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参与

2024-06-14

微博参与(精选8篇)

微博参与 篇1

摘要:政务微博参与对于国家治理和公民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具有重要影响, 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政务微博参与可以使得更广泛的参与主体获得多元的参与信息, 意见诉求能够更好的得以实现, 产生更好的现实参与效果。但也存在参与话题分布和话题对于社会重要程度相关性较弱、微博用户的分布不均衡、在公共参与中政府的能力和服务意识不足等局限。需要通过积极培育具有公共理性能力的网民、通过制度建设, 实现整个社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树立政府的公共意识, 提高政府和公务人员应用政务微博这一新型参与途径的能力等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关键词:政务微博,参与,意义,局限,对策

1 公共参与的意义

1) 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实现对公民权利的现实保障。在现代民主国家, 虽然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和保障, 但这些法定权利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想实现公民的法定权利, 只有通过积极的公民参与, 公民的个人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2) 通过公民参与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制约权力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 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在机制。为了有效的制约公共权力, 现代民主政治在权力内部设计了三权分立机制, 通过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约来避免权力本身陷入严重的腐败之中。同时设置了公民公共参与的机制, 通过代议民主以及协商民主等多种民主机制, 对权力进行外部监督。

3) 公共参与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公共决策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也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基础。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公共参与, 可以更加全面多元的反应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 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加翔实的基础。

4) 充分的公共参与能为整个社会的整合和治理提供更好的基础,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公众能够实质性地参与相关的决策过程, 通过公众的参与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这样的政策就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民众对公共政策就会有更多的共识, 公众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就容易和睦相处。

2 政务微博在公共参与中的价值及其表现

政务微博在公共参与中的价值要通过与前微博时代的媒体进行比较才能更好看出。在公共参与中, 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参与主体的确定, 二是参与主体能够获得相关信息, 或者称参与主体能够很好实现知情权, 三是能够充分有效的将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表达出去, 并能够和公共权力形成互动, 四是能够对公共参与对于政府的公共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监督。上述公共参与的几个问题中缺一不可。

1) 在前微博时代, 虽然每一个公民都是应然意义上的参与主体, 但如何动员起来存在诸多困难。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参与的动机和能力, 尤其是在分化的社会条件下, 而政务微博为公民参与的动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 因为微博的开放性, 政务微博的发展为官民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基础; (2) 因为微博用户的匿名性, 公民的政治动机更容易被激发起来; (3) 微博获得信息的便利性, 使得各种现实中无法形成相应群体的公民, 可以通过微博形成各种利益群体, 呈现出利益分化和强化的状态。正是因为这些特点, 公民在微博环境下, 更容易成为公共参与的主体。

2) 公共参与所需信息的获得更加便捷和充分。在前微博时代, 政府把握着公共决策的核心信息, 也把握着整个决策过程, 公众则缺少足够的机制去获得公共决策的相关信息, 这样的公共参与就影响到公共参与的质量, 也会影响到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

在微博环境下, 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 国家和政府对于信息的垄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公众在参与进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时, 能够更加便捷和广泛的获得相关的参与信息。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参与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公众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动机。

3) 公共参与过程中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在前微博时期, 公共参与的表达手段和途径相对有限, 并且都对参与的主体有较高的要求。另外, 前微博时期的公共参与过程也是一个高度形式化的论辩过程, 要求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技巧, 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公民, 其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在微博背景下, 每一个拥有介入网络的基本终端的公民, 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参与的主体, 而不再依赖于原来机制下对有限的表达机制的竞争。另外微博形式的低门槛, 使得原来被排斥在利益表达之外的主体也可以通过简短的内容表现自己的意见, 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 政务微博的出现使得原来依赖表达技巧和表达形式的公共参与, 更加转向依赖于内容和话题本身, 这些都很好的增强了公共参与的力度和效果。

4) 政务微博可以使得公众能够更好的影响公共参与的实际效果。在前微博时期, 分散的公众较难对政府决策形成压力, 尤其是我国的大众传媒更多受制于政府的控制, 公共参与的压力更是受到了限制。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公共参与形式化, 甚至出现“价格听证专业户”这种荒谬的事情。

而微博为公众对公共参与效果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机制, 主要体现在微博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当公共决策和大量的公众意见相背离时, 就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和关注, 在这一压力之下, 政府的公共决策就更加关注公共参与的内容和效果,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的满足上。

3 通过微博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务微博为公众参与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机制, 但因为微博自身特点的限制, 以及网民自身素质和阶层分布的不均衡, 通过政务微博的公共参与也存在诸多局限。

1) 微博参与话题分布和话题对于社会重要程度相关性较弱。对于微博来说, 形式上的短小化限制了微博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 而碎片化的传递方式很难对重要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交流。公共参与发展和有效实现所需要的理性交往方式, 和微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个话题要想通过微博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实现公共参与的最终目的, 该话题就需要满足碎片化交流和形式上的广泛性影响这两个条件。而这样的话题本身只能是只需要微博用户付出最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实现的。

2) 微博用户自身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微博参与只能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微博用户自身的分布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地域上分布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较多, 而中西部地区较少;城市网民数量是农村网民数量的3倍还多; (2) 年龄分布上不平衡, 大量的网民年龄段在10-39岁间, 占所有网民数量的84%; (3) 学历结构上不平衡, 初中学历的网民占有绝对比重, 而大专以下的网民数量则相对减少。这些限制了微博参与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同时也影响了公共参与的水平。

3) 在公共参与中政府的能力和服务意识不足。公共参与效果的最终实现, 也需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转换自身的角色, 真正实现公共参与的目的和效果。微博公共参与的开放性和舆论形成发展的复杂性, 对政府的微博应用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受传统官本位的影响, 政府和少数官员不能及时转变应对微博公共参与的新问题, 出现了网络焦虑症, 或者以粗暴的方式对微博参与予以压制甚至打击。甚至导致现实中的严重群体性事件。

4 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以充分发挥政务微博的价值, 更好的实现公共参与的有序进行, 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

1) 积极培育具有公共理性能力的网民。对于公共参与来说, 网民的每一个行为本身都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利行为, 而是一个公共行为。因此, 要避免在公共参与中娱乐化、逐利化、情绪化以及碎片化的参与方式, 而实现网民之间, 网民与政府之间的理性协商和妥协的结果。

这些需要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宽容和妥协的理念。公共参与要解决的是人际间利益分配的影响问题, 追求的应该是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 而不是零和博弈。因此必须能够宽容的对待不同的利益诉求, 通过微博这一公共参与的论坛来进行辩论和说服, 最终通过一种理性的机制筛选出优先的价值和利益的分配, 才能够实现公共参与对于社会利益的分配目的, 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通过制度建设, 实现整个社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政务微博中的公共参与是现实群体和阶层利益诉求的一个反应途径, 其根源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只有现实中的利益分配平衡, 相应的公共参与中的利益诉求才会平衡有序的实现。

(1) 缩小城乡差距。因为城乡二元化的历史性原因, 这一不平衡具有巨大的渗透性和惯性, 需要国家通过多层次的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公民化, 农民才能够获得参与的主体意识。

(2) 弥合其他断裂问题。孙立平认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90年代中期, 基本的过程是体制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迁, 即新的社会力量及其新的组合关系的形成。其具体标志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但在这种社会状况下, 弱势群体在追逐自己的利益上, 显然处于无力的状态。这首先表现在, 弱势群体在我们的政治构架中缺少利益代表。更重要的是, 在我国, 弱势群体实际上缺少国际上通行的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

这种社会阶层的断裂问题间接导致了政务微博中公共参与的不平衡。因此, 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 优化社会结构, 建立政府-市场良性互动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 从而弥合社会阶层的断裂问题。只有这样, 通过政务微博的公共参与才能够获得普遍的代表意义, 而避免变成少数强势利益群体的私利工具。

3) 树立政府的公共意识, 提高政府和公务人员应用政务微博这一新型参与途径的能力。政务微博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带来了参与的新问题, 使得政府和公务人员不是仅仅处在一个封闭的官僚系统内部, 而是随时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同时整个国家层面上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社会管理, 都要求政府和公务人员应该树立公共服务意识, 积极面对通过政务微博的公共参与, 面对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这不仅要求政府和公务人员在观念上确立服务意识, 更需要政府和公务员法在具体的事务中有宽容的心态, 处理不同意见甚至严重冲突的能力。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中, 公务人员习惯于单向的命令式管理, 并且在回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控制整个舆论的发展进程, 最终可以控制和引导整个社会秩序。而在网络环境下, 政府和公务人员的绝对权威和控制力量被削弱, 而必须采用一种更为平等的沟通方式。首先是转变原来刻板的官僚化的用语和交流方式, 采用平等而贴切的话语。其次是充分把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的复杂模型, 避免简单而粗暴的对待网络信息, 随时对网络信息保持高度的敬畏和警惕。最后是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引导及其进行学习, 充分掌握能够最好引导网络信息和网络舆论的技巧。

参考文献

[1]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 范亚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165.

[2]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理论与改革, 2005 (1) .

浅议如何利用微博参与公益事业 篇2

【关键词】微博 公益事业 舆论监督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自觉性都逐步提高,参与人群由单一的富人阶层过渡到有意愿、有能力的普通阶层;同时,参与方式从传统、单向的捐钱、捐物渐渐丰富化、立体化。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典型的社交平台,具有诸如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高、互动性强、参与性广等优势。因此,在科技和文明齐头并进的今天,微博与公益活动的互动逐渐产生的“微博公益”社会现象正走进大众的视野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一、微博的由来与发展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主要用于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在微博平台上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美国的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7500万的注册用户,它是全球最早的微博,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媒介平台。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推出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截止2011年8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这还不包括国内其他微博门户,如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

二、微博对公益活动的影响

公益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行为模式,其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慈善、社团活动等等。微博作为新生事物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给这种积德行善行为赋予了新的意义。微博与公益,两者在互动效应下也互相影响着对方。

微博对公益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以2011年春节前后的“打拐”行动为例,该行动借助强大的微博平台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微博用户将所拍摄的众多流浪儿童影像资料上传至微博,形成了一次博友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这是积极的方面。但虚假信息侵入微博空间上演了“狼来了”的现实版,“4岁男孩刘晨光西安雁塔被拐”、“4岁女童郭佳美辽宁盘锦走丢”、“6岁女孩周萌萌四川彭州被拐”等诸如此类不实消息让微博参与公益的影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了,网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也被挫伤了。

而这种负面影响不能归咎于微博,准确地说是“虚假信息”惹的祸。试想,如果报纸、杂志、电视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发布虚假信息,都会对社会都会构成危害。无论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他们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因此,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对公益事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必须要正视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微博对公益事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放大微博对公益事业的正面影响,杜绝虚假,追求真实。

三、微博参与公益事业

目前,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悄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而且也渐渐融入公益行动的实施和传播过程中,扩大两者互动关系,关键是微博参与公益。

1、广泛的参与范围

(1)“群众基础”百姓参与。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典型的社交平台,参与范围广泛,包括草根阶层和社会名流。玉树地震救援事件中,微博的积极参与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力量,同时也突出了微博的广大“群众基础”,谁都可以发微博,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是信息传播源。微博参与公益事业,能够形成强势舆论。如玉树地震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发出了消息,并发动捐款捐物,共筹资110万元。

(2)“意见领袖”舆论引导。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类似梁咏琪、姚晨这样的名人“活跃分子”通过网络媒体为他人提供信息,公布的信息对他人生活产生影响,学界称他们为“意见领袖”。这是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角色,对传播效应起着引导功能。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群众基础”,实际上就是“名人效应+百姓参与”,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微博模式下的公益慈善行为的自然产物,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远远超越了公益慈善模式自身。微博对于慈善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捐款的数目上,更体现在它改变了人们对于慈善的观念和参与慈善的方式上。

2、持续、有效、新鲜的参与方式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其自身优势毋庸置疑,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微博特色,将可操作性最大化,需要提倡持续、有效、新鲜的参与方式。考虑到公益行为广泛,类型各异,试以公益助学为例作一探讨。

(1)名人效应促进公益助学。微博的作用在于鼓励和号召有意发挥自己力量来支持公益助学活动的名人代表形成一个团队,有一定的组织,只要有爱心,并且愿意参与活动进行支助都可以报名参与,形成“公益助学名人堂”。名人堂通过定期安排名人大使前往偏远山区亲自采访和慰问,通过自己的镜头将采访点点滴滴真实记录,并将了解到的助学信息第一时间发到微博上,让更多的博友了解实际情况,并集思广益,探讨问题解决方案。以名人采访为一个突破口,形成名人效应,不断变换名人大使,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名人力量来增加关注,并逐步扩大该事件在微博上的影响力,微博粉丝数量也会逐日增加,长期以往,集中粉丝的力量来得到更多的钱款资助和解决方案,公益助学才会形成较大规模,也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2)爱心支教强化公益助学。名人大使作为新闻发言人向博友汇报山区教育现状,而作为微博主要参与者,一般博友可以形成信息调查团队定期了解情况,并在新浪、搜狐或者腾讯主流微博网站上开辟专栏,每月不定期发布有关需要资助的山区孩子的信息并附上联系方式,成为连接热心博友和乡村孩子的公益桥梁。爱心支教是深化公益助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微博的力量和影响力来号召和组织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到山区学校去支教,可以考虑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去,让他们给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最重要的是带去爱心和生活的信念,改变山区学生思想认知。爱心支教强化公益助学,将助学行动真正落实到支教工程中去。

(3)换物捐助推动公益助学。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爱心换物”活动,以物换物的公益模式吸引广大博友的眼球,博友既能亲身参与其中感受换物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微博认证的公益团队可以发起微博换物行动,每个月一件小物品,比如山区儿童的文具、手工作品、课堂录音带等等,将最终换到的物品进行微博拍卖,或者扩大到网络拍卖,将拍卖到的款项悉数捐给最需要的孩子。换物捐助既能形成市场影响力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捐赠,用全新的方式换取更多的支持,换物捐助可以推动公益助学事业的发展。

四、微博监督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1年,网络热门事件“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不仅进入国内主流媒体,甚至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了名为《网络丑闻损害中国人对政府慈善事业信任度》的报道。“郭美美事件”起源于微博,但是其影响却最终将网络与现实连在一起,足以证明微博能够有效监督公益事业。

网络的及时性与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格局,微博的出现更将话语权分散到每位受众手里。且不论“郭美美事件”从微博发起,在经历了主流媒体的报道、澄清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直接关系后,受众没有选择盲目相信“拟态环境”呈现的报道,而通过“人肉”微博进行追踪爆料,并提出对红十字会提高透明度和加强监管力度的希望。

在“以微博舆论为先导,网络媒体进一步解读,传统媒体深度挖掘”的趋势下下,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融合,多角度展示事件本来的面貌。这对公益事业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并引导其向健康、透明、公正的方向发展。

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平台,主要用于发布信息、互动交流,而且形成“意见领袖+群众基础”互动参与模式,调动从群众到名人的广泛参与,开创持续、有效、新鲜的参与方式,一方面发动自身力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发挥舆论力量监督公益事业的发展,使微博的力量不再“微薄”。

参考文献

①周丽、刘飞,《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时代舆论领导权的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1(8)

②冉令军,《微博信息的虚假化传播及其规避》[J].《神舟》,2011(12)

③马璟熙,《“微”力“博”发助力公益》[J].《新兴传媒》,2011(4)

④张作为,《网络慈善募捐模式构建与实施》[J].《学术争鸣》,2011(2)

(作者: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

浅析微博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微博,政治参与,社会监督,公民政治

微博, 又称微型博客 (Micro Blog) , 是博客的一种,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彼此信息分享、自我传播以及获取信息并评论的广播式的网络社交平台, 是自媒体时代具有代表性产物的新媒体。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兴起, 其作用越来越渗透到每个公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公民的政治生活领域。在自媒体时代, 微博因为自身的特点, 与传统媒介相比, 在保证公民监督政治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更有优势。同时, 微博在监督政治权力和维护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中仍有诸多问题。因此, 克服微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发挥微博在参政议政、行使民主监督等方面的自身优势已成为现代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博及其传播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得的平台。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体, 首先流行风靡于西方发达国家, 其中以Twitter最早也最为著名, 其粉丝更是分布全球大多数国家。2009年8月, 伴随着新浪微博的推出, 微博正式踏进中国内陆, 此后腾讯等公司也纷纷推出腾讯微博等, 从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络主流人群的视野。据2011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 仅仅两年时间,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 成世界第一大国。与传统媒介相比, 微博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1. 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即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动机和获得满足需要来研究大众传媒对人类心理和行为上带来的影响, 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微博通过个人偏好对自我感兴趣的新闻或社会热点进行筛选、阅读、传播与评论, 充分地体现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性。

2. 符合“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他看来,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 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 1而微博使人的听觉和视觉完美结合。通过微博, 大众既可以通过文字来深入了解新闻事件, 达到文字阅读深度思考的效果, 也可通过视频、音频资料, 避免文字表达晦涩的问题, 让受众视听一体, 有更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其可以发布相关评论, 转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只能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角色, 真正实现可以说话的“人”。

3. 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化和全球化

微博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实现大面积跨国、跨地区乃至全球传播。同时微博又具有平民性, 即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源, 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 让信息传递更加简单快捷。这使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整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人类村落, “村民”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快速, 信息全球化趋势更加显著。

二公民、公民政治与微博的关系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任何人始终都离不开政治。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 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社会关系。2公民政治是指在政治生活中, 公民作为主要的政治主体, 具有主动管理社会和国家公务活动的基本政治权利, 同时也应该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政治能力 (实在的或是潜在的) 。政府有使公民通过教育与引导, 使公民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能力的责任, 使公民自主参与到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来。微博的出现丰富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手段, 公民通过微博对政治权力进行社会监督, 进而推动全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微博可以说颠覆了传统政治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思维和方式, 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 积极进行政治参与和对政治权力进行社会监督提供平台。

微博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推动了政治社会化进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在特定政治关系的社会中, 作为政治主体的单一公民, 以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 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在诸多的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中, 公民参与是公民了解政治知识、提升政治能力、推动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公民对社会政治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政治生活做出判断和选择。随着微博的发展, 公民通过微博进行参政, 使公民的参政议政更加便捷、高效, 正是因为微博参政自身所具有的便捷性和廉价性, 降低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成本, 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公民通过自身积极主动、高效的政治参与, 使公民更好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并能够迅速地了解与政治相关的知识, 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2. 促进了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过程的行为。与传统政治参与方法相比, 微博的低门槛性、即写即播性让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变得更加自由、快捷。让以往在政治生活中处于消极参与的公民转化成积极参与、及时表达的现代公民, 进一步提升了政治参与的质量。

3. 改变了政治权力监督模式

微博的“草根性”和“平民化”特征有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有效互动。传统的权力监督模式多是政府权力部门自上而下的监督, 而微博则是把一般公民拉到权力监督的领域之内, 公民通过微博将身边存在的权力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传播到网上, 发挥了社会对公权力的监督作用, 达到自下而上监督的作用。

三微博在公民政治生活中的困境

虽然微博在现代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 微博也成为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 公民的微博政治圈的困境也日益凸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政务微博大多有名无实

政务微博发展迅速, 据相关部门统计, 截至2012年10月底, 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数量达60064个, 增长率达231%;截至2012年11月11日, 腾讯政务微博已达到70084个, (3) 其中党政机构微博45030个, 党政官员微博25054个。然而, 诸多政务微博信息不足、缺乏互动、反应滞后、管理观念僵化和运行模式落后, 存在发布多、互动少、政务人员不管微博、微博管理人员不从事政务活动、行政命令式推进效果极差等问题。

2. 微博的政治生态有待提高

微博处于网络虚拟空间, 与真实的政治环境相比, 虚拟政治环境更易造成政治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淡漠, 网络社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虚拟网络社会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 滋生违法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例如, “人肉搜索”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事例, 同时微博反腐被举报的案件有许多涉及艳照、名表等吸引眼球的“花边事件”, 这些内容大多只是因为易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从而易受关注, 而极少有是因为公民出自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行使自身的合法政治权利, 自觉监督政治权力的健康运行。

四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微博的正能量

微博作为现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 应该成为公民政治生活正能量的传播器, 成为政治生态的净化器, 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连接器。微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应该被正确引导, 才能更好地发挥微博的作用。

1. 建立健全政务微博体制, 推动政务微博信息制度化建设

推动政务微博进行职业化的运行模式;把政务微博运行状况纳入政府考核和评估体系, 提高政务微博人员的媒体素质和信息公布发布、辨别能力、制裁奖赏机制, 对不作为的相关人员要敢于问责处罚。 (4)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积极对相关的“僵尸微博”进行报道, 确实发挥“第四权力”的威力, 真正建立起政府和民众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真正做到及时性、互动性。切实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 真正为公众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咨询, 从而真正使微博参政不变为虚设, 才能最终利用好微博监督权力的作用, 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 提升网民公共理性, 净化微博政治生态环境

公民政治参与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 通过民主手段达成共识, 共同推动政治向前发展。广泛的政治参与需要公民以公共理性为前提, 对公共问题进行持续关注, 并基于公共利益发表自身的公共事务的观点和看法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民主的建议, 找到解决公共事务的科学、民主的手段, 而非是一种“低俗”的网络泄愤。因此, 微博世界中应该宣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微博文化、微博文明和微博精神, 净化微博政治生态圈, 倡导网民以科学、法治、健康的原则来使用微博, 传播社会正能量, 杜绝微博成为不法之徒泄恨的工具。

3.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

微博参与 篇4

关键词:微博互动 用户参与 知识获取 服务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G252;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73-07

随着图书馆用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特征的日益突出以及信息服务竞争的不断加剧,现代图书馆服务已经逐渐实现由“资源导向”向“用户导向”的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图书馆用户服务,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借还、阅览以及静态的信息服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动态、无缝链接的知识传递与信息服务。这些新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及服务传递、接触方式等正在推动着大学图书馆转型升级。那么,新服务开发从何而来呢?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重视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创新服务来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的网络环境下,微博正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给现代图书馆服务创新带来生机和动力。在微博互动平台的推动下,读者用户的影响因素研究,特别是读者用户在参与服务传递及新服务开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理研究有着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目前,用户参与服务创新在盈利性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已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话题。企业通过吸引用户参与提升用户满意及产品创新已被众多学者理论及实践证明,Ives&Olson、Alame等指出在服务的生产、传递和消费过程中,使用者往往会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参与其中,并从事一些本应由服务企业员工承担的工作,即扮演着企

微博环境下的公民参与困境与对策 篇5

在微博环境下, 公民参与的成本大大降低。一方面, 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利益诉求, 也能够及时看到利益诉求的反馈, 这对于参与者的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参与的范围无限扩张, 并且很难再受议程设置的安排, 把关人也不能及时地对参与信息进行过滤和修正。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也影响到了公民参与的方式与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微博参与的特点

首先, 微博参与的易得性。从传统媒体到微博, 可以说是一个逐渐对个体传播门槛降低的发展过程, 而微博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自媒体。只要有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终端, 就能成为公民参与的一员。如果考虑到3G终端还融合了照相机、GPS、传感器等功能, 它给社会带来的改变将超乎大家的想象, 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将被渗入、被改变。与此同时, 信息传播方式也将随之改变。毫无疑问, 3G移动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 对我们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传播将产生重大的影响。[1]

其次, 微博参与主体的平等性。这种平等性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技术上的易得性使得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微博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自媒体的形态。另一个是信息传播更加受制于整个社会舆论生态的影响。只要微博话题和整个社会舆论生态有契合的时机, 一个私人间的信息传播行为就可以迅速演变为社会大众舆论。

再次, 微博信息在技术上不能得到充分验证。随着终端的多样化, 微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极为庞杂, 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机制予以充分检验。另外, 微博的自媒体特性也打破了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功能, 所有的信息都呈现出自然传播的特征。

最后, 意见领袖的多样化和变动性带来了微博信息传播的变异性和突变性, 增大了对于舆论传播走向的预见性, 相应的常规性的舆论引导机制也不能完全适应微博舆论的传播和发展规律。

微博参与的困境

公民参与的困境:

网民结构的特殊性。根据2011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职业上来说, 工商业职工占8.4%, 农民占5.3%, 学生则占29.9%。这就意味着大量事关职工和农民的问题中, 这些主体参与得并不多, 利益诉求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 而通过其他群体表达出来, 就很难避免表达中的误读和曲解, 从而导致无主体的参与。 (2) 从收入结构来说, 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了整个网民的92.9%。参照学历构成和年龄构成, 年龄构成中10~39岁的网民占整个网民的80%, 而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则占77.7%。这就意味着大多网民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三个方面都处于底层位置。从城乡的构成来说, 农村网民仅仅只有27%。

这种网民构成分布的特征也相应和社会分层相对应, 但带来的问题是, 在技术上拥有参与条件的网民并不能较好地代表社会问题的主体, 而大量处在社会相对底层的主体则缺少参与的技术条件。这种分离的状况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利益诉求的虚假化, 因为很多社会主体并没有实际参与到这种行动中, 只能借助于片面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且容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二是弱势群体被边缘化, 更加失去其利益的主体性。

意见形成中的特殊性。在传统媒体环境下, 因为议程设置、把关人等机制的作用, 意见的形成具有更强的理性特征, 也更容易受到强势主体的影响和控制。但是个体在传统媒体下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在微博媒体环境下, 因为技术的发展, 加上公民个体意识的逐渐形成, 个体都具有了参与的技术和社会心理基础。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潜在的影响力, 只要在具有高度黏性的个体网络中产生适合的话题, 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爆发的触发点, 这对于网络舆论的形成、引导和控制来说, 都提出了挑战。

在微博环境下, 微博用户之间, 微博和博客等其他形式之间, 信息的传播具有多样化的机制, 但信息的传播具有其特殊性, 微博环境下信息传播最突出的特点并不仅仅是主体上的易得性, 而是随之而来的意见走向的不确定性, 以及由此而来的舆论的突发性。

“意见瀑布”和“极化效应”对信息传播中意见认同强化进行了分析, 认为主体对于信息的认同非常依赖于对信息源、信息所预设的立场的敏感性。一旦确定之后, 并不能通过更全面的信息供给加以修正。通过阿希实验已经表明, “许多人依赖于受测试者所感受到的自己跟其他同伴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依赖于受测试者是否认为自己跟那些同伴属于同一群体”[2]。一般认为在舆论场中的主体如果形成反社会、反主流的意见, 跟主体所了解信息的不完整有关, 在此推论下, 多以“不明真相”或者“片面信息”等理由来加以解释, 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信息公开以及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没有考虑意见形成中的复杂性, 反倒可能强化原有的意见, 促成群体间意见的快速聚合, 形成突发舆论。

尽管无法准确地预测和估量众多个体在信息传播中会形成哪种具体的舆论, 但从宏观上可以对意见形成和集聚以及裂变的社会结构做出大致的分析, 增强对于舆论形成的预测和相应的引导以及控制。在《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一文中, 格兰诺维特提出了集体行为的模型, [3]来说明行动者有两个以上的行动选择而其成本效益又取决于其他人如何选择之时, 决定其选择的关键就是“门槛”, 在解释行动者的行为相互取决于他人时, 而很少有既有的社会结构或制度化安排影响他们。微博舆论的形成层次大致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个体层面, 二是由相互关注形成的“变形虫”虚拟群体, 三是意见汇集爆发出来形成的舆论。其中核心的是由微博用户相互关注形成的“变形虫”虚拟群体, 该群体因为相互关注所形成的群体具有多极连接的特点, 无法确定哪些用户可以形成稳定的群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评估。这点和微博等传播方式具有极大的区别, 社区化的网络传播可以大致辨析出来群体的总体特征, 但这点在微博环境下并不适用。

因此, 微博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机制和其他形式下的形成机制具有根本的区别, 对于舆论的形成形式、内容等都不能依赖于传统媒体的预测和评估机制, 也就不能简单通过信息的全面攻击来引导和控制。这正是导致众多媒体和政务网站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无措的主要原因。

公民参与中政府的困境:

治理型政府向沟通型政府转化。在公民参与理论中, 多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政府掌握传统大众媒体的条件下, 这点没有太大问题。但微博的自媒体特性, 使得政府的主导地位受到削弱, 并在强调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 政府自身的角色需要转型。这种转型不仅表现在理念上,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政府、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上都需要系统的转变, 从传统强调政府的治理和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与此同时, 在微博环境下还要能够掌握和微博用户的沟通艺术。但实践中, 众多的职能部门并不能做到平等的沟通, 依然是采用单向的信息供给和引导, 即便有大量的政务微博出现, 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及时有效的互动作用。

利用微博的双刃剑。对于政府来说, 微博的利用具有两面性, 如何平衡这二者的关系, 充分发挥微博的作用, 对社会进行更好的引导和控制, 需要更为谨慎的考虑。

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职能部门仅仅将微博看成一个发布自己政策的新途径, 而这点在大量的政务微博中都存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研究报告表明, 虽然政务微博在促进互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方面有着诸多进步, 但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真正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的习惯尚未形成, 微博关注度及影响力也有待提高。统计显示, 在政务微博中, 微博信息发布数在100条以下的情况占60%, 而发布数量在500条以上的只占8%。此外, 部分官员及研究者对政务微博的可控性、实用性也心存疑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就呼吁:“对其社会作用还要观察, 不能估计过高, 要作相对准确和客观的评价。”[4]二是将微博作为控制和抵制民间意见的一种工具, 将微博看做是实现政府意图的一种新型工具, 并没有将公民和政府间的平等地位体现出来。三是在利用微博时过分强调其影响力, 并且, 为了实现这一影响, 将微博的明星效应提到了过高的位置, 以带有很强娱乐色彩的方式和话语来利用微博。无论是浙江省赢得第一的“浙江军团”, 还是以在腾讯微博拥有500多万粉丝而高居十大公务人员微博排行榜首位的蔡奇, 都更多地强调了其明星效应的一面, 而弱化了政府作为服务者的本来角色。这将导致政府微博和其他娱乐和商业微博的混淆, 无法体现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性质。

对策

更加深入地研究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中的意见形成与舆论走向, 形成科学可行的评估和预测机制, 才能够为公民参与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这就要求研究者和政府以及媒体都不能简单地将微博看成一种单纯的传播技术, 而是需要在技术与社会互动中深入细致地把握。将微博看成一种新的信息生产与人际交流复杂互动的生态结构, 从传播学、科技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认识微博环境下的公民参与问题。

加强微博舆论的多元控制与引导。从主体来看, 微博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信息的生产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边界混同, 无法通过传统的固定控制机制进行引导和控制, 传统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在微博环境下不再有效。这就需要根据微博意见形成和聚集而突变成舆论的特点构建新的引导和控制机制。可以借鉴桑斯坦在《谣言》中提出的方案, [5]以法律作为信息传播中不可违反的制度底线, 同时在文化和社会规范领域建立更多的关于信息传播的自我约束机制, 尽可能将微博环境下公民参与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

政府以及公务人员要转变命令指导型的单向沟通为平等交流型沟通。微博环境下公民参与的最大意义在于公民和政府之间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互动, 真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民参与。如果政府以及公务人员不转变沟通方式, 依然以信息权威提供者的角色出现, 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公民参与, “微博问政”就将大打折扣。

这种转变要从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观念上要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其次要真正掌握微博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充分发挥微博的积极效应, 避免微博在传播负面信息上的放大器效应;最后是要掌握网络沟通的艺术, 在语言风格、话题选择等方面把握网上和网下的有机衔接, 避免出现僵尸政务微博。

参考文献

[1]王丽娜, 李焕菊.3G技术应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赤子, 2010 (2) .[1]王丽娜, 李焕菊.3G技术应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赤子, 2010 (2) .

[2]孙斯坦.设计民主[M].金朝武, 刘会春, 译.法律出版社, 2006:108.[2]孙斯坦.设计民主[M].金朝武, 刘会春, 译.法律出版社, 2006:108.

[3]格兰诺维特.镶嵌[M].罗家德,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38-64.[3]格兰诺维特.镶嵌[M].罗家德,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38-64.

[4]王舒怀, 张意轩.“微政务”创新社会管理[N].人民日报, 2011-0830 (14) .[4]王舒怀, 张意轩.“微政务”创新社会管理[N].人民日报, 2011-0830 (14) .

微博参与 篇6

一、政务微博的产生

政务微博早在2009年的下半年,湖南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出炉,成为了中国最早开通微博的政府部门,紧接着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微博云南”面世。随后,以“平安肇庆”、“平安北京”为代表的全国各地的公安微博,以及各级党政领导的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开通。

由此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网络更新的一个必然产物。我国政府的宗旨所决定的,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采用新的网络平台而设立的。它的产生有三个出发点:

其一提供咨询与服务,如北京的公安局的官方微博中的首条是表述:“最新的警方资讯,最快的防范提示,您身边警察的新鲜事儿,您最想了解的服务举措,都会织进这个‘警察围脖’里。”

其二是舆情危机公关,通过微博回应网络盛传的负面新闻。11月16日,就甘肃庆阳某幼儿园超载校车发生的车祸,甘肃省卫生厅在其官方微博上通报伤亡情况和治疗进展。

其三是在负面事件发生后“临危受命”,专门回应和辟谣,比如“钱云会事件”后出现的“平安乐清”。

二、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优势及条件

(一)政务微博的客观优势和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交流的快捷性、时效性、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也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共管理的这个方面,所以要求我们因势求变,而政务微博也正是搭着这个网络信息的这股东风。那么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有哪些优势呢?

1. 政务微博的建立门槛相对于低,政务微博的接受面广,没有对用户的文化水平有过高的要求,所以对政府机构的办公条件,对管理人的文化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并非是受够高等技术人才教育的就能够管理的,依政府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是可以完全应付的。

2.政务微博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所以它具备着会联网信息发布快、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接收人群广的诸多特点。基于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基本可以达到,人走到哪里,微博就可以跟到哪里。可以说是体现了信息交流的及时更新的状态,也符合现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满足了人们及时掌握信息的心理需求。这也就为公共管理中紧急事件的及时发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微博可以连接网络、邮件、邮箱、网站可以使得信息的交换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整合政府其他的网络公共管理的手段方式,如:市长信箱、政府办公网从而使工作更为方便。

4.群众用户可以对公众政务微博的内容进行评价,做到政务微博同公众的意见交流和互动,及时听取人民大众的意见、建议。更好地为人民排忧解难,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二)做好政府舆论导向的需要

在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政务微博所发出的声音和政策信号是代表着该行政部门,是具有权威性质的。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网民是容易受到微博的影响感召的,由于政务微博所发出的声音是代表该政府部门,所以他相对于其他个人用户它是更容易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的。从而在公共管理中政务微博它是影响或者是决定这舆论的导向。毛泽东主席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充分的证明舆论导向在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三)提供公共管理的信息窗口

政务微博要大有作为,就可以充分发挥微博的作用,为公众提供迫切需求的信息发布民生相关的信息,做到信息及时共享,为公众及时提供权威的服务型信息。如住房、医疗、饮食、养老金、医疗福利。不仅可以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同时可以提高政府的公共形象,体现政府的服务化、人性化。

(四)政府职能的提升需要

政务微博由于他的性质决定他的信息发布要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所以就必须要求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中要紧贴人民大众,利用政务微博用户的广泛性及时的发布的信息紧贴民生,加强与公众用户的交流互动。有针对性的将不同的政务微博运用到公共管理的实践当中去。为了更好的提升政府职能,政府和官员应当主动把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的主要信息和处理态度推送到每一个网民和公众面前。

(五)突发事件的传感器

在2015年当中出现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政务微博就可以发挥出它的优势和功能,在前面讲过政务微博更新快、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诸多特点。一线的抢险人员和抢险设备可以利用政务微博及时向大众发布灾情和伤亡情况。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面对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如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黄岩岛争端等与我国密切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表明我们的立场,事情的发展情况,我国政府的处理方法。使群众获得更多更及时的权威信息,使国家更加稳定、人民更加团结,促进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三、政务微博中出现的问题

政府机构、官员在参与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角色的作用,深入实践,要知道人民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实践网络问政的新形势。第一,可以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第二,去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让人民群众了解政策。第三,倾听民意,避免形式主义,完善政策路线的科学化、民主化。

在网络信息传播的大背景之下,有针对性的把不同类型的政务微博应用到新的情况之下。保证政务微博更好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必须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片面追求新奇语言

在政务微博实践中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只是一味地苛求新型和流行的网络语言,而不注重微博的实质内容,甚至不考虑官方的身份形象而片面地追求语言的新奇形式。

(二)流于形式,内容没有实质

政务微博在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时应该尽责,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敷衍。政务微博应该是发挥它的舆论导向作用,有些政务微博信息量不够,更新频率慢。可以说是在微博问政的公共管理中没有尽其能。

(三)要健全政务微博的法规制度的建设

政务微博与传统的网站、博客等有着较大的差别,作为舆论导向的权威,必须严格把握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平率舆论的监控的方法。各级党政机关必须在政务微博深入公共管理的实践当中给予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指导,加以护持,不能出现原则性方向性的失误。

四、政务微博如何参与好公共管理

(一)公共部门的官方微博

对于一些有影响和重要的公共管理机构的官方微博而言,要及时地通过政务微博,及时发布政情、资情要与公众及时而又直接的相互沟通,要有针对性,要有专业的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专业的队伍,来面对群众的咨询、举报。每天定期的浏览,给予专业而认真的回答。在突发事件中或者是群体事件中要正确地引导舆论走向,引导公众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应对,同时要不断使政务微博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要使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政治风气保持良好,切勿与人民大众相脱节。

(二)互动型的政务微博

最近网络上出现一种“微视频”“直播”“秒拍”等新式的互动平台,现与网民的互动交流,这样拉近了与网民之间的距离。其中有大量的公众明显和学校互动型的微博相比较为广泛,而且正成一股潮流。受到广泛支持,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受欢迎。

(三)建立健全开展政务型微博的保障机制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的任何行为必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才能进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下才能进行,又想马儿跑得快,不给马儿喂草。那是绝对的不科学,不能长久。政务微博是政府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采取的新的新式和新的手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社会公共管理中更好的倾听民意,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提高政府的职能。所以在社会公共管理中遇到新的问题,如:具体法规制度缺失的情况,同时,政务微博与传统传播方式的网站、博客等有着较大的差距,对于传播内容的把握、传播频率的控制、舆情监控的方法等,各级政府部门也亟待得到与政务微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具体指导。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福利保障制度,建设一个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团队到岗工作。明确工作制度,政务微博的舆论导向和监控的职责,并且规范化舆论导向及监控的具体要求。

(四)注重内容不可流于形式

政务微博在发布时要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是内容要有深度,贴近公众的生活。敷衍于形式那么与传统的发布形式就没有什么差别了,符合官方微博的形象和权威,发挥好自己的角色,积极地运用好政务微博这个平台,利用好微博的优势和作用。内容充实不仅使政策推广的顺畅,也使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单单拘泥于形式会让大众觉得陈乏无味,也使政府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怎样才能知道人民大众之所想?高居于庙堂之上肯定是不可能知晓民众所思。不知道民众思考什么,需要什么。政策就会出现偏差。出现偏差社会公共秩序也就出现混乱。所以就要求我们政府我们的机构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信息沟通的机制。建立一套信息沟通机智,加强同网民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舆论风向,并积极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公众关心的信息一定要开诚布公。

(六)建立信息处理机制

将政务微博收集的信息做到分类整理,并答疑解惑。积极及时的解决公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将所出现的问题分类分级的处理。建立级别相应机制,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的监控,对反映的民意也同时需要监控管理。

结语

利用好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的功能,是现在网络化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建设更加科学的政务微博,是在不断与网民交流中得出来的。不仅要关心民生更要突出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科学性专业性强的政务微博,表达人民心声,服务公众。

摘要:政务微博是我国政府专门设立的官方微博,其主要职能是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倾听民众呼声、做好舆论导向、树立政府形象,为民众充分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便利。政务微博是利用新型的网络平台作为起点参与建设服务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诚信社会的一种联合体系,从而提升社会和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互动,使得政府政策贴近民意,有助于推广宣传政府政策、集中民智。将政务微博推广到公共管理中去实践网络问政,确保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和官员的职能作用,避免形式主义的产生从而脱离群众。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县政府,同样也是为了加强社会舆论的导向工作。

关键词:政务微博,公共管理,网络问政

参考文献

[1]刘畅.地方政府政务微博的传播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06):66-68.

[2]杜杨沁,霍有光,锁志海等.政务微博微观社会网络结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3,32(5):25-31.

[3]屈涛.政务微博发展的深层困境及若干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1):75-79.

[4]丁艺,王益民,刘素宏等.政务微博应用与政府形象塑造[J].云南社会科学,2013(04):19-23.

[5]胡远珍,徐亮.湖北省政务微博与政府深化信息公开[J].湖北社会科学,2016(03):57-66.

微博参与 篇7

8月18日,冰桶挑战开始在台湾蔓延,随着被点名的周杰伦上传挑战视频,并点名方文山、五月天等[6],新浪微博的热搜话题榜单上也开始出现 # 冰桶挑战 #。热门话题 # 冰桶挑战 # 由新浪公益 @ 瓷娃娃于8月17日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与美国“冰桶挑战”的规则相同,但募集的善款流向瓷娃娃罕见病关爱基金[7]。在新浪公益发起话题、微博用户参与挑战之前,微博上已有关于此次事件的讨论。如微博用户谷大白话在8月17日上午9时发布“钢铁侠妮妮接受冰桶挑战”的微博[8];当日中午11时,微博用户王思聪转发该条微博,并询问是否有参与者。此条微博在发布一个小时后迅速登上新浪热门微博榜首[9]。当日第一位冰桶挑战的新浪微博用户刘作虎上传挑战视频,并点名周鸿祎、罗永浩和刘江锋。至此, 微博上的冰桶挑战活动正式开始。截止2014年8月27日11时,根据微博公开信息汇总,# 冰桶挑战 # 活动已累计募款约850万元,已确认到账7,004,497元,捐赠人次37,737人。而 # 冰桶挑战 # 话题页面已有超过18万粉丝、45.8亿阅读量和419.4万条微博讨论[10]。

一、虚拟社区的参与式传播与公民参与

(一)参与式传播

在英文文献中,早期关于参与式传播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社区媒介的讨论。社区媒介一词指的是范围广泛的中介的传播形式[11]。世界各地对社区媒介的称呼比较丰富,如独立媒介(Inde pe nde nt)、地方媒介(local)、公民近用媒介(acce s s)等[12]。虽然叫法各不相同,且各社区媒介的组织、操作和表现均丰富多元,但仍有一些核心特征,如非营利、地方导向、内容自制、编辑独立、有社会性任务等。Williams进一步归纳出这类民主化传播的三项特征:一是去专业化,其次是去行政化,第三是去资本化[13]。随着数字媒介的到来,社区媒介有了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这个新称号,尤其在博客出现后。这种新的媒介形式让民众更自主地发声,更普遍、方便、广泛地参与公共生活。

公民新闻一词起源于美国,也被称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 ournalis m )。其定义为“一群公民在新闻及资讯的搜集、报道、分析及传送过程中扮演主动角色,参与目的是在提供民主社会所需的独立、可信、正确、广泛且相关的资讯”[14]。近年来,该定义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如集体创作、维基百科、独立新闻网站、为特定利益团体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网站等均可纳入公民新闻的范畴内。

对参与式传播而言,参与及互动是核心概念。这种平民、非专业化传播又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使用媒介而实现。普通大众使用媒介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如奈格和韦德曾以英国有社会运动特质的社区媒介为例,指出在经济危机、政治普遍冷漠的时期,社区媒介能刺激弱势团体的集体意识(group aw are ne s s)、建立文化认同[15];戴维斯的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技术普及后,由于草根民主的出现,我们应重新定义民主社会中的沟通及参与方式;而网络是社会革命的促进者,是政治上的重要转型,是草根民主的有力科技[16]。由此可见,社区媒介以及新技术背景下的参与式媒介,不只是进行资讯传递,还是媒介公民权的实践场域,是社区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

总体而言,在参与式传播的概念中,民众权积极主动使用媒介,以个人或社区集体方式参与制作内容,甚至经营媒介,为弱势发声、为自己发声,增加个人、媒介组织及社区能量,并且透过反思、自觉,促进社区改变[17]。而其中的关键词“社区”也不再受地理限制,任何地方的人,通过互联网的支持,也可以形成虚拟社区。

(二)虚拟社区的网络身份认同

社区一词,来自于社会学,于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觟nnies)首次提出。“社区”一词,即“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同质群体具有共同性。这一概念诞生于工业时代。随后,社区概念被注入“地域”要素,意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地域性共同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Howard Rhe ingold于1993年提出“虚拟社区”(vitual com m unity)一词,意指“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人们经常讨论共同的话题”[18]。2000年,Preece J.指出,虚拟社区的构成主要有四个部分:人、共同目标、政策和计算机系统[19]。

在虚拟社区的相关研究中,Turkle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自我构建和再构建的社会实验室,我们透过网络的虚拟世界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在这种虚拟空间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新的方式去看待身份认同,意义变得不再稳定[20]。具有相同的认同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虚拟社区。如微博上各种各样的微群,它们都属于虚拟社区。在这样的社区中,微群用户对自己和他人形成了一个身份认同。

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同样体现在网络集体行动中,如对媒体事件和社会热点话题的辩论[21]。参照他人文本和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让个体逐渐完成网络空间的自我认同。网民通过意见表达生产网络文本,利用媒介文本进行表演,内容的生产者与接受者融于一体,人们将自己呈现于他人面前,并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由此开始了自我形象的搜寻与建构。在杭州“欺实马”事件中身份认同与抵抗的研究中,网民在讨论时为事件双方贴上“富家子弟”和“平民学生”的身份标签[22];2012年的“方韩大战”中,网民通过微博投票、原创评论、转发表达态度,区别不同意见群体。参与者统一在“网民”这个大身份下,无论是单独行动还是成群结队,网民因对别人的看法而导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心理催使着他们参与事件,参照他人,反观自身,表达态度,在其中完成身份认同[23]。个体因为认同形成网络虚拟的社区,而同时,社区中的认同又促使个体做出符合这种认同的抉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

内容分析主要是分析来自热门话题 # 冰桶挑战 # 下的热门微博及评论。在微博内容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北京大学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24],主要分析微博的影响力以及评论的关键词。此外,通过对其中最为热门的几条微博评论进行分析,了解参与用户对此次事件的参与程度和态度。

访谈对象主要来自于参与该话题中的微博普通用户。访谈对象的一部分通过私信联系,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社交圈。访问历时从30分钟到1小时不等。通过交谈,了解他们对该活动的看法以及自身参与的态度,通过编码表将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和简化,了解他们对此类微公益活动的愿景、态度和担忧。由于深度访谈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及其动机和情感所做的深入的访问,因而并没有具体的访问提纲,而是根据研究计划在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进行互动。此外,相关新闻阅读主要是为了解该事件的起伏进行辅助工作。

三、内容分析

(一)冰桶挑战的传播效果与参与用户的态度

本次研究以微博用户为主,但为了解网民对该项活动的关注程度,本文采用百度指数[25]的趋势图,为本次活动的传播效果作辅助解释。

如上图所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于8月16日开始在百度上进行“冰桶挑战”的搜索,并于8月20日达到高峰期,随后逐渐下降;直至8月27日以后,关注逐渐减弱。

在新浪微博上,8月18日,小米创始人雷军上传冰桶挑战视频并点名刘德华、富士康郭台铭和百度李彦宏。在发布一小时后成为当日热门微博榜首,转发量超过1万,评论数超过5千。8月19日23时,邓紫棋冰桶挑战的微博以更快的速度登上微博榜首[26]。此后,新浪微博冰桶挑战的关注度达到一个巅峰,这与百度指数趋势度相近,从8月20日开始, 接受挑战的微博知名用户逐渐增加,微博 # 冰桶挑战 # 持续几天都在热门话题的前三位。此时,微博用户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转发所关注名人的挑战视频,并试图参与其中。多数微博用户选择捐款,也有部分用户上传自己冰桶挑战的视频。

由于本次活动的目的主要在募捐,因此在分析参与用户的态度时,本文选择的文本主要以劝募能力为指标。劝募能力来自于新浪微公益的一项排名。微博用户的劝募能力主要指“通过该用户的传播与分享,能带来多少人的捐款,以及能募捐多少钱。”此项排行的首位微博用户是王思聪(微博用户名:王思聪V),通过他的传播和分享,带来了2万人捐款,共募款565万元[27]。

王思聪关于冰桶挑战及向瓷娃娃机构捐款的微博分别发布于8月19日13:05和8月19日15:24。截图如下:

关于这两条微博,首先用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评论中,除去表情符号和纯语气词外,关键词有“王思聪”、“一百万”、“校长”、“捐款”、“挑战”、“老公[28]”等。在第一条挑战视频微博的底下热门评论部分内容如下:

“没错,我就是那只桶”(38016个赞);

“终于买得起王思聪同款水桶了”(23336个赞);

“我儿子两岁了,是罕见病DMD(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比ALS还可怕,虽然目前为止没有好的治疗方法,还是非常感谢你们关注我们这些弱势群体,希望这不是一场时间短暂的明星秀”(13807个赞)。

此外,排名前3页的热门评论中,关于罕见病或者公益本身,就只有以上第三条这一条内容,在热门评论中排名第9。在前30的热门评论中(排名30的人们评论获取赞的数量超过500),主要表现为调侃王思聪(如“这个桶一看就不下一万”)、调侃王思聪所点的其他用户(如“留几手终于栽了”)、以及其他关于“老公”的搞笑言论[29]。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其他热门挑战者的评论中。总体而言,结合PKUVIS分析所得的关键词和热门评论,可以发现网友多表现出看热闹、好玩儿的态度,但同时也会支持与公益相关的评论,虽然所占比例极低。

(二)微博的认同程度

通过对微博内容和微博热评的分析,可以看出微博用户关于此事的基本态度。为更详细了解微博用户对于此次热点事件的态度,本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作为研究方法之一。受访者相关资料如下:

如表1所示,共9位受访者。主要的访谈内容主要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微博使用频率、态度、话题参与情况、ALS了解情况、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受访时间。

微博使用频率分为3类,分别是低、中、高。高频率使用微博指每天多次使用、中频率指每周多次使用微博、低频率指偶尔或更少使用微博。判断标准来自受访者微博主页活跃度以及受访者的自我评价。

态度,意指受访者对冰桶挑战这项活动的看法。根据内容将其分为三类。积极,意指受访者赞同、认可此项活动,并有参与其中的想法;中立,意指受访者持保留态度,既看到了这项活动的不足,也对此项活动寄予希望;消极,意指受访者持反对、抵触态度,如受访者H说:我觉得这事现在有点变味儿了。第一个做这事的,也许有点意思,后面模仿的就有点炒作了。在9位受访者里,共有2位表现出自己的抵触和反感, 主要原因是在于炒作、跟风、噱头大于实际意义。2位表现出中立,认为这个活动不好的一面较为明显,但初衷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确实不错。5位表示支持,认为有意义、有意思、值得参与其中。与此项相关是活动参与情况。当受访者被问到,是否会参与其中时,仅持反对态度的两位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愿意参与其中。其他7位受访者表示愿意捐款,其中2名用户积极表明自己愿意接受冰桶挑战。而在热门话题的讨论中, 受访者表示出同样的倾向。当询问到参与讨论的内容时,多数受访者表示,主要为知名人物挑战视频的转发。也有受访者I作出以下回应:# 冰桶挑战 # 只能说大佬们太狡猾了,把冰块刚倒进水里就往身上倒,你就不能让热力学第0定律作用一会啊。不过还是赞一个,想看习大大冰桶,哈哈。

此外,在询问到“为什么愿意参与其中”时,所有的用户的回答都与有意思、有趣、好玩儿等形容词有关,有些受访者提出是“受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名人)的影响”,另有受访者D表示,这确实是一项有意思的公益活动,为什么不参加呢。对于热门话题下的其他微博用户,受访者均未表现出较明显的认同趋势。如当被询问到,你是否认为自己与其他关注此事件的微博用户的目的相同时,只有受访者A明确回答相同, 即都是关心公益。其他用户的回答如不太清楚、差不多吧、看自己喜欢的明星算吗等,含义多元化且不确定。

经由上述表格以及访谈内容,可以发现,微博用户通过此项活动的确能增加自己对ALS的了解,但愿意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有爱心,就是单纯地觉得这个活动挺有意义的。其次,受访的用户中只有1位有过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历史,其他用户表示平时很少主动关注或参与其中。此外,微博热门评论与访谈都表明,冰桶挑战更多是一种个体的娱乐为主、公益为辅的行为,用户聚合在一起、在热门话题下发表内容也并不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活动有自我身份建构的趋势或有与他人共同施善的认同。换言之,真正促使微博用户完成公益行为(捐款)的,是这件事的趣味性,而非公益性。

(三)媒介使用与参与方式

随着冰桶挑战活动在大陆地区的兴起,从8月17日首位接受挑战、上传视频并点名其他三人的微博用户刘作虎开始,冰桶挑战迅速在微博知名认证用户中流行起来。从8月17日至最后一次募捐数额统计日 (8月27日) 的十天时间内,参与其中的微博用户从互联网知名创始人(如果壳姬十三)、娱乐界明星(如刘烨、田亮、邓紫棋)、体育界名人(如孙杨、姚明、易建联等)、微博红人(如留几手、南笙等)最后到普通微博用户(如微博用户名为Donna Ba By OOoo的用户上传了几位同学进行冰桶挑战呼吁关爱渐冻人的视频)。如果从参与主体的微博身份的角度,本次公益活动从上至下、吸引了众多普通微博用户的关注与参与。

微博用户通过手机和电脑,在微博热门话题的页面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此项活动的看法,热门专题下的讨论超过400万条。不过,由于此项活动的明星效应,99% 的有效互动交流发生在明星的微博中。经观察发现,普通用户上传的冰桶挑战视频所得到的关注度极低。这也许是当名人逐渐退出、活动所受关注度便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此项活动的参与方式有两种,接受挑战或捐款。因此出现在微博上的普遍情况是:名人接受挑战,同时还选择捐款, 而普通用户多为直接捐款。

四、结语

通过分析事件本身、热门微博及其评论,并对一些用户进行访谈可以发现,在多数微博用户的心中,“冰桶挑战”的确是一项微博上发起的公益活动,但吸引用户的参与、讨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项活动有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参与其中,并且这项活动“真的很有意思”。换言之,在热门话题页面,或在微博平台上,参与讨论的用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对此项公益运动本身的认同。如果必须有,那是普通用户对接近名人的一项有趣的活动的认同。即参与 # 冰桶挑战 # 热门话题,就代表着能参与到一次有意思的、能接近名人的对话与交流之中。从参与式传播的角度而言,在本次公益活动中, 虽然接受挑战、上传视频的用户多数为微博认证 (知名)用户,但在整个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普通用户以另一种方式积极、热情地完成了个体的参与和事件的传播。正是这些大量的普通用户的关注式参与,为这项公益活动继续发力营造了条件。

这是一场名人参与冰桶挑战带动普通用户参与讨论并捐款的募捐活动。截止9月4日凌晨,国内关注ALS罕见病的瓷娃娃关爱基金已经募得74,496份爱心基金,39,792人参与其中,累计善款总额高达7,449,693元。其次,此项活动在互联网上刮起了一股“关注罕见病”的风潮,许多媒体、视频网站将一些罕见病患者的生活曝光出来,让以前没有了解过此类病症的互联网用户对渐冻症、ALS有了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瓷娃娃关爱中心的负责人通过公开信、媒体见面会等多种方式让捐助者知道自己所捐赠的钱财流向哪里。这样的举措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此项募捐活动营造了好口碑,激起了更多用户参与其中的信心和热情。这在持续不断增多的捐助名单、不断增长的募捐金额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分析访谈内容或评论中也会发现,许多用户对于微博公益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十分关心。如“爱心午餐”活动,虽然有如姚晨、胡歌等微博粉丝过千万的大V进行推广,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却远远不够。然而,当用户确实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时,参与者们也不会吝啬表示自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微博这个社交媒介平台,因其方便使用的媒介特性,为用户参与提供了最好的入口。但普通用户很少会因为“需要在互联网上营造心有公益的形象”或“为需要帮助的人捐一分爱心的认同感”而参与这些微博公益活动之中。今夏火热的“冰 桶运动”,至少能给其他想做微公益的人一些启示。如何使更多的人自愿、积极、有信心地参与公益活动之中呢?并不是人们不愿意,而是少了吸引他们的理由。对关爱弱势群体做法的认同感,并没有促使大多数人参与关爱活动之中的力量, 有时缺少的就是一些趣味和吸引。

但此项活动并不是十全十美,相反,它有赚取噱头、作秀炒作的嫌疑。“湿身诱惑”这样的词语曾多次出现在与冰桶挑战有关的评论、微博甚至新闻之中。其次,由于此项活动需要不少的冰以及水,因而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些人对其浪费水资源的讨伐。特别是正值炎炎夏季,全球各范围内均有地区处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之中。再者,由于此项活动中受关注度较高的参与者均为影响力较大的名人,因此对他们本身的关注有时甚至明显高于对此项活动的关注,这也使得一些网民心中形成了较为抵触的情绪。这些都是冰桶挑战的不足之处。

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指出,微博已经用它的神奇魅力,在互联网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化传播平台,为每个普通的网民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传播信息、与朋友互动的最好渠道[30]。这样的一个平台,理应让它在社会公益、改善世界的路上,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摘要:冰桶挑战是一项于社交网络上发起的筹款活动,此项活动让新浪微博用户完成了从围观到参与的过程。此文试图从参与式传播和虚拟社区内的建构与认同两个理论为论述角度,以冰桶挑战事件本身的传播以及用户的参与及反应为案例,分析此项“微公益”的传播路径和其获得充分关注的内在动力,探讨#冰桶挑战#这项微公益如何在微博上获得广泛关注和参与、为瓷娃娃关爱基金募得较以往更多的善款,并为渐冻人及罕见病患者赢得社会关爱与尊重的微公益实践经验及其社会意义。

微博参与 篇8

20世纪90年代, 公众参与的概念和理论裹挟着协商民主理论、民主行政理论、治理和善治理论传入中国, 迅速得到了学界的欢迎和政界的认可。[1]相比于国外, 国内对网络参与的研究成果还处于初期阶段。网络参与是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的新形式。网络社会作为公安机关施政的外部新环境, 是公安机关必须迎接的机遇和挑战。其中, 公安微博又是公众网络参与公安工作的新兴形式之一, 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沟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政府部门中首开先河的是广东肇庆、佛山市公安局, 他们于2010年年初率先开通公安微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公安微博有了质的飞跃, 但国内针对公安微博的研究仍尚属于初级阶段。值得一提的事, 微博作为当今最具人气的新兴网络社交媒体, 以其即时性、互动性等传播优势, 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群体的交流、交往方式, 也对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建设创新提供了新的要求。高度关注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的组织动员和宣传能力, 充分认识到用好微博这一新型沟通手段, 对于提高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深化警社合作、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对微博环境下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社会的中坚力量。据调查, 18岁到36岁的中青年用户占微博用户总数的80.83%, 其中以在校大学生居多的高学历青年网民群体被称为中国社会的“新意见阶层”。这些“新意见阶层”往往思想活跃、触觉敏锐、关注社会公正、有批判精神、发声意愿强烈、又通晓各种互联网多媒体技术, 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 互相呼应, 多角度串联, 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上产生很大的舆论能量。[2]作为当代青年中的告知群体, 高校在校学生参与公安微博的程度, 影响着公安微博运营乃至整个公安工作的发展。从大学生群体网络参与角度对公安微博进行研究, 最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能为公安机关在微博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树立及贯彻透明、回应、责任及服务理念, 及时引导网络舆论, 以及如何进一步良好运营公安微博提供可借鉴的对策。

在上述背景下, 课题组以500余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此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首先根据调查内容, 利用问卷设计的相关理论,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 并进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发现问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改进。之后, 课题组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以尽可能提高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 实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良好结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8份, 回收有效问卷500份, 有效回收率达8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公安微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参与的价值认知情况

参与公安微博的价值认知往往是参与主体对公安工作的主观反映, 而且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调查结果显示, 23.8%的大学生非常同意通过微博等网络形式关注、参与公安工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60.6%比较同意。同时, 非常同意积极参与公安微博对缓和当前紧张的警民关系有促进作用的大学生占17.8%, 比较同意的占了69.6%, 这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其对参与公安微博价值认知的取向总体上符合当代大学生在微博参与中应当具有的价值观。此外, 在被问及“通过微博等网络形式关注、参与公安工作对公安决策等制定的作用”时, 有17.2%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 59.0%认为作用比较大, 只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作用。这些都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参与公安微博的价值评价是积极和肯定的, 在很多现实问题的理解上具有鲜明的立场, 或者说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价值认知水平。

(二) 公安微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态度分析

对大学生网络参与公安微博态度的分析, 主要是从心理和精神层面对大学生参与公安微博行为主体意识和信念的测量。首先, 关于“在微博上对涉警新闻或话题的兴趣程度”, 有19.4%的被调查大学生非常感兴趣, 54.4%比较感兴趣。此外, 针对“对公安微博中涉警的敏感问题的态度”调查显示, 54.0%的被调查大学生对涉警敏感问题的态度是“认为理智指出问题关键才能解决问题”, 认为“用激烈的言辞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只占有5.0%。这表明, 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民意表达和政治活动参与的重要渠道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迅速觉醒, 他们对公安微博的效能感总体比较强烈, [3]拥护公安工作的信念比较坚定, 态度也比较端正, 他们的这种态度无疑会促使他们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安微博中来。

(三) 公安微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行为状况

(1) 网络接触。对于网络接触, 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网络接触时间以及是否多途径参与公安工作两个问题进行调查。网络接触的时间长短标志着网络在信息传播时间维度上的容量大小, 因为网络所包含的海量信息也会不断增进大学生对网络参与公安微博的理解。[3]从调查数据可以得知, 大学生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体是网络, 6.0%的被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 37.2%的被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2小时, 40.8%上网时间在2~4小时, 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仅占16%, 一方面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能够科学安排;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观点。

相比于其他参与公安微博的群体, 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技术资源较为丰富。课题组对于大学生关注和网络参与公安工作途径的调查结果如下 (见表1) 。结果显示, 大学生群体关注公安工作的途径普遍来源于网络渠道, 其中通过微博这一途径参与公安工作的比例占73.6%, 超过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处于最高水平。由此可判定通过公安微博途径参与公安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 行为表现。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关注公安微博的类型、参与公安微博的形式、对公安微博上各种类型话题的关注程度, 以及曾以何种方式参与公安工作、是否主动创设过话题议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首先是对大学生参与公安微博类型的调查, 结果显示, 有41.6%的被调查大学生关注的是公安官方微博, 11.8%大学生关注的是民警个人微博, 还有27.2%的大学生对以上两种类型的微博都有关注。这表明, 大多数大学生关注的有公安官方微博, 也告诉我们公安机关在微博的管理运营上要以公安官方微博为主。

其次是对大学生通过公安微博参与公安工作的形式和曾通过公安微博参与过公安工作的主要方式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被调查大学生通过公安微博参与公安工作的形式是仅仅关注或点赞该公安微博, 评论该公安博文的仅仅占了38.5%。在参与方式上, 有34.0%为公安机关提供建议、线索、信息及举报等, 有50.8%为公安机关的评选、考核或调查活动投票、打分, 有70.0%参与公安热点事件、案件的讨论 (如评论、转发等) 。此外, 在被问及是否在参与公安微博的过程中主动创设过话题时, 25.8%的被调查大学生回答是“有时”, 31.6%回答是“偶尔”, 27.4%回答是“从未有过”, 仅仅10.6%回答是“经常”。这表明, 大学生的参与公安微博的方式还停留在一种浅表层次的卷入, 参与的程度还不够。当然,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 公安微博在管理和运营上仍缺乏可以吸引或者调动大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内容。

最后是对大学生认为能调动其参与公安微博意愿和积极性的公安微博的内容或形式的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见表2)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警务公开、宣传教育和为民服务, 数据表明, 这三类形式的公安微博博文更能调动大学生参与意愿和积极性, 公安微博的管理人员应当着重发布这三类形式的公安微博。

针对大学生在公安微博中的提问、建议、举报、质询等受到公安机关回应情况的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 11.0%的被调查大学生曾得到快速或较快回应, 问题满意解决, 32.6%认为有回应, 但速度、问题解决质量或服务态度有待提升, 10.4%受访大学生几乎就没有得到回应。这说明, 公安机关在公安微博的运营管理方面做得不够, 没有通过信息流转机制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 或者督促相关部门在限定时间内反馈处理意见。

(3) 差异性分析。大学生网民的构成具有多元性, 他们的网络参与公安微博的程度除了受到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之外, 是否与他们的性别、学历、政治面貌等人口统计学要素具有相关性, 课题组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这些个体因素作为自变量, [3]以“在微博上对涉警新闻或热点话题的兴趣程度”为因变量, 对这些个体因素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参与公安微博行为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与检验 (见表3) 。

由表可知, 性别、学历层次及政治面貌与大学生参与公安微博的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性不强。然而这种不显著恰恰说明了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很随机, 理性成分比较少。纵然个人选择是个人的事, 但政治参与多与公共福祉相关。在这里, 个人行为之于集体行动的意义与关联比较大, 个人行为的不理性恰恰反映了集体行为机制的不合理甚至是缺失。在这里, 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这种随机与欠缺理性的行为模式, 与公安微博在建设、管理、运营上的不足之处不无关系。那么这就在提醒我们, 公安微博如何完善自身建设, 引导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趋于常态化, 让网络参与由不理性滑向理性, 是公安微博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结论及讨论

通过上文对调查结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不难发现, 大学生网络参与公安微博呈现层次低和积极性一般的特征, 理性成分少, 参与的实际效果欠缺。例如, 大学生对微博上感兴趣的涉警新闻或热点话题的参与形式, 60.4%的大学生是关注该公安微博, 67.7%是点赞, 评论的很少。在对被调查大学生曾经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公安工作的调查中, 为公安机关提供建议、线索的比例极低。他们在公安微博中参与的高层次的活动很少, 甚至基本没有。例如, 在针对是否主动创设过关于公安的话题议程的调查中, 回答“经常”和“有时”的加起来只有36.4%, 32.0%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从未有过”和“不清楚”。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公安微博的管理、运营现状是分不开的, 当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从众和娱乐化倾向也是另一个因素。大学生的这种参与现状, 很明显不利于公安机关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进而影响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开展。

为此,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主要试图从公安机关的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为良好运营和管理公安微博及促进大学生有序参与公安微博提出可行建议:

(一) 加强公安微博的建设理念及服务意识

公安微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 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阵地, 也开辟了公安工作的新天地。此外, 公安微博的发展使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从“面对面”延伸到了“键对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有利于加强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同时, 公安微博连通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 对社会管理也是一种加强和创新。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要认真领会前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关于“公安机关要善于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介搭建警民互动平台, 主动听取群众意见, 自觉接受群众评议, 进一步拓宽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加强公安微博的理念意识建设。

(二) 完善公安微博的管理制度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 微博也不例外。建设和应用好公安微博, 功莫大焉;若管理维护不到位, 则风险难以避免。公安微博管理者要意识到公安微博的严肃性、敏感性和风险性及其高度透明和实时互动的特点, 在起步阶段, 要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公安微博管理, 健全和完善公安微博管理制度, 优化工作运行机制, 稳定队伍, 减少漏洞, 规避风险。规章制度的建立, 能够加强公安微博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 应健全并完善公安微博信息审核发布制度。一方面, 作为警务公开的一种途径, 在对“何种内容或形式的公安微博博文能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进行调查时, 结果显示, 回答是“警务公开”的占70.4%。因此, 全力做好信息的审核与发布, 对改善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尤为重要, 它要求公安机关进一步扩大警务公开范围, 提高公开时效, 方便群众咨询, 接受群众监督。[4]另一方面, 通过信息发布制度引导舆论走向。调查显示, 认为微博上公安机关的负面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大学生对公安机关看法的比例仍占62.6%, 因此公安微博中有效的舆论引导极其重要。微博管理者要立足微博发声迅速的特点, 积极探索把微博作为及时发布新闻、实时辟除谣言的重要平台, 尝试通过公安微博直播突发事 (案) 件, 对网络热点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对不实的案件信息, 及时核实, 快速回应, 辟除谣言, 挤压不实炒作和谣言传播空间, 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其次, 完善群众诉求受理反馈制度。在被问及“您在公安微博中的提问、建议、举报、质询等受到公安机关回应的一般情况”时, 有32.6%的被调查大学生回答是“有回应, 但速度、问题解决质量或服务态度有待提升”, 10.4%回答“没有回应”, 回答是“快速或较快回应, 问题满意解决”的仅占11.0%, 无形之中这就成为制造矛盾影响警民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因此, 要严格落实公安微博受理反馈工作机制, 逐步建立评论、私信审阅内部处理工作流程, 明确对网民咨询、投诉和举报类信息的受理、流转、处置、反馈等环节的时限要求、办结标准, 探索建立受理反馈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 为群众提供一个诉求平台, 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办理, 事事有反馈”。

最后, 完善公安微博问政制度建设。微博问政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种新方式, 保证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同时也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矛盾化解提供了有效路径。相关公安工作的微博问政和大学生的网络参与也是最紧密相关的。调查显示, 69.6%的被调查大学生“比较同意”积极参与公安微博对缓和当前紧张的警民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要完善公安微博问政制度, 进一步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沟通, 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 满足群众新要求。公安微博以其独特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为大学生这些“新意见阶层”提供了一个有效参与公安工作、表达意愿的途径, 为缓解社会压力提供了一个抒发不良情绪力的自由平台。[5]同时, 通过公安微博问政, 公安机关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民意动向, 适时调整公安政策, 从而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此外, 公安微博问政的门槛低、形式自由, 兼有互动性和高时效性, 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从而起到稀释社会压力, 增强警民情感沟通的作用。因此, 完善公安微博问政制度, 对健全社会矛盾的释放机制, 加强公安机关与网民之间的沟通, 推进公安机关执政理念的转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完善公安微博的运营策略

本文从微观角度, 结合公安微博理念建设和制度建设, 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运营策略:

(1) 公安微博的互动策略。其一是评论、转发策略, 尤其要注重大学生网民对公安微博评论中的观点和转发情况。因为此类评论和转发反映了大学生网民对微博内容的看法见解, 这对公安机关很有意义。其二是私信策略, 需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及时原则, 要及时受理反馈, 快速反应是重点。二是分类原则, 微博管理者要根据反馈的问题对目标微博进行分类整理和处理。三是对等原则, 大学生网民反感居高临下、缺少交流互动的微博, 所以要强化平等意识, 做到坦诚交流互动, 以平和心态对待网络民意反映, 避免形成网上脱离群众的被动局面。四是互动原则, 通过多层次的沟通互动方式。例如, @、私信、转发、评论以及QQ、短信、电话等进行多层面互动。

(2) 公安微博的内容建设策略。第一, 在内容设置上, 要与公安工作具有相关性, 与大学生网民之间要具有互动性, 风格特点上要具有趣味性, 紧跟网络潮流, 克服单调呆板现象, 提高网民参与热情, 体现公安微博的优势作用。以在微博上发布防骗宣传为例, 前不久江苏常州90后民警“阿汤哥”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说防范的视频, 包括“@人民日报”等多个微博大V都转发了该视频, 视频中“阿汤哥”语言搞笑诙谐, 表情夸张, 教我们防诈骗, 被众多网友点赞。据报道, 警察蜀黍“阿汤哥”说防范的微视频在微博的转发量已经超过了10万, 评论已近万。这个微博在内容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它创新了防骗宣传形式, 并借助微博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第二, 在发布时间上, 针对定时发布的公安微博博文, 要定在粉丝活跃度较高时段。例如, 每天的9~10时, 16~18时, 21~24时, 这三个时间段登陆参与微博的用户最多, 且每天的发布量在5~10条之间;针对需要即使发布的微博博文, 如新闻热点等则要即使发布。最后, 在内容发布流程上, 针对定时栏目, 要提前准备内容并安排好后续发布顺序及时间, 在审核通过后准时发布;针对非定时栏目, 要即时更新素材、编辑内容, 并在审核通过后即时发布。

(3) 公安微博的危机应对策略。这里公安微博的危机主要是指对相关公安工作的突发事件进行不负责任的肆意捏造、胡编事实并借助微博强大网络推理大肆传播引起一系列恶劣反应的状况。对此, 一方面要做好微博危机预防机制。微博管理者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支撑, 对他人上传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判断, 将过激、恶意及失实的言论进行阻止和限制, 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些网民对信息自由权利的滥用;另一方面, 要明确微博危机的处理流程。第一, 要注意倾听并及早响应, 在第一时间刷新微博进行@覆盖。第二, 不在事发评论席评论, 以尽可能降低微博关注的热度。第三, 制定危机应对预案, 确保紧急时刻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第四, 主要负责人要知悉, 完善公安微博发言人机制, 统一部署, 统一口径。第五, 加强与粉丝的日常沟通, 培养忠实粉丝或铁杆粉丝, 充分发挥这些粉丝的网上影响力, 正确引导其他网友。第六, 微博危机消失后及时做好总结并公布危机处理情况。

参考文献

[1]王苏醒.公众参与视域下的警民互动研究——以公安微博为例[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 (5) :61-67.

[2]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3]王雁, 王鸿, 谢晨, 王新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认知与行为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浙江十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13 (05) :132-139.

[4]公安部发言人办公室.公安微博:实践与前景[M].群众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盐酸普萘洛尔下一篇:以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