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西替利嗪(共9篇)
盐酸西替利嗪 篇1
盐酸依匹斯汀和盐酸左西替利嗪都是第2代的组胺H1受体拮抗药,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 具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小、高效、长效等优点。本文试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去分析上述两药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案的成本-效果关系, 找出经济有效更优的方案,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盐酸依匹斯汀组41例, 其中男24例、女17例, 平均病程 (26.7±8.3) 周, 平均年龄 (34.2±11.2) 岁;盐酸左西替利嗪组40例, 其中男24例、女16例, 平均病程 (28.1±9.7) 周, 平均年龄 (32.9±13.1) 岁。2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病例
(1) 2015年4月~12月, 在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 病程超过6周, 年龄在18岁~60岁的男女患者。 (2) 1周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药和其他抗组胺类药。排除标准: (1) 对两药及其辅料成分过敏者。 (2) 妊娠及正在哺乳期妇女。 (3) 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案
盐酸依匹斯汀组:盐酸依匹斯汀胶囊 (凯莱止, 规格:10 mg/粒,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 每次10 mg, 2次/d, 连续用药4周;盐酸左西替利嗪组: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 (畅然, 规格:5 mg/粒, 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每次5 mg, 1次/d, 连续用药4周。
1.4 疗效评定判断
采用症状体征下降指数 (SSRI) 4级分级评分法, 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风团数量及大小, 瘙痒程度, 以该三项评分之和为症状积分。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即SSRI=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 痊愈SSRI≥90%;显效60%≤SSRI<90%;进步20%≤SSRI<60%;无效SSRI<2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总病例数×100%[1]。
1.5 药物经济学分析指标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 (CEA) :在药物经济学中, 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寻求在成本和效果之间找寻一个最佳点。在成本-效果分析中, 主要评价指标是成本效果比 (C/E) 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 成本效果比 (C/E) 表示每单位效果所消耗的成本;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表示每获得一个增加的效果所消耗的增量成本。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盐酸依匹斯汀组和盐酸左西替利嗪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4%和80.0%,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盐酸依匹斯汀组出现困倦2例, 口干2例, 不良反应率为9.8% (4/41) ;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出现困倦2例, 口干2例, 头晕1例, 不良反应率为12.5% (5/40) ;均反应轻微, 不影响继续用药,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χ2=0.137, P>0.05) 。
2.3 药物经济学分析
成本 (C) 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消耗资源价值, 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2],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门诊患者, 故成本仅计算药物费用, 即治疗成本=单次给药费用×每天给药次数×服药天数, 且药品价格均按2016年3月的价格计算。2组成本为:盐酸依匹斯汀组治疗成本=4.71×2×28=263.76元;盐酸左西替利嗪组治疗成本=2.98×1×28=83.44元。对上述结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显示:盐酸依匹斯汀组和盐酸左西替利嗪组所需成本效果比 (C/E) 分别为3.09元和1.04元, 即盐酸依匹斯汀组每获得一个单位效果比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多花费2.05元;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 盐酸依匹斯汀组需多花费33.39元。
2.4 敏感度分析
在本文的成本效果分析中, 不稳定的变量仅有药品价格一项。现假设两种药品价格均下降20%, 再对上述结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后显示:盐酸依匹斯汀组每获得一个单位效果比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多花费1.64元;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 盐酸依匹斯汀组需多花费26.71元。敏感度分析结果依旧表明盐酸左西替利嗪组的成本-效果较优。
3 讨论
3.1本研究表明, 盐酸左西替利嗪和盐酸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0%和85.4%, 临床效果明显, 且作用时间长, 不良反应轻微。上述两药均是高效和长效的H1受体拮抗剂, 其中依匹斯汀还具有抑制白三烯诱导的粒细胞趋化, 抑制细胞释放多种炎症递质的作用[3], 而左西替利嗪有抑制变态反应相关的多种炎症递质释放而起到广泛的抗炎作用[4]。
3.2盐酸左西替利嗪和盐酸依匹斯汀是两种临床常用的抗组胺药物, 本文试运用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以成本效果比 (C/E) 和增量成本效果比 (△C/△E) 为评价指标, 分析上述两种药物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与治疗费用之间的药物经济学关系, 找出经济有效较优的方案。结果表明, 盐酸左西替利嗪和盐酸依匹斯汀所需成本效果比 (C/E) 分别为1.04元和3.09元, 盐酸左西替利嗪组在治疗成本和成本效果更优。
参考文献
[1]尹锐, 郝飞, 向明明, 等.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8) :477.
[2]牛秉承, 马玉峰.药物经济学概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5 (3) :179.
[3]TASAKA K.Epinastine:An update of its pharmacology, metabolism, clinic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J].Drugs of Today, 2000, 36 (11) :735-757.
[4]THOMSON L, BLAYLOCK M G, SEXTON D W, et al.Cetirizine and levocetirizine inhibit eotaxin-induced eosinophil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 through human dermal or lung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Clinical&Experimental Allergy, 2002, 32 (8) :1187-1192.
盐酸西替利嗪 篇2
★ 进展情况汇报
★ 论文进展
★ NASA-HDBK-7005《动力学环境准则》分析
★ 《药》读后感
★ 药读后感
★ 科研项目进展计划书
★ 野生糙苏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药的广告词
★ 《诗经》掇药
盐酸西替利嗪 篇3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63-02
1概念回顾
1.1慢性蒪麻疹
慢性荨麻疹属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过敏性皮肤疾病。因机体所产生自身抗体引发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和皮肤病变。临床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患者常不定时地在身上、脸上或四肢发出一块块红肿且很痒的风疹块(风团),风疹块扁平发红或是淡黄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而边缘有红晕。有时,风疹块呈环形可称环状荨麻疹,几个相邻的环形损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图状,可称为图形荨麻疹。有时,损害中央有淤点,可称为出血性荨麻疹,风疹块中有水疱时称为水疱性荨麻疹。常常越抓越痒,越抓越肿。发作次数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此次采用氯雷他定与盐酸西替利嗪联合使用,治疗慢性荨麻疹。
1.2氯雷他定
氯雷他定为三环类抗组胺药,分子式为C22H23CIN 20 2,化学名称为4-(8-氯-5,6-二氢-11H-苯并[5,6]环庚基[1.2-b]1]比啶-11烯)-1-哌啶羧酸乙酯。盐酸西替利嗪亦为抗组胺类抗变态反应用药,分子式为2HCI,化学名称为(±)-2-[2-[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为了观察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从2009年3~12月间采用氯雷他定与盐酸西替利嗪合用治疗慢性荨麻疹38例,并设立39例对照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2~60岁,男女不限(妊娠或哺乳妇女及对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过敏者除外),诊断明确,病程>4周,可见风疹块;无严重心血管系统性疾病等;经患者或监护人同意。
2.2资料分组
入选观察病例77例,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2~60岁,病程1个月到2年;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12~60岁,病程1个月到2年。
2.3方法
2.3.1药物治疗组试验药物氯雷他定1 0mg/片(商品名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盐酸西替利嗪lOmg/片(商品名贝分,山东鲁南贝特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组氯雷他定。
2.3.2操作方法治疗组口服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均为每日1次,每次1片,疗程14天;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1片,每日1次,疗程14天。
2.3.3分析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t检验。
3疗效观察
采用治疗前观察与治疗后7天随访。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按4级评分法记录患者瘙痒、风疹块数目、风疹块大小的变化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以疗效指数作为判断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90%;有效:疗效指数60%~90%;进步:疗效指数20%~60%;无效:疗效指数<20%。以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率。
4结果分析
4.1总体疗效
治疗1周结束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8.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x2=0.055,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1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4.538,P<0.05)。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及2周后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1周后及2周后总有效率比较,后者略优于前者,无统计学差异。
4.2差异性
两组病例治疗前瘙痒,风疹块数量、大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
4.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胃肠道不适,头痛。3天后症状消失。
5讨论
盐酸西替利嗪 篇4
关键词:盐酸左西替利嗪,HPLC,含量测定
盐酸左西替利嗪是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制剂,作为新型抗组胺药,主要用于缓解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症状,临床上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具有口服吸收迅速,受体选择性高,临床疗效强,副作用小,安全性好等多方面优点[1,2]。其对组胺H1受体的亲和力比西替利嗪高出2倍, 是右西替利嗪的 30倍,且受体结合时间更长[3]。本文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剂含量的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Chromstation色谱工作站;电子天平(型号:ALC,d=0.0001)。盐酸左西替利嗪(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604J03,含量:99.4%);盐酸左西替利嗪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659-200401);三批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海南中瑞康芝制药有限公司制备,批号:060601、060602、060603);磷酸(分析纯),甲醇(色谱纯),水为双蒸水。
2 方法和结果
2.1 溶液的配制
供试品溶液:取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研细粉末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左西替利嗪2.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阴性对照溶液:取空白辅料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左西替利嗪2.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对照品溶液:取线性与范围下25 μg/ml即得。
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色谱柱:Apollo C18柱(250×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磷酸二氢钠溶液(取NaH2PO4·2H2O 3.12 g加水至1000 ml溶解)(70 ∶ 3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30 nm;进样量20 μl。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对照品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同法测定。结果盐酸左西替利嗪保留时间为7.758 min,理论板数为5040;空白辅料峰均在4 min之前,不干扰测定,见图1、图2和图3。
2.3 线性与范围
精密称取盐酸左西替利嗪25 mg,置5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再分别精密称取1、3、5、7、10 ml,置100 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结果线性方程:A= 16083C + 1136.4,R2=0.9994。盐酸左西替利嗪在4.98~49.8 μ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4 进样精密度
取线性与范围项下的3号溶液,精密量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连续进样6次峰面积的RSD值为0.25%,精密度好。
2.5 重复性试验
取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研细粉末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左西替利嗪2.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平行配制六份,分别精密量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105℃干燥2 h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25 μ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结果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的6份平行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的RSD为0.49%,方法重复性好。
2.6 中间精密度
不同分析人(两个人)、不同日期(两天),取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研细粉末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左西替利嗪2.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平行配制六份,分别精密量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105℃干燥2 h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25 μ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结果不同分析人、不同日期检测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样品的含量测定的RSD为0.61%,方法中间精密度好。
2.7 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称取盐酸左西替利嗪20、25、30 mg各3份,置1000 ml量瓶中,并按处方比例加入辅料,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平行配制六份,分别精密量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105℃干燥2 h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25 μ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高中低三浓度的回收率均在98.0%~102.0%范围内,符合规定。
2.8 溶液稳定性试验
取重复性试验项下样品溶液之一,于室温条件下放置,分别于0、2、4、6、8 h测定,结果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含量测定溶液在室温放置8 h,各时间点峰面积的RSD为0.20%,小于2%,说明在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的水溶液8 h内稳定。
2.9 含量测定
取本品10袋,倾出内容物,混匀研细,称取细粉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左西替利嗪2.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105℃干燥2 h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25 μ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结果见表2。计算公式为:
C对照品:盐酸左西替利嗪对照品溶液的浓度(μg/ml)
C供试品: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供试品溶液的浓度(mg/ml)
A对照品:盐酸左西替利嗪对照品溶液主峰面积
A供试品: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供试品溶液主峰面积
结论:本品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经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方法灵敏度、准确度、重复性、精密度、线性均符合要求。
2.10 含量均匀度
取本品1袋,将内容物置10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应符合规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 E)。三批样品含量均匀度检查结果见表3,三批样品的A+1.8S均小于15.0,含量均匀度符合药典规定。
3 讨论
本文的流动相先后考察过流动相1:甲醇-磷酸二氢钠溶液(取NaH2PO4O2H2O 3.12 g加水至1000 ml溶解)(75 ∶ 25),结果此条件下,盐酸左西替利嗪出峰较快(约5.5 min)。流动相2:庚烷磺酸钠溶液(取庚烷磺酸钠0.3 g,加水580 ml溶解)-乙腈(58 ∶ 42)(用稀磷酸调pH至2.4),结果主峰拖尾较严重,加入三乙胺也不能改善峰的拖尾情况。如将流动相1的比例改为70 ∶ 30则出峰时间适宜,约8 min,可满足本品分析方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Clough GF,Boutsiouki P,Church MK.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levocetirizine and loratadine on histamine-induced wheal,flar,and itch in human skin.Allergy,2001,56(10):985-988.
[2]张壹.盐酸左西替利嗪.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2):1420-1421.
盐酸西替利嗪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6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62例, 女54例, 年龄16~58岁, 平均年龄38.6岁, 病程6~12月, 平均病程8月, 均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同时, 对每位入选病例均做皮肤药敏试验, 未查出明显过敏原。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A组为观察组58例, 男30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38.8岁 (16~58岁) , 应用特非那定合用盐酸西替利嗪片, 同时用西米替丁、维生素C;B组为对照组58例, 男26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37.5岁 (16~57岁) , 应用特非那定, 同时用西米替丁、维生素C。
1.2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治疗前一周, 均停用任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西药物。A组:服用特非那定60 mg、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盐酸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 (午间服) , 西米替丁0.2 g、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维生素C 0.2 g, 每日3次;B组:服用特非那定60 mg、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西米替丁0.2 g, 每日2次 (早晚各服1次) , 维生素C 0.2 g, 每日3次。以上两组均要求连续服药3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为瘙痒及风团消失, 皮肤划痕症为阴性;有效:为瘙痒及风团消失, 皮肤划痕症为轻度阳性;无效:为瘙痒及风团同前, 皮肤划痕症为阳性。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
2 结果
对所有观察及对照病例分别连续用3个月药后, 按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观察,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 (P<0.05) , 详见表1。另外, 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无不良反应病例出现。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大多以皮肤瘙痒为主, 且风团时多时少, 反复发作, 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1]。有的有时间性, 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 有的则无一定规律性。大多数患者找不到发病原因, 治疗较为困难。特非那定、盐酸西替利嗪均为抗组胺药物, 为H1受体拮抗剂, 用药后其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比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药物明显轻[2];西米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 该药有免疫增强作用, 并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 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同时具有止痒止痛作用, 与H1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 可增加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维生素C, 可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参与解毒功能, 可抗组胺。我科自2007-2009年应用特非那定, 并合用盐酸西替利嗪、西米替丁、维生素C, 通过临床观察, 疗效明显提高, 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洪铎.皮肤性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8-56.
盐酸西替利嗪 篇6
病例1患者, 女性, 41岁, 因打鼻塞、打喷嚏, 流清水样鼻涕1月余来我院耳鼻喉门诊就诊。1个多月前,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清晨起床打喷嚏, 流清涕, 鼻塞, 自认为感冒, 口服维C银翘片好转, 停止服用症状再次出现, 故来我院。门诊查体:鼻外观无畸形, 中隔无偏曲, 双侧下鼻甲粘膜颜色苍白, 下鼻道见清水样分泌物, 中鼻甲粘膜颜色正常, 中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过敏原试验显示对尘螨过敏。门诊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 10mg, 1次/日, 口服。用药3天后, 患者复诊, 诉鼻塞、喷嚏, 流清涕症状好转。但服药第二天觉心慌、气短, 第三天心慌、气短加重, 不能过度活动。门诊测血压120/80mmHg, 心率118次/min。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发现异常。追问病史, 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 无高血压、心脏病家族史。嘱患者停药观察。2天后随诊诉症状消失, 无心慌、气短, 血压90/70mmHg, 心率80次/min,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检查正常。
病例2患者, 男性, 30岁, 因间断性鼻塞、喷嚏, 流清水样鼻涕3年余, 加重10天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患者近3年每年立秋时均出现鼻塞、喷嚏, 流清水样鼻涕, 病程大约1个月, 病情重时有眼痒, 结膜充血, 流泪症状。曾口服扑尔敏片, 效果不明显且嗜睡副作用明显。既往身体健康, 无心脏病, 高血压病, 无类似家族史。门诊查体:鼻外观无畸形, 中隔左偏, 双侧下鼻甲色苍白、水肿, 下鼻道见清水样分泌物, 右侧中鼻甲前端见息肉样变, 中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过敏原试验显示对花粉过敏。门诊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中鼻甲息肉样变。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 10mg, 1次/日, 口服。用药5天后, 患者觉鼻塞、喷嚏, 流清涕症状好转, 出现心慌症状, 在剧烈活动后症状加重, 来我院复诊。门诊测血压120/75mmHg, 心率120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嘱患者停药, 注意休息, 多喝水, 2天后随诊, 诉心慌症状消失, 心率70次/min,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检查正常。
2 讨论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 变态反应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 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一般特定发生在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身上,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环境污染的加剧, 使原来非过敏性体质的人也转变成过敏性体质。本病的发病率在城市, 尤其是人口密集度高的繁华城市有增加的趋势, 在发达国家尤为如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 但目前发现儿童患者也较常见。如果不及时治疗, 会造成鼻窦炎、中耳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 而且部分过敏性鼻炎患者都患有结膜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中还有1/3合并患有哮喘表现, 过敏性鼻炎可谓小毛病, 大危害。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扑尔敏、苯海拉明因嗜睡等副作用, 临床逐渐弃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无困倦、嗜睡等副作用, 药效时间长达24h。其中酮替芬因嗜睡作用、特非那丁和阿司米唑有严重心脏毒副作用已很少使用。
盐酸西替利嗪 篇7
关键词:丁酮,二氯甲烷,甲苯
盐酸西替利嗪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是一种抗过敏药, 它是第二代H1抗组胺药, 为长效的具选择性的口服强效抗变态反应药。它主要用于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在盐酸西替利嗪生产工艺中使用了有机溶剂丁酮、二氯甲烷、甲苯, 为此, 对二氯甲烷、丁酮、甲苯的残留量进行检测以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指导生产, 改进工艺。本实验建立的色谱方法灵敏、准确、适用于盐酸西替利嗪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
1 试药与仪器
1.1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盐酸西替利嗪 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共4批;
1.3 气相色谱仪GC-9A型 色谱数据处理装置C-R2A (日本岛津) 。
2 试验方法与试验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气相色谱检测器:FID, 温度:200℃, 柱温:170℃, 进样口温度:200℃, 载气:氮气, 流量:35 ml/min, 空气500 ml/min, 氢气48 ml/min;灵敏度:102 ;进样量1 μl。以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为固定相[1], 2.1 m不锈钢柱。在此条件下, 丁酮和甲苯的分离度为8.7, 二氯甲烷和丁酮的分离度为4.2;二氯甲烷, 丁酮和甲苯的保留时间分别约为3.8、7.1、24.9 min, 理论塔板数分别为:3413、1344、1509。色谱图见下图。
2.2 精密度实验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 (含丁酮、二氯甲烷、甲苯分别为100、100、100 μg/ml) 1 μl, 连续进样6次, 测得二氯甲烷峰面积的均值为2282, RSD为0.6%, 丁酮峰面积的均值为13776, RSD为0.3%, 甲苯峰面积的均值为11271, RSD为0.4%。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精密度良好。
2.3 线性关系考察
2.3.1 丁酮
精密量取丁酮62 μl, 置100 ml容量瓶中, 加水适量, 振摇使充分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精密量取0.5、1、2、4、6、8、10 ml置10 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最后以浓度-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 得线性回归方程:Y= 326.41 + 66.69X, 相关系数为r=0.9998, 线性范围49.9~499 μg。
2.3.2 二氯甲烷
精密量取二氯甲烷38 μl, 置100 ml容量瓶中, 加水适量, 振摇使充分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精密量取0.5、1、2、4、6、8、10 ml置10 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最后以浓度-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 得线性回归方程:Y=151.45 + 8.22 X, 相关系数r = 0.9990, 线性范围50.4~504 μg。
结果表明溶液在8 h内稳定, 在24 h后溶液的峰面积开始下降。
2.3.3 甲苯
精密量取甲苯58 μl, 置100 ml容量瓶中, 加水适量, 振摇使充分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 精密量取0.5、1、2、4、6、8、10 ml置10 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 最后以浓度-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 得线性回归方程:Y= 2459.59 + 86.36 X, 相关系数r=0.9991, 线性范围50.3~503 μg。
2.4 稳定性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 (含丁酮、二氯甲烷、甲苯分别为100、100、100 μg/ml) 分别于0、8、24、36 h测定, 测得丁酮峰面积的均值为12518, RSD为8.7%, 二氯甲烷峰面积的均值为1328, RSD为11.0%, 甲苯峰面积的均值为5449, RSD为18.9%。结果见表2。
2.5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盐酸西替利嗪原料药0.5 g置具塞试管中, 精密加入对照溶液5 ml, 振摇使溶解后摇匀。精密量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 结果丁酮的平均回收率为98.5%, RSD=1.0% (n=5) ;二氯甲烷的平均回收率为98.9%, RSD=0.9% (n=5) ;甲苯的平均回收率为99.0%, RSD=0.8% (n=5) 。
2.6 最小检出量的测定
2.6.1 丁酮
精密量取丁酮62 μl (约相当于50 mg) , 置100 ml容量瓶中, 加水适量, 振摇使充分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0.01 ml置50 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丁酮的最小检出量为0.1 μg/ml。
2.6.2 二氯甲烷
精密量取二氯甲烷38 μl (约相当于50 mg) , 置100 ml容量瓶中, 加水适量, 充分振摇并用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精密量取0.05 ml置25 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二氯甲烷的最小检出量为1 μg/ml。
2.6.3 甲苯
精密量取甲苯58 μl (约相当于50 mg) , 置100 ml容量瓶中, 加水适量, 振摇使充分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0.05 ml置25 ml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甲苯的最小检出量为1 μg/ml。
2.7 样品的测定
精密称取样品0.5 g, 置具塞试管中, 精密加水5 ml, 充分振摇使溶解后摇匀。按正文中的方法测定, 结果均未检出被测的有机溶剂。
3 讨论
3.1 所以首选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为固定相, 是因为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Ⅷ Р残留溶剂测定法, 通过以上试验, 二氯甲烷、丁酮、甲苯能够较好的分离。
3.2 因为盐酸西替利嗪易溶于水, 所以选择水为溶剂[2]。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盐酸西替利嗪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来自大同市灵丘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 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 1个月内未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调节药物, 1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物。对本类药物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除外。11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6例, 男性31例, 女性25例, 年龄17~68岁, 平均 (38±15) 岁, 病程4个月至10年, 平均 (18±16) 个月;对照组56例, 男性33例, 女性23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37±14) 岁, 病程5个月至10年, 平均 (19±15) 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病程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mg, 1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以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75 mg, 3次/d, 两组患者连服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1周后观察疗效, 治疗期间避免接触可能致敏的食物及吸入物。
1.3 评分记录标准
按临床症状轻重0~3的4级评分方法记录[2], 瘙痒程度、风团外观和风团数3项症状评分相加为总分。瘙痒:无痒感0分, 轻度、不烦躁1分, 中度、尚能忍受2分, 严重、不能忍受3分;风团 (最大直径) :无风团0分, 直径<0.5cm 1分, 直径0.5~2.0cm 2分, 直径>2cm 3分;风团数量:无风团0分, 1~6个1分, 7~12个2分, >12个3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为疗效指数>90%;显效为疗效指数>70%;有效为疗效指数>30%;无效为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以治愈加显效计。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慢性荨麻诊临床疗效,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 也是一种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时患者自感局部瘙痒剧烈, 有风团、皮疹、抓痕、糜烂、角质增生、神经血管性水肿、皮肤划痕症等症状,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很难找到明确的过敏原。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一般分认为是变态反应所致。是Ig 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成为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炎症递质, 致使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引起皮肤黏膜微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痉挛, 腺体分泌增多等, 一系列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临床症状。实验证实, 慢性荨麻疹其实就是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的表现,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以抗组胺药物为主, 并可以多种抗组胺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H1受体拮抗剂是治疗荨麻疹是一线药物, 主要是抑制肥大细胞介质作用于靶组织。盐酸左西替利嗪是盐酸西替利嗪的R-异构体, 也是新一代高效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它保留了盐酸西替利嗪的主要药效学特征, 为高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对H1受体特异性作用强, 是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一代H1受体拮抗剂, 具有强效的抗组胺活性及抗炎作用, 对嗜酸性粒细胞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 对组胺诱发的风团及瘙痒能迅速、持久的抑制[3]。并能抑制变态反应到致的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而起到广泛的抗炎作用[4]。研究表明盐酸西替利嗪抗组胺介导的风团和红斑效应主要依赖左西替利嗪 (R异构体) 。它不经肝脏代谢, 不透过血脑屏障, 多以原形从尿中排泄, 体内无蓄积, 无心脏毒性。与传统抗组胺药相比, 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对中枢神经系统制作用较轻, 对认知功能和精神性运动基本没有影响[5]。这与左西替利嗪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少, 同中枢H1受体的亲和力极低有关。体外试验显示左西替利嗪对H1受体的亲和力是西替利嗪的两倍, 是一种高效的抗组胺药物物。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 其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苷、甘氨酸及DL-蛋氨酸, 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酸苷。甘草酸苷是甘草根提取物的主要成分, 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 可选择性抑制花生四烯酸发生级联反应的代谢酶—磷脂酶A2的活性和脂氧合酶的磷酸化, 使组胺、缓激肽及白三烯等炎性介质无法产生, 从而抑制荨麻疹的多个发病环节。甘草酸苷水解后生成的甘草次酸与强的松龙分子结构非常相似, 具有较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可增强激素抑制应激反应作用等, 且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另外甘草酸苷可以降低体液免疫Ig E水平, 显著抑制抗原细胞对T细胞的过度激活作用, 调节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使Th1/Th2保持平衡, 诱发r-干扰素产生,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各型变态反应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这也是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机制。药理学实验证明, 复方甘草酸苷抗变态反应作用强而持久, 能减轻充血,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在体内有较强的抑制补体作用, 并能抑制抗体的产生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过敏介质, 中和致敏原、稳定细胞膜的功能, 诱生γ-干扰素, 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91.1%, 明显高于单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71.5%。两组疗效差异显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6例用左西替利嗪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 对照组56例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1%, 对照组总有效率71.5%,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组用药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慢性荨麻疹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1:613-618.
[2]沈辉, 刘海琴.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 (5) :330-331.
[3]Day JH, BrisocoeMP, RafeiroE, et a1.Comparative clinicalefficacy, onsetand duration ofac-tion of levocatirizine and desloratadine forsymptoms of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in subjectevaluatedin theEnvirontalExposureUnit (EEU) [J].Intl J Clin Pract, 2004, 58 (2) :109.
[4]陈绍谦, 蔡川川, 郑明振.依巴斯汀和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 22 (1) :47-48.
盐酸西替利嗪 篇9
关键词:过敏性皮炎,儿童,盐酸西替利嗪滴剂,丹皮酚软膏
过敏性皮炎 (allergic dermatitis) 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科疾病, 发病原因主要为过敏性抗原接触史, 属于Ig E介导的Ⅰ型态反应。研究表明[1], 过敏性皮炎易感人群接触特异性抗原时可发生迟发型过敏性皮炎或速发型过敏性皮炎, 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皮肤红肿、脱皮、发痒等。本文对我院2013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接诊的100例过敏性皮炎患儿进行研究, 探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联合丹皮酚软膏治疗儿童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过敏性皮炎患儿100例, 诊断明确, 主要症状为皮肤风团样皮疹和瘙痒。入选标准: (1) 年龄2岁~14岁; (2) 就诊时有明显的风团和瘙痒症状。排除标准: (1) 近1周内使用过其他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激素; (2) 合并严重心、肺、脑、肝、肾等器官或系统性疾病。将100例患儿按照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男23例, 女27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8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 (商品名:澳博达, 20 m L装, 香港澳美制药生产, 国药准字HC20070016) , 用法为2岁~6岁儿童:每日1次, 每次0.25 m L (7滴) ;≥6岁儿童, 每日1次, 每次0.5 m L (14滴) 。丹皮酚软膏 (20 g装, 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34020837) 外涂, 1 d 3次。对照组口服扑尔敏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规格4 mg, 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3645) , 用法:0.35 mg/ (kg·d) , 分3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后2 h内皮疹明显消退, 无痒感;有效:用药2 h皮疹部分消退, 痒感好转;无效:用药2 h皮疹无明显消退, 痒感无缓解。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00%和86.0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皮疹消退时间为 (2.10±0.56) h, 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为 (4.09±1.23) h,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儿童过敏性皮炎是皮肤病中一大类病症, 轻度表现为患儿局部皮肤充血, 边缘清楚的风团样皮疹, 重度则在红斑基础上发生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2]。发作时患儿瘙痒难忍、痛苦不堪, 严重影响生活、学习, 因而成为困扰家长、患儿、家庭、学校的一种重要疾病, 临床上由于过敏原不易查找, 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属于强效受体拮抗剂, 经口服给药后可与靶细胞膜组胺H1受体迅速结合, 将组胺激活靶细胞过程迅速阻断。西替利嗪无明显的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 可对机体变态反应初期发生的组胺传递过程实施有效抑制, 使炎性细胞游走活性显著降低, 降低变态反应后期递质释放量, 从而达到治疗变态反应的目的。在正常剂量下, 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作用于中枢H1受体, 心理测验或脑电图测定显示, 西替利嗪无任何中枢神经作用, 对心脏电活动无不良影响亦无肝脏损害[3]。口服用药味感甜, 滴服方便, 易被患儿接受。丹皮酚软膏中的丹皮酚是从牡丹花的根皮中提取物出来的一种中药材, 具有镇痛、抗炎、解热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 对由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内毒素等所致的炎症反应及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均具有抑制作用。使用时可直接涂抹于患处, 无滴落。二者联合应用,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皮疹消退及痒感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0.05) 。所以可以认为, 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联合丹皮酚软膏治疗儿童过敏性皮炎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翠媚, 冯伟军.依匹斯汀联合乙氧苯柳胺软膏、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7 (9) :14-15.
[2]裘新民, 周渭珩.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杂志, 2013, 4 (4) :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