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查对制度

2024-09-28

手术室查对制度(精选7篇)

手术室查对制度 篇1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外科器械、技术不断完善, 新开展手术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复杂大手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然而在手术过程中易因科室、人员配合中存在的一些差错导致医疗事故或过失的发生, 而这些是造成患者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2], 同时也是出现手术室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为减少手术室护理纠纷的发生, 我院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严格的护理查对制度,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31岁~75岁, 平均年龄 (55.8±6.4) 岁;病因为创伤10例, 阑尾炎10例, 骨折14例, 胃大部切除12例;患者均于我院行择期手术。

1.2 纳入标准[3]

患者年龄在31岁~75岁之间;均行择期手术治疗;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无认知、听力、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术前生命体征均平稳, 入院至接受手术的时间为1 d~3 d。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加强基础护理, 同时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开始前1 d做术前访视, 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即开始实施严格的护理查对制度, 具体措施为: (1) 备台前15 min对手术室物品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敷料是否出现破洞或潮湿、器械完好与否, 并查看药物有效期及物品准备是否齐全。 (2) 在进入手术室之初展开“三查八对”, 具体内容为:对患者皮肤完整度、身体状况及备皮情况进行核查, 同时核对患者住院号、姓名、床号, 所用药物名称、时间、浓度、途径及剂量等。 (3) 术前和麻醉医师共同对麻醉方法加以核对, 检查手术部位及患者诊断情况, 避免手术位置出现错误。 (4) 在输血时遵循“三查八对”原则, 即对供血者的血液保质期、患者姓名、住院号、诊断情况、床号、血型、采血时间以及交叉配血情况等进行核对。 (5) 术前护士应检查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的医嘱并对医嘱予以执行, 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对手术相关物品进行清点, 在将体腔关闭前对相关物品再次清点。 (6) 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与核对工作。

1.4 观察指标[4]

记录患者护理纠纷发生情况, 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腹腔内遗留异物、药物不良反应、输血反应等。同时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5 判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对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基础工作质量、护理操作娴熟度、仪容仪表等的满意度[5], 调查表满分为100分, 其中得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得分70~84分为满意, 得分为60~69分为基本满意, 得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及基本满意之和计算总满意度。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分析

46例患者共发生1例护理纠纷, 发生原因是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 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2%。

2.2 护理满意度分析

46例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20例, 满意12例, 基本满意12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总满意度为95.7%。

3 讨论

在医疗体质改革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患者自身保护意识逐渐提高, 同时对于医院的医疗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具有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而紧张的特征, 手术室护理是患者获得有效手术治疗的根本保障, 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更高。

手术室也是最易出现护理纠纷的地方[6], 而护患纠纷的形成有诸多原因[7,8],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部分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 在对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时不够严格, 不根据医疗操作规程展开操作, 无法获取患者的信任, 易造成护理纠纷。 (2) 与对患者的科别、性别、年龄及诊断等不予以严格查对, 或与病房责任护士交接时不严格, 出现交接差错;或在手术室对所用物品进行清点时未将护理查对制度落到实处, 核对不认真, 造成指示卡、敷料或纱布等在患者体内遗留, 导致医疗事故, 引发医疗纠纷。 (3) 于危重患者抢救中, 新药物、新技术等的应用过程中护理操作不熟练、工作不到位等, 均可造成操作流程失误, 引发医疗差错与医疗纠纷。 (4) 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时描述不清, 或所填写的护理记录单与麻醉记录、手术记录等差异较大, 出现少记、涂改、漏记、错记等现象, 导致护患纠纷处理中缺少有效凭证。

为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将护理纠纷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我院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严格的护理查对制度。护理查对制度是为患者安全提供保证的有力方法, 可避免差错事故的出现, 故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应的制度规范, 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地实施护理查对制度。我院开展的手术室护理查对项目主要包括:接送患者进入、出手术室期间的身份核对、手术用品及器械核对、输血查对、标本核对、药物查对等, 各环节均需保证准确无误, 以免出现遗漏。本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2%、护理总满意度为95.7%。由此可见, 严格的护理查对制度可使护理纠纷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本次临床实践笔者发现, 要想确保护理质量与护理工作的平稳、安全展开, 降低护患纠纷发生风险,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对护理查对制度予以严格执行, 并对标本、用药及物品等予以严格查对, 确保各环节均准确无误。另外在与病房护士交接班时,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以《手术安全核查》这一制度为依据严格进行, 减少因交接班不清导致的护理隐患, 降低对患者造成伤害的概率, 避免护患纠纷[9]。为确保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的顺利开展, 相关科室应对相应规章制度予以不断完善, 并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知识培训, 经过科学的培训、学习、讲座及讨论等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各项查对制度[10]。另外, 科室可由护士长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调查小组,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具体工作展开定期抽查, 同时应做好相应的奖惩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严格的护理查对制度, 能够对护理纠纷发挥有效的预防作用, 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沙晓燕.手术室护士预防纠纷的体会[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4 (8) :209-210.

[2]郁卫娟.浅析手术室护理纠纷及对策[J].健康导报 (医学版) , 2014, 19 (9) :212.

[3]王萍.手术室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5) :267-268.

[4]柯灵芝, 贺国玲.手术室安全缺陷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12) :1590-1591.

[5]方平.手术室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5) :139-141.

[6]邓凤.量化考核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 (10) :1440-1442.

[7]李燕.手术室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16) :118-119.

[8]王丽娜.手术中的护理质量和转归与医疗纠纷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3) :291-292.

[9]王香连.浅谈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6) :766-767.

[10]陈锦秀.查对制度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5) :4707.

手术室查对制度 篇2

一、接病人查对制度

1、术前一日根据手术通知单,填写病人登记本,核对病人科室、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并安排手术间及手术时间。

2、手术当日根据手术时间,值班护士(巡回护士)到病房接病人,与病区责任护士(值班护士)共同核对病人病历、手链等并查看皮肤情况,双方认可后签名。

3、护士接病人进入手术间后,应查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查配血报告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正确无误等待手术。

二、手术时查对制度

1、手术前核对无菌包外3M胶带灭菌标志合格,包内灭菌指示卡合格,手术器械配备齐全。方可进行手术。手术开始前,关闭切口前后双人清点核对器械敷料数目是否相符。

2、用药查对

(1)按医嘱及时用药。

(2)用药前三查七对:三查即用药前查、用药中查、用药后查。七对:对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有效期。用药后立即通知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瓶装大液体使用前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纹,液体有无浑浊、絮状物等。袋装液体查包装袋有无渗漏。

(3)各种用药后空安瓿暂时保留,经二人核对无误方可丢弃。

三、送病人查对制度

1、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将病人送回病房。

2、手术室护士向病区护士交接静脉输液或输血情况;查看皮肤及带回物品等双方确认无误后签名。

四、输血查对制度

1、输血前必须二人共同查对输血单及病历,其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人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

2、核对输血单和血袋号、献血者血型、血量、采血日期;核对无误后,可以使用,血袋保留至手术结束后24小时。

手术室查对制度 篇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护理纠纷,防范,意义分析

随着经济以及科技水平不断发展, 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 患者的自我权益维护意识逐步增强, 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程度也不断提升。在这个法治的大环境下, 逐步出现更多有关医疗纠纷以及护理纠纷事件。而在医院, 其纠纷事件发生的主要地区是手术室, 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 也是事故高发地区。而且手术室工作紧张, 忙碌, 任务繁多, 且相当重要, 相应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成效要求高于一般护理工作。做好护理工作, 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 有效实施护理, 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可以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和护理纠纷的出现。护理查对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接送患者的日期, 性别, 年龄进行准确核对, 对手术过程中的患者术中用药、术中输血以及患者输液等进行准确查对[1,2,3,4,5]。笔者针对手术室查对制度在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我院于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手术室未全面实施查对制度, 与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手术室查对制度实施情况, 同时对患者出院时对护理实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分。

1.2 方法

调查记录分析手术室查对制度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输血查对制度, 医嘱查对制度, 患者饮食查对制度, 患者输液、注射、服药实施情况。在手术室下, 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的标注:上述所列出的4项查对制度, 采用三级标准, 85分以上为A级, 85~65分为B级, 65分以下为C级。在非手术室和手术室按照住院的尾数奇偶, 选择尾数为偶数的50名患者, 统计他们对实施护理的满意度。

1.3 数据处理

汇总、百分率、复核所调查统计出来的评分数据。

2 结果

我院手术室于2011年9月实施全面查对制度, 与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未全面实施查对制度的医院进行对比, 纠纷事件以及医疗事故明显减少, 实施后手术科室事故护理纠纷率低于实施前手术科室事故护理纠纷率,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查对制度实施后出院患者对护理实施的满意度优于未实施查对制度之前出院患者对护理实施的满意度,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护患纠纷出现的原因

①查对管理制度执行松散:在手术之前, 严格查对患者的个人资料, 查对患者病情以及患者在术前的用药情况, 对手术部位进行查对。护理人员在实施查对时, 要确保精确无误, 一定要注意在手术的全过程中对手术物品进行清点, 避免遗漏物品造成伤口的感染, 造成对患者二次手术的伤害。②护理人员无责任感:出现护理纠纷事件的原因之一护理人员无责任感, 护理人员工作中不够细心认真, 工作中存在不按规程进行操作,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③护理人员用语不规范:手术室是一个安静且严肃的环境, 但一些护理人员不顾及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形象, 在手术室跟同事高声说笑, 不顾及患者心情, 不能实施有效的护理工作, 不但影响自身形象, 而且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恢复。④护理人员记录工作不细致:对于术前、术中、术后, 患者的病症, 身体状况, 护理人员记录不够全面, 或存在漏记不记的情况。

3.2 实施有效正确的查对方法

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准确查对:认真做好术前的查对工作, 对患者的相关个人资料, 患者病情, 患者的术前状况以及术中所需用品等进行仔细的查对, 对患者有无其他病史以及过敏史等进行详细准确的查对, 确保实施手术的准确性。②术前对手术所需物品准确查对:术前一定要对患者进行手术所需物品准确核实查对, 对手术器械的查对, 对手术药品的查对, 对手术过程中输血、输液要进行核对, 要保证术中的所需物品质量、规格过关, 确保手术的万无一失, 保证患者身体健康恢复。③术前再次查对相关物品信息:手术之前, 要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再次核对, 核对患者的性别无误, 年龄无误, 科室无误, 住院号无误, 诊断无误, 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手术中所需的物品进行核查, 保证其合乎手术规定。如口腔患者进行手术, 对缝合针以及要使用到的纱布进行核对。④手术后手术部位缝合要多次进行检查:手术结束之后, 对手术的机械数目, 以及手术的相关产品进行多次检查核对, 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谨慎, 认真做好自己的检查核对工作, 严禁任何物品留在手术切口内。⑤药物核对以及输血核对:患者在手术中输血过程中, 要严格核对, 记录好取样血液信息, 准确核对患者以及血库资料, 核对患者的性别无误, 年龄无误, 科室无误, 住院号无误, 诊断无误, 核对相关血型, 对血液的质量、血液的检查结果等进行核对。

作为护理人员, 其目的是协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在护理工作中, 尽职尽责, 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给予患者心理以及身体方面的健康协助, 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施行。在实际护理中, 要尽量避免出现护理纠纷, 协调好医患关系。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查对制度进行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护理工作中认真细心, 避免出现医疗事故。从根本上来讲, 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工作技能, 要不断提高, 增强相关法律意识。对实际护理工作中, 出现的纠纷事件, 总结分析,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措施避免。最终实现手术的安全成功, 患者身体健康恢复。

从本次研究中, 可以看出, 我院手术室于2011年9月实施全面查对制度, 与2009年9月到2011年6月未实施全面查对制度进行对比,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查对制度实施后出院患者对护理实施的满意度优于未实施查对制度之前出院患者对护理实施的满意度,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手术室实施有效的查对制度, 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工作技能等各方面, 对于防范护理纠纷意义显著,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峰, 赵菁, 向清平, 等.标准化的危害患者抢救流程在护师及以下人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4) :28-30.

[2]韩江琴, 高义云.查对制度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452-453.

[3]杨凤梅.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在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9 (5) :969-970.

[4]沈新花, 黄蕾.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在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意义[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9) :1714-1715.

医疗核心制度(查对制度)试题 篇4

姓名_________科室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填空题(共 分,每空1.5分)

1.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______、______、______、用法。

2.查输血单位与血瓶(袋)签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药房配方时,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________,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4.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备试验,两人工作时要__________,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5.病理科诊断时,查对编号、_________、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6.针刺治疗时,检查针的数号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___________.二、选择题(共分,每题2分)

1.输血前,需经()查对:。

A、1人B、2人C、3人D、5人

2.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缝合前由()严格核对大纱垫、纱布、线卷、器械数目是否与术前数目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通知手术医师关闭手术切口,严防将异物遗留体腔内。

A、器械护士B、巡诊护士C、器械护士和巡诊护士D、手术医生

3.发血后,受血者血液标本保留(),以备必要时查对。

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3天

4.检验时,查对()、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A、试剂B、姓名C、科室D、检验目的5.影像科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A、住院号B、性别C、部位D、检查目的6.供应室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

A、科室B、用途C、清洁度D、消毒方式

三、判断题(共 分,每空1.5分)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

结果、血瓶(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3.术后患者送回复苏室、病室或者监护室时,交接双方应再次对患者的基本信

息、生命体征、用药情况进行查对交接。()

4.病理科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

5.各种治疗时,耷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6.功能检查科(特殊检查室)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

1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床号 剂量、浓度、时间

2供血者姓名、血型、血瓶(袋)号、血质量是否相符及配血交叉报告有无凝集。

BCCACC

手术室查对制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作为实验的阶段,我院手术室管理中进一步完善查对制度,同时将2013年作对照阶段,手术室管理沿用常规管理,各自抽取两阶段患者100例最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排除标准方面,要排除那些有着精神疾病、心肌疾病、肝肾疾病以及意识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满意度以及安全感等指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措施。研究组采用完善的查对制度进行手术室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备台时护理人员要提前15 min进入手术室来准备物品,例如器械、敷料是否存在潮湿以及破洞,物品是否齐全同时设备是否完好。患者在病房护士送至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要根据手术通知单及术前准备单核对患者身份,例如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标识等,查对术前用药以及药物皮试结果,带入术间物品,如X光片等,病房护士及手术室护士双方签名后记录时间[2]。手术室护士要与手术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之说明进入术间后还需几次的核对,使患者明白重复核对身份及手术名称等的必要性,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感,从而减少焦虑及不安的情绪。第二,进入手术间前巡回护士要再次核对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以及手术名称等,在麻醉前麻醉医师核对麻醉的方法、手术部位以及姓名等,手术开始前暂停1 min,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与手术医师三方核查无误方可开始手术,从而避免手术部位出现错误。另外为保证输血的安全,手术室应当制定手术输血的护理记录单,实现三查八对,也就是核对供血者的血液保质期、性命、血型以及患者的采血日期、配血试验、诊断、血型以及科室等,严格输血管理制度,在输血前要核对患者的配血试验、血型以及姓名,输血后要再次核对[3]。在术中给药以及输血时要核对药名、药液的浓度、用法以及用量,准确无误后才可以使用,在输血的过程中,血型以及药物的量与速度都要进行核对。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同时加压输血、输液时需要注意及时地更换液体。第三,手术过程中人护理人员要口头核对麻醉师以及医师的医嘱,在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医嘱。不管情况紧急与否,器械护士以及巡回护士都要术前仔细清点物品,在关闭体腔、切口前、切口后都要再次清点手术物品,最后送患者回病房时,要与病房当班护士做好手术患者及物品的交接,避免出现手术患者情况交接不清及物品丢失(如X线片)现象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个阶段护理工作过程中患者的焦虑水平、满意度以及安全感等指标,有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指导患者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纠纷比较用(±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焦虑水平、满意度以及安全感方面的比较,研究组患者有着明显优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查对制度对改善手术室管理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院手术室管理的查对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护理查对制度的细节方面仍然存在漏洞。护理查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手术患者接送以及手术室当中的查对,术中输液、输血以及用药的查对、手术标本查对等等。护理工作当中任何事故发生,都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失控以及忽视而引发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对待每个操作的细节都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定期进行自我安全的检查,例如通过安全讲座以及召开护理安全的分析会议查找目前查对工作各个环节当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然后由护理部制订系统改进的措施,同时下发到各科室执行并落实到手术室管理当中,将护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同时在临床护理当中,要进一步规范清点查对制度,强化护理人员职责,从而减少差错事故发生,保证患者生命的安全。另一方面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差错问题。这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手术室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危,更能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2]。所以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能够防范护理差错。这就要求加强手术室管理,执行严格查对制度,护理人员每查对一次都在相应的位置签名,清楚每次登记的内容,保证记录准确性以及严谨性,并坚决杜绝涂改以及重新抄写。一些护理人员书写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使用刀片刮字迹或整页抄写,对重要数据而言,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导致记录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所以在查对工作中要强调分工合作而互相监督,避免多次重复查对导致疲劳感以及惯性产生,同时要加强医护交流,保证医嘱处理执行准确有效[3]。

综上所述,手术室管理过程中落实制度可以有效防治护理纠纷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为更好避免护理风险发生,医院要进一步完善查对制度,加强手术室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医院的形象。

摘要:目的 探讨查对制度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将2013年作为实验的阶段,我院手术室管理中进一步完善查对制度,同时将2013年作对照阶段,手术室管理沿用常规管理,各自抽取两阶段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满意度以及安全感等。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水平、满意度以及安全感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善手术室的查对制度可以提高手术室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同时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查对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断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室管理水平。

关键词:查对制度,手术室管理,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彩霞.手术室护理纠纷的隐患及改进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7(24):145-148.

[2]吴慧芳,江云浅析手术室护理纠纷及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8(5):151-155.

查对制度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输液室2007年1月—2008年12月, 共发生静脉输液查对不严导致的差错和纠纷8例, 其中2007年5例, 2008年3例。由于患者取药后将静脉用药当成口服药放入口袋, 护士查对后未告知患者自行向药房补药, 输液完毕患者发现产生质疑2例;输错液体5例;呼叫患者, 患者误应输错1例, 均未造成身体损害。

1.2 方法

1.2.1 科室护士长对已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 查找原因, 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首先将8例差错事例让全科护士讨论, 出错的细节, 如何杜绝, 大家认同只要查对制度落实到位均可杜绝,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查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护士长根据季节性, 患者多的时段, 进行了弹性排班, 在输液高峰的时段保证了双人核对。护士长在工作中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加强质量控制, 提高了护士在操作中查对的依从性。

1.2.2 接药时的查对

我院大型输液在科室, 输液处方采用三联单, 其余药品在药房领取。护士接药后与患者进行双人查对药品和大型输液, 并书写输液贴贴于药瓶上。

1.2.3 配药时的查对

由2名护士进行“三查七对”, 查对患者的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有效期。注意药物之间有无配伍禁忌, 查对药品和输液单及输液贴是非一致。护士按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配好药液, 并在输液贴上双签名, 在输液卡上注明配药时间及签名, 实行签名负责制。

1.2.4 输液时的查对

穿刺的护士首先按处方上的名字呼叫患者, 患者应答后, 采用“反问式查对方法”询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由患者自行回答自己的名字, 小儿还必须核对性别、年龄, 最后将处方和药瓶与患者共同核对后进行穿刺, 护士操作后再查对并签名。

1.2.5 接药瓶时查对

巡视护士在观察中, 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换瓶时再进行一次反问式查对, 相当进行了三次查对, 确保用药的安全。

1.3 效果

2009年2月—2012年2月, 护士查对出处方药品配伍禁忌3起, 药房发药错误8起, 患者名字错误11起, 无1例输液差错发生, 有效地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

2 小结

护士长是管理工作最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 也是护理质量管理和临床工作的参与者、决策者。通过人员合理配置, 提高护理人员对查对制度的重视和依从性, 护士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查对, 将“三查七对, 二注意”、双人查对、反问式查对制度贯穿在整个输液流程中并落实到位, 不仅得到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响应, 门诊输液满意度从原来的92%上升至98.5%, 且有效地保证了输液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手术室查对制度 篇7

关键词:身份识别,查对,护理质量

“三查八对”作为护理查对的核心工作制度, 自20 世纪50年代由我国护理界前辈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1]一直沿用至今, 对预防护理差错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 由于医院管理理念进步和患者自主意识增强, 护理工作中医疗缺陷、差错、事故已引起广泛关注[2]。因未严格落实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而导致用药错误、标本采集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临床工作中, 发生护理差错是不可避免的, 护理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并建立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3]。我院于2013 年12 月26 日至2014 年12 月25 日, 将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应用

1.1 护理差错原因分析

护理部对2012 年12 月26 日至2013 年12 月25 日全院各临床科室发生的32 起身份识别差错事件进行分析:因身份识别致用药错误17 起 (53.1%) 、标本采集错误8 起 (25.0%) 、治疗错误5 起 (15.6%) 、检查错误2 起 (6.3%) 。

1.2 改进护理查对方法

1.2.1 建立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具体内容:在“三查八对”制度的基础上, 增加“一问一对”。“三查八对”: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物质量和有效期。“一问”是指护士每次执行治疗、护理操作解释查对前反问患者或其家属“:请问患者叫什么名字?”[2]“一对”是待患者或其家属回答后, 护士再次核对患者姓名与腕带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1.2.2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培训护理部建立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后, 立即召开全体护士和实习护生会议, 安排部署此项工作, 并将查对内容加在《护理管理应知应会口袋册》里, 人手一册, 便于学习。护理教研室组织护士学习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意义、内容及操作流程, 把责任意识不强、年资较低、不善言辞、沟通能力差的护士以及实习护生确定为重点强化培训对象。培训结束后护理教研室对全体护士进行考核, 要求人人过关, 以达到提高护士对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的目的, 并于2013 年12 月26 日在全院正式实施, 参与对象为全体护士、实习护生。

1.2.3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监管为了达到各科室切实落实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目的, 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监管, 采取科室自查与科护士长指导检查、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8 小时之外随机抽查监督和护理部考核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并通过查阅医嘱执行单、与患者或家属现场沟通询问、实地查看、追踪评价等手段收集临床信息[3], 评价护士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依从性。

1.2.4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护士在做入院宣教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参与护理查对的意义和查对方法, 鼓励其参与查对, 如接受治疗前查对输液瓶签与医嘱执行单, 以提高查对能力。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任何药物及治疗干预前必须确认自己的身份,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身份识别。刚开始有些患者对这样繁琐的问答有些烦, 但后来经过沟通, 知道这样做是为医疗安全着想, 现在多数患者已变被动回答为主动提问, 有疑问时更能大胆提问。

2 评价与结果

2.1 评价方法

(1) 将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后 (2013 年12 月26 日至2014 年12 月25 日, 收治30 260 例住院患者) 与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前 (2012 年12 月26 日至2013 年12 月25 日, 收治30 007 例住院患者) 发生的护理差错数进行对照。对比护理差错总数, 因身份识别错误致错误用药、标本采集错误、治疗错误、检查错误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床护比、平均住院日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 选择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后随机调查的330 名患者及其家属和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前随机调查的300名患者及其家属, 进行查对知识认知情况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2.2 结果

护理查对方法改进前后护理差错发生情况见表1。护理查对方法改进前后患者查对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见表2。

3 讨论

3.1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符合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

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全球患者安全联盟, 并提出“患者为患者安全”行动计划, 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 杜绝各种医疗错误发生[4]。国际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 规定, 使用患者姓名和住院号进行身份确认是患者有效接受治疗、护理、检查的基本保证, 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床号来辨认患者身份[4]。我国卫生部2013 年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 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 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 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开展请患者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确认患者的方法。以上均为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完善了“三查八对”制度

传统的“三查八对”制度是医护人员喊患者的床号、姓名, 由患者或其家属回应, 后者处于被动状态, 且护士连续喊患者姓名, 大脑易产生疲劳感,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从而出现认知偏差, 容易发生医疗差错。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实施使患者从常规查对的被动注意转为主动注意, 护士也由单纯的喊床号、姓名变为先让患者或家属回答患者姓名, 从而有效集中双方注意力, 避免误听、误读、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2]。因此,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无论从查对形式还是查对内容上均是对“三查八对”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3.3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可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发现, 执行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规范了护理行为,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原来的10.6/ 万降至1.6/ 万。实施过程中, 护士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反问患者姓名, 增进了护患交流和沟通, 转变了那些不善言辞、沟通能力差的护士的服务理念。同时由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大幅度降低, 因护理服务引起的患者投诉明显减少, 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率由原来的78.3%提高到96.1%。

3.4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护理质量与安全

近年来, 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 护理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医疗界的高度关注。医院要发展, 质量是关键, 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查对制度不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之一, 而且是护理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5]。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实施真正把查对制度落到实处,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纠纷与隐患, 确保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3], 达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小结

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 真正把查对制度落实到位, 才能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2]。将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用于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当中, 不但符合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 而且能有效防范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优化护理流程, 深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改革,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 对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营造和谐护患关系, 起到了推动作用, 达到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立捷, 徐友芳.护生对“三查八对”制度的认知调查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 2009, 7 (3) :813.

[2]梁启玲.反问式查对流程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8 (8) :2173-2174.

[3]蒋华, 刘义兰, 刘涛, 等.护士上报给药差错的障碍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15.

[4]贾荣娟, 徐金美, 刘福凤, 等.某院护理查对方法的改进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9 (10) :431-433.

上一篇:海绵型高速公路下一篇:雕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