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究

2024-05-22

课堂研究(精选12篇)

课堂研究 篇1

摘要:构建理想、和谐课堂, 就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重视知识的生成探究, 提高学习情趣。

关键词:理想,和谐,实验,参与,思考,高效

什么是理想课堂、和谐课堂?简而言之, 就是师生都感觉愉悦、有意义的课堂, 这是和谐、高效的课堂, 更是民主自然、生动自主、趣味合作的绿色生态课堂。理想、和谐的课堂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性。那么, 如何做到这些,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让师生都收获更大的成功, 这就是打造“理想课堂”“和谐课堂”必须要思考探究的问题。下面,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构建理想、和谐的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看法和尝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践理想、和谐课堂的情感基础

理解、接纳、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学生喜欢一门课, 很大程度上是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 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改善说话技巧和教育教学方法, 从情感上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 进而配合你, 通过互相之间的爱与信任与学生达成共鸣。在课堂内外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前提。要在课堂学习中师生配合营造民主、和谐、自然的课堂学习氛围打好情感基础, 这样教和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可见, 师生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是何其重要。

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实施理想、和谐课堂的必需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不过分强调预设, 而是转为关注生成教学。

(一) 自作模型, 培养实验意识

通过自制模型,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如学习七年级《从不同方向看物体》一节时, 为解决正方体截面形状这个难点, 在课前我分组布置任务:用土豆、萝卜或橡皮泥等先切一个正方体。第一组:切正方体, 切出一个三角形截面;第二组:切正方体, 切出一个四边形截面;第三组:切正方体, 切出一个五边形截面, 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说明, 然后引导小组交流讨论:第一组切出的三角形可能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第二组:切出的四边形会是矩形吗?菱形吗?正方形?梯形?第三组:切出的五边形各边能相等吗?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维图形, 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屏幕上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样既形象又直观,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学习九年级上《视图与投影》时, 为了理解图形、物体在太阳光下的投影变化, 我们会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这种直观有趣的学习,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所学。

(二) 巧用游戏, 促进参与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热情是学生高效求知的原动力, 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主动地进行讨论、探究, 这正是一堂好课所必备的情绪氛围。

在学习八年级上《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我就以游戏的形式设计教学, 如:

复习:1.数轴上一点可用一个实数表示, 画图举例子说明。

2.描述同学甲的座位、自己的座位。

引导:需要两个量, 将一个座位看做一个点能否用两个实数表示?如果能, 要利用两条数轴, 如何在教室中画出这两条数轴?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游戏1:让学生扮演数轴上的点做出数轴, 一条表示组别, 一条表示排数, 由此得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 并画出图形。

游戏2:参照数轴上点, 用两个数字说出你自己的座位——认识坐标。

游戏3:让一个学生说一对数字, 对应座位的学生站起, 被点中的学生也要说出对方的位置——掌握点与坐标。

引导:坐标系把平面分成了四块, 如何区分? (看书了解)

游戏4:第一象限的学生起立, 第二象限的学生起立, 第三象限的学生起立, 第四象限的学生起立——明确象限的划分。

引导:你看到哪些学生没站?为什么?——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引导:在每个象限内的学生、每条坐标轴上的学生讨论一下表示你们位置的坐标各有什么共同特点?

游戏5:坐标都是正数的学生起立, 看看是哪个象限的, 坐标都是负数的学生起立, 看看是哪个象限的, 坐标一正一负的学生站起来, 看看是哪个象限的。如何区别?——掌握象限点的符号。

游戏6:让横坐标相同的学生站起, 看看他们的位置连成的线有什么特点。纵坐标也一样?——总结出平行于坐标轴直线上点的坐标特点。

通过喜欢的游戏, 学生非常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抽象枯燥的问题寓于充满情趣的活动中,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分析思考, 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三) 串联问题, 引导思维形成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收获“鱼”, 更要获得“渔”, 让学生知道获取鱼的方法和策略。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构建探究问题情境, 以帮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例如:平面内确定圆的两要素是: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

1.过一点能画出几个圆?说出理由;

2.过两点能画出几个圆?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

引导:这两点都在圆上, 它们与圆心有什么关系?圆心到这两点距离相等, 在这两点连线的中垂线上。

3.过不共线三点能画出几个圆?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

引导:点在圆上, 两点的连线是圆的弦, 圆心在两弦的中垂线交点上。

4.过任三点不共线的四点能画出几个圆?如何确定圆心和半径?

引导总结:四边形对角互补才有外接圆。

通过问题的提问、交流、解决, 引导、总结出确定圆的条件, 通过画三角形外接圆的方法, 得出圆外接四边形的性质, 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愉悦, 学到了知识, 同时掌握了方法。师生在和谐的情感交融中, 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所以, 作为数学教师, 应对枯燥的数学知识, 采取和谐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考, 让学生开开心心上课, 高高兴兴下课。这就是“理想课堂”“和谐课堂”。

课堂研究 篇2

为提高课堂效果,强化课堂教学研究,杨木小学在3月13日听课日这一天,在校长解福贵亲自带领下,全校教师进行推门听课。

所有教师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观察和思考。每听完一节课,分别与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对存疑之处,当面提出,共同探讨,以寻求更好方法解决,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全体教师共听课267节,全面推动了杨木小学的高效课堂教学。

图片说明:

教师正在认真听课

课堂研究 篇3

关键词:和谐;教师;指导;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13-01

由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所以教师在积极构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过程中要以不变应万变,使得课堂在进行过程中充满着精彩的变化和个性,起到不一样的角色和地位。

一、和谐氛围的创造者

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人在心情愉快或平和的时候,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对于信息的接受也是最有效的。我们所谈的和谐课堂或者是理想课堂,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将学习的效率达到最高。

虽然说校园不是社会,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维持是构建和谐氛围的基础。这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关系。当人际关系协调好了,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好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和谐课堂以及理想课堂的构建。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始都是和观众或嘉宾互动进行的,从而奠定整个节目的基调,让整个节目迅速的进入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同样的道理,在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建设中,教师所扮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和谐氛围的创造者角色。每一节课并一定必须是认真严肃的进行,适当的通过幽默风趣的沟通交流,拉近学与学生的距离,让课堂变得更加的轻松和谐,对于理想课堂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可以知道,意料之外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思考大多都是通过学生和教师在共同的讨论中出现的,这样的课堂当然就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理想课堂。但是这种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式建立在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的,是教师的个人亲和力和教学魅力影响之下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构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扮演者一个和谐氛围的创作者角色。

二、思维的指导者

自新课改提出后,课堂的教学比较提倡关于情景教学方面的教学方法,从情景教学为立足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之中学习到课堂知识。但是情景的教學方法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在教学中创造情景,而是根据知识点来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思考。情景的设计师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切不可一味的追求情景而忽略了对于知识点的发掘。有效、真实的情景可以使得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俗话说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过程中鼓励课堂的多样化教学,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在课堂中信马由缰,而是需要教师对于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且在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散,为教学活动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

当前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不可一味强求或者是被动的去接受,传统的强化练习或反复记忆已经不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而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学习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换句话来说,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由教师的直接传授或者是课本的呈现,而是需要学生在自我思考中逐渐的发现和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思维上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问题解决,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出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建设中是扮演着思维的指导者角色。

三、学生的评价者

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阶段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构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过程中,评价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然,对于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做到有效性,而不是盲目的,或者敷衍的评价。

教师的有效性评价可以极大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对于学生的好的方面的内容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方面的内容则起到一种点醒的作用,启发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的信心,改正学生的陋习,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最为直接的影响。

以前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刘易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就问他:既然是已经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了,但是你没有竞争目标怎么办呢?刘易斯的回答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大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不是故意的做给其他人看的,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自己,都要做出相应的评价。不断的激励学生超越自己,树立其学习的信息,鼓励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构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评价者的角色。

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建设是新课改政策下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不断追求和致力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在建设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中认清自己的角色,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袁政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课堂研究 篇4

浙江省重点课题《全程跟踪个体教学促进师本教研的研究》已进入后期的建构性反思和行为跟进的阶段, 它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教学”为内需驱动, 以个案为核心进行教师个体成长的研究。在对个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跟踪、诊断、反思、改进的螺旋式进程中, 课题组关注到课堂师生的非言语行为成为诊断和改进的盲点。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非言语行为, 在教学设计、反馈、反思、实录等诸多文字材料中或只言片语或被置于课堂之外, 难以呈现课堂的全息存在和师生的成长轨迹。

在负责实施方案、组织微格教研时, 我们不断地思考师生在课堂环境中的非言语行为, “做了些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我们的研究就是沿这样的质疑思路, 以语文课堂的非言语行为为切入点, 溯源而上, 旨在揭示师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生活方式及其改进的方法, 以推动教师的个体成长。

二、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堂非言语行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境制约下所做出的, 借助有声语言以外的包括体态手势、面部表情、头部运动、眼神、空间距离以及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的副语言系统等来传递信息的行为。受特定场境的局限, 课堂的非言语行为具有一定的“遮蔽性”, 行为人的社会特征只能是局部地呈现。

非言语行为理论认为, 在人与人之间众多交流途径中, 从视觉上获得的信息效果要比从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效果好[1], 同时提出了非言语行为的形态分类。语文教育行为论在对非言语行为的内涵与特点的分析中认为:非言语行为的模糊性、灵活性较适用于语文等人文科学的教学, 汉语文教学“运用感性形象语言的同时, 辅以大量生动传神而又含义丰富的非言语行为, 以此切合语文教学含蓄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达到培养学生较高语言驾驭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及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目的”[2]。这些都为本课题关于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进入研究的现场

1. 方法的选择

本部分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观察方法, 在行动中做质的研究, 以避免“想象的事实”所造成的“社会隐蔽”, 具体有以下内容:

(1) 视频案例

个案的随堂教学录像, 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更重要的是使观察者或个案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剖析, 使复杂的课堂情境、稍纵即逝的教学事件和难以细描的非言语行为得以定格、反复, 并进行多次的回眸与解读, 且能最大限度地再现。

(2) 霍普金斯的记号体系

美国学者霍普金斯在其著作《教师课堂研究指导》中, 提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回应的记号体系, 教师的具体回应方式有五种:言语回应、非言语回应、肯定回应、否定回应、没有回应。课题组在具体操作时补充了“正确回应与错误回应”两种。

(3) 位置图记录

记录个案在授课过程中身形的无意识移动及其他非言语行为的自然流露。

2. 教学个案的选取

我们选取了课题组的3个个案、5堂高中语文课为研究对象, 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丰富个案的研究内容。

材料的收集是亲自拍录个案的随堂教学录像, 不预设分类, 通常是抽取一个片段, 边观察边细致地描绘真实的课堂场景, 然后统码归类, 再加以解释与评论。以在自然情境下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

四、对语文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已有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大多从其形态特征加以单一归类, 有其科学性。本研究试图从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质的研究的互动性、功能指向的综合性加以统码归类, 因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视角最后定位为从三方面切入:规范情境的营造、对言语行为的辅助和情感交流的意蕴。

1. 规范情境的唤起

师生的非言语仪式是激活、调动制度规范参与课堂生活及营造规范性的课堂情境的主要手段。本研究中主要观察了三类课堂仪式片段: (1) 上下课仪式; (2) 表扬仪式; (3) 小组讨论仪式。 (具体描写略)

上课仪式确认了课堂情境中师生双方的身份, 预示课堂生活的正式开场。对于上课仪式中不严肃不认真的行为, 王、陈老师认为这是对课堂规范的一种破坏, 通过眼神示意、严肃表情、站立等候等延长了进行的仪式, 使学生正视制度, 正视师道的尊严。

表扬仪式更多在传达教师的满意与赞赏。王老师让学生以教师的价值观与评判标准衡量同学的表现, 教室里此起彼伏的鼓掌声有一些盲目, 也影响了课堂的情境生成, 文本所营造的空间的距离感与历史的沉重感, 被老师带领下的多次集体响亮的掌声冲淡了。反而是林老师恰到好处的点头、微笑面对与伸手示意等表扬形式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陈老师重视学生小组互助学习对话, 并亲自参与其中, 通过与学生亲切交流、微笑示意、轻拍肩膀等行为, 使呆板的学习成为生动的生活。而另两位老师来回匆忙走动、脸部焦躁神情等影响了讨论的有效进行,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对言语行为的辅助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没有一个凡人能不泄露热情, 即使他的嘴唇保持沉默, 但他的手指也会喋喋不休地泄露天机。”[3]非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是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之集中于言语所指向的内容;其次, 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言语, 使它更加有力精确;第三, 非言语行为伴随言语行为, 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言语信息的同时得到生动的形象, 从心理学上说, 这样产生的多种神经联系能使理解更为深刻, 记忆更为牢固。

[片段一]林:千山万山, (右手手掌大幅上下摆动, 强调遥) 千伞万伞, (右手手掌左右成波浪形摆动, 强调多) 即使有雨, 我只能让我的心常常飞回去, 飞回我的故乡去。 (右手先抚心后向远处挥动)

[片段二]王:请你为这个句子断句!

生1: (一位男生弓着身, 依着桌, 声音较低) 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

王: (没等学生读好一句, 打断了) 站也没站好, 再来一下!

生1:回忆…… (学生用手抓着头发, 声音稍响了些, 但含糊又没读出节奏)

王: (王老师在这男生还没读一半时, 觉得不太满意, 表情淡然, 视线已转向, 在寻找下一位答题者了) ……

王老师面无表情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无论词汇如何生动也成就不了言语的欢歌, 形在而神缺。相反, 一位进入角色、感情充沛的教师, 将身子倾向学生, 辅以生气勃勃的表情, 他的言语也更充满激情和兴奋, 这样的体态就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他的情绪, 帮助学生自觉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的精神实质。教学《听听那冷雨》这种文学性颇强的文本, 林老师借助眼神声调手势发挥传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话语, 感受教师或兴奋或哀伤或愤怒或愉快的思想、态度和感情。

3. 情感交流的意蕴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客串着课堂上不同的社会角色, 为教员、管理员, 或又为父母、成人, 是对话者、伙伴, 或又是为人的榜样。从不同的心理空间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 对学生寄予期望认可和品德感染。

(1) 父母的权威

王老师具有过多的指令性行为, 有时缺乏平等、谦和的姿态。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行为的顺从下失去了自己, 忙于在教师指令下翻到要翻到的一页, 拿出笔记本在规定的地方记, 无自由的站起坐下, 王老师作为工作近15年的成熟教师, 自言生性“缺乏笑脸”, 其实是缺乏一种角色的变通, 缺乏在课堂生活中与这一群社会特征相去甚远的群体共同生活的一种适应, 她更多的是想借“父母态”人格结构的一种非言语行为来树立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

(2) 伙伴的参与

林老师讲到“游子归来”时, 放下手中的书, 深情地唱“归来吧!归来哟”, 边用双手做向心的动作又向外展开, 学生饶有兴趣;陈老师深入学生小组讨论, 与学生肩挨着肩对话, 学生小组讨论由生疏沉闷转向熟练热烈。教师以伙伴式的非语言行为解构了教师的权威角色和管理员角色, 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让学生感觉到亲近和信赖, 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情感互动。

(3) 期望与认可

林老师请学生回答时总是面对学生, 边微笑边用眼光与学生交流;陈老师一堂课中有三次身处后排, 而请前排的同学回答, 自己却还在后排看着书本, 其中有两位学生边回答边转过头看看老师;王老师有一次在对学生的回答做了些补充后, 就转向屏幕讲PPT上的内容, 这位学生站了良久, 有些尴尬, 同桌拉他示意可以坐下, 他看了看王老师, 迟疑了一阵, 见老师正在讲解还是没关注到自己, 才迟疑地坐下。

林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 一次由衷的微笑, 一下鼓励的拍肩, 都可能成为学生心底的珍藏。而陈、王两位老师对学生的眼神交流、尴尬站立等行为, 如果意识不到这种交流的存在, 那他就根本没有看到另外还有一个课堂存在。如果他看到了而不懂, 无法参加这种情感交流, 那么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情境。教师能与学生的喜而喜, 与学生的悲同悲, 在师生“两情相悦”的氛围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姿势共鸣”, 会更多一份默契, 成为推进教学的动力。

(4) 为人的榜样

[片段一]课前, 教室里人来人往, 陈老师铺好电源线后, 正在调试录像机的位置与高度, 一位男生钩到电源线, 把变压器钩到了过道的中间。陈老师见状忙上前, 弯腰把变压器放到了学生的课桌旁, 这位男生也过来帮忙, 把电源线整理放低, 以防同学不小心钩到。

[片段二]书声琅琅, 学生正在对课文自由朗读, 林老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朗读的进度, 在行经一女生身旁时, 弯腰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圆珠笔, 这位女生抬头一笑, 师生两人在眼光交集中相互示意。

“教师为人榜样的角色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移潜默化”[4], 在语文课堂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显微卓著, 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甚至影响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陈、林两位老师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折射出其人格魅力的光辉, 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着强大的榜样感染作用。

五、对非言语行为的纠正与优化

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视阈融合”,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实施得当与否, 对规范课堂的营造、对言语行为的辅助和情感表达的意蕴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研究提出了语文课堂非言语行为最优化的方法与原则: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 包括对不良非语言行为的纠正和对一般非言语行为的促进。纠偏与促优相结合, 能促使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不断优化。

1. 语文课堂中不良的非言语行为的纠正

(1) 要限制、纠正无意义盲目性的不良非言语行为。例如:教学时不停地重复摸头、敲桌面、吐舌头、抖动腿部、不停地走动等习惯性动作, 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甚至影响语文教学情境设立。林老师的语文课堂个案中, 通过距离量化统计, 她一堂课在左边过道走过达17次, 右边仅2次, 且大部分时间站在左边过道的第二、三排位置, 长达27分钟, 在讲台仅8分钟。陈老师一堂个案中, 问了8个问题, 叫了9位同学回答, 不少同学回答2次, 最多的一位回答了4次问题。这些都会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受冷落感。举止形态学证明, “人们同坐在自己一边的人, 同曾交流过的人交流会更自然、更舒服”[5]。远处的学生、从来没叫到回答问题的学生可能会游离于课堂之外, 成为课堂的“陌生人”。

(2) 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要讲究艺术性, 把握好“度”。有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行为, 但在运用中“度”把握不好, 没有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如林老师在课堂上亲切自然, 多点头微笑, 与学生眼神交流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但一堂课的语调变化不多, 使人不免缺憾。而陈老师总拿着书, 一种姿势, 幅度频率过小, 感觉较拘谨平板。这些都使人有明珠染尘、美玉微瑕之遗。非言语行为的“不及”和“过”, 都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对教学的加乘作用。

2. 语文课堂一般非言语行为的优化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仅纠正不良的非言语行为是远不够的, 还要使自己的各种非言语行为符合语文教学的具体需要, 以达到最优化。

(1) 教师在运用任何一种非言语行为时都要以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为原则, 从有益于学生的角度出发,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直觉感悟言语。

(2)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协调一致。如当学生注视黑板思考问题时, 不要在黑板前来回走动;在很融洽的讨论中, 不要突然以严厉的目光注视某个学生;当教师表扬学生时, 辅以亲切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以严厉的目光警告违纪学生时, 可配以适当的走动, 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增加威慑力;不同的班集体在学生的活跃程度、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以及班级文化上存在差异。在一个班级适用的非言语行为, 在另一个班级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及时调整, 重视课堂的生成而不造作。

(3) “诚于中必形于外”, 外在的风度行为来自于内在的修养和对语文教育的热爱。教师还要学会控制无益的非言语行为, 要主动学习一些与非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 如体语学、距离学、目光学、副言语学等, 以便正确把握各种非言语行为所表示的人文含义, 有意识地进行非言语行为训练, 培养正确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能力。

(4) 学校与个人的教研应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课堂实践进行研究与透视, 让无意识的非言语行为成为有意识的真情表露, 使有意识的非言语行为最优化, 这也是提高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有效措施。

六、研究的积淀与再探

首先, 本研究完善了课题组的研究重点———以个案为核心的教师个体成长的研究。通过对个案教学病情的全面诊断, 推动个案的建构性反思、个案的行为跟进, 有利于个案成长目标的研究与确定。

其次, 最优化课堂非言语行为生动了课堂。陈老师的同一课例, 研究前个案体态拘谨平板, 学生反馈为气氛沉闷打不开;在其后的两堂教学个案中对自己不良的非言语行为有明显的意识, 表现改进尤为突出。教态亲切, 微笑自然, 学生反馈为师生互动默契。前后语文课堂的改变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是分不开的。

再则, 执教者对语文教学课堂中非言语行为的直观回眸, 鲜明而深刻的前后反复比较, “这是我吗?”“语速太缓慢, 声音太平淡, 表情太严肃……”在他者和自我彼此温和或严峻的凝注中, 教师解除了语文教学中文本与言语对非言语行为的遮蔽, 教学的亮点得以彰显, 教学的赘余和陋处无所遁形, 促使其发现理念、转移行为、改进教学, 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 这对研究者是存在的体验和自我的折射, 在成就他人的同时, 也促进自身成长。理论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交汇碰撞, 是研究者的我和执教者的我的对话, 是将研究中建构性反思的成果付诸行动的过程, 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惯性的我, 不断获得新生的发展的我的过程。

另外, 本研究对教育决策者是真实的提醒。应加强在继续教育、学校的校本教研时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

最后, 我们认识到,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行为定势给语文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造成一定的负迁移, 如何使特征各异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更切合老师的实际, 本研究还需加强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探究。非言语行为的不确定性、随机性造成的教学设计的难以预设、不可控与语文课堂较固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如何融贯整合?如何发展为可操作的模式, 也是本研究艰难的课题。在深描具体的偶然的现场的同时, 语文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多变性以及研究样本都是高中课堂的狭窄使本研究缺乏一种整体的观照,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 研究的分析是否能切合实际状况, 研究的结论是否能切合实际需求呢?以上这些问题都需研究者做更深入的再探讨。

语文课堂的非言语行为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对语文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是“无言的关怀”,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既是一曲言语的欢歌, 又成为一场视觉的舞蹈, 更成为建构心灵的砖瓦。

参考文献

[1]刘健, 龚少英.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4: (3) .

[2]田瑞云, 刘永慧.语文教育行为论[M].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 2002:218.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272.

[4]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4.

数学课堂研究方法 篇5

引导学生自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老师领着学生学习往往比学生自己摸索快一些。可是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后做题,不会的再看书,最后相互讨论。这个过程是不断反复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学会的,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也更高。

我常常对学生讲:“老师讲过的问题你听懂了,这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你领会了,这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些知识,我大胆让学生自学,只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

课堂教学研究 篇6

教学过程的构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因素。教是主导,是学的外因和条件,学是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材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理解、消化和应用的对象。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学生和教材通过自己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沟通起来呢?我校采用独特的“主合学习法”,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先后进行了数百节的实验性教学。感觉这一结构方式比较合理,学生反应也比较好。现将运作过程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主体学习

人总是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的。感知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没有感知提供材料,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不可能进行,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同样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认识规律。学生只有在对教材有所“感”的前提下,才能有所“悟”。

对教材感知,就是安排学生预先阅读教材。既可课前阅读也可将阅读引进课堂,既可默读,也可朗读,也可教师代读,学生潜听默析等。但无论采取哪种阅读形式,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每一节课的不同要求,是每一节课中学生思辨的主要目标。

二、合作学习

思辨就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自主思考、辨析和辩论过程。近代教育家严复说:“贵自得而贱因人。”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全,再细,再透,对学生来讲也是“因人”而不是“自得”。所以,对此法应“贱”之,对学生的“思”应力导而“贵”之。

“思”的运行靠“疑”来启动,没有“疑”,便无“思”,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起点和动力。当智慧与智慧撞击时,才能闪出耀眼火花。不然智慧就会停滞,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辩论,就是将个体智慧通过辩论外显化,这样可以达到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辩论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可班级共同辩论,可分组辩论后选代表发言,可自愿结合辩论,可将认识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见推广到全体学生中进行争论等。

三、主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过早阻止学生的争辩

这种情况多指辩论中个别学生由于对知识认识上的错误,坚持己见,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双方争论激烈,造成相持不下的局面。这时,教师应从爱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放手让学生争辩下去,直至导出完全错误的结论。然后,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再通过学生研究讨论,逐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错误中找出正确结论。这不仅保护了学生思考和辩论的积极性,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形象地说,教师不但交给了学生一只“猎物”,而且交给学生一支“猎枪”。

2.不要怕学生超过自己

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认识可能超过教师,提出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解释不了或一时不能解释,这是教学中的可喜现象,教师应该感到鼓舞和欣慰。学海无涯,谁也不可能成为知识上的完人。教师应实事求是地予以承认。这样,教师的诚实态度、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就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启发精讲,化解三点

启发精讲是教师实现主导作用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教学程序。这里所说的启发精讲,是指对学生课堂思维中的指导,指导的形成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重点集中指导、重点分散的指导、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指导形式。重点集中指导要照顾普遍性。重点分散指导要因人而异,分别进行。集中与分散要相结合。指导要体现“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个别是指导的目的,以期达到统一。

4.目标检测,层次训练

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间接知识,学习已知的理论和经验。所以,不应该也不可能事事实践。实践证明,学习书本知识是一条捷径。但,书本知识不是直接经验,缺乏直观性,学起来往往理解不透、理解不深,要克服这一点,课堂教学应采取符合学生认识活动规律的具体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所以,多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础。

为了达到课堂练习的目的,我们不能不对影响练习效果的诸多因素给予充分重视。影响练习效果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练习目的和要求、练习的组织与计划、练习时间与次数、练习的方法与方式、反馈的增益等等。

就每一节课所学知识而言,练习就是要使学生接受当堂的知识内容,巩固当堂效果;就整个学程而言,做一节课的练习,只是实践全过程的一个具体环节。诸多环节联系起来,便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实践内容体系,学生通过这个实践体系,会自然地把整个教材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具体化。只有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学生才会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目前,大家都知道“主合学习”一词,可到底如何做得更好,更有效果,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等等,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课堂研究 篇7

1 云课堂

1.1 云课堂的定义

云课堂是基于互联网,采用云计算技术,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与即时反馈需求的移动教学课堂。云课堂由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组成。教师通过移动终端或平板电脑安装云课堂客户端,登录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创建班级,课程等。学生采用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安装云课堂客户端,利用教师提供的邀请码进入课程。在课堂上,师生就可以轻松有趣地进行互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互动、资源分享和学习评价的课堂,同时该课堂也支持学生课外学习。

云课堂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展课堂互动,融入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教师使用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可以向学生的移动设备推送课程、微视频、音频、图片、课件、教案、文档等学习资源,在课堂内外,教师还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讨论和分享。

1.2 云课堂结构

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服务器端,采用租赁方式,租用云服务器(如阿里云,百度云等)来搭建的资源平台(也可以由教师所在学校来搭建云教学资源服务器,只是相对成本会有所提高),该平台提供班级创建,课程创建,课程资源上传和管理等功能。教师创建班级,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中的相应课程里,加入该课程的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此平台,进行学习。移动终端是指智能手机,i Pad和笔记本电脑等,在这些终端上安装客户端,就可以访问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用户访问权限大小依据用户等级来设置,不同权限用户访问到的资源不同。云课堂结构如图1所示。

2 云课堂教学

由学校或者企业管理云教学资源平台(服务器),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云课堂客户端登录云教学资源平台,创建教学课程,并且可以把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作业、课程要求等)上传到平台,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课堂上,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开启课堂点名,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在极短的时间内(大约1分钟)实现签到,还可以实现课堂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每个资源(课堂作业,课堂讨论和课堂测验等内容)的经验值,用经验值的形式来表示学生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云课堂设计结构如图2所示。

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访问教师发布的课程资源(课堂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学习模块,还可以及时查看自己的签到情况,以及在班级成员中的学习排名(以获得的各项经验值之和来排名)。

依据移动终端的特点,教师们还可以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移动互联教材(数字化教材),在移动互联教材中融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现生动,互动的教学课堂。

3 云课堂的优势

3.1 资源整合,永久利用

云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类似于国家资源库平台的教学平台,就是要集中精力把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做好,做精,然后上传到平台,并不断完善,成为精品课程,给学习者提供永久学习的方便。学习者在课堂上学习了这门课程,进入了这个平台,在课外甚至是毕业后仍然可以享受这门课程的学习服务,仍能得到这门课程的更新资源,实现终身学习。

3.2 增进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设置课堂分组讨论,让不同组的同学讨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设置课堂答疑,布置作业,对回答表现好的学生可以点赞,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问题,增进课堂师生互动,扭转课堂“睡一片”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 促进移动互联教材开发

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采用流式数字排版技术,内容中插入精致图片、画廊、音频、视频、动画、3D等富媒体内容,设置视听学习、情景测试、自我评测等交互功能,提供书签、笔记、标注、百科、字典等辅助学习功能,提供笔记分享、社交学习、云同步、云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云服务功能。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保障,高校云课堂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高效、互动、有趣,同时结合微课、翻转课堂为一体的教学形式的新型课堂。云课堂能进一步提供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丹.高校“云课堂”建设及应用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15(4).

[2]周莉萍.“云课堂”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11).

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篇8

一.增强情意互动,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因而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及解决上,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真诚的内心沟通和真挚的情感交流,缺乏心灵的共鸣、人格的提升等过程。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有效互动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够真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可见,激发学生内在情意与文本、作者、编者间的沟通,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是一般的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无法替代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小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中肯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愉悦与满足,促进他们积极探究,激发他们参与互动的勇气和自信。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全身心投入体验的过程,就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在课堂中能经常性地指向学生阅读的实际体验,贴近学生的人生经验,就能使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敢于表态,从而使心弦得到拨动,人性得到舒展,灵魂得到升华。

二.扩大互动空间,提高思维的多样性。

在交往中,师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教师作为主体的一方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决不能以教师的主体替代学生的主体。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控制过多过严,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广泛交流,互相体验;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互相借鉴。为此,要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碰到有争议的问题,就让各执己见的双方辩论一下,使教室成为辩论会的赛场;学习戏剧时,选一些段子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教室成为演出的舞台;学习诗歌时,让学生举行赛诗会,使教室成为赛诗的会场。这样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空和互动的机会,并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在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在扩大互动空间上做文章,则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化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的丰富性。这样的互动探究,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它突破了定论,同时赋予了文本新的思想与社会意义。这种以“大问题”为引领,拓展互动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做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三.开展多向互动,拓展思维的深刻性。

英语课堂拓展研究 篇9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拓展英语文本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 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 把教材变成学材, 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它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扩充英语课堂的容量, 使教材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很有帮助。比如:在学习7A教材中, 课本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运用, I go to school on foot. 变成I walk to school;They go home on foot. 改为They walk home;He goes to work by bus. 换成He takes a bus to work.以此方法让学生学会其他交通工具的运用:He goes to Beijing by plane. 变成He flies to Beijing. (by plane—用动词fly来代替改写句子) ;同样的方法得出by bike—ride, by car—drive等动词来改写句子。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仅能够巩固学生课本上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这样既立足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 既从文本出发, 又反哺文本。

二、注重知识积累, 拓展英语阅读面

天才在于学习, 知识在于积累。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单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正在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 增加课外阅读当然就少不了对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接触。但是学生在英文阅读中所接触的知识是自己不熟悉的, 即使文章中没有陌生单词, 学生也会不理解阅读内容。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让他们多看书, 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例如:sheep绵羊, 但是black sheep就翻译成“害群之马”;walk是“散步”, 而all walks of life翻译成“各行各业”;black and blue是“黑色和蓝色”, 而fall black and blue翻译成“跌了青一块紫一块”等。

这样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额外信息,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通过获取信息的方式学会欣赏, 最终领悟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字面意义结合语篇结构和内容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对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这样拓展可以让各个层面的学生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像鱼儿, 应在海里遨游, 而不只是在井里跳跃。

三、鼓励学生质疑, 拓展英语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所疑, 才有所思, 有所思, 才有所得, 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而思考的起点在于疑问,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 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当学生提出新问题时,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进行有效拓展, 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 又可以启发他们的思维, 同时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The doctors tried as much time as they can ____ (save) the dying boy.当学生问为什么填to save, 而不是save时, 就说明了学生在思考、质疑和自我反思。

同时笔者又让学生做了一道经典选择试题 (2014, 无锡卷) , 如:

I hope the train will arrive on time, but it’s _____ my control.

A.within B.without C.under D.beyond

此题考查的是介词短语的用法, 句意是:我希望火车能按时到达, 但这是我无法控制的。根据句意, 排除答案A、B, 剩下的C、D答案, 学生无法判定, 其实under sb’s control意为“受人控制”;beyond sb’s control意为“在某人控制之外”, 根据句意, 答案选D。这就是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拓展,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虽然under, beyond, control这三个词早已学过, 但是构成介词短语的形式很少出现, 这对学生有一定难度, 同时也说明学生在思考, 想真正弄懂它的原因, 在学生今后实践运用英语时, 他们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方式, 审慎思考, 全面考虑, 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和英语水平。

四、关注新旧结合, 拓展学生归纳对比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师必须以教材为轴心, 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拓展, 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 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进而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教学8A Unit 4 Do it yourself的Study skills时, 就是把部分形容词加前缀 (un-, in-, im-) , 变成它们的反义词, 然后笔者就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动词前缀 (dis-) 和变化后缀careful— careless;useful—useless, 再加上没有前缀和后缀的形容词的反义词, 如:rich— poor等, 并将其归纳成表格 (见表1) 。

通过这样的拓展练习, 既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巩固了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

五、分清教学主次, 帮助学生明晰重点

随着信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独具慧眼, 把握好拓展的“尺度”, 把与教材联系最紧密、与学生现有水平最贴近的材料选出来, 为教学服务。拓展虽然是教学的有力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但是无论是拓展的次数、内容和时段, 还是拓展的广度、难度和高度, 都要遵守适时适度的原则, 分清教学主次, 不能偏离主题, 不能脱离教材, 更不能曲解文本。

总之, 拓展是一项智慧的创举, 有效的拓展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 吸引了学生积极的参与, 有效拓展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它更能使英语课堂锦上添花。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拓展训练,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自由地享受阅读, 在无形之中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

摘要:拓展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增加学生知识面。通过对创造性使用教材, 拓展英语文本;注重知识积累拓展英语阅读面;鼓励学生质疑, 拓展英语思维能力;关注新旧结合, 拓展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分清教学主次, 帮助学生明晰重点等五方面探讨了如何正确拓展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拓展方式

参考文献

课堂研究 篇10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对翻转课堂教学开展研究[1、3、5]。这些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模式引介、可行性分析、教学模式的建构等。但文献中关于翻转课堂的课堂观察研究却少见, 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课堂观察比较研究更少见。

2 研究设计

课堂观察即自然调查法 (naturalistic inquiry) , 该方法指研究人员为了描述和了解真实的教学过程, 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对自然发生和发展中的现象进行观察。该研究选用课堂观察研究方法, 尽可能真实地描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研究对象在年龄、教龄、学历等方面基本一致。两位教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超过十年。其中一位教师在学院的要求下, 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一学期。两人均愿意研究者对其进行观察和录像。该研究结合研究目的, 借鉴改编了辜向东[2]的“课堂观察细目表”。该研究所观察的课堂均为大学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中间的一次课。课堂观察过程中, 观察者填写课堂观察细目表。课后对两位教师进行了访谈。

3 结果与讨论

该研究将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

3.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计划。两位教师的教学计划相同。教学内容为教师课堂所使用的教材。

从表1看出, 传统课堂中, 主要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任务练习。而翻转课堂中, 教师大量利用网络资源, 如:慕课、微课、公开课等, 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中, 传统课堂只有50%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满意, 而翻转课堂中有95%的同学对教学内容表示满意。

3.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依据研究目的, 本研究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流程。

从表2看出, 翻转课堂教师教学流程多于传统课堂教师。两位教师教学流程相同之处是:注重课堂的连续性, 都有回顾上次学习情况的环节;都注重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如引导学生看录像;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语言输出, 如小组汇报。两位教师教学流程不同之处是:翻转课堂教师将补充材料、词汇、语法和句子学习任务在课前布置, 学生通过视频反复学习观看, 课堂上教师检测和强化重要知识点, 同时翻转课堂上教师有更多时间引导学生二语产出。

3.3 教学效果

在课堂观察中, 课堂笑声是课堂氛围的表现之一。教师表情和学生表情也是反映课堂氛围的因素 (见表3) 。

传统课堂教师富有亲和力, 不时有微笑, 学生也很自在。但由于互动的机会少, 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翻转课堂中, 由于生生互动机会多, 师生沟通交流时间多, 所以学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都有语言产出的需求。在访谈中, 学生也表示 “翻转课堂任务多、形式多样、有挑战性, 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4 结语

通过课堂观察法, 结合访谈我们对比了大学英语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 差异主要表现在三点。首先, 教学流程的转变, 这也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其次, 翻转课堂模式下, 教师结合网络资源, 促进了语言知识输入, 体现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语言学习理论[4]。课堂观察也证明了翻转课堂模式下, 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最后,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翻转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 以教师导学为保障, 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目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 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之对应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低。因此, 在这种大背景下, 翻转课堂的实施和推广尤为必要。翻转课堂实质上是将面对面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学习模式, 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基于问题、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翻转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成功实践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其次有待校方软硬件设施投入, 同时需要借助网络平台, 集中集体团队的力量, 制作高水准的微视频, 教师学生共享。课堂上, 教师充分发挥学习辅导者的角色, 使学生达到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2]辜向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个案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3 (4) :45-51.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14 (4) :33-36.

[4]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 2014 (2) :3-12.

[5]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高效课堂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 ;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教学生自己去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就说明以前那种教师解释说明,学生记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了,高效课堂教学由此而产生。那什么是高效课堂教学呢?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我们教育局开始了运用“导学案”的教学。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运用导学案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1.教会学生“读一读”。编写学案时,要为学生编好教材的提纲,并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述。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大胆的表达。

3.引导学生“复习”。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免得忘记。

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四、要注重课堂上的展示交流环节

1.展示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表达、讲述,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组内和组间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

3.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

4.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学生所欠缺的知识,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五、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1.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

2.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导学案的设计要科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设计好导学案,非常的重要。

导学案与教案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自己是清楚的,学生却不知道,他们只能跟着教师走,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缺少应有的主动权,这样就难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教案和学案:一个着眼于教师本体,一个着眼于学生客体;一个侧重于“学会”,一个侧重于“会学”。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方面,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设计应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但是,在进行导学案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1.在进行质疑环节时,学生不太会质疑。2.合作学习时,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展,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比较差,无法跟上集体的快节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问题需要解决;3.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增强了,但跳跃性大,学习不够扎实细致。进行考试时,成绩跟不上。面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探索,使问题得到更好,更巧妙地解决。

课堂研究 篇12

一、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评价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生命课堂的基础,也是实行课堂评价的关键,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关键。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民主的教学形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生态气氛的关键,正是实现课堂评价的保证。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平衡课堂气氛,避免“花盆式”的效应。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课堂评价才能顺利进行。

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曲线运动尤其是匀速圆周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尤其是匀速圆周运动和向心力之间的关系应当掌握得十分牢固。但是不能因为重要就对学生采取强制性态度,而是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开发师生思维,生成课堂评价势态

在生命课堂视角之下,有效的课堂评价和教学应当积极开发师生思维,生成课堂评价的势态。不仅有助于生成课堂评价势态,还能实现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优学,只有两者相互和谐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保证80%的教学内容都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学评价既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让教师懂得教学的过程。所以构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对物理教学有重要意义。

比如,学生本身就已经知道太阳和行星之间有引力作用,但并不一定能够分析牛顿的运动定律,有些学生甚至知道太阳和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表达式是什么样的,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自己推导出来。所以,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采用“建模”或者“类比”式教学方式,开发思维,对学生进一步做出评价,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体味“生命课堂”,挖掘学生潜力

其实课堂进行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恰恰是学生自我能力提高的关键时刻,这时候教师应该已经将课堂主要内容讲授完毕,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细细品味,教师在学生品味之后再进行评价。在物理课堂评价中从生命视角出发,本身就是文与理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趣味性强,学生能够从对物理生命的思考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知识与见解。单就这一点而言,学生的学习潜力已经开始渐渐显露出来。这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已经足够,但是对于生命视角的体味还需要教师逐步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挖掘,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过程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四、回顾“生命课堂”,聆听学生感悟

所谓课堂回顾,实际上就是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表达交流提供一个不错的空间。回顾课堂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评价空间。对于物理这种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逻辑表达能力可能会有所欠缺,所以这样一个回顾课堂的机会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生命课堂”与“物理课堂”融为一体、理与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课堂表达与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聆听学生的感悟与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对学生稍有偏颇的理解与体悟,教师不能急于否定,首先要进行鼓励,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委婉地对学生的观点提出建议,并在课后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这对教师不断完善物理课堂教学是有巨大帮助的,所以回顾课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总而言之,在生命课堂视角下,高中物理课堂更多了几分活力与灵气,就连复杂的数字运算似乎也富有生命的气息,学生的变化更是明显,原来对物理课堂的厌倦早已消失殆尽,有的只是对物理课堂的期待。其实将生命课堂视角引入高中物理课堂从某一方面讲,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高中学生学习时间十分紧张,所以很多教师对这种视角的引入是十分惶恐的,但课堂效果则说明一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说生命课堂视角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引入对提高课堂效率很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周金中.“场”视角下构建高中物理“生命课堂”的策略研究[J].高中物理,2012.

[2]袁刚.课堂生态观视角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J].科学时代,2013.12.

[3]周金中.构建高中物理“生命课堂”的时间研究——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为例,2012.11.

上一篇:静脉给药系统下一篇:班级信息化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