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理论课

2024-10-05

高校体育理论课(共12篇)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1

引言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 也是每个人一生当今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中间环节, 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巩固与发展阶段, 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锻炼与养成终身锻炼思想为主要目标, 目前, “终身体育”的思想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并已经成为21世纪培养体育人才的根本目标, 从当前体育教育现状来看,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过分关注体育运动的技能要求, 而忽略了体育理论教学, 致使体育理论课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 而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对于其参加体育锻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改革, 改变当前体育教学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思想, 从根本上提升体育理论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1.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也将紧随时代的步伐, 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体育教学亦是如此, 因此, 推动体育理论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200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最初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 自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等, 各校根据《纲要》的总体目标,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体育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自主锻炼及树立终身锻炼思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理应加快创新与改革。在《纲要》中还明确指出,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要做到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与传授。针对于体育理论教学, 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增加体育理论教学, 以弥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平衡情况, 拓宽学生体育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认知能力, 并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科学锻炼。

2.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作为学生校园生涯的最后一次体育学习, 对于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思想的逐渐深入, 体育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具有思想指导意义的教学方面, 针对其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也展开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笔者首先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

体育教学主要包含了两部分, 一是理论教学, 二是实践教学, 二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 但是, 从当前体育教育现状来看, “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比较严重,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 体育教育过分强调了实践性及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多数高校在选择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时, 并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教学内容明显缺乏系统性, 甚至有些内容不仅抽象乏味, 而且与实践教学脱离太远, 并没有从实践教学及学生实际出发来选择理论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失去体育理论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更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科学锻炼, 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的时间, 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更加迷茫, 以至于很可能从心理上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反感。

2.2 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较低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一般都扮演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重角色, 而很多体育教师往往仅在实践课程中表现的比较出色, 他们都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 但是对于理论教学, 部分教师却表现了明显的力不从心的现象, 甚至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做表面文章, 并没有认识到理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也并未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学, 表现出较差的教学水平, 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3 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从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 体育理论教学应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其具备生动性、实践性等特点, 但是, 当前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的“黑板-讲台-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这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更不能使学生将所学体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3. 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对策

本文针对当前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理论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教学内容要突出实效性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也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 不断丰富与体育实践教学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内容, 着重强调理论课程对于学生体育实践的科学指导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的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运动当中, 突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以及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理论教学水平

体育理论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因此, 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体育理论教学水平。作为高校体育理论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 学校应当采取物质或精神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开展理论教学科研, 提升教师的体育理论教学水平。

3.3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体育理论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重要方式, 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的发展, 不利于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 为此, 我们可以选择采取“报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丰富体育理论教学模式,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小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资讯, 2011-05.

[2]杨桢.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8.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2

1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例如,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自己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和教学能力的缺陷。又如,许多髙校的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只有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才会将体育教学搬进室内,而且到室内之后体育教师就往往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认为下雨天不用上体育课,使体育课流于无政府的状态。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学部门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工作做得不到位,管理存在缺陷,以至干长期存在的“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

1.2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太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理论部分的学时必须达到教学总时数的12%,甚至还要多。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按照规定每周安排两学时的体育课,一学期的体育课的时数就是36,如果按照丨2%的体育理论课时要求,就是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时是4学时,而学生仅仅在这几个学时的理论教学中是不可能学习并掌握好应该掌握的知识的,而且我国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高校真正按照总课时的12%来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少之又少,很多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连最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用体育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了。

1.3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该走出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并且认真做笔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摒弃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体育理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升,从而真正做到体育理论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

1.4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随意性较大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指导体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依据,如果教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就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多选用的体育理论课教材版本较多,有髙校教师自编的版本,也有统编的教材,这些教材都各具特点,但是在编写内容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的教材根本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5高校体育理论考试的方法不灵活

考试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目前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就使得当前的体育理论考试较为死板。从以往的考试题丨丨来#,许多考试题都与学生的实际体育活动相脱节,学生往往在考试完之后就将其抛之脑后。这种死板的考试方法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健康知识,也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导致许多大学生走上社会放弃健身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急需对现在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2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策

2.1转变体育理论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教学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想使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取得较好的发展,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要转变体育理论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教学。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理论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2.2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只有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才能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高校除了可以按照正常的比例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外,还可以在不适合进行体育实践课时上体育理论课,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上体育理论课,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是知名的运动员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的讲习。

2.3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采取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图文并茂的对学生进行讲解,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学生的待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2.4髙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尽量统一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该尽量的统一,然后可以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加进学校教师自编的或者自己整理的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当然,这是在保证教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掌握到所应学习的知识,又保证知识的科学性。

2.5改革高校体育理论课的考试制度

考试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考察,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体育理论课的考试应该统一命题,同时还要统一考试的环境,另外,还要在现有考试的基础上加进口试及论文写作,这样能够保证更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检验,能够为其养成终身的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3

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一直秉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设法纠正放任自流的“放羊式”教学模式,在合理安排课的内容,严密课的组织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和改革尝试,使高校体育教学在科学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怎样利用体育理论课教学促进教学,结合体育特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方面,还似乎重视不够。本文以现代教育观为主要依据,结合体育理论课教育的现状,探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对策。

1、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可是,多年来高校体育课偏重的是以技術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近期的体育锻炼,理论知识指导少,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差,远期效益小。至今,人们还普遍被一种观念困扰着:“体育课就是活动身体,打打球,跑跑步,玩玩罢了,体育课不存在什么理论教学。”这不仅是对体育的曲解,而且是根本没有认识到体育是一门科学,不了解体育的真正功能。持这种观念的人,既是认识上的错误,又是观念上的错误,必将造成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受阻[1]。

体育理论教学没有落实到实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要注重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授。体育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应占总学时数的12一15%,但目前仍有许多学校未贯彻执行<纲要》中理论课教学要求,特别是技术实践课一遇雨雪天就让学生自习,教师舒适,学生自在,双方都省事。要知道,这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改变人对体育认识的一个绝好时机,否则,造成学生体育基本知识缺乏,主动思维、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能力差,偏离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校体育理论课实施的必要性

体育理论是体育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指出,体育课要注重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授。体育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应占总学时数的12一15%。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体生理功能,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手段来锻炼身体素质,使自己终身受益。这也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指导技术教学,技术教学又翻过来更好的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技术和理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体育理论教学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务必使体育理论课教学落实到实处。各级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好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需求,不能想当然的让体育老师来决定是否上理论课。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其中体育理论教学必须包含在内,必须将其纳入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不能随意删减。

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需要丰富多样,有实用价值。体育理论课应该讲授那些内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教材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学术界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更没有人对大学生们需要哪些体育理论知识做过调查,从而造成今天体育教师选择理论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影响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为此,有关学者走访37位公共体育课教师(副高以上)和9位体育社会工作者,采用“特尔菲”法确定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选择排序(限选三项)

内容 比例/% 排序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14.21 7

学校体育竞赛与组织 19.94 5

不同运动会发展史简介 16.07 6

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75.60 1

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体育理论知识 26.79 4

不同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与裁判 55.95 3

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分析 68.75 2

从排序中可看出,大学生们选择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运动项目技战术的学习等,这与目前体育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而是按自己认定的内容,讲述体育的概念与定义、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分类、运动竞赛的分类与编排、各运动项目的发展史、规则演等等存在相当大的反差,[2]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应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迎合学生的兴趣,不能生搬硬套将一些没用的知识。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更好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体育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理特性,由被动变主动,能主动的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终生体育锻炼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让学生认识体育课教学的本质。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那么简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很重要,通过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课教学的本质,发展智力,科学的参加体育运动,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应着重介绍终身体育的内容、方法,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知识,具有永恒效益,发挥体育教育的巨大作用。

重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和其它教师一样,都是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的高材生,学历基本上是本科以上,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是完全胜任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跟上体育科学理论发展的潮流,体育教师队伍的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稳定体育教师队伍。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队伍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培养出一批批身心健康的社会栋梁。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不可顾此失彼。理论课与技术实践课在实施中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来实施,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可顾此失彼。在实际操作中,要合理的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理论和实践并驾齐驱。在体育理论的讲解中,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可以贯彻一些体育理论的知识,比如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等。

综上所述,体育理论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课和技术实践课在关系上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切不可顾此失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作为实施体育理论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心理上重视理论课教学,不能敷衍了事,只有从心理上重视它,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为学校负责,为学生负责,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改革 篇4

按照教育学原理, 体育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运动, 在实践运动中发展理论知识。没有理论体系的教育指导或没有实践过程的科学运动都不能视为完整的教育。体育理论课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 可以使学生学会运动卫生常识、 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各种预防运动伤病的方法, 帮助他们健康的生活。因此, 体育理论课学习不仅能够指导学生更加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往往将实践教学置于主要地位, 而忽略了对理论课的教学, 且存在着诸多问题, 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 高等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对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湖南长沙地区十所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 选择40个教学班 (非体育专业) 约1500 人, 调查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了解程度, 明确体育理论教育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终身体育间的关系。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近些年来有关高校体育理论课方面的资料, 学习借鉴其中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 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2) 问卷调查法。结合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需要, 以及调查对象的特点, 我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发放调查问卷1496 份, 有效回收1294 份, 有效回收率为86.5%。

(3) 数据统计法。 通过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将收集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并且对得出的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所涉及9 项研究分别是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统计、 增加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必要性调查、 体育课程开设看法统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看法调查、经过一学期教学后, 体育活动认知调查、体育理论教学作用调查、本学期课程安排满意度调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体育知识讲座调查、体育课收获调查。

(1)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教学前, 仅18.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58.05%的学生对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建议或意见, 23.45%认为没有必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按照传统教学安排即可。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 有63.98%学生表示喜欢本学期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并有36.16%的学生将会“科学锻炼, 持之以恒”。同时发现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指导, 有超过90.0%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主动参加锻炼。

(2)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前后学生锻炼频率及体育课收获度对比, 学生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前, 53.81% 的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 一周内至少一次锻炼的学生不足47%。 教学后, 49.01%的学生认为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学到了体育知识与技能:40.82%的学生认为经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后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8.17%的学生认为本学期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满足的自身需求:仅有2%的学生认为教学没有效果。

通过教学统计, 超过90%的学生自身素质明显提高。对比教学试验前学生的平均体育锻炼频率, 越来越多的学生增加了锻炼次数, 平均锻炼频率提高, 学生体育素质平均水平增加。

(3)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教学前, 71.89%的学生关于体育课程的开设只是听从于学校的安排, 没有概念性的认识。经过一学期的教学, 84.89%的学生满意教学试验安排, 并且95.34%的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增加理论知识表示赞同。这表明, 通过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通过教学还表明, 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 超过84%的学生肯定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加强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并对以后热衷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结论

(1)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促进学生科学体育观念的形成与提高通过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知识, 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 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感悟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有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 能够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抽象化, 进一步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内在魅力, 并且享受到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 激发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动力, 自觉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2)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适度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 传授体育相关知识, 提出趣味问题, 激活学生集体中面对同一问题产生的多种疑问, 从而引导学生开发思维, 共同思考, 相互质疑, 相互辩论, 实现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学到了相关的体育知识, 潜移默化中激起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巩固对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迅速高效的进入学校状态, 更快速的掌握运动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自信心,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运动技能的形成, 需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第一阶段的泛化阶段, 是我们常说的感性认识阶段, 属于认知期;分化阶段身体初步建立动力定型, 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学习过程, 重要了解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

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 在这两个阶段中, 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体育理论知识, 不仅有助于对系统的运动技能信息进行统筹分析, 而且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及推动作用。

4、建议

(1) 教学观念上:高等院校领导和一线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 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2) 师资建设上: 各高校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

(3) 教学内容上:教材的选择要适当统一、符合实际, 教学内容确保系统、科学;

(4) 教学方法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讲授;

(5) 侧重性上:L将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做到各有侧重、合理搭配, 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湖南长沙十所高等院校30个教学班近一学期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试验调查, 探索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和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 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成伟, 唐峭峻, 普春旺.论高师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9) .

[2]吴明智, 曾吉, 李智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2 (4) .

[3]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 .

[4]段长波, 刘珂青.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5) .

[5]夏万峰.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现状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5) .

[6]张建新.浅析现代大学体育教育[J].科技信息, 2009, (35) .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理论

1、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体育理论课时数少。

目前,各院校体育理论基本上是执行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后称(纲要)〕为标准,<纲要》规定体育理论课不得少于总学时的这项规定看上去好象比97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后称(大纲))中规定的每学期体育理论教学为2学时多3倍的时数。我们认为(纲要)中规定的体育理论课时数与技术课教学时数还是相差甚大。要使学生首先了解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实施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然后要学生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各种项目简单的规则和技术原理,如此分配下来,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就难以应付,然而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对有系统教学的选项或选修班来说就更不能满足。

(2)高校体育理论尚无统一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载体,一本好教材能使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相得益彰。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尚无统一教材,各院校自行规定教材内容,不够统一,一方面会造成授课内容不一致,院校与院校之间不能及时联系,相互间的交流亦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教材内容和中学知识相衔接,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3)技术与理论相脱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从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方案,都突出了技术教学,相应的体育理论教学被忽视,甚至出现技术教学与理论相脱离。分析其原因有:

一是教师本身思想上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二是有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时有限,很难给学生讲清什么问题,理论课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三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教学中难以做到使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匹配。四是体育成绩的考核往往与体育理论无关。

(4)教学计划不落实在。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计划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突出的表现在雨雪夭,由于相当多的院校无室内场馆,即使有室内场馆,也因数量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无法进行体育实践课的教学,有些教师不注意利用因雨雪天不能上实践课之机来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而是通知学生自习或自由活动。就连计划内的理论教学,也由于不考核,不检查而放任自流。

2、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人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体育不能用单纯的自然科学来解释,也下能用单纯的社会科学来解释,就这一点决定了体育的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一卜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1}体育教学必须按教育理论的要求,确立其教学的目的、任务、阶段性目标1本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树立起“终生体育”观念。

(2)体育教学必须以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揭示说明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社会功能二体育的价值以及1本育的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的深层次认识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意识。

(3)体育教学必须贯彻马列注意毛泽东东思想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本育教学须以仪本解剖学和运劝生理学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结构,机能和体育运动与入本各器官的发育和生理功能变的关系。

(5)体育教学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保健卫生和我国优秀的传统养生学知识、促使学}i学全科学锻炼身体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6)体育教学必须以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心理素质与体育运动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稳定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

3、关于加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建议。

(1)建立体育理论教学管理系统。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休育的行政系统就是体育部(教研室夕,而体育部(室)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体育教学,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体育部〔室夕没有专门管理理论教学的系统。多教师认为理论所占学时比较少,用不着搞专门管理工作。大学生已经接受过十几年中小学体育教育,可以说他们在运动技术技能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理论知识却异常贫乏。体育不仅肩负着身体锻炼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围绕运动实践产生了大量的人体运动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是指导身体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体育部〔室夕应专门成立理论教研室,教研部室夕主任应重视管理工作,加强理论教材与教具的建设,并合理地调配理论教学人员,抓好管理工作。

(2)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相关的学科是众多的,要求掌握的知识量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胆地进行改革,突破《纲要)的框框,增加理论课时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强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根据国外很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的经验,笔作提出建议:体育理论课时数应占体育课的25%为好。

(3)统一体育理论课教材。

在我国,高校体育是必修课,高校体育理论是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高级内容,应当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较系统地掌握有关体育的产生、发展、原理、作用、价值以及它的运用。为此,国家应编写统一的教材来规范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编原则要科学,即由浅入深,自成体系,道理详实丰富,条理清晰,科学合理。

(4)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对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指导作用。

身体的运动是体育的主要特证,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教学要占重要的地位和很大比重。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所以此段技术技能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个深度和难度不应体现在让他获得多么高的技术、技能水平上,应体现在让他们具备一定的生物力学知识来理解运动技术技能形成的原理和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来懂得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过程对人体的发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学会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怎样对自身进行测定和评价来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上。总之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技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达到“知其所以然。”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6

关键词: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1-02

Experimental Study of Network Teaching in Tennis Theory Course of Normal University

LIU Dian瞘uo1,NIE Zhen瞲in1,LIU Jiu瞶ha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 114005, Liaoning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o apply network teach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nnis courses can help improve some inadequacies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help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eaching reform in our country to gradually form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of tennis theory course.

Key word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nnis; theory course; network teaching

21世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网络具有多种媒体的集成教学信息的扩充,教学过程的交互,学生地位的中心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情境的虚拟化等功能,它的运用扩充了教学内容,开放了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的发展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这都为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向学生传播先进的体育健身思想,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培养其能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思想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如何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思想和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利用计算机网络有效地辅助教学,实现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育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跟上时代脚步,这是新世纪高师体育教育者所面临的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鞍山师范学院2005级非体育专业本科生(大学二年级)中抽取两个自然班均为女生,一个班为实验班(31人),一个班为对照班(32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年来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专著50余部,论文100多篇。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的方式查询和收集了其它学科实施网络教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教学的实施方案,运行模式、评价方法等等。

1.2.2问卷调查法使用兴趣调查问卷,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一填写统一回收的方法,两种问卷分别发放6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本文运用“裂半法”(Split half)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兴趣问卷

调查得到“半测验”得分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814,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加以校正后,分半信度系数为0.8453。表明学生填写问卷的科学程度较高。

1.2.3实验法实验班理论课采用网络教学,对照班理论课采用常规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均相同。实验的时间为2006年3月~2006年7月。实验班的教学由教师将教学大纲中的理论课讲述内容利用asp.net制成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具有平台管理员资格,具有可随时添加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登陆情况进行统计,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权限。实验班每名学生具有唯一的用户名与密码,可以登陆教学平台。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教学程序见图1:

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基本身体素质(1 min跳绳、铅球掷远)和网球专项身体素质(底线三点移动)及体育兴趣调查测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具有同质性,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信度。两个班的测试和技评由非实验的教师担任,最终学生的测试成绩由3名教师的平均分形成。1.2.4数理统计法对试验前后所测得的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学生理论知识考试的比较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网球基本理论知识都有提高,但实验班提高更显著,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基本理论测试差异具有极大显著性(玃<0.01)。使用网络教学的学生,对网球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较好。

2.2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对学生网球技术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底线正手(斜线),底线反手(斜线)达标成绩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底线正手(直线)存在显著性差异;底线反手(直线)、发球(左区)和发球(右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网球课的网络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技术学习,我们选用了国内比较权威的教学片,供学生在线点播。在常规的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对于每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在运动实践课上新学的技术动作的技术原理和动作要领又较为陌生,而我们从事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一般又不是本专业的,所以在技术上的示范、讲解和理论方面的阐述难免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不清楚的地方,这就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造成了不能接受到正确的技术直观印象。而公共体育网球课网络教学中,由于一开始学生就有针对性地浏览了教师提供的标准的、先进的动作技术的直观示范的影象资料,这对于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直观定向有很好的作用。

2.3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从表5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后的体育兴趣调查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体育兴趣高于对照班。

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广博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体育兴趣。网络教学在信息传递上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自定学习进度,灵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网络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不仅有文本、图片资料,还有音频、视频和动画材料,使处在网络学习中的每个学生,可以任意调用和享用这些优秀的教育信息资源。正是由于网络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具大的教学资源库以及灵活的学习方法,改变了常规的课堂教学的枯燥单调,使得学生的每一次的网络学习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激情,强化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网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和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享受网络空间的广博和知识的海量,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 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有可操作性和实施的可能,易于推广。

3.2建议┆1) 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并且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建议应大力推广。

2) 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对教师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建议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这方面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3) 加强公共体育课网络教学的研究,深化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万文君,黄智武.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

[2] 王殿升, 邵瑞奇,王琦.体育学科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3] 李莉.高等体育院校网络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7

1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例如,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自己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和教学能力的缺陷。又如,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只有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才会将体育教学搬进室内,而且到室内之后体育教师就往往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认为下雨天不用上体育课,使体育课流于无政府的状态。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学部门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工作做得不到位,管理存在缺陷,以至于长期存在的“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

1.2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太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理论部分的学时必须达到教学总时数的12%,甚至还要多。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按照规定每周安排两学时的体育课,一学期的体育课的时数就是36,如果按照12%的体育理论课时要求,就是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时是4学时,而学生仅仅在这几个学时的理论教学中是不可能学习并掌握好应该掌握的知识的,而且我国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高校真正按照总课时的1 2%来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少之又少,很多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连最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用体育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了。

1.3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该走出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并且认真做笔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摒弃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体育理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升,从而真正做到体育理论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

1.4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随意性较大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指导体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依据,如果教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就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多选用的体育理论课教材版本较多,有高校教师自编的版本,也有统编的教材,这些教材都各具特点,但是在编写内容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的教材根本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5 高校体育理论考试的方法不灵活

考试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目前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就使得当前的体育理论考试较为死板。从以往的考试题目来看,许多考试题都与学生的实际体育活动相脱节,学生往往在考试完之后就将其抛之脑后。这种死板的考试方法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健康知识,也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导致许多大学生走上社会放弃健身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急需对现在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2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策

2.1 转变体育理论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教学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想使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取得较好的发展,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要转变体育理论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教学。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理论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2 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只有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才能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高校除了可以按照正常的比例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外,还可以在不适合进行体育实践课时上体育理论课,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上体育理论课,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是知名的运动员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的讲习。

2.3 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采取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图文并茂的对学生进行讲解,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2.4 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尽量统一

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该尽量的统一,然后可以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加进学校教师自编的或者自己整理的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当然,这是在保证教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掌握到所应学习的知识,又保证知识的科学性。

2.5 改革高校体育理论课的考试制度

考试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考察,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体育理论课的考试应该统一命题,同时还要统一考试的环境,另外,还要在现有考试的基础上加进口试及论文写作,这样能够保证更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检验,能够为其养成终身的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仍是体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该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摘要:体育理论课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体育理论课课时少、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使得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耿道熙.对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6(6).

[2]高军,郄捍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

[3]刘彬.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5).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8

一、开设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

在21世纪的今天,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却是参差不齐, 而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热爱程度、参与程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

首先, 大学生必须有终身体育意识, 即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培养的终身都具有的从事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将会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开设体育理论知识课程, 从思想上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使之了解体育的目的、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功能, 更进一步的形成自己的体育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二、开设体育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文献研究表明,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的体育教育理念与管理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 认为体育课就是简单的活动身体、跑跑步、打打球而已, 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体育实践课教学也是按照“学艺与练功”的方法进行, 只注重近期的教学效果, 而淡化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导致了学校体育竞赛投资大大高于体育教学投资。

1. 提高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理论课是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计划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增强体育能力, 培养自觉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成为体魄强健的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理论指导实践

体育理论可以对体育实践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详尽的计划, 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器械以及如何应对体育锻炼之中遇到一系列的突发事件、意外的运动损伤等等。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只有运用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 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设体育理论课的相关内容

体育理论的内容非常的广泛,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分为必修和选修课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的, 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不可能全部开设, 只能是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锻炼指导、运动损伤以及身体的养护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四、开设体育理论课程的形式

1. 开设选修课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把体育理论纳入公共选修理论课教学之中, 像其他课程一样, 设立一定授课时数和学分, 而不是把体育理论课作为实践课的“附属品”, 和实践课捆绑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 学习和锻炼的需要以及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自己喜爱的教师。

2. 重视体育实践课中的理论渗透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 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向学生穿插传授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理论, 解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在课间、课下也可以与学生交流、探讨、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这样的交流与传授既贴近学生体育生活, 让学生乐于接受, 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开设讲座

根据学校开课的情况、季节时令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把体育理论知识按照一定标准和体系以讲座的方式进行传授。教师可以把自己研究的较透彻的理论在讲座上传授给学生;或者是定期聘请一些专家进行讲座, 就目前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手段以及一些先进器械的使用进行讲授, 使学生获得更大的信息量, 更加科学的指导他们的练习。

4.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在电子技术发达的今天, 网络是一个最不能忽视的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体育知识网页, 根据体育理论知识的分类, 在网页上设置不同的模块, 让学生自由选择, 学习与自己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是论坛的形式, 让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相互讨论, 教师可以定期做客, 回答学生的问题, 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和解决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困惑。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9

1 网球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网络教学能够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并且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网球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体育网络教学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重点课程之一。其次,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注重个体差异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网球基础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主。而网络教学则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可以进行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使我国的网球教学更加丰富,获得学生的认可。通过网络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网球操作动作。网络成为现代教学的主导,使学生接受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和开展网络网球教学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2 网球网络教学建设概况

网球网络教学基础设施进入大学校园已经十几年,目前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随之而来的体育网络教学文献研究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各界已经开始关注网络体育教学,这使体育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实际上,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网络教学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网络课程成为一种摆设。另一方面,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讲解并没有完整的结合在一起,一些网络动作学生一看而过,并没有记在心上,这样其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平平。为了解决网络教学效率这一现状,文章对某高校大三年级70例大学生进行了研究调查。

(1)研究对象:某高校本科在校大学生70例,并且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各35人。其中所有学生均具有一定的网球基础,所选学生均为女生。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4种方法,分别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与数据统计法。查阅了最近几年来关于体育教育。网球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学,网络信息技术等书籍60多部,并且查阅了一些毕业生和中国知网的论文。并且通往计算机网络进行了相关搜索,其主要目的在于综合分析近年来网球网络教学现状,了解各个高校和网球整体教学情况。并且建立网络教学的方案以及评价模式。问卷调查法对7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其对网络教学的了解、感兴趣程度等。两组问卷均进行统一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共收回70张问卷,全部收回。最后采用裂半法说明了调查真实的反映了大学生对网络网球教学的认知程度。其中,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是进行实验法的基础。下文我们将对网球网络教学实验进行探讨。

实验法的具体步骤为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其中实验组采用网络教学,而对照班只采用传统教师讲解模式。其中,两组学生在接受的教学内容上以及时间上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视频剪辑,做到内容合理,动作正确。其中,教师执行管理员职能,这样能够及时修改和添加缺失的教学内容,并且监测和统计学生的登录现状,为学生提供在线辅导直到其满意。为学生批改作业,并且为实验班的35名学生设置和分配用户名和密码,建立完整的教学和网络交流平台。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度,先对两组学生进行跳远等基本体育项目测试,确保其具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并且保证所选学生的基本体育技能相差不大。同时,调查其试验期对体育和对网球的兴趣,以便于列表说明其实验前后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确保其真实性,要由非任课教师进行成绩检测。最后一步是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本文采用SPSS 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见表1、表2)。

其中所有数据均满足P>0.05,具有调查意义。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通过网络教学,实验班学生的网球基础知识水平提高更快,学生对网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文章对两组学生实验前后的兴趣进行了调查并列表如下(见表3)。

其中前两组数据为对照组数据,后两组为实验组数据。数据显示,学生在网络教学后其学习兴趣体育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这说明公共体育网球理论推行网络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直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信息传递更加直接,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学习内容以及时间上的调整,教学上也实现了因材施教。同时,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共享资源,学生查阅体育相关资料更加方便,教学动作更加清晰,可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教学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也正是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如此优势的方式和资源,才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当然在网球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最大化是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实施网络教学模式。目前,各高校开始重视网络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多媒体等设备开始在高校内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互动过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成功应用了教学情境虚拟化等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充。其次,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网球基础知识的消化和掌握,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行为的改善,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网络教学能够为公共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环境,为其提供技术知识,促进其健康成长,端正其思想。最后,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实施网络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高校体育基础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使体育教学得到更好的推广。

3. 2 建议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10

1 研究对象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专业2009级学生两个班级, 一班45人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二班48人采用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模式。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期刊索引的方式来搜集各种体育教学方法, 特别是传统体育教学及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有关资料。

2.2 教学实验方法法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两个班93人为研究对象, 一班45人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二班48人采用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模式;由同一教师采用同一《学校体育学》课件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课时、设备条件均一致。学期结束后分别考评学生对本课喜欢程度、期末考试成绩。

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

3.1.1 实验成绩t检验

对两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t检验,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班总体成绩优于对照班, 差异显著, P<0.01。

3.1.2 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相关问卷93份, 收回93份, 回收率100%。从表2可见, 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问卷结果表明, 有83%的学生“非常喜欢”远远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而“不喜欢”该课程者也远远低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由此可见, 在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学》授课时, 采用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体育教学。

3.2 分析与讨论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衍生“双主”教学理念, 发挥师生双向驱力, 利于教学活动的积极顺利开展。“双主”即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以教师为主导学以学生为主体, 双向主动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 师生都要有主人翁的感觉, 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一个主动、轻松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有主人姿态, 教师不是为某一门课程授课而教学, 而是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适应和服务社会发展而教学。因此, 教师不是单科时间段教学, 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和全局观。理论知识技能方面要能纵横交织, 多元化、多层次、多学科知识相互联系;学期教学要考虑学年教学效果甚至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当然, 教学活动中单做好教师的教是不够的, 学生也应有主人的姿态, 去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活动。长久以来, 多数学生都是以被迫接受心理去对付学习工作, 这种态度势必影响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的发挥。教学活动中应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体实际情况作不同的学习目标定位。其次再依据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 千万不要搞“一刀切”, 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淡化考试成绩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 要让学生清楚, 考试只是检查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 分数值既体现学生学习达标情况, 也体现教师教学效果, 不要将这个数据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尺。这样, 学生才能头脑清醒、目标清楚、自觉主动地实践学习活动。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启发引导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的辅助学生总结或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去进行有效学习。不仅要为授课而授课, 而是要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怎样学。并要让学生理解学习不难, 难的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此外, 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去探寻和实践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因为对于主客观因素不尽相同的学生来说, 同种方法在不同个体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用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 也要让学生明白, 不是学习方法无效或是怀疑自身能力, 而是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此外,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方法, 不可固步自封, 也不能一成不变, 要机动灵活地随时改善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践, 将这些方法用诸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方面面。总之,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秦建.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1 (8) .

[2]王玉彬.高校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1) .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113-125.

[4]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科学, 19 99, 2 0 ( 2) .

[5]李秀东, 刘宏野, 林军, 等.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 2005, 5 (25) .

[6]贡娟, 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 2000 (3) .

[7] Marcela Sokolová.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with the support of e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I-performance analysi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28) :174-178.

[8]李泽群.大学体育教学自主参与模式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3, 37 (4) .

高校体育理论课 篇11

关键词:和谐;发展;情感

長期以来,体育以及体育教学被捧得很高,却又被抽得很空;被说得很重要,却又被搞得很轻率。有时,体育教学似乎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当我们被“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赛事所感染时,我们是那么急切地呼唤与渴望奥林匹克精神,期待身体的塑造与“再生”;一旦进入到与未来工作挂钩的现实考虑中,实际上体育教学又被所谓的“主科”挤压到边缘地带。

这种教育理念上的短视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特别是高等体育教育必须确立一种更加周全的理论视阈: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一种“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思路,一种“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自由。总之,高校体育课堂必须创造一些“沉甸甸”的养料,比如感受力与美的和谐,享受技能和情感的双重滋养……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以此“养料”为动力,打造生机勃勃的理想体育课堂。

一、理想体育课堂首先是和谐的课堂

强调和谐,就是要强调学生在体育生活中的可变性、可塑性、成长性和差异性。强调和谐,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动态发展、生成性发展。我想:当“我喜欢、我快乐”变成学生内在的真实状态时,体育教学离和谐的境界就不远了。

和谐音之一:降低坡度、螺旋上升。说实话,高中阶段,学生都一门心思冲刺高考,哪有精力学习体育?在此背景之下的学生体育基础自然非常“脆弱”。升入大专院校之后,体育课中的“我不会”“我不敢”之现象比比皆是。鉴于此,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降低运动强度和难度,使学生能“爬上树摘到果子”。比如,就篮球教学而言,主要讲授基本姿势、起动、急停、低手上篮等动作要领,至于行进间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传反弹球、侧掩护等技术应适当降低难度,不可一味地求高、求强。事实证明,当教师把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的缺憾当做正常现象,并且允许孩子的错误存在,也容许学生从更低的起点“奔跑”时,学生将不再唯唯诺诺,不再担心失败;反之,学生有可能滋生出一种坦然面对竞争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

和谐音之二: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旗帜鲜明的口号。“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必将淡出师生的生活和视野。另一方面,分层教学将让大多数师生窃喜,也必将为教学和课堂注入新鲜的活水。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应力求做到层次化,有难有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发展“菜单”,从而创造出一种多元、个性、发展的教育氛围。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面对优等生可以进行较系统的技术、战术教学和训练,如原地持球突破、2—1—2区域联防,半场松动人盯人防守训练都可大胆一试,甚至在裁判领域也可“尝尝鲜”。面对中等生,应加强抢防篮板球、体侧传接球、背后传接球等技术动作的传授。同时,在激发其学习动机方面多一点“良苦用心”,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上上镜”。如果教师能将这一过程做精做细的话,这些中等生就会转为“候补优秀生”,进而跨入优等生的行列。面对学困生,难度应该更低一点,同时应更多地将关爱的“阳光”频频洒向他们的头顶。

二、理想体育课堂也是发展的课堂

美国教育学家托德·维特克尔曾经说:“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志就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既然承认课堂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那么就应该把每一个生命视为不断动态发

展的隐性生态,应该把课堂视为一个引领生命向更远处不断延伸

的地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大学生的体育培养目标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既关注技能,又强调心理,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体育课程结构。这之中的“社会适应目标”颇具现实感和时代感,很有创意。体育教师应该引领学生通过进行多种探索及实验,以致于学

生能触发更多的感悟,不论是体能状态,还是心灵世界都能走得

更远。

比如,在“运动参与目标”领域内,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既然这样的处方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也是以自己认可的体育文化素养为基点的,那么学生能够走得更远也就比较容易,也许他们能够在更为宽广的领域享受体

育的“芬芳”和“馥郁”。

还比如,在“运动技能目标”这个领域内,在鼓励学生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的同时,不妨让学生重温“姚明、刘翔、田亮、郭晶晶”等体育明星的风采。因为这些人以最耀眼的力与美,阐释了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核;同时以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和眼睛。通过这样一些小举动把体育精神浸润在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应该成为体育教师的经常性

工作。

三、理想体育课堂更是情感的课堂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独生子女问题堪忧。他们的生活、情感、心理似乎总是“与众不同”。他们很想和这个“快餐化”时代直面接触和拥抱,但是家庭和社会影响等一些复杂因素削弱了他们的

勇气和决心。其中,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所特有的自卑、抑郁、焦虑、情绪波动等情绪状态更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如此,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赢得情感的欣赏和接纳,机械重复的自学和锻炼也会其乐融融;失去人心,精彩的表演也面临“味同嚼蜡”的抵制。

创设一个理想的情感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的行走方式要变一

变,这种方式的定位和变化呈现三种特点:

1.“以人为本”理论支撑下的行走

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缺乏“沉甸甸”的自信,在学习技术动作时犹豫不决,如同霜打的茄子,或中途离场或动作失败,一旦动作失败就陷入“灰色”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此时,你是当头棒喝,还是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支持源?我想,优秀的教师一定会对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世界高度关注和警觉,一定会对由于性别和性格差异所造成的体育基础差距进行人性化的评价,并进而制订更

加周全、更加成熟、更接近“本真教育”的体育发展“菜单”。

2.“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行走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体育不仅仅是体育。理想的体育课堂中一定充盈着这样一些元素:“握手言和”“生生不息”“大家与小家”“梦想与情操”;理想的体育课堂中也一定能重新活出“遵守规则、公正、公平、远离弄虚作假,诚实、真诚和利他”等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3.“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自由行走

如果说体育课堂也能成为学生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那么体育教学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选择自由,或者以学生内心真正的律动与发展为中心。当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更重要的是,一旦师生彼此的心灵向对方敞开时,学生更加关心学习,也更加关心教师,关心彼此。一旦关心和投入成为风气,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总之,打造一个理想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师必须在更加成熟的理论视阈的支撑下扮演多种角色: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个大度的“忍耐者”、一个热情的“鼓励者”、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一个高效的“促进者”……一个教师如果在体育活动的起点与归宿都始终关注生命精华、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持久地获得体育精神的

体验,这样,必将创造一个和谐、发展、充满浓浓情感的理想课堂。

高校体育教育宗旨的理论模型 篇12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指出“体育运动是全国教育体系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并在第二条和第一款明确提出“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与体育实践得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 体育教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终身体育”后, 终身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是不局限于个人发展的阶段, 应是贯穿人一生的生活。因此,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 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是人体自身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 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和长远效益。所以, 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该包含对体育课的兴趣、投入以及运动持续意识三个要素。

体育课兴趣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驱动力, 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 践行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增加对体育锻炼的投入。有效的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体育锻炼, 使之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待融入社会之后, 逐渐形成持续运动的意识, 在反复体育实践中, 加深体育情感的体验, 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知能力, 使体育锻炼成为自主化行为, 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鉴于此, 在本文中采取样本, 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 根据调查取得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研究, 并运用结构方程式模型来证明本论文的理论模型。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证实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 把达州市高校在校男、女大学生为抽样总体, 进行了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发放正式调查问卷250份, 经回收后, 统计有效问卷247份, 问卷回收率98.8%, 有效率为100%。其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 所用问卷由兴趣量表、投入量表和运动持续意识量表组成。研究中所用量表参考先行研究者标准化了的调查问卷。将兴趣分为四个层面35个题项;投入分为五个层面28个题项;运动持续意识分为两个层面2个题项, 采用1-5分的Likert五点量分法来测定。

2.3、问卷效度和信度的分析

为了检验高校体育课兴趣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分析过程中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对问卷的题项和理论构成不一致, 各因素间的辨别力不足, 阻碍内部关联性的题项进行了删除。体育课兴趣内容35个题项中, 最终采用了课的内容 (4个题项) 、人际关系 (4个题项) 、身体效果 (5个题项) 、竞争 (3个题项) 四个维度, 共16个题项。Kaiser-Myer-Oklin的MSA数值为.827, 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能够满足。而且, Q (X2/df) =19.69也说明了高校体育课兴趣选定的四个维度的理论结构也在统计分析中体现出大体一致的结果。此外, 为了确保各题项一致性信度, 本文还采用了Cronbach's系数α值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高校体育课兴趣组成的四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α为.728-.883, 说明了相当高的信度 (表2) 。

为了检验大学生对体育课投入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分析过程中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对问卷的题项和理论构成不一致, 各因素间的辨别力不足, 阻碍内部关联性的题项进行了删除。体育课投入内容28个题项中, 最终采用了目的 (6个题项) 、内容投入 (5个题项) 、融合 (3个题项) 、挑战 (4个题项) 四个维度, 共18个题项。Kaiser-Myer-Oklin的MSA数值为.827, 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能够满足。而且, Q (X2/df) = 19.69也说明了高校体育课投入选定的四个维度的理论结构也在统计分析中体现出基本一致的结果。此外, 为了确保各题项一致性信度, 本文还采用Cronbach's系数α值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大学生体育课投入组成的四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α为.726-.927, 说明了相当高的信度 (表3) 。á

2.4、调查的步骤和资料处理方法

本研究为了证实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 把调查问卷分发给研究对象之后, 采取自我评价记录法填写问卷。对无效的问卷进行了删除, 把有用的资料按次序录入并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AMOS 7.0程序进行描述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

3、结果与分析

对研究中设计的研究模型适合度评价之前, 为了检验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采用Pearson的积差相关系数的分析。兴趣的从属因素身体效果, 人际关系, 课的内容, 投入和体育课投入的从属因素目的, 内容投入, 挑战, 融合与运动持续意识的从属因素运动持续可能性, 运动持续参与性之间都存在相关关系 (表4) 。

3.1、研究模型的适配度检证

适配度指标指的是假设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一致性程度。在模型评估过程中, 假设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样本协方差矩阵S愈接近, 表示模型的适配度愈佳 (吴明隆, 2010) 。由表4可知, 研究模型的适配度指标Q值和CFI、GFI、RMSEA、RMR值的适配水准符合。GFI值为.928, CFI值为.955, AGFI值为.976, 大于标准值.09, RMSEA值为.078小于.08, RMR值为.030小于.05, 根据金桂洙 (2008) 的定义显示假设模式可以接。由以上结果所呈现的整体适配度指标显示出样本假设模式是可以接受的 (表5) 。修正后的路径图如 (图1) 。

3.2、假设模式整体适配度的分析

研究设定的研究模型为可接受的适配模型, 对各假设的验证结果如 (表6) 所示。

(1) 由假设1的分析结果, 大学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 (β=.937) 产生影响。接受兴趣对授课满足有影响的假设1;

(2) 由假设2的分析结果, 大学体育课投入度对运动持续意识 (β=.770) 产生影响。接受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影响的假设2;

(3) 由假设2的分析结β果, 大学体育课兴趣度对运动持续意识 (β=.040) 产生影响。接受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的假设3;

(4) 通过假设1, 假设2, 假设3可以得出高校体育课的兴趣通过授课满足对运动持续意识 (.937×.77=.721) 有间接性影响的假设4。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为了证实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 设定达州市大学体育课的大学生为总样本, 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男、女大学生为抽样总体, 进行了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放问卷共计250份, 最终统计有效的问卷247份,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AMOS 7.0程序进行描述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通过以上步骤得出如下结论:

(1) 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符合理论———即高校体育教育宗旨的结构模型符合理论;

(2) 高校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有影响;

(3) 高校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影响;

(4) 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

(5) 高校体育课兴趣通过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间接性的影响。

4.2、建议

在查证本研究的目的的过程中, 发现如下的限界点。以此作为今后高校体育更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

(1) 本研究因为是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没有考虑到其他多样大学的体育课环境, 在一般化方面有局限性;

(2) 今后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以体育课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以外的多样化的因素为基础应更有深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3) 应从整体、系统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制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高校体育不仅包括学校体系, 还应包括社会需求体系、教育要求体系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系;

(4)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提倡提高学生体质,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 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摘要:本文为探究高校体育教育宗旨的理论模型, 以高校体育课的兴趣、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结构性关系为目的。采用描述性统计, 探索性因子分析, 皮尔逊相关分析及结构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一、高校体育课的兴趣, 投入和运动持续意识的理论模型符合理论——即高校体育教育宗旨的结构模型符合理论。二、高校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有影响。三、高校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影响。四、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五、高校体育课兴趣通过体育课投入对运动持续意识有间接性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体育,兴趣,投入,运动持续意识,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则珊主编.终身体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4.

[2]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 2000, (3) .

[4]王则珊.对终身体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87, (1) .

[5]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 17 (1) .

上一篇:可行性判据下一篇:大学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