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重心(共12篇)
建设重心 篇1
2009年以来, 高层持续不断为加强我国农村基层建设作出安排。2月底, 中纪委、中组部、民政部等12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布置从2009年至2011年开展“难点村”专项治理, 力争用3年时间使现有的占全国行政村总数6%的3万多个“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下发两个文件, 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 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促进村级组织建设。据悉, 农村党建、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也在酝酿和起草中。
近年来,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 社会利益格局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农村政策因之实行重大调整。同时,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 给农村基层治理增添了新压力。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 中央重视与强调农村基层建设, 既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 也是农村整体政策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稳定农村“特殊重要”
进入21世纪, 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行“新农合”、村组合并、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 对中国农村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村村民自治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 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环境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在2008年底,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将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归纳为“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冲击和挑战”, 其内涵包括, 一是农村人口流动, 青壮年劳动力流出, 儿童妇女老人“三留守”现象突出, 农村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需要丰富。二是农村社会分层加剧, 农民、工人、私企老板、管理者等群体的利益多元化。三是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农地征用、污染、农村集体经济、干群关系等容易引发矛盾, 急需建立化解机制。
“农村社会变化提升了基层积极性和活跃性, 随之而来也有新的不稳定因素, 比如资源和公共服务稀缺就很容易引发尖锐对立”,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史卫民对《瞭望》新闻周刊说, “基层和高层都看到了这种压力, 基层干部更期待中央对农村基层建设进行新的调整, 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新思路, 指明新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也不断显现。此时, “固本强基”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 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虽然现在还没有权威统计数字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但是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 而应对危机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 另一方面还要靠基层组织具体落实, 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当前更显迫切”, 史卫民说。
惩贿选维护选举公信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以来10年间, 每逢选举大年, 民政部都会下发文件规范选举秩序, 其中非常重要的政策调整, 更会以中办国办文件形式下发。比如2002年中办国办就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2004年和2005年的选举工作均参照该文件执行。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变化, 此后的基层选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贿选”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办国办2009年5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中, 首次对贿选作出了明确界定:“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 候选人及其亲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本村选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候选人, 影响或左右选民意愿的, 都是贿选”, 并要求加大对贿选的查处力度, 因贿选构成犯罪的, 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经济快速发展后, 基层资源稀缺性进一步暴露, 围绕资源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增多。在农村, 由于村级组织拥有处置土地、山林、矿产、集体经济等资源的权力, 因此村干部的竞选越来越激烈。
史卫民认为,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选举的贿选问题有4方面表现:一是贿选所涉及的金额数量有所增加。一些行贿者不再满足于一条烟、一顿饭的小恩小惠, 有的个案贿金甚至超过千万。二是贿选由隐蔽走向公开半公开。这种情况只发生于局部地区, 但给群众造成“不花钱就别选举”的印象, 对选举的公信力构成重大的挑战。三是贿赂对象从亲族、同姓、熟人等“小团体”, 扩展到收买对方候选人及其支持者的“大团体”,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与竞争对手“打擂台”贿选的情况。四是一部分宗族、黑恶势力介入选举, 用利诱、暴力、威胁等手段达到当选目的, 性质恶劣。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汤晋苏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电话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贿选现象比以往有所增加, 涉及基层选举的信访、越级上访告状量也增多了。“然而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 虽然贿选的发展速度比较快, 但从总体上看仍限于局部, 而不是普遍现象。”
由利益驱动的贿选, 都要算算“投入产出比”。史卫民说:“我们观察到一些原来贿选较为突出的地区, 这两年的情况反倒好转了。这是因为农业政策调整后, 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乡村两级掌握的权力大为缩减, 同时各项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增加了贿选的风险。”“贿选看上去是一个选举环节的问题, 但是要从根本上遏制它, 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建设和制度制约上入手, 效果更为明显”, 史卫民认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今后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的6项重大制度之一, 并提出民主选举实践的基本要求是“直接选举、公正有序”。此次下发的文件对选举“有序”作出了细化要求。这一要求中规范了候选人的竞争行为, 提出“禁止候选人或候选人指使的人私下拉票”, “防止出现为当选进行个人捐助村内公益事业财物比拼加码的现象”。“对候选人承诺捐助村集体的资金或物资, 不应由候选人在选举前或选举后私自决定分配方案, 而应交由依法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决定”。
“贿选给了我们一个警示, 就是要给竞争制定规则和制约条件, 以‘有序’保证‘公平’, 实现公平竞争”, 史卫民说, “对选举规则的重视, 还有一个意思, 就是公民教育。民主的习惯需要养成, 对规则的强调, 就是要群众认同民主的规则和程序, 实现公平理性竞争。”
保经费促进村级组织建设
同在5月由中办国办下发的一份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文件提出, 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 强化监督管理, 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 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后, 在各类集资、罚款、摊派取消的同时,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渠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取消“村提留”, 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级组织经费来源“断奶”、“枯竭”。据财政部门的调查, 当前我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总体较低, 村级组织运转普遍困难。在一些集体经济解体或处于“空壳”状态的村, 村干部能够掌握的经费只是人头费。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屹向《瞭望》新闻周刊谈到, 在她调研走访的一些地区, 由于支付不起村民参加村里选举、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民民主理财工作人员的误工补贴, 导致村庄选举难以按法定程序进行, 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召开, 村民民主理财也流于形式。“村级组织缺钱导致基层民主名存实亡”。
不仅如此, 村组织还承担着上级党政部门安排办理的如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疫病防治、粮食直补落实、林权证、土地经营权证换发等各项事务, 却缺乏相应办公经费作支撑。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普遍增长,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紧张问题更加突出。同时, 由于投资失误、搞形象工程等原因积累下来的村级债务也令村级财力更加脆弱。因而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官无人当、不想当或应付着当的现象。
有关专家指出,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急需稳定的制度保障, 政府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灌水”机制应该把握4个原则:
一是坚持村级自我积累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二是坚持基本保障和重点倾斜相结合, 财政补贴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三是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财政补助责任以县政府为主, 上级政府和中央财政通过安排奖补资金等措施, 支持引导地方做好此项工作。四是坚持民主理财与监督检查相结合, 经费的使用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 建立严格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对村级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财政、审计监督。
目前在一些地区试行的“村财乡代管”、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监督检查制度等管理方式, 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推行。潘屹认为, 这些从制度上杜绝和防止贪污、滥用集体资源的探索和方法行之有效, 但并不完善, 还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与修改。
“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 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对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潘屹说。
(信息来源:新华网)
建设重心 篇2
重心位置确定
物体的重心位置,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例如,均匀细直棒的中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建设重心 篇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十八大以后,发展、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仍然会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怎么实现发展、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可能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措施要采取,但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最关键的措施应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不可否认,十年来,我们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的成绩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些成绩与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打造“八位一体”的法治政府
要实现《纲要》规定的目标和要求,建设名副其实的法治政府,需要我们对法治政府进行再认识。
法治政府首先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尊重人权的政府。因此,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保增長压力增大,推进城市化发展压力增大的条件下,一定要始终想到人权,始终保障和尊重人权,不能为了发展和改革忽视人权,牺牲人权。
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即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干部防止权力膨胀、职能膨胀、机构膨胀。要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凡是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不要横加干预,乱加干预。政府应尽量通过行政指导和事后监管去取代审批、许可。
法治政府是控权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即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运用民主制度和正当法律程序控制公权力的行使。政府行使行政决策权,除了应主动接受人民代表机关监督制约外,还应通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媒体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政府除了应受内部层级监督制约外,还应通过向执法相对人说明理由、听取申辩和举行听证,与相对人进行质证、辩论等形式接受外部监督制约。否则,政府就是人治政府或专制政府。
法治政府是服务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即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多为人民做实事,解民难、去民忧。在当前经济发展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企业投资难、融资难、产品销售难等许多新问题。政府如果不在解决民生方面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使公民在吃、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基本生活、生存问题上长期看不到希望,那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即要求各级政府坚持诚信和信赖保护原则。政府做出任何行政行为,都应依法给予公民许可和承诺,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如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必须撤销、废止或改变原已作出的行为、许可或承诺,对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依法予以补偿。如果官不诚,则民无信,法治政府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法治政府是透明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即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主动公开政府应依法公开的信息,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三公经费”及预决算等。除此以外,政府也要就各种重大事项、事件、事故作出的决策、决定和处置等及时公开,必要时还应公开说明相应理由。政府如果公布时不及时或者遮遮掩掩,一方面可能引发公众猜疑,甚至导致谣言四起,酿成社会秩序混乱。另一方面,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最容易导致腐败,背离法治政府的基本宗旨。
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即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使各级各部门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都做到权力和责任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出现给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造成了损失的情况,一定要查明原因,落实责任,依法依纪追究。如果政府对于违法乱纪的事件和因失职、渎职导致的事故不认真调查、处理,对违法乱纪、失职、渎职的官员不严格追责,法律就会逐步失去尊严,人们就会逐步对法律失去信仰,从而政府将会离法治的目标越来越远。
法治政府是依法办事、依法解纷的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特别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防范、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争议、纠纷。处理行政争议、纠纷的最主要的法律手段和途径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是,这两种解决行政争议、纠纷的主渠道、主途径目前在各地却受到种种限制。我们应从法律上拓宽法治解纷渠道,清除人为设置的法治解纷障碍,保障公民的法律救济权,特别是保障公民的诉权。只有这样,政府的治理方式才能不断实现《纲要》确立的法治政府的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是系统工程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不仅涉及政府本身,而且涉及立法、司法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还应进行更全面的工作,采取更广泛的措施,以更大的力度加以推进。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行政法的立法,争取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健全行政法的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没有全国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缺乏顶层设计,依法行政就会缺乏统一的准则、依据,善治就不可能实现。
其次,应特别建立和完善保障各级党委依法执政和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司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不断营造在发展、改革、创新中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行政的社会环境。政府依法行政,如果没有各级党委依法执政作为前提,其运作就可能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如果没有人民法院独立、公正司法的制约和保障,其进程就随时可能被违法的决定、命令、指示干预,以至走向歧途。
再次,应进一步推进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结合,既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红线”、“底线”,也创设保障人权和公民人格尊严的“良法之治”的机制。只有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红线”、“底线”约束,才能防止某些执政者打着“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良性违法”、“良性违宪”的旗号恣意滥权;只有创设保障人权和公民人格尊严的“良法之治”机制,才能在公民受到“恶法”(违宪、违法、违反基本社会公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红头文件”)侵犯时为他们提供救济的机会和途径。
最后,我们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的理念和能力,使执政者既能在常态社会条件下依法行政,也能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坚持法治,尊重人权。
法治的重心是治官、治权,只有我们各级公权力执掌者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均受到法律规范和控制,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才有希望。
建设重心 篇4
1 班组建设主要工作措施
1.1 岗位动态管理, 激发员工活力
广安电业局2008年底实施了人力资源综合改革,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设置, 明确了业务界面和工作职责, 规范了劳动用工管理;建立了统一的岗位体系与薪酬体系, 使全体员工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 打通了员工成才通道, 收入分配向关键和核心岗位、优秀人才与业绩突出者倾斜,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特别是劳务派遣人员的活力。
作为改革的巩固与深化措施, 广安电业局出台了《岗位动态管理办法》, 定期进行岗位竞聘, 并将员工技能考试、绩效考核、技能竞赛等情况作为岗位调整的主要依据, 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升能降的激励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1.2 技能差异培训, 挖掘员工潜力
员工之间始终存在个体差异, 各自的理论基础、工作经验以及发展潜力不尽相同。在员工技能培训方面不搞“一把抓、一刀切”, 而是通过开展员工技能甄别, 结合每个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 实施“差异化”培训,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力。同时, 技能培训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为员工量身定制个人培训计划, 采取自学、送培、师傅指导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 从而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1.3 定点联系指导, 提升管理能力
针对传统的班组管理中“班务公开流于形式、班组事务搪塞推诿、班组管理敷衍了事”的问题, 广安电业局制定了《管理人员定点联系指导班组管理办法》, 局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点联系基层单位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组, 每月至少进行2次现场指导。定点联系制度以提高班组长管理水平为重点, 抓住了“兵头将尾”的关键所在;以指导和帮助为主, 转变以往“检查”、“整改”的模式, 变对立关系为协作关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 为班组长、班组破解难题和困难, 促进了班组长和班组管理水平提高。同时, 通过座谈交流, 增进了解, 掌握平时不容易暴露的矛盾, 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班组的实际问题, 改善了上下级关系, 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1.4 推行计划管理, 提高班组执行力
为改变原来班组工作时松时紧、工学矛盾、日常业务与专项工作冲突等矛盾, 广安电业局要求班组在月度计划的基础上, 细化制定每周工作计划并进行总结。班组按照职责范围和专业分工, 将自身工作划分为工作任务、基础资料、培训工作三个部分, 并结合各类专项工作, 将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 明确质量标准和工作进度。职能部门对班组工作计划进行审核、平衡, 综合考虑长期目标与近期工作, 妥善安排专项工作与日常工作, 从而使班组各项工作均衡开展。班组每周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在班组事务公开栏和内部网站上进行通报, 电业局和车间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时限、质量等进行量化考评, 并指导班组改进。
1.5 健全激励机制, 激发班组动力
为激励班组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全局班组建设取得成效, 广安电业局制定了《标杆班组、标杆班组长、标杆员工评选办法》, 规定基层单位每月对班组进行检查排序, 电业局每季度进行抽查, 结合其它考核指标, 评选全局季度优秀班组和落后班组。根据各季度评选结果、全年指标完成情况和现场检查情况, 评选全局年度标杆班组。根据技能考核与绩效考核结果, 评选标杆班组长与标杆员工。对评选产生的优秀集体与个人给予重奖, 对排名靠后的班组给予相应处罚。
1.6 开展标准化建设, 发展班组生产力
在班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 广安电业局进一步深化措施, 丰富内容, 将班组建设的工作重点转到标准化建设方面, 以“基础管理规范化, 工作要求标准化, 业务流转信息化, 创新成果应用化”为目标, 实施“软硬兼施”的班组标准化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规范员工的作业行为, 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规范和行为标准, 促进员工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今年以来, 广安电业局对各专业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 制定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范本) 、变电站运行维护规范、班组VI标识应用标准、班组工机具配置标准、班组长选拔产生办法等标准体系, 初步形成班组工作的指导手册。建立班组建设专题网站, 以信息化为载体, 改进工作流程, 完善班组基础管理资料,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班组负担。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实现在线查阅和监控, 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工作进度与现场状况。
2 班组建设工作体会
班组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班组, 但内容牵涉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 工作措施需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在实际工作中, 广安电业局做到几个结合。
2.1 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进相结合
在工作中, 广安电业局注重强化人员技能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建立健全班组工作的标准体系, 着力推动员工业务能力和班组管理水平提升。另一方面, 不断改进对班组的管理, 优化工作流程, 减轻班组负担,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激发班组动力。特别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打破员工身份界限, 建立统一的岗位体系和薪酬体系, 从而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2 班组建设全面开展与专业支撑相结合
广安电业局班组建设的职能最初是在生产技术部, 后来按照四川省电力公司统一的职能划转, 调整到工会。但广安电业局党政一把手始终坚持亲自抓, 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电业局每月召开一次班组建设分析会议, 进行阶段性小结, 分析存在的问题, 研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协调平衡需要投入的费用, 对各基层单位工作进行考评, 纳入绩效考核, 促进了班组建设各方面工作均衡开展。同时, 对直属单位与控股公司、主业与农电, 都纳入统一的班组建设体系进行考评, 适用同一标准, 促进了全面均衡发展。成立以业务部门为支撑的相关专业小组, 具体负责各专业相关业务流程的梳理以及工作标准的制定, 从职能角度提出减轻班组负担的具体措施, 从专业角度采取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的措施, 使工作具有针对性, 避免了流于形式。
2.3 班组建设工作与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相结合
班组建设不是增加新的工作内容, 不会增加班组负担, 而是将班组的日常工作与班组水平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班组建设这个抓手, 督促班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通过完善基础资料, 做到对运行维护的设备、服务的对象等情况心中有数, 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强化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更加安全、规范地完成设备运行维护、电网建设、优质服务等中心工作, 取得更加优秀的工作业绩;通过团队的思想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等, 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潜力, 提升班组的整体形象与综合素质。
2.4 强制执行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广安电业局班组建设不断深入, 在基础管理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将工作重点转到标准化建设方面, 通过对业务流程、工作环节的优化, 制定和落实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建立起涵盖各个专业、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 从而规范班组基础资料、员工作业行为和专业管理流程, 切实减轻班组负担, 从而实现“精益化管理、标准化作业”的要求。标准执行经过一段时间后, 班组负担减轻了, 工作效率提高了, 管理更加规范了, 杜绝了以往基础资料杂乱、工作安排忙乱的现象, 员工自觉转变观念, 主动落实和执行标准。
2.5 班组长带头与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相结合
物业重心下移 篇5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
强化物业属地区域管理
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的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理顺物业管理体制,完善物业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现就强化物业属地区域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有关事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强化物业属地区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速推进物业管理重心下移进程
居住区物业涉及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环境卫生保洁和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绿化养护等诸多方面,抓好物业管理工作,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物业管理受起步晚、基础差等因素影响,目前管理体制不顺、市场不规范、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老城区旧住宅失管失养等问题较为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加强和改进物业管理的要求十分迫切。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理顺物业管理体制、完善物业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强化物业属地区域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中兴”战略、强化大物业管理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坚持以人为本、普惠民生的原则,着力构建以区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合理的收费支撑体系和老城区旧住宅历史欠账补偿机制,努力开创物业管理的新局面。
二、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物业区域属地管理职责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工作负总责,区长是物业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区长负责抓好物业管理具体工作。各区物业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下同)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结合各自职责,具体行使以下物业管理职权:
(一)区物业主管部门行使的物业管理职权。负责贯彻执行物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驻区物业服务企业备案工作;驻区物业服务企业的日常指导和监管工作;住宅物业项目招投标备案和采用协议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审批工作;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监督物业管理用房的配置和使用;物业承接验收备案工作;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备案工作;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指导和监督工作;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认定和信用等级初评工作;召集区联席会议;协助市维修资金管理中心做好本辖区住房专项维修资金
归集工作;物业管理纠纷调处和信访投诉(含市长热线、区长热线、数字城管“12319”服务热线)处理工作;参与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的社会评审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职权。
区物业主管部门在行使物业管理权限中涉及行政许可的,须以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名义作出。
(二)街道办事处行使的物业管理职权。负责组织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选举、备案工作;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日常指导、监督工作;落实本辖区未实施物业管理居住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区物业主管部门做好物业服务企业日常监管、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物业承接验收备案、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认定和信用等级初评等工作;召开联席会议,调处物业管理矛盾纠纷;组织开展本辖区物业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协调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相互之间的关系;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职权。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的物业管理职权。负责配合街道办事处做好物业服务企业日常监管、物业管理区域划分、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认定等工作;协助街道办事处组织成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工作,对暂未成立业主大会的居住区代行业主委员会职责;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日常指导、监督工作;协助街道办事处落实未实施物业管理居住区的管理服务,提供卫生保洁、公共秩序维护、房屋及共用设施设备维修、二次加压供水等基础
性服务;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物业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促进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协调发展;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职权。
三、健全完善以区为主的物业管理工作机制
(一)强化机构设置。各区政府要根据物业管理工作需要设置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监督、检查辖区内的物业管理工作。要按规定落实物业管理办公室的编制、职数、经费和人员,确保物业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区政府负责组织区物业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具体行使下放物业管理权限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职权,妥善处理因具体行政行为产生的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信访投诉等工作,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三)建立居住区“市、区、街”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对在居住区管理活动中出现矛盾纠纷、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的,由街道办事处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公安派出所、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及相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经协商仍无法解决的报请区政府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出现跨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物业属地区域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大力推进老城区旧住宅改造。将老城区旧住宅改造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老城区旧住宅改造工作。通过危房棚户区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和“平改坡”改造,夯实物业管理的基础条件,逐步向标准化物业管理过渡。
(二)重点抓好老城区旧住宅管理。对经过改造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小区,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成立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暂未成立业主大会的,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暂时代行业主委员会职责开展工作,并负责组织卫生保洁、相关秩序维护和共用设施设备维修等工作,所发生的费用由业主共同承担。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业服务收费价格体系。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明码标价收费。对因老城区旧住宅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偏低以及一些项目尚未收费导致物业服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问题,要从建立健全收费机制入手,按照质价相符、平等协商、保证基本运行成本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一套简易、可操作的物业服务收费指导办法。
(四)强化政策支持。
1.强化物业前期介入。支持区政府参与前期物业服务企业招投标,凡未通过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项目,不予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支持区政府强化
新建物业承接验收,凡未办理承接验收手续的不得交付使用。
2.推行物业服务信用保证金制度。对物业服务企业承接物业项目、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应当交纳物业服务信用保证金。保证金由区物业主管部门统一监管,专项用于物业服务企业擅自退出管理、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置等。
3.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对物业服务企业定期进行信用考核、评价,将违法、违约等不良行为及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评定结果。对信用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禁止其承接新的物业项目。
4.保证物业管理用房配置。建设单位按规定配置的物业管理用房,应当为地面以上独立成套房屋,具备水、电、气、热以及采光、通风等使用功能。城乡规划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在规划图纸中明确标注物业管理用房的位置和面积。物业项目交付使用时,由区物业主管部门参与社会评审,对物业管理用房配置情况进行现场核实,未按规定标准配置物业管理用房的不得交付使用。
“语”重心长 篇6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今译】孔子说:“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本刊浅解】
“躬自厚”是说严于律己,“薄责人”是讲宽以待人。在生活中,看见别人的过失,往往比发现自己的缺点容易得多,很多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要求宽松,对别人却十分苛刻,功劳尽归自己,错误推给别人。如果凡事能严于自律,责己厚,责人薄,不仅可使自己更加精进,而且能远离怨恨,求得圆融、智慧,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支持。
所以,这句话不仅是孔子对我们个人修养提出的一个要求,更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便法门。
【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今译】孔子说:“一个统治者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本刊浅解】
《论语·颜渊》中孔子同样讲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就是‘正’,你自己先依着正道而行,还有谁敢不依照着正道呢!”作为一个上位者,己身之正或不正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政令能否被很好的认可和执行,即所谓“上行下效”。政治管理如此,企业管理、学校、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自省精进,见贤思齐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承诺别人的事情是否尽心尽力做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了?师长传授的学问是否时常温习了?”
【本刊浅解】
《论语》中所讲的“反省”不等于忏悔,也并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它更多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言行的省察和反思。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无暇去思考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为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有没有失信于人?学业、事业有没有荒废?如果我们每天能够花十分钟的时间认真反省,找出失误和不足并加以改善,我们就会每天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今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如何跟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本刊浅解】
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参照系,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经历过的人和事当成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言行,就反过来对照自己。比自己好的,就不断砥砺自己,以求赶上对方;不如自己的,就要了解对方身上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并反省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以资借鉴。《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和别人对比,而是不断获得自我提升。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的个别差异越来越明显,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很难做到样样都向贤者看齐,但在品德修养方面“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则是任何领域都可共通的修身法则。
锥处囊中,智者不忧
【论语·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今译】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该忧虑的是自己没有真才实学。”
【本刊浅解】
很多人往往自恃才高,觉得“舍我其谁”,一旦受冷落便怨天尤人,大发牢骚。他们唯恐自己的才能不被人所知,而对自己是否真的拥有过人之处却从不认真反思。
“锥处囊中”这一成语是说,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角。孔子告诉我们,在寻求展示自己才华机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论语·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今译】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本刊浅解】
自己的才能比自己的职位更重要,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即使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职位上,也没办法取得成就。很多时候我们,不注意自己能力的提升,却把心思放在盲目争取好的职位、博取虚名上,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能胜任。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清晰地听到孔子的叮咛。
富贵云烟,君子自得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今译】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君子是不罢休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德,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本刊浅解】
君子从不拒绝富贵,所以成君子是因为其在求取富贵的方式上不以违背仁道为代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今天所说的求取富贵的“正道”,往往是指不违背外在法律的约束与管控。而孔子所说的“不以其道”的“道”则更多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若能坚守此种内在的道德准则,自然不会触及外在的约束与管控。
《论语》所摒弃的是那种背离人格、奸邪诡道、尔虞我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世准则。若能遵循求取富贵的正道,官场中不会有贪腐、牛奶中不会有三聚氰胺,于人于己便会自得圆满。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今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也自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在我看来好就像浮云。”
【本刊浅解】
建设重心 篇7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重心,产业重心,人口重心
一、区域重心分析方法
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牛顿力学, 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 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经济重心是指在区域经济空间里的某一点, 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维持均衡。对一个拥有若干个次一级行政的地区的区域来说, 计算经济重心通常更多地借用地理坐标来表达空间上的距离概念。
在研究中,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 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
其中X、Y分别表示某一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所在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i、Yi分别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Gi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实际分析中, Gi为各市 (盟) 的GDP、三次产业产值及人口总数, Xi、Yi为次一级行政中心地理坐标。
从计算方法来看, 决定重心的因素只有两个方面:Xi、Yi和Gi。各地的地理位置是不变的, 而任何一个市 (盟) 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到重心的变化, 因而重心的变动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内蒙古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人口变化的轨迹。
鉴于统计资料的完整性, 本文的研究期间为1988—2009年;由于在进行经济重心计算时经济增长是平衡发展的一个相对值, 所以名义值或实际值的选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会显著, 本文应用实际GDP数值进行计算。
二、内蒙古经济、产业、人口重心变动轨迹
(一) 经济重心变动轨迹
计算结果表明, 自1988年以来, 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移动, 21次移动中, 4次向东南、1次向东北、16次向西南移动, 移动的实际距离为247.87KM。经济重心的变动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 在经度和纬度上都有波动, 但经度的波动大于纬度的波动。其走势主要由东北向西南移动, 经度上移动了2.07度, 距离为230.87KM, 纬度上移动了1.27度, 距离为141.48KM。第二, 不同年际间的移动速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2005年的移动距离最远为40.41KM, 1989年的移动距离仅为2.05KM, 相差甚远。第三, 2000年以来, 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明显加快。1988年以来经济重心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1.80KM, 1988—1999年的平均移动距离为9.60KM, 2000年以后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4.22KM。而且仅2007年向东南方向移动, 移动距离小于平均移动距离, 其余年份均向西南移动。
(二) 产业重心变动轨迹
1.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重心在经济重心的东北方, 其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在21次移动中, 10次向东北、9次向西南、向东南、西北移动各1次。1988—2009年第一产业移动的直线距离仅为11.58KM, 累计移动距离却达到335.64KM, 年平均工资移动距离为15.98KM, 变化强度大于经济重心。2000以后平均移动距离为15.08KM, 2000年前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6.81KM, 即西部大开发对内蒙古第一产业影响不大, 而且东北部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2.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重心处于经济重心的西南方, 1988年以来具有明显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21次移动中, 5次向东南、1次向东北、其余均向西南移动。经度上移动了1.93度, 纬度上移动了1.53度, 累计移动距离为298.02KM, 最接近经济重心的移动距离。1988—2009年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4.19KM, 2000年后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0.80KM, 2000年前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9.00KM.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自2002年后均向西南方向移动, 之前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波动, 规律性不明显。经度上移动了1.87度, 纬度上移动了1.14度, 累计移动距离为327.15KM。1988—2009年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5.58KM, 2000年后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9.46KM, 2000年前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2.05KM。即西部大开发以来, 内蒙古西部盟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三) 人口重心变动轨迹
计算结果表明, 内蒙古人口重心总体表现为东北向西南移动的趋势。经度上移动了0.43度, 纬度上移动了0.16度, 22年间累计移动了60.08KM, 年均移动2.86KM。2000年后移动速度明显加快, 年均移动距离为3.83KM, 2000年前年均移动距离为1.98KM。
三、经济、产业、人口重心对比分析
经济重心可以说是处于三次产业的包围中, 距二、三产业距离更近些, 并且第二、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多数年份朝同一方向运动, 说明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第二、三产业合计重心移动距离远大于经济重心的移动, 这表明第一产业重心向东北移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第二、三产业重心向西南移动的影响, 使总体的经济重心在西南方向上的变动显得比较平缓。不同年份第二、第三产业重心的移动在推动内蒙古经济重心向西南移动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2000年之前主要由第二产业重心带动经济重心移动, 第三产业的迁移带动作用日渐增强。
总体来看, 内蒙古经济重心始终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 反映了内蒙古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人口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性。1988—2003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迁移趋势不一致, 经济增长没有对人口的分布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2004年以后, 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都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经济增长对人口分布的导向作用在加强;但经济重心的迁移幅度远大于人口重心, 1988年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相距61.57KM, 2009年二者相距227.99KM, 虽然自2004年后迁移趋势一致, 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在不断拉大 (表) , 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剧。
综合考察三大产业重心相对人口重心的偏离程度后发现:三大产业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偏离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第一产业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基本无规律可循;第三产业重心在2000年后与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的变化趋势接近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偏离趋势;经济重心相对于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的变化轨迹与第二产业重心相对于人口重心的偏离轨迹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说明, 经济重心相对人口重心的偏离主要受第二产业重心的影响, 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内蒙古第二产业的重要地位。
对重心变化作相关性分析发现, 1988—1999年经济重心与人口、产业重心无论在纬向上还是经向上均相关, 经济重心与第二产业重心的相关系数最大, 第二产业重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内蒙古经济重心的变化, 其次是第一产业, 最后是第三产业, 说明在此期间内蒙古第三产业相对落后。2000—2009年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相关系数变大, 从另一方面表明经济增长对人口分布的导向作用在加强, 和一产重心表现为负相关, 与第二产业重心的相关性略下降, 而与第三产业重心的相关性上升, 第三产业重心对内蒙古经济重心的影响有加强的趋势, 经济重心逐渐在第三产业重心的牵引下移动,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四、结论
1988—2009年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及二、三产业的重心总体都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只有第一产业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经济重心的迁移幅度远大于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在不断拉大,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剧。其中, 1988—1999年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 2000年后, 相关系数显著增加, 说明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导向性在增强。
第二产业的发展是迁引内蒙古经济重心变动的主要力量, 但2000年后经济重心与第三产业重心的相关系数明显增加, 表明内蒙古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经济重心逐渐在第三产业重心的牵引下移动。
内蒙古经济重心变动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内蒙古地形狭长, 横跨近30个经度, 纵贯16个纬度, 东西距离是南北距离的1.412倍, 12个市 (盟) 中有10个市 (盟) 从东到西依次排开, 因此经济重心的移动距离经度远大于纬度。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国家相关政策使得内蒙古的经济、产业及人口重心轨迹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学, 2000.2
[2]冯宗宪, 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 2006.2
豆类价格重心倾向下移 篇8
1 中国大豆进口回落
据中国海关统计, 1月份我国进口大豆478万吨, 较去年同期461万吨增加3.69%。从历年1月大豆进口数量看, 2013年1月进口数量478万t是历史第二高位, 仅低于2011年, 略高于2010~2012年同期均值461万t;从同比增速上分析, 1月进口同比增速也是2007年以来相对较低的水平, 高于2012年和2009年, 低于2007年、2008年、2011年和2012年。可见, 2013年1月中国大豆进口增速放缓, 受节日因素影响, 2月份的部分需求提前到1月份消费。
从我国大豆进口的季节性规律看, 我国大豆进口各季度情况略有差别。以2000~2012年各季度进口量占全年进口量的比重平均情况分析, 三季度进口量占比约30.48%, 四季度25.07%、二季度24.76%, 而一季度的进口量占全年进口量的19.68%, 位于末端。以2000年至2012年各月进口量占全年进口量比重分析, 每年的10月和2月则以6.88%和5.45%的进口比重位于末端。
笔者认为, 2013年2月单月进口量仍有望维持全年最低水平。对于2月中国大豆进口量, 我们目前暂时预计在230~250万t。2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需求的减少利空豆价。
2 美豆销售淡季来临
进入2013年以来, 美国大豆出口销售情况总体良好, 出口销售量高于前四年同期水平。截止到1月31日, 美豆出口销售累计约2 720万t, 约占全年出口份额的74.28%。进入2月份以来, 美豆销售量锐减, 截止到2月7日当周, 美豆当周出口量约99万t, 是去年9月下旬以来连续19周的最低销售量。截止到2月7日, 美豆出口累计销售量达到2818.5万t, 约占全年出口份额的77%, 仍领先于过去五年1~2个月。笔者认为, 随着美豆销售任务的完成, 进入2月份以后, 美豆销售预计逐渐进入淡季, 对于豆价支撑有限。同时, 3~4月南美大豆逐渐上市, 将会代替美国大豆销售成为大豆贸易市场上的主角。
3 南美大豆出口预增
自2012年10月份进入播种生长季节以来, 南美天气情况总体良好, 虽然阿根廷大豆产量较前期预估有所下降, 不过巴西大豆产量预估值却保持增长趋势, 两国大豆产量合计仍保持创纪录的丰产预估。据USDA最新月度供需报告, 2012/2013年度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大豆产量合计达到1.365亿吨, 较上年增产约28%。由于产量增加, 南美两国大豆出口情况也相应较去年水平上升。2012年10月~2013年2月, USDA月度供需报告不断下调2012/2013年度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大豆出口预估值。但从2013年1月报告开始上调2012/2013年度巴西大豆出口数量至3840万吨, 较前三年增加5.73%、28.21%、34.36%;而阿根廷2012/2013年度大豆出口预估有所下调, 1月较12月预估下调100万吨, 至1100万吨;2月预估则下调10万吨, 至1090万吨, 较前三年增加47.90%、18.35%、-16.73%。笔者认为, 南美大豆逐渐上市后, 大豆贸易市场上货源增加, 且南美丰产预期也推动贸易商推迟采购时间, 以降低采购成本, 今年南美大豆出口预计将会创下新高, 将对豆价形成压制。
班组管理重心在“理” 篇9
过去常说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企业的各项工作最终都要通过班组来实现, 所谓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是基于班组的一般功能而言。而现代企业制度对班组有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譬如班组的和谐与否, 就关乎到企业的和谐与否。班组之于企业是生产经营最基础的单位, 班组的健康状况是检验企业运作是否良好的试金石, 这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尤为重要。虽然, 企业班组工作千头万绪, 但由于企业生产流程的复杂性, 工作内容经常处在动态的变数之中, 且因时而异, 因企而异, 因班而异, 因人而异。但简约归纳起来, 班组工作仍不外乎应重点理顺好若干个关系。
1“理”是理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班组任何工作都应“人”字为先, 人乃行为之首, 举起了“人”这个纲, 其他所有的目也就都随之张开。但是, 人又是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 思维千变万化、因人而异, 对班组成员一个模式的粗放式管理, 往往会事倍功半, 还有可能产生工作上的矛盾, 因此, 应该针对班组的全体成员而分别开展工作。对待班组成员应有针对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班组形成一个和谐民主的集体, 唯有如此, 才能凝聚成强劲的战斗力。
2“理”是梳理班组的全部基础工作
全面梳理年度、季度、月、周、日的工作计划, 评价工作内容是否指标化、工作要求是否标准化、工作步骤是否程序化、工作考核是否数据化、工作管理是否系统化等等。譬如围绕着对“人”的管理应该执行哪些工作标准, 围绕着对“物”的管理应该执行哪些技术标准。理清本专业所必备的各种技术规程、管理制度、记录台帐, 以及上级颁发的各层次的文件、要求等。对照这些必备的基础工作, 检查本班组是否适应工作要求, 有哪些差距, 班组每位成员是否适应工作要求, 还有哪些差距, 如何改进等等。在经常性的差距比对中, 不断改进, 逐步地提高班组整体素质和每个班员的素质。
3“理”是理查设备的健康状况及人员的安全状况
设备是班组工作的主要对象, 设备的健康状况对班组的工作量及技术要求影响甚大。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 要理清健康设备、隐患设备及“病态”设备;对于行将老化或故障频发的设备, 建立专门的设备台帐和档案, 依据班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对口巡检, 制定相应的突发性事故应急机制, 常备不懈, 随时临战。经常理查人员的安全资质是否合格, 安全技术水平是否适应工作要求, 安全意识是否牢固, 事故的应变及处理能力是否娴熟等等。
4“理”是理顺班组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思路
班组要不要创新与发展?答案是肯定的。创建创新型及学习型班组, 不仅是班组最主要的长远目标, 而且是关乎到班组是否能够生存的最重要条件。因为企业要想长久地立足于市场经济之林, 就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工作同样要通过班组来实现。作为企业“细胞“的班组, 当然也不能孤立地生存, 必须跟着企业的步伐而同步运行, 贯彻企业改革的意图, 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认真执行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
重心的变化与内能 篇10
例1如图1所示直立容器内部有被隔板隔开的体积相等的A,B两部分气体,A的密度较小,B的密度较大,抽去隔板,加热气体,使两部分气体均匀混合,设在此过程中气体内能增量为ΔU,则()
(A)ΔU=Q (B)ΔU
(C)ΔU>Q (D)无法比较
错解: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由于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为0,即W=0,所以气体内能的增量ΔU就等于气体吸收的热量Q,即ΔU=Q答案为(A).实际上此答案是错误的.
错解的原因:忽略了气体重心发生了变化,重力对物体做了功.
解析:抽去隔板前,由于密度较小的气体在上方,密度较大的气体在下方,所以气体的重心在隔板的下方.抽去隔板后,A,B两部分气体均匀混合,重心升于原隔板位置.由于重心上升,重力对气体做了负功W<0,根据ΔU=W+Q知ΔU
例2装有浑浊黄河水的杯子置于与它温度相同的绝热容器中,过一段时间,泥沙沉淀,则杯中水温将()
(A)下降(B)不变
(C)升高(D)无法确定
解析:泥沙沉淀后混合液的重心降低,重力对系统做正功W>0,由于容器绝热Q=0,有ΔU=W+Q知,ΔU>0,系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答案为(C).
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能降低,转化为系统的内能.所以温度升高,答案仍为(C).
例3如图2所示,有两个同样的球,其中a球放在不导热的水平面上,b球用细线悬挂起来,现供给a,b两球相同的热量,则两球升高的温度Δta和Δtb的关系是()
(A)Δta=Δtb (B)Δta<Δtb
(C)Δta>Δtb (D)无法确
解析:如图3,两球受热后,体积都要膨胀.A球放在不导热的水平面上,受热膨胀后,球的重心升高,要克服重力做功,球吸收的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球的重力势能.所以a球体内能的增量小于其吸收的热量.b球情况刚好与a球相反,b球重心的下降,重力对球做正功,b球重力势能减小,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球的内能,所以b球内能的增量大于其吸收的热量.(两球膨胀对大气做的功几乎是相同的),所以Δta<Δtb,即答案选(B).
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求解:a球重心下降,重力对其做正功W>0,有ΔU=W+Q知,ΔU>Q.b球重心上升,重力对其做负功W<0,有ΔU=W+Q知,ΔU
例4如图4,容器A、B各有一个可自由移动的轻活塞,活塞下面是水,上面是大气,大气压恒定.A、B的底部有带有阀门K的管道相连,整个装置与外界绝热.原先,A中水面比B中高,打开阀门,使A中的水逐渐向B中流,最后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
(A)大气压力对水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B)水克服大气压力做功,水的内能减少
(C)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不变
(D)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水的内能增加
解析:由题设条件可知,打开阀门,由于水的重力作用水从A流向B,又由于水与器壁间的摩檫作用,水振动一段时间后最后达到平衡状态.根据连通器的原理,A、B中的水面最后静止在同一高度上.现以水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水受到重力,器壁压力和两水面上大气压力的作用.对这几个力做功情况分析:其一,器壁压力跟水流方向垂直,不做功.其二,设A和B的横截面积分别为SA和SB,两活塞竖直位移分别为LA和LB,则大气压力对容A中的活塞做的功为WA=POSALA,容器B中的活塞克服大气压力作的功为WB=POSBLb,由于SBLB=SALA,所以WB=WA,因此大气压力通过活塞对整个水做的功为零,即大气压力对水不做功.其三,A中部分水流入B中,使得水的重心降低,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水的内能,使水的内能增加.所以答案应为(D)选项.
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角度:由于重力对水做正功W>0,系统绝热Q=0,所以ΔU=W+Q>0,系统内能增加.
以上四个例题既可以用能量守恒定律解答,也可以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答,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因为能量守恒定律适应的范围非常广泛,而热力学第一定律仅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某一个方面的应用.
生命的重心 篇11
我们说一个人“无根”,是指他离开了两种根源,一是大自然,二是家庭。大自然是人类的根源,时至今日,现代人对大自然仍有一种向往。看到花开,看到野生动物,就会感到生命的力量。可是现在的人亲近大自然的时间太少了。家庭,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家庭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可现在,家庭的功能正在慢慢转变、瓦解,我们必须警惕。
现代人的第二个困境是“无心”。每个人都有内心和外在两个世界。外在世界可以与人分享,内心则很难。但不管怎样,我们需要内心世界,而这一点经常被忽略。现代人的无心,也是现代商业社会所造成的——它让每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一个角色、表现一种功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用才有价值。以功能代替意义来衡量一个人,这是非常可怕的标准。功能,是一个角色所发挥的外在作用;意义,是人内心对自我的了解和要求。如果在与人交往时考虑的是功能,便不可能以真心相待。
现代人的第三个困境是“无情”。现代人并非愿意无情,但想要有情却很困难。原因在哪里?由于交通、通讯工具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古人一辈子所交的朋友,现代人一年就可以交到了。一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有限,无法同时跟那么多人做朋友,于是情感日益淡薄。
生命是一个向前、向上展开的过程,所以如何在一个变迁的社会里掌握一些值得珍惜的价值,十分重要。有几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思考:什么是值得我追求的?什么是值得我尊敬的?什么是值得我珍惜的?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空白,那么,这样的生命也将是一片空白。
我们在确立生命重心的时候,有三个方向可以去发展:第一是“知”,第二是“情”,第三是“意”。“知”是指人类有求知的兴趣和能力,因此,需要透过理性的了解,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愈多,愈会觉得生命值得珍惜。“情”是指情感,一个人情感的发展。可以直接诉之于爱情、友情、亲情,也可以透过对艺术的欣赏,使情感受到滋润。“意”是意志,是一个人作选择、决定的条件。知、情、意可以扩展我们的生命视野,使自己的生命境界不断提升。
我这一生有没有目标?什么是值得我追求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最喜欢的答案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必须具备两个要点:第一,它必须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第二,这种“自我实现”必须伴随着快乐。人类真正的自我实现,应该是我们跟任何人相处的时候,都能维持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圆满。因此,当自我实现,同时还能帮助别人时,别人也会感受到对他的尊重与协助,然后会有一种响应。结果,当自我实现的时候,别人也实现了自我。
情感是散文解读的重心 篇12
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 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 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 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 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 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 语言是载体, 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主情文学, 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 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 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 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 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 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 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 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 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 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 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 借助外力, 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 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 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 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 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 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文做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 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 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 去发现作品的好处, 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 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 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 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 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