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效果(精选8篇)
放疗效果 篇1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源于食道腺上皮或鳞状上皮的异常增生, 其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榜首, 食管癌成为了严重威胁人们生活的疾病[1]。食管癌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化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因素等, 在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明显, 而在中晚期的临床表现相对比较明显, 主要是进行性咽下困难[2]。目前, 食管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虽然说手术切除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但由于患者在就诊时肿瘤病变往往已经发展到不适合手术的情况, 而选择适宜的放射治疗手段, 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针对食管癌患者采用的放射治疗手段, 该院在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期间选择了常规放射治疗和超分割放射治疗两种治疗手段, 进行疗效的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1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58例, 男39例, 女19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7岁;治疗组58例, 男38例, 女20例, 年龄43~71岁, 平均年龄57岁。所有患者的病变部位如下:28例胸上段 (24.14%) , 48例胸中段 (41.38%) , 28例胸下段 (24.14%) 和12例颈段 (10.34%) ;病变X线分型如下:30例缩窄型 (25.86%) , 16例蕈伞型 (13.79%) , 70例髓质型 (60.35%) ;病变长度:24例大于7 cm (20.69%) , 56例5~7 cm (48.28%) , 36例3~5 cm (31.03%) , 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 均匀分布于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变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放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放射治疗方法, 应用的是对患者进行远距离的机体外照射治疗, 该仪器是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备制造厂生产, 模拟机器具有定位的功能。仪器可以进行三野照射, 两斜野通常会避开脊髓, 来减少肺组织遭受照射的几率, 其参数设定主要是:前野宽定为6 cm, 后野宽定为5.0~5.5 cm, 后野双侧的机架角度定在±120°~135°的范围内, 在照射野的长度也有一定的限制, 通常要求是大于食管的病变范围约3~4 cm。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放射治疗, 其治疗方案是5次/周, 1次/d, 每次的剂量是2 Gy, 一个疗程需要7周完成, 也就是说照射剂量总共要达到70 Gy, 此外, 该组患者需要进行DT, 每次2 Gy, 共28 d。若患者有难以耐受的放射治疗不良反应, 可以给予患者适量由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果维康维生素C含片, 其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040673, 以缓解不良反应, 确保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超分割的放射治疗方法, 应用的是对患者进行远距离的机体外照射治疗, 该仪器的生产厂家、性能和参数设置与对照组中的一致。治疗组患者接受超分割的放射治疗, 其治疗方案是每天两次, 每次间隔是6 h, 每次的剂量是1.3 Gy, 一个疗程需要5周完成, 也就是说照射剂量总共要达到65 Gy, 此外, 该组患者需要进行DT, 每次1.95 Gy, 共21天。若患者有难以耐受的放射治疗副作用, 可以给予患者适量由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果维康维生素C含片, 其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040673, 以缓解副作用, 确保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4]。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所有的病灶减少了70%以上, 并且连续4周都没有出现新的病灶;有效:患者所有的病灶减少了30%以上, 并且连续1周都没有出现新的病灶;无效:患者经放射治疗后, 病灶体系没有明显减少甚至还出现增加, 连续出现新的病灶[5]。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随访3年, 观察两组患者在3年内的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进行结果比较,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 显效、无效和总有效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生存率结果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 生存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局部控制率结果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 局部控制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目前, 我国是食道癌的高发地区, 也被公认为是食道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6]。食管癌是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之一, 源于食道腺上皮或鳞状上皮的异常增生, 其发生率在我国也较高[7]。食道癌具有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 其中性别差异是指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主要趋于46岁以上, 区域差异是指在太行山麓居住的人群患食管癌的几率要比其他地区高很多[8], 因此食管癌成为了严重威胁人们生活的疾病。食管癌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化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因素等, 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域差别和饮食因素, 而饮食因素往往除了包含缺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外, 还包含平时的饮食习惯[9]。食管癌在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明显, 只有在吞咽粗硬食物的时候才有可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 而在中晚期的临床表现相对比较明显, 主要是进行性咽下困难,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很难咽下干的食物, 接着对半流质的食物也很难咽下, 最后连唾液和水也难以咽下, 尤其是在食管癌晚期时出现持续胸痛或者背痛的症状, 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时,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根据吞钡X线食管摄片和纤维食管镜检查来鉴别出贲门失弛症、食管良性肿瘤和食管良性狭窄与食管癌的区别。目前, 食管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虽然说手术切除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但由于患者在就诊时肿瘤病变往往已经发展到不适合手术的情况, 而放射治疗不仅对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具有抑制作用, 而且对正常细胞也有很大的伤害, 因此, 要选择适宜的放射治疗手段, 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采用超分割放射治疗后, 其总有效率为91.38%, 要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总有效率为72.41%的对照组, 并且在随访3年内, 治疗组每年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尤其是第一年治疗组的生存率为86.21%和局部控制率为72.41%, 此外,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要低于对照组。根据研究结果发现, 常规治疗会减少肺组织遭受照射的几率, 但是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不小;超分割放射治疗通过多次分割, 不仅缩短了治疗的总时间, 而且增强了对肿瘤细胞再增殖的抑制作用[12], 大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 应用超分割放射治疗治疗食管癌,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超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食管癌患者11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治疗, 治疗组采用超分割放疗治疗, 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显效25例 (43.10%) , 有效17例 (29.31%) , 总有效率72.41%,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显效35例 (60.34%) , 有效18例 (31.04%) , 无效5例 (8.62%) , 总有效率91.38%。经过随访3年, 治疗组的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超分割放射治疗治疗食管癌,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食管癌,超分割放疗,常规放疗,效果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丽霞.食管癌超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临床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4) :102-104.
[2]解贵水.超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食管癌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 (27) :135-137.
[3]熊林, 袁淑芬, 任必勇.三维适形放疗治疗32例食管癌γ-刀放疗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 19 (33) :109-110.
[4]高荣国.丁继强.李瑞卿PARP表达与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探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3, 26 (1) :181-182.
[5]王军, 于金明, 景绍武, 等.食管鳞癌同期放化疗荟萃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3, 22 (6) :201-202.
[6]毕良文, 张丽珍, 赵滑峰.多西紫杉醇加奈达铂联合同期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 (6) 710-711.
[7]欧丹, 何霞云, 胡超苏.局部晚期鼻咽癌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调强放疗Ⅱ期临床试验[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 (5) :126-127.
[8]张富利, 王雅棣.食管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 :3234-3242
[9]卢绪菁, 江振龙, 张进.食管癌放疗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9 (4) :3500-3504.
[10]陆景峰.陈亚楠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9) :115.
[11]樊涛.中上段中晚期局限性食管癌术前放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6) :171-172.
[12]陈云萍, 张江灵, 赵义名.Ⅲ期食管癌术前放疗与术后放疗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四川医学, 2013, 34 (5) :105-106.
放疗效果 篇2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化疗治疗;放疗治疗;联合应用;影响因素
食管癌目前临床采用的主要治疗方式还是以手术为主,因发现和进行治疗的患者一般为癌症中、晚期的患者,所以单纯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不佳,因此术后进行辅助性的化疗和放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4例,对其进行单纯化疗、单纯放疗、联合应用两种方法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 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4例,其中男患49例,女患25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4.52±11.23岁。三个组别食管癌患者,一般情况、临床分期、病变部位等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2.1 74例患者对比分析方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24例进行术后的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B组25例进行单纯的放疗治疗,C组25例进行单纯的化疗治疗。
1.2.2治疗方法放疗治疗在3—6周采用15MV-X照射,DT 50Gy/25f,进行30天完成。化疗采用FP治疗方案:1天—5天使用,醛氢叶酸200mg/m2;氟尿嘧啶750mg/m2,其中1天—3天联合使用顺铂20mg/m2。
1.2.3护理干预措施常规进行护理外,主要应该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措施,饮食方面禁忌辛辣刺激食物,不吃过硬过烫食物,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饮食注意事项有如下12项:(1)忌食多糖;(2)忌食烟、酒、咖啡:烟中含有尼古丁、亚硝胺有毒的致癌物质;酒精可以刺激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咖啡因可以使体内B族维生素破坏。(3)忌食熏烤食品(4)忌食霉烂食物和酸菜。(5)忌不良饮食。(6)饮食宜清淡,不偏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纤维素类食品,加新的蔬菜、水果、冬菇类、海产品等。(7)食管癌病人,当出现吞咽困难时,应该改为流质食品,细嚼慢咽,少时多餐,强行积压也会刺激癌细胞扩散、转移、出血、疼痛等等。(8)晚期食管癌(食道癌)的饮食调养:当食管癌病人出现恶病质,应该多补充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鹅肉、鹅血、瘦猪肉、各种水果等等。(9)晚期食管癌(食道癌)的饮食调养:当食管癌病人出现完全性梗阻现象时,则应该采用静脉补液、胃造瘘手术以便给予高营养食物来维持生命。(10)靠半流质和流质饮食维持的食管癌病人,在进食时,特别要注意避免进冷食,放置过久的食物。(11)早期食管癌病人饮食调养:在饮食上主要利用胃肠道的最大消化吸收能力,尽可能多地补充营养成分,以使身体强壮起来。多吃新鲜的食物,补充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
(12)病人可以半流质饮食和软饭等。
2结果
74例食管癌的患者在治疗后的1年、3年访视生存率为:92.00%、56.23%、42.12%;88%、46.64%、35.45%。三个组别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进行术后的化疗和放疗的患者1年、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或是单纯放疗的术后患者。化疗作用于全身机体组织进行抗癌细胞治疗,放疗则直接作用于患处进行局部治疗杀死癌细胞。
3讨论
三个组别的经治疗后,對1年、3年、的随访远期生存率分别为,联合治疗组的患者远期生存率最高,单纯放疗组远期生存率第二,最后是单纯化疗组织治疗的患者。放疗是应用15MV-X照射,直接作用于局部手术的部位,对术后局部癌变周边的组织,进行放射线照射直接作用于患处,将癌细胞彻底杀死,对局部组织的作用较好,但对全身性的治疗存在局限性。化疗是通过使用抗癌细胞药物,进行全身组织的血液循环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对术后的局部残留癌细胞组织作用不集中,不能更好的直接作用于局部患处。进行联合治疗,结合两种辅助治疗方式,互补互助相结合,更好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性治疗,增加患者的治愈几率,增加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综上所述,食管癌术后的患者,进行化疗和放疗的联合应用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治疗的术后患者,适于广泛应用于食管癌患者的术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郝建磊,徐利明,侯海玲,庞青松,王平.T3N1M0 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0):1176-1178.
[2] 金建华,许锡元,刘建跃,王芳,陆文斌,李献文.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6):547-550.
作者简介:吴婷婷,女,(1987.8-),河南洛阳人,大专,护师,研究工作方向:肿瘤患者的放疗,化疗及临床护理
放疗效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经放疗治疗后复发的鼻咽癌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收治时间在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8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0~70岁, 平均年龄为 (50.09±6.77) 岁,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51∶29, 经病理证实, 其中有36例低分化鳞癌患者、24例中分化鳞癌患者、20例高分化鳞癌患者, 患者复发的间隔时间为1~7年, 平均间隔时间为 (4.15±0.65) 年。经确认,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鼻咽癌复发患者, 且均经过放疗治疗, 将意识障碍、血液系统异常、伴有其他严重病史的患者排除在外, 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均具有知情权。
1.2 方法:
所有鼻咽癌复发患者均进行立体定向调强放疗, 使用头颈肩面膜固定头部, 使用CT进行定位, 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对患者进行治疗, 照射剂量为52~72 Gy。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研究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生存率进行观察。治疗有效评价标准: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 肿瘤体积减少50%以上或者完全消失。并发症情况包括:听力下降、口干、口腔溃疡、出血、放射性脑病等。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研究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生存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95%作为可信区间, 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生存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 8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50% (70/80) , 共有1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 80例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63.50% (50/80) 。
3 讨论
鼻咽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 主要患病人群为30~50岁的中年人, 且男性的患病人数总体高于女性, 鼻炎癌的临床危害性较大,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消除肿瘤和阻止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患者经放疗治疗后, 在颈部或者鼻咽部出现复发的概率较大, 因此, 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再程放疗治疗复发鼻咽癌患者, 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预后效果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热点问题[3]。
再程放疗主要通过调整剂量强度, 对肿瘤靶区进行精确的照射, 确保鼻咽癌复发患者可以获取更高的照射剂量和分次剂量, 保护患者的正常器官,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但在再程放疗治疗中, 患者容易发生听力下降、口干、口腔溃疡、出血、放射性脑病等并发症, 应引起相关的临床重视[4]。放疗后, 患者人体内的白细胞可对异体细胞进行有效识别, 且能够杀伤恶性细胞、衰老细胞, 因此, 在放疗结束后, 应注意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 以进一步增强癌细胞的清除力。除此之外, 患者不同分期、复发间隔时间、再程放疗剂量等因素均会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治疗过程中, 应该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分期、复发间隔时间选择合理的放疗剂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 再程放疗对鼻咽癌复发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故认为放疗治疗鼻咽癌后复发的患者行再程放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治疗有效率较高, 并发症相对较少,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秦雷.鼻咽癌放射治疗的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6) :720-724.
[2]Jiang L, Ren JL, Li GH, et al.Pulse ultra micr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to radiotherapy after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recurrent head and neck cancers observation[J].Western Med, 2013, 25 (1) :114-115117.
[3]Rong QP, Sun YH.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re course conformal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weekly dose nedaplatin chemotherapy cancer[J].Progress Analy, 2013, 11 (1) :85-88.
放疗效果 篇4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放疗
在妇产科中, 宫颈癌为常见恶性肿瘤,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达50多万, 其中20万患者因病死亡[1]。宫颈癌被发现后, 大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 临床治疗方法是以放疗与化疗为主。放疗对于该病患者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对该病治疗效果不明显。据临床相关研究证明, 单纯放疗对宫颈癌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复发率高, 该治疗难以满足满意生存率, 使其并发症发生率异常升高[2]。近年来, 为解决这一问题, 有学者提出放疗与新辅助化疗联合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 临床效果理想, 有利于放疗敏感性与疗效的提高。随机选取该院于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 针对患者给予放疗与新辅助化疗的联合疗效与单纯放疗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80例, 作为该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 (n=40) 行以单纯放疗方法治疗, 治疗组 (n=40) 则行以放疗与新辅助化疗联合治疗,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52.3±7.2) 岁, 组织病理学分型:15例腺癌, 5例腺鳞癌, 20例鳞状细胞癌;12例低分化者, 11例中分化者, 17例高分化者;临床分期标准:24例ⅢA期, 6例ⅢB期, 8例ⅣA期, 2例ⅣB期;治疗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51.5±8.1) 岁, 组织病理学分型:10例腺癌, 14例腺鳞癌, 16例鳞状细胞癌;11例低分化者, 22例中分化者, 7例高分化者;临床分期标准:12例ⅢA期, 13例ⅢB期, 9例ⅣA期, 6例ⅣB期。两组患者年龄、组织病理学分型等资料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术前于患者髂内动脉途径给予灌注化疗, 药物为博来霉素 (国药准字H20055883) 8~12 mg+氟尿嘧啶 (国药准字H31020593) 1 g+顺铂 (国药准字H37021358) 60~80 mg等, 腔内给予高剂量药物的放疗处理, 放射源为铱192, 每周2次, A点的放射剂量是每次5 Gy, 总剂量需满足15~20 Gy。对照组行以单纯放疗法, 其使用剂量及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实体肿瘤的疗效作为评价标准:肿瘤消失, 维持时间超过1个月, 完全缓解;最大径缩小一半以上, 维持时间超过1个月, 部分缓解;出现新病灶或者最大径增至25%以上, 进展;介于部分缓解与进展之间, 稳定;部分缓解与完全缓解百分比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实验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 表示, 行以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7.50%, 经对比,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治疗组不良发生率为12.50%,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 经对比,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3, P>0.05) 。
3 讨论
妇产科中, 宫颈癌是常见恶性肿瘤, 近几年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并向低龄化发展, 对女性健康带来严重威胁[3]。淋巴结转移与直接蔓延是宫颈癌主要的转移途径, 血行转移是比较少见的。宫颈癌的发病原因较为明确, 其中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就是鳞癌, 然后是腺癌[4]。局部晚期宫颈癌从广义上定义包括Ⅰb2期~Ⅳb期, 从狭义上定义为局部的肿瘤直径大于等于4 cm早期宫颈癌。该病不易被控制, 极易发生转移, 预后较差, 5年生存率比较低[5]。
该研究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别给予单纯放疗法与放疗及新辅助化疗联合治疗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0.00%,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结果有大量参考文献所得结果一致[6]。足以证明, 该治疗方法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效果确切。
该治疗方法不是单纯将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效果进行相加, 而是通过化疗药物对放疗起到增敏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放疗放的临床治疗疗效。当细胞周期不同时, 放疗与化疗会发挥其互补性作用, 不会影响治疗时间[7]。癌细胞通过化疗可与放疗敏感周期同步, 即缩小了肿瘤细胞, 也促进了放疗敏感性的提高, 有利于减小宫颈癌发生转移的几率[8]。
4 结语
对于患有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以放疗与新辅助化疗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莺, 张庆华.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6) :445-446.
[2]杨晋蓉, 张英, 谢珊莉, 等.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西部医学, 2012, 24 (3) :582-583.
[3]欧丽红, 李琼珍, 陈中文.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 2012, 7 (1) :101-103.
[4]王俊.化疗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9) :142-143.
[5]王彬, 赵洪亮.同步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3) :29-31.
[6]陆向东, 张汀荣.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 2014, 40 (16) :1936-1938.
[7]杨琳琳, 杨宏英, 杨谢兰.两种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3) :6020-6021.
化疗放疗联用治膀胱癌效果更好 篇5
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 对360名膀胱癌患者进行了对比试验, 其中约一半人只接受放疗, 而另一半人还同时服用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C这两种化疗药物。结果显示, 治疗后两年内癌症复发的比例在前一组患者中是46%, 而在后一组患者中只有33%。
而在癌症复发的人群中, 如果之前只接受放射疗法, 有1/3会出现侵入性癌变, 这是膀胱癌的最坏情况, 再治疗就需要切除膀胱;而如果之前同时接受了化疗和放疗, 则只有1/5的几率出现这种最坏情况。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的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3年4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住院治疗的82例早期宫颈癌术后具有高危因素需要辅助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且已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补充放疗的患者;无听力或沟通障碍的患者;同意参予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伴有合并症者根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82例患者为Ⅰb~Ⅱa期,年龄27~63岁,平均(40.8±6.9)岁。所有病例均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宫颈鳞状细胞癌Ⅰ级11例,Ⅱ级40例,Ⅲ级14例;宫颈腺癌14例,腺鳞癌3例。术前治疗情况:对于巨块型宫颈癌(直径>4 cm)先行静脉新辅助化疗顺铂联合紫杉醇治疗1~2个疗程,待局部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者3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调强放射治疗组(实验组)40例,普通放射治疗组(对照组)42例。两组年龄、病理类型、髂总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化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普通放射治疗
普通放射治疗均采用等中心照射,直线加速器6MV-X线,进行全盆腔放射治疗,分为前、后野组成,下界为闭孔下缘,上界为第4腰椎下缘至第5腰椎上缘之间,两侧为真骨盆最宽处外1.5~2.0 cm。照射处方总剂量(DT)为45 Gy,1.8 Gy/次,每日1次,5次/周,共25次。其中病理证实髂总淋巴结转移需同时照射腹主动脉旁淋巴引流区(扩大野),给予处方剂量DT 39.60 Gy,每日1次,1.8 Gy/次,每周5次,共22次。
1.2.2 调强放射治疗
患者平卧位,双手抱头,用真空垫固定下腹部、盆腔、股骨上部,以尽量减少每日摆位误差。定位之前患者膀胱要求适当充盈,排空直肠。然后用CT模拟机增强来扫描定位,扫描之前2 h服用造影剂,扫描的范围从隔顶直至坐骨结节下缘下5 cm,层厚5 mm。CTV包括阴道残端、上段阴道、宫旁,及相应淋巴结引流区(闭孔、骶前、髂内外、髂总淋巴结),其中病理证实髂总淋巴结转移需同时照射腹主动脉旁淋巴引流区(扩大野);与此同时需要勾画出包括脊髓、肾脏、小肠、结肠、直肠、膀胱、盆骨,及股骨头等危及器官(OAR),扩大野调强放疗中需在上述危及器官基础上再勾画肝脏。放疗计划的制订与优化、放疗计划的验证与实施等步骤,均由放射物理室及临床医师共同完成并实施照射治疗。治疗均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7~9个等角度共面射野,处方剂量95%PTV≥45 Gy,1.8 Gy/次,每日1次,每周照射5次,共计25次,靶区的最大剂量不超过处方剂量的10%,最低剂量不低于处方剂量的10%。对危及器官的剂量控制为:膀胱V40<50%,直肠V40<50%,结肠V40<50%,小肠V40<50%、最大剂量50 Gy,肾脏V20<20%,股骨头V50<5%,脊髓最大剂量<40 Gy,OAR最大剂量均不超过处方剂量。
1.2.3 腔内治疗
所有入组患者治疗中后期均采用阴道双球施源器行阴道残端高剂量率内照射,参考点位于阴道黏膜下0.5 cm,驻留1.5 cm,3 Gy/次,每周2次(或者阴道黏膜下0.5 cm,驻留1.5 cm,7 Gy/次,每周1次),DT 21 Gy,腔内治疗当天不行体外放疗。
1.2.4 同期化疗方案
两组患者在放疗期间均进行同步化疗,化疗的方案为顺铂(40 mg/m2)(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号:20110911),每周1次,共5~6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参考RTOG急性放射损伤及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RTOG/EORTC)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方案,主要观察泌尿系反应(放射性膀胱炎)、血像变化、肠道反应(放射性肠炎)。定期进行血SCC、胸片、盆腹腔超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液基薄层细胞(TCT)和妇科检查,如发现SCC升高或超声发现异常,则进一步行MR或CT或PET-CT等检查,如发现HPV、TCT异常则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若SCC升高并且影像学发现肿瘤和/或病理证实则考虑诊断为复发。
1.4 随诊方法
治疗期间每周对患者的胃肠道及泌尿系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并定期进行血常规复查。放疗结束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通过查询门诊复查记录及电话随诊获得患者放疗后慢性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随访截至2014年6月,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1年随访率为100%。实验组3例治疗结束1年内复发,均为远处转移(2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对照组4例治疗结束1年内复发,其中3例远处转移(1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中心性复发(阴道复发)。实验组1年无瘤生存率为92.5%,对照组1年无瘤生存率为9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后的近期不良反应中,实验组骨髓抑制、肠道反应、泌尿系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治疗后的晚期不良反应中,实验组肠道反应、泌尿系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术后补充放疗可降低复发,改善预后、疗效是肯定的。然而补充放疗正常组织不可避免会受到射线照射,如果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大,必然会造成功能改变,甚至会发生器质性改变,即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有报道表示在照射剂量45~50 Gy的常规照射中,严重的小肠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15%,在采用更高的照射剂量或者患者消瘦、或者有盆腔感染等病史时,放射损伤的发生率更高[3,4]。而且手术所导致的解剖改变、肠道粘连等限制了放疗的剂量,从而增加了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1,5,6]。膀胱、直肠是盆腔内位置相对固定的器官,也是盆腔放射治疗时受影响最大的组织,尤其是在普通全盆腔放射治疗中,几乎所有的膀胱和直肠均受到处方剂量的照射。
目前,宫颈癌发病趋向于年轻化且治疗后生存期较前延长,这使得我们将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评估作为评价治疗方法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7]。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关于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逐渐增多。既往较多研究已显示出宫颈癌术后全盆腔调强放疗的剂量学优势:调强放疗可减少小肠、直肠、膀胱、骨髓的受照剂量[8,9,10,11,12,13];临床疗效上,与常规放疗相比减少了急性胃肠道、泌尿系,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1,8,12,13,14]。但既往不少研究随访时间较短、病例数较少,且大多为回顾性分析,特别是国内更是鲜见前瞻性研究报道。
本研究前瞻性对比研究了82例术后具有不良因素需要补充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普通放射治疗组(对照组)、调强放射治疗组(实验组)。实验组1年无瘤生存率为92.5%,对照组1年无瘤生存率为9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3]。
本研究重点观察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的近期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在实验组22例(55.0%),对照组38例(9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反应在实验组19例(47.5%),对照组34例(8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泌尿系反应、肠道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调强放疗能明显降低骨髓抑制、肠道、泌尿系近期及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Van de Bunt等[15]对14例首次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该研究显示调强放疗可以明显减低患者直肠、小肠、膀胱等正常器官的受照体积和剂量。Mell等[16]在37例宫颈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及同时进行顺铂周疗的同步放化疗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接受>20 Gy剂量照射的骨盆体积是预测血液毒性的显著影响因素,当骨盆V20>75%时,Ⅱ级以上的血液毒副作用会明显增加。该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骨髓抑制,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症治疗后缓解,没有患者因骨髓抑制影响治疗进程,但是常规照射组与调强治疗组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6.7%与4.8%,常规照射治疗组发生率显著增高。
Warren等[17]应用调强放疗技术,在剂量≤45 Gy、照射25次时,与传统放疗技术(2、4个野)比较,明显降低了膀胱、小肠和直肠的受照剂量。Mundt等[8]对40例接受调强放疗治疗与35例接受传统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急性肠道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进行了对比研究。两组患者处方剂量均为45 Gy,分次剂量均为1.8 Gy/d。治疗中,并将急性肠道反应分为4个不同等级。无是0级;轻微,无需治疗是1级;中度,需药物治疗是2级;重度,需药物治疗并中断或停止放疗是3级。Mundt等[8]发现接受调强放疗的患者中,PTV受量平均为98.1%达到处方剂量,甚至其中PTV中受量为110%处方剂量的区域占9.8%,115%处方剂量区域占0.2%,但是调强放疗治疗组没有患者发生3级毒性反应,2级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仅为60%,而对照组2级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仅为90%,两组患者不需要使用止泻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5%、34%。此外Mundt等[18]将36例接受调强放疗治疗的患者与30例接受传统放射治疗患者进行远期消化道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晚期胃肠道毒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11.1%及50.0%(P=0.001),其中接受调强放疗患者的1、2、3级晚期肠道毒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8.3%、2.8%及0%,普通组患者的1、2、3级晚期肠道毒副作用发生率则分别为30.0%、16.7%及3.3%。
放疗效果 篇7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 发病率逐年上升。改良根治术是治疗该病的经典方案。术后放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控制复发率[1]。常规放疗对正常器官损伤较大, 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在实体瘤的放疗中逐渐广泛应用, 可通过计算机得到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的三维形态, 将射线控制在肿瘤部位, 从而减少正常组织照射量[2]。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IMRT) 是三维适形放疗的高级阶段, 其能够调节放射野内不同位置的射线强度, 对不规则肿瘤适形性更好[3]。本文比较IMRT与3D-CRT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单侧乳腺癌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 均为女性, 诊断均符合《乳腺癌诊疗规范》[4]标准。纳入标准:单发病灶且均无胸部放疗史、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血象正常及无淋巴结转移者, 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分 (KPS) ≥70分。排除有放疗禁忌证、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有远处转移、存在急性感染、其他恶性肿瘤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年龄28~67岁, 平均 (48.6±7.6) 岁;左侧42例 (52.5%) , 右侧38例 (47.5%) ;美国肿瘤联合会 (AJCC) 分期标准:Ⅰ期61例 (76.3%) , Ⅱ期19例 (23.7%) 。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情况稳定后, 给予放疗, 实施螺旋CT模拟扫描, 层距、层厚均为5mm。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为环状软骨上缘至肝脏下缘, 将CT图像上传至VARIAN治疗计划系统后, 实施靶区勾画。CT图像显示的肿瘤轮廓为大体肿瘤体积 (GTV) , 以此为基础勾画临床靶区 (CTV) , 包括胸肌间淋巴结、整个乳腺腺体、处于乳房下方的胸壁淋巴引流区。通常情况下, 前界是胸廓表皮下5mm位置, 底部与胸壁相互贴近, CTV边缘内界、外界、后界均外扩0.7~0.8mm, 上、下界分别外扩1cm区域为计划靶体积 (PTV) 。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3~5野3D-CRT, 以GTV几何中心为治疗中心进行共面等中心照射, 使用楔形板补偿照射。观察组给予IMRT, 放疗计划由核通公司Oncentra治疗计划调强模块设计, 自动生成子野数目、形态, 采用360°均匀间隔5野照射。目标剂量:95%PTV获得100%处方剂量, 同侧肺最大剂量小于处方剂量, 心脏最大剂量小于30Gy。两组照射总处方剂量均为5 0Gy/2 5次, 2 Gy/次, 5次/周, 共计2 5次。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 (含原位复发或出现转移灶) 及治疗期间并发症。 (2) 比较两组适形指数 (CI) 、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指数 (HI) 。CI=95%处方剂量的等剂量曲线包含的体积/PTV。HI=5%PTV区域接受的最低剂量/95%PTV区域接受的最低剂量。 (3) 比较两组PTV内接受95%、105%、110%、115%处方剂量的体积分数V9 5%、V1 0 5%、V1 1 0%、V1 1 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1年未发现复发者, 对照组术后复发9例 (22.5%) ,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 1, P<0.01) 。
2.2 两组P T V剂量学比较 (表1)
两组P T V的V9 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1 0 5%、V1 1 0%、V1 1 5%及H 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C I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表2)
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乳腺肿瘤形状通常不规则, 且邻近心肺等重要器官, 常规放疗难以达到剂量分布的均匀性, 健康器官受到部分照射, 增加了不良反应。3D-CRT凭借自身等剂量曲线的分布, 采用多野等中心照射, 使高剂量照射区和肿瘤靶区形状相近, 有效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最大限度提高肿瘤区照射剂量, 从而提高疗效[2]。IMRT为一种先进的高精度放射线疗法, 其利用计算机控制的X光加速器直接向肿瘤特定区域精确发射辐射剂量, 可根据肿瘤3D形状精确控制辐射强度, 进而提高辐射剂量的准确性[3]。相较于3D-CRT, IMRT在单个照射野内剂量可不均匀分布, 但多野相加的剂量仍然均匀, 适形性更好, 可使PTV区域内接受115%剂量照射的区域小于3%, 从而提高肿瘤靶区剂量及更好保护正常组织[5]。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复发率和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IMRT有较高的靶区适形性, 能使照射剂量集中在GTV, 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更强, 减少术后复发, 且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患者治疗后免疫力恢复较快, 并发症少。
CI与HI分别表示计划剂量分布的适形性与均匀性, 越接近1越好。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HI明显低于对照组, CI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者均更接近1。这是因为IMRT通过计算机控制子野的剂量强度, 可使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高度一致, 所以CI更高。且IMRT通过加强若干个子野形成流强相加效应, 靶区内各点剂量可按需要调节, 局部高剂量区域更少, 因此均匀性更好[6]。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PTV的V9 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两组均能达到处方要求;观察组V1 05%、V1 10%、V1 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IMRT的剂量分布更集中, 对GTV可得到更理想的覆盖。
综上所述, IMRT用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疗效较3D-CRT好, 可提高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性和均匀度, 减少正常组织辐射量, 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惠周光, 余子豪.我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5, 14 (6) :471.
[2]李建彬, 范廷勇, 卢洁, 等.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7, 16 (6) :439.
[3]童琴, 伍海彪, 陈政颂, 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18) :3016.
[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08版) [J].中国癌症杂志, 2009, 19 (6) :448.
[5]郭云鹏.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与电子线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 2015.
放疗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乳腺癌骨转移患者40例,均为女性;年龄41岁~73岁,平均年龄(52.2±2.4)岁;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经病理检查确诊。骨转移灶经X线、CT或放射性骨扫描证实。其中Ⅰ期6例,Ⅱ期8例,Ⅲ期26例。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模拟机下常规照射定位,局部采用6MV X线予以照射,设定40~50 Gy为应用总剂量。依据病变发生部位和患者全身状况对分割方案行不同确定,每次2~5 Gy,每周2~5次。
1.3 效果评估
(1)疼痛评估:依据WHO制定的标准,0度:按无痛定义;Ⅰ度:疼痛对睡眠和正常生活未构成影响,可耐受;Ⅱ度:影响睡眠或需用一般止痛药,疼痛较明显;Ⅲ度:需强镇痛药,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疼痛较剧烈。(2)缓解程度:完全缓解:正常活动恢复,疼痛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止痛药可基本不予应用。部分缓解:止痛药用量明显减少,患者疼痛减轻,骨转移造成的功能障碍明显缓解。无效:止痛药物剂量未减少,疼痛缓解不明显。
2 结果
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0%(32/40);总有效率为87.5%(35/40);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5%(26/40),2年生存率为30%(12/40),3年生存率为10%(4/40);平均生存时间为(15.2±1.7)个月。影响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临床分期,风险比为1.904;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风险比为1.042;确诊时年龄35岁~50岁,风险比为2.133;确诊时年龄>50岁,风险比为2.921。
3 讨论
乳腺癌在临床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随病程进展,有一定转移概率,骨为好发部位,以顽固性骨痛为主要症状,患者较难耐受。临床有多种治疗方法,放疗因止痛时间长、起效快、疗效突出而成为治疗首选方案[2]。采取放射治疗后,>2/3的病例疼痛可达缓解状态,50%疼痛呈完全缓解显示,可持久止痛[3]。本次放疗疼痛统计缓解率为80%;总有效率为87.5%;1年生存率为65%,2年生存率为30%,3年生存率为10%,平均生存时间为(15.2±1.7)个月。可使患者痛苦减轻,生存时间延长,本次结果与国内外研究数据基本保持一致。而放疗采取的分割模式,有学者指出,单次大剂量照射操作时,可有更多急性反应,但在生活质量方面与疼痛缓解方面,有相近征象,且控制了医疗成本,故单次照射可在明显疼痛且机体状况差的患者中应用。本次全身状况差者,采用每次5 Gy,每周2次的治疗模式,效果接近于其他行常规分割照射者。本次选取的乳腺癌骨转移病例,确诊时年龄、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临床分期均为主要影响因素。骨转移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存在高度相关性,有报道对1 07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临床分期Ⅰ期骨转移率为7%,Ⅱ期为20%,Ⅲ期为36%,Ⅳ期为69%。本次选取的患者中,骨转移率随临床分期增高而呈递增的趋势,与上述数据基本吻合。骨转移发生情况与原发肿块直径的大小存在密切关联,Coleman[4]等对骨转移所固有关系与乳腺癌原发灶的大小进行分析,T1的骨转移率为9%,T2的骨转移率为18%,T3的骨转移率为30%。本次研究也显示,患者骨转移率随乳腺癌原发灶增高而表现为增高趋势,与相关报道一致。乳腺癌发生远处转移中,系列淋巴结转移情况为高危因素,本组资料示,骨转移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密切关联。Koopman[5]等研究显示,腋淋巴结转移数在4枚及以上时,术后2年检出骨转移者为12.2%,术后10年骨转移率为26.8%。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以HER-2情况及雌孕激素受体为主要因素,本组病例较少,且HER-2及雌孕激素受体在病史资料中有明确情况者不足1/2,故此项研究还需深入。Zhu[6]等在最近研究示,乳腺癌微转移与COX-2和HER-2表达相关。检出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COX-2密切相关,而HER-2的表达仅同淋巴结微转移具一定相关性,与骨髓微转移关联不明显[7]。也证实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非主要对乳腺癌骨转移诱导的危险因素,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与骨转移高度相关,淋巴结转移个数在增多的情况下,也随之增高了骨转移率。
本次患者确诊时年龄也为主要诱导骨转移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发生骨转移率明显明增高,相较<35岁的患者,>50岁者骨转移率明显提高,此现象与全身免疫状况可能相关。对乳腺癌转移造成影响的因素,除局部原因外,全身因素也较重要。免疫功能降低与老年人对疾病的易感染相关,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创造乳腺癌转移的条件,但此理论为假设,需进一步证实。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揭示,影响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临床分期,风险比为1.904;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统计风险比为1.042;患者确诊时年龄35岁~50岁,统计风险比为2.133;患者在确诊时年龄>50岁,风险比为2.921。提示针对确诊时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乳腺癌骨转移,需加强防范,降低不良事件率,保障患者临床安全。骨转移后骨质严重破坏,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局部功能障碍、血钙增高,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需制定治疗措施,以及时有效干预,获得良好预后。
综上所述,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采用放疗治疗,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视具体情况采取放射性同位素内照射治疗,也可应用综合方案,包括内分泌治疗、化疗、针对骨膦治疗等。对于乳腺癌,需重视骨转移影响因素,以便早期发现,尽快制定治疗措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帅兵,杜宝昌,刘军,等.早期应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2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7):1147-1150.
[2]袁火忠,黄兴伟,谢敏明,等.乳腺癌骨转移风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21):2833-2834.
[3]佟仲生,王晓蕊,王忱,等.骨胶原代谢指标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0(5):497-500.
[4]Hadji P,Coleman R,Gnant M,et al.The impact of menopause on bone,zoledronic acid,and implications for breast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J].Ann Oncol,2012,23(11):2782-2790.
[5]Hollestelle A,Nagel JH,Smid M,et al.Distinct gene mutation profiles among luminal-type and basal-type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21(1):53-64.
[6]Chen J,Zhu S,Xie XZ,et al.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on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3,33(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