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探究

2024-10-12

对比探究(共10篇)

对比探究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长足发展和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受距离的影响传统招聘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招聘网站应运而生, 发展迅猛。本文以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三家网络招聘企业为例, 通过以中国网络招聘产业进行系统和深度地研究, 期望探讨网络招聘的发展未来。

关键词:招聘网站,对比分析,探究

一、研究意义

目前, 国内招聘网站虽然众多, 但是大型招聘网站已经占据垄断地位, 地方性招聘网站依靠地方影响力和人力市场也能占领一席之地。中国网络招聘产业即将迎来其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参与其中的众多网络招聘企业可以趁此机会, 努力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样整体产业规模巨大,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环境中, 必然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因此, 对中国网络招聘产业进行系统和深度地研究, 探讨网络招聘的发展未来, 其意义与价值十分重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具有代表性的巨头网站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其优势与不足, 并且从中学习与发展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二、三大网站对比分析

从股东方面来看三大招聘网站, 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三家网络招聘企业均由外资部分或全资控股, 其中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是由外资部分控股, 中华英才网是由外资全资控股。前程无忧的第一大股东为日本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Recruit, 智联招聘的大股东是澳大利亚网络招聘服务提供商Seek, 而中华英才网则由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全资拥有。

在管理层的稳定性上, 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高层的人事任免颇为动荡, 而前程无忧的管理高层则相对较为稳定。2008年10月, 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完成对中华英才网的全资收购, 原总裁张建国离职, 由Monster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爱德华·罗接替。2009年8月, 智联招聘CEO变动, 赵鹏接任智联招聘CEO职位。前程无忧的管理层较为稳定, 大多数高层是在公司成立的前几年加入的, 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并一直担任职务至今。

从业务发展来看三大招聘网站, 智联招聘是做猎头出身, 1997年开始做网络招聘, 中华英才网较早地涉足校园招聘领域, 而前程无忧最早从印刷广告做起, 此后涵盖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猎头、人事外包以及培训测评等综合业务, 截止2011年二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占比达60.3%, 印刷广告占比降至15.6%, 可见网络招聘服务营收占有很大的比例, 是前程无忧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这三大招聘网站占据了网络招聘的约70%市场份额 (如图1) 。其中前程无忧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 为31.9%;智联招聘所占的市场份额次之, 约23.6%;中华英才网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小, 是15.5%。

在价格方面, 智联招聘在三大招聘网站里属于中间水平, 800元/季度 (可发布40个职位, 下载200份简历) , 中华英才网的价格方面在这三家招聘网站里是最贵的, 1800元/季度 (可发布15个职位, 下载200份简历) , 而前程无忧的价格方面在这三家招聘网站中是最低的, 1100/季度 (可发布20个职位, 下载600份简历) 。

从招聘优势方面来看, 三大招聘网站各自有其优势所在。智联招聘作为一家猎头起家的招聘网站, 在管理类人员的招聘方面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中华英才网作为中国最早起步的招聘网站, 目前还拥有其它招聘网站所无法超越的地方, 中高端人才的简历数量比较多, 而且主要优势集中在校园招聘上, 校园招聘做的非常好。

在知名度方面, 有资料显示, 智联招聘的知名度最高得分为100分, 前程无忧的知名度为80分高于中华英才网的70分。智联招聘的广告投放是非常成功的, 广受欢迎的《绝对挑战》电视栏目, 从黄健翔签约到徐静蕾联擂代言, 为智联招聘赚足了人气, 大大提升了智联招聘的知名度。这使得智联招聘的知名度大大甩开了竞争对手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 成为知名度最高的招聘网站。

从专业程度方面来看, 资料显示三大招聘网站中智联招聘的专业程度最高得分为100分, 前程无忧的专业程度为80分依然高于中华英才网的70分。智联招聘作为一家猎头起家的招聘网站, 在管理类人员的招聘方面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招聘的专业程度更高。前程无忧作为发展最快的招聘网站, 在招聘的专业程度方面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比中华英才网这一中国最早起步的招聘网站专业程度还高。

最后从综合得分方面有资料显示, 三大招聘网站中智联招聘的综合得分最高为92分, 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相差不大分别为58分和60分, 中华英才网的综合得分稍高于前程无忧。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招聘效果和求职效果这两个权重比较大的要素得分低, 当然, 招聘网站最核心的也就是招聘效果和求职效果。智联招聘的这两个要素得分很高, 因此综合得分最高。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这两个招聘网站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结束语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这三大招聘网站在国内众多招聘网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有其各自不同的客户群体。了解三大招聘网站的不同之处, 可以为求职者选择不同的网络求职路径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也可为网络招聘企业改进自身提供条件。

(责任编辑:张彬)

英汉网络新词构成的对比探究 篇2

关键词:英汉;网络新词;构成;对比

笔者在网络新词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词汇构词法理论,对网络新词的构成做全新的分类,从传统与非传统角度对比分析英汉网络新词的构成。

一、传统构词法

1.缩略法

英语网络新词具体又可分为:Acronyms:AP(Apple Pie),KIT(Keep in Touch). Initial: BTW (By The Way),BF(Boyfriend).Clipping:App(application), nick(nickname).Blending:Netiquette(network and etiqu-ette). 汉语网络新词:沙发、型男等。

2.词缀法

英语网络新词具体又可分为:Prefixation:Cyber(cyber war,);E(E-mail);Suffixation:-ie:newbie.-er:

surfer.(Li Xiaochun,2003) 汉语网络新词:“太空”in太空城、太空船;“星”in星妈、星探。

二、非传统构词法

1.外来语借词

英语网络新词:比如“cybernoir”来自法语,“tamagochi”来自日本,“Infobahn”来自德国。汉语借词:上传(upload),升级(upgrade),很多来自地方方言,比如:酱紫(这样子),木油(没有)。

2.老词新意

英语中,Nerd本身是一个小说人物,后来意指呆子,而网络上是新手的意思。汉语中,恐龙:Dinosaur青蛙:Frog不再是动物,而是指网络中的丑女丑男。

3.创造新词

英语中“dongle”软件狗,汉语中“囧”(jiong)“槑” (méi)均是新创字词。

4.表情符号

“Zz”:睡觉。^-^:微笑等。漢语中的表情符号多从英语中引进,在此不做重复介绍。

5.仿造法

通过单词“astronaut”,创造了“internaut.汉语中的“博客”和“闪客”。在现实生活中,有词汇“往事”,在网络,有“网事”。“酱紫”广东话意思是“这样子”之后又出现了“酿紫”:那样子。

6.谐音法

英语中2=to or too or two,4=for or four,b=be,b4=before,c=see, cu=See you. 汉语中:“斑竹”即“版主”,“菌男”即“俊男”。

以上对英汉网络新词汇的构成做了对比分析,但有些词汇的构成法是英语或汉语所独有的。在英语中比如:合成法:(1)合成名词:firewall,hardware;(2)合成动词login,download;(3)合成形容词:user-friendly.转化法:如:email,本身是名词,但经常动用。在汉语中,有拆字法、叠字法、拼音法。比如:强字拆成弓虽,漂漂来表示漂亮,MM表示妹妹等。

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对英汉网络新词的研究,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很有价值。理论上来讲,收集到大量的语料不仅丰富了网络新词的语料库,而且也有助于完善现有的构词法理论。从实际上来讲,此项研究可以帮助网络用户更好地了解网络新词,从而更好地进行网络交流,以上几点仅属个人之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晓春.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

[2]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欢欢,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对比品读:体验性阅读方法探究 篇3

怎样抓住文本语言进行对比品读呢?教师首先要潜心研读文本语言,发现有效的语言感悟点;其次要根据发现的语言感悟点设计对比品读的语言实践方法。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对比品读方法,如去留对比、替换对比、人物对比、前后文对比、古今文对比、同类文对比等等。本文拟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述对比品读的具体措施。

一、对比品读,读出语言的精妙

在品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某些字、词、句等进行对比推敲,用这样简洁高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对比阅读的实践中感受语言的精妙。

如执教《鸟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布谷鸟的回答“种田织布”和“勤劳刻苦”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思考后发现,这两个词都是四个字,而且“布“”苦”的韵母都与“布谷”的“谷”一样都是“u”。我告诉学生这是押韵的表达技巧。接着我又鼓励学生想象其他鸟儿不同的叫声,猜猜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讨论后说出了好多答案:唧唧唧唧———好好学习。唧唧喳喳———保卫国家。咯咯咯咯———和平快乐……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探究、创作,其乐无穷。

又如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也设计了这样的对比体验阅读:

师: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如果把“歪”字去掉有什么不同,你从原文“歪”字中读出了什么?

出示:(1)“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2)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戴着头巾。

学生对比朗读,发现“歪”字用得很传神,体现出了洪教头蛮横无理的形象。这样,学生明白了一个字就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不得不感叹作者准确运用语言的魅力。这样的对比品读,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还从中学到了语言的运用方法及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了语用能力。

二、对比品读,读出语言的内涵

一些语言中往往话中有话,言中有义,具有含蓄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领学生读出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韵味。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人物描写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品读课文时,我抓住这一写作特色,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对比体会,通过读、思、写、悟等语言实践,体验感受林冲、洪教头两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细细品读,对比发现: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中,林冲见洪教头来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而洪教头是“全不理睬”;接着林冲“起身让座”,而洪教头是“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初次见面,两个人格格不入的举止、神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是谦谦君子,一个是鲁莽粗人。

在第4自然段中,二人准备比武时,洪教头是“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而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从对洪教头的动作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洪教头是在故意炫耀自己的本领,根本不把林冲放在眼里。从“喝”和两个“来”如此简洁的字中,我们看到了洪教头是多么嚣张,多么狂妄。相比之下,林冲显得很被动,很低调。这里虽然对林冲的语言、动作描写得很少,但对洪教头详细的描写更有力地衬托出了林冲谦逊谨慎的个性。

第7自然段中林冲和洪教头比试时,应对自如,打得轻松,他的“一横”“一退”“一扫”,三个简单动作就轻而易举地把洪教头打败了。精彩的场面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看到了林冲高超非凡的武艺。洪教头是使出了浑身的功夫,来势凶猛,而林冲却是不费吹灰之力。由此不难看出洪教头是花拳绣腿、技不如人。两人一招一式的对比描写,不正突出了武艺的一强一弱,一高一低吗?

《林冲棒打洪教头》中这样的对比描写还有不少,学生在比较体验中感受到了文本中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又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在品读这句话时,我抓住“挣脱”一词引领学生对比品读:“同学们,假如把‘挣脱’改成‘走了’,你觉得怎么样?读一读,对比一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从‘挣脱’一词感受到谈迁很痛苦,他付出很多努力好不容易才站起来了。如果用‘走了’一词,就让人觉得谈迁很容易就站起来了。”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既然是厄运的话,用挣脱才能更准确地体现谈迁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格。”通过对比品味,学生从“挣脱”一词中读出了语言丰富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比品读,读出语言的内涵,这是达到深刻理解语言内涵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对比品读,读出语言的情感

语文课是最具“情味”的。那些名篇名作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抓住语言,进行真情体验。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抓住题目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大家读读课题,想想‘发愤’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发奋’吗?为什么?对比一下有什么区别。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发愤’?”学生对比品读,体验后发现:“发奋”和“发愤”都有勤奋努力的意思,但“发愤”还突出了决心之大,一般指个人情感,这正与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受辱写《史记》的情感相对应。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课题中用“发愤”一词才能准确表现司马迁内心真实的情感。

又如课文《水》,作者通过“雨中洗澡”的快乐和“勺水纳凉”的舒适,衬托出水的珍贵与缺水的苦涩。在学习中,通过品读、想象,我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村民们缺水状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情感认知的对比冲突中理解文本。在解读“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一句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多久洗一次澡?有一个月不洗澡的经历吗?”在解读“勺水纳凉”的情景时,我又问道:“同学们平时是怎样洗澡的?”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村民的洗澡难进行对比品读,体验村民“痛痛快快”洗澡背后的苦涩之情。教学“水窖”时,我引导学生与我们生活中的“水龙头”“纯净水”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水窖”时作者的无奈之情。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作者的处境进行对比,拓展了学习空间,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深化了感悟。

对比探究 篇4

关键词:英语教育;传统;现代;差异

中国分类号:H31

传统的英语教育有其独特的积极一面,但也存在着与现代教育的发展不完全适应的地方。现代英语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也有自身的弊端。深入了解传统与现代两种英语教育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推进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传统英语教育与现代英语教育的差异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英语教育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一)传统英语教育

关于传统英语教学,第一,从师资力量上看,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不断地加强,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优化,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优的过程。第二,从教材资源上看,英语教材也完成了从缺乏到丰富的转变,从最初的单调的单词背诵到现在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完善,完全能够满足了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需求。第三,从教学方法上看,英语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在教学法的研讨和发展中,在教学的创新和改变中,在课后的思索和反馈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回顾我们的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首先是使用的与英语教育相关的教材大多是数都是叙述性的文字,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比较枯燥,课前的准备工作费时又费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甚至不尽人意。

(二)现代英语教育

而在现代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现代英语教材增加了丰富多彩的课件,色彩艳丽的图片,美妙动听的音频资料,其多媒体信息储备量极其丰富,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感知信息,也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轻松自在的实现自己学习的目的。

现代英语教学使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改变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广范的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英语教育模式中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立体动感,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现代英语教育是在传统英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变革,使教学环境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由集中化转向个体化。因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发展,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自主学习,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现代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现代英语教育中,多种英语教学软件相继出现,这些学习软件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英语的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格局,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改变,创造出全方位、多层次的英语教育环境。现代英语教育多以课件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时间,解决了英语与其它学科在课程安排上的此消彼长的矛盾。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英语的学习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有些地方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受当地条件所限,阻碍现代教育的推广。第二,现代英语教育要求有足够的硬件设施,机器设备的购买对于学校而言是资金上的挑战。第三,新颖的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班上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出情率,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想学,爱学的状态,同时也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同学。

三、传统与现代英语教育融合的关键

传统英语教育和现代英语教育的互相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能够提升教育价值,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但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现代教育不能脱离传统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与教育领域融合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传统,才能促进教育的优化。盲目引进教育设备,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会浪费资源,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要以现实条件和实际需要为依据,做到稳步发展。

(二)发挥传统教育的优势

现代英语教育的改变,只是针对于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发展和创新,所以,传统教育的精华部分在现代教育中依旧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教育不论如何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提升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学思维和方式

实现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转变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能够向学生贯彻落实教育理念,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现代教育活动。所以,应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积极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熟练使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

(四)加強研究现代英语的教学方法

现代英语教育不断发展,得益于传统教育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新的教育方法来支撑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结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深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英语的教育需求。第二,深入研究现代英语的教学理论,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方法。第三,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从国外的教学中汲取有用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我所用。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必然要加强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科学技术不断服务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中汲取有利的因素,加以改造和创新后,积极应用于现代的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教育为内核,以现代教育为形式,两者结合共同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亚.传统与现代英语教育的差异分析[J].青春岁月,2012(16)

[2]张伟超.传统与现代英语教育的差异对比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2(3)

对比探究 篇5

对比实验是以实验操作和观察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对比是实验设计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对比实验能够强化实验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

一、纠正错误认识,形成化学概念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或建立某个化学概念时,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概念。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对比实验能赋予学生丰富的化学表象和感官刺激,运用对比实验得到的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排除对概念的错误认识,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既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易懂,又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

案例1:在学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时候,会引入“催化剂”的概念教学,但同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往往会形成错误的认识:“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只能用二氧化锰来催化分解”,“催化剂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为此,设计了三组对比实验:(1)只加热双氧水;(2)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接触;(3)双氧水和氧化铜接触。在试管口都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学生观察三组实验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试管内气泡的多少,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自然能了解到,二氧化锰并不是唯一的催化剂,而利用催化剂也并不是分解双氧水的唯一方法。在反应条件不同的对比下,学生自然会比较出哪一种条件有利于双氧水的快速分解,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不同。然后要告诉学生有的化学反应对生产、生活不利,如金属的锈蚀、橡胶的老化等,此时就要利用“催化剂”来减缓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损失。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学生不再片面的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与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有个很好的衔接。

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人类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过去的经验,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都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先前所学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这时可通过对比实验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也能使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案例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设计了对比实验,如下: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铁生锈所需的条件,以及一些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此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铁生锈的知识联系到其他金属的锈蚀。让学生设计“探究铜生锈所需条件”的实验方案,学生们很快的由铁生锈的条件“迁移”到铜生锈的条件中,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们通过对比实验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但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不能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铜锈的成分中有哪些元素啊?”这样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和分析,了解了铁和铜生锈的相同处及不同处。知识的“迁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造”的过程。对比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实验效果、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而且在教师引导下发展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操作体现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凝聚着不同的探究理念,因而对比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3:探究金属活动性时,不能让学生死记顺序,这样一些特殊现象无法看到,常见金属Mg、Zn、Fe、Al中Al由于金属表面的致密氧化膜的影响,实际现象与理论现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将四种金属分别放入等量的稀盐酸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如下:

反应开始时铝片几乎没有现象,铁片少量气泡,锌适中,镁产生大量气泡。如不做时间延续对比实验的话,学生会错误的认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最弱,而一段时间后,铝反应速度越来越快,超过了锌。从实验中可发现铝的表现非常特殊,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与思考。通过这些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方面从教师处接收知识,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时运用对比实验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利用对比实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2006,4,3

中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比探究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世界各国也纷纷注意到亚太地区的自身优势, 世界经济贸易重心正从北、南美地区向中亚地区转移。作为亚洲地区的核心, 中亚成为了搭建东西方贸易通道的桥梁, 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就不言而喻。

1.1 中国的丝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2013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加强各国经济的互联、互惠、互信、谋求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打破了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复合的、开放的、共赢的模式, 借此我们能开辟一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资源优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互利共赢的新路子。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而且也能带动中亚比较落后地区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1.2 美国的丝绸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美国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首要目标是将当前的阿富汗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通过构建以阿富汗为核心连接周边地区的贸易交通网络,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的法律政策, 吸引各国前来阿富汗投资以达到经济上的成功转型, 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过渡, 最终达到巩固阿富汗战争成果的目的。

其次, 提升美国在该地区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以便为建立在此地的长期主导性地位服务。此举也有利于美国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最后, 美国的“丝路战略”有利于增强美国的整体实力, 提升国际形象, 加强美国对中南亚及欧亚地区的影响力度。

2 中美丝绸经济带的内容划分

2.1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容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内容包括:经济带重点建设区域———中亚五国;安全局势不稳定的区域———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地处西亚且油气资源丰富的伊朗、伊拉克、沙特等国;与西欧和东亚接壤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及东欧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各国可以从经济发展和政策层面上保持沟通, 制定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性措施, 在相关政策和法律上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打开“绿色通道”。

第二, 扩大丝路经济带上各地区的贸易联系, 建立相应的物流体系。

第三, 大力推动“五通”在中亚地区的执行力和认可度。

2.2 美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容

美国丝路经济带的内容空间上包括建设一个包含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和经济发展网络, 以阿富汗为战略中心, 将油气资源颇丰的中亚、西亚国家和经济迅速崛起的印度以及东南亚和东亚串接起来, 促进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推动以阿富汗为中心区域和沿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建设以阿富汗为核心的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投资建阿富汗国内环形国道、咯布尔-赫拉特公路;建设阿富汗和周边国家的铁路交通;建设高压输电线路。

第二, 建设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TAPI) 的天然气管道。

3 中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美国的丝路经济带有异曲同工之处, 它们可以并行不悖地推行, 而且可以合作互补。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面积广, 又具有显著的包容性特征。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地区、各国、各民族、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推动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当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所以中国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美国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一定的合作与互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

其次, 中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包容性发展有利于中国稳定发展和中美关系、稳定西部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美国情况而言, 自美国开始阿富汗战争以来, 美国政府不仅要面对严重的经济疲软, 还要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 而且对阿富汗和大中亚提出的经济战略也不能得到国内有力的支持, 所以急需与有实力的国家合作, 中国就可能成为美国在此战略上的重要伙伴。

中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也存在区别:

第一, 战略目的不同。美国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的是为重返亚太做准备, 为了进一步削弱俄罗斯、遏制中国的崛起以便称霸世界。对中国而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是为了创造共赢, 打开西部的对外开放口子、缩小东西部差距, 带动沿边国家的发展。

第二, 战略实施方式不同。中国建立交通和物流网络、实现贸易和投资的多样性和便利性、推动金融领域的多元化合作、建立粮食合作平台和相关机制、成立能源俱乐部;美国大力投资以阿富汗为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土库曼斯坦到印度的天然气管道。

第三, 资金来源不同。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可以依靠亚投行和成立的丝路基金来提供资金支持;美国通过吸引投资来维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4 中美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1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丝路经济带在实施的过程中和美国的丝路经济带有重合之处, 我国可以借此和美国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不仅能改善我国和美国的外交关系还能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带动经济带国家的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可以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机构解决我们的资金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也会遭受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 经济带沿线国家是政治敏感度强的区域, 政府机构随时都存在倒台的风险, 常常为短期利益而屈服;而且部分国家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导致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国家与国家间的互信度低, 基础设施互通难度系数大, 为战略的成功实施增加了阻力。

其次, 存在投资风险, 例如在政策稳定性不高的印度和法律体制相对薄弱的巴基斯坦进行相关的投资, 风险系数较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所以资金问题也是挑战之一。

4.2 美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美国对阿富汗撤军之后继续掌控阿富汗, 延续其占领利益;有利于美国利用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中亚国家成为自己的能源后院, 有利于美国进一步在中亚地区削弱俄罗斯、遏制中国。美国在推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进程遇到两大主要障碍:

第一, 安全形势不乐观, 阿富汗地区长期受到恐怖主义的困扰, 中东地区政治局势混乱不稳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团伙的异常活跃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和对阿富汗的重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第二, 招商引资难。美国由于在阿富汗战争中投入的经费开支太大加上美国经济疲软所以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资金问题上不能独当一面必须进行引资, 欧洲和日本都很难往该项目投入资金;印度、中亚等国家在此项目上的投资更是微乎其微。

5 中美丝绸之经济带的前景展望

5.1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 是为了缩小本国的东西部差距, 带动经济带沿线国家一同发展创造“双赢”局面的创新型发展模式。中国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地缘经济红利, 使得原本“一穷二白”的中亚国家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各国一直在探寻改善本国对外交通、能源出口通道的有效方式, 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使得这个有实现的可能。参加丝路经济带的建设是实现中亚国家对外密切联系的基本诉求。所以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潜力巨大。

5.2 美国丝路经济带的前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美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行困难重重, 该计划虽然在推进区域间各方面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最终很难实现美国想要获得的地缘政治利益。首先, 来自各地区国家间的矛盾。中、西亚各国存在如领土资源、民族宗教信仰等顽固性的矛盾。美国的丝路经济带也包括了巴基斯坦在内, 而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美国更加看重印度而忽视了巴基斯坦, 招致巴基斯坦的不满。其次, 来自俄罗斯的阻力。俄罗斯在中亚五国拥有地缘优势, 其影响力不如俄罗斯。中亚政府及其民众深信, 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是暂时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而俄罗斯和中国则是以打造双赢局势来推行, 所以对美国的计划形成阻碍。

6 结语

对比探究 篇7

1 化学需氧量COD的监测方法

关于化学需氧量COD监测测定方法有以下三种, 本文将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介绍:

1.1 关于重铬酸钾法 (标准法)

这种方法按照GB/T 11914-1989进行操作,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各种类型含有COD值大于30mg/L的水样, 上限达到700mg/L (未稀释的水样) ,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应用于1000mg/L的含氯化物浓度的含盐水。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水样中加入过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然后加入银盐作为催化剂 (在强酸介质下) , 等到沸腾回流以后, 便将试亚铁灵指示剂滴入水样中 (此时重铬酸钾未被还原) , 最后, 通过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来换算消耗氧的质量浓度。

1.2 关于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这种方法按照HJ/T 399-2007进行操作, 其相关标准为指定性标准, 于2008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个方法可以在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中进行测定化学需氧量COD, 测定范围为15mg/L到1000mg/L, 但是当这种方法侧定1000mg/L以上的氯离子质量水样的时候, 则需要进行适当稀释水样后进行测定。这种方法操作如下:将重铬酸钾溶液加入试样中, 并且以硫酸银作为催化剂, 等到高温消解后便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来进行测定化学需氧量COD。

1.3 快速回流消解-滴定法

快速回流消解-滴定法是一种针对标准法进行改进的方法, 与标准法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一致, 通过改变煮沸分解条件进行改进标准法。这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 在样品回流加热前进行加入定量的消解液 (浓硫酸与浓硝酸1:1配制而成) ;第二步, 采用移液管吸收5m L水样装入250m L的锥形瓶中, 并加入一滴量的硝酸银溶液;第三步, 加入2.5m L的重铬酸钾标准液进行静置, 待30s以后再加入17m L的消解液、2颗玻璃珠进行加热15min;第四步, 加热15min以后便开始加入15m L蒸馏水, 待冷却以后加入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第五步, 用硫酸亚铁对指示液进行滴定, 观看溶液的颜色并记录好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 从而根据这些而推算出化学需氧量COD。

2 针对这三种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方法进行对比

2.1 分析相关实验

对理论需氧量标准液采用优级纯邻苯二甲酸氢钾来进行配置的不同浓度, 将每一种浓度需氧量标准液进行分三份, 并在每种里面加入空白水样, 接着进行加热回流。将第一种水样进行重铬酸钾法来得到化学需氧量COD, 而第二种水样采用快速回流消解-滴定法进行测定化学需氧量COD, 最后一种水样则用快速回流消解-滴定法来进行测定化学需氧量COD。

从测定的结果得知, 三种测定方法测定的结果都非常的相近, 因此, 这三种方法在同一种浓度范围内都能够测定化学需氧量COD, 且具有真实值性

2.2 平行实验分析

通过理论需氧量和重铬酸钾标准法检测的两组数据平行实验结果、理论需氧量和快速回流消解-滴定法检测的两组数据平行实验结果、理论需氧量和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监测的两组数据平行实验结果得知, 这三种方法与理论需氧量的监测结果都非常的相近, 即分别得出的结果如下:2.12、3.10、2.77, 因此,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都能够测定化学需氧量且具有真实值性。

3 分析三种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方法

3.1 重铬酸钾法

这种方法具有稳定性能好、所得结果具有可靠性以及重现性能好等特点, 但是其操作方法较繁琐、时间消耗较长、消耗大量的试剂, 同时, 在测定的过程中采用了剧毒的硫酸汞, 则会产生二次污染, 另外, 进行对水样测定的时候具有局限性, 这是因为水样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而且不及时进程测定则测定的结果就会有较大的偏差。所以说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种标准方法, 不能作为快速简捷的测定方法且不能适用于在线监测。

3.2 快速回流消解-滴定法

这种方法具有测定回流时间短、实验所耗时间短、测定数据准确度高等特点,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 即消耗的试剂以及滴定剂较多。

3.3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这种方法具有实验占用空间小、能耗小、试剂用量小、实验消耗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性能高等特点, 弥补了标准法的不足,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缺点, 因此, 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快捷的测定办法, 但是其要求的技术难度较大, 从而使得这种方法不能作为实时在线监测的方法。

4 结语

本文针对化学需氧量的三种监测方法进行分析阐述, 并且将这三种的监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得知,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对化学需氧量进行测定, 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因此, 针对不同水样的情况应采取相应、合理的监测方法, 从而确保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的真实性。

摘要:对于化学需氧量COD监测来说, 其有三种监测方法:重铬酸钾法、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快速回流消解-滴定法, 本文针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发现, 他们测定值具有真实性, 但是各自都有优缺点, 以下本文将这些监测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介绍。

关键词:COD,监测方法,优缺点

参考文献

[1]金兴良, 刘丽, 赵英, 周凯, 荆淼, 庄峙厦, 王小如.DO、BOD与COD的监测方法与相互关系探讨及其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 2005 (01) .

[2]靳保辉, 何鹰, 庄峙厦, 王小如.化学耗氧量 (COD) 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J].海洋技术, 2003 (01) .

对比探究 篇8

关键词:对比实验,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收获与反思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实验探究,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时, 由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受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需要进行单因素比较, 设法控制其他可能有影响的诸多因素, 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及分析, 验证实验假设.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 因此, 如何进行对比实验的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是初中化学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就笔者设计的教学案例作范本, 力图能将观点作具体化和操作化的展示.

一、对比实验及分类

对比实验也叫对照实验, 它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时把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确定对比因素对事物性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可知, 对比实验的方法是进行单因素比较.要进行单因素比较, 则必须设法控制其他可能有影响的诸多因素, 尽量使这些因素完全相同.这是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比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对比实验的分类方法有如下几种.

1. 直接对比

直接对比就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同时做, 适合比较反应的快慢或生成物的多少等问题.其特点是实验设计容易、趣味性强、直观性好, 感性的东西多, 理性的东西少.

2. 先后对比

这里的“先后”一语双关, 既指两种物质, 又指两个实验.

对比的两个对象同时出现, 固然有其优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两对象的不同和性质的差异, 将实验先后出现, 学生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

二、对比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利用对比实验, 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在学习某些化学知识前, 由于先入为主和生活经验等原因学生会形成错误认识.为了纠正学生已形成的错误认识, 建立正确的概念, 巧妙恰当的应用对比实验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研究“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一观点时, 书上的实验是:取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 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 再滴入无水酒精, 使其充满玻璃管, 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 颠倒数次, 观察体积的变化.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先注入酒精, 再注入水呢?针对学生的疑问, 我引导学生再做一个对比实验:在细玻璃管中先注入酒精再注入水, 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颠倒数次后体积无明显改变.这是为什么?学生本以为两个实验的现象是一样的, 但现在……

有了这样的矛盾, 学生开始讨论并分析提出:那是由于水的密度比酒精大, 在水倒入酒精的过程中, 水分子、酒精分子就相互渗入对方的空隙中, 从而无法观察到体积的改变.

2. 利用对比实验,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能力

为了弄清影响化学事物的内外因素与事物本身的关系, 就必须通过实验对影响物理事物的内外因素一一进行探究, 比较并加以确定.实验方法就是进行单因素比较, 在实验中进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 其他因素相同的实验, 这就是对比实验探究法.

比如, 在讲授“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节时, 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归纳采用了对比探究的办法.

实验1:盐酸与大理石在敞口锥形瓶中反应.

实验2:铁粉在敞口试管中加热.

实验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学生完成三组实验后得到:实验1总质量减少, 实验2总质量增大, 实验3总质量不变.

大家一起分析:实验1总质量为什么减少, 实验2总质量为什么增大, 可能是实验1中产生的气体逸出了, 实验2有气体参加了反应.

改进实验:将实验1的瓶口用气球封闭, 将实验2的试管口用橡胶塞塞上, 再进行实验, 实验2的总质量不变了, 但实验1的天平读数还是减少了.

再分析讨论, 可能是气球膨胀, 浮力会增大, 从而导致系统质量看似减少.于是有学生提出了改进实验:在锥形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 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实验后发现质量不再改变.再由科学家尝试过的很多实验, 得到质量守恒定律.

这样, 在对比实验中发现问题, 产生了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总结出化学规律.

三、设计对比实验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对比实验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巨大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化学课堂成了讨论式、开放式的课堂,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 可以对对比过程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从而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

对比探究 篇9

关键词:有 have 语法化 对比

一、引言

刘丹青(2011)认为,在汉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是表物权领有的“有”,具有显著的“表好表多”的语义倾向,其基本语义是表领有关系,后来引申虚化,逐渐语法化。温锁林(2012)提出“有”是一个焦点标记词,在“有+数量结构”中,“有”具有自然焦点凸显功能。王明月(2014)从构式及其话语功能的角度指出,“有”主要体现主观量的评价和主观感受的表达。庞加光(2015)认为该用法是领属“有”的主体化,由客体观照转变为主体观照,它是具有认识性特点的语基成分。蒋兰慧(2011)研究了英语中“have”的语法化进程,说明了“have”的语法化终端形式是成为完成时的语法标记。黄立鹤(2014)在研究英语“have”与汉语“有”的对比中发现,两者作为完成时标记的语法化具有跨语言意义的共性发展规律,即从领有动词到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对汉语“有”与英语“have”的语法化进程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共性与差异,发现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它们的语法化程度与范围存在很大的不同。

二、汉语中“有”的虚化

(一)“有”的本义与虚化

“有”是汉语中高频使用的词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表示“领属”“存在”这种领有关系和存在关系外,词义逐渐出现引申和虚化,还有一种表示“性质、数量达到某种程度”的用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有”表领属关系,即有生命的个体特别是人对事物的拥有关系,领有者和被领有者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和宾语,“有”作谓语动词。如:

(1)小王有一辆车。

(2)他有三个孩子。

袁毓林(2009)将“有”表示的领有关系分为四大类:1.(广义的)领属关系(含物权领有、关系领有、性状领有);2.包含关系;3.包括关系;4.存在关系。按照这个分类,存在是包含在领属范围内的。可见“有”的延伸虚化义也是在其基本领属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例如:

(3)这条蛇有碗口那么粗。

(4)他步行了有一万米。

例(3)、例(4)中的“有”与例(1)、例(2)中的“有”存在明显差别,它后面跟的是有比较意义的名词短语或数量短语,而且这类用法比较虚,不如例(1)、例(2)中的“有”的意义实在。此构式中的“有”源于领有句中的“有”,领有句中的“有”从历史根源上追究,是“拥有、占有”,领有关系符合领有主体的利益需要,其原型属性包含“有益”的特征,如“有财富、土地、资源、权利、靠山”等。所以,表领有关系的“有”,本就带有积极倾向。另外,“有”和“无”相对,任何拥有,相对于一无所有,都是多的。因而,“有”的本性里又多了“多”的倾向。所以,“有”的语义就包括了“又好又多”的内涵。

(二)句法结构特点

“有+数量结构”中的“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构式形式多样。这主要由数量结构的组成的多样性体现,可以是单纯的数量词,如“一米八”,也可以是“数量词+名词短语”,如“五十多个人”,还可以是“数量词+形容词短语”,如“几十米宽”等。

2.“有”句法位置固定。“有+数量结构”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或动词的补足语。

3.“有”可省略。在该结构中充当谓语或补足语时,“有”可省略且不影响句子在句法和语义上的成立。而表领属的“有”通常不能省略,否则句子不成立。例如:

(5)小王有一辆车。

(6)小王一辆车。

(7)这孩子有一米八。

(8)这孩子一米八。

同为谓语结构,例(6)省略“有”不成立,而例(8)依然成立。可见,此构式不是句法结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义上也表现得空灵虚无。但深究起来,其语用功能却不容小视。温文中提出它是一个自然焦点标记词,在语用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构式整体表大表多。该构式表现出强烈的表大表多的语义倾向,排斥表小表少。可以说“他看了我有几眼”,而不说“他看了我有一眼”,但说“他看了我一眼”是可以的,因为它只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加上“有”后,则更多地反映出了一种主观性。因此,此处的“表大表多”也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对量的判断是因人而异的。例如:

(9)姐姐给了我五毛钱。

(10)姐姐给了我有五毛钱。

(11)姐姐给了我有五毛钱,哥哥才给了一毛。

例(9)是对钱数的客观描述,虽然数量上来说很小;例(10)加上“有”之后,句子显得不自然了,因为“有+数量结构”排斥表小表少,后跟表大表多的数量结构,才能与“有”的语义倾向保持一致,因此句子内部语义表现出冲突。而例(11)增加一个子句跟“有+数量结构”形成对比,以小量突显大量,因而使前半句自然了。因此,所说的大量为主观大量,而非客观大量。

除了在“有+数量结构”中表大表多的倾向以外,在“有+VP”和“V+有”结构中,“有”还体现出一种完成性和存在性。如:

(12)他有告诉过我。

(13)你有做过主持人吗?

此处“有+VP”结构中“有”仅作为一种完成体的标记词,并无实在意义,句法上可省略。

(14)墙上挂有中国地图。

(15)这个山洞里可能藏有一批珍宝。

此处“V+有”表示一种存在的状态或结果,虽然在语义上仍脱离不了领属拥有的本义,但语法化程度相当高。

三、英语中“have”的语法化

“语法化”,即语言中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汇项和结构式在某些语境下逐渐演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或已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演化出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或过程。语法化是一个漫长渐变的过程,语言学家发现,语言中的时、体、态、语气、人称等语法范畴也多为语法化的结果。“have”从表示“拥有”,表达一种静态的领属关系,到完成时态的语法标记,完成了从实义词到语法词,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语法化过程。

“have”的语法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主语为有生命体,“have”表“拥有”,是实义动词。如:

(16)I have a big house.

(17)Elephant has four legs.

例(16)中的主语是人,例(17)中的主语为动物,均为有生命的物体。

(二)主语为无生命体,表客观存在。如:

(18)The room has four windows.

(19)The book has 200 pages.

例(18)、(19)中的“have”用非生命体作主语,表达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have”后接抽象名词,表示状态和属性。例如:

(20)Have the happy air in,please.

例(20)是“have”的抽象用法,表明主体的义务。

(四)“have+to do”,强调施动者的动作及态度。例如:

(21)I have to finish my work today.

(22)Students have to keep quiet in class.

例(21)、例(22)中的“have to”已成为固定词组,表示“不得不”,具备了情态动词的功能,具有语法化的痕迹。它是在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而来,表明主语应尽的义务,后面可以再接动词,说明其语法功能显著。

(五)完成时中的“have+done”和“have+been+doing”。如:

(23)We have worked here for 3 years.

(24)It has been raining for the whole day.

此处“have”的用法进一步虚化成完成时的语法标记,强调动作发生的持续性以及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此时“have”已经失去“有”的本义了。

(六)ve,s,d+done/been done。如:

(25)Theyve gone.

(26)Ive been waiting for you about one hour.

(27)Shed prepared well enough.

例(25)~(27)是“have”在形式上或语音上的简化或弱化,此时“have”已经高度语法化。

“have”本义是“有”,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随着语法化的加深,“have”逐渐被用作抽象概念,直至抽象为表示完成时态的语法标记。其语法化体现的是人类认知水平的进步,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而且延伸了抽象思维,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当前认知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汉语“有”与英语“have”的语法化对比

通过对“有”和“have”的对比发现,两者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起点,都是表领属的实义,但两者语法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差异。由于英汉语言类型不同,英语属综合型语言,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缀,而汉语属分析型语言,并不依靠形态变化。英语中“have”的语法化程度极高,由最初的“拥有”义且主语为有生命物体,最终演变为构成完成时的屈折词缀,而且“have”除了可独立使用外还有缩略形式,出现了语音弱化。而汉语中“有”仅限于协助其他动词表达特定含义,仍然保持独立性,如“有+数量结构”主观表大表多倾向,“有+VP”表完成,“V+有”表存在。因此在语法化程度上,“have”要高于“有”。

而在语法化范围上,“have”呈现直线型,语法化程度不断加强,而“有”则呈现发散型,在领有义的基础上延伸,根据主观化和表意需要,朝着不同的方向虚化,“有+数量结构”主观表大表多倾向,“有+VP”表完成状态,“V+有”表存在状态。因此在语法化范围上,“有”要大于“have”。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有”与英语中“have”的语法化对比探究,发现汉英语中都存在实词虚化或语法化的情况,其作为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具有跨语言意义的共性发展规律,即从领有动词到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但由于英汉存在语言类型上的差异,因此两者存在语法化程度和范围上的不同:英语“have”的语法化程度较高,而范围不广;汉语“有”的语法化范围较广,但程度不高。

参考文献:

[1]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

(4).

[2]黄立鹤.汉英完成体标记“有”与“have”之语法化对比考察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3]黄立鹤.英语have与汉语“有”之对比——聚焦语用法的语法化

[J].语言学研究,2014.

[4]蒋兰惠.动词have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探微[J].铜陵学院

学报,2011,(3).

[5]金晶.“V了+有+数量结构+(NP)”中“有”的用法特点

[J].汉语学习,2012,(3).

[6]李晓燕.析辩特殊动词have的语法化演变规律[J].牡丹江大学学

报,2011,(10).

[7]刘丹青.“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J].中国语文,

2011,(2).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庞加光.“有+数量结构”:从客观观照到主观观照[J].当代语

言学,2015,(2).

[1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1,(4).

[11]王明月.句末“有+数量结构”的构式及话语功能探析[J].语

言教学与研究,2014,(5).

[12]温锁林.“有+数量结构”中“有”的自然焦点凸显功能[J].

中国语文,2012,(1).

[13]宗守云.说“V+有+数量结构”构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5).

对比探究 篇10

关键词:杜威,做中学,理论探究

1. 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

杜威强调学生的兴趣, 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 让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做, 并检验条件是否充分及不同儿童的不同反应。“做中学”不只针对教学, 还包括艺术创作、手工和科学探究三方面[1], 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充分活动的地方和儿童活动所需的材料工具, 学校设实验室、园地等, 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杜威将科学方法作为“做”的依据, 分五个阶段: (1) 假设问题情境; (2) 明确待解决的问题; (3) 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 (4) 选择最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 (5) 证明假设[2]。

2.“做中学”教育理论应用下的中西方心理学教育教学方法探究

(1) 庞维国教授与Paul Bloom教授教学组织探析。华东师大庞维国教授讲解技能知识, 让学生回忆已有技能经验, 反映杜威的教育思想, 但欠缺“做中学”的“做”;耶鲁大学Bloom教授引导学生测验得出结论, 将杜威“做中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对比“做中学”理论运用, Bloom教授运用此理论更全面。

杜威认为儿童有从事各种活动的本能, “做”的本能最重要, 儿童从做中学习, 即改造经验。Bloom教授帮助通过测试得出结论运用这一理论。

Bloom教授直接给予学生刺激和庞维国教授通过回忆已有经验的课堂组织形式各有特色, Bloom教授引导学生在“做”中激发兴趣并引发学习动机, 更好地运用“做中学”理论。

(2) 中西方教育教学方法探究。顾泠沅通过游泳的例子对比中西方教学。西方:将学游泳者扔进游泳池, 然后捞上来进行动作教学;中国:游泳前说清楚要领后将他们扔进游泳[3]。这为庞维国教授和Bloom教授的教学方式找到依附点, 中式课堂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体系, 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不利于探究性学习;西方教育则注重学习规律和方法, 教学进度缓慢, 但培养学生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西方教育背景不同, 不能生搬硬套, 庞维国教授和Bloom教授公开课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理论实践结合提供借鉴。

3. 探究“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

(1) 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做中学”理论为教学改革带来生机, 通过知行统一, 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民主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转变[4]。教师作为施教者, 尊重学生才会让学生尊敬信任教师, 从而转化为学习动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针对性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劳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使学生在愉快充实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新知、发展智能、完善个性。

(2) 知识向过程方法转变,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课程注重知识传承, 现代教育注重完善学生素质结构。在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做中学”理论指导下实践, 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中探究过程与方法, 实践中领略新知, 用新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用于实践提升认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实现“做中学”理论实践结合。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杜威, 虽然他提出的教学理论服务于资本主义人才培养, 但他的许多主张值得我国高等学习及借鉴, 结合中西方大学课堂组织形式各自的利弊, 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从探究“做中学”理论开始。

参考文献

[1]凯瑟琳.杜威学校[M].王承绪,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 (英) 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上下) [M].阎巩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对比探究】推荐阅读:

案例对比07-15

肥效对比07-16

优势对比07-17

造价对比07-18

岩性对比07-20

饵料对比10-14

市场对比10-17

对比启示05-11

数值对比05-16

对比强化05-18

上一篇:移动应急电源车下一篇:超低渗透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