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意识

2024-09-20

先导意识(共5篇)

先导意识 篇1

在数学问题中的“问题”是指“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问题情境”,它的突出特征是障碍性和探究性。

数学问题解决,是个体从题述的情境开始,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经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问题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以改变问题的初始状态,使之转化为目标状态的通道的探求过程。数学问题解决也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参与的高级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建构适当的程序,以达到问题的目标,而且侧重探索到达目标的过程。

根据教学实践,我就“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问题导向型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性质而设计的教学环境,是一个由主客观因素构成的系统,其教学效果和效率取决于每一个系统要素的素质,更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导向型教学情境特别注重后者,而前者只是作为必要条件。

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情境,重在问题导向的过程,根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研究事物的规律和常规思维历程。问题导向型的过程包括六个关键环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补充哪些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就不同类型的例题进行互动式讨论,学生归纳和评析解题思路,教师总结与引申。为了使逻辑过程直观明了,可以将其精炼成以下基本模式:

问题设计导入—互动式讨论—自我点评与总结—教师归纳出一般命题—互动式类评与拓展—创新思路的初步形成。

这一模式是对传统的“假设和命题—解题与讨论—反馈—抽象与类推”的教学过程的改进。在信息量与日俱增,人的自主性日益强烈,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以知识信息单向的传输(即所谓“填鸭式”的教学)和以考试导向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尤其明显,其负面影响往往在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和参加社会工作之后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为高等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主,社会工作充满创新能力竞争,困难往往只能靠自己去克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被动地储存知识重要得多。

二、精心设计“问题”,迅速进入创新情境

恰当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问题简单,学生纵然举手如林,众口齐答,亦不过徒具形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则无法思考,大眼瞪小眼,出现“冷场”,等老师揭谜底。我对“问题”设计的体会如下。

1.“问题”要有趣味性和新奇性,以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问题”如果只有思考性,显得单调、呆板,难免千篇一律老一套,学生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也懒得思考。如果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数学学习最有效的动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2.“问题”要有启发性、逻辑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思维始于问题,课堂提问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问题”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即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不是提出其他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问题和推论、演绎有什么好处,教师需周密地考虑全过程,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并准确地加以表达,以使教学过程很快进入创设思维情境。

我们可以就以下例题中所包含的很有趣的“问题”,设计具有以上要素的思维情境。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例题,可以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题解的个位数都是“4”?商和除数中的3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猜想

讨论: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算式的主要特征?哪些背景知识与本题有关?

为了不失一般性,教师可以根据数与数之间有规律的关系,启发学生进行类举,并探索在何种条件下这种规律存在。这道题所包含的创新思维情境,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的,通过有规律的数学现象将互动教学一点一点引入问题情境的奥妙。问题的目的性是明确的,思维的逻辑过程带有明显的探索性,从问题着手,最终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本身就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三、努力创设“互动”情境,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人的一切活动伴随着一种情感体验,而且情感体验对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若能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积极的摹仿和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悦的情感体验,就会引起人的行为停滞或改变的趋势。教师如果注意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掌握知识。因此,要达到知识的对流,首先是情感的对流。北宋心理学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里的“意趣”就是指情感,情感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情感是双向对流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一个新颖的解题思路、一个生动有趣的讲解、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都会使学生迸发出兴奋愉悦的情绪。同时,学生的一个正确回答、一个巧妙的解法、一个开心的笑容会使教师感到教学的成功而欣慰,这两种情感互相感染、互相碰撞,知识就在情感的对流中悄悄地映射在学生的脑海里,感情的融洽,是学生无形的动力,会刺激双方向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努力,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四、真诚营造学生“提出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起示范作用,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思维活动的主体的思维锻炼来实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愿望,增强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变被动疏导为主动疏导,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降低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感到通过思维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样,学生也会从怕想到欲想、会想,从怕问到欲问、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等等。可以有意提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也可以故布疑阵,引起学生的争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对“问题”的归纳与推演,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有些新知识可以在旧知识基础上通过类推、特殊化(补充或改变约束条件)、一般化和反推等方法来获得,在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其现象中发现一般性规律。

例: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AB=AC, D在AB上,E在AC延长线上,且BD=CE, DE交BC于F。

(1)猜测线段DF与EF的长度关系.

(2)若改变题设条件BD=CE为BD∶CE=k,

其他条件不变,则DF∶EF=____.

(3)若改变题设条件AB=AC为AC∶AB=m,

其他条件不变,则DF∶EF=____.

(4)若同时改变题设中以下设条件:

(1) 变BD=CE为BD∶CE=k

(2) 变AB=AC为AC∶AB=m,其他条件不变,求DF∶EF的值.

这题的解题思维是流动性的。

将思维变成流动、活跃的过程,是创新思维教学所追求的更重要的目标,它是灵活应用知识,创造地由已知信息推断隐含信息和未知信息,适应条件变化所需要的能力。

这种动态思维能力的训练很重要,在一切涉及多变量关系的数学和非数学领域,涉及时间和空间结构变化的场合,都需要这种能力。“问题”导向的情境教学将学生导入动态时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已知和隐含的条件信息。这种适应和驾驭动态条件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在素质教育中,数学教育无非是提供两种东西,一是计算工具,二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本文所主张的问题导向型情境教学,更强调数学的第二种功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马维民, 孟令奇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大出版社.

[3]马复编著.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吕世虎, 石永生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兴趣先导 自主识字 篇2

关键词识字 自主探求 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27-0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汉字是母语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首先应该学的是汉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汉语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有趣的识字活动,寓识字于故事、游戏等娱乐之中,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提高其独立识字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探索识字方法,培养识字兴趣

系统论研究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形成开放系统,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学习效率。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故事识字、字谜识字、游戏识字、名片识字、画画识字等方法,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识字

低年级学生喜欢老师讲课生动、具体,有精神、有表情、故事性强。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故事识字,孩子们识字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如学习“鱼”这个字时,我给学生讲“弹涂鱼会爬树”的故事;学习“马”这个字时,我给学生讲“斑马”身上条纹的作用。学生在故事中非常喜欢学习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被激发了,以至于下课后,还有很多的孩子拿着书问我:“老师,这个字有故事吗?以后上课,我们还这样学吗?”孩子在兴趣中识字注意力集中,而且注意力的紧张程度较高,识字效果好。部分同学甚至自己也会根据所学的生字,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更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字谜识字

猜字谜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还能活跃气氛,锻炼孩子的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如学习“金”这个字时,我让学生猜字谜:“一个人,他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学习“日”这个字时,我让学生猜字谜,“一圈光芒围四方,只把火球横中央”,学习“解”字我让学生猜字谜“牛角上边来一刀”。学生在字谜中识字,感知了汉字的魅力,调动了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创造性地说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字谜,如“一点、一横、撇点乱蹦(六)”,“一点,一横,捺点立正、站好、站好,再加一横(立)”,“一人一口(合)”。字谜识字给识字教学注入了活力,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孩子们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

(三)游戏识字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坐不住,因而比较爱动,对游戏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和游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调动了孩子识字的积极性。如“找朋友”识字方法,老师先找两个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小朋友甲面朝同学们,小朋友乙手指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看到了没有,当同学们齐声说:“看到了!”之后。再让小朋友甲来猜字,如果猜对,同学门就会拍手说:“对,对,请回位。”如果猜错了,同学门就会摆手说:“错,错,继续找。”同学们在游戏中感受了知识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主动识字的兴趣。

(四)名片识字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识字热情,拓宽孩子们的识字面,我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每人设计了70多张极具个性化的名片,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做到人手一份,每天课前、课后,老师结合一些有趣事情或认名活动,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认名字,如在认到“易帅”这个名字时,我问学生:“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酷毙了,帅呆了”的意思。紧接着我又让几名同学到台前表演几个自认为是酷毙了,帅呆了的动作。名片识字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在班里,经常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名字,让其他同学来分享他名字的乐趣,说的孩子兴高采烈,听的孩子眉飞色舞,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全班70多名学生都能认识名片上近200个不重复的字,这在传统的语言环境中是无法想象的。

(五)画画识字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在他们的认知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画画是他们最直接、最轻松的学习方式。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画画中识字,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日、月、水、火”等一些形象字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涂一涂,然后让学生认识和这些图画相关的字,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图画与识字的联系,激发识字兴趣,从形象感知中,提高其记忆能力。

(六)联句识字

琅琅上口的口诀,学生容易记忆,针对这一特点,我把部分字,巧妙地改成朗朗上口的歌诀,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一些生字。如:“人曾是僧、人弗成佛;女卑为婢,女又称奴。”“亡口月贝凡是赢”等。学生对此方法兴趣较浓,识字效率较高。

(七)加减法识字

在教学识字中,有时我会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门+口=?”(问)、“早+艹=?”(早)。“草-艹=?”(早)以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如“坐-土=?”(从)、“立+日=?”(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尝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异同,对一些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称之为“姐妹字”“双胞胎”。如:“蛙、哇、娃、洼”“请、清、情、晴”的字,找出了字形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而且随机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

二、运用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从中已经能够看出“过程”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关注过程之一,就是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品味、思考、交流。”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一)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教师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学生带着希望和信心走出去,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后,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如看到一个生字,我就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分析字形,只要分析的有道理,就予以肯定,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中,自信心增强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如在学习生字“笔”时,我问学生,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一学生说:“竹”字头加“毛”就组成了新字“笔”,这时,另一学生说:“我想出了一个好的识字方法,'一个人,眼睛大,底下拖个毛尾巴'”,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有更好的识字方法(故事识字法)。”可见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己学到的识字方法独立分析记忆字形了,这时老师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孩子探求更加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促进孩子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识字教学中应拓展孩子知识面,多渠道培养孩子的自主识字能力,帮助其建立大语文学习观,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平时,我经常利用与家长沟通的机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家庭识字,如让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物品名称制作卡片,分别贴在实物上,让学生对照实物识字,学生的识字兴趣浓,识字效果好。除此之外,我让家长带着孩子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里经过那些单位,看见了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生的识字方法,“看拼音识字法”和“问——听——读”的方法,自主识字,回家后,说一说,并让家长写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完成识字任务。在广阔的空间识字,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很多新字,自主识字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采用各种竞赛识字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每个小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识字教学中,我采取各种竞赛法识字,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识字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每学习一单元后,都要举行一次争夺“识字大王,识字小能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生字及时向同学们汇报,使学生在汇报中交流识字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我还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活动,故事大王竞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竞赛法识字,实现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点燃了学生自主识字智慧的火花。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层面自主识字的途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识字方法,这仅仅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创造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的能力促使其自主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牢固的基础。

刍议电视新闻编辑的先导意识 篇3

1 新闻理念上的先导意识

要让相关的电视新闻报道更加新颖、有看点,首先要做的是在新闻理念上提高先导意识。作为一名出色的新闻编辑,更多的要去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到新闻报道。新闻编辑要具有几点要素:独特的眼光、出色的分析能力以及出色的策划能力。并且能够将相关新闻价值发掘出来,催生出具有新闻价值的大量的相关报道。

从新闻理念上来看一个新闻编辑的先导意识,主要看的就是策划方面。广义的电视报道策划主要指的是对新闻主题和题目提出有价值的命题;狭义的电视报道策划主要指的就是基于日常报道上的策划,即在把握相关舆论导向的同时,根据新闻观众的出发点,做好选择题材、确定主体、商定布局等相关工作。电视新闻编辑主要的基础就是电视镜头素材和文字稿件,通过策划、选稿、排稿、组合等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新闻。一条新闻如果策划得好了,就会引起新闻观众的兴趣和关注,使观众们从新闻当中获得启迪。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信息量变得更加巨大,再加上电视媒体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新闻方面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转变理念,将原来简单的“把关意识”升级成为“引导意识”。

2 深入一线方面的先导意识

要体现先导意识,深入一线采访是作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必经之路。动起来的不能仅仅只是记者,编辑也要相应地动起来,否则长久下来,编辑对于新闻价值的嗅觉也会淡化,对于策划也只是闭门造车,与实际不相符。只有编辑主动出击,经常不定时地深入基层,了解各种新闻的脉络和相关背景,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报道的基本走向。

例如,2011年,浙江的一个柯西服装工业园区出现了高利贷成风的趋势,相关单位的电视新闻编辑在深入一线时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工厂由于原材料价格和用工成本方面的增长,出现了类似生产滑坡或者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的情况,而企业方面却没有土地证,于是无法到银行去抵押贷款,为了生存只能去借高利贷。并且在此之上,编辑又了解到,柯西服装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开发委招商时,曾经向这些投资企业做出书面承诺,能够给这些招商的相关企业处理土地证的问题,但是在这期间,由于政策上的相关问题,一直都没有给这些企业办理土地证。根据这样一种“三不管”的情况,编辑根据策划,在新闻节目当中播出了一共5篇的《没有土地证,中小企业如何生存》的相关连续报道,受到了开发委、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一并重视,引起了巨大反响。

3 在编辑实务方面的先导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的先导意识还体现在平时工作日常的编辑实务当中。每条新闻的采编都要有相应的编辑意识,并且能够在采访、拍摄、剪辑和编稿等过程当中将这种编辑意识渗透到位。这样拍出来的新闻才会层次分明,具有相应的新闻价值和可看性。

电视新闻编辑的先导意识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也有着一定影响,编辑是新闻媒体工作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新闻媒体中的设计者和把关者。只有电视新闻编辑方面做好工作,才能更好地与采访记者以及播出方衔接起来。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其还应当在新闻作品的主题、角度和形式上体现先导意识,争取发掘出整个新闻作品的深意,即深刻思想、深入分析、深挖细节、深掘背景。另外,编辑的先导意识还体现在新闻节目的策划以及编排上,通过有效的策划以及编排,来强化整个新闻节目的系统观念以及整体意识,产生更加良好的传媒效果。

4 结语

要拥有一定程度的先导意识,才能够让电视新闻节目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这样在面对一些大型的、重要的题材时就能够深入地发掘出其中的相关新闻价值,在面对后续力较强的新闻才能够做好相关跟踪报道。也只有编辑拥有了先导意识,才能够拥有灵敏的新闻嗅觉,把握好电视新闻的正确导向,有效地提高新闻质量,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有内涵的内容,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电视新闻精品。

摘要: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原本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捍卫自己作为媒体主体的地位,就必须提高先导意识。在新闻节目中,电视新闻编辑是中坚力量,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电视新闻节目方面入手,略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先导意识。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先导意识,媒体

参考文献

[1]陈颉.略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先导意识[J].当代电视,2012(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篇4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教学理念

为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领导审时度势,做出开展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的决定。新课程理念实际在几年前我们就开始接触学习了,并在不同程度上逐步贯彻与实施,同时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弊端,如,“说教式”“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机械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等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何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及策略,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主题。结合学习的领导讲话、有关资料文件,笔者就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谈一点粗浅看法,借共同学习之机与各位同仁交流,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落后、封闭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及做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教育的过程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相结合,要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进行有意义的有效建构,实现知识、情感与行为的有机结合,最终达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二、树立现代的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理顺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教必须为学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能做的事情,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质疑、讨论、探索、研究、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主体作用。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学生的导师,体现教师的服务、促进、帮助等职能。只有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与素质,相信学生能学好。对此,我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将“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字精髓适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体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质量等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提升。我教的一个学生,身体有残疾,由于多种原因成绩不太理想,我发现后不断与其谈心、交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问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并及时表扬,进行激励。在以后的学习中他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成绩得到很大提高,由班级49名、33名、11名一直到第6名(当然,从现在理念看不能给学生排名次),这时我结合该学生的表现总结概括出“××精神”(该学生的名字),在征得该学生同意后,号召全班学生学习这一精神,这不仅激励了该学生,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成绩进步很快。

四、树立科学的教育资源观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重要的资源,如何使学生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学习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为它是学生思想的灵魂,例如,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把“政治课堂”变为“政治学堂”,这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由“学会”变为“会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懂得自主和探究式学习,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的现象,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使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待于各位同仁进一步的推进与深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教师、学生才能真正迎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 篇5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心理学知识

一、结合笔者经历从心理学角度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我上初中时,有一位英语老师,她以自己优雅的举止、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标准的发音、广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深深地吸引并感染着我们,同时也唤起我们对英语的兴趣。那时,全班大部分同学对英语极感兴趣且成绩很好。这种兴趣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许多人在高考时报考了与英语相关的专业,在工作岗位上与英语终身相伴。我因种种原因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常常为没有成为一名英语教师而感到莫名的遗憾,源于初中时的兴趣导致只要拿起英语书便从内心萌生一种感动与温暖。自身的经历使我深深感悟到兴趣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先导,包括语文。

仅就兴趣而言,它对学好语文至少有三点作用。

首先,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先天性情绪,人们可以在没有任何生理需要的情况下去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浓厚的兴趣产生专注的比较稳定的注意力,这种被心理学家称为“粘滞性注意”,会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孜孜追求,目不旁顾。古典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现代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曾使一些中学生着迷,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也使学生兴奋不已。如果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下功夫,调动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学好语文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第二,兴趣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学生如果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会出现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甚至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思维迅速运转,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获得创造性的成果;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所有这些,对于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和速率,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学习语文的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活动,它需要调动全身所有区域积极配合,协调活动。兴趣则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它可以调动并调剂人体的各部分器官:调节各条神经,使它们始终处于振奋状态;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各区域保证得到丰富的营养,使骨骼和肌肉有机地配合,即使长时间处于一种状态,也不会感到疲劳。

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文学家,他们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一般都是从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公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个体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

既然兴趣对于学好语文是如此重要,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途径

1. 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几个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论课上,看钱梦龙老师的录象观摩课《死海不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讨论归纳,全班大部分同学认为,钱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具有如此打动人的魅力,就在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钱老师恰到好处地选取了四个点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张弛结合中对重要内容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2. 鼓励学生多阅读,良好的阅读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练笔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兴趣,增植厚实长远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涉及的面广,除生动活泼的课内学习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汲取多种营养、从而让学生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

首先,指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阅读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文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以选择有助于巩固和拓宽语文知识以及提高语文能力的与课文教学密切配合的书。实践证明,多读书,读好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课外写作练笔。指导练笔方法既可结合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进行,也可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前者可就某些单项作相应的练习,后者可就感兴趣的方面如内容、形式、语言等做好读书笔记。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可开展演说会、辩论会、朗诵会等多种活动。这也是锻炼胆量、增长见识,提高听说能力,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3. 结合语文课文特点,不断探究拓展教学思路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它直接影响着语文的学习效果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与引导。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广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教师还要在教育方法上多动脑子,在课程安排上认真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使下学习,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有朝气、有魅力、见实效!

参考文献:

[1] 郭预衡.《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2]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水泵的选择与配套下一篇:非语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