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思维

2024-09-29

管理创新思维(共11篇)

管理创新思维 篇1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 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和专注性。它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其基本特征是: (1) 将新问题归结为旧问题的趋向性; (2) 扩大已有经验的应用范围。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 但也有消极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习惯性思维上, 容易产生负迁移作用, 也会造成方法定型化, “先入为主”的情况有时还会以“功能僵化”的形式反映出来, 从而形成思维的惰性与呆板性, 妨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消极的一面,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采取反思维定势的措施。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状态,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凌乱状态, 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已知买3个空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现在有120个空啤酒瓶, 最多可以换多少瓶啤酒?” (1瓶啤酒指1个空啤酒瓶+1个啤酒瓶中的酒) 。学生都这样做:120÷3=40, 4÷3=13……1, 13÷3=4……1, 4÷3=1……1, 剩下3瓶还可以换一瓶, 总共可以换:40+13+4+1+1=59 (瓶) 。许多家长也这样认为。但这道题的答案是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家长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脑筋急转弯”, 成年人都想不出, 孩子怎么办?家长为何有这种感慨呢?是因为大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解决本题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可以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 只需从题目中3空瓶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这个条件进行组织, 再灵活、创造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思路:逐步推导法。第一次, 用120个空啤酒瓶换来40瓶酒 (含瓶) , 喝完酒后得到40个空啤酒瓶;第二次, 用40个空啤酒瓶换来13瓶酒 (含瓶) , 还剩1个空啤酒瓶, 喝完酒后得到14个空啤酒瓶……列式:120÷3=4040÷3=13……1, (13+1) ÷3=4……2, (4+2) ÷3=2, 40+13+4+2=59。因此, 一共可以换59瓶啤酒 (不含酒瓶) , 还剩2个空啤酒瓶。关键剩下2个空啤酒瓶怎么处理?方法1:分析酒瓶个数与能喝到的啤酒瓶数之间的关系。喝完40瓶酒后, 原来的120个空啤酒瓶就剩下40个空啤酒瓶即喝40瓶啤酒需要80个空酒瓶, 每喝1瓶酒要2个空啤酒瓶, 因此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喝。方法2:借助生活中借东西、还东西的经验得出, 可以先向商店借1瓶啤酒喝完后再给商店3个空啤酒瓶。这样还是按照3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含酒瓶) 的方法交换, 商家并不吃亏, 即从这个角度看, 2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不含酒瓶) 也是可行的

第二种思路:根据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以及每瓶啤酒 (含瓶) 喝完后又有一个空啤酒瓶, 得出每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 (不含瓶) 。因此, 120个空啤酒瓶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 (不含瓶) , 列式为:120÷ (3-1) =60。

通过思维的转移, 从而不使自己的思维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个侧面,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转移思维方向与联想方式, 不断改进与扩充已有的结果, 不仅重视常规方法, 同时也重视非常规方法, 得出的结果立竿见影。

又如有3个大学生到一个旅店投宿, 旅店还有一间客房, 安排他们3人住在这间客房里。经理说要收600元, 于是他们每人交了200元住下了。后来经理发现他们是大学生, 可以优惠一点, 决定总共收550元。经理派一名服务员退给他们50元。服务员边走边想, 50元他们3个人分也分不开, 不如给他们30元, 剩下的20元就归我了。服务员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私自留下20元。可是他回去一想, 觉得有问题, 怎么算都是少了10元。他想:他们每人交了200元, 我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等于他们每人都交了190元, 190元×3=570元, 再加上自己留下的20元, 总计590元, 那么还有10元钱到哪里去了呢?解决本题时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用逆向思维去考虑和处理问题, 往往可以是从“出奇”出发, 而达到“制胜”的目的。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 正向是指常规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 逆向则恰恰相反, 是对传统习惯、常识的反叛, 是对常规的挑战, 它能克服思维定势, 破除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模式, 它会使人感觉新颖, 喜出望外, 别有所得。实际上, 这种逆向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过来想”。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 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 就想办法间接解决。本题可这样解释:600-50=550是3个人的, 服务生藏起来了20元 (20元也是3个人的) , 每个人还有10元:3×10=30, 50+20+30=600。或实际上是三个人每人交给190元, 一共花了570元, 其中550元给了老板, 剩下的20元被服务员拿去了。换个思维方式思考, 再困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在生活中,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总是习惯于按照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从来也不去尝试全新的思考方式, 这会让人的思维逐渐僵化, 会让人的生命变得毫无生机。如果能突破思维定势, 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换一种眼光去面对困难, 就会获得丰盈又芬芳的硕果。

管理创新思维 篇2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管理创新思维 篇3

一、摒弃表象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物理现象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在学习各种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形成由物理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影响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如“相对运动与静止”“匀加速运动”“动量守恒”等物理概念与模型的建立时,学生受生活经验的表象影响,造成思维障碍,经常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思维偏离正确的轨迹。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破表象,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中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去伪存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

二、将具象抽离,寻找隐蔽的实质

物理现象常涉及众多因素,有些是“显因素”,有些是“隐因素”,学生容易忽视隐因素,事实上许多“隐因素”才是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健身公园中的铁质双杠和木椅,在长时间太阳光暴晒下,是否温度一样高?相当多的学生都说铁质双杠的温度高。这种错误的结论的实质是学生忽略“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隐形条件,仅凭生活中的经验——人体感觉的冷热程度来判断。把生活具象和抽象的物理概念相混淆。实际物理问题的实质往往是隐蔽在具象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由表及里,寻找物理现象的本质,找出与物理问题相关联的物理概念,并用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能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兴趣,夯实基础知识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尤为重要。教学中不仅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还可制造一些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探究“蒸发制冷”这一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发给每位学生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用用浸有乙醚的棉花团裹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现象。学生惊奇发现温度计的度数急剧下降到0度以下,这一巨变让学生兴奋,急于探究其缘由。远比强调学生要认真学习有效得多。课外活动中多组织一些实用物理兴趣小组,如摄影、无线电、航模小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加深了物理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兴趣之外,一定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双基”教学和训练非常重要,切不可轻视。在教学中应力求精讲、巧练、学透、活用,既减轻了学习负担,改变苦教苦练的题海战术,又有了好效果。

四、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以智慧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等要素构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以往教学优点的同时,一定要打破老框框,摆脱习惯性思维的缺陷,突破思维定式。如在“提问—讨论—反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上“与众不同”,在平常作业时,要求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批改作业时,不只满足学生的标准答案和完整的解题步骤,而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想法和答案,即使不够成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克服思维障碍的法宝,也才能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形式是多样性的,有形象、抽象思维,求同、求异思维,集中、发散思维等。教师更喜欢培养学生的求同性,要求解决问题思维趋同性时,对书写格式要求具有整齐划一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唯师、唯书的思维惯性,不敢质疑,不敢怀疑权威。若是这样培养学生,即便是高分生也难以具备创新能力。爱迪生的“奇思妙想”才使他成为发明大王,爱因斯坦的“离经叛典”才有了伟大且具超前性的相对论。因而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时,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有如下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验证假设—获得结论。物理学上著名定理、模型,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基本离不开上述历程,就中学生而言,与专家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是有区别,但教师应教会学生适合研究的启蒙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得出正确的共性结论。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学习前辈名家的执着精神、愈挫愈勇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品质。(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职教中心)

消除思维障碍,培养创新思维 篇4

一、清除思维障碍, 提高思维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一般会出现台阶现象, 也就是两极分化现象。高中物理阶段的物理知识, 无论是从难度上还是知识容量方面比初中阶段都难得多, 知识存在很大的跨度。种种现象表明, 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比初中高得多, 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是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 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物理思维。其次, 进入高中以后, 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班级中物理成绩差异非常大, 不仅有个体差异, 而且存在群体差异。优等生能够通过观察顺利地解决问题, 但有的学生即便了解了课本知识内容, 对其本质问题还是不能深刻体会。如加速度的概念、电学、电工学等, 有的学生仍然会停留在初中的认识上。所以,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要扫除其思想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 消除思维定势, 适应新的学习形势的需要。

二、灵活联想变换, 培养有序思维

一切物理现象都是有序的, 人类对物理现象认识的过程也是有序的, 所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 使学生拓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在做习题时有的题目可用基本方法解, 这些题目思路明确, 方法直接, 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有些题目条件比较隐含, 内容新颖有趣, 提问深奥, 结果不容易直接获得。如果用基础方法去解, 则可能很难有结果。这就要求充分挖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灵活地进行联想与变换, 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牛顿定律F=ma这一公式, 是一个相对于质点的某一时刻而言的, 根据定律与有关概念学生应该能理解。运用牛顿定律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物体或一组物体, 要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质点。质点一旦明确了, 质量m就能确定, 加速度a与受力F才能够分析出来。质点的受力与加速, 除了根据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电场力、洛仑磁力公尺与加速度定义、运动学公式外, 还需要把力与加速度结合在一起分析, 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三、掌握思想方法, 促进思维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详细地描述物理知识、定理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 从逻辑性转向抽象性的过程, 论证推导的验算过程, 社会实践中应用的表现。全面地告知学生, 物理学科中每个定理的起源、发展、应用, 把科学思想方法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长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 就在桌面上演示推动物体, 从静止开始慢慢前移, 如果停止推动, 物体则静止, 因此得出结论,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同时, 告诉学生这一结论沿用了几千年, 直到后来人们发现, 当猛推物体时, 物体会从静止到运动再回到禁止, 这个过程中也是力来维持的吗?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过程, 把一个小球在对称的斜面上方释放, 如果没有摩擦的情况下, 小球就会滚至对面等高的位置, 然后往回滚动。如果把对面的斜面换成平面, 小球为了滚动到等高位置就会无限滚动下去。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的小球实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球的停止?小球在滚动过程中有力在维持吗?通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产生了思维的迁移。

四、分析综合思维, 提高思维品质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物理性质及运动规律, 就必须了解物质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的性质、特点和相互联系。所谓综合就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出发, 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分析与综合强调的侧重点个不同, 但属于重要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训练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为了弄清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采取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法。先让其中一个物理量保持不变, 再探究其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保持另外的一个物理量不变, 研究剩余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师生一起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保持电阻不变时,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保持电压不变时, 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这个基础上, 再综合得出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获得思维方法, 这比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定律的意义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克服思维定势, 有利于认清各种物理现象;扫除思维障碍,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年魁.浅谈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 2010 (12) .

[2]张永胜.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中学物理, 2010 (09) .

激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力 篇5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无论哪类课文,只要能抓住契机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都能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感受和想象,甚至还能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比较、求异和推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是抓住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情境。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抓住学生心理需求,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敏捷和高效的状态。教师可安排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小游戏,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调动他们的竞争心理,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国标本苏教版第9册《狼来了》的故事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愿意几人表演这个故事。教师通过了解得知很多学生都爱表演,于是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分组演练。学生排练的热情非常高,课堂氛围非常和谐。十分钟以后,教师选了几组上台进行表演,几个小组的表演各有特色,有的还临时做了道具,在表演中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由此可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能使学生很快地接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是抓住兴趣,创设激发动机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看了一个动画,主要内容是水不断滴在石头上,并形成了一个圆洞,教师结合动画讲了一个水滴与石头之间的童话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地边看边听,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小小的水滴竟然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堂课结束了,很多学生仍兴趣盎然,课间还向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

二、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从标点入手,引导续想。如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第三自然段描写飞天的句子最后用了省略号,教学时,教师就从省略号入手,鼓励学生去续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师:同学们。这里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成百上千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多得都写不过来了。

师:是的,你能想象出壁画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飞天吗?

生:有的头戴宝冠。身穿长裙,绸带缠绕着身子。

生:有的随着乐曲,载歌载舞。

生:有的一只手拿着香炉,脚下踩着莲花,飘飘悠悠地飞着。

生:有的纷纷扬扬地洒着花瓣。

生:有的像一只轻捷的燕子俯冲而下。

该案例中,教师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想象也是创新,一切创新都离不开想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从细节人手,读懂文章的精神内涵。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那一环节,引导学生从细节人手,启发学生去想象,读懂好汉。

师:面对洪教头的致命招式,林冲心里想什么?咱不说,读出来,好吗?(自由读,指名读,生读得很好。)

师:你读出了什么?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林冲面对洪教头非常轻松。他只是一横,往后一退,棒子轻轻一扫,就把洪教头打败了。(师板书:一横、一退、一扫。)

生:林冲真是谦虚,有这么好的武功,开始还不愿意比试。

生:面对招招致命的洪教头,林冲也不生气。你想啊,比武又不是拼命,你一来就想打死我。能不气人吗?可林冲还是忍住了。

师:很有见地,你说呢?

生:尽管洪教头招式毒辣,可林冲一边打一边可能在想,既不能打残洪教头但又要打赢。

生:我觉得洪教头很狂躁,也鲁莽。林冲呢,真能忍。还想得全面,更重要的是武艺高。如果他还活着,我真想拜他为师。(众笑)

抓住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细节,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想象。林冲的这一打,打出的是自尊,打出的是实力。此刻,学生想象着林冲打洪教头的情景,一个顾全大局、武艺高强的“好汉”形象便展现在眼前。

三、精心设练,培养联想思维

联想一词的意义为,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或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教师可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这样或许更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教学《莫高窟》时,学习“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时,教师就做了这种有效的整合。

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

生:我从“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觉得壁画宏伟,因为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肯定特别大。

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真仔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算术题。

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

师:请大家听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少间教室那么大?

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多间教室那么大。

生:哇!(这时,学生的情绪普遍激动起来。)

师:再听好,我们的教学楼底层共有6间教室,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那么多?

生:(有沉思的,有拿出纸笔计算的,有用手指在台上比划的,不一会儿,都说出了答案。)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占地面积那么大。

生:(情不自禁地)好大啊!

语文课上做数学题,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这已不是书本中的语言,而是学生由衷发出的感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真正地感觉出壁画的宏伟。所以,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广辟蹊径,独具匠心,就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实在,更精彩纷呈。

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够把创新地进行语文教学当成享受也会是幸福的。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感受文字之美,也可以使人拥有创新性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篇6

创新思维应具有思维的新颖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流畅性的特质, 它是思维品质的高级阶段。那么, 培养创新性思维在创新教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1.1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世纪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更高更快发展的时代, 是由产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时代,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了, 对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敢于求新的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更迫切了。因此, 肩负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 就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创新精神就是勇于探索、不断求异的精神, 探求本质、追求最佳的精神, 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献身事业、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些精神或者说能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而要靠后天的培养。这种培养又必须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始。

1.2是英语教学最终目的的需要

大纲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可以说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教材也适应大纲的要求, 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为交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并把训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但这种交际训练绝不是几个句式简单的重复、机械的操练, 而应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继呈现操练后, 应通过对话、表演、介绍等形式把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 选择开放性话题, 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机会, 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 提高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 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应根植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

1.3是学生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现在的中学生敢想敢干, 他们想象力十分丰富, 创造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的智力已接近成熟。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不落俗套, 追求新颖独特, 敢于动脑想象, 好奇心强, 善于观察和提出问题。同时, 经过一定的外语学习,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此时的外语课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 照抄照搬, 了无新意, 就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束缚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想尽一切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传授知识和创造性的活动, 促进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人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内在约定性, 是客观的, 它总是遵循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再到创造思维这一过程。因而,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1形象教学, 启发创造性思维

对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 英语基础薄、思维能力弱, 因而应首先重点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用形象思维来引导他们学习, 把抽象化、概念化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图像或行为动作, 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其头脑的活动, 使其对所接受的新语言理解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法:

2.1.1充分利用实物教学

把那些新颖别致或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吃的、用的、玩的等实物引进课堂, 不仅给学生以新奇有趣的情景, 更使学生把有关英语词语和与其相应的具体事物直接联系、对应起来, 输入大脑, 让他们直接感知、理解词语的意义, 减少母语的中介作用, 进而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

2.1.2利用行为动作的演示作用

由于有些语言的意义适合于动作、表情、手势、姿态等演示, 因而可以运用英语教学的全身反应法, 帮助学生把具体的行为动作与相应的英语词语建立直接联系, 消除母语的中介作用, 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2.1.3利用图画、录像、幻灯等手段辅助教学

图画具有形象、生动、具体、对学生吸引力强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可以经常使用简笔画、彩色挂图、插图及各种卡片进行教学, 达到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2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

抽象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和关键,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抽象思维包括多种形式, 其训练也有多种方式, 因而在具体教学中可全面灵活地运用各种抽象思维训练方法, 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2.2.1概括、归纳等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归纳、推理、论证、总结等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 也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基本功。教学中可采用诸如组织学生作结构相似类型题的练习, 安排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等训练, 提高归纳、概括、整理等能力, 同时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2.2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可以利用同类词练习训练学生的纵向联想思维, 利用同义词训练横向联想思维, 利用反义词训练逆向联想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以及自由联想, 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

2.2.3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散思维可以在同一客体不变的事物中求变化, 并以此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广阔性, 使之能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表达问题, 克服思维定式。比如, 教师在句型教学中使用发散式习题, 引导学生从“发散点”出发进行各种表达练习。教师的提问应一改过去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问题, 而可以设计成多种答案的发散性问题,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束缚, 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提问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因此, 这种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潜能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2.3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强化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较大, 而学生总习惯用母语思维, 按照母语的惯性学习英语, 影响学习效果, 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英语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英语的语言环境, 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3.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上课是师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好机会,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力求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 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听、多讲英语。这样, 既能增加课堂的英语气氛, 又为学生创造了语言环境, 增加了听说机会, 有利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使用课堂用语必须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经过日积月累, 随着学生反应能力的增强, 自然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3.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一是举办英语角。在课余时间, 举办定期英语角, 以本教学班为主, 可以适当吸收外班甚至校外学员参加。在这里, 大家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课业甚至时事交流, 各尽自己所能, 不必顾及对错, 没有因说错而“不好意思”、给老师留下坏印象的担心, 此举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口语, 而且, 可以产生英语环境这样的小气候, 可以促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二是组织英语课余活动小组。在小组活动中, 大家一律用英语交流, 无论制定规划、组织活动、进行总结, 都用英语进行。三是举办英语晚会。让学生用英语表演对话、讲故事、猜谜语、唱歌, 还可以请家长参加, 在欢歌笑语中增强英语思维能力。

摘要:创新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高级阶段,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创新思维要通过形象教学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让学生用英语思维等手段来培养创新思维。

管理创新思维 篇7

一、用创新精神引领阅读教学

让创新精神走进阅读教学, 首先是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这块芳草地上, 有许多教师开始了自己特色的阅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五步阅读法”等等, 就是创新精神的结晶。语文教师除了要学习教育家们的创新精神外,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尽快具备创造型教师的品质。心理学家认为, 创造型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还应具备以下非智力特点:有创造性动机, 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热爱创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能运用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方式进行教学;善于用自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带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研讨的平等思想和态度。

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 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 启动个人心智,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 对课文做出解读, 获得深刻独到的感悟, 养成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六训”, 即“引导——讲解——点示——拨挑——评价——规范”,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 它不再是填鸭式,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读法, 而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载体, 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质疑研讨, 启迪创新思维

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 只有对课本进行认真研究、全面思考、深入理解, 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并且这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大。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 “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而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 显然, 前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后一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课堂解疑是解决学生疑问的主要途径。有些疑问, 可能是个别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不具有普遍性, 但也不可弃之不管。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标明“这个问题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三段就会找到答案”, “这个词可以查词典解决”或简短地给出答案。他们尝到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甜头, 在下一篇课文预习时, 就更加积极、踊跃, 从而超额完成质疑作业。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切地体会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自由品读, 张扬创新个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是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教师的教案相去甚远, 这时, 教师千方百计地要把学生的思路往回拉, 往自己的教案上靠。这样的结局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另外, 从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关系上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常被教师的讲解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 使阅读这种本应该是阅读者极富主观性的个体再创作过程, 成为机械、呆板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被泯灭。总之, 教师、学生、文本三张皮的状况充斥着阅读教学的课堂。

有一篇文章写道:“墙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 爬到一大半, 忽然跌落下来, 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往上爬。”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 感叹道:“一只小小的虫子, 这样的执着顽强, 失败了, 不屈服;跌倒了, 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 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小小的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它, 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 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 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 可它就是不反省, 不肯看一看, 唉!可悲的虫子, 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如果再失利的话, 我应该学得聪明一点, 不能再闷着蛮干一气了,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 可不是虫子。”一只小小的虫子给了人不同的启迪, 得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 人是有思想的人、有个性的人, 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 没有固定的模式, 尤其阅读更是如此。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有些夸张, 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群体阅读, 但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依归, 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读还给阅读主体,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追求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和谐统一, 这样, 才能合理兼顾三者的关系, 形成合力,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价值和意义, 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得到充分的肯定, 使课文发挥最大的作用,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尊重和保护, 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培养。一句话, 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篇8

数学家波利亚就曾指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要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 鼓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 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 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的欲望, 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 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 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我与学生融为一体, 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和学生一起比身高、量身高, 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 然后每个小组进行, 看看谁最高, 高多少, 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 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 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多启发、多引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 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 从而有所发现, 找到规律。例如, 在教学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如牙膏盒、冰箱、空调、魔方等等,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再让他们每人摆动学具,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 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 再让他们用多个小正方体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时我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由27个小正方体搭成) 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几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搭成一个比它大的正方体呢?学生兴趣极高, 在动手操作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渗透, 创造思维解决了问题。

三、改革评价方式, 培养创新品质

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必须改革评价标准,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 善于包容学生, 谅解学生的错误, 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 着力挖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 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 要加以呵护, 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 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 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创新突破 篇9

而要实现思维创新, 前提是把思维定位于新的深度、广度、高度和速度。 创新思维是人的基本能力, 要创新就得有创新思维。 但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提高的。 培养和提高领导创新能力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思维的开发、训练和行为修养、实践锻炼的过程。 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强化问题导向。 培养创新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重视问题意识。 因为, 问题会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快速变化是时代的特点。 每一个成功的奇迹都是不断求新、求变的结果, 多变、快变、巨变是21 世纪的主旋律。 我们在变化中寻找问题的起点, 在变化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大科学家玻尔也说,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现知识, 去实验, 去观察。 ”由此, 我们不难体会到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应该说, 任何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问题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才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树立明确目标。 发现和确认问题后, 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 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任何创新活动, 都是和目标分不开的, 也是为追求一定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 能激发我们恒久的创造和探索热情, 为创新提供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近期目标, 则能激发起人们进行创新的冲刺和冲动, 并对领导创新产生思维“聚焦”的作用。

有些人主观上却缺乏开拓精神,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或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 不想再创新优势, 攀登新高峰, 仍然停留在“不求上进、但求安稳、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中, 即使口头上喊着创新, 也是漫无目标的创新, 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生命。 因此, 在创新过程中, 务必要把握住创新的目标, 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的动力, 在挫折中磨励自己的意志, 始终如一地沿着目标奋斗,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调动创新欲望。 实现创新目标的动力, 来自于一定的压力和欲望。 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没有创新欲望的人, 不可能追求创新, 也不会有所创新。 一个人有欲望, 才会有朝气, 才会积极主动, 才会有创新的行动。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心中往往充满强烈的进取欲望, 而决不甘居人后。 法国统帅拿破仑曾说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不是一个好士兵。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人按兴趣做事, 能够发挥潜能80%~90%, 注意力高度集中, 长时间不疲劳。 广泛的兴趣, 能使人们接触和注意多方面事物, 获得广博的知识, 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 从而强烈地吸引人们去不断开拓和创造。

4.塑造良好心态。 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需要培养广泛而持久的兴奋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 有积极的心态才有积极的人生。 良好的心理状态, 不仅是创新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 而且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消极的心态会抑制人的聪明才智, 长期的消极心理还会形成浓重的心理阴影, 产生更大的心理障碍, 影响创新目标的实现和规划的落实。 在创新过程中,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创新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努力做到:不为功利所动心, 不为挫折所折腰, 不为困难所吓倒, 不为压力所屈服, 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宠辱不惊, 真正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强者。 在创新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逆境和困难。 逆境并不可怕, 只要有一颗不可战胜的心, 我们就能战胜逆境, 赢得胜利。

5.注重知识积累。 创新是以渊博知识为源泉的。 一个不学无术、孤陋寡闻的人难以对各类问题有什么高见。 所以, 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厚积才能薄发。 知识积累越丰富, 创新的成功率就会越高;理论根基越深厚, 创新的思路就会越清晰。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本领恐慌”, 老老实实多学习, 既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恶补” 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基础知识,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快充” 与实际工作有关的新技能”。 纵观历史, 凡是有作为的先哲伟人、巨匠大家, 几乎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通晓古今、才识渊博者。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在其所著《领导者》一书中, 考察分析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许多杰出政治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酷爱学习,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人之所以聪慧练达, 知识渊博, 也是通过不懈的学习获得的。要养成酷爱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才能不断夯实创新的知识基础。

6.讲究创新方法。 要创新, 必须懂得创新的方法和艺术。否则, 辛苦劳累, 还不会有效果。 创新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遇到困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用的不是找借口, 遇见问题绕道走, 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怕的不是困难, 而是在困难面前缩着头, 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任何问题、任何困难, 就不成为问题和困难了。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有些人面对复杂局面和遇到复杂问题, 总习惯于将它想象得很难解决。 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复杂问题都难以解决, 也不是所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是复杂问题。 复杂的不是问题, 而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7.善于运用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什么都重要, 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想象力对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 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 都具有丰富想象力。 很多伟大科学理论、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

当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当蒸汽把壶盖吹起来了, 瓦特悟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新动力;当莱特兄弟梦想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 他们的飞机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人的想象力需要培养, 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 搞得不好, 想象力会被扼杀;搞得好才会成为爱因斯坦那样有创新能力的人。

8.培养坚强意志。 在日常的、常规活动中, 意志和毅力因素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创新活动中, 目标和方向性表现得异常强烈、鲜明, 没有它, 艰巨复杂的创新活动往往难以维持和进行下去;没有它, 宏伟的创新事业也难有成就和难以成功。

创新就是从无到有的突破, 就是我们过去没有的、过去不知道的、或者过去知道但不会做的, 现在通过探索把这些工作干上去了。 面临21 世纪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不断创新突破, 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当下“十二五”收官, “十三五”开局, 我们国家正在转型跨越的征程中, 我们所面临的困局, 需要不断地创新突破才能实现真正的赶超。 21世纪竞争的实质是创新竞争, 不仅激烈而且残酷。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唯有创新才能不断突破发展。

摘要:新的发展要有新的思路, 而新的思路来源于思维的不断创新。创新思维是人的基本能力, 但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提高的。我们可以通过强化问题导向、树立明确目标、调动创新欲望、塑造良好心态、注重知识积累、讲究创新方法、善于运用想象力、培养坚强意志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维创新,问题导向,创新欲望,创新方法,培养坚强意志

参考文献

[1]王鸿生.世界科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2]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新与发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营造创新空间 训练创新思维 篇10

策略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由于环境不同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其实,学生又何尝不像一棵棵幼小的桔树呢?他们结“桔”还是结“枳”的关键是看教师给予他们一块怎样的成长土壤。学生创新能力的生成需要的是一块能够开放心态、解放思想、张扬个性的自由时空,需要的是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研究成果也早已揭示:教学中的民主气氛会让学生心情愉快,情绪轻松,这样的情境会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内心独特的想法、见解和主张,不怕想错、说错、做错,从而使他们思维活跃,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大大增强,课堂内这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自己的创造潜能,迸溅出创新的火花。当然,良好的创新氛围的营造应该以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石,事实也是这样,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感到人格上的平等,而人格上的平等——教师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这种关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助推器。教师也只有与学生建立这样一种友善、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给学生一种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

策略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金钥匙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而我们说,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

策略三: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应该说,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积极性,又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策略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之成为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导火线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前奏。”培根也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则以肯定告终。”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质疑,使学生在问中学会创新。尤其是对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异想天开”的同学,应坚决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和创造精神大有裨益。

请看一段课堂实例:课堂上一位教师给学生讲同义词,他举了例子来说明同义词所表达的概念范围有大小:同样表示对方用武力来解决争端,概念最大的词是“战争”,其次是“战役”,最小的是“战斗”。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学生马上反驳:“老师,你说的不对,最小的应是‘单挑’”,学生一语既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语文教师并没有因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而是略做思考,马上肯定了学生意见的正确,指出“单挑”确实符合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概念内涵,而且两个人对打也的确比“战斗”的概念外延更小,他还进一步提出“决斗”也同样是这一词义中表达最小外延的同义词。

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用常规性的解释来回答学生的提问,久而久之,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失去活跃。结果,思维的稳定性强了,好奇心却弱了;解答性强了,发现性却弱了;描绘性强了,想象性却弱了;理解性强了,疑惑性却弱了;逻辑性强了,创造性却弱了。一言以蔽之,学生的整个思维变得机械和平庸了。

策略五.借助联想和想象,使之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腾飞的发射器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学习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在想象和联想中加深理解;而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直接的手段。”可见,联想和想象是多么的重要,它直接推动着创新思维的进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触发点” ,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诗时,学生经过讨论,品味出了“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句诗运用回环往复的互喻的妙处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联想可以让你品尝到在两个相似的或者有某种共同点的事物之间进行沟通的乐趣。你能尝试一下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略作思考,便踊跃发言:生1:夜空中弯弯的月亮,好象一只两头尖尖的小船;停泊在岸边的那只两头尖尖的小船,好象夜空中弯弯的月亮。生2: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好象,好象是地上孩子们眨动的眼睛;孩子们眨动的眼睛,好象满天闪烁的星星。生3:那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好象是一条腾飞的巨龙;那条腾飞的巨龙就是那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生4:那飞向月球的嫦娥一号卫星就像经济迅猛腾飞的东方巨龙,经济迅猛腾飞的东方巨龙就像飞往太空的嫦娥一号卫星。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们精彩的创见得益于创造性思维的两只翅膀——联想和想象。其实,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每位教师只要牢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创新能力成长的空间,那么,创新教育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11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创造力,而开发民族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得焦点,而培养创造型人才又源自于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多动老筋,勇于创新,如果把孩子都教育成规规矩矩,俯首贴耳的小傻瓜,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只强调知识不注重创造就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也无法持久进步。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就源于创新之中。

二、创造发明与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发明:利用创造性思维创制新的事物, 首创新的制作方称为创造发明,通俗地说就是创制以前没有的物品和制作方法。具原创性或首创性

创新:利用创造性思维改进原有事物或原有制作方法,使之成为新的方法、新的事物。通俗地说就是新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或者是指一切能导致创造性成果(如新的思维、理论、方法、策略、作品、艺术形式、艺术形象等)的思维形式。

三者的关系是:创造发明与创新是创造性思维运用的结果,而创造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又在于创造发明具有原创性,而创新不具原创性。

创造思维形式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二要素,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常见的创造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立体思维。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新的成果。使之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造思维形式的运用

联想思维的运用

联想思维: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称联想。从联想的过程分析,这个“由一事物”指的是已经感知的事物(原型),“另一事物”就是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新事物),因此联想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把已经感知的事物与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联想的结果分析通过联想,产生了新的事物(成果),其模式为:

从而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专用术语与汉语词语产生联想。

如在讲授高中物理“电势能”一课时,首先分析电场力作功产生势能,则这个电场力是原形,作功是联系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共同点,作工产生势能,将这个作功转移到其它物质或物体上,故而有:

这样,既培养了联想思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在“作文立意”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立意是作文写作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核心的部分,此时,若施以联想教学法,则学生创作思维活跃,立意深刻新颖,文笔流畅生动。如以“雪”做作文时,以雪为原型,与之相关联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水可以滋润万物,故而有:

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联想。

侧向思维的运用

侧向思维:是指利用其他领域的概念、知识、方法、思路和现象去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即从局外信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换一个角度、绕道走、另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变换角度所得到的杰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旁敲侧击、敲山震虎,这是另辟蹊径的结果;这是侧向思维运用的经典之作。

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指的是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往往从反面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反面想想、唱唱反调。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打破常规思维的单向性、单一性、习惯性,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 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指一件事情常常具有两面性,有时看起来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又如数学上的正定理、逆定理。

琵琶既可以手指,又可以拨片,可横抱又可竖抱。而"反弹琶琶"是作者经过了多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 (或相对) 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精湛的艺术表现,立意新颖、旋律优美,是逆向思维巧妙运用的结晶。"反其意而用之"也是逆向思维的表现,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

立体思维的运用

立体思维:是对一切固定的、一切框框的突破的全方位创新思考。运用全方位的立体思考是与人们脑海中的禁固思路相对立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本质地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如一个完整方案、一个实验,你就得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周密思考,科学设计,这样你的方案才能完整,你的实验才能成功!数学的立体几何就是要运用立体思维去学习、去解决。

形象思维及运用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取舍时所形成的,以反映客观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紧扣事务的形与像,依靠场景、画面、图表、言语和符号等一切可以感知的表象,通过对这些形象信息材料的领会和理解,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构思新假设、新理论、和新设想的必不可少的创造思维形式之一,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而且也适用于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等活动。

猜谜、编迷是训练形象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1)年级并不大,胡子一大把

不论看见谁,总爱喊妈妈。(打一动物)

(2)有根部入土,有芽不开花

虽是家常菜,园里不种它(打一植物)

编迷有多种方法

(1)象形法:即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把它和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花生——小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小胖子。形象有趣

(2)直述法: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通过比喻、状物等手法进行描述,越直接越好。

如公鸡——一朵红花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清晨縔子特别亮,唱得千门万户开。

(3)反比法:即按照事物的形态、特征,从反面去构思造象。如棉花:不是棉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子熟,只摘白毛不摘桃。

发散思维及运用

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通常是指以某一已知事物为出发点,通过联想、类比、分析或想象等活动,诱发新的事物的思维方式。这里“诱发”是关键,“发散”是特点,特征是新、异、奇。多才会有新、多才会有异、多才会有奇。其模式为:

其设问方式为“知多少”、“有哪些”。如以细胞为题:

利用“这个知多少”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去寻找“多”,从多中去寻找新、异、奇,从而列举了许多细胞名称。

集中思维及其运用

又称收敛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通常以需要探求解决的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采用不同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模式为: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课堂教学常用的基本思维形式,收敛思维是由"多到一",而发散思维则是由“一到多”,二者兼用效果更佳,

灵感思维及运用

是人们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场合大脑中所爆发出来的一种非预期性创造思维。灵感有三个特征:非预期的突发性,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认识过程的跳跃性。灵感的非预期的突发性,是说它有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而来,你千招万呼它偏不来:你无意寻觅,它却仓促而至。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发明活动中只占极短暂时刻。灵感的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即不以人的意识所左右。灵感在认识过程中的跳跃性,是指这种思维是在跳跃性认识突变方式中实现的。正是灵感的突发性和非自觉性。因此,大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旦灵感来临,便立即捕获,舍生忘死,在所不惜。灵感是一宝贵的创造力,也是创造思维、创造想象能力和创造记忆能力的巧妙融合。

想象思维及运用

是指在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灵活的思维活动方式,发明者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自由翱翔,出神入化,无羁无绊,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思维基础。通过想象,作家才会有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精彩片段。“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想象

上一篇:组织结构设计下一篇: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