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2024-08-13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精选10篇)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篇1

研究理论构思

1.概念界定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目前,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国内外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是由英国学者O liver Sheldon在《管理哲学》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在生产产品获取利润的同时, 也应关注产业内外各种群体的需要;企业的经营应有利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为社区利益作出贡献;社区利益作为企社会责任的一种衡量尺度, 应远高于企业盈利。[1]张彦宁在《中国企业管理年鉴》中, 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表述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2]笔者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除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 还要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有相应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员工责任、企业消费者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企业慈善责任。从员工视角出发, 企业社会责任应界定为:企业内部员工根据企业在社会责任相关方面的表现的认知和评价。

(2) 员工满意度的内涵。H oppock首次提出员工满意度的概念, 认为员工满意度是员工从心理、生理两方面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本身的满意感受, 也就是员工从工作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或产生某种满意的感受。[3]这一概念从员工主观感受出发, 表明员工满意度是他们对工作条件的心理感知。也有学者从理想和现实出发, 提出员工满意度的概念。Lym an W.Porter认为, 员工满意来源于员工在其工作中实际所得与其期望所得之间的比较结果。Lawler则认为, 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在某种特定的工作环境下, 通过对工作特性的观察和了解, 确定实际所获得的价值 (报酬) 与其预期所获得的价值 (报酬) 之间的差距。[4]笔者认为, 员工满意度主要是员工对企业整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状况的主观上整合的情感表达, 是针对现实体验的亲身感受。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是“老生常谈”, 但是“企业是否应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何在?”却一直是理论界和实业界不断探讨的话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关系中, 试图为企业探明履行社会责任的深层“动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大都发源于国外。

H ackm an和oldham研究员工满意度时, 涉及报酬、晋升等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5]E·A·Locker对工作满意度的定义中包括报酬、提升、工作条件等社会责任;[6]H erzberg定义为工作条件、工作回报;Perrewe研究表明,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表现与工作满意度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7]可见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角度分析员工的满意度, 而从社会责任的整个视角进行分析还是较匮乏。

国内有学者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吕英和王正斌通过研究证明, 企业在员工、顾客和环境责任方面的表现, 与员工对企业整体满意度显著正相关。[2]彭正龙和王海花指出, 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维度与员工满意度的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多数具有显著性。[8]刘刚和李峰实证分析表明, 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 可同时强化企业道德建设对员工内在和外在满意度的正向关系。[9]

综上所述, 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满意度的研究, 大多是在研究员工满意度时涉及企业社会责任, 或从员工责任单一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也有学者探讨了企业全方位的社会责任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但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会受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不同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是有差异的。笔者选取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探究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特有的理解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从而探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正动力和方向。

笔者根据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满意度的理解, 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企业员工责任、企业消费者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企业慈善责任。将员工满意度分为两个维度:员工对企业整体的满意度、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据此提出8个假设:

H 1:企业员工社会责任与员工对企业整体的满意度正相关;

H 2:企业员工社会责任与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正相关;

H 3: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与员工对企业整体的满意度正相关;

H 4: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与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正相关;

H 5: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与员工对企业整体的满意度正相关;

H 6: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与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正相关;

H 7:企业慈善社会责任与员工对企业整体的满意度正相关;

H 8:企业慈善社会责任与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正相关。

调查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1.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1) 样本的选取。研究对象选取中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在不断壮大, 企业社会责任、员工满意度的体现具有典型代表性。笔者在长沙市及周边地区选取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展开调查, 被调查对象为企业正式员工, 从员工的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2)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①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卷首语, 简述调查的目的和程序;第二部分是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员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龄、职位五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以使调查对象分布层次均衡化;第三部分是正文, 分为两部分, 即企业社会责任测量表、员工满意度测量表。其中企业社会责任采用利克特量表 (likertscale) , 员工满意度采用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 SQ (M innesota Satisfaction Q uestionnaire) 。②问卷的发放。问卷发放主要采取面谈的方式, 在填写问卷前先说明调查的目的, 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 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简要阐明“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满意度”的内涵, 以便被调查者如实填写, 保障调查问卷完整、真实、有效。

2.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对问卷的基本信息进行频率描述。调查问卷共发放344份, 回收276份, 回收率为80.2%;其中有效问卷236份, 回收率为85.5%。主要剔除因素有:填写不完整、不确定选项过多、明显不合逻辑性。

调查员工的性别分布基本均衡, 男性仅高于女性3.4%。被调查员工年龄45~55岁的占15.4%, 35~45岁的占24.3%, 35岁以下的占60.3%。从员工的学历看, 主要以大学专科和本科为主, 高中和研究生相对均衡且较少。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年限占总样本比例:1年以下为39.9%, 1~5年为44.1%, 5~10年为11.0%, 10年以上为5.1%。员工职位分布占总样本比例:基层员工为64.6%, 基层管理人员为28.5%, 中高层管理人员为6.9%, 呈现从基层向高层减少的趋势, 逻辑上符合企业人员职位分布情况。

调查数据检验

1.信度检验

为了判断各项目是否真实地测量了相应的结构变量, 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 检验结构变量衡量的信度。各变量测量量表的Cronbach'sα均大于N unnally建议的0.7水平, 表明本研究对各结构变量的衡量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效度即有效性, 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分为内容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三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结构效度进行分析。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

K M O (检验统计量) 是用于衡量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一个指标, 其取值范围介于0~1之间。K M O值越接近于1, 表明变量的相关性越强, 原有变量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 M O值越接近于0, 则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弱, 原有变量越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运用PA SW Statistics18.0软件分析得出, K M O值均处于0.7以上区间, 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巴特利球体检验中, 显著性概率Sig均是0.000, 小于0.01, 说明数据相关系数不是单位矩阵, 显著异于零,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进一步分析,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中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 表明量表内部结构较好、有效性较高。

3.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 是指两个随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能从噪音和其他无关信号中找出信号两部分之间或两个信号之间的函数关系。笔者主要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各变量与员工对企业整体、对工作自身的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各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三个构成要素内部在0.01水平上两两显著正相关, 且各个构成要素与企业整体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之间在0.01水平上两两也呈现显著正相关, 各相关程度较高, 在0.531**~0.764**之间。企业员工责任、企业消费者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6**、0.645**、0.654**。可见企业员工责任与员工满意度关系紧密, 其次为企业环境责任。

调查实证结果

通过回归分析, 在以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对企业整体满意度的线性回归分析中, 员工责任和企业环境责任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依次进入回归方程, 而企业消费者责任和慈善责任未能进入回归方程。校正判定系数R 2为0.498, 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差的49.8%。F值为30.017, 显著性概率为0.000, 总体回归效果显著。D W值为2.029, 不存在序列相关现象。

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自身工作满意度的线性回归分析中, 企业员工责任、企业消费者责任和企业环境责任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 依次进入回归方程, 而企业慈善责任未能进入回归方程。由于企业员工责任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未超过0.01, 因此企业员工责任对员工自身工作满意度回归效果显著。校正判定系数R 2为0.567, 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差的56.7%。F值为36.942, 显著性概率为0.000, 总体回归效果显著。D W值为1.943, 接近2, 不存在序列相关现象。

根据回归分析, 假设验证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实证结果看, 本研究提出的8个假设, 有5个得到了支持、3个未通过检验。企业员工责任和企业环境责任可解释员工对企业整体满意度的54.9%, 企业员工责任、企业消费者责任和企业环境责任可解释员工对自身工作满意度的79.7%。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 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对企业整体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企业员工责任和企业环境责任;企业在消费者责任和慈善责任方面的表现所产生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结论表明, 中小企业员工在评价所在企业的整体满意度时, 偏重于关注企业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而忽略了企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表现。

(2) 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企业员工责任、消费者责任和环境责任;企业在慈善方面的表现所产生的作用不显著。这一结论表明, 中小企业员工在判断自身工作是否满意时, 会考虑企业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劳工权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表现, 而忽略了企业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表现。

2.启示

(1) 关于员工对企业整体满意度方面。研究结论表明, 企业积极履行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 可提高员工对企业整体的满意度、归属感和自豪感。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今企业一项重要的竞争优势, 大部分企业都在不断努力地为员工提供各种关怀, 从企业文化、福利待遇、节日礼金、舒适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然而, 绝大多数企业却忽视了员工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期望, 如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逐步凸显, 人类对环境的关注不断提高, 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必遭唾弃。所以, 企业应在生产经营中注重环境责任的履行, 妥善处理废弃物、提高废弃物的回收率, 时刻关注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 以保障其完整性。

(2) 关于员工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方面。企业员工责任、消费者责任和环境责任, 正向影响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中小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对提高员工自身工作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 也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最佳经济效益, 减少和纠正低生产率、高损耗率、高人员流动率等现象的重要保障。员工满意度必然体现在企业对员工自身的责任履行, 包括签订合同、合理工作时间和薪酬等方面, 同时也是员工满意度的重大支撑。应注意的是, 企业除了关注员工责任外, 对消费者和环境的责任也不容忽视。企业生产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行为, 都影响着员工的感受, 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甚至导致大批员工流失。因此, 企业应把履行社会责任, 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摘要:笔者通过对中小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 获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数据,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与员工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 企业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与员工对企业整体满意度显著正相关;企业员工责任、消费者责任和环境责任与员工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 1 924:24.

[2]吕英, 王正斌.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西安地区 IT 和零售企业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50-56.

[3]卢鹤, 柴文佳.员工满意度文献综述[J].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 1(8):1 00-1 01 .

[4]Porter L W, Lawler E E.What job attitudes tell about moti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 968, 46 (1 ) :1 1 8-1 26.

[5]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 1 999:6-1 0.

[6]Locker, E.A.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In M.D.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Chicago, :Rand - McNally,1 976, 1 297-1 349.

[7]Perrewe G R, Hochwater W A, Ferris P L.Brymer R A.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value attainment and affective disposition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l999, 54(2) :296-31 3.

[8]彭正龙, 王海花.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员工满意度对组织即兴效能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1 0(1):1 1 8-1 21 .

[9]刘刚, 李峰.企业道德建设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基于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理管理, 201 1(3):89-96.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篇2

一、企业情况概述

始创于1994年的金和公司,致力于精确管理的实践、研究和传播。主要从事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研究和管理软件研发,全面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协同OA管理软件、咨询服务与解决方案,是国内最大的协同管理软件服务商。在“让所有企业都享受精确管理”的战略指导下,金和软件在协同管理软件产品中融入精确管理思想,植入成功的优秀管理经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企业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功做法及良好效果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民族软件知名品牌,金和软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安民、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等国家领导曾亲自考察金和软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金和软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各大高校建立实习基地,投入人力财力展开对应届大学生的职前培训并吸纳大学生就业。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36号文件”精神,2010年,金和软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承担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工程暨“育林计划”帮助企业提升管理,一年内,“育林计划”走进全国30多个城市,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专业诊断、咨询指导和现场实施,已有近万名企业家接受精确管理培训,200多家企业成为“育林计划”第一批受益企业。通过19年的管理和积累,金和软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时,金和也肩负着对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员工福利的待遇,足以体现一个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否成功,对员工负责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要素。接下来我谈一下自己针对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看法:

一. 注重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员工素质

金和软件的管理者认为企业经营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和高精尖设备,同时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非常注重职工培训工作,每一位新员工都能够在入职后参加公司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公司设有职教领导组,由党支部书记直接抓职工教育。每年年初都将职工培训列入年度计划,使在职职工受教育时间不少于80学时,新工人岗前培训3-6个月,由公司资深技术人员及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公司还出台了员工职业路径、在职技术人员奖励考核办法,设立科技进步奖,创新奖,小改革奖等制度,鼓励员工大胆创新,求学上进。让每一个员工能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是一个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和个人规划负责的重要体现。

二、营造和谐环境,构筑员工发展平台

员工的进步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员工。金和软件为员工营造了和谐的环境,为员工提供更多地发展机会和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公司有完善的职业成长路径,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就可以根据公司的职业路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19年来,由于他们的努力进取,已有200名年轻人被提拔到公司领导岗位和竞聘选拔到技术、管理岗位。公司在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一些粗浅做法,很多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但是营造和谐环境,为员工提供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足以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改善员工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员工收入

金和软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主打产品是OA办公软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近几年来,运行成本不断攀升,而产品售价在下降。面对严峻形式,企业既要做精做细老产品,又要不惜血本研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压力相当之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依靠广大员工攻坚克难,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多年来,金和的管理团队非常信奉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先生所说“作为领导者,雇主的目标应该是能比同行业的任何一家企业都能给工人更高的工资,而工人的雄心应该是使这一切成为可能”。让员工的每一分付出,都能得到回报。大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四、企业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企业需要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员工也需要对企业尽到相应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总是相对的,员工的权利就是企业的义务。具体而言,员工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如果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应该对员工承担赔偿责任,私营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员工享有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具体依据如下:

首先,应当依法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基础上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以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第二,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三,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员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四,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和员工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国家鼓励企业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员工建立补充保险。国家提倡员工个人进行储蓄性保险。第六,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员工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企业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

最后,企业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企业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一)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推行绩效管理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到每位员工身上就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员工的工作质量,做到又快又好。企业经济不断发展,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的保障度才会不断提高。许多民营企业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的缺失,也是由于企业利润不高,家底较薄所致。绩效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中国民营企业员工自身维权意识的觉醒

企业员工享有生存权、安全权、隐私权等权利,一旦这些权利受到侵犯,员工自身应当运用正当的手段和通过正常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坐以待毙。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三)加强制度和道德舆论建设,减少民营企业的责任缺失

政府要加强制度的建设,企业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政府制定相应制度加以保障,一个好的政府

应该既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鼓励和嘉奖,又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惩治和处罚,做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道德舆论的作用。道德舆论就是:道德主体依据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对道德现象进行的善与恶的议论和评价,从而实现对自身或他人行为的约束与制约的软性社会控制。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篇3

[关键词]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慈善;启示

[中图分类号]F5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62-06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崔丽,女,通化师范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理学、部门法哲学。(通化134002)

“慈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与西方受市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方式不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决定了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政府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与我国处于同样转型期的俄罗斯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对我国则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将俄罗斯确定为考察对象,探究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履行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

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推动下,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的履行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在慈善责任承担主体、慈善责任履行的动力来源以及慈善责任履行过程中,企业与政府关系构建等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主要是本土大企业

俄罗斯特有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国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中小企业与本土大企业在履行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侧重上差异较大,使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1.俄罗斯中小企业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中基本法律义务的履行,无暇顾及慈善等社会责任。在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大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较晚,“加之法律、税收与金融环境多变,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频繁关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自身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此种情况导致了俄罗斯中小企业违反劳动法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较大企业更为普遍和严重。实际上,“梅普组合”所领导的政府当局也高度关注俄罗斯中小企业拖欠工资和失业等基本法律义务的履行问题。政府当局认为欠薪问题和失业率较高一直是影响俄罗斯各地方稳定的重要因素,总理普京曾怒斥企业不履行按时兑现工资等基本法律义务的行为,他说:“好几千人因为你们的野心和无知或者干脆是贪婪而受到连累。企业的社会责任哪里去了?”因此,对于俄罗斯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还停留在遵守法纪、按时纳税、善待员工等基本法律义务的实现层面,可以说,对于员工的就业及工资负责就是当前俄罗斯中小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俄罗斯政府也清楚地知道:要求中小企业履行慈善等社会责任不现实,也不可能。在生存还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根本无法期待中小企业全面履行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更遑论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了。

2.俄罗斯本土大企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履行的主要群体。在俄罗斯中小企业艰难生存的同时,部分原苏联时期的企业则借助于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私有化。此外,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储备也在能源、矿产、金融等领域催生了一大批“寡头”企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俄罗斯经济近些年的飞速发展,这些以俄罗斯本土为基础的“寡头”企业正在迅速地崛起并逐渐成为大型的跨国公司,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这些大型企业来承担。据调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俄罗斯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或前国有企业,占据重要的产业部门,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商业联系”。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由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的转变为这些本土大企业提出了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就自身而言,本土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也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俄罗斯政府也在多种场合要求本国的企业寡头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曾呼吁,“俄罗斯拥有大量财富的企业和商人应更多考虑雇员等其他国民利益,承担社会责任”。

(二)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受政府推动明显

与西方国家依靠公民社会推进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方式不同,俄罗斯特殊的体制转型背景和国情决定了其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推动和影响。在俄罗斯,政府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在履行领域选择上受政府影响较大。根据调查显示(详见表1):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十大领域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减少贫困、灾害救援与教育等领域,并且占有较高的比例,而在体育、艺术/文化、医疗卫生/残疾人等领域的比例则相对偏低。与我国不同的是,在具体领域选择上,俄罗斯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多集中于体育、文艺等社会基础设施的传统组成部分。体育、艺术/文化、医疗卫生/残疾人等领域成为了俄罗斯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重点领域,且履行比例普遍很高。而在我国受到普遍重视的减少贫困、灾害救援等领域,俄罗斯企业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政府在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据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俄罗斯公司明确表示,它们工作的重点是支持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的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政府引导的良好效果。

nlc202309031155

2.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通常依靠政府激励完成。在俄罗斯,政府不仅在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实际的履行过程也依靠政府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完成。俄罗斯政府从2004年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发展,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特别是“俄罗斯工商企业家联盟通过了‘俄罗斯企业社会宪章’,这标志着政府在企业中正式推广社会责任实践”。俄罗斯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较为流行的做法是捐赠、开展短期宣传活动、建立基础设施等。作为回报,企业可能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优先获得政策信息和政策支持”。正是政府的积极推动,使得俄罗斯企业意识到:在俄罗斯“看似与企业价值链活动不相关的慈善行为,可能在调动政府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企业通常将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评价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时,往往以自己如何积极参与政府的正式协作安排为中心展开。在俄罗斯政府采用制度化安排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情况下,其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三)俄罗斯政府通过“公私协作”的方式推动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

与传统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强制、命令的履行方式不同,在政府推动的模式下,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种不同实现方式。特别是其通过“公私协作”模式的构建,为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平台。

1.俄罗斯政府把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公私协作”模式作为长期战略加以推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大型企业和地区当局之间签订社会经济合作协议的模式被广泛使用。2006年,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响应时任总统普京的要求,提出了俄罗斯联邦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通过公私协作安排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战略之中。这一引导方式虽然从实际操作层面上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执行力,但是,从企业自身出发,“考虑到政府对公司生存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实践中对企业产生了很大压力”。联邦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导向成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风向标,而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则成为了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的连接点。例如,俄罗斯地方政府通过签订正式的合作协定引入商业资源,着重发展了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作为“社会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的体育、艺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传统领域,使其成为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得最好、发展得最快的领域。

2.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公私协作”模式在俄罗斯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实现了企业与政府的双赢。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认知和反应。在尊重企业自主性的前提下,俄罗斯政府所采取的“公私协作”履行框架具有明显的优势,收效显著。根据俄罗斯政府与企业合作的个案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企业支持这一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方式,“有68%的企业提到像‘公私协作’或与地方政府达成的‘社会经济协议’这类由政府倡导的活动框架”。可见,公私协作的方式对于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企业的认可度较高。

二、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经验

(一)注重区分不同企业类型,慈善社会责任主要由大企业承担

针对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俄罗斯政府对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前所述,由本土大企业财力及自身发展的实力所决定,政府往往注重其在慈善及公共设施的维护等方面功能的发挥,注重以“公私协作”的方式推行其慈善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政府要求本土大企业应当全方位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法律义务还是道德义务的实现。在体育、艺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这些领域,地方政府通过签订正式的合作协定来引入商业资源,一方面政府通过此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够很好地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确定的目标。总体而言,大企业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履行。由于大企业相对而言运行较为规范,违反法律义务的情况相对而言较少,因而,政府在政策导向上更关注其道德义务的履行。

与大企业不同,俄罗斯政府所实施的社会发展纲要中明确了中小企业在降低失业率、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可以解决“退休人员、未成年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多子女的母亲等”的就业问题。对于俄罗斯而言,基于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及市场灵活性方面有着显著功能,所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但是受俄罗斯“影子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容易出现负担过重、融资困难甚至倒闭等问题。因而,俄罗斯政府往往在关注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着重要求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基本的法律义务。在具体举措上,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防止中小企业因资金运行不畅拖欠工资以及破产、倒闭等原因侵犯员工权益。遵纪守法、保障员工权益就是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方面,主要注重其法律义务的履行。

(二)在慈善履行领域选择与激励机制建构方面实施政府引导的模式

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政府引导模式。这种政府引导,首先体现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集中于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政府投资和关注度比较高的领域。与灾害等偶然事件所产生的灾害救援领域不同,上述这些领域往往是作为社会基础设施而存在的公共领域。因此,俄罗斯政府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在这些领域履行其慈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短期性与偶然性,其所追求的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稳定性与长效性。

同时,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受政府影响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政府之所以能影响企业社会投资的规模和方向的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政府控制着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的稀缺资源;第二,政府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来干预企业的决策和运营;第三,企业往往需要寻求政府的保护来确定其在政策内容和执行上的稳定性以获得发展。上述原因决定了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与政府打交道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并获取其他的竞争优势。因此,俄罗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公私协作”与政府奖励等多种方式来激励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时,政府和企业双方都是受益者。激励机制的建构能够调动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履行的积极性,使企业在自身受益的前提下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说,激励机制的存在是实现政府与企业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良性互动的基础和保障。

企业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分析 篇4

企业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 提高了社会生活水平并获得盈利。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多个层次, 首要责任是保证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广义责任扩展到雇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责任。由于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仅仅关注数量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 造成资源匮乏、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在创新中履行社会责任, 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转为内涵集约型。Sheldon (1923) 鼓励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通过节约资源使用来提高经济活动的伦理水平和社会正义, 即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组合的效率, 使经营持续及扩展新的市场以获取利益。吴家喜 (2009)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学习承诺和共享愿景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精神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对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 而技术创新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导向, 实行生态化技术创新, 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现有文献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的效应以及定性分析两者之间关系较多, 针对技术创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少。在理论上,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进行变革, 技术创新是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 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技术创新机会, 社会责任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双向促进关系。本文拟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数据, 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效应。首先, 论述企业社会责任类型和演变,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创新种类及其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其二, 构建模型、提出假设, 分析数据和验证假设。最后,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履行提出政策建议。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演变及企业创新功能分析

(一)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演变

企业社会责任经过了演变和不断发展。Archibe B.carrol (1979)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利益相关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层次。美国商会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符合法律、满足公众期望和社会需求、考虑社会新的需求并做出反应、在社会新标准担任领导等层次。企业经营中涉及多种利益主体, 企业资本或股东利益是企业经营赖以支持的资本责任;雇员利益是企业的人力资本责任;企业产品或服务是企业按照潜在契约交易必须履行的消费者利益责任;企业使用公共资源、享受公共服务是企业经营利用广义范围资源而必须向政府缴纳税收责任;企业对经营地环境保护是因使用土地、环境资源的潜在合约责任;有剩余财力对社会上弱势群体或受灾害群体进行救助, 则是企业作为人格化社会主体的广义责任。无论具体企业对每种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和层次如何,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进程中, 企业都必须在经营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承担社会责任。按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不同, 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 企业责任的主要对象分别为股东、债权人责任;雇员责任;消费者、政府和环境责任;待救助的弱势或受灾群体。企业各种社会责任内涵演变如表 (1) , 企业基本责任如资本、债务保值和增值, 雇员就业薪金, 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 缴纳政府税金和维护经营地生态环境等是合约或法律范围内的责任, 对弱势或受灾群体捐赠救助及动态延伸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的延展, 是企业在更高程度实现经营价值和社会贡献, 是法律或合约之外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越好, 社会大众反过来对企业关注和支持的回馈, 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创新功能分析

创新是利用知识 (已存在或新的知识) 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或工艺获取经济或其他利益。在企业经营中, 创新通过新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获取经济收益, 也涉及到企业内部组织的创新过程, 对现有资源更有效使用。Joseph Schumpeter (1914) 将企业创新分为五类:引入消费者不熟悉或新品质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 即在生产环节尚未试验, 需要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并以一种新的方式加工的商品;开辟新市场, 企业进入以前没有经营的市场, 不论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对原材料或半产品新来源的控制, 不论该来源是已存在或是新创造的;实施新的组织, 如垄断地位的形成或被打破。因此, 创新是设计、发明发展和实施新的或变化的产品或服务、工艺、制度、组织结构或经营模式, 以图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和为企业获取高效经济回报。研究和调查表明创新引入新产品和服务, 旨在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中, 呈现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企业面临许多挑战, 差异化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就需求不断地创新。企业实行不同类型的创新有利于保持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作用如表 (2) 所示。表 (2) 中, 各类创新的直接影响是扩充企业收益途径,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资源、能源使用效率,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和员工薪酬水平, 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 可强化企业纳税和保护环境生态的能力, 也增强了企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能力。因此, 理论分析可以得到假设:企业积极地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之前, 简要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以企业无形资产、研发之和与总资产的比率作为企业创新的力度:收集的样本企业该比率分布处于0.003~0.175之间;企业履行各种责任总和与营业收入比率绝大多数年别处于0~0.4之间。因此, 整体上来说, 我国资产总量所包含的无形资产 (包含技术) 所占比例较低, 企业履行利润、费税、薪酬和股利等主要社会责任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低, 说明企业经营收入中的附加值低, 经营效率低, 上游原料、能源等刚性成本占比重较大。

注:表 (4) 中edv, eyv分别表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lr, xc, gl, sf分别表示利润、薪酬、股利和税费;zc, yy, wx分别表示资产、营业收入、无形资产;lgsf, lgzc分别表示税费、资产的自然对数。表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水平都是5%以内。

三、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模型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创新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 构建模型如下:

csr=f (x) …… (1) 。公式 (1) 中, csr为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 是企业一定期间 (通常为1年) 内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的分量或总量。x分别为企业创新投入或创新投入存量, 以资产增长、经营收入增加或无形资产增加量来表示创新投入的中间结果。企业创新存在多种类型, 企业创新投入可以是技术研发投入、市场拓展投入、组织管理创新投入。技术研发投入形成新产品或服务、新材料、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软件等, 增加企业资产总量和无形资产总量;市场创新投入形成品牌价值和企业声誉等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和经营收入, 组织创新投入整体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 形成企业积极创新文化和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企业创新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 从逻辑上分析, 存在三种可能: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为了实证分析企业创新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 选取我国上海证劵交易所100家上市公司的历年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样本是2007年至2012年间分布于饮食饮料 (30个) , 纺织服装 (20个) , 石油化学 (20个) , 电子 (20个) , 机械设备 (10个) 等行业共选择100家上市公司数据, 分析企业历年资产总量、收益总量、无形资产总量的变化对企业利润总量、员工薪酬、缴纳税收、应付股利等的影响。通过对企业数据进行观察, 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无形资产总量逐年增加, 但是有10%的企业无形资产总量却是在波动中下降。首先, 分析资产总量、经营收入、无形资产总量与利润、薪酬、股利等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应的相关系数如表 (3) 。观察表 (3) , 发现企业创新导致的结果资产总量、收入和无形资产与社会责任变量利润、薪酬、税费、股利互为正向相关关系, 其中, 创新结果与薪酬、税费、股利等呈强正向关系。但是, 资产、收入、无形资产与利润的相关系数虽说为正数, 却低于0.5, 可见, 创新结果对企业所有者利益———利润激励动力不足。其次, 运用平板数据回归分析资产、收入、无形资产分别对利润、税费、股利和社会责任总量的影响方程。通过比较总量数据、对数数据方程, 选取最佳的回归结果如表 (4) 所示。企业创新结果——资产总量、营业收入和无形资产总量——对企业经营利润变量的解释程度较低, 但是对薪酬、股利和税费的变量解释程度较高, 达到50%以上甚至80%.可见, 因为创新刺激企业资产扩张、收入增大和无形资产总量增加, 促进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利润、薪酬、税费和股利的增加。其中, 资产总量增长1%, 能够促进企业的利润、股利和薪酬分别增加接近0.0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提高1%, 可以分别提升利润0.04个百分点、薪酬0.06个百分点、股利接近0.05个百分点和税费0.085个百分点。无形资产增加1%, 分别对利润、薪酬、股利和税费产生的正向影响为0.19%、0.317%、0.235%和0.418%.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收集上市公司历年数据分析, 企业创新结果———资产扩充、收入增大和无形资产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如利润、职工薪酬、政府税费和股利发放的产生正向影响, 得到结论:其一, 我国制造业的90%以上的企业较为注重创新, 尤其重视市场开拓、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促进了企业资产规模扩大、经营收入增加和无形资产增大, 但仍有一些企业仅注重资产扩充、市场扩张, 忽视技术研发等无形资产的增长。其二, 我国企业整体上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非常低。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小, 造成企业经营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低, 经营效率低, 对原料、能源等使用效率低, 产值中原料和费用成本高, 降低了企业履行薪酬、利润、费税、股利等主要社会责任的能力。其三, 企业创新对其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如促进股利发放, 增加雇员薪酬增长, 提高企业利润。虽然企业经营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完善, 但是, 由于企业经营获利能力弱, 经营总收入中绝大部分是刚性成本如原料、能源支出, 履行薪酬、费税、股利和利润等社会责任的能力不足。其四,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体制调整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 执行偏向于经济增长的激励政策, 如为了让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实施去企业社会化运动, 具体表现为削减企业税负, 降低企业土地使用成本, 放松对企业遵守使用劳动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 特别是放宽企业资金融资股票分红、贷款本利偿还等方面约束,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倾向。随着我国经济进程深化, 劳动力素质上升、数量逐渐趋紧, 自然资源短缺、价格升高、污染加重, 能源使用效率过低, 经济运行表现为产能过剩、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和收入不均加剧等, 经济发展中亟需升级技术和优化产品结构, 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必须通过企业创新以实现社会创新。正如德鲁克 (2002) 指出, 过去的四五十年中, 经济是主导力量;而未来二三十年中, 社会问题会变成主导力量。每一个组织都必须对雇员、环境、客户, 以及对所涉及对象产生的影响承担起全部责任, 那就是社会责任。而且我们也知道社会将越来越期待主要的组织, 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 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当前, 以创新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显得尤其迫切, 实现公民积极创业和企业主动创新非常必要,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的现状, 提出如下建议:首先, 破除经营中人为或制度造成的不合理经济租金, 鼓励公民与激励企业创新, 提高创新对企业获利的贡献。我国企业经营缺乏创新是历史发展的使然, “双轨制”经济体制改革, 一方面, 虽然减缓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冲击, 但另一方面, 在经济运行中人为地制造了制度租金, 加上企业设立的门槛高、规制多, 企业在数量上的竞争较弱, 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 企业往往更习惯和倾向于寻求体制不完善状态下的各种制度租金, 而忽视提升企业内在能力的各种创新。改革法律和企业管理制度, 从源头上减少制度租金, 调整不合理的经济优惠政策, 加强对技术创新激励和结果的监督, 降低商、官之间腐败, 引导企业走内涵创新道路。实行创新竞争机制和奖励政策, 激励企业扩大创新投入, 提高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中的获利贡献, 实现创新、盈利、社会责任三者相互反馈的良性循环。其次, 理顺资源价格决定机制, 促进经济资源高效利用, 转换经营模式, 促使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以片面追求经济数量扩张为主要目标的环境中, 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降低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 如减轻土地使用成本和降低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 放松企业经营对环境破坏的约束, 放宽企业在雇佣劳动力时不严格遵守法律等, 弱化了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 这样导致各行业产品技术低端化, 产品结构单一化, 生产技术低层次化, 环境污染加重, 人力资源低效使用和劳动报酬过低, 不能实现人力资本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理顺各种资源价格, 让企业经营承担法律、合约规定的社会责任, 才能促进经济创新与社会进步。引导企业经营由追求价值的商业经营模式向重视文化、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价值模式转变, 使企业不仅承担货币资本责任, 还要积极承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责任。其三, 完善市场竞争秩序, 合理规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济发展责任, 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企业, 以国家的资金为主要来源形成的, 肩负着国家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和进步的责任, 在履行一般企业社会责任基础上、应承担超过民营企业的而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责任。通常状况下, 应制止国有企业降低责任要求, 忽视承担技术进步和国家安全的责任, 而以履行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为借口, 利用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参与民营领域经营和竞争, 这样就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合理竞争, 对国家对企业发展都不利, 非常不利于全体企业创新风气的形成。国有企业必须摒弃以扩大经营规模为主要导向, 应以追求核心和尖端技术创新为责任, 在承担国家安全和核心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发展。在我国经济所有制多元状况下, 这是理顺市场竞争和促进企业创新的必须之举。

参考文献

[1]周璐、王前锋:《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财会通讯》2013年第1期。

[2]吴家喜:《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 《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12期。

[3]崔健:《日本的社会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分析》, 《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1期。

[4][美]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Sheldon O.ThePhilosophyofManagement.Pitman:London, 1923.

[6]Navickas, Valentinas;Kontautien·, Rima.TheInitiatives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sSources ofInnovations.Business:Theory&Practice.Mar2013.

[7]Ferauge Perrin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Belgian Firms.Global Journal ofBusinessResearch, Volume, 2013.

[8]Schumpeter, J., 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 Mass., 1934.

履行社会责任 做强供电企业 篇5

供电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用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其赖以生存的关键。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越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1]。菲利普·科特勒和南希·李在他们所著的《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中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通过自由决定的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实际上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竞争者、股东、社区、员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责任以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责任。

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也有一系列研究且成果显著。卢代富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乃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赋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3]。

供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有:科学发展责任;安全供电责任;优质服务责任;员工发展责任;合作共赢责任;依法经营责任;环保节约责任;优秀公民责任。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着利润的血液。一个不能赢利的企业不是合格的企业,一个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绝不是真正的企业,最终也会被社会抛弃。

供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

对行业负责——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供电企业要承担好社会责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是基础。一是要加强供电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增强集约化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严格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要以绩效考核为主线,大力推行标准化、精益化管理;四是要加强线损管理,加大用电稽

查和防窃电的工作力度;五是要抓好经营工作,特别是电费回收工作,努力提高资金周转率;六是要创新队伍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对客户负责——积极提供更优更好服务。一是强化优质服务工作。持续改进和提升企业在用电业扩报装、电力维修抢修、电力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二是强化企业行风建设。建立和完善行风建设管理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奖罚制度;加大对行风建设检查考核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三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企业的软实力,以提供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对社会负责——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大局。一是切实担负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撑的光荣使命,打造一流电网。二是坚持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当好地方政府发展电力工业的参谋和助手,协助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四是主动承担抗灾抢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扶危救困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

我们为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落实省公司各项工作部署,推进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努力践行社会责任。

一、强化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大兴安岭塔河供电局领导班子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提出了创新管理理念,实施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追求优秀业绩,使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指导思想。通过近3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每年年初我局职代会,公司都要提出全年工作的奋斗目标。这一工作思路和管理观念在年初就深深融入全公司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践之中。创新安全管理方法,保证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创新推行“无违章企业、无违章班组、无违章职工”、“四不伤害”和危险点控制活动,成立了反违章纠察队,加大对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实行了检查责任追究制。2010年上半年,我们分成3个小组以查领导、查思想、查隐患、查

现场、查违章、查工具、查消防、查措施、查整改、查落实为主要内容,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各单位按照“边检查、边整改、边完善、边健全”的原则对各类问题进行了整改。深入开展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工作,通过每次的安全性评价,重大问题整改率达100%,一般性问题的整改率达90%以上。在全局开展标杆变电站、标杆输配电线路、标杆配电台区和提高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活动,为创一流同业对标考核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使职工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2010年上半年共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员工158人次。通过签订师徒合同、自学成才、多岗位交流、开展技术比武等方法,加强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高水平的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

三、全力塑造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品牌近几年,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突出“诚信”主题,深化“品牌”内涵,兑现服务承诺,以优质服务拉动营销创新,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形象,推出了一系列方便客户的优质服务举措。大力宣传诚信服务宗旨。散发了《供电优质服务便民措施》等内容的宣传册、宣传单。还将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报装接电程序等规定公之于众,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在职工中坚持“二必须二具备”(必须熟悉掌握和执行政策和标准;必须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具备政治敏感性和敏锐的分析洞察能力;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 提高供电可靠性。采用新的可靠性管理软件,认真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做好电力有序供应工作。在全国部分地区限电拉闸的情况下,没有拉过一次闸,没有限过一条线。客户服务中心实施电网服务品牌。“四制”(首问负责制、客户代表制、办事时限制、责任追究制);“三统一”(统一着装、统一车型、统一标识);“三规范”(规范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优质服务活动。服务人员达到四个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范围明确、工作程序明确、工作技艺明确)。服务事故检查考核办法达到四个要求(分工明确、工序合理、流程顺畅、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供电形象。实施“服务链再造”理念,创新实施电力诚信工程。“服务链”一端是客户需求,另一端是客

户满意。消除服务流程中梗阻现象,革除不相适应的环节和组织,通过“树立开放性观念、推行扁平化管理、实施无缝过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快速服务机制,2辆电力服务车日夜为客户提供供电服务,塑造供电服务品牌。

五,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主动和用户取得联系,走访客户,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到工业园区了解进展情况时,现场为区人民决供电问题16个,用户很满意。企业信誉度日益提升,公司的形象测评全县第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影响 篇6

对“毒奶粉”事件, 人们现在还胆战心惊。在该事件发生前, “三鹿”奶粉是国内驰名, 但问题一出现, 全国上下顿时皆惊, 直至“三鹿”倒闭。我们不禁要问, “三鹿”为什么倒闭?

对于这些问题, 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各领域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王老吉“捐一个亿”, 引起了消费者的共鸣, 消费者相信“王老吉”能生产出好产品, 并认同“王老吉”的做法, 而“三鹿”奶粉事件与消费者的期望相差太远。到底企业社会责任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 消费者在心理、态度和归因上又是如何变化的?笔者结合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 探索这些问题。

文献综述

1.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论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早在1953年Bowen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经过五六年的发展,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界定, 至今对其定义尚未达成一致 (Mc Williams等, 2006) 。笔者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各领域的研究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见表1) 。

从表1可看出,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支持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或某些方面的责任, 而Milton Friedman (1962) 坚决反对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之外还负有其他社会责任 (王振中和李仁贵, 2002) 。从此学术界对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自从Carroll (1979) 提出了经典的企业社会责任四层次模型, 即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后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维度。笔者对西方文献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和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见表2) 。

(资料来源: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从表2可看出, 西方文献中企业社会责任包括8个内容, 而徐尚昆和杨汝岱 (2007) 通过归纳性分析, 得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有9个内容, 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客户导向、以人为本、公益事业、就业、商业道德、社会稳定与进步。其中共有的内容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顾客、员工和社会捐赠、慈善事业。李海芹和张子刚 (2010) 运用这6个共同内容作了实证研究, 李海芹 (2010) 在其博士论文中也作了实证研究, 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

消费者响应, 是指消费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所作出的反应, 也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李海芹, 2010) 。这种响应体现在很多方面, 形成了忠诚程度与印象评价 (Wu等, 2008) 、感官上的编码与多感觉的想象 (Hirschman&Holbrook, 1982) 、心理响应与行为响应 (Martin, 2002) 对企业的态度 (Miller等, 1977) 等。

Bhattacharya&Sen (2004) 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分为内部响应和外部响应。内部响应, 是指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 消费者对企业活动的认知、态度和归因;外部响应, 是指购买行为、忠诚度等。Sen和Bhattacharya (2001) 在消费者的内部响应中提出了消费者信任和消费者认同。消费者信任, 是指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的信任程度, 简言之, 就是消费者是否相信企业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消费者信任将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意愿、企业评价等。消费者认同, 是指消费者将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与自身相联系起来的感觉 (Sen&Bhattacharya, 2001) 。

基于以上的综述, 笔者分析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对消费者认同的影响、消费者认同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1)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公益事业营销”一词的出现, 掀起了企业社会责任与顾客关系研究的浪潮, Ross等 (1990) 研究发现, 在其调查对象中有49%的人把企业支持公益事业作为购买企业产品的主要原因, 有54%的人表示未来可能会尝试购买该企业推出的新产品。Smith和Alcorn (1991) 调查发现, 在调查对象中有30%的人会购买企业产品, 只是因为该企业支持慈善事业。Murray和Vogel (1997) 通过研究发现, 管理者更愿意从披露了社会责任活动信息的企业购买其产品。Brown和Dacin (1997) 发现, 消费者是否购买企业的新产品是由他们对企业的评价决定的, 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能够影响他们对企业的评价, 这间接的表明, 企业社会责任能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意向。2001年以前, 西方学者只是证实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具有间接的影响 (马龙龙, 2011) , Sen和Bhattacharya (2001) 的研究发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直接正向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但是这种影响受到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企业社会责任支持与消费者信任的调节。Mohr和Webb (2001) 通过深度访谈, 发现大部分应答者普遍对企业或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具有正面性, 他们认为至少企业的动机是帮助其他人, 大部分应答者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购买标准是没有规律的。Mohr和Webb (2005) 的研究更有意思, 他们发现消费者愿意出高价购买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生产的运动鞋, 而不愿购买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的低价运动鞋。与国外的研究相比, 国内的研究相对不足。周延风等 (2007) 认为, 捐助慈善事业、保护环境、善待员工三个层次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 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均有显著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由消费者个人特征和产品特征所左右, 消费者对这三个层次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响应存在差别。这一研究结果与Mohr (2005) 的研究结论相同。周祖城和张漪杰 (2007) 认为, 国外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关系的研究存在不足, 将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社会责任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即行业领先水平、行业中等水平、行业落后水平, 通过两两模拟的情境, 测出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内相对水平高, 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也相应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会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内的相对水平不同而不同。消费者是否愿意多支付价钱购买产品, 也会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内的相对水平不同而不同, 这一结论与Meijer和Schuyt (2005) 得出的结论类似。孙广玲等 (2010) 研究证实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可产生正向影响, 同时发现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的过程中, 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可起到中介的作用。周祖城和厉杰 (2011) 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公益型、业务型和综合型, 分析消费者的评价和购买意向, 结果发现:消费者购买注重综合型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 意愿最高;购买注重业务型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 意愿较低;购买注重公益型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 意愿最低。另外, 他们还发现, 消费者对注重综合型企业社会责任、注重业务型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 购买意愿会因参照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注重公益型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 购买意愿则不因参照对象不同而不同。谢佩洪和周祖城 (2009) 、田志龙等 (2011) 、马龙龙 (2011) 通过研究, 再次证明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谢佩洪和周祖城 (2009) 发现, 企业声誉和消费者对企业认同是这一影响作用的中介变量, 并且间接的作用强度大于直接作用。田志龙等 (2011) 认为, 对不同的产品类型, 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反应不同, 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反应也不同。马龙龙 (2011) 通过实验的方法, 证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还受到消费者类型、消费者信任、消费者支持、产品质量的影响。

(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认同的影响。当前, 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认同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消费者认同, 就是消费者将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与自身相联系的感觉 (Sen&Bhattacharya, 2001) 也称为消费者企业认同。Sen和Bhattacharya (2001) 研究发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能够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 消费者对企业越是认同, 对企业的评价就越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可看做社会成员所期待和要求的企业所履行的义务活动, 社会成员通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感知和评价, 形成对企业存在价值的肯定和认同 (Herpen等, 2003) 。Sen等 (2006) 研究发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潜在地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 同时也可提高企业的形象。国内学者谢佩洪和周祖城 (2009) 将消费者认同引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模型中, 结果证实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认同会产生直接正向的影响。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评价具有正面的影响 (Fombrun&Shanley, 1990;Weiss&Macinnis, 1999) , 良好的企业声誉对消费者认同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金立印, 2006) 。这间接地说明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

(3) 消费者认同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当消费者认同某个企业后, 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甚至产生荣辱与共的情感。Bhattacharya和Sen (2003) 研究发现, 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 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偏爱, 就更愿意尝试购买该企业的新产品或服务。谢佩洪和周祖城 (2009) 认为, 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越强烈, 购买意愿就越强烈。Rafael (2009) 采用实证方法得出结论:基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 对其购买意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 对企业的态度和承诺也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理论模型

通过上面的综述, 笔者得出理论模型 (见下图) 。从模型中可证实,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积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同时证实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过程中, 消费者信任起到调节的作用。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 消费者信任企业有这个能力, 不至于降低产品的质量, 消费者的信任程度越高, 购买意愿就越强烈。消费者认同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的作用。消费者将企业与自身联系在一起, 企业的价值观同化了消费者, 消费者的这种认同感越强烈, 购买意愿也就越强烈。

结论

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相比, 消费者更愿购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企业应注重经济、法律、员工、消费者、环境和慈善责任。我国人口众多, 消费能力已远远超过世界各国, 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篇7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企业社会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或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是近30年来国外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 Waddock 和 Graves (1997) 指出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负相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竞争劣势, 弗里德曼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不相关。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正相关, 利益相关者理论持这种观点。那么, 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关关系,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 试图对上述问题给予回答。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2009年之前在我国深市和沪市上市的全部A股制造业企业, 其中剔除了ST、Pl公司, 同时也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 共得746个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其社会责任履行的代表行业, 这是本文选择制造业为样本的原因。

(二) 研究假设。

短期看,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在发展初期, 正处于寻找回收成本的期间, 只承担了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股东, 员工的社会责任, 而对其他间接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承担较少或根本没有承担, 从而导致好的企业绩效并没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使两者直接呈现负相关关系。二是企业当期社会责任的程度, 增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 但并不一定是当期经营业绩提高, 经营业绩的提升也许要在后一期甚至后几期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造成短期内企业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没有使企业产生好的绩效。但是, 长期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必然存在正相关关系, 当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存在冲突时, 只要是为了持续发展的企业必定会寻找途径减少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了假设: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计。

为了从宏观角度来考核企业对社会和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将“社会贡献率”列入在其中, 其公式为: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 (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 、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净利润等。社会贡献率指标的含义是:企业使用一定数量的资产, 为社会提供了多少贡献。使用同量的资产为社会提供的贡献越多, 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 反之则越差。

基于以上的理由和依据, 自变量指标设计如表1:

本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模型如下:y=а1*X1+а2*X2+а3*X3+а4*X4+а5*X5+а6*X6+ε。

(四)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于http://www.resset.cn网 (瑞斯数据库) 。其中, 利润总额, 营业收入, 和资产总额分别来自于上市公司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支付的各项税费,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股利和现金利息支出, 经营现金净流来自于现金流量表。捐赠支出, 赞助费, 罚项支出来自于报表附注中, 利润表附注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 制造业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没有在报表附注中注明, 所以, 导致本文的研究变量变成了3个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变量间相关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 企业绩效与投资人所得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 显著性水平为0, 说明企业绩效与投资人所得呈正相关, 与原假设相符。企业绩效与自变量职工所得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 相关系数是0.0691, 说明他们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 与原假设不相符。因变量企业绩效与投资人所得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9, 显著性水平是0, 说明他们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 与原假设相符。

(二) 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R Square=0.161, 调整后的R Square=0.156, 估计值的标准误=0.075。R Square是判定一个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 调整后的R Square是剔除了自变量个数的值, 因此可以看出, 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16, 说明企业绩效变化被各个自变量解释变异性为15.6%, 整个的拟合优度不是特别好。

由表4可以看出:F=35.326、P=0.0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 说明整个模型是具有解释力的, 因素是有效的。

由表5可以看出:从政府所得率和投资人所得率的回归系数B和回归系数的标准以及回归系数T检验的t值和P值, 可以看出P值都为0, 说明这两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 和企业绩效呈都显著相关。而职工所得率和公司规模没有通过检验。这也就说明了社会责任的履行很大程度上是对投资人和政府责任的履行。

四、结语

(一) 研究结论。

本文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 分析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 并以此为变量,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各个社会责任指标并没有都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明显影响。本文认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该顾及所得利益相关者, 而对企业绩效起促进作用的, 是政府和投资者, 企业职工在短期内对企业的绩效没有明显的作用。投资人所得以及政府所得的提高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而代表社会责任指标的职工所得率的提高不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所说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供企业绩效, 其实主要是对社会和对投资人履行的责任,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绩效。

(二) 现实意义。

一是投资人所得率对企业绩效影响最大, 上市公司为使公司业绩良好, 除了可以粉饰报表, 还可以提高投资人的报酬率, 因为投资人所得率越高, 企业业绩越好, 这也可以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现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过高, 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等社会现象。二是政府所得率也对公司绩效有强烈影响。立足于中国的现实, 政府对企业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 即使是上市公司, 特别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 相当一部分是国企股份制改革, 政企分开的产物, 所以政府和企业总是有种“看不见”的关系。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影响的角度来说, 也可以解释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等现象。三是目前, 职工工资增长幅度总是不及物价的增幅, 企业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 对职工的关心总是慢于对投资人和政府的, 而从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来看, 职工所得率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甚至是负影响, 所以企业更不会主动增加职工工资。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是发自内心, 还是表面文章, 最终还是为企业一己之私。

(三) 研究不足。

本文在选取数据的过程中, 企业社会福利的表现和企业违法的表现都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影响。本文选取的是2007-2008两年度的数据, 难以从纵向对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进行研究, 也是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胡玉明.管理会计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虹, 刘娇.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4

[3].张兆国, 刘晓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 2009, 3

[4].杨瑞龙.周王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篇8

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谋求自身和股东利益之外,还应该兼顾到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自觉履行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极为严重,企业作为环境资源最主要的消费主体,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对治理环境问题责无旁贷。

影响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企业缺乏绿色发展的企业文化道德理念之外,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一种利益型组织,具有典型“经济理性”的特征。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在短期内会触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企业这种“经济理性”,则导致企业逃避履行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既是市场失灵的体现,也是企业这种属性的反映。政策因素主要涉及法律法规的是否完善以及政府的监管力度问题。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困难的根源还是违法成本太低,政府管控不力。这就需要利用企业的“经济理性”的特点,调动内、外因素,既要激发企业实行环境责任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从而达到促进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的目的。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及政府的监管作用

环境成本是以对环境负责为原则,为管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环境措施所产生的成本,以及企业为了达到环境目标所要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成本,进一步体现了企业所应承担的环保责任。

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使用具有“外部不经济”性。企业不需要承担或者仅承担一部分污染环境的成本,而把其余都转嫁给了社会。环境价格被低估或忽略,企业通过对生态环境掠夺而获得的短期经济利益主要就是由于外溢成本而引起的,而外溢成本的产生与资源环境的产权不明晰、难以计量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等有着直接关系。一般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即把环境成本归入会计核算体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通过市场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导向配置资源;二是政府利用其“看得见的手”通过法律手段或监管行为控制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

可见,在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监管上,作为监管者的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既是企业的引导者也是企业行为的管理者。政府掌握着立法权、处罚权、征税权等社会公共权力,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些政府权力,采取多种措施,消除企业对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从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两方面同时着手,通过外力激发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内在积极性。

三、政府在监管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环境责任的法规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首先,我国还没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会计准则或指导性文件,企业操作时缺乏统一的依据,尤其对于外部环境成本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制定一些政策来实现,从而影响了法律实施的实际效果;其次,我国环境立法数量很多,但其法律的权威性却并没有随数量的增长而显示出其应有的威慑力,政府环保执行中存在职能分工不明确、执法不严的问题;最后,环境立法的不完善,也体现在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量刑偏轻,企业违反环境法所付出的经济惩罚远小于牺牲环境所获得的生产利益,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对企业的违法行为很少动用如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较严厉的处罚措施,更多的是用行政罚款来替代。这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环境执法状况无疑助长了企业的污染行为。

(二)利益驱动导致环境成本外部性,政府政绩考核制度不科学

一方面,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存在着GDP当头的政绩观,地方政府从地方财政收入等利益出发,只看企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税收的贡献,为了保障地方经济发展,保护本土企业,往往淡化其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不仅放宽对资源耗用型企业的行政审批、监管以及相关排污指标的监督,而且提供很多优惠政策,甚至为了促成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地方国有企业上市,地方政府会千方百计帮助其通过环保核查,往往导致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GDP指标长期与干部政绩简单挂钩,作为干部晋升的主要乃至唯一依据,使得政府官员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监管。目前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以GDP为核心标准的考核问题,无法激励政府主动关注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

(三)企业环境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社会公众环保参与度低

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降低制度的实施成本,更能够提高制度实施的运行效果。目前我国环境责任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政府在资金制度和相关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的杠杆调节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健全,环境监管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等,影响了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我国公众总体参与程度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地区间分布存在差异,参与形式单一,因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力量。这与政府缺乏对环保团体的关注以及政策扶持有一定的关系。但事实上,环境保护最大的监督力量却来自于社会公众。

四、完善政府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监管措施

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的程度决定于企业的自主性动力,但外部制度约束的支撑也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助推器,为了使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必须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

(一)加强政府监管部门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

1、提升政府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加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示范和宣传

首先,政府应确立企业环境责任是我国基本国策的战略思想,将环境规划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计划中。政府要不断提高和强化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才能起到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指导作用。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环保宣传,通过倡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引导企业立足市场,实施绿色生产,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和传播先进典型和经验,对破坏环境的事例坚决予以抵制和曝光。最后,政府作为环保引导者,要多采取举办环保教育培训等措施,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培养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2、指导和推动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完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机制

政府要加强环境成本管控理念,制定并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使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当中去。一是要制定与完善专门针对环境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将环境影响纳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一套完备的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体系,为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提供合理统一的标准,尤其要完善对外部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使环境部门和企业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制定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政府要通过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规范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标准,加强环境执法能力。三是要加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监管和审计。政府应制定和出台操作性强且更为具体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指导建立更为完善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体制,增加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比度和可靠度。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无地域特性,面向公众公开企业环境成本报告信息,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使得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真正起到推动和监督企业环境保护的作用。政府既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主动公开自己的环境信息,同时也要加大对环境成本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不达要求企业的处罚力度。

3、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考核机制,构建产业链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到目前为止,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都更多侧重于考虑企业的财务收益,没有明确提出将企业的环境责任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方面单独考核,只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充分考虑环境效益,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法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产生约束力。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套能综合考虑企业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由于每个企业都是某个产业链中的一员,而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必须从整个区域、整个产业的角度进行资源分割管理。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企业从产品价值链出发,与居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之间建立战略关系,拓宽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范围,构建一个完整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4、明确各级政府权责关系,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因而,需要通过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明确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建议地方环保部门独立于地方政府,使分权下的管理更有效率,从而有利于环境成本的管控。此外,还要大力投入资金培训环境监管人员,提高监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水平。同时,将环境质量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改变目前GDP当头的考核现状,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建立政府环保问责制和对地方官员的违约惩处机制,把环保实绩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形成激励机制,这样可以使政府主动承担起监督环保的责任。

(二)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构建多维度环境成本控制空间

1、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价格体系。合理的资源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资源价格如果过低,企业缺乏节约资源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使企业资源利用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被社会化或外部化,客观上助长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引发资源环境的危机。因而,政府应尽快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价格体系,进一步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改变“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现象,遏制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污染。

2、加强税费征收手段的运用。税收是影响市场价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环境税制度在实现企业环境责任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环境税将经济手段与税收手段并用,把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在消除外部不经济的同时倒逼企业把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从而制约对环境有损害的经济活动,矫正市场失灵,迫使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而作为纳税义务主体的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税收政策的规则,减轻税负,则会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等手段,降低产品的环境成本,从而保护了环境。

所谓排污费就是企业或者是个体单位因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而需交纳的费用,排污费的征收有利于矫正市场价格结构,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及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我国实行排污收费制度以来,排污费的收费标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收取的排污费不能弥补治理污染的成本,不能反映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加上排污监管能力不足等因素,就会有一些企业因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而选择违规排放,较低的排污费收费标准无形中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形成了阻碍,因而,应提高排污费的标准,或是研究制定费税衔接机制,充分利用环境经济政策,来调动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积极性。

3、运用国家财政补贴制度。由于环境保护具有收益外部性,且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所需购买环保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短期内资金回报见效慢。为了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和环保积极性,政府应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适当的环境补贴能够提高环保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促进企业的环保行为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对治污投资也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环境补贴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而,政府应尽可能地拓宽环境补贴范围,加大环境补贴力度,最终使企业的环境成本有所降低,企业环保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4、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产者、开发者与经营者因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导致不良影响而进行一定的补偿,以及对环境资源由于现在的使用而丧失的未来价值进行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目的是要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资产来加以管理,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的传统发展模式。生态补偿机制使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使其纳入生产成本,是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途径之一。

5、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政府应总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经验,制定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排污交易权的法律地位,规范排污权出让方式,对排污权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制,激活排污交易市场。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通过市场对企业环保行为进行补偿,促使企业为自身的利益提高治污的积极性,从政府的强制行为变为企业自觉的市场行为,从而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

(三)加大政府环境监管力度,健全企业环境责任行政约束机制

1、构建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加大环境污染执法与惩罚力度。首先,政府要及时制定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从法律制度层面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政府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给予具体的指导。改变我国环境法规中的“立法虽多但管用的不多”的状况,使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上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实施方面,法律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一定的强制执行力,环境行政机构也缺乏较为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和环境行政公开制度,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速度,环境监管执行力不够。所以,政府要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借助国家权力,以强制手段将外部环境成本内化为企业环境成本,加大执法力度;最后,政府要适当改进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方式,增加处罚种类、调整处罚幅度,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起到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震慑作用。

2、加强公众环保参与建设,完善企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只有建立公众环境参与制度,加强立法程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推进环境诉讼制度和环境举报制度,让企业和法律一同接受公众的监督,才能保证企业环境责任监管机制的有效性。因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发挥公众的环保热情,动员大批社会力量进行环境监督,促进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借助利益驱动这个有效动力,解决市场体制下企业自律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出现,环境责任保险应运而生。它将环境问题采用经济手段,通过社会化途径来解决。当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保险公司及时对被害者给予赔偿,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风险,避免了企业破产,又让政府减轻了财政负担,满足了三方的共同利益。但我国的环境保险制度仍处于起步初期,经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保险,实行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责任保险为辅的制度。同时,随着国家对环境保险制度的重视,保险公司也将会成为未来监管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从不同的角度提高环境监管的力度。

3、强化市场环保准入制度,完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配套保障措施。政府要把企业的市场准入纳入环境监管范围,对环保措施不达标的企业实行市场准入一票否决制。同时对专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企业,要审查其技术设备、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实行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尤其针对证券市场,更要强化其环保准入制度,尽快制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标准及指南等相关性政策指导文件,严格环保审查,避免采用“限期整改”等变通方式,进一步修改上市公司交易规则,将环境因素纳入ST监管以迫使上市公司主动履行环境责任。

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有利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保障措施。首先,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标准,配置和优化监测设备,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与污染物治理技术的提高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环境外部成本;其次,鼓励企业申请绿色环境标志,并利用政府采购来推动环境标志的使用和发展。政府采购是否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受到生产者、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成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风向标;再其次,通过“绿色信贷”、“绿色资本市场”等市场融资机制,对环境评估低、制度不完善、环境影响风险大的企业加以严格限制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通道,在授信额度、利率方面给与优惠措施,并在发行债券、股票等融资方面给予多种便利条件;最后,大力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工程咨询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业,以满足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要求,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摘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环境和自然资源,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使用的外部性。目前,政府主导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完善企业环境责任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

关键词:政府,环境责任,环境成本,监管

参考文献

[1]柳佳,于海凤.新常态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绿色思维模式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5(08)

[2]徐博韬,王攀娜.地方国有企业环境成本管控失效研究—基于双环科技超标排污案例[J].会计之友,2014(10)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篇9

一﹑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近年来, 消费者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此起彼伏。处于风口浪尖的食品生产企业更应该重视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感知与响应, 制定适当的战略, 这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 学术界研究重心已经从企业要不要履行社会责任、履行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研究, 转移到了如何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的研究能为企业提供消费者的行为意向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为企业提供发展的建议。本文所进行的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还能为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

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由英国人奥列弗·谢尔顿 (Oliver Sheldon) 在1924年提出的, 但真正开始关于CSR问题讨论的时间是1953年霍华德·博文 (Howard Bowen) 发表了他的《商人的社会责任》后。卡罗尔 (Carror, Aichie, B, 2000) 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一定时期里被社会要求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世界银行定义的CSR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认为, 从广义上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的行为符合道德, 经营上须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而不只是对股东负责。

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张彦宁 (1990) 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既包括强制的法律责任, 也包括自觉的道义责任。李炳毅、李东红 (1998) 认为,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当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企业在经营理念以及战略管理过程中应提倡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卢代富 (2002) 亦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中指出, 企业社会责任是独立于企业经济责任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企业责任, 是除尽力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外应履行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

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在1963年在一份内部备忘录里的提出的。利益相关者被界定为“那些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组织将不复存在的群体”。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员工、股东、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社区、环境等。我国学者郭红玲 (2006) 在关于企业26项社会责任活动重要性排序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的结果为, 有65.7%的回答者认为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是与消费者相关的。她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关联度进行了排序, 先后依次为消费者、员工、股东、社会整体。

2. 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相关研究

常亚平、阎俊等人 (2011) 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中指出, 消费者愿意购买企业为了弥补承担社会责任多支出的成本而提高价格的产品。王昶、周登 (2012)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国外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未来发展的好坏与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与行为密不可分。消费者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中最为重要的群体, 企业更应注重其行为态度。国内外研究表明,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 针对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 社会各界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我国国内针对国内该社会现实状况进行的研究仍然比较少。虽有一些关于国内的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研究, 但是, 直接针对食品企业、进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研究的依然不足。

(二) 从消费者的角度对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研究相对欠缺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尤其是针对消费者群体的研究。消费者群体作为食品生产企业最重要的的利益相关者, 对食品安全极度重视, 对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因此, 很有必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研究。

(三) 针对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后消费者的后续行为意向的研究缺乏

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正面影响。但是, 具体到消费者在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后的后续行为意向如何, 这样的研究却很鲜见。食品生产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后,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何, 这直接影响食品生产企业的利益, 因此此项研究十分必要。

四、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一)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受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影响

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正向影响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其行为的实际感知。在此感知之前, 消费者会对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有特定期望。当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大于这种期望时,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正向加强。

(二) 消费者对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归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消费者感知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时, 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归因。当消费者将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归因于虚伪而利己的宣传时, 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不但不会有正面影响, 还有可能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三) 食品生产企业对社会责任不同方面的履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有所不同

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不同内容, 依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 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 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而消费者购买意愿受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中不同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是不同的。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一般有食品生产企业对环境、社区、消费者、国家、员工、竞争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食品生产企业对消费者关注的社会责任范围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越高,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越强。

(四) 消费者购买意愿受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花费的成本高低的影响

当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 可能会花费更多成本。消费者会关注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转移方向以及转移程度。当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至消费者时, 消费者购买意愿不会降低, 甚至还会提高。但是, 当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过多地转移至消费者或者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借口大幅提升产品价格时, 不但不能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 而且可能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时下备受关注的行业为切入点,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展开研究, 认为消费者购买意愿受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因素包括:食品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消费者对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归因、食品生产企业对社会责任不同方面的履行以及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花费的成本高低。

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建议。

1.企业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收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期望。在实际履行社会责任时, 参考消费者的期望决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和频率等。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 应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进行广告宣传时, 弱化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 使消费者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归因于利他而非利己。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 应充分了解消费者更为关注企业履行哪方面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在相应领域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从而得到消费者的支持。

4.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的额外成本, 应当适当地进行转移。事先要做好调研, 了解消费者所愿意承担的成本范围, 从而做到知己知彼。

参考文献

[1]沈弋.企业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之战略耦合[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8.

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技能培训,法律意识

据有关调查显示,建筑业、建材行业(其上游企业)、房地产业(其下游企业)通过SA8000认证的个数都较少,尤其是我国建筑企业还未有一家通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1)由于对员工社会责任在整个建筑行业还未引起足够重视。2)相对于服装、纺织、玩具来说,建筑业是内向型行业,SA8000认证对其冲击不大。3)相对于其他行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较差。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建筑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加到世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尤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加强社会责任建设乃是大势所趋。

1 社会责任和SA8000标准

社会责任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由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所确立的概念表述:企业社会责任区别于商业责任,它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必须对全体社会承担责任,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1]。

SA8000标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2]。该准则主要强调雇主对雇员的责任,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9个要素[3]。这个非强制的自愿认证体系已逐渐成为欧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考核、评估其供应商、承包商的一个标准。

2 如何加强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

2.1 加强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2.1.1 提供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

施工现场安全性和文明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企业是否对员工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生命负责的大事。要拥有一个安全、文明的建筑施工工作环境,就应做到:1)要保证现场的安全设施齐全、规范。2)要保证现场文明施工环境达标,除了保持施工环境的整洁,还要提高专项治理力度,使总体平面管理到位,提高整个现场管理水平。3)要让作业人员使用安全防护用具,保证设备配备齐全,并对这些防护用具进行定期检查。

2.1.2 合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建筑行业由于其工作特殊性的原因,工作超时现象很严重,有时甚至达到工作10 h/d~14 h/d左右。这种连轴转的加班严重违反国家《劳动法》。 建筑业作为国家第二大产业,应执行《劳动法》相应规定,“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 h、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 h的工作制度。”同时在规定的节日期间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当然由于建筑施工的特殊性,有时需要连续作业,加班赶工,在此情况下,也应遵守《劳动法》工作时间延长限制的规定:“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 h,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 h,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 h。”并给予相应的加班津贴。

2.1.3 合理工资报酬

建筑企业首先应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在最低工资保障的基础上,按月实现足额支付工资,不故意、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给予农民工正当、合法利益。其次在企业内部中,打破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人员的收入差距大,固定化的,企业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不足等僵硬局面。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展动态奖金与静态基本工资相结合的激励性质薪酬制度,奖罚分明,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2.1.4 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

建筑行业属于艰苦、危险行业,建筑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法》对一线的建筑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考核,使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企业内部,应提供员工继续教育的环境,鼓励员工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培训,为员工提供不断成长的空间,将企业变成一个育人、育知的大学校,成为合格的、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2.2 加强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2.2.1 加强培养员工对自己的责任

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员工首先应对自己负责,应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及合法权益。

1)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

培养安全意识的核心就是培养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使企业上上下下充分认识到,生命重于一切,生命重于生产。在前述提供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和安全生产培训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a.把安全教育进一步通俗化,可以通过施工现场讲解、安全操作实际演示、安全生产竞赛、安全生产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大宣传安全生产。b.把安全警示身边化,施工现场应尽量设置安全警示镜和安全防护用品配备、佩戴示意图,并设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检查、纠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张贴如“生命重于生产”等安全警示标语。c.安全管理效益化,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与经济挂钩,直接影响职工工资发放和评先、评优。对于达不到安全生产的施工队和个人,给予处罚;反之,给予一定奖励。

2)培养员工的急救意识。

建筑施工行业因其作业难度大、劳动强度高、伤亡事故也较多。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常见的五大伤害主要是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这些事故占到建筑事故的85%以上。面对这些紧急事故,必要的急救意识能有效缓解施工伤害。在全国加强急救意识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本身也可以定期通过讲座、演示、实际操练及考试等方式增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应付突发事件的急救知识。

3)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

近年来,建筑企业劳动者权益频频受到侵害,主要还是建筑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普遍对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不甚了解。对此,建筑企业在加强构建员工的社会责任时,理应加强对员工法律宣传,做好员工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2.2 加强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

加强培养员工的责任心,首先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想让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体现出来,必须让员工学会遵守工作流程、操作程序,让他们严格按工作标准工作,不违反工作制度,自觉接受组织监管。其次,行为教育。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理人,必须身体力行,起到模范的作用。最后,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感,使员工对企业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起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2.2.3 加强培养员工对社会的责任

建筑产品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1)要培养员工对环境的责任感,在员工心中树立这样的观念:环境与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筑企业必须对建筑产品所在地的居民的环境权负责,建筑企业必须采取一切行动来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而这一切的有效实施是要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和监督的。2)培养员工对建筑产品负责任的态度,使员工明白质量重于泰山,建筑产品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对所有者、使用者都十分重要,有效保证建筑产品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也是建筑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

3 结语

文中仅对建筑企业如何加强员工的社会责任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毋庸置疑,加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尤其对员工责任的构建,对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进入国际舞台都是十分重要的。各企业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应以《劳动法》和SA8000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对员工、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汉斌.SA8000与我国建筑企业[J].建筑经济,2006(8):52-53.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吴建军.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6):33-35.

[4]张文.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1):39-43.

上一篇:C语言中数组与指针下一篇:注意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