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治疗(精选12篇)
放疗治疗 篇1
脑是各种实体恶性肿瘤容易转移的部位, 其中原发灶是肺癌的比例为40%~70%[1]。全颅放疗应用于脑转移瘤有一定疗效, 由于受脑组织耐受量和放疗技术的限制, 常规放疗的照射剂量无法提高, 仍有1/3~1/2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2]。2007年9月至今, 我们对7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全脑放疗的基础上联合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X-Ray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病理证实的肺癌脑转移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41例, 女性30例, 年龄29~83岁;其中鳞癌20例, 腺癌28例, 小细胞癌23例;卡氏评分60分以上;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肝肾功能良好, 心电图正常;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所有脑部转移灶均经头颅CT或MRI诊断。其中脑内转移灶≤2个49例 (69.0%) , 转移灶>2个22例 (31.0%) ;脑内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 52例 (73.2%) , 最大直径>3 cm 19例 (26.8%) ;仅有脑转移47例 (66.2%) , 同时伴有其他远处转移24例 (33.8%) ;伴有神经症状者58例 (81.7%) , 无神经症状者13例 (18.3%) 。
1.2 治疗方法
全脑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 6MV-X线, 两侧平行对穿照射, 2.0 Gy/次, 5次/周, 总剂量32~40 Gy。SRT恒大公司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设计非共面弧形照射, 80%~10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肿瘤边缘, 剂量为24~30 Gy/6~10 Gy。
1.3 疗效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治疗后1~3个月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进行病灶疗效评价, 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为肿瘤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部分缓解 (PR) 为肿瘤消退≥50%至少维持4周, 且无新病灶出现;无变化 (NR) 为肿瘤消退<50%或增大≤25%;病变进展 (PD) 为肿瘤增大>25%或新病灶出现。CR和PR为有效, NR和PD为无效, 放射毒性反应参照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价标准, 自接受放疗之日起至2010年10月止, 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 至随访期内死亡为止, 随访率为100%, 生存期以脑转移诊断确立始算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 采用Lon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影像学检查证实本组CR率57.7% (41/71) , PR率28.2% (20/71) , 总有效率 (CR+PR) 为85.9% (61/71) 。经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病灶的囊实性、病灶数目、病灶大小与近期影像学疗效有关, 而年龄、卡氏评分、病理类型、支持治疗与近期影像学疗效无相关性, 见表1。
2.2 生存状况
截至随访期末, 35例死亡, 其中14例死于脑转移瘤复发, 其余21例死于颅外系统性肿瘤, 死亡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4个月, 生存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1年生存率57.7% (41/71) ,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与患者的卡氏评分、支持治疗相关, 而与其他临床特点未获得相关性,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急性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22.5% (16/71) , 主要表为头痛加剧、呕吐等;颅神经压迫症状加重2例, 主要为原有肢体活动障碍加重。二者均发生于开始放疗1~2周内, 给予20%甘露醇脱水及激素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3 讨论
脑转移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的单发转移瘤, 部分患者虽然肿瘤得以切除, 但容易出现并发症, 生存质量并不高[3];另外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 单纯化疗疗效有限。而放疗通过射线直接杀死转移癌细胞, 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是目前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脑转移多为血行播散, 除影像学可见的病灶外, 常存在亚临床病灶, 临床多选择行全脑放疗。资料证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为1~3个月, 采用全脑放疗可能延长到4~6个月[4]。由于放射性脑病的限制, 一般全脑放疗剂量不超过40~45 Gy, 剂量偏低, 影响疗效, 尤其对临床可见的肿瘤这一剂量远远达不到致死量[5], 导致肿瘤未控及复发。为进一步提高放疗疗效, 全脑放疗后对临床病灶的加量治疗成为研究方向。SRT局部治疗作用与手术切除类似, 具有定位准确、误差小、剂量梯度大、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小等特点, 可进一步加大局部的照射剂量, 减少正常脑组织受量, 其疗效和中位生存期可得到提高。
国内外对于脑部SRT研究比较多, 资料证实WBRT后局部加量照射至总剂量48~60 Gy, 可较好控制脑转移灶。另有报道局部加量放疗较单纯全脑放疗对于脑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有明显的提高[6]。本研究获得80%~100%的症状、体征改善率, 总有效率 (CR+PR) 为85.9%, 显示近期疗效好。对于远期疗效Kondziolka等[7]报道结合SRT与单纯全脑放疗随机分组结果显示, 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与7.5个月, 表明可以延长生存期。本组病例的中位生存期为10.4个月, 生存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 与报道类似。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放射性脑水肿, 发生率22.5%, 与资料报道相近。
通过对本研究局部控制率及长期疗效的影响分析得知, 患者的转移病灶数、病灶大小及病灶形态影响近期疗效, 其中直径3 cm以下病灶、转移灶2个及以下和实性病灶近期疗效较好, 有效率较高, 而多发、直径3 cm以上肿瘤和囊性病灶疗效差。这与于金明等[8]的报道类似, 可能与囊性病灶细胞乏氧所致。Sneed等[9]报道2个及以下脑部转移灶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优于3个及以上的患者, 本组资料显示2个以下病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虽高于3个以上患者, 但并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总结文献及本研究资料, 认为WBRT+SRT可以有效地控制颅内微转移灶, 而且使肿瘤局部剂量得到提高, 从而使生存期进一步延长, 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 是肺癌脑转移的较优放疗方案, 宜先行全脑放疗控制微转移灶, 再行SRT以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其中颅内单发或较少转移灶 (≤2) , 肿瘤体积小、直径最好不超过3 cm, 无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脑疝征象患者疗效好。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RT) 与全脑放射治疗 (WBRT) 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7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行32~40 Gy/2.0 Gy全颅放疗及24~30 Gy/6~10 Gy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果:放疗后1~3个月复查, 全组完全缓解率为57.7%, 总有效率85.9%;中位生存时间为10.4个月, 1年生存率为57.7%。结论:SRT结合WBRT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肯定, 毒性小,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519.
[2]牛德森, 李小明, 郭卫东.颅内转移瘤全脑放疗及局部X刀加量不同次序的疗效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2) :56-57.
[3]曹世龙.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695-696.
[4]Jawahar A, Ampil F, Wielbaecher C, et al.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Has radio surgery made a difference[J].South Med J, 2004, 97 (3) :254-258.
[5]殷蔚伯,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093-1094.
[6]Stuschke M, Pottgen C.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as a component of intensified initial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 2003, 42 (3) :S53-S56.
[7]Kondziolka D, Patel A, Lunsford LD, et al.Int J Radiat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plus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versus radiotherapy alone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J].Oncol Biol Phys, 1999, 45 (2) :427-434.
[8]于金明, 李宝生, 尹勇, 等.X线立体定向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9, 8 (4) :228.
[9]Sneed PK, Suh JH, Goetsch SJ, et al.A multi-institutional review of radio surgery alone vs radio surgery with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as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brain metastase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2, 53:519.
放疗治疗 篇2
1.什么是放疗?
放疗为放射治疗的简称,是治疗肿瘤主要手段之一,它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使肿瘤缩小或消失来治疗肿瘤。放射线破坏照射区(靶区)的细胞,使这些细胞停止分裂直至死亡。放疗的目的是尽最大的努力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保护正常
组织。
2.那些肿瘤需要放疗?
目前的统计表明,约70%的恶性肿瘤病人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放疗控制,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病人来讲,是否采用放疗则应按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原则、肿瘤的发展期别及病人的身体状况而定。临床上适合放疗的肿瘤主要有:鼻咽癌、喉癌、扁桃体癌、舌癌、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皮肤癌、脑瘤、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直肠癌、骨肿瘤、肝癌、软组织肉瘤等。
3.放疗需要多长时间?
根据肿瘤性质和治疗目的,放疗分为根治性放疗、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姑
息性放疗。不同的放疗目的放疗完成所需时间各异,下面分别详述: 根治性放疗:单独用放疗手段控制甚至治愈肿瘤。部分肿瘤,如:鼻咽癌、喉癌、扁桃体癌、舌癌、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皮肤癌等单独放疗可治愈。另外肿瘤生长的部位无法手术、或病人不愿手术者也可单独给予根治性放疗。根治性放疗时放疗剂量一定要用够量,否则会留下复发的隐患。一般需要6-7周时间完
成。
术前放疗:因肿瘤较大或与周围脏器粘连无法手术,术前先放疗一部分剂
量,缩小肿瘤利于手术。一般需要3-4周时间完成,放疗后休息3-6周再手术。此放疗后休息是为了正常组织修复放疗反应,同时使肿瘤进一步退缩利于手术切除。在放疗和休息期间癌细胞在逐渐死亡,不要担忧因手术推迟癌细胞是否会生
长。
术后放疗:因肿瘤生长在特殊部位、或与周围脏器粘连无法完全切除,这
些残留肿瘤术后会复发和转移,所以术后应该放疗消灭残存癌细胞。放疗时间根据残存肿瘤多少而定。如果残存肿瘤较多,肉眼就能看到有肿瘤残留,几乎需要与根治性放疗同样的时间和剂量。如果残存肿瘤较少,只有在显微镜下看到有癌
细胞残留,一般需要根治性放疗剂量的2/3剂量即可,即4-5周时间。 姑息性放疗:因肿瘤生长引起病人痛苦,如骨转移疼痛、肿瘤堵塞或压迫
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静脉引起血液回流障碍至浮肿、脑内转移引起头疼、肿瘤侵犯压迫脊髓引起瘫痪危险等,给予放疗一定剂量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放疗剂
量根据肿瘤部位和目的而异,从放疗数次到一月时间不等。
4.什么是外照射、什么是内照射?
根据放射源的远近分为:外放射和内放射。
外照射:也称为远距离放疗,放射线从人体外一定距离的机器(如钴-60
机器为75cm、直线加速器为100cm)发出照射肿瘤。这种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肿瘤能得到相对均匀的放疗剂量。外放射是目前放疗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内照射:也称为近距离放疗,将放射源直接放入肿瘤内部(粒子植入)、或放入肿瘤邻近管腔(气管、食管、阴道等)进行放疗。内照射所用的放射源射线射程短、穿透力低,优点是肿瘤可以得到较高的剂量,远处正常组织受量低而得到保护,缺点是剂量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热点(过高剂量区)和冷点(过低剂量区),增加肿瘤残留和复发危险。所以除宫颈癌外,目前内照射只作为外照
射的补充剂量应用,不单独应用。
5.什么是普通放疗?什么是立体定向放疗? 普通放疗是常用的传统放疗方法,照射范围包括肿瘤、附近转移灶、附近
将要转移的区域,一般每天照射1次,每周5次,每次给予常规放疗剂量。优点是肿瘤及附近淋巴结区都能照射,费用低廉。缺点是周围正常组织得到不必要的照射,产生放疗副反应。
立体定向放疗,也是我们常听说的伽玛(γ)刀、或X刀,是放射线通
过多个不同的方向聚焦到肿瘤灶,在破坏肿瘤的同时能较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治疗的结果象刀切除一样肿瘤坏死消失,所以形象地比喻成“刀”,伽玛(γ)刀(X刀)不是开刀手术的!
6.伽玛(γ)刀和X刀有啥区别?
放疗常用的射线有γ射线、X射线、β射线等。γ射线是由放射性元素钴-60(或其他放射性元素)自发衰败中产生;X射线由加速器(高速电子撞击钨靶)产生。所以由钴-60作为放射源的立体定向放疗称为伽玛(γ)刀,由加速
器作为放射源的立体定向放疗俗称为X刀。
头部伽玛刀由多个钴-60放射源排列在半球形装置内,射线通过带有多
个孔径(准直器)的头盔聚焦于脑内病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头盔的最大孔径只能达到18mm,γ刀是有创固定(用铆钉将头架固定于颅骨上),一般只作一次,所以适合颅内18mm以下的病变。
X刀的准直器最大可达到50mm,治疗颅内病变时用无创固定技术(一种
热塑面膜,在热水中变软,然后放在病人的面部,整理成适合病人面部的形状,凉却后变硬固定),所以利于分次治疗,适合各种体积病灶,对体积稍大的病变更显优势。(注:准直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要将由机器出来的射线进行
定向限束,起这种作用的装置叫准直器)。
7.放疗后人体有放射性吗?
很多病人担心放疗后自己身体有无放射性,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所用的放疗方
法。
一般的外照射放疗后人体肯定无放射性,因为放射源在体外一定距离的机器
内。所以放疗后可以亲密地和亲戚朋友在一起。
内照射将放射源置于体内,放射源附近的脏器有放射性,要注意保护周围人员。全身放射性治疗是将放射性元素注入血管内(如放射元素锶治疗多发骨转移),这些放射性元素随血流到达肿瘤及全身其他部位,随着人体代谢,还会排入唾液、尿液等分泌物中,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要保护好周围人员,处理好排泄
物。
8.其他正在应用或正在研制的放疗方法 三维适形放疗(3DRT):传统普通放疗是二维(肿瘤的长度、宽度)放
疗,如果利用CT、PET、核磁共振(MRI)在肿瘤三维(长度、宽度、深度)方向上根据肿瘤的不规则形状修饰射线进行放疗,称为三维适形放疗,优点是能
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调强适形放疗(IMRT):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调整
射线剂量,达到肿瘤内部的放疗剂量均匀的放疗方法。
图像引导放疗(IGRT):在放疗实施过程中,通过CT图像引导准确定
位计划治疗的肿瘤部位,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的准确性。
生物引导放疗(BGRT):肿瘤组织内瘤细胞有一定的异质性,肿瘤细胞
放疗治疗 篇3
[关键词]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放疗联合顺铂;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18-02
骨骼是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常导致顽固性骨痛,放射治疗是止痛的较好方法之一。但由于某些部位的转移灶如椎骨受脊髓放射剂量限制,单纯放射尚不能达到最大限度控制。淮安市肿瘤医院放疗科于2005年8月-2009年12月对77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放疗配合唑来膦酸治疗,与放化联合治疗的分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2岁。原发癌为肺癌44例,乳腺癌10例,食管癌11例,鼻咽癌3例,宫颈癌4例,肾癌2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3例。所有病人经ECT和或x线、CT、MRI检查证实有一处或多处骨转移,均为溶骨性破坏,且患者1个月内未接受过包括双磷酸盐、放疗和全身核素等治疗,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其中多发转移癌62例(2—8处),单发转移癌33例,其中脊柱转移92处,肋骨转移29处,四肢骨转移16处,骨盆转移20处,全部患者治疗前均口服止痛药,其中重度痛者32例,中度痛者39例,轻痛者6例,用吗啡类止痛者28例。
1.2治疗方法
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放疗均采用外照射,对骨转移疼痛剧烈部位进行姑息性局部放疗,模拟机下定位,6 MV—x线,总剂量30Gy/10次,共2周。A组40例采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天晴依泰)100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滴,时间不少于15rain,4mg/次。B组37例行放化疗联合治疗,化疗与放疗同时进行,2次/周(周一和周四),每次生理盐水500mL+顺铂20rag静脉滴注,至放射结束或白细胞<3.0×109/L暂停化疗,顺铂总剂量为80一180rag。
1.3疗效评价
疼痛分级及疗效评价按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分级:O级:无痛;I级(轻度):疼痛可耐受,不影响睡眠,可正常工作;u级(中度):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需要一般性止痛、镇静、安眠药物;D I级(重度):疼痛剧烈,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麻醉药物。止痛效果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疼痛完全消失,且原镇痛药停用;部分缓解(PR):疼痛分级标准下降2级者;轻微缓解(MR):疼痛分级标准下降l级者;无缓解(NR):疼痛不缓解或加重。PR+CR=总有效率。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2个月后各评价一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组问比较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缓解情况
治疗结束时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A组90.0%,B组86.5%,两组间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x2=0.02,P>0.05)。
2.2不良反应
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组中有10例(25%)首次用药后出现发烧、头痛、乏力,2例同时伴有骨关节痛,均为轻度,未作特殊治疗后缓解,第2天疼痛消失。6例出现I度骨髓抑制,给予相应治疗后骨髓抑制均恢复正常,未影响治疗。放疗联合顺铂化疗组比放疗联合唑来膦酸组骨髓抑制重,其中有14例白细胞下降<3.0×109/L,(其中2例中断化疗),经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后均可坚持放射结束,消化道反应联合化疗组恶心呕吐出现较多,占50%,经给予止吐剂后均可继续放疗。
3讨论
肿瘤放疗前沿:质子治疗系统 篇4
从早期常规放射治疗设备到以医用直线加速器为代表的放疗治疗系统, 放疗技术发展迅速。其中质子治疗已成为医学物理界的前沿热点, 它是在电子直线加速器基础上的质的飞跃[1,2,3]。自1946 年美国哈佛大学Wilson提出质子治疗建议以来, 质子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质子治疗作为最新的放射治疗技术, 国内相关报道较少, 本文主要介绍这一新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其设备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旨在为肿瘤治疗提供相关信息。
1 质子治疗概述
1.1 原理
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各种原子核, 再加上电子, 组成各种元素。质子粒子极其微小, 带正电, 可以经电场高速运动, 产生极高的能量。质子在人体内是直线型照射前进的, 用于放射治疗的质子是氢 (H2) 电离后形成的。质子在人体中的能量衰减速度起初不大, 后快速上升形成一个峰值, 通常称为Bragg峰 (布拉格峰) , 然后又急速下降到零, 见图1。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人们就己知道质子治疗的原理, 但是受定位精度、质子加速器、计算机传输速率等条件的限制, 直到21 世纪质子治疗才在加速器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CT影像诊断技术等高科技的基础上逐步得到了发展。目前放射治疗技术虽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疗效, 但由于X射线、γ 射线等放射线以指数形式衰减, 射程无法控制, 所以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而质子射线在能量释放过程中会出现Bragg峰, 这种Bragg峰的优良剂量分布促使质子束的能量能集中释放在癌细胞处[4]。用自动化技术人为控制射线能量释放的方向和部位, 称为“定点爆破”技术, 可显著提高肿瘤的治疗剂量, 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质子治疗时, 质子峰值部分对准肿瘤病灶处, 肿瘤处受照剂量最大, 而肿瘤前方的正常细胞的受照剂量只有峰值的1/3~1/2, 肿瘤后方的正常细胞基本上不会受到任何放射损害。这种物理特性决定质子治疗比电子线、γ 射线、X射线等目前主要的肿瘤放疗手段, 在肿瘤治疗上有能量大、穿透力强、对周边组织损伤小和治疗时间短等显著优势[5]。此外质子还有半影小、旁散射少等优良特性, 因而质子治疗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1.2 系统优势
质子治疗系统的关键设备是射线源发生器, 有回旋加速器和同步加速器两种。最早在美国进行的治疗实验采用的是核物理研究用的回旋加速器。随着治疗实验的进一步深入, 美国FNAL实验室首先研制了治疗专用的同步加速器。质子治疗系统主要由加速器、能量选择系统、束流输运系统、治疗头、控制系统、剂量测量与定标系统以及治疗与装置数据库、专用准直器与补偿器加工中心、呼吸门开关控制等部分组成。
与传统放疗技术相比, 质子治疗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肿瘤照射水平。治疗用的质子束需要根据病人病变情况进行精细改造, 以达到最佳剂量分布, 符合治疗需求。2提高局部控制率。质子治疗可使肿瘤接受最大照射剂量, 而正常细胞基本上不会受到伤害, 降低了由于肿瘤局部剂量不足导致治疗失败的可能。3 减少并发症。普通放射线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损伤癌细胞周围的正常组织, 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质子治疗由于其特殊的物理特性能够显著减少治疗后的并发症, 还能降低患者继发第2 种肿瘤的风险。4 加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和传统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质子治疗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表明, 肝癌患者在接受质子治疗后, 中位生存期提高到29个月, Ⅰ期+ Ⅱ期患者的5 年生存率达到了46% ;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质子治疗后, 5 年生存率提高到84%~94%。
2 质子治疗系统的发展现状
2.1 发展历程
1946 年Wilson首次提出了将高能粒子用于放射治疗的设想, 他详细地描述了人体内各种高速粒子的深度计量分布图-Bragg峰。1954 年Tobias等人在美国加州大学进行了世界上第1 例质子治疗。此后瑞典Uppsala大学、美国哈佛回旋加速器实验室、前苏联等相继开展了质子治疗的临床研究。20 世纪80 年代末, 日本、瑞士、瑞典及英格兰的科学家们纷纷加入这一研究行列。1991 年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首先启用了专为医学设计的质子装置。此装置体积小、费用低, 正式宣告质子治疗进入临床医学领域。1986 年第1 个国际性粒子治疗协作组成立, 目前已有包含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瑞士、瑞典、英国、法国、南非、加拿大、意大利、中国等在内的26 个国家的研究中心正在开展质子治疗[6]。
2.2 应用现状
1975 年, 美国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大学将质子治疗应用于眼球脉络膜黑色素瘤、颅底软骨瘤、脊索瘤和前列腺癌。1976 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将质子治疗引入眼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中。1979 年, 日本也开始进行肿瘤质子治疗。20世纪80 年代后期, 日本筑波大学在肝癌、食道癌、肺癌等内脏器官肿瘤上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工作。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我国研究人员开始学习质子治疗的基础知识、物理知识以及临床知识等。1995 年国家科委启动了国家攀登计划“核医学与放疗中先进技术的基础研究”, 明确了中国发展先进放疗技术基础研究的战略。为进一步促进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1999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邀请部分专家撰写了《质子治疗技术基础》, 2004 年北京质子医疗中心组织了肿瘤医学、高能物理、医学工程、环境保护、辐射防护等领域的专家编写了《肿瘤质子治疗学》, 以使国内放射肿瘤学界学者们较全面地了解质子治疗的发展历史、相关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治疗装置构成及临床治疗结果等。2004 年11 月, 国内第1 台医用质子治疗系统在山东淄博万杰医院建成并应用于临床, 至今已用于治疗200 多例肿瘤患者[6]。
目前质子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脑转移瘤、垂体瘤、脑动静脉畸形、脑膜瘤、星形细胞瘤等;颅底肿瘤如脊索瘤、软骨肉瘤等;眼部脉络膜黑色素瘤、黄斑变性、眼眶肿瘤等;头颈部肿瘤如鼻咽癌、口咽癌等;胸腹部肿瘤如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盆腔肿瘤如前列腺癌、子宫肿瘤及脊索瘤、软骨瘤等[7,8,9,10]。
3 展望
质子治疗是核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图像处理、数据通讯、自动控制和医用影像等相互交叉和整体集成的产物, 复杂性高。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美少数几家大医院采用质子治疗系统开展了肿瘤质子治疗。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不远的将来, 国内也会逐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介绍了质子治疗的原理、特点及优势, 并阐述了质子治疗系统的基本结构、发展历程及其临床应用现状, 指出质子治疗作为前沿放疗技术将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肿瘤放疗,质子治疗系统,Bragg峰,回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
参考文献
[1]Kuchta K, Volk RB, Rauwald HW.Stachydrine in Leonurus cardiaca, Leonurus japonicus, Leonotis leonurus: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by instrumental HPTLC and 1H-qNMR analyses[J].Pharmazie, 2013, 68 (7) :534-540.
[2]刘世耀.质子治疗设备的现状和发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5, 25 (2) :123-127.
[3]Ruciński A, Bauer J, Campbell P, et al.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s towards the first spacer gel application in prostate cancer treatment during particle therapy at HIT[J].Radiat Oncol, 2013, (8) :134.
[4]王晓晶, 田金徽, 姜金.质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2) :147-152.
[5]钟南保, 程惠华.质子治疗研究进展[J].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6, (2) :57-59.
[6]蔡伟明, 穆向魁.质子治疗肿瘤:国内外进展现状及其前景[J].实用肿瘤杂志, 2007, (6) :11-14.
[7]Suneja G, Poorvu PD, Hill-Kayser C, Lustig RA.Acute toxicity of proton beam radiation for pediatric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lignancies[J].Pediatr Blood Cancer, 2013, 60 (9) :1431-1436.
[8]Ohno T.Particle radiotherapy with carbon ion beams[J].EPMA J, 2013, 4 (1) :9.
[9]Peters CH, Sokolov S, Rajamani S, Ruben PC.Effects of the antianginal drug, ranolazine, on the brain sodium channel NaV 1.2 and its modulation by extracellular protons[J].Br J Pharmacol, 2013, 169 (3) :704-716.
放疗岗位职责 篇5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和高、中级医师的指导下,独立分管病床并参加值班。
2、熟悉临床肿瘤学、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放疗技术学的有关内容。熟练掌握肿瘤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常见肿瘤的诊疗常规。
3、熟练采集专科病史,掌握专科体格检查,正规准确清晰地书写具有专科特征的病历及各种病历文件。
4、全面承担具体的诊疗与技术工作,按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积极配合上级医生开展模拟定位及制定治疗计划,并亲自协助放疗技术员正确摆位,落实照射计划。严防发生差错事故。担任实习教学,协助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5、了解国内外肿瘤专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参加新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掌握科研设计和实验方法,努力提高诊疗水平。
6、承担科室分配的其他工作。
放疗技师职责
1、操作技师是治疗计划的执行者。操作技师必须熟悉设备操作规程,经有经验技师带教,并达到独立操机水平后,方可独立上机操作。每个班次均由两个操作技师共同担任。
2、每天开始治疗前,须认真执行设备晨检,记录加速器外部供水压力,内循环水流量、机器温度、SF6压力、压缩空气压力等数据。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有关人员。
3、在每次治疗出束前,应由另一名操作者对已输入计算机的治疗计划各项数据再次核对后方可出束,治疗期间操作技师必须进入治疗机房完成臂架和治疗床的运动操作,坚决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4、机器出束后,应密切观察操作显示屏的数据和病人情况,发现异常,立即中断射线,以确保病人安全。
5、随时观察机器运行情况,发现机器任何部件起火、冒烟或循环水泄漏,应立即按下紧急开关切断机器供电,并告知科室领导和维修工程师。
6、每天治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机器置于STAND BY状态、臂架置于90或270度、关闭压缩空气泵、开启调制柜门,检查机器水、电、气、各部分确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7、经常检查空调机、除湿机的运行状态,使机房内温度保持在25度相对湿度在65%以下。下班前把机器部件放回指定位置。
放疗维修技师职责
1、维修技师根据设备维修周期搞好机器设备的保养检修工作,做到随叫随到。
2、维修工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范围,定期对设备维护、检修。
3、对自己负责的设备做到四懂(懂原理、懂结构、懂用途、懂性能),三会(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要做到一专多能。
4、对主要设备实行计划性检修,定期编制年、季、月的大、中、小修理计划。
5、检修计划下达后,认真做到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做到技术资料、资金、材料、工具等四落实。
6、主要设备的检修,要认真执行设备检修规程,检修余料、配料须按项目退库,不得私留备用,做到“工完料尽,现场清”,并认真填写检修记录。
7、维修组长负责维修的全面管理工作,负责全公司设备维修、保养、事故、大修记录。
放疗治疗 篇6
【摘要】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给予口服卡培他滨1250mg,2次/d口服,每3周为l周期,连续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与此同时进行常规的上腹部放疗,放疗的用量为45 Gy,每日2 Gy,每次放疗有25 d左右的休息期。结果:卡培他滨联合放射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为28.56%。主要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腹泻、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炎,但程度均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很快恢复。结论:卡培他滨联合放射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毒副反应小,患者可以耐受。
【关键词】 卡培他滨;放疗治疗;胃癌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68-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胃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趋向年轻化,已成为人类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美国西南肿瘤协作组(Southwest Oncology Group,SWOG)研究证实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明显提高T3~4 N0M0或无论T分期、N+M0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降低复发率[1]。卡培他滨的作用是激活细胞,能够达到甚至超过静脉给药的疗效,配合放疗能够使肿瘤达到消退的目的。多个试验证实其在胃肠道肿瘤辅助化疗中比5-氟尿嘧啶(5-Fu)疗效显著[2]。现将治疗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11年丹东市第一医院放疗科收治的42例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男31例,女11例,年龄34~67岁,平均(52.2±7.5)岁。全部患者经过上腹部CT、超声检查、纤维胃镜检查、活组织切片检查确诊为胃癌,临床分析均为晚期。腹部CT、超声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确认无其他器官转移。在进行放疗之前经过患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口服卡培他滨1250 mg/m2 ,每日2次,连续服用3周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与此同时进行常规的上腹部放疗,放疗的用量为45 Gy,每日2 Gy。治疗前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每周期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治疗周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1-2次。治疗中同时予以维生素B 及胃复安防治手足综合征及消化道反应。出现不良反应予以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恶性、呕吐则加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白细胞减少者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等。
1.3评定方法放疗毒性标准采用1995年RTOG/EORTC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3]。化疗毒性标准采用NCICT2.0普通毒性标准[4]。
2结果
有效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好转。具体疗效评价为2例CR(4.76%),10例PR(23.80%),12例SD(28.56%),l7例PD(40.48%),总有效率为28.56%,临床获益率为57.14%。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血液学毒性20例(47.62%)、手足综合征14(33.33%)、恶心呕吐17例(40.48%)、腹泻7例(16.67%)、口腔粘膜炎9例(21.43%)、外周神经毒性(12.50% )。
3讨论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口服抗肿瘤化疗药物,其结构是氟脲嘧啶氨甲酸酯[5]。卡培他滨进入体内,首先被小肠黏膜以原形吸收,随后在肝脏中经羧酸酯酶转化为5’-DFCR,最后通过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酶)的催化在肿瘤细胞内转变为5-Fu,从而造成肿瘤细胞DNA合成障碍,影响RNA及蛋白。口服卡培他滨有类似于5.FU持续给药的作用,其效果也达到甚至超过其他5-FU类药物的效果,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的治疗[6]。
2004年美国I临床肿瘤年会将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作为胃癌术后治疗的“金标准”。因此,对于胃癌术后具有高危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建议进行术后同步放化疗[7]。在进行放疗中是以氟尿嘧啶为主的方式进行,而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类药物较之静脉注射药物更持久作用,在体内经过反应产生的氟尿嘧啶协助放疗共同作用于肿瘤处[8]。卡培他滨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炎、腹泻、外周神经毒性,但是不良反应较轻,属于可逆转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卡培他滨以口服给药,在给药方便、疗效和耐受性上广受好评。本组资料显示,卡培他滨联合放射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为28.56%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 ;且毒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有效;所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为氟尿嘧啶的特征性不良反应,且大多数为轻至中度。最常见的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和腹泻,手-足综合征可通过减少剂量或停药控制。
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胃癌的效果显著 ,且服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好,治疗未见有患者增加手术并发症。临床使用时,放射剂量应掌握在40~5O Gy,每日2 Gy,手术治疗与化疗间隔以4周左右为宜。通过治疗能够达到部分患者的症状缓解,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acdonald JS,Smalley SR,Benedetti J,et a1.Chemoradiotherapy after sugery compared with surgery alone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J].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1,345(10):725-730.
[2] SaifMW,Katirtzoglou NA,Syrigos KN.Capecitabine:all overview of the side efects and their management[J].Anticancer Drugs,2008,19(5):447-464.
[3] Cox JD,Stetz J,Pajak TF.Toxicity criteria of the Radio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and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J].Int J Radiat Oncol Bip1 Phys,1995,31(5):1341-1346.
[4] Trotti A,Byhardt R,Stetz J,et a1.Common toxicity criteria:versior 2.0.an improved reference for grading the acute efects of cancer treatment impact on radiotherapy [J].Int J Radiat Oncol Bipl Phys,2000,47(1):13-47.
[5] 潘启超,胥彬.肿瘤药理学与化学治疗学[M].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08-610.
[6] Kang HJ,Chang HM,Kim TW,et a1.A Phase II study of paclitaxel and capecitabine as a first-lin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Br J cancer,2008,98(2):316-322.
[7] Macdonald J S,Smalley S R,Benedetti J,et a1.Chemoradiotherapy after surgery compared with surgery alone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J].N Engl J Med,2001,345(10):725-730.
[8] 陈铁牛.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1,l8(1):166-167.
放疗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经放疗治疗后复发的鼻咽癌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收治时间在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8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0~70岁, 平均年龄为 (50.09±6.77) 岁,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51∶29, 经病理证实, 其中有36例低分化鳞癌患者、24例中分化鳞癌患者、20例高分化鳞癌患者, 患者复发的间隔时间为1~7年, 平均间隔时间为 (4.15±0.65) 年。经确认,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鼻咽癌复发患者, 且均经过放疗治疗, 将意识障碍、血液系统异常、伴有其他严重病史的患者排除在外, 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均具有知情权。
1.2 方法:
所有鼻咽癌复发患者均进行立体定向调强放疗, 使用头颈肩面膜固定头部, 使用CT进行定位, 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对患者进行治疗, 照射剂量为52~72 Gy。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研究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生存率进行观察。治疗有效评价标准: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 肿瘤体积减少50%以上或者完全消失。并发症情况包括:听力下降、口干、口腔溃疡、出血、放射性脑病等。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研究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生存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95%作为可信区间, 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生存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 8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50% (70/80) , 共有1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 80例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63.50% (50/80) 。
3 讨论
鼻咽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 主要患病人群为30~50岁的中年人, 且男性的患病人数总体高于女性, 鼻炎癌的临床危害性较大,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消除肿瘤和阻止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患者经放疗治疗后, 在颈部或者鼻咽部出现复发的概率较大, 因此, 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再程放疗治疗复发鼻咽癌患者, 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预后效果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热点问题[3]。
再程放疗主要通过调整剂量强度, 对肿瘤靶区进行精确的照射, 确保鼻咽癌复发患者可以获取更高的照射剂量和分次剂量, 保护患者的正常器官,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但在再程放疗治疗中, 患者容易发生听力下降、口干、口腔溃疡、出血、放射性脑病等并发症, 应引起相关的临床重视[4]。放疗后, 患者人体内的白细胞可对异体细胞进行有效识别, 且能够杀伤恶性细胞、衰老细胞, 因此, 在放疗结束后, 应注意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 以进一步增强癌细胞的清除力。除此之外, 患者不同分期、复发间隔时间、再程放疗剂量等因素均会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治疗过程中, 应该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分期、复发间隔时间选择合理的放疗剂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 再程放疗对鼻咽癌复发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故认为放疗治疗鼻咽癌后复发的患者行再程放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治疗有效率较高, 并发症相对较少,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秦雷.鼻咽癌放射治疗的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6) :720-724.
[2]Jiang L, Ren JL, Li GH, et al.Pulse ultra micr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to radiotherapy after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recurrent head and neck cancers observation[J].Western Med, 2013, 25 (1) :114-115117.
[3]Rong QP, Sun YH.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re course conformal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weekly dose nedaplatin chemotherapy cancer[J].Progress Analy, 2013, 11 (1) :85-88.
肿瘤放疗前沿:质子线治疗系统 篇8
1.原理、特点和优势
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与中子结合成各种原子核, 加上电子, 组成各种元素。不同元素的组合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物质世界。质子粒子极其微小, 带正电, 可以经电场使之高速运动, 达到极高的能量。质子在体内是直线型照射前进的, 用于放射治疗的质子是氢 (H2) 电离后形成的。
质子在人体中的能量衰减, 起初不大, 后又快速上升形成一个峰值, 通常称为Bragg峰 (布拉格峰) , 然后急速下降到零 (见图1) 。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就己知道质子治疗的原理, 但是由于定位精度、质子加速器、计算机传输速率等条件的限制, 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在加速器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CT影像诊断技术等高科技的基础上逐步得到了发展。目前放射治疗技术虽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疗效, 但由于X射线、伽玛射线等放射线是以指数形式衰减, 其射程无法控制, 所以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而质子射线在能量释放过程中会出现布拉格峰, 这种Bragg峰的优良剂量分布促使质子束的能量能集中在癌细胞处释放。用自动化技术可人为控制其能量释放的方向和部位习惯称为“定点爆破”技术, 这就显著提高了肿瘤的治疗剂量, 同时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质子治疗时将峰值部分对准肿瘤病灶处, 肿瘤处受到的照射剂量最大, 而肿瘤前的正常细胞只受到1/3到1/2的峰值剂量, 肿瘤后部的正常细胞基本上不会受到任何放射损害。这种物理特性决定质子治疗比电子线、伽玛射线、X射线等目前主要的肿瘤放疗手段相比, 在治疗肿瘤上有能量大、穿透力强、对周边组织损伤小和治疗时间短等显著优势。此外质子还有半影小、旁散射少等优良特性, 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方法。
与传统放疗相比, 质子治疗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肿瘤照射水平。治疗用的质子束, 需要根据病人病变情况进行精细的改造, 以达到最佳剂量分布, 符合治疗的需要。2提高局部控制率。质子治疗时只把最大的峰值部分对准肿瘤, 肿瘤接受最大剂量, 而肿瘤前的正常细胞只接受最大剂量的1/3左右, 肿瘤后部的正常细胞基本上不会受伤害, 避免了肿瘤局部剂量不足导致治疗失败的可能。3减少并发症。普通放射线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损伤癌细胞周围的正常组织, 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质子治疗时, 由于特殊的物理特性显著减少治疗后的并发症, 还能降低患者继发第二种肿瘤的风险。4加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和传统治疗联合使用, 质子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表明, 肝癌患者在接受质子治疗后, 中位生存期提高到29个月, I期+I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了46%;前列腺癌患者在质子治疗后, 5年生存率提高到84%~94%。
2.关键设备与装置
质子治疗系统关键设备是射线源发生器, 有回旋加速器和同步加速器两种。最早在美国进行实验室治疗实验的时候采用的是核物理研究用的回旋加速器。随着治疗实验的进一步深入, 首先由美国FNAL实验室研制建造了专门用于治疗的同步加速器。质子治疗装置主要由加速器、能量选择系统、束流输运系统、治疗头、控制系统、剂量测量与定标系统, 以及治疗与装置数据库、专用准直器与补偿器加工中心、呼吸门开关控制等部分组成。
3.治疗方式
在医学肿瘤放射治疗上所使用的质子刀, 大都采用由碳原子之原子核所制成的重粒子质子加速器, 原因是其所携带的能量较大, 治疗效果较显著。在实际治疗时, 将质子刀以三度空间对位瞄准患者之肿瘤位置, 透过携带能量之质子在特定深度会释放大部分能量的布拉格尖峰现象, 将大量能量释放于肿瘤中 (癌症病灶区) , 以达到破坏肿瘤中癌细胞而不破坏肿瘤外其他正常细胞, 乃至最后消除肿瘤之目的。比起传统的放射性治疗, 质子刀治疗对病灶区周边正常细胞的伤害小很多, 相对副作用也较少。
4.展望
放疗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75例, 75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放疗组 (n=25) 、放化疗组 (n=25) 和纯放疗组 (n=25) 。热放疗组 (n=25) 患者年龄分布37~68岁, 平均年龄 (55.36±4.28) 岁;男性17例, 女性8例;病变长度5~10 cm。放化疗组 (n=25) 患者年龄分布34~65岁, 平均年龄 (54.76±5.01) 岁;男性15例, 女性10例;病变长度4~10 cm。纯放疗组 (n=25) 患者年龄分布39~72岁, 平均年龄 (57.22±5.51) 岁;男性16例, 女性9例;病变长度5~10 cm。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变长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 有可评估的肿瘤病灶, 无食管穿孔以及活动性食管出血、无药物过敏史, 无合并严重的肝、肾、心脑疾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75例食管癌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 放化疗组患者在放射治疗基础上采用化疗治疗, 热放疗组患者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热疗治疗。治疗4周后。
1.2.1 放射治疗
对患者采用食管钡餐造影确定放疗野边界, 用模拟机下定位, 对肿瘤病灶设三野 (前一后二) , 照射的上下界在病灶上下界外延约5 cm边侧界病灶外延约2 cm。采用西门子PRIMUS直线加速器, 6 Mv档X线进行三野照射, 2 Gy/次, 1次/d, 每周5次, 共放射治疗6周, 治疗总剂量为60 Gy。
1.2.2 热疗
在放疗后2 h内对患者进行60 min热疗, 每周进行2次。采用HG-2000Ⅲ体外高频热疗机, 将体外高频热疗机的上下两极板中心对准食管癌病灶中心, 距离患者皮肤约5~7 cm。治疗功率为200~500 W, 肿瘤表面温度达控制在40~43℃, 6周合计12次。
1.2.3 化学疗法
患者在接受放疗的同时, 配合药物治疗。在每周放疗的5 d时, 每天服用5-氟尿嘧啶 (氟尿嘧啶注射液, 10 m L:250 mg,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0 mg/m2和顺铂 (顺铂注射液, 2 m L:10 mg,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20 mg/m2, 共接受化疗8周。
1.3 疗效评价
食管癌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 对患者进行CT或MRI检查, 按实体肿瘤近期疗效的分级标准判定。完全缓解 (CR) :食管癌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30%以上, 而且没有新病灶出现。稳定 (SD) :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30%以下, 而且没有新病灶出现;进展 (PD) :病灶有所增大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记录统计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1个月, 热放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 放化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 纯放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6.00%。各组间的治疗效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放化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纯放疗组和热放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放化疗组与纯放疗组的χ2值为4.66, P<0.05;热放疗组与放化疗组χ2值为1.75, P>0.05;热放疗组与纯放疗组卡方值为0.333, P>0.05。
注:放化疗组与纯放疗组的χ2值为3.92, P<0.05;热放疗组与放化疗组χ2值为2.01, P>0.05;热放疗组与纯放疗组卡方值为0.333, P>0.05。
3 讨论
热疗联合放疗和化疗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均比单用放疗的效果佳。放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比纯放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高28%, 化疗联合放疗组与纯放疗组的临床效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放化疗组与热放疗组之间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放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比热放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高, 而且高16%。虽然放化疗法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好, 但是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却高达64.00%, 容易并发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而热放疗组和纯放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情况和需求。
有研究[3]指出, 根据食管癌细胞的分期, M期的癌细胞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 而S期的癌细胞则对热疗敏感, 病灶中心的乏氧细胞对热疗敏感, 病灶周围的有氧细胞则对放疗敏感。另外, 加热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放射性损伤修复。因此热疗和放疗联合应用有一定价值, 热放疗组的治疗效果确实优于纯放疗组。
化疗采用的药物顺铂是重金属络合物, 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DNA的复制, 主要针对的是乏氧细胞, 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属于广谱抗癌药物。顺铂能抑制骨髓, 导致白细胞减少, 最严重的是具有肾脏毒性。顺铂的疗效与用药剂量成正比, 但顺铂引起肾毒性也呈剂量依赖性, 因此限制了顺铂剂量的增加, 损害了该疗法的疗效[4]。氟尿嘧啶是胸腺嘧啶的类似物, 能够竞争抑制核苷酸合成酶, 干扰脱氧嘧啶核苷酸转换成胸腺嘧啶核苷核, 抑制DNA的合成。氟尿嘧啶也能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5-氟尿嘧啶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线抗肿瘤药物, 但是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且口服吸收不稳定, 半衰期短[5]。该研究还没涉及到热疗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研究, 这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而鲁长青用热疗和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获得满意的效果[6]。
摘要:目的 探讨热放疗、放化疗和单纯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 为日后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75例, 75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放疗组 (n=25) 、放化疗组 (n=25) 和纯放疗组 (n=25) 。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性放射治疗, 放化疗组患者在放射治疗基础上采用化疗治疗, 热放疗组患者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热疗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治疗结束4周后, 热放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 放化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 纯放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6.00%。放化疗组和纯放疗组的治疗效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放化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纯放疗组和热放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放疗结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佳,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食管癌,放射治疗,热放疗,放化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赫捷, 邵康.中国食管癌流行病学现状、诊疗现状及未来对策[J].中国癌症杂志, 2011 (7) :501-504.
[2]常建明.浅谈食管癌治疗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23 (1) :93-94.
[3]Zolzer F, Streffer C.G2-phase delays after irradiation and/or heat treatment as assessed by two-parameter flow cytometry[J].Radiat Res, 2001, 151 (1 Pt 1) :50-56.
[4]万婷, 李连宏.顺铂肾毒性机制及其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14 (1) :6623-6625.
[5]孙维彤, 陈倩倩, 张娜, 等.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 2014, 2 (2) :269-274.
放疗治疗 篇10
关键词: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脑转移瘤,护理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正迅速上升,肺癌脑转移瘤是肺癌常见转移途径之一,肺癌脑转移占30%~40%。有些还是肺癌首发症状,常累及脑实质、脑脊膜、脑神经和颅内血管等。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我科近3年来在常规全脑放疗的基础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可以杀伤局限性肿瘤周围的弥漫性病灶,明显减轻脑部症状,控制肿瘤,减少复发。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3年我科接受全脑放疗加三维适形放疗的脑转移瘤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61.5±5.8)岁。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肺癌,其中鳞癌9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6例,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进行CT、MRI或PET/CT确诊有脑转移。通过临床评估,无放疗禁忌证。卡氏评分≥70。2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精神症状等,其中17例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瘫痪,抽搐等,5例无神经系统症状。
1.2 治疗方法
常规全脑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两侧水平对穿野照射,3Gy/次,5次/周,总剂量30Gy。常规放疗30Gy后,再行三维适形放疗。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应用XD膜固定患者行CT扫描,将CT图像输入计划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与优化,用共面或非共面2~5个野照射,处方剂量在90%~100%等剂量区线内,DT20/10f,单次剂量5Gy~10Gy(中位剂量6Gy),总剂量30Gy~48Gy(中位剂量40Gy)。放疗期间根据病情辅以脱水、激素、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各病例分别于放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CT或MR检查。
1.3 疗效评价
放射治疗结束6个月行增强MRI检查,与治疗前的增强MRI检查做对比,确定肿瘤退缩情况。采用WHO制定的实体肿瘤评价标准[1]:(1)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2)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50%以上或出现失增强效应及瘤体囊性变;(3)病灶稳定(NC):病灶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及25%;(4)病变进展(PD):病灶增大25%以上或靶区周边复发。将1、2、3级病灶纳入治疗有效组,4级病灶纳入治疗无效组。
2 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症状完全消失7例,部分缓解12例,病灶稳定8例,总有效率90.0%,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缓解率92.0%(表1)。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脑转移瘤较其他肿瘤给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大,常有强烈的恐惧、忧郁、愤怒、绝望等情绪反应,这些负性情绪对治疗极为不利,如对放疗认识的不足往往导致对治疗缺乏信心[1]。本组病例中在护理过程中观察到26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的表现。按照优质护理的要求,实施“因人而异、因情而别”的原则。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主动介绍自己职责。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开导,并鼓励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配合主管医师熟悉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心理问题,使患者在病房有亲切感,尽快认识管床医师护士,适应环境。(3)在护理记录中详细做好心理护理记录,当发现患者出现的心理变化及需求时,及时汇报和疏导。速根据放疗规范制定护理计划,对一些复杂病例实行特殊的护理措施。
3.2 放疗前准备的护理
放疗前注意休息,做好照射术野的准备,需剃头发,保持照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挠抓、擦洗、热敷等,穿舒适全棉柔软衣服,可戴布帽以防日光照射。放疗前应戒烟酒、清谈饮食和合理营养调配,不进食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解释放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和处理方法。
3.3 放疗期间的护理
3.3.1
放疗部位局部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禁止任何化学或物理的刺激,如冷、酸、摩擦、碘油、热、碱、紫外线照射、外贴橡皮膏药和外伤等[2]。照射野皮肤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禁止用力擦洗。禁用刺激性和含金属的洗涤与护肤用品及碘酒、酒精等刺激性药物。放疗野皮肤血液循环不良时对辐射的抵抗力降低,故应注意头皮保暖。
3.3.2 饮食护理
调整饮食结构,摄取营养丰富全面的食物,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放疗前半小时避免进食,不需刻意强求就餐时间,可少量多餐。放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饮用绿茶,以减轻射线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3]。摄入有利于排毒和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西瓜等促使毒物排泄。避免食用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腌制品、发霉食物、烧烤烟熏类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中毒污染的农作物。有颅高压症状时,限盐和饮水,避免颅内压增高。
3.3.3 对白细胞降低的护理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表现为血白细胞下降[4]。本组中9例在放疗前白细胞轻度下降予以升白细胞药口服后恢复。治疗过程中,每周查血象一次。其中3例白细胞降低至3.0×109/L,暂停放疗,遵医嘱予以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并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3天后均恢复4.0×109/L以上。放射治疗期间保持病房清洁,定时进行病房内空气消毒,每日通风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适当活动,避免劳累。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如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
3.3.4 放射性脑水肿治疗的护理
肺癌脑转移瘤放疗过程常见并发症为放射性脑水肿,是由于放射治疗后脑微细血管结构及循环损伤,管壁通透性改变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5]。因此护理方面除了遵医嘱及时进行脱水、激素治疗外,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尤其注意语言及肢体情况,必要时心电监护,吸氧,进一步了解有无头痛、头痛发作时间及伴发症状,有无视力改变或视力模糊等症状。为预防使用激素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监测大便隐血情况,同时给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饮食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宜低盐饮食,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另外,颅神经对放射线非常敏感,尤其照射额叶、枕叶时更为明显。因此放疗期间应注意保护眼球。
本组有5例在放疗后出现头痛加剧、呕吐等脑水肿症状,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缓解。有1例出现了视力模糊,给予特殊护理照顾,症状缓解明显。
3.4 放疗治疗后健康指导
保持稳定的心态,重建良好的生活规律,注意锻炼身体,随着体力的恢复,可以重新工作,实现个人价值。放疗后继续保护头部射野皮肤,避免肥皂擦洗,勿在太阳下暴晒,外出活动需戴遮阳帽。加强营养,注意身体锻炼,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6]。按出院医嘱服药,1个月后复查。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放疗后局部或全身可能出现不适反应,如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4 讨论
放疗作为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逐渐形成常规[7]。本文通过对30例全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说明此放疗方法是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常规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针对性,根本目的是给肿瘤区域以足够的精确的治疗剂量,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所受照射剂量最少,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放射并发症及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在治疗期间患者能否成功完成放疗,除了医师、物理治疗师、放疗技术员的相互配合外,护理人员在放疗前、中、后的积极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7:1200.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43.
[3]胡雁,陆葴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5-200.
[4]马建萍,折虹.立体定向放射配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院报,2006,28(9):660.
[5]傅志超,程惠华,赖红斌,等.125例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2):164-167.
[6]Guerrero UMT,Mubata C.Assessment of acustomised immobili-sation system for head and neck IMRT using electronic portalimaging[J].Radiother Oncol,2005,77(1):39-44.
放疗治疗 篇11
721006陕西电子四零九医院
摘 要 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21例,采用唑来膦酸静滴加局部放疗;单纯放疗组20例,仅用局部放疗。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0.5%和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溶骨性病灶再钙化率分别为55.0%和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出现新的骨转移灶的患者分别占14.3%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一过性发热和关节肌肉疼痛。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骨痛,修复溶骨性病灶,降低新的骨转移灶发生率。
关键词 唑来膦酸 放射治疗 骨转移癌 肿瘤转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29
2005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应用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21例骨转移癌,同时以单纯放疗20例骨转移癌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26例,女15例;年龄30~75岁,平均53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经X线、CT、MRI和ECT检查证实有一处或多处骨转移溶骨性病变。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41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21例,单纯放疗组2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治疗方法:单纯放疗组:全部采用外照射,对骨转移癌疼痛剧烈部位进行姑息性局部放疗,摸拟位机下定位,6MV-X线照射,3GY/次,每日1次,总剂量30GY/10次,共2周。联合治疗组:放疗方法如上,放疗第1天开始同时使用唑来膦酸4mg,加入100ml生理盐中静滴15分钟。每3周使用1次,共4次。
疼痛分组及疗效判定:①疼痛程度评估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划线法(VAS)结合口述法(VRS)[1]。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②止痛效果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疼痛完全消失或疼痛减轻≥2个级差;部分缓解(PR):疼痛减轻≥1个级差;轻度缓解(MR):疼痛减轻﹤1个级差,未达到PR;无效(NR):疼痛不减轻或加重。有效率为CR+PR。放疗后3个月评价疗效。
溶骨性病灶修复的判定标准:放疗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传统X线和ECT扫描[2],分为完全钙化和部分钙化。完全钙化即溶骨性病灶完全修复,影像学检查正常;部分钙化即溶骨性病灶钙化≥原溶骨面积的50%。总有效率为完全钙化+部分钙化。
新的骨转移灶的判定标准:以患者症状(疼痛)、X线、ECT等为判断依据。
不良反应:按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组标准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一般资料及临床疗效判定用X2检验。
结 果
止痛效果:放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CR 8例,PR 11例,有效率90.5%(19/21);单纯放疗组有效率85.0%(17/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溶骨性病灶修复:联合治疗组及单纯放疗组的再钙化率分别为55.0%(11/21)和23.8%(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新的骨转移灶:联合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出现新的骨转移灶的比例14.3%(3/21);单纯放疗组为50.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发热(体温38.0℃左右)和关节肌肉酸痛,停药后自行缓解或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明显心、肝、肾功能损害。
讨 论
随着肿瘤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骨转移成为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达到30%~85%,平均50%[3],且多为溶骨性。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机制是由于肿瘤转移至骨组织引起骨质破坏,肿瘤细胞及附近炎症细胞分泌前列腺素、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痛介质,肿瘤组织浸润至骨膜及周围软组织。骨转移严重者引起脊髓压迫或病理骨折。全身化疗对绝大多数骨转移癌疗效不佳。放疗对局限性骨转移疗效好,但骨转移往往是多发性,放疗不适宜治疗广泛骨转移。放射性核素治疗对骨转移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唑来膦酸是新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还可通过与骨结合阻断破骨细胞对矿化骨和软骨的吸收,抑制肿瘤细胞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和骨钙释放[4]。同时唑来膦酸还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增强其成骨活性。
体内外试验结果显示,唑来膦酸为活性最强的双膦酸盐,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患者耐受性好。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唑来膦酸能减少和延缓骨转移引起的溶骨性骨并发症[5]。唑来膦酸还能抑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细胞对骨的粘附作用,可预防骨转移。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降低骨新转移灶发生率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放疗组,证实了唑来膦酸可抑制和预防骨转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727-2730.
2 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766-2772.
3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1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881.
4 任庆兰,李少林.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8(4):312-323.
放疗治疗 篇12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间,8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加入本组研究,入选条件为:(1)年龄≤70岁;(2)卡氏评分>70;(3)有明确的病理和/或细胞学诊断依据;(4)无胸膜受侵或胸腔渗出;(5)辅助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灶;(6)无明显心、肝、肾功能异常。
1.2 一般情况
入组8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23例;年龄22-68岁,中位年龄57岁,平均年龄52岁;鳞癌52例,腺癌28例;按1997年UICC分期标准,ⅢA期12例,ⅢB期68例。
1.3 治疗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同步组,序贯组36例(男性25例,女性11例;鳞癌24例,腺癌12例;Ⅲa期5例,Ⅲb期31例);同步组44例(男性32例,女性12例;鳞癌28例,腺癌16例;Ⅲa期7例,Ⅲb期37例)。序贯组采用EP方案化疗(顺铂30mg/m2,第1-3天,依托泊苷100mg/m2,第1-3天),每3周为1周期,连用4个周期,化疗完成后休息2周开始放射治疗。同步组采用EP方案化疗(顺铂25mg/m2,第1-3天,依托泊苷100mg/m2,第1-3天),每4周为1周期,连用4个周期,放疗于第1周期化疗第1天开始。两组放射治疗均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常规分割治疗,照射范围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和纵隔,病灶位于上叶时照射下界隆凸下5cm,病灶位于下叶时下界达隔面,前后对穿野照射,40Gy后避开脊髓斜野照射,如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则加照锁骨上野,照射剂量为2Gy/次,5次/周,总量60-70Gy,6-7周完成。
1.4 观察指标
1.4.1近期疗效
治疗结束后2个月进行近期疗效评价,疗效按WHO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评价[1],用治疗前后的胸部CT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有效率(CR+PR)。
1.4.2远期疗效
生存期以治疗开始第1天至死亡或末次随诊时间计算,观察1、2、3年生存率。
1.4.3毒副反应
化疗不良反应按WHO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标准评定[1],放射治疗毒副反应则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评价[2]。
1.5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利用SPSS11.5统计包。构成比、有效率和生存率用卡方检验;治疗副作用评价用秩和检验;生存资料用Kaplan-Meier法。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同步组CR8例,PR30例,有效率(CR+PR)86.4%;序贯组CR5例,PR16例,有效率(CR+PR)58.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2.2 远期疗效
全部病例随访至2009年6月,随访率100%。序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8.9%、25.0%、13.9%,同步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9%、45.5%、29.5%。中位生存期序贯组和同步组分别为12.5个月和18.5个月。2组间中位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序贯组死亡31例,13例死于局部复发,8例死于远处转移,10例死于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同步组死亡28例,11例死于局部复发,6例死于远处转移,11例死于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2组死于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毒副反应
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同步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于序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白细胞下降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亦较序贯组为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易在发病的早期发生淋巴系统和远处转移,就诊时大部分已是局部晚期或晚期病例,40%-50%病例已失去手术机会,化疗和其它学科的综合治疗成为治疗的主要方法[3]。临床治疗的经验已经显示,仅靠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很差,必须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对于Ⅲa(T3N0-1M0)期患者,一般建议先做手术,术后再做辅助化疗。在技术上无法切除的Ⅲa期患者和除外恶性胸腔积液的Ⅲb期患者,主要采用化疗加放疗的综合治疗[4]。对于不能手术或放弃手术的NSCLC患者采用单纯化疗或放疗,疗效不尽人意。中位生存期仅1-12月,5年生存率低于10%[5]。
目前有不少学者认为放射治疗结合化疗有望提高Ⅲ期NSCLC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尤其是铂类药物,除本身的细胞毒作用外,与放疗配合还具有放射增敏作用[6]。采用放疗结合化疗治疗Ⅲ期NSCLC可使原发灶和微小转移灶同时较早地得到治疗,尤其是对原发灶可起到协同控制作用。临床上常用化疗-放疗序贯治疗和同步放化疗两种方式治疗Ⅲ期NSCLC。以DDP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比以DDP为基础的序贯放化疗更能有效地提高Ⅲ期NSCLC患者的3,5年生存率[7,8]。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用含铂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明显,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11]。因此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及2003年ASCO会议提出同步放化疗是治疗失去手术指征的局部晚期NSCLC的标准方案[10]。同步放化疗具有以下优点:(1)化疗药物能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放疗也能增强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从而产生相互协同作用,增强了对局部肿瘤的杀伤作用,提高局部病灶的有效率;(2)在放疗的同时进行化疗,能杀伤全身微小转移病灶,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3)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可能使肿瘤致克隆细胞加速再增殖,在放疗中应用化疗药物有利于杀灭正在快速再增殖的细胞,因此同步放、化疗避免了肿瘤细胞在放疗后的加速再增殖;(4)与放化疗分步进行相比,同步放化疗使总的疗程缩短,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1]。
我们的观察结果显示,同步组的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高于序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同步放化疗能更好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主要毒副反应是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本实验中同步组骨髓抑制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序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白细胞下降多为Ⅰ-Ⅱ度,患者基本都能耐受并顺利完成治疗,对少数白细胞减少达Ⅲ度的患者在集落刺激因子的辅助下白细胞很快回升,未影响治疗;而放射性肺炎经应用激素、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均得到控制,未引起严重并发症,但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的病人,同步放化疗会使患者肺部的情况更糟,可能会合并很严重的肺部感染,难以控制,所以对这部分病人,我们的体会是尽量不做同步放化疗。同步组恶心、呕吐及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于序贯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同一天既进行化疗又进行放疗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在5-HT3受体拮抗剂的辅助下,患者耐受尚可,能坚持治疗。放射性食管炎是因放射线所引起的食管损伤,由于放射线对生物体产生的电离作用,可使正常组织和细胞遭受损伤和破坏。食管的鳞状上皮对放射性物质比较敏感,因此,在放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放射性食管损伤,尤其当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时,这种食管损伤会更加严重,放射性食管炎常见于放疗后1周或数周内出现,一般症状较轻,严重者可出现胸部剧痛、发热、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同步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耐受力下降,特别是放射性食管炎已经成为限制性毒性。有报道同步放化疗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17-26%[12],同步组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症状亦较重,与序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放射性食管炎患者经用激素、制酸剂及黏膜保护剂后,症状大多控制较好。
同步放化疗较序贯放化疗提高了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但同时也增加了严重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 观察序贯化放疗与同步化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36例和同步组44例,序贯组采用EP方案化疗4个周期后休息2周开始放射治疗;同步组采用EP方案化疗4个周期,并于第1周期化疗第1天开始放疗。两组放射治疗均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常规分割治疗,放射治疗总量D T60-70 Gy,6-7周完成。结果 同步组CR8例,PR30例,有效率(CR+PR)86.4%;序贯组CR5例,PR16例,有效率(CR+PR)58.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序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8.9%、25.0%、13.9%,同步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9%、45.5%、29.5%。中位生存期序贯组和同步组分别为12.5个月和18.5个月。2组间中位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于序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白细胞下降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亦较序贯组为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较序贯放化疗提高了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但同时也增加了严重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