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心

2024-11-14

实验教学中心(共12篇)

实验教学中心 篇1

本科教育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没有优质的本科教育[1], 要发展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不可能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生来源中约有70~80%来自本校的本科毕业生, 所以我院重视本科教育, 重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农学专业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 农学院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2]。

重视过程, 重视细节, 成为农学院实验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目前, 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控制, 包括实验课前准备, 教师如何讲解指导实验、如何指导实验、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实验时间保证, 教师如何批改实验报告, 如何组织实验考试等, 是保证学生实验质量、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

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来,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实验中心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应用型、创新型实验比例高, 教学实习基地质量化, 实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期间, 承担教学改革项目7项, 创新实验区项目1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9项, 参与学生数179人, 实验室开放项目17项, 参加学生数356人。出版实验教材数量8种, 自编实验讲义7种, 发表论文55篇。

1 实验中心提高教学实验效果采取措施

1.1 实验人员的激励措施

中心要求教师每年需至少发1篇教学文章, 本科以上学历实验人员, 每年至少发表1篇实验教学论文;教学项目申报成功作为年终考核指标, 是学院二级分配的依据之一。组织教师参观较早获得建设的高校国家教学示范中心, 如吉林大学、华中农大等。

农学专业近五年引进3名硕士充实实验队伍, 每年选派1人参加仪器使用与维修学习班, 专职实验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的提高, 注重实验基本理论的学习。

1.2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 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实验课, 其他课程成员辅助实验, 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团队;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 加强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的互融, 将当前的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实验中, 让学生接触科研前沿;结合创新基金实行导师制, 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资料的查阅、科研设计、具体的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科研总结等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力邀请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以兼职教师的方式加入实验中心, 充实中心教学、科研能力, 为中心注入新鲜血液。在实验中心内部, 每月组织学术沙龙一次, 邀请中心各学科实验教师, 以及其他学院的专家共同讨论实验教学、科研、仪器使用等方面的经验。整合中心资源, 鼓励教师报跨学科国家级教学、科研课题。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对申请到课题的教师优先安排实验仪器。鼓励教师在高水平期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 扩大实验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1.3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加强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建设。建设实验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中心下设5个实验室均建成多媒体教学实验室。

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的数量, 在学生全面掌握基础实验的前提下, 增加应用型、创新型实验的比重。联合中心各实习基地, 以创造开发为实践环节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设计并完成综合实践的能力。

加大教师实验教学项目数, 更新并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 提高本科生培养水平。

2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是制作标本。由任课教师及实验人员根据实验内容制作标本, 标本上墙, 每新学期组织系负责人及教学课程负责人进行检查。二是创造条件。做好课内实验和探究实验。创造一切条件, 上全上足课本中的所有实验。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 立足每一节课堂教学, 按照课本要求, 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探究实验课, 渗透创新意识, 同时提高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三是积极鼓励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隐性浪费。将实验室开放, 允许学生参观标本、使用仪器、使用药品。开放前, 对学生进行仪器使用培训, 复杂难操作及精密贵重仪器, 需有实验人员或指导教师监督进行。四是改进实验, 结合自己和学生生活实际, 改进实验, 讲清原理。五是增加实验。在观察种子实验中, 增加观察豆芽和玉米胚的实验, “种子的结构”一节实验, 在每个同学都观察解剖菜豆种子后, 加了一个观察绿豆芽的结构小实验, 为了使同学们更清楚、明了双子叶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情况, 即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轴发育成茎的一部分,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知识。因为豆芽的胚刚刚萌发, 一目了然, 容易记忆, 材料易得。在观察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时, 增加玉米胚的观察。

3 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实验教学开展的整体水平欠佳。

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足;实验室条件不够, 仪器设备不足;另一方面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实验教学方法不当、与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已远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亟待加以改革。

3.2 部分实验室配备基础建设设施 (如温室、标准圃等) 不完备 (如挡光板老化, 存在安全隐患;

内无标准圃) , 标准化程度较低。实验室固定设施 (如书写板、讲台、电源、水源等) 、实验设备 (如仪器柜、实验台桌等) 配置不到位, 不配套, 不规范或陈旧。

3.3 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 在招生、分配等方面正逐步和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但地方院校的实验教学至今还沿用计划经济时期老一套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不协调是引起目前各校实验室教学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校多数实验室直接隶属于系或实验中心, 各实验室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互不往来, 既不利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 又增加了学校对教学设备的重复投资。目前我校实验人员增加了硕士毕业生, 部分人员专业精通, 对实验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及潜能发挥不够, 难实现其对设备的潜在功能开发和充分发挥, 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目前体制制约着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经费的分配只能是洒“胡椒面”, 以维持简单的修修补补。

4 加强实验室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从理念、观念上提高和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实验实践环节, 从思想认识上要有所改变, 这一点非常重要。二是要在实验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深化, 对于实验教学中的课程体系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要建成适合于学生开放式的、能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开出更多的与科研应用相结合的实验项目来, 积极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三是队伍建设, 其中的难点就是队伍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四是资源的开放与整合, 其中包括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像实验教学辅助体系的建设、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五是凝炼特色、更好地发挥幅射作用, 能够带动全国, 使更多学生能够通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敏建, 郭玉华, 刘恩才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2) :66-68

[2]王文凯, 姚安庆.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11) :55-59.

实验教学中心 篇2

一、基本概况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2年9月,是院级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直属园艺林学学院管理。中心以“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为原则,“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为目标而创建,按学科、专业、功能分为栽培生理与品质分析实验室、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实验室、生态环境与资源信息实验室、树木学实验室、茶叶审品与茶文化实验室和设施环境控制实验室。

二、教学条件

园艺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面积近2000平方米,配置了教学仪器设备500多台件,能较好地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

三、人员组成园艺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5人,其中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兼职实验教师56人,其中教授19人。中心主任由胡春根教授担任,副主任由苏农工程师担任。

四、主要任务

中心主要为园艺、林学、园林、城市规划、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服务,同时承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部分实验教学课程。中心作为一个实验平台向全院学生开放,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

栽培生理与品质分析实验室:主要承担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柑橘学、食用菌生产与加工、园艺产品品质分析、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蔬菜种子工艺学、西甜瓜栽培、园林树木栽培学、林木种苗学、森林培育学、经济林栽培学、经济林产品分析、茶叶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实验室:主要承担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植物繁殖学、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林木育种学、园林植物育种学、茶树育种、林业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生态环境与资源信息实验室:主要承担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遥感、林产品加工、木材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中心问题”的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卤代烃;分类;中心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卤代烃,是继必修2中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之后的又一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联系烃和其他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物质,在有机合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教材设计上均以日常生产、生活中熟悉物作为背景。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大家所熟悉的一些卤代烃产品为契入,将学习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二、学情分析

卤代烃学习前,学生已学习了《化学2(必修)》中了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基础知识及《有机化学基础》前3专题即系统而深入地学了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结构特点及性质。学生已基本建立了有机学习中“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逐步形成从官能团(即有机物结构)转化的视角认识和应用有机化学反应的理念,能逐步将结构、性质、反应、合成之间有机联系,将多种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合成和应用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卤代烃的学习做好了充足的方法准备。

三、设计理念

基于“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的课题的研究以及卤代烃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这一重、难点上有更好的突破,本堂课采用了“中心问题”的教学模式,即一节课以某一问题为主线展开,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溴乙烷及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3)理解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即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及其反应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体会卤代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形成概念,通过“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学会“分析推导—实验验证—讨论—得出结论”

的学习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分析理解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反应实质,体会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通过“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学会“分析推导—实验验证—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氟利昂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六、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与策略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塑料管、不粘锅、水立方等图片,讲解相应的化学成分。展示臭氧层空洞的图片,解释其中的缘由。

【中心问题的设定】从组成看,上述物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检验?(以溴乙烷为例,检验溴元素)

【中心问题的分析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生]思考并讨论设计方案

[PPT展示]提示:1.溴乙烷的结构: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

提示:2.乙醇性质之一:

CH3CH2OH+HBr→CH3CH2Br+H2O是可逆反应,但逆反应程度较小,但改变条件可以影响其平衡移动。

[学生展示成果]1.核磁共振氢谱图

红外光谱图(561处为C-Br的吸收峰)

[展示学生成果]2.思路1:用硝酸银检验溴元素(实验)

[学生演示]

[结论]溴乙烷中不是溴离子

[展示学生成果]2.思路2:将溴乙烷中溴原子转化为溴离子:加碱氢氧化钠使平衡左移,将溴元素转化为溴化钠

[教师演示]

[讲解]该反应可理解为: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使反应逆向进行,得到较高浓度的溴化钠,在检验溴离子前应先加稀硝酸中和氢氧化钠,排除碱对实验的影响。

[讲解]反应机理是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遇到-OH等试剂(带负电或富电子基团)时,该基团就会进攻带正电荷的C原子,Br则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去。

[过渡]反应机理分析,我们发现羟基和溴原子在得电子能力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结构相似,由结构决定性质得出,这两种物质某些性质上也会具有一定的相似,如CH3CH2OH+HBr→CH3CH2Br+H2O醇羟基可被溴原子取代,CH3CH2Br+NaOH→CH3CH2OH+NaBr,碱性条件下溴原子也能被羟基所取代。除此,两则也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视频实验展示]溴乙烷的消去反应

[生]说出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产物

消去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生成不饱和化合物(含双键或三键)的反应。

[问]从实验药品、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及产物角度对比说出该实验与水解实验的区别

[结论]区别:反应条件:碱的水溶液还是醇溶液

【中心问题的解决即新知识的消化】

[能力提升]如何检验CCl4中的氯原子?

[结论]卤代烃中卤素以原子形式存在,能在碱的水溶液中加热和在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水解转化为能被用硝酸银检验的卤素离子,同时大部分的卤代烃能在碱的醇溶液中加热消去,转化为能被用硝酸银检验的卤素离子(卤代烃的主要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1.试写出2-氯丙烷分别发生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讨论如何由溴乙烷为原料制取抗冻液乙二醇,无机试剂任选,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八、教后反思

教学的价值在于追求高效。本堂课是公开课,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流畅,三维教学目标动态生成。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课努力实现化学新课程教材的生活化,将抽象的化学物质卤代烃通过与生活常见物的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和化学学科的价值。

2.本课构建了以问题为线索和引导分析、探究问题为过程的教学环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和技能,联系社会实际,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生活大课堂概念,也树立了探究意识,提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3.本课在教学设计时详略得当,溴乙烷的水解和消去侧重水解的分析和研究,而在理解水解原理的基础上,消去反应自然迎刃而解,使课堂内容紧凑不繁杂。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中心 篇4

一、高校教学质量现状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 一方面学生数量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教师引进却没有跟上, 导致高等教育师生比例大幅下降, 高校教师教学任务加重, 教学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有46.5%的受调查的高校教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评价是“一般”, 仅有9.6%高校教师评价是“非常好”, 29.9%认为“比较好”, 而认为“比较差”或“非常差”的比例占到了14%。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教育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教师培训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的实施标志着高校教师培训正式迈入了法制化轨道。虽然高校教师培训以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仍然认为培训机会少, 而且实践中大部分的培训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 教师大多是被动接受, 而不是主动参与, 培训效果不甚理想。根据200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的调查数据显示, 教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少进修机会, 在受调查的教师当中这一比例占到了62.53%。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89.4%参加过培训, 其中参加岗前培训、学历学位教育和学术会议等培训形式的人数位居前三位, 分别占参加培训教师总人数的32.52%、30.45%和27.41%。虽然岗前培训在各种培训方式中所占比例最大, 但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 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也是制约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 80.54%的高校和41.17%的教师认为经费不足是教师培训和发展的主要困难。[1]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培训经费来源单一, 主要来自学校和政府部门。此外, 评价体系的失衡也是造成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 高校目前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不出版则出局”的学术评价潜规则。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 将科研成果与教师职务升迁紧密挂钩, 造成了教师被迫弱化其教学职能, 使教学学术在整个学术评价制度中被边缘化的畸形现象。

二、建立教学发展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 美国的高校教师质量也面临着教学质量下滑的困境。随着美国高校中学生族群多元化趋势的发展, 对美国高等教育问责的浪潮不断高涨, 要求采取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等措施, 实施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以及新型学科的不断涌现, 也使得很多教师对如何在新环境中进行教学感到困惑。根据我国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5.44万人, 比上年增加4.96万人;专任教师144.03万人, 比上年增加4.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2∶1。[2]面对如此悬殊的师生比,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发展能力成为关键。在高校内部必须建立起内部化、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机制。事实上,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建立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将详细介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的教学中心, 以求对中国高校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中心有借鉴意义。

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教学中心[3]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 (以下简称IUPUI) 的教学中心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简称CTL) 成立于1995年, 经过近10年的努力, 该中心已发展成为全美知名的教学中心。

1. 成立目的。

该中心的成立目的是创建世界知名的学校院系合作模式, 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在承认和支持教师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同时, 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教学中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和服务来鼓励教学创新, 并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中心注重内部支持性和服务性, 强调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 组织架构。

IUPUI教学中心的人员组成包括执行主任、副主任、助理主任、财务助理、教学技术顾问、教学设计顾问、网络管理员、STEM教育专员、评估专员、办公支持专员、活动协调员。此外, 中心还设立了顾问委员会, 由12名顾问构成, 包括学院领导和教师, 每名顾问的任期是3年。委员会的主席包括CTL主任以及1~2名顾问。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三次会议, 对CTL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计划等进行讨论, 讨论的问题事先由委员会顾问或者CTL工作人员提出。该中心与学校的学术事务部、信息科技服务部以及图书馆合作紧密。

3. 硬件设施。

中心占地面积3500平方英里, 与学校图书馆在同一栋楼, 方便学生和教师使用。中心设有电脑、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施, 还有相对独立的讨论区。

4. 经费构成。

中心的经费来源是多样化的, 包括政府、学校、校友、企业以及基金会。具体而言, 中心所聘人员的经费分别来自于学术事务部和信息技术服务部。除助理主任、教学技术顾问的工资由学校信息技术服务部负责支付外, 其他人员的聘用费用由学术事务部负责。CTL的不少项目来源于外部经费。

5. 中心的服务和项目。

IUPUI CTL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包括咨询、工作坊、讲座、研讨会、资助项目等。这些服务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站上找到。CTL的网站做得相当出色, 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便于使用。用户可以通过其网站, 了解到最新的活动和服务项目的详细情况, 并在网站上报名参加活动以及申请项目。根据2012—2013年度中心年报显示, 中心共举办了106场活动, 共计有1903人次参加, 受惠面覆盖整个IUPUI及IUPUI Columbus校区。2012—2013年度, 中心共接收1872项咨询, 比2011—2012年度上升了3%。CTL的工作坊主题非常丰富, 比如利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电子档案教学法、数字故事创新教学方法、STEM研究、在线教育质量指南 (QM Rubic) 的应用等。不同学科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中心搭建的平台一起学习和交流如何使用最新的多媒体设备、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等。CTL支持的项目主要包括课程升级资金项目 (Curriculum Enhancement Grant) 以及学习环境资金项目 (Learning Environment Grant) 等。教师可通过申请课程升级资金项目来改善和丰富课程内容, 包括引入先进科技和新教学法、更新教学和实验材料、发展网络教学或者新的课程等, 通过该资金而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案例不胜枚举。学习环境资金项目于2008年启动, 截至2012年底已提供677, 000美元的资金支持。该资金的目的是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造, 创造更多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空间, 师生能够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可在这些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做集体项目等。比如将传统的大班教室, 改造成具备多个小组讨论的集群式结构, 或者巧妙运用空间, 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区域开辟相对独立的、小规模的讨论空间。在2012—2013学年度, 该资金资助了6个项目, 共计145000美元。在该项目的支持下, 学校建设了地质学实验室、合作学习实验室、全球课室、为艺术课程特别设置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课室等。CTL还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方式, 包括问卷调查、同行评估、录像、访谈、试讲、课堂观察等。教学设计顾问会根据教师的需求, 对教学技术进行分析, 给教师提出建议。CTL还重视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每年都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高校前来参观交流, 比如我国的中山大学、南非的德班理工大学 (Durb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日本的大阪教育大学 (Osaka Kyoiku University) 等。同时, 中心执行主任Pratibha Varma-Nelson教授还会受邀到世界各地的大学 (比如香港城市大学、印度海德拉巴大学等) 演讲, 介绍IUPUI CTL, 并与当地高校教师和学生交流教学方法和心得。除了提供教学咨询、培训、资助教学提升项目之外, 中心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出版, 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中心本身优化服务, 将教学研究转化成教学实践, 更可将教学中心的作用辐射至校外, 扩大其影响力。

四、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议

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交流日渐频繁, 一批国内高校开始仿照国外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模式, 成立了教师 (教学) 发展中心, 为教师教学提供服务和支持, 搭建教师交流平台, 加强教师培训和培养, 并开始探寻教学研究之路。首先, 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教学发展中心成功的根本要素。只有从一开始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才能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其次, 严谨的组织架构和良好的硬件支持是教学发展中心成功的制胜法宝。再次, 成功的教学发展中心应当有充足的、来源广泛的经费, 以保障中心的日常运作以及优质项目的开展。最后, 国际化合作和因地制宜是教学发展中心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 (J.B.Conant) 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规模, 而在于其教师质量”。如何有效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所大学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借鉴国外教学发展中心的成功经验,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个体特点的教学发展中心, 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提升我国人才培养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侯玉桃, 彭爱辉.高校教师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2, 26 (2) .

[2]梁玉兰, 张宇宁, 吴德敏.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5, (3) :227-236.

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 篇5

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梦萍 锁安康 余小敏 包楚翘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建设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概念也日见雏形。文章阐述了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结合更加便捷、灵活、环保的理念,提出了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四个模型,并且从技术发展角度分析智慧实验中心建设的可能性。

【关键词】智慧教学;实验中心;体系研究

一、引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高相互交流、信息处理能力的速度,促进社会发展。随后“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多种理念相继提出,这激发了我们对基于高新技术发展及网络普及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遐想――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灵活舒适的学习环境,高效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人性绿色的服务理念。

二、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概念

1.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提出

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是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心概念的发展。它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结合心理学与人体工程学,对中心与教学、科研、管理甚至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互联与集成,基于深度的技术发展与分析,为学校工作提供更公平的资料共享、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更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更人性的服务理念。

2.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特征

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拥有丰富的访问渠道和手段。全校的广大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通讯设备访问资源平台。

来自全球的信息源。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舒适、低碳、灵活的学习环境。基于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结合低碳环保理念的设置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具体模型

由于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它的构建将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具体包括:

1.虚拟资源平台

这是一个资源广泛传播高校利用的虚拟资源共享平台,即所谓的虚拟馆藏。在美国,学生在校内图书馆登陆,可以直接访问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查阅到需要的各种文献资料。在我国,北京市海淀农业图书馆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内,开创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实现了馆际互借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图书馆为学生服务的职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此系统不但有公共的联合目录,也有共同购买的咨询资料库、期刊检索资料库、全文期刊资料库供各馆使用。中心的运行机构有专人管理,互借资料有专车送或用传真方式传递。如果读者愿意,也可以亲自前往其他图书馆,用个人的借书证借阅。

虚拟资源平台面是向全体高校大学生,提供各类的信息服务,如信息检索、权限管理、计费管理、智慧化交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等的一个联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各馆书目均可任意检索,全文数字资料统一发布,便于学生进行选择阅读,同时还推出咨询服务、讨论社区以及个性发展服务:组建专业高水平的咨询服务的队伍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类检索问题,设置虚拟社区讨论模块便于使志同道合的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提供一个与出版商直接对接的专栏推荐一些在此平台上发表且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文章,为有想法有兴趣有能力的未来作家提供机会。

2.智能教学系统

智能教学系统是基于Internet环境下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行为统一的虚拟教学平台。从功能上,系统主要分为5个模块。

知识维护主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自适应的、开放的、可操作的知识库框架和服务设施,其他教学资源均由它来组织管理。这样有利于将核心的教学领域知识分解为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形成网络结构。既便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方便教师将教学领域的知识有序地输入知识库。

教学测评主要用于出题、评卷、试卷分析以及提供教学建议的“虚拟考场”。其中包括:题库根据老师设定的考核目标、考核题型、及题目的难度系数自动生成试卷,系统根据考生的答卷内容自动生成成绩,并且通过智能化运算程序分析出考生个人的试卷答题情况,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阅卷的负担,也减少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教师备课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进行计划教学和编制教案。主要功能有:结合教学相关领域知识库和学生群体特性,结合已有的教学资源自动生成教学策略,便于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案。另外,系统自动连通素材库,必要情况下能够更快速更准确的找到目标素材,并且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接口,使得能在多种多媒体软件下运行。

自主学习辅助学生进行自学活动。首先,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性格测试结果智能化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同时系统内包含来自全球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然后,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智能产品如手机、ipad等进行远程旁听来自全球的课程同步教学。根据所学课程以及授课老师要求结合教学测评模块进行课程考核,若通过则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交流互助用于课程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是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组成讨论角,用远程通讯设备组建讨论群。不论语音或是文字形式的讨论,系统都会自动生成文字或是图表形式同步记录,便于用户对讨论过程的内容进行提炼。

3.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改变了以往由人工操作带来的繁琐、高失误率、低效率等现象,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系统的管理体系。实验中心管理由系统维护、教室管理、学生管理、培养方案、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等模块构成。

系统维护有利于实验中心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在每天晚上机房关闭之前的某一特定时间自动清理计算机内非基本设置外的数据然后恢复到系统初始化状态下工作。

教室管理实现了对全校教室信息统一管理,能够随时掌握各教室的使用情况。另外我们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网上360度教室实景观看。便于学生们寻找自习室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不打扰老师上课。

学生管理结合安卓操作系统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可以对学生进行授权,学生通过设定用户注册信息登陆校园内可利用的任何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在实验中心进行资料查询、课程的讨论以及教室、座位的预订和退订、还可以利用身份认证进行考勤识别。

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主要为排课、科研过程中减轻了大量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绿色”服务

绿色人文环境和绿色实验中心是高校实验中心的发展趋势,一种新型的教育环境所营造的绿色文化。绿色实验中心营造出一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学习和研究效率的幽雅环境。“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贯彻到实验中心的硬件设施及软件设备建设中。

实验中心在室内空间结构上应该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一方面应重视“室内空间设计将对使用者心理产生影响”这一因素;另一方面使空间得以高效率利用,从而满足学习与学术的研究等多方面问题。为此在设备摆放的空间位置,桌椅的形态、尺度材质等问题上应该根据使用者的高矮胖瘦,生活习惯,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等问题来调试。结合人体工程学知识设计可调节的桌椅以满足每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不使用时可将桌椅折叠收入墙内,节省空间;在选择桌椅材料时,应兼顾实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原则,可选择如纤维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或其它可回收材料制成的桌椅,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最大满足;室内采用智能化测试控制,根据当日的阳光、湿度、温度将室内调节到最适宜学习的环境。节能监控也是“绿色”服务的一项重点项目,计算机等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未被登陆或使用则关闭机器;积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使用节能设备对实验中心建设进行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建立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鉴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在校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智能手机的Wi-Fi室内定位的功能,从而提供实验中心内定位服务和查询服务。用户可以发起位置信息服务,通过定位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周边自习教室、会议室、实验室、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固定位置,及其使用情况。同时可以结合现今成熟的XSL的预订系统,直接用手机客户端预订教室甚至是座位。同时信息服务平台后台也将主动发起位置信息服务,实时更新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同时也可在固定资产上贴上有源电子标签,后台就可以主动获取到这些固定资产是否被移动等信息,便于实验中心的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普遍提升。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发展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验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正是发挥了移动设备即时移动等先进特性,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元、便捷、实用的服务。客户端应涵盖传统实验中心网页中的内容,同时包含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客户端应设计选课导航系统,首先,该系统可以使学生更方便的进行选课;其次,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选课程,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选择,提高选课效率;最后,可以帮助学生定制自己专业所需,兴趣所在的个性化课表。

四、结语

在我国资源常常分布不均,降低学生接受教育公平性,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日趋严重。为了使教育更为公平,资源更高效的利用,结合现今科技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提出智慧实验中心的概念。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网络通信技术等营造一个拥有更大资源利用率,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无障碍的学习方式的“绿色”智慧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Baker , Shirley 1 The future of re source of re source sharing1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1 1995(21) : 1 - 2

[2]Crawford Walt & Gorman Michael Future libraries : dreams ,madness & reality1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1995

[3]闭应洲,陈宁江,吕皖丽,冯志新。 基于校园网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61-64

[4]王妍,孙德兵。高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06:105-108

[5]刘海宁,施浩。基于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实现实验室管理系统[J].硅谷,,06:23-24

[6]谢和鹏。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2

[7]王佶,单康康,张华,朱生,常晓洁,江肖强。基于Wi-Fi室内定位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计算机时代。-4

实验教学中心 篇6

摘要:该文介绍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的制作步骤以及各制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在制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报录像 录像片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3-0068-03

一、引言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已得到各高校实验中心、实验室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能够认真组织该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截至目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完成评审364个,2009年还有136个待评。[1]同时,还有许多省市级、校级实验中心评审也在进行中。如何组织申报材料、展示本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申报录像是众多申报材料中的一部分,其制作水准虽然不是通过评审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录像直观生动,而专家评委又只能通过申报录像看到实验室的情况,所以申报录像的组织与拍摄在申报材料中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近几年,山东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先后为五个实验教学中心拍摄制作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片和典型教学案例录像,其中有四个实验中心通过评审。在这里做些拍摄制作方面的总结,希望能对申报评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录像的类型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片一般包括专题录像片和典型教学案例录像两部分,都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本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反映实验教学特色与效果。

首先,实验教学中心录像片属于专题型电视纪录片题材,具有主题性强和宣传性强的特点,同时也要求具有相当的审美性质,否则难以打动观众,其宣传性就难以实现。[2]申报录像的创作既要遵循电视创作自身的规律,又要贴近申报要求,真实再现实验教学中心的环境、设备、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用事实说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及其取得的成果。

其次,典型教学案例录像是一堂实验教学课的课堂实录,应充分发挥电视画面现场性的优势,完整记录教师的教学活动,再现实验教学课的全过程,激发观看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实验教学中心录像片的制作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可使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一部优秀的专题片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大体分为前期创意准备,拍摄,后期制作剪辑三个阶段,三者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问题都将影响录像片的整体效果。

1.前期准备

(1)文字稿本

录像片的文字稿本一般由实验教学中心选定一位熟悉本中心工作、文字水平较高的人员撰写。在内容组织上紧紧围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以及鲜明的特色这八大评审要求,[3] 把本中心的真实情况既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又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地阐述清楚。

写好解说词是重中之重。由于撰稿人员一般没有电视文字语言写作经验,这就要求制作方协助共同完成。根据整体构思需要,结合电视语言要求,使语言文字具有画面感,达到画面语言与声音语言的共同传播、增强传播扩张力和艺术效果的目的,让观看者得到视听综合的信息和感受。[4]语言应具有说服力和论据性,尽量少用空洞无物的宣传口号,多用事实说话,增强电视画面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解说词一般占片长的 4/5左右,字数计算方法是3~3.5个字/秒,不得超过片长。

(2)拍摄准备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室的准备工作和制片方的摄像准备。申报录像片是对实验教学中心的全面反映,首先要求中心全体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积极配合拍摄工作。学院领导、中心主任要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根据拍摄日程安排布置任务,层层抓落实。电视屏幕决定了电视画面可以起到放大瑕疵的作用,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引人注目的小细节,不注意就可能破坏了整个画面。例如实验室里的一点废旧物品散落于角落,拍摄时如果进入画面,会造成画面杂乱,就有可能引起观看者对实验室环境不整洁的遐想。因此,拍摄前每个实验室的环境要精心布置,做到干净、整齐。每位上镜的教师在服装上稍加注意,精神饱满,拍出来的电视画面会更富有审美性。实验中心还应指定1~2位同志负责全程协助完成录像,包括与各实验室的协调工作、实验中心与制片方的及时沟通等。

制片方根据文字稿本内容,以镜头为单位将文字稿本编写成一定格式的分镜头稿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镜号、时间、景别、内容、技巧、音乐等。分镜头脚本写完后,必须认真修改和进行集体讨论。这期间导演与摄制组人员应到实验中心踏勘场地,详细了解实验过程,对拍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能够预知拍摄成电视后,有较强的可视性。与此同时,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进度表。根据拍摄需要,调试准备好摄像机、灯光、三角架、摇臂、轨道等摄录像器材。

2.拍摄阶段

拍摄要求符合电视制作的基本技术规范要求和分镜头脚本要求,画面稳定、清晰,色彩还原好。合理用光,正确使用推、拉、摇、移、跟等拍摄手法,保证画面质量。拍摄过程中,应注意人物和实验仪器设备的位置,合理安排摄像机机位,避免教师、学生或实验设备互相遮挡。尽量在教学自然状态下拍摄,不要过多的人工摆布。许多教师和学生看到在录像,立刻会有紧张感,表情和动作拘谨,影响拍摄效果。现场应注意通过与他们交流缓解紧张气氛,完成拍摄任务。如果有人物采访同期声,要做到语音清楚。

3.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由制片方对拍摄素材进行编辑组接,完成特技、字幕、配音、配乐等。要求编辑在运用图像叙事的过程中,镜头剪接符合基本的编辑原则,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主有次。这一阶段的工作中有些实验技术编导不了解,需要技术指导,实验中心的同志要对画面内容进行把关。

电视字幕是通过屏幕显示,由阅读方式来接受的信息,可以起到说明、提示或强调内容中核心事实的作用,还可以补足图像不能表达或无需通过图像直接表现的事实或相关背景材料。[5]申报录像中实验室现状和获奖情况的数字资料一般使用字幕表达,这些内容的取舍应以突出重点、少而精为原则。电视字幕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点题功能,即对节目的内容、题旨进行提炼、概括、评点,画龙点睛地强调节目的主题,引发观众做深入地思考。申报录像中巧妙地运用字幕点题,可以为实验中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作注脚,提升整个录像片的文化和哲理品位。

录像片编辑完成后,应请相关领导和专家预审,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和改进,最后完成成片。

四、典型教学案例录像的制作

首先,典型教学案例的关键在“典型”上,选择能体现实验中心先进性和示范性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申报录像典型教学案例选择了《陶艺训练课程》。陶艺训练课程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很高,面向全校文理工医科的学生开放。这门课参与性极强,教学过程更被称为“非语言思考”。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使每一个学生的创作思维得到充实和完善。同时,陶艺课堂教学形式开放,非常适合电视画面表现。最后完成的录像片展示效果非常好。

其次,典型教学案例录像是全程记录一堂课中教师的讲授、板书、示范等教学实验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操作过程等,类似于电视现场直播。首先要求真实地记录下现场活动的总体面貌及其基本氛围,尽可能给观看者提供较为完整而统一的空间环境。同时也要抓住现场中关键、典型而生动的细节,有助于增强电视画面的现场感,增强观看者的参与感。事先的策划和准备是录制成功的保障。组织者在录制前要周密计划、精心部署,导演、摄像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心中有数,在录制过程中才能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资料收集

实验中心应加强日常工作资料和教学科研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如实验中心大事记录,可以采用录像、照片等记录形式保存。在制作实验室建设相关专题片、教学成果展示、科研成果展示时,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比任何语言都具有说服力。专题片中能用录像资料的尽量不用照片资料代替,充分发挥视听传播的优势。

2.及早准备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一般在每年的上半年进行,实验中心往往在申报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商谈拍摄事宜。由于不了解电视制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量,时间紧,任务重,仓促应战,留下许多遗憾来不及修改。因此,如果申报示范中心,要提前准备,及早着手录像片的制作。可以现拍的内容不使用旧素材,以保证画面效果。

3.直观简练

申报录像是对实验中心各种申报材料在视觉传达上的深化,目的是给评审专家以感性认识。根据人注意的稳定性,专题片一般不超过20分钟,短小精悍、风格独特的录像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实验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片要适当控制时间,在内容上主题突出。面面俱到、拖沓冗长反而起不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字幕就要求简练直观,言之有物。电视录像声画结合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述语境,保证了内容的准确传播,在这个语境中,字幕的结构完整与否,都不会产生歧义。因此,不必拘泥于语法结构的完整。[6]

4.加强沟通

申报录像不是单纯的电视创作,制片方与实验中心要加强沟通。实验中心要把自己的目标具体化,使制片方了解意图,避免瞎指挥。制片方既要尊重实验中心的要求,又要从电视制作角度提出看法,以纪录真实为前提基础,运用现场实录、资料剪辑、情景再现、访谈口述和数码成像等手法进行拍摄制作,对实验教学中的人、事、物及其思想文化内涵进行艺术地记录与再现。[7]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优秀的录像片。

六、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时常会被要求提供视频汇报片,评审评比活动一般也会用录像片的方式展示工作成果。这类录像片的共同点就是汇报总结。提纲挈领、资料详实、品位高雅是优秀录像片的必备条件。?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补充通知(附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Z].教高〔2007〕10号文件.

[2]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 [Z].教高〔2005〕8号文件.

[4]何日丹.电视文字语言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叶家铮.电视传播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姚治兰.电视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邵雯艳.唯美与功利之间——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分流[J].中国电视,2007(2):20-24.

实验教学中心 篇7

一、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特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气氛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甚至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 “教”重于“学”, 学生的学习多是通过刻板地练习和死记硬背而完成的[1]。教师中心式的教学模式, 其代表人是赫尔巴特, 他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该理论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 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怎样有效地传授以及传授的结果如何等问题, 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但是, 如果教学活动仅围绕教师而开展, 则教学活动重点转移, 就会产生重“教”轻“学”的问题。学生中心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协助作用, 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对自己的学业进展负责, 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者, 更主要的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重于“教”, 注重课程的灵活性与个性化, 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创新性, 承认学生之前的经验和技能, 学生的自我评估具有重要作用。该理论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发展而来,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学生的特点、突出教师的权威角色等做法, 他提出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与需要作为课程核心, 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到决定作用[1,2]。学生中心式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发展促使我们认识到,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与“学”的矛盾中, 学生的学是关键问题, 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学生发挥主观积极性, 才能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林学专业课特点及学情分析

林学专业主要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林木生长发育遗传特性, 探求如何培育林木优良品种和森林的形成、培育、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 研究解决林业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每年都为我国林木良种选育、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培养大量的一线人才, 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应用学科范畴[3]。

林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 专业课程主要涉及树木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测树学、森林生态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造林学和森林病虫害及保护等方面。这些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 需要理解掌握的科学理论内容较多, 同时课程的应用性也比较强, 要求掌握相应技术知识并能够应用, 而且需要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林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 基础课知识储备较好, 大学前两年开设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气象学等基础课程, 这些基础课程的开设为我们专业课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大多基础课教学仍采用教师中心式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适应了该教学模式, 在学习中多靠死记硬背、刻板地练习等方式学习, 导致学习模式僵化, 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学习氛围不浓, 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 而且关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展, 仍然是被动式的学习。学生的这种学情状况对后续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困难。

三、学生中心式教学法在专业课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在我们的专业课授课中, 我们采用了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 具体应用了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探讨。首先, 授课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问题。林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 多数都不是由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 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专业训练, 对于教学的理念模式和相应教学方法的认识比较模糊, 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使得这些教师在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存在一定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遵循着教师中心式的教学模式。即使授课教师采用了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 但是该教学模式涉及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小组讨论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 在形式上虽然教师由主导变成了指导, 似乎教学任务更为轻松, 但实际上对教师的基本素质, 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 个人认为对于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应当定期给予一定程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 让授课教师系统性地认识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和发展。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组织者, 更是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者、咨询者和指导者, 要认识到教学中心的转变、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调整等问题。其次, 授课规模及课程问题。林学专业课的授课班级里学生人数一般约60人左右, 人数较多, 为大班型的授课。而在欧美国家高校里, 应用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授课班级规模一般多在20~30人。尤其典型的是斯坦福大学, 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 2000多名教师, 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 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 这样小型的授课班级里, 能够确保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 确保了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4]。而我们大班型的授课班级里, 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利于学生与教师间互动交流, 不利于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而且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 近年来授课学时被压缩, 授课内容较多, 任务繁重, 这些问题使得教师在课上疲于完成授课内容, 往往忽视了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依然拘泥于旧式的期末考试形式, 平时学习的考核方式简单, 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的考试, 并不注重平时的主动性学习。上述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地应用起来, 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地发展。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教师本身所能解决的, 需要学校、教师和授课对象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学改革等途径来解决相应问题。

通过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在林学专业课中的应用, 遇到了一些值得我们去探讨解决的问题, 但同时也促进我们对该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式发展到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进步, 而且仍在进一步发展中, 这让我们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体, 是一个双向交互的活动过程, 绝不是两个对立的过程, 其核心理念就是学习。因此, 我们在林学专业课的授课中, 一方面应用学生中心式教学模式和理念开展专业课教学工作, 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 更需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这个核心问题, 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正体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耿玉香.“学生中心论”教学模式浅析[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7 (3) :58-59.

[2]任丹丹, 徐媛媛.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及其整合发展趋势[J].邢台学院学报, 2011, 26 (1) :45-47.

[3]张启昌, 刘盛, 孙广仁.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27 (6) :1-5.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篇8

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是山东矿业学院计算站, 1978年10月于泰安成立, 1985年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计算中心, 并设立了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和计算机硬件实验室。1995年, 组建山东矿业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1999年山东矿业学院更名为山东科技大学后,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2004年, 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搬迁到青岛校区, 实验室面积和设备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固定资产达到了2000万元。目前拥有13个专门实验室, 专用实验用房面积4100余平方米, 年平均教学实验学时达249万人时。下面以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例, 从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改革思路与方案, 教学体系、内容和技术等方面, 给出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方法。

2 实验教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办学规律, 加快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步伐。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 加强综合型、创新型、设计型实验。重点扶持那些学生受益面广、有发展前途、投资效益高、符合教改方向的实验室建设项目[1,2,3]。

3 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3.1 树立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在其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是: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

3.2 建立有效的队伍建设机制

建立 “学科责任教授挂帅, 理论课程教师、专职实验人员和科研岗位教师共同承担”的有效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机制。鼓励广大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心聘任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四个责任教授, 直接负责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目前, 建立了一支由45名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 其中正高职称11名, 副高职称21名, 实验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人数占20%。

3.3 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中心目前已建成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EDA与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软件基础实验室、软件工程技术实验室、网络工程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室等11个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1个开放性科技创新实验室, 形成了学科基础实验、一级学科实验、二级学科实验和面向网络环境的研究型实验等6个先进的教学实验平台, 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构建了一个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中心目前已成为山东科技大学最重要的实验教学基地之一。

3.4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为加强实验室建设,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管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全部隶属于计算机学科的实验教学统一归属到实验中心管理, 中心负责全面的实验教学建设, 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在业务上分别接受教务处和学院的指导。

3.5 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实验体系

充分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计算机学科的课程体系与实验体系, 结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构建以原理验证型、综合分析型、设计探索型、研究创新型等实验单元构成的多层次实验体系。实验教学单独设课, 精心编写一系列配套的高水平实验专用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开发优秀的电子课件。制订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加大实践教学与考核的分量,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3.6 激励本科生科技创新

鼓励学生科技创新, 支持学生科技立项, 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使实验中心成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学生科研立项, “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软件设计、网络大赛等多种科技竞赛等课外科技制作、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实践基地。

4 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4.1 实验教学体系

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计算机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与优势, 建立了由公共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基础、研究方向兴趣和综合人文素质等五类平台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在实验体系的规划和设计方面, 规划设计了一个覆盖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个特色领域的, 满足基础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实验需求的实验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结构上分为一个公共课实验平台、一个一级学科实验平台和三个二级学科实验平台两个层次。

4.1.1 公共课实验平台

面向全校本科生, 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验证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实验内容, 基础实验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 以及网络技术实验。

4.1.2 一级学科实验平台

面向本科生, 由本学科各个专业方向共性的、具有明显学科特点的专业实验内容构成, 基本反映了本学科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基础性实践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主要由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操作系统实验、编译技术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软件工程基础实验等构成。

4.1.3 二级学科实验平台

面向本科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 具有明显的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的特征, 满足本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需要, 同时重点培养本学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部分实验内容只面向本科生, 部分实验内容主要面向研究生。

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 实验中心以强化基本能力、锻炼工程素养、培育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在保证理论课程所需的原理验证型实验的前提下, 加大综合分析型、设计探索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比重, 建立并完善了以原理验证型、综合分析型、设计探索型、研究创新型等实验单元构成的多层次化实验系统。在已有的525个实验单元中, 原理验证型占75%, 综合分析型占12%, 设计探索型9%, 研究创新型占4%, 充分体现了加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体系设计原则。

4.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就是学生必须完成和掌握的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方法。综合设计性实验也就是学生应该受到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5]。课程设计是融合学生理论水平向实际能力过渡的初步阶段。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系统、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基本综合训练, 可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训练。在本中心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 其选题主要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工程项目或实际生产应用实践中急于解决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创新和综合的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另外, 实验中心还设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学生自带课题进行创新性研究, 或者从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等专门训练。

5 实验教学技术、方法及考核

5.1 实验技术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采用多媒体、网络、模拟与仿真的IT技术, 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 大多数实验课程都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验教学形象直观、效果良好。实验中心加强教学网络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网络选课, 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的网络在线答疑、教学论坛、网络课件等功能, 充分调动师生间的学习交互性。将模拟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可以降低像IC电路设计等实验的成本, 同时增加实验的逼真性、生动性和可重复性。

5.2 实验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 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启迪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技能的目的, 采用多种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实验教学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 因材施教, 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道路。基础实验过程包括预习、讲演、实验和报告几个环节。预习阶段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指导书和网络上教学资源 (如课件和教学录像等) 进行实验预习, 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等, 对问题进行思考, 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只有通过了预习才能进行正式实验。

5.3 考核方式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验, 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和考核方法。验证性实验属于非独立设置实验, 实验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一般在30%以下, 平时成绩作为实验的主要成绩, 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较高的要对实验部分进行单独考试, 将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作为实验部分的成绩。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独立考核, 纳入学分管理, 采用单元考核、操作考核、答辩、报告 (论文) 等方式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科技创新实验项目纳入科技创新学分管理, 取得相应创新成果, 经过相应的学术组织认定和评价 (如获奖、论文等形式) 后, 记入创新学分。

6 结束语

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拥有先进的实验体系和一流的实验环境的实验教学基地和创新能力培育基地, 在本科实验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整体水平和规模居山东省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前列。随着学校经费进一步投入, 中心环境将更加完善, 实验中心将争取建设成为山东省一流的示范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余魅, 习友宝, 刘韵.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 2006 (12) :10-12.

[2]鲍丽杰, 梁建光, 李维卫.计算机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4) :83-84.

[3]魏伟, 魏岚婕.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8) :69-71.

[4]杨国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4) :478-479.

实验教学中心 篇9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8年, 为处级建制。2009年11月, 被教育部批准为文科综合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中心拥有专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128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34人, 副高级职称48人;博士30人, 硕士39人。

中心建筑面积12 300多平方米, 实验教学设备4 600多台件, 资产总值3 400多万元。中心承担全校文科专业以及公共计算机、公共外语、部分通识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年实验人时数达140多万, 涉及9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 中心新开发的首批28门公共实验实训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课,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这些课程同时面向社会开放, 产生了强烈反响。

2009~2010年, 中心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承担各类教改、科研项目近100项, 其中国家级9项, 省部级21项;出版专著、教材1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在权威期刊、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3篇。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537项, 其中国际级3项, 国家级278项。

中心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全国首家农村油画馆、开展社区文化设计、流动科技馆走进社区农村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 让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

中心下辖浙江师范大学科技馆, 该馆于2008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 是目前浙江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科技馆, 建筑面积4 000多平方米, 由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和心理7个展区组成, 展品总投资约1 500万元。现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金华市青少年“快乐成长”教育实践基地, 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中心成立以来, 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人到访, 每年有数千人到中心开展实验、实训、参观活动。2011年5月, 全国首届国家级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 中心的建设成果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一致肯定。

提出“多元融合, 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

浙江师范大学十分重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三大转变:

1. 更新了文科实验教学观念

彻底转变“文科教学无实验”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 充分认识文科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

中心领导和教师认识到, 文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应该充分适应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趋势;高校文科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大批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际工作者。因此, 高校文科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为学生提供在技术、情境实验中验证知识、提升能力、拓展思维的充分条件。实验教学是文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既有对理论教学的阐释、验证、补充作用, 又不完全依附于某一具体课程的理论教学, 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2.确立了文科实验教学理念

中心提炼和确立了“多元融合, 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多元融合:即多元平台、多元素养、多元能力的融合, 融文科各专业实验教学于一体, 融知识传授、素养熏陶、能力培养、素质拓展于一体。学用兼善:即注重文科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以求知, 用以炼能”, 构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实验教学环境。

3.提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科实验教学基本规范

中心立项建设的34门文科综合公共实验实训课程, 在借鉴理科实验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 设计了文科实验课程的体例规格, 确立了符合文科实验教学自身规律的一系列标准、规范。

目前, 中心开设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都有别于一般实验课程, 重动手、重熏陶、重综合素养能力培养的文科综合类实验实训课程, 吸引了大批学生修读, 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和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

制度建设、创新机制、信息平台, 提升软硬件共享水平

加强开放共享, 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心从制度建设、创新机制、信息平台三方面入手, 有效提升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共享水平和学生受益面。

1. 制定规章制度, 全面保障实验室开放

中心先后制订出台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和《科技馆开放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了中心面向校内外开放的原则、流程, 为中心规范有序、渐进开放提供了行动依据。其中明确规定对教学、科研需求实行优先原则。

2.创新运行机制, 探索实验室有限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宽广领域的有机对接

中心探索创建灵活机制, 以社团为主要载体, 与大学校园创新文化活动实现互补对接。学生社团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将中心实验室作为社团活动的“大本营”, 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条件, 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中心实验室的使用率, 另一方面丰富了人才培养方式, 提高了中心服务能力。

3.开发管理系统, 建设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中心自主开发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使用预约系统、实验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平台, 校内外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对中心实验室的使用和实验教学资源进行访问, 并提出使用申请。信息平台的构建, 有效缩短了中心与用户的距离, 减少了开放共享的中间环节, 使实验室的共享使用变得简单便捷。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 中心还通过直接举办科普文化节等大学生文化活动, 与地方教育局、科技馆、电视台、产业园等开展合作, 扩大资源共享范围, 提升实验资源利用水平。

特色鲜明的改革创新之路

1. 创新教学理念, 构建新型的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创设了“多元融合, 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 打破了文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化传统模式, 较为系统地提出基于文科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新型文科人才培养思路, 同时也突破了单课程式的文科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以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改变了专业限制, 建构素养和能力一体化设计的综合性文科人才实验教学体系, 使文科实验教学内容既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又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交叉性, 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养、多元技能、创新能力协同并进、全面发展,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改革创新之路。

2. 创新培养模式, 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实验化、系统化

中心以培养文科人才“素养能力一体化”为目标, 建设公共实验教学平台, 完全打破了文理科学生的界限, 通过面向全校文理各科学生开放系统设计开发的公共实验课程, 培养大学生人文、艺术、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实现了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有空间、有课程、有系统、有标准、有动手”的目标, 解决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形式各异、内容零散、缺乏专门场所和相应标准与测评体系的问题, 为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探索出一条全新可行路径。这一平台创建的思路和方法, 在全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意义。

3. 强化个性化培养, 打破实验室这一实验教学的有限空间

中心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 充分拓展创新创业平台, 大胆创新共享机制, 将实验室有限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宽广领域有效对接。

(1) 探索“社团进实验室”的新型开放模式, 引入阿西剧社、戏曲协会、科普协会、天文协会等品牌学生社团, 将部分实验室作为社团活动基地,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文化活动, 创造文化成果。

(2) 通过设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 支持大学生直接到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3) 充分利用中心内外资源, 支持和推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中心每年定期主办科普文化节、戏曲专场演出等文化活动, 参与承办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财会信息化竞赛、文科计算机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 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到中心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

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与团委联合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每年立项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中心与金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达成合作协议, 为中心参与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商品支撑和实战培训。

完成四项建设, 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

1.构建了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文科人才为目标, 以“跨学院、跨专业、大中心、大平台”为建设和管理思路, 构建了“综合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四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三大素养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三大能力的文科人才“素养能力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433”体系) 。

2.开发了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

从文科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出发, 打破专业限制, 以大文科的视野进行设计, 以通识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 2010年立项建设28门, 2011年立项建设6门文科综合公共实验实训课程, 初步建立了文科综合公共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目前, 课程已面向全校文理科学生开放, 全面投入实际教学中。

3. 编写了系列实验实训教材

针对文科实验教材少而且适合本校专业和实验的教材更少的实际情况, 根据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文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中心对新开设的34门公共实验实训课程, 以项目立项的形式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 成为能满足学生素养、能力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列校本实验教材, 并建立、完善教材更新机制, 在组织编写、更新、出版教材过程中提升实验教师专业化品质。

4. 建设了公共实验教学平台

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所依托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11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打破文科实验室原“依托专业、分散建设、归属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模式, 按“跨学院、跨专业、大中心、大平台”的新思路, 搭建文科实验教学平台。

2010年, 学校专门投资300多万元, 建设文科公共实验教学平台, 新增实验用房2 700多平方米, 现已建成陶艺、版画、手工制作、素描、音频制作、艺术欣赏、艺术表演、器乐、录播、科学、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创意设计、社会适应等14个公共实验实训室。同时将原分散在各相关文科学院的实验室整合, 成立法律事务与社会工作、语言、音乐与表演、视觉艺术、商贸电子5个实验教学分中心, 为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主任感言:服务于人才培养是中心建设的根本

1.先进的理念是中心建设的前提

要实现真正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上的突破, 最根本的还是理念和观念上的突破, 只有突破原有理念和观念的束缚, 才能带来思路、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破, 才能真正建设满足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在整合组建之初, 就确立以“多元融合, 学用兼善”为实验教学理念, 紧紧围绕这一理念, 确定中心建设目标,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开发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项目,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基本技能,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学校的重视是中心建设的关键

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帮助与协作。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从申报到建设, 都得到了校领导的全程关注和关怀。学校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列为校直属处级单位, 分管副校长担任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 多次到中心指导建设工作, 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对中心建设人、财、物给予充分保障, 全力推进中心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3.推进课程改革是中心建设的核心

充分依托学校现有文科资源, 建设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队伍。人文社会科学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优势与特色, 中心依托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实验课程建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 也提高了学校资源的使用率。实验室课程建设坚持“滚动发展”原则, 在动态发展中追求项目效益, 逐步形成一批品牌课程, 产生良好的、稳步提升的可持续效益。将实验课程纳入学校育人体系, 保证中心功能的实现。

4. 服务于人才培养是中心建设的根本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本职能是实验教学, 开展教学是中心的基本义务。但是实验教学并不是目标, 这只是我们围绕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 我们要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 全面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与共享, 要还原实验室的本质, 要将中心建设成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 内引外联, 构建形式丰富、立体化、综合性、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5. 凝练特色是中心建设的重点

特色项目是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中作出的独特的、富有成效的、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 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凝练。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篇10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5个生物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心主任滕利荣教授获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中心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8篇, 出版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专著4部, 获各类教学改革奖励与荣誉63项 (其中, 国家级11项、省级32项) , 先后14次在全国性研讨会和研修班上介绍经验, 承办了4次全国性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研修班。

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开放运行和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是构建了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符合学生现代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搭建教、研、产于一体的“三实一创”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使学生从基础层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训练, 到综合层的仿真实训, 再到提高层的真实训练, 最后到创新层的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 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三是组建了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 调动了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积极性。四是建立了实验室24小时开放运行机制, 活化了各种教育资源, 提高了共享效益。五是为本科生开设了课内外结合的自主创新实验, 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创办《大学生创新实验》期刊, 设立“创新实验专项奖学金”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本科生创新实验发表研究论文163篇 (其中入SCI、EI索引27篇, 核心期刊78篇) , 其中, 本科生第一作者90篇, 参加申请发明专利36项, 获创新奖175项 (其中, 国家级一等奖4项、省级奖32项) 。

经过10年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开放运行、自主研学、不断创新、协调发展”的示范中心。目前, 已有国内外700多个实验室前来学习与交流。教育部以“注重内涵建设, 发挥辐射作用”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题发简报介绍本中心的经验,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 《人民政协报》在“人才培养质量特刊”中, 以《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为题介绍了中心的典型事例。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简介

滕利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 现任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国家精品课负责人,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育部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获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药学会委员;全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力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且名列前茅。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基于创新性实验教学”和“大学生自主性实验”等理念为导向,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托浙江大学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进行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和积累。

一、教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素质、激励创新”的教学原则,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尝试对本科生力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以1993年“水力学与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验综合改革”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代表。1997年在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建设中,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基础课的研究型实验教学,一方面巩固和加强基础实验,另一方面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开放式、自助式与自主设计式”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逐步由开放式教学,向自助式,到自主设计创新式实验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并实现了“基本型一提高型一自主型”的多层次实验课程教学新体系,实验教学目前主要包括“基本型实验”和“提高型实验”两大部分,基本型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型实验包括综合型实验、创新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开拓学生视野。

二、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设备的先进性、标准化和适用性

为保证基础力学实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符合工程实际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立规范化实验和测试的概念,中心在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教学实验设备研制、实验项目开发中,十分注意实验技术的先进性、标准化和适用性。中心对基础力学实验技术的配置特别注意掌握以下三点:

(1)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运用。

(2)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原有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效率。

(3)开发新技术,克服原有实验技术的缺点。近lO年来,中心将基础力学实验技术的更新与示范辐射有机结合,实现在技术、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上的互动发展,使我校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水平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提高了力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均开发出一系列以小型化、集成化、可视化为特点的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部分自制设备实现了数字化。其中理论力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实验教学,并协助全国30余所高校创建了理论力学创新实验室。流体力学与水力学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具有技术先进、测量精度高,流动现象可视性强,小型化、自循环供水、操作简便等特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辐射到全国250余所高校,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条件。中心的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跟踪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更新、升级,充分体现了实验技术的先进性。

2实验教学的数字化与自动化

数字化力学实验教学系统,是以力学的众多软件资源为基础和纽带,结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练习、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实验控制、实验导航及网站等模块,建设立体化和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实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新世纪网络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成了实验室TOP2000局域网、校园网和因特网三个层次的网络化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现代化的网络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流体力学的实验仿真和辅助CAI软件在1997年获全国高校工科CAI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内容包括15项实验的仪器仿真、动态操作、实验原理、数据采集、成果分析、操作指南和问题解答,并结合多媒体和动画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室布置上,通过引进TOP2000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将实验仪器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使CAI辅导代替教师辅导和仪器操作结合起来。设计辅助数据处理软件包括对应15项操作类实验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包。实验教学的数字化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结合,为立体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装置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演示,及实现部分实验设备的自动控制,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数字化应用的能动性。例如光弹性实验,通过为光弹性仪配置数字图像系统,不仅明显地改善了实验效果,而且使实验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流量和水位控制实验中,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集成文丘里、孔板、电磁、涡轮四种流量计与流量控制、水位演示及水位自动控制,形成了综合性的实验演示、量测、数据采集、控制为一体的自动化实验教学平台。

3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多步骤、全方位实验教学方式

根据各课程特点,分别实施了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提出并实践了“三段法”:第一阶段是基本实验的前半部分,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教师讲解或指导完成;第二阶段是基本实验的后半部分。由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规定的要求独立完成,教师一般不做指导;第三阶段是提高实验,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项目,依照指导性研究目标,自己制订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提出并实践“开放式一自助式一创新设计式”实验教学。自主设计创新实验是改革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旧模式,按照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的要求开设项创新设计式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并完成加工、测量、数据处理、报告总结、答辩等一系列实验教学环节,由设计实验到实验成果的评比、答辩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大多数自主实验项目,是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以参考科研模式进行,使同学在实践科研过程中进行创新。自主式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中不断引入高水准研究成果,开发了一批创新型实验项目。如西湖流场电拟实验、冲排沙旋流器实验设计与试验、流量检测

与控制实验、新型渗流实验等。现中心新开发综合型、研究型和设计型教学实验40多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实验教学的拓展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过程中,尽量融入工程实例,使实验与工程实际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鲜感和工程思维能力。流体力学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将先进的科研设备通过演示方式展示其性能,与实验教学共享,作为现代量测和创新设计实验的平台。中心注重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将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验装置转换为实验教学设备。在创新设计式实验中,充分开放实验室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在实验教学改革中,革新实验教学观念,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由传统的实验完全从属于理论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转变为二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巩固、加深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利用教学基地机制,教师将实验实例拓展到课堂理论教学中。如已经被全国70多所院校采用的流体力学课程电子教案中,结合实验和科研的flash动画与录像就多达百余个,并配有大量的从国内外科学研究实验和工程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工程图片资料,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积极开展SRTP活动(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性竞赛。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考核方式作了改进,并应用于实践中。

四、成果与特色

多年来,中心主编和参编实验类统编教材3本,主编教学软件光盘4套,自编实验讲义10本;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浙江省精品课程1门、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7项,校级奖励8项;发表教改研究论文80余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浙江大学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依托学科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了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综合实力。

(2)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实验项目的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形成了研究型大学力学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

(3)研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设备和装置,推广辐射到全国200多所院校,为提高全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的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信息电子实验中心管理与实验教学 篇12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实验教学设备的作用和效益, 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在实验中心教学和管理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学研究和科研水平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青年教师居多, 青年教师是教学的骨干力量,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是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为稳定青年教师队伍, 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能够在中心工作, 学校、学院及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

1.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使师资队伍后继有人, 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给予一定工作量减免;

2.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 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3.学院要求青年教师在上岗之前, 必须参加实验中心的实训, 达到工程师的实训要求;

4.鼓励研究生 (硕士、博士) 、青年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 并给予一定的工作量;

5.引进硕士研究生充实到实验教学第一线, 增强科研实力和带动学生科技创新;

6.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完善的人才竞争上岗制度, 强化定岗定编;

7.有计划的将具有工程师资质的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训。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方面

中心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为目标, 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选择, 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 采用多元合理的考核方法。

1. 深化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推广“自主性考试”的方法, 增加自主选题实验内容, 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采用实验室开放, 开展电子竞赛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进行教学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园地橱窗, 在中心网页设置“我问你答”、“思考题答案”、“实验故障分析”等栏目, 进行教学互动, 以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本学期, 教学在指导学生排除实验故障后, 要求学生自己加以总结, 写出实验故障分析, 发布在中心网页上, 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促进方面, 取得很好的效果。

3. 完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实验中心的所有实验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相关设备, 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使得结合多媒体方式讲解实验成为可能, 与实物讲解相配合,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效果。一些由于实验仪器、实验环境限制不能开出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演示课件进行演示,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中心自制的教学录像、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信息可以挂到中心网页上供学生使用。

4. 建立开放实验预约登记管理系统

学生通过校园网络了解中心开放实验的时间、地点、内容、指导教师等信息, 进行网上预约, 中心通过开放预约管理系统安排实验时间、地点等信息, 并通过校园网反馈给学生。此外, 通过本系统也可以发布临时通知、成绩、调串课等信息。

5.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网络化建设

中心加快电子技术实验室的硬、软件建设, 争取利用网络, 早日实现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使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三、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辐射范围, 设立综合实验课程, 开展多种就业培训

构建高校实用性服务型实验室要立足本校建设, 兼顾当地人才需求, 展望社会发展趋势。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盈利单位, 其本身属性决定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之间的合作是在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从而促进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 高校从企业可以直接了解社会需求的最新动向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而企业则可以从高校获得所需人才。而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省高校投资实验室建设的成本, 更是给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提供一个重要跳板。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慢慢了解走入社会后有别于学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使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并迎合社会需求, 慢慢实现从莘莘学子到社会技能人才的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线, 是打破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一步, 是高校培养实用性技能型学生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 经过中心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使中心的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信息电子实验中心已成为一个实验教学体系完整、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深化教育,师资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吉会、赵乃勤、李宝银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 (54)

[2]单海校、刘国平、张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技能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12)

[3]张保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 3)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与城市规划下一篇:知识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