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2024-12-08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精选11篇)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修养, 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一张文凭, 而是能力和素质兼具, 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 要始终坚持和拥护党的方针路线

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我国国情,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拥有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 对于错误思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2. 思想政治教育要推进大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 拉进社会与学校人生价值观念的距离

在思想上, 要有创新意识, 敢于进取。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交际行为的基本能力。

3. 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行事作风

不能够好高骛远, 要踏实肯干, 诚恳守信。具备必须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优良典范。

形势政策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明路线。所以, 想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实施形势政策教育势在必行。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状况主流是正确的, 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体上还不够理想, 还没有完全达到教学所需要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缺乏足够认识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

2. 师资队伍不稳定, 授课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授课教师往往发展方向不明确, 实际待遇偏低, 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 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不明确, 缺乏具体的刚性制度, 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专职教师在职培训脱节或缺失, 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 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而更多的是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进行兼职教学, 精力的分散导致授课的水平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3.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长期以来,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 基本都是教师讲解的传统模式,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 套话较多, 案例较少, 在教法设计上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过多, 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4. 缺乏统一教材

表现在与政策出台、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 由于教材的滞后,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 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最后导致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思路

形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紧随时代的步伐, 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 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以及各项重要方针政策, 关注社会民生的敏感话题, 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观察社会, 了解社会。

在组织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不断吸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材料, 同时应对国内形势与国际的大环境相结合, 对难点及疑点进行认真剖析。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 还应用信息手段对既得的消息尽快传播给学生, 扎实并客观地进行阐述, 切实做到“以事明理, 以理论事”, 使内容与时俱进, 时刻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培养学生的时事嗅觉, 引导学生正确人事形势中的各种关系, 防止认识的片面性及表面化;同时, 形势教育常常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所以应培养学生快速对形势了解以及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拓学生的事业, 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介绍与命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力求做到生动活泼, 史料翔实, 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 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所完善。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学生以马克思理论对事物及形势进行本质上的剖析, 抓住主要矛盾, 专注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 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同样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应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剑敏, 田鸿雁, 申晓英.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 (1) .

[2]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6) .

[3]丁冬汉.“专题研讨—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0 (5) .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2

一、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1、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大革命时期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将农民的利益与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22年党的二大首次提出要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第一次把农民运动提高到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高度来认识。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声疾呼:农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贫农问题,贫农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土地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要立刻实行的问题”。

真正使共产党人切实感受到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还是在井冈山斗争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1928年,根据地制定《井冈山土地法》,打土豪、分田地,从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上确立了农民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中心地位。在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一方面领导武装斗争,另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像宁冈调查、永新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30年10月底至11月初的兴国调查,毛泽东借此对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和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初步制定了一条符合现实情况的土地革命路线,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对彻底摧毁农村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使广大农民将自己的前途与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力支持革命政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以减租减息为重点,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制定后,农村政策转变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减租减息的基本政策。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绥米地区发布减租减息布告,这是抗日根据地政府最早颁布的减租减息条例。1942年1月中央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了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一,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因此,要扶助农民,实行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第二,承认大多数地主是有抗日要求的,因此,减轻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于那些坚决不愿改悔的汉奸分子,才采取消灭其封建剥削的政策。第三,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实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富农是农村的资产阶级,是抗日与生产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富农和一部分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的地主(即经营地主),租息要减,同时也要向政府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斗争削弱了封建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了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以土地改革为重点,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抗战胜利后,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反奸清算斗争,没收、分配日伪土地,对地主继续减租减息。内战全面爆发后,为了支持农民的革命行动,打击地主豪绅,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解放区采取多种方式没收地主土地,向耕者有其田的新阶段过渡。1947年7—9月中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土改前的债务;第二,建立群众机构,实行乡村农民大会制度,各级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构;第三,保护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在全国消灭封建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正像毛泽东指出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将爱护农民利益贯穿于革命的全过程,建立军民鱼水关系,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从秋收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非常注意革命军队的群众纪律问题,时刻教育广大指战员要自觉维护群众利益,注意爱护群众财物,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1928年,工农革命军抵达湖南沙田,毛泽东根据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首次完整地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红四军进军赣南时进一步补充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动准则。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将爱护农民利益贯穿于革命的全过程,才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也正是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才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成立初期以除旧布新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一是围绕土改运动,派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二是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在农村学校中废除反动课程,创办农民速成学校。在农村认真宣传、贯彻《婚姻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建设结合,效果十分显著。三是围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三大改造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曲折前进。一是为实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对农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1年3月,党中央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总结了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提出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二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在农村进行“四清”运动。三是为提倡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发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对中国现代农业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遭受严重挫折,大搞形式主义,“左”倾思想泛滥。这一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种复杂的局面中,发展与挫折同在,经验与教训交叉。

3、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从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号角。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198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和1982-1986年5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在全国推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的做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要求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坚持“以粮为纲”的发展方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刻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丰富了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拓宽了农业领域,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1978年以来,党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支持保护政策。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基本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国家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框架。一是调整农产品价格,逐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提出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工农产品的比价,放开农产品市场,把农产品市场交换自主权还给农民。到1998年,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已接近市场水平,同时建立起重点粮食品种价格保护制度,通过实施超购加价和奖售政策,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从开始逐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通过规范税费管理、实行税费合一,到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三是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来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政策,根据市场需求推出针对生猪生产、奶业、油料生产等补贴政策。四是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1986年国务院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国家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农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以来,贫困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之集中、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多,前所未有。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拓宽生产门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由农业内部扩展到农业外部,由第一产业扩展到二、三产业,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产值,标志着乡镇企业已真正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对“三农”的支持带动作用,开创了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统筹城乡发展,帮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至2011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8个一号文件,通过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不仅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还系统地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思路与实现路径。党在农村的政策既重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又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既重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关心农村社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七千多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两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是我们党继“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新农村建设等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之后,针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指导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1、始终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

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赢得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用千千万万农民的车轮子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蒋家王朝。

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把解决好农民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明确将农业定位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江泽民同志提出把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到全局性、国际性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多次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历史经验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党的土改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近几年农业连续7年增产是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农民问题,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2、始终把党的中心任务与农村思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是为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的。当然,这种服务是围绕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体现出来,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土地革命时期,围绕宣传党的纲领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为重点;抗日战争时期,围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围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总任务,明确提出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总任务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农民尽快消除旧社会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好思想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总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随之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地开展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活的灵魂。

3、始终把解决好土地问题作为农村工作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开展农村工作的主要武器就是推翻封建统治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土地问题。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又是首先从改革土地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目前,完善现行农地政策,推进农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为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4、贯彻党的农村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要“两手抓”

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党在农村的政治主张和土地政策,爱护农民利益,建立军民鱼水关系,使农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党,以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向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践证明,党的农村政策方向正确,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就有说服力,就能够凝聚人心和力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政策落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5、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农村工作的动力源泉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亿万农民在农业农村第一线,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农村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选择,总结农民的创造,才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机跨区收割作业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的新鲜事物。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是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三、做好新时期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代表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紧紧地和中国贫苦大众站在一起,正是党的政治纲领和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近几年我国农业连续增产,从根本上说,是党中央持续加强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提出的基本方针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而受到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政策是否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否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需求,直接影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打出“家庭联产承包好”的巨幅标语,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免除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发自内心感谢党中央。通过党的政策把党对广大农民的感情传递到农民的心坎上,就能激发广大农民对党的感情,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3、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党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先感受到这些问题的是广大农民,他们往往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进行的新探索。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农业现代化与土地家庭经营的矛盾、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等问题,不少地方农民已经在探索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从基层的实践中寻找答案,尤其是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从政策上找原因,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我们要以满腔热情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把基层和农民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总结出来,正确指导和推进农村的改革,带领广大农民创造美好的生活。

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相结合经济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能否给农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决定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至关乎他们的政治取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农村工作的中心,把富裕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减负,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大力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村级民主选举、一事一议、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制度,改善和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利。农村教育、养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进一步增进了农民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5、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文化条件等众多因素,限制了农民的文化、视野和观念;千百年遗留下的封建意识、小农意识等根深蒂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农民,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特点,围绕实施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倡导勤劳、互助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6、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力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国家政策方针;教育方法

要做好对学生的国家政策教学,教师首先要深刻了解我国的国家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一、借助生活场景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这么一个错误观念:他们会认为国家政策并不是他们需要去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家长需要去了解的,与他们无关。也正是因为学生存在这样的观点,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要落实好国家政策的教学,就要吸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场景进行导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以下生活场景:

现在许多家长都在用苹果电脑以及苹果手机。

通过列举这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就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满了外国的生活用品,甚至会有部分学生只钟情于国外品牌,在清朝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现“对外开放”的呢?通过引入这样的生活场景,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借助生活例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進行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所学政策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在学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现场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以下这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一共有多少兄弟姐妹?你们的家长又有多少兄弟姐妹?通过对比,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计划生育”国策的认识了。

三、开展辩论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基本国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对基本国策的进一步体会,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开展辩论会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就可以开展以下辩论会:

正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的经济将会得到很大发展。

反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的经济风险将会大大提高。

决定论题后,教师就要对全班进行分组,平均将全班分为两组,一组代表正方,一组代表反方。通过辩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全面认识。

因此,本文阐述了三个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国家政策教学的办法,希望各位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做好相应的国家政策教学,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参考文献:

钟少玲.基于学业评价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有效复习方式初探:以《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复习为例[J].新课程:上,2011(1):65-66.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贯彻落实,执行,经验,探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4]16号, 以下简称16号文件) 颁布后,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 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学生党团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现了新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如此成效, 与一系列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密不可分。总结16号文件颁布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上而下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动员, 着力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浓厚氛围

政策执行, 需要进行政策宣传。只有通过政策宣传, 让人们对政策的意图、意义、目标、措施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在思想认识上真正重视起来, 才能使人们积极实施政策执行。16号文件颁布后,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一条重要经验, 就是自上而下大张旗鼓地进行政策宣传动员, 着力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浓厚氛围, 形成一股气势, 使执行者不敢怠慢, 积极主动地推进政策执行。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推动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中央专门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 (1) 在教育部门, 16号文件下发后, 立即有计划地组

织声势浩大的宣传动员活动。教育部及时发出《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通知》,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学习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还与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组织一起编写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等学习资料。印发了《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将《宣讲提纲》发至院系 (部、处、室) , 做到师生员工人手一册, 认真组织学习, 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高潮, 并将学习情况及时报教育部。各地各高校纷纷按照要求, 制订学习计划, 通过中心组学习、座谈会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 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学习贯彻活动。

为配合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也大力进行了宣传报道。新华社及时播发了16号文件的新闻通稿, 《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予以转发, 并配发社论或评论员文章, 同时刊发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负责同志就学习贯彻落实16号文件的答记者问。新华网还与教育部联合举办了网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 有效地推动了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二、制定系列配套文件, 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政策执行, 需要有衔接配套的政策体系支持。不仅新老政策要衔接配套, 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各领域各部门之间的政策、主体政策与具体实施细则之间都要衔接配套, 形成一个有助于政策执行的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16号文件颁布后, 有关部门为全面贯彻文件精神, 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政策配套工作。

首先, 深入实际调研, 开展专题研究。配套政策的制定不是主观随意的, 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为此, 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分别就教育教学、学科教材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党建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 了解情况分析问题, 为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作准备。

其次, 制定系列配套文件。16号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主要方面都提出要相应要求, 内容系统全面, 需要进行全面的政策配套。为全面落实16号文件基本精神, 中宣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分别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管理的通知、关于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等17份相关分配套文件, 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为全面落实16号文件精神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再次、注重政策衔接。政策衔接, 包括上下级政策衔接、新老政策衔接、主政策与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衔接、政策要求与各项保障措施的衔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检查的衔接等内容。16号文件下发后, 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各省市自治区又根据中央和中宣部、教育部文件精神制定了本地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形成中央、部委、省市自治区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三级衔接的配套政策, 做到逐级推动, 层层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同时, 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对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课程基本内容、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不仅对新老课程设置过渡作了具体安排, 实现新老政策的顺利过渡, 也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科建设、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等配套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后又陆续出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出版使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和攻读学位等方面的文件, 对经费投入、课程建设标准、评估检查等都提出了相应要求, 各省市自治区也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本地配套文件, 形成各项政策协调配套、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政策体系。

三、重视组织准备工作,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领导责任

周密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政策的有效执行, 需要对相关执行机构和领导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做到各负其责, 分工实施。16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胡锦涛也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在此基础上, 16号文件还进一步对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单位和领导提出具体工作职责要求。要求教育部要对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负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 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 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校长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工作结合起来, 同时部署, 同时检查, 同时评估。

在16号文件周密的组织部署下,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迅速行动起来, 建立和健全相关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教育部成立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纷纷成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 教育部门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主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制。各高校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编制, 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组织准备工作实施教育部、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三级联动检查机制,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四、加大投入, 为政策执行提供充足物质保障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投入, 是政策执行的物质保障。政策方案对政策执行所需的物质保障作出明确规定并确保其投入到位, 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16号文件及其相关配套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人员编制、办公条件、经济待遇等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 规定, 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各地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项目, 开展科学研究,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每年安排指标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在教育部研制和下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中进一步明确规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要与专业院系同等配备教学设备和基本图书资料、国内外主要社科期刊、声像资料、教学课件以及办公用房、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等, 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的各项经费的同时, 本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 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 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 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3) 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每个院 (系) 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 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高等学校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等等。 (4)

具体明确的规定为增加物质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近年来, 各地各高校不断加大投入, 有效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全方位多举措提高教师素质

“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者来实施。” (5) 执行者的工作态度、能力和业务知识是完成政策任务, 达到政策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政策执行者, 应该具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能够高度认同政策, 忠实地按照政策要求, 对工作认真负责, 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保质保量地完成政策任务。执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达到政策预期目标,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16号文件下发后, 有关部门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多举措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 开展全员培训和进修轮训, 收到明显效果。首先是选好配强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 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明确要求要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其次是把好入口关, 建立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规定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 才有资格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任教师必须是中共党员, 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以上学位。政治上不合格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第三是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 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 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的问题。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教学科研人员都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教学,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学者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鼓励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第四是建立全国性、地区性的经常化、制度化教师培训体系。主要方式有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对新教材的使用实行全员培训, 先培训后开课。第五是定期开展高层次高规格的教学评比观摩交流活动。除定期开展全国性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以外, 各地也定期开展类似评选活动, 交流教学经验和推广先进教学方法,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第六是鼓励教师进修深造, 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除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外, 还要求教师定期进修深造, 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规定各高校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安排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 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第七是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和表彰体系, 激励教师发展提高。要求职称评定要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 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要对先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评比表彰,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采取上述措施,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效果都得到明显提高, 收到良好的政策效果。

六、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常抓不懈, 持续推动政策全面贯彻落实

任何政策执行活动都存在偏离政策目标的可能和风险, 必须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以保证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16号文件发布后, 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了解政策执行情况, 经常深入实际调研, 召开座谈会, 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 定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自查和督导检查活动, 常抓不懈, 持续推动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结束不久, 教育部就于2005年2月召开了直属高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干部培训班, 为在全国深入推进学习贯彻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 进行工作部署。2009年, 在16号文件颁布实施5周年之际, 教育部就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先后在北京、河南部分高校调研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 连续举行东北、北京、华东、华北、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8个地区, 覆盖所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及部分省属高校的系列调研会, 全面总结各地各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 分析新情况、新问题, 谋划新思路、新举措, 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2010年5月, 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 对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李长春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督导检查方面, 更是对颁布实施的政策做到定期、全面的检查, 全程监控政策执行。16号文件实施不久, 教育部就于2005年与中宣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 对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和全国工作会议精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地各高校对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有关情况开展自查, 并派出督查组, 分赴12个省 (区、市) 进行督导检查。2006年9月, 中央组织了7个督查组, 分别赴全国14个省 (区、市) , 就各地贯彻落实中发[2004]8号文件和16号文件情况进行督查, 并向当地党委政府反馈督查意见,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提出对策建议, 对各地各校贯彻落实工作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李长春同志还亲自听取中央督查组关于对贯彻落实中发[2004]8号文件和16号文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的情况报告并作出重要指示。2009年,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对5年来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自查, 并将自查报告报送教育部。2011年, 教育部分别下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和《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各高校就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开展自查, 同时组织专家督查指导组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重点抽查, 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通过定期、全面的督查, 不仅及时发现和纠正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广了各地各高校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 也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常抓不懈, 极为有效地促进了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注释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3教育部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102/xxgk_114966.html) .

4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工作责任2 篇5

为进一步做好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东团堡中学政务处与各班班主任签订本责任书。

一、为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让学生及家长和全社会了解教育资助政策,感受党的温暖。

二、充分利用涞源县《学生资助手册》,即时更新数据。使资助手册成为资助政策宣传册、资助标准明白纸、工作落实监督册。

三、组织扶贫工作小组深入到各乡、镇、村及建档立卡困难家庭中宣讲教育资助政策。

四、建立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和落实责任体系,认真履行主题责任。对工作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责任。

东团堡中学政务处签字

班级

班主任签字

2018年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6

职业教育政策或制度设计的科学与否,不仅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民生问题的解决。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我们不能无视或忽视对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开展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从宏观层面预测政策走向,推进政策创新,提升政策效果,从而为职业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在科学的轨道上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主动担负起职业教育政策研究重任,是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特殊使命。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尚未进入完全的专业化、学理化阶段,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与公共性之间缺乏清晰的边界,导致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被非职业教育的或公共的声音所影响,以至于出现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如何祛除这种尴尬,是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实,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之所以得以存在,就是因为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因此,对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而言,有责任建立起职业教育自身的理论体系,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学科地位”,并通过政策研究祛除职业教育对非专业的、权力的依附而获得充分的“话语权”。一个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大小。而这种贡献大小不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的创新程度,二是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推动作用。而任何领域的理论创新,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完善与发展。除纯学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之外,多数研究都属于应用研究或应用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研究较少有纯粹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多数研究或者是服务于实践的理论创新,或者是将职业教育理论转化为职业教育政策推动实践,或者是将职业教育理论直接转化为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对职业教育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中,成熟、完善的理论固然十分重要,对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和实践体系具有直接影响,但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对职业教育实践方式和实践成效更具有决定性。同时,职业教育政策甚至还可以反过来影响理论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如果没有好的政策,理论有可能被搁置而成为空疏无用的摆设。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是研究者的重要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研究者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得以传播与应用的重要途径。对古今中外的职业教育研究成就进行考察即可发现,凡是能够得到认可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都是因为其理论或者模式对职业教育实践发挥了推动或促进作用。而且这些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职业教育政策的依托。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已经纳入到了公共政策研究之中。特别是在德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是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所的重要研究内容。

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通过研究创新,努力做职业教育政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判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从而成为职业教育实践的“领路人”,而不是跟在职业教育实践的后面做“解说员”或“宣传员”。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成长离不开学府和书斋,但更离不开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实践,离不开左右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的职业教育政策。因此,开展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不仅是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更是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成长的便捷路径。■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7

一、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培养好新时代的大学生, 形势政策教育尤为重要。形势政策教育肩负着向新时代大学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 坚定大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正确立场, 发奋图强, 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形势政策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 尤其让我们深思。《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 建立“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 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制订教育教学计划, 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党委宣传部是学校意识形态和形势教育的主管部门, 应该负责对全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做出规划, 提出教学要点和有关要求;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排课、成绩管理, 学工处负责学生思想动态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 各学院党委 (总支) 、分团委负责组织课外其他形式的学习及实践环节, 等等。总之,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功能互补, 共同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目前形势政策教育在各大高校执行力参差不齐, 形势政策教育普遍存在一种零散的状态, 缺乏专职的形势政策研究者, 绝大多数形势政策教育授课者多为兼职或临时聘请, 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随机性大, 这与形势政策教育本身的特点有关。这就造成了授课水平参差不齐, 难以保证效果。而作为教育的对象, 新时代的大学生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如掌握各种文化知识, 游刃有余地操作各种先进的设备, 自主选择自身获取信息的渠道等。同时在当今开放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 带给他们许多冲击, 尤其在思想上。如何在当今的形势政策浪潮中,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着实需要学生工作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改进教育方法。

由于在实施过程中, 形势政策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缺乏稳定的资金项目的支持和投入, 师资队伍建设, 相关配套设施的配备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缺乏相对权威的对于形势政策解析教材及图书资料, 造成形势政策教育“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比较复杂的局面, 这对引导本就置身于信息的瀚海中的大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形势政策教育普遍研究内容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要。教学方式单一, 主要采用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形式, 互动性较差, 很难让学生参与形势政策的分析和知识梳理中来, 势必造成课程效果差和大学生抵触心理。

二、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

体制完善是形势政策教育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响应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通知, 在高校内建设完善的形势政策教育的体制, 因地制宜地设置相关的形势政策课程, 努力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形势政策联系起来, 做到形势政策有素材, 思想教育有依托的相辅相成的局面。第一, 构建形势政策和思想教育“一体化”平台, 创建领导负责制。第二, 建立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的形势政策和思想教育共建教育体系。第三,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思想教育为主线, 编制形势与政策课大纲, 教学计划, 目的要求。第四, 相关部门积极提供形势政策科研项目经费, 不断改进形势政策的教育水平, 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保障机制。为形势政策提供各方面配套设施, 推进形势政策教育科研教育发展, 同时积极鼓励推广相关的科研成果。

师资队伍是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所在。“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精于道, 要授业必须精于业, 要解惑必须先自知。第一, 培养专职的形势政策教育的师资团队,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团队进行教育创新。第二, 成立形势政策研究协会, 组织活动, 促进交流,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第三, 积极对师资团队进行各类培训, 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学术讨论会。第四, 选拔进行学位攻读, 等等。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对当前的形势政策保持高度的敏锐性, 与时俱进, 刻苦钻研, 积极利用形势政策平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理论结合实际, 不仅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品德的教育、情感修养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 还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对形势政策信息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以及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大局观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的丰富是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结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是信息的高度整合, 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社会热点剖析等。内容的安排设计, 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是以“遵循三个结合, 一个重点实践”为指导。遵循“三个结合”是指:第一, 形势与思想教育结合。即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要体现环境的信息变化, 明确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密切与党中央指导思想保持一致, 同时就形势政策, 又都是由有庞大的知识体系, 它与哲学、政治经济史学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 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结合。思想教育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终极目标是稳定的, 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 却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第三,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 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 各类比赛, 等等, 结合这些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教育的内涵。“一个重点实践”, 定期进行反馈交流, 总结心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创新教学方法是新时代的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突破口。以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为结合点创新模式, 有利于学生直观深刻地感受到思想教育的生动具体, 更愿意主动地了解形势政策发展的趋势, 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工程。这是大学中辅导员对大学生大感情的输入, 同时得到大学生回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坚定了对党的信念, 确定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积极融入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途径, 尤其可以与实践教育联系在一起, 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生活, 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 促使学生提前认知社会并按社会需求努力发展自己。譬如:目前上海市推行的e-class易班平台, 主导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思想动态的平台, 可以多引进高端的人才, 结合一些先进终端设备, 促进平台建设, 这也是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新时期的形势政策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探索

独立思考, 发散思维。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之一。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自己, 如何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是新时代形势政策教育和大学生思想的教育重要任务。形势政策教育从广义上是一个大的范畴, 逐级分解, 分为多个组成部分:国内外时事, 心理学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 等等。在这方方面面的教学内容中, 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抛砖引玉,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分析当前形势。

文化渗透的潮流, 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考验之一。这是在当代社会, 文化渗透已经彰显了它无穷的能量, 如美剧, 韩流, 等等, 已经在当今社会中流行风尚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大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 保持坚定的信念, 把握形势分析时政的能力是必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的同时学会对国外文化产物的理解, 学会甄别事物的多面性, 这些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趋于开放性和弹性的原则。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中国走向世界, 新一代的青年更是肩负了解世界、发展世界、贡献世界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代的发展, 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源泉之一。在世界范围掀起的教育课程, 诸如哈佛大学的《幸福学》, 耶鲁大学的《死亡学》, 复旦大学的《同性恋研究》, 纵观这些课程, 《幸福学》《死亡学》是哲学范畴内的一个具体化的分支的延伸, 《同性恋研究》是某个具体社会热点的, 为什么会起引起如此大的关注?的确随着社会发展, 社会各种形态纷呈, 如何在各种形态中找一个平衡点?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磅礴的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要在新时代中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当前形势相结合, 契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以人为本, 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职能之一。在如今流行的考证热、英语热、留学热, 等等, 这些现状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不仅仅是大势所趋, 而究其深层次的内容, 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结合形势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纷繁的新时代中找到自己, 而不是被周围的表面现象左右。寻求自身的价值, 挖掘自身的潜能,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幸福观, 这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的指标。

如何看待历史和发展, 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之一。日前,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上海海洋大学做报告, 从他的自身与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许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多次在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看各国的特色, 其中提到在日本的考察中, 一个小细节, 让在场的所有人深思, 他看到一个日本人, 没有钱买泳衣, 运动鞋, 但他坚持每天游泳、跑步;在他考查过的日本的十三个县市, 几乎所有健身房里都聚集满了人, 即使在国民经济低迷的时候, 健身房数量增长的速度还没有降低, 这也是日本成为长寿之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看到日本人的均富思想, 健身房使用不因贫富而有别。中国也许与日本的渊源及是非恩怨已久, 就如近期日本地震, 中国是否应该救援, 等问题, 如何看待民族间关系, 看待社会共同进步的问题。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中, 结合形势政策培养出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以及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人才, 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新时代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结合点, 在新形势下纵观大学生思想教育, 更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在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不断相互审视和冲击中, 共同诠释新时代教育新局面, 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中,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 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从多个不同层面对新时代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进行再思考, 以期能为大家进行研究提供思路。

摘要:新时期的形势政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共同构建一个教育局面, 从实践的角度, 明确学科定位是增强其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完善的体制,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丰富教育内容, 创新的教育模式, 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探讨, 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但继恩.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1) :1452146.

[3]周本贞, 任祥, 余冰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 :54.

[4]张松德.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学术论坛, 2006 (1) .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8

因此, 本文特从外语政策与社会发展的视角, 简要述评兰伯特的外语政策思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兰伯特的这些论文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 所以他所分析的是当时的美国外语政策的状况。本文所提到的美国外语政策也是当时的美国外语政策。为了避免行文过于啰嗦, 在以下分析中, 不再详细说明这一时间域。

一、社会发展需求全国性的外语政策

兰伯特批评美国社会在20世纪80~90年代不重视外语政策, 导致美国的外语政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他指出, 美国政府和企业的外语人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这一问题正在制约美国政府的工作和美国企业的发展, 美国在与外国交往中缺乏外语能力将日益成为美国对外交往中的障碍。他分析指出, 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缺乏系统的全国外语规划, 仅有的外语规划只是零星出现在教育体系中的各个学段, 而且缺乏联系。

他认为, 美国外语体制的某些功能已经失灵, 即使是最具天赋的语言教师或者最具天赋的学生为了提高外语水平能力的努力也被这种制度大大削弱。造成此种弊病的元凶并不是教学上的缺陷, 而是制度上的不足——这种制度结构上的不足造成的后果是很少有美国人能够形成 (更不用说具有) 一种使用外语的能力。美国的国家外语教育制度中分散的目标和完全分散的决策导致美国难以制定更有利于国家目标的政策。

兰伯特具体指出, 在普通教育改革规划备受公众关注的时候, 外语在美国却缺少全国规划, 具有足够的外语水平、能够使用外语的美国成年人少得令人失望。整个外语教育体系缺乏联系, 导致一些最具天赋的师生的努力化为乌有, 因为他们在一个学段的课堂上学到的外语无法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同时, 外语教学目标缺乏评价标准, 这会使任何改革难以达到目标。他尖锐地指出, 如果说在美国还有某个领域还需要制定新教育政策, 那就是外语。

兰伯特并不赞同集权式地制定教育政策, 但也不赞同州政府或者联邦政府过多地干预地方教育事务。他认为美国必须制定统一的全国外语政策, 因为只有对外语政策的方方面面加以研究, 才可以更清楚地讨论外语教育政策中的哪些方面可以从集权式制定策略中受益, 哪些方面更适宜让市场力量进行调节。他以荷兰的国家外语政策为例进行了比较说明。

兰伯特所推崇的荷兰国家外语政策《荷兰全国行动项目》 (Dutch National Action Programme) 是由Nijmegen大学的Theo van Els教授主持的专家队伍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荷兰政府制定的。荷兰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外语教育, 荷兰学校开设两三门外语。《荷兰全国行动项目》不仅使统一政策处于中心地位, 还使外语教育的各个部分处于共同的框架之下 (少数民族语言除外, 对其另有规划) 。荷兰外语政策的各个部分都表述得十分清楚, 它明确规定了各个不同部门的相关责任和作用, 详细规定了各个层次学生必须接受多长时间的外语教育, 规定了外语教育制度中的不同部分所应该达到的外语技能水平。在荷兰, 外语教育的不同方面都有相应的统一要求。例如, 即使在外语测试中, 阅读测试的主持和评阅都是统一进行的, 只有听说的评价由地方主持。国家统一规定, 所有的中小学必须进行英语教育, 并且还规定中小学英语教育应该达到的水平, 但是英语教育的模式则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更为普遍的做法是, 所有中央所规定目标的实施, 都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支持和考试来进行的, 是由一种被称为“引导”的措施来进行的, 即借助外语教育制度来施加多方面的影响, 以实现中央制定的目标。这充分说明, 有一种理念在荷兰和其他的欧洲国家是深入人心的, 这种理念就是外语教育整体目标的设定和外语制度整体框架的确立是中央政府的法定职能。荷兰的国家外语政策是基于其社会发展 (当时主要是国际经贸) 的需求来制定的。

兰伯特分析了荷兰和欧洲的外语教育政策。荷兰制定了以学校外语教育为基础的、以职业应用为导向的全国性的外语学习制度, 这在欧洲也很普遍。大部分欧洲国家为各行各业的工人开设了公办性质或者私有性质的语言培训机构。如在芬兰, 政府负责管理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和证书考试。事实上, 是欧洲理事会在维护着这样复杂的政府性机构组成的网络。在整个欧洲, 正式计划通常把学校和成人的外语教育区分开来。然后, 他比较了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相比之下, 在美国, 人们认为外语教育就是在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内进行, 成人和职业外语教育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美国对国家外语教育体系中的成人外语教育, 尤其是职业外语教育关注甚少。这类教育是由联邦政府和商业性语言学校来提供, 与正式教育毫不相干。据了解, 在美国没有哪个计划把政府和企业雇员的外语应用教育或者是成人的外语应用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然而, 在以应用为导向的外语教育中, 提高学生的外语技能来满足各类外语需要, 在欧洲人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

兰伯特接着就荷兰和欧洲与美国的外语测试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荷兰, 外语测试是中央政府中的独立机构的责任, 这些机构主办考试、管理考试, 并为考试的完成确定标准。另外, 还有类似的机构开发课程。许多欧洲国家的外语教育也有这一特征, 就是在统一的课程和学生能力测评之间建立明显的联系, 而课程和学生能力测试都接受集权性管理。在欧洲, 虽然人们对统一考试的负向反拨作用有些担心, 但是对于考试的合法性却并无太多的争议。而在美国, 对考试的合法性的争议颇多。实际上, 在欧洲, 外语改革运动主要是关于课程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而在美国, 目前的主要外语教育改革运动集中在考试策略方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的外语测试改革与荷兰和欧洲的外语测试改革在方向上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语言水平测试标准, 而语言水平测试又完全独立于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美国的困境是, 一方面要引导大家采用统一的外语能力标准, 另一方面外语教育的决策又很分散, 这使统一外语能力标准的推行困难重重。除开一些州级提案, 如得克萨斯州的教师证书提案, 其他的每一次新测试标准都引起了广泛争论。令人感到奇怪的是, 在美国其他学科的教育中, 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教育中, 趋向于国家性测试程序和荷兰式标准的力量非常强大。在数学学科, 甚至有采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趋向。但是在美国的外语界, 却很难见到与这种趋向相一致的改革。

在分析了荷兰国家计划和欧洲共同体的外语政策之后, 兰伯特指出, 美国必须建立全国性的外语政策体系, 才能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外语的需求。

兰伯特指出, 欧洲国家——都是个别或集体地通过欧洲理事会和欧洲共同体这样的组织——全力以赴地致力于为语言教育的未来进行规划, 美国也必须大幅度提高其国家外语能力, 像荷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一样, 制定国家规划, 制定系统的外语政策, 以提高国民的外语能力, 这样才能满足美国社会发展对外语的需求。

二、社会发展需求系统性的外语政策

如何建立适应美国社会发展的全国性的外语政策呢?兰伯特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建立国家外语体系框架;扩大语种选择;开展全国统一外语考试评价。兰伯特的这三项政策建议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外语政策框架是整个国家外语政策的大框架, 可以满足美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外语语种的选择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 因为美国与非通用语言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联系不断增加, 在美国已经拥有一定的常用外语人才的背景下, 需要有人学习这些非通用语言, 这一政策可以满足美国社会发展的优先性要求。建立能力取向的全国外语考试评价制度可以保证外语教育的结果 (学习者的外语能力) 最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以满足美国社会发展的能力性要求。

1. 建立国家外语体系框架

兰伯特指出, 任何外语制度中的主要政策是多少人和哪类人应该花多少时间来学习外语, 如何把外语制度的各个部分整合在一起产生累积效果。美国的外语制度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是以倒序排列的。对发展接受外语教育的人数的关注最多, 其次关注的是人们接受外语教育的多少, 受到关注最少的是如何把外语教育贯穿到各级教育中去。这需要一个国家统一制定的外语政策框架。

为此, 他认为, 美国必须规定统一的外语教育目标。

他指出, 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中学学生学习外语的只占学生总数的38%, 而在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学生中有2/3至少还在两年时间里选修中学学过的外语, 各类学院中大约有一半学生接受外语培训。美国的一项对全国性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查发现, 在1987年, 只有22%的研究型大学, 13%的综合性大学, 11%的本科学院, 1%的两年制专科学院, 要求学生在中学学习过外语。在毕业要求方面, 69%的大专院校对他们的部分学生有外语培训的要求。对于专科学院来说, 外语培训的要求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学生。只有9%的研究型大学和22%的四年制本科学院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要选修一门外语。学生的专业不同, 外语要求各异。比如, 90%的人文专业和73%的社会科学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选修外语课程, 但是只有50%的自然科学专业、22%的商贸专业和8%的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选修外语课。除了学外语学生人数比例少以外, 外语学习的总数量也很少。即使是在要求学习外语的专业, 外语学习量也可能很少。1/3要求学习外语的机构只要求人文学科的学生学习一到两个学期的外语, 而人文学科学习外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多, 那么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的数量之少就可想而知了。对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 60%的机构只要求他们学习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外语。有一些机构的学生可以这个学期学习这门外语、那个学期学习另外一门外语也可以达到其所规定的外语要求。这样的低要求必然造成这样的后果:在中学和大学, 每一阶段的学生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后, 就有50%的人放弃外语。实际选修外语的大学生人数平均比例是很低的, 只占大学生总数的1.5%;人文学科占学生总数的2%, 商科占学生总数的0.8%, 工程占学生总数的0.3%。很难设想这样低的外语学习总量能够学到外语皮毛之外的东西。

兰伯特因此建议, 美国外语教育必须建立学段之间的衔接, 从中小学、大学、成人的课程、教材、教学等各个方面加强有效的系统的衔接, 同时应该建立具有跟踪功能、可以为学习者设定连续的目标、并且能为学习者提供克服目前制度内在不连续性的具有前瞻性的材料。在衔接问题上, 联邦政府的教育机构和州政府教育机构应该按照各自的职责各负其责。

2. 扩大语种范围

兰伯特指出, 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 美国语言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机构该提供怎样的外语, 学生该选修怎样的外语。这种显而易见的重要政策问题却几乎没有受到直接的关注。一方面, 在美国的外语制度中, 没有哪项决策比确定所要教学的外语语种的决策更随意更分散。在外语选择方面, 美国也采取了有限度的自由市场制度。从理论上来说, 老师和学校可以提供任何的语言, 学生可以自愿选修或不选修某种语言。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语言能力水平是这种自由市场的产物。事实上, 过去的决策和教师能力的不可替代性限制了这种选择。所以, 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西班牙语、法语、德语, 选择这些语种的学生占各级教育机构学生总人数的95%以上。

兰伯特认为, 语言选择应该是一个政策层面上的问题。许多欧洲国家更敢于直面语言的选择问题。例如, 荷兰就使几乎所有的中学教学三门外语:英语、法语、德语。所有其他的外语都放到高等教育的专门学院中去教学。其他国家也正在作出类似的决策并对于它们选择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在欧洲作出选择更容易些。在欧洲选择外语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在有欧洲环境的交际中使用某种外语的可能性。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 总是被选修, 然后是选修一种或者是多种欧洲语言。但是对于美国应该为学生提供哪些语言、学习某种语言的相对人数规模多大为宜——对于这些方面, 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应该使用怎样的标准等等问题, 美国决策者没有进行理性的探讨。

作为一个外语教育专家和区域研究专家, 兰伯特提出要把外语教育和区域研究适当地区分开来, 否则外语教育就很容易不受重视。在美国, 当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是许多项目开始时的目标是与外语有关的, 对外语发展的支持往往是和其他国际性研究目标相结合。从开始的时候起, 外语能力的发展就与区域研究中的培训相结合, 后来就从属于区域研究中的培训了——即研究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科学和人文情况。在研究生阶段的外语研究和区域研究中, 只有15%的联邦政府资助是用在外语教育上, 也就是说, 绝大部分被用到区域研究上去了。

兰伯特建议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鼓励外语教育, 比如向大学研究中心和奖学金提供资金, 为新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资金;为师生进行海外研究提供资金;为师生开设夏季学校项目;开设海外高级培训中心;推广语言训练的国家服务中心。

兰伯特还指出, 为了国家高度关注的未来国际竞争, 国家应该支持已经出现的为商务专业发展外语教育的专项资助。他提出, 应要求现有的“国防教育法第六条项目”与商学院建立联系;商科学生有获得奖学金的优先权;建立了一整套新的奖励制度来扶植新兴的以商务为导向的改革;向十九所大学的国际工商教育中心提供资金, 要求他们的课程中涵盖语言教育。《国防教育法》的初衷是重视对于国家经济竞争力来说比较重要的语言, 但是没有一个标准说明哪些语言对国家的竞争力重要。在众议院的辩论中, 一些议员指出西班牙语不需要额外的支持, 而阿拉伯语、日语、俄语和意大利语需要额外的支持。因为这些语言对国家的未来很关键;另外一些议员则认为, 阿拉伯语和俄语对于国家的经济并不那么重要, 而日语和汉语则对国家的经济重要。法案要求教育部长咨询国防部、卫生部等部的部长以及国务卿和全国科学协会, 然后提出关键语言名单, 结果156种语言榜上有名。于是, 在把外语从《经济安全教育法》第二条拿出来之后, 建立了单独的外语法案:《外语协助法》。它的内容就是“提高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供给数量和质量”。“关键语言”的问题被人们重新提起, 但是并不是以正式法规的形式出现, 而是出现在为项目拨款的法规中。拨款的优先权被赋予那些教授非通用的语种, 这些法规还援引阿拉伯语、汉语、日语和俄语为例。当项目法规的初稿公布时, 只有上述几种语言和韩语被赋予接受资助的资格。当其遭到教育部官员和多元语言组织的抗议时, 除上述五种语言外, 又规定五种语言有受助优先权: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不过其受到资助的条件是对前五种语言无法进行资助。

兰伯特概括指出, 从整体上来看, 美国还是有一些措施来拓宽语言选择和发展非通用语言的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可没有更多的去直接关注如何制定更普遍更广泛的合理外语选择政策问题。即使在拓宽非西欧语言选择方面美国似乎也没有一个连贯的政策, 对于各种规划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每一种行动只是自行其是, 从不考虑其他的地方在干什么。对于是哪些因素促使语言选择持续变化、如何对教学非通用语言教育进行规划等问题也几乎无人关注。因此, 他认为, 美国必须从全国视野来制定外语语种规划, 按照社会发展需求选择真正急需的语种, 然后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财政支持。

3. 开展全国统一考试评价

兰伯特认为, 当时美国外语教育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开发具有连续性的工具来评价学生的进步、为促进学习提供信息、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为学生颁发成绩证书和能力水平等级证书。

他指出, 在欧洲, 外语测试一般由中央政府的独立部门负责, 这些部门设立考试、管理考试并为考试完善确定标准。另外, 还有一个与其对等的机构来开发课程。许多欧洲国家外语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统一课程和学生行为测试之间的明显联系, 并且两者都是接受集权式管理。虽然统一考试的负面效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外语测试的合法性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受到激烈的争论。实际上, 欧洲的外语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和教学模式上, 而美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则主要集中于测试策略。还有, 美国的外语测试发展方向与荷兰和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外语测试趋向是背道而驰的。美国一直在探索为独立于课程和教学方式之外的语言水平测试建立标准, 虽然近年来人们对这种孤立的意识形态有所背离。美国现形势下的矛盾之一是外语教育决策权的分散性严重阻碍了鼓励采取统一水平标准的努力。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 在美国其他学科的教育中, 特别是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中, 欧洲式的测试程序和标准得到了大力倡导。可是, 在美国, 外语界几乎与这些发展毫不相干。

他认为, 20世纪90年代是开发全国性外语学习测评工具的良机。目前人们普遍认可为了监督和提高外语教育确立标准化学生学习成绩测评工具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十年中, 有一种评级方案和测试模式非常流行: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 /跨机构语言圆桌会议 (Interagency Language Roundtable, ILR) 量表和口语水平面试。为这些测试技术赢得合法性地位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 这个量表和与其相联系的测试模式对课堂测试的适宜性遭到了质疑, 因为这种量表和测试模式植根于政府开办的旨在以速成方式培训成人职业语言运用能力的语言学校。还有, 因为待测试的学习者日益增多, 而这种测试模式体系是在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下以互动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 并且一次只能测试几个学生, 所以, 这种测试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对这些测试的广泛使用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测试对大规模管理的适应性, 测试员评判的标准化问题, 测试结果的合理使用问题等等。因此, 语言研究界, 包括ACTFL/ILR标准的制定者, 准备重新研究全国性外语评价策略应该具备怎样的性质的问题。

兰伯特回顾说, 美国有关外语测试公共政策的历史独具特色。一方面, 鲜有联邦资助项目为外语测试的开发提供资金, 另一方面, 在教育体系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使用的某个测试模式最初却是为了联邦政府语言学校的使用而开发出来的——开始是美国的外事学院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 后来是国防部和其他机构, 联合成立了一个叫联邦跨机构语言圆桌会议的组织。在学术界, 主要的教师协会之一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 与政府机构合作对政府的量表进行改良以适应学术之用。这个合作产生了一种测试方法:口语水平面试, 和一套叫作ACTFL/ILR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InteragencyLanguage Roundtable) 标准的评级标准。随后, 联邦政府各部门就开始敦促学术界采用这种测试和评级模式。甚至有人建议, 各个政府机构应该向大学发文, 告知只有在这个测试中获得证书的学生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雇佣。“国防六条”项目本身并没有对口语水平面试和水平指南的使用作出要求。许多负责“国防六条”项目的官员过去认为、现在还这样认为:因为口语水平面试程序和水平指南是从政府语言学校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因此它们也应该是学术语言教育的样板。但是“水平 (proficiency) ”这个词使人对法规的理解产生了一些歧义, 后来法规在措辞上的修改就反映了这个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 在美国各地的语言项目中口语水平面试和ACTFL/ILR标准的使用得到高度普及。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测试和标准开始在州级语言政策中出现。比如, 得克萨斯州使用这些测试和标准来评价教师, 纽约州使用这些测试和标准来改革外语体系的目标。最近, 因为这种单一的测试策略在满足众多测评需要方面的合适性遭到了质疑, 人们才对其不再那么热衷了。但是无论如何, ACTFL/ILR指南的案例代表着美国政府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对美国的外语教育制度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方式既不是基于大部分联邦项目中的工程资助模式, 也不是基于大部分州使用的行政命令模式。这种方式之所以成功可能与口语水平测试偶然碰上了语言教师进行的以口头互动为重心的交际性教学法改革有关, 对这种教学法人们认为用ACTFL/ILR标准来测试比较合适。ACTFL/ILR指南是对美国外语教育环境的一种政策干预策略, 把它作为一种自然案例来研究, 是非常有意义的。

兰伯特进一步指出, 对于美国有关外语的公共政策,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讨论:教师对外语学习的参与和培训;以职业为向导的语言教学;远程学习;高科技的作用;成年人语言的提高和巩固;对外研究;教育质量的提高;维持规划和实施的上层建筑;鼓励革新并使其循序渐进, 等等。

三、社会发展需求能力取向的外语政策

兰伯特敏锐的分析指出, 美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日益国际化的迫切要求之一就是建设一个更具外语能力的美国。为此, 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具有外语能力的美国以适应美国社会发展的建议。

兰伯特提出了一系列外语能力取向的外语政策的建议:

1. 扩展对外语技能的要求。

对外语技能作出高度制度化的详细要求, 在欧洲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导致美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如此随意、如此盲目的原因在于雇主对外语技能的要求至少是不够严格或要求过低所造成的。目前, 对外语技能需求最大、也是最有组织性的市场是联邦政府。满足私营的企业、工程、保健、科学、新闻等部门的项目对外语使用不断增长的需求乃是绝对优先的。很明显, 单有外语技能是不够的, 外语技能必须和必要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2. 系统发展成人语言教育机构。

美国必须重视加强现有的成人外语教育机构。除了联邦政府的语言学校外, 目前只有私立语言学校和自学形式可以少量满足成人学习语言的要求。在别的国家, 这类机构都是国家资助或监管的, 并被纳入到更大的语言教学体系之中。这些学校和自学课程是美国的国家语言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发展语言教育系统中的这些部分并合理排列是非常紧迫的。

3. 创设强化、恢复和提高外语技能的体系。

美国几乎把国家所有的外语教学资源都投入到初次学外语的大中学生的低水准的课程上了, 然后眼看着这些本来就很少的技能快速地弱化、消失。当成年人再需要外语技能时, 唯一的选择就是从头学起, 这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美国应该建立一套机制来强化和提高所学的外语。

4. 把移民社区外语技能视作国家资源加以利用。

有一个现象是非常荒谬的:美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来提高只能讲一种语言的美国人的外语水平, 而却很少利用和开发移民群体的非英语能力。美国应该制定周密计划, 提升这些能力, 使其达到职业运用水平, 并增强其职业技能, 使其适合市场需要。

5. 发展职业外语教育远程教育技术。

在培养多种技能的远程电子教育技术开发方面, 许多公司和联邦政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也仅仅是利用这种技术来为不能现场上学的学生再造一个类似于现场的教室。利用这种技术按要求提供职业外语运用所需的现场外语教育显然还只是下一步的计划。联邦政府已经为发展中学远程教学的“明星学校”项目投入的数亿美元可以转移到企业界、科学界和其他各行各业中的学习者身上。

6. 提供专门语言服务。

并不是所有的成人都需要具备全面的外语能力, 企业尤其需要经常性的临时的笔译和口译的专门化服务。大型企业和联邦政府可以从内部解决这些问题, 也可以通过商业性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也可以尝试机器翻译 (日本和德国在这种技术上远远领先于美国) , 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和成人如果临时需要外语服务则无处可找。其他的国家有官方资助和管理的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 美国应该考虑这样做是否也有意义。

7. 提高大学非外语专业师生的外语水平。

如果不使主要教育场所——大学校园——的外语使用普及起来, 那么在外语教育体系中增加一个运用目的, 就不可能取得进展。只有各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 特别是应用性专业和职业性专业的, 都具备外语能力, 并且在教学和工作中使用外语, 才能使大学的外语普及起来。制定促进运用导向的外语教学的长期计划虽然非常困难, 但对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克服大学校园外语普及的制度和人为障碍而加以实现。

8. 关注高水平的外语技能。

在提高成年人的外语, 特别是职业外语使用能力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障碍之一就是很少的学生接受了达到运用水平的足够训练。美国的外语教育体系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向学生提供一到两年的外语教育, 而且一年之后就会有50%的学生不再选修外语, 再过一年另外50%的学生也是如此, 大学三年级之后的外语高级课程里的学生都是外语专业的, 并且学的主要是文学。外语教师们深感失望, 因为他们知道, 一两年的学习仅仅只能算是学习外语的开始。再者, 教育制度中有关促成外语知识积累的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很松散, 这样一来, 外语学习者在整个外语学习生涯中就不知道如何持续不断地去接受外语教育了。使许多学生达到学习一两年外语的要求并不能解决问题, 美国应该优先考虑的选择是建立起整体而灵活的制度, 可以为那些在成人阶段要使用外语的学生提供真正的高质量的外语教学, 使他们获得高水平的外语技能。

9. 把外语学习与国外经历联系起来。

要完全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很强的能力, 不去以该外语为母语的国家去接触这一语言, 是很难的 (如果不是不可能的) 。欧洲制定的以运用为目标的外语教育就计划把大量的大学生 (目标是全体学生的10%) 送到国外去学习, 并且重点送那些职业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学生。为了获得这个项目资格, 学生在到达该国之前, 必须具备使用该国语言的能力。而美国的留学项目只派少量学生去国外, 并且把职业学科的学生排除在外, 而这些学生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则最有可能用到外语。还有, 美国还比较喜欢把学生送到讲英语的国家去。当他们到别的国家去, 很多学生外语水平过低, 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 毫无优势可言, 更谈不上对非大学生的留学项目。美国必须有一个使留学更充分地服务于本国外语需要的国家计划。

1 0. 增加成人及职业运用外语的语种。

无论是在美国的公立学校, 还是在开展成人外语运用教学的私营机构, 欧洲语言都是压倒性多数。不难预见, 美国参与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前沿将会是西欧之外的地区。经过过去三十年的奋斗, 美国拥有了教授亚洲、非洲和中东许多国家外语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但是大多数的外语教育仅仅限于对那些具有研究生水平的专门人才的训练, 或者在联邦政府的语言学校里进行, 而这两种外语教育对于成人和职业的外语运用都没有多大作用。能够教授多种外语的能力是美国对其他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一种强大资源, 所以把外语教育扩展到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和语言学校之外, 使其与联邦政府的专业和成人培训联系起来, 是国家计划的当然任务。

1 1. 把外语教育项目分别与具体学科结合起来, 是促进以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

不过这些分散而不同的机构需要更多的协调, 和更明确的统一的目标。因此, 美国应该制定一项全国性的计划来培育和发展已有的项目, 同时为了创建合理有效的应用外语体系来发展一项集体策略。这样不仅能以在外语教育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作为出发点, 而且能为21世纪美国人所需要的外语能力为出发点, 这样的新制度、新教育目标才会正确。

兰伯特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现有政策的具体改进建议。

四、对我国外语政策的启示

综上所述, 可以清楚地看出, 作为美国外语中心的终身主任、美国国家外语政策的核心决策参与者, 兰伯特提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外语政策思想对美国是非常有价值的, 也是非常有见地的, 并且实质上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外语政策的制定。

兰伯特关于外语政策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对我国当前正在形成的外语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因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也对外语人才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 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但我国目前外语政策指导下的外语教学还不能培养足够数量和足够具有运用能力的外语人才。

我们认为, 兰伯特的思想对我国外语政策主要具有以下启发意义:

1. 外语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兰伯特对美国外语现状的批评主要就是从美国国民的外语能力不能适应美国政府、企业、团体的外语需求入手的, 他还专门写过文章说明企业界如何需要美国国民的外语能力。兰伯特的观点告诉我们, 外语政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兰伯特的这一观点对我国正在形成的外语政策很有启发, 因为我国当前外语政策的矛盾其实也主要是表现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为例, 一方面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听说为主的外语能力, 而获得四、六级证书的学生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又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四、六级考试, 企业招聘时也过分强调四、六级证书的作用。可以说, 目前对四、六级政策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四、六级考试不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当然, 四、六级正在进行的改革已经开始解决这一问题, 但目前仍然还在改革的过程中。

2. 外语政策必须具有全国性

兰伯特明确肯定荷兰的外语政策, 主要是因为荷兰的外语政策是全国性的。兰伯特认为外语政策作为国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外语政策涉及的很多问题不是地方政府能够解决的, 比如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培养问题, 往往需求的语言种类很多, 但每一种语言需要的数量又很少。这就需要全国政策来协调。

尽管我国目前的外语政策大多是全国性的, 但也有一些政策是地方性的,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从全国战略性进行调整, 比如一些省市的高考外语政策, 就往往只考虑到本省利益, 而没有考虑到全国利益, 但这些省的考生都有很多是到全国各地的大学去学习, 这就导致来自这些省的大学生对全国各地大学外语教学的负面影响。近两年蜂拥而上的韩语专业也缺乏全国性的战略考虑。我国外语政策的地方性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小学外语的开设, 我们在下面分析说明。

3. 外语政策必须具有连续性

兰伯特批评美国的外语政策缺乏连续性, 导致学生无法连续性地学习外语, 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语阶段形成的外语能力因为无法得到连续性学习而荒废。因为外语不像其他学科知识与能力, 外语知识和能力若不经常得到巩固或不经常使用就会很快遗忘和荒废。所以, 外语政策必须具有连续性。

兰伯特主张外语政策必须具有系统性的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外语教育可以说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当前的外语教育缺乏系统性的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小学外语教育。

我国2001年开始推行小学英语课程, 但是很多地方至今没有全面开设, 甚至一个乡镇就存在乡镇中心小学开设了外语而村里的小学则没有开设外语的现象。这导致现在初中普遍出现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了外语, 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没有学习外语的问题, 而且往往比例很不一致, 有的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学, 有的是大部分学生学了但没有学好。这一问题可以说非常严重地造成了我国非常有限的外语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从系统性的角度尽快解决, 比如从国家财政拨款中专门解决农村开设外语课程没有足够经费聘用合格的外语教师的问题。

4.外语教育政策必须有外语测试政策配套

兰伯特认为, 美国应该建立以外语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促进以外语运用能力为导向的外语教学, 而且从运用能力进行评价是外语政策适应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外语运用能力要求的最有效评价检测方式。

兰伯特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同样非常有启发。我国的外语教育 (其实包括所有学科的教育) 当前面临着缺乏配套的考试改革的问题, 这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阶段都在深入进行的外语教学改革。我们认为, 要推进素质教育, 要推进以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外语课程改革, 就必须改革我国当前的外语考试政策, 包括外语高考政策和大学四、六级考试政策的改革。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破产,作用

对企业而言, 实施政策性破产从表面上看是厂房、设备、财产、物资的重新组合, 但是政策性破产中的各项工作都要由人去操作和参与, 人的思想状况如何, 决定破产重组的结果如何。而在已融入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中,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已经被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等冲淡, 但从抚顺特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为抚钢集团) 顺利实现政策性破产的成功范例中, 笔者认为, 正是依靠了全面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保证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说,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在实施政策性破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对企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促进作用。

1937年建厂的抚钢集团, 是中国特钢工业的摇篮, 曾为共和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以及民用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走过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 抚钢集团生产经营遇到巨大困难。经过努力, 2005年抚钢集团取得了国家政策性破产指标, 但一直到2010年, 所有工作均未得到有序开展, 破产工作一度走入了“死胡同”。2010年6月, 国务院下达紧急通知, 若年底前再未进入破产程序, 就将收回政策性破产指标。辽宁省委、省政府、抚顺市委、市政府, 东北特钢集团三方联动, 果断决定由抚顺市国资委接管抚钢集团, 重组抚钢集团党政班子, 操作抚钢集团政策性破产工作。本文将重点围绕这一时期的工作经验, 阐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政策性破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职工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在政治上发挥导向作用

破产重组, 首先是思想重组。政策性破产在企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势必要打破这些旧观念、旧体制, 总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同时, 面对破产重组这一深层次的改革,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地位不同, 因而思想上造成了各自不同的观念意识和利益要求, 必然会产生许多模糊认识和思想阻力, 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企业和社会的稳定。正是由于职工在破产重组中思想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才更加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才更加需要依靠有效地思想政治工作, 采取宣传教育、正面引导等各种方法, 帮助职工认识到改革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是大势所趋。

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带动职工学习政策, 领会精神, 在决策中发挥参与作用

政策性破产是国家针对国有企业历史上的特殊性实施的一项特殊政策, 它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核销企业债务、安置职工方面有着相应明确、严格的标准和规定, 这也是政策性破产与依法破产的主要区别之一。但是, 这些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 广大职工基本上是不熟悉的。遇到新出现的问题, 他们往往习惯于按企业破产前原有的政策去对待, 期望按原来的方式去解决。一旦问题的解决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 就容易在思想上产生疑惑、情绪上出现波动、工作中出现抵触, 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 就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带动职工主动加强学习、了解有关规定、领会精神实质, 不厌其烦地反复做解释工作, 让职工在思想上接受政策, 理解政策, 循序渐进地达到自觉主动执行政策, 按相关政策办事的目的。

三、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职工正视困难, 坚定信心, 在理顺与职工关系上发挥协调作用

抚钢集团之所以实施政策性破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集团已经经营困难、资不抵债、扭亏无望。这种局面, 一方面会使抚钢集团的在职员工心态严重失衡, 信心下降, 造成人员调动频繁,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抚钢股份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另一方面, 抚钢集团政策性破产后人员接收安置, 在重组过程中, 存在机构设置需要健全, 管理制度需要完善, 抚钢集团在职员工要适应新的体制, 诸多不稳定因素也会不断显现。比如, 在职员工因惧怕融入新集体、参与新岗位的竞争而存在畏难情绪;特管员工因生活困难而有怨气;工伤、工残人员因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而不放心;退休职工因退休待遇能否落实而担忧等等。处理好这些问题, 同样也要依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更要依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看到企业改革所带来的是更多摆脱困难的机遇, 从而引导职工正视现实, 正视困难,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激发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组织观念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过去, 为了企业上市, 抚钢把一厂变成了两厂。但抚钢股份与抚钢集团共用一套党群系统, 一直是具有血脉联系的上市国有企业。如今抚钢集团政策性破产后, 全部资产和人员又重新并入抚钢股份公司, “两家变一家, 两心变一心”,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干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真正的融为一体。

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抚钢股份公司与抚钢集团全体党员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 通过职工代表的支持与配合, 让大家从彷徨到坚决, 从反对到拥护, 这是一次思想的飞跃。五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3个月就解决了。2010年12月, 抚钢集团成功召开了专题职工代表大会, 会上以98%赞同的高票通过了职工接受安置方案, 创造了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有高票支持的国企改革成功范例。

思想政策教育工作 篇10

笔者通过对省内外高校的走访,结合本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实际进行翔实的梳理,在本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分组实践教学。相比较其他院校而言,其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综合来看,可通过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1. 课时保证。

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比较起来,不存在出现教学资源紧缺、课时拥挤的隐患,完全可以保证教育部要求每学期16课时的安排。本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基本上可以贯穿学生在读的每一个学期,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实践指导和思想引导。

2. 师资保障。

本校作为高职院校,能够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的专任教师100%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能够做到近50%的师资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双师型”教师水准,是难能可贵的。如此师资,相对于其他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由党政领导、辅导员代课的实际,不论在理论层次还是从教师职业素养上来看,都能够为教学品质提供保障。

3. 学生积极配合。

从教学上来说,每一届学生在大一下半年和大二上半年作为分组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比较科学的。大一新生,还不熟悉校园及周边环境,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经验;而大三学生即将面临实训和就业的压力,对实践教学恐不能分心太多。

4. 师生关系紧密。

在对省内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采取的是分专题轮回讲解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对班级、对学生状况形成系统性的经验积累上有所欠缺。而本校的分组实践教学,负责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同时承担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这样充分的契合教师与班级的融洽度,更有助于教师贴近学生指导实践,深入学生引领思想。

二、分组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 将教学班级进行分组。

由于即将展开的是团队实践活动,为了更高效地完成团队任务,需要首先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搭档,有利于整个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提醒各位学生一定要注意兼顾本组同学不同性别、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性格爱好的搭配。

2.“菜单式专题”为学生实践提供参考。

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会在学期初制定一个专题范围供学生选择,恰似“菜单式”的专题[1]参考。“菜单式专题”中“菜单”的产生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社科司每半年下发的教学要点,这是“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必须遵循的基轴;另一个依据是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价值地场,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其实效性。

以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为例,学生的“菜单式专题”可通过表1体现出来(参见下页)。在实践活动准备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兴趣、动态发展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再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助于保持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思想的统一性。

3. 制订实践活动方案,提交指导教师审核,择日进行实践。

根据分组情况,结合菜单式专题,基本确定每组的活动内容。随即,每组学生群策群力,制定相关专题的实践活动方案,作为日后活动实践小组开展活动的指南。指导教师进行审核时,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和创意,给他们更多的创新空间和柔性指导,同时要严谨地把握学生对一些政策方针的解读,坚决杜绝学生思路跑偏的情况发生。

4. 总结报告和现场陈述环节。

从校历的第三个课时周开始,率先完成实践活动的小组开始陆续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报告。实践活动报告除了需要落实到文字、ppt课件、活动录像等形式,而且要通过课堂的口头讲解进行全班共享。指导教师要着重点拨学生,把热点问题的分析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相结合;坚持用事实和事件说明问题,用事实说话;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的陈述要以实践为基础,但是又要有理论深度;最后还要坚持用数字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字的体现进而把握问题的本质。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先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2]。

5. 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

“形势与政策”课的分组实践活动在学期末全部结束后,到底哪个专题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哪个专题能够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触动,哪个专题纠正了学生们存留着的错轨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实践评价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构建实践评价体系,需要在教师评分的公平性和学生参与评分的时效性上做好把握,充分显示评价的客观性。

通过笔者在本校进行的“形势与政策”课分组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探索出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望对此模式进行一些改进,如在教师点评中加入多媒体视频展播、实践资源网络共享等,以期提升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维.“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6) .

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刍议 篇11

关键词:生存危机 厌学 综合治理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49-01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职业中专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此同时,中专学校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迟到旷课、不做作业、考试舞弊及违纪违法的事件也日趋增多。本人从事中职生管理工作多年,对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以及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点肤浅的意见和看法。

1 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

(1)中职学生入学不要分数线,不需要政审,也不需要档案,可以直接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中专学校學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劣迹斑斑,给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中职生年龄小,识别能力弱,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差,这些学生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学生管理经费少,组织学生活动少,寓教于乐的氛围欠缺。

(4)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其表现是:①频繁逃课,有的因文化基础差,对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②课堂杂乱无序,有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有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或消极地听。③抄作业成风,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经常会发现一个班的学生作业只有四五个“版本”,有些学生对抄作业、考试不及格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不以为然,泰然处之。

(5)国家责任意识淡薄。在多元化经济、市场竞争的驱动下,功利意识明显的社会现实在学生思想中留下的痕迹,一方面成为推动他们不断学习、进步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自觉不自觉地使他们淡忘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6)绝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为找一个就业岗位,将职校看作是就业的“中转站”。

(7)所学专业不满意。学生及家长对中专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甚了解,对新开设的专业不感兴趣。

(8)判断、处事在矛盾中徘徊。由于中专学生多数处在未成人阶段,鉴别能力差,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选择正误方面,思想不稳定,往往在矛盾中徘徊。

(9)部分学生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

(10)早恋现象屡禁不止。学生中的早恋问题已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难点。由于生理的早熟和传媒的影响,学生早恋有越来越低龄化的倾向。

通过对以上中专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的调查分析,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管理,需要学校党政工团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进行综合治理。

2 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树立一个目标、把握两个重点、规范三种职责、发挥四个作用、明确五项任务、解决六大问题。

2.1 树立一个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2 把握两个重点

(1)以新生为重点进行思想与理想、团结与守纪、学习与生存等方面的教育。(2)以毕业生教育为重点,针对毕业生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挥就业指导机构功能,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2.3 规范三种职责

(1)要进一步明确政教处德育工作职责,发挥政教处在培养学生骨干及组织发展等问题上的作用。(2)要进一步明确政教处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职责。(3)要进一步明确政教处的学生管理职责,要认真加强管理,有些需要齐抓共管,政教处不能越俎代庖,管理要程序化。

2.4 发挥四个作用

(1)要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育人作用,特别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作用。(2)要进一步发挥政教处管理人员的关键作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按照“三不放过”即:学生出现或发生事故时,没有查清原因不放过;当事人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学生中的问题。(3)要进一步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重点。要对班主任制定客观、公正、科学、易操作的定量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使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评先、评聘技术职务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4)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干部的突出作用。学生干部天天与广大同学生活在一起,他们在了解学生和发现问题、及时制止突发事件、避免事态扩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明确教育管理学生的五项任务

(1)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牢固树立为所有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三个一切”管理教育学生工作始终,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工作目标。(3)认真学习贯彻中职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对学生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4)认真抓好新生和低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配备高素质能力强的班主任,从新生一进校就严格教育耐心培养。(5)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宿舍管理员每天要对学生滞留宿舍情况、晚归、未归进行登记,每周要汇总报学生科。政教处及时通报给班主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6 着重解决六大问题

对于厌学问题、帮派问题、打架群殴问题、泡吧问题、早恋问题、偷盗问题等要进行综合治理。解决厌学问题是重点和难点。建议:(1)重视素质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和中专教材的改革与调整,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2)在学生管理中应把育人放在首位,采取积极可行的激励机制,努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办第二课堂创建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用“阵地战”的形式同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争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3)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人格。

总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件大事,加强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有效阅读教学三部曲下一篇:实时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