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改善

2024-10-04

美术教学改善(精选12篇)

美术教学改善 篇1

这是六年级上学期《将一个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的一节探究课,本人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课后与学生交谈和组内教师的探讨研究,发觉在开始编制的教案中,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改进,对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具有更大的意义。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

师:问能否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差呢?

教师板书:经分析研究将一个单位分数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和。

根据上述推论可得知:

师:那可以表示为哪两个单.位分数的差呢?

师:当n表示大于2的整数时一般可表示为

师:我们将这种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两个单位分数和的方式称为公式法。

教学片段二:

师: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开始讨论,动笔尝试。

师:怎样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呢?将一个单位分数分子与分母扩大一定倍数,使得分子可以化为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正整数为分母的因数即可。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先扩后分法。

教学片段三:

由于在上述的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因此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将一个真分数化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了。

教师归纳总结: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扩大一定倍数后,如能将它的分子拆成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数为分母的因数,则可将这个真分数拆成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

二、改进问题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完成教学片段一时,为什么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呢?经过与组中其他教师的探讨和同学生交谈,我发现本节课的一些教学环节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

改进一:将拆分为,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困难,但对数学知识基础和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如果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急于推进,势必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一知半解的状况。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转化为,再得到,最后推导出,很容易得到“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两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的方法,再总结规律得到一般式:n为大于2的整数,

美术教学改善 篇2

提到职业高中,几乎所有人都嗤之以鼻,确实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对职中的偏见,引发了高中的增容和私立高中的崛起,再加之生源总数的减少,使目前的职中教育陷入困境,形成一个瓶颈,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堪忧。从文化课角度,好多职高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中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尤其是英语教学。下面就我在教学中所面临的职中学生的英语现状做一个分析。

一、心理现状。职中的学生本身存在着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心理可能是自己觉得能力低下形成的,觉得自己没有学英语的天赋,也可能是由于初中老师对他们不够重视甚至鄙视形成的,或者是家庭因素造成的。这种心理带来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一种是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沉迷于网吧、游戏、打架斗殴,扰乱正常的学校和课堂秩序。这样就形成了比较恶劣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学习现状——职中生英语基础差。职中的学生本来文化课基础就很差,更不用说作为外语的英语。有些学生掌握的初中部分的英语单词寥寥无几,语法更是一窍不通。“I is”“He at home.”的现象不足为奇,甚至有些学生对英语还有一种偏见,觉得中国人没必要学外语。因此,英语课上这类学生因为没兴趣,常打瞌睡或做与英语无关的事,给老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

针对职中学生的这种状况,我们就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视学生的心理因素,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即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背单词、记语法、做题目,它不仅造成这些学生更加失去学习兴趣,加重学习负担,泯灭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更低,各种能力发展更缓慢。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停留在抱怨和叹息的状态下,应该尽快地适应形势,调整自己的思路,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学生跨入职中大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帮助他们从以前不被人重视的角色中走出来,抛弃自卑感,从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让他们 意识到在职中他们并不差,即使成绩落后,他们也有各自的闪光点,况且职中文化课还是从基础开始,特别是职中的英语除词汇外等于从最简单的学起,只要有信心他们完全有能力把英语学好。

二、重视英语。帮助他们把英语这门学科放在一个比较正确的位置上,让他们知道英语是一种世界语言,掌握了它就等于有了成功的钥匙,而且掌握一门外语本来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所以首先你只有重视它才能把它学好。

三、掌握知识点。对职中的学生不能按照普通高中的要求来要求他们,应该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弱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轻松有趣地带动学生来掌握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点。

1、词汇的掌握。单词是一个句子最基本的要素。单词不会就根本无法去理解一个句子一篇文章,就谈不上学好英语。由于初中阶段基础的薄弱,针对这群学生而言,单词是他们的一大障碍,所以首当其冲的是让他们恢复对以前单词的记忆。但是如果让学生死记住这一大堆英语单词,他们不但会感到厌烦而且即使记住了,这种强迫记忆的效果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所以我就尝试用一些比较活泼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比如说猜词竞赛,让学生用已学的单词来描述一个单词让其他的同学猜,并实行积分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不但很高而且记忆的效果也较好。当然也要进行一些机械记忆,两者相结合然后老师再组织各种游戏、比赛等强化记忆效果。

2、语法的掌握。职中学生的语法基础非常薄弱,对句子的结构、时态和语态等的掌握微乎其微。而新编英语教材正是针对这些学生的弱点编写的,新教材给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又一个新的起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新开始满怀信心地去学语法,而语法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如果一个学生主、谓、宾都不懂,更谈不上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等了。所以我认为只有理解句子的结构才能为学其他语法打下基础。

3、篇章。有些学生单词记不住,语法学不会怎么办——朗读篇章。英语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一直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花点时间读英语文章。朗读文章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这样不仅记住了单词的用法,了解了句子的句型 2 结构,还增强了语感。

4、语境中掌握知识点。单纯地去记单词、学语法、读课文会感到枯燥无味。我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带动学生带着一种乐趣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学习。这就是课前口头表达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表现自己生活、自己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课前口头表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演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课文复述(应该鼓励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单词和语法自己组织内容,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找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内容)。学生讲完后,给予其简练、恰当地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婉转指出用词、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条件具备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这种课前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老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不厌其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开设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种信息载体,一种交流工具,不断地听说读写,尝试用英语来表达生活感受和理性思考,是学习与掌握英语的有效方法。第二课堂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听学校播放的英语广播,英语角,单词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等。这样主动地去组织学习,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记诵单词、句型、语法要有趣、容易得多。我校这学期就开设了第二课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五、持之以恒。任何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做不好的,所以老师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做法,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都应该持之以恒,如果遇到一点麻烦、挫折或者说时间长了就感到厌烦而中途放弃退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贯彻情景教学 改善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語文;教学质量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面对全新的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逐渐进行了全新的调整,新的教学改革中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来展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情景教学方法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逐渐将学生引入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理解语文知识。接下来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通过情景教学来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情景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情景教学已经逐渐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可是情景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又是如何的呢?

第一,应当让学生在阅读语文题材的同时,逐渐渗透到情景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新的情景,将语言和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情景中进行文中词句的训练。第二,教师应当在作文教学的情景中进行运用,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通过思考和想象,逐渐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第三,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或者图片的不同进行展示,逐渐地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场景中,不断触碰学生的情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1.情景教学法的具体概念

所谓的情景是指人们能够利用语言、物体或者音乐等相关的道具,通过人为的方式创设一种全新的真实的情景,在这一情景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能够引导学生融入情景中,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人格,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2.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是极为普遍的,当然,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其中,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是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各种道具来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通过音乐、图片或者视频一类的道具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真正地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情景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加深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生活,逐渐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其次,采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氛围,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初中学生自身的思维是极具跳跃性和想象力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情景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情景教学法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进行游戏活动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开展更多丰富有效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和编排游戏规则,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到语文知识,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面对全新的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逐渐进行了全新的调整,新的教学改革中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来展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情景教学方法不适用于传统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逐渐将学生引入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来理解语文知识。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逐渐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要求教师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状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逐渐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师生情。现如今的情景教学方法是适合现在学生的,能够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为此,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优化教学方法,从实际的教学内容角度出发,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李慧.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年现代教育教研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2.

如何改善钢琴教学 篇4

一、因材施教

教师在钢琴教学时面对的学生程度各有差异, 学生的个性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教学中就不能遵照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教学。在钢琴教学中应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1. 尊重学生个性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个性, 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发现、挖掘, 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 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训练, 使学生既有兴趣又有能力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巧。

2. 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接受方式、思维方式等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的因材施教。

在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模仿法、视奏法、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练习法、发现法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次的教学, 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 确定教学的方法和目的。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自己学习和解决、发现问题, 享受成功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 唤起他们对钢琴音乐的深刻而长远的兴趣。学生有了这种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和全神贯注地练琴。这种兴趣能提高大学生的练习能力, 使其精力高度集中, 听觉逐渐加强, 使音乐表现更加鲜明, 富于思想意蕴。甚至他们的内心都会变得更加丰富, 充满前所未有的聪明和才智。兴趣是通过钢琴弹奏来体现的, 这种弹琴不仅是愉快的、充满智慧的, 而且能传递出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专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兴趣, 必须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练琴本身的兴趣作为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来完成,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钢琴教学的成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必须正确研究作品, 弹奏背诵作品。诸多著名大家一生, 给后人作出了酷爱和迷恋与生命同样重要的事业的典范。

教师首先应该表现出自己是非常热爱钢琴音乐的。有了这种意念, 再用自身的演奏热情去激发、启迪学生, 感染他们, 才能促使他们为之更加动容。其次, 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接触艺术和感受钢琴音乐, 逐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并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最后, 广泛听取优秀的钢琴音乐, 多听、多看钢琴音乐大碟, 大量阅读音乐家故事和传记, 参与师生的演奏会和钢琴音乐会, 拓展和扩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各种眼界。这样, 可以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钢琴学习的爱好。

三、巧设艺术情境, 激发学习情趣, 点燃情感火花

巧设钢琴教学情境, 用于钢琴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 可起到愉悦审美情绪, 唤起审美注意, 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而用于教学内容之中, 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 达到最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情趣化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 由了解而实现相互密切配合, 教学相长, 共同切磋。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由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钢琴教学的情感需要用一些方式来表达, 而且传递教学与情感的相互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寓理于情, 情自理出, 情理结合, 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比喻”或乐曲的背景知识或完整的示范性演奏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四、培养学生的乐感

1. 注意音乐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音乐演奏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演奏者是否用听觉去感知乐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和声的浓淡、调性的色彩等。

2. 注意音乐的歌唱。

要让琴键歌唱, 就是要把内心的感受、感情通过柔韧的手指在琴键上“唱”出来, 而实际上是心在歌唱。声音只是传达感情的媒介, 嗓子、乐器都是发声的器官, 而学习者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唱或弹出优美如歌的声音来。

五、提高练琴效率

钢琴老师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任务, 教会学生弹好琴, 向学生传授钢琴演奏知识和技能, 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练琴, 学会提高练琴的质量。以下所提供的练习要素, 也许会有启示:

1. 脑、眼、手、耳积极配合。

弹琴的过程是一个脑、眼、手、耳积极、合理配合的运动过程。脑是眼、手、耳的基础, 也是信息反馈后的分析、判断并发出指令的中心。脑最重要的任务是明确练琴目的, 在目的的趋使下, 让学生了解乐谱, 了解曲子的历史背景、作者、风格, 进而认真读谱, 了解作品的速度、力度、表情记号、指法规律等, 再进行练习。

2. 培养正确的弹奏方法, 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

弹奏的姿势、手型、弹奏习惯直接影响弹奏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毛病, 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 让学生随时注意自己的手型应放松且端正, 手指自然弯曲, 用指端肉垫部分触及琴键等,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弹奏方法, 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

3. 突出重点、难点、分句、分段、分声部、分手练。

对重点和难点小节、乐句、乐段可采取分句、分段、分声部的手段进行练习, 使学生对乐曲的结构、旋律变化及难点和重点认识得更加清楚, 使困难得到分解、简化, 然后集中精力, 单独练习, 突破难点。

总之, 钢琴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 钢琴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 不断探索如何用较短的时间, 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技巧, 尽快提高弹奏水平。教师既要教钢琴技巧, 又要教音乐、教做人, 这样学生的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心理素质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的同时, 应当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因材施教,兴趣,艺术情境

参考文献

[1]刘庆刚.钢琴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汉语言本科教学改善的论文 篇5

晚清“京师大学堂”的“文学科”,以及复旦公学的“国文部”可以视为我国大学“中文系”的前身。真正现代意义的中文专业应当是193月21日京师大学堂分设“中国文门”本科教育。因此,我国大学中文专业设置已经有一百零二年的历史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中文系往往属于所在大学的“强势”学科,特别是1952年虽经全国院系调整而未撤销的中文系均具有很强的办学底蕴。这些中文系主要集中在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和老牌的师范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些大学的中文系经历了一段顺畅发展时期。第二类大致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到目前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比较好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也在逐渐显现。第三类大致上建成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原先非综合性大学的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类院校在原来大学语文教研室或写作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中文系。相对于前两类中文系,这类中文系的办学特色大多尚在探索中,与所在大学其他院系相比,实力明显不足。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吃力的跟跑者。高等教育体系中那些后办的中文系在这次跟跑中颇觉吃力,普遍存在落伍的焦虑;同时,那些老牌中文系也面临着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问题。面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文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策略,适应社会需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更加强调专业基础,向专门化、高端化发展。一种是走学科交叉与融合之路,提高本科生的应变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强化专业化的“精英”教学之路。中文系下设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处理)四个专业。他们的教学理念,据北大招生网宣称:在本科层次坚持“精英教育”、“优才优育”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以向上一教育层次输送中文及其他门类研究生为主业,同时兼顾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汉语言文学和文化实用人才。北大的这个表述体现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坚持精英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着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北大中文系按照精英教育层次设定本科培养目标是有道理的。首先北大有丰厚的中文底蕴,教学力量排在全国第一位。到中文系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就有47人,大多是国家中文方面著名学者,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其次,北京大学录取的本科生质量优异,每一个年级都有数名省市级高考的文科“状元”,这个优势,没有第二个学校可以与之争美。再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大学中文系的“老大”,百年办学历史形成崇高的声誉,社会认可度极高,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肩的。从实际效果看,北大中文系的这个办学理念符合社会对她的期待,北大本科生就业尚未成为“问题”,北大宣称: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出国深造也是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愿意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近年就业率在100%到98%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但是北大中文系的这一种做法不可复制。尤其是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由于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雄厚,尚未形成深厚的学术传统,不具备走北大模式的条件。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北大中文系有意低调处理了他们对中文系办学思路的调整。北大中文系并没有躺在传统优势上吃老本,他们兴办的第四个专业叫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专业于开始招生,文理科兼收,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从事高新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成为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在文理交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前面三个专业的相差很大。我们可以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选修课中更清楚地看出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语言学课程,包括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理论语言学、汉语发展史、文字学、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音学等39门课程,这一类课程依托的是汉语语言学专业优势,显示出北大中文系在汉语基础研究上的强大实力。第二类有逻辑导论、数理逻辑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几何与代数引论、微积分等六门课程,强调基础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打基础。第三类有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计算语言学导论、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机器翻译导论、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汉字数字化研究、VB编程与古籍整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14门课程,属于技术类课程。从以上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看,该专业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出应用性;第二是强调学科交叉,其课程跨文学、理学和工学三大门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大中文系设置这个专业,就是为了适应语言文学数字化要求,是应对目前正在爆发的全球信息数字化挑战的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由此判断,北大中文系已经走在全国中文系改革的前沿。与前面三个专业的实践相比,北大中文系应用语言学本科专业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社会对于汉字数字化处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不相同,需求行业从数字出版到政府机构分布广泛,将来的多媒体阅读将替代现有的纸质载体阅读。

其他重点大学中文专业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复旦大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中文系之下开设了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科专业,但一直没有在本科层次开设这个专业。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只有两个专业:中国文学与汉语语言学,将应用语言学专业开设在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的改革与创新,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值得关注。中央财经大学设有中文系,招收本科生,专业方向为财经文秘,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理论素养,适应经济领域及传播媒介业发展的需要,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媒体特别是财经类行业、中外企业从事文秘、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分公共基础类、专业类和财经类三个类别。专业类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应用写作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秘书学、文书档案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众传媒概论、应用语言学、公关写作;公共基础类主要有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公关策划、社交礼仪、社会调查、广告学、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与政策;财经类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相融合之路,以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为主,适当插入经济学、管理学的部分课程。类似于中央财经大学做法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浙江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与经济管理类院校相似,一些以理、工、农科为主的院校中文系也在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与所在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之路。如安徽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与园林学结合,华东政法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法学、商学的融合、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等。这些大学中文系基本上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创具有特色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些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效果也值得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这种专业融合或者专业交叉式做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多学科融合不是相关课程放到一起就能起化学反应。从表面上看,融合也有融合的深浅问题;从最终结果看,通才不通、特色不特依然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有:一些学校在注重专业融合的同时弱化了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中文系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期待融合的学科了解甚少,监管难以到位;而优势学科对于辅助中文系创特色不一定有积极性,因而教学与管理效果自然不好。

寻找有效方法改善阅读教学 篇6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起来,不再把阅读教学的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因此,我们阅读教学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究竟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真正改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收获。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并不重视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只是强调记住会答题,对孩子的阅读体验并不重视,学生没什么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于漪语)。为此,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坚持阅读的开放原则,鼓励他们阅读感兴趣的材料。有的孩子喜欢武侠小说,我并不会像家长那样全面否定,而是推荐他们读一读经典的武侠作品,比如古龙、金庸的作品,并主动和他们交流自己曾经的阅读体会,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有的孩子喜欢读体育或军事类的报刊,也常被家长斥责,而在我这儿却能得到赞许和鼓励。我的宗旨是,无论你读什么,只要不是有害内容,只要你懂得安排好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都可以。而且我还积极地与家长们沟通,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一来,学生们课外读书的积极性大增。改变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答案同一性的弊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在考试阅卷过程中保护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样也就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再一味用答题模式去思考阅读作品,表达个人感受。此外,平时在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测试时,多出一些具有发散性答案的阅读试题,注重题目的思考空间和思考价值,让孩子们感受到答题也是一种快乐的思考和表达过程。

二、习惯是最大的收获

怎样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觉得首先,要从课堂阅读做起。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分析、理解和感悟作品,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提供材料、比较阅读和互相讨论。其次,我用一定的课时去指导课外阅读,有计划地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抽出一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选择与近期教学内容相关的读物,督促他们高效阅读并重新反思课堂所学。由于要求明确,检查到位,学生们在以下方面渐渐形成习惯:阅读时能根据目的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阅读中会使用参考书籍、工具书来辅助阅读;阅读中时刻注意思辨和质疑;不动笔不读书,勤做读书笔记勤写读书心得。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坚持定期检察学生的阅读笔记,定期举办读书讨论会,这对那些意志力薄弱,行动较为懒惰的同学尤为重要。

三、 捕捉信息,及时反馈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迅速捕获有用信息的能力和及时反馈的能力。概括阅读材料内容的能力;感悟作品主旨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把握作品情感的能力;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布置合适的阅读任务,设置清晰的阅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在阅读《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时,规定用两周时间读完,然后用一周时间写出三篇读后感并解决3个问题:作者写此小说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你对这篇小说讽刺手法的理解和感受;阅读这篇小说对于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因为时间安排得当,目标设置合理,监督检查及时,结果这次阅读训练非常成功。从学生们反馈的作品来看,很多学生不光读了原著,还有目的性地读了许多对于当今社会问题分析等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写出了相当深刻的评析。最后,我们又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会,不仅开心地分享了彼此的阅读体会,而且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我觉得如果我们每次在布置阅读任务时都能找到训练重点,设置明确目标,安排好阅读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很自然地培养出学生捕获有用信息,反馈阅读感受的能力。

以上内容是我个人在改善阅读教学方面的一点小小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总之,高效的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将决定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我们应不断探索更加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美术教学改善 篇7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普通中学更注重“升学率”

传统应试教育中, 绝大多数中学为了提高本校竞争力, 提高所谓“升学率”, 在高中尤其是高三学生的日常课程中, 取缔了类似于美术、体育等“副科”, 将更多的时间用来上文化课, 教师和学生对于这种行为都见怪不怪, 持默许态度。而部分家长则十分赞成这种行为, 这就直接导致了美术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下滑。

(二) 对美术教学的错误认识

艺术特长生将美术作为走入高等学府殿堂的通行证, 为了让这条“捷径”更加好走, 多数艺术特长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到了美术的技巧上, 追求所谓的高分框架, 努力让自己的画更接近考试的标准要求, 完全遗忘了美术教学的目的。而普通中学生, 迫于高考的压力, 则将美术视为浪费时间的“副科”, 没有任何用处, 更希望让文化课取代美术课, 用更多的时间复习考试科目。事实上, 美术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健全的人格, 并在紧张的备考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个宣泄口, 正确宣泄自己压抑的心情, 对于学生的健康心理也起到一定作用。

(三) 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

由于学校对于美术教学的不重视, 相关的教师多为美术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 缺乏中学美术教学经验, 没有掌握中学美术教学的精髓所在。中学尤其是高中美术教学, 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挖掘、健康心理的调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对师生都造成了错误的引导, 美术教师在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 也逐渐产生对学科的不重视和应付心理, 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美术教学的教学效果更是一落千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死板, 毫无新意, 同时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学生失去兴趣, 即使美术教学有更多有益的作用也于事无补。

二、针对美术教学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 克服功利取向, 弥补短板教学

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克服社会的功利取向, 积极坚持并主张人文思想, 强调美术教学重要性, 并有所作为, 才能让教育领导者真正重视美术教学, 彻底改善目前的现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弥补学生的“短板思维”, 改变学生认为美术是通往大学殿堂的门票或者无用科目的想法, 在美术课上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 注重对学生人格、审美、艺术素养等多个角度的培养, 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学带来的优点, 并使美术逐渐融于其他课堂, 消灭“副科”的称谓。

(二) 从学生出发, 正视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不是教育的工具, 而是教学的必要组成元素。不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人, 都应该重视美术教学的优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取代, 这对美术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优越性, 并正确引导学生接受美术教学, 认识到美术教学真正的目的和教学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建立优秀的人格品质。

(三) 完善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 教师要牢牢把握机会, 不再让美术教学流于形式。首先完善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 理解和领悟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体会带入课堂。其次, 改善课堂的教学方式, 例如播放影片, 在影片中寻找美的构图和色彩的基调, 或者通过趣味的色彩调配、画面组合等游戏, 让学生通过游戏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 被美术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与此同时, 还能缓解备战高考带来的压力, 让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真正产生兴趣, 这是提高美术课堂地位的重要手段。

三、总结

素质教育的定性已成为大势所趋, 普通高校要充分为学生考虑, 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 提高美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重视和挖掘美术教学的价值所在并加以利用。而教师本身应当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艺术修养, 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完善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努力培养人格、品德、审美、修养、内涵优秀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自身要改变对美术教学的看法, 正确对待美术课, 在美术学习中提升自我。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观点,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再接再厉, 在美术教学的探索上提出更多有价值的看法。

参考文献

[1]付钰岚.天津中学生美术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1.

怎样改善传统习作教学 篇8

一、“两步爬坡”巧解习作主题

从低年级开始的写话到高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语文的语言艺术,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每个单元的习作学习也应该是一种慢慢渗透的过程。打破传统习作搞“突袭”的模式。写作的过程就像是在爬坡,让学生一下子爬到坡顶自然是吃力的,如果可以边走边停,设置几个“停靠站”,让学生没有压力,不知不觉中走到目的地,应该就可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接受写作,乐于写作。

1.明确目标,初晓习作主题。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单元开始之前的单元提示,对于教材进行全面认知,在课堂教学之前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初步知晓单元教材的主题,了解这个单元写话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理清习作练习的要求,适当准备习作材料,明确单元习作方向。不要能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结束,进行习作训练时再仓皇落笔。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下笔有神。

2.促思多导,渐入习作主题。教育家程颐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自主发展的根本在于思--爱思、会思、思之有得、思之有道。因此,“促思”是习作指导最重要的环节,应贯穿于整个过程的自始至终,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在把握住生活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汇集多方信息。可以在正式习作之前开展一些为习作服务的“口语活动”。师生一起来聊一聊习作中的素材,生活中观察到得事情,扩大角度、挖掘深度,一点点的走近向单元作文的要求,等到一个单元学完要进行习作练习的时候,孩子们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因为之前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做好了本次习作的铺垫工作。

二、“三多训练”稳扎习作基础

1.习作立题角度多。就是引导学生对同意题材从不同角度切入,形成引人入胜的好文章。例如:在指导学生根据“汽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写作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学生有反映社会发展快;有反映“十八大”后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的;也有反映交通拥堵,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由于立意不同,作文百家齐放,很有创意。

2.习作题材样式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中心思想的作文。如:以“梅花”为题材的作文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梅花的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普通的记叙文,描写梅花的颜色、形状、香味,赞美梅花的美;还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梅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更加可以写成游记,记下欣赏梅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挖掘深刻的同学也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散文,赞美像梅花那样有顽强品格的人们。这样的文章千姿百态,读来颇有新意。

3.习作表达方式多。就是让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法,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如在写作时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上运用多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写出自己的语言。

三、“自主评改”有效开展

很多孩子面对老师的批改,评语总是不感兴趣,不愿意阅读。如果能让孩子学会自主的评改作文,效果会更好!在自主评改的过程中,首先,我会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告诉他们在批改文章是要对文章负责到底,不能随心所欲的改,要思考成熟后才能下手!其次,为孩子们梳理出一些具体的评改内容,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发给每个学生。引导孩子进行有目的性的自主评改,客观的评判文章的好差,有理有据,自主评改就不会难以展开。学生改完以后,再将表格和作文收回,由教师进行最终评定,有收有放,既调动孩子对习作的兴趣,同时在评改的过程中,也是对鉴赏文章的学习,对自己写作技巧的提高,一举多得。

美术教学改善 篇9

众所周知, 中职校的学生素质不太高, 学习兴趣不太浓, 普遍存在怕学、厌学情绪。这使教师日常教学的难度加大, 课堂效益较低, 教学效果不甚明显, 甚至有极少数的老师连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 更不要说高效课堂了。

而在新课程和信息化背景下, 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小学课程的教学领域, 且研究者形成的理论还不够成熟、未成体系。而在中职语文的课程教学领域, 特别是涉及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高效课堂”的研究更为少见。因此, 亟须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二、调研方式

(一) 调查对象

课题前期调查, 将本校中职一年级4个班级共140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40份。回收140份, 回收率100%, 有效调查表140张, 有效率100%。座谈会人数为20人。

三、调研过程分析

我们对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改进研究做了这样的工作:首先, 对学生喜欢 (感兴趣) 的语文学习内容及方式进行调查, 通过对140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52.86%的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一般, 有34.29%的学生对师生讨论教学法感兴趣, 对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认可的学生仅占12.86%,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将师生讨论、多媒体辅助、讲练结合等教学方式有效结合。随访中, 我们了解到语文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学中应将语文知识的理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样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还显示,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开设语文实践课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 对教师上课的态度及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影响进行调查, 通过对140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个人魅力、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激情的上课状态、鼓励赞扬的教学态度均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从自身修养出发,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研究教法, 使学生爱学、乐学,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良好学习动机, 达到优异的教学效果。

四、激趣策略

(一) 针对专业特点灵活使用职高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石

对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 不影响语文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 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 使调整的语文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

(二) 营造自由、和谐、平等、互相信任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信任学生, 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 合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交流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大胆地表达与交流,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四) 渗透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升温”

在教学中力争把每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其中, 有助于学生领会语文思想的精髓, 从古代文哲先贤身上学到精神和品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五) 创设操作型情境, 加强合作交流, 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当中, 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 这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满足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思考者, 研究者。

五、调研结论和认识

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实有必要, 把学生评价的权重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小组,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 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巨大推动力量。

实施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 是达成公共基础课高效课堂的保证。

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我们在学生评价中不能追求面面俱到, 应重点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 关注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改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写作才能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致使作文教学“出轨”。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但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将之误读了, 淡化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更是表现为对课文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 几乎不提及字词句等, 更有甚者认为搞这些基础教学就是落后、思想守旧。其实这都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对新课标的研读不够, 对新理念理解的误差。导致了他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加强对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学生作文时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感想, 仅仅把完成作文当作任务;也导致学生作文的盲目性、功利性。

(2) 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滞后, “循规蹈矩”, 依旧是先让学生写作文提纲、打草稿, 最后誊写。导学时, 都是先解释题意, 再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该怎么写, 不能怎么写。这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想象的展开, 给学生套上“木枷”, 久而久之,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爱好日渐枯萎、退化。另外由于教师过多地限题限体, 致使学生们完全处于被操纵的状态, 他们选择的余地和创作的天地都是“零”, 时间一长, 学生的自我和自主意识完全泯灭, 失去了写作的耐心和志趣。

(3) 知识面过于狭窄。农村学生, 因为地处偏僻、远离繁华的都市, 平常都是“学校、家, 两点一线”的模式, 不能及时接收和积累相关的教育、文化信息, 更没有做好素材的聚集。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电脑等接收现代信息的工具, 但他们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对其没有近距离的“管制”, 相反这些可以便于接受再教育和收集知识信息的工具, 成了他们“娱乐”工具, 吸引他们眼球的是“中国好声音”“一站到底”……他们说起歌星影星头头是道, 要他们说什么名著等是“哑口无言”。另外, 这些孩子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几乎没有生活的阅历和经验, 课文的知识等根本就没有储备量。还有家长对学生的习作不重视, 不能给学生定期购买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 更谈不上严格要求孩子去认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了。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知识狭窄, 习作时无话可写、内容简单、颠三倒四、思维僵化。

二、整改措施

(1) 多管齐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帮助他们重树自信。兴趣是学好和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 它更是求知者的“发动机”。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首先, 通过宣传和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写作是人自我发展的基础, 是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 在写作教学中, 必须给学生满足他们最起码的“安全需要”, 不增加他们的思想负担。鼓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允许他们“异想天开”, 不制约他们的思维, 让孩子真正写出自己眼里的世界。第三, 采用符合班情和学情的有效的评价措施和激励机制, 多鼓励多欣赏学生, 帮他们重新树立失去的自信。

(2) 严格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积累、素材的收集和常态化写作训练。农村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他们的阅读量少, 作文素材稀缺。因此, 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图书、刊物以及反复阅读中外名著, 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扩宽知识视野。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读书活动, 让学生说说读书所得。开展系列活动, 激励学生读书, 培养他们的能力。如定期举办“读书月”活动, 讲故事、演讲、辩论会等。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泛读、勤录、多背”, 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他们的读书笔记, 培养他们有读必动笔墨的习惯。俗话说“练武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 所以我们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多读勤写多练, 尤其是我们要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 随文练笔并做到常态化。如教学《我的母亲》后, 要求学生把在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写作方法用来描写“我的妈妈”, 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充实学生的写作。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对于写作来讲, 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生活干涸”了, 那他们的作文又怎么能写好呢。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学校、班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给他们提供写作的“活水”。诸如, 可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或开展“寻找家乡的特色文化”“采访家乡的名人或企业家”“走进自然”“参观大型企业或养猪场”等活动, 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拓宽视野。帮助他们熟悉生活, 了解自然, 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这些活动, 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素材得以增加, 写作欲望逐渐增强。

改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高效课堂就是努力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前准备做到有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掌握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才能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教材是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更好的突出有效地备课,我们尝试了“全过程备课”的方法。即先在每个教研组(备课组)内推选一位教师做代表,大家参与他“备课的整个过程”。——就是指在校本教研中,教研小组所做的从最初理解教材、教学设计到实际上课后教案的更改,以及最后如何补救的整个过程。在他的备课基础上,成员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思路大家一起解决,一起“磨课”,这个过程中教师既理解了教材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学研讨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做到有效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想法设法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进而将之转化成为一种个人的能力。所以,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改革,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知识。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一堂课四十分钟,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去想、去做、去说,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只有教师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教师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学”和“练”,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这样才能使课堂彰显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注重学生学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的高效更要落实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留给学生自学、质疑的时间,我们认为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比教给他们多少知识都重要。这样久而久之,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再逐渐提高。养成习惯,终身有益。还以语文为例,我们教给学生使用 “批注法 ”。在学习进入默读环节情况下,学生拿着笔根据单元要求,课后问题,去静心思考,在旁边批出体会,也就是通过自己学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并把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写出,以备下一个环节交流所用。坚持了这一段时间,学生们不仅在阅读能力方面有了大的提高,在写作方面也进步明显。

三、教师素质做到全面提高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只要教师有主动改变的愿望,他就会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更加理想的教学过程。高效课堂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我们从三方面注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1、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实施高效课堂的意义:尽可能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努力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自己通过课堂的改革提高专业化程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大量读书,提高层次。让每一位教师都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做合格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升华;打造高效的课堂更需要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所以,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超越自己。才能在思维活跃的课堂中游刃有余。

3、规范课堂形成模式 。通过规范课堂教学,让每一位教师都把实施高效课堂当成规范教学的一种约束:精讲(教师)内容方面:教材的重、难点;细读(学生)

读教材:找出理解的部分及重点;提出疑点;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巩固练习围绕重、难点,由易到难并适当进行拓展。同时让教师做到在实践中经常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才能创造出更加高效的课堂。

总之,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这是我们高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

美术教学改善 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学,教学手段,效果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对小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方式改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要求。新一轮的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着力突破以往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模式,倡导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 突出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性和交际性,将原本枯燥的英语学习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激发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与此同时, 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需着力科学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改善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果,为学生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新课程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小学英语教学都非常关注对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对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小学英语长期都处于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状态,很难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1]。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也意味着小学英语教学由传统英语教学向新课程理念逐步转变与过渡,突出对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要求对小学英语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力求方法与过程并重,同时关注教师教与学生学, 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丰富教学经验,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知识做事情,同时强调创设合理情境,优化教学方式,多管齐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规律,形成语感,培养其英语交际与应用能力,不断改善提升教学效果。

2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英语交流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讲究教学方式,可借助宽松氛围的营造、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当孩子们充满兴趣时,整个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否则师生都很辛苦,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当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会觉得英语学习不枯燥、不乏味,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觉得英语学习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越学越想学,可见,兴趣的培养对提升整个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后续英语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要着力培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创设合理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则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式。以问他时间的句型“what’s the time?”为例,教材中有较为固定的例子,是以Mike和他人交谈的形式出现,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也会选择让学生们背诵记忆,最多是让学生表演对话,而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也是取决于每个学生记忆力,很少将所学到的句型与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不要说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对此,不妨结合每个同学的具体实践,以pair work或是group work的形式加以练习,虽然核心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句子的主语是在一直变化的,这种适用具体情境的语言训练与学习,才是长久的、有效的。

2.2应用现代技术,丰富课程教学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小学英语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极大改善提升了课堂教学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提升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提升对课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特别是偏远地区,受文化底蕴、客观外在条件的限制,小学生英语学习知识面的狭窄,缺乏英语应用的环境,很难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则极大拓宽了应用交际范围,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查找所需电子学习资料,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远程连接,实现不同空间里的互动交流。同时,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生还可以实现与老师的线下互动交流[3],对于课堂上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或存在疑惑的地方, 也可以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而不是将英语教学仅仅限制于短暂的课堂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了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时间限制,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时空突破, 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英语教学变革。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以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为例,在教会学生该句型如何使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组成兴趣合作小组,围绕核心句型在课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言训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

2.3运用手势眼神,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发挥语言作用的基础上,小学英语教师还应注意运用好各种非语言行为,如手势、眼神等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获得理想的教学目的。心理学表明,55% 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非语言行为实现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如老师越靠近学生,学生注意力会更加专注,也会更用心记笔记,更加踊跃发言,当老师注意学生的频率相对较高时也会取得相似的教学效果。反之,当老师注意学生的频率减少时,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涣散。同时,教师的微笑可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显著改善提升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当老师同时注重眼神交流和面对微笑时,则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此,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时,教师也应注意多保持与学生的近距离,这也更容易被学生认为是亲近、赞同和友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身体接触来鼓励表扬孩子,增进情感交流,如轻轻拉学生靠近自己、轻拍学生的肩膀或头,适当的身体接触行为也能使学生感到舒适并能够接受。行为动作的应用,能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效果,以句型“May I come in?”为例, 老师从外面轻敲几下门,用手指着教师里面,说道:“May I come in?”,相信很多孩子都能猜到其中的意思。在以眼神交流为例,在小学生初接触英语时,由于对英语的陌生使其既充满向往,又充满担心和顾虑,这时候老师通过眼神交流更胜千言万语,更能激发提升其自信心,聚集其分散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4注重实践训练,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上一篇:煤矿粉尘下一篇:子宫内膜容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