自己;71%从没想过为父母做一件事, 用来表达自己的爱意。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家庭对爱的尺度把握不好有关。

家长与学生不同。每个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差别, 生活、工作的环境也大相径庭, 并且思维模式不同, 因此他们有着各自迥异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单纯地说教, 不仅效果差, 而且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如何帮助家长把握爱的尺度, 确实是一门学问。

我曾经教过一个女孩, 她轻易不笑, 若发生了有悖自己意愿的事, 哪怕是一点小事, 也会啼哭不止。为此, 我多次进行疏导, 但效果不佳。一次, 学校召开家长会, 女孩的母亲到学校开会, 却没在班中露面。家长会结束后, 女孩的母亲出现了。原来, 母亲此前呆在女孩的孪生姐姐班中, 参加姐姐班的家长会。我一下子明白了, 正是家庭长期对孩子的忽视, 导致孩子情感缺失、心理困扰。不久, 这个女孩转学了。我为失去与女孩家长的交流机会, 不能让家长很好地把握爱的尺度感到遗憾。

又一次家长会到了。在这次家长会上, 我把女孩的故事讲给与会家长听, 家长静默不语。接着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自己爱孩子吗?你是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家长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没有一个家长正面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这时, 我顺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是多给孩子零花钱就意味着爱孩子。平时多与孩子交谈, 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多肯定孩子成长中的闪光点, 不仅是学习上的, 还有生活中的, 这些可以从细节体现出来:一个温柔的动作、一抹理解的眼神、一句善解人意的话语……

我从侧面了解到, 班中的同学小高, 其家长很“爱”他, 经常给他数目不菲的零花钱, 同学们都叫他“大款”。就是这样一位“大款”, 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 平时经常乱花钱, 与同伴矛盾不断。所以家长会结束后, 我特意与小高的父亲聊天, 充分肯定了小高身上的亮点。小高的父亲以前从没听老师夸过自己的孩子, 一时间喜不自禁。这时我提醒小高的父亲, 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家长听了连连点头。家长会后的一个月, 我与小高交流。小高觉得家长会后, 父亲变了。在此之前, 除了问学习成绩外, 父亲从不与自己多说话;对自己提要求, 也总是居高临下, 让人难以接受。以前到了生意忙的时节, 父亲常常丢几十块钱给自己, 让自己买吃的用的, 晚上让自己一个人在家中睡觉, 从没问过他的感受。现在, 父亲首先肯定了自己在学校的进步, 说话的口气比以前温和多了, 还常常找些话题同自己沟通, 即使生意忙的时候, 也把自己接到店里, 与父母一起生活。小高觉得很温暖, 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他表示, 自己也要用行动来回报父母。果然, 此后小高的行为虽有些反复, 但与以前相比, 很少乱花钱, 学习进步明显, 与同伴相处懂得谦让了, 在同学中口碑好多了。看来, 切实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善待每一个学生, 从人的发展角度, 设身处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帮助家庭把握好爱的尺度, 就能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2. 弥补家庭爱的盲点。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离婚”变得司空见惯, 可你是否想过, 对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孩子来说, 家的破碎意味着什么?你是否想过, 面对这个话题, 是回避, 说大话, 还是尽量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父母作为离婚的双方, 为了住房、经济、孩子的抚养等诸多因素, 闹得不可开交, 忽视了孩子的存在, 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于是家庭之爱出现了“盲点”。学校应该如何应对?

小谢是个聪明、可爱、活泼的孩子:课堂上, 他踊跃动脑, 思维活跃;班队活动中, 担任主持人的他诙谐幽默, 逗得同学捧腹大笑;课间, 他与同学友好相处, 还乐于助人。更值得一提的是, 小谢爱好广泛, 尤其爱写作, 经常有习作获奖、发表, 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是, 进入六年级下学期, 他却出现了反常:上课时常发呆、走神, 作业有时“忘做”;看老师的眼神是躲闪的;虽然跟同学在一起时显出很开心、若无其事的样子, 但离开同学们后却心事重重……我几次试探性地与他交谈, 可平日素与老师亲热的他却一反常态地回避着;从同学那儿我也没摸到什么头绪。小谢究竟怎么了?一天, 我准备批改作文, 不经意地一翻, 小谢的字迹跃入笔者的眼帘:“老师, 我想对你讲一件事, 你能为我保密吗?我的爸爸妈妈要离婚了, 我和姐姐要随妈妈生活, 再要见爸爸就很难了, 我不知如何面对他们, 还有, 同学们知道这事会怎么看我?你能帮我吗?”顿时, 我眼前出现了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小谢。可怜的孩子, 家庭的变故使得重感情的他魂不守舍。是啊, 在孩子的眼中, 家就是一片天空, 如今, 天要塌了, 让他如何安心呢?

在父母感情大战闹得不可开交之际, 如果贸然介入, 向家长提出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 一则家长力不从心, 二则可能会让家长认为老师侵犯了其隐私, 引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抵触情绪, 无法弥补家庭教育中的盲点。如果视若无睹, 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打击。针对孩子擅长写作的特点, 我采用了笔谈的方式, 告诉小谢:“孩子, 谢谢你的信任。我愿意为你保守这个秘密。我知道, 你不想成为没有爸妈的孩子。实际上, 父母由相恋到成婚, 中间走过很长的一段人生路, 走到离婚这一步, 肯定上有地方没把握好。由于他们情感的失控, 你的感情不知何去何从。他们现在可能无暇顾及你, 要相信父母会处理好他们的问题。现在能把握你的只有你自己。坚强起来!老师愿意帮助你。记住, 我不仅是你的老师, 更是你的朋友!”那天语文课后, 我特意走到小谢桌前, 将本子轻轻地放在他的桌上, 对他点了点头。他会意地收下了本子。几天后, 作文本回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打开本子:“老师, 今天我真高兴!英语老师叫我起来, 教我读书!要知道, 我可是好久没碰英语书了。老师真关心我。我感觉自己并不孤单……”我马上写道:“是的, 老师都是爱你的, 你的父母更爱你。即使他们分开了, 也不能说明他们对你的爱会减少。记住, 爱意味着理解!”几个回合的笔谈后, 小谢渐渐恢复了以往的自信。正是我根据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 以及心理需求和成长特点, 把教学节奏放慢一点, 增添了一点人文关怀, 开辟出了一块属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地, 才及时弥补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盲点。

二、学校与社会

历史的车轮从来没有停下过。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 社会问题凸显, 学生由于价值观、道德观的不成熟, 面对问题可能无所适从。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班主任首先要走进生活, 了解生活, 注重学校班主任工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审视传统的道德, 赋予道德新的内涵, 使班主任工作更贴近现实。

1. 道德问题的思考。 (1) 榜样的选择

社会是多彩的、发展变化的, 生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因此, 学生的生活必然千差万别。多年来, 班主任工作手法单一, 说教色彩浓厚, 要求学生学习各种类型的道德范例, 学习这些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这些要求本身没有错, 但遇事一刀切, 忽视了对学生人性的尊重。雷锋事迹很感人, 他的品德很高尚, 崇高的榜样力量激励了几代人。今天的孩子对雷锋有多少感性的了解?一味要求学生学习这类英雄人物, “距离”有些遥远。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 学生对榜样的选择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国家领导人、作家、父母、影视明星、体坛名将、好朋友……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偶像。因此, 班主任在工作中, 应使榜样的概念生活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本, 让榜样生活化, 让榜样的精神渗透到实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自觉做好每一件事。

(2) 要不要做好事

古人说: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几千年来, 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美德。曾几何时, 扶起被撞老人的好心者被污为肇事者;救起落水者而自己却失去生命的见义勇为英雄, 由于得不到被救者的作证而含“怨”、含“恨”九泉……这一幕幕, 拷问着现代社会每个人的良知, 也让学生不知所措。班主任应担负起现代道德观念的生成责任, 担负起培养现代道德素质的崇高使命: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 又要告诉学生, 现实生活中可能潜在某种危险, 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班主任所要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怎么做, 不应该怎么做, 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到实践中去试一试, 自己会怎么做, 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人们会有什么样的评价……这个过程, 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最佳良机, 自我成长的最好锻炼机会。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树立真正的是非观。

2. 立足生活, 演练角色。

小学生生性好动, 形象思维较强,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及生活实际, 释放他们好动、爱表现的天性, 尽可能引导他们深入生活, 在晨会、班队活动、品德课等时间, 创设生活情境, 突破班主任工作的局限, 与学校其他学科、其他活动, 甚至与校外活动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验生活。班主任在尊重孩子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深入反思, 建立理性的思维。这种理性思维的形成不是老师的强加, 而是学生在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和整理中, 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的。只有将教育外延至社会, 才会让学生从晦暗的迷雾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才能排遣他们内心的疑虑, 让他们感受生活的欣然和愉悦。

近年来, 各种形式的走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2008年4月份起, 学校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要求同学们学会关注身边事, 并试图利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学生觉得绿化带破坏问题值得关注。他们全方位思考, 经过调查研究, 设计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向社会、学校、家长发倡议书, 呼吁爱护绿化;开展护绿志愿者活动, 双休日以小队为单位, 在学校附近的四条大街上开展护绿活动;还向绿化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优化绿化带的设置。活动把学校教育延伸至社区、家庭, 形成了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陶行知先生说:“幼年人不是孤立的, 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 学校的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所以, 班主任应发挥优势, 挖掘潜力, 把班主任工作与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获得更适宜的成长环境。

摘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用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 小学班主任要发挥这种常规模式的独特优势, 发掘潜力, 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

关注儿童成长维护儿童权益 篇5

维护儿童权益

——市质监局开展“六一”儿童节安全检查

“六一”儿童节前后,忻州市质监局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三个重点”集中开展安全检查,给全市儿童创造了一个安全放心的娱乐环境,让孩子们欢度自己的节日。

一个主题:突出做好“食品安全进校园”主题活动,在市区小学、幼儿园举办儿童食品安全讲座,介绍零食的挑选方法以及油炸类、罐头类、奶油制品、方便面等不健康食品的安全隐患,引导小朋友们远离不健康食品、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果冻、肉干、饮料、膨化食品为例进行现场辨别演示,让小朋友们懂得如何通过食品的外包装(如有无QS标志、品名和生产日期是否清晰、是否有厂家地址、配料成份等)、感官(如看颜色是否过于鲜艳、闻是否有异味等)来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

引领儿童自信成长 篇6

政策利好、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下,童装被视为最具潜力的市场,各大服装企业纷纷涉足童装业务。作为传统的童装品牌,派克兰帝如何在新的童装市场格局下巩固优势、持续发展?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派克兰帝儿童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罗杰凡。

锻造品质 坚定前行

TAweekly:企业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派克兰帝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罗杰凡:派克兰帝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第一阶段是打造产品,品牌发展需要拥有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过硬的品质是树立品牌在行业中地位的关键。第二个阶段是渠道拓展,众所周知,童装是民生产品,不像科技产品有那么多的技术要求,加之外商企业、国内其他童装品牌的竞争,我们在坚持做好产品的同时,还须选择发展更多通路。

第三个阶段是加大品牌的推广力度,让更多消费者认识派克兰帝,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购物选择。第四个阶段是终端,做终端需要把控好细节,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给消费者带来更具有吸引力的消费体验。第五个阶段是零售,企业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够有收益。

TAweekly:作为一个20年专注童装市场的企业,派克兰帝始终坚持什么,品牌价值所在?

罗杰凡:派克兰帝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打造过硬的产品。行业中有很多昙花一现的童装企业,他们依托了很好的渠道打开市场,但是忽视了产品质量。殊不知,童装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否则难以赢得消费者认可。

派克兰帝在对消费者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虽然消费者信任品牌的理由不断变化,但产品质量始终是消费者忠于品牌的关键因素。派克兰帝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产品舒适、质量优良的品牌形象。

提炼内核 重塑品牌

TAweekly:您是怎样看待如今的童装市场的?开放二胎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否有影响?

罗杰凡:基于“二胎”政策和80后父母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两大因素,行业内外一致认为,童装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政策支撑,童装市场存在巨大潜力。不难发现,很多本土服装企业纷纷涉足童装行业,海外童装品牌也不断涌入中国市场。

对于长久存在于童装市场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市场蛋糕变大不是谁能独享的,因为有更多企业在抢夺这个市场。

TAweekly: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派克兰帝也感受着压力。您认为,派克兰帝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罗杰凡:不得不承认,有一段时间企业陷入迷茫期,品牌老化、未来发展方向等都成为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四大问题的存在需要正视。

其一,我们的产品优势不再明显,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涌入中国市场,而他们的产品风格与派克兰帝相近,削弱了派克兰帝产品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其二,童装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容易受到影响。其三,服装企业进入童装市场的热潮使得渠道变得拥挤。其四,电商发展带来的压力。

发现上述问题,派克兰帝开始调整前进的步伐,进行品牌重塑,目的在于挖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TAweekly:派克兰帝在品牌重塑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

罗杰凡:派克兰帝展开了全方位的品牌重塑计划。在产品设计与版型方面不断升级,保持原有舒适的版型之外,注重产品的贴身程度;在产品风格方面,派克兰帝坚持以欧美风格为主,打造内敛、舒适的产品;在产品定价方面,坚持合理定价,减少打折频率,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价值感;在店铺装饰方面,打造欧洲家庭氛围,并且提倡自然舒适的生活理念,陈列设计上增强亲切感;在宣传方面,侧重于公益事业,唤起人们对于儿童的关注。

理性认知 拥抱电商

TAweekly:作为传统服装企业,您是如何看待电商发展的?

罗杰凡:电商的发展是飞速的,市场发生了巨变,对于传统服装企业有很大的冲击。那些成长于电商的服装品牌占据了先天优势,而传统服装品牌做电商平台则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价格,电商平台有很多经营手段,但是对消费者最具吸引力的还是价格因素。传统童装品牌的生产成本很高,价格竞争优势不明显。

其次,基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传统服装企业走向电商的目的在于清仓,而此后如何继续发展电商,电商的定位、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想法并不清晰。

最后,线上线下价格的把控也是传统服装企业棘手的问题。因为电商平台打破了传统经营区域的划分,销售范围更加广泛,所以企业需要考虑到各地加盟商、代理商对产品定价的意见。

因此,传统企业的电商发展需要考虑周全,理性认识电商平台,传统服装企业拥抱电商才能更具针对性。

TAweekly:派克兰帝的电商平台发展情况如何?

罗杰凡:其实,派克兰帝很早就着手打造垂直电商平台,但是整体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去年4月,决定发力第三方电商平台。根据近几个月的数据反馈,电商整体的销售额有明显攀升,今年电商的销售额预计达到3000万元。

派克兰帝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上的策略主要是以经典款销售为主,接近其他童装品牌网络销售的定价区间,不伤害品牌形象也能够适应价格的竞争。这样也能令加盟商和代理商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

TAweekly:近年来,服装业对于O2O模式的讨论越来越多,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模式的?

罗杰凡:O2O模式确实提得比较多,不仅仅在服装行业,尤其是在餐饮行业的应用最为广泛。目前,派克兰帝也在尝试线上线下相互引流。比如,线上的快速反应、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与顾客无界限的交流,这些都是线下可以借鉴的。

nlc202309010004

立足童装 大有所为

TAweekly:很多企业试水童装业务,有的做得风生水起,有的则淹没无声,作为专注童装品牌的企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罗杰凡:很多企业认为童装是产品的一种延伸,我了解一些男、女装企业、运动品牌、休闲品牌都开始做童装,但是收效各异。

童装产品本身与休闲运动类产品的设计要求相近,贴身舒适是关键,森马、安踏的童装业务做得就很好,因为他们能够掌握童装设计的要求。比如服装领口的设计,成人的领口是板正的,但是童装则需要柔软的领口,否则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此外,很多服装企业并非真正专注于童装,其意在发展产品线,容易忽视童装的经营。而做童装需要的是耐心与坚持。

TAweekly:派克兰帝坚持做童装品牌的动因是什么?

罗杰凡:一方面,我们很爱这个行业,派克兰帝一度成为童装行业的领军品牌,辉煌历史带给我们不断发展的动力与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认为童装是朝阳产业,行业在不断发展,未来的市场存在更大价值。

TAweekly:请您谈谈未来的发展规划,派克兰帝会专注哪些方向?

罗杰凡:派克兰帝未来的战略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坚持做大店模式,整合品牌资源并且有针对性的投入。第二,寻找更多合作品牌,打造差异化的产品。第三,深耕线上,打通线下,两者既不能相互干扰,也要做到各自提升。

与时俱进 高效管理

TAweekly:在管理企业与人才选聘上,派克兰帝有哪些经验?

罗杰凡: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更加注重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时代和科技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管理工具更加先进,我们无需太多中间环节和程式化的管理过程,利用新手段进行内部沟通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比如,通过手机微信就可以进行一场简单的分组讨论,沟通成本大大降低。

在用人方面也是一样,选拔精锐的人员,提高员工福利,注重劳动效率。内部结构的优化和管理方式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也是保持企业蒸蒸日上的关键。

TAweekly: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都在关注转型升级,您认为,童装企业是否也要参与其中,又该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呢?

罗杰凡:我认为,对于消费者需求的研究是最重要的,企业是否转型升级也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意愿。当企业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要转向何处时,可以从产品需求、消费习惯、沟通互动、引领消费几个角度深入挖掘。

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的购物习惯发生哪些变化,企业需要迎合这些变化,改进产品,提供适合消费者的购物渠道。另外,还要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增强服务意识。最重要的是,做品牌也得有企业的坚持,适当地引领消费者,品牌的发展才能够更加成功。

记者手记

深耕童装不忘初心

49岁的罗杰凡笑称:“与儿童接触,生产色彩缤纷、充满新鲜元素的童装是件快乐的事情。”坚持做童装品牌是他永葆童心的秘诀。一颗童心,一个品牌,20年的坚持成就了派克兰帝的领先地位。

记者采访罗杰凡当天,正值Kappa中国与派克兰帝联手打造的童装品牌Kappa Kids的订货会。现场人流涌动,新品是来自各个省份的经销商关注的焦点。订货会每年都会举办,有的经销商为了争夺一个省份的总代理,会早早来到现场进行合作洽谈。这段时间也是公司上下最忙碌的时期,罗杰凡的工作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但他仍旧耐心处理问题,直至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或许一个品牌成功与否,有很多外界因素影响。然而,真正支撑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家对于品牌的热爱与坚持。中途放弃一个企业很容易,但是承担企业发展的责任,托举起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并不简单。派克兰帝的领航者们依旧忠于最初的选择,坚持把童装做到最好的信念。

我好像看到,在派克兰帝描绘的童装梦想中,深蓝色的大海里,一只自信成长的小鱼正在自由徜徉……(王赛)

儿童成长环境 篇7

(一) 抗逆力含义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抗逆力均有不同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从物理学角度来说, 是指物理上物体受到另一物体压迫时的恢复能力, 香港学者称之为“压弹”。从应急管理领域来看, 是指社区、服务和基础设施对突发事件后果的承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是指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但是总体上, 抗逆力是关于个体改变过程和长期发展轨迹的理论, 是个体抵抗环境干扰, 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1) 。抗逆力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对应结构, 即两类因素的数量、强度和分布。 (2) 在儿童成长环境中, 风险因素高儿童问题行为产生可能性大, 当保护因素介入时, 问题行为产生会随介入程度而降低。

因此, 本文抗逆力概念以心理学角度为准, 以抗逆力理论为分析工具, 分析留守儿童在生存和发展环境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 并从找寻对应保护性因素。

(二) 留守儿童范围界定

本文所“留守儿童”是指, 父母中一方或者双方离开儿童成长所在地外出务工, 自己留在生源地生活的孩子们。本文对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依据今年民政部统计数据标准即18 岁以下 (0~17 岁) 。

二、天等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一) 规模及年龄结构

根据今年7 月民政部统计数据, 天等县2015 年共有留守儿童13171, 约占天等县常驻人口的4%, 留守儿童均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 没有任何一个留守儿童为父母外出学习、培训。

从年龄结构上看, 将留守儿童年龄分为三组, 分别是分别是学龄前儿童 (0-5 岁) 、义务教育学龄儿童组 (6-14 岁) 和大龄儿童组 (15-17 岁) 。各年龄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 其中6—14 岁组所占比例最高达75%, 其次是学龄前儿童占比为24%, 大龄儿童组所占比最低仅为1%。由此可见, 该地留守儿童以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为主, 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最小。

(二) 性别结构

在全部留守儿童中, 男孩总人数为7152 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54.30%, 女孩总人数6019 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6.70%, 男女性别比118.8。从各个分组留守儿童性别比来看, 留守儿童在各年龄组呈现出较为均衡的状态。 (表1) 天等县人口性别比为142, 从性别来看, 留守儿童存在“女性偏好”的可能, 即女童比男童被留守的几率要高。

(三) 受教育情况

总体来说, 天等县留守儿童能够较好接受教育。通过统计数据显示, 6~17 岁的天等留守儿童在校比例是99.8%, 表明天等县适龄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正在接受学校教育, 有较好接受教育机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仍然有0.2% 的适龄留守儿童已经辍学, 无法继续接受学校教育, 这些辍学适龄留守儿童均为大龄儿童组 (15~17 岁) ,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天等县所有适龄儿童均享受了国家义务教育。

(四) 生活状况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 39 名留守儿童患有严重疾病或者身体残疾, 占县留守儿童比例的0.30%, 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从经济来源来看, 99.3% 的留守儿童主要依靠父母外出务工工资作为生活经济来源重要基础, 其余0.7% 留守儿童则需要其他方式作为自己生活经济来源, 例如政府救助、亲友接济或者慈善救助。从监护情况来看, 65.9% 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监护, 31.2% 的留守儿童由父或母监护, 2.9% 留守儿童则由父母亲戚或朋友监护, 说明仍有留守儿童没有直系亲属照顾。

三、留守儿童风险因素分析

以抗逆力理论为分析框架, 风险因素对于个体的成长结果起直接决定的作用, 从儿童心理发展特色为依据, 以天等县研究数据为主要例子, 认为身体健康风险、意外事故风险、家庭教育风险和行为失范风险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四大风险。

(一) 身体健康风险

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风险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家庭照顾使得他们受到和其他同等生理条件的非留守儿童更大的生理伤害和疾病风险。这一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照顾资源的缺乏, 导致留守儿童营养水平较低同时患病较高;二是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必要卫生保健意识, 无法在留守儿童行为养成阶段培育其健康生活习惯和对其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另外就是在遭受疾病时, 由于监护人人手不足或者年岁较大行动不便等原因, 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救护。根据县疾控中心疾病预防科医生访谈, 天等县手足口发病率及因手足口死亡率一直处于广西前列, 且大部分患病者为隔代照料的留守儿童。

(二) 意外事故风险

据公安部的统计, 被拐卖儿童人数中被拐卖的留守儿童人数仅次于流动儿童人数。农村留守女童更易成为性侵害的对象, 并且在遭受性侵害后很少能从家庭内部获得情感支持。 (3) 从近几年频发留守儿童拐卖及性侵害事件分析, 遭遇这些意外事故风险孩子多是留守儿童, 究其原因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监管的庇护, 而隔代监管和父母单方监管会增加儿童意外事故发生概率。

(三) 家庭教育风险

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甚至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是由隔代教育, 由于得不到父母教育, 隔代监护人受到“旧”教育观念影响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 “重养不重教”则是留守儿童所经历的家庭教育现实。由于缺乏良好和教育方式, 留守儿童存在极大家庭教育风险也正因此很多留守儿童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放弃继续学习机会走向社会。

(四) 行为失范风险

留守儿童的行为失范风险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人格结构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无法适应正常生活, 出现偏离常轨和标准的心理和行为。尽管留守儿童与抑郁、暴力行为等不良性格特质没有必然关系, 但是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往往是性格、身心和品行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社会认知和自我个性方面意识并不完善。研究表明, 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各种心理问题更突出。 (4) 他们需要正确引导, 因而父母关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 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机会非常少, 无法与父母有效直接沟通, 另一方因为父母在外奔波于工作很难对留守儿童道德进行持续性指导, 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具有很大行为失范风险。

四、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对策

从抗逆力理论来看, 引入防御机制的大小直接影响风险程度高低。二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防御机制则是指那些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安全环境与保护性手段, 例如制度支持、心理辅导、良性亲子关系、健全沟通方式等组合, 以缓解、降低甚至消除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不同阶段的儿童特点, 将保护性因素介入, 构成了“保护—风险”抗衡结构的逻辑基础。并以此作为政策导向, 从不同主体和层次对儿童保护性因素建立提出对策。

(一) 建立统一完善的留守儿童保障政策, 搭建保护留守儿童顶层设计

截止目前, “碎片化”是留守儿童保障政策的主要特点:一方面, 政策制定部门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协商机制, 留守儿童的责任推向多个部门, 然而多个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协调, 导致社会资源在对留守儿童环境缺失的替代和支持中出现“真空”地带;另一方面, 政策内容不完整性和滞后性, 由于留守儿童是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之一, 使得相关政策制定不完善, 甚至滞后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 使得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保护。

因此, 不仅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互相支持, 更需要政府架构好保障留守儿童的“顶层设计”, 使留守儿童政策基础和范围得到最大范围的覆盖, 从而有效降低政策的“碎片化”和“地方化”倾向。

(二) 加大留守家庭能力建设, 增强家庭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与支持

提升留守儿童家庭能力建设需要以高家庭的教育、保护和情感功能入手, 以提升监护人亲子教育能力。首先加大《未成年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宣传, 使家庭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及义务;其次通过培训班、家访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有效培训和指导, 树立他们科学家庭教育观, 提高监护能力;第三将家庭能力建设教育融入劳务输出培训课程, 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最后在培训基础上引导留守家庭内部的亲子互动, 扭转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重养不重教”的陈旧观念的转变, 增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 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等基本权益。

(三)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将抗逆力教学嵌入教育机制

良好的抗逆水平包括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有清晰的规范、良好的生活或社交技能、良好的社会参与、有支持关怀的关系网络、有合理的期望、加强儿童自身的判断能力, 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 (5) 因此, 将抗逆力教学嵌入教育机制常规化举足轻重。一方面,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多方面风险问题, 所有儿童都需要抗逆力教学;另一方面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功能, 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父母的缺位带来的留守儿童家在庭教育缺失。建立针对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目标嵌入学校已有的教育机制, 不但能增强留守儿童对学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增强其他儿童群体对留守儿童的认同感, 还能使所有在校儿童受益。

(四) 创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 建立专业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儿童托管中心、“代理家长”、寄宿制是目前对留守儿童管理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虽然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均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学习环境和人身保障, 培养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 但是这些制度建立在收费基础之上, 无形中增加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因此, 建立一支专业社工队伍“以政府买单”形式为留守儿童服务, 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 也是发达国家或者地区普遍运用的方式。社会工作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将社会工作引入留守儿童服务的供给, 以社工为主要力量, 志愿者为辅助力量, 以“助人者自助”的工作理念, 服务于社会各个层面的留守儿童, 提供长效和专业的社会服务。

摘要:基于抗逆力理论, 以天等县统计数据为例, 从存在的风险因素和引入的防御机制此消彼长的逻辑对应关系来分析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环境中面临着一系列成长风险, 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介入保护性因素降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风险性因素, 构建外在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抗逆力,留守儿童,风险性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帆, 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 2011 (11) :90-98.

[2]段成荣, 杨舸.关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若干重要问题[J].中国教师, 2009 (08) :4-7.

[3]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 2011 (09) :29-33.

[4]常青, 黄福康.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初探[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02) :78-80.

[5]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 (03) :37-49.

[6]唐有才, 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 2011, (05) :41-49.

[7]邬志辉, 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

试论我国儿童与儿童成长教育 篇8

一、儿童成长危机的现实分析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两则报道:一是2004年6月, “北京亚运村第一幼儿园为70名小朋友安排了身穿黑色博士服的隆重毕业典礼, 园长介绍说, 希望这个典礼给孩子们留下关于学习与美好未来的深刻影响”。二是据《黑龙江晨报》报道, 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两岁幼童张泽洲乖巧聪明, 拥有超强的记忆力, 小小年纪就能识1200多个汉字。张泽洲的妈妈曾是一名幼儿教师, 在张泽洲5个月大时, 她发现孩子特别爱听“三字歌”的录音带, 孩子13个月时, 她就按识字挂图教他识简单的生字, 现在, 25个月大的张泽洲已经能背诵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全部课文, 据介绍, 张泽洲的家长已经为他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正在等待回复。

翻开报纸, 打开电视, 这样的报道比比皆是,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当今社会、家庭以及幼教机构提供的早期教育、倡导的早期教育理念是迎合谁的?是迎合儿童吗?当然不是, 很显然, 我们的早期教育是迎合成人的, 儿童是为未来、为成人而生活的, 我们的文化也只有成人的概念, 儿童也被看作是“小成人”, 受到了成人一般的对待, 虽然我们对儿童的关注在增强, 可儿童过早地被推入成人世界, 他们像成人, 穿着更加精心设计的衣服, 在电影和电视上观看成人节目以及在更年幼的时候就遭遇到媒体的暴力侵蚀。很多时候,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儿童被鼓励像成人一样做事, 说成人的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 逼迫儿童迅速去成长, 而且成长得太快太迅速, 他们仓促地走进了成人社会, 在儿童能力与成人愿望发生冲突的时候, 灌输、劝导、威胁和训斥的“物化教育”随之而来。美国的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中写道:“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 当然我不是说年纪小的人看不见了, 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 都被描绘成十三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 ”只是作为儿童, 没有了自己的话语, 没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晴朗的天空, 没有了独立的人的生活。儿童还是儿童吗?

父母们至今仍尊崇古已有之的“神童”、“天才”, 他们不仅仅迷恋, 更是高期望地希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过多地将培养“神童”、“天才”的手段、方法等同于正确的教育, 几乎每一对这样的父母都坚信, 鉴于自己对孩子亲密无间的关系和了解, 一定能挖掘出儿童头脑中的潜能, 儿童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神童”、“天才”。于是, 打着“潜能开发”、“3岁就能掌握人类全部智力”的口号, 以“钱能”开发“潜能”的早教市场热极一时, “像感冒病毒一样传染开来。”

要知道, 成人为了使自己的培养模式行之有效, 并且使原本天真活泼的儿童, 在成长期间忙忙碌碌。他们围绕着成人的“天才计划”不断地死记硬背、重复演练作业, 穿梭于特长班和学校, 在各种考级考证的大军中早早地“身经百战”等等。

在儿童身上好似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 那些对未成年人富有“责任心”的“好心的”成人们, 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到儿童身心内。在这样的高压下, 儿童的生活还能悠游自在、宽裕自如吗?还能有时间玩玩只有童年才能享受的游戏吗?最重要的是, 儿童还有时间进行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育和茁壮成长吗?一个不能自主地拥有童年、不能自主的建构生命、不能享有童年的欢乐的儿童会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吗?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成人吗?

这些操纵着儿童“成长时间表”的成人们, 曾经也是儿童, 曾经也拥有童年, “你们当中, 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欢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大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 为什么要剥夺他们决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 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 是一去不复返的, 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记得卢梭在两个多世纪前就振聋发绩的质问, 今天的成人难道还没有清醒吗?成人对儿童成长大包大揽, 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事无巨细以此“充实”儿童的成长空间, 这种做法不是帮助儿童成长, 而是阻挠了儿童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给儿童带来的痛苦和摧残是不言而喻的。张勤在《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中说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应该学的东西, 长大后会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由此不难看出, 对于儿童而言, 他出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展得更好, 为了更加符合成人或者社会给他安排的各种角色, 而更重要的是生活, 能够幸福、从容地在社会中生活。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我国儿童成长教育的建议

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的, 他们的早期教育强调的是“过早开发”和“过度开发”, 全然不顾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其实, 自然为儿童的发展安排了一定的顺序, 这种顺序是不能违背的, 它表现在儿童发展的进程中, 自然的教育就必须与这种进程保持同步。当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 受机体内部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 儿童在成长中各种机能的出现都有一个内部时间表, 外部环境虽然对比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不足以改变机能成熟的步伐, 某种机能尚未成熟时, 通过教育或训练, 促使其提前出现或加速发展,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甚至使这种能力的发展受阻。所以, 对待儿童, 首先要尊重, 不要急于对他们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 我们才可以去接替它的工作, 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冲突。如果你害怕错失良机, 那么, 由于错用时间而带来的损失, 远比在那段时间中一事不做的损失还要大, 而且, 儿童本身也不会消极地等待发展, 相反,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 我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 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 因为“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 不应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 所以,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 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 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其实, 一个社会以及如何教育与养育儿童以及怎样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 通常是由社会的人们如何看待儿童来决定的, 这就是儿童观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 笔者特提出3点建议:

(一) 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打牢儿童教育的根基

儿童的生活过程就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儿童成长的根本状态是儿童作为成长主体内在的展开的活动过程。因为, “生长, 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 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这表明, 在儿童期, 儿童能够并且需要自己的成长, 并且是有所作为的。儿童需要的是不断地发现、认识最终运用自己成长所需的“活动的东西”, 而不是单纯地依靠传统教育从外部灌输知识、技能。

正确的儿童成长观首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天性, 尊重儿童的自主成长。正如爱默生所言, “尊重儿童, 尊重他到底。”儿童有自己的成长大纲, 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健康成长。儿童教育工作者应该抱有欣赏、等待的眼光, 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的成长过程好似一颗树苗的成长过程, 我们不能因其最初的弱小柔嫩就拔苗助长, 也不因其始于自发的根部成长而不闻不问。杜威说过, “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 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儿童教育恰恰要认识到儿童的成长始于根部, 要“培植”根器, 为儿童日后的充分成长提供条件。

因此, 基于培植、培育的儿童教育就要尊重和欣赏儿童的原生态的、基础性的成长生活, 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成长, 在儿童成长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 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塑造儿童教育的载体

首先, 以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为本, 净化现有以成人世界为主导的成长环境。儿童不是成人娇小的复制品, 儿童期是儿童独特的成长时期, 儿童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成长。一方面, 儿童是成长环境的主人, 儿童成长的内在需要决定了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应该成为儿童成长的“百草园”。儿童的本能、兴趣、需要、梦想、游戏、探索……都在成长的“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展开、生长。儿童能够独立地在成长过程中, 从容地实现阶段性的转变并获取一个又一个成长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另一方面, 成人应净化现有以成人文化为主导的成长环境。成人文化影响下的环境只适用于成人, 那种过分远虑, 担心儿童将来无法适应成人社会的成人, 为儿童提早适应成人世界制造“乌托邦式”幻想的环境。幻想终非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 “为了不追逐幻想, 我们就不能忘记怎样才能使我们更适合于自己的环境。”让所有关注儿童教育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 让儿童在成长中免除成人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观念, 使儿童成长空间不再被成人的工具主义和功利思潮所侵蚀, 改造不适合儿童发展的土壤, 还儿童一个健康、安全的净土。

只有这样的成长环境才是儿童教育的有效载体, 它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的同时, 也在不断培植儿童自己的生活土壤。

(三) 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把握儿童教育的关键

倡导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核心是成人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与科学运用。成人应该在掌握儿童成长的特性及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 学会欣赏儿童的成长, 支持儿童的成长, 与儿童共同成长。家长、教师以及社会上所有的儿童教育应该组成一个“教育者集体”, 他们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相互交流和对话, 为了儿童的明天共同创设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 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主张, 必须是在儿童中心主义的近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指引下, 摒弃成人看儿童的视角, 真实地回归到儿童的成长上来, 珍视、保护、创造的儿童成长世界。首先, 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 它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它是儿童教育的根基所在;其次, 儿童的成长依赖于周围的成长环境, 他吸收周围的一切, 儿童需要在广阔的成长空间里展开生长, 儿童教育要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 成人应该保护儿童成长的自然生态, 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多元、自由的“有准备的环境”, 为儿童成长搭建健康、自由、快乐的平台。因此, 它是儿童教育的载体所在:儿童在漫长的成长期里除了依靠内在天性的指引, 也离不开成人的帮助和指引。

儿童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不断地走向成人, 成人是儿童成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儿童和成人彼此在相互学习、相互建构中共同成长。因此, 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是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勤.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M].同心出版社, 2005.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儿童成长环境 篇9

一、前期研究工作进展

(一) 确定研究对象, 完善研究方案

课题立项后, 课题组在全校农村留守儿童中随机抽取30人参与课题研究, 首先建立基础性档案, 对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基本情况, 写出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报告, 根据专家建议召开了研讨会, 对原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 使研究目标、方向更加明确, 研究方法更为科学, 明确分工, 落实任务, 严格依据实验步骤开展课题研究。

(二) 加强理论培训, 促进理念提升

随着研究人员对方案的理解,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 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和问题。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 分别邀请重庆市教科院王伟虹、张宏等专家, 针对研究的困惑与问题开展专题培训, 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研究方法, 以及研究经验的提炼、研究文章的写法等, 同时对本课题“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做了具体的指导。课题组每学期至少两次召开课题研讨会, 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关于成长档案袋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验, 交流研究进展和心得体会。2012年5月组建课题博客和QQ群, 搭建现代信息交流平台, 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 在反思交流中提升理论水平。

(三) 培训代理家长, 共同开发成长档案袋

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 仅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课题组制订了《农村留守儿童每周习惯养成培养点》, 在校期间效果很好, 但是, 一部分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后,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失去了监控, 无人能管。为此课题组每学期召开留守家长培训会, 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 展示留守儿童档案袋,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 提出家庭教育的职责任务。还通过每周校讯通和亲情电话指导家长与孩子交流, 要求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 假期接孩子外出观光, 与家人团聚, 将孩子的照片、见闻日记、家长评价等资料纳入成长档案袋,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 精心策划活动, 丰富档案袋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是留守儿童成长正能量的积累, 课题组根据“留守儿童成长计划”, 研究制订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留守儿童心理访谈记录卡》和《留守儿童学习辅导记录卡》;组织了留守儿童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自愿者感恩回馈行动、参观档案馆等活动;邀请代理家长参与“挑战自我勇攀高峰”户外‘亲子’体验和庆“六·一”留守儿童亲子游戏等活动, 使孩子感受家长的关爱与呵护, 让家长与孩子心灵交融。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 跟踪研究, 写出活动反思。另外, 每年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开展“雏菊自理之星”、“雏菊阳光少年”、“模范家庭”和“书香之家”等评选活动, 以此来激励留守儿童和家庭朝着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二、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一) 开发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 经过研究开发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参与研究的留守儿童人手一册。依据档案袋的基础性、目标性、过程性、展示性和评价性, 分别对应设计为:“我型我秀”、“我的梦”、“成长小脚丫”、“金色记忆”和“收获的天空”。“成长小脚丫”呈现着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满意的作品, “金色记忆”存放着孩子生活学习的精彩瞬间, “收获的天空”展现孩子们获得的奖励以及素质记录卡。所有的成长档案袋平时都存放在留守儿童亲情室, 学生随时可以记录, 随时可以翻阅, 还定期向家长开放, 由老师、家长、学生共同补充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 丰富档案袋内容。

2.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在各种活动中孩子们成了主角, 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展示自己。当学生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赞扬时, 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 开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随着档案袋里梦想的一步步实现, 孩子们看到了自己发展的潜力, 渐渐地收获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激情, 自卑、冷漠、任性等缺点慢慢减少, 开朗热情、文明有礼、懂得合作等优点逐渐增加, 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表现明显进步。

(二) 教师科研素养得以提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更具实效

1. 通过课题组定期的培训、专家的引领, 通过自觉地学习和辅导案例、研究感悟的撰写, 老师们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通过研究留守儿童, 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 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 总结提炼出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了与家长沟通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课题组有七位教师的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有五位教师在县级以上教学技能或录像课比赛中获奖。

2. 通过课题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三结对双代理”做得更实了, 老师们自觉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家访、节假日带领留守儿童“走亲戚”、每期集体生日和留守儿童才艺展示会等,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 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感悟, 学校获得年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 家长参与研究, 更新了家教观念, 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通过图片、文字、家长会、校训通等方式,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呈现孩子学习生活的闪光点, 参与的家长越来越多。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项培训会, 监护人懂得了合理搭配健康膳食, 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创造良好的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在结对“走亲戚”活动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家教方法。一系列活动使留守家长家教观念明显转变, 家教责任心明显增强, 懂得了关心孩子, 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联系寻求解决的办法, 主动寄来照片等资料丰富孩子的档案袋, 许多家长能根据学校的要求, 在重大节日和孩子集体过生日时从千里之外赶回来, 参加亲子活动。

三、今后研究工作打算

老师、家长、孩子都参与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开发, 然而, 真正起主动作用的还是老师, 大多家长和孩子处于被动地位。今后在档案袋应用方面加强研究, 考虑更加开放的方式, 利用网络等平台, 使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戚、朋友了解档案袋内容, 调动邻居、社区等资源参与留守儿童档案袋的开发和应用, 扩大宣传影响,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袋的评价激励作用,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儿童成长环境 篇10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社会责任,儿童成长积极作用,负面影响

儿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最普遍的关注。从社会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而儿童时期社会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家庭’‘学校’‘参照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1]作为伴随着电视节目成长起来的一代少年儿童,电视已经成为“儿童求知、娱乐的首选媒体”。而其中,儿童电视节目因其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更易于被少年儿童接受和认可,它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电视改变着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改变和影响着儿童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儿童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也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一、儿童电视节目的概念

关于儿童电视节目,陈舒平在《儿童电视学》这本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为儿童制作的电视节目和供儿童观赏的具有儿童特色的电视节目”。[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儿童电视节目最主要的收视对象就是儿童。众所周知,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明确的界定,在《儿童国际公约》中指出“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人年龄低于18岁”。[3]由此可见,儿童电视节目指的是面对0-18岁儿童办法制作的电视节目。

儿童是一个有较大年龄跨度的特殊群体,卢梭在《论教育》这本著作中,把从0至18岁以下的儿童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而同时,儿童心理学专家也赞同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用四个不同阶段划分15周岁以下的儿童。这就说明儿童也是具有不同阶段的不同思想与生理特点的。但究其根本,儿童通常较缺乏生活经验、喜欢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不明事物探究到底的心理。基于这些特点,儿童电视节目一般具备强烈的知识性、趣味性、幻想性,并在形态各异的儿童电视节目中予以表现。为了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电视节目随时时代的变迁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从1958年,我国的第一个儿童电视节目《两只笨狗熊》的问世至今,已经衍生出了“儿童电视游戏节目、儿童音乐电视节目、儿童电视教育节目、儿童电视综艺节目、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儿童电视专题、儿童动画节目、儿童戏剧节目、儿童电视剧”[4]等多种多样的儿童电视形态。

二、儿童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的社会责任

由于受众的特殊性,意味着儿童电视节目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从儿童的心理角度看,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强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就像一本还未来得及书写和绘画的白纸,他们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保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未知的世界。而也只有让儿童充分接触这个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才能开拓他们视野、增长他们见识。但同时,儿童也像一颗渴望雨露的植物,他们的思维简单、思辨能力不及成人,所以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良价值取向的侵蚀,把“脏水”“污水”连同“养分”一同吸入土壤。儿童是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身心尚未得到成熟的发展,看待事物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能力,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所以,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在节目中潜移默化的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人格培养也是儿童电视节目最主要的社会责任之一。儿童电视节目制造者和播放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制作和筛选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质儿童电视节目进行播放。这也是儿童电视节目从业者所要做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又是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群体,特别是现阶段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经常出现家长因为自身原因难以顾及到儿童心理建设的情况,而在现实社会中侵犯儿童权利的现象又屡屡发生,所以儿童电视节目同时也被要求肩负起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舆论帮助和维护儿童正当权利的社会责任。

三、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从受众群体来看,儿童电视节目的独特受众群体———儿童是其区别于普通电视节目最大的一个特点。实验表明,儿童在电视机前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儿童通过电视画面的演绎能把节目中可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积极而主动的自我加工和理解。随着近些年来电视网络的全面覆盖,电视媒介所播出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愈加明显。儿童对电视节目的高需求量和忙于工作的家长管控不严使得现阶段国内良莠不齐的儿童电视节目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它对儿童的成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理性地认识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成长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发挥儿童电视节目的积极作用。

(一)重视高品质儿童电视节目的积极影响

1.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能促进孩子的成长进程

按照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自我心理学之父,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H·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儿童从出生开始将经历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而这四个时期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所以,优秀的儿童节目制作时,会考虑到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培养儿童的优良品质。

英国BBC广播公司曾推出风靡全球的《天线宝宝》节目,他们把目标观众精准的锁定在1-4岁幼儿,充分考虑此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例如不能一心二用、喜欢重复语言以及对律动和音乐敏感的特点在拍摄时运用了许多幼儿学习技巧与理论。我们发现在《天线宝宝》节目中总是用到非常简单的语言、高低起伏的语调,而这些重复的童语确实吸引了该阶段幼儿的注意,他们通过愉悦的模仿,产生自信和成就感,这样的游戏也对该阶段儿童的“说话”和“认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天线宝宝》的另外一个特色是语言的不断重复,著名心理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认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除了模仿之外,还会自创一些成人无法理解或听来缺乏逻辑的句子,并在不断与成人的互动中,自动发掘语言的规律,逐渐修正自己的语法。此外,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还认为儿童天生具有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语言获得装置)[5]可以将所听到的零散语音整理成语言的主要表征。因此,在《天线宝宝》节目中,我们常常看见天线宝宝不断的喊“再一次,再一次”就是要让观看该节目的幼儿把听到的语言再重复一次,语言行为学派认为重复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模式。并且,在节目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男旁白说“这是一个球”,再说“这是一个黄色的球”紧接着又说“这是一个黄色的拉拉的球”,在这样的语言重复和语句扩充中,观看幼儿能够感知语言是可以不断变化,字词是可以不断累加的,这对幼儿时期的孩子学习语言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优秀的儿童节目制作更加精细,真正做到了细分和专业,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能够对该受众群体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2.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审美素质培养的影响

众所周知,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给人生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儿童电视节目对画面的要求精益求精,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成立于1991年的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动画片部,自从开办以来播出过大量优秀的动画片和动画电影,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其中小动物的造型更是出自我国近现代中国书画大师齐白石的笔下。“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6]那种似有似无、缥缈灵动的意境和轻柔雅致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极大的突破,也把美的享受带给观看的儿童,并且在享受美的同时,也陶冶的情操,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这对儿童审美素质的培养将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思想品德培养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观察周遭,并以其点点滴滴累积的思想来描绘这个世界,儿童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萌芽和形成时期。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重视强调文明礼貌、团结奋进等优良的道德观念。比如中央电视台《动画城》栏目曾经播出的经典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片中用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80集的动画片中饱含着各种各样的爱,有父母亲的爱,有相互帮助的友爱,更有大头儿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片中在童真童趣的故事情节中寓理于事、寓事于乐、寓理于趣、寓理于形,让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会分清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例如有一集中,大头儿子喜欢坐秋千,小头爸爸用轮胎给儿子做了一个秋千。大头儿子很高兴,整天坐在秋千上玩。路过的孩子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玩一玩。可是大头儿子不愿意给其他小朋友玩。第二天,秋千不见了,大头儿子很伤心,小朋友们也很焦急。于是,大伙一起帮忙寻找,找到轮胎之后,大家一起动手做秋千,一起玩耍。最后,大头儿子获得了小朋友的友谊。其实藏起轮胎的是小头爸爸,他用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的儿子受到了教育。也让电视机前的小观众学会分享的乐趣,得知友谊的宝贵。

(二)警惕低劣儿童电视节目的不良影响

现如今,形态各异、花样繁多的儿童电视节目成了儿童学习观察这个世界的主要对象之一,优质的儿童电视节目丰富了儿童的业余生活,让儿童看到平时无法看到的世界、了解到书本无法了解的知识,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经验。近几年来,儿童电视节目竞争愈加激烈,电视制作人对儿童电视节目这个领域有了更大的关注,也使儿童电视节目在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儿童电视节目市场良莠不齐,质量和效果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不可否认,现阶段仍然有一些儿童电视节目为了追求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吸引儿童更大的观看兴趣,不惜大量的加入刺激儿童心理和吸引眼球的成分,例如在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强化个人英雄色彩和自我的超级膨胀,甚至在一些动画片中出现对暴力行为的美化,暴力被形容成有魅力的、解决争端的必需手段和不用受法律约束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很容易把这些内容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手段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受到这样的影响,儿童看到这些负面的镜头不但不会对这些内容产生反感,反而会觉得“酷”而进一步模仿。这样一来,就会使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例如近年来最受儿童喜爱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它的故事主线主要是围绕灰太狼和一群小羊的斗争,该剧剧情诙谐幽默,情节爆笑,在儿童中引发了观看风潮,陆续在全国各个电视台热播,可谓是中国国产动画片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在这部动画片在儿童世界风靡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声音对这部动画片中存在的暴力元素提出种种质疑。《喜羊羊和灰太狼》原本把受众定位在3到6岁的儿童,这时的儿童还没有能力分辨对错、正式培养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而这部动画片,却为了吸引儿童的眼球在故事情节中增加了大量刺激儿童心理的暴力内容,其中最受世人争议和诟病的内容———灰太狼几乎每集必被自己的老婆红太狼用平底锅猛击头部的故事情节甚至还成为了社会的流行风气被观看的儿童受众津津乐道,更不用提灰太狼在“诡计”失败后多次被小羊们“虐待”甚至被炸弹炸飞的内容。然而,这些情况大部分都发生在小羊们胜利之后,是所谓“正义”的举动,当暴力被冠上“正义”的帽子,变得有理有据,情有可原。这种行为通过这部动画片甚至得到了宣传和强化,观看的儿童在通过高频率“正义”者使用暴力无罪的动画内容灌输后,甚至开始崇拜所谓正义的施暴者。这不得不说这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的。

四、结语

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成人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7]儿童电视节目就是儿童乐园里的重要设施,随着儿童对电视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儿童电视节目有着独特的地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如今的儿童电视节目正在形成一把双刃剑,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让儿童电视节目能够更好的为儿童成长提供服务,儿童节目制作者应该多从儿童心理出发,多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组织电视制作人员、教育学专家和儿童心理学专业人员共同投入制作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创作中来,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儿童电视节目,让一代代的儿童可以真正从中获益。

注释

1[1][2][4]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3]国际儿童公约[Z].1989-11-20(3).

3[5]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语言获得装置)摘自360百科词条[EB/OL].http://baike.so.com/doc/7328293-7557945.html.

4[6]中国水墨动画[EB/OL].摘自360百科词条http://baike.so.com/doc/6459795-6673483.html.

让儿童自然成长 篇11

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成长日记:

公开课后

昨天,儿子的班主任给他们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老师带小朋友们做游戏。老师扮演洒水车,小朋友们扮演行人。“行人”见到“洒水车洒水”就要立刻躲开。听张老师说,允成非但没有躲开,还说因为他的车窗关上了。玩第二次时,他依然这样做。张老师觉得游戏规则设计得不理想,而允成的行为正好揭示了这个“不理想”。我却不这么看。我觉得,允成的行为只能说明他在上课的时候太随便,只想着自己的意思,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为此,我和张老师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我们的争论不是家长与老师间的争论,而是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间的。同时,性别也是一个因素。

晚上,我跟儿子说起这件事情。刚开了个头,允成就兴奋地说:“王老师开洒水车,我们开小汽车,我开的是颐达(一款小轿车)……”

“你知道什么行人吗?”我突然想到,也许他不知道什么是行人。

“不知道……就是开车的人啊……”允成回答。

原来如此。想来也难怪,儿子出门就坐车,很少有在马路上步行的经历。我们好像也没有给他解释过行人和驾车的区别。

理解幼儿世界之难,可见一斑。

我将它和另几篇成长日记组合成一篇《育儿记》,放进《讲台上下的启蒙》一书中。

有朋友读了《讲台上下的启蒙》对我说,这本书和平时常见的教育教学随笔集有些不同,将近1/3看上去好像与教育没什么关系。书中的第三部分是读书笔记,可评论的几乎都不是教育类书籍。第四部分则是关于亲友的杂记和游记。我一直以为,小学教师做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要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好各方面的底子,所以小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不求专深,但求广博,这样教师的知识结构会更完善,人也会更有情趣,就会被学生所喜欢,进而,教师就能成为学生与各种知识间的桥梁。要做杂家,还是得多读书,读教师专业方面的书,更要读非专业的书。尤其要花力气读小孩子喜欢读的书。那样,就能和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之交流相处,让儿童在情感上与你靠近。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成人得想办法走进去。书中的那组读书笔记无非就是想传递这样的信息——读书要驳杂。读书,然后明理。于是遇到儿童的教育问题,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便于找出办法。

总觉得教师教育思想的形成,教学行为的选择与其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联。我将怀念父亲、养育孩子、记录朋友交往的文章放在一处,为的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生命的一些感悟。亲人、师长、朋友、学生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人生苦短,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段人生连短短一瞬都称不上,我们既然有缘形成某种关联,那我就要惜福惜缘,真挚平和地对待他们。由此,再想到教育,我觉得小学教师经常性地回顾自己的童年,并加以客观分析反思,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很有好处。教师常常说以学生为本。说说容易,怎么做呢?四个字——将心比心。教师最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我这样讲课学生能有兴趣听吗?我这样与学生交流,他们能接受吗?我这样布置作业,学生能完成吗?我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全体学生都有所进步吗?叶圣陶先生在1919年元旦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写到语文教学中的以生为本:

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欣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这段话可以间接回答我上面的问题。这段话说到现在快一百年了,我们做到了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有进步吗?这段话里蕴含的道理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有些家长、教师有时面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想找出立竿见影的好点子。他们在书本里找答案,他们也会尝试着与孩子交流,试图走进儿童的内心。可越是急,结果越是糟。儿童成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儿童教育是慢的教育。任何拔苗助长,违反儿童成长规律的行为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里就提前学会了多少位的加减法等等之类的话。可这些不顾孩子实际情况盲目跟风的家长不会去分析,孩子是否是真学会,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潜能的发掘、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儿童教育得慢慢来,即使是孩子在某方面早慧,也得仔细分析,科学引导,区别用力。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反复时,更要平等对话,悉心指导,宽容地对待。尊重孩子,真正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个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一次,我教孩子们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小镜头。课上到最后,我请孩子们讨论学写小镜头的好处。一个孩子说,能让我们用笔写下喜怒哀乐,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这话说得多好啊!小时候的开心与不开心,等长大后回忆起来,不都是有趣的吗?这样的话,我想不出来。有人说,儿童是成人之师。说得太对了。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创造条件,在生活中家长也需要这样做。如此,孩子就能时时给我们惊喜。

让儿童慢慢地自然成长。家长、教师在一旁提供必要的条件,然后带着一颗赤子之心静静地关注、欣赏。

关爱智障儿童的成长 篇12

一、为智障儿童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个美如花园、空气清新、活动器材齐全整洁、环境优美并富有教育性的校园, 不仅可以吸引智障儿童对校园的热爱, 使智障儿童心情愉快, 性情陶冶, 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形成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还可以利用校园扩充教育内容, 创造教育气氛, 给智障儿童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二、学校教师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前提

儿童的知识积累、行为习惯养成, 都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 而智障儿童在学校的特殊教育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社会中, 智障儿童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 很少能享受到关爱, 这就会使智障儿童缺陷程度加重, 会常常表现出一种防卫的姿态, 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 严重影响着智障儿童的学校和生活。教师满腔的热情的爱心、特殊的理解和信任, 可以使智障儿童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给智障儿童做榜样, 以正面暗示为主, 从智障儿童的思想实际出发, 寓思想品德于传授知识之中, 善于引导智障儿童学校知识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 另外, 要举行一些重点项目训练, 以加深智障儿童对日常规范的记忆和贯彻, 智障儿童有易遗忘, 时间观念差, 个人卫生差, 所以这些日常规范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 智障儿童的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只有正确而科学地实施品德教育, 才能有助于教育的目标的实现。

三、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智障儿童尤为关键

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 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的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孩子,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连续性, 终身性都成为孩子成长的关键, 同样,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智障的特殊性对孩子宠爱、保护, 不敢放手让智障儿童自己进行生活的基本技能训练, 也不让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也不要采取忽冷忽热的态度, 对孩子进行惩罚、冷漠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多和孩子进行沟通, 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使孩子的情绪稳定, 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智障儿童的成长。

四、架起沟通桥梁, 使智障儿童融入文明社会

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这样的一群孩子, 智障儿童心地善良, 却时常被人误解; 智障儿童有手有脚, 却行动不便; 智障儿童想和我们一同见证成长, 却被大家无情的忽略。因为智力上的残疾, 智障儿童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智障儿童和我们一同构建了这个社会, 我们之间没有异样。但是, 有时候社会的冷漠, 不得不让这个群体回避起来。在和谐社会的今天, 应该让智障儿童和正常人一样一起享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依据心理健康的原则来有计划、有目的地排除智障儿童心理上的苦恼, 维护智障儿童的自尊心, 消除智障儿童的紧张和顾虑, 避免智障儿童产生出一种挫折感, 一起融入到社会。

或许一个异样的目光, 就能在智障儿童心理上蒙上阴影; 或许一个微笑, 就能在智障儿童心上留下甜蜜的感觉, 举手投足之间给智障儿童留下什么, 对于每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可是, 对于智障儿童却是很大满足感或是失落感。智障儿童从出生那天或者后天, 就已经把缺陷带在身上, 但是智障儿童的笑很明净, 智障儿童的心很纯洁。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是残缺的, 就像折翼的天使一样, 关爱是智障儿童生存的希望, 让智障儿童也能拥有社会, 在社会中享受智障儿童的生活。

五、对智障儿童的特殊的爱———“因为爱, 所以爱”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授课成功的基石。在授课时总是保持饱满的情绪, 态度亲切, 并及时表扬鼓励。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能激发起智障儿童兴趣的因素, 激发学习兴趣。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学习质量。智障儿童由于智力落后, 因此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记忆特点不尽相同, 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发现智障儿童的记忆特点, 发挥各自的长处, 合理运用识记方法, 逐步发展智障儿童意识和能力, 提高效果。

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逐步形成帮助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思想指导下, 从认知、情感、社会行为和生存能力四个方面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即“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具有能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针对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 将目标细化为各个阶段性目标, 促使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六、小结

智障儿童, 一个特殊的群体, 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一般, 残缺却同样富有价值。智障儿童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 是易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摇晃的身子, 脏乱的衣着, 呆滞的眼神, 语无伦次的言谈……孩子的身影始终在脑海中反复的出现,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和关爱, 而“智障儿童”更应该得到这些, 而不是鄙视的目光, 那些鄙视渐渐使智障儿童形成了对周围一切不安、恐惧、无助的心理, 智障儿童渴望得到大家的慰藉、爱护、亲情和鼓励。

上一篇:交流倾听下一篇:初中数学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