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结构教学(精选8篇)
故事结构教学 篇1
摘要:在语言能力的教学中,故事结构教学已被国外和台湾地区学者一致认可。它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提升方面有明显效果。研究主要介绍了故事结构教学的定义、核心要素及相关研究成果,期望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障碍儿童的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故事结构教学,语言能力,应用与启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语言能力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一旦听、说、读、写中的某种能力出现问题,会使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活动,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同时可能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而故事结构教学利用视觉化的提示,系统直观地把记叙文中的结构展现出来,操作简单,便于使用,是一种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故事结构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核心要素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期望为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一、故事结构教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一)故事结构教学的定义
故事结构教学(Story Grammar Instruction)又称明确故事结构教学或故事结构意识教学,是一种教学习者进行故事的事件记忆(包括场景、主要事件、行为动作、角色互动和目的、结果和解决方法),掌握其结构,以便于能理解谁、什么、地点、时间,以此推断事件、人物和其他故事成分的因果和从属关系的教学方法。
(二)故事结构教学的理论基础
故事结构教学源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构成了故事结构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Scaffold)一词最初用于建筑业中,是建造房屋时搭建起来的外部支持。房屋盖好后,就会撤除这些支持。伍德(Hayward)最先把这个词用来描述学习过程,随后发展并形成了支架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搭建起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并达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在故事结构教学中,搭建了一个教师支持系统,通过教师支持的逐步撤除,帮助学生建立故事结构的概念,进而发展出相应的语言能力。
二、故事结构教学的核心要素
(一)图表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s)
所谓图表组织是用图解或图形的形式表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观点、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结构。图表组织者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组织相关信息,既可以有特定任务,也可以是线性的(如根据时间表安排)或非线性的(如概念、事件或单词之间的关系)组织。图表组织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故事地图(story mapping)。它把故事中重要信息建构成一幅完成的、清晰的、视觉化的图形,便于阅读者全面掌握故事信息。故事地图通常在阅读故事之前使用,引出和故事有关的信息以提示阅读者,同时能促进学习者之间形成讨论,并记录与故事有关的重要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故事地图可以用各种形状来表示,如故事脸、故事花等用有趣、生动的图形把故事的各个要素串联起来。也有用文学作品分析中常用的故事三角来整合故事要素。图表组织者给学生展现故事各要素的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理解“因果”“如果—那么”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能利用故事材料进行实际验证。
(二)问题思考单(Question Answering)
问题思考单是依据故事结构设计的,能够全面展现故事脉络的几个问题的整合,用问答的形式帮助阅读者梳理故事的思路,以达到理解故事内容的目的。问题思考单在使用时需注意:(1)提问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学习者阅读文本之前、过程中或阅读完之后采用口头、书面等多种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2)提供问题线索,便于学生掌握。能够教会学习者进行文本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回答在初读完文本时不能解决的问题。(3)引导学生学会推理。问题思考单可以帮助学生在从文本中找不到答案时,依据有关线索和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推理。
(三)出声思维(Think Aloud)
出声思维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要将大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是一种元认知策略。相关研究证明,出声思维能向学生展示阅读的思考过程,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式。出声思维结合问题思考单,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阅读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同时出声思维对建构学生的阅读思考方式有重要意义,利用逐步内隐、撤出引导的策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故事结构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中的应用
故事结构教学是被证实教导儿童的有效的教学法。近年来,国内外运用故事结构教学,经由故事结构要素的学习,故事结构图的视觉辅助,教导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及重点,以达到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已有研究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故事结构教学的应用对象
Tori Boulinea(2004)等人的研究运用故事地图对六名三、四年级的学习障碍儿童进行干预。而Robert J.Stevens(2010)对高贫困学校的幼儿和一年级学生提供专门的叙事结构教学指导。台湾谢幸婷(2015)以故事脸的形式对五名国中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故事结构教学。叶芷吟(2011)则对三名国小高年级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故事地图策略的教学。综合以上研究,故事结构教学的应用对象,从适用来看包括有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且年龄跨度较大。从应用对象的类型来看,有普通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等多种类型。可以看出,故事结构教学是一种应用对象较广、适用性较强的方法。
(二)故事结构教学的干预目标
总结已有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故事结构教学主要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的语言能力中的阅读理解能力(Tori Boulinea,2004;林佩菁,2002;简馨莹,2011)。此外,有研究运用故事结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还有研究应用故事结构教学改善儿童重述故事的能力。部分研究(叶芷吟,2011)则以对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进行研究。以上研究证实,故事结构教学主要应用于语言能力的教学,集中在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叙事能力。
(三)故事结构教学的实施流程
1.明确干预目标。主要由开展语文教学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内容,作为干预的目标。
2.确定教学内容。故事结构教学的内容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既可以是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读物如绘本,还可以自己编制适合的内容。在选择时,要与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实际生活、所学课程相关。
3.开展故事结构教学。主要有三个阶段:(1)教师示范阶段。主要是教师示范用故事地图初读文章,然后再配合问题思考单、出声思考再次阅读,以理解记叙文的要素,学生按照教师示范进行阅读。(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不再示范,而是让学生运用故事地图阅读文章,并用问题思考单、出声思考理解记叙文的要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3)独立学习阶段。教师的示范引导完全撤出,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内容,并且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学习单也撤出,并要求学生在读完文章后,能自己找出故事要素并画出故事地图。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提示(尽量少),直到学生的故事结构图能清楚反映文章。
4.故事结构教学效果的评价。每个阶段的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目标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
(四)故事结构教学的干预效果
从干预对象来说,大部分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和初中生,少数研究选择幼儿和大学生。这并不意味着小学和初中的效果最佳,而是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语言能力的参与。绝大部分研究选择的研究人数在3个及以上,可见故事结构教学可以用于人数较多的小组和集体教学。从干预时间和地点来说,已有的研究都把故事结构教学放在学校中进行,有的在资源班,有的在特教班。在时间的选择上,不同研究的教学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也不固定,有的研究进行8次教学,每次教学持续一个小时(谢幸婷,2015),有的研究则每天都进行教学,但每次持续时间较短(Tori Boulinea,2004)。从干预的效果来看,虽然已有研究都证实故事结构教学对相关目标的干预上都是成效,但也并不是对目标中的每个项目的效果是一致的,而且针对几个干预对象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四、对我国的启示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说,故事结构教学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良好的效果。总结这些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探索:(1)在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记叙文教学中,加入故事结构教学。首先,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普通学校学习的,他们需要一些特别设计的方法来提升其学习能力,开展个别化教学。其次,在记叙文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强调学生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把握,但是学生在实际运用时还是不理想。(2)应用到其他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中。语言作为基础能力,是所有儿童要发展的,针对听觉障碍儿童可能会突出理解和写作能力。针对智力障碍儿童可能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3)在实际应用中,找出故事结构教学的关键性要素,以提升其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林佩菁.故事结构教学对国中学习障碍学生阅读理解表现之研究[D].彰化师范大学,2002:18-26.
[2]简馨莹,杨玮婷,简淑真,王继彾.故事结构教学对幼儿故事理解能力及故事结构顺序之效果研究[J].台中教育大学学报,2011,(2):1-24.
[3]叶芷吟.故事地图策略对提升国小智能障碍儿童口语叙事表现之探讨[D].台北护理健康大学,2011:43-49.
[4]谢幸婷.以故事脸进行故事结构教学增进国中智能障碍学生口语叙事能力之成效[D].台湾师范大学,2015:50-62.
故事结构教学 篇2
西苑小学 闫洁
教学目标:
1.借助结构图,发现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2.学习比较性阅读,了解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
3.运用结构图,合作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教学准备:《小猪慢慢》、《爱心树》、《犟龟》、《田鼠太太的项链》、《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第一份材料,它们分别是:《小猪慢慢》、《爱心树》讲述的是一棵苹果树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故事的文字纯朴直白,简洁明了。它讲述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这种深沉的爱,是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令人在百读不厌中细细体味蕴藏其中“爱”的哲理,非常的感人!
第二份材料:《犟龟》犟龟,一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决不言弃的小龟。在陶陶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有讥讽,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陶陶都一直坚信自己会成功。凭借它短小却结实的腿,凭借它坚韧的意志。”陶陶就是凭着这股自信和韧劲,克服了多少障碍,经受了多少的考验,面对了多少的冷嘲热讽,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参加了狮王的婚礼。它是坚守者的胜利。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一杯奶茶,成功是牛奶,失败是苦涩的茶,生活中都少不了。只要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成功!《田鼠太太的项链》(懂得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事先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城里最漂亮的巨人》首先巨人来到城里发现喷水池旁穿长筒靴的猫会洗手、小美人鱼的父亲对自己的一脸不屑、小矮人因买不到衣服而吹胡子瞪眼。这一切都加深了乔治摆脱邋遢的决心。接着乔治为了帮助动物而脱下美丽的衣服——在每一件东西改变功用后,乔治都有了新的发现,直到他找回自己——从扉页到故事的最后一页,乔治的嘴角弯成了一道弯弯的月亮。要让孩子明白,这里“最漂亮的巨人”实际上指的是心底最善良的人,因为善良,乔治才最漂亮。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我来出示图片,大家来猜猜图片是哪个童话故事?(《丑小鸭》《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卖火柴的小女孩》《莴苣姑娘》《青蛙王子》)通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大家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篇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童话故事
二、阅读材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结构图,借助结构图,发现规律。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份阅读材料,默读《小猪慢慢》。阅读提示:
① 小猪需要做哪些事情?小猪的是怎么做的?用横线画出小猪慢慢需要做的事情,用曲线画出小猪慢慢的回答。故事中,小猪慢慢需要做几件事情? 生:3件事情
那你能给大家读读小猪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吗?
那我们在梳理情节的时候,需要提炼关键词。妈妈让慢慢到姥姥家去送草莓,这句里的关键词是?送草莓(你抓的非常准)小猪回答的句子哪里是关键?明天再说吧!出示第一次的结构图。生边回答,老师边出示在大屏幕上。
让生说第二次情节找关键词,出示第二次的图 第三次,出示第三次图。
那么,刚才我们用概况课文主要内容,把长句子读短,抓关键词的方法,梳理出来了这个故事的情节结构图。
概括文章内容,提炼关键词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那根据这个情节结构图,故事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那请同学们看这个结构图,你发现作者写的小猪这三次事情,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三次都是先说小猪要做的事情,后写小猪的回答,明天再说吧。像这样我们叫它反复。反复的情节多次出现,写法相同,结构相近,我们就叫它反复结构。很多童话故事都是用反复结构的方式来写的。板书:反复结构。
文章结构的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因此,它被运用于各种文体中。
这样反复的写小猪慢慢对待事情的态度,你体会到什么? 第二篇故事《爱心树》
快速浏览故事,找找反复的情节有几次? 对比一下,这几次是怎么写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爱心树》这个故事情节,找关键词。第一次,钱——苹果 第二次,房子——树枝 第三次,船——树干 第四次,休息——树墩
通过这个故事的反复情节,你体会到什么?
大树深沉的爱,是无私的给予和奉献
《小猪慢慢》相似的情节反复了几次?3次《爱心树》相似的情节反复了几次?4次
那请同学们猜一猜,反复结构的故事相似的情节最少反复几次? 3次.为什么?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三就表示多。很多事物都与“三”有关,比如:“三思而行、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那我们再大胆猜测一下,最多可以反复几次? 最多5次.为什么? 有不同看法吗?
一般反复5次。我写十次八次可以吗?没意思了,太啰嗦了。(大多作家在写故事的时候都是非常注重情节的设计,希望能用精彩的情节来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但是反复结构也有一个限度,不能一直反复下去,还需要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大家去思考。)
那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故事,故事的情节可以前后调换位置?为什么呢?
小猪慢慢可以调换位置(做成可以调换的位置的课件)我们把它调换一下顺序也可以,可以任意调换位置,反复的情节互不影响的,我们叫它并列结构。板书:并列结构
为什么《爱心树》不能调换位置?
像这样,故事反复情节里写到的事物有变化,里面表达感情和意思更进一层的,我们叫它递进结构。板书:递进结构。请问同学们,老师画的并列结构的图,像什么?糖葫芦
在画情节结构图的时候,并列结构的,除了可以化成糖葫芦形,花朵的,蝴蝶,樱桃。还可以画成什么形状?
那递进结构的老师画了一棵圣诞树,还可以画成高楼、楼梯、泡泡形的。等等。
二、学生自读三篇故事,自己来画结构图。下面我们再来读三篇童话故事。阅读提示:
1、找:找相似的情节反复了几次。
2、比:对比反复情节都是怎么写的,是哪种结构关系。
3、画:画出关键词,填情节结构图。
4、从反复的情节,你体会到什么。交流结构图
这个故事反复了几次? 是什么结构?
从反复的情节,你体会到什么?
犟龟的”犟“意思是:原指 固执;不服劝导。文中 指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的阻碍都不改变一往无前的精神,但也乐意听从正确的劝阻。
三、联系课内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找一找:大家想想曾经阅读过的哪些故事也是反复结构? 《小蝌蚪找妈妈》 《小溪流的歌》
四、口头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阅读了五篇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初步了解了这类故事的写作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创编一个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读故事开头:
(一)有一天,小兔子想离开家,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逃跑了!”妈妈听了,说:“你要是逃跑,妈妈就去追你,因为你是妈妈的孩子!”
小兔说:“要是妈妈追我,我就变成河里的鱼游走。”妈妈说:“你要是变成河里的鱼,妈妈就变成钓鱼的人,把你钓上来。” ……
(二)森林中住着猴子一家。小猴子慢慢长大,妈妈对他说:“孩子,你该出去学些本领了!” …….提示:
1、你准备采用什么结构创编?
2、准备设计几次反复?
3、想想关键词,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情节。全班交流。
师:他这个故事情节反复了几次?用什么结构来写的?
五、课后拓展
有人说,童话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组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认识到它的特点和类型,感受到了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魅力。课后作业:
故事结构教学 篇3
师: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
生:喜欢。
师:请你们猜一猜他是谁。他有一双火眼金睛, 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他的如意金箍棒, 能大能小, 随心变化。
生:是孙悟空。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孙悟空会七十二变, 能腾云驾雾, 有一双火眼金睛, 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
师:孙悟空的本领家喻户晓, 大家一猜就准。再听一个:它圆滚滚的, 瞪着一对小眼睛, 只会龇牙咧嘴地滚来滚去, 就像是一股飓风, 来无影去无踪。夜深人静, 它就会咬破塑料袋, 逃到大街上。
生:这是绿刺猬。
师:你看过《疯狂绿刺猬》?
生:对, 这段描写让人耳目一新, 我就记住了。
师:见过文字所描写的情形吗?
生:没见过。
师:老师也没见过, 只有在小说里出现。知道这部小说是谁写的吗?
生:彭懿。
师:猜最后一个:他有神奇的飞天扫帚, 有神秘的隐形斗篷, 是格兰芬多六年级学生, 魁地奇队队长, 擅长黑魔法防御术课程, 能熟练地运用守护神魔咒。
生: (齐) 哈利·波特。
师:只要看到飞天扫帚, 即使不听后面, 就知道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
生:打败了神秘人。
生:还有一个魔法学校。
师:魔法学校和我们日常见过的学校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魔法学校学习的课程都和我们不一样, 很奇怪的。
师:《西游记》《疯狂绿刺猬》《哈利·波特》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我们把它们称作幻想故事。幻想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幻想故事里的人物有我们一般人没有的神奇本领, 可以上天入地。
生:幻想故事中有奇妙的宝物。孙悟空有金箍棒, 哈利·波特有神奇的扫帚。
师:对!幻想故事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很奇特。故事中的情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见到的。同学们正处在爱幻想的年龄, 想不想自己也写一个幻想故事?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写一个幻想故事。 (板书课题)
二、情境创设, 插上幻想的翅膀
师:一个好的幻想故事, 应具备哪些要素呢?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要一波三折, 不能太平淡。
生:要有有趣的人物。
生:要有天马行空的幻想。
师:这么多的要素都需要, 还缺少一个灵魂的东西———主题。一般来说, 故事由这几个方面组成, 我们一起读读看。 (出示“我的故事计划”)
生: (齐) 故事的主题、故事中的人物、吸引人的开头、有意思的结尾、精彩的故事情节。
师:我们今天要创作的幻想故事会诞生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中。请大家闭上眼睛。 (音乐起, 师描述。) 静静的夜晚, 我们站在高高的楼顶上。抬头望星空, 月亮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深邃的天空中布满小星星, 一闪一闪的星星耀眼而神秘, 这是牛郎星, 这是织女星, 这是银河……仔细聆听, 星星们仿佛在对我们说着什么呢。望着望着, 你们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要问星空呢?
生:世界上有没有外星人呢?他们长什么模样呢?
生:地球外有没有另外一个我呢?是不是长得和我一样呢?
生:星空中常有流星飞下来, 它们来地球干什么呢?有没有飞船从它们身边擦肩而过呢?
生:射手座上到底有没有一个充满幻想的射手呢?
师: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神话故事的时候, 也是这样不停地追问, 不断地幻想的。星空的美妙、变幻莫测给了我们很多灵感。保持住你的想法, 你的追问。
三、读写结合, 找到叙事方式
师:我们先共同选择一个问题一起来幻想, 看谁的想法最奇特。
(板书:流星飞逝)
师:一颗颗流星从空中飞逝而下, 你用文学的眼光去想象, 它为什么会下来呢?下来干什么呢?思考一下, 别急着举手。
(生思考后交流)
生:这流星也许是一艘艘外星人的宇宙飞船, 上面坐着和蔼可亲的外星人。他们是到地球上来探察的, 看看地球人究竟是什么样。
生:我来补充, 也许是来考察我们地球文明的, 也许是来和我们交朋友的。
(板书:交友)
生:我总在想, 流星是外星人发出的密件, 它们有各种尺寸, 代表着某种符号。也可能是外星人的宇宙语, 向我们传递信息, 有友好的, 也有不友好的。它们来到地球上, 也许会有一次冒险经历。
(板书:冒险)
生:我觉得流星有神奇的力量, 它们飞向地球, 依靠神力帮助地球人实现一个个愿望。
师:什么愿望呢?
生:比如有些家庭人员因为多种原因不能在一起, 就通过流星实现愿望, 让亲人团聚。
(板书:团聚)
生:也许流星是来拯救人类, 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品, 解决地球的资源匮乏问题的。
(板书:拯救)
师:同学们, 我们讲了这么多的“也许”, 就是在经历一个作家寻找故事主题的历程。像交友、冒险、团聚、拯救等都可以成为“流星飞逝”故事的主题词。当然, 除了这些一定还有别的主题。你想写一个什么主题的故事呢?请你在创作单上写下自己的想法。
(出示创作单1:我要写一个关于的故事。)
师:谁来说说?
生:我要写一个发生在水星球上的冒险故事。
生:我的主题是友情。写地球人来到别的星球, 和外星人友好相处的故事。
生:我想写一个关于勇敢的精灵的故事。
生:我要写一个地球人去其他星球考察和冒险的故事。
师:故事有了主题就有了灵魂。第二步, 寻找主人公。 (出示创作单2:你故事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他是不是像哈利·波特、孙悟空一样有非凡的本领?他有什么法宝?为什么在你的故事中出现?) 先想好了再写下来。
(生思考后动笔写)
师:我们用掌声请出故事的主人公。
生:我的主人公叫弗兰克斯坦, 是一个外星人。他身高8尺。他原来很善良, 后来因为某种原因, 人们开始歧视他, 他的内心越来越冷漠, 就随流星飞往地球寻找帮助。
师:你是不是想通过这个人物反映要关注被社会抛弃的弱势群体?
生: (点头) 对, 帮助一些因被别人歧视、抛弃而产生仇恨的人。
生:我的主人公名叫泰森和戴维, 他们是一对好兄弟。
生:我的主人公也有两个:捷克威和徐成青。我想写一个表达友情美好的故事。
师:你们都很酷, 起的名字也很有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故事的创作。怎样写好一个幻想故事呢?以往老师教你们写故事要有哪三个要素?
生:起因, 经过, 结果。
师:如果我们写一个关于拯救的故事, 只写起因是什么, 经过如何, 结果拯救成功了, 你们觉得如何?
生:太简单了, 不生动。
师:就像做游戏有规则一样, 写故事也有一定的方法。其实, 很多文学家已经研究出了把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写得有意思的方法。比如《西游记》里许多故事都和几有关?
生:和“三”有关。
师:能说几个故事名吗?
生:三借芭蕉扇。
生:三打白骨精。
师:这就是所谓的“一波三折”。同学们看。 (出示《三借芭蕉扇》的思维结构图)
像《水浒传》里也有许多与三”有关的故事。为什么一波三折的故事就好看呢?
生:它有情节了, 而且情节曲折, 吸引人。
生:它设置了一个个悬念, 吸引人往下阅读。
师:如果我多来一点悬念, 四折、五折、六折……好不好?
生:不好。一直重复下去, 读者会感到厌烦。他们会想:孙悟空神通广大, 怎么一直不能战胜妖魔鬼怪呢?
师:对。文学创作需要考虑阅读者的心理, 故事的悬念要恰到好处, 否则就变得拖沓了。写幻想故事, 就要把最神奇、最有意思的地方写得曲曲折折, 要让读者有神秘与奇特的感觉。
四、头脑风暴, 经历创作环节
师:下面大家开始构思自己的故事。我们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通过思维波浪图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罗列出来。 (出示思维导图)
(生写, 师巡视。)
师: (轻声点拨) 有哪些主人公出场?遇到了哪些困难?用何种神奇力量解决了困难?后来又遇到什么困难?虽然幻想故事中的人、事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不一样, 但主题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我们要把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问题通过主人公神奇的力量、曲折的故事去解决。
师:思维导图写完后, 用口述的方式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请同桌提提意见, 再进行修改。
(指名学生把思维导图展示在展台上, 并口头讲述。)
生1:我故事的主人公叫霄鹤, 霄是云霄的霄, 他是创造星座与星空的神, 他的坐骑是仙鹤。故事起因是那天夜空阴沉沉的, 霄鹤骑着仙鹤飘然而来。他凝望着无边无垠的暗淡的夜空, 油然升腾起要创造璀璨星空的念头。创造的路途充满坎坷与崎岖, 遭遇了重重的困难与打击。一开始, 雷公怒吼, 他根本无法靠近天际。他在仙鹤的帮助下运用神奇的魔力战胜了雷公, 这时, 他的头顶居然出现了一道红光。后来, 他又遭到了电神的阻止, 在仙鹤的帮助下, 借助那道红光的力量战胜了电神。此时, 红光变成了两道。最后又遇到了火神, 他继续借助红光的力量, 战胜了火神。霄鹤遭遇了1088个困难后, 终于他头顶的红光映衬着的弯弯的月牙露了出来。
师:依靠思维导图, 把故事的主要脉络清楚地记了下来。在具体创作故事时把每一个曲折, 包括遭遇到的失败生动地写出来, 就是一篇很棒的幻想故事了。
(生2讲述, 略。)
师:一口气讲了这么多, 太了不起了。把掌声送给她!又是一个善良战胜邪恶的故事, 留下的悬念也很吸引人。老师发现你们都喜欢幻想去拯救星球, 是不是看了《星球大战》的缘故啊?
(生笑)
五、集体总结, 分享创作经验
师:今天大家经历了一个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历程。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今天的创作体会。
生:我觉得这样写作文很有意思, 是有计划性地写。
生:用了思维导图, 我们的故事情节就很丰富了, 文章越写越长, 都有点刹不住车了。我感觉我可以写一部幻想小说了。
师:是呀, 文学作品是虚构的, 幻想故事能使我们超越现实, 让想象的翅膀飞得很远。如果今天写的不是幻想故事, 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叙事方式去写呢?
生:可以。
师:今天我们创作的是你故事中的一个回合, 以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更多的回合, 那便成了你的幻想小说。当然, 一个好的故事还要考虑情节和故事的线索、人物或角色之间的关系, 背景气氛下的语言和对话等等。这些以后我们继续学习。下一次习作课, 我们把今天创作的故事写完整, 自己拟一个题目, 字数不限。
教后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7是学生学完了《望月》后的习作。要求是: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 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 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 一定能打动人。习作本身提供的美好情境, 决定了本次习作的体裁一定是文学作品, 或散文, 或故事, 且同想象密不可分。像这样的习作, 老师不教, 学生也能根据习作要求提供的情境, 写出有一定内容的想象作文。那么本课教学教什么呢?
我的课定位在教儿童写有一定叙事结构的幻想故事上。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思考。
幻想故事对儿童是充满诱惑力的。世界经典幻想故事《哈利·波特》《魔法城堡》《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一度成为儿童疯狂阅读的对象。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幻想的世界, 他们可以在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自由地穿梭。幻想超越了现实, 充溢着力量和智慧, 给儿童带来了非凡的魔力, 而本次习作正给了儿童幻想的舞台。
高段儿童写故事, 最大的问题在于主题不明朗, 结构不清晰, 人物多、关系乱,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其实, 故事是有一定结构的, 幻想故事也不例外。因此, 在教学中渗透叙述结构的知识, 以使他们在故事的创作中掌握基本的叙事方法, 明白虚构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当然, 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内容不作任何限制。我以为, 这样的教学不仅不会妨碍儿童大胆地幻想自己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而且能培养儿童在故事主题、背景、人物构思中的“童子功”。
整个教学设计分作五部分, 是一个儿童经历作家创作的过程, 以使他们获得习作真实的感觉和体验, 真正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故事结构教学 篇4
摘 要:鲁迅先生的《采薇》在文本结构上呈现出复合型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历史和传说故事的重复,构成了小说的文化阐释背景和明线;另一方面,新的叙事焦点对“吃”的窘境的关注,构成了小说的暗线,并对明线进行着消解和颠覆。以往的研究对《采薇》这种独特的文本结构鲜有涉猎,这自然影响我们对文本内涵的解读以至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对其文本结构的独特性作了新的探索,并进而发掘由此呈现出的新的寓意。
关键词:鲁迅《采薇》;复合型文本;寓意
《采薇》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所谓新编之意,即是以旧故事为其背景和蓝本,加以再创造。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到,对于历史小说有两种写法,其中之一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1],而《采薇》正属于此。我们知道,《采薇》的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都是典出有据的;而在取史料记载和传说的因由的同时,作者又加以创造性地改编,从而形成了《采薇》独特的叙事结构。用希勒斯·米勒(J.Hillis.Miller)的观点来讲,即形成了一种复合型文本,“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复合组织,都是重复中的重复”[2]。因此,《采薇》一文具有新旧二重文本相互关涉的特点,这种复合性文本形成了双重的叙事线条。一方面,《采薇》是对于历史典故和传说的重复和再叙述,历史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该篇小说的背景和参照系;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于历史蓝本的所谓“随意点染”,是用一种带有戏拟的叙述口吻,打破以往纯正历史叙述下的庄严气氛,从而产生新的寓意,这就是对旧文本的颠覆和离间。
就以往的研究而言,对《采薇》独特的文本结构涉及不是很多,这自然会影响到对《采薇》文本的解读乃至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就此作新的探索,并进一步发掘此种结构模式下所产生的新的寓意。
一、复合型文本:故事与新编
伯夷、叔齐的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影响,而对于他们事迹的评价则莫衷一是。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方面是从正面肯定二人的节义之举,他们坚守正义,耻食周粟,隐退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于山中。这种看法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夷、齐故事本身即成为坚守节义的象征。例如《论语》中就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民到于今称之”的感叹,汉代司马迁则作有《史记·伯夷列传》;及至明代的《封神演义》中,有《首阳山夷齐阻兵》一回,叙及二人耻食周粟的事,叹曰:“至今人皆啧啧称之,千古犹有余馨”。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语境异口同声的赞扬声中,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声音。刘向《列士传》载,夷、齐在首阳山陷于困境时:“天遣白鹿乳之。迳由数日,叔齐腹中私曰:‘得此鹿完噉之,岂不快哉!’于是鹿知其心,不复来下。伯夷兄弟,俱饿死也。”对夷、齐的形象作了颠覆。而据南北朝时《殷芸小说》的记载,东方朔早就对二人的行为不以为然,“臣(东方朔)闻贤者居世,与时推移,不凝滞于物……天子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称二人为“古之愚夫”。唐宋以降,在“疑古”与“翻案文章”思潮下,对伯夷、叔齐的质疑更是屡见不鲜。及至清代,义士的形象更是遭到了彻底的颠覆,如清初艾衲居士的小说集《豆棚闲话》中有《首阳山叔齐变节》,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甚至有人作打油诗曰:“圣朝特旨试贤良,一对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胸中打点旧文章。当时深自愧周室,今日翻思吃皇粮。非是一朝思改节,西山薇蕨已吃光”(禇人获《坚瓠五集》卷三引诗)。[3]
精熟中国古典文化的鲁迅,对伯夷、叔齐的“故事”自然是十分熟悉的,作为对此故事的“新编”,他必将传统的文本纳入新故事的视野。《采薇》一文在基本情节以及话语的使用上与传统故事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但是,语境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新的寓意和内涵,这才是“新编”最具价值之处。
整体看来,《史记·伯夷列传》作为小说《采薇》的基本故事背景,与小说的情节相互交织,大致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从“开端”来看,《史记》记载:“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4],而《采薇》一开篇即从西伯文王的“养老堂”讲起,“伯夷整天坐在阶沿上晒太阳”,而叔齐则可推知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伯夷、叔齐从抽象的历史概念中走了出来,来到真实的凡间,像普通老人一样,喜欢“晒晒太阳”或“打打太极”,这也为整篇小说奠定了“世俗化”的调子。
从“发展”来看,关键事件乃是“武王伐纣”和伯夷、叔齐的“阻兵申讨”。《史记》中记载了“武王载木主……东伐纣”,夷、齐二人“叩马而谏”的情形:“‘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那么,《采薇》则是其小说化、白话化的版本: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于是二人冲到了周王的马前,嚷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5]白话化的叙事手法本身就包涵着对历史文本的解构和侵蚀,严肃而充满道义感的申讨在这里竟然混淆为当众骂街;历史文本中的意义中心被消解,而“新编”的重心则移到夷、齐被围观的尴尬境地。
故事的高潮部分,乃是表现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节义之举,《史记》写道,“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小说《采薇》则详尽地表现了伯夷、叔齐因不吃“周家的大饼”而隐居在首阳山的情形:从茯苓的渴望到发现薇可吃的惊喜,更细微到“薇汤、薇羹、薇酱……”,可见“新编”关心的是主人公“吃”窘境,而“义不食周粟”则冻结为一个历史的符号。
结尾部分,写到伯夷、叔齐的结局。《史记》中载,“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采薇》则借小丙君之口叙述了夷、齐生前的生活,甚至包括临终前的遗作。由是观之,鲁迅先生以《史记·伯夷列传》为其故事蓝本,又将“故事”的主旨消解于新编的叙事之中,由此产生了新的寓意。同时,小说也涉及到了其他的一些历史文本。例如《采薇》中对于二人的死因所作的补充:是饿死的吗?阿金姐不这么看,大约是叔齐贪嘴想吃鹿肉所至吧。关于吃鹿肉的这段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刘向《列士传》中就有关于叔齐贪嘴想吃鹿肉的戏虐描写(关于对各种历史文本和传说的引用这里暂不一一列举)。总的来看,《采薇》的情节展开依附于传统文本,但传统文本在新的叙述语境中已不再保持原来的寓意和风格,它们已经退居为背景和底色,转而为其新的寓意服务了。
细读《采薇》,不仅其整体情节与传统文本相呼应,而且很多细节都是化用传统而来,最终成为对传统话语的悖离与戏仿。例如《采薇》中引用了《尚书》中武王伐纣通告众人的《泰誓》,其所举的旗号是“共行天罚”,意在强调讨伐行为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在后文中,当出走途中的叔齐、伯夷遭遇华山之王小穷奇的搜身时,上演了世上最讲礼节的强盗行为,同时打出了“恭行天搜”的口号:
“阿呀!”小穷奇吃了一惊,立刻肃然起敬,“那么,您两位一定是‘天下之大老也’了。小人们也尊先王遗教,非常敬老,所以要请您老留下一点纪念品……”他看见叔齐没有回答,便将大刀一挥,提高了声音说道:“如果您老还要谦让,那可小人们只好恭行天搜,瞻仰一下您老的贵体了!”
既是强盗,却口口声声“遵先王遗教”,即使是行拦路抢劫之实,也要打着“敬老”的大旗,宣称他们是“恭行天搜”。“恭行天搜”的出处显然是对“共行天罚”的戏仿之辞。“恭行天搜”尚且如此,“共行天罚”又何以堪?其反讽的意味不言而喻。再如《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写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作者在对于伯夷、叔齐的故事的议论,他质疑了此话的可信度——倘若可信,那么像夷、齐这样的“善人”何故被饿死?而在《采薇》中,这句话却成为夷、齐离开养老堂、“不再吃周家的大饼”的心理寄托——老天爷既然眷顾善人,我们出走应该也会有好日子过吧。并且这种心理的寄托可以具体到当他们“不再吃周家的大饼”时,“或者竟会有苍术和茯苓之类也说不定”这样的实惠。
正是如此,《采薇》的文本结构便呈现出复合型文本的特点来。历史记载的旧故事,是该小说的背景和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采薇》将历史旧故事加以再叙述,使其进入到新的语境之中。情节的展开也好,语词的化用也好,在新的语境中形成对于原文本的主题的喜剧性偏离。正是这种喜剧性偏离才孕育出新的寓意与内涵来,而文本的复合型结构模式便体现了这种新寓意的形成过程。
二、“吃”的困境:重复与颠覆
我们在阅读《采薇》时,若没有历史和传说的故事作为背景,则失去了文化阐释的大语境;同样,若忽视了新的叙述产生的离间效果,就无法品味出新编故事的内涵和意蕴来。《采薇》中,新的故事既是对旧故事的重复与再叙述,同时,它又对旧故事呈现出消解和侵蚀之势。
众所周知,伯夷和叔齐是谨遵“先王之道”的典范,谈论时事,必称“合不合先王之道”,这是几千年来文化沉积为二人打造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在《采薇》中也没有彻底否认这一点,从头至尾都在强化“节、义”,这是夷、齐二人的“大事”,这条线构成了全篇的明线。但与此同时,每当论及“大事”的时候,文中必又有意无意间与现实生活中的“小事”联系到一起。我们如果将这一系列的“小事”整理起来,发现这些小事也构成了一条线,一条暗线,与“大事”构成的明线并行不悖,并且对明线构成威胁与侵蚀。那么,表一就是对两条线的.直观概括。
透过这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尤其是由生活中“小事”构成的暗线条,我们看到,在对原故事的消解中,《采薇》的寓意逐步在文本中凸现出来。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暗线当中的一系列关键词语:烙饼、粉、大饼、辣、姜汤、核桃、茯苓、清香、饭团、薇菜、鹿肉……这些词语始终与“吃”紧密相关。显然,文章对于“吃”的问题有着锲而不舍的关注,而且总是与“保节、守义”等这般“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鲁迅先生在对历史的叙事面前,不动声色地将日常性话语贯穿其中,“节义”之大事与“衣食”之小事相互照应、互为表里。我们不难发现,伯夷和叔齐的身上固然有着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的行为和事迹,但却始终无法摆脱生活的困扰,尤其是“吃”的困扰。这便是故事“新编”以后的寓意寄托之所在。
表1:
隐居首阳山
饿死于首阳山
寻找食物,不识茯苓,改吃薇菜
无薇可吃,饿死;又传说因贪嘴想吃鹿肉而饿死
传说周武王要动兵
武王出发,“共行天罚”
夷、齐义阻武王
初入首阳山,义不食周粟
养老堂的烙饼,一天一天小下去
不但烙饼小下去,粉也粗起来
烙××张大饼的功夫
伯夷怕辣,不肯喝年青太太的姜汤
武王在养老堂张贴《太誓》
姜子牙称二人为“义士”
武王动兵,夷、齐准备离开养老堂
每个字都写得有核桃一般大
闻到茯苓的清香,沉沉睡去
故事结构教学 篇5
一、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几种形式
1. 法制故事类节目
法制类的节目因其案件 (新闻事件) 的独特性, 对观众来说, 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 这一类型成为众多新闻故事类栏目重要选题之一。
在这类节目中, 采用的惯用手法是通过事件亲历者或者办案人大量同期声的运用, 来还原案件发生的过程。比如吉林电视台法制频道《老刘故事会》等, 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了解欲, 同时又主观上普及了法律常识。
2. 财富故事类节目
财富类选题也是故事类节目的重要选题之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这类选题对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等节目, 对普通人的创业、就业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故事作为主要选题, 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3. 情感故事类节目
情感无疑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故事类节目当中情感类选题是不可缺少的。虽然按照总局的最新要求, 2012年, 这些情感节目的总量将控制, 但是总的来说, 由于频道定位的原因, 一些卫视的节目不会有大的改动, 比如江苏卫视的《人间》等。
4. 科教、揭秘故事类节目
这类节目用悬疑、情景再现的手法普及科教、历史知识, 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又普及了科普知识, 日益受到观众的欢迎。其中, 以北京电视台《档案》为代表。
二、新闻故事类节目叙事题材的多样性
1. 真情类题材
弘扬真善美是媒体的责任。故事类节目中, 真情类题材就是起到了弘扬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的目的。那么一个真情类的新闻故事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新闻角度讲, 真实记录情感发生的全过程, 让受众体会真情流露、真实现场、真实情境。处处真实, 便会处处感动。所以, 在新闻故事类节目中, 真情类题材传递出来的真实情感更能启迪人、温暖人、感动人。吉林卫视《牛群:》所播出的节目中, 真情类题材占所有播出的29%, 比重虽小, 但是社会反响却最热烈。比如, 《27年的心结》这期节目, 讲述一个女孩孙继雪历经27年寻找亲人的故事。这期故事, 记者跟随孙继雪到东北三省寻找亲人, 历经千辛万苦, 记录了孙继雪寻找的历程及最后和亲人相见的感人场面。节目播出后, 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人们不仅仅为她执着的寻亲过程感动, 更为世界上有这样的真情而掩面而泣。
2. 案件类题材
案件类题材, 是新闻故事类节目比较常见的内容。纵观《牛群:》2011年上半年播出的节目, 案件类题材占35%, 在省级卫视收视排名中, 案件类节目收视效果也较好, 案件题材节目一般遵循“案件现场发生、报案、警方侦查、破案、案件发生原因、引起的思考”这一顺序进行讲述。
3. 探秘类题材
探秘揭秘类题材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占有很大播出比重;这类节目一般包括:自然谜团、历史谜团, 人类谜团等等。在节目中, 通常节目会通过提出问题, 群众不解, 专家解释等环节最终揭开谜底答案;这类节目不但能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 更能通过节目普及科学常识、历史知识;纵观各省级卫视的这类节目, 其约会观众的能力较强, 收视效果较好。例如《牛群:》节目中, 这个类型的节目在播出总量中, 虽然占的比例不是最大, 但是收视效果却是最好, 比如《天池怪兽之谜》、《命犯太岁》、《川岛芳子生死之谜》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4. 家庭伦理题材
有人说,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的确, 社会这个大家庭, 就是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 一件家庭的小事同样能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 反映出社会的大问题。在这类题材中, 节目通常会以生活琐事与家庭情感故事为主要内容。以《牛群:》为例, 2011年上半年, 节目就播出了《失踪三年的丈夫》、《前妻要回家》、《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亲子鉴定风波》等40期节目, 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5. 奇人奇事题材
这类题材满足了受众的好奇、猎奇心理。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 越是新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就越能引人入胜;用平民化的视角, 讲述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奇闻趣事, 是新闻故事类节目中常见的选题类型。以《牛群:》2011年上半年播出的节目为例, 奇人类型的节目有:《长寿老太的秘密法宝》、《咱家的洋媳妇》、《双胞胎奇闻》等等。奇事类型的节目有:《难逃的诅咒》、《三十年身世之谜》、《神秘的大火》等等。这类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奇事奇人通过牛群轻松幽默的讲述方式, 起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新闻故事, 用讲故事的方法说新闻, 让观众或开怀大笑, 或感动流泪, 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视觉感受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同时也让其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里面没有板起面孔的说教, 没有纵览全局的面面俱到, 只有一段人生的特别经历, 却吸引了广大观众。观众喜爱看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绝不是偶然的, 它有着独特的生命力、吸引力。虽然有关于它与传统的新闻叙事观念的争论未曾停止过, 但是, 新闻故事节目与传统新闻节目应该互相借鉴, 推动新闻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故事结构教学 篇6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性,真实,叙事结构,灵活手段,创新
广义的电视片的范围很广泛, 包括纪录片、文艺片、专题片等等。这些分类标准不同的片种五花八门地出现在荧幕上, 每个片种又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将它们一一展开论述并说清楚是不现实的。在这里面, 我的关注点在于纪录片, 不是一般的纪录片, 而是“讲故事”的纪录片。
1 什么是讲故事的纪录片
于是, 有人问什么是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不都是讲故事的吗?这话说的不对, 纪录片并不一定都是讲故事的。如果用语文文体来类比电视片的类别。我们知道, 在语文的体裁中, 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新闻稿件等这样的分类, 相应的, 电视片中有纪录片 (叙事型) 、专题片、科教片、电视散文、电视剧电影 (对应小说长短篇) 、电视新闻等分类。不难发现, 这两个分类是有相对应的地方的。《普通法西斯》可以说是电视片中的议论文, 因为他说理性强, 关键是直白;《张鲁的故事》主抒情所以类似于电视片中的散文;《万里长城》作为科教片类似于说明文, 电视新闻当然和新闻稿件相对应。
那么, 什么能和记叙文对应呢?就是我说的讲“故事的纪录片”。当然, 这二者是不完全对应关系的, 记叙文其中可能有一定的描写和虚构, 还有直白的心情写照, 而纪录片本质要求真实, 电视艺术美学研究者高鑫这样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以直接记录的方式, 通过面对真实的呈现表达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既是它的内容, 也是他的形式, 更是他的工作态度。”[1]
但是, 就主体内容而言, 讲故事的纪录片, 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纪录片结构方式上, 都在为一个核心的故事服务的, 这个故事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 但是他是一个故事, 不是考解说词和采访者口述, 而是用镜头语言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故事。
2 故事!故事!故事何以如此重要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 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 (相当于电影的故事片) 传承的, 而不是主要通过文献 (相当于电影的纪录片) 传承的[2]。
如果说纪录片是记录真实, 那么从真实的故事上讲,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我们都生活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前提, 现实存在的故事可以避免我们凭空捏造而丧失纪录片寻求真实的本质。
当代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纪录片只在呈现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信息, 而能够达此目的的方式, 和剧情片只有些许差异。”[3]
3 讲故事的结构
我们在这里强调纪录片的故事性, 那么应该怎么讲好纪录片的故事呢?研究电视片结构多年的张雅欣教授认为, 从结构上讲, 电视片的结构分为内外结构两种。下分的种类很多, 但是用方法总结, 有中心线法、绘圆法、阶梯式递进法、文理逻辑法等四种大方法。
举例而言。日本的《万里长城》采用中心线法, 以长城为中心, 展开论述, 做一个科普知识的普及。《远去的村庄》运用绘圆法, 以缺水为圆心, 以鸡子坡村的地理范围为半径, 表现了村民面对严酷的环境做出的选择。《普通法西斯》则彻底打破时空关系, 用一条逻辑线串联起来片子的素材, 做争论宣传。再如日本纪录片《小鸭子的故事》, 运用的是阶梯式递进法, 从母鸭子在水池边带小鸭到鸭子一家飞走, 设置了无数的小悬念, 在解答悬念的时候又设置新的悬念, 大悬念套小悬念, 层层递进, 讲述了自然界中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片例中涵盖了争论片、科教片、故事性纪录片等等。那么是不是纪录片的结构只有这四种形式呢?
显然不是, 美国的希拉·柯伦·伯纳德在他所著作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一书中提到了好莱坞电影式的“三幕式结构” (1) , 虽然你只能讲述一个故事, 但是你可以在这个故事中贯穿两条甚至三条故事线。最重要的是, 这些故事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由此可见, 纪录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不拘一格讲故事呢?我认为, 能把故事讲好, 让观众爱看, 就是纪录片的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在里面暗含自己的思考, 让观众随着片子的进行和我们一起思考和感悟。但是要做到把故事讲好, 让观众爱看, 套用一定之规是绝对行不通的。
4 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 放开手脚, 灵活利用甚至打破结构, 讲好故事
实务的纪录片不是理论研究, 更不是纸上谈兵, 是要实实在在做出作品走上荧幕的。我们制作的最直接目的是受众看到并喜欢。传播学讲“接受讯息的参与者, 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讯号”[4], 如果受众本身就觉得我们的片子没意思, 那也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 当他换掉我们的片子的时候, 片子的生命在他那里就已经终结了。
纯粹的虚构和纪实都是有问题的, 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 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在线一个声音、色彩和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境”[5], 请注意, 这里再真实也不过是“幻境”。
国内纪录片界坚持纯粹的记录, 抵触有搬演、解说词等主观元素的深入, 认为这会影响真实。可实际上, 我们在用镜头取舍的时候, 已经参入了自己的个人因素了。所以这是一个悖论, 为真实而真实是滑稽的, 真实是前提, 但是我们制作讲故事的纪录片, 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真实本身, 并且, 没有思考的真实可能是肤浅的现象, 甚至有可能是虚假的。当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冲突的时候, 你又能选择哪个呢?
有一个片子值得我们借鉴——《美国, 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他是个政论片, 做了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的宣传, 里面满是美式的国家民族自豪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他们故事讲得很精彩。这部纪录片将搬演运用得登峰造极。每一集的结构其实是中心线法、绘圆法、阶梯式递进法的结合, 比如第三集“内战”, 他以美国内战为圆心, 北美大陆在当年那个时空范围为半径, 讲述了美国的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在叙事过程中, 他以林肯为中心线, 通过表现林肯的决策和对比林肯对手的作为, 来展现内战过程和胜败的决定因素;他还利用阶梯式递进的方法, 从内战南方强于北方讲起, 设置悬念, 在大结局被众人都知道的前提下, 设置小悬念, 从林肯面临的困难入手, 最后在表现林肯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旧矛盾解决之后新矛盾随之产生, 于是精彩连连。
叙事会依影片的风格而已, 写实的电影里, 作者完全是隐形的, 时间自然呈现, 就如同舞台剧通常依前后时序自然发展下去[6]。
开放的结构方式和大胆自由的手段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片中天马行空穿梭自如, 让我们的故事行云流水般顺畅连贯, 我们的思考, 我们的真实, 我们想通过片子告知观众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精彩的故事和唯美的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
当别人还在纠结于我们的片子是否是纪录片时, 我们的受众已经接受了它。就像《美国, 我们的故事》一样。所以, 论及实务, 在了解电视片结构和解构元素之后, 就应该尝试着打破固有意识大胆创新, 不拘一格地运用多种方式, 一切只为了讲好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
[2][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 (夫妻) .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美]威尔·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
[6][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故事结构教学 篇7
麦基是世界上著名和备受推崇的编剧教练。在其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 他认为故事满足了人性的一个根本需要, 抓住了生活的模式——并不仅仅通过理性活动, 而是通过私人的情感经历。
《蓝色情人节》又名《有人喜欢蓝》, 是一部上映于2010年12月的美国爱情片, 迪恩和辛迪即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结婚六年的夫妻, 伴随着“七年之痒”的到来, 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影片内容梳理为如下21个片段:
1、家庭生活描述:迪恩和女儿找狗、叫辛迪起床, 全家吃早饭, 夫妻俩看女儿演出, 接送孩子上学;
2、迪恩在搬家公司上班, 很有爱心地给患病的沃尔特整理房间;
3、夫妻俩葬狗, 迪恩订旅馆 (矛盾出现:辛迪坚持要去上班, 迪恩想出去放松一下) , 辛迪超市遇见鲍比 (可能让其怀孕的男人) , 夫妻俩因为鲍比吵架;
4、辛迪去看练摔跤的鲍比, 辛迪与外婆、父母生活片段;辛迪与鲍比发生关系且没有防护措施;
5、夫妻二人到旅馆;
6、鲍比给辛迪道歉但被拒绝;辛迪和迪恩在一个夜晚弹琴唱歌;
7、二人在旅馆聊天, 迪恩表明自己工作的目的就是和妻女过简单快乐的生活;夫妻生活已没有激情, 迪恩被关在门外;
8、辛迪怀孕, 迪恩决定娶她并成家;
9、辛迪一大早被医院电话叫醒, 留下纸条离开;迪恩喝酒并计划去医院找辛迪;
10、鲍比电话威胁辛迪, 迪恩被鲍比等人打伤;
11、上司对辛迪有暧昧;迪恩到医院, 辛迪的同事对迪恩的态度不好, 迪恩见到辛迪和上司聊天产生误会并闹事, 迪恩生气扔掉戒指但又找戒指;
12、迪恩到辛迪家求婚;迪恩向辛迪家人讲述自己父母的婚姻, 暗示渴望有温暖完整的家庭;
13、二人到辛迪父母家 (爱情和婚姻开始的地方) 并讨论离婚及孩子的问题;
14、二人决定登记结婚;
15、二人都十分痛苦, 迪恩祈求辛迪给他机会;
16、二人在牧师面前深情对视;
17、二人拥抱并互相道歉;
18、二人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
19、辛迪挣脱迪恩, 并说出自己需要自由空间;
20、二人哭着并满怀深情离开结婚登记处;
21、情人节当晚迪恩离开父母家, 二人婚姻的终结。
影片的故事很普通, 原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 然后以一种独特的, 具有文化性的手法对它进行修饰。在叙事结构中, 最典型的是英雄故事模式, 即英雄罹难—冲突—解决, 这种叙事模式就如新闻报道模式即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在《蓝色情人节》中, 我们仍可以找到线性的叙事, 不过剪辑者采用了另一种线性叙事:两条故事线索, 一条描述现在发生的事情, 一条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 把现在和过去分别剪成碎片, 一个现在片段和一个过去片段组成一个单位, 这样的单位依次排开放在时间轴上。当现在和过去相对的核心事件配对完了, 以现在结尾。通过解析, 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一条回忆的叙事线索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婚前的职业和经历, 一条现实的叙事线索是男女主人公婚后六年日常衣食住行。两条线连接在一起, 中间略去的婚后6年有了孩子之后的平淡日子, 为了衬托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厌倦, 省去的日子就如复印一般, 不再详叙。二十一个现实与过去相间的片段, 组成十组故事, 结尾单独成段。
根据麦基的故事理论, 故事的背景是四维的, 包括时代、期限、地点、冲突层面四个维度。时代是一个故事在时间中的位置, 影片描述的时代与观众生活的时代相吻合, 这样更能拉近创作者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期限是故事在时间中的长度。显然, 影片采用了省略的手法, 有故事时间, 没有话语时间, 镜头转换之间的内容被省略了, 本篇省略了主人公婚后生活的六年时间;地点是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 即郊区的家、父母的家、学校、医院、便利店;冲突层面是故事在人类斗争等级体系中的位置, 二人的冲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于未来的规划及生活的意义和追求上的不同。
麦基认为一个故事是由五个部分组成: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
(一) 激励事件。它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对于《蓝色情人节》这部影片来说, 激励事件就是女主人公辛迪怀孕, 迪恩决定和辛迪结婚成家立业。如果辛迪没有怀孕, 故事情节很有可能不一样。
(二) 进展纠葛。进展纠葛是指当人物面临越来越强大的对抗力量时, 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 创造出一系列的事件, 这些事件依次发生, 经过了一个个无法回归的点。影片中女主人公对丈夫女儿吃饭的心不在焉, 对丈夫心爱宠物的粗心大意, 男主人公每天浑浑噩噩的散漫生活都已显示出家庭生活的平淡乏味, 潜藏着危机。
(三) 危机。危机是故事的必备场景, 是在不可调和的两善之间和选择或者对两恶之轻的选择, 或者同时面对两种情况的选择, 它将人物置于生活最大的压力之下。当想象与现实发生出现不同, 人们之间的矛盾终究会爆发出来。
影片中二人在不成熟的年龄结婚, 辛迪答应结婚或许是因为无助, 本质上源于对责任的恐惧。片中辛迪在便利店遇到老情人鲍比时强调自己没有出过轨, 这个强调潜在地让辛迪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婚姻。一旦她带着不安分的心审视比较, 矛盾必然会喷涌出来, 只是恰好时间在婚后6年而已。男主人公迪恩也没有改变, 让好强的老婆实在忍无可忍。
(四) 高潮。结构的功能是提供不断增强的压力, 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 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的抉择和行动。迪恩酒后去医院大闹, 给了辛迪一个解脱的借口, 如导火索一般终于点燃了辛迪早已累积的怨气和不满。处于急流漩涡中的人物, 最终采取的那一行动, 必然成为故事中最重大的事件。本篇的高潮就是辛迪吼出要“我要离婚”。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本质上并不相互了解, 价值观并不一致, 婚后也没有进行耐心坦白的沟通, 等矛盾淤积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 再想挽回已没有可能。
(五) 结局。根据麦基的理论, 如果一个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 并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情感, 则被称为闭合式结局。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未满足的情感, 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故事最后在女主人公辛迪父亲家结束, 尽管两人互相道歉互相拥抱, 也没有改变最后的结局。迪恩和妻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二人的婚姻在情人节傍晚的绚烂焰火中落幕。观众的所有情感都已被满足故事有了闭合式的结局, 留给观众的是对电影人物及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工作等的思考。
结合麦基的故事理论, 通过对电影《蓝色情人节》内容结构的分析, 发现讲故事者是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发现和挖掘故事的:第一, 为了重塑平衡状态, 主人公想要什么?在影片中女主人公辛迪想平衡家庭和事业, 迪恩想平衡家庭和婚姻。第二, 什么阻止主人公满足他/她的渴望?阻止辛迪的是“不上进”的迪恩, 繁琐的家庭生活, 甚至包括从郊区家里到工作地点两个小时的车程。第三, 面对这些对手, 主人公打算采取什么行动达到愿望。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 讲故事者发现他们角色的真性情, 因为一个人在压力下做的选择最能揭示他/她的真性情。辛迪终于爆发, 提出离婚, 迪恩则苦苦哀求力图维护家庭完整性。最后, 讲故事者问自己, “我相信这些吗?是不是既没有夸大, 也没有对挣扎的吹捧?这是一个虔诚的讲述吗?”自我意识是所有伟大故事叙述的根基。影片中迪恩逗孩子的画面, 女主人公辛迪对大闹医院的丈夫忍无可忍吼出要离婚的片段, 迪恩祈求妻子给自己机会的场景, 都是对普通观众观后反应的大胆推测。影片背后的讲故事者对自己人性了解越多, 就越能体察他人的人性, 体察他们内心的善恶之争。以同理心照顾观众的情感, 一个故事, 巧妙的结构, 就构成了一个吸引受众的文本。当这种同理心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不止是电影, 包括所有的文本都会在受众间广为传播。
参考文献
[1]、《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美]罗伯特.麦基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故事结构教学 篇8
关键词:巴特比,老律师,本我,自我,超我
1、引言
《誊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 (Bartleby, the Scrivener: A Story of Wall Street) 是美国著名作家赫曼 • 麦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 于1853 年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此小说发表伊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巴特比的誊写员。巴特比性格孤僻, 不喜与人交往。虽勤奋工作, 但并非毫无原则地服从上司的命令。一旦事与愿违, 他就会直接拒绝。最后, 连誊写这一本职工作也彻底放弃。不管老律师如何威逼利诱, 巴特比总是重复着“我不愿意”。忍无可忍之下, 老律师将事务所搬至别处。巴特比不愿离开原来的事务所, 新的租户就以流浪汉的罪名将其投入监狱。巴特比在狱中绝食而死。
2、本我、自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 (1923) 中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 (trip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 说, 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指生而有之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对社会道德不屑一顾。按照快乐原则, 一味追求享乐。自我, 指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它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 和含有情欲的本我形成对照”[3][P126]。自我按照现实原则, 对本我进行监督, 并适当满足本我的一些要求。自我的大部分精力就消耗在了压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上。超我, 指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代表良心, 追求完美。超我按照“道德原则”[4][P62], 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 人格就会正常发展。自我如若能使本我与超我和睦相处, “人就可以按照社会所接受的原则生存并获得快乐”[1][P60]。
3、老律师与巴特比
老律师自私自利。为使员工给他创造最大的利益, 他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老律师非常清楚誊写员这一职业, “耗人精力, 令人紧张, 有时甚至到忙乱不堪的程度”[2][P85], 但他仍希望员工能昼夜不停地誊写。员工“火鸡” (Turkey) 年逾五旬、嗜酒如命且过了中午就会暴躁不安。老律师曾用年老的借口劝说“火鸡”在下午的时候回家休息, 看似为“火鸡”着想, 实则不愿在得不到利润时支付薪水。员工们原本有名有姓, 但逐渐都被绰号所取代, 如“火鸡”、“钳子” (Nippers) 、“姜汁饼” (Ginger Nut) 。把活生生的人鄙夷地称作动物、工具和食物。在老律师的压迫下, 他们终日忙于机械性工作, 已形同机器。
老律师还非常虚伪。讲述巴特比的故事时, 他刻意美化自己, 并极力为自己开脱罪行, 他想树立一个关怀下属、体贴员工的好领导形象。事实却确远非如此。为使利益最大化, 老律师希望“火鸡”下午不来上班。为摆脱巴特比, 起初时, 老律师还能装作和颜悦色地去劝说。发现巴特比油盐不进时, 他就撕下伪装, 开始无情地谴责巴特比, 并果断地把事务所移至他处。老律师认为自己也是迫于无奈, 并且“十分地不忍与心痛”[2][P157]。巴特比被投进监狱后, 老律师虽有去看望他, 但并非心甘情愿。总之, 老律师想把责任推卸干净。
老律师是华尔街中产阶级权益的代表。为追逐利益, 他泯灭人性。他希望生活舒适, 拒绝任何痛苦。老律师想做个“好人”, 但又克服不了自己的自私与贪婪。巴特比的行为使老律师极为惶恐, 他也因此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功利主义, 但他终究是个实际的人, 同情并不妨碍他采取措施摆脱于己无用的巴特比。老律师始终把得失放在首位。自我就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做出调整, 以更轻松、舒适地生活。但是, 老律师也在这安逸中逐渐地丧失自己的灵魂。
巴特比非常叛逆。表面看来, 他很温顺, 但事实上他并不像当时美国社会上的普通誊写员那样会无条件地完成老板交代的任何事宜。若是他不愿意, 即便老律师让他帮忙做一件小事时, 他都会当面拒绝。一个下属居然敢直言不讳地拒绝上司交代的事情, 这让老律师颇为震惊。之后老律师发现, 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有时为表达自己的不满, 巴特比从椅子上起身时还特意制造些噪音。最后, 他连誊写也不做了。
巴特比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他痛恨这个社会, 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它。在他看来, 不只是在华盛顿、华尔街, 也许在全世界都没有正义、友爱等这些美好的事物存在。他绝望了, 于是他放弃挣扎, 用微笑来面对死亡。被投进监狱后, 巴特比“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面前没有生命的墙壁”[2][P165]。里奥 • 马克思认为:“在《缮写员巴特比》中充斥着墙的意象”[5][P79]。“墙”隔开的不只是空间,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冰冷的砖墙象征着当时人情冷漠的社会。巴特比选择孤独地死去正是对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的有力控诉。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结构”理论的角度看, 巴特比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复杂混合体。他对社会强烈不满, 不想做任何有违他意愿的事, 因此他总是以满足本我的意愿行事, 包括绝食而死。然而, 他又清楚地知道他不能只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他必须赚钱糊口。巴特比人格中的本我比自我和超我强大很多。超我要求巴特比用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做事, 然而本我却怂恿他及时、完全地释放自己。不幸的是, 自我没有能力使二者协调到一个完美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巴特比痛苦不堪的根源, 也是其人格中致命的缺陷。
4、悲剧之因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 社会冲突不断发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崛起, 人们越来越看重经济生产, 并认为活着的唯一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人们之间的交往以物质为基础, 没有关爱和理解, 人们也因此常常陷入孤僻、苦闷的境地。在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的影响下, 大多数人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中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巴特比对这种建立在物质之上, 缺乏温暖与关爱的社会彻底眼厌倦。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他的人生犹如“死信”, 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本我让他随心所欲, 超我却又强加给他诸多条条框框, 自我想调和二者, 但无奈本我过于强大。既然活着让他如此痛苦, 死亡于他而言就魅力无穷。因此, 巴特比决定屈服于本我, 有尊严地离开这个冷漠无情的世界。
5、结语
觉醒后的巴特比不愿重复无意义的事, 宁死也不屈服于他人意志。于巴特比而言, 俗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生命固然可贵, 但自由与尊严更为重要。与其苟延残喘, 不如潇洒地死去。
巴特比选择死亡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但同时也说明了他的懦弱。死亡并不意味着解脱, 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从巴特比的悲剧可知, 建立强大的自我非常重要。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和冲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若是本我太强, 各种各样的悲剧就会发生。强大的自我能找到更合适的方式化解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使人格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陈晨, 陆向鹏.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视角解读《抄写员巴特尔比》中的人物形象[J].文史资料, 2008 (1) :59-61.
[2]赫曼·麦尔维尔.徐增同译.缮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A].英美短篇小说荟萃[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0.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