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趋向

2024-09-27

国际趋向(共4篇)

国际趋向 篇1

摘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会计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要融入世界潮流, 而如何借助这一契机, 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我国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应对策略, 希望对会计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向,原因,对策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向是国家适应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以增加性价比, 降低成本, 并能指导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 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国际趋同需要, 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和会计处理、整体框架和机构的不同, 为此, 我国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势, 借鉴先进的经验教训, 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在根本上实现国际趋向。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势的意义

增强性价比, 降低成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财务报表的门类分别反映了国家之间的联系, 是提高公司基金、抓住投资机会的有效措施。但是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弊端。

一是跨国公司的经营。经济全球化促进跨国公司的出现, 保证了其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地位, 国家会计准则能有效的指导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 按照统一的标准反映公司的业绩、财务状况和资金流量。

二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跨国公司如果要上市, 必须提供会计信息,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基金, 因此, 在资本市场中, 亟待需要一个被各国认可的准则支持财务报告的编制。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可行性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第一, 经济全球化, 促进了全球和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速度。根据调查研究发展, 在1998年中, 伦敦证券交易市场的股票市价, 有70%都是非英国公司;美国证券委员会由13000家公司实行登记, 其中1000多家是别国公司;德国证券交易中, 上市公司有80%来自非德国公司。通过上述数据, 不难发展, 因为资本市场的频繁联系, 公司和投资者都不断寻找跨国经营的机会, 所以对通用商业语言的需求尤为强烈。

第二,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企业兼并的脚步。仅在1999年, 全球并购企业的总额就达到3.31万亿美元, 严重超出1990年—1995年见证并购的总和[2], 但是在世界企业竞相兼并的热潮中, 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 致使很多财务信息不畅, 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第三, 金融风暴的出现, 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虽然1997年的亚洲风暴, 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 但是亚洲国家的会计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准则质量差、信息披露制度存在漏洞等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风暴后, 世界投资者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资更为谨慎, 与此同时, 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银行对贷款企业和国家提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供财务信息。

2.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为国际趋同提高机会

人尽皆知,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自成立以来, 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作出重大贡献, 被国际市场逐渐使用, 但是在美国市场的推广中, 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原因一方面是与美国会计准则的相互竞争, 另一方面是IASC自身存在的缺陷。

基于重重压力和现实情况, IASC成功进行了改组, 并设立国家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规定它不隶属于会计机构。改组后的准则通过一系列措施, 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全新的工作目标, 它实际上是从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协调者变成制定者。

三、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分析

1.欧盟

欧盟是最早表示支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组织, 在2000年, 欧盟发表文件, 规定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编制中, 不能随意使用本国和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 随后, 又向欧洲理事会和欧洲会议呈递立法草案, 最终通过草案, 所以欧洲已经通过法律的形式, 要求各国必须执行其要求。

2.英国

因为IASB和IASC的总部都在伦敦, IASB和IASC第一任主席均是英国人, IASC的秘书长长期由英国人胜任等众多因素, 促使英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支持更加积极。

3.美国

美国在IASC改组前后的态度完全判若两人, 在改组前,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是FASB, 坚决反对IASC在美国市场的使用, 在IASC改组后, 规定了美国在机构中有主发言人的权利, 可以根据美国的想法制定国际财务与会计报告的准则, 为此, 美国开始支持国际准则的实行。

除了以上组织国家外, 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建安大、乌克兰等都相继要求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往在推广中遇到的障碍, 主要是主权国家的反对, 当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组织开始支持后, 不难预料, 国际准则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应用空间。

四、造成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差异的因素及分析

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大形势下, 各国想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竞争合作, 必须要充分认识会计准则趋同的事实, 不能只强调自身的特殊情况, 进行回避。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 我国的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会计准则主要是由具体准则和基本准则构成的, 而且把概念框架的要求纳入会计准则, 这种做法和国家惯例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在各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具体准则和基本准则的分别[6]。这种做法不仅使概念框架的作用和性质相混淆, 还削弱了我国对会计准则的研究, 延迟概念框架出台的时间。

2.我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公开的市场竞争, 企业之间的交易不规范, 价格成为利益操作的手段。由于缺乏公平交易, 价值的获取存在很大的困难。

3.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容量和规模都比较小, 上市公司数量不多, 财务信息还不能以投资为主, 所以对会计目标的考虑不够长远, 还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及公司管理投资者决策等。

4.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不完善, 内部结构薄弱, 所有人员缺位、权力集中的现象依旧严重, 而且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故意违反制度, 触犯法律以期获取效益的现象还会发生。

5.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 缺乏精准的判断力, 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频率比较快, 会计工作者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掌握新知识, 致使会计准则的行使比较困难。

除了以上客观因素外, 还存在对会计界认识不足, 过分强调我国会计特色等原因, 都是我国与国际差异较大的原因。

五、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1.认识并积极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势所趋, 加快改革步伐,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物资, 在吸引外商或到海外上市时, 都要严格遵循国际市场规则, 尽力较少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标准的差异, 不去过分强调自身的“特点”。

2.从长远考虑, 采用各国认可的规范形式, 即会计准则, 逐步消除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同时存在的现象, 对于非公司制企业或者规模比较小的公司, 可以采用特殊的制度进行过渡, 等到条件允许时, 在对会计制度进行取缔。在企业需要对外筹集资金时, 相关的机构进行引导, 使其自觉遵守准则。

3.我国要加强对会计理论的探讨研究, 改变把基本准则当做概念框架这种做法, 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 以此促使我国的会计准则能在始终一致的基础上制定, 便于符合国际标准。

4.密切关注财务报告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 以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趋同的动态形式, 根据具体情况, 制定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初步计划。积极进行研究, 分析我国和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差异, 找出原因, 并提出应对策略。

5.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促进我国发展, 扩大国际影响, 要努力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 使准则的制定能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益, 换言之我们要积极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靠拢, 而不是回避趋同, 消极的强调特殊情况。

6.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 保证每个从业者都必须持有会计资格证才能上岗, 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可以邀请精英教师队伍进行授课, 选择优秀人员派送到英美等发达进行学习,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质, 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快速发展。

7.循序渐进的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为此我国在进行会计改革中不能操之过急,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 制定详细的方针计划, 逐步进行改革。面对存在的差异, 我们要认真讨论集思广益, 制定适宜的准则指导我国会计准则尽快实现国际趋同。

六、结语

综上所述,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它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会计系统中的成分已经和国家标准基本达成一致, 但是我国的会计发展环境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国要针对这一问题, 实施相应的政策, 制定详细的计划, 扫除一切障碍, 在根本上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汪祥耀, 骆铭民.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原因和对策分析[J].财经论丛 (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 2014, 01:76-83.

[2]许家林, 王昌锐.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的国际协调问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149-156.

[3]白帆, 张敬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及对我国会计准则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13, 01:32-34.

[4]胡豫明.刍议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3:4-7.

[5]牛慧娟, 陈辉.后金融危机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13, 05:26-28.

[6]蔡欢.从会计要素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3:82-84.

[7]曲晓辉, 高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量化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 2011, 02:14-18+96.

[8]周星梅, 高晶.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34-37+65.

国际趋向 篇2

关键词:国际视野 中国儿童音乐剧 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J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46-02

著名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中,女主角本身极为爱好音乐,并且通过音乐与孩子们建立了良好关系,并且得知孩子们淘气顽劣的真实原因,并教导他们学会用音乐来与父亲交流,表达内心感受。电影中女主角为孩子们编排的一出出音乐剧,不但旋律优美,还展现出孩子们童稚天真的一面,如《孤独的牧羊人》《晚安歌》,为观影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可见,儿童和音乐剧在儿童教育中的独到优势。

一、儿童音乐剧在儿童教育中的优势

(一)培养了儿童的音乐兴趣

儿童音乐剧,主要是通过音乐表现形式向儿童展现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创作方面,音乐旋律简单易上口,歌词符合儿童认知能力且带有故事性,充满童趣。据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观看完音乐剧后对剧中主题曲展现出很大兴趣,不仅会要求家长从网上将主题曲下载下来反复听,还会主动进行跟唱。

而且音乐剧中,音乐具有很好的辅助工效与剧中人物性格展现,故事发展都有帮助作用,音乐或轻柔或诙谐或紧张,使儿童不由自主投入到剧情发展中,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到音乐魅力。

(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儿童音乐剧在剧本创作中,要符合儿童对于世界的感受,在儿童眼中身边万物都具有生命,可以自由交流与对话,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可以与兔子、蝴蝶对话,可以通过吃小饼干改变大小。在音乐剧中同样如此,很多音乐剧剧本都是通过对成语故事或是童话故事改编而来,儿童在观看后更能激发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很多儿童在看完音乐剧后,再看童话故事时更容易产生联想,运用想象能力将人物外形特征描绘出来。另外,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看完音乐剧后更加擅长讲故事,而且愿意用一些修饰词语在人物外形描述上,这都是儿童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表现。

(三)激发表演天性

儿童由于刚开始接触世界,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认知体系,擅长于模仿,拥有表演天性。而儿童音乐剧,剧中人物本来就来自于儿童所接触过的故事,儿童在观看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亲切感,在观看过后对于印象深刻的台词与动作也会主动模仿,这都是儿童表演天性的体现。笔者通过对济南市某小学做调查,发现观看音乐剧较多的儿童在班级表演中表现更积极,不论是表演参与还是表演提议上都展现出很高热情,并且有很多想法,在实际表演中也表现更为出色。

(四)增进友情

音乐剧是群体表演艺术,需要不同演员间的相互配合,才能让故事发展得更加合理,舞台展现也更加完美。不论是在台上台下,儿童在排练音乐剧时,都能对这一点有直观体会。剧本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作用,儿童在排练中也会增强团队意识,在帮助别人改正表演错误时也是在帮助自己,经过一起排练一起表演,儿童间的友情也会更加牢固,并且在一同欢笑中忘却了彼此间发生的不愉快,在以后与人接触过程中也更能展现出其热情大方、宽宏大度的一面,结识更多朋友。

二、我国儿童音乐艺术导学教育与音乐剧创作中的不足

(一)儿童音乐艺术导学教育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在儿童音乐艺术教育上都面临着儿童兴趣缺失、教育手段被动等窘状。很多家长都是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为孩子报艺术班加强艺术培训,在报班之前只是先带孩子试上一节课,一是让教师观察孩子是否能学,二是让孩子先感受一下艺术学习,却很少照顾到儿童真正的兴趣所在。而且艺术学习需要多方面综合培养,与刻苦训练,兴趣缺失很难保证儿童能坚持学习,还容易造成儿童的畏难心理。既不能达到教师、家长所希冀的学习效果,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我國儿童音乐剧创作不足

针对儿童艺术导学教育的不足,音乐剧起到了很好的解决作用。音乐剧用音乐歌曲形式来为儿童展现故事,首先让音乐教育中的抽象理念具象化的展现出来,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感受剧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使儿童不会觉得艺术是很高尚很深奥的一门学科,而是灵活多变、亲切可爱、容易实践的。在学习之前就了解到,音乐不过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工具。第二,音乐剧在表演中会用到各类乐器有独奏有合奏,儿童通过音乐欣赏不仅能对各类乐器音色有所区分,还能从中找出所爱,在以后艺术学习中也有学习标准和榜样,可以持之以恒的学下去。

虽然儿童音乐剧在音乐导学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我国儿童音乐剧创作中仍存在一些劣势。

我国儿童音乐剧发展时间较短,虽然音乐剧创作艺术成就高,但在儿童音乐剧创作方面由于观众心理需求不同,与大众音乐剧创作还是有所区别。很少有儿童音乐剧会进行全国巡演,大多数都是市级展演,或是各类儿童教育学校自己为了扩大招生或是节日庆祝所创作,剧本一般都是儿童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或是直接套用一些优秀剧本,在创作方面展现出很大不足。首先是剧本方面,都是一些童话故事及民俗故事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东郭先生与狼》等,来源单一,基本重复率高而且不贴近儿童生活。虽然儿童都喜欢童话故事,但其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因为被家长、教师责骂,同学间不愉快导致情绪低落,需要与别人交流,儿童音乐剧应该排编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剧目,增加剧本来源。

其次,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音乐剧中音乐创作是强大的支撑基础,不仅要多样化层次分明,还要有较高的创作水准,引人入胜。但是,目前我国一部分儿童音乐剧在音乐创作方面仍处于劣势,创作者认为儿童欣赏水平较低,故在创作中只是随意编排、旋律单一,如《卖报歌》那样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而且背景音乐制造也比较粗糙,缺乏音乐艺术特有的细腻感与情绪张力。

nlc202309081629

三、国际视野下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

(一)应走向学生课堂

音乐剧创作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不仅是乐理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阅历为其提供不同风格的创作灵感。一些优秀的儿童音乐剧应该走向学生课堂,如《魔豆》《成长的烦恼》。让儿童在学生时代就可以多接触优秀儿童音乐剧,从中学习剧目中的音乐风格,故事内容,帮助学生在学生时代就逐渐养成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加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艺术学习过程中,也能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积累,提高创作深度,丰富创作灵感。为新时代儿童音乐剧培养更多的创作型人才。

(二)加深剧本创作深度

目前,最受欢迎的儿童音乐剧制作团队,应该就是迪士尼了。迪士尼音乐剧之所以能深受大众欢迎,不仅是因为其剧本以“爱”为中心,充满童趣,还寓教于乐在其中加入了个性引导,也正是这一点,使许多成年人在观看时仍然会感动。如在音乐剧《泰山》中教导儿童要有万物生而平等的理念,动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应该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而我国剧本创作在这方面就有所缺失,剧本创作人员更注重设计剧本情节,来抓住儿童吸引力,而忽略了教育因素。对于剧本人物刻画也不够全面,黑白分明的现象在儿童音乐剧中很常见。但一些音乐剧创作者已经意识到这点,如《成长的快乐》中,通过叙述自我矛盾转化,让儿童了解到父母的指责实际出于疼爱与保护,既贴近儿童生活又起到教育作用,体现了创作高度。

(三)音乐剧设计精细化

如上所述,我国一些儿童音乐剧音乐创作不够精细而且在舞台展现方面也比较粗糙,这样对于整个音乐剧效果展现都会大打折扣。在此方面,我国应该借鉴一些较为优秀的创作团队在音乐创作和舞台展现方面的优点。如在迪士尼音乐剧《狮子王》中,整部剧音乐基調给人以场面宏大、气势悠扬之感,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将非洲本土音乐、现代流行元素、交响古典风格等都融入其中,剧中许多乐器与音色,都是制作人在远赴非洲之后就地取材创作而成,再加入电子制作,使观众完全感受到非洲大草原的故事情境。在舞美与舞蹈上,也尽量将动物自然特性与舞蹈相结合,使每一种动物演出都极具特色。目前,我国在《火星计划》《歌声伴我成长》中已经逐渐开始显现出多元化的音乐特色,相信以后我国的音乐剧音乐创作能跟上一层楼[8]。

(四)加强商业化宣传与运作

迪士尼儿童音乐剧每一次制作都可谓是阵容强大,制作精良,其投入成本也较高,为了收回成本,商业运作也是其一大特色。迪士尼音乐剧一般在排演期间就会先透露出一些剧本亮点,比如会有哪位著名音乐制作人参与,又有哪些流行歌手参加演出,这些商业噱头都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宣传作用,吊足观众胃口,再加上演过后,周边产品推出,都带来了丰厚利润。我国儿童音乐剧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优良作品也该加强商业宣传,为作品带来更多投资。

四、结语

为使儿童全面发展,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儿童教育。儿童音乐剧可以帮助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加强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但是在创作方面还存与一些不足,很难与一些国际化水准的音乐剧相提并论。在以后发展中,儿童音乐剧也会不断向国际化创作高度靠拢,带来更多力作。

参考文献:

[1]满源.大型儿童音乐剧《洛克王国大冒险》音乐制作人章澍访谈录[J].乐器,2013,(05):86-89.

[2]计敏.让戏剧变成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多媒体 儿童音乐剧《成长的快乐》谈起[J].上海戏剧,2012,(09):32-33.

[3]张秀兰.儿童音乐剧《东郭先生和狼》的创作体会[J].新课程(中旬),2011,(10):36.

[4]李重霜.论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借鉴意义[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5]滕玉梅.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儿童音乐剧《魔豆》舞美术设计为例[J].大众科技,2016,(02):127-128+143.

[6]吴轶君.在儿童音乐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J].现代教学,2015,(17):35.

[7]严虹.用丰富的色彩点缀美丽的心灵——评儿童音乐剧《不用颜料的彩色画》[J].艺海,2008,(03):191-192.

[8]张燕.意大利儿童音乐剧国庆京城演三场[J].校园歌声,2008,(11):18.

国际趋向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趋向

国际法由国内法和国际法规彼此相互联系和发生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体系。进入21 世纪之后,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成为了国际经济法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同时,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 经济全球化也成为了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法律制度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的, 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综合法律体系, 要抓住它在今后几年内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必然首先要联系国际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 找出其对国际经济法所产生的影响。从当前的经济现象来看, 国际经济发可能出现的新趋向有:

一、出现更多的国际统一规则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家间的依存关系, 各国经济互补性发展, 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态势, 一个国家要想使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 实际上, 国家间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 而国家间的合作必然需要有统一的规范来约束彼此的行为。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连锁反应: 经济全球化引起了国家间合作的加强, 这种合作有导致了国际统一规则的不断出现。这种趋势在乌拉圭多边回合谈判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此次谈判达成了一系列的多边国际经贸框架协议, 并促成了监督这些协议规则执行的常务机构———世界贸易组织 ( WTO) 的建立。WTO的众多规则不仅是对GATT调整传统国际商品贸易关系范围的扩大, 而且扩展到了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贸易投资国际贸易争端等多个领域, 这些传统上归国内立法管辖的领域将变为一系列在国际上统一的法律规则。随着成员国之间贸易合作范围的扩大, 如《服务贸易总协定》 ( GATS)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 Trims) 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Trips) 等确立的新的国际规则不再会是一个简单的框架, 它们会在逐步的完善中成为具体的运作规则。同时, 现在的WTO多边谈判已经涉及了环保、劳工标准和竞争政策等新的议题, 比如会出现涉及这些领域的新的国际规则。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展, 区域经济联盟体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也会不断推着在本区域的具有实际影响了贸易规则。在上述这些客观因素的共同推动下, 使得国际公法性质的统一规范会不断增加和完善, 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会日益加强。

二、国际经济立法与其它各领域立法和国内立法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全球化已经是一个大趋势, 各国的各个领域有关国际经济法律的制定也与国际接轨, 而且联系的越来越紧密, 彼此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国际公约的制定也由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谈判和制定。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一个国家谈判能力强、谈判技巧越高超, 在其制定其国内法律的时候, 就会对国际法的协定产生相当的影响, 但一旦形成了国际法, 一些成员国在制定其国内法的时候就会受到相应的反作用。至此我们可看出, 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之间, 已经到了互相融合, “不分彼此”的地步, 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这种界限也会越来越不能分割出来。

三、国际经济法律规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并其立法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国际经济法的立法形式也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一些私人组织参与制定国际经济法的规则。此种现象被众多国际知名学者进行长期的关注, 他们发现, 有三类私人组织在对国际经济的立法时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一是跨国公司可以对国际经济法的规则制定的产生深深的影响; 二是在跨国公司推动下成立的非政府组织; 三是一些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

四、面向跨国电子商业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商业运转的形式,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夸国界的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发展, 缩短了国家间的距离。传统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模式逐渐与互联网结合, 带动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必然会影响到合同的订立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电子货币和网上支付的管理、网络商业活动的税务管理等多个法律问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形式, 必然需要在国际经济立法上作出调整, 现在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出于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纷纷在研究新的法律政策, 以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约束和管理, 1998, 经合组织出台了《电子商务税收框架条件》, 这个报告就税法适用于电子商务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方案, 针对跨国电子商业活动的国际经济法律必然会有重大的发展。

五、结语

全球化是当今的时代背景, 国际贸易会之间受到这个趋势的影响。作为调整和管理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规则, 国际经济法律必然会依照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来作出调整, 从而更好的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益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J].厦门大学学报, 2013 (3) .

国际趋向 篇4

一、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主线分析

1.注重政策引领,明确方向

从《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中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国际教育得以快速推进,政策目标的引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引领、方向引领和方法引领等方面。

(1) 阐释我国中小学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以实现价值引领

首先是国家从宏观上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课程改革纲要》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2]《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其次是一些地方教育局更进一步阐释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如山东淄博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是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目标引领实践的重要作用。

(2) 建构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以实现方向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政策建构了系统而前瞻的三维目标体系和国家战略目标,不仅重视“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3]等三维目标,而且还提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实现世界和平的国家战略性目标。据此,很多中小学也根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目标,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4]因此,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对目标的构建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3) 搭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框架以实现方法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行动框架主要表现:一是“由上而下”的推动计划,是由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学校逐级落实的行动路线。如,国家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后,各省、市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制订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二是在教育政策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路线,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常州市教办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学科渗透、校本课程、文化交流、校园文化”等途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2.强化分工与合作,形成合力

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牵涉的不同层级的不同部门和机构,因此,各层级、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就相当重要,这也成为了中小学国际教育相关政策与文件的重点。首先是健全领导机构和机制体制,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其次是要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工作;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及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国际理解教育宣传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教育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社区、地域优势,及时宣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阶段成果”。[5]

3.强调学校本位管理的推进方式,尊重差异

中小学校是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应然主体,因此“学校本位”的理念贯穿在《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始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的角度而言,国家的关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最终需要通过学校来具体落实,回归到学校平日的课程与教学之中;二是,就学校实际而言,我国中小学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各异,各有特点,因此需要政策引导和学校本位的双向推动。

4.发展多种实施渠道,凸现实效

在《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国际理解意识作为人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如“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6]的内容。由此,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渠道就有学科课程中的渗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等。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如“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中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在地方教育局和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国际理解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工具,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国际素养,现就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出如下意见”。因此,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途径就有“学科渗透、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等。

5.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为取得实效,相关政策均提倡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在地方教育局的文件中,“试点———总结———推广”也成了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其做法是:“……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方案,选择辖区内几所国际交流工作成绩突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基础较好的学校先行试点……总结、推广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典型培育和引导,在全市城区中小学较为普遍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向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定数量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7]。

二、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问题反思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就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文件的主要内容而言,其中有关推进方式、教师培养、评价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内容。

1.促成了政府主导的“外加式”的推进模式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已使得中小学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挫折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议题。虽然大多数学校和老师都希望通过将其融入到现有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进行,不增加教学工作的负担。实际当中,我国也在这样做。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课文总数的20%和16.8%,选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

2.低估了专业教师培养的难度

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述,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国际知识储备、较强的国际交流技能和较广的国际视野将决定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效果。尽管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中也明确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是,在中小学实践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之大和培养专业人才之难是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始料未及的。

3.忽视了评价制度的建构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价既是检验的标准,又是推进的动力。我国现有相关政策、文件仅从评选“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促进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而对“学校本位”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质量、学生学习的国际知识和国际视野等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4.淡化了经费保障制度的建设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费投入是物质基础。但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国际交流、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等活动的经费保障措施尚需完善。

三、未来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向

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国际意识和全球能力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因此,为了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模式、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调整与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推进模式:内外结合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仅凭行政命令、政府主导、榜样塑造的政府主导的外加式模式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校内在的动力。

2.教师提升:任务驱动

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能力与意愿都是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支持更是重要因素。教师在面临迅速变化的国际社会,如果自己无法具备正确的国际观,那就很难从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思考的刺激,以及引导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形成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提升方面,应提倡教师通过任务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水平,因为任务导向型的学习是教师学习的有效方式,它融学习于任务之中、融理念于实践之中、融反思于活动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实中值得提倡。[9]

3.成效保障:绩效评价

教育政策的推动若缺乏具体、客观的指标加以对照,其实是很难展现其成果的。[10]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意见”中,应该建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管理和咨询机制。

4.经费来源:多方筹措

目前各中小学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因素之一。政府应重视经费的投入,可以通过重点学校的补助机制、专项计划申请和学校正式的预算等方式,与此同时,在经费的分配上,要顾及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也需照顾到薄弱学校的特殊性。当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多方筹措,保障经费来源。

摘要:作者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内容主线,并剖析其在学校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主线,政策反思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中).

[2]王远美、李晶.北京市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4]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1).

[5]常州市常教办.《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

[6]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小学3—6年级).

[7]常州市常教办.《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

[8]杨丽宁.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3(1.2).

[9]孙德芳.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变革走向[J].人民教育,2010(10).

上一篇:相关性实证研究下一篇:CAD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