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2024-06-07

教学论文(共12篇)

教学论文 篇1

一直以来,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具体进步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但是教师的发展同样是有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成效之一,因此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获得进步、教师能否得到成长均应该是共同得到关注的元素。那么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大发展,使教师得到更进一步的促进呢?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在日常教学中就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全面认识“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具体进步是断定有效教学的标准,但教师的发展也是教学有效的保证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

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情景能让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各方面、各层次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1.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可以利用大文豪萧伯纳的故事帮助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上课开始,我们可以给大家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演员喜欢上了萧伯纳,信中向他表白说,如果我俩在一起后,我们的儿子一定会拥有你的头脑,我的美貌。故事说到这里,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一定吧,也有可能是萧伯纳的容貌和演员的头脑啊? ”疑问和兴趣就是学习探讨的动力。学生看似“无意”的提问就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对遗传规律的学习的契机。最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萧伯纳最后就是借助了刚才同学们的推测委婉地拒绝了那位演员的求婚呢。故事的结局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然大笑,但是同学们的笑是一种对知识了然的笑,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那就是有效教学中同学们得到发展的体现。

2.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是让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 、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得到认识与理解。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探究实验中,我发现本来学生应该是按计划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的,但是有部分学生居然好奇地把头发和剪下的指甲放到显微镜上,企图观察到细胞。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他们随意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意外”中得到即时性生成,获得新知。因此,我调整了教学顺序,根据学习主题重新创设了新情境,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刚才我们在显微镜中能看到洋葱内表皮细胞,但为什么看不到头发的细胞呢?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进行了问题探讨。终于,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他们得到了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结论。相同的知识,却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得,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常用策略。

3.创设生活化情境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根据教材内容, 善于创设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又如近段时间本市水厂拟提高市区水价,街上、报纸上、网络上市民们都在议论纷纷。水厂解释道水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与污水处理的问题有关。我发现这就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接着我就着手组织学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水价听证会。同学们在会上分别扮演政府人员、水厂负责人、市民代表等角色,他们通过大量调查,就水价上涨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如城市污水处理方案,水价上涨原因,目前梧州面临的水资源威胁,等等,在这场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辩论中,使污水处理原理及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等社会、生物学热点知识得到了落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真实情境中、积极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倾注满腔热情,努力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景、实物,使之与初中生物知识有机结合,力求吸引学生主动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能得到质的飞跃,与学生共同获得发展,教学相长,才是实施有效教学获得的最大效益。

1.有效教学能促进教师完备教育科学知识 。

追求教学的有效,决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发展,只有教师也关注到了自身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在生活中,教材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不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2.有效教学能提高教师服务意识 。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具备服务意识,体现在平时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品质才会在同感和共鸣中得到落实和发展,课堂才会有效、高效。

3.有效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 。

善于发现的教师课堂内容开阔, 丰富的学习资源富含生活化气息,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担当起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在上到“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利用我市的特产梧州龟苓膏和豆浆晶的包装袋作为教具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学生有的注意到了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 有的注意到了上面的出厂日期和保质期,有的关注到了上面的生产厂家。有了兴趣,就有了钻研、探索的动力。学生从来自生活中的事物中感受到了“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应该注意什么”等相关生物知识的存在。有效的教学过程能促使学生培养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内化能力,同时,教师加强了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分析能力,对生活资源优化的能力。教学相长,是教与学所能达到的最优效果。

4.有效教学能开拓教师的集体智慧 。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一句令学生捧腹大笑而又让他有所得的话语, 更多的来自于我们这个共同提倡、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集体。一直备受好评的认识“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单单利用一个纸团在同学间就能进行的接力传递游戏, 就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反射弧的组成,认识到反射弧是一个统一整体。游戏简单,但学习效果明显,除去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学生能亲自参与,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为使教学有效,集中教师共同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便能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有效教学,师生各有所得。有效的生物课堂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态度,教师也从中促进对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有效教学促进课堂不断和谐。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这段时间,我们有太多感受与思考。虽然还存在不足,但作为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尽可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我们希望让更多师生共同体验、进步、在共同发展中领略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的精髓 , 感受有效 教学的真谛———教学相长。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进步、教师能否共同成长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元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体验,才会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论文 篇2

每个体育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是守规矩,练习是按秩序的有序进行,其实不然,真正的体育课的课堂纪律与练习的实际情况不是体育老师所想像的那样理想化的。

开学刚上的一节广播操课中,一(7)班的一位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上课时间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学甚至在队伍里面还影响其他周围的学生,刚开始我把他单独叫出来和他谈,他好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爱搭理不搭理,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一番教育,然后再简单讲解了一下动作要领,布置的作业让他回家自己复习。在之后的这几节课上有明显好转可是这孩子就是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小动作不断,在一次上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唯独他一人没有做下来。

这时我就着急了,我说这节课你不要上了,你就到边上自己练习什么时候会了什么时候来找我,再不行的话中午不要回家了,孩子当时是一种很无奈的表情看着我,嘴里喃喃道老师:我再也不敢了,我这节课好好表现还不行吗?我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说:再给你一次机会,看你表现,孩子点头答应了。课后我也认真反思自己是什么原因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新的知识呢,按小学低段孩子的年龄来看,对于一个新的知识学生是很愿意学得,可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此我尝试很多方法去改变孩子,让其他会的同学帮助他,也找过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爸爸说在家也是这,干什么都不专心,没有一点点耐心和毅力。也就是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因素,孩子在队伍出现了混乱的现象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我自己认为导致上述原因的出现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我利用上室内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几次精彩的视频,学生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认为不可思议,然后我在适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他们你们也能行,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了,接下来的体育课中我有意识的把做的好的和不会做的学生区别开来,再让他们分别自发组合,自己找练习的同伴,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学生练习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

教学论文 篇3

一、与班集体建设相融合,变“孤立”为“协作”

我们都知道,要想用优质的教育效果,我们的品德课程必须要实现与儿童生活的对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班集体内的生活时间占据了儿童生活的绝大部分,集体生活对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主任老师也必然会从学生思想、课程学习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班级管理要求,会想方设法的开展班级活动,进行班集体的建设。品德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须要参与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不应该脱离班集体的建设过程。而应该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有效地融入到整个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把品德课程中提出的各种德育教育要求衍生到整个班集体的建设中。依托班集体,把原先孤立的课堂教育,拓展为相互关联、互相协作的班级教育活动。

二、布置德育实践作业,变“讲”为“做”

适当的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一天学习的有效手段,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语文、数学等学科需要布置作业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样,我们的品德学科也可以布置一些德育作业,来进一步地巩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起到拓展教学时空的作用。

在学习了《孝心献老人》之后,正逢重阳节,我就布置了“给自己家中的老人做一张孝心卡,打一个电话,问一声好”的作业。既完成了书本上制作孝心卡的任务,又让学生通过打电话、问好的形式,实践了品德教育的要求。德育实践作业地布置,使品德课由简单“动动嘴皮子”,变为了“不仅课堂上要动嘴说,还要在生活中动手做”。把单纯的课堂活动,拓展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德育实践作业的实践,既是对课堂的补充,也拓展了品德教育的时空。

三、与学校主题活动相融合,变“小”为“大”

品德作为一门学科,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每周为两个课时,从课时量来说依然处在一个“小学科”的范畴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要拓展品德教学的时空,我们除了采取在教材基础上,不断的开发、补充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含量不断增加,使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从课程的角度去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之外,更要探索课程之外,拓展教学时空的方式和方法。和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品德教学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其实也是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只不过更加侧重的是班级层面。学校内的德育活动除了课程、班级内的活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学校层面的集体活动。比如少先队日常开展的各类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检查评比,结合如“重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的专项德育活动,还有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开展的特色活动。但是,不管是学生的检查评比,还是学校内的文化建设,都肯定会涉及到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学生道德实践很好的机会。所以,学校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我们的课程应该主动和这些活动接轨,或者由我们的课程出发,促进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

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有效的结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跳出了教室和时间的约束,拓展了教学时空。而且使我们的“小”课堂,变成了“大”课堂,学生的道德学习有了现实的依据和检验。

四、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变“质数”为“合数”

品德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课程的教材设计中,包含社会、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许多内容。所以,品德学科的教学活动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之外,还非常重视利用课程的学习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培养他们生活能力的作用。

学科的特点,告诉我们,品德学科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包含很广的学科。在教学上,我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演绎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漫画邮政》时,我们可以把品德课堂转变为美术、劳技课堂,由了解邮政知识,拓展到创作邮票作品和书信的投递实践;在学习《神奇的电话》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与课堂外的人进行连线。在外来务工人员多,或留守儿童多的学校,在课堂上让他们和自己的亲人通话。通过课堂模式的转变,把单纯的知识了解、传授性的课堂,演变成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的舞台。在如学习《网络世界》时,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把课堂搬迁到学校的计算机教室,首先在空间上给学生来一个转变。条件不允许的,也完全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自行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过程,即是学生了解的过程,更是感受信息发展带来便利的过程。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转变,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化。学科融合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品德学习从内涵极少的“质数”变为内涵丰富的“合数”。数学中“合数”的数值愈大,包含的“因数”会越多。其实,我们的课堂学习方式越是多样化,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越丰富,我们的教学时空也会越广阔。

在实际的品德教学过程中,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不过,拓展教学时空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对课程的理解。教师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带来的会是一系列的积极影响。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后,课程实施者必定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课程进行演绎。教学的时空,也会因此而发生不断的演变。

【作者单位:台州市椒江区云键小学灵济校区浙江】

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 篇4

一、主要教学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从古至今, 国际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们潜心研究, 大胆实践, 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订正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速进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连环教学法、昆西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与实习教学法等。

四段教学是按照人们所理解知识的心理与规律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与应用这四个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教学必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 (清楚) 。传授新教材时, 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 提示给学生, 使学生清楚新教材, 形成新观念。第二阶段———联想 (联合) 。引导学生把前阶段获得的新的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 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教材。第三阶段———系统。使学生心灵中的所有观念系统化, 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 得出结论、定义和规律。第四阶段———方法 (应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检查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后来德国的齐勒尔和赖因把四段教学法扩充为五段教学法, 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与应用五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基础教育与大学基础课程 (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 的教学中。

问题讨论法也称“课题讨论法”。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探索或讨论, 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创造性学习态度,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林格伦提出的“讨论法”, 即属“问题讨论法”。他认为, 教师讲课主要是跟学生进行交流, 传统的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与现代启发式等。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 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即在教师的启发下,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与杜威等学者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法。1918年, W.H·基尔帕特里克在《设计法》一书中提出设计教学理论。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摒弃教科书, 废除班级授课制, 打破学科界限, 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 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速进教学法也称为“新教学论”、“启发学”或“暗示法”。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柴诺夫。所以又称“洛柴诺夫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巩固已学知识,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与作用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 (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与基于网络的教学 (如课程教学网站、学习港) 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一项心理学的测定与估计, 人们通过视觉与声音从外界获取并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量的分布及人们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 其中视觉包含的信息量65%左右,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40%, 听觉包含的信息量小于20%,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15%, 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75%。因此, 现代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又如, 基于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 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 学生能跨越时空, 模拟真实情境学习, 可以随时开展学习效果检查, 可以通过网络对课程教师、教材情况与教学情况开展网络评价;网络教学也有利于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与整合, 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扩充与教材内容深度的扩展。现代教学手段是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三、教学评价

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 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 而且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看是不是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大家知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 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 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价教师教学既看教师能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 常教常新, 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 解决相关问题,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价教师教学既要评常规教学, 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四是看能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媒介。

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与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是简单加法) 与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有创造性、新颖性与灵活性, 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使自己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尹俊华, 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2]彭兵, 朱云东, 王小东.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3]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2.

[4]王达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3) :42-43.

教学论文 篇5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执笔:李英梅审核: 郭红梅 内容:《夜莺的歌声》课型:讲读课时: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2、3、20 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知识链接: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能把下面带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xnshymwtg

木 屑拧 开呻吟蘑 菇宛转挺机灵 鬼 子sxm

塞 到 削什么轻 蔑

2、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chãnjìpánwânkǒushàomáifúníngshãnguǐ zi()()()()()()

shāohuǐmùxiâmïgūshēnyínwǎnzhuǎn

()()()()()

3、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垂头丧气:

轻蔑:

凝神:

兴致勃勃:

宛转:

二、合作交流

1、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2、你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提示:要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大

概说清楚。)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四部分,现在请孩子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4、夜莺的歌声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中你能看

出些什么?

三、课后检测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这片杂草丛(cōng cïng)生的空(kōng kîng)地已被我们清理干净了。

(2)孩子在削(xuē xiāo)木头。木屑(xiâ xuâ)掉了一地。

(3)军官没来得及抓手枪,就滚到尘埃(āi ái)里了。

2、组词

削()挺()斯()甩()

哨()庭()期()用()

抢()防()汉()惯()

枪()仿()汗()贯()

四、巩固提高:

1、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的眼睛()地回答()地微笑

()的树林()的花园()的歌声()地站着

2、造句

宛如:

兴致勃勃:

教(学)后感

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18)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执笔:李英梅内容:《夜莺的歌声 课型 讲读课时: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12、3、20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3、理解本文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把搭配不当的词改正过来。

发现事物()仰视大地()结束开会()杂草丰富()回答提问()溪水汹涌()改正问题()曲折的公路()

2、比一比,组词语。

惯()飘()睁()漩()

贯()漂()挣()旋()

3、照例:

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天上飘着白云。

1.吹着口哨的孩子迅速地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着辽阔的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学习第一部分

(一、)快速默第一部分,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3、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

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4、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1)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6、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3)体会“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

学习第二部分。

(二、)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三、)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4、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四、课后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例:越来越密弯弯曲曲

2、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4)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五、巩固提高

1、给加粗的字选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深:①指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②指深刻;③从外到里距离大;④深厚,密切;⑤距离开始时间久;⑥颜色浓;⑦很,极。

(1)他说的话不多,但含义深。()

(2)我深信他的工作态度。()

(3)深红色的衣服很适合她穿。()

(4)这条河水很深。()

(5)他住在深山老林。()

(6)中朝两国人民有深情厚谊。()

(7)现在正是深秋时节。()

2、读一读,做一做。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u gai()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cong cong()地流着。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dong xi()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难道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吗?

⑴根据汉语拼音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词语。

⑵“雪降落在松坊村上。雪降落在松坊溪上。”是不是排比句?

是()不是()文中有排比句吗?用﹏画出来。

⑶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用“——”标出。并说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描写的顺序上,第四小节采用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顺序;第六小节采用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顺序

(5)把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变成陈述句(2分)

——————————————————————————。

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整合 问题教学法 教学个性 有效教学

2002年10月在广西玉林提出 “采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观点,通过几年的实践、学习、研究、创新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全市推行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否该注意把教学个性与教学模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上个性化教学的道路。 为此,我试从“整合问题教学法与教师教学个性”探索新课标下教学的发展。

一、问题教学法和教学个性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而问题教学法就是我们玉林教师们上课时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教育过程是这样的: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简结转新,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源于教学,基于实践,平实自然,操作简易,可行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的生命力。“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是在一个市辖区范围内数以万计的教师和数十万计的学生满腔热忱的认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气盎然的教育现象,被教育界誉为“玉林现象”。

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是特殊的教学能力,是在一般教学能力基础上的发展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的综合。

二、问题教学法和教学个性的联系

教学方法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二者是一种双向生成、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出教师的人文个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学个性虽然要求随课堂充分发挥,但不是随意发挥,为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能和作用,教学个性必须规范化,具有稳定性、简约性、健康性。方法离开了个性,就会变得僵硬;个性离开了方法,则流于零乱、随意、低级;方法与个性在教学中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改革以来,众多教师的个性教学影响着已形成的教学方法。以 “问题教学法”为例,参与实践的许多教师结合各自学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教学个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方法。将问题教学法用于不同的科目,而各科又能充分利用科际资源,将不同学科整合在教学中,构成互动资源网,创造性地整合了艺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资源,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乐园”。但也有些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他们由于经验不足,在参加用“问题教学法”这个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时,只是把教学内容生搬硬套进这个教学方法,只求完成这个教学步骤,就美其名曰利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了。还有就是有些老师,特别是用多媒体上展示课、比赛课的老师,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课件搞得五花八门,音乐、动画、视频无所不有,甚至有的老师把课件搞得几乎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用讲什么话。试想,如果什么都可以用多媒体功代替,那么大学的教育专业就不用培训学生的诸如三笔字、简笔画、表演、歌唱等基本功了。再者,在推行“问题教学法”这个方法中,几乎每一次的展示课、比赛课、研究课都是用多媒体上课,而据了解,很多农村学校甚至是城市学校都只有一个多媒体功能室,而一个学校十几至几十个班级,又怎么能普及得了?离开了多媒体功能室,我们的“问题教学法”这个方法又将如何展示呢?这个时候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等教学个性是不是显得特别的重要呢?因此,本人觉得,不管你用什么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上课,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教学个性魅力都是不能缺少的。

三、问题教学法与教学个性的整合

一位特级教师上完一节精彩的课后,有位青年教师试着问他:“听你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请问你备这堂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可以说用了一个小时,也可以说准备了一辈子……” 由此,我想到,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形成的教学个性应该是优秀的。那么教师的个性中哪些品质是优秀的呢? 1. 在兴趣方面,教师的优秀个性品质表现为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较强的社交活动能力。2.教师在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方面的优秀个性品质是热爱教育事业。3.教师在情绪方面豁达、容人、幽默、坦诚、随和、情绪平稳而不易波动。4.在个人意志方面表现为深思、慎独、反省、自律,勇于进行自我批评,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新途径,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5.教师在道德方面的优秀个性品质表现为诚实、勤奋、公正、廉洁,坚持原则,追求平等,具有献身精神,在伦理道德上能够辨别善与恶,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6.在个人能力方面,教师的优秀个性品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认识、思维、实践以及开拓等能力。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等各种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与自己的个性品质结合,并进行整合,形成鲜明个性特色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呈现、作业布置以及课后活动的检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要求教师自然而然地接触学生,个性自然流露出来。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一一具备上面所有的优秀品质,但是具备这六个方面的某些优秀品质是完全可能的。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素质,科学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发展其教学个性,扬长补短,因长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在实践中扩展创新这一特长,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每位教师就其人生阅历、气质禀赋而言,都具有差异性,这正如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有的教师擅长书法,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有的口才极佳,绝不亚于激情飞扬的演说家;有的演技不差,能即兴流露出喜怒哀乐等;有的老师擅长歌唱,能把课文中所需的音乐、歌曲唱出来;有的还比较有幽默感能把课堂气氛调节得很好;还有的具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可以很好的掌控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譬如音质动听、擅长朗读者,如我在《有朋友的感觉——友谊心灵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时,播放背景视频、音乐,当场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听课的全体师生都沉醉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仿佛再现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情景。如果一个教师能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魅力,那么,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了解老师,敬佩这个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将取得更大程度的成功!

教学方法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而所培养出来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个性的,而语文的教育更是个性的教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蔡梓权. 玉林现象. 龙门书局.

教学论文 篇7

一、课前检测

1. 课前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题1图1中, 可看成是由一个基本图形通过旋转而构成的是_________.

检测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了解情况, 难度控制在七年级 (上) 5.2图形的变化的教学要求难度, 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图形识别即可.通过测量分析学生在课前的知识储备情况.

题2如图2, 将三角尺ABC (其中∠ABC=60°, ∠C=90°) 绕点B按顺时针转动一个角度到A A1BC1的位置, 使得点A, B, C1在同一条直线上, 那么这个角度等于 ()

A.120°B.90°C.60°D.30°

检测意图本题对学生的要求从题1的直观观察判断旋转现象, 上升到量化描述旋转, 即绕哪一个点、按什么方向、转动多大角度进行旋转.通过测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之一——旋转角的学前感知情况.

题3平移、轴对称变换分别有哪些性质?

检测意图本题要求学生写出平移和轴对称变换的性质, 考查学生对以上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掌握情况, 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前认知状况.

2. 课前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1) 、分析与教学建议

1.题1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生活中旋转的风车形象类似的选项 (2) 、 (4) 没有学生漏选.13个学生漏选了选项 (1) 是导致本题不到50%正确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学生课前对旋转的认识多是对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如风车) 的感性认识.因此, 我们的教学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 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中的旋转”到“数学中的旋转”的认识提升.

(检测人数:36)

2.题2的检测结果统计显示有的学生错选, 反映课前学生对旋转角的认识有偏差, 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不能简单一带而过, 要通过举例分析, 帮助学生纠正对旋转角的错误认识.

3. 题3的检测结果显示:

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性质认识全面的学生均不足40%.分别有2名、8名学生对轴对称性质、平移性质已全然不知.由此可见, 本节课有必要在探究旋转性质之前, 先唤醒学生对前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认知, 帮助学生理顺图形变换性质的研究思路, 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探究旋转的性质, 协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图形变换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实录

1. 问题情境

T:日常生活中, 经常看到以下情景 (课件显示图3, 图中的叶片都在转动) .

T:同学们, 这样的图形运动你见过吗?

S:见过.

T: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S:旋转.

评析通过学生熟悉的旋转现象, 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 以便自然进入后面对数学中旋转的学习探讨.

2. 建构活动

活动一认识旋转

T:生活中还有与上述情景类似的现象吗?请举例.

S:旋转的摩天轮、钟摆……

T:上述情境中的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件显示运动的钟摆, 再数学抽象, 用《几何画板》展示钟摆旋转的过程)

S:都在绕着一个点旋转.

T: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运动?你能类比它们的概念, 归纳出旋转的特点吗?

S:平移、轴对称. (思索)

T:前面大家已发现了这种运动都绕着一个点转, 转时有没有方向?

S:有.有的逆时针, 还有的顺时针.

T:平移时要移动一定的距离, 那么旋转呢?

S:转动一定的角度.

T: (结合前面探究分析出的旋转的三个特点, 给出旋转、旋转角的概念, 并板书)

T:如图4, 正方形ABCD中, E是AD上一点, 将△CDE逆时针旋转后得到△CBF, 点D与点B重合.

(1) 画出△CBF.

(2) 旋转中心是哪个点?

S: (操作) , 旋转中心是点C.

T:你能找出旋转角吗?

S1:旋转角是∠ECB.

T:为什么?

S1:因为, (看板书, 复述) 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 (对自己答案产生怀疑, 并停下回答, 思考着) ……

S:是∠ECF.因为, 点E与点F是一对对应点, 点C是旋转中心.

T:旋转了多少度?为什么?

S:90°.因为∠DCB也是一个旋转角, 由正方形ABCD可知∠DCB=90°, 所以旋转了90°.

评析本活动中运用了抽象、找共同属性、类比的教学方法.其中, 由实物图片抽象成几何图形, 是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一般方法.寻找共同特征, 抓住要点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 类比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活动二探索旋转的性质

T:上面旋转中的两个三角形, △CDE与△CBF有何关系?

S:全等.

T:在前面学习的图形变换中也都有这样的现象.但它们都不止这一条性质, 还有哪些性质呢?

S:轴对称中,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T:很好, 这条性质反映的是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 那么学习旋转, 要研究对应点与谁之间的关系呢?

S:旋转中心.

T: (在图4的基础上, 隐去如图5中的虚线部分, 只呈现三角尺中间的小三角形与点C) 观察图中的小三角形, 利用直尺或量角器. (1) 探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有什么关系; (2)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有什么关系?并考虑它们与什么有关.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探讨, 归纳并板书图形旋转的三条性质)

评析本活动中, 首先类比平移、轴对称性质, 明确研究旋转方向, 而后通过问题引导, 组织学生操作、交流、讨论, 实现学生对旋转性质的自主建构.

活动三探索旋转的画图

T:如图6, △M′N′P′是△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 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 哪些角相等?

S:ND=N′D, MD=M′D, PD=P′D, ∠PDP′=∠MDM′=∠NDN′=120°.

T:△M′N′P′是怎样画出的?

(学生思考片刻, 热烈交流讨论)

T: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谁来说说?

S:连结DN, 用量角器在DN的左侧画∠NDN′, 使∠NDN′=120°, DN′=DN.同样的方法画出点P, M旋转后的对应点P′, M′.连结N′P′, P′M′, M′N′就得到△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了.

T:表述得非常清楚、简洁.这样的画图关键是什么?

S:关键是画出三个顶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T:对, 画一个图形旋转后图形的关键是画准该图形关键点 (如三角形顶的点) 旋转后的对应点.

评析本活动中, 用“说画图想法”取代“动手操作”, 可节省学生盲目画图的操作时间, 增加学生思考、交流时间, 在教学上, 通常应思考“走”在操作前.

3. 数学运用 (运用旋转性质画图)

例1如图7, 已知点A和点O, 画出点A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的图形.

例2如图8, 已知线段AB和点O, 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课堂练习:如图9, 已知△ABC和点O, 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对应的三角形.

评析本环节的教学, 运用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4. 问题式小结

T: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S: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知道什么是旋转、旋转的性质和如何进行旋转的画图……

T:回顾我们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的过程, 你对如何研究图形变换有哪些认识?

S:各种图形运动的性质都研究对应点, 平移研究对应点与平移方向、平移距离之间的关系, 轴对称研究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 旋转研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5. 思维拓展

将△ABC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A′B′C′, 它们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之间有何关系?

评析本节课的“问题式小结”可帮学生回顾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形成整体认知, “思维拓展”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 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三、课后检测

1. 课后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题1 (同课前检测的第2题)

检测意图本题放在课后检测题中, 其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旋转中的旋转角概念的认识, 同一题在课前、课后都检测, 便于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测量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在图形旋转认识上的变化情况, 分析教学的有效性.

题2“旋转”有哪些基本性质?请写出.

检测意图“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题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旋转的性质, 从一定角度可有效检测出学生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在教学重要目标、重点、难点上的学习效果.

题3如图10, 画出△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对应三角形.

检测意图90°用三角板、量角器、尺规均可画 (作) 出, 以此在提高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 可有效检测学生对“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掌握情况, 深层次考查学生对“旋转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2) 、分析与教学反思

(检测人数:36)

1.对比后测题1与前测题2的作答情况, 可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能正确认识旋转角的学生数增加了7人, 但仍有7人 (约占19%的学生) 没能正确识别该旋转情境中的旋转角.一方面说明本题的题型选择恰当, 迷惑选项设计合理, 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考查效度, 另一方面也反映让学生认识旋转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反观前面的教学实录发现:在给出旋转角概念之后, 寻找旋转角的练习仅一个, 虽后面探索旋转性质、旋转画图也涉及旋转角, 但较为一般的旋转角的辨析性练习不足, 导致部分学生对旋转角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2.由后测题2的作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的认识深刻, 对“每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形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掌握情况较好, 这得益于教学中, 这两条性质的得出是在教师引领下, 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 且在后面的画图中反复运用到它们.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旋转前、后图形全等”的认识不足、印象不深, 原因出在教学中处理简单, 只有师生结合图2的一问一答, 教师对图形变换性质探究的思路不够深刻到位, 只是片面地强调“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改进举措:在原课堂小结后接着追问: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之间有何关系?我们研究各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思路是什么?而后师生共同提炼、归纳.这是一种“先整体, 后局部”的研究思路, 即不论是平移、轴对称或旋转, 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整体全等, 因图形是由点构成, 还需研究对应点与相应图形变换要素之间的关系, 平移的要素是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轴对称的要素是对称轴, 旋转的要素是旋转中心与旋转角.这样, 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形成一个更为清晰、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能切实领会数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套路.

3. 后测题3的正确率达86%, 说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绝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简单的旋转画图, 从出错情况看, 多数是因对旋转角认识不到位, 导致画图错误.可见, 认识旋转角的教学确实需要加强.

教学论文 篇8

一、“情境教学”的涵义概述

情境教学, 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 以引发学生态度体验, 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合理开展情境教学, 不仅可以促进我们英语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还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从而为我们中职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 只有来源于生活并能运用于生活的英语才是最有价值的,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所学语言应用于交际。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 创设生活化情境, 需要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并能在英语课堂上巧妙使用,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并将学生引入一种与英语话题有关的生活情境中, 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英语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心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教电子专业学生时, 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 他们英语基础差、兴趣不高, 所以在教“Fun time”这一单元时, 我先根据现实生活抛出了话题, 以此吸引学生兴趣:

“MybrotherDavid, heisnothappy, sohewantstotakepartinsomeactivities to make himself happy, can you give him some advice? ”学生纷纷答道:“watch movies”“dosomesports”“join clubs”……听完学生意见后, 我让学生用英文表述自己提出这些建议的原因并针对“Entertainment activities”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这样, 我就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Talking about entertainmentactivities.而且, 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转变, 同时也为本节课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作铺垫。

2.利用角色扮演, 创设体验式情境, 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外语教学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演员, 学生要能表演, 要手舞足蹈, 通过手势、动作、表情等去学习语言, 如果只让学生死板地坐在座位上, 这样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所以,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并在角色状态中去体验、去感悟, 有利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好动、富有新鲜感的性格特点, 他们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 采用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 可以将他们引入到一个妙趣横生、精彩四溢的英语世界中。

例如, 在学习Unit 5 Let’s do some shopping这一单元时, 在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听说部分和掌握了基本的购物用语后, 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表演情境:母亲节将至, Linda想给妈妈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作为礼物, 于是和好朋友Jenny去了购物广场, 并和售货员展开了一系列的英文对话。然后, 我在班里选取了几名学生对这几个人物进行分角色扮演, 对话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 我就将教学阵地———课堂交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和同伴之间的互相协作, 将这个对话演绎得有声有色, 班里其他学生在这几位同学的感染下, 也显得跃跃欲试。这样, 我通过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情境,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和实践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直观式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今,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各学科的教学舞台上———多媒体技术。它集文本、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于一身,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 并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上,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合理引进多媒体技术, 让英语教学在直观、逼真的情境中进行,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带入相应的对话情境和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加大课堂容量, 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比如, 在学习Unit 1NicePeople, NicePlaces这一单元时, 我并没有一上课就给学生讲解本单元的英语概念和知识要点, 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大量有关世界各国的优美图片和录像资料, 并配上简单的英文解说, 这样学生就用一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学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名字, 进一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因此, 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视野, 给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 教学效果自然也会达到理想的状态。

4.根据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习惯上还是学习能力上, 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 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只维持很短一段时间, 大脑会出现阶段性疲劳, 进而进入思维低谷。而利用游戏教学, 则可以减缓学生疲劳期, 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学生会觉得原来学习英语并非一件枯燥、无聊的事情, 而是充满了乐趣, 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 在学习Unit2 What do youdo?这一单元时, 在教给学生基本句型和语法知识后, 我在班里选了五名学生, 让他们拉手围成一个圈, 再选出一名站在圈中间, 并蒙上眼睛, 摸到一位同学就向他提问:“What will youdo after your graduation?”然后, 这名被摸到的学生要站在圈中间对“Talk about my future job”这一论题用英文进行简单的阐述, 阐述完之后, 蒙上眼睛继续游戏。这样, 我们既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了所学知识, 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让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来。

综上所述,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对英语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印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英语课堂。当然, 中职英语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 以上仅是我个人几点简单的描述, 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和途径, 并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化特点和英语水平进行合理运用, 从而达到优化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摘要:当前教育体制决定了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差、底子薄, 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 学生学习起来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英语学科的学习。近年来, 通过调查研究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之后, 尝试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与大家进行详细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境教学,生活化情境,体验式情境,直观式情境,游戏情境

参考文献

[1]马羽.浅析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模式[J].成功:教育, 2013-12-08.

[2]陈华英.中职英语有效教学的尝试:多元情境教学[J].海外英语, 2010-10-15.

教学论文 篇9

一、善于巧妙构思,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紧扣一定教学目标而展开知识输出、知识加工、知识获取的动态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保证这一过程有效、有序进行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其中, 教学目标让每课具有明确、科学的指向性, 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本质内容。而巧妙构思则是目标优化的前提, 有利于学生跟上教师教学步伐, 保证学习过程的可控性, 促进目标优化。

1.注重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而完成的。首先,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自身特点来把握学期总目标, 然后把总目标与各单元目标相对应, 进而制定出具体、实际的教学目标, 并保证教学与目标的统一。例如:教学《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师可仔细分析教材, 基于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①了解:中华农业起源概况;神话传说及重要考古发现。掌握:农业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神话传说、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之间的关系。②通过研读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相关的资料, 初步懂得由传说与考古来获得古代文明信息。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组织学生讨论, 讲体会;将神话故事与考古材料进行分析与对比,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理解在农耕文明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认识原始农耕对中华文明的影响。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认同感。

2.注重小目标与大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应注重小目标与大目标的有机统一。小目标是实现大目标的前提, 而小目标需要大目标来统一, 两者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因此, 在制定大目标之后, 应注意, 小目标是服务于大目标的, 不但应具有针对性, 还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有一定的坡度, 让学生不是轻而易举解决, 而是经过思维 “爬坡”过程。同时, 教师不但要使整个课堂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而且每一环节中的各个小目标也是如此。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应明白“为何如此做”、“如何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即在学生原有认知与未知间进行设阶架桥, 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热情, 开发其“最近发展区”。

3.注意教学目标安排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笔者以所教的不同班级展开实验, 一班按序进行, 完成第一目标后紧接其他目标。而另一班则以分、拆法, 在第一个目标完成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主独立地思考、解决, 而后老师及时反馈检查, 并进到第二目标的学习。实践表明, 第二种方法更有成效。因此, 教学目标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增强目标意识, 合理开展与评价教学目标

1.增强目标意识, 科学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增强目标意识, 将其渗透至教学中。而实施目标又是目标优化的有效途径与必要手段。

第一, 将目标信息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 做到似断而实连。

例如:教学《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因学生对当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了解不够, 因而先出示《英国殖民者处死印度人》的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来谈谈自己的感想。这看似岔开了学生思维流向, 实则引导学生在图片观察中了解当时殖民地人们的苦难生活, 悲凉处境, 使学生将画面与自己的情感相联系, 形成共鸣, 使信息交流似断实连。

第二, 在“看”、“听”、“想”等各方面加强目标信息。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紧扣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历史知识, 如借助声音、图片、幻灯等, 抑或利用竞赛、游戏等趣味性方法来渗透历史知识。这样, 通过目标信息的不断训练, 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

第三, 解决好目标与非目标信息的关系。

在进行信息交流时, 学生有时会提出某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并引起新的信息交流, 尽管有些没有明确指向性, 还是有一定的训练价值;有些和目标的实施有着一定的联系, 教师可将其融入传递反馈系统, 以让教学展现出丰富性与单纯性结合的生动情境, 促进教学目标的优化。在开展教学目标时, 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 不断反馈, 则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重视教学反馈, 把握评价目标

通过教学反馈,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与完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反馈途径有两种:第一, 从学生的学习效应中体现出来, 直接向老师反馈信息, 以改善教法, 称为学对教的反馈;第二, 教师按照学生所输出的信息来进行评价, 而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以改进学法, 称作教对学的反馈。

首先, 教学反馈应于目标制定时事先安排妥当, 有目的、有计划地检验。如每课结束时, 可安排简单反馈环节, 以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情况。

其次, 及时反馈可针对问题教学, 收效大。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用心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以获取反馈, 及时解决问题, 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开展。

教学论文 篇10

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 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懂、教准、教活、教精, 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 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 一方面注重发挥现代电教媒体动态、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 另一方面又将电化教学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改革统一协调起来, 从而使多媒体教学由单纯电化教学试验走向课程总体改革与整体优化, 带动了整个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如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 不适合课堂演示, 就可以拍成录像, 在课堂上播放。这样, 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如CO的性质教学时, 由于CO的有毒及无色, 学生只能通过强制的记忆和媒体传播的事故中理解。从化学角度来讲述CO的知识缺乏形象的实验, 于是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和CO的还原性拍成录像用于课堂放映, 这样把一个复杂、不便操作的实验利用多媒体形象地介绍给学生,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Ca CO3知识的学习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 把刻板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神游山川的愉快学习, 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引入化学知识, 轻松氛围中的学习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实践表明, 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三位一体的改革, 优化了教学全过程, 增强了形态学教学的驱动性, 是一条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整体改革的有效途径。

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使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 又摸不着, 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 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 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 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变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 更容易地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理解化学原理。如学习复分解反应条件时, 学生对此条件的成因难以理解, 而且教师的叙述必须依托学生动态抽象思维, 采用flash制作溶液中离子的运动状态和离子结合成不易电离的生成物而使平衡发生移动——即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 学生们从而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用动画可以模拟氧化汞分解, 氧化汞分子分成氧原子、汞原子, 再重新组合为氧分子, 氧分子的聚集形成氧气, 汞原子的堆积形成金属汞的过程, 这一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初中学生在早期建立化学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 从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微观级来直观了解化学知识, 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结构, 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 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吸引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由此可见,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 合理科学地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化学原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 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快乐教学,教学愉快 篇11

【关键词】快乐教学;师生关系;学习氛围;享受语文

而今,我们有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有现代的教育手段作基础,有现代文明素养的教师作栋梁,更应让学生能在清新的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那么该如何进行快乐教学,从而达到教学愉快的目的与效果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入手的。

一、扮靓语文快乐教学的“显性”设备

1.积极举办语文类“学习与娱乐、怡情”相结合的文学文化性趣味活动

语文学习离不开活动,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动活泼的趣味性活动对学生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在活动里学语文,感受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化、文学的美好,这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源动力。诸如“猜字谜、成语接龙、背诵诗文、情境表演等,又如举办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学生一个趣味的展示台,让学生在感受自我在语文学科里的价值的同时,领悟学习语文所带来的快乐。

2.与时俱进,运用恰当的电子教学手段

电子教学手段亦叫做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恰好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文化教育学家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日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语文学科的最高纬度便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进而获得生命体验。于是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唤醒学生对学习创造的乐趣,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的兴趣大增,从而实施快乐教学。

二、最大力度发挥语文快乐教学的“内功”

1.做一个浪漫的、爱阅读的、具备语文精神气的语文教师

彰显快乐教学的“内功”,教师必先具有内功。若教师无足够的内功,又何来给学生输送“内力”。鲁迅先生曾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语文老师的知识管道中没有分满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并迟早要陷入人生困境。所以,只有语文教师自己具备“语文修养”和“语文营养”,先让自己从语文教学中快乐起来,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语文教学所带来的无穷快乐。

2.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节奏,设置扣人心弦、循序渐进的教学秩序

在教学模式上,好的教学模式是快乐教学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从文本的地表到地壳,从地壳到地幔,从地幔到地核,搅动思情,甚至是引发潜在意识的浆流奔涌,让学生从文本的“感觉层→生活层→情绪层→精神层”,走言语、情感、精神共同交织的探寻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条充满情感张力与发现魔力的教学模式之路上,我们正打开心扉,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入对话,最终敞亮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三、师生全方面互动,创建语文快乐教学的和谐氛围

1.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并且非常注意以乐教吸引学生的乐学:“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均是对孔子愉快教学思想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的《学记》,更深刻,更具体的揭示了愉快教学思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同时,语文的三纬目标中的最深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更需要做到师生间心灵上的和谐,从而擦出教与学中的快乐火花来。

2.积极研究学情,促成师生的内外和谐

首先,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师微笑进课堂,教师饱含激情语言和对语文教学课堂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都会使学生形成愉悦的心理定势,从而产生一上语文课便进入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其次,教师要积极研究学情,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若语文备课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则会使语文课堂失去师生的内在和谐,不能促成愉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论文 篇12

创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 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的实设际体现。

教一、创设和谐情境, 激发学习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学生变传统, 的师生活动方式与学生平等相处, , 少用或不坦诚相见, 用改情与者“指令、式合作”者的语言, 新型教师角色充分扮演好指, 要树导者、立参境学生良好的, 特别教态, 要以充沛的感情去热爱是热爱那些潜能还尚未被, 创步开发, 的学生激励他们, 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表扬他们每次微小的。教进新文的想象师要以专, 注的精神敏锐的观察, 生, 动的语言丰富的经验, 新, 准奇教丁/件操作技确的知识, 巧高, 超的教学技能有趣的数学史话, 娴, 把教学熟的软学全方面去感染学生常过程变为富有情趣, 调动学生学的数学生活。从多习数学方的积极情感,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法师生氛围“心理安全, ”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愉快、学习宽松。、自由、, 优二要善教于、创师设创在问设指题问导情题学境情生境, 学, 通优习过化的教课过师堂程短导中短入, 化的几句诱导式提问, 使学生处于“心欲课态求而, 不得诱发学, 生学习兴趣口欲言而不, 使能”的进取状他们以最佳堂中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之教教三、创设阅读情境材是完成教学目, 标和任务的重培养学生能力学与学的要基础, 中介是获, 但目前强调教师钻得知识的主要来源, 研教是教

材, 吃透教材的多, 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理解教材的少。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阅读”的环节, 认为“阅

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环节,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也要重视阅读, 并且要创设阅读情境, 教给学生方法 (初读、细读、精读) , 充分利用现行数学教材可读性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在学完新知识后, 对知识的结论和它的推导过程, 必须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它是怎样叙述的。练习和作业中遇到困难, 也要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路, 学会使用工具书。如:教学七年级“什么是同类项”时, 列出提纲:1.初读课文, 了解学习什么知识;2.细读课文, 讨论思考什么是同类项?同类项与它们所含相同字母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同类项与系数大小有没有关系?这样, 通过列出提纲, 创设阅读情境, 学生在细读时就能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同类项。

精读时学生提出了问题:“-4a2b”和“43ba2”到底是不是同类项?为照顾全体, 教师不急于表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直观操作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优化过程教学

操作服务于思维, 思维服务于动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物操作或是黑板上、电脑上进行演示操作,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既顺应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开拓思维领域, 开发智力潜能, 让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经验有限, 生活中的形象再现的越明显, 越具体, 越熟知, 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 适当的直观演示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展现过程的同时,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通过播放设计好的教学软件: (几何画板) 屏幕上先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 慢慢地太阳开始露出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去发现, 学生很快“悟”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用它们交点的个数来区分, 也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来区分。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学生在直观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五、创设错误情境, 提高辨析能力

创设错误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或思维偏差, 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陷阱”, 让学生的错误充分“曝光”, 促使学生在“自查自理”中“为之一震”, 起到强化刺激学生思维的作用。

如教学八年级一元二次方程时, 为使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我针对学生容易忽视“方程整理后再判定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大前提的情况提出诱错题:“x2+2x+2= (x+1) 2+3x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说: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 教师将方程整理可得:3x=1, 是一元一次方程而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错解的缘由。

六、创设游戏情境, 深化课堂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之一,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并得以巩固和深化, 不是靠短时间内的学习就能奏效的, 还必须通过一定质和量的练习, 才能逐步形成技能技巧。众所周知, 学生的课堂练习一般在下课前15分钟左右进行, 而心理注意曲线表明, 在下课前15分钟左右,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 学生的学习情趣明显减弱, 因此, 老师在组织练习时, 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灵活选择练习方法, 创设游戏情境, 提高练习的情趣, 以“游戏”促练, 提高练习效果。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些趣味性的问题, 编制一些简单的电脑课件, 让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唱一首歌等。

上一篇:四物汤加减下一篇:舞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