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训练

2024-10-10

汉语能力训练(精选10篇)

汉语能力训练 篇1

加强和提高教师汉语教学能力和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质量, 必须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环境。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用标准的汉语普通话讲课, 给民族学生创造用汉语听、说、读、写的浓厚语言氛围, 鼓励民族学生用汉语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让民族学生养成在课堂上“时时说、处处说”汉语的良好习惯和氛围。其次, 让民族学生拥有正确的汉语语音、语调基础, 如此, 学生才有开口用汉语交流的信心。如:重视汉语声调的教学, 让学生多听课本的配套录音和演示内容, 并努力模仿汉语教师的发音, 每天跟读、朗读课文。再则, 汉语教师每天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的时间安排、组织学生展开针对某个话题的“汉语对话、汉语会话、情景会话”等活动, 让民族学生每天都有用汉语表达的机会, 并养成听说读写的汉语好习惯。如此, 既能训练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 又能训练学生的汉语听力。要做到汉语口语练习活动多样化, 让民族学生有主动学习汉语的兴趣, 其主要措施有师生对话、听力测试、学习汇报、讲汉语故事、唱汉文歌、说汉语绕口令等等。

阅读训练主要是通过汉语专业教材组织实施, 民族学生要自觉地开展“汉语速读”, 其主要目的是使民族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跳读等学习方法, 掌握课文内容。尽可能让民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速读训练。汉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让民族学生速读全文掌握课文大意后进行回答。为提高民族学生的听力, 难度较小的课文不妨用听录音或多媒体组织实施。

《汉语精读》课程的目的是使民族学生通过仔细阅读, 理解课文大意、细节及含义。让民族学生在进行精读之前, 汉语教师为学生列出课文内容学习归类表和设计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语言信息, 用汉语阐述课文中心思想, 汉语教师不妨有意识地突出课文的语言形式和特点,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为开展汉语精读练习打下基础。随后汉语教师出示课文细节理解题和深层理解题, 例如填空、多项选择、问答题、思考等, 让民族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找出和分析课文段落大意、感知汉语语言的运用以及找出自己喜爱、欣赏的句段。汉语教师通过检查民族学生完成习题情况, 了解民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课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民族学生朗读汉语课文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体会汉语语言的语音美并形成语感。在民族学生通过精读透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汉语教师指导民族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跟读,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汉语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及时纠音、正调等。

在职业院校汉语教学工作中, 写属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最难掌握的老大难问题。“写”主要指词汇、句型、语法、逻辑项目等内容的书面表达表达形式。其技能主要靠课堂、课后练习题和写作来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汉语教材采取方法是多样的书写形式, 比如:抄写、听写、默写、写作等。“抄写”是一种模仿性练习, 汉民族俗话说得好“眼熟不如手熟”, 抄写训练的目的在于熟悉并掌握汉语词语、句子、语段的正确书写。为了防止因机械性模仿, 可设法适当增加抄写的内容和范围。默写和听写的作用在于巩固和检查所学的汉语言知识, 汉语教师理应要求背记词语、句型和段落等;汉语教学中的听写还可以训练听力。听写需采取整句念、整句听、整句记、整句写的方法。这时可以通过听说来促进读写, 培养提高民族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者不能偏废任何一项。听、说、读、写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 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写作”是汉语教学中书面综合运用的综合过程, 同时也是整个汉语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汉语教师在组织民族学生实施汉语阅读与写作时, 必须考虑从阅读材料中获取写作的素材,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民族学生写起来有凭有据, 可大大降低写作的难度, 增强民族学生汉语写作的信心。除此之外, 汉语“写”的训练还可以根据课文后句型转换、看图写话、补全对话、造句、笔头回答课文的问题、写出课文中心思想、写阅读笔记、改写短文等多种训练方法逐步加以完成。例如阅读课时, 汉语教师可以组织民族学生先听课文的录音, 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解决部分汉语词汇带来的障碍, 独立完成听力任务, 然后按照阅读课文的内容完成阅读活动。汉语教师可以考虑组织实施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组织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讨论、汉语交流阅读所得的体会与感受, 紧接着组织实施汉语“说”的各项任务指标, 最后进行指导民族学生完成根据课文的练习、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书面表达的具体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汉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过程中, 造就了一条任务链, 即“听、说、读、写”的技能的相应的培养和提高。在整个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和学生输入、输出的汉语知识过程, 就是民族学生汉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的过程, 无形中民族学生也体验到了“在用中学、学中用”的乐趣。

汉语教师在进行汉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培养的过程中, 先听说、后读写并不意味着汉语听说训练和汉语读写训练截然不同需要分开, 而是需要汉语教师和民族学生经常性地穿插“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职业学院汉语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要全面培养, 但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侧重点加以训练, 例如起始阶段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 应从汉语视、听、说入手, 听、说训练的比重在整个教学环境和过程中比例必须要大、要多, 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 汉语听说教学活动开展的好坏, 直接影响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兴趣, 运用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来加以培养。一旦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有了, 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民族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可以实现民族学生学习运用汉语能力的跨越式提高。S

摘要:新疆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汉语教学工作是提高民族大学生汉语“听、说、读、写”技能, 从而达到为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才干搭建平台的中长期性质的工程, 它有利于开发建设新疆。

关键词:职业教育,汉语教学,听说读写,教学理念,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玉兰.运用合作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于晶晶.听说读写在学习语言中的重要性[OL].http://tongliaoqy.fxl2011.teacher.com.cn/GuoPeiAdmin/UserLog/UserLogView.aspx?UserlogID=22691.

[3]王惠清.听说读写并重推行语文素质教学[OL].http://news.cersp.com/sLgjx/sLwjl/200712/4894.html.

[4]马芙蓉.英语的听说读写[OL].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06-9-13/43551.html.

初级汉语听力练习中的微技能训练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听力练习;微技能

听力课,通过训练学生听觉器官的灵敏度,吸收尽可能多的语言要素作为经验成分储存在大脑中,利用听觉器官完成对言语信息的接收和解码,最终实现语言的终极目标——交际的课程。因此,必须注重实践性,将“可懂输入”信息转变为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吸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如何将吸收的语言要素转换为一种技能,使交际变得通畅,这就需要不断的练习。听力训练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听力微技能。

一、听力微技能

所谓微技能,是指在听的过程中采取许多认知技巧和具体的技能以帮助理解,而这许多技巧和技能最终组成了听的能力。它是对单项技能的进一步拆分。学者们对听力训练微技能有不同的界定。章兼中(1993)将其归纳为预估、猜测、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辨认语段标记,推断说话人态度等六个方面的能力;杨惠元(1996)将其归纳为辨别分析、记忆储存、联想猜测、快速反应、边听边记、听后模仿、检索监听、概括总结等八个板块的能力。还有其他学者的不同见解,例如跳跃障碍,抓关键词语,掌握关键信息的能力,对句法结构形式及其意义的领会能力和义群理解、语流切分的能力等。

二、初级听力练习中的微技能训练

汉语学习者因语音水平的不同,各阶段所需训练的微技能也有差异。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一切从零开始,很多技能只能在一步步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一个刚接触陌生语言系统的初学者来说,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要素和语言知识外,每节课堂中教师也需有意识的增加一些听力微技能训练,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此笔者以听力练习题型为题,从多家观点着眼,对初级听力练习题型中涉及的微技能训练做阐述和说明。

(一)语音训练

1.写出你听到的声母(韵母或音节)

这种练习主要训练学生的听音辨音、辨别分析能力。其中涉及音近音误听等内容,包括送气与否,发音方法相同而发音部位不同的音,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音等。例如“b和p”的误听,“in和ing”的误听,还有“j、q、x”、“z、c、s”的误听等。

2.选出你听到的声母(韵母或音节)

此类练习训练学生的听音辨音、辨别分析、快速反应能力。将接收的信息快速储存在大脑中,不仅需要学生听清还需要辨别是哪一个声母、韵母,声调,组成了哪一个音节,然后根据听到音节之后大脑中给出的反应从所给选项中快速做出选择。对于外国学生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训练很有必要,大量的同音词、近音词的存在给听音辨音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例如学生将bái听成pái,将chèn听成chèng等。

3.听录音,和听到的声母(韵母、音节)一样的划√

该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辨音辩调、辨别分析、快速反应能力。首先需要对听到的音节辨别分析,然后对所给的选项进行判断。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辨调不准,最终判别错误。

4.标声调及辨别声调

此练习主要训练学生辨调能力。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最难的就是发音,四声总是难以区分,因此必须加强声调的练习,尤其是二声、三声、轻声和变调的区分。在标记基础之上增加声调辨别,增加了难度。

5.听录音,看音节,给有错的音节改错

这类练习主要培养学生辨音辨调、辨别分析、记忆存储能力。需要学生整合所学,对语言规则有完整清楚的了解才能准确的完成练习。

(二)词句方面(课文相关方面)

1.边听边填空

此练习主要训练学生边听边记、联想猜测、记忆存储能力。填空的部分都是生词,包括时间、地点、主题、观点、人名、数字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填出空白内容,逐渐了养成记录重点、要点的习惯。也有学生未能听清语音材料,却能给出正确答案,其依据的是由前后的关系及整段语音的内容联想猜测而出,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例如:现在教师的 很高, 也很稳定,挺适合女孩子的。

2.回答问题

该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快速反应、抓主体大意、抓特定细节、概括总结、义群理解、切分语流、记忆储存能力。问题里包含的内容林林总总,有些涉及快速回答,要求学生在限时间内完成练习;有些涉及的是语音材料中的某个细节,训练学生抓特定细节的能力;有些涉及的是整段材料的主旨,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有些是开放性问答,是对语音材料的扩展,需要学生用学过的内容自己概括或者描述,在言语储存的基础上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例如谈谈自己国家与中国某些文化方面的不同。

3.写下听到的句子

此练习主要训练学生的听音辨调、边听边记、抓关键词语、语流切分能力。对于初级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听力课,此题主要是训练学生是否准确的获得了信息,因此不要求学生一定写汉字,可以写拼音。但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的辨别出音节,不能准确的理解义群并进行切分,未能听到关键词语,最终所理解的信息必然受到影响。

4.复述课文

该练习主要训练学生边听边记、概括总结、联想、记忆储存、听后模仿能力。难度较高,需要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完成练习之前必须做足准备,当学生顺利完成练习的时候,也训练了多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听力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力微技能的培养需要不断的练习。每种练习题型都有其特定的微技能训练目的,教师在操练的过程中带着这种意识,引导学生培养听力微技能。假以时日,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合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李泉主编.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作者简介】

汉语能力训练 篇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定义很多。Foster将诸多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所下的定义归纳为“教师给予学生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学习并运用语言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指能够让学生运用其语言技巧, 去完成某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任务型学习概念首先被印度语言学家Prabhu (1987) 推广以来, 在语言学习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很多学者和教师纷纷著书立说以第二语言习得, 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纲要和课程设计原则等研究为依据, 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任务教学法的众多理论中, 荷兰心理语言学家Levelt提出的语言计划理论指出语言是有计划性的。

不管是说出来的语言还是写出来的语言, 都是有计划性的。而且他把这种计划分为三个水平:

1) conceptualization (概念化水平) , 主要针对语言信息的内容。

2) formulation, (表述水平) 主要指交流性的表述, 包括对语法和语音的适当的选择。

3) Articulation (清晰度) 是指语言计划的准确程度。

三种水平是有区别的, 相互之前的作用还有待验证。在语言的计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我们可能选择了错误的词语来表达内容也可能正确的选择了词语却使用了错误的语法。

错误往往出现在一组词中, 在脱口而出来之前就计划错了, 而很少只是计划错了某一个单词。

那么, 根据Levelt的语言计划理论, 要提高语言的正确率就要在语言脱口而出之前做好计划。

这就是重复任务可以使学习者的表现更好的原因, 因为学习者不用做太多的计划, 而且在计划时, 因为词语和语法都已在第一次任务执行时计划过, 也就减少了表现时的错误率。

学习者在执行第二次任务的时, 错误会明显的减少。但在没有文字材料时, 学习者也会改变原来的语言计划。

这是因为任务的内容使学习者更专注于语言的形成。比方说, 他们可能使用更多新的词汇, 而减少词汇的重复使用, 他们会对词语进行选择, 而且他们也会尝试使用更精确和复杂的语言表述。

二、任务重复训练在训练式课堂的应用

“训练式课堂”是山东交通学院为了贯彻2012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使高校真正承担起对于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 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行“训练式课堂”, 培育“教练型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

在活动中, 笔者作为对外汉语团队的一员就对外汉语的口语课程, 根据Levelt的语言计划理论对课堂训练活动做了任务重复训练的实验。

1) 实验的目的:通过任务重复训练降低学习者汉语口语中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的错误, 使学习者的口语表述更加准确, 内容更充实, 从而提高口语表述质量和口语技能。

2) 实验对象:参与“训练式课堂”活动的汉语初级班美国留学生6人, 均为汉语初学者, 实验前使用任务教学法学习汉语半年。

3) 实验设计:第一次实验:笔者 (测试者) 给被测试者播放了一分钟无声的卡通视频片断。被测试者看到片断中所发生的事情, 也清楚事情发生的顺序。被测试者必须完全靠记忆在三分钟内把看到的电影片断叙述出来。被测试者可以叙述整个事件也可以把事情分割开来叙述, 既可以关注事情发生全过程也可以关注其中的一个场景。因为是无声电影, 所以被测试者也可以自由的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表述。三天后, 重复第一次实验过程, 进行第二次实验数据采集。

选择使用无声卡通视频是基于三个原因的考虑:a.避免电影原声语言的影响, 卡通的动作性强, 可以使表述更个性化, 也可以使任务变得相对简单。b.卡通的内容不会涉及太多文化成分。c.卡通中的人物数量少, 关系相对单纯。

4) 实验结果:

5) 实验结果分析:

当测试者遇到这样的任务时, 他们会有很多的问题要处理:对事情的记忆, 对主要情节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信息来表述和用所选情节形成语言并产生相关语句, 整理计划过程确保有质量的表述, 充实的内容和准确的语言。

最后学习者需要经历语言计划的全过程, 而在第二遍任务重复中测试者和被测试者都发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任务的重复训练对语言技能的影响。

第一, 错误率。

第二遍任务执行中的错误率明显降低, 由原来的11.6%降为10.4%, 但降幅很小。是否在大面积的语言测试者中幅度会增大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二, 词类使用变化。

表述中的动词使用变化明显表明:如果给学习者更多的时间, 学习者语言表现会更加的准确。

第三, 执行时间缩短。

这个实验中, 第二遍任务的执行时间明显比第一遍的时间短, 这是因为有第一次的计划时间作基础的缘故。实际上, 第二遍的所用时间应该加上第一遍的时间上。

第四, 语法的难度。

测试者者对语法难度的预期也得到了验证, 语法难度提高了75%多表现把字句, 连动句和特殊搭配句式使用率提高。

第四, 词汇分析系统。

笔者对第二遍任务的预期是测试者会多注意对词语的选择。因为在第一遍任务执行中, 他已经对任务的内容有了了解, 所以在第二遍任务中就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述。新词类的词语的增加比例是使用新词汇的数量占所有词汇的数量。被测试者在第二遍的测试中使用了更多新的词汇, 而相应的减少了词语的重复使用, 尤其是增加了形容词, 副词和连词的使用比例明显增大。根据第二次的实验统计, 被测试者使用了很多这种承接性的表述。

第三个被考察的方面就是评论性表述, 即测试者是否使用形容和副词去表明对所观察片断的观点。在被测试者在专注于叙述一件事情时, 很难期盼他会做出总结性的言论。在第一次时根本没有明显的总结表述, 但在第二次测试中却出现了三句。

第五, 词汇的选择和搭配。

词汇的选择和搭配反映在说话者是不是成功的选择了合适的词汇和词汇的搭配去表述说话内容。这属于主观判定。然而, 很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承认语言学习中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别人表述的影响。词汇的选择就可以反映出学习者跟本族语者之间的差距。被测试者的叙述中的不准确的成分可以看做是精确度掌握的问题。也可能有些测试没有对词汇进行合适的修正。

第六, 熟练程度。

两次实验的比较中, 名词的重复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第二个测试中, 表现出说话者的语言更加的准确, 而且自我修订的成分增多。可能是被测试者在语言计划过程中需要决定要表述什么和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述。

比较两次训练的结果, 笔者发现很多不同, 出现不同的原因是测试者的每次表现都有新的情况发生。

这种变化更多是语言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熟练程度的提高。换句话说, 第一次任务的尝试是不足以影响后来的表现。

可能在语言的计划过程中就存在这样的区别, 有些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选择而有些必须经过重复才能有效的选择出来, 从而形成较准确的语言。

根据Levelt的模式, 也有这样的可能性, 那就是第一次学习者注意力和第二次不同。第二次时学习者可能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他不熟悉的方面。这都可能是造成第二遍训练更令人满意的原因。

三、实验总结

1) 学习者可以通过经历相同或者相似的任务训练加强语言学习。教师也可以用相似的任务帮助学习者进步。

2) 在学习者没有完全准备的情况下, 对任务的测试是没有意义的或是不准确的。除非学习者对任务已经十分熟悉。

3) 任务的重复执行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组织语言。

4) 任务的重复训练也可以学习者语言应用系统产生变化, 增强了流利程度和语言使用意识。

这个实验的结果也表明提供学习者更多的机会去重复任务也许更有价值。而重复的时间间隔也许也会影响后来的表现。

总之, 在任务的重复中学习者会在任务执行的经验中意识到任务反映出的问题并解决任务执行中的语言问题。

鼓励学习者去思考他们的完成的最好的任务和他们在任务重复中的变化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Levelt W.J.M.1978 Skill theory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ol.no.1.

汉语能力训练 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表达能力;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口语交际的功能和学习变得很重要了。由于一些原因,少数民族的小学生对用汉语进行交流非常吃力,在表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下文就是对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运用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说汉语的积极性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目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为学生创建一种有利于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耳濡目染的对汉语学习产生兴趣,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

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的小学生在刚进入学习这个大环境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会感觉到一定的新奇和紧张。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会使得小学生拥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时,一定要用心的布置教室(利用学生对教室的依赖感),一个充满着创意的教室环境会很好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也会激发孩子对来学校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利于教室的每一寸空间,尽可能的充满童趣,可以使学生在进入教室后被吸引住,感到心情愉快,求知欲也会大大增强。

2.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

一般少数民族的孩子在上学时会表现出敏感,不敢与人交流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对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多跟学生进行交流,尽量引导他们学习简单汉语,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和周围同学进行简单交流,慢慢的就会学习到汉语,也就会真正的融入到汉语这个大环境中。有些少数民族孩子由于地区风俗会面临一些困难,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努力打开这些学生的心灵大门,为他们点燃学习汉语的热情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汉语的魅力。

3.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性

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其自觉性有一定的关系。教师们在激发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自觉性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增强汉语的宣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选一些场景为学生放一些中文歌曲,或者是放一些汉语片段,让少数民族学生模拟场景进行汉语对话。也可以在特定的场所安排一些汉语演讲,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认识到汉语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汉语自觉性。

4.形成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

平时日常中的普通话交流也是学习汉语表达的一种方式。一般学生在课堂之余就不会再次应用汉语进行交流,这样光学不练也相当于没学。所以,教师要要求学生(少数民族)在课后尽量做到用汉语进行交流学习,在平时日常中就创造出汉语学习的环境,养成这样良好的学习汉语的习惯。这样优良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是需要大家共同打造的,所以我们建议全校的师生都运用普通话交流,这样整体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挖掘课程资源,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

我们都知道,学习最基本的依靠就是教材,它是一门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教材的选择有一定要求的,素材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不能只是进行讲解,还应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还能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也能让学生有一种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教师是教学教材的直接使用者,他们负责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所以他们需要利用好教材,充分将教材中的资源挖掘出来,使用教材时不能太过刻板,要创造性的使用,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教材中收获。在教材中的词汇方面,要适当的减少虚词,多加入实词,因为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日常使用的词语,虚词在生活中的应用没有实词那么多,所以教材中应该适当减少。教师应该通过教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关于生活和学习的词汇。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从日常词汇开始一步一步对汉语进行了解。

三、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语言,每一个民族都有让族人铭记的风俗和人情,这些都是由中国悠久历史所沉淀的。各种语言与文字在独立存在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相互交流,而在我国汉语作为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纽带,是需要每个民族共同掌握的。我们应该在这个学习汉语、汉语交流的平台中,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小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增强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就是对国家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田仙花.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6):70.

汉语能力训练 篇5

一、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 当地社会环境制约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西藏自治区的人口中大部分是藏族,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最常用到的是藏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使用汉语的环境。一方面, 使得一部分学校对汉语教学不够重视, 对学生的汉语水平没有系统的考核体系, 影响高中汉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定程度上阻碍藏区汉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 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阻碍了学生形成使用汉语的思维习惯, 造成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上的困难,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为藏区汉语言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 在选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水平上存在不足

由于西藏地区本身的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对于汉语教材的要求与内陆地区存在差异。新课程改革后选用的教材, 存在着一定问题, 阻碍藏区汉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方面, 教材内容与藏区实际存在一定差距, 没有很好地与西藏地区的文化进行融合, 来适应藏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 在内容编排上来看, 教材缺乏系统性, 教学内容无法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师水平上, 藏区高中语文教师的水平无法对应新课改的发展。一方面, 教师本身的汉语能力水平存在不足, 无法满足高中汉语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教学中汉藏语混用, 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汉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善和提高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 了解每个学生语文水平, 因材施教

藏区各校之间汉语教学水平各不相同, 学生在高中入学之前的汉语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 要求藏区各个高中学校在新生入学时, 首先要测试学生的汉语能力, 对新生汉语的总体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 这有助于加深学校及教师对学生汉语能力的了解, 使学校和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这样也有助于学校与教师更准确地制定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 提高汉语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最大程度上提高汉语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在日常的汉语教学中,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汉语文章、格言警句等重点讲解, 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入。另外, 汉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汉语口语教学, 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重视, 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参与到汉语言教学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对藏族学生汉语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 比较汉语和藏语在口语上的差异, 进行对比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习惯, 提高汉语口语水平。

(三) 运用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一方面, 在口语学习上, 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营造口语学习氛围上, 充分调动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多运用对话教学,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发现并纠正其语法错误, 通过对比藏语与汉语的差异, 从而正确使用和表达汉语, 提高学生汉语的能力与水平。

另一方面,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例如进行写作比赛, 让学生自己动笔进行汉语写作,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水平。另外, 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汉语教学并设置小组目标, 这样能够有效地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西藏地区的汉语言发展水平, 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人们的就业及教育水平, 也影响着西藏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交流。因此, 藏区汉语教师要最大程度上结合汉语教材与藏区实际情况, 寻找新思路、运用新方法, 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更好地推动汉语言在西藏地区的发展。

摘要:受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直以来, 西藏地区的汉语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西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分析西藏地区的高中语文汉语言教学现状, 充分发挥高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提出了相应措施, 期望能够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提高西藏地区高中生的汉语素质与能力, 使汉语言在西藏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应峋娥.强化西藏地区高中汉语语言表达训练教学探讨[J].新课程·中学, 2014 (12) .

[2]德吉措姆.西藏地区民族高中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3 (10) .

汉语能力训练 篇6

1. 问题

由于专业的涉外性质,英语教学在对外汉的课程设置中占相当大比重,其中《基础英语》占时最多。遗憾的是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却难以满足对外汉培养传承创新人才的要求,具体问题有:

1.1 没有专业特色。

对外汉基英一般采用英语专业教材,没有专用教材,罕有专属大纲和教案。由于未显出专业特色,学生看不到自身的专业优势,经常因自己非英非汉的专业身份而自卑,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迷茫,更谈不上文化传承创新。

1.2 教授知识面窄、教学方法单一。

对外汉基英传统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但是对ESP教学同时要求的中外文化和教学法等非语言类知识的教学却重视不足。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多媒体应用虽已普及,不少教师却只会简单处理电子文档和制作播放简单的PPT,从而限制了多种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实施和丰富的网络新资源的获取与展示。较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他们的传承创新潜能。

1.3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需求相矛盾。

无论从高教司的培养目标还是对外汉学生的双语优势,抑或教学效果和历年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对包括中外文化、教学法甚至旅游等多领域知识都有强烈而迫切的需求。然而,在任教师多出身于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知识结构的不足,本身就不具备跨学科领域的完善知识体系”(陈坚林,顾世民,2011:6),难以满足学生对非语言类知识的求知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已成为束缚学生发展的瓶颈。

1.4 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抢时间的问题。

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如何均衡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非语言类包括中外文化、教学法等方面的教学是培养传承创新的对外汉人才的关键。语言教学是基英教学之根本,其基本形式是教材教学。对于任何一位基英教师而言,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教学本已困难。因此,如何在保证语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兼顾非语言教学是个棘手的问题。

2. 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教改,首先实行的是口语教学改革。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对外汉学生将来完成教授语言和交流文化的双重任务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除《英语口语》外,旨在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基英也肩负着口语培训的重任。经过六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建立了一套有对外汉特色的,兼顾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的基英口语训练系统。这套系统通过如下途径解决上述问题。

2.1 具有专业特色。

在目前出版专业教材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先撰写有专业特色的大纲和教案。这套基英口语训练系统是我们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对外汉特色。首先,它注重英语语言和中外文化的输入,利用对外汉学生的专业敏感性,促进他们在对比汉英语言文化异同的过程中学习。其次,日常训练中,学生由于头脑频繁地在中外文化间切换,能很快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既尊重本族文化又尊重外族文化的多文化视野(multiculturalism)。最后,训练使他们惯于从不同文化视角看问题,所以他们的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此外,在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介绍对外汉的双语多文化特色和例证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使学生有自信、有激情地学习课程。传承源于自信,创新产自激情。只有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专业优势,才能将他们塑造成传承创新人才。

2.2 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引入中外文化、教学法、旅游等方面的非语言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多法并举。为达到不同的训练目标,追求最佳效果,我们应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动态教学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其次,循序渐进。这是任何训练都必须遵循的学习规律。最后,集思广益,推陈出新。为避免教师和学生的审美疲劳,并使训练内容与时俱进,教师与国内外同行、学生碰撞思想,不断推出新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和训练材料等,从而可以随时补充、更新和完善训练系统,以形成系统的开放灵活性。

2.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笔者认为这是突破教师知识结构瓶颈的关键。教学中,通常有一个暗含的假设:教师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然而,正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例如,面对许多的多媒体问题,教师虽然不断自我充电,但是,学生是在“电脑从娃娃抓起”的呵护声中长大的,毋庸讳言,教师一般很难达到学生的技术水平。所以,应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他们的双语思维与思路开阔的专业优势,因势利导,设计(或邀请他们参与设计)突出中外文化差异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多文化视野,同时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将他们培养成个性化的文化创意群体。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请学生在课上担纲主演,在课下自主学习,如进行电脑纠音训练,搜索网络资料,为课堂展示准备电脑配图、配音、配乐、教学PPT、旅游宣传短片,等等。教师仅充当倡议者、参与者、观众、裁判、顾问和点评嘉宾等次要角色。教师在点评时,主要做正面点评,对于不影响可理解性的错误可不纠或少纠。这一做法参照了全身反应法的创始人阿歇尔(James Asher)关于情感因素作用的观点,“一种对学生的言语输出不做严格要求并带有游戏性质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效率。(束定芳,庄智象2001:209)”

2.4 语言教学为主,非语言教学为辅。

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缺一不可。非语言教学涉及培养传承创新人才的长远目标,语言教学关乎考级考研的近期目标。实践证明,任何忽视近期目标的教改都必将失败。此外,语言是传承创新的载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学应占主导地位。非语言教学虽占课时短,工夫却在课下,课堂教学仅起引导和检查的作用。因此,非语言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新颖有趣,随学生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诱导他们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自愿甚至经常兴奋愉快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事实上,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并非泾渭分明,二者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3. 对外汉基英口语训练系统

对外汉基英口语训练系统旨在培养学生规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传承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能力和多文化视野等。该系统包括“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两大模块。前者穿插于一、二年级的教材教学中并依教材进度进行;后者分为两个阶段,即一年级的“模仿练习”和二年级的“个性化口语实践”阶段。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其他教学任务繁重,我们令两大模块交错进行,并将该系统纳入日常教学中,一般每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

3.1“语言教学”模块。

语言模块的训练目标是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教材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的吸收。根据动态教学理念,为了“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孙亚军2010:49-51),我们设计了“剧本表演”、“课文改编表演”、“课堂辩论”、“全班讲故事”和“我的语法小课堂”等“社会交往活动”,将之纳为一、二年级教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剧本表演”和“课文改编表演”指直接利用或改编课文,让学生分组表演。每组有一位导演统筹。学生表演时脱稿,以助熟记西方的交际口语和交际方式。因为分组表演,形成竞争态势,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和学习兴趣,所以他们一般都自发准备个性PPT、背景音乐、道具等进行个性化表演。教师仅作为饶有兴致的观众,观后做正面点评,并“煽动”各组继续友好竞争。

“课堂辩论”指请学生就某一与课文相关的思想文化话题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确定每人最多的发言次数,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出于集体荣誉感,不得不在外向的同盟用完发言“指标”后,挺身“救场”,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得到交际锻炼和思维锻炼。这类活动特别适用于跟学生生活不太相关且语言艰涩的论辩课文。通过辩论,学生更加清楚课文的语言内容及思想主题。

“全班讲故事”引入了社团学习法理念,指针对课文内容,换个角色视角讲故事。教师起头,全班学生每人讲1~3句。这一活动讲究默契配合与填补叙述空白时的集体创新。教师在学生讲故事过程中观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在精讲课文时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典型的语言和理解错误。

“我的语法小课堂”结合语言和非语言教学,适于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展,因为学生此时多已掌握英语语法术语的表达,且正在备战“六级”考试。教师让学生分组承包课后的语法点讲解。学生自制课件,每组由1—2人主讲。因为有应试背景,这是唯一一项教师严格把关,杜绝语言错误的活动。学生的教学能力是对外汉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语语法的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学生既可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和归纳整理能力,又可提前进入角色,揣摩语言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巧。

3.2“非语言教学”模块。

“非语言教学”模块的训练目标是在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拓展他们在中外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开发他们的传承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培养他们的多文化视野和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使他们“知己知彼,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陈坚林,顾世民,2011:7)为此,我们首先使学生接触并学习西方文化及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然后,鼓励他们深挖本土文化,最终使他们能够在西学基础上,创造性地传扬中华文化。该模块虽占课时短,但信息面广,效果显著,它分为“模仿练习”和“个性化口语实践”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练习

我们为一年级学生依次安排了“模仿竞赛”、“电影配音”、“个人模仿秀”等活动。根据现代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音训练越早越好,应该在新生一入校就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语音器官使用习惯,习得规范的英语语音。模仿标准的本土发音是正音训练的有效手段。此外,学生在正音的同时,通过模仿接触并体会西方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风土民情等,并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

“模仿竞赛”是新生第一学期的首项口语练习活动:教师选定两篇短文听力材料,其中中国人的三个发音难点——[θ]、[ð]、[v]高频出现。为保持趣味性,两篇材料都应有西方特有的幽默风格,分别是美国和英国标准的本土发音,学生自选一篇模仿,开学一个月后举行朗诵比赛。这项活动的优点是因为材料统一,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业余评委,可以自行比较自己和他人距标准发音的远近,促使他们日后自我发力缩小差距。

“电影配音”是新生在第一学期的第二项活动。学生分组自己寻找喜欢的英文电影片段并模仿原版配音,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场机会,每次上课都有一组表演。该活动的优点在于小组集体上场,减轻了新生的羞怯心理。

“个人模仿秀”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新生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羞怯心理,可以应对更大的挑战。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独自一人站在讲台上模仿标准发音,诵诗、唱歌、讲演或说新闻,不仅展示了口语,而且展示了心理素质和礼仪风采。教师在点评此项和前项活动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东西文化差异,帮助他们提前克服一些文化休克。

第二阶段:个性化口语实践

二年级将依次举办“介绍美国各州”、“Angela在我家过年”等个性化实践活动。如果说“模仿练习”重在知识输入,那么“个性化口语实践”则重在语言产出。二年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更愿意张扬个性,创新发挥,因此,设计一些灵活的、富有挑战色彩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个性化口语实践活动,更益于锻炼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文化视野,深入发掘他们的传承创新潜能。

“介绍美国各州”是在二年级上学期举办的活动。学生分组自由选定美国的一个州予以介绍,不拘形式、不限主题,各组选项不重复。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分发英美各地的旅游宣传小画册,以供学生参考地道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通过这项活动,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对美国各州的文化概况也有较深入的了解。这项活动可依学生意愿更换话题,如“介绍英语国家”、“环游世界”等。

“Angela在我家过年”是学生在二年级寒假就开始准备的活动。他们假想带美国女孩Angela回家过年,用英文向她介绍家乡习俗,推介自己的家乡。学生利用上学期在“介绍美国各州”活动中学到的推介技巧和旅游英语,以及在寒假中准备的图片、音乐、录像或实物资料等,自制宣传短片和(或)PPT,各显其能,逐个介绍自己家乡的习俗。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改革多偏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但是单向学习西方文化有可能会导致盲目崇洋心理;双向学习既可使学生了解并尊重西方文化,又可引导他们发掘本土文化,从而使他们增强爱国爱家的自豪感,形成多文化视野和民族文化自觉,为日后的交流与传播文化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证明,经过训练,对外汉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已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承创新意识,对深挖本土文化和推介家乡热情高涨,介绍方式丰富多样,精彩创意层出不穷。

4. 结语

对外汉基英口语训练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今,这套系统已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受到了中外文化的熏陶,教学技巧的锻炼和传扬文化的训练。对中外文化的传承开阔了他们的多文化视野;各种虚拟实践锻炼并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同时,多领域的学习令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整体融通性,使他们不是简单地在不同领域里进步,而是融合多领域知识进行传承与创新。笔者认为,该系统虽有专业和学科的局限性,但是其所针对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在其他领域教学中有选择性地推广。同时,对外汉口语训练系统只是基英教改的一小步,口语以外的其他方面教改急待铺开;相关的教材建设,配套的评估体制,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等也应同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传承创新双语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坚林, 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11 (1)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汉语能力训练 篇7

一、加强课堂阅读教学互动

师生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藏区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即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合作沟通进行汉语信息交流,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该以民主教学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意识, 引导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质疑, 给予他们学习“甜头”, 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假如教师总是以传统教学方式, 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那么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实现, 也难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 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便不能提高, 很可能就沦为知识的“奴隶”, 知识的“记事本”。所以, 藏区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思维, 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以民主学习方式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有层次性的设计阅读教学

阅读的目标就是读懂文章, 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所谓读懂就是要分明文章的层次, 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它涵盖了学生对汉语言的认知、对文章表达信息的提炼和整合, 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概括。简而言之, 就是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认读虽然不复杂, 但是对于藏区学生来说, 还是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 因而教师应该引导归纳, 把学生的疑问集中起来, 并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来解决, 并将所提出的问题大众化。所谓解读就是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思想内容能够准确把握。正如写文章一样, 阅读也需要整体的思路, 从局部到整体, 从整体回归局部。在这样的阅读教学循环中,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相同的阅读活动, 从认读到鉴赏, 从评价到理解, 整个教学活动应该要有梯度性。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 让他们尽情观察、思考、表达。只要能够激发藏区高中生的积极阅读情绪, 那么阅读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 由于藏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原因, 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会有较大难度。因而教师可以在教学时, 将“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祥林嫂的背景人生, 并不断和学生互动对话, 让他们逐渐把握小说的基本一样。最后学生才能对“谁害死祥林嫂”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便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分阶段完成阅读目标

对藏区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训练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思维理解能力。由此来看, 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一) 积累阶段

汉语文阅读积累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拼音、字形、字义等语言知识基础打牢, 要求藏区学生能够熟练地了解汉语言表达、文体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顺畅地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 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领悟课文的情感表达。

(二) 理解阶段

要想锻炼藏区高中生的汉语言思维, 就要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 引导他们判断、分析、想象, 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利用汉语文中的判断句或者带有修饰、限制成分的句子来训练学生对文章语句的正确认识。而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熟练把握, 根据文章的段落、句子来划分结构, 恰当概况段落及全文的主旨, 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则需要教师不断将汉语文字的意义空间不断拓展, 让学生更加准确、合理地去理解。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 教师要根据课文教材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三) 鉴赏阶段

鉴赏是汉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 即评价和赏析文字内容、形式。教师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 才能更好引导他们利用抽象思维去阅读、鉴赏、评价课文。教师可以利用汉语课文的人物故事情节、文章特点、作者观念来培养藏区高中生的作品评价能力, 让他们能写出逻辑正确的小论文, 然后相互讨论, 并进行欣赏、朗读。在评价和鉴赏过程中, 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训练, 最终提高汉语文读物的阅读兴趣, 并能够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 形成自己的主见。

四、结语

培养藏区高中生的汉语文阅读能力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更是藏区高中生了解中国汉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重要性, 针对藏区高中生的学习情况, 引导他们领会、理解汉语课文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意义, 由此深化学生的汉语写作技巧和汉语阅读能力。而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 通过有效的汉语文阅读训练,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摘要:西藏语文教育包括了藏文教学和汉语教学,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却因为藏区的文化背景不同, 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本文主要结合西藏高中汉语阅读教学现状, 分析如何努力克服西藏高中汉语教学的困难, 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并提出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西藏,汉语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反思能力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8

反思性外语教学, 也被称为反思性实践, 起源于约翰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这是被中国人普遍认可的反思性教学定义。源于反思性思维理论的反思性教学近些年来备受推崇, 俨然成为了新型教学方法的代表, 而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同反思性教学方法一样, 成为了大家熟悉的热词。

一、教师的反思能力根源

反思能力来源于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反思性外语教学虽然源于反思性思维理论, 但又不完全依靠反思性思维理论。西方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常识性思维都是反思性思维基础。在这整个的思维方式中,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反思性思维的两个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 以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方式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是反思性思维或者是反思能力的根本, 清楚了这个问题, 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许多教师从思维角度看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缺乏系统的思维方式的层面上, 或者是仅仅处于尝试性思维、基础的逻辑思维的层面上, 这些都为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思维能力在思维层面上创造了障碍。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思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其特殊性, 首先,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文化属性不同。目前我们提到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针对国内的教师到国外从事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和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主体, 两者之间存在着东西方的文化障碍。属于东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宏观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而西方文化的根源是建立在理性逻辑认识基础之上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属性形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很难短时间达到一种统一, 必然会存在一种相互碰撞的过程。所幸, 这种不同属性反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 在课堂这种环境下显得要轻松得多, 也比较好解决的多。其次, 汉语是一种意会语言。这种反映东方传统文化的意合语言对于西方人较难接受。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外国人学习汉语首先想到的是到中国来的原因。可以说, 没有一个语言环境, 学生学习汉语是相对而言比较难的。最后, 教师和学生存在不同的认知程度。这两年派到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是从大中小学抽调的经过培训的汉语或者英语教师。而学生主体则年龄跨度比较大, 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存在。学生年龄巨大的跨度要求教师换位思考, 采用较为适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具备不同的能力。在各种能力中, 教师需要具备反思能力、创新能力, 总结经验, 学习, 职业规划诸多能力。在各项能力之中, 反思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师最主要的能力。笔者曾对有出国经历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汉语国际推广胜任力的调查。在调查结果中, 有82.67%的受访者认为反思能力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最为缺乏的能力, 其他结果分别为, 学习能力 (79.54%) , 创新能力 (76.32%) , 总结经验能力 (65.23%) , 职业规划能力 (56.73%) 。从调查问卷的所反映的数据来看, 大部分有过出国经历的受访者都认同在跨文化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教师提高反思能力。这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及对于国外思维方式不了解所导致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提高教师的思维水平从事反思性的教学活动来解决。

三、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反思能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反思能力, 首先要从思维角度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批判性思维, 逻辑思维和尝试性思维能力。反思性思维从理论上说应该属于一种思维习惯, 其根本应该建立在主要的思维方式上, 而主要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中国教师从根本上对于理性思维方式掌握较为肤浅, 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反思性教学的效果。如果从教师素质上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 教师的思维能力则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 因为依据不同的思维方式, 就完全得出不同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最终影响教师未来的发展。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反思能力, 就需要组织教师学习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提高了思维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就容易很多。

如何提高藏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篇9

【关键词】藏族学生 汉语表达 训练

根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流利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下的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西藏部分偏远落后地区,旧的应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将“读写”作为精讲多练提高升学率的硬任务,而“听说”则常常被列为第二课堂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如此一来,造成许多藏族学生缺乏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牧区学生,学了多年汉语文却不肯轻易开口说汉语,即使开了口,也是含糊不清、缺乏条理、不流畅。如何针对藏族学生进行汉语口语训练,提高其口头表达交际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确立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的主体学习方式和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要认为藏族学生的基础薄弱就采用全程灌输式教学方法,也不要一味地担心学生结结巴巴的发言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回答问题,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创造让学生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体验等学习活动,最终能用语言表达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单个人无法解决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去理解教学内容,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思维的冲突与共鸣、言语的激辩与默契的情境中,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激发学生说的愿望

教育学指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作为汉语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乐于与学生交往交流,把学生当成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确保汉语教学的有利开展。藏族学生由于缺少锻炼的机会、胆识不够,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害怕说错了会被教师取笑或者责骂,所以不敢说,面对教师甚至面红耳赤的不知说什么好。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基础,学生才能在口语教学活动中敢于说、主动说。学生说错了没关系,教师应耐心加以纠正,以消除学生的害羞或害怕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里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与交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才愿意说,有内容说,并主动去说,进而把内容说好。所以,教师应选择贴近藏族学生生活的话题,适时的开展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因此,在选择话题时,教师应具有努力开发西藏资源的强烈意识,选择藏族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接触过的内容作为话题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介绍西藏各地民风民俗、建筑风貌,宗教文化,自然风光,特色资源等等。这些西藏资源,通过不拘一格的活动方式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交流,集体讨论,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三、丰富学生口语训练内容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形式。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运用多媒体教学,无疑可以产生直观效果,促进教学效率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有较大难度,因此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制作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与鼓励学生口语训练。

首先,多媒体正音,提供学习典范。示范性是口语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藏族学生而言,示范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录音进行示范,学生跟读模仿,比照纠错,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录像机的记录功能,将学生的朗读或回答记录回放,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相互分析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

第二,多媒体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把抽象、虚拟的事物化为具体、实在的事物,将静态的内容化为动态的、生动形象的影音画面。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使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清晰的图像一目了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一些难以掌握的技能,可以通过对比、区分正误、反复练习得到强化。在这种直观教学的条件下,学生的思维有了落脚点,同时又接受了视觉、听觉的直观刺激,自然有话可说,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说话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运用图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扩充或创造故事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图片发挥想象,设置情节,串讲故事,进而引发对故事内涵的探讨。也可以根据图片配音表演,为每一幅图片设置对话与旁白,了解同一情境下不同语言表达所产生的效果。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和表达灵感,启迪了语言思维,提高汉语的表达与交际能力。

汉语口语教学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时代社会的需要。汉语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着力找到合适藏族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

【參考文献】

[1]王剑兰,曾智昌主编. 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剑兰,张凤琴,陈尚生主编. 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提升国际汉语教师的传播能力 篇10

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沟通效率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而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有效传播, 则对传播者的传播能力要求更高。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1999年发布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不再以传统的语言知识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而是更强调交际、强调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重视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肩负着在异国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传播能力的高下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圆满完成任务。笔者对东南亚 (尼泊尔、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情况的调查结果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

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传播能力的欠缺

近几年,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 大批汉语教师志愿者充实到国际汉语教师队伍中来, 他们往往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在读研究生, 尽管这些志愿者都经过选拔考核, 在派出前也都接受过国家汉办规定学时的培训, 但在实际派出后, 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完全陌生的人际关系, 不少人还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笔者在这里就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情况作些分析:

心理、生活不适应。志愿者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城市, 没有朋友, 语言不通, 需要自己应对各种挑战, 最初的新鲜感过后, 常常感到孤单寂寞、想念亲人, 甚至对一些生活琐事过于敏感, 情绪起伏很大, 容易焦虑。在笔者所接触的东南亚汉语教师志愿者中, 相当多的人反映不习惯当地的饮食, 也有人反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还有人因此而生病。虽然这是正常的, 但这种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人际交往不适应。由于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 一些志愿者不能很好地与当地人交流, 即使有交流也往往是被动接受一方或受助一方;很多志愿者都是一人一校, 在学校的社交活动一般限于汉语教师之间或是参加一些汉语推广活动, 更多闲暇时光用于独处, 限制了志愿者发挥更大作用。

生活节奏不适应。国内生活节奏快, 而东南亚国家相对缓慢, 这对于快惯了的中国人来说, 总觉得有些着急。

教学理念不适应。这些志愿者很多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在读研究生, 直接从学生身份进入教师角色, 要在全然陌生的工作环境与教育理念下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其难度不言而喻。但现实并没有给他们缓冲的时间, 而他们所熟悉的国内教学理念与任教国家大相径庭。已有的经验非但不能帮助他们成功实现这种转变, 反而成为一种阻碍。

笔者调查时发现, 不管分到怎样的学校, 不管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 学生不听话的问题, 几乎是所有志愿者都遇到的问题。而学生应该是“听话”的这种认识却又几乎是中国教育界的“通识”, 这种“定见”成了志愿者生涯中第一个必须越过的障碍, 有的志愿者直到任期结束也未能真正从心理上破除这种“定见”, 虽然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 但把这看成是对学生的一种“迁就”, 不能做到心理学上所说的“悦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态度。

另一个经常困扰教师志愿者的问题就是教学任务的落实, 到底该完成多少语言知识的教学呢?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多传授给学生知识总是好的。有的教师安排了大量的语言教学内容, 但发现根本不能如期完成, 教学进展缓慢, 因而非常着急。甚至为多完成任务而采用国内“填鸭式”教学, 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看起来推进很快, 实则学生根本没能掌握, 甚至产生挫折感。其实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说一节课, 也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说一句重要, 并且应该做到学以致用, 脱离实际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所有国际汉语教师都认同这一点:他们不但是语言教师, 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但他们在履行职责时却常常不能很好地践行这一点。许多志愿者把自己的工作范围限定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安排的活动上, 没有很好地利用课下交流, 没有走进当地人的生活。进行文化交流时, 面对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误解, 他们缺乏话语权, 而当他们传播中国文化时, 总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 其实不是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对长城、京剧和脸谱感兴趣, 根据当地人的兴趣谈谈流行话题, 看似无意识中巧妙地融进中国元素, 在双向的“文化交融”中实现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

教学能力不适应。在笔者调查时, 不少志愿者反映, 上课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教材不是很实用, 平时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备课, 可是学生没有相应的教材, 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这当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志愿者驾驭教学内容能力的欠缺。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 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美国对外语教师做过一项调查, 发现杰出的外语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对教材做适当处理, 使学生有“亲身感, 如临其境” (2) 。教学手段单一也制约着汉语教学, 在笔者进行的另一项调查中, 当地学生反映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不足。有的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或者过于追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本体教学。更严重的是, 某些语言教师自身语言功力不过关, 他们来自非汉语专业, 未受过专业培训, 限制了他们进一步发挥作用。笔者在参加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中面试过一位已经做过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候选者, 虽然他有一年的工作经验, 但在语言面试时仍出现不少问题。

除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不足, 我们的汉语教师其实也缺乏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 比如英美的语言教师主张一支笔走天下, 即依靠绘画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志愿者, 拥有绘画能力的并不多。

上面谈到的种种不适应, 志愿者自己往往把原因归结为缺乏经验, 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如此, 适应一段时间也会好些。但换一个角度考虑, 这其实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师传播能力的不足, 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缺乏专业的辨别、判断和预测, 缺乏应有的知识技能储备, 对工作缺乏掌控和驾驭能力, 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前文所述, 一个有传播能力的人应该是一个具备很强控制能力、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适应力并富有合作精神的人。我们参照这个标准来分析上面的几个不适应, 发现这恰恰是控制力、适应力、合作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强化国际汉语教师的传播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

强化国际汉语教师的传播能力

我们的国际汉语教师任期一般都不长, 志愿者教师任期就更短, 仅有一年, 刚适应情况任期就到了。而且回国后与任教学校联系较少, 新的一批志愿者又需要重复这一过程, 这对我们的汉语推广工作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所以强化国际汉语教师的传播能力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在国际汉语教师选拔时, 在心理测试中, 应该把候选人的传播能力高低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把具备控制力、拥有适应力并富有合作精神的人, 具有强烈参与或从事跨文化沟通的驱力的人选拔出来。

第二, 在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时, 强调实战性。改变目前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 尽可能做到讲授、实战、研讨、交流有机结合, 使每一位受训者都有学习、接受检验、接受针对性点拨的机会, 并重复这种过程, 以获得不断提升。通过培训, 切实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 提高他们的教学技巧与传播技能。

第三, 尽快恢复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建立国际汉语教师人才储备库。应该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分成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在笔试试卷中增加文化常识、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 在面试环节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通过考试, 可以选拔出符合要求的人才, 建立充足的国际汉语教师人才储备库。

第四, 从严控制国际汉语教师的派出。面对我国汉语推广工作的大好局面, 我们更应该做到宁缺毋滥, 不能因为需求旺盛、工作急需就降低标准派出, 谨防派出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

注释

1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上一篇:稳定性提升下一篇: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