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反收购

2024-09-18

上市公司反收购(精选12篇)

上市公司反收购 篇1

反收购制度是收购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伴随收购行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完善的收购制度必然包含反收购制度。其是指目标公司采取的旨在抵御或者挫败收购行为的措施。国际上常见的反收购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诉诸于法律的保护,一般指根据政权法、公司法、反垄断法对收购行为的规定,请求法院确定收购不合法;第二,采取管理上的策略防止被收购,具体包括为保持控股地位发行有限制表决权股票、通过密切公司相互持股、采取被称之为“焦土战略”的毒丸措施等;第三,采取股票交易策略防止被收购,如采取股份回购以提高每股市价增加收购难度等。由于反收购措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部分措施只注重反收购的效果,尤其是管理上的部分措施如“毒丸措施”条款经常会损害股东的利益,甚至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为保证反收购行为的合法、公正,必须对反收购进行严格规范。现在国外证券市场基本都有反收购制度,规范反收购行为。根据国外立法、司法实践及我国证券市场上有关反收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应尽快创建及完善反收购制度,对反收购行为予以规范,并建立相关的司法救济制度。

一、反收购法律措施分析

在实践中,上市公司股东或者管理层为了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往往拒绝与收购人合作,而采取各种方法反收购。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反收购策略加以分析。

(一)超级多数条款。

超级多数条款是指上市公司对于修改公司章程、与其他公司合并或被收购、选举或更换董事会等事项必须经出席会议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四分之三以上通过。采用超级多数条款,也就意味着收购人要购买超级多数的股份才可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从而提高收购人收购的成本。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对公司合并、分立或解散公司做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因此,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特殊事项已经做出了超级多数表决权的规定。至于超级多数的比例高于公司法的规定,笔者认为并不与公司法相抵触,从立法宗旨上看,公司法之所以做出如此规定,是因为此种事项对于公司及股东而言都是影响巨大,必须谨慎为之,章程所规定的比例超过法定比例,与公司法保护股东和公司的立法目的完全吻合。

(二)股东持股时间条款。

股东持股时间是指股东在股权取得一定时间以后才能行使董事提名权,以维持公司管理层和经营业务的稳定。股东持股时间条款有助于阻止收购人在取得上市公司股权后立即要求改选董事会。股东持股时间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但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司法规定了股东持股时间必须持续一年以上。

(三)董事资格限制条款。

董事资格限制是指规定董事的任职条件,非具备某些特定条件者不得担任公司董事。在收购发生后,通过董事资格某些特定条件来限制收购方进入董事会从而阻止其取得公司的控制权。董事是公司的股东选举产生,让什么资格的人当选董事代表了股东的意愿,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章程中规定董事比较高的任职条件,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四)降落伞。

降落伞是指由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通过做出决议或上市公司与管理层签订协议,当上市公司被收购并且管理层非因自己的原因被解雇时,管理层人员可以领到高额补偿金。这种收购方法可以增加收购方的收购成本,降低其收购后的公司预期利益。笔者认为,签订协议的方法要优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因为收购人可以在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后通过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来变更前次股东大会决议及推翻董事会的决议。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大会有权决定董事的报酬等事项,因此上市公司实施降落伞计划没有法律障碍。

(五)白衣骑士计划。

白衣骑士计划是指收购发生后,被收购公司可以寻找一个善意的合作公司以更高的价格向其发出收购要约,以挫败敌意的收购者。该善意的收购公司被称为白衣骑士。白衣骑士计划一般会引发异常激烈的收购战,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价格明显上升,加大了收购成本,可能会使敌意收购者知难而退。该计划的关键是是否有人愿意充当白衣骑士来承担更高的收购价格。

此外,上市公司还可以在反收购过程中积极获取有关收购方可能违反公司法、证券法以及相关法律的证据并据此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等报告,以阻止收购。

二、英、美两国反收购措施规制的立法模式

(一)英国模式。

英国对目标公司管理部门的反收购行为原则上是禁止的,它把反收购措施的决策权赋予了目标公司的股东。英国城市法典规定,未经股东大会批准,目标公司的董事不可采取任何与公司事务有关的行为,其结果是有效的挫败一项善意的收购,或对于股东来说,使他们丧失一次根据其价值做出决定的机会。英国城市法典还进一步规定在要约期间,甚至在收购发生之前,目标公司的董事,不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从事下列任何行为:(1)发行任何已被授权但未发行的股份;(2)发行或授予任何与未发行股份有关的选择权;(3)创设或发行任何拥有转换或认购股份权利的证券;(4)出售、处分、收购或同意出售、处分、收购大量财产;(5)除了正常的经营外,签订任何合同。股东大会决定模式在客观上是有利于收购人的,收购人可以对目标公司董事会单独做出的反收购决定的合法性提出异议,从而为其进一部展开收购行动提供便利。但是,股东大会决定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上市公司的发展,其股权极度分散,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整体利益很少关心,他们很难以一个有效的整体力量来对公司的反收购策略做出有利决策。在目前的情况下,公司投资人和管理者日益分离,大多数股东由管理者股东向投资者股东转化,使股东大会成为了形式化。由于股东的时间、精力及专业技能不足,使他们往往不能获得充足的信息,并不能算是对公司状况最熟悉的人,因此,股东们做出的决议并非都能符合公司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最佳选择。

(二)美国模式。

美国则赋予目标公司管理部门采取反收购广泛的权利。美国《威廉姆斯法》仅把反收购行为纳入信息披露制度中加以规制,该法重点在于确保反收购相关的信息的充分披露,而具体的反收购行为则不加以规制,美国各州立法更从保护本州公司角度出发,允许公司经营者反收购措施。美国的判例法则将反收购纳入经营者判断准则的范围,并强调目标公司董事的受信义务,这就造成了美国对反收购规制的弱化。

(三)对英美两国反收购立法的评价。

英美两国都是公司收购频繁发生的国家,但从上述两国法律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动的规制来看,英国对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措施所进行的限制比美国要严格许多。美国的收购活动数量远远超过英国,但美国法律对目标公司经营者的反收购行动却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态度。比较英美两国收购立法,笔者认为英国的做法更为合理。究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目标公司股东自由转让股份的权利不应受到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限制,股份是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目标公司股东在何时、以何种价格将股份出卖给谁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第二,目标公司经营者固有的自我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及难以避免的冲突,如果将所收购的决定权向美国那样赋予目标公司经营者,那么目标公司经营者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滥用反收购权利的现象,无论法律怎样规制都不可避免。况且目标公司董事的反收购措施是为目标公司股东利益,还是其个人利益,本来就难以证明和区分。目标公司董事只是为了巩固其控制权。因此,反收购行动应由目标公司股东自己决定。

三、我国反收购立法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3条规定:“被收购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针对收购行为所做出的决策及采取的措施,不得损害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收购人做出提示性公告后,被收购公司董事会除可以继续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或者股东大会已经做出的决议外,不得提议如下事项:(1)发行股份;(2)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3)回购上市公司股份;(4)修改公司章程;(5)订立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或者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合同,但是公司开展正常业务的除外;(6)处置、购买重大资产,调整公司主要业务。但是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公司调整业务或者进行资产重组的除外。”

应该说,《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在上市公司收购上的立法空白。但是,该办法也存在着一些立法上的缺陷。首先,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专门有关于反收购的规定中规定了反收购中的可作为和不可作为的事项,却没有规定在一方当事人违反法律越权侵害后另一方当事人的诉权,现实中其规制权仍掌握在证监会手中。作为对私权保护的最重要一道屏障司法机关缺位了。其次,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为代表的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相关立法的另一个缺陷是将反收购规制限于要约收购之中,而对协议收购中反收购规制却只字未提。第三,我国仅将董事会不得作为的事项以列举的方式规定,可是,现实生活中董事会可以采取的反收购措施丰富多彩,上述六条禁止规定远不能包括现实生活中董事会为反收购而采取的所有的措施。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反收购的问题会逐渐突出,上述规定显然不能适应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动进行全面规制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反收购立法应对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早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应当把反收购的决定权赋予目标公司的股东大会,而不是目标公司的经营者。未经公司股东大会同意,公司经营者不得擅自设定任何反收购措施。第二,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意图和措施应及时披露,并要求其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证券交易的提交书面报告,以备审查。第三,收购发生后,允许目标公司的经营者寻找收购竞争者参加要约竞争,同时规定目标公司的经营者必须平等地对待所有的收购竞争者。第四,应当明确目标公司经营者在反收购行动中对目标公司的诚信义务,因为对公司的诚信义务与对股东的诚信义务毕竟不等同。目标公司股东作为与收购关系最为密切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利要求目标公司经营者对其负有诚信义务。第五,对目标公司经营者违反规制从而损害目标公司股东利益的反收购措施,应赋予目标公司股东提起诉讼、获得赔偿的救济权。

上市公司反收购 篇2

文/吕爱兵

《新财经》与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在选取2002年国内上市公司十大收购案例的过程中,遵循的标准概括有如下两点:第一,并购单纯看重交易额的多寡,交易金额最大的案例并不一定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亦不考虑并购所发生的地区因素;尤其不重并购当中的内幕消息,所有的分析建立在公开信息之上。第二,非常看重那些代表着并购发展趋势的案例;非常看重那些体现了金融创新,采用了新的并购手段的案例;非常看重那些收购方为新崛起行业的并购案例;还非常看重那些突出体现确保并购成功的支持力量起关键作用的并购案例。

格林柯尔收购ST科龙

一、案例简介

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该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人民币,主营制冷设备及配件,无氟制冷剂;制冷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主要出资人顾雏军先生,占90%。顾雏军先生是格林柯尔集团的创办人,同时也是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

ST科龙是19由科龙(容声)集团与顺德市先达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生产“科龙”牌空调,年4月,顺德市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将其持有的股份全部转让给科龙(容声)集团,1996年5月,ST科龙合并了广东容声冰箱有限公司。2002年3月5日,ST科龙第一大股东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容声集团”)与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签订《关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合同书的补充合同》,容声集团将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20477.5755万股法人股份转让给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之转让价款由原定的(双方已于2001年10月29日签订股份转让合同,转让价款5.60亿元)5.6亿元人民币变更为3.48亿元人民币;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以代容声集团归还所欠上市公司的3.48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方式,向容声集团支付20477.5755万股法人股的全部受让价款。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以持有ST科龙20.6%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二、案例特点

*格林柯尔是一家港资企业,格林柯尔收购ST科龙是外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代表。

*格林柯尔主营制冷设备与无氟制冷剂技术,格林柯尔收购ST科龙是行业并购整合之典型。

*2001年中期ST科龙的每股净资产为3.93元,按净资产计算,当时的收购价应为8.0477亿元,而首次合同收购价格为5.6亿元人民币,最后成交价降到3.48亿元人民币,成为“挤干”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之后再成交的领袖。

*国内上市公司母公司占有、拖欠上市公司资金,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以代容声集团归还所欠上市公司资金因而成为承债式并购之代表,大股东归还上市公司资金的楷模。

首创置业收购阳光股份

一、案例简介

2002年11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复同意,由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阳光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北京首创阳光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首创阳光”)、北京首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创航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及ChinaRes-ourceProductsLimited(中国物产有限公司)、YieldwellInternationalEnterpriseLimited(亿华国际企业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发起设立的方式成立外商投资的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10000万元人民币,公司主营房地产开发。首创阳光同意将其所持广西阳光26.5%的国有法人股股份作为出资注入。根据中华财务会计咨询有限公司中华评报字(2002)第057号评估报告,每股价格相当于2.495元。

二、案例特点

*通过合资,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首创置业收购阳光股份是代表,通过合资、股改、吸收合并等方法改造上市公司母公司,在收购上市公司过程中不需要现金流出,这是未来并购之趋势;见下表1、2。

太太药业竞购丽珠集团

一、案例简介

丽珠集团主营业务是医药产品的科研、生产及营销,产品涉及化学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工程药品、化学合成原料药、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中成药、诊断试剂、生物活性材料等各个医药领域的上百个品种。

太太药业是我国保健药品行业优秀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研究开发、生产经营营养保健口服液、保健泡腾片、保健颗粒剂、中成药、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激素类片剂、强化食品、保健食品等。

2002年3月27日至5月9日,太太药业(600380)和东盛科技(600771)竞购丽珠集团(000513)股份。截至2002年5月9日,太太药业取得丽珠21.32%的股权,较大优势领先于东盛集团的12.72%,取得第一大股东地位。

二、案例特点

*两个战略投资者竞购一个有价值的公司,这是一个行业整合之典型代表。

*收购手段多种,太太药业动用了二级市场吸筹、协议转让、大宗交易、股权托管和质押等多种收购手段,触及A、B股两个市场。

*借助目标公司的MBO载体完成控股权争夺。为了实施MBO(管理层融资收购)而成立的珠海市丽士投资有限公司,它代表着丽珠管理层利益,一直在为实现MBO而努力,在整个收购过程中,珠海丽士始终与太太药业保持着密切合作。

中国泰盛收购湖大科教

一、案例简介

湖南大学百泉集团公司是湖南大学下属的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1.08亿元。2002年8月9日,湖大科教(600892)发布公告称,湖南大学与中国泰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拟将百泉集团公司改制为由中国泰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百泉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人民币,中国泰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93.33%的股权,湖南大学占有6.67%的股权。

二、案例特点

*通过改制,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中国泰盛收购湖大科教是代表。

*湖南大学以每股2元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然后割肉淡出,湖南大学淡出湖大科教成为高科技公司在上市公司并购市场风光不再的代表,见下表3。

*中国泰盛收购湖大科教是上市公司多次转让的代表。和2000年,石劝业(600892)曾经分别转让给河南思达集团公司和湖南大学百泉集团公司。

*转让价格非常低,母公司加上市公司仅作价400.2万元。

泓鑫控股收购洞庭水殖

一、案例简介

2002年2月,泓鑫控股宣布出资7163万元受让常德市国资局出让17.06%(1245.8万股)国家股股权。2002年9月24日国家股转让计划已获财政部批复,泓鑫控股持有29.9%股权,成为洞庭水殖的第一大股东,常德市国资局则以4.72%居第三。

二、案例特点

*泓鑫控股收购洞庭水殖

是典型的MBO,是国内上市公司MBO的代表,国内上市公司实施MBO有一种发展的趋势,见下表4。

*MBO的动作起步早。泓鑫控股的前身湖南德海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常德市国资局和40名自然人于191月共同出资组成,在2002年9月实施MBO时,常德市国资局仍然持有泓鑫控股20%股权。

*参与股份公司发起。泓鑫控股的前身泓鑫水殖将控股90%的洞庭水禽投入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公司股本12.84%,为股份公司第二大股东,比第一大股东常德市国资局少8.95%,股份差距不是很大,为随后的MBO创造了条件。

*洞庭水殖MBO股份转让定价为5.75元/股,同公司每股净资产相当。洞庭水殖的每股净资产2001年12月31日为5.74元/股,MBO股份转让价格高于该净资产0.17%;2002年6月30日每股净资产为5.84元/股,MBO股份转让价格低于该净资产1.54%。

李蜜收购安塑股份

一、案例简介

2002年12月3日,安塑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洪江市大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有公司”)的控股股东深圳荣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自然人李蜜女士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将70%的股权都转让给李蜜。李蜜成为安塑股份间接控股人,持股20.895%。

二、案例特点

*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浮出水面,就在其发布公告的前两天,12月1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正式实行,《办法》中首次提出任何自然人和其他法人、社会组织一样都可以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体。

*2000年9月6日,安塑股份历经六年的艰苦运作,在三次申报材料被打回之后,锲而不舍,终在2000年9月6日登陆深交所,发行流通股3600万股,募集资金3.23亿元,2001年6月则被收购。

*再次收购同一上市公司。2001年6月,由自然人袁峰、李蜜合资设立的大有公司(李蜜占40%股份)低价收购安塑股份;2001年12月,大有公司原股东李蜜、袁峰分别将其持有的大有公司40%和30%的股份转让给深圳市荣涵投资有限公司,结果荣涵投资持有大有公司70%的股份,自然人股东袁峰持有大有公司30%的股份;但不到一年,荣涵投资再将所持有的大有公司70%的股权转让给李蜜,这样,大有公司仍回到李蜜、袁峰手中。

*鸿仪系身影忽隐忽现,公司资料显示,李蜜女士的配偶正是侯军先生――鸿仪投资控股的岳阳励志实业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鸿仪投资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纵横驰骋,风光无限。目前鸿仪系还控股着张家界、国光瓷业、湘酒鬼等多家上市公司。

一汽集团收购天津汽车

一、案例简介

2002年6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协议规定天津汽车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法人股中的739294920股,协议转让给一汽集团,每股转让价格以2002年3月31日为基准日经评估的每股净资产值为准。收购完成后,一汽集团持有天津汽车50.98%的股权,天汽集团继续持有33.99%。与此同时,天汽集团公司还将其子公司华利公司75%的中方股权全部一次性转让给一汽集团公司。

二、案例特点

*一汽集团收购天津汽车是上市公司产业并购之趋势代表,产业并购在近年逐渐成趋势,见下表5。

*双方都得益。一汽集团虽然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产品系列较多,但在中国未来最具潜力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却是空白。通过并购在这一领域的最具竞争力的天津汽车,一汽一举成为经济型轿车的市场领先者,缩短了市场进入时间,大大降低了做大、做强的成本。天汽集团是我国较早的特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是国家规划的小排量轿车生产基地,但面对急剧增长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天汽却显得有心无力。神龙汽车和上海通用都在这一市场上给天汽造成极大的竞争压力,使天汽只能放弃天津汽车,这也意味着其退出了整车制造的竞争,而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汽车零部件制造。

花园集团收购焦作鑫安

一、案例简介

2002年11月22日,焦作鑫安的大股东鑫安集团与河南花园集团公司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鑫安集团将持有的焦作鑫安28.99%的股份即37506012股拟转让给河南花园集团,转让价格按照本公司2002年9月30日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2.097元计算,转让总价款为人民币78650107.16元。若转让成功,花园集团将持有上市公司的28.99%的股份,为公司第二大股东;鑫安集团持有33%的股份即42698476股,仍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

2002年11月28日,焦作鑫安的大股东鑫安集团与中泰信托签订《股份转让协议》,鑫安集团将持有的本公司28%的股份即36225193股拟转让给中泰信托,转让价格按照本公司2002年9月30日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2.097元计算,转让总价款为人民币75964229.72元。

若两份协议都能够履行,花园集团将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中泰信托将持有28%的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鑫安集团将持有本公司5%的股份即6473283股,成为本公司第三大股东。

二、案例特点

*河南花园集团公司主营房地产,是本年度房地产企业现金收购上市公司之代表。

*花园集团购买上市公司28.99%的股份,暂时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六天后,大股东再出让28%的股份,终于自动居于第一。

*因信托法律关系的特点,不需要披露最终权利所有者,所以,信托投资公司在收购高比例股权中的.价值日益凸现。

*六天之内发生56.99%的国有股权变动,也没有发生要约及申请豁免要约的现象。

沈港发展收购ST东北电

一、案例简介

2002年2月27日,沈阳沈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拍卖,以每股0.13元获得ST东北电26.34%股权,从而成为东北电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二、案例特点

*当地政府强力支持的并购重组。国内第一个政府支持的企业通过拍卖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案例。

*重组压力最大的公司。若不能如期归还4000万美元境外银团贷款,将被以中芝兴业财务公司牵头的境外银团申请“清盘”,ST东北电因此可能成为第一家同时含有H股、A股而被申请“清盘”的上市公司;2002年4月19日ST东北电公布了年报,其因高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导致了巨额亏损,净利润为-80380.7万元,净资产由上一年的112556.3万元下降到33313.8万元,调整后每股净资产为0.34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1%。因连续三年亏损,公司A股被暂停交易,如果到6月30日ST东北电仍不能扭亏为盈,根据现行上市规则,公司A股将被摘牌。留给ST东北电的重组时间仅有70天。

*重组前,ST东北电总资产44.8亿元,迄今为止,国内上市

公司重组金额最大的公司。

*2002年二级市场涨幅最大的并购案例。ST东北电的股价在元月29日为1.95元,到2002年10月30日,达到5.55元,股价增值184.62%。

博奥生物收购万东医疗

一、案例简介

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主要股东是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钢股份、东阿阿胶等。公司的研发方向是微流体芯片、主动式微阵列芯片、芯片实验室、可植入式生物芯片、纳米材料及诊断仪器。

万东医疗(600055)经营医疗器械、自产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等,业绩优良。其母公司是北京市医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拥有北京万辉药业集团、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东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第二制药厂等一批大中型制药工业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

2002年2月28日,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协议书。采取吸收合并方式,博奥公司对万东公司进行整体吸收合并,承担万东公司的全部债权债务和现有在职职工等其它企业要素,在抵扣人员安置费用、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抵扣非经营性资产代管费用后的经营性资产作为医药集团对博奥公司的出资,成为博奥公司的股东,博奥公司相应增加注册资本,万东公司依法取消法人资格。届时,博奥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7200万股,占总股本的64.86%。

二、案例特点

*这是国内高科技企业收购上市公司之经典。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亏损近千万元,并且处于高科技企业初创阶段,却通过吸收合并,就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收购。

*当并购遇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必将一路畅通。万东医疗7200万国有股仅按净资产值计算也超过2个亿,博奥支付的是3000万股权与现金918.2万元,博奥并购万东医疗最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并购中用存量资产解决企业的人员安置费用、抵扣非经营性资产代管费用等方式,将成为并购中榜样。

*高校企业买“壳”上市的典型。万东医疗是清华系的第十家上市公司,除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和诚志股份是由清华大学发起上市外,其余7家公司包括紫光古汉、粤华电A、ST海洋、ST金马、ST宏峰、道博股份、万东医疗均为买“壳”上市,如此大规模的收购,清华企业集团意在长远。

*市场对博奥生物收购万东医疗不追捧!湖南大学收购湖大科教(600892)不到两年后割肉走了;2001年3月2日,4月27日,清华大学全资企业北京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用7411.89万元收购ST海洋29%的股权,2001年5月29日,股民追捧ST海洋,其收盘价为20.04元。2002年9月19日,ST海洋退市了!面对现实,股民对高科技买“壳”不再追捧。博奥生物收购万东医疗公告日前三个月(2001年11月28)万东医疗的收盘价为17.05元;2002年2月28日,万东医疗的收盘价为17.23元;公告日后三个月(2002年5月28)万东医疗的收盘价为15.51元,2002年12月31日万东医疗的收盘价为10.23元,与公告日前三个月股价相比,下跌40%。

上市公司反收购的七种武器 篇3

【摘要】面对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恶意收购,目标公司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灵活运用各种反收购策略,可能会起到轻松化解危机,扭转困局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对成熟资本市场上常用的几种反收购策略进行分析,以资对我国企业实施反收购策略有所启示。

【关键词】恶意收购 反收购 策略 启示

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后,针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收购与反收购行为将愈演愈烈。对于善意收购,收购双方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协商,平稳地完成收购;但对于敌意收购,被收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则会利用一切可行之策举起抵抗的武器,防止公司被收购。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有关反收购的策略,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中都还显稚嫩,而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发展起来了许多反收购方法,这些方法按照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七种。一类是反收购的防御性策略。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安排、管理层防卫、“毒丸计划(poisonpill)”三种;一类是反收购的进攻性策略。主要包括“白衣骑士(White Knight)”策略、股份回购、“帕克曼(Pac-man)”防御和管理层收购(MBO)四种。

一、反收购的防御性策略

1、股权结构安排

公司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进行适当的股权安排是从根本上预防敌意收购的最佳策略,因为敌意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上有足够量的股份被收购。为了保持控制权,公司的发起人或者大股东在开始设立公司时,就必须做到自我控股,让自己拥有可以控制公司的足够的股权,或者通过采取增加持有股份的方法来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在发行股票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股票发行上的技巧,即利用不同股票的性质发行。如发行优先股、表决权受限制股及附有其他条件的股票。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可采用母子公司相互持股的手段,即通过子公司暗中购入母公司股份,达到自我控制,避免股权花落旁人。在没有受到敌意收购前,公司还可以通过在公司章程中加入反收购条款(驱鲨剂条款),增加可能受到收购的成本,为公司控制权易手制造障碍。常见的反收购条款有:一是部分董事改选条款(staggered board provision)。如每年改选1/3的董事席位,这样即使收购方获得多数股票,也无法立即取得目标公司控制权。二是限制董事资格条款。即目标公司在董事任职资格上进行一些特殊的限制,使得公司的董事都由己方相关联的人来担任,或公司的某些决策需绝大多数股东投票通过,以增加收购方控制公司的难度。当然,对董事资格的限制应以不违背《公司法》的要求为前提。三是特别多数条款(super majority provision)。即如果修改公司章程的反收购条款,须经过特别多数股东的同意。

2、管理层防卫

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层常常认为:只有拒绝收购,才能提高收购价格;防止收购方以要约收购方式有意制造动荡,从而借机牟利;担心收购后自己的利益收到影响,如被降职,解职等。因此,管理层会采用各种策略提高收购方的收购成本。管理层防卫采用的策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降落伞策略”。(1)金降落伞策略(Golden Parachutes)。“金降落伞”是指目标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由公司董事及高层管理者与目标公司签订合同规定:一旦目标公司被收购,而且董事、高层管理者都被解职时,被解职者可领到巨额退休金,以提高收购成本。该约定收益就像一把降落伞让高层管理者从高高的职位上安全下来,故名“降落伞”计划;又因其收益丰厚如金,故名“金降落伞”。(2)银降落伞策略(Sliver Parachutes)。“银降落伞”是指规定目标公司一旦落入收购方手中,公司有义务向被解雇的中层管理人员(董事以下高级管理人员)支付较“金降落伞”策略略微逊色的保证金(根据工龄长短支付数周至数月的工资)。(3)锡降落伞策略(Tin Parachutes)。“锡降落伞”是指目标公司的员工若在公司被收购后两年内被解雇的话,则可领取员工遣散费。

3、毒丸计划

“毒丸(poisonpill)策略”长期以来就是理想武器。“毒丸策略”是美国著名的并购律师马丁·利普顿(MartinLipton)1982年提出的,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初的形式是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收购方股票,后来利普顿对毒丸计划进行了改进,将可转换的优先股转换为可以低价买进目标公司的股份或债券,或将股票以高价卖给收购人的期权,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增加了其收购成本。收购方一旦收购,就好像吞食了“毒丸”一样不好处理,大有“饮鸩止渴”的意味,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毒丸计划”在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未被禁止。常见的毒丸计划有:第一,“负债毒丸计划”。是指目标公司在收购威胁下大量增加自身负债,降低企业被收购的吸引力。例如,发行债券并约定在公司股权发生大规模转移时,债券持有人可要求立刻兑付,从而使收购公司在收购后立即面临巨额现金支付,降低其收购兴趣。此种策略的弊端与优点同样明显,在阻止收购方目的实现的同时,公司可能因发行大量的债券产生不必要的负债,从而产生大量的闲置资金阻碍公司的发展。第二,“人员毒丸计划”。“人员毒丸计划”的基本方法则是公司的绝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签订协议,在公司被以不公平的价格收购,并且这些人中有1人在收购后被降职或革职时,则全部管理人员将集体辞职。这一策略不仅保护了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且会使收购方慎重考虑收购后更换管理层给公司带来的巨大影响。企业的管理层阵容越强大、越精干,实施这一策略的效果将越明显。当管理层的价值对收购方无足轻重,“人员毒丸计划”也就收效甚微了。

二、反收购的进攻型策略

1、“白衣骑士”策略

“白衣骑士”(White Knight)策略是指当目标公司遇到敌意收购时,管理层可以寻找一个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公司,以比收购方所提要约更高的价格提出收购,这时,收购方若不以更高的价格来进行收购,则肯定不能取得成功。在此种情况下,收购者要么提高收购价格要么放弃收购,这种方法即使不能赶走收购方,也会使其付出较为高昂的代价。这种收购其实兼具“防御”与“进攻”的特点,目标公司在抵御收购方的恶意收购时主动出击,逼迫收购者望而生畏或半途而废。当然这种收购的最大受益者是公司管理人员,而不是股东。不谋求自身的利益而“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企业几乎是不存在的。“白衣骑士”并不是天使。为了吸引友好公司与恶意收购者竞价并最终击退后者,处于被收购威胁中的目标公司通常会与这家友好公司达成一些协议。这些协议都是尽可能地使“白衣骑士”从中获益。

2、股份回购

目标公司若就自己的股份,以比收购价格更高的价格来回购时,收购方就不得不提高价格,因而增加其收购难度。但是我国现行《公司法》对股份回购作了限制性规定,即公司只有在减资、公司分立与合并、股权激励等四种情况下方可实施股权回购,但为抵御恶意收购,目标公司采取一些策略迂回收购,也可实现其曲线救国的目的。如目标公司通过第三方企业新设立一个公司来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然后再由目标公司将新公司以合并的方式实现间接收购。不可否认,股份回购策略也存在较高的风险,对于那些以收购之名行股票套利之实的恶意收购者来说,目标公司的溢价回购股票,正好实现它赚取股票的资本利润。因此,我们常常把收购方的这种行为称之为“绿色勒索”。

3、“帕克曼”防御

帕克曼(Pac-man)防御(又称收购收购者)是目标公司先下手为强的反并购策略。当收购方试图启动收购目标公司的计划时,目标公司针锋相对,抢先收购袭击者的股票,或策动与目标公司关系密切的友好公司出面收购袭击者,从而迫使收购公司转入防御,或至少赢得一定的时间以重新制定防御措施。帕克曼防御的最大特点是以攻为守,使攻守双方角色转换。从反收购效果来看,帕克曼防御能使目标公司进退自如:进可收购恶意收购方;退可因本公司拥有收购者的股权,即便目标企业被收购也能分享收购后带来利益。该策略要求目标公司本身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较强的外部融资能力。加之该策略是所有策略中风险最高、争夺最为激烈的一种方式,因此,反收购方在选择时应慎重对待。

4、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杠杆收购是利用借债所融资本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出资人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金融工具。中国证监会2006年7月31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虽没有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定义,但是规定在聘请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独立财务顾问就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问题上,如果收购人为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层或员工时,被收购公司的独立董事应当为公司聘请独立财务顾问等专业机构,分析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就收购要约条件是否公平合理、收购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等事宜提出专业意见,并予以公告。这一规定表明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认可了管理层收购的存在,从而为目标公司选择此种策略进行反收购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除以上七种主要的反收购策略外,目标公司还可选择定向配售稀释股份、重新评估资产增加收购成本、法律诉讼等方式实施反收购防卫。因此,在面对收购方的收购时,目标公司如果能在法律的框架内灵活选用一种反收购策略或数种反收购策略的组合在收购的过程中适时出击,有时能取得“一招毙敌”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当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上述诸种策略,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不成熟。因此,要选择上述各种武器来实施反收购,应当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发行与承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陈丽洁:公司合并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3] 陈一林:抵抗者的武器:法制框架下的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J].科教文汇,2007(7).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浅析 篇4

目前, 该场股权争权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12 月19日, W公司的某高级管理人员微博转发一篇文章并配以“下周一见”四个字。事实上, 对于该高管所说的“下周一见”, 即其策划放的大招, 无外乎如下可能: 公司实行“毒丸计划”; 公司以“拖延战术”拖垮B公司; 公司忍痛实行“焦土政策”; 公司利用董事会进行“终极救援”。本文以W公司针对B公司的反收购案例为视角, 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相关问题。

一、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概述

( 一) 反收购的概念

广义的上市公司反收购是指目标公司针对所有确定或不确定的收购威胁, 包括敌意收购也包括善意收购, 采取的全面的防御和反击的措施。而狭义的上市公司反收购则只是指目标公司针对敌意收购而采取一系列行动。此外, 反收购措施还可分为事前防御与事中防御措施。前者是指目标公司为防止自己成为他人的收购目标而采取的各种降低自身吸引力或强化自身反击能力的措施, 后者是指在目标公司在收购行为已经发生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反收购措施。

( 二) 反收购的原则理念

上市公司实行反收购措施, 一方面是对恶意收购进行有效反击, 维护公司控制权的稳定和公司长远利益、股东合法利益, 保障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 有利于其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 兼顾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其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遵守法律强制性规范、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管理层忠实勤勉义务、信息披露原则、效率原则及兼顾社会责任原则。其在立法时应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及在与反收购立法保持一致的基础上, 贯彻落实反收购的中立性、引导性理念。[1]

二、常见的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分析

一是“毒丸计划”, 是指目标公司在面临恶意收购时, 其为了保住自己的控股权而采取的大量低价增发新股措施, 如目标公司股东的优先股计划。该措施的目的是为了让收购方所持的股票占公司比重下降, 将其股权摊薄, 增大收购公司的收购成本, 阻碍其实现控股计划, 最终收购失败。在该场争夺战中, W公司若大规模定向增发新股, 使盟友持有更多对方股份, 从而稀释B公司的股票份额, 即为“毒丸计划”。

二是“黄金降落伞”。该措施是目标公司与相关金融机构事先约定触发条件: 若公司被收购, 那么公司所借贷款将提前清偿。[2]此外, 还包括公司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约定, 若公司因收购导致控制权发生转移, 那么双方雇佣合同终止, 同时, 公司必须支付失去工作的股东及高级管理人员巨额补偿金, 目的仍是为了增加收购成本, 迫使收购方放弃收购。

三是“绿色邮件”也被叫做“绿邮讹诈”, 是指目标公司经营者为了使收购者放弃收购或者与其签署“股份维持协议”———保证在一定时期内不增加持股或发动二次收购, 与收购者达成协议, 由目标公司从其手中溢价回购所持有的目标公司股票的行为。

四是邀请“白衣骑士”。是指目标公司以支付一定报酬或者提供其他优惠为对价, 邀请友好公司对以较高的价格对自己进行收购。在“白衣骑士”的收购竞争下, 目标公司股价上升, 势必增加收购成本。此时, 敌意收购者要么放弃收购要么被迫提高收购价格。

五是“焦土政策”。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反收购措施, 目标公司为了反击恶意收购而采取的出售公司优质资产、制造财务亏损、破坏公司特性等措施, 使收购者知晓目标公司的价值降低, 进而考虑是否值得耗资收购, 最终放弃收购的措施。常见的“焦土战术”主要有两种, 即出售“皇冠上的珍珠”和“虚胖战术”。

此外, 面对收购者的强势收购, 目标公司可对收购者采取主动进攻的策。如采取帕克曼战略, 反过来收购收购者的股票, 或者联合与目标公司关系密切的公司出面收购对方, 以此击退对方的收购进攻。还有就是目标公司及时提起诉讼, 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种做法, 既合乎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规定, 又能有效制止对方的违法行为, 终止不合理的收购。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实质建议

( 一) 贯彻落实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相关原则

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 建立并落实相关原则不失是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的良好指引。一是平等对待、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原则。中小股东因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份额较少、对公司了解不足、对收购信息掌握的不及时等因素, 在反收购行动上无法发表意见、行使决定权, 最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收购战中的牺牲者。因而, 确立股东平等原则, 能够使其平等的决定收购、参与收购, 并在收购条件上得到同等对待, 确保中小股东与其他大股东形式与实质平等。二是明确管理层忠实勤勉义务。在反收购中, 管理层基于自身的特殊地位, 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反收购的发起与否, 这也直接关乎公司利益、中小股东利益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因而, 管理层在背负维护多方利益的重担下, 必须严格履行忠实义务、注意义务, 避免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在公司中的特殊身份地位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三是强化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这要求目标公司管理层在做出反收购决定前应当及时、准确、充分的向全体股东披露与收购有关的信息, 在收购过程中以及收购后, 也应当定期、持续披露相关信息, 这既是对公司投资者的负责, 也是公司应尽的义务。四是国家适度干预, 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原则。[3]一方面, 公司在获取利益的同时, 还要积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反收购行为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利益, 履行保护公司员工、债权人等相关者的权益的义务。另一方面, 国家层面还需要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监督、引导与管理,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 二)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具体制度设计

一是加强立法工作的推进。首先, 在上市公司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上, 应当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决定权赋予股东大会, 同时规定公司董事会建议、解释说明等辅助义务。其次, 以成文法形式详细规定实施反收购措施的条件、行为方式、违法后果的承担等。合理划分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职权范围, 明确各国家机关的职责, 以期严格执法、司法, 及时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引导收购与反收购行为的正常进行,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二是完善司法救济程序。针对收购与反收购中出现的损害公司利益、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如目标公司管理者单纯的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阻止善意的、有利于公司及大多数股东利益的收购行为, 收购者恶意收购行为等, 为防止、制裁此类行为的发生, 完善上市公司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赋予中小股东用诉讼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利, 同时, 明确股东可提起诉讼的范围及责任承担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艳凯.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J].法治论坛, 2010 (9) .

[2]廖秀健, 官松.论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中的法律规制[J].法学论坛, 2005 (10) .

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规定 篇5

遇到公司经营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规定

在股票市场上,为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尤其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国有关法规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作了如下一些规定:

任何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的部分,由分司在征得证监会同意后,按照原买入价格和市场价格中较低的一种价格收购。但是,因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量减少,致使个人持有该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超过的部分在合理期限内不予收购。外国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个人持有的公司发行的人民币特种股票和境外发行的股票,不受此规定的限制。

任何法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5%时,应当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该公司、证券交易场所和证监会作出书面报告并公告。但是,因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量减少,致使法人持有该公司5%以上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在合理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期限内不受上述限制。任何法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后,其持有该种股票的增减变化每达到该种股票发行在外总额的2%时,应当自该事实发生这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该公司、证券交易场所和证监会作出书面报告并公告。法人在依照上述规定作出报告并公告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和作出报告前,不得再行直接或者间接买入或者卖出该种股票。

发起人以外的任何法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30%时,应当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向该公司所有股票持有人发出收购要约,按照在收购要约发出前12个月收购要约人购买该种股票所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在收购要约发出前30个工作日内该种股票的平均市场价格中较高的一种价格,以货币付款方式购买股票。持有人在发出收购要约前,不得再行购买该种股票。

收购要约人在发出收购要约前应当向证监会作出有关收购的书面报告;在发出收购要约的同时应当向受要约人、证券交易声所提供本身情况的说明和与该要约有关的全部信息,并保证材料真实、准确、完整,不产生误导。收购要约有效期不得少于30个工作日,自收购要约发出之日起计算。自收购要约发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收购要约人不得撤回其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的全部条件适用于同种股票的所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有持有人。

收购要约期满,收购要约人持有的普通股未达到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的50%的,为收购失败;收购要约人除发出新的收购要约外,其以后每年购买的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不得超过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的5%。收购要约期满,收购要约人持有的普通股达到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的75%以上的,该公司应当在证券交易所终止交易。收购要约人要约购买股票的总数低于预受要约的总数时,收购要约人应当按照比例从所有预受要约的受要约人中购买该股票。收购要约期满,收购要约人持有的股票达到该公司股票总数的90%时,其余股东有权以同等条件向收购要约人强制同售其股票。

收购要约发出后,主要要约条件改变的,收购要约人应当立即通知所有受要约人。通知可以采用新闻发布会、登报或者其他传播形式。收购要约人在要约期内及要约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不得以要规定以外的任何条件购买该种股票。预受收购要约的受要约人有权在收购要约失效的前撤回对该要约的预受。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来源:(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规定http://s.yingle.com/cm/308287.html)公司经营.相关法律知识

 怎样选择风险投资公司

http://s.yingle.com/cm/659880.html   监事会会议记录 http://s.yingle.com/cm/659879.html 股东退股协议写作要注意什么,退股协议书(2018最新)写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cm/659878.html  公司变更股东的程序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cm/659877.html 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需要的资料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876.html 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范本

http://s.yingle.com/cm/659875.html  债权转股权有哪些意义

http://s.yingle.com/cm/659874.html  2018公司员工入股协议书(2018最新)写格式2018,签订入股协议时需要注意什么 http://s.yingle.com/cm/659873.html  公司注销后股东追加为被执行人的情形 http://s.yingle.com/cm/65987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关于外资企业增资的相关规定(2018)是什么 http://s.yingle.com/cm/659871.html  关于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通知 http://s.yingle.com/cm/659870.html  违反竞业限制支付违约金怎么计算 http://s.yingle.com/cm/659869.html  向法院起诉时,能以有限合伙人作为原告吗 http://s.yingle.com/cm/659868.html  上市公司股东怎么转让股份

http://s.yingle.com/cm/659867.html 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866.html  隐名股东能否起诉要求确认其股东资格 http://s.yingle.com/cm/659865.html  股东大会职权是什么,有什么用 http://s.yingle.com/cm/659864.html  资产重组的定义及其方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cm/659863.html  上市公司收购小股东权利怎么维权 http://s.yingle.com/cm/659862.html  公司上市要先裁员吗 http://s.yingle.com/cm/65986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工商股权变更登记程序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cm/659860.html 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协议范本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cm/659859.html  盗取商业机密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http://s.yingle.com/cm/659858.html  未上市的股份公司发起人股权转让时其他股东具有优先购买权吗 http://s.yingle.com/cm/659857.html  外资企业的股权转让规定(2018)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856.html  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

http://s.yingle.com/cm/659855.html  集团公司的设立与一般公司有什么不同吗 http://s.yingle.com/cm/659854.html   保密协议违约金上限 http://s.yingle.com/cm/659853.html 什么是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

http://s.yingle.com/cm/659852.html  股权变更验资报告要提供吗

http://s.yingle.com/cm/659851.html  股东名册需要记载哪些事项,股东名册的变更 http://s.yingle.com/cm/65985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849.html  公司股东违反出资义务如何解决 http://s.yingle.com/cm/659848.html  公司注销清算报告实例模板

http://s.yingle.com/cm/659847.html  公司分立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http://s.yingle.com/cm/659846.html  企业股东资格年龄有要求吗

http://s.yingle.com/cm/659845.html  股权转让掩盖借贷违法吗

http://s.yingle.com/cm/659844.html 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需要什么材料 http://s.yingle.com/cm/659843.html  股权变更的时间是多久

http://s.yingle.com/cm/659842.html  增资股权变更会对公司的影响有什么 http://s.yingle.com/cm/659841.html  2018互联网著作权如何保护

http://s.yingle.com/cm/659840.html 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有哪些职权 http://s.yingle.com/cm/65983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高管人员受赠股权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http://s.yingle.com/cm/659838.html  股东死亡后,其继承人有哪些权限 http://s.yingle.com/cm/659837.html  欠网贷几千块钱不还的后果

http://s.yingle.com/cm/659836.html 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等于个人独资企业 http://s.yingle.com/cm/659835.html  隐名股东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http://s.yingle.com/cm/659834.html  个体户营业执照是否可以代办 http://s.yingle.com/cm/659833.html  股东查阅权起诉状内容

http://s.yingle.com/cm/659832.html 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有何区别 http://s.yingle.com/cm/659831.html  外资企业联合年检2018年

http://s.yingle.com/cm/659830.html  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什么规定(2018)http://s.yingle.com/cm/659829.html  股权变更要交印花税吗

http://s.yingle.com/cm/65982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  上市公司有哪些种类 http://s.yingle.com/cm/659827.html 股权变更要交税吗 http://s.yingle.com/cm/659826.html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应该怎么缴税 http://s.yingle.com/cm/659825.html  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范本

http://s.yingle.com/cm/659824.html  股东申请解散公司条件

http://s.yingle.com/cm/659823.html   工商注册地址是哪里 http://s.yingle.com/cm/659822.html 企业合并后什么时候办理注销登记 http://s.yingle.com/cm/659821.html  自建房土地使用权证怎么办理 http://s.yingle.com/cm/659820.html  公司解散遣散费怎么给

http://s.yingle.com/cm/659819.html  股东出资不到位,股东权利是否应受限制 http://s.yingle.com/cm/659818.html   公司解散员工通知书 http://s.yingle.com/cm/659817.html 2018年事业单位工人退休年龄 http://s.yingle.com/cm/659816.html  公司逃税怎么举报 http://s.yingle.com/cm/65981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确认股东资格应以谁为被告

http://s.yingle.com/cm/659814.html  公司不分红小股东应该怎么办 http://s.yingle.com/cm/659813.html  股份公司入股亏损如何承担

http://s.yingle.com/cm/659812.html 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的内容

http://s.yingle.com/cm/659811.html  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有什么要求 http://s.yingle.com/cm/659810.html  最新公司法司法解释四最高院解读 http://s.yingle.com/cm/659809.html  公司注册资本认缴时间是多久,公司注册资金认缴的注意问题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808.html 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将有望合并吗 http://s.yingle.com/cm/659807.html  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具有什么法律特征 http://s.yingle.com/cm/659806.html  债权转股权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805.html  外资企业如何变更公司法人

http://s.yingle.com/cm/65980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股东资格可以作为遗产继承吗 http://s.yingle.com/cm/659803.html  违反保密协议仲裁案例

http://s.yingle.com/cm/659802.html   投资公司章程范本 http://s.yingle.com/cm/659801.html 监事会成员组成是如何的

http://s.yingle.com/cm/659800.html  股权转让居间合同范本有哪些内容 http://s.yingle.com/cm/659799.html  私营企业设立登记需要哪些审批程序 http://s.yingle.com/cm/659798.html   企业分立的概念 http://s.yingle.com/cm/659797.html 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 http://s.yingle.com/cm/659796.html  离婚股权价值确定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cm/659795.html  关于印发(股份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2018))的通知 http://s.yingle.com/cm/659794.html  有限责任公司长期不分配红利股东怎么办 http://s.yingle.com/cm/659793.html  公司注销后能够追偿股东的出资吗 http://s.yingle.com/cm/65979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的法定情形 http://s.yingle.com/cm/659791.html  公司常见劳动纠纷与如何防范 http://s.yingle.com/cm/659790.html 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要怎样做才有法律效力 http://s.yingle.com/cm/659789.html   p2p借款合同 http://s.yingle.com/cm/659788.html 合伙开公司程序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787.html  长期债务融资的优缺点分别有哪些 http://s.yingle.com/cm/659786.html  股东诉权有什么法律规定2018(2018)http://s.yingle.com/cm/659785.html  员工离职后是否还要遵守自己签订的保密协议 http://s.yingle.com/cm/659784.html  什么情况下公司可以回购股东的股权 http://s.yingle.com/cm/659783.html  外资股权变更在办理审批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http://s.yingle.com/cm/659782.html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http://s.yingle.com/cm/659781.html

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浅析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收购 反收购

【Abstract】The acquisi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order of thesecurities market. In resent year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tate-owned joint-stock enterpri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the acquisition of listed companies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involves a very complicated legal issues in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how to established a fair and reasonable legal system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legal problems about the acquisi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the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andproposed concept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relevant system

【Keywords】acquisi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nti-acquisition

市场经济的存在并正常需要有公司的资本自由流动来作为基础,因此,公司之前的收购与兼并就成为了一种经常性的现象。资本的证券化也使得公司收购活动可以越过目标公司经营层而直接同公司股东进行交易,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与完善也为活跃公司收购活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公司购并起步较晚。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其中第四章专门规定了上市公司收购,但却存在诸如范围界定模糊不清、概念不明、操作性差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等在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上显然比我国成熟许多,如何借鉴外国立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立法,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原则

(一)上市公司收购概念分析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为取得或巩固对某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大量购买该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的法律行为。这种法律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上市公司收购不需要经过目标公司经营者的同意。

上市公司收购的主体是收购者和目标公司股东,目标公司的经营者不是收购任何一方的当事人。收购者进行收购,只需与目标公司股东达成协议即可,无需征得目标公司经营者的同意。

2.上市公司收购的标的是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

上市公司收购并不是直接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或以目标公司本身为交易对象实施吸收合并,而是在企业资产完全证券化的条件下,通过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来获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因而公司收购是一种更为市场化的法律行为。在一个良性运作的股票上,证券化的公司资产的价值会通过不断变动的股票价格得到持续不断的评估,从企业资产转让过程中因人为评估的主观性和偶然性而出现的不应有的低价流失和高价虚增资产价值的弊端在上市公司收购中能得以克服和避免。而且收购方可以通过调整持股量来达到不同程度控股的目的,相对于其他交易方式而言,这种收购方式显得更为灵活。

3.上市公司收购的目的为是了获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上市公司收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转售公司的股份谋利,也不象一般的投资者那样是为了获得公司的股息、红利或通过证券交易来赚取差价,上市公司收购的根本目的是要获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由于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是通过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投票权来实现的,因而一个股东能否真正实现他对公司的控制权取决于他所掌握的股东大会的投票权能否左右公司董事会的人选。而投票权和股份是不可分离的,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认为投票权依附于股份而存在,并严禁二者的分离。因此,“一个想获得股东大会投票的人必须拥有该公司的股份。而拥有股份达到一定数量才可以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上市公司收购就是这样一种通过购买一个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得该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行为。

(二)、上市公司收购的分类

1.公开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

这是根据公司收购所采用的形式进行的划分。公开要约收购是指收购者通过某种方式,公司向目标公司的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一定数量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达到控制该公司的目的。这种收购方式主要发生在目标公司的股权较为分散,公司的控制权与股东分离的情况下。协议收购是指收购者通过私下协商的形式与目标公司股东达成股权收购协议,以达到控制该公司的目的。这种收购多发生在目标公司股权收购协议,以达到控制该公司的目的。这种收购多发生在目标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尤其是目标公司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收购者通过与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协商受让控股股东股权即可获取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2.部分要约收购与全面要约收购

这是以收购者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的数量为标准进行的划分。部分要约收购和全面要约收购都要向目标公司的全体股东发出要约,但前者中收购者计划收购的是占目标公司股份总数一定比例的股份。在受要约人承诺售出的股份数量超过收购人计划购买数量时,收购者对受要约人的应约股份必须按比例接纳;后者中收购者计划收购的是目标公司的全部股份,收购者可以自愿进行全面要约收购,也可能因收购目标公司股份达一定比例而有义务作出全面收购的要约。

3.友好收购与敌意收购

这是根据目标公司经营者与收购者的合作态度进行的划分。友好收购是得到了目标公司经营者合作的收购。收购者往往在事前已经征得了目标公司经营者的同意,使其与收购者密切合作,积极劝导本公司的股东向收购者出售股份。敌意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经营者拒绝与收购者合作的收购。敌意收购中目标公司经营者经常采取反收购措施来阻碍收购的顺利完成。无论是友好收购还是敌意收购,目标公司的经营者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收购中往往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需求,因而他们在与收购者的合作或对抗中有可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如何对此加以防范,即如何规定目标公司经营者在收购中的法律地位便成为各国收购立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4.自愿收购与强制收购

这是以收购是否构成法定义务为标准所作的划分。自愿收购是收购人自主自愿进行的收购;强制收购是在大股东持有某一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法律强制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全面要约而进行的收购。自愿收购与强制收购的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上市公司收购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行为人的自愿为基础条件的,任何一次收购应该说是收购人依法实施的有计划的购买目标公司股份的行为。即使是持股比例达到法定强制要约收购的程度,多数情况下也是收购者的一种自愿选择。

(三)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

1.股东平等待遇原则

股东平等待遇原则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是指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均须获得平等待遇,而属于同一类别的股东必须获得类似的待遇。所有股东,不论大小,也不论持股的先后,在收购中,他们在信息的获得、条件的适用、价格的提高以及出售股份的机会等方面均应被一视同仁,股东平等待遇原则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于防止公司收购中大股东操纵行情和私下交易。

2.信息披露原则

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法的一项基本制度。目的在于使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能充分了解发行公司的有关信息,然后自行决定是否购买。此制度始于英国,目前已被各国证券法所采纳。该原则在要约收购法中体现为与要约收有关的重要信息均应充分披露,使面临要约收购的目标公司股东能够自行作出有根据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消除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信息垄断,防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真正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

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处于弱者地位,收购立法必须对他们进行强有力的保护,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目前各国的收购立法都对中小股东的利益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主要体现在强制收购要约和强制购买剩余股票两个方面。

(1)强制收购要约。强制收购要约是指当收购者收购目标公司股份达法定比例时,法律强制其向目标公司的剩余股份持有者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其目的在於防止收购者凭借其控股地位压迫中小股东,从而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法律通过强制要约收购,将是否与新控股者合作的选择交给中小股东,他们可以选择控股股东,也可以出售自己的股份去寻找新的合作者。

(2)强制购买剩余股票。这是指当要约期满,要约收购人持有股份达到目标公司股份总数的绝对优势比例时(一般为90%),目标公司的其余股东有权以同等条件向收购要约人强制出售其股票,该制度的初衷与强制收购要约制度的道理相同,目的也是在于给中小股东以最后选择的权利,以显示法律的公平。

二、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的反思

(一)关于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证券法》第79条规定了大股东的持股披露义务,第80条对报告和公告的内容作了规定,与以往相比,放宽了举牌的条件,鼓励收。第81条规定了强制要约义务,并在第82条列举了披露的内容。但在第82条规定:“依照前条规定发出收购要约”才须报告,即强制要约中的披露义务。未对公开发出非强制要约收购(即自愿的要约收购)的披露内容作出规定。英国是规定了强制要约的国家,其城市法典仍规定了在具备四项条件时,必须宣布收购,同时填具有关信息公开的文件、公开详细的与收购有关的信息。美国并未有强制要约制度,其证券交易法14d(1)规定,任何向一个公众公司股东发出的公开收购要约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该等级股份总数的5%,必须填具表14d(1),公开相关信息。

无论是自愿的要约收购还是强制要约收购均要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因此,我国《证券法》第82条中的“依照前条规定”这一表述应该去除。

(二)关于要约的撤消与变更

我国《证券法》第84条规定:“在收购要约的有效期限内,收购人不得撤回其收购要约。……收购人需要变更要约中事项的,必须事先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提出报告,经获准后,予以公告。”由此看出,在我国,收购方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是可以降低原来发出的要约条件的。但这里对有关部门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审批并未规定,还需进行补充。

(三)关于股东的平等待遇

1.全体持有规则与按比例接纳规则。

《证券法》第81条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第85条规定:“收购要约中提出的各项收购条件,适用于被收购公司所有的股东。”这两条可视为全体持有规则的体现。但遗憾的是,《证券法》未对按比例接纳规则加以规定。《证券法》第82条第1款第5项规定收购报告书应载明“收购股份的详细名称和预定收购的股份数额”。就是说,收购人可发出面向目标公司全体股票持有人的部分要约,对于此种情况,国外立法均规定了按比例接纳原则。之前我国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51条还规定:“收购要约人要约购买股票的总数低于预受要约的总数时,收购要约人应当按照比例从所有预受要约的受要约人中购买该股票。”由此看来,《证券法》应恢复按比例接纳制度,以利于保证目标公司股东的待遇平等。

2.协议收购

英国城市法典不明确区分要约收购与协议收购,对协议收购的规制以强制要约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规定任何人获得一个公司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30%时,必须向该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公开要约。我国《证券法》第78条、89条、90条对协议收购进行了规定。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肯定了协议收购是与要约收购并列的一类收购方式。第89条和90条分别对协议收购过程中协议的达成、报告和公告、股票和资金的保管等具体操作作了规范。

《证券法》第81条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如达到法定的比例要求须履行强制要约义务,显然,在我国,如收购方不通过证券交易所,而是以私下协商的形式从目标公司股东手中协议购得目标公司的股份,即使数量已超过该条规定的30%的比例,也不受强制要约义务的制约。前已述及,英国城市法典不对协议收购与要约收购作出区分,实际上是将协议收购纳入强制要约收购之中,美国是通过判例法中的“股东冲击试验”理论对协议收购加以规制。《证券法》第81条规定了如英国法那样的强制要约制度,加之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看,内部人控制严重,公司大股东与董事合二为一,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且在我国,股东权的保护意识薄弱,未建立起运作良好的董事对股东的忠实义务机制。因此,在对协议收购的法律规制上,应采用英国的模式。去除第81条的“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这一表述。

(四)关于反收购

面临一项收购时,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一些反收购措施以挫败该项收购。目前世界上有两种立法:

1.英国

英国将采取反收购措施的权力交给目标公司的股东大会。如香港《公司收购与合并守则》第4条“禁止阻挠行动”规定:“受要约公司的董事局一经接纳真正的要约,或当受要约公司的董事局有理由相信可能即将收到真正的要约时,在未得到受要约公司股东在股东大会批准前,受要约公司的董事局在该公司事务上,不得采取任何行动,其效果足以阻挠该项要约或剥夺受要约公司股东决定该项要约利弊的机会。……”

2.美国

美国在判例法中确认目标公司董事会原则上有权采取反收购措施,但要受到董事对股东信托义务的制约。为此引入了所谓的“商业判断准则”,董事采取反收购措施是否符合商业判断准则的举证责任则由董事自己承担。董事有义务为目标公司股东寻找一个更高的出价,董事在考虑收购对目标公司的影响时,不仅要从目标公司股东的角度出发,还要顾及公司雇员、债权人、消费者乃至公司所在社区的利益。总体看来,在美国,目标公司管理层采取反收购措施是相当自由的。

3.我国立法方向

我国《证券法》未对反收购措施加以规范。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03条的规定,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项由股东大会决定,董事会仅能拟订相应的方案报股东大会审议。可见,我国有关公司合并的提议权属于董事会,而决定权则属股东大会。如果我们把公司合并视为公并视为公司收购可能导致的结果,那么可以由《公司法》关于合并的规定中推论出,我国对反收购决定权的归属所采取的是股东大会决定模式。根据我国《公司法》第59条和第123条的规定:董事、经理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可见,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董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义务。因此,目标公司经营者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应当受其对公司诚信义务的限制。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的几点建议

第一,应当将把反收购的决定权赋予目标公司股东,而不是目标公司经营者,以保障目标公司股东自由转让股份的权利。

第二,鉴于我国目前投资者投资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现状,应当规定目标公司董事就收购向目标公司股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提供有关材料的义务,使目标公司股东能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是否出信售自己股份的决定。

第三,应当允许目标公司经营者在面临收购时寻找收购竞争者的反收购行动,因为只要目标公司经营者对收购竞争者和原收购者保持中立,那么这种寻找“白衣骑士”的反收购行动并没有也不会剥夺目标公司股东就是否接受要约做出决定的权利和机会。相反,还可能为公司股东带来更大的利益。

第四,应当明确目标公司经营者在反收购行动中对目标公股东的诚信义务,因为对公司的诚信义务与对股东的诚信义务毕竟不能等同。目标公司股东做为与收购关系最为密切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利要求目标公司经营者对其负有诚信义务。

第五,应明确目标公司反收购的合法性。反收购事关股东与公司的利益,若不对之加以规范,极易造成对股东利益的损害。鉴于我国已有这方面的先例,说明制定这方面的规定并不会导致立法过于超前而被束之高阁的情况发生。

第六,应明确收购保证金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收购欺诈,保证收购方具有履约能力,并使之在不能履约时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花几年的时间,使上市公司收购制度逐渐完善,这是在21世纪中国证券市场收购兼并行为走向规范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余延满:《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郭锋等译:《证券管理与证券法》,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4.张舫:《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刘澄清:《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透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7.王开国主编:《国外企业收购与兼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符启林:《中国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中外上市公司反收购理论研究 篇7

一、“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公司管理层掌握, 但由于公司管理层并不是公司的实际所有者, 公司管理层为谋求私利会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 对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必要。这种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从而形成公司控制权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即公司的内部治理环境, 是指一套用以支配若干在公司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 (主要指股东) 、董事和管理层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安排。股东通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股东大会, 任命公司董事、监事的方式监督管理层。

外部控制机制即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 它主要包括产品市场、管理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贷款人约束、敌意收购和代理权争夺战。在外部控制机制中, 公司管理层在各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 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和压力以及潜在的职位竞争者会促使管理层勤勉与尽责。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提出在理论界引起很大的争论, 从而引起关于公司收购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讨论。对此学者们观点各异, 有赞同公司收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肯定说, 也有认为公司收购会危害经济发展的否定说。

肯定说认为, 无论是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还是外部控制机制的投票权征集制度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只有公司收购才能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外来者对公司的收购非但不会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 实际上还会给股东带来巨大财富。公司收购能够约束效率低下的管理层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公司收购应当受到鼓励, 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措施应当受到限制。

否定说认为,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并不是那么有效, 公司收购行为不一定促进经济发展。其理由包括:一、根据控制权市场理论, 目标公司应是那些管理效率低下的公司, 但现实情况是, 那些管理卓越的大公司也常常被收购。一些公司为了达到收购竞争对手的目的, 采取发行“垃圾债券”的办法, “小蛇吞大象”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公司收购其它公司并不是为了扩大经营, 而是为了消灭对方或将目标公司倒手出售谋取差价。这些恶意收购行为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还会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二、只有当一个公司股份的价值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时, 外部收购者才能够通过收购获利, 也就是说, 只有一个公司的经营效率低到一定程度, 才能成为收购的对象。这样, 那些经营效率虽然低下, 但又没有低到足以成为收购对象的目标公司经营者就不受这种监督。三、公司收购只是事后监督, 在发起收购之前, 公司经营效率的低下己经给目标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该观点认为, 随着公司的日益庞大, 公司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 同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增加。大公司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影响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对此, 公司法不能置若罔闻。因此, 在关注公司股东利益之外, 应否从法律上规定公司对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便成为公司法立法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法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拓展了公司法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也给公司反收购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突破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坚持的经营者和股东两分法的观点, 将分析对象扩展到公司经营者和股东以外的与公司有关的利益相关者。

根据我国学者的观点, 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反收购立法比较散乱, 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 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l、反收购决定权归属尚未明确

从立法精神上看,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基本上与英国法相似, 反收购权力集中于股东大会, 对管理层反收购行为进行限制。但反收购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反收购决定权的归属, 没有规定目标公司管理层在不损害公司及股东合法权益的情形下是否有权采取反收购的措施。

2、董事会可采取的反收购措施未明确

反收购立法中虽然列举了一些禁止董事实施的反收购措施, 但对其他未列举的反收购措施是否可以实施没有明确规定, 董事会采取反收购措施的权力边界模糊。

3、反收购措施的判断标准缺乏

反收购立法很少直接规定反收购措施, 缺乏明确具体的反收购措施判断标准。从我国现有立法来看, 合法和有效的反收购措施主要体现在资本结构调整、章程条款限制、寻找竞价要约者和诉讼等方面, 而国外流行的毒丸计划、驱鳖剂、白衣骑士等反收购措施未明确规定。

4、反收购措施的制约手段缺失

如果允许目标公司管理层进行反收购, 如何对管理层的反收购行为进行制约?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制约手段?有哪些制约手段?如何采取这些制约手段?对于这些问题, 我国的反收购立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三、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1、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目标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既是传统公司法理论的观点, 也应是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的基本原则。在上市公司反收购中, 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有时互相矛盾和对立的, 管理层采取反收购措施时有可能为了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待遇等私利而出卖公司股东的利益。

2、股东平等原则

股东平等原则是指各股东股权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应给予平等的待遇。同股同权, 这是公司法的基本要求, 在公司收购中同样适用。股东平等原则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完善公司治理, 规范公司管理层与股东的关系, 防止控制股东利用控股地位侵犯小股东的权益。在公司反收购过程中, 小股东由于信息、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缺乏议价能力, 除了用脚投票, 没有更好的防御手段, 其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因此, 必须在反收购中明确股东平等原则, 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3、限制公司董事会权力原则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度下, 董事会拥有着广泛的权力, 在公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权力本身是盲目的、片面的和无极限的, 一言以蔽之, 它具有不法的冲动。董事会作为目标公司的管理层, 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运作, 同时, 又是收购行为的利益受损者, 这种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使各国公司法大多对董事会的权利进行一定限制, 防止董事会滥用权利谋取私利。董事会在收购期间的一切行为应严格受到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的制约。

4、信息披露充分原则

信息披露原则是证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同样应作为反收购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措施应以维护公司股东的利益为目标, 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也是有效的手段。在反收购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股东大会作出正确而有效的决策, 管理层必须向股东大会披露与收购和反收购有关的全部信息。信息披露应体现为两方面:第一, 收购人应将收购意图、收购要约以及与收购有关的信息充分披露给每位股东。第二, 目标公司董事会应向所有受要约人充分披露其对收购要约的意见以及持有该意见的理由, 并披露其对该要约收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这是监督董事会成员的一种方式, 可以有效规范董事行为。

5、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原则

上市公司反收购 篇8

一、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

1. 收购与反收购相关概念。

收购是指购买整个公司或者购买足够多的权益资本以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的行为。反收购是在敌意收购出现之后产生的目标公司为反抗收购企业进行敌意收购的经济行为。最早出现于第四次并购浪潮时期。进行反收购的公司采取防御性反收购措施或者主动性反收购措施来防止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2. 反收购的原因。

收购反收购战中, 当目标公司发现自身股票被其他收购方收购了一定的数量, 控制权发生了部分转移时, 将会面临两种选择即反收购或者接受收购, 可以用非合作博弈论进行分析。A、B两家公司皆有收购 (反收购) 、不收购 (接受收购) 两种策略选择。选择的不同决定两家公司付出的代价不同。

3. 调整资本结构。

调整资本结构策略主要是目标公司通过调整自身的财务杠杆来增强公司的反收购能力。资本结构的变动主要有四种方式:资本结构调整、增加债务、增发股票、回购股票。通过增加负债在总资产中的比重, 使目标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 从而增大收购方进行收购的风险。增发股票则是在债务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稀释敌意收购方的股权, 增加其控制目标公司的难度, 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导致其他股东股权的稀释, 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抵制。回购股票也会增加收购方的收购难度, 充分利用了企业内部的闲置资金, 防止收购方利用其进行融资。

在我国调整资本结构需要经过董事会批准, 股东大会同意才能够进行, 是在我国可行的反收购策略。但是回购股票由于受到公司法的限制, 不能使用。但是在2005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则允许上市公司高管和员工获得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或者股票期权, 不过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公司流通股股数的10%。

二、我国的反收购策略及其案例分析

1. 医药行业背景分析。

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 通过大规模的联合与兼并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 建立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 扩大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使得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对手变得空前强大。国内市场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 使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

我国的医药行业如果想要做大做强, 就需要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 使得行业内的资产重组迅速发展, 获取规模效益。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医药制造企业2002年为3681家, 大多数企业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产业集中度明显较低, 与国际医药行业相比差距很大。世界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CR10已经由1993年的25%上升到了2002年的50%, 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CR10高达96%。而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CR10还不足25%。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经济规模和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并购重组能够带来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 尤其是营销和研发的规模效益。

与此同时, 国家处于国计民生的考虑, 将医药行业列为国家政策支持并购重组的主要行业之一。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医药行业发展方向, 就是培养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 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格局;“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八大行业为重点, 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 提高产业集中度。因此医药行业在长期内都是我国重点扶持的产业。

2. 丽珠集团反收购背景简析。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3.06亿元, 是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丽珠集团于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 成为全国医药行业首家A、B股上市的公司。

丽珠集团在医药行业的成绩有目共睹, 特别在消化道用药, 心脑血管用药和抗感染用药三大优势领域成为全中国的领导者, 并具国际竞争力, 同时, 实现客户最高满意度、股东福利最大化和员工福利最大化。

丽珠集团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强而且持续, 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都显示了丽珠作为一个潜力股的特质。资本结构属于医药业中的平均水平, 没有风险过大的担保项目, 属于稳健的财务杠杆企业。

与此同时, 丽珠集团的股权结构却非常特别。丽珠集团有接近77%的流通股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也就是大量的散户持股, 股权结构分散。只需要持有数量较少的股份就可以成为控股股东。因此第一大股东中国光大持股不足15%就取得了公司话语权。

丽珠作为一个现金流量稳定为正, 且经营良好无重大负债风险的企业, 由于股权过于分散, 很容易成为其他企业进行并购的目标。再加上2002年又是丽珠股价走势偏弱的时期, 很容易让别的恶意收购者在二级市场上囤积大量股票。

三、收购与反收购的辩证反思

收购的存在有其独特意义。首先收购能够重新整合社会资源, 淘汰掉在竞争中不能够有效利用手头资源的企业或管理者, 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其次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实力, 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 获得规模效应。

对中国的现实来讲,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中国的企业要直接面对全球金融环境的考验。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中小外贸企业之殇更是让人认识到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性。中小企业如何做大做强, 如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减省成本、提高效率, 这些问题都是兼并收购能够解决的。

但是有些投机者为了取得买卖差价短期利益的收购却会打断企业原本的发展秩序, 导致生产的中断甚至停滞。而且由于收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 收购方很可能为了偿还债务而变卖目标公司的一些核心资产。等到这些投机者谋取到暴利离场时, 目标公司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因此管理层有时候拒绝某些收购者的收购要约。采取一些措施来抵制收购行为, 防止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反收购有其合理性, 却不能被随意滥用。特别是在我国, 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已经完成, 但代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国情下, 滥用反收购无疑是给不负责任的管理层撑起了一把遮风避雨的大伞。监管部门应当更加警惕。

四、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五道防线

1.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公司的股价是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表现。经营业绩欠佳、不被市场看好股价偏低的公司很容易成为被收购的对象。因此企业要提升硬实力, 做好基本功。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 才不会担心总成为其他企业收购的对象。即使面对敌意收购, 业绩良好的公司由于拥有卓越的品牌, 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流和丰富的融资渠道也能够从容地开展反收购措施。

2. 股票预警系统。

由于我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全流通, 为进行二级市场上的收购提供了基础。因此股权较为分散的企业就应当实时留意自身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情况, 对大量的买进卖出都应当格外留意, 做好反收购的准备。

3. 董事会章程。

修改董事会章程是反收购策略中成本较小也运用最广泛的方法, 虽然修改章程无法抵制意志坚定的收购者, 却可以放缓收购者控制公司的步伐。董事会成员轮换安排可以延长收购公司更换目标公司董事会成员的时间, 使得收购企业实际控制目标公司经营决策权的速度放缓。

4. 友好企业互相持股。

友好企业相互持股可以增加恶意收购者难度和成本, 因此相对不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攻击的目标。当遭遇敌意收购时, 友好企业将继续持有目标公司股票或者与敌意收购者竞价提高收购价格增加收购成本, 从而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

5. 降落伞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

上市公司反收购 篇9

一、持股披露

持股披露一般又称为“举牌”, 当上市公司被收购时, 无论投资者采取何种收购方式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同时不得再买卖该公司股票的制度。按照《证券法》规定, 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 投资者的持股披露义务并不因采取的收购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只要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5%的比例时 (1) , 就得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 或者说, 持股披露是成功收购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前置程序。

(一) 持股披露的特征

从《证券法》的规定来看, 持股披露具有如下特征:

(1) 持股披露是投资者持股达到法定比例后依法履行的义务, 如果没有达到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的比例, 则无须进行持股披露。

(2) 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至30%时, 持股人处于投资者的法律地位, 被称为投资者。其所以如此, 就在于持股人是否收购上市公司的意图还不是非常清晰, 或者说, 作为一般投资者出于炒股目的也可能持有该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份。持股达到30%以上时, 持股人则处于收购人的法律地位, 被称为收购人。

(3) 持股披露是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至收购完成整个期间的义务, 这也就意味着, 持股人必须履行该义务, 持股人的法律地位和收购方式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二) 持股披露的具体内容

根据《证券法》第86条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持股披露的内容包括:

(1) 当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5%之后, 其应在3日内向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提交该事实的书面说明报告, 并予以公告。与此同时, 投资者无法再次购入或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2) 达到上市公司5%持股比例的投资者和一致行动人, 在该股份在买卖超过5%的比例, 必须及时向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提交报告, 抄报的同时在规定的期间内内, 投资者无法再次购入或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3) 上司公司做出的书面报告以及公告, 应该包括:首先, 持股人的名称和住所;其次, 持有股票的名称和数额;最后, 达到法定持股比例的日期。

依据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 投资者所拥有的上司公司权益由所持经登记的和未经登记但有表决权的股份组成之 (在这里, 投资者和他人共同拥有的权益必须合并计算) 。同时, 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 合并权益的投资者通过其他手段, 诸如执行法院裁定、行政划拨、继承或赠予等方式, 股份变动达到法定比例之后, 必须履行想相关机构报告的义务, 并予以公告, 并且应办理登记过户的手续。

二、要约收购制度

该制度是为了达到收购人兼并或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 公开的向上市公司股东发送要约, 提出收购该公司股东的部分或全部的股份。一定程度上, 要约收购是最为复杂的收购形式, 这是也是《证券法》第四章主要规制的内容。要约收购可以分为自愿要约收购和强制要约收购两种形式。

(一) 自愿要约收购

我国现行《证券法》没有对自愿要约收购形式和内容做出明确的直接的规定, 但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3条则规定了投资者可以自愿选择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 (1) 。一般来说, 自愿要约是一项权利, 只要按照法定程序, 任何人在有充足的资金能力情况下, 都可选择适当时候发出部分或全部要约。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来看, 自愿要约收购具有如下特征:

(1) 收购人发出要约没有强制持股比例的限制。该要约并不以持有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为前提, 收购人对目标公司在任何持股比例下 (甚至还没有持有目标公司股票) 都可以对其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只是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5条规定, 要约“预定收购的股份比例均不得低于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

(2) 自愿要约收购中, 由于持股人的收购目的在要约中已经载明 (即收购目标公司) , 因而无论持股人对目标公司的持股比例为多少, 均具有收购人的法律地位。

(3) 无论收购人在何种持股比例下发出收购要约, 均需要按照《证券法》有关规定进行持股披露, 即持有目标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5%的比例时, 就应当履行“举牌”程序。

(二) 强制要约收购

所谓强制要约收购, 则是指已持有上市公司30%的股份时, 若收购人继续增加其持有的股份, 则该行为就被视为收购行为;在没有取得中国证监会相关的要约豁免时, 收购人必须以公开要约的方式来完成收购。根据我国《证券法》第88条的内容, 投资者与他人共同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30%的, 如果继续进行收购的话, 那么必须依法全部股东提出收购股份的要约。不难发现, 强制要约收购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强制要约收购以持有目标公司股份达到30%的比例为前提, 而无论此前是采取何种收购方式, 也无论收购人主观上是否以收购上市公司为目的, 只要持股达到该比例的, 如果要继续加持的, 那么应依法向该公司的股东提出收购其股份的要求, 此时收购人依法发出要约, 就成为收购人负有的一项法定义务。

(2) 一旦进入强制要约收购, 持股人就具有收购人的法律地位, 继续增加持有该上市公司的股份就视为对目标公司的收购, 而在达到一定比例之前, 除了自愿要约收购的情形外, 持股人只是具有投资者的地位。

(3) 强制要约收购发出的要约, 包括其期限、收购价格、收购数量及其他规定事项等, 与自愿要约收购发出的要约, 法律规定都是一致的。《上市公司收购办法》第29条对要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对于要约收购的期限, 《上市公司收购办法》第37条做出了相关规定, 要约的收购期限不得超过60天, 并且不能少于30天。

(4) 转变为法定义务的要约收购, 如果能获得中国证监会的豁免, 那么该要约收购就可以转为协议收购的形式。

(三) 收购要约

收购人不论采取自愿要约收购抑或强制要约收购, 都应向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收购要约是收购过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都对其形式、内容、公告、效力、期限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1) 收购要约的内容。根据《证券法》第89条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8条、第29条规定, 收购要约包括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财务顾问专业意见和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三种文件, 其中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是最重要的文件。

(2) 收购要约的形式。正如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3条所指出的, 收购要约分为全面要约和部分要约两种形式。全面要约要买足“两个全部”——即发出收购要约内容为全部股东的全部股份, 而部分要约则是向目标公司的全部股东发出收购其所持部分股份的要约。

(3) 收购要约发出的期间。依据《证券法》第89条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8条, 收购人在发出收购要约前, 须向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 在报送的同时对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摘要做出提示性公告;在报送之日起15日内, 只要中国证监会对该报告书所披露的相关内容无异议的, 可以进行公告。但如果证监会发现该报告书与法律法规不相符的, 应告知收购人。那么, 收购人就不得公告其要约。由此观之, 收购要约发出的时间应当是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正式公告的时间。

(4) 收购要约对收购人的限制。作为一种合同要约, 一旦承诺则对收购人产生效力。因此, 收购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要约。在此问题上各国法律规定有所不同。在英国, 根据《公司收购与合并法典》的规定, 收购的有效期至少为21天。而在美国, 依据《威廉姆斯法案》的规定, 收购期限至少为20日。欧盟则在“公司法第13号指令”中规定, 该时间为四个星期。但是在我国, 《证券法》第90条第2款里规定, 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少于30天而不多余60天。在要约期限内, 根据《证券法》第91条和第93条的规定, 首先, 收购人不得在承诺期限内人撤销该次要约。其次, 收购人如果需要进行变更的, 必须事先向国务院监督机构等机关提交报告申请, 经批准后始能予以公示。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40条则指出期限届满前15日内, 收购人不得变更收购要约。最后, 收购人不能在收购期限内出售或收购约定之外的股票。

(5) 收购要约价格。收购要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其价格。正因为价格是上市公司股东与收购人利益的重要体现, 所以各国立法均重视价格的定价及其计算、支付方法等内容, 具体表现为价格自由和价格法定主义。不难发现, 目前我国对定价采取了较灵活的立法路径——既非自由定价主义, 也非简单的价格法定的规定。 (1) 我国仅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价格定价的方法, 即收购人的要约价格不得低于同类股票在收购人提示性收购公告中6个月内已支付的最高价格。如低于该公告日的前一个月交易日的同类股票的日加权平均价格平均值, 那么收购人有权对就该种股票前6个月的一切交易情况进行评估。

(6) 收购要约支付方式。《证券法》对收购要约支付方式也未做出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6条规定, 收购人可采取现金、证券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支付相应价款。同时第27条又规定, 如有存在收购人发出的全面要约以终止上市公司上市地位为目的, 或者向证监会发出的全面要约未取得豁免, 则该要约应该以现金方式支付。如果以可以转让的证券来支付收购价款的, 收购人必须提供现金支付的方式供被收购人选择。

(四) “预受要约”和承诺

上市公司收购作为股票买卖行为, 合同的要约和承诺则是必经过程。在此, 必须厘清什么是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受要约人表示承诺的标志。

值得指出,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承诺与一般合同的承诺是有区别的, 在此上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在美国,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4条第4款第7项的相关规定, 当承诺发生后, 要约人在收购开始60天之后仍未支付承诺的相应价金, 则收要约人有权在该60天以后的任意时间内撤回向要约人已交付的股票。由此可见, 美国的做法是赋予受要约人在做出承诺后一定时间内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这一做法可以保证受要约人在获悉更全面的信息之后进行第二次评估要约, 可以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受要约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收购双方的公平公正。虽然我们注意到, 我国《证券法》没有在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承诺方面做出任何具体规定, 只有《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预受要约”制度, 但是却与美国的做法有相似之处。预受要约就是指受在要约收购期限内到要约不可撤回这段时间内, 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并不构成承诺。与美国做法不同的是, 既然不构成承诺, 收购合同就没有成立, 也就无须解除合同了。但又正是由于“预受要约”不构成承诺, 就意味着在合同成立受要约人还可以撤回“预受要约”。因此, 我国的“预受要约”制度实际上是赋予了受要约人在承诺构成之前可以撤回自己意思表示 (即反悔) 的权利。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42条规定, 我国要约收购的期限可以划分为两个时间段, 一为“预受要约可撤回”阶段;二为“预受要约不可撤回”阶段。在前一个时间段中, 受要约人做出的同意接受要约的意思表示不构成合同法上的“承诺”, 只能被称为“预受要约”。预受要约人在收购期限届满3个交易日之前, 可以办理撤回手续。根据预受要约人的申请,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可解除对该股票的临时保管权。但此后受要约人做出的“预受要约”在规定期限内就转变为不可撤回的意思表示, 即构成合同法上的承诺;承诺一经做出, 收购人与受要约人的股票买卖合同就正式成立。

(五) 履行合同

收购合同成立之后, 收购双方均受合同约定的约束。收购人应当依约接受受要约人交付的股份, 并支付相应价款;而就受要约人而言, 承诺后就负有按期交付股票的义务。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收购要约的两种基本形式为全部和部分要约。如果双方约定为部分要约, 那么在向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的要约之后, 实践中难免出现受要约人承诺出售的股份数额溢出的情况。面对这种现实, 《证券法》第88条第2款强调如果法硕被收购公司股东承诺出售的股份溢出的情况, 则收购人根据实际情况应按实际比例进行收购。而且《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43条进一步规定, 当要约约定购买的股份数量超过预定收购数量时, 收购人的收购应当按照同等比例进行;若以终止该公司上市地位为目的而收购的, 收购人应当按照约定条件收购预售的全部股份;发出全面要约但未取得豁免的, 收购人也应收购该公司股东预售的全部股份。

除此之外, 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78条的规定, 要约期限届满之后, 如收购人违反约定义务的, 则自违约之日起3年内, 收购人不得再次有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

摘要:上市公司收购是《证券法》的重要内容,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收购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公司上市收购过程中涉及对其所持股披露的时间和内容等制度;而要约收购制度包括自愿要约收购、强制要约收购、收购要约、“预受要约”和承诺、履行合同等相关内容等。

关键词:上市公司,持股披露,要约收购,协议收购,间接收购

参考文献

[1]陈忠谦.上市公司收购[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美]戴尔.奥斯.兼并和收购 (美国法精要.影印本)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3]王保树.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 (21世纪商法论坛) [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5.

[4]郑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 (国际金融法论丛)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 (法律科学文库)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透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上市公司的增发收购 篇10

上市公司增发的股权收购可以使公司产生魔术效应,充分发挥资本的魔力,这是上市公司的一大优势。这种魔术效应的产生和房地产的示范性定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魔术效应在房地产公司的重组合并中却难以显现。这是因为房地产公司是重资产公司,其资产主要体现在土地、库存商品及未完工商品上,这些资产在合并日均需按公允价值重估入账。这也就意味着其将来并不能为合并公司带来过高的账面收益。这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有明确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从中取得的被购买方除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各项资产(不仅限于被购买方原已确认的资产),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单独予以确认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不过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管并不是很清楚其中的意义。其实这正是近几年来资本喜好并追逐轻资产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

房地产公司作为收购标的,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其拥有的土地、未开发完成的项目以及库存商品等资产上,其他均是浮云。而这些资产在合并时,均需按公允价值重估入账。

例、A1、B1均为房地产公司,A1为收购方、B1为被收购方,双方资料如下:

B1主要资产为一块土地,基于市场风险,其股东不欲开发,拟将公司整体转让。

A1公司最终与对方B1公司股东达成收购协议,双方协商后确定:A1公司按公允价值16000万元收购B1公司。

A1公司仍然按照上述A1公司收购B1公司的方式,增发股份收购B1公司,其结果会怎样呢?

1、增发股份

根据上述协议,A1公司需要支付对方的收购对价为16000万元,A1公司最终以8元价格增发2000万股,增发股本16000万元。

则增发后的A1公司财务状况如右表。

2、支付对价

按照协议,A1公司支付对价16000万元。这是B1公司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16000万元超过账面价值4500万元部分将会全部体现在合并报表的资产里。

3、合并报表

完成收购后,B1公司成为上市公司A1公司所属的全资子公司,其报表同样需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在收购日A1公司合并B1公司后,发生了以下大的变化。

1)资产负债合并

资产负债合并后,净资产增加11500万元,正是土地增值部分计入资产所致。合并报表时候需要相互抵消,其合并抵消分录为:

2)损益合并

B1公司当下并无收益,合并后损益无任何变化,当下上市公司合并利润肯定被增发股份摊薄。当然,B1公司的土地在后期开发销售后还是会形成收益的,只是由于土地的公允价值都已在账面体现,后期均将计入开发成本。后期开发形成的收益也只是正常的损益,且是短期性的。因为具体的开发项目并不是可以给开发公司带来持续性收益,而股本发行之后的摊薄效应却是持续存在。

“换股”收购“破净”公司 篇11

“破净”公司成为新的并购对象

“破净”公司在海外曾经引发收购风暴。日本股市在十多年的熊市里,2002年近六成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广东“美的”曾趁此机会及时收购日本三洋的部分业务,并从中获得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不同公司净资产的含金量是不同的,既有高效的净资产,也有无效甚至负效的净资产。有很多公司的净资产被低估,如果重新核算,则净资产将大幅上升。比如去年以来股价涨幅巨大的“贵州茅台”、“张裕”等品牌企业,商誉作为很大的一块无形资产,往往并没有体现在公司账面资产之中。2004年4月有机构评估“贵州茅台”的品牌价值约200亿元,而当时贵州茅台的总市值仅110亿元左右,资产被低估相当明显。之后,“贵州茅台”出现了大幅上涨,现在总市值已达200多亿元。类似现象还存在于其它民族品牌之上,比如“云南白药”、“同仁堂”等。

四类公司目前并购机会大

“破净+低控股+G股(已经完成股改的公司)”在破净公司中,尤其是那些已经通过股改的G公司,或者那些已经通过交易所审核的准G公司,都属于全流通股,收购的不确定性较小。比如,“G凯诺科技”、“G中孚实业”、“电广传媒”(准G股)等。

“破净+低控股+含B股”这些公司中的B股股价明显低于A股股价,从B股下手更为容易。比如,“茉织华”、“沙隆达”、“深康佳A”等。

“破净+低控股+资源类”电力、能源、金属行业等一直是民营企业非常想进入的产业。比如,“天发石油”、“吉电股份”、“韶能股份”、“兰州铝业”等。

“破净+低控股+低负债”这些公司属于收购价值较高的企业,可以同行业收购,也可以以净壳重组。进行资产置换、支付对价后,收购方有望再融资,同时资产置换享受二级市场增值收益。比如“粤宏远”、“山推股份”、“罗牛山”、“长城信息”、“宝商集团”、“明天科技”、“青山纸业”、“两面针”、“西水股份”、“荣华实业”、“敦煌种业”等。

换股可能成为重要的并购手段

对于现金流普遍缺乏的国内公司来说,换股或许将成为主要的收购手段之一。相较于现金并购,换股有很多优点,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合理避税、并购不受规模限制、避免短期大量现金流出的压力、降低收购风险等等。在发达国家,并购过程中换股交易已成趋势,在同行业的并购中尤为明显。

中国关于跨境换股有关规定正在快速完善之中,由商务部起草的《关于企业跨境换股的规定》有望在近期出台。全流通时代来临后,证券市场的定价水平接近国际成熟市场水平,股价越来越能够反映公司的投资价值。不远的将来跨境换股将是并购中的重要手段。

跨境换股合并中最关键的是合并双方的折股比例的确定,须在对合并双方的股权价值都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双方公司的相对价值确定合并中的折股比例。

海外上市企业明年10月起或大量收购

根据现有规定,上市公司股改通过后,非流通股东1年内减持比例不能超过5%,2年内不能超过10%。预计明年10月份以后,中国二级市场的收购大戏将开演。那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由于没有再融资的限制,将充当最好的收购方。比如,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有着强烈的欲望转主板,把好的中国项目、中国企业装入他们在海外的上市公司以提升业绩。

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制度探讨 篇12

要约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市场中发展的时限还不长, 根据过往的数次要约收购的经验, 要约收购在我国证券市场推行中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通常有较大的失败风险。在西方发到国家成熟的证券资本市场中, 要约收购是一种主流的收购方式, 协议收购限于不够公开、公平、透明, 而未在上述市场中流行。发达成熟的证券市场能够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提供法律法规、经验等多方面的支持。本文将从我国要约收购的特点, 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实践, 以及对要约收购立法的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特征

(一) 价格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 我国要约收购针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采取了不同的定价模式。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 实现了同股同权, 也就是要约收购的价格不再区分上市和非上市公司, 还规定了要约收购的定价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 一旦定价的价格不再满足该事先确定的条件, 则需要重新进行合理性分析。

(二) 要约种类

1. 主动要约和强制要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要约收购可分为强制和主动两种类型。当要约发出者在要约发出之前持有的标的公司股份不超过三成, 即为主动型要约。强制性要约则是指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 就必然引起收购要约的发出的要约行为。

2. 部分要约和全面要约

根据要约发出者要约内容是否计划持有标的公司的全部股份, 可以将要约分为部分要约和全面要约。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流通股份有着比例上的限制要求, 因此, 如果要约发出者最终实际持有了该标的公司的全部股份, 则极有可能引发标的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

三、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现状

根据有关机构的调查, 自2011年截止至2014年10月, 我国资本市场共触发要约两百多起。其中通过证券交易所采用股票增值的方式的要约收购事件约10起, , 由于法院判决所引起的执行案件数起, 其他触发要约收购的大多采用了协议收购的模式, 但最终上述全部两百多起收购中, , 没有一个成功完成要约收购的案例。但是经过分析, 可以明显的发现, 主动发起要约收购的事件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 这说明要约收购开始日益为我国的资产市场所接受。另外, 由于我国要约收购受到行政部门的各种行政审批程序的限制, 往往容易在某一项审批程序中拖延迟滞, 并最终导致要约收购的失败。在另外一方面, 我国的证券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还不具备完善的制度促进要约收购的顺利实施。这主要表现在要约发出者发出要约时, 容易导致标的上市公司股价飙升, 最终由于要约收购的价格让要约发出者无法承受而流产。另外, 投资者在进行要约收购时, 要避免触发收购持股比例30%的红线, 根据国家有关证券法律法规, 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30%时, 继续收购的, 应当履行向被收购公司发出全部收购或者部分收购的要约。该固定存在较大的缺陷, 不利于要约收购的实施, 抑制了市场开展要约收购的积极性。

四、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法律方面的建议

(一) 明确要约收购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应当在立法层面明确要约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 避免法律层面的漏洞长期存在。例如, 针对要约期限届满之后, 当要约发出者收购标的公司的发行股份未超过5%时, 应当如何操作进行明确。也就是此时从法律层面上来说, 要约是否已经成功, 或者失败。如果失败是否意味着合同未订立, 或者合同未履行, 此时要约发出者收购的股票是否应当按照收购价格退还给原有持股人。如果视作成功, 则立法依据在哪里, 又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此时如果能够允许已收购股票给原有持股人, 则和强制收购的理论相悖。另外, 对于收购持股比例达到30%时有关规定, 应当通过立法予以修改、完善, 促进要约收购方式的发展。

(二) 明确保护标的上市公司的原则

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有必要在法律层面明确保护标的上市公司的原则, 在时间、途径、程序、内容等方面对标的上市公司予以特殊的保护。一是要约过程中的要约条件要趋于严格, 二是变更的要约不应当仅仅适用于特定的被要约人。

(三) 建立健全要约收购监督法律机制

我国要约收购法律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现行证券法律法规应当予以完善。在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监管机制的基础上, 合理利用监管手段, 充分运用监管资源, 实现监管机制的有效性、公平性, 加强监管的透明度, 降低监管的成本, 提高监管的成效。一是监督标的公司忠实履行相关义务, 二是有效地利用证监会有关监督委员会的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 要约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中一项较为重要的方式, 具有公开、公平等特征。目前, 我国的收购市场仍然以协议收购为主流, 但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要约收购必然成为收购的主流方式。因此, 有必要从立法层面完善要约收购的法律法规, 严格规范要约收购的程序。

摘要:根据我国证券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可以采取要约收购的方式, 对标的上市公司进行收购。长期以来, 由于证券市场还不够开放完善, 投资方通常采取协议收购的方式对标的上市公司进行收购活动。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繁荣, 要约收购也将越来越在上市公司收购的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客观实际, 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制度进行挖掘并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1]章维加.被要约收购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长期绩效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9.

上一篇:内审问题下一篇:锚杆(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