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目标

2024-10-11

金融目标(通用12篇)

金融目标 篇1

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 金融市场的极不稳定性给我国金融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再加上金融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 外资金融性机构大张旗鼓进驻我国, 并依托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优厚的报酬抢夺市场资源, 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难以全面发挥有效作用。因此, 在开放金融市场的条件下, 何如确定金融审计目标并加大金融审计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也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摸清自己的家底, 积极促进管理效率, 及早防范金融风险。

一、开放金融市场条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

金融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审计机关如何开展好金融审计工作, 明确金融审计目标、重点以及方法, 从而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健、持续发展, 这是金融审计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 金融业发展接受着竞争对手林立、竞争方式多样的严峻挑战。金融业始终面对机遇与风险交织、顺势与逆转并存的市场环境。因此, 防范金融风险既是各行各业所关注的课题, 更是挑战着金融审计的职业警觉、职业能力。要求金融审计必须在起伏不定的风口浪尖上冷静应对、沉着应战。在风险挑战面前迎难而上、毫无惧色。

二、开放金融市场条件下金融审计的主要目标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 金融审计的重点从过去主要摸清家底、关注其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 转变为主要关注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是否设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风险防范措施是否落实, 经济业务活动是否有效益, 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反映, 有无重大风险隐患等。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金融审计目标更是有了新的内容。

(一) 以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 重点对金融业总体走势开展宏观审计

笔者认为, 开展金融审计必须首先立足宏观、把握大局。一是注重从战略方向上切入。金融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战略重点布局至关重要, 对金融企业发展起着统揽性、驾驭性的作用。因此, 作为金融审计必须全面掌握金融业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措施, 并注重分析战略发展的可行性。这样金融审计工作者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脑中装战略。二是注重从信贷投向上切入。笔者认为信贷投向是金融业运行的核心环节。信贷投向正确就能够使金融企业抓住战机、焕发生机、获取商机。

(二) 以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为目标, 重点对金融系统开展效益审计

一是围绕结构布局状况开展效益审计。现在金融企业贷款结构多样化, 作为效益审计就是要围绕贷款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 切实评价具有朝阳性信贷方向、潜质性信贷方向和信贷需谨慎投入方向趋势前景。二是围绕市场营运状况开展效益审计。金融市场运行水平是实现和创造效益的最终检验、衡量环节。要通过效益审计了解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占有份额, 营销网点覆盖设置水平。并适时提出增强市场辐射力, 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建议。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

(三) 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营水平为目标, 重点对资产质量开展审计

金融资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金融企业发展所依托的主要载体。因此, 金融资产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金融业发展的快慢。金融资产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企业运营水平。但目前看金融资产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有的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占一定比例, 造成部分流动资产处于呆滞状态。因此, 作为金融审计就是要抓住金融资产质量这个关键, 切实监督评估金融资产质量的等级, 促进金融企业改善资产品质, 提高资产质量, 调优资产结构。

三、完成金融审计目标应采取的对策

(一) 优化金融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完成审计职责并取得审计成就的基础, 是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在开放金融市场经济条件下, 优化金融审计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金融审计法律规章, 通过制度安排来协调相关部门工作, 明确审计监督的对象、被审计单位应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的报表资料等, 在宏观上将市属国有金融企业纳入政府审计机关常态监督范畴。

二是优化金融审计的人文环境。目前, 在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的今天, 公众对金融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还比较陌生, 建议加大金融审计的宣传力度, 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及被审计单位传递政府金融审计信息, 介绍审计机关的工作方式和职责范围。

(二) 加强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 开展以风险预警为内容的审计

在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的前提下, 对监管部门的审计重点内容应放在对风险预警体系的健全性和信息真实性的审计评价上。金融风险预警在金融风险防范中至关重要, 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 可以说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预警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上报, 可以使管理当局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从而避免危害或危害的扩大。

(三) 逐步向金融新产品、新业务拓展审计空间

金融创新既是市场主体规避市场风险的一种手段, 但同时, 若监管不力的话又将成为新的风险点。因此, 加强金融审计监督, 一方面要鼓励创新, 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求以信贷业务为重点内容的审计必须兼顾证券业务。金融创新带来新的金融业务, 如理财产品业务、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控股基金业务等等, 都将丰富审计的内容, 金融审计内容也必然将从传统的金融业务向新兴业务拓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波, 崔颖.论金融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J].审计月刊, 2008.07.

[2]王广兵.关于金融审计目标体系的思考[J].审计研究, 2008.06.

[3]周晓志.我国金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 2008.09.

[4]张海燕, 魏明.金融市场一体化背景下金融审计模式选择[J].理论研究, 2008.09.

金融目标 篇2

为了进一步落实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加强考核,严格奖惩,有效防范和控制邮政金融资金案件发生,确保企业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用责任查究制度,保证邮政金融资金全安和管理制度的落实。现根据国家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资金全安管理责任查究规定》、《xx省邮政储

汇资金票款安全连锁责任制》及《xx州邮政局金融检查考核办法》的要求,结合xx县邮政局金融资金安全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xx县邮政金融资金安全目标责任书》。

一、目标:

本县邮政局不能发生金融资金案件,保证企业金融资金和票款安全。

二、责任人(签字人)职责:

各相关管理部门(综合办、市场部、金融业务发展部、监督检查部)、支局(所)和班组负责人是该单位负责金融资金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邮政金融资金安全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应履行以下责任:

1、负责将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确保落到实处。

2、定期对所属的相关岗位人员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3、组织力量对上级监管部门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检查发现的金融资金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三、相关要求:

1、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并落实储汇资金安全管理责任制,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2、督促检查人员(包括监察、人事、财务、保卫、视察、储汇稽查、储汇业务、储汇会计等人员)认真按照《xx省邮政金融资金安全检查

处罚试行办法》、《xx州邮政储汇业务稽查方案》、《xx州邮政金融资金内控制度检查评价、现场处罚标准》履行职责,并按规定完成检查任务。

3、保证储汇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拆借、挪用;必须坚持合规经营,不得默许和指令下属违规经营或违规使用、占用储汇资金。

四、责任考核

1、不履行以上职责而被各级管理部门检查发现的,按照相关规定

进行处罚,并在年终管理奖中考核。

2、由于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工作不到位,检查不落实、有章不循,因失职、渎职致使资金案件发生,并造成经济损失的,根据损失和影响程度,追究行政、经济责任并严肃处理,直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本责任书自2008年3年1日起至2009年2月28日止。

xx县邮政局(盖章)责任单位:

责任人(签章): 责任人(签章):

金融目标 篇3

在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大量中小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融资,使得“影子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日益提升。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上,“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指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由于正规信贷渠道的压缩,影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日益提升。按照央行社会融资总量口径,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已经达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意味着除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已经有了明显的拓展,这其中表外融资业务(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融资总额达到3.85万亿元,占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48.4%,已经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

客观来讲,“影子银行”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实际上可能部分实现了中国金融体系一直没有有效突破的改革目标: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在一般的“影子银行”融资业务中,银行往往不再担任间接融资机构,而是成为直接融资中的中介机构,表外融资业务总额接近同期贷款的一半,直接融资比例也获得了突破。在中国目前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高、对银行信贷依赖较大并且信贷价格仍然没有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往往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上以高杠杆率和低透明度运作的影子银行体系所并不具备的一个重要功能。换言之,与其严厉打击这些事实上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不如积极规范,促使其发挥促进金融转型的积极作用,例如发挥融资租赁、信托、典当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对现有担保企业进行规范化,鼓励担保企业实行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提高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扩大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信息覆盖面,完善征信体系建设,降低银行展业成本,提高展业效率等等。

探析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篇4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金融目标 篇5

**市坚持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市gdp增长13.4%,增幅居**省内地级市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增长32.3%、24.9%,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均位居第一位。**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以辩证眼光看待危机。我们认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市可以利用长三角区位优势加快承接国外技术、产业、人才转移,加快发掘培育国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恰恰是**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动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措施,更为**市进一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位优势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坚实保障。只要认清发展大局、增强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能力、营造发展氛围,就能够逐步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保持**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是以更高定位促进发展。**市着力在提升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在经济发展上,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工业第一方略,推动工业经济做大调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汽车船舶、石油化工、机电装备和太阳能光伏等4个千亿级产业群;主攻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关键环节,抢占制高点、完善产业链、推进规模化。去年在工业经济增幅趋缓的情况下,**市主导产业和“三新”产业仍实现了35%以上的增长。

一、三产业方面,以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现代高效农业为重点,加大培育力度,有力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升级、效益升级。在城市建设上,狠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以苏中江都机场、沪陕高速江六段、第二过江通道为代表的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等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未来发展构筑新的优势。

三是以不懈创新寻求突破。**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正式挂牌,一批科技创新型园区、科技创新型大企业、公共研发平台也加快了建设进度。加大高新产业培植力度,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9.7%,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4.6%,较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创新行政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经济调节。创新用人机制,启动“百千万人才强市双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培养、用活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智力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是以高效服务赢得主动。近年来,**市及时落实国家和**省出口退税、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政策,制定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大幅削减行政收费项目。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增设信贷担保机构,帮助企业争取扶持资金。组织机关各部门和金融机构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帮扶企业危中寻机、走出困境。通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不断满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全民医保全覆盖、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着力提高群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

攻坚克难加快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被动应付,措施不实,无所作为,这就等于错失发展良机,使得落后更加落后;一种是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在逆境中实现加快发展、使得后来者居上。**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增强信心,攻坚克难。

**市是河北经济欠发达城市之一,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只要精心谋划,就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按照这一思路,**近年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89亿元,财政收入102亿元,增长分别超过了10%和20%。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认为,统一领导干部认识,特别是增强决策者迎接挑战的信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于是,**市委、市政府强化两个意识:一方面要强化危机意识,增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求广大干部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面前,宁肯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把问题预想得复杂一些,采取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周全、更有力、更实在,才能做好妥善应对各种风险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要增强机遇意识,坚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今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特别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增投入、上项目、抓升级、促调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金融目标 篇6

就在本月1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说,去年温州确实提出了希望进行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议,同时有关部门也作了认真的研究,这个试验区也是针对当前的问题通过改革进行探索的一个尝试,因此他们提出的一些试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难点仍在酝酿讨论之中。而温总理回答记者的话也说明,温州民间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已经进入最后决策程序,不久将可能正式开始试点。

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温州就以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为由要求中央放松民间借贷,给予浙江特别是温州以特殊金融政策。国家对温州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从2009年末开始,允许浙江特别是温州成立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随即,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是,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不但没有丝毫缓解,而且更加困难;二是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大部分在从事高利贷生意,甚至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带来的是,从温州开始的高利贷资金链条断裂引发老板跑路、高利贷债权人跳楼等现象,这种现象迅速蔓延到全国,最为严重的是北京、内蒙古、河南、浙江等省份。从2008年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而放松的金融市场准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酿造成新一轮民间借贷金融风险。这一轮金融风险发源地是浙江的温州。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温州老板跑路、债权人跳楼甚至出现了吴英案,如果把这一切归咎于民间金融没有放开,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不对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那是把板子打到了金融体制机制上,把责任推到国家身上。这一次,温州民间金融综合改革试点,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必须先弄清楚进行民间借贷综合试点的目的,就是要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将大量的民间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引导到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之中。必须防止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温州进行民间金融综合试点,导致大量社会游资进入到投机炒作领域,进入到虚拟经济领域;二是防止试点导致民间金融全面高利贷化,最终酿成民间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温州的民间金融综合试点,一开始就要纳入到央行和银监会正规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领域之内,要规范化进行,在严格的试点方案指引下开展,把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债权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引导民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为最终目的;同时,不妨对民间资金庞大的温州放开兴办银行限制,让温州率先开始试点民间资本兴办银行。当然,应该以给中小微型企业量身定做的中小银行为主,将庞大的民间资金引导到兴办银行上,进而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

要按照温总理的“既鼓励发展,又加强监管”的要求,除了按照商业银行法要求监管好温州民间资本兴办银行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运行外,必须对高利贷形成高压打击态势,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这样才能确保既把民间资金吸引到正规金融笼子里,规范支持实体经济,又不会导致盲目无序放开而发生金融风险。

浙江省金华农信服务实体经言斋倾力助推浙中崛起

2012年,金华农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系统继续加大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倾力助推金华实现“赶超发展浙中崛起”的宏伟目标。今年金华农信系统信贷工作从突出扶持重点、扩大融资规模、推进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2月末,各项贷款新增32.6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达到518.49亿元,比年初增加31.68亿元,年度增幅达6.51%,高于全部贷款增幅0.89%。小微企业贷款达到251.19亿元,比年初上升18.36亿元,年度增幅达7.89%,高于全部贷款增幅2.27%。今年以来金华农信系统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加大信贷投放锁定实体经济

省农信联社金华办事处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增长、防风险、促转型、强服务”为主基调,重点推进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建设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的工作方向。制定了2012年信贷投放计划,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从去年12月就启动了“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助小微企业、送金融服务劳动竞赛活动,年初以来又先后开展了“进村入企访实体、助推赶超优服务”金融服务送基层活动和“服务实体经济”主题活动。三项活动紧紧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提出了全年实现农户(个人)贷款户数比年初增加3%~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比年初增加19%以上;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

二、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实体经济

金华办事处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层层召开动员大会,有效调动了广大干部员工吸收信贷资金的积极性。广大干部员工利用“两节”返乡潮,积极参与客户拓展,深入开展亲情、热情、深情的业务营销大攻势,全系统形成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今年前两个月,金华各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上升了215.78亿元,而我市农信系统各项存款就新增了133.13亿元,占全市61.70%。极大增强了向实体经济输血的资金实力。同时不断拓宽融资的渠道,要求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创造条件,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今年以来新增1家机构,新申请1家。

三、推进普惠金融帮扶实体经济

金华农信积极深入推进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将金融服务延伸至行政村,在有条件的乡村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将农信金融服务与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有效对接,根据代办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三类金融服务标准,按照先易后难的程序,因地制宜地将农信金融进驻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在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安装ATM机,拓宽便民工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金融服务的内涵。截止2月末,新安装自助设备22台,新增2002个进驻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金融服务点。

四、提升工作质量服务实体经济

金华农信系统把“进村入企”活动作为提升服务质量,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出台了“进村入企”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活动与支农支小工作相结合,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信用村、户评定工作相结合,与解决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相结合,“四结合”的工作方式。重点推行基层网点主任、客户经理

nlc202309010130

“4+2”新模式,即“行风效能监督牌、行风评议箱、效能与行风监督员、内部员工风险交易审计”等4项监督体系和“客户经理年度自述廉洁合规、员工评议客户经理”等2项制度。截止2月末,全市共组织1351人走访了1227家企业,1102个行政村,5023户农户,召开390个座谈会,解决难题655个,办成实事696件,新成立2家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文/范卓桓王芳)

学习雷锋精神开展“五变”活动

近日,上蔡农联社号召全县信用社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结合当前全县信用社正在开展的“合规建设提升年”活动,迅速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

联社强调:为确保此次活动取得扎实效果,要求全县信用社和每一个员工都要以雷锋同志的“五种精神”为镜子,认真对照检查自己,找出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增强全员的宗旨意识、大局观念、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勤俭节约的精神,为我县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要学习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对照检查在坚持党的宗旨、党的原则、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根源,明确方向,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利益,在是非面前立场坚定,在考验面前保持清醒,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在诱惑面前严于律己,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组织同心同力、步调一致。

二要学习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对照检查在业务经营活动中特别是开展规范化服务活动以来,在合规经营、接待客户、办理业务、便民设施以及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突出重点,从而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客户办实事、办好事,把真诚和爱心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

三要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对照检查在事业心、责任心、业务技能、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反思,自查自纠,从而增强敬业意识,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要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对照检查在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特别是在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和冒名贷款整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务求实效,从而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是学习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照检查在以社为家、从业廉洁、公务用车、来客招待、电脑耗材、办公用品、水电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堵塞漏洞,从而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恪尽主人公职责,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信合员工。

随着学习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联社将及时宣传报道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并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分别授予“学雷锋先进单位”和“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文/张新开)

黑龙江宁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采取六项措施支持“三农”发展喜获双赢

2011年,宁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认真贯彻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政策,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以资金组织、贷款投放、清收不良贷款为重点,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支农、富农、惠农服务水平。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信贷明显加大,不良贷款盘活取得突破,补亏力度进一步增强,总体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全年累计信贷投放171672万元,有效促使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加2400元,增长27%,利润实现扭亏增盈同比增加20533万。

一是狠抓资金组织,夯实经营实力。加大存款营销宣传力度,在明确存款任务的前提下,采取行政手段以压力促奋进,带动全辖员工打好攻坚战。同时采取存款与绩效挂钩政策,制定了《大额存款客户维护费方案》,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全年筹措资金71085万元。为满足“三农”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提供了保障。

二是加大信贷投放量,满足“三农”资金需求。变被动为主动,树立效益意识,从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出发,转变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变客户上门来求贷款为登门送贷款,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市场行情,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信贷规模,全方位的满足了“三农”资金需求。

三是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和“阳光信贷”管理模式,对诚信较高、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农户适当放大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民办理贷款打开方便之门、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缩短办贷时间,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是改变贷款约期方式。即由过去执行多年的以农业生产周期确定贷款期限,改变为以农产品最佳销售“黄金时间”确定贷款期限。按农业生产周期确定贷款期限为7-10个月,按农产品最佳销售“黄金时间”确定贷款期限为13-15个月。

五是加大对涉农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满足传统农业贷款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开办了个体工商户联保贷款、粮食收购贷款、购房按揭贷款等信贷品种,扩宽了市场,壮大了实力,降低了风险。共投放涉农小企业贷款39388万元。

六是加大贷款清收力度,优化信贷资产质量。不良贷款占比高一直都是制约宁安联社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一问题联社与基层社主任签订责任状,锁定基数、新老划段、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实施奖励与问责并重考核原则。全年实现历史不良压降1289万元,新增不良压降5515万元。收回已置换贷款73万元。(文/高伟郭继仁)

金融目标 篇7

“充分就业”的概念最早出自萨伊提出的“充分就业论”。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 (1803年) 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 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该定律认为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 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 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 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 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 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学术语。历史上曾被用于描述不存在 (或仅存在最少量) 非自愿失业情况下的就业水平。今天, 经济学家用最低可持续失业率 (LSUR) 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的就业水平。充分就业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如果“非自愿失业”业已消除, 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 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一般认为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 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 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是人民关心的一大热点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目的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从一定意义上说, 国民的充分就业, 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失业率上升。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 我国就业形势良好,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 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到劳动力短缺。但是, 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 就业的这种局面就发生了变化, 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我们看到, 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 (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 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 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 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 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 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 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 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 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失业率上升得到证实, 很显然, 其性质属于直接受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周期性失业率。我们可以利用有关分析机构提供的采购经理指数 (简称PMI) 的情况来理解这个性质。PMI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它主要通过企业调查, 将以下五类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 即企业的新订单情况、存货水平、生产情况、供应情况以及就业环境等。一般认为, 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处于上升的区域, 而低于50则表明经济处于收缩。考虑到PMI的先行性, 因此, 它是预测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走向的一个有用指标。从PMI中的产出指数与就业指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看, 它们从相对景气的水平上同时下跌到50以下, 从而证明了当前失业率的周期性质。 (图1)

(二) 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最为严峻。

从目前看,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和波动。虽然我国受到的冲击没有其他相对开放的发达国家大,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加深, 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需求的大幅度减少, 使得我国长期以来的低端出口型经济陷入了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8年前三季度GDP为201, 631亿元, 同比增长9.9%, 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 而四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已跌至6.8%。就年度来看, 2008年度全年GDP同比增长为9%, 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至个位数, 创6年来新低, 经济出现明显下滑。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就业也迎来了“冬天”。其中, 尤以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最为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 11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上升趋势。而这一失业率只是官方统计数字, 并不包括失业的农民工和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 比2007年增加82万, 同比增幅达19.9%。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 其中包括2008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就农民工来讲,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2亿人, 其中离乡外出务工农民工约1.3亿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开始大量倒闭, 农民工失业, 出现了“返乡潮”。另外,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日前公布的数据, 中国城镇失业率实际已经攀升到9.4%, 2009年7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l/4。在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 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地震灾区劳动者、残疾人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他们的就业尤其需要重点帮扶。“就业难”, 难在三大群体就业呈现叠加现象。

三、金融危机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探讨

(一) 扩大内需增加就业。

针对失业率的增加,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就业工作的四号文件。这一文件的出台体现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策略加强了关注。目前, 我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长期依靠外向经济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所引发的就业困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 2008年底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根据奥肯法则, 经济每增长1%, 通常会带来2%~3%的就业增长。从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来看, 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占了4万亿元投资的45%, 用于教育和社会医疗保障等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提高居民创业能力的投资占1%。总体上, 4万亿元的投资基本上着重于城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否认, 从短期上我国的就业形势势必可以通过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同时一些提供生产性商品如钢材、水泥等大型企业可以从中获益, 对就业也有暂时性拉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经济增长应是保障充分就业的一种手段, 而保障长期充分就业, 需要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从投资型向消费保障型转变;从能源消耗型向绿色环保型转变。但是, 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 我国又将陷入下一轮的就业严峻的泥潭中。因为真正能够增加就业岗位的、有利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小企业很难从中直接得益。因此, 在整个调整和转变过程中, 切不可因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而放慢转变的步伐, 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二) 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是青年劳动者。

在整体就业压力加大的同时, 青年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除了农民工就业面临困难之外, 大学毕业生等新进入劳动者群体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正常的经济增长情况下, 青年就业遇到的难度就比其他群体要大, 失业率也更高。例如, 2005年按照城镇调查失业率口径计算, 16~24岁年龄组失业率与平均水平相比高83.7%。在经济增长减速, 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下, 即使一些企业努力不解雇现有员工, 也会大幅度减少对新人的雇用。目前, 在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人群中, 各类毕业生大约占一半, 他们在经济危机中面临着最严峻的就业困难, 各种扶助就业和创业的措施应该更加瞄准青年人。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使创业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和承接相互促进。把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就业扶持等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需要就业的对象, 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这包括将农村劳动者纳入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扶助政策范围;探讨适当的方式, 将税收减免、信贷担保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覆盖到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是教育的补充, 在经济危机中加强培训, 不仅有助于改善求职者的就业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促使整体经济的更快恢复。此外, 提供对路的职业培训, 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尽快回到劳动力市场, 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 还可以延缓青年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多种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许多大学生扎堆考研、考公务员, 对于这样的现象, 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 切勿盲目随大流, 如果是为了做专业型人才或希望到大中专院校任教, 目标明确, 考研肯定是必经之路;但如果单纯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就是不对的, 毕竟几年后还是要面临就业, 到时候竞争肯定更激烈。报考公务员可以作为一条就业途径, 但不能视作唯一的就业道路, 眼下一个公务员的岗位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竞争, 被录取的几率太低了。大学生应拓宽眼界, 可以到中小城市就业, 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 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 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同时, 高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实习、实践和培训环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被社会的认同需一个过程, 这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难点。政府和高校应指导毕业生在实习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动手能力, 并鼓励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 保持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劳动合同法》的严肃性决定了不应该因为经济形势变化而在其执行力度上有所减弱, 更不应暂缓执行。因为经济波动周期是永远都有的, 因为经济周期波动就对一部法的执行力度有所差别, 显然是非常不严肃的态度;另一方面企业遇到困难, 职工自然会受到影响, 依法守法, 保持良好的劳动关系对保持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在规范的同时, 制定更多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措施, 应该说是解决当前劳动关系的正确思路。在困难的时候, 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合同法的目标不是伤害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而是规范后者, 因此我们要在执法中格外重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等。

观察过去不同时期的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的关系 (图2) , 我们发现1991~1996年GDP平均增长率 (历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 下同) 是11.9%, 1997~2002年是增长率较低的时期, 平均增长8.4%, 2003年之后又达到了11%。但是, 在上述三个时期就业的增长是同样的, 增速都很快, 差别在于凡是GDP增长率下降的时候, 非正规就业, 也就是说灵活就业就加速增长, 而正规就业有所减少。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一段时间里, 正规就业增长是负数, 但是通过灵活的就业渠道, 这个损失是可以补回来的。在困难的时候, 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四) 发挥政府职能, 降低自然失业率。

在中国的失业现象构成中,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根据我们的估算, 2007年5.34%的总体调查失业率中, 周期失业率大约只占1个百分点, 其余超过4个百分点是自然失业率。虽然在经济危机时, 周期性失业即由于GDP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失业成为主要的因素, 自然失业率仍然保持较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弥补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 是一个有效的政策选择。由于自然失业率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得到降低, 因此加强政府劳动力市场服务职能, 即通过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中介服务和培训, 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 可以用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来抵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率上升。对于此次就业冲击中的主体青年就业群体来说, 这点特别重要, 由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常态下, 通常就是自然失业率的主要承受者, 因此以帮助这个群体就业为政策重点, 加上政府在降低自然失业率方面的努力, 可以

摘要:长期以来, 就业问题是人民关心的一大热点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充分就业。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严重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给全世界各经济体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的分析, 探寻如何扩大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充分就业,金融危机,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8.国家统计局[M].2008.

[2]尚栩.金融危机导致失业人数大增[N].中国证券报, 2008.

[3]孙启明等.充分就业的核心地位及当前难点的解析[J].经济学动态, 2009.2.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评析 篇8

关键词:综合经营,金融保险,培养目标

一、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变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 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 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两个部分。培养方向是指受教育者经培养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培养规格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 也就是高职教育提供什么样的培养内容和标准。

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部自1999年全国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在系列文件中提出了要求 (见表1) 。

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从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到2003年、2004年的“高技能人才”, 以及2006年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其变化一是将“技术应用型”改换为“技能型”, 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能够“应用某种技术”, 后者则强调不但“掌握某种技术”, 更应“具备某些能力”。关于具备哪些能力, 人才培养规格的进一步解释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变化之二是将“高等技术”之“高”明确为“高素质”之“高”, 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既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掌握高级别技术”, 又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身份定位为“高级别”, 后者则强调的是该种人才“高素质”。何谓“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解释为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 能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人才。

不难看出, 目前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意在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企业岗前培训相区别。一般地,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并不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企业岗前培训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 强调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成为某一特定岗位的初级工, 甚至是熟练工;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既强调学生的短期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还强调具有长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化。毕业时它可能只能成为某一岗位的初级工, 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长为熟练工的能力, 并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转移的能力, 或者在行业内多次转移基至是跨行业转移的能力。

二、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比较分析

至2010年, 全国123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8所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招生, 其中河北省6所, 黑龙江省3所, 湖北省2所, 上海、天津等7省市各1所。 (5) 这些院校中, 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目前停招外, 其他院校均公布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见表2) 。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gkcx.eol.cn/special_school.htmname=22201006_1.

分析各个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 并将它们与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一些异同。

(一) 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针对所有专业的, 它难以在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 而各高职院校是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因此, 它必须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 这是正常合理的。

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界定, 绝大多数院校将其界定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 只有少数院校或者依据专业方向的限定, 或者因为院校本身的特性, 将就业领域界定为证券投资或保险领域。这说明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领域各高职院校具有一定共识。

(二) 各高职院校对培养方向的定位与教育部的定位基本一致, 但不完全同步

在17所院校中, 有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保险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分别定位为“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这与教育部2006年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基本一致;有12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这与教育部2000年对培养方向的定位是一致的。只有一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 显然这与教育部的定位是不一致的。

(三) 绝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而非可持续的就业能力

在培养规格上, 17所院校中, 只有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保险职业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与教育部目前的要求是一致的, 然而, 其他15所院校强调的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或岗位群能力。个中原因, 也许是受招生压力的影响, 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就业率, 因此, 培养学生的短期就业能力成为一种较为现实而又无奈的选择。因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可以使原培养学校拥有较高就业率。至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高职院校面临的就业压力面前, 往往只能成为镜中花, 水中月。

三、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方向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是否相符只是判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外在标准, 本质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 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 当时是根据金融功能的划分来组建不同的金融机构, 银行、保险、证券独立地分业经营。然而在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前提下, 海外金融业已走向综合经营, 多种金融功能融合在同一金融机构当中成为了现实。1999年10月, 日本“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允许银行可以发行债券及经营股票经纪业务, 保险公司可以兼营银行业务;1999年11月, 原来坚决倡导分业经营的美国取消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新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相互渗透;而欧洲原本就有混业经营传统。中国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在国际上显得形单影只。

加入WTO之后, 中国金融体系从机构本位走向市场本位成为必然。2009年1月, 中国平安旗下原深圳平安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历时三年之后, 首家“保险系银行”最终实现了跨区经营。2009年9月, 交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试点方案获得保监会批准, 成为“首吃螃蟹”的商业银行。而从2000年以来, 全国性金融机构跨业合作更是方兴未艾, 如银行与证券公司签定合作协议, 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额度、股票质押贷款、资金清算以及证券承销等各类投资银行业务, 而“银证通”、投资连结保险等金融创新品种的推出, 实际上表明分业经营制度已被突破, 综合经营正成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为高职金融保险业的学生一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又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培养目标上看, 分业经营背景下, 要求培养的学生掌握银行、证券、保险其中某一行业的知识, 拥有某一岗位的专业技能, 而在综合经营背景下, 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产品的系列服务, 能够在整个金融保险业进行岗位转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初级就业能力, 更具有终身学习和创造能力, 具备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 能够较好地进行团队协作和交流。从这方面看, 高职院校将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 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 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

通过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评析, 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 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 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 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愿望。” (6) 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 显然是不适应这一规则要求的。

如今的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信息传播瞬间实现, 知识更新飞速进行。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 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取得。 (7) 因此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才能实现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的相结合。放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专注于单一岗位技能的培训, 也许会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对应岗位的工作, 并使期培养学校得到较高的就业率, 但是如此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在长期的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 从而反过来影响原培养学院的声誉。高职院校要想使自己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首先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个角度看,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

参考文献

[1]仲耀黎.“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辩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2004)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6) .

[4]梅福林.论知识经济与高校人才培育工作[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6) .

[5]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5) .

金融目标 篇9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理财环境的“危”与“机”

企业理财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国家经济法规的完善程度、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企业的生产条件等。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理财目标、行为、手段等都会产生影响。在任何时候, 企业的理财都应以客观环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 金融危机下企业理财的“危”

1. 市场信心不足, 社会总需求减少, 企业销售不畅, 盈利水平下降。

金融危机下由于企业大量裁员和人们收入的下降, 消费行为趋于保守, 市场需求及社会产品价格水平下降, 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甚至亏损。金融危机一方面使世界消费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许多外向型企业不得不将市场从海外转向国内, 导致国内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这一结果所带来的进一步危害是企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和企业的倒闭, 造成大量的失业, 这又引起消费信心指数和社会购买力水平的下降, 使相对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加剧, 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 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度地压缩, 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增加,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2. 资本市场暴跌, 金融机构惜贷,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财务负担加大。

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导火线是资金供应链的断裂。危机时社会上的流动资金严重缺乏, 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来说, 筹资将遇到极大的困难。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 投资者信心尽失, 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受到极大影响, 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严重退化, 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变得极为困难。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时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为规避风险, 在发放贷款时将变得更为谨慎, 企业正常融资受阻, 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度更大。这将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带给中小企业的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3. 资产价格下跌, 资产负债表恶化, 风险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时往往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一方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势必大幅度缩水;另一方面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 企业出于谨慎性原则, 必然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 在负债总额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如果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 资产负债表将继续恶化, 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面对一张极度恶化的资产负债表, 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信心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二) 金融危机下企业理财的“机”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金融危机在威胁企业生存的同时, 也带来了某些机遇。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对中小企业而言至少有以下两个发展机遇:

1. 政府出台的各种扶持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财政部共安排了40多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资金, 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资金。为缓解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 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

中央财政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确保各种行业、各种规模的中小企业都能够切实获得实惠。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 (含3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 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 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 所需的进口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 免征进口关税。中小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 可按有关规定向省级财税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提出减免税申请。中小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 可依法申请在三个月内延期缴纳。

2. 资产价格下跌, 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好时机。

在经济萧条时期,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如企业缺乏资金, 消费者对危机的恐惧心理, 以及对经济前景过于保守的预测, 对市场信心的不足等原因导致持币观望, 购买力大幅下降, 从而导致价格远远低于价值, 形成了价格的“谷底”。这种价格“谷底”的形成, 为投资创造了极好的时机。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理财目标的新定位

(一)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理财目标是求生存

企业的经营环境有常态和非常态两种。在常态经营环境下宏观经济稳定、GDP持续增长, 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得到支持, 并能根据一定的规律做出预期。当今的公司财务理论都是建立在常态的经营环境下, 在常态经营环境下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为: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价值最大化, 即企业长远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当企业的经营环境从常态转为非常态时, 企业所面临的是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 GDP增速变慢甚至为负, 社会总需求下降, 财务结构恶化, 流动性短缺。在这样一个经营环境中, 许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随时可能破产, 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 常态下的企业经营目标显然不适用。企业应根据非常态经营环境的特殊性, 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理财重点的转变

为求生存、谋求后危机时代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转变理财目标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这次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企业的理财观念和理财重点应调整为以下几个方面:

重塑现金是王的理财观念, 加强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危机对企业冲击最大的就是现金流, 众多企业的破产无一例外是现金流的短缺。金融危机中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保证现金流足以维持生产经营所需。如果企业总是能够以收抵支, 能够到期清偿债务, 则这个企业就能在这个市场上支撑下去, 因此企业的理财重点是现金流最大化或最优化。企业应积极调整原来常态环境中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措施, 使之更能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企业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也是企业开展财务工作的基本纲领。应根据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及企业发展战略, 适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 增强企业财务战略的指导性、实效性和约束力。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战略的统领作用, 科学安排企业年度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现金流计划, 调整完善企业资本营运、资产管理及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事项, 推动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风险管理。在常态环境下, 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有效权衡风险与收益, 并不是一味地降低风险。而在金融危机下, 企业的目标是生存, 降低风险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外部产品市场变化会通过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传递使企业的每股收益产生更大的变化, 一个企业的总杠杆系数越大, 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企业风险越大。根据财务学原理, 企业的固定成本高低决定着经营杠杆的大小, 一个企业的固定成本越高, 经营杠杆越大。在常态经济下, 企业通常通过降低固定成本比例来降低经营杠杆等系数从而降低风险。但我们更应注意到的是固定成本中有较大部分是非付现成本, 例如折旧等, 这些因素所形成的成本不会导致现金流出, 在金融危机下, 很多企业面临的现金流的短缺, 因此更应关注付现成本与非付现成本的比例, 有效控制付现成本的比例, 特别是付现固定成本的比例, 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 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金融危机发生时, 财务杠杆高的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高于财务杠杆低的公司。这时企业的理财重点应转向负债最小化, 企业可通过出售资产、资本重组和引入资本来降低资产负债率以改善财务结构。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需求萎缩, 企业面临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严格控制企业成本, 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强化精细管理, 推进挖潜增效, 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重点加强对原材 (燃) 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 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 努力把原材 (燃) 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大力倡导节俭意识, 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努力降低管理费用。

调整投资计划, 适时进行低成本扩张。企业可以利用危机期形成的价格“谷底”, 审时度势, 根据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要求, 谨慎进行投资或者并购, 实现企业成功转型, 并为企业发展打下基础。

摘要:金融危机时中小企业有必要将理财目标定位于求生存, 并在理财中重塑现金为王的理财观念;重视风险的控制、降低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 注重付现成本的管理;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同时利用危机下资产价格的下降, 适度进行扩张。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理财环境,理财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永强, 孟子平.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与政府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 2009 (7) :50-56.

〔2〕张蕊.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9 (6) :28-34.

〔3〕财政部会计司课程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 2009 (7) :3-21.

〔4〕李心合.会计的新职能与阴态财务学的新构造〔J〕.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09 (8) :61-63.

金融目标 篇10

现阶段,关于“治理”的含义研究尚无十分清晰明确的概论。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于《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文件中指出,治理指的是各类私人、公共的个人及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式各样方式的统称; 治理是协调各种不同或者冲突利益,并使这些利益得以进行连贯性相互协作的过程,这一治理过程既包括权利驱使人们听命的正规准则、体系,也存在不同人们一致或者认为满足自身利益的非常规行为计划[1]。现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国家治理是指经对国家权力进行配置、运作,就国家、社会事务展开管理、控制及供给服务,保障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持社会和谐、保护人民利益以及促进科学发展,由此得出国家治理五方面的基本目标,即保障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持社会和谐、保护人民利益以及促进科学发展; 金融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密切紧靠国家治理这五方面目标开展有效工作,以积极促进目标的达成[2]。

2 金融审计的定位与服务国家治理的契合点

2. 1 政府治理

就现代政治角度而言,国家治理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对政治秩序进行维护,并确保政府可权威的、持续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基于这一国家治理根本目的前提,可见国家治理成果与国家政府诸多要素重要关联,这些要素分别包括合法性、稳定性以及组织性等,由此可见,贯彻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推行依法行政、提升行政管理,不但是政府治理的常规机制,也是政府治理的首要内容。金融审计是经监督金融监管部门承担经济控制调节、市场监督管理等财政管理、履行责任情况,促进政府治理体系规范的过程[3]。

2.2 市场治理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市场机制由产品市场、为产品市场供给生产条件的要素市场构成。金融市场与各类产品市场、要素市场重要关联、相辅相成,一并构建出统一市场这一有机系统。于全面市场机制内,不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交易,抑或是劳动生产、技术生产力的流动等,各式各样的市场交易行为均需在资金运转、货币流通的前提下得到进行,均脱离不了金融市场的紧密支持。全面市场机制发展受金融市场发展重要影响,市场机制中其他市场内容发展则为金融市场发展创造了契机及可能。由此可见,金融审计需要十分重视各类金融市场的风险机制,深切关注金融市场价格信号及金融间接调控的有效性[4]。

3 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策略

3. 1 金融审计服务政府治理的策略

( 1) 转变审计监督理念,扩展金融审计范围。为了有效起到金融审计的金融风险防范作用,务必要对传统审计监督理念进行更新转变。基于国家治理角度,要由风险性金融审计监督代替过去合规性金融审计监督,从而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反应; 要由经常性金融审计监督代替过去随机性金融审计监督,从而对金融审计效率进行有效提升; 要由事前、中金融审计监督代替过去事后金融审计监督,从而对监督效能进行全面改善。同时,还应当从两个方面对金融审计范围进行扩展,一方面是加强对证券、保险以及信托等金融行业的金融审计力度; 另一方面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调控体系的金融审计力度。

( 2) 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监管。构建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与金融审计的充分互利互惠体系,能够有效地增强揭示金融审计、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对中央金融机构审计及地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进行一并强化,以应对地方可能存在的金融隐患; 对银行业审计及资本市场审计监管力度进行一并强化,以防范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对常规业务审计及新兴业务审计进行一并强化,以保障业务金融安全。综合关注、分析金融监督管理政策的颁布、实施及运行效果,对监督管理效益进行客观全面评价,找出金融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为金融监督管理服务[5]。

3.2 金融审计服务市场治理的策略

( 1) 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大环境下,金融审计要将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对信贷资金作用于维护民生、拉动内需及促进发展等方面关注程度,并找出其中存在的显著不足,便于为相关部门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给予有利的信息参考依据。结合近些年实行的对各大商业银行信贷投向跟踪审计,将信贷投放满足国家政策与否等相关方面归纳为重点调查跟踪对象,同时找出一些新增贷款不合格投向房地产等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足[6]。

( 2) 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现如今,金融审计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揭示金融市场风险等内容上已累积诸多的实践经验。比如,迅速推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运行相关制约的专题研讨会议,全面检测金融机构外汇资产存在的风险隐患等,很大程度上消除、化解了受金融风暴影响所给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了市场经济和谐有序发展,真真切切地捍卫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 3) 人民大众银行存款是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有着相应的公共资金属性。信贷资金配置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影响着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综合效益,一方面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7]。为了实现信贷资金配置监督的有效性,金融审计需要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方法,做好审计预防性、时效性工作,第一时间对信贷资金配置科学合理性不足进行反应、揭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审计在国家治理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为了实现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目标的有序进行,务必要对国家治理与目标有着明确的认识,加强对金融审计的定位与服务国家治理的契合点重要性的分析,不断调研、研究,转变审计监督理念,扩展金融审计范围,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监管; 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确保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国家治理与目标,分析金融审计的定位与服务国家治理的契合点,对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策略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金融审计的定位与服务国家治理的契合点的金融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目标的策略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国家治理,金融审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未来金融审计战略的选择——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认识金融审计[J].研究报告,2012(2).

[2]尹平,戚振东.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审计特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9-14.

[3]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1-15.

[4]叶陈云,叶陈刚.基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视角的审计监督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0(1):42-45.

[5]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路径[J].审计研究,2010(3):18-22.

[6]杨光斌,郑伟铭.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4):31-44.

金融目标 篇11

这一计划是在即将于7月13至16日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发展融资会议前夕宣布的。10日做出承诺的国际金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

官方发展援助据估计每年约为1350亿美元,提供了一个基本融资来源,尤其是针对最贫困和最脆弱国家,但还需要更多。仅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需求就高达每年1.5万亿美元。要想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的巨大但可实现的需求,就要求吸引和增加公共和私人投资。

多边开发银行作为发展融资的引擎,正在寻求各种可选方案来扩大融资规模,其发展融资从2001年的500亿美元到2015年已增至1270亿美元。

多边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为各国设计经济政策以实现这些目标提供支持,他们通过政策支持性贷款和相应计划,为满足预算和国际收支需求提供一般性资金支持。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表示,人们必须抛弃陈旧的援助模式,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发展问题。这事关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给人民以获得人生成功的平等机会,让世界准备好应对气候变化和下一场流行病的挑战。

July 10, 2015 World Bank Group, other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aid on July 10th that they planned to provide more than 400 billion USD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and promised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partners of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to help mobilize resourc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achieving SDGs.

This plan was announced on the eve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which was held from 13rd to 16th July in Addis Ababa.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o made the promise on 10th included the World Bank Group,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e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and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Official aid for development i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13.5 billion USD one year, providing a basic financing source, especially for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countries, but more is needed. The investment of emerg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alone is up to 1.5 trillion one year. To meet the enormous but achievable demand for SDGs, public and private investments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attracted.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as the engine of financing of development, is seeking for a variety of option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financing. Its financing of development rose from 50 billion RMB in 2001 to 127 billion USD in 2015.

The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rovide support for realizing the goals by designing economic policies for the countries through policy advice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Through policy supporting loans and corresponding plans, they provide gener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budget and internation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Jim Yong Kim, 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said that people must abandon the old pattern of aiding and think about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ways. It is related to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giving people the equal opportunity to succeed in life and preparing the world for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ext epidemic.

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4343

金融目标 篇12

现代社会管制理论中通过社会利益论、追逐论和经济监管论三种理论来对金融监管的实践进行解释。由于对我国金融实践的局限性,追逐论虽然能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但若讨论我国金融的监管组织结构却不适合;经济监管论可以将除市场失灵外的金融监管解释清楚,但是勉强用于构建监管组织结构;社会利益论则以市场失灵为视角,注重市场机制的效率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于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分析。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

以经济学为视角,导致价格、信息变化甚至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垄断、信息不符和竞争激烈等,以上情况一般会在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高风险型和公共产品系列或公共产品的行业中出现,而金融业正位于此行列。这样,由金融系统的本质属性所致,适当规范性、预防性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以解决金融活动中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势在必行,而此做法也是符合各国实际要求的。导致低效率、不公平交易和系统紊乱的最终原因是金融市场失灵,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经济系统,为杜绝此现象,必须实现对金融系统的监管,也因而成为金融监管的目标,并通过安定性、有效性和公正性来对金融监管和金融结构进行评价。

(一)有效性

金融业因规模经济而变成垄断行业,又因范围经济变成混业经营,导致金融业的垄断性增强。虽然,金融行业的规模性和范围性并未在学术研究中得到确认,但是其资本、实力雄厚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适时的监管垄断市场,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支付结算系统的高效运作和金融产品服务的准确定价,确保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安定性

确保银行系统的财务健康和稳定是金融监管最主要的原因和最重要的目标。保护存款人因资金变动或其它原因而导致的信心动摇,通过采用多种规范性和预防性的监管手段来确保安定性目标的实现。

(三)公正性

由于金融活动不按要求发布信息,会给较弱的信息方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而较强的信息方则会以此创造金融风险来危害较弱信息方的利益。因此,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自身因素而带给市场参与者采纳和处理金融信息的不对称性得以解决,尽可能的杜绝因信息的不公平发布而造成的不公平交易。

三、分析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方式

可以从成本效益、功能组织机构、目标设定三个方面对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一)成本效益分析

金融监管的成本包含了监管直接产生的资源成本和间接产生的效率损失。(1)资源成本。包括监管机构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和被监管者因服从监管而耗费的资源;(2)效率损失。通常,先抓准金融监管的边界社会效益与边界社会成本相等的这一关键点来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而最符合要求的便是届时的监管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对金融监管的成功与否,对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进行大致的判断,而使成本最小化的分析却不容易,因为监管直接产生的资源成本不难计量,但监管引起的间接效率损失却很麻烦。所以,针对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设计,成本效益分析只是一种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思想上起到了良好指导作用,但是实效性不高,故而不能以此为开始来进行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设计。

(二)功能组织机构分析

根据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来设置金融监管机构。如表1所示。

以上按照金融机构类别设置的监管组织体系,无论金融机构所从事何种具体的金融业务,都会有监管套利的漏洞和行为出现。换句话说,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同或类似的金融产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被分别监管、对待,体现了极大的不公平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在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下更适合这种监管机构的设置。

表2监管组织体系无论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业务,根据每一个具体的金融业务而设置监管者,因此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不存在类型影响业务。无论根据金融机构还是金融业务来设置金融监管机构,都表明了金融监管组织随着金融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以上视角来判断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设计,则需要深层次的理解金融体系。

(三)目标设定分析

与金融监管目标相呼应的是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金融监管的缘由;与系统稳固、谨慎维护和操守规则管理目标相呼应的则是稳固、效率和公正目标。基于这些具体的目标,各监管组织机构进行具体负责,这样即不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整体责任性尽失,也不会有监管套利的现象出现。

因我国当前是以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为模式而建立的金融立法的法律框架,差不多与某一类金融业务相呼应的是一种金融机构。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实效性较低,不能以此成为设计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开始;功能组织机构分析只是浅表性的内容,也不能以此成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决策的开始;而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比较适合的则是目标设定分析,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可以以此为逻辑开始根据功能或机构进行设置。

四、建立我国金融监管组织机构

(一)目前影响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原因

下面是以实现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为基础对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原因:

(1)金融监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因当前的金融业务内容繁杂、种类多样,不同的金融机构要对应着不同的人监管,以减少运行的资源成本,实现监管的规模经济;假如不同的金融机构由统一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实现了各金融机构与统一监管机构内部的“资源共享”,这样统一监管机构运行的资源成本得以减少,可以为各有所需的市场主体提供各种监管服务,实现监管的范围经济。

(2)金融监管的矛盾与漏洞

金融监管矛盾是指多家监管机构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或相同业务进行监管的范围权力,这样容易导致多重监管和减轻监管效力,而被监管者的经营效益也倍受影响;监管漏洞一般会在没有准确确定监管机构的管辖权时或发生与监管机构相关的重大事件时出现。

(3)金融体系的变化与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的功能边界由于金融的自由化而逐渐模糊。基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是在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功能边界已被确定,而金融监管需要因地制宜,使被监管者的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并根据金融机构不同的属性,为实现其监管目标而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和历史与逻辑诠释的最佳模式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由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根据机构而设置的。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在金融监管的目标的指引下,以分业经营为基本框架,使相应目标下的机构和功能监管得到基本性实现。这样基于社会利益论的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缘由的逻辑诠释以及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进程,逐渐实现了从银行体制的单一性到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发展与统一。

五、结论

我国现行的三种管制理论,都可以对现代金融监管的某些现象进行诠释,相比较,与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设置的现实更贴切的是社会利益论,与具体目标也保持一致,因此,可以以此为逻辑的开始来判断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优劣。在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下综合对应目标下的机构和功能监管,所相应负责的主营业务基本实现了逻辑与历史演绎的基本统一。

摘要:本文从现代社会管制理论中的社会利益论入手, 对解决金融市场失灵的方法和相应的金融监管目标、决定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其他方法进行了论述。进而综合各种因素, 明确与现行金融体系相适应的监管组织结构。

关键词:金融监管,目标,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流.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会计[J].中国金融, 2008年第05期.

[2]李秀松.浅议中央银行监督管理机制的转换与调整[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9年第03期.

[3]胡叔通.强化金融监管与央行分支行机构重组[J].金融研究, 2002年05期.

[4]韩增文.实施金融监管要讲求全面[J].河北金融.2005年06期.

上一篇:信息化的配送中心下一篇:紧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