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方法

2024-06-12

教育教学方法(共12篇)

教育教学方法 篇1

试验统计方法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1]。该学科不仅提供设计科学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还提供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由此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学生在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由于该课程原理复杂、内容抽象、计算公式繁多且难记,理论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有别于其他门类的课程,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时相对较少,因而被认为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加之大部分学生又忙于准备考研,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都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挑战[2,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统计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应探索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分析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增强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4,5]。

1 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体系

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材,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来源,教师传授教学知识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6]。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授课专业,对教材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通过总结、归纳、整理,透彻分析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适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实际需求。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2个部分,为确保后续分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试验设计要本着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进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试验设计重视不足,只注重分析方法、原理推导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因此,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实行试验研究方法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并重。加大对试验设计的内容(田间、温室、实验室内的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结果的专业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等内容的讲解。将试验研究实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科学试验研究步骤和程序为主线,本着实际生产的要求,通过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得到科学的结论等,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5]。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转变授课形式,突出技巧性,特别是试验基本原理、方法的讲授。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概念和公式较抽象,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在实际中又要灵活运用,因而强调应用案例教学,最好是应用教师科研工作中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将抽象的概念讲清、讲透[4]。如在讲授显著性测验、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时,要尽量避免只交代方法步骤,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讲明授课的重点,包括统计方法的背景、基本思路以及应用要点等方面内容,力图使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

2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实效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内容较抽象,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学习兴趣也逐渐降低[4,7]。因此,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应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有效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8]。

传统教学模式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师是主讲者,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疲于应付作业和考试,“上课时抄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严重。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学生无法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根据课程各章节内容及教学要求,应将新型教学与“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基本方法部分,应结合各专业知识应用特点,通过精讲统计方法及典型实例,增加综合分析的内容,摘选一些农学研究中的实例或文献资料,进一步剖析、强调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范围及注意事项,重点比较、联系各种统计方法;对于试验设计部分,以学生自学与课堂讨论为主,由教师拟定好自学提纲,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进而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4]。

另外,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各种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结合实际应用事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5]。针对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数据繁杂的特点,对于繁、难、抽象的内容,要充分学习和利用Excel、SPSS、DPS等软件工具,将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还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运算的能力,由原来的“粉笔+黑板”方式向“粉笔+黑板+多媒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转化。

3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设备逐渐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国内外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完成课程的教学要求为目标,只考虑将教学内容更快、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而很少考虑如何把课程的教学手段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4]。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该方法可帮助学生进行对比、综合和归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应加强直观教学的效果,注意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同时也应引入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在充分利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正确应用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参数估计等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图形、统计模型、统计表格等方式,研究物质变化特征,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增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点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突出实践、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素养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熟练地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要重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认识实际问题、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例如:利用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针对具体课题进行试验设计、实施和统计分析,独立地完成试验课题的实施和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运用技能。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有利于拓展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的普及、统计软件的使用使计算变得快捷和准确,有利于使学生在讨论、分析、评价问题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7]。因此,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化教学设施,开设软件实验课,使学生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提高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开放式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便利的学习和研究平台。因为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在讲解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后,扩展讲解知识的时间很少。将优秀的试验统计方法CAI(computer aided instruions)课件放在WEB服务器上,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各种学习资料,浏览相关的统计网站,遇到问题时,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交流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网上信息反馈修改教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 勤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话动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的目的是教,学生的目的是学,二者是互动的过程。必须注重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向教师反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从而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为保证教学互动和师生间必要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间交流、作业批改与解析、无记名随堂问卷调查、便利的网络资源等形式[4,7]。

7 改革考核方式,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为适应目前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而应重点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知识部分,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对于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计算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分析性题以计算机上考试为主,理论性题则以笔试为主[4,5]。开卷考试可以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中解脱出来,这样既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试验统计方法不但理论性强,而且应用性较强,涉及了较多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相对其他专业课程,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记[5]。因此,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只有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的合理应用。同时,教师也要博览群书、钻研教学内容,提高业务水平,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学理念、钻研教学规律。探索适合该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7]。

摘要:试验统计方法是生物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试验统计方法教学的特点,提出在教学中应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应强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的能力。

关键词:试验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治国,熊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28-129.

[2]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3]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3.

[4]朱香萍,李桢,张庭荣.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1-83,87.

[5]王学敏.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9):233-234.

[6]惠明,田青.生物工程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1):159-162.

[7]王玉,万海同,刘文洪.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90,121.

[8]程郁听.《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32-34.

[9]孙耀中.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0(1):60-67.

教育教学方法 篇2

南湾子学区中心校教育教学特色

以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相信教师是课程改革最大的财富,使评价和管理更能激发教师身上的热情与创造力;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观念,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改革备、教、改、考、辅各环节,制定落实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变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各科教学中得以具体落实。a.备课 首先引导教师改变对教案的认识,变“教案”为“学案”或“预案”;评价教案主要标准是看是否适用,怎么适用就怎么备,没有限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最大限度地再创造,备出风格与特色;鼓励多备指导学生学,少备教师如何讲;多备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处理的方法,少一些空洞的套话,多一些教学心得,少一些一厢情愿的板书设计,特别强调写教学后记或月记,以及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不作统一要求,同组在充分集体研究的情况下分工合作,电脑备课或书面均可(检查时同时看书上眉批、个人教学反思等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内容)。进行优秀教案交流评比活动,备课组备课交流会各一次。b.上课 三条基本标准:学生喜欢、质量不错、负担不重。评价课堂质量好坏关键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的收获大不大,教师的活动主要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诸如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完全根据自己教学实际决定。c.作业 要求尽量做到分层、限时,提倡布置动手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周期相对长一些作业。各年级各学科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统一的作业格式、评价标准,严格规范学生书写。以激励性、提示性评价短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各类作业。抽查全校各年级若干名学生全套作业,以了解作业份量、批改情况、完成时间、方式及订正情况,切实减轻学生负担。d.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统一单元测试时间,规范期末阅卷流程。e.辅导 改变旧的思维方式,辅导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即要将培优辅差工作落实到课堂中,尤其要帮助困难生过关。

2010.6

中职教育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换位;工学结合

一、中职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通过系统、正规、全面地接受思想文化和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要素分析

1.学生要素

(1)基础知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为中考成绩中的中下水平,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上的挫败感较强,易丧失学习的兴趣。

(2)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发现,许多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但缺乏正确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2.教师要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形象、语言魅力、教学的方法和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取向。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找准切入点,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发挥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教师要适应学生、引导学生,而非让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学思维。

3.教学内容要素

就教育而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和参考,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应不拘泥于教科书,以学生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处理,抓重点,突破难点,注重适用性和实际应用性,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成为教材的驾驭者。

三、传统教学方法及其效果

微观上分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受教育对象,处于被动地位,忽视师生的双边交流,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宏观上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并未摆脱高等及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现为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教学方法改变的必要性和策略

没有有效的教学方式,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中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是“会学+应用”,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应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1.师生关系,课堂气氛

只有课堂教学各要素整体联动,教学方法的改变才能有所突破。师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有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放下教师身份,以朋友关系相处,融入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你和你任教的课程,采用幽默及具有学生特点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甚至对每堂课充满期待。学生就可以将强迫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2.丰富教学手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理论讲授特别是医学知识,若总以教材为主,则显得苦涩、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应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融入课堂,体现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参与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择一些便于操作的,能引发思考,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学内容。如可采用临床案例分析、自编口诀、角色扮演等,逐渐建立临床思维,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3.尝试“教学换位”

所谓教学换位,即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学生备课讲授,教师听课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自己懂了,才能讲给别人听,讲过课的学生都反映所讲授的内容记得特别牢固,也理解得更透彻。

对于听课的学生,由于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讲课,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上课的时候会认真听讲并积极响应。对于同学讲授的和老师讲授的不同之处,会作出对比思考。

对于教师而言,听学生讲课以及看学生的表现,发现自身教学误区,明确教学重难点,这些都可以通过听讲来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4.实践导向,工学结合

教育方法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理论知识是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贯彻理解理论知识,两者密不可分。中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是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在医院参加实践活动后,由于临床上见过真实案例而对知识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所以可以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对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职业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国方.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是中职学校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5):39-40.

[2]钱剑波.有效教学评价视角[J].教师教育,2007(12):29-30.

[3]周宁,彭富全,胡向荣.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药学教育,2005(3):57-58.

教育教学方法 篇4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融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在阅的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向学生介绍背景

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因时代的差异, 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 思想内容又较深, 学生仅凭借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有时理解不深, 有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 我恰当的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相去甚远, 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修这条铁路, 修一条铁路为什么这么难?我教课前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当地的情况。1905年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腐败无能, 经济技术十分落后, 清政府一提出要修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干涉, 其目的是争夺铁路的修筑权, 妄想控制中国的西北。爱国的, 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毅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 全国轰动了。学生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 在通过学习课文, 就会明白这是一条争气路,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品词析句

在教学中, 我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 直到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 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文中写小红军艰难行军情形的句子:“我空着肚子, 拖着两条僵硬的腿, 一步一挨得向前走着。”我教学时抓住“一步一挨”这个关键词, 同“一步一步”进行比较能更准确的表达小红军的行军艰难, 从中体会小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

三、为学生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电教等直观手段, 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起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受到感染。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 我根据课文感情深切的特点, 借助录音放哀乐, 黑板上悬挂周总理的遗像, 再借助投影显示十里长街送总理灵车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悲壮感人的情境中, 再辅以总理生前动人事迹的介绍, 令学生声泪俱下的去阅读课文, 使学生受到"人民总理人民爱,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感情熏陶, 从而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 激发学生敬领袖, 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让学生进入角色, 把自己融于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如我指导学生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 在学生弄懂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离开祖国, 心情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朗读“别了, 我爱的中国, 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时让学生读的低沉, 缓慢, 停顿的时间要稍长些, 体会作者离开祖国离开亲人的沉痛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重点段

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篇5

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该目标的提出旨在将学习侧重点从传授和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1]对过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要求。这些内容进一步说明,只有使学生经历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如觀察、实验、调查、分析、交流、评估等),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培养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2.1对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过程目标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多样化和便捷。然而,通过“过程与方法”教学,使学生经历和科学家相似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渐学会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的作用,最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其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大有裨益。因此,“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共同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目前物理教学中较多偏重知识,或者搞形式化过程。这不仅导致学生获得的感知和体验较少,而且对科学方法掌握不够。

2.2过多关注“知识线索”,忽视“方法线索”

物理知识是从大量物理现象中概括出共同属性,以及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抽象本质特征,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教材编写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知识结构,利用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加工获得物理知识,科学方法是物理现象转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现行教材中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线索”中,使得教师对“方法线索”关注不够,或者把握不清楚。

鉴于这种现状,徐敏娜提出了“知法并行”教育模式[2]。她建议以教材中的知识建立过程和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为基础,整理出知识和科学方法线索,使“知识线”和“方法线”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展开。这一教学模式为“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3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需要交互完成。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和师生在城乡、层次等方面有差异,教材仅仅是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科书在列举一些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或者陈述相关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教科书的编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没有预设的结论和固定的方案。这对教师教学造成了一些困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综合分析后选取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当所提供的方案在教学条件不允许或者对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不理想的情况下,还需对教学进行再创造,使得设计的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状况,以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2.4对“过程与方法”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已经有所关注,对教材涉及的基本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比值定义法)已经有所认识。但对具体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能力要求掌握不透彻,对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和本质理解不够深刻。这些内容在课标中有详细的阐述,需要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和学习。同时,针对教材是将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建立的过程中的状况,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熟悉科学方法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然后充分挖掘方法素材,准确把握各种方法的教学目标,最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3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策略

3.1加强过程目标设计,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双方活动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详实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确保过程目标和知识目标同步完成。

3.1.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相应的过程目标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材为客体,教师为引导者的“三体结构”。教师所设计的过程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对学生的身心状况、认知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等要有足够的认识,使得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在对物理知识、思维、情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哪些物理科学方法,掌握到何种程度,都应该有详细的目标。

3.1.2围绕课程总目标,合理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综合分析。因此,“过程与方法”首先应该贯穿在知识学习之中,使“过程与方法”为知识学习服务。如果脱离知识谈过程的丰富和方法的多样,最终将使学生一无所获。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学生在经历探究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领略自然的奇妙,强化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培养乐于探究事物奥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意志。因此,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安排需要从三个维度构思,达成一个整体思考,使教育效果最佳化和最大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是我国物理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国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对于不同的要素,需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例如:问题的提出这一要素,教师应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和构思科学问题;或者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提炼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要素是科学创新的源泉,教学重点应该对研究的问题有所感知,以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为基础,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并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在一节课或者短期内经历丰富的探究内容显然不现实。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探究课题的能力结构和学生实际进行分析,选取核心探究要素,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部分探究要素。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便能够经历全部的探究要素,并理解这些要素的本质、方法、过程。

3.3按照科学方法的特点,选取教学模式

黄恕伯老师指出:“相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物理科学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程序性知识相比陈述性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难度,通过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理解方法。因此,一些学者如曹昭全、徐志长分别阐述了隐性、显性方式的内涵后,提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采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思维方法。物理方法(如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结合了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应的操作过程,其可操作性较强,可以明确地教授给学生,宜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等,只能在思维层面上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指导,无法给出具体的步骤和途径,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思维方法宜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讲授概念和规律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

3.4选择有效教学方式,丰富学生感知

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对话,指导学生推理、阅读、练习巩固,进行实物演示或实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常规教学方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践行着过程目标。如果认为只有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过程目标,那完全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狭隘理解。落实过程目标有多种教学方式,凡是使学生有所体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效的。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科学研究模拟、差异性物理实验、课外调查、收集资料后交流、学术性的趣味游戏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学生感知,增强体验。

4结束语

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篇6

一、兴趣的激发

音乐课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课,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和更多的美的享受,应让学生有激情、有兴趣。爱恩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一句至理名言。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特别是对于具有审美愉悦性的音乐学科来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情感所拥有的兴趣与愉悦,让学生在兴致勃勃、自主探究中真正活跃起来。让我们从上好第一节课和上好每一节开始。

(一) 上好第一节课

首先,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走近学生、亲近学生、要让学生喜欢,教师要用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心收拢到课堂上来。其次,与学生情感沟通。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心态,在交流中跟学生讲“课堂法规”。最后,用风趣、幽默的课堂点燃学生的自信,用爱和知识的力量去征服学生的内心,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婉转批评,柔中带刚;用为人师表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上好每一节课

灵动的生命是母亲用爱孕育出来的;同样,一节好课需要我们用心去雕琢和打造。只要备课环节功夫深,上课就水到渠成,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在备课上,我们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效果等。教学目标要正确,导言设计要艺术,师生关系上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最佳嘉结合,要看师生的教学态度,教师的语言要富有特色,板书设计合理、规范,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二、方法的适当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任何精彩的音乐课都不完全是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搏动中,从思与思的交流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的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我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归纳为“四点两性的教学方法”,即“重点突出、难点讲清、疑点设置、兴趣点安插”,“重启发性、富节奏性”。让课堂教学在教师主导、师生互动、自主活动中快乐学习。

(一)重点突出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最忌讳的是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 抓住重点,才能突出重点。讲课要抓住重点,明确目标、分清层次、突出重点。配上幽默生动的语言,把内容“讲精、讲透”。要质量上求精,在深度上求透。例如,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歌曲活泼愉快的情绪,感受真实的音效;难点就是对主题旋律的哼唱与情感体会。在教学中,让学生静心聆听乐曲出现哪些声音,带着问题通过多次聆听、想象,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初听、复听、再听等多个环节教学,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二)难点讲清

如何确定难点?在长期教学中,学生答疑普遍出现易错的地方。难点可能是重点,也可能不是重点。确定难点后关键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下去讲清,讲清的最好方法是“解结法”,结在什么地方,就解什么地方。如,小学四年级欣赏《打字机》,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看图形谱,听《打字机》的不同节奏,听辨出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ABA三段体。 而难点就是探究打击乐器音色,并为管弦乐曲《打字机》伴奏。本课的难点就不是重点。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运用引导法、体验法、探究法,通过声势体验、感知《打字机》不同乐段节奏和音乐形象。

(三)疑点设置

在音乐课教学过程,教师要经常设置疑点,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不断处于思维兴奋状态,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设置疑点时,要设得艺术,问得吸引,此时正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最佳时期,疑设得好,可激起学生思绪的浪花。设置疑点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师设生答、可以生生对答、可以自问自答、可以问而不答等。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如,二年级活动课《郊游》,此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设置本课就要激趣,创设情境导课。通过带着问题唱歌郊游、搭小桥、过山洞、扮花草、路上看到了什么等环节,学生开心参与每个环节。

(四)兴趣点安插。

“兴趣点”就是指学生不知道又想知道又很感兴趣的事情,能使学生振奋和激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欣赏的“闪光点”“动情点”“新鲜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安插,,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赏析音乐。兴趣点安插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离题太远。

首先,从学生的基本欣赏需求中制造“兴趣点”。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产生吸引力。讲到只有学生在感到惊讶、疑惑或者兴奋的时候,才能启迪思维,激发智力。在讲到讲课富有节奏性上,用优美和谐的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不仅能兴奋大脑皮层,而且使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从容不迫、有张有弛、 疏密得当,在感情语调上,感情要时起时伏,声音时高时低,语调抑扬顿挫,并在每堂课上掀起一两个高潮。

其次,从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中制造“兴趣点”,根据学生的欣赏心理,在思想、感情上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因此在设计音乐课堂教学时,可依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灵活使用学生相对熟悉或喜欢的音乐素材来引导教学,让学生逐渐对教材中蕴涵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度的感。

(五)重启发性

学生只有在感到惊讶、疑惑或者兴奋的时候,才能启迪思维,激发智力。常采用对比启发、类推启发方法。从学生相互联系,又易混淆的对比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自然类推。

(六) 富节奏性

优美和谐的课堂节奏,会使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在情感语调上,时起时伏,抑扬顿挫。在讲重点、难点时,声音忽高忽低、有快有慢,引起学生注意。在音乐形象变化、想象时,声音意味深长……这些节奏性变化,会使音乐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三、语言的艺术

言为心声。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方式方法。教师的语言要准、精、美、活。活,就是语言要“适当留空”,当讲到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要放慢二到三倍速度讲;当讲到妙语言竹时,可激情勃发,速度快一点。作为教师,应当善于运用讲话艺术,柔语妙用,即兴演讲,随机应变。好的音乐课堂气氛应该有疑问、有猜想、有笑声、有惊讶、有沉思、有争议、有联想。

在我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在不断尝试、探索音乐作品的三种表现形式:用音乐语言描绘作品,用绘画语言展现作品,用肢体语言再现作品。通过课堂实践,学生激情投入、大胆创新,教学效果显著。多彩的课堂语言,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其中。

例如,在教《顽皮的杜鹃》,通过歌表演和创编活动,表现小杜鹃活泼、可爱、顽皮的音乐形象。模仿小杜鹃,运用科尔文手势表现杜鹃高低不同的叫声,用手势、飞翔动作、拍手拍腿、拍手跺脚等边唱边表演,学生开心极了。当语言表达能力到达一定水平,教师再加以得当的形体动作,就会使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快乐。

总之,教无定法,各显其能。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让我们在“爱”的课堂环境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把握每个细节,留住每个精彩,让课堂充满激情,筑起多彩的课堂景观。

教育教学方法 篇7

教学方法的概念是教学理论中一个最复杂的概念。为此, 学者们对其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当前, 体育学者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的概念解释, 可以说基本上是简单移植一般教学论中的有关概念, 因此对体育教学方法在概念界定等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1]

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行为规律的不断认识, 不同时期人们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也不同。因此,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体现了不同时期体育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特定内涵。本文就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探讨两者之间异同点和发展的共性规律, 从而有利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人际交往的功效,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 对提高现代体育教学实践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在近300余年间, 教学理论是沿着与启蒙和工业化相适应的、追求效率和数量的方向迈进的。[2]传统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这近几百年的社会历史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传统的教学理论为基础, 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及其对人掌握运动知识、技术等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产生于社会发展较慢的时期, 是一种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以“学会”和“锻炼”为主要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挖掘。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以现代的教学理论为基础, 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及其对人终生体育培养要求的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产生于现代社会, 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补充和修善, 强化了探究意识, 增进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等。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是以“学懂”和“学乐”为主要目标,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情感陶冶和促进人际交往”功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特征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不断需求, 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 (见表) 。

注:空白表示“无”

3.1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相比较, 其优点在于注重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 同时还注重遵循体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其缺点为: (1) 只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只会刻板地复制教师的知识; (2) 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完全听从老师, 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 (3) 体育教学过于死板。传统的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 即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由于教学过程的过分规范化, 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 (4) 强调适应班级教学条件, 忽视了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5) 局限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活动, 使得体育教学中资源利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3.2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相比教,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1) 侧重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打破学生只会刻板复制教师知识的做法; (2) 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 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变互动, 并且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学中各种资源, 减轻师生之间的负担,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 但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二位一体的活动, 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 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4)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侧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而为学生体育相关方面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5) 寓美于教, 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美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则教师要研究美的结构、美的规律与美的价值, 并使美育充分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 (6) 尊重学生的个性, 突出学生的个性化, 教学中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又要协调好与集体的关系, 能尊重和帮助同伴, 使集体能和谐相处, 同时能各具特色。 (7) 体现了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动性和主动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作用, 提倡“创造性学习”、“合作性教学”、“自学互学教学”、“自主动教学”。使学生能提前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实现师学共同参与课堂的设计、教学、评价等。 (8)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打破单一的讲解示范, 现已注入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参与体育锻炼的满足感以及得到发展的快乐感, 使不同体育能力和体质的学生都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其缺点在于: (1) 过分注重体育的娱乐性, 极其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只从体育兴趣出发, 忽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品质; (2) 教师提出的浅问题, 原本可以直接教给学生, 却非得让学生去“探究”, 减少了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能的时间, 降低了学生体育课的运动量, 使得体育观摩课、示范课带有应付性; (3) 在教学中, 教师为显示学生的主动性和愉快地运动参与, 不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 结果体育教学内容变得空洞化、体育课的幼稚化和体育教学庸俗化等。

4 结论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要根据教师和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目的和任务, 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综合使用这些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注重了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 同时还注重遵循体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即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不仅是“取代”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而是“融合进”传统教学方法。此外, 结合体育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多层次多角度认知体育, 将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运动的实践环节, 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主动实践意识, 加强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文化知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同时,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全面考虑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 使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更具心理学化、个性化、民主化和公平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陈海波.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5.

[2]刘旭东.论教学理论的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3 (3) :31-35.

[3]王广虎, 吴敏.体育教学方法新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 25 (2) :32-37.

[4]朱建国.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8 (4) :102-103.

[5]朱振东.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扬州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 (1) .

教育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观念上打破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然而一种思想的替代需要一定的过渡时期,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教师从思想上完全接受并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呢?对新课改的教学方法的思考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我们对新课改下粤教版初中政治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课改后变化最大的就是我们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然而, 我国的课改是近几年才开始执行的, 还处于从原有观念向新观念的过渡期, 有些老教师, 接受新思想会有抵触情绪, 他们只喜欢按部就班原有的教学模式, 心理上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仍然没有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角色转变, 只重视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 从而忽略了每个学生不同思想的差异性, 成了初中政治教学新课改的无形阻碍。政治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德育素质的提升, 教师如果仍教授学生书本上的死知识, 会使初中政治教学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二、新课改要求更新初中政治教学方法

(一)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新课标改革下的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项课程, 而是从价值取向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譬如, 我们的课程安排是“走进中学”、“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学习”、“珍爱生命”、“自强不息”、“法律护我”、“善待他人”、“相处有方”、“胸怀天下”等等很有人文思想的单元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应改变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 转化我们的思想理念, 使其用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自身的良好素质来传授知识, 这样就要求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应探索新的模式, 改变自身修养, 从而让学生切实际的接受到德育的真正意义,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用丰富的互动活动吸引学生

新课标改革的主要变化是我们和学生之间角色的变化, 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我们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而是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那么就需要我们学生更加有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思想, 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认知。例如, 传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处有方”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将本课设置为互动课, 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共同讨论为人的处事方法;再如,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是中国公民”这一课, 我们和学生也可以就认识里理解的公民的权利、义务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 在讲授“维护公民权利”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就因维权而产生的正负面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我们的课堂发言要兼容多种正确的思想, 接受更为广阔的思想, 而非如果学生的思想与老师不一致, 就给予批评。

(三) 用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

初中的政治教育没有过多的成绩负担, 所以, 可以开展一些教材上有的课外政治活动, 使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从而形成教学的完整化模式。相反, 如果只有一味的理论知识, 而没有真正意义的实践, 相信那样的知识也在生活中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同学们积极的思考与实践, 对知识的吸收有着非常大的效果。比如, 八年级上册“胸怀天下”这一单元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可以找一些这样的真人真事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也可以组织演一场主题为爱国的情景剧, 通过日常身边发生的小事, 通过对人物的扮演塑造, 让学生感受到那种以小见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 八年级上册“善待他人”这一单元, 针对诚实守信这一知识点, 让学生排成情景剧, 反映校园生活中的不诚信现象, 并针对这些现象分组讨论“打造诚信校园”提几点建议。

(四)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

初中生处于向青少年时期发展的初级阶段, 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取向, 是初中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初中生从学术类的科目中, 很难从思想上发生改变, 比如数学、物理、生物等科目, 无法达到政治课能给学生带来的思想上的受益。我们必须在政治课上引导初中生正确的树立他们的价值观。例如, 七年级下“法不可违”这一单元,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完成这样的指导,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法制教育的的影片、专题片等, 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内心共鸣, 达到思想上的认同;或者找一些政治典故让同学们读出来, 使其从内心自发的表达出来, 这种思想上的震撼会比直接接受知识达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近些年新课改的实施, 我们仍然处于旧的教学方法向新的教学模式方向转化的过渡时期, 如何使初中生的政治教育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如何完成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对于此的研究是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的。这个时期我们更应该探索在初中政治教育活动中实际的实施方法, 努力达到实行新课标改革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传云.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2) .

教育教学方法 篇9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择天津医科大学2007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实验组30人, 采用基于案例教学方法结合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29名学生,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 教学实施

实验组的教学过程基于真实重症病例, 利用生理驱动模拟人模仿实时情景进行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病例抢救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 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 使医学生的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以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处理模拟教学课程为例:首先进行简短的理论授课, 讲授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处理, 同时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及电除颤等分项练习。然后就一个具体的病例进行模拟实践, 由老师简单介绍病例情况, 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 两名护士, 一名主治医生, 一名住院医生, 通过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模拟人的病理生理状况, 根据救治中的时间、操作、用药等是否及时和正确、通过“生理驱动机制”进行反应, 每一次运行都经过若干病理状态直到“患者”死亡 (救治失败) 或病情好转 (救治成功) , 中间无间断。模拟系统由带教老师在后台进行控制。最后进行录像分析总结。录像分析总结是模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 在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结果

(一) 考试成绩

考试结果表明, 实验组学生平均成绩为82.76分, 对照组学生平均成绩为78.12分, 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 按照不同成绩分级列表检验, X2=7.413, p=0.025, 表明实验组学生成绩和对照组学生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 详见表1。

(二)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 采用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的学生在学习兴趣、沟通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面对重症患者自信心5个方面明显优于未采用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的学生, 详见表2。

三、讨论

(一) 有利于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水平

采用CBL结合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学习出发点, 由此引入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的学习, 结合具体病例, 提出具体临床问题, 学生在寻求答案和分组操作的过程中须主动思考采取何种医疗手段, 由此在教学中完成真正意义的知识构建, 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评估中, 回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问题发现和错误改正中不再抵触。实验组学生反映, 当在回放中看到自己就会格外兴奋并会特别对自己的操作细节加以关注, 认真分析自己的操作是否规范正确, 促使自己在出现问题的操作上反复练习, 改正错误手法。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交流互动

在采用CBL结合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中, 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医疗小组之中, 由此使所有学生的沟通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对临床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估者角色转变为评估参与者角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容易,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 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可靠性

采用符合教学目标的真实病例能够使患者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并发症、检查手段的选择、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与病人家属交待病情等方面有真实的病例为参考, 从而使教学过程更有说服力。视频资料记录所有操作画面, 使教师能够反复观看从而达到对每一名学生的操作都能够有准确的量化评价, 量化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可靠性, 同时避免了在一带多的带教过程中由于思维惯性而使教学瑕疵产生积累效应[3]。

四、小结

实践证明CBL结合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能够将以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出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Smits PB, de Graaf L, Radon K, et al.Case-based e-learning to improve the attitude of medical students towards occupational healt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ccup Environ Med, 2012, 69 (4) :280-283.

[2]杨磊, 王景文, 陈燊, 等.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在物理诊断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3, 33 (5) :712-714.

教育教学方法 篇10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示范法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运动知觉必须经过一定运动动作的练习, 才能逐渐转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感知, 所以在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 让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 并使之“内化”, 经过思维的加工, 建立起动作的概念。示范法可将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完整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 然后再根据由简到易、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结合教学重点进行分解示范。如健美操教学, 健美操的动作多, 结构复杂, 方向、路线变化多, 肢体与音乐的协调配合难。教师只有运用正确的示范、简洁的讲解, 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示范要做相应的调整, 复杂的运动项目可以进行分解示范, 因此在教学中, 先是完整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形成完整的概念, 有一个整体把握。接下来把整体动作分解成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头部动作等, 先分部练习, 然后上下肢、头部等配合进行练习, 这样总———分———总的分解示范, 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 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 从而有效地缩短掌握动作的学习时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特点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竞 赛法

由于高中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 产生运动的成就感, 从而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运动创造能力。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 游戏与竞赛中的竞争、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同时学生在游戏竞赛活动中, 情绪高涨, 竞争激烈, 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如田径课, 学生一般兴趣不大, 特别对中、长跑课存在畏惧心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耐久跑的教学中, 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 利用学校周边的地理环境, 设计成两队人马需要长途跋涉占领重要军事阵地的形式, 不但从心理上消除对耐久跑的恐惧感和麻木心理, 还会产生好战的斗志, 每个人都为小团体努力参与, 充分发挥个体和团体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 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 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战胜自我、战胜对手, 享受成功的喜悦, 让老的教学内容焕发新时代的气息。

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体育教学方法———设疑法

有人认为体育课只是身体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 不需要提问、质疑、思考。其实不然,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 重在引导, 要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 使学生产生疑窦, 激起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的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 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体育意识,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教学的关键地方, 尽量少讲道理, 多提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 在练习中解决问题。如接力跑教学, 既要使学生在完成练习中保证高速的奔跑, 又要在指定区域完成传接棒, 既训练学生的速度又考验学生的技术。训练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不好把握, 教师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接力区高速完成传接棒? ”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 到实践中寻找答案。学生相互讨论, 反复练习, 最后在教师的诱导下归纳得出以下几点: (1) 熟练掌握传接棒技术。只有熟练掌握传接技术才能在快速跑动中准确完成传接棒。 (2) 接棒学生要充分利用接力区的长度提高速度。理论上接力区的前沿是传接棒的最佳位置。 (3) 接棒的学生要根据传棒学生的速度确定起跑的时机。传接棒两人传棒———启动———接棒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传接棒的效率, 接棒人何时启动最佳, 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四、结语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 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此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 应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自主型”转化, 考虑学生的特点, 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便更好地把握课堂, 更好地实施教学, 更好地发展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切实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景阳.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的再思考[J].才智, 2011 (02) .

关于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 创业教育 教学方法 工作目标 教育内容 创业服务平台

一、中国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被高校广泛关注和逐步认同[1]。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并指出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才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教育。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端于1998年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试点。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正式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新高科技企业”。1999年3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举办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产生数家大学生创办的公司。

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些高校对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和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之后国内许多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类课程已经被逐步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中国创业教育的特点

从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及教学展开的形式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创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发展迅速,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创业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②通过吸取美国等创业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的经验,我国创业教育环境逐渐改善——创业教育支持政策、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政策等。③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了解掌握理论为主,以创业计划竞赛为辅的形式。④当代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如英特尔公司的摩尔、格鲁夫,微软公司的盖茨、艾伦,惠普公司的休利特、帕特德,戴尔公司的戴尔,雅虎公司的杨致远等,成为创业者的典范。而与欧美等创业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科学技术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率的比率较低。⑤与欧美等创业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虽然理论较强,但创新意识不足,面对创业风险心理程度能力较低。并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①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②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创业效果不明显;③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片面,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④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等问题[2]。

三、开展创业教育的方法探讨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的思想,提升他们对创业现象的认识,传授给他们对于自我发展和职业定位的关键要素,激励他们投入创业活动。从创业教育的内容看,创业教育包括识别创业机会的教育,将创意和点子商业化的教育,面对风险整合配置资源的教育,创办企业的教育,以及传统商务教育中涉及的管理、营销、信息管理、财务融资等。针对我国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美等国创业教育实施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实施方法。

1.明确创业教育的工作目标

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创新支撑着创业,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为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及社会生存能力,面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企业家精神”表达了创业者最根本的特征,在英文中,创业者的创业与企业家精神采用的是同一个词汇,在对创业的研究中,学者们常常把创业等同于企业家精神,实际上就说明创业者首先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对组织的创新进行大量研究后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大学生创业动机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自我价值实现导向,是指个体为了发展自我,从而在创业过程中积极把握机会进行创业;②独立自由导向,是指个体为了获取独立自主而进行创业;③生活保障导向,是指为了获取个体或家庭的生活保障而创业。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选择创业是以赚钱为目的,而缺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必须加以引导。

2.创业教育的内容多样化

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创业者特征;②识别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融取创业资金;③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寻找创业伙伴;④防范创业风险;⑤创业模式及创业计划书,了解创办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及财税等事宜;⑥创业中的创新与新市场开发;⑦新创企业成长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内容;⑧创业案例及分析。其中尤以识别创业机会为重。将机会引入创业分析是创业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从机会视角理解创业获得广泛的认同,但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的,学者对此说法不一。不论机会是客观还是主观存在的,创业者对机会的敏感性都是识别商业机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的开端,无法识别创业机会,创业就无从谈起。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对机会的敏感性。

3.提供必要的创业服务平台

课下的创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下的创业实践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加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目前课下的创业实践以创业计划书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展开。创业计划书是创业者创业策划的书面文件,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其内容均应包含六个组成要素:概念(concept)、顾客(customers)、竞争者(competitors)、能力(capabilities)、资本(capital)、持续经营(continuation),俗称6C原则[3]。创业计划书的编写是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会创业活动的分析、整理与归纳,创业者以条理清晰、逻辑有序的方式把创业过程完整、详细地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形成格式规范、装帧整齐的文档。创业计划是创业者叩响投资者大门的“敲门砖”,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往往会使创业活动事半功倍。创业计划大赛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具体、完整、深入的商业计划。创业大赛起源于美国,我国最早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有许多优胜者脱颖而出,获得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的青睐,成功创业。但创业计划书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难以满足课下实践的需要,创业计划书虽然会使创业活动事半功倍,但仅止于理论阶段。现实中创业者所面临的环境是千变万化的,高校大学生面对风险的心理承担能力又较弱,一旦在现实创业中遇到风险,由于经验不足,很容易自乱阵脚。所以提供必要的创业服务平台很重要,如果在大三而不是大四的暑假或寒假中增加集中企业实习的必修课,让学生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有所了解,再加以配合创业计划书和创业计划大赛,取得的效果就会更好。因此建议高校加强和企业合作的平台,增加实习时间,让学生了解现实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现实中的企业运营管理和风险有个概念,为创业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

[2]王利蕊.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1(7):40-41.

教育教学方法 篇12

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传授和掌握教学内容,利用一定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综合。

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体系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和谐统一。首先,使用教学方法目的是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其次,教学方法的施动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求学生的配合才能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再次,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要求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应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学语言准、精、美、活,富有特色。

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通过检查教案和听课,考查教师掌握的前沿知识,教案中所列的参考书和文献不能是摆设,要向学生积极推荐,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

2.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宗旨,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方法改革要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教为学服务。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除掌握教案书写、板书、板画、说课、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学习教学导入艺术、启发艺术、幽默艺术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3.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形式要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应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 “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讲授时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在讲述、讲解的基础上,将案例式、启发式、对比分析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问答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吸引住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要“留给学生的应该是问号,而不应该是句号。知识固然宝贵,而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选择适合的授课内容、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环节,采用师生易位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内预先安排等途径,在教师示范后有针对性让学生进行方法演示,实行课堂双向学习,在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过去偏重教学理论、轻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对概念和事物本质的把握与理解。通过案例式教学,特别是将教师的科研实践经验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而且会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制度,教师互听互评课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帮带作用,促进教学相长、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4.多方配合,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风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讲教师密切配合,以教育为主,听课为辅,要求学生养成提前5分钟进教室的好习惯。对经常性“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其学习和心理动态,以情感人,让学生感到愧疚,必要时全院通报。关心学习弱势群体,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对迟到、早退学生的管理要策略,人性化与强制性结合,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课的艺术感染力影响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课堂的教学质量管理

(1)管理制度齐全,检查执行坚决: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秩序。

(2)检查与评比并重,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全面开展教研室,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听课组对授课教师的教风、教态、教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全面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本人,限期整改。

(3)经常整顿教学秩序,确保良好的教学状态:

采取各种措施,如经常组织抽查课堂教学状态,严格检查教师上课迟到、早下课、实验课教师擅自离开课堂及学生的出席和上课纪律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批评和处理,整顿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具。

1.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强调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强调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特别是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进行板书设计。强调教师即使制作了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板书,也要制作纸质教案,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要求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重视实践教学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项目比例,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进度、考核方法上力求科学、合理、实用、效益。

3.有选择地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提高理科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核方法,一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任课教师根据本课程情况,适当调整实验环节的比重,比如,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均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另一方面探索考教分离的考试方法,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考风带动学风:克服教而不导现象,加强课内课外的辅导工作,提倡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杜绝习题集上画题、背题的现象。既严格进行考核,同时又要加强试卷的质量控制。

课堂教学管理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尽管在教学改革和管理中存在诸多困难,但通过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更加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严抓课堂教学管理,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最终一定会达到提高课程质量的目的。

摘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试方法改革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迫切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原则,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效益性。

上一篇:适航技术下一篇:C-W启发式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