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核心论文(通用5篇)
司法核心论文 篇1
0 引言
法官是法的化身,法官是活在人世间的法神,这是民众对法官的最高期盼,也是“法治”先哲们对法官的最高要求。古希腊共和制时期法官强调“法治”追求公平正义和人类幸福,中国古代官员办案恪守“天理、国法、人情”宗旨。
1 我国现代“法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国现代“法治”近百年历史进程证明:“法治”的具体实施在于法官,“法治”的关键在于法官。但是,我国法官的实际表现远不能尽如人意。“法治”过程的曲折性、波浪性发展状态归根结蒂是由法官的司法良知程度决定的。法官司法良知的程度,决定了当时法治的程度和水平。
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为全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老解放区法律制度的经验为模式,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为借鉴,吸收和改造旧中国法律观念及法律人才,同时又以革命干部充实司法机关,逐渐建立起司法队伍,把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政策,逐渐以国家政权机构的法律形式颁布于社会,全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司法活动展开,刑事审判、民事审判轰轰烈烈开展。法官当时业务水平未必是很好的,法律制度也存在问题,但司法贯彻法律政策精神,法官在民众的心目中威信却很高。根源就在于当时法官的司法良知很好。
一九五七年以后,国家政治路线偏“左”,加之与苏联的政治意见分歧,“法制”的进程逐渐被破坏。直至“文化大革命”中“砸烂公检法”、“冲破党委闹革命”,使国家“法治”彻底破坏,出现无法无天,甚至“武斗”的混乱局面。“法治”被破坏,广大干部受迫害,广大法官也受迫害,人民利益受到侵害,司法良知荡然无存。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渐走上正确方向。对“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反思使党和国家均强烈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方针,广大受迫害的老干部和全国人民都一致认为:国家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从立法、执法、检察、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上建立起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国家从立法机构组织的建立,司法机关的恢复建立,法律研究的开展和法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一大批司法干部充实了法官队伍,法官的实际具体工作为“法治”做出了具体贡献。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法官威信还是较好的,这时法官的司法良知相对较好。
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也极大繁荣,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不正之风甚至消极腐败的东西也直接间接影响了法官队伍,致使少数法官思想混乱、心理失衡。个别法官心目中的司法良知甚至丧失殆尽,利用自己掌握的审判职权,办“权力案”、“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色相案”,甚至有个别法官利用法律的疏漏,玩弄法律,坑害当事人。这些司法腐败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相当严重。极大损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崇高形象,极大损害了法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它颠覆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此,人民群众极为不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极为不满,党中央极为不满,究其根本原因仍是法官司法良知的根本缺失。
为了解决司法腐败问题,党中央指示最高人民法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健全了很多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探索从司法体制、内部管理、错案追究、法官责任制、思想教育与监督制约相结合,还确立了激励制度,从多方面倾听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改革和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好作用,但司法腐败并未从根本上扭转。
2 法官司法良知的缺失是司法腐败的根本原因
追究思考其深层次原因:法官队伍中司法良知缺失或严重缺失是司法腐败的根本原因。法官司法良知缺失,就不会忠于法律,就不会依法办案,就不会用法律精神、宗旨办案,就不会依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官就不会成为法的化身,法官就不会成为“法治”的使者,只会成为屈从权势、金钱、关系的奴隶,法官的崇高形象必然受到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对法官也不会尊重。
2.1 法官司法良知的缺失,法官主观上精神上也就没有神圣意识。
法官不会把自己看作法的化身,不会把自己审理的具体案件看作是法律精神、宗旨的具体体现。没有神圣感的法官就会把自己混同于商人、市侩、闲人,吃喝玩乐,会与社会闲人称兄道弟,丧失法官形象,丧失法官尊严。
2.2 法官司法良知的缺失,法官在人生价值观上、人生追求上就会迷茫。
没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在人生观上只追求金钱,只追求享受,在人生追求上只追求官职、地位、金钱、利益、美色。没有司法良知的法官,肯定经不起以上这些腐朽东西之诱惑,肯定丧失法官尊严,忘记了法官的社会职责、社会功能。
2.3 法官司法良知的缺失,法官的工作动力就只有追求金钱、利益,不会追求法官司法工作的事业成就感。
有司法良知的法官,会不断钻研法律理论和法律精神,不断追求办案的高质量,使法律的疏漏在法律精神、宗旨的贯彻落实中克服,使自己办理的案件力求最大限度地克服法律疏漏的不利后果,使法律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公平正义具体实施。相反,司法良知缺失的法官,办案没有司法的成就感,反而会叫苦连天,怨声怨气,讲条件、讲待遇,不钻研法律业务知识,不追求司法业务上的最佳,不追求案件的公平正义,不追求办案中的法律精神、法律宗旨,最多只会死用法条,甚至错误理解法条,甚至利用法律疏漏主观臆断,或利用法律疏漏,故意违法裁判。
2.4 法官司法良知的缺乏,法官办案中缺乏司法自信心和坚定性。
自古至今,邪气不压正气,再胡作非为的人,内心深处都惧怕正义。缺乏司法良知的法官,办案中玩弄法律、违法裁判,违法法官本身也心神不宁,心存恐惧,对案件裁判缺乏司法自信心,缺乏司法坚定性,经常含糊其词写判决书,经常模棱两可接待当事人,经常含糊不清汇报案件。这些表现都是法官司法良知缺乏的诸多表现。
2.5 法官司法良知的缺失,法官便不会高雅神圣起来。
法官本来从事的是高雅而神圣的工作,法官是社会上主持公平正义的职业人,人民群众应当是敬仰的,人民群众应当是尊重的。由于司法良知的缺乏,法官只被金钱权势所驱使,丧失公平正义之气,丧失公平正义之心,有的甚至与社会闲杂混在一起,没有任何高雅神圣的社会行为,使法官自己的内心也十分痛苦。
3 强化法官司法良知道德建设是遏制和消灭司法腐败现象的根本途径
强化法官司法良知道德建设,是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根本,是法院内部法官队伍建设工作的中心,也是扭转和消灭司法腐败的根本途径,也是判断法官优劣的核心标准。党选拔和考核司法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法官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中一支重要的队伍,法官在国家机构中是以德才来贯彻法律精神,具体适用法律,主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专门职业干部。法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法官是法的化身,法官若不讲公平正义了,则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从根本上倒了,法官若没有司法良知了,社会的“法治”就颠覆了,当然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就不存在了。
4 司法良知是法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核心
因而,可以说“法治”的灵魂和核心是法官问题。法官是“法治”的最后一道关口,法官要是坏了,社会就不存在“法治”了。可以夸张一些讲,法官队伍实际状况如何,决定着社会“法治”的程度如何。而法官综合素质中最核心最灵魂的素质就是司法良知,它是法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中最最核心的东西,是法官最高层次的职业道德。
4.1 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在思想首先要先进、要进步。
法官要紧跟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上要与党中央大原则保持一致,思想上要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思想先进才能做好法官,这只是一般基本要求。司法良知本身就要求法官思想要先进要进步,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必然思想先进,思想进步。可见司法良知与党对司法干部的思想素质要求是一致的、统一的,没有任何矛盾和对立。司法良知是最根本要求。没有司法良知,思想要求就是一句空话、假话。
4.2 法官政治素质要求法官政治上与党中央大政方针一致。
法官具体办案司法活动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配合好协调好,把司法活动与党和国家各项大的政治活动配合起来,贯彻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政治策略,政治方针。而司法良知最高层次的要求也是要求法官的一切活动与党和国家大的政治活动相配合、相一致,司法活动为政治大局服务。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办案中必然会配合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的政治活动,大的政治方向,必然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相反,没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常在办案中背离或违反党和国家的大的政治方向、大的政治活动目标。司法良知本身就要求法官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司法良知与法官政治素质要求不仅一致、统一,而且司法良知是法官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4.3 业务素质要求法官精通法律,会科学适用法律,以保障每个案件质量,保障裁判公正。
业务素质要求仅是办好案的前提,它不是案件质量的保证,仅是必要条件,保障案件质量的根本是法官的司法良知,对法律学得不精或知之不深的人,不能算有司法良知。相反,有司法良知的法官不仅精通法律,而且会科学地、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使法律的精神大放光芒。司法良知也不只是法官道德问题,而且更是法官品质问题。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必然逐渐成为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甚至是法律专家。相反,没有司法良知的法官最终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法律人才或法律专家,甚至有了一定法律知识而没有司法良知的法官,还会玩弄法律,歪曲法律,亵渎法律。司法良知决定着办案质量,而不是法律水平决定着办案质量,司法良知是司法质量的根本保障。
5 司法良知是司法质量的根本保障
5.1 司法良知要求法官在道德上要神圣、正直,只忠于法律,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除了服从法律,就是服从公平正义,绝不屈从权势、金钱、利益、地位等其他因素的引诱,只服从法律和公平正义。司法良知是法官最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5.2 司法良知要求法官要深入钻研和辨析法律最本质的东西。
包括法律精神、法律宗旨、法律目的、法律界限、法律本意、法律意图等,不仅要懂得法是什么,而且要懂得法为什么,还要懂得法应当是什么。更要有法律理想或“法治”理想,懂得法的方向、法的目标、法的价值、法的追求、法的理想。没有法律理想的法官站不高,看不远,常是埋头办个案,而缺少法律远见,缺少法律理想,缺少法律理性。缺少法律理想的法官当然是没有司法良知的。
5.3
司法良知要求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科学适用法律,而且要把科学适用法律看作生活中人生中的自觉自愿自主自由的精神活动。法官不仅行为上是这样,而且从心灵上、精神上自觉自愿自主自由的坚持这样,使法官精神层面升华,形成高雅独立的法律人格示范于社会,表率于社会。
5.4 司法良知要求法官要有职业神圣感,职业自豪感、职业自信心。
法官是法的化身,法官是活着的法神,法官是上帝管理人类的使者,当然应当有职业神圣感、职业自豪感、职业自信心。人类的公平正义要由法官维护,人类的公平正义要由法官申张,人类的公平正义要由法官来树立,人类的善恶、是非要由法官来判定、来褒贬,人类的不平之事要由法官来申冤,人类的丑恶要由法官来矫正、来惩戒,法律的神圣是由于法官的神圣,法官是法的化身,而司法良知是法官职业神圣感的根本和核心,没有司法良知便没有法官的神圣。
5.5 司法良知要求法官心灵、本心、本性、灵魂等意识范畴纯洁美好,达到真善美。
心灵要真善美,本心要真善美,本性要真善美,灵魂要真善美,达不到真善美,就没有司法良知的根源和基础,这是一个高尚的道德层次,这是一个高要求的道德层次,更是一个高要求的精神层次。法官的真就是追求诉讼证据、诉讼事实的客观真实,追求真相,心无杂念。法官的善就是坚持公平正义,坚持人道主义,坚持法的精神、宗旨,坚持司法良心,坚持公平正义,保护弱者,保护善者,让民众能具体感觉到善者必有好报。法官的美在于通过求真来体现智慧之美,通过求善来体现人格之美,心灵之美,精神之美。惩恶扬善和伸张公平正义本身就闪耀着社会美。美是法官职业神圣感的最高精神层次。因而,法官必须经过良好的法学教育,经过良好的家庭等成长环境熏陶,必须经过社会各层次的坚韧磨练,必须经过反面冤假错案件系统教育,必须经过自己内心的深刻反省思索,必须静心研读“法治”先哲们的深刻思想论述,还必须经过一定的司法实践考验,才能逐渐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6 结语
法官要达到真善美境界确不容易。这个真善美不只是哲学认识论上的要求,也不是艺术或艺术批评标准上的要求,而是对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在意识方面、精神方面、道德方面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法律上的真善美,这是人类“法治”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当然也是法官追求的最高精神价值、最高精神目标。
因而,我们可以说,司法良知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和根本,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要求。党要求司法干部的原则标准是德才兼备,我们可以说司法良知就是司法干部的德才兼备标准,也是司法干部德才兼备的具体要求、最高要求。具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就是好法官,也必然是党放心、党信任的好法官,党的政法部门,党的组织部门应当强化和推进法官队伍的司法良知道德建设,建立一系列管理考核制度。法院内部要强化法官司法良知道德建设,强化这方面考核管理,提高法官队伍综合素质,强化法官司法良知道德建设,这是遏制和消灭司法腐败现象的一条根本途径。
司法核心论文 篇2
①民事法律关系(特别是民事权利的分类)。②表见代理、复代理、间接代理。③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荣誉权。④诉讼时效的性质、客体、期间、中断。⑤精神损害赔偿。
2.物权法:
①返还原物请求权(第34条)。②通过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和通过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第9、15条、第23-24条)。③非通过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第28-31条)。④善意取得(第106-108条)。⑤抵押权。⑥占有的分类、占有保护(第242-245条)。⑦地役权。⑧留置权。
3.债法:
①无因管理。②不当得利。
4.侵权法:
①被监护人致人损害和被监护人遭受损害。②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③用人单位责任。④物件致人损害。⑤道旁施工致人损害。⑥公平责任。⑦医疗损害侵权。⑧共同侵权与分别侵权。
5.合同法:
①合同的成立(要约、承诺、格式条款、缔约过失、悬赏广告)。②可撤销的合同。③效力待定的合同。④债权人撤销权与代位权。⑤法定解除。⑥违约金与惩罚性赔偿。⑦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试用买卖。⑧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与法定撤销。⑨租赁合同(特别是转租、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买卖不破租赁)。⑩技术合同(特别是技术转让合同)。
6.婚姻法:
①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②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③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
7.继承法:
①法定继承人的顺序。②遗嘱继承与遗嘱的撤销。③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8.知识产权法:
浅谈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3
一、公正司法是法官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线
公正,法者,平之如水。具体到公正司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这要求法官不仅要通过对案件的审判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而且法官行使审判职权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定的诉讼程序,保护所有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合法权利。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目的,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随着法治原则的发展,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也日益显现。二是实际公正和形象公正并重。法官追求公正的结果,遵循公正的程序,这些直接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公正要求,称为“实际公正”。同时,法官还应当表现出形象上的公正,避免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因此,法官除了约束自己的职权行为之外,对于与职权无关的行为,也要受到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法官审理案件应当保持中立,这一要求主要是确保法官始终处于中立裁判者的地位,而不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同时,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过言语、表情或者行为流露自己对裁判结果的观点或者态度。坚持公开审判原则,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但是,法律规定不公开或者不宜公开审理的案件除外。
二、廉洁司法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人民法官是法律的使者,承载着断是非、化纠纷的重任,要严格遵守“五个严禁”等审判纪律和廉政规定,不为金钱所诱,不为人情所惑,不为关系所扰,不为权势所迫,堂堂正正办案,干干净净做人,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要廉洁司法就必须从“三不一保”做起。
不接受诉讼当事人的钱物和其他利益。法官在履行职责时,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职务和地位谋取任何不正当利益。法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款待、财物和其他利益。
不参与工商业活动。法官经商不仅会分散法官的工作精力,有违勤勉敬业之要求,而且因为介入经济关系而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工商业者发生经济往来,不仅可能影响法官公正司法,还会导致公众对法官的清廉产生合理怀疑。
不以尊取优。法官应当妥善处理个人事务,不能为了获得特殊照顾而有意披露自己的法官身份;不能利用法官的声誉和影响为自己、亲属或者他人谋取私人利益。
保持正常的生活方式。我国法官的收入现阶段尚不算很高,因此,法官的日常生活消费应当保持与自己的收入基本相符。一旦出现法官生活奢华的情况,都会引起公众对其收入来源的合理怀疑,从而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形象。
三、为民司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
司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执政为民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自然延伸,也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
司法为民理念要贯穿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在审判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要彰显司法亲民理念。人民法院要不断完善司法便民措施,不断规范立案程序,积极推行导诉、预约立案、巡回审判、预约接访、电话查询等便民措施,切实做到依法、及时、高效、便捷,使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都能及时立案。在立案大厅设立导诉台和当事人休息区,为当事人提供最便捷的指导和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为人民群众诉讼提供便利。通过多项手段和措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诉讼秩序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为民要立足审判工作本职。首先,法官必须牢记“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扎扎实实办好每件案件,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体现阳光审判,严格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形象。在形象上,要遵守司法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司法活动中要努力做到亲民、便民和利民,积极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通过推行司法救助等方式,解决“告状难”、“执行难”等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对待当事人的态度问题上,要做到耐心、和气,牢记“人民”二字,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办事,为人民定纷止争,为社会化解纠纷。其次,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宣传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教育干警两袖清风,干干净净为人民办事。
“公正、廉洁、为民”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本,为民是目的,反映了人民法官与党、人民的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法官价值追求的统一。只有大力弘扬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法院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昂扬斗志的鲜明旗帜,才能使司法职业心态建设向深层次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论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篇4
关键词:价值观,法官,司法核心
在大多数人心中, 法官是手持天平, 陈述公理的神灵, 是公平正义防线的守门人, 因此法官必须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精神境界和卓尔不群的价值追求。然而,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群体、社会思潮的纷沓迭起,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潮也难免将个别法官驯化, 使法官难以真正服从法律, 法院难以成为纯粹讲理说法的净土。因此, 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中树立一种为大多数法官所认同并严格遵守的核心价值观, 成为司法改革的重点。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代表全国法官宣示:“公正、廉洁、为民”是人民法官的核心价值观。其中公正是灵魂, 廉洁是基石, 为民是主题, 三者有机联系, 是人民法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 价值观释义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总的评价和看法, 它是一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 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 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因此价值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司法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法官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导向, 是人民法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也是人民法官的精神旗帜。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民法官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 是人民法院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1)
(二) 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司法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 其中公正是灵魂, 廉洁是基石, 为民是主题,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追求。
1. 公正是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法官是对各种社会矛盾进行公正裁判的使者, 因此在社会公众的观念中, 法官代表着法律, 代表着正义。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 法制思想已渐渐深入人心, 法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 能否公正司法关乎法官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它是法官职业道德的灵魂。
2. 廉洁是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法官是正义天平的执掌者, 司法廉洁与否, 关系到公平正义能否实现, 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没有廉洁这个基石, 公平正义无从谈起, 人民司法事业无法稳固, 法官只有公正廉明才能成为民众信赖的裁判者和法律尊严的维护者, 因此, “廉洁”表达的是法官对人民的承诺。
3. 为民是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为民”是人民法官践行根本宗旨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也是司法权的本质属性, 因而它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司法权来源于人民, 必须始终依靠于人民, 做到为民负责、为民掌权、为民服务。人民法官只有把人民性作为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撑, 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干扰与侵蚀, 做到公正司法。
二、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 承担着化解社会纠纷, 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 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人民法官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公平、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化, 因此,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大力培育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 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重要举措, 也是人民法官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转型时期衡平法官价值冲突的正确选择
目前, 中国正处于一种社会大变革时期, 各种利益相互交织整合, 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起, 每一个利益主体在变革时代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不同导致其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 一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而另外一些人则台前反腐台后贪污。法官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存在的, 他们同样也有七情六欲, 也有生活上、物质上的各种需求, 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也难免会产生迷茫和困惑, 此时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难免会在行为方式上出现偏差和错误, 或者甘居平庸, 不思进取, 力求四平八稳;或者以自我为中心, 不讲奉献, 只求索取;或者不注重自身修养, 不向高境界靠拢, 而向低级趣味趋步。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看, 中国的司法系统频频有法官落马, 从苏如明到黄松有, 从基层院到最高院, 贪污腐败, 权钱交易放生, 法官显然已经成了“腐败高危人群”。此时树立一种核心价值观平衡法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上的冲突, 引导法官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不为非法利益所动, 不为种种诱惑所动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司法改革当中引导法官正确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法官作为社会矛盾纠纷的裁判者, 他在裁决纠纷时首先按照法律规定扮演一个“法律人”的角色, 但作为一个自然人, 法官从事审判活动并不是孤立的, 他会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因此法官也是一个“社会人”, 当不同角色的规范要求不同时, 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法官必然会陷入一个秉公执法还是照顾亲情关系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型法律类型国家, 大量的法律制度都是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借鉴和移植而来, 它们必然会与我国既有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运作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相抵触, 从而导致法院长期以来都摆脱不了各种权力对审判独立的干预和渗透, 作为法律运用者的法官受此影响在司法理念上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司法资源稀缺”与“司法需求激增”、“司法专业化”与“司法亲民化”的矛盾逐渐加剧, 法官双重角色的冲突也不断加深, 一些法官在司法实践中产生茫然, 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困惑乃至错位, 从而直接影响司法的公正高效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1) 因此,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念是引导法官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和为民司法的追求, 在角色冲突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美国大法官本杰明N卡多佐认为:“司法必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1]。目前, 中国法治化的选择已经将法院和法官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社会现实不允许法官在利益选择上和角色定位上患得患失、犹豫不决, 因此, 尽快培养人民法官法律至上的信仰、公平正义的理念、为民利民的情怀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
(一) 从提高法官待遇入手加强法官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法官的福利待遇, 不是单纯经济和金钱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理念培育的重要问题。法治时代是诉讼爆炸的时代, 法官担负了国家、社会、家庭的多重责任, 其工作强度远远大于一般公务员的工作强度。而且法院又是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 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法院来, 需要法官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和司法智慧来面对这些新类型纠纷。国家每年都会有多部新法律法规问世, 也有许多对原有法律法规的修订, 法官要经常接受各种业务培训, 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与社会对法官精英化的要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官所享受的大众化待遇。司法实践中我国法官的工资标准一直参照国家公务员体系执行, 这种将法官工资待遇基本等同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结构, 不仅相对忽视了法官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而且整体相对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 难免会让那些同样面临着买房、结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法官们心理失衡。
因此, 只有更为充分地考虑到法官职业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更多地从经济上确保广大法官不为生计而发愁、不为裹腹而劳心, 从根本上解除法官们的后顾之忧, 才能加强法官内心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让更多的法官集中精力去公正司法、廉洁办案, 才能真正确保其不为小利而枉法、不为恩惠而动心。
(二) 从教育培养入手强化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心理认同是人接受抽象理念的前提。法官是一种社会角色, 接受社会赋予的法官身份, 是法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起点, 因此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首先是一个凸显身份认同、强化价值确认的过程。教育培养是增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促进司法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培养可增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使人民法官克服各种模糊认识,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包括得失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在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通过教育培养可以加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把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输入人民法官的头脑之中, 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 从根本上提高其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 使他们真正懂得“权从何来, 为谁司法, 靠谁司法”;通过教育培养可以增强法官对核心价值观的职业认同感, 在角色冲突时能够正确定位, 做到“以法为上, 以民为先, 不唯权重, 不唯情扰, 不唯利诱”。
教育培养的模式多种多样, 既可以是主题明确的活动策划, 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日常文化渗透, 还可以是实体化的先进典型示范, 但不管是何种形式, 都应该把教育培养的重点放在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与灌输上, 增强法官的理性思辨能力, 让法官在思想上建立理想信念的支撑。
(三) 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构建规范法官行为的外部保障
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对一个法官个体而言, 外部行为是其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而对一个法院来讲或者法官群体来说, 规章制度就是其价值取向的符号表现, 同时它也是将价值观这样一个意识范畴的物体固定下来并使其生根发芽的载体, 因此完善法院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引导约束法官行为也是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具体而言, 法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规范引导法官行为:一是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增强司法的外部监督力度。司法公开透明是确保公正的重要渠道, 同时也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准, 通过将司法活动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保证法官依法公正裁判;二是落实司法独立制度, 阻断外界对司法的种种干扰。通过制度和经费的保障, 摆脱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法院的干预, 通过严格法官进入条件, 提高法官素质确保法官在具体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中立地位, 有效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为民性;三是扩大司法民主制度, 提高人民陪审员的参与率。拓宽陪审员的任职资格条件, 扩大陪审员的案件参与范围, 确保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上职权行使的平等性, 通过陪审制度的实施, 提高民众对司法的参与度以及法官为民司法的意识;四是强化司法廉洁制度, 加强法院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司法用权行为, 在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的基础上, 加强对审判、执行与鉴定、评估、拍卖等活动关系的监督和和衡。加强法官队伍建设, 将学习教育和惩戒司法不廉洁作为法官队伍建设的重点, 提高队伍整体司法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一时之功, 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必将贯穿在每个法官职业生涯的始终, 体现在每项司法活动的始末, 只有常抓不懈才能让法官真正确立法律信仰和职业神圣感, 筑牢为民司法的堤坝, 严于律己、互相监督, 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参考文献
对司法核心价值观活动开展的思考 篇5
一、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一要深刻认识建设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司法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法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民法官履行神圣职责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司法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司法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使司法核心价值观在认识上成为全体法院干警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法院干警的准则。
二要不断加强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在哲学上,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使法院的思想理论工作更具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更能为法院干警所掌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建设司法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以不断发展着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司法核心价值观与党的司法事业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着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武装法院干警、教育法院干警,把法院干警团结在司法核心价值观旗帜下,齐心协力建设法治国家。
三要深入研究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司法核心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等丰富内容构成的,其内涵十分丰富。建设司法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任务,有许多东西还不了解、不熟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的讲话为建设司法核心价值观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但许多具体、细致的内容还需要深入研究、分析。比如如何将司法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干警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中?推进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途径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
二、包容整合:以司法核心价值观引领法院干警的思潮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法院干警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在当前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用司法核心价值观引领法院干警的多元观念和多种思潮,促进党的司法事业的发展。
一要用司法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元的法院干警思想意识。要坚持用司法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法院干警的思想意识,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反对腐朽反动文化,形成司法核心价值观一元指导下多元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当前,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怎样的变化,法院干警,无论是工作在基层的人民法庭,还是工作在上级人民法院,直至最高人民法院,其核心价值观是不能动摇的,并且要成为全体法院干警更加自觉地维护的思想基础。二要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在尊重差异中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只有在包容多样中才能增进思想共识,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类思想文化主体才能得到整合与发展,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在哲学上,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非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崇尚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当尊重法院干警的非核心价值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视法院干警的思潮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间的分野,更不是放弃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求法院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思想资源,凝聚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三要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和谐思维方式就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承认差异,尊重矛盾,既不激化或扩大法院干警内部的思想矛盾,也不无视或回避法院客观存在的各种思想之间的矛盾,而是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和谐,尽最大努力化解法院干警的思想矛盾,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取得有利于法院思想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从而促进法院系统的团结和谐。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并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到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之中,内化为法院干警的一种社会心理、处事态度,从而营造出自信乐观,法院干警是人民的干警、人民的干警为人民的司法司法环境。
三、制度创新:实现司法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制度体制建设的良性互动
制度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动准则。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必须依靠一套制度规范来调整和维系。加强司法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实现司法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制度体制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要把握制度改革的时机,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上看,党的法治理论创新不断深化;从实践上看,法院积累了制度探索和创新的丰富经验;从
现实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已充分暴露。建设司法核心价值观,应该发展以公正为灵魂的价值观,作为整个法院干警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廉洁为基石的思想观念,在全法院干警形成崇尚廉洁的价值取向;通过对以为民为主题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法院干警行为。
二要注重制度的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制度与法院文化建设。要在总结以往制度改革经验与教训、把握制度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制度改革的步骤、方式、整体布局做到科学规划。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意义,因为一切理念、设想、措施等最终是以制度的形式存在,只有通过制度才能得到规范、公正、长久的实行。另外,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法院文化建设,因为制度的土壤是文化,制度的根基是文化。
四、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形成法院干警思想共识
正确的司法价值观,只有被法院干警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法院干警群体意识,才能为法院干警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要紧紧围绕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使司法核心价值观为广大法院干警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法院干警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设司法核心价值观,要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弘扬司法公正、廉洁和为民,确保司法核心价值观牢牢地控制法院干警的头脑。
二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应该从法院工作的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干警,又要照顾多数干警,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法院干警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忌搞一刀切,生硬强求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都一下子接受和践行司法核心价值观,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而是应该贴近法院干警的实际、贴近法院干警的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法院干警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法院干警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体现到工作、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当事人送温暖、为司法事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三要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法院干警内心矛盾、达成思想共识、振奋法院干警精神、创造文明风尚、构建和谐司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立足于法院干警众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法院干警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司法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位干警的内心。
【司法核心论文】推荐阅读:
全县司法系统核心价值观05-13
司法审查论文07-13
司法自律论文11-03
核心素养论文07-23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09-11
核心教学论文09-25
司法会计的职能论文06-25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论文08-22
司法独立价值论文09-05
核心能力素质论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