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施

2024-10-22

生态设施(精选11篇)

生态设施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生態環境建設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必要手段,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農村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村落生態系統的狀况直接影响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行,應作爲一個相對獨立的開放系統進行研究。村落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是城市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前提,村落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1)。

村落生態基礎設施是村落生態系統及村落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内容,集中體現了維護健康、完整、持續的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加强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研究,對于提升村落人居環境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村落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内涵及特徵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是近年來在景觀生態規劃、生態經濟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化城市建設等領域出現的一個新概念。生態基礎設施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實際物質空間環境中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然生態恢復和維護手段。生態基礎設施的概念不斷拓展,在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城鄉規劃學、生態經濟學、生物保護學、生態工程學等諸多學科都有涉及。基于跨學科領域的研究,生態基礎設施思想具有豐富的内涵和意義(2)。

綜合關于生態基礎設施的相關研究,并結合村落生態系統特點和村落發展要求的具體内容,本文認爲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概念,即“村落範圍内,具有自然生態功能的、村落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所必須依賴的村落生態生産性土地等自然生態要素”。

村落生態基礎設施既是村落居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基礎,又是城市得以正常運行的生態基礎;既爲村落居民提供自然服務,又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自然服務。村落生態基礎設施包括村落範圍内的各種生態生産性土地,如自然或人工林地、農田耕地、草地、河流濕地、海岸灘塗、村落建成區内的各種緑地和水體。這些村落生態基礎設施應該能够有效聯系,并形成一個完整的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系統。村落生態基礎設施衹有作爲系統、有機的整體,才能發揮整體功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生態基礎作用。

從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概念可以看出,村落生態基礎設施具有以下特徵:

其一,突出了生態生産性土地重要性,使村落自然生態土地擺脱了衹是作爲初級生産者來提供初級農副産品的從屬地位的尷尬境地,而上升到了基礎設施的高度;其二,强調了村落範圍内各種生態生産性土地之間的有效連接,以及村落生態基礎設施作爲一個有機系統的特徵。

三、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模型及計算

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研究包括研究指標體系的建立、指標權重的計算、研究模型的建立、研究等級劃分標準的確定及研究結果的分析。

1. 研究指標體系的建立

目前,國内外的相關論著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和内涵的討論上,對生態基礎設施的考核及評價指標的研究很少,對于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由前文所述定義,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的指標體系也可以歸納到村落範圍内的各種生態生産性土地的範疇,但同時也有其自身特點。它更强調自然生態服務功能,包含了村落自然環境、村落耕地系統、村落草地系統、村落林地系統、村落水域系統以及村落建成用地系統等6個系統和26個研究因子,采用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建立。本文根據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内涵和人類活動對村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响,參考國内外公認的生態村與生態基礎設施相關的各項研究指標,本着綜合性、代表性、層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從村落所依賴的自然環境系統出發,以村落生態承載力計算爲依據,綜合其他村落生態環境的研究結果,提出研究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指標體系(表1)。在指標體系中,村落自然環境反映村落生態基礎設施所處自然環境狀况,其餘5個系統反映各種生態生産性土地提供的各種自然生態服務狀况。

2. 研究指標權重的計算

由于各指標因子在指標體系中的貢獻不同,對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爲了區分其對系統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法)來確定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指標體系的權重。按照指標體系確定的層次結構,根據AHP法要求,咨詢有關專家意見,構成判斷矩陣,獲得各層次指標的權重值(3)。

以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體系的系統層爲例,經過評判後,對結果算數平均,形成如下矩陣,見表2。

用方根法計算步驟如下:

故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求得的權重=[0.03130.3206 0.0599 0.3206 0.1338 0.1338]T有效。

各研究因子指標權重的計算與要素指標權重計算方法一致,其結果如下:

村落自然環境因子權重=[0.25 0.25 0.5]T;

村落耕地系統因子權重=[0.5579 0.2495 0.09630.0963]T;

村落草地系統因子權重=[0.5 0.1667 0.16670.1667]T;

村落林地系統因子權重=[0.4167 0.0833 0.41670.0833]T;

村落水域系統因子權重=[0.4167 0.0833 0.41670.0833]T;

村落建成用地系統因子權重=[0.2862 0.04450.2862 0.1129 0.1129 0.1129 0.0445]T。

3. 研究模型的建立及計算

在建立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指標體系的基礎之上,結合相應的研究標準,對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各項因子進行評判。判斷標準采用五個等級,即分别對應:4-5,3-4,2-3,1-2,0-1。確定各項因子的評判分值後,采用多因子綫性加權函數進行計算的方式,建立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模型:

其中:P爲總得分;Ci爲單項指標得分;Mi爲單項因子指標權重;Bj爲研究系統指標權重;m爲研究系統指標個數;n爲單項因子指標個數(3)。

本文研究的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指標體系中,n爲單項指標個數,取26個;m爲研究系統指標的個數,在本指標體系中,取6個;本研究滿分爲5分。

4. 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等級劃分

爲對村落生態基礎設施進行分級對比研究,根據相關資料,按上述公式即可計算得出各級指標評價結果,再進一步對綜合指數進行分級,以確定村落生態基礎設施質量優劣狀况。參考國内外相關研究及各種綜合指數等級方法,本文確定了一個5級等級標準,即把[0,+5]區間分成5個區間,并給出相應的等級特徵描述(表3)。

四、實例研究

本文選取遼寧省葫蘆島市東窑村爲研究對象,運用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方法,對該村落的生態基礎設施進行實例研究。

1. 村落概况

東窑村隸屬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雙樹鄉,距市區20km,北靠丘陵山地,東臨遼東灣。全村820户,2 300人。全村陸地面積約631hm2,其中耕地267hm2、林地124hm2、草地163hm2、建成用地約77hm2;全村海域面積約爲2 074hm2,其中灘塗133hm2。村落全境平原占陸地面積的80%,河流占5%,坡地占15%。

2. 村落生態承載力狀况

根據筆者的相關研究,該村落2008年生態承載力狀况如下。

人均生態足迹需求爲(hm2/人):耕地0.52694,草地0.03572,林地0.00110,化石燃料用地0.51462,建成用地0.17097,水域0.08575,人均生態足迹1.3351。

人均生態容量供給爲(hm2/人):耕地0.5272,草地0.0069,林地0.1270,化石燃料用地0,建成用地0.1521,水域0.3697,人均生態容量1.1829,可利用的人均生態容量1.0410。

人均生態赤字(hm2/人)爲0.2941。

該村落各項生態生産性土地的生態赤字或盈餘(hm2/人)情况如下:耕地+0.00026,草地-0.02882,林地+0.1259,化石燃料用地-0.51462,建成用地-0.01887,水域+0.28395(注:生態赤字爲-,盈餘爲+(4))。

3. 計算研究結果

根據計算模型,最終確定葫蘆島東窑村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單項指標得分(表4)。即東窑村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計算結果如下:

東窑村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總體3.4071;村落自然環境3.7500;村落耕地系統3.3653;村落草地系統2.5003;村落林地系統3.6666;村落水域系統4.50000;村落建成用地系統2.1131。

4. 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結果分析

東窑村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總體得分爲3.4071。依據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等級劃分標準,該村爲2級,即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服務功能,能够對村落及周邊地區的生態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生態物質基礎和保障。

從各系統單層權重的計算結果來看,得分最高的爲該村村落水域系統,得分爲4.5000。依據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等級劃分標準,該項等級爲1級,這與該村落範圍内的水域所處的生態及生産能力狀况是吻合的。村落依靠臨海地域優勢,充分發揮海洋經濟作用,以捕撈、養殖及旅游服務業爲重要經濟來源,不但體現了海域的生態生産功能,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調節、娱樂休閑等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生態服務功能也得到較好的利用。

其次是村落自然環境、村落林地系統和村落耕地系統,分别得分3.7500、3.6666、3.3653。依據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等級劃分標準,這3項等級均爲2級,反映出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基礎條件較好,具備建立具有完善生態服務功能的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自然物質基礎條件。

在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指標系統層中,村落草地系統和村落建成用地系統的得分最低,分别爲2.5003和2.1131。依據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等級劃分標準,這3項等級均爲3級。村落草地系統的自然狀况較差,導致其生態服務功能較差。建成用地系統得分最低,説明在人爲成分最多、受人類行爲幹擾最大的系統中,其内部各組成要素因子的狀况不利于該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生態功能的發揮,甚至有阻礙其功能發揮的負面作用。

五、結語

本文通過構建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指標體系,確定指標權重,建立模型及研究結果等級劃分標準,并應用于東窑村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研究中。其結果證明此研究過程具有較强的可操作性和實用價值。但在運用AHP法建立判斷矩陣時,相對重要性的確定仍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所以結合實際問題,改進研究模型以提高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是今後需要解决的課題。對于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指標體系,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其理論和方法還很不成熟,很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嘗試以具體村落爲研究對象,對其生態基礎設施狀况進行研究,以此探索我國村落生態基礎設施的研究方法,以期爲我國的新農村規劃建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摘要: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本文提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建立研究指标体系,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确定研究等级划分标准,并通过具体实例加以验证,以期为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指标体系,模型,计算,实例验证

参考文献

(1)参见:王智平,安萍.村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生态学杂志,1995(1):43~48

(2)参见:俞孔坚,李迪华,潮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6)

(3)参见:李德清,崔红梅,李洪兴.基于层次变权的多因素决策.系统工程学报,2004(3):258~263

(4)参见:Maoliang,Liguiwen.Researchon EcologicalVillageDisasterPreventionand ReductionStrategiesBasedonAnalysisof Village-levelEcologicalFootprint:Takingthe DongyaoVillageoftheCityofHuludaoin LiaoningasanExample.In:ShaoyuWang.IDRC.Harbin: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 Press,2010:261~268

生态设施 篇2

扎实推动区镇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16日)

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镇始终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实施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实施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二期工程。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区涉及8个村,面积1.5万亩,新建桥涵352座,新打机井81眼,新修道路37公里,埋设pvc管道1.5万米,埋设低压电缆6000米;长江二期防护林工程涉及11个村,植树12万株。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广泛动员。镇里成立了由政府镇长任指挥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了由常务镇长任组长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推进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张贴标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实施项目的村,采取进村入户、走访座谈,与群众面对面算透经济账、长远效益帐,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镇

1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规划,精心实施。镇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对工程的规划设计、清障补偿、组织实施、管护责任、表彰奖惩等方面都制定了详细操作方案。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按照高标准规划,田间道路主干道宽10米,次干道宽8米,一路两壕的标准建设,所有道路都按照一路四行标准栽植苗木。在补偿方面,田道路占地每亩补偿占地费800元,青苗费200元,镇政府只补偿一年;每座单坟补偿600元、双坟补偿900元。详细的方案、有力的举措,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严格监管,确保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始终把质量监管放在建设的首要位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聘请了专业监理公司从定点画线到路壕施工、到道路平整到碎石覆面、到管网埋设到苗木订购、栽植、浇水等进行全程监理。同时,每村聘请了3—5名村干部、老党员作为义务监督员,配合监理监督本村的工程建设,确保不发生以次充好、影响工程质量的现象,保证了质量和工期。

四、明晰产权,长效管护。按照“明晰产权、能包则包、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同各村签订了资产移交责任书,指导村里或采取大户承包,或采取集体看护等多种形式,将所有的工程都落实了责任主体,明确了管护责任,使每眼井、每座桥、每条路、每棵树都有人管护,专人负责,从源头上解决了毁坏现象的发生,为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领导,我镇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建管体制,在充分发挥设施的效用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建设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应用和启示 篇3

关键词: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景观格局;农业生产性土地

村落是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影响着整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村落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基础设施是村落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村落的发展和可持续建设过程中,重点是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 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对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应用较多,但对于村落的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还是凤毛麟角。虽然生态基础设施的观念来源于西方,但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和方法在中国大陆上已有两千多年的设计和应用历史。尤其在历史悠久的广大村落环境,经时间的沉淀和自然的考验,保留下来的村落及其环境有着及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但是近些年来古村落的乱改乱建、三通一平、新农村的不合理规划、大量垦荒和农药的使用导致了村落环境的急剧恶化。因此,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来总结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应用和启示,无疑对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 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内容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是新的生态可持续概念,是西方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地关系和谐、生态、可持续的深入思考。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在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化城市都有涉及,并且在新领域不断拓展。

通过生态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以及涉及村落生态环境的元素和具体内容,本文拟定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为:在村落范围内维护村落和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一切生态服务和资源的基础性设施。当前对于村落资源的利用仅限于农业生产的初级产品,而对于村落提供的生态服务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生态智慧研究尚少。因此从生态可持续的观点出发,将村落所有的生产性土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机农业;将村落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是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古村落的建筑和农业生产的生态智慧。只有将村落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作为整体来看待,才能脱离只作为单一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地尴尬境地,而上升到整体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的高度,才能更好的维护村落的生态平衡、保护村落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维系城市和村落整体环境的正常运行。

三 古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应用

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创建选址开始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演化,已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村落诗情画意的理想生态景观居住模式,体现了村落民居建造规划善待自然、重视人与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体现古村落先民们深刻的生态智慧。

3.1 村落选址与规划的生态意义

村落是农业人口的聚集地,受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村落在选址方面慎之又慎,人们希望能为村落找到趋利避害的理想福地以给族人带来粮食丰收、人丁兴旺和人才辈出的美好景象。因此具有神圣色彩的风水学和堪舆师成为村落选址的重要依据。堪舆师通过实地的周密考察和了解自然环境,寻找理想景观居住环境作为村落的选址所在。

3.2 民居建造的生态意义

房屋建设是村落人民的头等大事,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建造的房屋是最实用的,所谓实用就是经济实惠用最少的投入建造最实用的房屋,就地取材建造生态环保的建筑是村落建筑的特点。

3.3 生态性农业生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村落周围分布着大面积的农业用地,这些农业种植是一种有机农业,不但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也是田鼠、麻雀等动物的食物来源和乡土植物的栖息地,维护着村落的生态平衡。农业生产还是一种变化的景观体验,随着季节的变化,作为一种农业观赏景观具有特殊的意义。世世代代的农民守护着这些农田,不仅保障人民的生活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还美化村落环境、净化水源、空气和防风固沙,是重要的村落生态基础设施。

四 总结与启示

1.传承和发展了古代人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思想。深入研究古村落的选址规划、房屋建筑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学习古代人民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在最小破坏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村落规划、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满足村落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村落选址和合理的改造得到舒适、安全、怡人、生态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2.农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仅养育着千千万万的人民,也是乡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维护着特定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的因素包括农业种植、林地以及河流系统,它们是村落的主要生态基础设施,形成村落的生态景观格局,不仅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不仅保持了村落的生态环境,也是大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此村落的生态和谐发展对人类有重要意义,要维护村落农业生产的地位,保持村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村落的生态基础设施。

3.村落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明得以完好的保留主要在于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完整,主要包括村落农业生产的完整、村落林地的系统性、村落河流的生态系统,因此村落文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在当前倡导生态绿色旅游的热潮中,大力发展乡土绿色生态旅游,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提升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地位,让更多的人了解乡土建筑景观特色的魅力所在,参与到保护村落文明及农业地位的活动中。

4.当前中国处于大发展时期,新农村的建设也不段提上日程。在民族文化灿烂和绿色生态环保的村落大地上,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该吸取盲目的现代化带来的恶果,杜绝千篇一律丢失文化的村落形象、践踏生态的村落规划、钢筋混凝土的方盒子。而从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出发,学习古村落的选址和建筑思想,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系统的生态基础设施、保留良好的景观格局,建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将新农村建设成绿色、人文、生态可持续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 反规划途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9月

[2] 王智平,安萍.村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生态学杂志,1995(1):43-48

生态设施 篇4

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 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一座城市越有特色, 城市生活就越繁荣, 公共环境设施正式城市生活印记的体现。正如芬兰埃罗·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本次研究的基地——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城南区块凤凰路以北虎跑路以东, 它是杭州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过程中, 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 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作为杭州第一个以野态环境为基础而营建的园林景观, 它在设计上保留了基址大部分现状生态环境, 表现出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通过完善的环境设施系统有序地引导市民去欣赏这种野趣的、变幻的风景, 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生态公园设计起到了示范作用。本文从“功能”、“艺术形式”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江洋畈公园的环境设施进行研究, 探讨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1. 功能层面——人性化设计

人与环境设施、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1尺度设计

江洋畈公园环境设施设计考虑了环境尺度和人体尺度。在整个公园的设施分布中, 注重均好性, 根据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模数理论”为参考, 以20~25M为单位, 不同功能的设施通过造型、高差、材质和色彩的变化营造出节奏感, 达成丰富的景观效果。在人体尺度的把握上, 遵循了人在场所中行为与距离的关系, 使人们能舒适、安全、便捷地感受整个环境空间。

1.2人性关怀

江洋畈生态公园面向各个年龄层的游客们, 以认知自然、感受生态为活动目的, 活动主要靠步行, 故公园中信息识别系统、休息系统的设计尤为突出, 信息识别系统以生态环境、植物品种认知的科普牌以及空间导向指示牌为主, 78块科普牌展示了生态公园基址的形成过程, 生物的演变过程以及现有植物的基本信息。游人中心配备了电子书、实景传播系统等。展厅通过动态展示将公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生动地展现出来。在休息系统的设计中, 包含了观景廊架, 以及随游览路径设置的木质座凳等, 形式多样, 与景观节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游客, 设施的风格、材质也有所不同, 在适合儿童游玩的昆虫展示区, 以欢快活泼的色调和金属烤漆材质为主;在适合成年人活动的品茶区等地, 采用大地色系的调子和温暖的木质材料。设施以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心里诉求出发, 充分体现了设计尊重“人文性”。园区内公共设施的导视系统也设计得到位明确, 公园里倡导保护环境的标志牌随处可见, 意在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尽量减少破坏发生的机会。同时, 游步栈道的一端设置了免费茶水供应亭, 让游客在充分运动后及时补水, 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关怀性。

2. 艺术层面——形式美和整体性

设计不仅要体现产品的功能, 也要赋予其艺术美。公共设施的艺术化能为整个场所带来视觉美的享受。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公共设施类型多样,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了设施的形式美, 同时也遵循了设计的整体性。

2.1公共设施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公共设施艺术化的首要原则, 是指构成设施造型的各要素和形态在一种合乎规律和原则中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在设计环境设施时, 必然要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进行构思、设计、实施。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设施设计注重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比、对比与调和、重复与渐变、比例与稳定, 设施造型以简洁明快的几何形为主, 风格统一, 稳中求变, 体现了公共设施对环境视觉的美化作用。例如公共卫生间, 顶棚除钢结构外, 将植物通过无土栽培的方式搬到了屋顶, 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设计原理 (见图1) 。

2.2公共设施的整体性

公共设施是一个系统, 其整体性体现在设施与环境的整体统一以及设施与设施之间的整体统一。公共设施无论大小, 彼此之间应该互相作用, 相互依赖, 将个性纳入到共性之中, 体现出整体统一的特性。在江洋畈生态公园中, 设施设计秉承了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在材质与色彩设计中, 设施以大地色系的木质材料为主, 配以清新的绿色导视牌, 视觉色彩与周围植物群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交通设施设计中, 游步栈道是随着湿地功能区块划分而设置的;配景设施则是根据空间节奏而设置, 既满足了空间的需要和人们对设施的需求, 又烘托了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氛围。

3 .文化层面——地域性文化的融入和延续

公共环境艺术已成为当代民主、文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体现公共精神及公共意志、利益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公共设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现状和特色, 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要考虑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其中。

3.1造型设计

杭州素以西湖、西溪等水文化闻名于世, 尤其是近几年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卓见成效。江洋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造型提取了湿地中植物、动物的元素, 将之抽象符号化, 应用于造型设计中。例如入口处铁闸门, 将芦苇的造型抽象化, 采用镂空雕的形式赋予入口装饰性和艺术性的视觉效果。在园区的指示牌设计中, 将湿地中昆虫形象设计成剪纸图形, 与指示牌有机结合, 充满了情趣的生气 (见图2) 。再如休闲廊架, 几何状的钢构架配以栅格, 营造出阵列式的光影效果, 仿佛湿地植物丛在微风中轻轻飘拂, 光影斑驳, 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 (见图3) 。

3.2色彩、材料设计

色彩不仅是塑造公共设施视觉特征的重要手段, 也是渲染环境氛围, 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整个公园的环境色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动, 总体来说, 生态公园以土地色系和绿色系为基调, 一冷一暖, 互相对比、融合。因而环境设施的设计色彩也遵循于契合环境的设计理念, 适当搭配同类色和近似色为辅色。使设施的色彩在大背景下统一中富有变化, 具有韵律感。公共设施的实现和功能离不开材质, 材质构成了设施的界面, 表达了设计的内涵, 材料选用主要为原木材料和钢材。例如枕霞廊, 钢结构的基础简洁, 充满现代性, 顶棚采用实木材料, 温暖含蓄, 给人身处乡野的感受, 标识牌用烤漆钢材, 鲜艳的绿色在木栏杆上显得清新自然、灵动跳跃且融于环境 (见图4) 。这些材料和色彩不仅符合设施功能的体现, 也反映了人的感官需求,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 灰色系与鲜艳色系对比, 创造出丰富的界面视觉效果, 塑造出独特的湿地景观环境, 也体现了杭州这座城市兼容并蓄、温文尔雅的山水情怀。

4. 结论

生态公园的环境设施设计是城市休闲空间中沟通人与自然环境的纽带。设施设计的共性要素是满足人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需要, 这就要求对“人性化设计”有较高要求;而作为个性因素的艺术层面和文化层面, 使设施更富有生命, 推动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江洋畈公园作为杭州市生态公园的典范, 本研究在分析解读其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三方面, 探讨作为生态公园背景下的设施设计原则和设计特色, 以期对其他生态公园公共设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在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 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它反映了区域性的自然环境, 展现了区域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采用自然环境与现代造园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体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 环境设施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它不仅能延续历史轨迹, 也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和内涵。本研究基于此, 通过对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环境设施的梳理整合, 试论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引导人们对环境设施设计的关注。

关键词:生态公园,环境设施,人性化,江洋畈公园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 董雅编著,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 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生态设施 篇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前,在一些地方,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着重解决乡村道路、水利设施、农网改造、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夯实农业基础发挥作用。

2农业科研与农村教育

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农业要进步,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仍很低,这与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低是紧密相关的,而农业科技水平低,与政府财政投入少不无关系。统计资料显示,“八五”期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开发的费用不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额的1%,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扭转这一局面,政府必须承担起农业科研投资主体的责任,对社会效益高、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农业科研项目,财政应予以重点支持和扶植。政府财政应当保证以下方面的资金供应:农业优良种子、生物技术等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科技教育等。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财政对农业投资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一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的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以及横向交流障碍重重,是导致农业生产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财政要帮助解决一部分启动资金,购置设备,加快农业传播网络建设,既将农业市场及时传输给农民,又将当地农产品产销存及时向外发布。另外,财政部门还要利用多,联系面广,辐射面广的优势,直接开展支农。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尽快形成连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纽带,政府财政应当增加投入,重点支持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的生产,培育具有当地优势的主导产业。三是加大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农业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社。

4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财政要做的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存在必然要拖整个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是各级政府财政责无旁贷的事。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贫困地区来讲,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因此,政府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应把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另外,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降低农村贫困地区与外界进行物资和交流的成本。

5农业自然灾害救济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三个产业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当受到自然灾害袭击时,受损害程度很大。因此,当农业生产或农村居民遇到自然灾害时,政府应当及时安排救灾支出,对灾民进行救济以抗灾复产,保障农民的生活权利,这是政府的职责,但政府财政在安排这部分支出时,应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即:必须是实际发生的灾害;必须基于实际损失,救济量不能超过实际损失量。

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必须切实转变财政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不光要遵循合理的原则,确定正确的投资重点领域,还必须切实转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

1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财政对农业投资要逐步从琐碎具细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农业的一般生产和经营领域退出,减少生产经营性投资和一般技改投资,逐步减少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突出重点,有保有压,集中财力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环境和公共基本条件,如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主要运用间接方式,面向宏观领域,重点是建立农业生产的保护机制和调控机制,如抵御市场风险机制、抗灾、救灾、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等,从而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

由注重生产性投入转向公共性投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重大调整,与此相适应,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也要发生变化。因此,在制定实施财政对农业投资政策时,必须将资金用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和环节上,保证农业与农村经济中重点项目、环节和方面的优先发展。农业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农业投入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集中力量保重点而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财政对农业投资应该保证重点项目,压缩一般项目,取消无效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合力,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抹万金油”的做法。

3由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农村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单一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按照“三个有利于”和财政对农业投资必须有利于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只要对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形式,政府财政都要进行扶持与调控。对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形式,政府财政都应予以大力支持。由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既是坚持效率与效益原则和“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然选择。

4由注重产品项目向注重农业生产环境与结构优化转变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应着重于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着重于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产权经营制度和流通体制改革、财政投资和农业财务活动监管、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利益保护以及农业资源管理配置等方面发挥政府财政的管理调控职能,从而改善农业的整体环境。另外,财政对农业投资还要注重农业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控与优化,要善于调整广义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狭义农业中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结构比例,同时还要调整整个农村经济的结构比例,活跃整个农村经济。

5由单纯重视数量的增长向既重视数量又重视质量转变

政府财政应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这是勿庸置疑。长期以来,讲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或重视不够。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必须改变这一状况,应以效益为中心,靠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提高来弥补我国财力不足的现实。

参考文献: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生态设施 篇6

【关键词】发展 设施农业 意义

发展设施农业在白城市主要是指发展棚膜经济。所谓棚膜经济是指通过温室、大棚、拱棚、地膜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避寒冷、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增积温、增光照、增湿度为主要目标,创造出适合生产的、可控的、新的农业生态小气候,从而延长农业生产时限,拓展产品开发空间,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具体措施,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的具体实现形式。从白城市的资源特点、发展基础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看,发展棚膜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棚膜经济,是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

白城市是农业大市,是典型的一季作物生产区。在农业生产中,干旱、低温、早霜等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干旱,给白城市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灾害,都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由于气候原因,投入同样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本,南方可以生产两季、三季,而我们只生产一季,致使收入、收益差距甚大。规避这一灾害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通过发展设施农业,采取增温、保湿等措施,人为延长生产时限,打破自然状态下的常规生产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棚膜经济是白城市农业的一个重大突破。

2.发展棚膜经济,是解决农村“两个剩余”的现实途径

白城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60%以上,由于受气候的限制,自然条件下一年仅限于一季。发展棚膜经济可以借助设施农业的生产手段,变一季生产为两季,甚至三至四季生产,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尽快形成一定的规模,就可以极大的缓解农村就业难的压力,为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找到可行的出路。

3.发展棚膜经济,是加快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载体

棚膜生产具有集约经营程度高、技术组装程度高、产品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被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示范园、高科技农产品生产的集散地、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载体。在棚膜经济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把先进的喷灌、滴灌技术,品种技术、生物施肥技术、节本降耗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等一些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广泛应用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农民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首先学会这些技术,懂得应用这些技术,并能实际运用到生产当中。以大安市良种场科技示范场为例,该园区目前已建设温室和露地大棚1000栋,大棚装备了悬挂式和立式微喷、滴灌设备,配置小型旋耕机、自动卷帘机,建设“四位一体”沼气池150个;建设了农产品保鲜贮藏室600立方米;建设了2公顷农作物品种示范园,设计、栽培了200多个试验、示范品种,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相结合,使园区已形成了反季节蔬菜、反季节瓜果和棚室养殖三方面的生产优势,而且产量高,品质优,创出了品牌,深受省内外客商欢迎,产品远销到哈尔滨、长春等地。大安良种场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白城市发展现代农業的示范区。所以说发展棚膜经济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发展棚膜经济,是培育发展后劲的重要依托

尽管经过多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白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全省看,白城市农民人均收入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越过资本原始积累这道障碍。棚膜经济作为设施农业的一种生产形式,利用反季节、逆时差的生产手段,可以让农民由一季增收变为多季创收,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和生产领域。发展棚膜经济还可以根据不同农户的经济基础情况,通过复合经营,滚动发展,逐步提高效益、扩大收入、增加积累,为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创造必要条件。洮北区林海镇一农场60户农民,打破多年以水稻为“高产之王”的思维定式,以园区的形式在原来的70公顷稻田地里集中建大棚2000栋,种植香瓜,公顷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是水稻产值的4倍,年户均增收9万元。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邻近的洮儿河农场、金祥乡部分村屯也开始利用稻田发展大棚香瓜,全区香瓜大棚数量达到4500栋,总面积174公顷,年产香瓜 7830吨,目前洮北香瓜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除了本地客商纷纷去采购外,哈尔滨、长春、北京等地客商也纷至沓来,大棚香瓜已成为洮北区新兴的致富产业。同时,围绕棚膜经济发展,还可以加速产业的细化分工,促进当地农产品运输、加工、信息等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活一方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白城市发展棚膜经济,是突破自然条件局限的一个超常的、必然的举措,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实步骤,是广大农民大有作为的生产领域。因此,我们要把棚膜经济作为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新的支撑点和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组织和引导。

生态设施 篇7

1 研究要素及方法

本文结合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及景区评定的质量准则, 并且参照《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技术规范 (试行) 》上对生态旅游设施规划建设的界定, 筛选出了若干能够体现生态旅游设施特色的调查要素, 主要包含景区交通游路、水域驳岸环境、生态植被景观三类。

1.1 调查时间及地域

1.1.1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从2015年3-6月, 也即第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召开后的1 a内, 一方面考虑这一盛事会催生南京的旅游设施建设和升级, 另一方面也利用此次契机对南京景区现有的生态旅游使用和接待情况做一摸底, 为今后大型节事期间南京生态设施的建设使用提供参考[2]。

1.1.2 调查地域

根据建成时间、景区性质和地理分布等多重要素考虑, 将本调查报告研究的地域界定在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景区点, 分别是玄武湖公园、幕燕滨江风貌区、雨花台烈士陵园、古林公园、绣球公园、乌龙潭公园和七桥瓮湿地公园。

2 调查内容

2.1 交通游路

2.1.1 游路分级

生态旅游区区别于一般景区的一大特征就是强调人的能动性位移, 尤其是鼓励采用自行车道和徒步等交通方式。这就对道路级别的多样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综合来看, 调查的7个景区基本满足了生态景区对游路的分级要求, 包括一级串联园区的主路, 二级次园路以及三级支路。可以说游路系统基本完善, 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幕燕滨江风貌区和雨花台烈士陵园主要是以主环路为主, 其三级游步道的比例约占整个路网的20%;而乌龙潭公园、绣球公园的三级游步道比例较大, 约35%。究其原因, 主要是和景区的特殊属性有关, 作为大尺度的滨江风貌区和纪念性园林代表雨花台, 其面域较为广阔, 通过宽阔的一级路更加能够凸显景区主轴;而乌龙潭公园、绣球公园作为服务半径为周边人群的中小型景区, 其园林道路设计更显精致[3]。后期优化时, 前者可以适当提高三级游步道的比例, 在主路布局方式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 着力打造慢行方式的多样性, 多建设一些生态旅游性质的三级游步道。

2.1.2 游路材质

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中对园路材质的多样性和材质做出明确的要求。尤其强调游览步道设置合理, 普遍采用生态性材料, 线路设计符合生态和审美原则。总体而言, 调查的景区中都至少运用了3种及以上的路面材质。其中, 混凝土和柏油类型路面材质所占比例最大, 一般都在主路上出现。而差别主要体现在游步道的材质上, 调研中发现, 一般游步道多采用石材或木质, 结合不同的线型及长度做成美观和谐的游线, 如玄武湖公园园路材质较为丰富, 综合运用了青砖、碎拼和鹅卵石等多种类型, 并将其和公园的历史典故、园林风格相结合,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

但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包括某一特定区域大面积使用同一种单调材质的现象局部出现等。如幕燕滨江风貌区在某些大面积区域的材质处理上过于单调, 空间丰富度不够, 若能够加以颜色及单元的变化, 景观装饰效果会更好一些。

2.1.3 旅游交通方式和工具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 对游客在景区内的游憩经历提出了更高要求, 鼓励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多种特色交通工具和方式。

调查中发现, 一些建设年限较长的景区, 如乌龙潭公园、古林公园等, 基本上没有电瓶车这种交通方式。玄武湖、雨花台等景区虽然有电瓶车, 但是基本都是环主路行进一圈, 中途很少停留, 更没有深入到二级支路, 可以说完全是一个交通上的串联, 而缺少了生态游憩的辅助功能, 不够鲜明[5]。建议在后期优化时, 应合理考虑慢行系统的专项设计, 让游客真正体验“生态慢游”的乐趣。

2.2 水域驳岸

2.2.1 水域资源清洁度

调查的景区中, 大部分景区的水质都是非常良好的, 但也有局部的一些出现了少量污染现象, 如幕燕滨江风貌区, 由于江域面积广阔, 且之前一直是采沙、采石的重要工地, 导致还有一些工业用砂和杂质残留, 后期应该对这些重点区域集中整治。

2.2.2 水域驳岸的类型

多数调查景区的驳岸类型都在2种以上, 除了基本的硬质驳岸外, 出现了以植物花草为主要覆盖形式的生态护坡。尤其是乌龙潭公园, 虽然面积不大, 但运用多彩的水生植被打造曲线多变的水岸线, 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景区驳岸建设稍显单调。如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驳岸设计主要分布在名胜古迹区和楼台亭阁馆范围内, 驳岸的类型几乎都是以简单的块石堆砌或者是钢筋混凝土建筑, 美学和游憩价值稍显不足。后期可以通过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及铺装材质上的调整, 优化驳岸形式。

2.2.3 驳岸的亲水性

水作为一种独特价值的资源, 既可以远观, 也可以通过处理满足游客“亲近水”的个性化需求。调查发现, 现代景区中, 可以通过建设亲水平台和水中建筑的形式, 满足游客的“亲水性”需求。但亲水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需要在生态性和安全性方面寻求一个平衡。一味强调水域空间的开敞性而忽略了最初的安全性需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幕燕滨江风貌区, 在某一些临江开阔区域, 只是单一地运用卵石作为基础驳岸, 而忽略了扶栏等隔断要素, 容易造成游客的安全事故。

2.3 植被景观

景区植被景观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除了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巨大之外, 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 其独特的软质空间、季相变化和观赏价值也应该作为重要的旅游实体。

2.3.1 植被品种及丰富度

调查的7个景区中, 所有景区观赏植物品种均达到100种以上。其中, 玄武湖公园最多, 达到497种, 植物品种中不乏一些珍稀树种。在绿化覆盖率上, 大部分公园的绿化率已经超过了80%, 远远超出了生态园林指标评定的标准。可以说, 基础绿化条件及景观已经达成。

2.3.2 植被空间环境

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作为经典的园林四大要素, 其组合配置形成的特色空间往往成为生态旅游重要的游憩场所。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景区的植物均能够合理考虑空间上的变化和周围环境。如雨花台陵园运用庄重、肃穆的雪松、马尾松和五针松等栽植于纪念区, 增加了纪念区的整齐、庄重感;通过以规则式为主的植物配置手法, 成功突出了纪念性景观主题。玄武湖公园的“杉林氧吧”区, 应景地运用了水杉和地被植物, 营造出鲜明的休憩空间, 成为人们乐于停留的场所。当然, 也有一些景区的局部地段尚不能达到突出特色的要求, 如幕燕滨江风光带的一些滨江地带, 绵延超过100 m基本见不到一株大型苗木, 虽然考虑了人们观江景的开阔性, 但是从生态和美学的角度而言, 后期还是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滨水植物, 和江景融合, 强化地域景观标识性。

2.3.3 古树名木资源

古树名木资源是活的生物化石, 是讲述历史的珍稀植物使者。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 历史浑厚, 古树名木作为时代的见证,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财富。

南京市的公园景区不乏一些珍贵的古树名木, 在调查的景区中, 最少的古树名木为一棵, 最多的有数十棵之多, 但是现状是, 各景区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 玄武湖公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在保护上更加重视, 通过挂牌、围合等保护方式, 向游客普及古树知识。而绣球公园、七桥瓮湿地公园的某些古树名木, 还存在保护不到位的现象。主要是没有通过合理的挂牌来进行明示, 游客并不知情, 视为常树。这样的话, 使这一珍贵资源白白浪费, 长此以往, 古树名木的生长前景也着实令人担忧。

3 优化提升建议及策略

3.1 交通游路提升

在现有公园景区大路网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在局部节点附近增加三级游路, 丰富旅游交通形式, 拓展游客自主游憩空间。在生态交通工具建设上, 大型景区应普及景区内的电瓶车交通方式, 电瓶车数量和容量视游客量变化、淡旺季应有所区分, 提高生态设施的可利用率。合理规划景区内公共自行车的数量, 可以借鉴城市公共交通做法, 在景区出入口、重要景观节点处, 集中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方便游客绿色游园。在线路建设上, 应开辟专门的漫游道, 可以在材质铺装和颜色上和一般交通道路相区别, 彰显漫游交通特色。

3.2 水域驳岸提升

利用生态护坡, 合理弱化硬质驳岸。可以选择植物及优美石材, 做成滨水小景, 通过设计土坡自然坡度排水、涵养水源和控制水位。在一些水域较好、风光优美的区域, 可以采取架设木栈道或亲水平台形式, 满足游客亲水性需求。在建造亲水设施时, 应该按照设计规范和准则, 合理建设扶栏等安全设施。水深危险处可以通过设立警示牌、人工劝导的方式, 阻止游客进入。

3.3 植被景观提升

景区应切实加强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保护。通过树立保护牌、建设隔离栏的形式, 采取实际措施进行保护。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保护养管日志, 定期不定期进行跟踪监测;同时, 可应结合自身特色植物, 创新思维, 将植物和旅游产品打造有机结合。此外, 既可以以专类园观赏、植物文化科普等形式开展体验旅游, 也可以将植物作为产品衍生物, 设计出和景区定位主题相匹配的特色产品, 增强游客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4 结语

景区中的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和体系规划, 是践行生态旅游示范区, 开展“生态旅游, 绿色游憩”的重要基础。南京市作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价值, 决定了生态旅游设施在景区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的一些问题, 能够对今后南京市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有所帮助, 助推南京市乃至类似地域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朋, 滕兰稳.论生态旅游设施体系与规划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2) :10463-10473.

[2]周蕾芝, 张国庆, 张爱光.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舒适度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04 (2) :55-58.

[3]吴为廉, 潘肖澎.旅游康体游憩设施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李欠强, 陈秋华.生态旅游区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 2006 (2) :167-173.

生态设施 篇8

1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概况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依据生态学原理,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 将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优化整体农业资源, 使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多级利用, 物质良性循环,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是一项可持续农业技术[1,2]。

四位一体模式是以200~600 m2的日光温室为基本生产单元, 在温室内部西侧或东侧建一座20 m2左右的太阳能畜禽舍和一个2 m2的厕所, 畜禽舍下面为一个池容10 m3的沼气池。利用塑料薄膜的透光和阻散性能及复合保温墙体结构, 将日光能转化为热能, 阻止热量及水分的散发, 达到增温、保温的目的, 使冬季日光温室温度保持10℃以上, 从而解决了反季节果蔬生产、畜禽和沼气池安全越冬问题。温室内饲养的畜禽及点燃的沼气灯可以为日光温室增温, 并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气肥, 农作物光合作用又能增加畜禽舍内的氧气含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和沼渣直接施用到温室果菜, 有效提高了果菜品质及产量, 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而达到改善环境、利用能源、促进生产、提高效益的目的。把北方“四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与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可形成农户生活、沼气发酵、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链条。

2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原理及效果

2.1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原理

(1) 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肥。如蔬菜的地上部分干重中有45%是碳素, 这种碳素是由作物光合作用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得来的。作物生长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是0.1%, 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0.03%。日光温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只有0.02%的二氧化碳, 这远远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 所以要提高日光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日光温室内燃烧沼气提高室温和增施二氧化碳气体肥是一项可行的技术措施。

(2) 沼气发酵是由众多微生物参与的复杂生化过程。在沼气发酵过程中, 几乎所有沼气发酵原料都被消化, 产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氨基酸、微生素、蛋白质、有机质、腐植酸等成分[3,4]。沼液喷洒在蔬菜上可以被植物植株直接吸收利用, 能加快叶绿素的合成, 提高光合效率, 促进蔬菜体内物质和能量的代谢, 提高蔬菜吸收肥水的能力, 使蔬菜生长健壮旺盛, 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从而产生明显的增产作用和抗病虫能力。

2.2 应用效果

(1) 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对蔬菜生长的作用。许多试验证明, 无论是叶菜类还是果菜类, 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 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外, 其株重、叶面积及干叶比均有增加, 无沼气池的温室, 在不放风时二氧化碳浓度只有200~300μL/L, 其芹菜的单株干物质重只有“四位一体”温室的60%。在二氧化碳及沼肥增加后, 黄瓜叶片明显变厚, 其干叶比重可增加30%左右。

(2) 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对提高果菜类结果率的作用。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不但可以促进蔬菜的营养生长, 而且还可使黄瓜的雌花数增多, 坐果率可增加20%左右。

(3) 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对提高蔬菜早期产量和总产的作用。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促进了蔬菜的生长发育, 相应蔬菜的产量和产值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特别是早期产量增长更为明显。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的温室, 黄瓜早期产量增长36%, 产值增长44%, 总产量增长29%。番茄和青椒在定植后开始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 增产效果也很明显, 试验表明, 番茄较对照可平均增产21.5%, 青椒较对照增产30%。

(4) 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温室蔬菜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后, 不但增加了蔬菜产量和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也改善了蔬菜的品质, 深受消费者欢迎, 经过对黄瓜和番茄果实进行分析, 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 黄瓜的可溶性糖比对照增加13.8%。

3 经济效益分析

畜禽舍及10 m3沼气池需投资4 000元左右, 提供的二氧化碳气肥增产节支效益为420元左右, 1个10 m3沼气池每年可提供6 t沼渣、4 t沼液, 每吨沼渣相当于71 kg碳铵, 每吨沼液相当于10 kg碳铵, 使用沼肥1年可节约化肥费用500元;沼气燃烧提高大棚温度, 沼气大棚的蔬菜比对照大棚早上市15 d, 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 2008年冬季至2009年5月, 沼气大棚收入超过30万元/hm2, 对照棚收入24万元/hm2, 增收节支6万元/hm2。

实践证明, 在黄瓜、西红柿、草莓、洋葱、葡萄等果菜作物温室内增设沼气设施后, 通过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 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蔬菜防病抗病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增产幅度在10%~30%之间。同时瓜果蔬菜的品相、口感等有明显的提高。在原来设施基础上增加沼气池这一新设施, 能使设施园艺技术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国强.几种沼气综合利用模式的特点及效益[J].中国沼气, 1994 (1) :40-41.

[2]曾超, 吉宏.基于循环农业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10 (1) :117-118.

[3]贾云翠.“三沼”综合利用助推生态农业发展[J].阳光能源, 2010 (3) :28-29.

生态设施 篇9

1设施园艺中存在的土壤生态问题分析

1.1 土壤盐含量过高

在设施园艺发展的过程中, 土壤的盐分正在不断增多, 比如:陕西地区开发区种植8 年以上的土壤含盐量非常高, 土壤中的含盐量是露地含盐量的4.3~6.8倍。种植中药材或粮食作物3 年的土壤含盐量是露地的2.3 倍。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土地种植年份的增加, 土壤中含盐量也会不断升高。目前, 导致土壤含盐量不断升高的原因有2 个:一是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盐分不断升高。很多种植人员为了获取更多利益, 大量施肥, 肥料用量超过了正常用量的5~11 倍。随着肥料用量的不断增多, 继而导致盐分不断升高。二是设施园艺多是大棚形式, 中药材或粮食作物种植土壤一直被遮挡物所遮盖, 无法受到雨水的冲刷, 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 而且棚内水蒸气会加快土壤盐渍化。

中药材或粮食作物肥料中氮、磷、钾的比例是1︰0.98︰0.39, 设施园艺粮食作物中氮、磷、钾的比例是1︰0.56︰1.35。随着设施园艺的不断发展, 种植人员增加了氮、磷的施肥数量, 钾的施肥数量保持不变, 影响中药材或粮食作物的种植产量。

1.2 土壤连作盛行

我国设施园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性强, 二是种植种类少。也正是因为设施园艺具有以下特点, 导致设施园艺连作的现象盛行, 一块土地只种植一种中药材或粮食作物, 这必定会导致土壤出现生态问题。连作产生的土壤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2 种现象:一是土壤理化性失衡, 二是土壤出现自毒现象。

2设施园艺中的土壤清洁生产对策

2.1 合理施肥

目前, 肥料分为2 种:一种是有机肥料, 另一种是无机肥料。在施肥的过程中, 种植人员需要把2 种肥料有机结合在一起, 有机肥料是主要肥料, 无机肥料可以作为辅助肥料使用。种植人员也可以在肥料中加入适量的营养液, 应用滴灌技术把肥料和营养液滴入土壤内, 既保证了土壤的营养均衡, 也降低了土壤的含盐量, 进而保证中药材或粮食作物的种植产量和质量。

2.2 合理应用滴灌技术

目前, 很多种植人员还在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 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浪费, 也导致土壤出现盐渍化现象。因此, 传统的灌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设施园艺的发展。滴灌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植人员的工作效率, 是比较先进的灌溉方法。滴灌技术是种植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也是设施园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2.3 避免连作现象出现

在设施园艺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要避免土壤连作的现象出现, 实施轮作, 这样既可以保证土壤养分的充足, 也可以降低土壤盐分的含量, 防止土壤出现病虫害。种植环境对中药材或粮食作物的种植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要想有效保证中药材或粮食作物的种植数量和种植质量, 种植人员必须为中药材或粮食作物提供良好健康的生长环境。种植环境控制的方法有:一是合理控制大棚温度, 二是合理设置遮光网, 三是增设地热线, 四是合理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夏季, 种植人员需要在大棚内设置防虫网, 防止害虫损害中药材或粮食作物, 这也是最有效的防虫方法。

3结语

随着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 土壤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土壤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壤盐含量过高, 随着肥料用量的不断增多, 盐分不断升高, 土壤养分失衡会导致土壤酸性不断增强, 作物产量不断下降;二是是土壤连作盛行。要想更好地保证中药材或粮食作物种植产量, 解决土壤生态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合理施肥, 把2 种肥料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合理应用滴灌技术, 该技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植人员的工作效率;三是避免连作现象出现, 实施轮作。

参考文献

[1]李萍萍.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分析及清洁生产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S2) .

[2]李秀娟.浅析设施园艺的土壤生态问题及清洁生产措施[J].广东科技, 2013 (06) .

生态设施 篇10

1.1 耕层土壤次生盐渍化

温室大棚种植如今正呈现出盐分不断积累的趋势, 比如, 在哈尔滨郊区的大棚10年以上土壤总盐量高于露地4.2~6.5倍, 仅种植黄瓜2年的大棚土壤总盐量也比露地高2.1倍。宁夏峡口的大棚土壤3~10年的日光温室蔬菜土壤, 其盐分含量比露地菜田高0.5~3倍, 且随温室大棚使用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嘉兴平原的设施蔬菜大棚里。根据相关数据可知, 现阶段我国次生盐渍化现象普遍, 对地方设施作物的生长以及生产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1.1.1

因为不科学的施肥, 一些经营者往往看重利益, 片面追求高利益, 结果使得蔬菜的栽培肥料过高, 有的时候甚至会超出正常的4~10倍。根据测定资料, 采用常规的肥料使用量, 一季度的蔬菜种植后, 土壤中的氮和磷都有剩余, 经过多年的积累, 造成了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不断上升。

1.1.2

设施中土壤不同于露地土壤, 因为长年或者季节性有遮挡物覆盖, 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体现不出来, 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堆积, 不能随冲刷的水流而降低, 同时盐分还会因为水汽蒸腾作用而聚集表面, 更加快了土壤次生盐渍化。

1.2 营养元素失衡, 设施中土壤的酸化

通过对往年寿光大棚设施土壤的养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 蔬菜施家的肥料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0.96:0.36, 与蔬菜作物中氮、磷、钾的比例1:0.5:1.25的比例不相同。因此随张设施使用时间的增加, 速效氮和磷的含量显著增加, 速效钾的含量增加幅度不大。不科学的施肥, 回答熬制设施设施对肥料的利用不合理, 造成产投比例下降。

土壤营养失衡还会加剧土壤的酸化, 在设施土壤的施肥过程中, 由于对氮肥的过量使用, 结果导致土壤的酸性越来越强。

1.3 设施内连作障碍严重

设施园艺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 种植作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少, 所以连坐盛行。特别是在一些强调规模化生产的地方, 设施内多年只生产一种作物, 这就给设施园艺带来了严重的连作障碍和困难。土壤连作障碍主要集中在土传病冲的蔓延、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和自毒作用的发生等几个方面。

连作造成的最大危害是土传病害的加重, 而由于设施连作带来的土壤酸化严重, 也抑制了部位有益微生物的火星和正常的生理代谢, 加重了设施土壤中的一别土传病虫害的发生。

设施园艺中植物通过对残体进行分解, 根系分泌物及地上部淋溶等途径, 会产生一些酚类、萜类等代谢物, 这些化学物质自毒现象也很普遍。根据研究表明, 黄瓜根系分泌五种有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等芬酸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对黄瓜吸收养分有直接的阻碍作用。连作障碍是土传病害与自毒物质共同作用。

1.4 设施环境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上升

硝酸盐在动物体内经微生物的相关作用极易还原成亚硝酸盐, 它可以使动物缺氧中毒, 而且能和胃中的含氮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亚硝胺引发人体癌症。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硝酸盐的日摄入量及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均有规定, 因此, 对蔬菜的硝酸盐含量也引起了重视。

近年来, 对施肥量个土壤盐分含量与土壤硝酸盐之间的关系、突然硝酸盐的含量与蔬菜产品硝酸盐含量的关系等多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根据相关研究, 氮肥的使用与芹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成正比, 磷、钾肥的使用与硝酸盐的含量成反比, 但是三种元素之间也有交互作用。在刘明池先生的研究中, 氮肥达到一定施肥量以后, 黄瓜产量并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得出结论, 由于设施生产的条件影响, 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高, 因此硝酸盐的含量也非常高, 进而导致设施蔬菜产品中时常出现硝酸盐超标的问题。

2设施园艺中土壤问题的清洁生产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 设施园艺中出现了严重的土壤问题, 不合理的施肥、长期的连作以及作物管理方式的落后更是加剧了土壤问题。为此, 应当根据现存的生态问题, 多方面研究分析, 提出合理的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对策。

2.1 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

2.1.1 肥料的用量和元素结构的优化

肥料施用的多寡应当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进行确定, 虽然市场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专用肥料, 但是肥料的使用还是要根据土壤所含元素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调配, 科学施用。因此可以首先做好土壤的测量, 然后根据测量情况合理调配肥料, 做到施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土壤氮、磷、钾元素的动态平衡。最好做到跟踪调查, 并进行适当调整, 提高肥料的而利用率, 做到低投高产。

2.1.2 肥料的种类结构的优化

有机化肥和无机化肥需要进行合理的搭配, 以实现既可以充分提高作物产量, 又保护了土壤的养分, 降低硝酸盐的含量。

2.1.3 施肥方式的优化

施肥应当将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施用进行合理结合, 应当将有机肥选作基础肥料, 而无机肥则应当根据作物的情况, 合理选择, 根据设施园艺作物所处的不同阶段调整比例配置成营养液, 然后采用滴灌技术将其滴入土壤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肥料的定时定量,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 从而减少因养分过多的积累所造成的盐分含量过高等现象, 避免影响作物产品质量。

2.2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方式依旧在设施园艺中被使用, 这种方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同时也易引起土壤盐渍化。而且大水漫灌还会加剧农业面积的源污染。因此, 先进科学的灌溉技术是设施园艺所必备的。

2.2.1 滴灌技术

滴管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而且还能改善设施园艺的棚内环境。在设施园艺中大棚蔬菜的滴灌施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改善土壤, 能促进作物的良好生长, 具有较高的效益。

2.2.2 微喷技术

微喷技术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技术, 比较适用于叶菜类作物, 在夏季晴天, 其能够降低棚内温度, 可以使室温下降3~4℃。需要注意的是适用次数过多会造成湿度过大易诱发病害。所以晴天一般情况下喷3~4次, 每次不得好过10分钟, 时间最好控制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一天当中温度比较高的时间段。

2.3 连作障碍防治技术

2.3.1 轮作换茬

根据土壤情况和作物生长需求, 实施轮作, 可以实现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 改变连作土壤中养分吸收的片面局部性。同时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繁殖和蔓延的问题。

2.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4.1 环境调控技术

根据环境控制技术以及农艺要求, 良好的健康的园艺植物生长环境, 降低病虫害感染的概率。首先, 在设施环境因子的研究方面, 比如对温室气温调控, 夏季可采用微喷降温, 设遮光网等降温方式, 而冬季则可以采用地热线, 太阳能加热等方式, 实现对光照、湿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协调。从而营造利于作物省生长的健康环境。另外还应当注意对温室中的病虫害的预防, 及时清理, 做好保洁工作, 清楚不必要的细菌, 虫害等。

2.4.2 物理技术防止

采用物理技术进行防治, 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清洁环保, 物理技术一般都是采用植物保护清洁生产的方向。采用防虫网等方式, 防止害虫接触作物, 是防止害虫发生的有效措施。

2.4.3 精确的化学防治技术

病虫害的防治, 目前最突出的使用最广泛, 效果也很明显的就是洒化学农药的方法, 其中为了降低污染及硝酸盐含量最重要的是科学的使用方法。要改变普通采用的大量蒲吾技术。研究静电喷雾技术, 精确施药技术, 低量喷雾技术等先进技术。

3结语

设施园艺培育条件下环境因素多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的差异甚至较大, 比如土壤环境与露地环境存, 而又由于经营者不合理使用化肥, 因此造成了土壤生产环境的严重失衡, 严重影响了设施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对此, 要改变问题就必须从技术的革新, 观念的创新等方面入手。根据环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刚发, 从科学出发, 合理的施肥、连作和灌溉, 多方面入手防止病虫害, 改善设施园艺的土壤环境, 建立并完善科学、健康的设施园艺种植体系,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设施园艺面积发展迅速, 已成为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模式。但是设施园艺经过近30年的实践, 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生态问题。该文对土壤的酸化、盐渍化、养分流失、设施内连障碍、设施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等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合理施肥、高效节水灌溉、多途径连作障碍防治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 提出了设施园艺的清洁生产技术对策。

关键词:园艺,土壤次生盐渍化,节水灌溉

参考文献

[1]赵凤艳.大棚菜地土壤理化特性的研究[J].土壤肥料, 2000 (02) .

[2]李俊良.山东寿光保护地蔬菜施肥现状及问题的研究[J].土壤通报, 2002 (02) .

生态设施 篇11

首先从英国学者威迪克 (Arnold Whittick) 主编的《城市规划大百科全书》中,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来理解: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广泛用于规划的概念, 指与城市社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设施和服务。在一个健康的城市社区中, 这样的一些基础设施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设施包括了:交通设施、通讯设施、能源动力设施、商业设施、住宅、学校、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在此重要的学术定义中对城市的重要生境的概念无曾涉及, 只是提到了休闲设施, 此种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态度, 只限于对城市建筑空地的理解, 使查缺补漏的涉及, 其往往忘记了整个城市是生存在地球生境的大地之上, 对大地的忽视对人定胜天的错误观念, 导致了08南方的大雪封门、汶川的惨痛教训。当规划师在大声地诵读:

1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加强供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

2发展社会服务, 以文为本,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完善社会体服务, 为城镇居民创建健康、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

3增加城镇住宅, 多渠道增加投入, 扩大住宅共给, 改善城镇居住条件, 加强住宅区域管理, 不断完善城镇的居住功能。

4加强社区的建设。

这些文件条文的时候, 允许我在补充一条, 请规划师在“开天辟地”的时候问一问:

5花儿高不高兴?鸟儿高不高兴?虫儿高不高兴?草儿高不高兴……

中国的城镇化及其带来的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无疑是本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之一。因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城镇人口的总数也是世界第一, 而且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今后几十年里,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将会大幅度提高, 城市镇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城镇数量和规模也会继续扩大;同时, 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 我国的自然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极其贫乏;又由于广大的西北部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 以及几千年持续不断的农耕活动、其中还包括不明智的开采活动, 致使国土的整体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在迅速膨胀的能源及资源开采需求压力下, 中国能否成功应对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国土生态安全危机, 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问题。因此, 如何维护大地生命系统的完整和健康, 保障城市和居民获得可持续的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使城市和居民得到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已成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命题, 也是国家最高决策机构最近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最根本的命题之一。当构建新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时候, 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确立优先地位, 划定保护区、限制区与发展区, 严格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 与自然和平共处, 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与诗意栖居。

下面从哲学和土地伦理的高度对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在认识,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被隐喻为一个“寻找土地之神”的旅程, 是再造秀美山川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农业时代田园牧歌的怀旧之中, 不要迷信当代科学技术的万能;我们既不能寄托与前科学时代的生态经验和土地神来解救当代中国的国土生态安全危机, 同时, 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现代科技将自己武装成“超人”和“超人”的城市--用钢筋水泥构造一个远离自然过程的安全堡垒。如何让现代科技插上土地伦理的翅膀, 成为“播撒美丽的天使”。“生态基础设施规划”途径正是这样一位“天使”。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提法是有针对性的, 即针对以往城市建设和开发规划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 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和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的, 是针对中国快速城市化和由于不明智规划而导致自然系统严重破坏的警世之语。事实上, 从辩证法的视角来讲, 如果我们的建设规划都能尊重自然过程, 以生命地球系统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发展规划的前提, 以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 那么, 规划的意义是完整的了。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 虽然以前国内外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很多, 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中系统而明确地阐述这一概念, 并作为规划的一种途径和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框限, 使之成为生态和规划两大学科之间的一座桥梁。城市空间通过绿地来隔离和限定的设想由来已久, 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而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被赋予了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及游憩的功能, 而不仅仅是城市扩展的限定工具。相对与城市和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服务, 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其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态学家所关注的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这种景观和空间语言, 变为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被规划和控制的过程。这个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生态、基础和设施, 生动而全面的说明了:它是提供生态服务的、基础性的、战略性的规划体系, 是需要规划法律化的加以保护和人工完善的系统。

基于对土地伦理、生态基础设施的思想方法、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目标提出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 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整个逻辑是清晰而可操作的。

城市基础设施问题涉及诸多学科和问题, 研究难度非常大, 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重要意义在于: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式, 是相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它强调大地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 城市则是这一肌体上的生命之果, 维护大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通过判别和建立对土地和城市生命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间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形成一个国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正如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持续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 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为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

摘要:文章将通过对城市现状的分析及其反思, 提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又一重要环节, 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的往往从“战术”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研究, 而文章希望通过对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生态建设角度出发, 从“战略”的高度对基础设施进行讨论, 这种讨论基于的平台不是一个城市的个体发展状况, 而是人类整体生存的状况。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毛其智.《城市基础设施讲义》.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2]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编.《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地震出版社.

[3]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李先军.《用“批判”的思想促进中国城市发展》.中华建筑报.

上一篇:总生物碱下一篇:双突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