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堂论文

2024-07-29

研究性课堂论文(共12篇)

研究性课堂论文 篇1

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一方面, 我们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另一方面,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改变中国学生在中学各科“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次荣登榜首而诺贝尔奖却无人问津的僵局, 我们必须大搞教育改革,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当前环境问题是世界一大热门话题,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 世界工业快速发展, 世界环境迅速恶化, 酸雨就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人民。因此, 环境问题中, 酸雨问题也就自然成为化学的热点问题。但学生对酸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一点介绍, 并且对酸雨知识也只是被动地了解, 解题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因此,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 以《酸雨专题学习》为例, 谈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与酸雨有关的系统知识。

(2) 通过这节课学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能力、推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问题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一切酸雨问题。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4) 了解各种与酸雨有关的常见现象的本质以及相关解决酸雨问题的方法和实用技术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 (网络图书馆) 、实验法、讨论归纳法、解题实践法

三、研究过程

(1) 准备。有大家讨论, 大家确定子课题: (1) 酸雨具体含义, (2) 酸雨的形成原理, (3) 酸雨的危害, (4) 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 (5) 根据 (1) (2) (4) 的知识来解答实际综合科化学的练习。

(2) 学生按子课题 (1) (2) (4) 分组行动。

(3) 集中交流与讨论。

(4) 由各组的组长总结归纳相应知识。

(5) 上课时给出具体练习题, 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意见, 最后有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有大家讨论找出正确答案。

四、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学生分好子课题后, 立即开展行动。 (1) (2) (4) 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需要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酸雨方面的资料, 并且下载了大量的有关酸雨的含义、原理、形成等资料。 (3) 组的同学经过老师的引导, 积极动手收集实验药品,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 进行探索实验。

[实验药品]稀硫酸, 稀硝酸, 混凝土, 石头, 活鱼, 盆景, 水, 钢

[操作] (1) 用稀硫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 (2) 用稀硝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 (3) 把稀硫酸和稀硝酸混合后重复上述的实验。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 讨论酸雨的危害。

[结论]酸雨之所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 被称为“空中死神”, 是因为有以下危害:

(1) 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直接造成危害。

(2) 使土壤酸化、贫瘠化。

(3) 危害植物、农作物和森林。

(4) 对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造成腐蚀。

(5) 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大家面对已得到的结论, 笔者马上给出练习:

⑴谚语所说的“雷雨肥庄稼”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雷雨是酸雨吗?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如何减少酸雨?

⑶火力发电厂为什么将“含硫煤与石灰石粉末混合”燃烧发电?

学生根据自己所归纳总结的知识以及自己探究知识所得到经验, 大多可以快速、准确的回答问题。

五、研究成果与收获

1.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 学生系统的了解了酸雨的危害, 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2. 通过对大量有关资料的查阅, 学生了解到酸雨的具体含义、原理、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讨论, 学生对酸雨有了系统的认识。这些知识是有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实验、归纳、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酸雨的相关知识就自然的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

3. 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提高了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1) (2) (4) 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在上网查找资料时, 收集到相关资料很多, 必须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特别是 (3) 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证明酸雨的危害, 他们需要设计好实验, 动手做实验, 从实验收集、处理信息, 最终找出酸雨的具体危害。在学生认识酸雨以后, 及时给出相应练习, 引导学生根据酸雨的知识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来综合分析题目, 从而自然地得出答案。

4. 通过教学实践, 我感到仅有单科知识的教师对综合科化学的不适应性和网络对综合科教学的重要性和方便性;

体会到这样教学的难控制性和课堂的随意性。

六、研究体会

通过这节研究性学习, 学生从自己研究的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知识, 紧接着又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练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根本目的, 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下来后, 开始自己寻找新的课题、动手设计新的方案, 他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科化学的综合解题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教师在这节课中, 通过师生互动, 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赢得了学生的友谊;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很多新的知识, 增加教师的知识含量, 培养教师的研究热情,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从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研究性课堂论文 篇2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在探究过程中,肯定有错误产生,特别是对于小朋友来说,出现错误会频频发生,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多动手“试一试”,这样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学生就容易有所创新。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便是正常的情理中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形,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矫治,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轻易否定,甚至予以嘲笑、呵斥;久之,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最终,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这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前提。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实践证明,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探索数学知识的劲头更足,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准备三袋糖,告诉学生这三袋糖的块数是相同的,要分给三个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但不是每人分一袋,而是第一个拿第一袋的1/3,第二个人拿第二袋的2/6,第三个人拿第三袋的3/9,你们说这三个同学哪个分得的糖最多?学生立刻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让同学们推选三个发言积极的同学上来分糖。“怎样会是一样多呢?”“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学生对眼前的事实不相信,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找规律,这样,在宽松、民主、讨论的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我在教“有余数除法”这段知识的时候,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玩儿,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环节创设一个“猜数”的情境。事先把1-20的卡片按照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20的顺序分成四组,课上发给四个同学。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也1~20任意一个数,我和这位同学学进行猜数比赛,看我们俩谁能又对又快地猜出这个数在谁的手里。几轮的比赛后,老师总是获胜,学生产即对此产生了好奇。教师当即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大家:“我为什么猜得这么快?”学生有的说:“卡片是您事先分好的,您当然知道了。”有的说:“因为您是老师,所以您猜得快。”还有的同学百思不解。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告诉他们:“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规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大家都能掌握这个规律,你也能像老师一样猜得这样快。”听了我的话,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一下子释放出来,立刻精神振奋,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进而一起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整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寻求答案。而教师也正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不忙着揭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这节课的最后才揭开它的面纱。在这样活跃而生动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始终是那么强烈、那么饱满,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

三、问题的解决

研究性教学本身注定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解决”自然而治地就成为研究性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问题解决”就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各种情形的能力。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教学中“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探究性,而正是由于这种探究才使学生产生了六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这正是传授式课堂教学中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成功,也是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成功。

总之,小学数学研究性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研究性学习“激活”了科学课堂 篇3

科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学习方式,其学习过程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学生按照研究目的,独立自主地收集、选择、处理信息,所以学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科研”素质。笔者就职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村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此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以满足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从而总结出以下科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善于选择和捕捉问题策略

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指向问题意识的培养上。问题意识即探索精神与怀疑精神,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价值和可研究性进行判断。

科学源于生活,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或者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更能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授《热量的传递》一课时提问:生活中多穿衣服会暖和一些,但在夏天,为什么冰糕却需要盖上棉被才能不化?这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问题情境。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多穿衣服可以防止热量散失,冰糕盖上棉被可以使外面的热量不容易传到里面等,将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抓住。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再对热量的传递原理进行剖析,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他们去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提到的热量传递的实际应用。这样的教学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指导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策略

在科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必须立足于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拟定小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中根据问题发现有效信息,将信息合理记录,有效整理信息,并根据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归纳形成结论。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能利用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能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能通过实践活动获取信息。

使学生具有识别信息的能力,能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能甄别信息的优劣,有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的能力。

使学生有储存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能快速识记有用的信息,会利用计算机存储信息。

指导学生会运用信息,会使用收集的信息,能把信息创造性的表达出去,能够产生新的信息。

第二,分年级分层次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课教学大纲对各年级教学的目标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认为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应该分年级分层次培养。

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并全面、有序描述事物的特征的能力。

四年级在巩固三年级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问题发现有效信息,并学会运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的过程以及通过记录表对比事物的不同特征的能力。学会从辞书中查找信息,在家庭藏书中寻找信息,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信息,向他人咨询信息;同时识别信息是否有用、快速背诵信息、处理简报,并使用收集到的信息。

五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同时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收集信息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和途径辅助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快速有效地记录信息,同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能力;以及从报刊杂志上了解相关信息;在书店找到所需书籍;参观、观察事物,阅读、辨别信息的真伪;建立摘记卡片,与遗忘做斗争;收集到的信息如何表达等能力。

六年级在巩固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提炼、整理以往学习的知识的能力。包括在图书馆检索、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网站、网页;下载和保存信息;进行人物访问;调查社会现象;树立健康的信息态度;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但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使每位学生都努力为小组的研究工作出点子、做贡献,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也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指导学生选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在对社会和生活的关心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从中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学生生活和社会有关的问题可以说取之不尽,如汽车尾气排放、塑料饭盒、废电池的危害、废纸的回收与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家乡河流的污染与治理等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方法亲身实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对社会和生活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意识就是问题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好奇、幻想、疑问,甚至某一冲动、某一挫折都可以作为问题成为课题。例如,学生们提出的“香烟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壁虎的尿真的有毒吗?”“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等等,这些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我们就确立为研究的课题,成立研究小组,拟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在这一系列研究性活动中、学生不仅研究兴趣浓厚,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nlc202309011512

科学课本中的某些自然现象、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延伸的过程。如《动物与环境》一课中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就此结论向学生提出了研究课题,“蚯蚓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及“蚯蚓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自选一题,然后通过查阅书籍、实验、调查等活动来收集材料等等,从而在亲历整个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选定课题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研究合作小组,并由学生自己聘请有关教师、家长或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成立小组后制定好研究计划,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分工,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做好记录,深入开展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困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刨根问底,探究根源;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分析、互相讨论、认真纪录,大胆实践,俨然成了一个个“小科学家”。

总结研究成果,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品质 尽管科学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重要。课题研究结束后,指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形成对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写出结题报告。为进一步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我们组织课题组在课堂上宣读结题报告或科学小论文,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这又使研究性学习再掀起一个新高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由学习的指控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方面都要给予指导。学生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参加市、区级比赛多次获奖,其中在我的指导下,安子皓、薛正康、吕柳晓、盛甜甜同学的科学小实验《巧用生活中的虹吸现象》荣获青岛市第五届小学生科学才艺暨第一届“亲海、爱海、知海”成果展示活动一等奖;小课题研究《对腌制海蜇去咸方法的研究》获市二等奖;臧绚、王斌、丁莹莹、王业辉的科学小课题研究《市场上哪种卷纸最“抵”买》获青岛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资料,科学素养有了显著的提高。

形成独具特色的评价策略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

科学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学校除了学生的测验考试分数外,几乎没有什么规范化的收集与记录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临时、突击性收集信息,难免造成信息流失和失真。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做到:一方面,在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当代教育评价的一些最新理念贯彻到其中,如强调评价的主体性原则,注重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能够起到比较实际的指导作用。它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仅仅是等第或分数。用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这已成为教育评价的新趋势。在实践中,通过制作“课程实施用表”“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访谈表”“实验记录表”“指导教师意见表”等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提供比较充分的信息。

另外,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以前的期末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以评出特级小科学家、一级小科学家、二级小科学家等激励形式,也可评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科学星彰,如,科学理论星:通过口答、测验、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可以获得此星彰;科学实验星: 通过实验操作、动手练习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动手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顺利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可获得此星彰;科学设计星: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通过现场观察、轶事记录、学生互评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科学的畅想与描绘,能够有科学设计作品但并不一定能制作出的学生能获此星彰;科学创作星:在教学过程中闪烁着自己的创新智慧,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融会贯通,通过专题作业、作品分析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能有自己的创作作品的学生可获得此星彰。

总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指导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形成了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教学方式。同时注重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凸显个性,强调实践和创新,培养了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逐渐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和进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李村小学)

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探索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课程实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随着新的高中课程计划颁布与实施, 已成为中学老师关注的话题。教育部目前颁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改变当前接受式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多种活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习水平境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可以有两种:课内课题学习、课外专题研究”。

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是传统教育的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课, 学生在台下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 没有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所以大多数学生依赖教师讲授内容。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教学, 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惰性, 而笔者所授课的班级是高三的毕业班, 现在复习的是各项专题。如何能让学生在复习专题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呢?

本着对“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笔者查阅有关的书籍, 并参考了网上一些同行的做法, 对课堂进行设置, 目的是使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 能够组成小组自主地寻找、收集、分析、归纳、概括材料信息, 探索、发现、制定解决课题的方案。笔者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高考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专题来确立课题。以下是实践的过程:

[课程设计]课时设计是三课时, 内容为压缩语段。第一课时教师给出有关该专题的近几年高考内容和出示研究的方向和目的, 让学生熟悉材料和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的。第二课时让各小组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探讨。第三课时小组之间交流、总结, 教师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

[课程实践]

第一课时:教师出示研究的课题1.专题的题型和特点2.分析各个题型的解题角度和方式3.总结出解决答题的方案4.对这类题型将来出题的猜想。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这四个课题。然后是各个小组熟悉材料。

第二课时:各个小组讨论, 教师在课堂巡视指导学生, 提示学生研究学习的方向。第三课时:各个小组的组长作几分钟的陈述, 并出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该专题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目的解答) 。教师出示各题的参考答案来印证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并对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比对和评价。

[教学补充]在实施这个教学设计的时候, 与当初的设想有一定的出入。首先课时的安排延长了, 在第二课时的时候, 时间不够用, 同学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讨论不明确, 教师从旁引导花了一些时间。然后第二课时时, 教室也转到了实验室去, 目的是让学生围聚在一起更好地讨论。第二, 就是教学的要求只是基本完成, 课程设计里面的第四个研究课题对这类题型将来出题的猜想, 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完成这个课题, 有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就抄了复习资料上的内容。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个特点是, 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 更联系真实的现状”。在这一点上, 笔者选择的课题跟学生生活很贴近, 该专题的新闻语段的压缩题型, 学生积极地寻找各类报纸来研究新闻的结构, 并进行分析题型特点, 总结解题角度和方法。而高考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显然可以确立很多的专题来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如广告词和对联的拟写, 新闻消息之间和晚会节目之间的串词, 手机短信的贺词和祝福语, 请帖申请书邀请函之类的实用文体等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性的内容, 会让学生的兴趣大增, 引导他们收集材料, 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了解社会的渠道, 并且能够收集到作文的素材, 增加学生的见识。高三复习课可以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来指导学生复习,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 一些有领悟能力的学生很快就熟悉这种学习的方法。同学们在寻找材料, 挖掘材料, 印证想法的过程中, 能够自己发现知识, 掌握知识。这是教师直接传授知识这种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二、实践“研究性学习”,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完这次实践课, 笔者的感觉是很累也很惭愧, 而且效果不是很好。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本身了。首先是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在指导学生研究讨论的时候, 往往不自觉地依循着以往的角色, 所以学生也依赖老师的说法, 甚至一些学生在等待答案, 没有自主地进行研究。第二,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能力, 同时也是教师所必备的。笔者在上实践课之前, 已经做了大量的教学准备, 但是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上, 还是不能马上提示学生, 以致延误了一些时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三, 对教学能力的要求。课堂的组织教学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的能力, 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指导能力等等。这些都全面挑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三、培养学生对课题研究的能力

笔者所教的班级一个是文科实验班, 一个是文科的普通班, 考虑到基础的均衡性和学生的领悟能力, 就选择实验班进行课程实践。

在实施课堂实践过程中, 一方面, 学生展现出很好的独立研究探索能力, 在分析资料, 提出解决方案的环节上, 同学们的合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也帮助了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如何分析材料, 讨论使他们共同进步。同时看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这点是实践课的长处。

在另一方面, 有一些内容值得教师反思的。在实践课之后, 笔者就询问过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看法,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这种方法, 喜欢以前的那种直接传授知识的授课方式。虽说这个结果有部分责任是教师, 但是学生的这种想法也说明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的现状。笔者相信, 在另外的那个班, 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也是这种看法的。由于学生以前总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方式, 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依赖和惰性。经过两年的积淀, 一些学生的这些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 改变他们的这种习惯, 要进行长期自主性学习的训练, 需要教师的课堂创新改革。

四、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方式为主, 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为辅

笔者这次的实践课效果不太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料的来源太少。根据这种学习方法提出的要求, 学生要进行专题的研究, 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学习资料可供学生选择, 分析。也就是学校要提供可以随时借阅的图书。再者就是提供网络设备要求, 最好有可以随时阅览的电子书籍。而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间农村中学, 很难具备上述的条件, 而且学校的藏书不多, 学生的借书时间也备受限制。

而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 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 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研究性学习来解决。基于以上两点, 笔者认为, 农村中学的教学方式应以传授知识方式为主, 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为辅。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与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出版, 2003, (11)

[2]《.语文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查阅于中教网http://www.teachercn.com/Zxyw/Ydjx/2006-6/8/20060108174746773.html

小学常识课堂呼唤研究性学习 篇5

小学常识课堂呼唤研究性学习[摘要]:从畅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创新性,到如今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经历了一次由传统的教学观念到现代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并且已经建立一座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大厦。“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的关注。“研究性学习”又叫做“专题研究学习”和“主题研究学习”,是一种相对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留给学生充足的选择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从中体验过程的发生,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最近发展区 最佳教学 发现教学法 解决问题教学法

[正文]:

1.引言

所谓“常识”,是指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一些最基本、最必须的知识。不同时代的人们,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制约,有不同的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进步,无论科学与技术如何发达,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常识总是指那些与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作为一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小学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经历了从古代到当代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文化落后,无论是自然常识还是社会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都是伴随着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传授而进行的,言传身教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本方式。自奴隶制产生后,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发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专门化机构--学校产生了。有关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教学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如孔子长期都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而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进入封建社会,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开始逐步系统化。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急救篇》是现存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其中所收集的2144个单字中,关于工具与日用品、器物、武器、建筑物、人体生理和医药及六畜的名词合计达600个,实为一部小百科式的常识教材。这时期的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有两个特点:一是偏重于伦理道德的灌输和历史知识的传授,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内容少于社会、人民知识的内容;二是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还没有从识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阅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写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在近代中国,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课程设置上第一次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已相继颁布了许多文件对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了规定。

由此可见,小学常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历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实践与研究的结晶,也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最新成果和常识学科在教育(www.xfhttp.co

研究性课堂论文 篇6

【关键词】自主课堂;英语学习;情境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多年的研究表明,情境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极为重要。研究自主课堂下英语情景的设计对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及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将着重解决自主课堂中英语学习的情境设计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改善英语导学案的设计,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自主发展。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及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

1.文献研究法。通过解读《初中英语新课标》,研读分析陈桂生著的《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叶澜著的《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等文献,指出学生只有浸泡在一个英语氛围浓烈的环境中,才能通过情境教学法潜移默化的学习语言。2.实验研究法。通过不同教学实验总结出影响创建自主课堂语言情境的因素包括学生层面、导学案层面、媒体使用层面、教师及课堂环节层面。3.对比分析法。在本研究进行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在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设计模式,不同的媒体辅助,不同的导学案,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并寻找适合“自主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情境是影响学生情绪的外部刺激。因此自主课堂模式下的英语,教师更应该注意辅助学生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考、提高、发展。学生只有浸泡在一个英语氛围浓烈的环境中,才能通过情境教学法潜移默化的学习语言。

三、研究内容及成果

为了使学生从视听说各个方面都能浸泡在英语环境氛围中,通过培训学生,完善导学案的设计,使用多媒体及提升教师素质,可以显著完善自主课堂英语教学情境。经过大量不断的实验,观察,反思,总结,本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及经验。

首先,英语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为基础,学生是自主课堂的主体及主导者,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使用英语的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应从规范学生英语课堂用语入手,在课堂制度上要求学生多讲英语,培养其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的习惯。例如在课堂的展示环节,课堂用语包括 Good morning everyone. Our presentation is ...结束时用于为 We have just finished our presentation,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质疑时讲 addition, 补充时说question 等。通过每节课的不断重复和训练,强化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的习惯。

其次,以导学案为依托的自主课堂要突出导学案中英语情景化的设计理念。从导学案设计的语言到形式,都要尽量全英编写以体现出学科特点,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英语视觉感受。导学案上各个task的题目要求也应该用英语写出。例如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 学习重点Learning Focus; 学法指导Learning Methods; 自主学习I can learn; 合作探究I can do; 拓展提升I can improve; 自主检测I can check; 课后小结 I can conclude均以英语呈现。在导学案的导入及内容上,应避免导学案习题化的问题倾向,加大英语语言能力训练的题目,如要求编写英语对话等,培养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

再次,多媒体的引入对于辅助创建英语自主课堂情境有显著帮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极大的丰富课堂的多样性及灵活性,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长时间的抓住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的创建英语课堂教学情境。英语课堂应该大量使用英文媒体,如英文视频及英文歌曲的导入,英文故事的穿插,英文图片的展示,英文练习的讲解。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视听说多个感官,学生在立体生动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不自觉的摄入大量英语。

最后,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及教师的个人教学素养也是保证英语课堂情境成功创建的关键。自主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隐身。实际上,教师在自主课堂各个环节中起到引导穿插解释的角色。作为保证课堂有序进行的引导者,教师在设计自主课堂各个环节时,应该进行充分预设,从教学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同时,教师要不断的修正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锻炼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过硬的教学素质,将纯英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始终。

数学课堂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7

一、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

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教师要,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使他们主动积极进行思维, 寻找问题的答案。数学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设定现实情境, 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与学生展开直接面对面的对话, 这样学生才会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他们的人格才会得到真正的陶冶。教师在讲授新课前, 可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 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课上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悬念, 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 调动其积极性。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生动活泼、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比如, 讲授“余弦定理”时, 我安排学生实地进行较大水塘两端距离的测量, 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学生设计出许多方案:有的想直接用尺测量 (但尺子不够长) , 有的想在塘的一端树立一根旗杆或找一参照物 (如树) , 利用测角仪、结合解直角三角形进行测量, 还有的设计用余弦定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就将教师在黑板上教授、学生听讲的旧教学模式, 自然地演化为学生的自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领悟, 并最终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找到答案。

二、要在数学问题中渗透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 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数学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探究方向,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成了渗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应用题中渗透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所学函数估算人口数、计算地震震级、推算古墓的年代、最大收入问题;利用直线、圆求桥的拱高, 解决船过桥的问题;利用三角函数解决测量距离、高度、角度、航海、面积等问题;分期付款这种运作方式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 应用日益广泛, 在分期付款的多种方案中, 哪种方案最划算等问题。要利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 教师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体作用中发现他们更多的智慧, 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激励他们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

(二) 开放题中渗透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态度与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 数学开放题更能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起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满足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 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例如, 关于正整数数列3, 9……6561……设对于任意n有an=a1qn-1, 问6561是该数列的第几项?这是以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数列的概念为知识依托编制出的开放题, 学生在使用该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创见的解答, 显示出开放题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深刻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可以树立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存的方式, 并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探究的过程。最重要的是, 我们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材料等具体条件, 选择教学方式, 只有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好方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势在必行, 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但是我们相信, 随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研究性学习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甄元福.浅谈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 1998 (C6) .

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分析 篇8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 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广泛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具体是指教师设计一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 学生从探索中学会收集信息、分析问题, 使自身的探索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锻炼, 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载体是生活中的各种课题或项目, 它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并获得相应知识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课程和学科教学都存在着差别, 一方面, 它不是活动课程, 也不是一般的活动, 因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课程, 而且它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 另一方面, 它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 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 如收集资料、选题、调查等, 提高自身能力的学习方式, 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的灌输.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还可以学会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机械地传授数学的相关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似懂非懂, 死记硬背, 教与学都围绕成绩展开, 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宗旨, 为学习而学习, 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出现, 对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来说可谓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该模式为学生创立了有助于其发挥主体能动性, 表现自身创造力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的研究中, 独立探索, 感受探索过程带来的成功与挫折,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 由此可见,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继续地传授知识, 提高成绩,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独立探索的平台,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1. 重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做任何事的基础, 没有兴趣, 也就谈不上效率. 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入门困难的学科, 是一门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学科, 因此, 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还能使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 学会数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的无条件灌输, 学生变成被动地接受者, 事实上,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 是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要做的正是扭转局面、改变现状, 为学生设计一种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境,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已有的知识, 使学生体会到探索中的乐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增添色彩.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还重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完成作业, 完全忽视学生间的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迫在眉睫. 在课程设计中,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形象有趣、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小游戏或任务, 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 使学生分组合作、互帮互助, 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3.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问题是一切活动的起源, 有问题, 才有交流, 才能进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机械地传授问题和答案, 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 高中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和情境是共存的.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创造一个存在冲突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的欲望, 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 将理论与问题相结合. 学生为解决问题, 就会调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 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真正地理解数学, 掌握数学, 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 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把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实施好,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教师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重要性, 设计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情景; 其次, 教师要提高自身对问题的敏感度, 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后, 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知识素养, 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

摘要:伴随着高中课程的不断改革, 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最后就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建议

参考文献

[1]沈玉川.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3) :17-19.

[2]俞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 (中学) , 2013 (5) :166.

研究性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篇9

一、转变观念,让研究性教学深入课堂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一名学生对吴王的话表示了质疑,吴王那么固执,又是一国之君,他还会关心一个“下人”吗?这个时候,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怀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二、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长期以来,束缚我国课堂教学的是两种知识观:一是客观主义知识观,另一个是权威主义知识观,两者往往一体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每一个学生不仅天天创造着其个人知识,而且还与同学一起积极创造着小学生文化。小学生爱与人交往,好表现。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如何垒起来?”时,学生对这项工程不甚理解。我就让他们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动手试一试,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就迎刃而解。讨论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理解、表达中展现智慧,透出灵性、能力、智力、创造力,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分析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协调发展。

美国知名课程论专家休伯纳曾批评美国的课程与教学领域充斥着技术语言,教学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因而号召教师要以发展想象精神为开辟空间,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意识到爱、真理和正义的需要,还要善于发现隐藏在各种司空见惯的教育形式和事件中的理想和精神可能性。教学不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共同体验探究的自由和快乐吗?在我国的课堂上有太多的“无家可归者”,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让我们的学生回家———在课堂上。

四、让学生善于想象,塑造求异思维品质

曾在某教育杂志上看过,说有人做过关于“0”的实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会想象出二十几种答案,而到了大学却只剩下一个“零”。这说明了什么?我国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品质的塑造。

学生根据插图中狐狸的话、百兽的眼睛进行分析,各抒己见。如,“狼和鹿”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原来是“功臣”。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如果人们不枪杀狼,森林会怎样,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想象,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多元态势,培养了学生不受定势思维束缚,纵横思考的习惯。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10

我们所说的“研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 小学生的研究与其说是发现, 不如称之为发展. 只要是自主学会已有的原理或技术, 或是把它们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 就是一种研究的过程了. 尤其对小学生, 在学习中能不依赖于课本, 自己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这种方法的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又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人文科目更容易开展.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现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供同行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提出, 学生们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

例如, 在教学“8加几”这一课时, 我在学生对“8+5”的思考过程用学具操作后, 给学生一个生与生互问的机会, 根据“9加几”的知识迁移 , 甲生问 :“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乙生问:“为什么不从8根里拿出5根放在右边的5根里? ”丙生问:“为什么要凑十? ”丁生问:“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这样在旧知识的迁移中, 学生很容易提出一些“好问”, 掌握一些学法迁移的技巧.

又如, 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 可先让学生自由读题 (菊花有8盆, 月季花的盆数比菊花多3盆, 月季花有多少盆? ) , 再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发问. 甲生问:“菊花有几盆? ”乙生问:“月季花的盆数比菊花多3盆, 你知道谁与谁比? ”丙生问:“月季花多还是菊花多? ”丁生问:“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很快知道谁多谁少? ”学生的思维在互问互答中得到了激化, 智慧在他们的回答中跳跃, 纷纷想办法试图找出“诀窍”.

二、合作操作, 自主探索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开放性之特点. 因此, 学生可按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确定学生生活中自己喜欢研究的内容和形式, 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来进行.

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 用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 学生情绪特别高涨, 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 有的小组量黑板, 有的小组量凳面, 有的小组自带了牙膏盒面, 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折一折. 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 每名同学都非常投入, 有的小组两人拉尺, 一人看尺寸, 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数一数、量一量, 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进实验报告中. 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 十多分钟的研究, 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每名学生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 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 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 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 学生们特别兴奋个个意犹未尽, 数学太有趣了, 学生们都期待着向全体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组织实践, 应用研究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 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六年级教学了统计图表后, 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题材不限, 一周内完成, 学生们忙碌起来, 每个学习小组开始分工.先集体讨论, 确立统计主题, 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 学生的统计题材就较为广泛. 如有一组学生统计班级学生课间消费的情况, 选出其中排在前几位的货物, 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在图上很清晰地看到学生消费的货物种类、消费数量和最受他们欢迎的食品名称. 这样就为商家提供了科学销售的依据, 当学生把这样的统计图送给销售人员时, 他们从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另一组学生统计班级一周内违纪的情况, 制成折线统计图, 这样的统计图给班级管理提供了最直接的数据, 我们老师可从中获得学生行为的规律, 这对加强班级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极有好处的.

这次作业, 学生统计的面很广, 内容丰富多彩. 他们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是我事先所没有想到的, 仔细思考之后发觉, 这里面所体现的恰恰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所利用的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尤其最后选典型作业, 其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对数学的热爱、长久的兴趣也将因此形成. 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忽视学生“情商”的开发,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 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在完成这次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 蕴含其中的团体合作精神更显珍贵.

如何开展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 学习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12

一、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始发于问题, 推进于问题, 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愿望, 这是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前提。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 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 需要有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 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学教学内容, 进行独立思考,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 尤其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逐步解疑, 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 陈述矛盾, 各抒己见, 揭露弊端;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 并敢于对课本和参考书提出疑问。问题式教学法可归纳为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问题——讨论——答疑——问题。

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自主性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研究氛围或情境之中,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 学生个体独立地去发现问题, 抓住问题的实质, 从不同的视角, 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 努力探求多种求解问题的方法。在这里, 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各个方面, 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活泼的氛围, 使学生形成探求、研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引导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并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求异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求异思维体现在教师的创造性教授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提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开在学生面前。就学生方面来说,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非常丰富, 智力于情感活动方向是独特的、罕见的, 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是新疑的。创造是一种在观念上突破常规, 提出新观点、新问题并获得所未有的成果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灵活的思维以教师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会求异思维。首先要敢于能够发现问题, 其次运用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予以引导和鼓励, 提倡思维无“禁区”, 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 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 提倡思维空间的社会延伸, 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 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四、教学过程中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看成逻辑的认识与非逻辑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单纯注重教学过程中理性或逻辑的方面, 导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学生认识活动高度程序化, 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形式化, 因而非常不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而非逻辑思维包括顿悟、直觉、联想、想象、猜测等不遵从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 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独特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协同作用, 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 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 它定向于某个问题的解决, 然后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 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是一种寻求多种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 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在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 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 思路流畅开阔, 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收敛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它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先归纳,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方法。

五、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改进教学方法, 但对于学生的学法注意不够。在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上老师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的教“成功”了, 而学生是否也学成功了呢?课堂教学并非只是“三尺讲台”, 而应是几十平方米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 要淡化教师的表演, 强化学生的表现, 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 这是其情感冲动的表现, 是一种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所谓“成功教育”, 就是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获取自信和力量, 努力去追求新的成功。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根据学生的个性品质, 因材施教, 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生学会学习,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求人人高分, 但求人人成功。学生如果成功了, 教师肯定是成功的。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主要目标, 适应时代和改革的需要。其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求异思维, 以及教学过程中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成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3].林宗德著.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4].蔡克勇著.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2

[6].陈仁伟.构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与管理, 2002

[7].彭智勇.创新学习教育改革新视野.西南师大出版社, 2002

[8].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西大出版社, 2000

[9].苟景明.数学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庆教育, 1999:7~8

上一篇:宏微观激励体系下一篇: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