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构(精选12篇)
课堂教学结构 篇1
1 结构化学课程的功能和特点
结构化学课程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通过探讨物质的静态结构,使学生掌握微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获得原子、分子及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了解研究分子和晶体结构的近代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该课程是从微观层面解释化学实验现象的理论基础,对深入理解及研究化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涵盖于各化学分支,是化学各相关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对锻炼学生思维(想象,逻辑,抽象,交叉)、开发学生智力(分析,批判,综合,衍变)、发展学生能力(发现、解决、表述、总结) 有着重要作用。
依据多年的结构化学教学实践,我们把结构化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四性三多二少一难”。
四性指基础性、重要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结构化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可由图1很好地体现,此外,学会结构化学才能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即“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测试+理论分析”;结构化学主要讨论微观粒子的状态和运动规律,所以抽象深奥;结构化学研究物质结构的核心方法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演绎法,所以逻辑性很强。
三多指知识多、原理多和思维形式多(演绎思维、归纳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二少指学时少(54学时)和优质课程资源少。
一难是教学难,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基本原理多,范畴的界定和之间的关系较难全面掌握;二是原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数理基础(化学系学生的数理基础普遍不好),同时还需要较好的专业基础;三是能够与理论直接联系的实际例子少,显得理论格外抽象。普通学生自己学会结构化学不太现实,很多学生“上课时还明白,课后看书却不懂”。所以教学方法的探索和革新始终是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
2结构化学常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新举措
教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断解决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里我们把结构化学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三个。
(1)结构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太多与学时过少的矛盾。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结构化学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增长速度迅猛,然而教学时数不增反减。考虑到学生实际(考研的多)和教学要求,目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而不是删减教学内容。因为当前考研试题中结构化学所占分数比例较大,而且知识覆盖面很广,但是学生自学收效甚微,所以删减教学内容的方法实不可取,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只能是优化知识结构。多媒体教学的突出优势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普遍在使用。但是结构化学课程概念多、原理多、数学推导多,多媒体的节奏稍有控制不当就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和联想空间,反会降低教学效果。
(2)结构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矛盾。该课程不仅知识多而且难度大,所以为了效率而增大课堂知识容量,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联想空间萎缩,课上学的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佳。“启发式”教学法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来提高知识的课堂传授效果,但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并且能够迁移,然而结构化学对于学生的数理化基础都有较高要求,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法,是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来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效果好),不过此类方法除了依赖学生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不太适合结构化学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课程。所以结构化学的课堂教学仍是以讲授法为主,这一点可以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上所列的国家级“结构化学精品课”课程录像中轻易地看出。
(3)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矛盾,这是较高层面的矛盾。结构化学知识点多、难点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知识细节的讲解中,而忽视了知识的宏观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讲授(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了挺多知识点,但是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系统,所以容易混淆和忘记,也不会用,未能形成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KM 教学法)”,杨炳儒教授在2011年4月对该法进行过详细阐述[1]。该法把“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作为组织教学语言与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即基于知识本体之上的“知识逻辑结构”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遵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它们组织起来就形成知识逻辑结构图(知识链图或知识网图),这些图清晰地揭示了知识点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按图索骥,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指导作用。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直以这种方法为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查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发布的15个高校的结构化学精品课以及部分兄弟院校的结构化学课程网站,我们发现应用这种方法的学校很少,只有两个高校(陕西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提及到了这种方法(他们的命名是“框架结构教学法”)。所以我们想写篇文章倡议大家采用“知识逻辑结构教学法”,以便更多的学生受益。
3 落实“知识逻辑结构教学法”的方法
应用“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能够解决结构化学课程“难度高容量大课时少”的难题,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若想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制作出“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 课件(使知识逻辑结构图时刻显示在教学屏幕上,而不是在教师的脑子里,才能实际地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和掌握知识结构),并合理结合“启发式教学法”;要坚持“先搭架、后填充、再诱导”和“少而精”的原则。具体操作时可分三步。
第一步,备课时按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性来确立逻辑结构和知识框架,构造知识逻辑结构图。在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沿着各个“脉络”去发展延伸,将各相应部分加入全部细节,从而扩充并上升到知识的总体状态。这时已不是原来教材中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罗列,而是高视角的、有牢固支撑的知识概型。这样的知识是成串、成套的,是具有“空间”结构的,而不是“平面”结构的简单展现。
第二步,选用先进的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开发“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为落实知识逻辑结构图的功能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课件的模式和功能在第4部分介绍。
第三步,课堂上以知识逻辑结构图为纲(课件展示,要让学生看见),再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对重点、难点与关键点进行精讲,余者可自学。
4 “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的模式和功能
与传统PPT课件不同,“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在教学页面上不仅要展示知识,而且要展示知识的逻辑结构。具体的显示模式可以借助作者所开发课件的两个具体页面来形象体现。比如“分子的点群”的知识逻辑结构图,显示在课件上的结果如图2a。
讲解单轴群中的Sn群时,单击Sn链接,课件显示效果如图2b。
采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能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快速记忆并形成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保持,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论述了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总结了常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找到了提高结构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即采用“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制作并使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并适当结合“启发式教学法”。
关键词:知识逻辑结构,课件,结构化学,教法
参考文献
[1]杨炳儒,马楠,谢永红.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57-59.
[2]陈光巨,李宗和.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关于结构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大学化学,1998,13(5):15-17.
[3]陈建中,林树坤,黄长沧,等.结构化学课程特色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大学化学,2006,21(1):17-19.
课堂教学结构 篇2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课堂教学当然有自身的结构.所谓结构是指在某个系统范围内元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包含着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和信息往来.课的结构,就是指一节课的各个要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反映了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一堂课的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然而,人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还不从分.教育史上有过两种影响深远的结构模式,即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四短论”和苏联教育家N.A凯洛尔的“五环节”。赫尔巴特把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明了—联合—概括—应用”,视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凯洛夫则把教师的施教程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取代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知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着一本质。也没有反映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性特点。而凡是结构是一种整体的存在,对课堂结构的分析,如果不表现出它的整体性,就不可能揭示出课堂教育的基本规律,自然,也就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它自身。事实上,这两种结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教学模式的结构是由教学模式包括的诸因素有规律地构成的系统。完整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一般包括如下因素:(1)主题
教学模式的主题因素指教学模式来意成立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主题因素在教学模式结构中即自成独立的因素,又渗透或蕴含在其他因素之中,其他因素都是依据主题因素而建立的。例如国外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结构包括的主题因素就是信息加工的理论,无指导者教学模式结构包含的主题因素就人本注意教学思想。(2)目标
任何教育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立的。目标是教学目标结构的核心因素是通过科学探索的逻辑分析,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无指导者教学模式结构的目标因素是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教育的能力。
(3)条件(或称手段)
条件因素指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条件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又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教学时间与空间等。(4)程序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教学的逻辑骤、个步骤完成的任务等。例如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或步骤,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结构操作程序分为情景、问题、假设、解决、验证五个阶段或步骤。(5)评价
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评价方法、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因而评价方法和标准也就不同。所以一个教学模式一般要规定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例如美国布鲁牧的掌握教学模式结构的评价因素不同于标准化评价,它的标准是效标参照性的。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这五个因素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地来说,任何教学模式都要包含着五个因素,至于个因素的具体内容,则教学模式的不同而不同。1.心理结构
目前,在这方面已有人作了尝试。入维纳—马克思模式就是其中之一。维纳Winner(和马克思(R.W.Marx)用信息论的观点来描绘教学系统的心理结构模式.(见上图)这一模式是有一定道理的.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过程前变量、过程内变量、过程后变量),并分析了教师和学生在过程内的信息处理和互相作用。但作为教学的纵向模式则似太笼统。如稍加改造,使之成为教学的横剖模式,择优独到之处,也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2.阶段结构
人类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因而教学过程也可相应地划分为下述四个阶段,即:在计划或规划(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执行),使学生形成新概念,掌握新方法(第二阶段),再通过应用等方式,检查知识掌握的情况(第三阶段),并作总结,提供总结性反馈信息(第四阶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的下一个周期中加以考虑.至此,教学活动咱搞一个段落.这四个阶段就是教学的一般模式,或称教学论模式.这四个阶段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只有迁移阶段的任务成了,才能进入下个阶段。他们的基本顺序是稳定的。
但是,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是统一教学活动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一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各有自己的独立的活动,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教学的这一般模式(规划、执行、检查、亚总结)需在教授模式和学习亚模式中展开具体化。
教学的教授亚模式就是教师的活动顺序,它包括备课、讲课、检查和小结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环节也是相对稳定的。而备课、讲课等具体由哪些要素或几个小节组成,即该如何教,则是可变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提供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科和所有类型的教授统一图式。教授亚模式的顺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教学论模式、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的特点及各种类型教学的具体情况(一句话就是教学系统的特点)决定的。正是在此,铁系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的艺术和技巧,也即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生的学习亚模式,是反映学生学习(思维)过程的。它具有预习、听课、巩固运用(自我检查)和小结等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环节的顺序也是基本稳定的。心理学家已查明,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从动机阶段开始,经过注意选择性知觉(感觉),然后进行同化或顺应等操作理解和领悟新知识(获得阶段),再到保持、概括(迁移)、作业(反映)、反馈。至此,学习过程告一段落。这是一般的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模式。问题教学的学习模式则与有别,它一般由情况、问题、提出假设、对假设进行推演、验证等五个环节组成。而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与这两者又有不同,它更重实际操作(练习)。总之,学习亚模式也是可变的,它应依据教学的一般模式、教师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特点(即教学系统的特点)等决定。在此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如果把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系统的内涵作一比较,便可发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与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在一些方面是相似的。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给系统下了这样的定义,即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该定义强调两点:(1)系统是由相互的要素够构成的;(2)系统与环境发生关系。因此,教学模式的要素,是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过程便是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发展、完善、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其作用。这说明,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发生关系。系统在动态状态下不发生结构变化,这就形成了系统的稳态和平衡特点。而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后,会在结构上保持相对稳定;系统中的要素,需要一定的组织规则和形式,这些组织规则和形式便是结构。而教学模式中的结构,则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协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规则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情况可以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得到验证。赫尔巴特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提出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并且给教师规定了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应采用的相应的教学方法。
这一模式后经赫尔巴特的信徒们即赫尔巴特学派发展完善,比较形成了有名的五段教学模式.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与这五段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历史悠久的班级上课制。这就是说,教学模式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单由教学方法组成的,这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方法只是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之一。
3.横剖结构
探讨教学过程中某一时刻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模式。在教学系统中的活动实际上都是信息活动:信息的接受(接收)、转换、输入、加工、储存和输出。这些信息活动在任何教学系统计教学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能发现的。因此,用信息来描绘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使可行的。
关于这一模式图,说明如下:
(1)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信息源,又都是信细接受器。师生双方所接受的信息不是和双方输出的信息完全一样的,它经过了各自的选择处理(过滤)。
(2)在教学系统的信息活动中,包含这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认为有两个亚系统或子系统:一是教师的信息处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一是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这两个子系统之间无时无刻的互相作用着。但这两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仔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平形式的,属统一主体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市交差式的,属不同主体的。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时非常活跃的。师生的行为既是反应,又是信息。
(3)教学系统的信息传递活动是通过反馈来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教学系统中的反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和学生两亚系统之间的反馈联系。它由教师和学生一同来实现。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态度反映中获得反馈信息,来调控自己的学习;教师则通过多观察学生的表现、提问(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回答)等,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教学系统中的另一种反馈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两亚系统内部的反馈联系,可称为“超短反馈”或“自我反馈”。它是教师和学生各自自己实现的。这一反馈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各自对自己的信息加工处理和行为表现进行自我“检测”。在教学过程的信息活动中,自我反馈对于调控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4.阶段—方法结构
可以把教学模式看作是教师根据数学亩的和教学仍无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协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系统。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篇3
一.授课老师应该从整体角度进行学习任务设计
老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应站在全体学生的角度考虑。如果老师在上课之前仔细研读课本上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帮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保持清晰的思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还应该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清晰的讲课思路和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备因素。
二.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无数的实际案例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老师们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质量,更要注意处理好和学生们的关系。老师们在与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应该注意维护学生们的自尊心,要多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另外,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老师还应该经常和学生们谈心,了解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应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合理科学的教学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如果缺乏科学的教学观念,即使具有再好的语文教科书,再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育发展仍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建立起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在转变教学观念时,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渐渐地被时代淘汰了。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语文课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素质教育的方式。另外,老师们在教学生们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老师们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鼓励小学生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过去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会使得学生们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每天被迫接受老师们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而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缺点,让同学们可以在兴趣的推动下快乐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语文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语文的课堂学习中,不断地教授给学生们新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更好地通过学生们来展现出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化。
四.因材施教
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会有所不同。老师们如果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就应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小学生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们都比较活泼好动,过于枯燥的学习内容和过于压抑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活泼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的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满足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课堂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探索 篇4
从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来看, 首先要重视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所谓结构, 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长期以来, 语文课与别的许多课一样, 每一堂大致设有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 这样“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算不算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呢?
诚然, 从“五个环节”的外部标识来看, 它们能够称得上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进行了相应的“搭配”和“排列”, 但是, 仔细推敲, 它们只是一个“过程”的连续, 是几个只有外部标志的“阶段”在形式上的组合。听有些语文课, 尽管“五个环节”完整得很, 但获得的印象, 并无“紧凑”、“完整”可言, 这就说明环节的“完整”, 并不就是结构的“谨严”, 正如一篇文章, 总有开头、主题、结尾或起承转合, 但他们并不就是文章的结构一样。
课堂教学的结构, 不应当是对于上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做简单的划分和分配, 而应当以教学这一富有特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从而确定其原则。教学的过程, 事实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解并比较熟练地掌握知识, 同时培养有关的能力, 发展相应的智力的过程。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应当是与所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相一致的。那就是从感性到理性, 学会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并由认识到实践, 学会从吸收到运用, 用理论指导实践, 即学会知识的转移,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有了这两个飞跃, “认识”方能比较完全。当然, 认识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 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
从课堂教学结构来看, 其次应重视组成部分的综合性。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结构课堂教学, 就为课堂教学的“结构”敷设了一条“主轴”, 围绕课堂教学纵向发展的“主轴”, 首先要摆正教师、学生和课本三者的关系。有些教师对于三者关系的处理是:教师———课本———学生, 即教师通过对于课本的教学, 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另一些教师的处理是教师———学生———课本, 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内因”去理解并掌握课本。显然, 第二种的处理, 才是正确的办法。还要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尽可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而不是“各自为政”, 分别完成。课堂上要畅通“反馈”的渠道。由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尝试”和“发展”, 学生的尝试势必有深有浅之分, 发现也势必有误、偏全之别。而由于学生在课堂里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 学生的水平有参差。认识事物的速度和程度势必有高低, 他们作出的“反馈”也是必有差异。这样, 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思维“反馈”, 教师也就善于扑捉这些反馈, 并有意识地使他们产生“撞击”或“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就不至于成为教师信息的简单传递。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 以及注意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围绕按学生认识规律安排的纵向的“主轴”, 就有可能形成有著有辅、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进行学习, 学生就有可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结构还要重视不拘一格的应变力。感知、深化、迁移, 是对学生认识过程的简便的划分, 就这三者而言, 它们也并不能截然划分, 往往在深化中有感知, 在感知中有迁移, 而迁移则是另一个层次上的感知和深化。所以教学得法的同志, 又总能因人、因时而异, 不拘一格, 善于应变。总之, 当我们将现代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要求和方法, 这三者融会贯通的时候, 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将是确定无疑的。
浅谈“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篇5
江苏省苏州市湘城中学
施建新
邮编:215138
本学期以来,我根据教改要求和高三学生的实际,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我所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称之为“学导式”模式.
所谓“学导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学入手,以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我在学生自学辅导和教师适当启发的基础上形成的,下面就谈一点对此模式的浅见。
一、实行这一模式的要求
1、学生在导前,自学为主,把学习质疑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的“教”集中在“导”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发展,“教”要为“学”服务。
3、学、导结合,“教”“学”相长。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 一,做到及时反馈,力求实效。
二、“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确定的,每节课的45分钟也是固定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学导”功能,只有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合理安排课堂结构的各环节,尽可能做到规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学导式”教学的课堂结构通常分四个环节,即:自学——质疑——精讲——演练,其中演练是“学导式”综合开发学生智能的主要环节。以上各环节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环环相加,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学是基础,精讲是条件,演练是综合发展。
当然,在每一节课中四个环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内容及教材深度的不同,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以真正达到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任务的目的。
三、“学导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学导式”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因此,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优化组合课堂45分钟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我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l、“学导式”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它以自学、思考和讨论为主,学生自 己观察、辩认和分析,作出判断或结论。如我在讲“社会主义民主”这一节时,我把学习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特点、本质、内容等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较,从而自己得出社会主义民主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的结论。“学”以后马上“导”,我从书本内容出发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滥用职权、压制民主的现象,还存在官僚主义,民主生活中还有形式主义的东西存在,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新型民主的本质?这样就又引出了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更深一层了解到我们的民主尽管还不完善、还不成熟,但随着民主发展程度的提高,这种最高类型的民主终究会成为现实,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也终将会随民主制度的日趋完善而消失,而资本主义民主尽管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的本质,它仍是资产阶级专政。
2、“学导式”的重点放在开发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上,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开发和普遍发展,实行教书育人统一,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有机渗透,使知识、能力、提高觉悟得到综合效应。《教学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两类因素在起作用,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心理品质,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活动巨大影响的表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把一些基础理论灌输给学生,然后针对现实的政治生活,政治现象,自己领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
3、“学导式”是学在导前,因而能把教师从重复叙述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把导的效能转化到学生能动地开发自己智能上去,从而使差的跟得上,好的吃得饱,获得大面积提高。
减负增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改专家曾说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教师要想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效,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夯实自身的课堂教学。如何夯实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一)读透教材
读透教材,就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只有读透教材才能备好课。课前我们要理解、读透教材,把握文章的重点,对于文中的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文中涉及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只有我们读透了教材,正确地把握了知识的本质,才能找准提问的切入点,课堂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有效提问的基础保证。
(二)巧设问题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更是一门艺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问题到位,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的话,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的热情就越高,还能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积极性,让课堂都充满学生的求知欲,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
因此,教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授课文《最后一课》时,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自己的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有效的提问,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问题设得妙更要提得巧,也就是说提问要抓准时机,什么时候提,什么地方提,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我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上去就丢给学生一个问题,而是尽可能地创设情境,然后再提出问题,提问要抓住学生兴趣点的。例如我在教授《柳叶儿》时,先引读第一到三自然小节,了解每当柳叶儿抽芽时,作者总有尝尝柳叶儿的习惯。再引读最后一节,知道作者要告诉人们,没东西吃的时候柳叶儿可以救命。然后再提出问题“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柳叶儿,为什么说柳叶儿可以救命呢?让学生用心读课文,然后理解作者的特殊习惯。
教师只有读透教材,精心备课,上课时才能心中有丘壑,才能设得巧问得妙,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积极主动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明确目标,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执教者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因势利导,顺势而教;它要求执教者驾驭课堂、调动学生情绪、组织起师生互动;它是执教者教学理念、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展示。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在课堂上,选择何时讲授是基于学生情况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反应,了解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同阶段的变化,把握学生思维的量与质,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之时讲授,这是提高讲授效益的必然要求。如果教师无视学生需要,自以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想讲就讲,那即使教师讲得再有艺术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落下个“满堂灌”的罪名。我就听过这样一堂“满堂灌”的课,这位教师在教《国宝—大熊猫》时就无视学生的需要,他先让学生朗读第4节,提出“课文从哪两个方面说明它的可爱?”还没等学生思考好就自己指出了答案,接着又提问“文中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大熊猫喜欢嬉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得不全面时,教师自己就把答案讲解了一遍,一堂课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结束的。学生只是一味地在书上划出老师读的,记下老师讲的标准答案。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没兴趣。这样满堂灌的讲授是无效的。
有效讲授,还必须注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一种方法。它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点、能力点间的桥梁,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所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语文课堂上当教师改变话题重点或活动时,就会出现过渡。过渡是课堂上的常见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环节过渡到三味书屋,我是这样小结的:“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百草园优美的景色,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女蛇故事,冬天有趣的捕鸟活动,表现了儿时鲁迅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写作技巧上,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味书屋,一起感受鲁迅儿时的读书生活。请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重现教学重点的同时,又很自然地带出下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这样的过渡既目标明确又水到渠成。
三、时空结合,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舍得给学生以较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有些教师害怕将时间给学生,觉得把时间给学生会白白让时间浪费掉,所以紧紧地攥住时间不放,这样做其实并没有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使学生的活动沦为形式,成为空谈。endprint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可以静静地思考,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与同桌交流,相互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中让问题顺利地得到解决。这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后,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最感兴趣?说说你的理由,越充分越好。”让他们自己思考,互相讨论。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就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皇帝比较感兴趣,那两个织工其实是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我对那两个大臣比较感兴趣,他们明明没看到布匹,却在皇帝面前夸耀那两个骗子,说他们织得布是如何的美丽,其实他们是怕别人说他们蠢,更怕丢了现在的官职,我认为他们是胆小愚蠢的,也是虚伪的。”“我对那两个骗子很感兴趣,我觉得那两个骗子是很聪明的人,因为他们懂得抓住皇帝和大臣的弱点,他们才骗到了那么多的金币和布匹。”“我觉得小孩子很勇敢,他说出了大人们不敢说的真话”……从他们的踊跃发言中,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所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你会有惊奇的收获。
四、合理激励,提高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送去表扬和激励的话,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沉浸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班里有个女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课堂中属于“沉默寡言”的一类学生。上课时我对症下药,先让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她进行合理地鼓励:“你课上的表现进步很大”“你的朗读很精彩”“你思考问题很全面”“你的思维很敏捷”“你的课堂笔记写得真清楚,大家要向你学习”等等。课后,她很不自信地问过我:“老师,你认为我真的表现很好吗?”“是啊,无论是课上回答问题,还是做课后习题,你的表现都很棒啊。”并且让这个女生担任了语文小组长,渐渐的,我发现她回答问题不东张西望求助别人了,即使错了也会积极地找原因,举手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她说:“我现在很希望每天都有语文课。”所以合理的激励、适时的表扬,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上语文课到积极主动的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分子。
总之,减负增效就应着眼自身的课堂教学,要想夯实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多读书读透书,潜心钻研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定向: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长, 语文学习延伸和拓展的时间就有多长。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关键是打好提前仗, 预先布置学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科学创设目标, 要注意处理好“有目标与无目标、多目标与少目标、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的关系。我们通常从教材出发, 从教师个性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有人认为教师可以不规定学习目标, 完全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但要注意先擒后纵, 先抑后扬, 先导后放, 循序渐进。“无目标”有创新生成的可能, 也有无的放矢、脚踩泥径、泡沫活跃的可能。其实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 但又不必过度追求目标的达成。令学生获益, 给人们享受, 此即目标;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此亦目标。如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恪守”三维目标去设计, 节节课都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大目标, 兼有大目标又分解而成的若干小目标, 试想一节45分钟的课怎么能一一落实若干目标?那将是怎样的高耗低效?三维目标的意识虽好, 但机械对应, 逐条落实就不科学, 厚此薄彼, 彼此割裂孤立更不可取。宜少而精, 集中而明确。只偏重从教师层面出发的教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要想彰显语文性、文学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质,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务必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转化。“学生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 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学生目标”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适当, 并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实施强化目标教学,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以求获得高效创新的良好效果。
二.定题:抓住重点设计问题, 牵一发而激活全身
课时有限而且缩减, 教学内容却不减少。今后的教学将不仅仅是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而更像是解决“一缸水”和“一杯酒”的关系, 教师要开怀痛饮“一缸水”, 绣口一吐就该是味比茅台五粮液的“一杯酒”, 奉献给学生去品呷和营养, 为中华之振兴而茁壮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前熟读研究和深挖教材, 抓住重点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并且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 组织实施教学, 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的立体活动, 层层深入文章脉旨, 使学生自主活动贯穿课堂全局。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可以“掐头取尾”, 可以“中间开花”, 也可以“脱胎换骨”, 只要从课文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 就算过河摸着了石头。语文问题的解决, 语文教学的成功, 也许有许多决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它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使学生学有动力, 习有兴趣, 读之有味, 写之有物。教师要利用组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谈读写体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体味“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知行合一境界。夸张地说, 离开生活也许语文学习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让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学生就会用心灵感悟生活, 认识更加理性, 解题更加灵活, 情感更加丰富, 思想更加深邃, 真正善学乐学起来。
三.定矩:梳理归纳知识练习, 形成专题学习模块
不以规矩, 难以成方圆。不仅要梳理归纳基础知识, 还要梳理归纳各类习题, 尤其是建立错题本, 形成一系列专题学习模块, 这样既有利于牢固识记, 也有利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习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但规矩太多, 也未必成方圆, 这必须紧紧围绕基础知识点、训练点和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对整个教学模式与环境的二次开发、合理重构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突破原有的教学主体之间关系的陈旧理念, 并做相应的实践, 采用“师生换位法”的教学模式。譬如选修课特别需要注重探求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崭新的学习情境 (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 中, 使她们肩负“接受”“输出”的双重艰巨任务, 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具体步骤如下:1.分题:采取专题研究式, 和学生共同将文本分列出若干专题;2.查找:运用小组合作方式, 各组自选专题, 组长分工安排, 教师以组员身份加入研究小组, 和学生一道深入图书室、阅览室查询资料;3.汇总: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综合, 讨论琢磨, 确立发言人或授课者。4.展示:学生走上讲台充任教师角色, 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专题研究成果, 征询大家建议。
四.定式:大力实施分组教学, 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性学习”业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当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主流教法, 而分组教学则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建立学习小组, 每组各科均设立一名学习组长, 由该科学习优秀者担任;组织上好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学生乐群善学, 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现代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外引导学生借助电脑网络、图书室等诸种途径来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具有综合性, 它融合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学科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内容上考查字词句篇等内容, 能力上体现的是读写两大语文能力, 即文学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合作性, 分组合作,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相得益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生成新思想,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诞生新境界。众人拾柴火焰高, 百姓佐料石羹香。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由此“细节探究”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抓手。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出了以文中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为抓手, 以细节的再现、体味、解析为主体, 以从神态剖析到心理琢磨, 从心理琢磨再到形象分析为脉络的教学过程。课堂实践中, 学生兴味盎然, 学生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真正自主的展示, 收效甚硕。具体操作如下:1.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现项羽神态的句子。2.让学生结合全文, 紧紧围绕细节 (句子中的关键词) 就课堂中心问题———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组开展讨论, 交流探究结果。3.教师相机点拨, 拓展延伸。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用此法探究文中刘邦的形象。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篇8
一、自学质疑环节,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其基本程序为“复习检查—导入新课—讲读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结构模式基本上是从教师角度来考虑的,教师几乎都是先讲例题,然后出示练习题做做,最后布置作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学生自学为主。小学生富有幻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但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常常会因为自己能发现问题而感到高兴。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先讲了《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1/5,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桃子总数的1/5。当他偷吃了4天后,又要饱餐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这样的故事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平均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5,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这样最后剩下的桃子正好是总数的1/5,因而可求出桃子总数:20÷1/5=100。
二、互动探究环节,让学生快乐学习
互动学习、教学相长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课堂因互动而鲜活,学生因互动而成长,互动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互动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
(一)师生互动,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生生互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站在他们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1. 交流学习,营造民主评议氛围。
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交流的良好习惯。如:展开“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什么”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等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2. 大胆发问,标新立异。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互相表达看法,提意见、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或同学不一致时,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或同学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问题。
3. 寻找优点,体验成功。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讨论点拨环节,让学生学会思考
要想教会学生思考,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讨论。课堂不只是学生回答问题,还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这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可以自主地获取有关信息,而且思维能够受到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使原来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错误的内容得到及时修正。
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观察植物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学生每张5元,植物园有规定满10人可购买团体票,每张票6元。想一想怎样买票合算呢?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自己设计买票方案,学生一般想到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50名学生买学生票,3名教师买成人票,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50+10×3=280元;第二种方案是:全部购买团体票,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6×53=318元。这时我提示学生能不能既买团体票又买学生票,并让学生思考再一起讨论讨论,经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终于想到了第三种方案:让3名教师和7名学生一起购买团体票,其余学生买学生票,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10×6+43×5=275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第三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都省钱,三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三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长了智慧和才干。
自学是讨论的基础,而讨论又是自学的深入和发展。学生的讨论需要教师艺术化的点拨,点拨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指导环节,让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
学生上课敢说只是发展思维的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完“6+几”的算式后,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前面已经学过的7+6=13、8+6=14、9+6=15,想想怎样才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学生通过反思“6+几”的计算过程,就不难概括出“6+几”的计算方法了。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反应很快,而且正确,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则让他们想想错在哪里,帮助他们正确思维,加深理解,最终形成能力。
五、反馈矫正环节,让学生学会运用
“反馈”即信息反馈,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向老师反馈信息。“矫正”即针对学生错误的信息反馈,对知识的模糊点、缺漏,及时补救和矫正,给学生一个清楚、明白的答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反馈矫正阶段,对于学困生,要细心观察,主动关心,适当增加提问次数,多给练习机会。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题条、小黑板、表演等,题目的类型有填空、判断、改错等。活动方式上可采用竞赛、游戏等进行。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讨论,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起到自我矫正的效果。实践证明,反馈矫正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深化的过程,这样循环往复,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达到真正的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篇9
一、优化教学情境, 诱发主动探究
好的教学情境是发酵剂也是催化剂, 它能引发和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教学情境促成学生通过思考, 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联想和有目的地构建, 认同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 为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搭桥.因此, 作为教师, 更应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有效创设的方法多种, 常用的有巧设疑问、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等. (1) 巧设疑问.思维始于好奇, 始于疑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 在讲解面积时, 可设计日常生活中铺设地板砖相关的问题情境. (2) 提供材料.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 创设具有建构意义的情境,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 在讲授概率的问题时, 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现实生活中摸奖活动设计. (3) 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手段可以呈现形式多样的课堂, 为创设学习情境提供方便.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去展示数学问题, 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二、强化激励引导, 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如能促进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自主体验, 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问题的提出、结论的形成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就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 是新旧知识的碰撞及重组, 学生的多种经验相互作用, 使其认知水平螺旋式上升,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为基础对各种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创造性地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确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 在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时, 学生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直接写出30°和45°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容易求出30°、45°、60°的角的三角函数值.这样教学过程清晰, 学生掌握效果好.又如, 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的问题情境:在△ABC中, AB=AC, 不留神, 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抹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 再以BC为一边, B点为顶点作∠B=∠C, 两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 过D点作BC的垂线, 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 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在△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 学生就能轻松地学好这部分知识.
三、注重及时反馈, 激发学习兴趣
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地反馈, 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 阐述观点, 吸纳他人之长, 及时作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 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对小组进行评价时, 可这样操作: (1) 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自我分析问题, 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 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 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3) 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的评比最佳小组, 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 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 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 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笔者以初中美术课程的《狂想书吧——书吧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创意服装设计》为案例, 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研究, 探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可行性道路。
一、优化分组, 协调成员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也是合作者、协调者、促进者。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 应积极营造适合探索和发现的合作学习的环境。
1. 分组原则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有两个要点:一是学生自愿组合;二是教师协调, 按照学生的差异 (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习风格特征等因素) 进行互补分组, 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男女生搭配, 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 小组的人数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而定。在《狂想书吧——书吧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创意服装设计》教学中, 将六人分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完成教学的设计和制作。
2. 选择小组组长
组长一般都会选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的, 平时在班内思维活跃、热情的, 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的学生。组长由学生推选产生, 学生的选择基本符合要求, 但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力求选出的组长在学习热情、态度、兴趣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带头作用, 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向心力和凝聚力。
3. 学生自组小组
学生自组小组采取“组长选组员, 组员选组长”的双向选择原则。自愿组合时, 小组往往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合作精神, 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能较理想地完成学习任务。
4. 教师协调小组
在自愿分组的基础上, 对小组进行适当补充性调整, 使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协调要以学生向心力和合作精神为主, 兼顾小组内成员互补, 要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使得小组间实力均衡, 以利学生通过竞争共同提高, 达到合作学习之目的。
二、适当引导, 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 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等, 无论怎样改换名称也没有改变教师的教学地位及其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方式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意见。例如, 《创意服装设计》分析创意元素时, 师生合作可以给生生合作起到非常有效的示范作用。在欣赏服装作品时, 教师先请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表见解, 表示对某些设计肯定或否定的看法, 如果否定就补充不同的意见, 并予以记录。然后再让各小组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服装设计作品模仿师生交流方法进行讨论,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互动性。
在完成作业时, 美术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能够较快较好地完成作业, 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小组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有一定困难, 需要更多引导。可通过先进小组介绍自己的经验、阅读设计创意笔记等方式帮助较落后的小组。经过多元引导, 学生灵感得到激发, 整体进步迅速。
教学中还发现, 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根本不知要如何进行合作。所以合作学习的一开始就要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 使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新课程要求教学中创造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环境。在新的要求下, 交流不再局限于以往师生之间的互动, 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甚至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初中同学还处于成长阶段, 容易模仿和亲近他人, 通过合作交流成员之间就能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在《狂想书吧——书吧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展现、自评互评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自主观察、分析、尝试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形成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小组合作中较少拘束, 成员之间的交流是相互的、平等的, 合作学习既独立又相互依赖。个人的想法可以变为多人的想法, 最终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融合。在一个小团体内给予个人更多的展现自我的空间, 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动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教师能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 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创意服装设计》很多内容是需要借助各种材料来完成的, 学生对材料的准备都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在设计制作过程中, 有的材料只用了一小部分, 有的材料又缺乏来源, 准备得不齐。通过合作, 各个小组材料和工具共享, 扩大了交往面, 使各组间形成合作和竞争关系, 在团队中让成员展示自我, 在合作中促进团队融合, 激发合作精神。
四、权重评价, 有效学习
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一种总体评价, 把学生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学生个体计分变为小组总体计分,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小组间的竞争格局。评价由鼓励学生个体竞争转为鼓励团队合作, 得出的成果也属于集体, 每个学生拥有分享权。例如, 《狂想书吧——书吧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评价:每位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小组成绩60%+小组课堂表现10%+组长评价30%。其中小组成绩由最后模型展示时, 各组选派一名同学为评委, 组成评委团, 给各组作品打分, 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与最低分, 取平均分。小组课堂表现根据教师每节课给予的评价综合打分。组长评价由各小组组长给各个成员打分, 分为态度责任、互助分享、合作倾听、发言展示、成果评价、自律自控六个项目。通过合作学习的实验,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与态度、思维及表达等方面均衡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 获取了有益的经验, 但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如:在学习中, 容易形成“头羊效应”, 使优秀学生或优秀团体完全占据主动;激发灵感和思维碰撞容易破坏课堂纪律;内向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依然不愿意发表见解, 等等,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改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以教学设计为先导,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以师生互助、生生互助为基本动力, 以多元评价为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中学美术教学实践, 论述了“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的课改经验。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 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 情境 利用率 吸收率 优化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如何打造中学数学高效课堂,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
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各种不同的方式,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
此外,结合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布疑阵,利用错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这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开始上课就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课堂效果必然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設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的,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利用图像求函数最值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
四、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例如,已知不等式ax2+ax+8<0的解集为4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银山. 浅议学习迁移与数学教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篇12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教师钻研教材时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1]也就是说,要用教师之情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使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三情合一”。我在讲授现代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先放声情并茂的录音带让学生听配乐朗诵,使学生自然进入情境氛围;然后选取几个特写镜头(细节描写)浮雕般地再现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的感人形象,使学生情动于中,油然感受和领悟到,诗人塑造的大堰河,不仅是诗人的保姆,而且是我们的保姆,更是全人类的保姆,她是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化身。在学习这首诗时,我把自己当作诗中的“我”,始终沉浸在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同情、挚爱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中,较好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发想象,激活思维
联想和想象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对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美学家黑格尔也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和想象。”不论是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在作文教学中,我都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直觉对“美”的顿悟。《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全文跌宕多姿,处处显示着作者精巧的构思,最能体现人物悲剧性的是结尾。作者把一大片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当教学接近尾声时,为了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我将教学又加以延伸,给学生设置了这样几个情境:1.假如玛蒂尔德永远不会知道项链是赝品;2.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3.当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赝品后;4.当佛来思节夫人归还给玛蒂尔德项链后。让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构思以后情节,续写小说结局。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我经常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曾布置过这样一篇作文:“当看到太阳每天升起时,你想到了什么?”面对每天从头顶升起的太阳,同学们各抒己见,共生发出了“希望、执著、使命、信念、奉献、新、生命力、父亲、母爱”等20多个可写可比点。有位同学说他看到每天升起的太阳,就想起父亲,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让他谈谈理由,他很动情地说:
“父亲是我们家的太阳,他给我们以温暧,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管刮风下雨,都是照常上班,骑着他那除铃儿不响外,其余部分都响的车,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四处奔波,早上总是骑车出门,就好像每天东升的太阳,傍晚回到家,总是以温水擦身,以除去每天的疲劳。在我心目中,他是一轮红太阳。
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但他却一天天地老了,车也一天比一天更旧了……”
听了他的述说,我和同学们既为他对父亲的挚爱所感动,又为他新奇的想象所折服。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兴趣,鼓励参与
学习中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属于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2]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两方面合二为一。如在讲授现代剧作家曹禺的戏剧《雷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剧情,把握人物个性,体味语言特色,课前,我让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学生在熟读剧本的基础上背诵有关人物的台词,并分别扮演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不同角色,反复演练,力求惟妙惟肖;课堂上,精心设计布局,让他们演出这幕戏剧。学生由于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准备充分,因而表演活灵活现,教室内时而鸦雀无声,时而人声鼎沸……同学们无不沉浸在戏剧营造的氛围中。演出结束后,下节课上,我让学生分组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情还是无情,你对周朴园其人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踊跃发言,陈述见解。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学好语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诱导,自致其知;师生换位,发展能力;运用比较,深化知识;写诗拟联,培养情趣;引入诗文,拓宽视野;观画听乐,诱发领悟等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常教常新,使自己的教学有一股源头活水不断涌出,这样,教学将会始终有生机,有活力。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结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
【课堂教学结构】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06-15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06-18
结构式课堂教学06-29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结构06-30
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09-17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10-21
课堂提问结构11-06
新授课课堂结构12-1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