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教学模式

2024-08-07

实验课教学模式(共12篇)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1

摘要:针对传统数值分析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分层教育的理论出发, 阐述分层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内涵, 探讨分层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及评价体系, 将数值分析实验分为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层。从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 分层实验教学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实验教学,数值分析

数值分析是一门研究如何借助计算机解决各种数值计算问题的课程, 它既有纯数学的特点, 又有自身的特点。数值分析是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和科学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技术性, 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观察、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加深对所学各种数值方法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导致生源层次差异较大, 加之学生以后的就业取向也不同, 在数值分析实验教学中仍然采用同一个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 势必出现有些学生和“消化不良”的情况。传统数值分析实验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验、重过程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 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数值分析实验教学, 提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孔子的“因材施教[2]”、《学记》的“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以及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爱尔维修的“智力平等说”等教育思想演变而来的“尊重的教育”是当今的主流教育理念。因此, 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 在数值分析实验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 达到掌握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主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实行个别教学、临时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三种形式的最佳结合, 这也正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质。在集中教学的框架下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上述理论都为分层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是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思想, 它强调教师的教, 要适应学生的学, 教学要以人为本,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获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 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 努力创造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二、建立分层数值分析实验教学新体系

1.实验教学新体系的类型。建立数值分析实验新体系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 重视实验的交叉、综合和优化, 加大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力度, 按照实验内容的基础性、难易程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各专业对数值分析实验的不同要求, 将数值分析实验分为基础型、提高型、 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型, 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数值分析实验课程新体系。

2.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核心思想。数值分析是一门具有转折性的课程, 学生在此之前接触到的所有问题都旨在求精确解, 而数值分析的理论课程需要解决的任务就是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方法获得一定精度的近似解。“具体问题”即是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假设以后的数值分析教材的各章节内容, “适当方法”就是各种数值计算方法, “一定精度”表示所求的数值解和精确解之间有差距 (误差) 。而针对同一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数值计算方法, 如何评价这些方法的优劣, 就需要研究数值计算方法是收敛性、迭代速度和稳定性, 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数值分析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实验报告册的制定步骤及其方式。首先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 制定出比较全面考查知识点的实验报告册初稿;其次, 针对具体班级摸底学生知识和计算机编程水平, 得到学生的层次种类和种类数量;最后, 将上述两者相结合, 制定出既满足教学目标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对于数值分析的引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近似计算的思想、方法及其误差、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 为考查这些教学重难点, 按照知识的层次关系可以建立了A、B、C、D四个层次, 其中题目从易到难的排序为:A、 B、C、D。学生在初识数值分析课程时, 必须首先要转化从过去的 “精确”到现在的“近似”思想。A层次题目可以根据“温故而知新”原理, 借助于数学分析或微积分中已学知识, 即利用函数的泰勒展式或麦克劳林展式求函数的近似值, 这样学生在数值分析入门学习时就会感到很容易, 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理解截断误差的概念, 直观体会到近似值随着计算项数的增多而更接近精确值。B层次题目可以在A层次的基础上, 设计两种或以上的数值计算公式问题, 使学生能够理解对于同一个数值计算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数值计算公式, 并能够自行通过观察近似值与精确值之间的差距确定出好的数值计算公式。C层次题目可以在A、B层次基础上, 初探数值迭代计算公式的构造, 通过观察迭代值的走势初步理解计算过程是否稳定。D层次在前面三个层次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 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 在实验中体会到数值计算公式的微小差异可能给数值计算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即算法的稳定性。这样设计出的实验报告册遵循了“温故知新, 从易到难, 有梯有度, 层层相扣、循序渐进, 全面发展”的设计理念, 是分层实验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分层实验教学优势发挥的主要体现。

4.各实验层的要求和适用对象。基础型实验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后, 对一些典型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上机验证, 一般教材会附有程序代码或是教师会提供给学生程序代码, 学生可以上机进行验证, 基础型实验层适用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不高的学生。提高型实验层要求学生在达到基础型实验层水平的基础上, 可以对程序代码的部分进行同类型的替换和修改工作, 并能针对类似问题进行模仿编程, 提高型实验层适用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编程水平的学生。综合型实验层在基础型和提高型的基础上, 将知识从点到面的进行迁移, 可以解决一些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值计算方法的综合型题目, 跳出那种“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学习方式, 综合型实验层适用于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编程水平较高的学生, 也比较适用于对学习有更高要求的学生, 如有意向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设计型实验层和研究型实验层在前面三个实验层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设计型实验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要, 不拘于教师所提供的实验题目, 自行设计实验题目、实验方案和实验程序, 适用于具有创新性能力的学生。研究型实验层, 学生可以结合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 或是以专业研究接轨, 通过选题、开题、初研、实验调试, 形成一个研究课题的具有过程,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适用于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或是准备申报大学生科研和继续深造的学生。

5.建立分层实验的评价体系。根据考查同一个知识点, 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知识以及计算机水平, 可能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验题目, 学生完成这些实验题目所付出的劳动力和时间也会不同, 当然也不能同样地对待学生的成果。因此, 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分层实验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实验题目难易程度, 重视实验过程, 给出合理的评价结果。具体操作过程是将实验题目按照难易程度设置难度系数, 再根据难度系数折合成统一的实验成绩。假设某一次分层实验题目的难度系数为:A—0.6、B—0.7、 C—0.8、D—1.0, 这样学生在选择难度系数较大的实验题目时, 就不会担心实验成绩太低。换句话说, 在一次实验中, 选A层次得到的100分和选D层次得到的60分可能是一样最后成绩。当然, 值得说明的是, 这里的难度系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具体根据实验题目的实际完成情况适当地调整。通过分层实验的实施, 分层实验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也更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结论

通过分层实验教学, 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分层实验教学供了一个完整的由浅入深的数值分析实验学习体系, 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实验中都能找到符合自身水平的实验题, 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实验中体现出自身价值, 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学生向更高层次学习的欲望。二是促进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分层实验教学中,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 独立选择或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选择, 既训练了学生独立实验能力, 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为学生以后进行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各类软件大赛等活动奠定一定基础。三是降低了实验报告册的抄袭率。通过比较传统和分层实验以后, 实验报告册的抄袭率大大降低。对比两个年级分别使用传统和分层实验教学情况, 发现实验报告册的抄袭率降低了25%左右。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分层实验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分层实验教学将大大增加教学时间和教学难度。由于学生和实验内容的层次不同, 实验时间的把握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另外, 为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多样性, 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充分备课, 才能胜任分层实验的教学工作。二是分层实验教学的载体必须依赖于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他们完成同一个实验层次的时间也会有先后, 但目前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因此, 建立开放性实验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杜廷松.数值分析实验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4) :105-109.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3]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9) :40-45.

[4]汪晓武, 王晓昱, 王鸿雁.实施物理实验分层教学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9) :173-174.

[5]赵慈爱.国外分层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9 (20) :104-106.

[6]于红, 宋延敏.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6) :36-3 7.

[7]秦杰, 刘红玲, 刘恩岐, 等.地方本科院校分层次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10) :175-178.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2

为什么简单的扫地、拖地他们却不能做好呢?其实扫地、拖地听着简单,但是当真正实操的时候就会发现,想要真正学会扫地、拖地、把地面扫干净,就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性,例如:扫地时,碰到没有障碍物的广阔的地面最好按照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的顺序清扫,这样才能保证不漏掉每一个地方。当碰到有障碍物的地方,学生又需要学会变通,改变方法进行清扫。这对于培智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变通能力是相对较差的。在讲授有顺序的清扫时,他们都不会明白,更别说碰到障碍物需要变通了,所以扫地、拖地这两节课的课堂效果并不好,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可以改进。

正当我疑惑之时,在郑州师范学院的国培中,一位刘老师的分享让我找到了答案,她向我们分享了一个他们学校老师教学生拖地的方法:那位老师刚开始按照拖地的路线——“Z”字型的路线在地面上粘满拖地的路线图,然后让学生按照胶带的路线让学生进行拖地,等学生练习的熟练了,可以稍微揭掉一点,学生已经养成按照Z字型路线拖地的习惯了,所以即使揭掉了也能照常拖地。等到学生练习的再练习的熟练了,就可以全部揭掉胶带,学生也能正常的拖地了。

按照这样的方法,这周我又为班里的学生上了一周的“扫地”课,在刚开始学习扫地之时,我希望他们能达到的目标是:能够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顺序清扫地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选择了6块地砖,然后用粉笔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方位画出直线,接着让学生在指定的区域内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顺序进行练习,刚开始学生还不太明白,但是经过我的示范、以及指点,学生很快就听懂该如何去扫地了,经过一节课的练习,班里的学生基本都能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到下顺序进行清扫,就连程度较差的小彬都知道从上向下去清扫,看着小彬都能达到这节课的目标的时候,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也一直按照这样的方法练习,现在班里又增加了两位能扫地的学生的,相信后期经过多次练习,班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真正学会扫地!

经过这一节的实验课,我也明白了,学生有时候学不会真的可能不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多出去看看、多出去学习、多出去交流,真的能让自己成长很多、收获很多。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篇3

一、创设情境,提供诱因,展示热点激发学生动机

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反应能制取二氧化

碳,这些反应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学生板

书,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全班交流)

通过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实效。

二、设疑激趣,提出疑点

师:这些反应都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那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药品是什么?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展示几组药品。(设问,激发学生思考)

三、实验探究,掌握重点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仪器进行实验。选择哪种药品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使学生的想法逐步得到认证。

四、依据原理,设计实验装置

师:用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引导同学们对比制取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及依据的原理进行讨论。

(小組讨论得出: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是确定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而生成的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决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五、设计问题,分组讨论,突破难点,归纳要点

师:(投影几种仪器大试管,烧杯,锥形瓶,酒精灯,长颈漏斗,导管的双孔塞,导气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注射器,广口瓶,平地烧瓶等。)依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及气体的性质,应运用哪些仪器制取二氧化碳,这些仪器应如何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及如何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并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应选择的仪器。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通过对知识的内化很好地把握选择仪器的思路及规律,而且还学会了掌握化学知识一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认识已较为深刻了。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通过训练这一途径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全面教学模式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加以训练,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县第一中学)

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模式,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阶段,各所学校确立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海洋大学确定了教学与研究的办学定位,以培养服务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要见识丰富,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的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过去精英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况且学校实验室条件不佳,企业不愿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致使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1]。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化学、物理方法和技术,训练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立科学思维方法[2]。当今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在实验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被动型人才培养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3,4]。为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依据“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原则,笔者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 教师以导学、演析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生源素质较差,自学能力低,学生一知半解增多,上课易开小差,敷衍了事,教师亦因此而教学热情锐减,甚至得过且过,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学生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中成长,受到的是大量的、直观的、形象的教育,喜欢生动、有趣、直观场面。因此,亟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

1.1 导学

教之目的是为了不教,学是让学生去获取知识,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能力。导学是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5]。其第一步是认真备课。备课对教师来说是基本功,教师不仅要把自己融入课堂,还要把学生融入课堂,为此,教师须博览群书,把这门课的历史、现实、未来趋势弄清楚,把概念、原理讲准确,讲透。为此,好的案例是关键,举例需恰到好处,正如《高校课程类型与教学技艺》培训课赵伶俐老师所说,一幅画,近距离看,很粗糙;远距离看,很模糊;站在恰当的距离观看很美。举例,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案例较为肤浅、低俗、粗糙,又不让学生觉得案例高不可攀,应让学生产生美感、现实感(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欲望感(迫切需要了解此东西,对今后工作、学习方法产生影响)。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大众解释相对论时,就有一个美的案例,他说:当你坐在火炉边烤的时候,你的感觉时间很长,当你和你的恋人坐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感觉时间很短,这让大众一下就明白了深奥的相对论原来是阐述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让学生获在得认知前,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以使学生思维展开积极主动的运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了解仪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使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起点。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巧下功夫,精心设计实验课堂中的提问和设问。例如,在讲解恒温水浴仪器设备构造时,通常对着恒温水浴仪器设备,以“恒温水浴一般由槽体、加热器(冷却器)、温度调节器、温度控制器、搅拌器五部分组成”方式讲解,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极易遗忘。水是热的良导体,为什么装水的槽体可很好地保持恒温?这需要从保温的三要素(热辐射、热容、导热)说起。由于水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可以忽略热辐射这个因素;常用液体中,水的热容较大,且无污染,为了减少水的导热,槽体通常为玻璃材质,若为金属材质,一般为中空型,便于保温,或者在外层套一恒温水浴,这就是超级恒温水浴原理。在夏天,湛江地理位置偏南,而武汉、南京、南昌、广州地理位置偏北,但湛江比武汉、南京、南昌、广州更凉爽,为什么?原因就是湛江的水多,这是大家可以感受的。为了进一步达到良好的恒温效果,对加热器也采用分段分功率加热方法,在温度上升时,采用大功率加热器度热,在温度恒定时,采用小功率加热器加热。为什么呢?这样可以减少温度的波动,达到良好的恒温效果。当然可以通过误差分析,得到温度调节器,温度控制器的精度,与之配套。这样普通恒温水浴恒温精度达到0.1℃,超级恒温水浴恒温精度达到0.01℃。在讲解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的界面张力时,首先提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太阳、月亮、地球、液滴、气泡等为什么都是圆的?学生会自然地回答是界面张力的结果,但根椐力学原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而非圆形,为什么。学生根据物理化学三大定律,决定稳定性是能量,而力也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再根椐表面能由界面张力和表面积组成,对于一定的液体,界面张力是一定的,要能量最低,必须表面积最小,因此得出在同等质量下,圆的表面积是最小的。通过这样的导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勤于思考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问题。

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录制每个实验视频,挂在网上,学生可通过实验视频得到对实验感观认识。教师开通个人网页,增加与学生联系。通过CAI软件来模拟实验操作,更好地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引入实验数据在线和离线处理,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可用问题激凝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合理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非常轻松而愉快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演析

根据要求恒温的准确度和精度,让学生自己根据误差分析,重组仪器设备,测量,得到普通恒温水浴及改装的和购买的超级恒温水浴恒温的准确度和精度,以及在温度恒定时,采用大功率加热器得到的普通恒温水浴及改装的和购买的超级恒温水浴恒温的准确度和精度,然后一一对比、分析,得到亲自动手后想要答案,让学生感觉事物的本来面目。

2 以完整性实验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化学实验技术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实验过程,即改变实验员准备仪器和药品,学生预备预习报告,教师讲解、提问后,学生做实验,数据合格后,教师签字,写出实验报告这一程序。这样的程序中,学生缺乏实验技术系统性训练,动手能力极差,缺乏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仅从形式上进行千遍一律地重复训练,并未接触化学实验的灵魂和精髓。课程改革后,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课时,必须做一到两个完整实验,作为考核依据和知识完整性的体现。完整实验包括:(1)学生自己准备仪器,首先根据实验,确定需准备哪些仪器,然后根据误差分析,选择配套仪器,组装,调试,得到系统误差合乎要求;(2)学生自己准备药品,首先选择药品级别(工业纯、化学纯、分析纯(食品纯)、光谱纯),让学生知道药品纯度和用途,其次将药品进行预处理(烘干去水、研磨、过滤除杂等),然后根据实验要求配成溶液等;(3)学生预备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可行性分析和详细步骤,与教师讨论,确定几套实验预案;(4)学生根据预案独自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随时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方案,至得到与文献报道相近的结果为止;(5)写出完整实据报告,在预习报告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表格用三线表,作图需正确),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最后谈谈自己做实验的体会和改进意见;(6)教师综合上述,给出考核成绩。

通过完整性实验训练,学生训练了自己合理选择仪器药品、合理查阅手册、合理选取实验方案、综合分析仪器药品和实验方案合理性的能力。学生充分认识到完整性实验是灵活的,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完整性实验就变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实验的练习。这种完整性实验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化学实验课程的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技术的应用创新能力。

3“钉子精神”+现代教学方法是按时保质保量安全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上述教学改革导致教学时间可能不够,需增加学时数,大大增加学生负担。采取“钉子精神”+现代教学方法可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教学方法包括改革化学实验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开放实验室系统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等。

(1)教师精心备课,以精辟的语言把重点、难点讲透,且每次课不重复,并精炼并录像后将视频挂网上。

(2)学生通过书本和网上视频预习,如有问题,可由专职教师解答,并累积形成问答册,供学生查询。

(3)以往教师对学生每次实验的现场操作仅凭印象打分,这样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现在在每个实验台上安装摄像头,将整个学生实验过程全程录下,教师根据视频打分,并指出错误后,一并反馈到班级邮箱供学生查阅,改进。

(4)逐渐取消了二级学科专业课程实验,代之以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等多层次一体化的化学实验体系[6]。其中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立以以往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为主体,整合了部分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的部分内容[7,8,9,10]。籍此可精心安排实验,对相近的实验,根椐专业需要,通常合并、精简实验,学生如需要,还可通过网上视频和开放实验室进一步了解学习。在整个化学实验期间(一年半),通过这种方式至少可节省2~3个实验学时供完整性实验用。

(5)开设一个完整性实验一般需要3~4实验学时,仪器和药品准备1个实验学时,若时间过少,可通过开放实验室弥补;预习报告和实验预案确定1个实验学时;师生主要通过网上沟通交流;学生自己独自实验1~2个实验学时,亦可通过开放实验室弥补学时欠缺。原有普通实验1个实验学时,加上节省的2~3个实验学时,可满足开设一个完整性实验的学时要求。

(6)学生不需交纸质实验报告,只需交电子版实验报告。引入实验数据在线和离线处理,作图软件,减轻学生负担。

(7)通过开设完整性实验选修课16学时解决实验学时问题。

(8)对安全隐患较大的实验,教师第一次实验时必须强调注意事项,并陪同实验。对第二次和一般实验,若有问题,可自行解决,或通过手机视频与实验教师共同解决,或与开放实验室的值班教师共同解决。

4 教改的效果

4.1 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教师采用导学、演析方法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比以前更深奥,促使教师增加知识储备,更加精心备课,否则难以胜任;反之又促进学生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1)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化学实验的积极性。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认为做实验是一件寓教寓乐的事,而不像以前那样做实验囵吞枣,应付教师。

(2)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前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很多学生会问是滴定过了还是没过终点。教师只要把颜色的稳定性和半滴液体的操作讲清楚了,就没有学生问这类问题。再如,在测量物性常数实验时,实验前学生会查好相关的文献数据,实验数据即刻用计算机处理,与文献数据对比后,则会知道是否需要重做实验。

4.2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完整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收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使用和故障排除、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各项工作,这些实践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4.3 促进了实验室的改革与创新以及现代化建设

通过改革化学实验体系、评分系统,使课程安排、评分规则更公平、合理;促进了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仪器设备利用率。通过增加计算机网络、视频、计箅机辅助系统等软硬件,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促进了现代教学方法和实验室建设。

5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只要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活学活用,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科教兴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强,于景媛,王冰,等.相变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192-195.

[2]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实验.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

[3]武克忠,马子川,王庆飞,等.物理化学实验教改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0(8):67-69.

[4]刘景艳,张伟,李玉东.基于开放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166-168.

[5]崔文辉.化学教改“三部曲”[J].读与写杂志,2011,8(9):184-184.

[6]许淼清,李国清,胡东.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走向[J].化学教育,2001(1):14-15.

[7]林金华.综合性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一):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10,25(5):20-23.

[8]李秀玲,蒋吉清,曾秀琼,等.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基础化学实验教育[J].大学化学,2011,26(2):32-37.

[9]朱莎娜.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99-187.

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篇5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及思想情感的培养,要遵循低起点重过程高要求的原则。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借鲜鲜活活的生物,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起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思,五官并用。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掀起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乐趣(重过程);学无止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思想情感的培养,不是几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高瞻远瞩,从培养21世纪有用之才的角度开展工作,教学内容不拘泥课本,通过联系实际达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课外实验延伸,学生在深入追求生物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热爱生物科学的志趣(高要求)。

这样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就能落到实处,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逐渐得到升华。教学反思《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反思》一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自主创新;内涵特征;目的意义;教学实施;问题反思

自主创新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自主创新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humanistic education)。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挥的教育;它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它具有如下特征:(1)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即P(问题)——TT(假说)——EE(否认)——P(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力指向问题求解的创新过程,它强调在创新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智能操作的跃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2)自主创新教学强调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在互相配合、共同参与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3)自主创新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的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

引入创新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在职业学校中《电子线路》《电工基础》等课程是电子专业课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电子技能课的奠基石。它具有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等特征,而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普遍又存在基础差,学习自主能动性低等特点,若再采用注入式、教条式、理性泛化式、苟严管束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结果是将导致学生课堂上理论学习枯燥无味,实训室操作深奥难明,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畏难情绪油然而生,这不仅对教师后面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非常不利。因此,在严峻挑战和机遇面前,人要生存,要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就必须具备创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所以,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势在必行。

其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相互之间的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磨

炼与提高。

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下面以笔者在电子实验课中进行的一次自主创新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教学。

在上本节课之前,笔者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年段标高技能考核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设计和分析。虽然高二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但至于怎么把它们连到电路中进行实际测量,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在教室里讲解,教学生怎么连线,怎么读数,学生在下面被动地似懂非懂地记笔记,然后再到实验室,照葫芦画瓢模仿进行操作,这样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而且有部分学生可能是死记硬背,稍一变化又不会了。针对这个弊端,把仪器仪表的使用这部分内容精心设计成一节《放大器参数测量》实验课,通过测量放大器各种参数来达到使用仪器仪表的目的。

本节课采用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授课后,学生自主能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绩效也非常明显,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确定实验目标

根据南京市电子专业年段标高技能考核的相关要求,以及这次实验课设计特点我在职业技能、知识、情感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作为同学们实验操作和检查评估的依据。例如:在职业技能方面,要求能正确连接电路和测量;能对常见的仪器仪表正确使用和读数。在职业知识方面,要求了解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在电路中作用;能对放大电路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在职业道德情感方面,要求同学们在实验中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倡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探究学习等新学习模式。

2.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秒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到实验室想干什么呀?”同学:“做实验。”老师:“想做什么实验?”同学:“放大器参数测量。”(多媒体显示内容),老师:“那我们别忙做实验,先来探讨这样一句话(一个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否合适,是放大器能否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好吗?”同学:“好!”老师:“大家知道它的含义吗?”同学:“太简单了”,“我知道,我知道”……同学们在下面叽咕着,分别举起了手,此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一下子被激起了学习后知识的愿望。

3.鼓励生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一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笔者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重点设置了这几个问题:

(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设置合适,才能正常放大波形,那如何设置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呢?(万用表使用)

(2)放大器静态工作点设置完成后,就可以正常工作了,那如何来测量它的参数,比如放大倍数?(信号放生器、示波器、电子毫伏表的使用)

(3)放大器放大倍数除了用电子毫伏表测量外,还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放大器放大倍数?(示波器的使用)

……

通过上述几点问题的设置,实验内容的难度呈螺旋式阶梯上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循循善诱,一步步向前推进,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下一步操作测量。在老师提出上述一系列问题时,学生很乐意接受,并主动积极进行思考,发言踊跃,伴着思考,同学们不知不觉地把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电子毫伏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全掌握了。在测量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发挥了潜在的创新能力,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所测量的放大倍数与负载有关系吗?负载大小对放大倍数有何影响?用示波器测出的峰峰值转化为有效值与电子毫伏表测量的有效值为何不完全相等?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误差?通过实验,同学们都一一得到了答案。因此,正确的教学过程,首先要给实际的教学目标定位,通过不断的创设情境,激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热情。

加强结果交流和总结

在实验课上,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并尽量采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实验结束前,必须安排学生以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发言,让他们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思想交汇。当然,当同学讨论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各种开放式观点进行必要详细的讲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答疑解惑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在学生工作页中要求他们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使同学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在这次实验课上,通过与老师的多次探讨、协作,同学们表现出良好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明显比往常活跃的多,较好的实现了学习目标,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问题与反思

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专业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其次,要能运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但是,在“创造性”教学推广中,仍受到许多因素制约。首先,要想使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必须以全新的符合“创造性”教学根本思想的教学方针为指导,相应的教育政策为保证,配合的教育大纲、教材,上级领导的要求等为基础和动力。特别是在目前专业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尚未出台,那么相配套的专业综合课程教材就如凤毛麟角难得一求,而中职校教师又因精力和水平有限,编写的校本教材质量也难以保证。其次,按分学科制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以笔试为主的专业课统考制度,陈旧的对师生的评价体系等不合理规章制度,也都成为创新课改发展的障碍。因此对于职校师资、教材、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相关主管部门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7

1 数学建模实验课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目前绝大部分双语教学课程采用的都是英语。教师运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辅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困难程度。

数学建模实验课是应用数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重要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国家高校数学建模比赛和美国数学建模比赛,教学者和学生都体会到数学模型在农业、生物学、管理、工程和经济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涉猎。开展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数学建模实验在生物、经济、管理和工程等相关领域中的前沿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开展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数学建模实验课严密的逻辑性加之计算机编程思想的连贯性是其重要特点,讲授数学建模实验课不仅仅是传授数学建模实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灌输编程思想,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英语交流能力上获得提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和提高英语思维能力,更加有助于吸收最新的国际优秀自然科学成果,对学生尽早接触科学前沿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数学建模实验课已形成了相应的方法和理论专业体系,其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科学各领域之中,通过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提高专业英文表达能力,促进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巩固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查阅外文资料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数学建模实验课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必要的。

2 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不是单纯地在专业课上强化英语教学,也并非必须实现全英文授课,前者太过注重讲授的形式,把数学模型知识的学习放到了英语水平强化的后面,后者又过于片面,没有考虑农业院校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最根本的目的,既要达到数学建模实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也要给学生开拓外语学习和运用的空间,使学生在理顺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阅读和了解专业知识相关的广泛内容。教师应用外语这门工具讲授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将英语作为一种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真正达到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目的。数学建模实验课课程自身存在难度大、内容广、知识含量高的学科特点[2],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并不稳固,接受能力有限;全英文授课农业院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然而时刻跟进中文解释又会令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且,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束缚、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限制等,都是双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3 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授课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3.1 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分析

双语教学并不是大学英语教学和数学建模实验课教学的简单结合,双语教学是需要教学环境的,营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得数学建模实验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开口用英语表达数学建模实验的理论,可以激发师生双语教学的热情。教学过程中既要顾忌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能力,又要全面考虑学生实际接受数学建模实验专业知识的能力。数学建模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3],因为此门课程针对农业院校不同学年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所以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堂教学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应该各不相同。对数学建模实验课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采用,既要保留体现数学建模实验思想的基本内容,又要适当增加本学科实际应用相关领域的内容,以及该学科在科研领域中的综合运用。数学建模实验双语教学课程安排上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力求在确保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对该学科的综合理论以及应用给予展示。

3.2 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进行好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教师的选择和培养是顺利实现教学的有力保障。双语教学并不是普通的课程教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单纯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应是数学建模实验的专业知识和核心理论。因此,进行数学建模实验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但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外语读、写、听、说能力,而且要具备掌控教学大纲的能力和流利、灵活的外语表达以及英语思维的能力。

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双语教学师资水平是关键。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教好学生,教师要做“源头活水”,不断补充知识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数学建模实验课”的双语教学而言,决不是教师的“一日之功”,教师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灵活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4]。加强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培训、国内交流、出国研修和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等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双语教学的进修和培训活动,加强大学院校间的经验交流。培训双语教师不仅要培训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深入培训数学建模实验课专业内容,但是关键问题还是要进行双语教学的教育理念的熏陶和研讨。组织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以及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技能。总之,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双语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是满足双语教学发展的迫切需求。由于实施双语教学教师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课堂上驾驭课堂的难度也加大了,为了鼓励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积极参与,建议对双语教学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以及经费方面的鼓励和支持,调动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热情。

3.3 加大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投入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有原版教材作为参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原版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及设置上都与国内教学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一定负面作用。因此对于双语课教材的选择使用,还是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考虑衡量,而且要顾及农业院校专业课程自身难度以及双语教师的课堂环境驾驭水平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双语教学,可对外文原版教材采取适当地选择和改编,在充分理解原版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选讲和研讨,以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为基础,在对国内教材研究体系的内容充分领悟的基础上,适当参考国外同类教材,可以在国内教材理论基本掌握的同时适当选择国外同学科科普类应用文献。当然,在选择国外的一些数学建模实验原版教材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中文参考书。总之,双语教学的教材运用在农业院校数学建模实验课中的具体运用任务是个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

3.4 双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数学建模实验双语教学的基础。实行数学建模实验双语教学课时安排是非常紧凑的,因为需要耗费时间解释专业类词汇,一些理论算法的推导比较耗费课堂时间。因此,实际教学中一直采取结合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制作双语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前发给学生图文结合的电子课件和文档可以有效减少推导繁琐公式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将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定理通过直观图像展现出来,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会,让教师与学生都能轻松融入数学建模实验双语教学活动中。

要进行好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抓好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这两个环节是关键。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每节课都可以提前布置下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中英文讲解要配合使用,理论与实验内容的表述必须采用标准的英文,而对它们的讲解可以使用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于算法和示例的讲解可以运用中文,程序的编写和程序的求解用英文。课程结束前,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思考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并培养学生用英文组织语言写作论文和回答问题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回顾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增加学生计算机上机训练的针对性,学生可以根据历年模拟试题明确算法原理,通过个人能力编写源程序,应用程序获得计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写出针对具体题目的计算机实验报告。对比历年题目的优秀论文,上机实践报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历年比赛真题,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沟通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切身实践能力,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与优秀论文实验设计结果的对比,教师和学生逐渐找到自身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反馈也十分重要,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进度,考察教学效果。

3.5 双语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农业院校学生数学建模实验双语教学课程考察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积极推进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恰当调整评分结构,改变考试单一制的评价模式。在实践中,对学生学业成绩采取平时表现、课后作业、培训终期评定的综合评定方法。平时表现及课后作业占最终成绩的50%,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情况,锻炼学生用英语讨论交流专业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课后作业主要考察学生专业外语表达的规范化,同时也侧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训终期评定占最终成绩的50%,培训终期评定采取提交双语论文的形式,教师指定课题内容提要,包括部分设计性题目或理论应用性题目,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4.1 双语教学效果分析

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调查学生和教师的反映,双语教学的质量监控可以由院系组织进行。学院定期开展双语教学师生研究讨论班,聘请有经验的督导老师抽查听课,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行教师可以组成双语教学质量考核研讨小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总结经验查缺补漏。

通过对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效果的考察,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技能普遍有所提高,尤其是学生应用英语解答专业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反映普遍良好。该课程双语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成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不但提高了农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增强了学生阅读科技文献、查询专业原版科技资料、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2 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建议

4.2.1 加强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材的开发

目前采用的针对农业院校学生进行的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原版教材篇幅过长,虽然文字规范,内容也紧跟国际研究形式,但习题和数据,与我们的国情相差比较远。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不断深化,开发适合国内农业院校学生的双语教材,增强国际教学科研合作,研发辅助网络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才是最优选择。

4.2.2 双语教学应循序渐进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7],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突兀地采取全英文教学,学生会失去学习信心。语言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常听说、常应用日积月累才会有所收获,所以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农业院校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关键。双语教学模式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与网络的作用,使学生对专业课内容运用英文描述的形式从不适应到适应,最后形成习惯,对学生后续阅读专业文献、进行国际交流都裨益良多。

双语教学是农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工作,不断发现针对农业院校学生进行的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挖掘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才能提升农业院校数学建模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雨浓,岳帅,杨逸文.《数值方法》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5):91-93.

[2]卢长娜.数值分析双语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161-162.

[3]桂花,曾涛.关于双语教学实践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8):155-156.

[4]王催春,周熠.论基础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2):104-106.

[5]朱全银,严云洋,常波.分层次闭环控制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9(21):125-127.

[6]吴欣欣,燕小青.高校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5):117-120.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8

一、“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课程在实践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少

这是由教学过程中过于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脱离的结果。比如,对于摄像机的使用,大家都知道“推、拉、摇、移、跟”,可是,真正让学生们动手去使用时,拍摄的东西乱七八糟。他们没有意识到,虽然只是简单的“推、拉、摇、移、跟”,但这却是作为一名摄像员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平稳地掌握“推、拉、摇、移、跟”,你可以成为一名摄像师,但如果能够把“推、拉、摇、移、跟”的节奏拿捏准确,那便是摄像中的高手!

俗话说“教学相长”,电视文艺节目创作本来是一个勤动手、动脑的学科,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实验课教学,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培养出“拿得起,放得下”的学生。

(二)记忆多,创新少;灌输多,启发少

目前,学生上课仍是以“听”为主,道理都懂,可是一到应用就发蒙。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知识,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或许是老师没有给他们启发,或许是他们自己没有联系影视中的例子去拓展思路,结果导致课上讲的都明白了,没讲的就一点也不会!

(三)只做单项冠军,缺乏整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喜欢的课程就认真学,不喜欢的就不学。比如:有一大部分男生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做“摄像”工作,因此,在学习摄像课程的时候听得非常认真,而女同学就认为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对摄像课程不感兴趣;同样,在编导课程上,女同学便主动地扮演这个角色,这时候男同学又相对落后。因此,在整个实践课的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每个人都只学习自己想做的那个”,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只能做一个门类。

(四)我们正在学习的,就是落后的知识

这一点是最为可怕的,因为电视事业发展得极为迅速,作为实践课老师,我们正在教授的可能就已经是落后的了,比如:现在哈尔滨电视台的后期都用了新一代的大洋非线了,而我们基本上只教了Premiere,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其他的非线编辑软件就一窍不通,影响以后的工作。

(五)在实践拍摄中,学生缺乏目的性、主题性

在实践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拿着摄像机出去拍摄,但至于拍摄什么,没有要求,这看起来好像是“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实际上,对于初学者而言,“没有选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他们会拿着摄像机胡乱拍摄,结果浪费了时间不说,也没有拍到理想的画面。

二、在实验课方面的创新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诱发学生兴趣,是保证实践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电视栏目,栏目名为《黑大星期天》。这个选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各自阐述在星期天大家都有可能做的事情,比如:到图书馆看书、到超市做临时促销员、跟朋友聚会、女孩子去逛商场、男生约好踢足球等等。这些在一个大主题背景下挖掘出来的小主题,丰富了《黑大星期天》这个栏目,也极大调动了课上同学的积极性。

(二)避免实践课程中的盲目性,将“策划”融入实践之中

电视文艺节目与新闻类节目不同,其本身就有很强的“策划”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当讲到某章节时,就会对这个章节展开实践教学,比如:我们谈到摄像技能,那么就会让学生拿着摄像机去练习拍摄;当课堂上讲完“后期编辑”时,就让学生到机房去练习“一对一”编辑;这一切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但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断裂”。学生可能在这堂课学会了“拍摄”,在此后的某一堂课学会了“编辑”,但这些步骤在学生的记忆中都是零散的碎片。老师不可能一次把所有课程讲完,所以学生学到的总是“这一堆”,“那一块”,由于缺乏联系性,导致学生们学的快,忘的更快。“电视文艺节目创作”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避免这种“零散性实践课”的弊病,我们提出了“策划”性实验课。在整个实验课程上,我们将按照电视台栏目运作方式,一步步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 拟定栏目。

栏目要贴近大学生生活。比如:《我的寝室好友》、《一次特殊的班会》等。

2. 报选题。

我们把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由小组成员报选题,并要求他们编写拍摄提纲。可以有效避免他们漫无目的拍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指导他们,温习一下摄像机使用技术,并提醒他们在拍摄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3. 拍摄期。

由于前期准备充足,所以进入拍摄阶段,各小组的同学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完成任务,避免实践课的盲目性。

4. 后期制作。

进入后期,指导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指导并帮助他们把片子按照预想中的样子完成。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如果只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很难达到一个期望的结果,如果老师不指点,他们就会默认“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因此降低了对“电视片”的要求。所以,我们会在后期制作时指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会后期制作的技能。

5. 审片,播出。

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全班的赏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出。

在整个过程中,“策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老师与学生、创意与实施,实施与结果紧密相联,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真正体会、了解了电视文艺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并且明白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是实验课的关键。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被动学习仍然存在,“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1)学生对这门课程本身不感兴趣;(2)这门课本身枯燥无趣。

“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门课具有很大的趣味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多挖掘一些好的主题。比如:当讲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时,我们就不能按照课本讲讲“正大综艺”,因为那已经是过去很久的节目,有些学生根本都没看过这档节目,因此,我们引入一些目前正火的节目,如: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台湾《康熙来了》等等这些目前的一线娱乐节目,必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为一个教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老师,如果不知道周杰伦、好男儿,不了解吴宇森、徐克,不看最新的《赤壁》、《功夫熊猫》,那他便无法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角度上去谈论同一个话题,因此,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时尚前沿,用年轻人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中发生的事件,这样才能把“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门课真正教好。

(四)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课堂上曾经一个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你怎样看待考试,你打算抓几个不及格?”这是每个学生最想知道!他们对考试的期望就是“好成绩,过关”。我认为这失去了考试本来的意义。我要培养的是动手,动脑的人才,而不是一些会背定义的学生!因此,在“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门课上,我对考试进行了一个大胆的改革,首先我们把总分100分,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平时课堂出勤占10%;第二部分,卷面基础知识占40%;第三部分,作品占30%;第四部分,作品阐述占20%。

课堂出勤,是为了确保学生上课的次数;卷面基础知识考核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掌握;作品是让他们明白“动手、动脑”的重要性;而最后的作品阐述可以认为是“三分钟演讲”。我们希望每位同学都有勇气走上讲台,讲述他们在拍摄、创作过程中的感想与感动,这个讲述的过程就是他们对这门课程最好的总结,懂得感动的人才能成为“电视人”,

探索实验课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摸索前进,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宽松环境,创造平等的机会,鼓励学生竞争,给他们以充分展示和锻炼的舞台,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需要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跨世纪人才.因此,教育改革成为我们每位老师的使命所在,本文旨在探讨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实用原则、适用原则、拓展原则引入教育教学之中,研发出一条针对于像“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类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以达到“成功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课程改革,实验课教学,创新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勤,庞井君.中国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9

计算机的应用现在已经普及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学习计算机的真正目的是能够将其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计算机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实践和钻研, 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就可以了, 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学以致用。那么如何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呢?这需要屏弃当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探索和改革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2 当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 目前, 在大部分的高等院校中, 计算机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比例、对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要求程度、计算机实验成绩考核方法和计算机实验教学设备管理等问题。

2.1 学生教师比例相差太大

计算机实验课, 学生人数和实验辅导老师人数比例相差太大。据调查有的院校一个计算机实验辅导老师要辅导五六十个学生, 这样很难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遇到问题, 得不到及时解决, 问题积累的多了, 又解决不了, 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学起来感到头疼, 因为有好多都不会, 以致兴趣下降。

2.2 计算机实验课讲解方式存在的不足

对于实验课的内容, 在上实验课之前, 指导老师要么直接将实验内容给学生, 要么就是机房有投影仪的话直接就像上理论课一样, 将一些实验内容的要点讲一下。对于这种方式, 它的缺点就是如果是在一个机房上课, 学生肯定是比较多的, 在这种情况下, 真正能去听指导老师讲课的学生恐怕只有前几排的学生;如果有多个机房, 指导老师也得一个一个机房讲, 这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 而且指导老师也花费了不少功夫, 最后课堂效果却不是太好。

2.3 实验课考核方法

大部分院校计算机实验课采取的考核方法还是, 学期末或学期终的时候对实验课采取一次正式的考核, 加入到计算机的总成绩中, 平时实验成绩并没有记录到期末或期终的成绩中, 也就是每次上实验课指导老师并没有给学生一个当堂的实验课成绩, 这样在平时就不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去积极上机实践操作, 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很能考核出来了。

3 新的计算机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基于大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课堂的这种现状, 结合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 我们应该改变现在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探索更好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实践环节,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正是我校在实验改革中的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实行严格的分组教学

计算机实验课堂, 严格要求每个实验组30个学生, 不宜过多, 每组要配上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这样, 学生在实验课中遇到问题, 可以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 解决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

3.2 采用先进的实验课教学管理系统

整个计算机机房要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在整个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中, 必须要有一台计算机作为教师机, 可以控制其他学生机, 而且每个机房必须有扩音器, 这样只需一个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师机上操作, 就可以使其他所有机房的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和听到实验指导老师的所有操作。

这个多媒体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要具有下面一些功能:通过教师机的控制, 可以将学生机的界面切换到教师机的界面, 这样辅导老师就可以通过教师机对每次课实验内容进行课前操作演示, 通过这种近距离的观看操作, 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机可以从教师机下载每次实验课的实验要求, 这样就避免了繁琐的拷贝问题;教师机可以看到每台学生机的在干什么, 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秩序。通过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实验辅导老师就可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错误, 及时的通过教师机切换到学生机讲解给大家。这样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网络教学三位一体, 相互促进, 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每次实验结果要提交

每次实验作业, 指导老师要要求学生将实验作业提交到教师机或者发到实验指导老师的邮箱。通过实验指导老师检查学生的实验作业,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哪些部分掌握了, 哪些部分还没有掌握, 而且也可以清楚的知道理论教学上哪些部分学生好接受, 哪些不好接受, 从而调整自己课堂上讲课的内容和方式。通过长期的总结, 实验指导老师可以得到丰富的教学经验, 从而反馈到自己的教学中,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4 实验考核实行平时上机成绩加综合课程设计

计算机实验课考核方法由上机成绩加综合课程设计, 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掌握所学内容。同样也是为了保证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改革。对教师而言, 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着手改革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 将学生的实验成绩转换为平时成绩和综合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综合课程设计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提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平常上实验课只为应付, 老师点名只要到了计算机房就可以了。同时综合课程设计作业,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和信心。

结束语

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整个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校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已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 建立了适合我校教学情况的、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当然, 教学模式是需要不断改革与探索的, 在教学模式发展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们会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使之更加科学和全面, 以适应时代和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一道.在21世纪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8, (2) :1-6.

[2]陈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10

电工电子类实验课程作为农工理科院校的专业基础实验课,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1], 其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以及巩固基本的电类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的求是学风,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

但长期以来, 我国的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始终沿袭着传统学科的运行模式, 将实验室设置于各学科之内, 实验室的数量和类别完全按学科需要增减, 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教学内容上, 实验教学多以学科为单位组织教学, 各学科更多的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内容单一, 多以单纯地验证学科理论为主要目的, 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上, 多以灌输式、示教式为主, 学生被动照搬、步步模仿;教学管理上, 按照学科或教研室的模式管理, 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 浪费资源。此外, 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由于学科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高校实验教学体系下, 以往的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 主要是检验和验证基本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完成实验报告, 普遍存在实验教材滞后、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 学生兴趣不浓, 积极性、参与性不高, 缺乏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能, 教学模式僵化, 以教为主导代替了学为主体[3]。同时, 课程缺少针对实验教学的评价标准且方法单一, 而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实验报告, 但实验报告大多只表明已完成了某项实验, 反映不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虽然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花费了很多时间, 但效果评价却只以纸笔形式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 既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 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等能力[2]。显然, 这样的实验教学情况很难再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1]。

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实验教学工作, 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能的发挥,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改革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探索适应现有电工电子类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重视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注重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对保障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4]。

2 电工电子类实验课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设想与实施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 实验教学依托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实验教学课程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 其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兴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显的功效[5]。2011 年, 学校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题组, 在一名副教授的带领下, 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电工电子实验指导》教材。通过五年的实验教学实践, 课题组通过教学效果评价调整了部分课程内容, 同时调整并制定了一套适用于电工电子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2.1 实验教学效果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构建。针对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课程特点和电工电子类课群的学习特点, 课题组初步构建了实验教学效果多元化评价模式, 建立了在教师和学生双向互评机制下, 以“基础操作- 表达总结- 研究创新- 科学素养”为评分观测点的多元化实验考核办法, 并在教学中具体实施了此评价方案。 (图1)

以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 学生通过对比学习目标和自己达到的学习状态,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及时反馈信息[6], 通过日常教学观察、填写学习评价表、课程评教问卷、期末考试、个别访谈等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验操作、作业完成、出勤情况、考试操作、项目参与等过程中教学效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以基础操作、表达总结、研究创新、科学素养为多元化评价观测点, 得出评价报告和评价结论。 (表1)

2.2 实验教学效果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实施应用。课题组采取循序渐进, 阶梯式递进, 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选择实验项目, 设计实验方案, 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入现代技术, 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 课程成绩综合考虑平时成绩和项目成绩, 同时建立“基础操作- 表达总结- 研究创新- 科学素养”为评分观测点的多元化实验考核办法, 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同时, 积极开展和尝试“以赛练能, 以赛代考”的实验课程考核和效果评价办法, 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地位, 初步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以电工电子实验课中的“单管低频电压放大电路”为例, 电路图如图2 所示, 现有的电工电子实验使用的实验箱是浙江一家电教厂商制作的“模拟电路实验箱”, 实验箱面板如图3 所示。我们的实验指导书中, 实验步骤共有三点:静态工作点的调试;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做完第二步“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后, 通过测试, 计算得出电压放大倍数大致在20 左右, 那么理论上对于一个放大器, 它的放大倍数都应该在100~200 之间 (空载时) , 而这个模拟电路实验箱测出的单级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却很低, 在实验总结时, 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将这一实际问题指出来, 并让学生找出改进的办法。有的学生就发现了, 我们的实验箱中第一级是单管放大器, 加上第二级就是个负反馈的两级放大器。这时教师即可指导学生将实验再深进一步 (大纲上不要求) , 把第二级带上, 加上负反馈电阻之后, 测试一下电压放大倍数, 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委,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些年来, 针对实验教学的评价缺少标准, 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 而实验报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只要学生实验课程不缺席, 做完规定的实验, 按时递交实验报告单即可取得合格成绩, 虽然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花费了很多时间, 但效果评价却非常单一, 既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 更难以反映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鉴于这一点, 以上述实验为例, 多元化评价模式如下进行。

在当下实验教学中, 两个学时完成一个实验, 教师在实验之前给学生介绍、讲解20 分钟左右, 其余时间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 两名学生一个实验小组, 互相协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 实验步骤很清楚, 电路联接也比较正确, 但在诸多次实验中, 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非常差, 比如用示波器调试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较为困难, 他们在基础物理实验中已经用过示波器, 可是到了专业基础实验课上还不会用, 问他们什么原因, 学生说时间一长就都忘啦, 说明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没有成为他们真正的操作技能。做实验, 说到底就是实验的设计、仪器的使用, 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7]。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 在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上, 应该多方面考虑进行细化, 不能只看实验报告。

在本实验教学中, 单项实验课“单管低频电压放大电路”教学效果评价情况见表2。这是针对验证性实验做出的效果评价模式, 如若是设计性实验, 教师就应该给出实验题目后, 放手让学生调研、讨论, 最后得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

2.3 实验教学效果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实施效果。自初步构建了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效果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以来, 课题组分别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3, 4 两个班进行了尝试, 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为例, 将建筑与能源环境专业2013-2 班作为对比班,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3-3, 4 两个班为实验班, 对比班和实验班人数均为30 人, 从图4 中可知, 无论对比班还是实验班, 其成绩均呈正态分布, 但实验班的整体成绩明显优于对比班, 降低了60-70 分和70-80分之间的人数, 提高了80-90 分和90-100 分的人数, 使实验成绩分布更为合理。同时, 从学生和教师的双方评价来看, 学生们对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达到了94%以上, 而课题组教师对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满意度为97%, 从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中, 也说明了教学效果多元评价模式确实能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价, 又能充分吸引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 主动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 更难能可贵的是, 有更多的学生在课内学习之后, 能主动的进入实验室进行课外探索, 研究学习, 对感兴趣的课题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这表明, 本评价模式收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 电工电子类实验课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改革的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促进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整合实验现有软硬件资源, 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8], 改革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经实践初探做如下建议。

3.1 与时俱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方法, 是多元化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基础条件。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优化按照教学总体考虑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 突出基础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创新性[8]。

3.2 循序渐进, 加强实验教学开发建设, 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是多元化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关键所在。强调实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激发学生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9]。

3.3 有的放矢, 立足本科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适当融入科研元素, 促进教学、科研成果、产业实践的有效结合, 培养全方位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是多元化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目的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和科研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挖掘科学研究能力,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 是推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关键, 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课题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重视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注重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并将其应用和实践, 探索得出了适用于电工电子类实验课教学效果评价模式, 对保障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志华, 梁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论坛, 2010, 2:115-117.

[2]张晓林, 杨安平, 唐冬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多元化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6 (7) :633-635.

[3]林吟玲.高职实验室开放式教学与管理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8, 34:77.

[4]李健.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 4:79-84.

[5]陈雪芬, 郭伟良.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86-90.

[6]程姗姗, 项国雄.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的学习评价——协商式学习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2:62-66.

[7]张晓晖, 杜学东.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 29:184.

[8]陈琼, 翟志清.基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 2012, 4 (15) :134-137

实验课的教学启发 篇11

在教学中提倡多让学生参加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起实验来兴趣浓厚,到了下课时间学生仍然想继续做,这样学生才会爱上科学,长此下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也会明显提高。常常看到在课堂上有了实验操作,学生就会有专注的神情、凝神思考的样子、协同做实验配合默契的神态。

三年级科学课,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教科书选择的种植、研究对象是绿色开花植物——凤仙花。三月播种,六、七月种子成熟,生长期刚好在一个学期内,有利于组织学生观察、研究绿色植物出生——成长——繁殖——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我在教三年级科学关于种凤仙花的内容时,在课堂上介绍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教学生把花种子种进花盆。并且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过一段时间我检查一次,在凤仙花开花时,还给种得好的学生照了照片,这样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能力,持久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耐力和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爱花爱美爱生活的情趣,现将学生日记摘要如下: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黄瑞华

时间:4月3日

我的花已经长出了小苗,叶子非常鲜绿。有两片叶子是圆的,有两片叶子是尖的还有白白的根和红红的茎,看样子很健康。明显比以前长大了。

再过几天可能要有像刺一样的叶子了。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段俊龙

时间:4月3日

今天我观察了我们班同学阿合丹种的凤仙花,她种的花长出了很多苗苗。今天还有一颗种子从土里长出了嫩芽。

老师说:花要放在温暖的地方,要多浇水,才能生长得很快。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阿合丹

时间:4月3日

我的凤仙花刚开始的时候,一直不长。有一天上科学课的时候老师叫我的名字,给我说:你种的凤仙花长出来了,老师一说我的心里很高兴。迫不及待地到老师的办公室,一看,长出了十四颗小苗苗。我打算不拿回家,放在班里。

我还知道种凤仙花要放在太阳下面,还要施肥。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陈泉舟

时间:4月3日

我把花种子放在一厘米深的小洞里,埋上土。我给它浇水给它晒太阳。

现在,它长出了芽,是绿色的,很开爱!一天浇一次水一个月后它就会长得很大了。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付鑫焱

时间:4月3日

今天,我观察了阿合丹的凤仙花,他的凤仙花的叶子是两瓣的,颜色是嫰绿的,茎是细细的粉粉的,种子已经发出了十几棵苗苗,有几厘米高。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严婧怡

时间:4月3日

今天我看了同学种的凤仙花,别人的都发芽了,可是我的还没有,我发现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圆圆的,而后面长出来的叶子是尖的,而且茎是粉红色的。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实验报告等。也是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有时候我还让学生写调查小报告,写科幻小童话,结合科学常识的搜集整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的“小水滴奇遇记”“植物乐园”等文章内容很丰富。

在教学是三年级第一单元本单元植物的生长时,共七课,教材以凤仙花的生长发育的顺序安排的。而这简短的几节课要随着凤仙花生长情况走,要分散在一个学期之中。因为凤仙花生长期是四个月。如此说来,在教学凤仙花的内容期间,穿插什么内容教学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改地方了。

在我们新疆三月份上旬就常常开始化雪了,而科学教材中关于温度的内容在第三单元,如果按照教材的时间安排就要等到五月了。那时候天热了外面早已经不见了雪的影子,要取冰得从家里带,还得要保温杯装好到了第三节课或者第四节课才上科学课,这就有些麻烦,给学生带材料上课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我就想再教第一单元的时候把第三单元穿插进来教学教室外面就有雪或冰,上课前学生可以就地取材准备好冰雪,三月份外面的雪还没有化完。学生在做冰化成水的实验或者水结冰的实验,以及水的三态试验等等都好就地取材,我就是这样调整教材顺序的。在课前学生就积极把需要的冰或者雪准备好了学生上课做实验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这样因为学生有东西操作就能够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观察的题目让学生去多看看、多体验、多操作、多发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从而达成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奠定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探究科学的好习惯、好品质。

总结: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着眼点是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学生动手就要给他们提供丰富动手操作材料、研究课题、研究项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备课上下功夫,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也要做多方考虑,做充足的准备,给孩子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种子,让他们去耕种、施肥、浇水这样才有可能会有丰收的希望。

实验课教学模式 篇12

药学实验的实验内容一般均为经典的实验项目, 从实验设计、方法、操作, 到实验数据处理、讨论及报告的撰写, 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即所谓的验证性实验, 由带教教师负责全程指导, 规范学生操作, 填写实验报告等事宜, 学生只需照章操作、实施实验、记录和处理数据及现象、按要求编写实验报告。学生没有选择和发挥的机会, 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利于当代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

由我院唐辉教授倡导, 并在药学本科学生教学中组织实施的小学期制实验课教学, 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和药理学4门药学的主要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交叉渗透,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和设施, 集中4周时间分别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 有效地解决了药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弊端。笔者通过3年的集中实验教学带教工作, 体验到小学期制实验课教学对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方面的益处, 现介绍如下。

1 传统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1) 实验内容陈旧, 验证性实验占绝大多数, 学生只是“照方抓药, 按部就班”, 这样难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2) 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实验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充足, 难以满足综合性实验的要求。 (3) 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与药学其他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的交叉、渗透性不强。 (4)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教师的成绩评估不规范, 很多学生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太肤浅, 讨论不系统、规范, 且实验报告相互抄袭、应付差事和敷衍了事的情况严重;对于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 教师经常采用书写是否认真得体、字迹是否工整等作为主要的评定手段。 (5) 教材建设不规范, 实验使用的教材多年没有修订, 内容陈旧, 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出现的新想法很难在以后的教学中传承。

2 小学期制集中实验课教学的改进

2.1 实验的内容和形式[1~2]

小学期制集中实验教学整合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的实验, 在4周时间内 (每门实验课程一周) 完成一定的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各学科的实验药物可以相同或不同, 比如都研究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 但实验研究各有侧重, 即分别研究相关药物的合成、结构分析、剂型制备、药理活性的比较和分析。小学期制实验设计和操作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交叉, 如在药理学实验中, 可对照验证多种相关解热镇痛、镇痛或麻醉药的药理活性, 并考虑使用一定的分析、分离手段 (比如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等) 来验证、分析这些药物。

笔者所带教的药物化学合成实验, 主要在正交试验设计合成工艺、TLC跟踪反应进程、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鉴定产物性质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实施。我们突破以往实验课过于依赖实验教材或讲义的现象, 特别在合成工艺设计方面, 将正交设计的L9 (34) 表运用于实验设计, 教学中以实验组为单位完成正交表9个实验点的多次平行操作 (4次以上) 。需要考查的4个实验条件分别拟订为:乙酰化试剂、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 在加入的基本原料 (水杨酸) 的质量固定的前提下, 采用与文献相似的配比。在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反应中使用的乙酰化试剂、催化剂和反应使用的溶剂, 让学生查阅资料后进行预试, 并根据初步实验结果讨论后决定反应所需的溶剂, 比如乙酰化试剂可以选择冰醋酸、醋酐或乙酰氯;催化剂可以选择吡啶、DCC、三氯化铝、碳酸氢钠、对甲基苯磺酸等;同时除了将酰化试剂直接作为反应溶剂之外, 还尝试使用了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氯仿等不同溶剂;检测反应进程的薄层层析, 展开剂的选择及混合溶剂的比例, 同样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查阅的参考文献去摸索, 并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用。实验条件的摸索, 实验数据的读取, 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实验报告的编写等都是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完成的, 虽然相对繁杂, 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实验的思路, 增强了实验技能, 提高了学习相关知识、实施实验的兴趣。

2.2 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3]

在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教学实行的过程中, 我院的药物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和制药工艺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统一调配, 开放式使用。且我院实验室的大型仪器, 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低温冷却液循环泵、旋转式压片机、全自动旋光仪、智能药物溶出仪、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等, 配置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性能优越, 配备齐全。在优越的实验室条件下, 满足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现代实验教学及科研活动的要求, 保证了整个实践教学的正常实施。

2.3 药学各学科的交叉

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教学中, 整合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这4门药学主要学科的实验内容, 教学安排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科的相互交叉。笔者所带教的药物化学实验, 除了有药物合成设计方面的内容外, 还充分应用到药物分析的波谱、色谱, 药物的溶解性、理化性质、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 也涉及到了药剂学的相关内容。

2.4 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与评估及成绩评定

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教学, 学生的成绩是综合4门实验课程中的实验成绩来评定 (各占25%) 的, 强调了实验成绩的综合性。各学科的评分, 由各带教教师根据实验报告、预习 (设计、查新) 情况、平时表现等综合给分,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实验结果处理由带教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验设计及实施情况来处理, 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编写实验报告, 严禁抄袭, 鼓励创新思维。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文献编录的格式列出合成的正交设计表及结果、薄层层析的模拟图、红外光谱的谱图和主要数据点、产物及对照物的熔点等, 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达到文章的格式要求。

结果分析强调师生的充分交流和互动, 比如正交设计合成路线, 每班学生的9个实验点平行做了4~5次, 实验结果 (产量或产率) 没有按照取平均的方式进行, 而是在师生商议的前提下去掉4~5个数据中差异最显著的1~2个, 只取了2~4个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这主要是因为从多年的带教经验中我们知道, 即使使用完全一样的实验条件和工艺路线, 各组的实验结果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的, 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如搅拌是否充分、投料时称量的误差、过滤及重结晶处理是否得当、投料是否完全进入反应瓶及反应液 (挂壁、漏出和液体蒸发等) 和控制反应时间、温度的误差等因素, 不同实验组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是很正常的, 所以应该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修正。对正交表的数据处理, 带教教师同样要求学生应查到不少于两篇的同类正交设计内容的文献, 参照相应格式和方法处理数据, 并填写实验报告。

由于使用了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检测, 相应的结果及数据能真正反映实验是否按设计的路线正常反应及反应有无副产物等情况。还可用红外光谱仪的数据库标准图谱和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和比较, 学到了仪器软件使用过程中很多图谱数据处理及分析的新知识。

2.5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教学在课程体系方面有效地改进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一些不足。

2.5.1整合各学科的实验内容, 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4]

在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教学中, 首先, 我们摒弃部分陈旧的验证性实验, 开发出与学生自身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实验;其次, 我们还增加了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重, 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再次, 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提高了化学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具有学科交叉性质实验的水平, 提高了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5.2构建药学各学科实验教学相协调的教学管理方式, 有效地增进实验室建设

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教学将药学各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 初步形成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及专业实验4个层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实验阶段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则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而且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统一管理、使用大型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和设施, 组织与协调实验教学改革, 统一采购实验教学仪器和用品, 并利用学校有关项目、大学财政支持和学院配套等多种途径进行实验室设备、物资的采购及更新, 从而能更有效地保证药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整个药学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2.5.3促进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的教学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积极开展实验方案研究、成果论证及总结等相关教研活动。 (2) 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和从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和撰写教研论文。 (3) 采取多种优惠政策资助实验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进修、考察与交流。 (4) 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 从中获取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启发。 (5)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充分吸收外校的实验教学经验, 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提高我校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 (6) 建立专家组, 进行实验教学的随机听课制度,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期制药学实验课教学在我院已实施了3年, 在院领导的关注和协调、任课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几届药学本科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日臻完善, 进展顺利, 且获得了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广大师生的肯定和好评。但在实验教学中仍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困难, 我们积极探索和应对, 向科学化的实验迈进, 通过众多教师的不懈奋斗, 相信我院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必会取得进一步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康艳萍.开放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2) :403.

[2]王海燕, 王海涛, 康文艺.以创新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技资讯, 2010 (29) :184-185.

[3]叶发青, 陈莉, 李炎坤.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药学教育, 2002, 18 (2) :51.

上一篇:植物病理学下一篇:英语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