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

2024-10-22

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精选6篇)

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 篇1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物流运输过程透明管理信息化应用;第二, 物流行业车联网MMI的应用;第三, 物流车联网时代的云运力服务。

在我们看来, 中国目前物流行业的现状是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关于低水平的话, 可以这样讲, 当下的中国, 除交通运载工具和道路状况发展让世人瞩目外, 物流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特别是物流操作环节的水平很低;多层次的话, 目前世界500强、大型国企的管理水平相对好一些 (不搞物流实际操作) , 但物流实际操作环节的管理水平却很低;而不平衡是指, 区域不平衡, 珠三角、长三角相对好些, 内地、中西部相对差些, 行业不平衡, 制造企业相对好些, 流通业相对差些。

实际上, 物流说到底, 要有货物的实际搬运和流通, 不管出现多少方物流形态, 这个根本问题永远存在。但现实的情况是, 物流搬运和流通被认为是低层次的简单体力劳动, 长期被忽视, 从整个物流行业看, 是管理水平最短的短板。在以前, 我们往往忽视了对物流过程的管理, 除了认为物流过程管理层次低外, 还有很重要的原因, 缺乏技术手段是其中一方面。但随着互联网和网络购物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物流过程, 这个势必会驱动物流企业强化对运输过程的管理, 并能将自己的运输过程信息开放给消费者。

要实现运输过程的透明化, 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技术手段呢?我们认为, 一方面我们可以使用GPS、GIS、GPRS车辆监控技术, 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知道车辆的具体运行信息, 进而可以延伸到某单货物的具体运输过程信息;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使用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车联网技术, 货运车辆, 卫星定位系统、MMI人机交互智能终端, 三者结合构建车联网体系;此外, 我们还可以使用移动的云运力服务平台技术。这个平台覆盖了各个专业的物流信息服务。车辆不再仅仅是运输工具, 而成为了移动的仓库、移动的运力, 并可以通过网络优化调配。

关于运输过程透明管理应用, 我们可以以伊利为例。今年, 我们为伊利做了他们全国将近四千车辆的监控, 线路位置的监控, 整个图象的监控。在以往, 伊利的奶罐车从奶户到生产现场的运输环节是缺乏监控的,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但今年伊利上了这个系统后, 他们有效地对运输等环节做了过程管控, 也确保了牛奶的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这个平台应用的非常好。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们研发的车联网导航打印一体机, 简称MMI, 是以GPS车载终端为基础开发的车联网信息交互平台, 在实现车辆监控的同时, 通过MMI实现驾驶员与平台的信息交互, 集成了多任务自动导航、调度、身份识别、倒车视频、娱乐、打印等功能, 并可根据客户业务需求定制开发物流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企业物流运作的核心业务流程管理。

而关于移动云运力的服务, 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业的信息化又催生了服务于物流行业的物流信息服务业。而我们易流,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中国物流运输管理, 让运输过程变得透明。

(本文根据张景涛在“2011 (第九届) 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发言整理, 有删节, 未经本人审阅)

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 篇2

运输过程透明管理在物流快递企业调度中的应用探讨

调度,是支撑物流运输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环节。调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车辆利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在与部分快递物流企业的接触中我们认识到,调度的工作内容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合理分配运输车辆,确保各分拨中心和网点的快件能够及时发运。要实现此目的,就要知道哪些场站要车、哪些车辆可以调度,所以场站与车辆运输过程的信息及时互联互通就成为必须。之前,完全依靠电话沟通和调度人员经验,但这种办法既效率低下,也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应用运输过程透明管理办法,实现车辆运输过程和货运场站信息的及时共享,使得车辆编排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

第二、关注车辆运输过程,保证运输时效。通过对车辆到达分拨中心和网点场站的提前信息提醒,压缩车辆在场站的停留时间。为实现此智能提醒,我们需要把车辆运输过程中的车辆位置、行车速度、行驶线路、周边环境等信息应用卫星定位、无线网络、地理信息、射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输最终展示在分拨中心的物流监控平台上。使得各货运场站和分拨中心能够提前准备接车,缩短车辆在场站的停留时间。

第三、关注低速行驶,控制时效。很明显,长时间低速行驶很影响时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此类现象又很频繁,你不知道到底是因为司机故意还是道路堵车。现在通过实现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把司机在行驶过程中的运输线路,周边环境、行车速度全程进行监控,再配合视频拍照等辅助手段,使得运输过程管理变的透明起来,大大简化了企业管理难度,也对司机的考核提供参考。

总结:随着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调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 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5-0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源自德国劳耐尔团队创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角度出发,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做、考,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竞争力。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第二,以项目为载体;第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第四,用任务驱动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第五,以学生为主体;第六,开放办学;第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运输业务流程,学会选用适当的运输工具和设备,应用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组织货物多快好省地位移到达目的地交付收货人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修主干课程,该课程一般是在学习了物流管理基础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以往的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的灌输,轻视实践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难以适应就业岗位需要。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都存在不足,故须对其进行改革。本文试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课程定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课程设计立足于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本地区企业行业业务发展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年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大力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物流产业基地成为北部湾九大产业基地之一,物流业将得到更大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物流人才需求达到95800人。在此情形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应以培养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大力建设课程实施保障体系”为手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思路

紧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培养,实行校企合作开发和建设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改革以往课程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不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做法,以“职业导向,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工学结合”为教学理念,以物流管理专业货运方向对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分析、归纳和整合出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变抽象理论知识传授为以完成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情境中,参与到工作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要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为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代表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深入到具有代表性农工商企业和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货运企业进行调研。围绕物流行业的发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物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与企业专家、业务一线人员、课程专家等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类、整理。调查分析认为,物流管理专业货运方向学生主要的岗位群涉及揽货、调度、单证处理、配积载、发送与交付操作、事故处理和结算等,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密切相关就业岗位是货运主管、运输调度员、运输站点管理员、货运计划员、货运现场管理员等。货运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等岗位群的“员”是学生毕业的初次就业岗位,一两年后(快的顶岗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均走上了业务主管的岗位。所以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货物运输业务主管实战型人才。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三个方面。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是:养掌握物流运输合理化标准、影响因素及其实现途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多式联运的条件、单证缮制及其流转和运杂费计算与结算;运输货物特性;货运保险;运输风险规避、运力资源整合和运输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实务知识和管理知识。能力目标包含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本课程能力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社会能力);能正确选用适当现代化运输工具和设备,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操作流程并能熟练操作和管理(专业能力);会自我学习、会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相关信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完成工作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法能力)。知识目标的确定从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出发,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融入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职业素养目标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本课程要求学生待人有礼貌,尊重别人,学会管理时间,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并且逐步养成为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建设团队调查分析认为,货运业务方面除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任务和能力要求外,同一岗位在运输生产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任务和能力要求。对此,本课程整理归纳成货运业务岗位群在货物运输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如表1,为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提供依据。

表1 货运业务岗位群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的任务和能力要求

运输生产过程货运业务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

准备阶段接受运输任务确立运输合理化标准、了解运输货物特性的,掌握运输网络布局

编制运输计划熟悉运输工具特性、会运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调度安排会制定运输计划与方案

生产阶段设计运输业务方案、组织运输作业(单证制作传递、信息处理、运费计收、货物发送交付)会管理零担货物运输;会管理整车货物运输、特种货物运输管理、快递和集装箱货物运输

处理货运事故掌握货运事故及纠纷处理方法技巧

结束阶段运费结算会运输成本控制

绩效评价会评价货物运输绩效

基于货物运输生产过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规定要求,确定了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2,设立了货物运输合理化、公路货物运输等10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分为若干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全课程共19个学习任务。从强化实践技能、方便考核和有利于学生学习出发,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设置有相应的若干训练任务,全课程共26个训练任务。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在货运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每个工作任务有其自身的工作流程,整体上也反映了运输生产的完整过程,是一个运输管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完整流程。

表2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内容表

职业能力

要求能力

模块课程内容

学习任务学习项目训练任务

确立运输合理化标准、了解运输货物特性,掌握运输网络布局;熟悉运输工具特性;会运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会运输成本控制基础

能力1.树立运输合理化意识

2.接受任务,编制运输计划,合理调度车辆和驾驶员

3.选择适宜的货物运输方式

4.优化物流运输的线路

5.运输成本核算与控制

一、货物运输合理化1.组建模拟运输公司

2.常见不合理运输表现、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3.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使用

4.运输项目计划编制

5.运输车辆调度安排

6.运输任务人员指派

7.车辆运行组织

8.常用运输方式经济特性比较

9.运输线路选择

10.货运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案制订

会制定运输计划与方案;

会管理零担货物运输;

会管理整车货物运输;

会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管理、快递和集装箱货物运输;

掌握货运事故及纠纷处理方法技巧

核心

能力

6.组织公路零担货物运输

7.组织公路整车货物运输二、公路货物运输11.桂华物流公司零担运输业务流程分析

12.运输合同编制

13.运输表单缮制

14.中外运南宁公司整车运输业务流程分析

8.组织铁路货物整车运输三、铁路货物运输15.五百吨白糖南宁火车站发运长春站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9.组织内河货物运输

10.组织海洋货物运输

四、水路

货物运输16.河内公司一千吨玉米南宁上尧码头船运广州新港码头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7.洋海公司300箱“桂花”牌农机零件中国钦州港运往埃塞俄比亚的阿萨布港口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1.组织航空货物班机运输五、航空货物运输18.泉航公司从上海空运一批计重180千克仪器(普通货物)到北京的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2.组织国内多式联运

13.利用集装箱组织货物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出口

六、联合运输和集装箱运输19.一批肝乐宝等药品南宁发送海南省三亚市鸣里医药中心的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20.桂林箱集公司500吨人造纤维出口刚果的集装箱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4.组织特种货物运输七、特种货物运输21.中石化南宁公司汽油运输业务流程分析

15.组织货物快递运输八、快递运输22.一份未完成手续的合同书从成都快递南宁签订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16.控制运输风险和妥善处理货运事故及纠纷九、货运安全23.保险货物损失的索赔

24.运输纠纷解决

会评价货物运输绩效能力

拓展

17.及时结算运费

18.正确评价物流运输绩效

十、运费结算与运输绩效评价25.海运运费公路整车货物运输运费结算

26.南宁蓝天汽车运输公司2012年12月绩效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统一。学生在这样的项目和任务活动中,学习主动性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协作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让学生在完成每个运输作业与管理的任务中取得工作(学习)成果,收获工作经验。如此设计,实现了三个对接。一是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设置课程、组织内容。二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格式,转变为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三是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灵活。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必须灵活运用。原则是教学方法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学生愿意学,积极性主动性高,收效好。本课程以货运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对整个学习过程依据运输作业与管理工作过程序化的10个项目19个学习任务中的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设计具体的目标、任务、活动流程、成果展示、考核与评价,方便教与学的执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1)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按模拟公司(有的班沿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组建的公司)接受任务;(2)学生按公司分解任务,制订完成任务初步计划方案;(3)学习相关知识,寻找完成任务相关资料信息,确定行动计划方案;(4)组织实施计划方案;(5)结果报告;(6)评价及反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必要帮助;在评价及反馈环节,学生对自己的完成过程表现进行自评,教师进行点评。整个过程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此外,有针对性采用角色扮演法、项目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技能竞赛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了以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而是以学习目标实现程度为评价标准,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以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程的做法是按照“两全”、“两多”、三结合”课程考核体系进行评价:“两全”,一是全程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全程进行;二是全面内容考核,从知识、能力、学习态度、职业素质全面考核。“两多”,一是考核主体多,其中包括学生本人、模拟公司经理、企业老师、任课教师等;二是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口试及操作多种考核方式。“三结合”,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结果性考核主要是期末卷面考试和综合项目操作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包含每个学习任务的项目式考核的成绩,还有课堂比赛、任务模块测试和业务创新等。每个学习任务的项目式考核成绩是基本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质量、完成的效果、成员参与度等。

(五)教学资源建设同步甚至优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校内外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和提升也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保障。教材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与传统物流运输课程教材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不再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而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这类教材不只是纸质的书本,还包括纸质资料、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另外,校内外物流基地的建设也要跟上。本课程所在专业已经投资300多万元建设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基地,还建设了7个包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快递的校外实践基地,基本上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第一,课程设计突出职业性,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围绕高职学生“爱动手”的显著特点和学生毕业能“零距离”上岗要求,本课程以职业能力拉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以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就业和走向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程实施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和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一体化。本课程构建的教学模式是“项目+任务”教、学、做,配套了“问一问”入题、“看一看”想题、“动一动”做题、“议一议”评题和“找一找”备题教学环节。课程以学习(工作)任务驱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模拟公司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从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第三,课程教学评价实行“两全”、“两多”、“三结合”考核体系全程多元考核。采取多考核主体多方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全内容和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结合,重在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在能力考核;单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重在综合运用能力考核。

第四,课程教学资源同步甚至优先建设,保障课程实施需要。课程组编写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工学结合的“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项目教材,以及相关辅助教学材料(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满足了课程教学需要。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设计,有利于形成“以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局面,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终提升就业率,是一项值得高职教育推广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8B103)

【作者简介】朱仕兄(1959-),男,壮族,广西钦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 篇4

运输模式的提升。原来佳怡物流采用的是主辅的模式, 对整个运输线路进行了优化模型设计, 当某一个区域运输效率降低的时候, 可以通过模型来设计优化结构, 通过一个仿真软件, 来确定效率符合运输需要。佳怡物流提出“线路平衡”的理论, 即当线路出现不平衡的时候, 通过装载工具、价格、网点覆盖, 来逐渐实现线路的平衡。

运输工具的更新。佳怡物流在成立之初, 由于规模与实力的羸弱, 在运输工具上, 基本选择二手、价低的车辆, 以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随着公司的发展, 原来的车辆配置方式越来越凸现出车辆资源性价比低的弊端, 车辆更新换代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重大难题。佳怡物流积极寻找车辆配置的突破方向, 与汽车厂商、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共同构建了一个运输车辆的融资业务平台, 解决了公司车辆升级换代的需求。

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一般来说, 运输是一个不可控的过程, 所以企业的风险也就更大。如何将不可控变得可控, 是佳怡物流运输管理环节需要攻克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 来探索和解决运输过程中不可控的难题。最终选择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运输过程的有效管控, 结合信息设备来提升过程管控的效果。

信息化方面有三个大动作。第一, 开发适合于企业自身需求的运输管理系统, 将车辆信息、货物信息、运输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信息与实物的相互契合。第二, 规范交接环节流程, 有理有据的追溯运输环节的责任。佳怡物流设定了各个交接环节的流程和信息记录, 通过记录来验证和监督。第三, 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应用。G PS、条码技术、无限监控设备等的综合应用, 与信息系统一起构成一个立体运输过程管理体系, 特别是3G通讯技术的投入, 车辆管理部门能及时获得运输过程的实时信息。

重视客户体验, 主要有四个做法。第一, 建立立体客服体系。强化客服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佳怡物流先后投入拥有60坐席的呼叫中心系统, 并且针对互联网业务的特点开发了网上客服系统。第二, 建立客户俱乐部。通过对客户俱乐部数据信息挖掘, 建立客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易平台。另外, 建立了针对客户俱乐部的小额贷款担保服务。第三, 完善客户自助服务。佳怡物流除开展运输过程人工查询服务外, 更开放了公司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了网上信息查询平台。第四, 基于客户满意的理赔体系, 佳怡物流的客户索赔需求, 不是建立在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角度, 而是站在保证客户利益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 13年以来, 有超过10万家固定客户与佳怡物流的合作超过六年以上。

佳怡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 继续提升客户体验, 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手段, 综合运用G IS、G PS、R F ID和E DI的技术, 实现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可视化, 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体验。第二,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运输管理系统, 提高系统功能模块设置的合理性和高效性。第三, 进一步提升运输资源的升级换代, 依托车辆融资平台, 加快高性价比、高经济性的运输车辆更新, 并逐步引进L N G车辆, 替代现有的燃油车辆。第四, 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模式, 在适宜的线路上全部开展甩挂运输, 提升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

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 篇5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 复试程序 复试过程 规范 透明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06-01

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承担着选拔优质生源的任务,是一种选拔高层次人才的过程,必然得有一套规范透明的标准和程序。复试程序的公正不是抽象的形式,而是过程性的[1]。公正透明的复试程序才能真正地维护考生的权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的监督力度。公正规范的操作过程和执行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滥用,才能使复试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信力。

1 复试工作中存在的规范性和公正性问题

1.1 在复试工作的具体部署上,没有严格规范的标准

首先,主要表现在量化的指标少、缺少细致可操作性的标准,如原始的面试过程记录,导致复试评判的随意性较大,透明度不高[2]。其次,笔试工作放到学院后,由于没有严格的规范和统一标准,有些本来生源不足的专业,为了确保所有过复试线的考生都能被录取,试题命制者不自觉地降低了笔试自命题考试题目的难度[3]。不少学科专业往往按招生计划人数进行复试,好给考生吃定心丸,导致了过低的复试淘汰率。再者,在试题命制的保密环节,很多学院大多由研究生秘书代为保管试题和试卷,且没有及时配备适用于保密工作的如保险柜之类的硬件设备,导致保密工作的不严密性和不严肃性,规范化也就无从谈起。

1.2 复试方法内容单调陈旧,流于形式

当前,各学科专业的复试方法和内容显得简单而机械,缺乏丰富的内容也极少有创新。有的学科笔试专业考题在降低难度后,凸显内容简单、题型单一。面试考核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和区分度,使得考生难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真实水平。很多学院没有设立面试试题库,面试组成员的问题显得很随意和随机。英语口语测试主要还停留在几句简单的对白或考生的自我介绍上面,很少涉及专业英语。这种形式化简单陈旧的复试过程很难多角度考察和发掘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1.3 面试考核专家小组对考生生源的偏好性

由各专业导师组成的面试考核小组,都希望挑选出具有较强学术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考生。因此,重点院校比非重点院校考生在生源方面有更强的优势,本校考生比外校考生在资源利用上有更大的优势[4]。在参加面试时,面试老师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对本院考生的考核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偏颇。而且本院的学生考研率是计算在本科生就业率当中,所以无形中更加重了校内考生的优势,对外校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这种做法不利于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高素质人才,从长远来看,考生综合研究能力也会日趋下降[5]。

2 规范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程序,提高复试过程的透明度

复试过程的不规范和不透明甚至由此造成的复试腐败,直接导致了硕士研究生队伍的良莠不齐,也最终将影响到学院各学科专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及该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建设[3]。因此,我们必须要拿出强有力的有效措施,规范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程序,提高复试过程的透明度。

2.1 制定具体的复试标准和实施细则

根据学校统一的工作部署和学科专业特点,各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复试标准和实施细则,包括复试流程、时间地点安排、笔试科目及评分细则、综合面试的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复试成绩计算方法、初复试成绩的权重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要明确地告之参加复试的教师、考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这样考生能全程地了解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有了最大限度的知情权。从而使整个复试程序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规范的执行标准,增加了一定的透明度。

2.2 设立面试试题库

复试笔试重点考察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水平,而复试中的面试则着眼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要做到规范和公正,学院须设立一定数量的难度要相当的口试题库,同时,复试专家小组事先确定好统一的评分标准,就可以避免面试过程中问题的随意性和评判偶然性。每套试题应包含对考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科研方法和专业外语听说写能力,还要对考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考生可以抽签决定题目和顺序,面试过程应有详细的全程记录,面试专家组各成员人手持一份原始打分记录表,最后取平均分当场公布结果。复试时最好要求考生提供可以证明其研究潜能的各种背景材料,如科研成果和专家推荐信等,复试成绩应反映出专家复试小组对这些材料的评估[5]。对考生有异议的问题和复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场予以处理或及时有效地妥善给予答复。

2.3 加强参与复试的各类人员的培训和复试工作人员的自律

在复试过程中,要保证参与招生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学位点负责人、导师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确保复试程序的过程控制和决策控制[1]。同时,为了避免由自律不足导致的复试腐败,也要规范与控制各学院及其招生工作人员和导师的权力,使之能适当发挥能动性又不至于滥用职权,因为这个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招生录取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能否落实。对参与复试工作的人员的培训,从学院层面上,要对各学院各学科点负责人进行培训,然后对参与复试的导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应当使导师们从教育公正性的高度和复试全过程角度来认识参与复试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好参与复试的充分准备,并慎重使用自己的话语权,站在科学选拔的学术高度,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意见[1]。

只有规范了招生复试程序,提高了复试过程的透明度,考生在复试程序中才会受到尊重,价值才能得到维护,复试程序才会被认为是公正的,社会公信才能得到彰显,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及学院学科专业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考试中心.研究生招生复试程序公正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教育,2010(10):14-16.

[2] 计国菊,唐宇香.程序公正视角下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的规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6-49.

[3] 刘苑,黄学,吕欣.完善复试环节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55-158.

[4] 曾華丽,胡斌梁,姚京成.现行研究生选拔考试的公平审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49-51.

船舶运输过程中的集装箱内部灭火 篇6

1 起火原因

用于船舶运输的集装箱一般为全封闭式钢制结构,属不可燃材料,封闭的集装箱相当于完整的防火分隔体[2],箱内空气含量一定且不流通。集装箱内部货物起火的原因大致有:(1)货物自燃;(2)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颠簸且货物绑扎不合理,导致货物在集装箱内因摩擦生热等而起火;(3)货主谎报或虚报危险品货物,给集装箱运输带来极大的火灾隐患。

2 灭火措施

在集装箱船舶上,集装箱一部分被放置在货舱内,另一部分被放置在舱盖上的暴露区域内。货舱内的集装箱可由船舶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进行防护;而对于暴露区域内的集装箱,除上甲板消防栓外,目前暂无其他灭火设备保护。

集装箱内部起火可能会造成集装箱密封性失效,使内外空气对流,加剧火势。起火集装箱的端门不能打开,以防火势蔓延。目前,对集装箱内部进行灭火的方式有以下2种。

2.1 高压水灭火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3届会议的要求,2016年1月1日之后建造的集装箱船舶须配备高压水雾枪用于上甲板集装箱的内部灭火。高压水雾枪具有打穿集装箱箱壁对其内部进行灭火的能力,这可利用高压水射流技术实现。

高压水射流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以水为主要工作介质,通过增压设备和特定形状的喷嘴产生高速射流束。[3]按照水射流中是否添加磨料,高压水射流技术可分为高压纯水射流技术和高压水磨料射流技术。高压纯水射流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清洗作业,大量实验表明,高压纯水射流对较硬材料几乎无切割能力。[4]集装箱箱壁一般为约厚的钢板,因此须采用高压水磨料射流进行切割,其原理如图1所示。

船舶水管将消防水通过低压软管提供给高压水装置;高压水装置将消防水加压至一定压力后,由高压软管连接至射流喷枪;高压水与磨料在射流喷枪的混合腔内混合,形成高压水磨料射流喷出(见图2),对材料进行切割。每种材料均存在极限压力,当水压低于极限压力时,材料很难或不能被切割[4],因此,高压水装置应将消防水加压至能切割厚钢板的极限压力。当集装箱被切割开1个小孔后,磨料可停止供应,改用高压纯水射流或调整至水雾状进行灭火。

2.2 二氧化碳气体注入灭火

有些货物与水接触易引发二次反应, 造成新危害,因此,对其不能用水灭火,而应采用向集装箱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目前,尚没有国际规范对集装箱内部二氧化碳气体注入灭火提出要求。

采用二氧化碳气体注入灭火,除须在集装箱端部提供相应的气体接口外,还应考虑在集装箱内部顶上设置额外的气体管路及喷嘴,以达到更好的灭火效果;但这样势必占用集装箱内部空间,影响装货容积。

二氧化碳气体可由移动式二氧化碳瓶提供;也可考虑与集装箱船舶上现有的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相结合,由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供气。

3 结束语

采用高压水磨料射流灭火方式须配备磨料存储及搬运设备,且要定期补充集装箱船舶上的磨料,一旦磨料不足将无法切割开集装箱箱壁。因此,建议变更集装箱设计标准,在集装箱两端部的箱壁上设置小盖板,其在通常情况下为密闭状态,当箱内起火时可快速打开用于灭火;这样,对高压水装置的要求将大大降低,船上自有消防水压力即可满足灭火要求,同时可节省切割时间,极大地提高灭火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育革. 集装箱船舶火灾的成因和预防对策[J]. 天津航海, 2008(3):47-49.

[2] 卢敬国. 警惕集装箱内部起火[J]. 集装箱化,1996,7(3):25.

[3] 庄静伟,王强,史亮,等. 高压水射流的发展与应用[J]. 中国水运,2007,7(6):124-125.

[4] 耿鹏飞. 高压水射流切割工艺参数的研究[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1.

上一篇:建模资源下一篇:移动互联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