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传承论文

2024-08-17

技术传承论文(精选12篇)

技术传承论文 篇1

一、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

我国的琵琶演奏技艺起源于唐代, 随着历史的沿革, 琵琶技术不断演变和发展。到了宋代, 琵琶受到知识阶层市民的喜爱, 演奏风格从浓郁大气向淡雅婉约渐变。浓郁大气的作品有《十面埋伏》《将军令》等, 《塞上曲》和《月儿高》等则显得婉约淡雅。我国有很多有才华、有历史责任感的琵琶演奏家, 比如刘天华和刘德海先生, 他们热爱琵琶艺术又不局限于传统技法,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现代琵琶技法的突破和创新。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改革

上世纪初, 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并快速渗透到本土音乐中, 一场新的音乐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刘天华先生采取以“以西为师”的方针, 以实现“改进国乐”的目的, 主要从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 创作手法改革。刘天华改革了琵琶创作的手法, 使其不仅吸收我国传统音乐的变奏方式, 还结合使用西洋作曲的再现创作方式。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改进操》, 就兼具西方复音和声、模仿古琴演奏以及进行曲的节奏风格等特点。他于1929 年创作的《长夜吟》直到今天还被广为弹奏。该曲有着独特的创作手法, 不仅借鉴和模仿古琴的演奏技法, 还将“吟”、“打”、“带”等琵琶演奏技法加入到创作当中。此外, 更为突破的是将北京当时流行的音乐元素加入到创作中, 使这首琵琶乐曲拥有深厚民族音乐成分特征的同时还具备浓郁的地方音乐特征。

(二) 演奏技法改革。琵琶是一种特别的演奏乐器, 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声清晰松弛, 左手演奏的音要清晰有力, 同时需要右手的默契配合, 这样演奏出来的音才不会显得过于强劲、生硬。右手演奏要求悠远连贯, 半轮演奏不能操之过急, 长轮演奏要松弛有度。刘天华先生在琵琶演奏上集百家精华为其所用, 例如《虚籁》和《改进操》, 就有古琴演变而来的绰和注两种技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琵琶的音乐表现力。又如《歌舞引》当中, 将用于装饰的泛音作为主旋律。此外, 还在自身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传统琵琶演奏的勾搭技法。

三、琵琶创作技法的创新

另一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 将自身的热情和大气投入到琵琶演奏当中, 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演奏风格, 在琵琶演奏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刘先生在创新琵琶新技法上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 这些技法创新的灵感有来自传统音乐元素的, 也有受西方音乐元素影响的, 甚至有他自己的发明创造。刘先生在作品《人生篇》中, 将创作背景、构思、手法、演奏技巧以及创作理念等进行内在联系。他的一系列作品在传承传统弹挑、轮指和扫弦等传统演奏技法基础上, 还创造了快速弹挑等, 特别是开发了“反正弹”技术, 这使得琵琶演奏又开了一先河。20 世纪50 年代开始, 刘德海先生开始在琵琶演奏领域进行技法革新。首先, 他创造出“摇指”的演奏技法, 这是一种借鉴月琴并结合琵琶自身特点创作出来的演奏方法, 丰富了琵琶的表现方法, 还广泛被其他的乐曲所采用。其次, 吸收西洋乐器大提琴的演奏方法, 将左手大拇指释放出来, 为复杂和弦的演奏提供条件, 更加突出琵琶的力度和音色变化。此外, “三指摭分”、“人工泛音”等多种新技法的创造, 也成为开拓琵琶演奏新领域的重要因素。

(一) “反正弹”。“反正弹”是一种借鉴吉他演奏方法创造的一种新的琵琶演奏技法, 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大指反正弹的八个点, 这八个点又可以组合变化。这是一种立足于传统, 兼收并蓄的创新手法, 主要致力于开发右手每个手指的功能, 这极大的丰富了琵琶演奏的技术, 从而更贴切地表达音乐内涵。

(二) 摭分。刘先生在《天鹅》《春蚕》和《老童》中运用的摭分是四弦大指弹奏的低声部, 在节奏上, 运用不规则节奏和重音加强流动性和生动性, 此外, 《春蚕》的摭分速度也是对右手大指的技术挑战, 这样的创作手法获得琵琶演奏者的一致好评。

(三) 泛音的运用。泛音主要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假泛音, 自然泛音高贵正直, 给人飘逸的感觉, 而人工泛音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演奏技法, 具有不受自然泛音局限的优点。泛音的种类很多, 但在传统的琵琶乐曲中却不太常用, 而在刘先生的作品《秦俑》中却有大量使用, 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战场的画面。

四、结语

“传统只是相对凝固的, 并不是不变的, 通过不断重铸实现向前发展。绝对不变的音乐艺术是不存在的。”作为音乐教育者,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和传承传统,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 只有运用新的思维和审美来进行琵琶演奏的创新, 才能使作品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 从而保持琵琶演奏音乐的持久魅力。

摘要:琵琶是一种外来乐器, 但经过与中华音乐文化几千年的融合, 已经演变成我国民族音乐的主要乐器。其演奏技法比较复杂, 在这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有刘天华和刘德海先生, 作为从事琵琶教学的教师,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如何继承和创新琵琶的演奏技法。

关键词:琵琶技法,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分析[J].戏剧之家, 2015 (02) .

[2]施娓.琵琶泛音演奏与应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13 (03) .

[3]袁美清.浅谈如何提高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力[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5 (11) .

技术传承论文 篇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优秀项目申报材料

在今年恰逢雷锋同志牺牲五十周年暨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四十九周年之际,也是我校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创新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收官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收获了诸多优秀成绩,为我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开展了极具代表性的系列活动。

“传承雷锋精神,创新志愿服务”项目是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团体联合会船钉志愿者协会和各级学生会、志愿者组织联合组成的,并成立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由我校学生处团委直接指导,现有志愿者800余名。项目组自2010年3月成立以来,本着“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我校学生的自身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使我校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轨道。

一、完善组织体系,规范管理制度

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活动项目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进行管理规范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创新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切实服务国家教育事业,我校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采取如下了措施:

一是项目组指导教师小组建设。指导教师领导小组组长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学生处处长***、学生处副处长团委书记***担任,学生处团委老师及各院系团总支书记为小组成员。

二是2010年3月初组建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成员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小组面试和审核观察后才能正式加入,服务队队长由前任船钉志愿者协会会长、现任大学生团体联合会副主席***同学担任。

三是制度的管理建设,项目组是直属我校学生处团委管理的,并制定了相关工作要求,对系列志愿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确保行动有计划、计划早安排、安排即开展、开展后总结。

二、“传承雷锋精神,创新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一)船钉追思仪式

黄船钉同学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黄船钉同学在危急时刻,用他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谱写了“船钉意义”——船钉虽小、作用巨大。为进一步学习船钉精神,我校船钉志愿者协会于2010年开始,每年的3月29日均要举行“船钉追思仪式”。

志愿者代表集体宣誓

(二)雷锋战友乔安山先生报告

乔安山是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几十年来,默默坚持传播雷锋精神,是当代活雷锋的代表人物。2011年4月6日,我校特邀乔安山先生来我校做题为“谈雷锋精神”的主题报告会,为同学们解析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乔老在报告会上向大家凝练了雷锋精神的真谛,即雷锋精神就是我们国家的党魂、军魂,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乔老先生结束报告时向师生发出“让雷锋精神永存!”的响亮号召,期望师生学习雷锋事迹,传承雷锋精神,争做现时代雷锋式人物。

乔老在报告会上及会后与船钉志愿者协会代表合影

(三)德育基地建设

1、与抚顺市夕阳红养老院共建船钉志愿服务基地。

为培养同学们尊老爱幼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倡导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践行雷锋精神,2012年5月31日,我校船钉志愿者协会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与抚顺市望花区夕阳红养老院联手共建船钉志愿服务基地,并进行了揭牌仪式。船钉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实现了“群众所想,社会所需,志愿者所能”的服务要求,确保了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持续深入,使服务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活动分分秒秒绽放光彩。

船钉志愿者协会代表宣誓及与夕阳红养老院工作人员合影

2、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共建德育基地。

抚顺市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为弘扬雷锋精神,在学校中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2012年6月11日上午十点,我校和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协商一致,共同签署《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建立德育基地协议书》并进行了揭牌仪式。这是我校继船钉志愿服务基地之后的又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基地,是我校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签署共建协议及我校领导、老师和船钉志愿者协会代表合影 结合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德育基地建立,为进一步丰富我校志愿服务的内涵,增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针对性﹑有效性,也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创造新的载体,6月11日下午3点30分,我校在图书馆大礼堂隆重举行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授旗仪式暨《诠释雷锋精神》报告会。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女士,我校党委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学生处处长***等领导以及我校广大志愿者成员出席了本次授旗仪式暨报告会,师生代表共计1000余人与会。

报告会现场及会后雷锋纪念馆馆长陈茁女士与志愿者代表合影

(四)走进齐大山 走近郭明义——我校师生到鞍钢感受郭明义魅力 2012年7月11日,伴着绵绵的细雨,我校部分学生工作干部与志愿者学生代表,在副校长***和校德育导师、雷锋同志亲密战友乔安山的带领下,乘车来到鞍山市齐大山矿区看望郭明义,近距离接触这位当代活雷锋,切身感受这位道德模范的大爱与人格魅力。

当天上午10时,师生们到达鞍山齐大山矿区,由于受暴雨影响,矿区部分路面出现塌方,郭师傅正在和工友们加班加点对路面进行整修。为了不耽误郭明义工作,师生们乘车来到了齐大山铁矿办公楼参观了他的荣誉室以及纪念品存放室。下午13时,得知郭明义终于抽出了时间,师生们非常高兴,立即赶往他工作的现场看望他。见到郭明义时,他显得风尘仆仆,可能还在为路面塌方情况担忧。“辛苦你们了,这么远的路!”见到大家,郭明义亲切地问。当乔安山老人迎上去时,郭明义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与乔老亲切的拥抱在了一起,他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直盼望的时刻,乔老先生是我的榜样!”随后,我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树民向郭明义赠与了“当代雷锋、服务于民,时代楷模、功在千秋”的锦旗和由我校艺术学院教授绘制的花开富贵牡丹图,以及记录黄船钉同学事迹的《闪光的“钉子”》一书一并赠送给他。同时,在现场举行了简短的聘任仪式,聘请当代雷锋郭明义为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德育导师。

我校师生代表与郭明义、乔安山合影

三、“志愿在我心,服务为他人”

技术传承论文 篇3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发展冲淡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少数民族文化 教育传承

当前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和完善,新媒体市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我国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这种以民族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家的文化传承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对于教育事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来说,应当抓好信息技术这一机遇,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传承。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影响

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教育事业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枷锁,当学生在学习相关民族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近距离的体验其中的内涵,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其次,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和模式化,民族文化的教育追求的是“原生态”,即在进行民族文化的讲解过程中,如何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内涵是当前民族文化课程讲解的主要问题。例如壮族的铜鼓以及华山崖壁画、苗族的医药文化、侗族的鼓楼式建筑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没有现代化信息科技的辅助下是很难实现“原生态”教学的。换句话说,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

前面我们对现代化教育手段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可以看出,通过现代化技术教育有效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所起到的影响。

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提升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使的互联网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技术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其共享性是非常高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差别,在进行信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直接打破地域上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连接,就能够实现信息传播。而这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很少真正接触甚至了解到相关民族文化的实际形态,教师只能通过书本上一些简单的概述加上教师查阅相关书籍所得出来的一些信息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这样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而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少数民族的相关问题上网搜索,在网络上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以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展示的,而这种动态化的传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特性,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责任心等,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2 .多媒体技术的革新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前面我们已经简单的分析了当前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建设,学校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一项现代化技术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在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会开展相应的多媒体课程,即学生们到特定的多媒体教室中学习相关知识,每一个学生手中都会有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屏幕,当学生在学习相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教师在讲堂上所展示的图片视频等来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上的限制,将传统较为抽象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转化为图片等形式具象化的内容,方便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有文字少数民族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具体案例——以藏族文化为例

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常年交通以及通讯事业都是非常落后的,而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以及手机逐渐得到了普及,并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藏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目前藏族大学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其图书馆中,计算机已经具备了以藏族文字语言为主的计算机系统,而采用这种藏族语言文化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学习藏族文化,其中这部分系统和软件的开发都是由藏族大学的信息技术中心来研发实现的,学生通过此类计算机系统可以直接输入藏文来搜索相关的资料以及娱乐。最为经典的是,计算机上自带的藏族文字翻译系统可以直接将汉语翻译成藏族文字或者将藏族文字翻译成含义,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藏族文化的传承,即使身处交通以及通讯闭塞的青藏高原,也能够实现藏族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为我国的民族事业做出贡献。

技术传承论文 篇4

一、传统档案保护技术的传承

1. 档案装裱技术的传承。

传统档案修裱主要是利用浆糊作粘合剂, 运用修补和托裱的方法, 把托纸“托裱"或“补”在文件的背面, 把受损的文件进行修复以保证良好的状态使其延年益寿。即使是损坏严重的文件也要尽一切能力来增加文件纸张的机械强度和文件的耐久性, 起到保护和延长档案寿命的作用。将修补或托裱后的档案上墙进行干燥, 利用自然温湿度将其干燥后揭下, 可以使修裱后的档案光洁平整, 有利于后期保管。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至今仍被档案部门普遍采取, 并应用广泛。此外, 在修裱材料的合理选择方面, 史籍所载浆糊的调制方法很多, 但大都加入白芨汁、川椒末等作为辅料。唐代在制作浆糊时已考虑到防虫性能, 开始使用去除面筋的浆糊, 并在浆糊中加入研细的熏陆, 利用其味道辛苦的特点来防止虫蛀。除了面粉和柴炭外, 还有白芨、黄蜡、藜芦、皂角、茅香、藿香等药材, 不但具有防腐避蠹性能, 而且还有稳定浆糊的作用。淀粉粘合剂作为一种天然胶粘剂, 具有优良的可降解性能和环保性能。因其无毒无害, 对环境无污染而在至今还在被广泛传承。

2. 对档案防虫技术的传承。

古代一直将中草药晒干后夹于档案典籍中或者做成草药包置于档案装具中, 防虫效果较好, 因此中草药防虫是我国古代使用效果最广、流传时间最久的档案害虫防治方法。也有书籍防虫用樟脑防虫效果显著的记载。采用樟脑防虫蛀防霉, 从古代一直延用至今。

3. 档案防霉技术的传承。

唐代出现的“干扫法”在当代仍然可以借鉴传承, 只是在当今科技条件下不再需要通过日晒法来降湿。四川成都文殊院还珍藏有上万册珍贵文物、佛经和文献, 至今仍保留“扫经”的做法。

二、档案保护技术的创新

1. 低温冷冻杀虫法。

低温冷冻杀虫是根据昆虫生存特性, 将温度长时间控制在昆虫的致死低温区内, 使害虫体内的组织和细胞产生不可复原的变化而致死, 温度越低, 致死时间越短。我国曾于80年代利用工业低温冰箱进行低温冷冻杀虫, 处理过南京博物院藏拓片、木刻雕板, 取得了显著效果。冷冻杀虫对纸张强度、字迹、色彩基本没有影响, 对周围环境也没有污染, 不危害档案工作人员健康, 操作简单, 是目前较理想的杀虫方法。

2. 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法。

真空充氮杀虫灭菌采用真空和充氮方法将虫霉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氧气含量降低到2%以下, 致使虫霉的新陈代谢活动受到破坏从而使虫霉因缺氧窒息而死。真空充氮杀虫灭菌的效果较好, 所使用的氮气无毒、无害, 不易燃易爆, 对纸张、字迹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上海市档案局研制的新一代真空充氮杀虫灭菌设备, 经深圳市档案局等单位长期使用后, 证明效果较好。该设备一次可以对排列长度约4米的档案进行杀虫消毒, 所需时间约72小时。这种无污染较环保和高效的杀虫灭菌方法既可以用于直接处理已经生虫长霉的档案, 也可以用于对接收进馆的档案在入库前进行消毒处理, 值得大力推广。

3. 酶制剂的使用。

采用酶揭粘档案的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与传统揭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生物酶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蛋白质, 是生物体内特有的催化剂, 借助于酶的催化作用, 对破损书画、档案砖中的粘结物催化作用迅速。可用极少量的酶来促进大量反应物的分解, 其优点是催化效率极高, 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可以将起主要作用的淀粉大分子链分解成短分子链, 使粘度很高的浆糊失去粘性。因此, 无论是档案砖还是旧字画, 经生物酶浸泡后, 粘连在一起的纸张很容易被分开。常用的酶制剂主要有淀粉水解酶和蛋白水解酶, 淀粉水解酶可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蛋白水解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 从而使淀粉、蛋白质失去粘性。

三、档案保护的优化策略

1. 制定档案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对于载体或者内容已经遭受损害的档案必须进行修复, 修复之前必须制定档案修复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必要时要进行实验, 确保在修复时不造成新的损坏, 从而使档案保护工作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

2. 严格调控库房的物理和生化环境。

库房的物理、化学因素的调节与控制工作包括:温度、湿度、光线、有害气体、灰尘和电磁辐射的调节与控制。要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种保护技术标准和档案保护的具体要求, 始终保证库房的温湿度符合国家标准, 保证库房洁净无尘、空气清新, 使用符合要求的光源, 特殊库房的电磁辐射要控制在安全标准以下。库房的生物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防虫杀虫、防菌灭菌和防治鼠害。

3. 加强档案保护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自学, 掌握档案保护技术的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环节, 了解档案保护的专业设备及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应该积极组织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学习, 不定期举办一些水平较高的、带有一定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关于档案保护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班、研讨班, 档案工作人员也应该多争取参加学习, 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档案保护技术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仇壮丽.中国档案保护史论[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7.11

传承传承吴地非遗文化活动总结 篇5

我们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悠的文脉、深厚的底蕴,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绚丽辉煌的篇章。作为从外地转到无锡来的新时代少先队员,非常有必要了解、保护并传承这些非遗文化。那我们辅导员怎样带领这些学生围绕“非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激发队员的研究兴趣,让队员了解非遗文化。

我们中队的少先队员对吴地非遗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在平时的研究中他们喜欢问“这是非遗文化吗?”“吴地非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这是可贵的。心理学家指出,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在研究中,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和发现队员感兴趣的话题,进而顺势引导他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刚接到研究非遗文化这一课题任务时,我就把这消息告诉了我们中队的队员们。我就对队员们说:“学校领导非常喜欢

我们中队,说我们中队的队员非常认真,于是给了我们一个研究非遗文化的机会。  ”这一消息一宣布,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个个都很兴奋。于是我就把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布置给了队员:

1、非遗文化是什么?

2、吴地非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给队员们带了个“高帽子”,从而激发了队员们的研究兴趣。当队员有了研究兴趣,他们就很轻松的完成了研究任务,初步了解了非遗文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吴地非遗文化,让队员领略非遗魅力。

(一)组织队员积极探索,分类研究。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每个队员对吴地非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非遗文化,它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方面,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我在第二个研究阶段引导队员们积极探索,分类研究:

1、第一小队:主要研究吴歌、戏剧。

2、第二小队:主要研究锡绣、惠山泥人、蓝布印花。 3、第三小队:主要研究吴地故事与诗文。

4、第四小队:主要研究无锡老地名和无锡方言。 在这分类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让每个队员了解了一些非遗知识,而且培养了队员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方法。

(二)组织队员交流汇总,展示研究结果。

1、资料交流汇总。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中队的每个队员都有了一定的收获。有的队员在网络上收集到的了有关资料,有的队员在报刊杂志上收集到了有关资料,有的队员还从周围的老人那里收集到了相关资料  于是,我就利用一节综合实践课专门让队员进行资料的交流和汇总。

2、展现吴地非遗文化的魅力。

手抄报和剪报都是小学阶段一种比较有效的展示方式,我们就先组织学生探究的它们的制作方法,然后让队员分组合作完成一份手抄报或剪报。

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进一步互相学习了有关吴地的非遗知识,领略了吴地非遗文化的魅力,而且培养了队员的动手和合作能力。

三、促进“外地学生学无锡方言”,为队员搭建成长舞台。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钥匙。无锡方言在生活中处处可听,时时可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但我中队的队员都是外地的,都不会用无锡话交流,甚至听不懂无锡话。所以,我中队通过“向周围的无锡老人学习、向无锡本地学生学习”的方式,依托学校少先队课题研究的平台,进一步让每个队员了解无锡方言,会说一些常用的无锡方言。

1、学习无锡方言的特点和现状,了解无锡方言的使用价值。

2、向身边的无锡人学习无锡话,在五(7)中队的

队员中选一些会说无锡话的队员作为我中队学习无锡话的“小老师”。

3、邀请会说无锡话的小队员到我中队来开展一次“老小讲劲头”节目。

4、组织一次“我用无锡话来讲劲头”比赛。

5、让队员交流学习无锡话的感受,写一篇体会文章。

6、评选“无锡方言小达人”

这活动是通过各小队的研究与学习带动本中队全体队员对无锡方言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人人了解无锡方言,人人学习无锡方言,人人会说无锡方言”的良好氛围。

[

传承传承吴地非遗文化活动总结

]

★ 吴鲁爱国主义征文

★ 鲁读后感

★ 鲁鲁读后感

★ 传承_记叙文

★ 从鲁院的园子里经过经典散文

★ 鲁组词语

★ 鲁豫语录

★ 鲁鲁修经典台词

★ 鲁漂流记读后感

技术传承论文 篇6

关键词:虚拟技术;地方文化;文化传承

虚拟技术应用领域广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最早最多的领域是军事领域,目前,军事领域仍然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最迫切、应用系统开发最多的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越来越融入日常生活。互联网的个人化和交互化的特性成为网络虚拟特征的关键所在。这种虚拟性和开放性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层面,对人类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极大冲击,甚至给人们的思维、行为及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虚拟博物馆以及虚拟教堂也正是此背景下的产物。

一、虚拟技术与地方文化

(一)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是用户进入虚拟环境之后,由于他所接触到的一切都非常逼真,他相信这一切都“真实”存在,而且相信自己正处在所感受到的环境当中并进行交互体验。虚拟技术原本是美国军方开发研究出来的一项计算机技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才逐渐为各界所关注,它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可直接观察周围世界及物体的内在变化,与其中的物体之间进行自然的交互,并能实时产生与真实世界相同的感觉,使人与计算机融为一体。如今,虚拟技术应用到电影、电视、教育、游戏、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如环幕电影、球幕电影、4D电影等都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虚拟演播室技术;还有国外Face book、Twitter、YouTube以及国内也出现了如微博、天涯、网易等虚拟社区。此外,虚拟技术在电子商务、虚拟旅游、虚拟课堂、虚拟博物馆等方面的应用极为广泛。虚拟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过去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被动的交流方式,使人机之间的交互变得更人性化,也同时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对于使用者来说,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支撑,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与朋友和家庭联络和分享。对于商家来说,都能利用它们来吸引流量,做产品促销,增强品牌知名度。

(二)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民俗礼仪、风土人情。正由于这些因素,才构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独特的地方文化,这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地方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文化存在于当地的人文环境中,它与人们的民族精神、民风民俗、民族信仰等相互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构成了地方文化的整体;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源于其自身环境、人群和传统的特定历史,是文化在空间地域中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和固定;地方文化具有传承性,地方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是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二自然形成的。从原来简单的习惯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地方文化的特征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将其传承和发扬。

二、虚拟技术在地方文化保护中应用的可行性

虚拟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教育文化机构。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是地方名片。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网络的泛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应用,虚拟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延伸发展的一种态势。虚拟博物馆指将馆藏数字化后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展示和传播,不仅更加有效地保存了文物,并且把传统博物馆中的实体服务迁移到超越时空的虚拟服务,解决了往日的难题,实现了文化的共知、共享。近年来各国纷纷展开了对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与研究,让博物馆文化成为“被展示的文化”,走进大众之中,使每个人不受时空限制地“参观”博物馆的愿望成为可能。

网上虚拟博物馆不只是实体博物馆的简单复制,而是实体展馆社会价值的补充与扩。与传统博物馆相比,虚拟博物馆使用更便捷,应用领域更广泛。借助网络手段加快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共享。同时,借助虚拟技术减少了热点文物的开卷次数,延长了文物的使用寿命,更利于文物的保护。虚拟博物馆与更多还原

(二)虚拟教堂

虚拟教堂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模式,它运用虚拟技术对宗教事物以及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管理。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虚拟技术角度进行研究,为宗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保护、发展宗教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案例分析,以英国“愚人教堂”网上虚拟教堂和国内的“掌上礼佛”为例,探索虚拟技术在宗教文化应用的可行性,对宗教文化的保护也是一种新形式。

案例一:国外——愚人教堂

“愚人教堂”是英国www.shipoffools.com网站创建的第一个网上虚拟教堂,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在网上进行礼拜的地方。虔诚的基督教徒可以利用活泼的3D卡通形象在这个教堂里祈祷、唱赞美歌、聆听训诫。此外还可以在教堂中四处走动,下到地下室,互相交谈,甚至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捐款。网站管理人员斯蒂芬·戈达德说:“在这里你可以注册做礼拜,可以随心所欲地下跪、划十字、唱圣歌或者叫‘哈利路亚’。”

案例二:国内——掌上礼佛

“掌上礼佛”是一款实用类软件,软件中有佛教视频,佛教传说,佛教历史等介绍,还可以下载佛经和佛教经典歌曲。这款软件所涵盖的信息是很全面的,在应用中会不断更新佛学的最新动态,有关素食种类的介绍,还可以在线做善举,放生等,随时随地积德行善。可以说,为佛教信徒提供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途径。

虚拟教堂的出现突破了国家、地区、民族、政治、文化以及种族的局限,为每一个渴望了解宗教文化的人敞开了大门,从深层次上突破了传统宗教物理意义上的局限。虚拟教堂是开放的教堂,任何人都可以进来了解。虚拟教堂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在繁忙都市中生活的人们的宗教需求。对于大众来说,可以加深对宗教文化的了解。虚拟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它在虚拟教堂上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它能更好的保护宗教文化,促进宗教文化发展,不断为宗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虚拟技术的发展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地方文化。首先,在文献保护上,基于对地方文物、书籍、以及影像等保护和传播的目的,虚拟技术引用后,可将这些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对于失传的民间文学,可以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其虚拟复原出来,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虚拟技术能永久保持其存在形式,因为虚拟产品不像传统的有形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而是永不变质。其次,在文化传播上,虚拟技术通过网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和共享,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共享,具有非数字产品无法比拟的速度优势。最后,在用户体验上。通过虚拟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文化的互动中,具有强大的互动效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把地方文化数字化,可以推动其跨时空的传播与传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保护非地方文化。

四、总结

文化是要发展的,地方文化必须要适应现代生活得发展,才能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地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保护其内涵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文化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虚拟技术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是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要用新的技术手段来传承与保护才能不断地发扬光大。运用虚拟技术来传承地方文化,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博物馆设计[J].新闻界,2007(6).

技术传承论文 篇7

2012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确定2013年举行建校20周年校庆活动, 确立了“传承、责任、前行”的校庆主题, “热烈、隆重、节俭、创新”的工作方针, 以及“回顾办学历史, 展示办学成就, 总结办学经验, 传承优良校风, 以校庆聚力量, 以校庆促发展, 以校庆树形象, 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奋斗”的指导思想, 提出要精简会议活动, 厉行勤俭节约, 创新办校庆。在为20周年校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把校庆与职教园区入住仪式结合起来, 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结合起来, 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项目签订结合起来, 举办一系列的学术论坛、学术交流活动, 少花钱, 不铺张, 不浪费, 同样把校庆办得精彩、办出特色。

学术交流建平台

从2013年4月初开始,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就邀请了郑州轻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贵成博士前来作学术交流。李博士以《怎样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为题, 以自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切入点,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申报高层次课题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解读, 让广大教师受益匪浅。4月底, 学院又邀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朱吉顶教授来学院作学术报告。朱教授从“国家精品课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简谈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意见。

进入5月, 学院又先后邀请了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李进教授,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教授前来作报告, 开展学术交流。李进教授还结合自身多年丰富的管理高校经验, 引入海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 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把脉指路, 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借鉴。王继平教授客观地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挑战及需要做出的重大抉择, 针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可以说, 专家的学术意见对学院的教学工作乃至长远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隆重热烈显成效

组建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是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的重要内容之一, 旨在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5月22日,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济源市委书记何雄、市长王宇燕等省市级领导, 学院党委书记普锋、院长赵学通及全体领导班子、全体理事成员、合作企业代表、师生代表等参加了会议。会上, 学院先后与富晋精密工业 (晋城) 有限公司、深圳市尚荣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同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济源市人民医院、济源市住建局等44个单位签订了校企、校校合作项目。会议议程简洁, 但成效显著, 意义深远。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业为指导, 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 相关局委、企业参与, 中高职相衔接的平等合作组织。以理事会的形式开展日常工作, 第一届理事会共有理事单位39个, 其中, 政府职能部门5个, 职业院校6家, 行业企业28家。职教集团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六个平台”, 打造“济源职教”品牌。一是搭建中高职院校合作平台, 共享图书、师资、设施等优质资源, 避免重复投入。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促进产教结合, 服务济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彰显青年特色的比赛和活动,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又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校庆氛围, 同时杜绝了铺张浪费, 充分展示了学院师生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学院承办了济源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在全院范围内举办了教师专业技能竞赛, 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竞赛活动, 展现教师的职业技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保障企业中初级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四是搭建职教研究平台,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五是搭建技术培训平台, 实现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六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促进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职教集团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具有济源特色的紧密型职教集团, 引领济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济源职教”品牌, 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培养更多急需人才, 强力服务济源经济社会发展。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44份校企、校校合作协议的签订, 标志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校校合作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将助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提升。

创新节俭拒铺张

为庆祝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周年, 大力弘扬济职精神, 学院创新思路, 组织了一系列反映教师职业素养、能水平,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4月开始, 学院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院范围内集中开展了食品检验、计算机技术、制图员、英语翻译、酒店服务、会计电算化、电动机控制线路等12项市级比赛项目、23项院级比赛项目以及9项参加济源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的项目。本次竞赛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响应, 270余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形成了人人知晓、积极参与的局面。活动采取以赛带练的形式, 是比赛, 也是学习, 更是一种集中的教研教改活动, 教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进行互相交流, 提高和加强了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 起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作用。通过这次活动, 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培养和锻炼了师资, 创新了教研活动形式, 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学院举办了“同庆济职华诞, 共建美丽校园”第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 围绕“二十年校庆”和“创新提升年”主题, 举办科技、文化、体育、艺术四大类共11项活动, 吸引了8000余名学生参加, 呈现出活动覆盖面更广、参与人数更多、活动质量更高、系部积极性更强等特点。此外, 学院还举办了“魅力济职, 创意无限”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比赛, “丹彩墨香, 书绘颂庆”大学生书法、篆刻、美术作品比赛, “我的中国梦”大学生演讲比赛, “舞动青春, 美丽校园”大学生校园舞蹈比赛, “校庆华章, 情系济职”大学生校园征文比赛和“唱响二十年, 声动济职情”大学生校园歌手比赛等, 充分展示了学院学生在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艺和创意,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展示了学院学子的良好风采。

深情回眸意未尽

“这里, 曾留下了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在我们心中, 早已把济职的烙印深深刻下!不管我们走向何方, 这里总有着深深的眷恋、长长的牵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5月22日, 在世纪广场“传承、责任、前行”第九届大学生文艺晚会现场, 新老校友聚首联谊, 共同庆祝学院建校20周年。从老校友到今天的在校生, 从演职人员到现场观众, 大家尽情地歌唱着过去的辉煌, 放飞同一个梦想, 表达着对学院的真情和赞美。

学院建校以来, 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海内外勤劳拼搏的华人中也时常闪现着他们的身影。在校庆期间, 广大校友以不同形式, 纷纷来信来电为母校20年华诞庆贺祝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孔春元在给母校的贺信中说:“‘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此时此刻, 我与所有的校友一样, 怀着一股感恩之情, 我们深切感谢母校的教育, 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 希望能有机会为母校贡献绵薄之力。我因是济职的学子而深感自豪!”

技术传承论文 篇8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制作工艺, 与该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 从传统文物的制作到相关的修复技术, 以及后人对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见的有对于一些书画的装裱技术, 对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复以及一些传统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复, 无论哪一工艺过程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也是历史上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 对其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对该种技术的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 对文物的保护及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和文物的制作、复制工艺是我国所独有的, 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再现, 是中国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种类是多样化的, 而所涉及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 因此, 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及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种工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与国际相接轨, 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实现中西技术的完美结合, 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 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上所必须的。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 对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 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便有了对一些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复和复制工艺的代表人物和流派, 他们为我国文物修复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封闭性等使得该种工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之后, 博物馆的建立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等, 使得文物修复技术成为博物馆的一种必然需求, 为我国博物馆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复等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但是, 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种附属技术, 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物修复技术仍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使我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该种技术的保护, 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 将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的投入来完成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深入民间, 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 在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 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并且整编成册, 进行必要的辨别, 从而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应制定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 为技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术保护的同时, 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和方向, 将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推进技术的健康发展, 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 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国际化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 也传播到了海外, 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文物修复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工艺的形式存在, 以家庭内部传承的方式存在, 使得相关的资料相对欠缺, 从而使在国际上影响不如日本等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应该满足本国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需求的同时, 还应该更好地走出国门, 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为实现其该种国际化, 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 注重国际化的宣传, 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推动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不断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 2002 (4) .

[2]程娟, 钱晋, 钱钶.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与逆向修复技术数字化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2 (3) .

[3]张晓彤, 王云峰, 詹长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 (1) .

技术传承论文 篇9

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2012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9月18~22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普天将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多个业务领域、众多自主技术的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参展, 与客户、观众分享其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领域的丰硕成果。

中国普天的展台位于8号馆中心入口显著位置 (8A001) , 展台面积有400多平米, 整个展台将围绕“传承·创新·发展”的主题, 分信息通信、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两化融合四个展区全面展示公司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两化融合通信助力政务

在通信与“两化融合”业务展区, 中国普天将展出TD-LTE解决方案、宽带无线专网解决方案、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移动支付产品、AAA运营支撑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等主要业务。

其中, 中国普天于2010年推出的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是国内惟一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持全频段TETRA/PDT标准, 全球业界惟一同时提供TETRA、PDT、模拟混合组网的集群通信系统解决方案, 打破了中国市场上国外公司十余年的市场垄断, 得到了工信部、公安部、国资委等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此外, 中国普天率先采用TD-LTE技术体制开发满足政府和公共安全需要的宽带集群无线专网, 并于2011年在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项目实现商用。同时展出的还有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三名的通信配套彩印业务、SICP平台、3G加密手机、“校园通”系统、无线传真产品等系列基于移动网络的新型业务和解决方案, 丰富了通信运营商3G业务应用的种类。

多套方案推进“三网融合”落地

在三网融合展区, 中国普天将推出基于广电业务领域的创新成果。展出的产品包括全媒体系统解决方案、3D虚拟演播室、视频云处理、互动电视业务、DTMB解决方案及海外推广等主要业务。

其中, 中国普天即将展出的3D虚拟演播室是由超高清大屏背景墙系统、3D立体实景直播系统和实时3D立体节目图文包装系统3个部分组成。对客户来说, 普天3D直播系统是最佳的2D升级到3D的解决方案, 它可以利用客户现有的2D摄像机和2D镜头设备升级到3D直播系统, 并且摄像师无需改变2D拍摄和操作习惯就能实现3D直播和转播。

同时, 中国普天将展出推动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在海外落地的历程。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中央企业, 为深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产业化程度, 加快实现生产力在海外的转化, 中国普天从2007年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在海外的推广。迄今为止, 中国普天主导的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海外推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完成了老挝三省地面数字电视网络从规划设计、系统集成到工程实施的总承包项目, 实现了三省DTMB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覆盖, 受众160万。2012年2月, 中老双方就老挝全国数字电视项目相关事宜签署谅解备忘录, 覆盖老挝全国的数字电视传输、制作网络项目已开始实施。

物联网与信息化服务行业应用

在物联网和行业信息化展示区, 中国普天将展示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照明系统、中小企业数字化办公、行业综合支付、金融信息化产业等系列解决方案和业务应用。其中, 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是基于物流网全程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理念进行设计的, 是具备“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处理、全程控制”特征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目前该项目已经拥有了500多个成功案例。同时, 中国普天还针对食品安全管理, 展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流通领域食品追溯服务平台, 该平台通过采集与监控食品生产流程、食品运输环节、后续流通终端销售等环节数据, 进行相应的食品跟踪追溯、风险预警、调度指挥、统计分析、信息维护等全方位工作。由于整个平台提供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溯源, 从市场经营主体自律到政府监管, 从被动提供数据到主动要求服务, 可以实现政府的全程可控监管。

在本届展会上, 围绕智慧城市, 中国普天将展出城市新能源汽车网络运营智能管理系统以及普天合同能源管理集成服务等主要业务。其中, 普天新能源电动汽车系统解决方案融合了现代信息处理及移动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检测及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地理信息及卫星定位技术和海量数据处理分析, 实现对加电站运营情况, 充换电及在途运营中的新能源车辆及其动力电池等关键目标的全程全网监控, 并在深圳实现建网落地, 为2011年大运会期间的2000多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 保障了绿色大运会的成功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普天在本次展会上还将首次展出其智能照明系统解决方案, 该方案可根据功能场所的照明特性, 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照明系统方案, 在城市照明的大舞台上提供诸如商超、建筑景观 (包括园林、广场等) 、家居、城市道路 (包括隧道) 、办公、工业、停车场等智慧照明解决方案, 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形象。

技术传承论文 篇10

学校全面落实校领导住校, 教师坐班制度。有效的制度, 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对学生关爱有加。在教务处办公室, 记者看到2012级烹饪班王俊同学的征文稿上写着“李老师除了指导我们学习, 更关心我们的生活……他常常和我们一起探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使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更科学、更理性。他经常勉励我们:来到职校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 更好地服务社会, 扩大自己的人生价值。”王俊同学说的是李先祥老师。2012级美容美发班的林东升同学, 原在其他中学念书时常旷课打架, 转到职校就读后, 敢与老师顶嘴, 敢爬墙外出打游戏, 敢与校外人打架, 令老师头痛。有一天, 班主任王红丽老师在市场发现林东升同学正掏钱为一个犯愁的老人补购物钱时, 王老师对林东升同学充满了信心。从此班里的许多事务都交给林东升同学去做, 凭着这份信任, 一个月下来, 林东升同学所办的事, 件件漂亮。如今林东升还带领班上的男同学在学校校园空地里开垦种菜, 自供伙食, 得到了师生的赞扬。其实, 学校这样的优秀教师不胜枚举。

临高人偶剧是海南乃至全国的独有剧种, 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2009年学校开办人偶剧专业, 目前共招收了103名学生。2009级的28名学生顺利毕业, 并进入了临高县各人偶剧团工作, 大部分学生成为各剧团的台柱。其中谢丽梅等多名同学在临高人偶剧演艺界成为了闪亮的明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陈升灵, 毕业后, 他加入了海南戏剧团, 从2010年起, 他到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进行民族戏剧的演出活动, 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目前在校的2010级26名实习学生全部被各人偶剧团抢先签约, 并活跃在各人偶剧团的演出舞台上。2011年1月, 临高人偶艺术专业表演团参加全省中小生戏剧表演获得二等奖。近期由多名学生参演的大型历史人偶剧《王佐告御状》获得海南省首届艺术节文化奖。

2013年, 学校加大实习就业市场的开发, 成功与上海、广州人力资源单位合作, 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实习、就业的市场空间。一是同上海餐饮名企———汤豪仕集团、望湘园集团合作, 烹饪专业2012年30多名实习生由此成功进军上海高端餐饮市场。二是同上海博龙国际大酒店、中山格兰仕集团深度合作, 先后派出实习生近100名, 到该集团顶岗实习, 同时, 加强顶岗实习就业服务及跟踪管理, 确保了学生顺利就业。2014年学校安排烹饪专业、美容美发专业、电子电器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150人, 上岗率达95%以上。

传承的嫁衣传承的“闯二代” 篇11

自从女性创业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巾帼团队后,进入婚庆行业的女士大概数不胜数,但能悉心集各家所长,把中国传统裙褂和西方花式婚纱双管齐下的并不多。而梦幻婚纱礼服馆的总经理林美玲,正在大胆做着这种创新型尝试,她不仅在深圳悉心经营着两家婚礼馆,还在一个灵感火花之下,带着她的镇店之宝——限量版的褂后和名贵的七彩褂皇,穿着婀娜多姿的自家品牌悦绣旗袍奔赴到水上都市威尼斯以及全球时尚之都米兰,为中国的传统嫁衣文化,发出了最动听的声音。

在玲珑精致的梦幻婚纱馆里,一排光彩夺目的婚纱闪耀出迷人的光芒,不仅有源自韩国的手工作品,钉工细致紧密,进口闪钻的折射率更是一流;也有来自台湾的个性作品,如“海的女儿”,背后是近十串的圆润珍珠,可以帮助新娘大秀美背与胛骨,还专门配有一套同系列的鱼尾版。林总对包罗万象的婚纱知识可谓信手拈来,对每一件宝贝都如数家珍,并一直在坚持践行着店铺的宗旨——“传承真爱,给你想要的幸福”。大大的多面菱形落地镜折射出奇幻的光,仿佛可以看见来来去去的准新娘们,在这里留下了一生中最惊喜的笑容。正如林美玲所言,许多顾客,是在最适合的婚纱面前,才找到了最美的自己。

创业之行 一路向“缘”

林美玲称,一开始决定要进军婚庆行业,是因为想成就妹妹的婚纱梦,以及突如其来的缘分。2008年,她从英国学成回国,本是一位工商管理的硕士,但她巧妙地把商业上生硬的一套,融入到充满美感的行业上来。“我感觉我是被选中的。”她相信这是冥冥中神的安排,创业的念头刚萌生,她就遇上了台湾高级婚纱设计师王清为、韩国著名婚纱设计师李京子等名师,并集体对她发功。无论是导师还是技艺超群的绣工师傅,都已年逾七旬,因此与林美玲的关系像母女般亲密,一次她需要定制一套黑色婚纱,两通电话之后,老师用两天就做出了一套非常贴合她身材的礼服,全方位突显出优美线条和典雅气质。

林美玲不会左右她们的设计,但同时她也把它当做一种文化去做,并时常保持年轻人独有的“边传承,边创新”念头。喜欢传统裙褂但又有时尚追求的顾客,林美玲就为她绣上5000颗施华洛世奇水晶;遇上命里“缺水”的新娘子,就为她绣上活灵活现的金鱼;如果恰好碰上微胖的女生,就为她把褂尾的平角改为波浪角,增加收腰效果。在渐渐推进的实干经验中,林美玲对创业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四年前,佛山曾举办一个以“创业传承”为话题的商会,当时才26岁的她,站在舞台上突然大胆地说出了一句话:我们不单单要做创二代,还要做闯二代!

作为一个完全跨行创业者,林美玲是在无所依附的资源条件下另辟了一片天地。这种勇敢进取的拼搏精神,着实让她的家人喜出望外,但她说,这种精神力量其实是得益于自己的家庭氛围,父母白手起家的风风雨雨,贯穿了她整个童年,她也因此得到了真正的精神“传承”。而更为关键的,是父母对她全心全意的信任,从小就事事有主见的她,不仅没有受到质疑和打击,而且得到了精神和平台上难得可贵的自由度。“我要特别感谢我妈,一直让我很自由。哪怕在创业这件大事上,她一如既往地放手,鼓励我去练,去看世界,从不怀疑。”说到这里,美玲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中国的婚庆行业还算小众,从英国回来后,她本可以做高端白领,也被人唠叨过这样太屈才,但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她继承了柔中带刚的新时代女德精神,父亲也以自身经历赋予她不屈不挠的企业家精神,她便有这个力气,绝不轻言放弃。

米兰世博会 崭露头角

带着中华瑰宝前往意大利,大概是在林美玲年度计划外的意外之喜。在十月金秋的尾巴,梦幻婚纱旗下的中式传统品牌“悦绣”,有幸受邀参加威尼斯水馆展示和米兰世博会闭幕日共三天的活动,带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隆重走向这个攫获全世界眼球的时尚窗口。之所以取名为“悦绣”,一是因为与广东的传统刺绣文化“粤绣”同音,二是源自美玲对每位新娘子的美好祝愿,她希望这些修成正果的爱情,都充盈着满当当的喜悦。

29日上午,梦幻团队赶往“丝绸之路”主题活动,大放异彩的裙褂一刹那照亮了整个威尼斯水馆,马上得到了水馆执行官Francesco Miggiani、意中联合馆商主席等领导人的大力赞赏。馆长安娜亲自为她们颁发了世博会指定产品奖和世博会参与证书,作为回礼,林美玲赠予了对方一个精致的中国风首饰盒和梦幻品牌的星形勋章。除了限量版褂后和七彩褂皇外,这次还展示了一套双喜富贵花裙褂和多款高贵典雅的中国传统旗袍,通过模特们的无缝搭配和精彩演绎,为广大看客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对中华民族瑰宝的诠释,尽显东方美人之风韵。次日,梦幻婚纱团队还同游了威尼斯黄金大运河,中式的裙褂和古典的威尼斯风景相映成趣,使悦绣的一缕华衣有了欧式国际范。

而来到31日,即米兰世博会的最后一天,这个年轻的团队便兴冲冲地从威尼斯款款移步到米兰,驻足在时尚界的最高舞台完成了一次最出色的“崭露头角”。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精髓开始进入最精彩的压轴展示,摩肩接踵的人群仿佛在庆祝一场百花齐放的游园派对。被安排在西西里馆作展示的“悦绣”也丝毫不服输,波光闪耀的裙褂绽放出与生命树一样的蓬勃美感,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小孩,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秩序地排起队来请求合照留念。因为展出效果绝佳,西西里馆带的工作人员还主动和地中海馆交涉,申请了大型舞台给她们再来一次show time,美玲一高兴,就脱稿用英语把裙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向游客娓娓道来。

“我觉得世博会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它感染着每一个人,文化在世博会里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并畅行无阻。”林美玲感动地说。如今回忆起来,意大利之行还仿如梦境一般,当初凭着脑海中一个“想参展”的火花,从尝试递交,慌忙准备到气势昂扬地出国,林美玲从心底里感知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我觉得能拿到奖,是因为裙褂是我们珍贵的传统嫁衣文化,是产出的艺术品,真正去深挖它的故事、历史、绣工的人太少了,它既然来到我这,我就要让全世界都认识它。”身为85后的林美玲把当下这个阶段称为“起舞”,而这次行程满满的米兰之行,也给梦幻婚纱与“悦绣”品牌,筑起了一个倍具意义的里程碑。

裙褂之魅 传承的嫁妆

裙褂作为源于清末皇室的服饰,是传统满族里最正宗的旗服,以前能缝制嫁衣的家庭非富则贵,所以拥有一件手工裙褂,绝对是尊贵身份的象征。相传自女婴诞生之日起,母亲就要拿起针线为孩子缝制,直到十多年后才完成,就像浙江绍兴的父亲们给女儿酿女儿红一样,仔细装坛封口深埋在后院桂花树下,待到出嫁之日再拆封。林美玲笑称,这就像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交棒仪式。

正如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嫁得龙凤贵族一样,嫁衣一般都绣满了龙和凤。裙褂在绣艺和颜色上十分有讲究,主要分为龙凤褂、小五福、中五福、大五福、褂后、褂皇六个等级,并带有龙、凤、祥云、牡丹和蝠鼠这五福,但在梦幻婚纱团队的研发下,也增添了一些图腾,如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夫妻恩爱的鸳鸯,和和美美的荷花等,还在悉心研制出它从白到粉的色彩渐变效果。林美玲介绍,褂后的绣线面积约占90%,而褂皇则达到100%,一点都不留红底布,因此只有资深的师傅才敢绣褂皇,绣一套需要整整九个月,而且褂皇上的龙凤、蝠鼠、牡丹等等都是立体的,看起来充满了灵气,特别是每条龙的神韵都不一样,无论爪子、牙齿,还是风姿卓越的摆尾,与机绣的裙褂都有着天壤之别。而那套绝版的褂后是一位老师傅的收山之作,绣得龙胖蝠宽,就连牡丹也圆得无可挑剔,并特地优待美玲给每一朵祥云加上了一圈额外的银线,使得整个云层都显得格外厚实。

除了珍贵的褂皇褂后外,美玲的婚纱馆里还珍藏了一套黑色男褂,这是极少人绣的礼服,师傅刚绣之初,是为一个泰国王子准备的,也是为了配合褂皇应运而生的。此外还有枣红色的妈妈褂,不仅仅可以用作婚礼,还可以用在大年初一的敬茶、儿孙满月时等等,作为一个正式场合上的高贵穿着。

对话林美玲

P:这次的意大利之行,有没有从中汲取到一些创业的启发与灵感?

林美玲:对以后在意大利的发展会有想法,比如会构思开创分店。如果下次再有机会与国际接轨,我想我们会处理得更从容,知道如何与世界对话。

P:从米兰回来是一个新阶段,有想过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吗?

林美玲:我也开始学习做一些设计,画一些手稿。明年也有计划去圣马丁读读设计专业,为自己充充电。

P:西式婚纱上,2016年有何创新之举?

林美玲:从款式上,我们会跟随国际潮流走,比如突出美背。最近主打一个新款,拖尾做得很大很圆,有一层又一层卷卷的装饰,叫漫步云端。

P:关于裙褂,有哪些民间传说?

林美玲:裙褂上面绣的都是吉祥物,可以保家镇宅,有些小朋友容易受惊,可以在家放一套。也听老师傅说,如果一个人德不配位的话,穿上去是会晕的,这个时候就要赶紧给这个裙褂降一个等级,很有意思。

P:在这一路上,你最想感谢谁?

技术传承论文 篇12

近年来,智能化植物工厂之照明话题一次次次成为了舆论焦点,绿色、生态、环保的“植物工厂” 也成为媒体的新宠。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 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太阳、土地等自然条件制约。201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十二五”863计划 “智能化植物工厂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并把涉及植物工厂的LED节能光源列为了重要研究课题。此次成立的农业照明技术创新与应用战略联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诞生,首届联盟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任杨其长教授正是“智能化植物工厂生产技术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

据杨其长理事长介绍,LED不仅具有体积小、 寿命长、能耗低、发光效率高、发热低等光电特性优点,而且还能根据农业生物的需要进行光谱的精确配置,可促进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光形态建成, 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现代农业领域最有应用前景的人工光源。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照明技术还较为薄弱,存在光源装置性价比不高、电光源研发与产品化渠道不畅、照明产品推广应用率低、LED固态光源应用困难等现实问题。但杨其长认为,我国依然具有创新和掌握话语权的机会。LED因为是单色光,组合以后可以形成动植物需要的理想光源,但这个技术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即针对每一种植物我们还需要研究LED这一新兴光源的光谱配光,红光、蓝光以及其他光的比例是多少。因为植物光谱差异非常大,每种植物需要的光不一样。LED光源的企业拿不到这个参数,就很难做出适合的灯具。 最近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大学也在研究,给出了一部分数据,但这个数据量不够。所以LED在农业上的应用,应该说是刚刚起步,这就为我国的企业、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前景。

农业照明的标准评价体系需要联盟机构积极团结联盟参与单位完成推进。杨其长认为,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对于LED光源也是如此,有了标准化, 才能使LED农业照明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标准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理论基础,更需要实际应用基础,这是建立合理科学的标准体系的关键。这就需要从LED农业照明光源的研发与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更多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有利于行业和产品发展的农业LED光源标准。这迫切需要国家尽快制订产业优惠政策,加大LED农业应用示范推广力度, 促进标准的建立与落地。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中心主任、农业照明技术创新与应用战略联盟秘书长眭世荣强调,未来我们要鼓励自己的民族企业更多地在这个领域中申请知识产权。有了产品、技术、知识产权,将来在大规模的推广过程中,标准的作用才会显现,才能真正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因此最近3年,我们将重点推进LED农业照明示范工作,以示范促应用, 以示范带动技术创新。

上一篇:世界第一的味道下一篇:模式三与教师校本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