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人才

2024-10-07

产业人才(共12篇)

产业人才 篇1

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才越多越好, 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 人才就是未来。”未来, 动漫人才资源将是国家、地区和企业争夺的重点。河南省动漫的产业化之路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过程中, 动漫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动漫产业人才的类型

动漫产业是指创作、制作、传播动画、漫画和动漫形象产品以及设计生产与动漫形象相关的衍生产品的产业。动漫产业的人才主要包括创作人才、制作人才和经营人才三大类。动漫创作人才是动漫产业的起点。动漫创作人才包括总体创意、策划、设计三类人才, 这三类人才属于原创型编辑人才, 即把最初的创意用一种恰当的形式和内容展示出来。动漫制作人才是将原创变为真实作品的人才, 主要包括动漫制片人和导演。这类人才要有较强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他们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动漫制作的效率与质量, 影响了动漫产业市场绩效。动漫经营人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营销、策划等手段将动漫作品推向市场并力争得到市场的认可, 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的动漫产品才具有商业价值。动漫经营人才不仅要懂得市场运作, 还要把握动漫产品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文化的发展动态。

二、河南动漫产业人才现状及原因

(一) 动漫人才数量不足

动漫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离开动漫人才的支持, 动漫人才数量少是制约河南动漫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 河南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 积极发展动漫产业, 动漫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动漫产业基地的兴起涵盖了动漫原创、品牌建设、媒体运营、衍生产品开发等四大亮点, 河南动漫人才的匮乏与蓬勃发展的动漫产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 动漫人才结构不合理

河南现有的动漫从业人员大多为单一制作型, 原创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 人才结构不合理。原创能力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标志, 由于这些高端创意人才奇缺, 导致我省动漫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弱, 原创精品匮乏, 产业链不够完善。一些动漫企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常常出现策划、编剧、后期制作、销售等都由一个人“包办”的现象。

(三) 人才流失严重

河南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而动漫从业人员劳资差距大, 河南动漫从业人员工资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城市相比差别更大, 导致本土人才很多选择去外省发展。河南高校开设动漫专业不少, 但培养出的动漫专业学生从事本行业的只占30%左右, 很大一部分还选择去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发展动漫事业。

(四) 动漫人才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

1. 河南动漫产业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

河南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 也不缺乏勤奋智慧的人, 但为什么高端人才奇缺。从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9所本科院校动漫专业开设课程来看, “河南省高校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技术操作性课程占了课程体系中的一大部分, 课程体系中缺少动漫相关理论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另一种情况就是理论课程偏多, 技术操作性课程占比例不合适。”同时, 学生生源大多是美术生, 缺少一些对计算机有天赋能力的人。总的来讲, 这种培养机制更多的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周期长, 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支撑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

2. 现有的人才激励措施不足

自2011年起, 河南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河南省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试行) 》、《河南省“十二五”时期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引导性和扶持性政策, 肯定了河南发展动漫产业的意义, 明确了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但具体的人才激励措施方面不够具体、不够重视。

3. 是忽视对人才的继续培训

很多企业在用人的同时, 受短期利益的驱动, 不愿意花费资金用于继续培训员工, 而忽视了这种在职培训与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的结合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在河南的一个人才市场上, 招收动漫人才的企业大多要有经验的人,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几乎是拒绝的。事实上, 大多企业缺少对具有原创力的创业者在起步阶段的扶持这样的战略眼光。

三、河南动漫产业人才战略

河南省动漫人才战略应立足于本省的动漫资源现状, 从实际出发, 又要放眼于未来, 抓住机遇, 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动漫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一)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河南动漫人才数量的增加与素质的提高, 起点必须放在自我培养的基础上, 人才培养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培养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院校培养不能满足动漫人才的缺口, 因此首先要在培养方式上实现多元化, 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相结合、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把动漫教育贯穿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 以高等教育为主;整合河南省内高校资源, 打造涵盖动漫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制作为一体的合作平台。同时通过专项培训、参观学习、项目合作等提升动漫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2. 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动漫教育在内容上重视技能操作, 而忽视人文教育, 这与强调创意能力的动漫人才是违背的。河南动漫教育要把培养动漫人才放在文化产业背景下, 提高动漫专业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求真、向善、至美, 满足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 动漫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与高超的技能结合在一起才能转化为优秀的作品。日本动漫宫崎峻等动画大师的电影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 与他们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是分不开的。

3. 以动漫产业市场为导向, 树立动漫教育市场意识

动漫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产、学、研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动漫周刊》主编钟路明先生说:“我们每年需要都参加全国高校的招聘, 没有一年能够让我满意的。所有的传媒人才来到我们这儿, 我都要一手一脚地培养。问题在哪里?问题在院校教育里面。”业界专家则认为许多动漫企业缺乏原创转到OEM去了, 一些有原创思维的人被动地做加工流水线, 无奈转行。教育、企业与人才的矛盾也是教育与市场的矛盾, 因此河南动漫要从根源上解除矛盾,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培养不同的动漫人才类型, 同时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和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

4. 动漫教育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的结合

“动漫不仅是是一种技术或艺术的外在形式, 而且需要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给予支撑, 民族化、本土化动画形象的开发与塑造更容易被公众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动漫人才的民族化、国际化、时代化意识, 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的结合。

(二) 积极人才引进

在人才引进方面, 河南要积极引进高层人才, 对优秀动漫人才的引进做出倾斜式安排, 突破常规引进优秀动漫人才, 并在生活、工作方面给予扶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户籍配套政策配套, 优先安排动漫人才的户籍或居住证申请;二是物质补贴, 主要从动漫人才购买住房上给予适当补贴;三是子女入学政策, 帮助动漫人才解决子女入学的实际问题。同时, 有效做好人才激励工作, 可以借鉴省外优秀经验, 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动漫人才给予鼓励和奖励,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 良好的城市环境

良好的城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政策环境的良好、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环境的厚重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些“软硬兼施”的环境对漫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大。河南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动漫权利人对动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在立法方面要明确规定动漫知识产仅侵权行为, 并加大惩处力度, 设定较高额的侵权赔偿标准;三是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 对盗版、侵权以及危害优秀传统文化等行为严历惩罚, 提倡合法经营。

结论

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和人才使用问题。河南动漫产业要想得到更好的提升, 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 形成完备的育人、选人、用人的工作机制。

摘要: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动漫人才被视为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未来, 动漫人才资源将是国家、地区和企业争夺的重点。河南动漫产业要想得到更好的提升, 必须把人才资源发展放到首要位置, 注重教育与实用的结合, 人才培养的有序性, 市场的需要性, 社会的重视性, 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 积极学习省外、国外在动漫人才战略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人才,动漫产业,河南

参考文献

[1]张景.动漫产业背景下河南本科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论文, 2011.06.

[2]邱艳艳.日本动漫的成功经验对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4.03.

产业人才 篇2

说到影视特效(/courses-12-1.html),我们都不陌生,只是早前对它的认知还较为模糊,而且国内早期的特效技术水平也不像如今这般精练纯熟,但当时仍不乏其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如88版的《西游记》以及90版的《封神榜》等。

近年来,随着《变形金刚》、《魔界》、《阿凡达》等大量运用特效CG的国内影视作评的上映,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影视特效CG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再加之,近期《复仇者联盟》、《超级战舰》等的热映,更使我们被影视特效的魅力所深深陶醉。但我们对影视特效的知识了解多少呢?

单论影视特效,它的概念还是较为宽泛的。影视制作者为了避免让演员处于危险的境地、减少电影的制作成本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都会被称为影视特效。而影视特效CG,又被称为影视动画,它所涉及的领域范围则要比单纯的影视特效广泛的多。随着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延伸,影视特效CG还拓宽了一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拍摄局限性。

如果说魔术是以迅速敏捷的技巧及让人不易觉察的手法产生的特殊幻影戏法。那么以银幕为舞台,为观众呈现炫目的光影特效以及气势恢宏的场景变幻的影视特效CG就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视觉魔术”了。

然而,国内电影业种,从投资人、制片人,到导演,对影视特效的认识还处在很缓慢的发展阶段,尽管人们都看到了美国影片带来的冲击。在我们已经具备了影视制作的能力的今天,大众和媒体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是关注整个行业,而是关注美国电影中影视特效的同时,兼顾国内影视特效行业的一种关心。除了从业人员本身,并没有很多关心影视特效工作。

在这种大环境下,影视特效尚未形成一种很规范的商业操作。真正处于商业目的的实用影视特效的影片很少,所以影视特效制作行业并没有形成。缺乏专业人员的窘境也困扰着这个尚未成型的行业,从事影视特效制作的人员很少是电影行业出身,多是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的人员。对活动影像的理解还不够,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本领还不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影视特效的本质和作用逐渐被我国的电影人认可,并加以使用。

网游产业 人才缘何流失严重? 篇3

生存问题让网游产业人才流失

目前大多数网络游戏企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北上广三足鼎立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然而,北上广地区无论是房价还是服务性消费的开支都是一个普通网游公司的职员难以承担的。有位网游公司的职员曾经以自身为例子让人们看到了网游产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他说他是25岁进入行业的,从开始的一个月2000元起步,按北京来计算,合租房子月付近1000元,开销生活1000元,基本上是消耗完的。这样的薪水通常要维持3年左右才可能到5000元左右,那时28岁,认识的朋友也多了,开销自然也大了,买台电脑或者自己单租房子,还是摆脱不了月光族的命运。当到30岁时如果运气好薪水会达8000元以上,这时候需要考虑赚钱结婚甚至买房子。就算前面赚了点钱或者父母付了首付,也需要进行30年偿还房贷,每月两三千元。3年后假如有了小孩,他的开销不会低于房贷的数额,也就是说30岁以后每个月至少要保证有5000元以上才能维持一个家庭。

原因二:

晋升困难不得不跳槽

网游产业的岗位竞争除了依靠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每个职员都愿意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当他们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工作时,空降高管却让自己的晋升之路被抹杀,这让每一个有意愿为公司服务的员工失去了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会对网游企业失去信心,最终一走了之。

某些网游公司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急于求成,招募一些高管来参与,而那些创业初期和老板一起打拼,一起卖力的普通员工,却被忽视,这就让很多员工不满,刚刚走上轨道的公司就将自己抛弃,那到了以后发展壮大的时候自己岂不沦为一个更加不受重视的普通员工吗?于是不断的跳槽,最终导致了网游产业人才流失现象的进一步加剧。网游企业不要仅仅对应聘者或者职工提出高要求,相反,要反思企业自身在吸收人才方面的不足,及时改变企业内部的风气,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让网游企业获得应聘者的信赖。

原因三:

网游产业社会认可度低导致人才流失

网游产业的社会认可度在近几年道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然而相比其他风光的热门产业,网游产业的社会认可度仍然偏低,这样的情况在西部地区显得尤为严重。找工作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烦恼,而是一家人的烦恼甚至是一个家族的烦恼,大多数60后、70后的家长认为网游产业不过就是玩游戏之类的娱乐产业,在他们的观念之中网游产业的人才永远的被视为“不务正业”之人,这就让求职者难以得到家庭的支持,也导致了网游产业人才“进不来”。网游产业是一个需要人才的产业,是一个需要创新的产业,在失去了创新与人才后的网游产业发展之路是必然会受到阻碍的。

产业人才 篇4

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湖南省实现“四化两型”和“三量齐升”, 必须加强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进一步培养优势产业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业经济, 同时实现湖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 同时结合优势产业, 本文认为:需要重点开发传统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六大优势产业”人才。

1 传统产业人才资源开发

现阶段湖南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烟花、建材、陶瓷、石化、服装、纺织和轻工等。传统产业是湖南工业经济的基础, 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且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支撑湖南经济发展。当前, 传统产业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是湖南传统产业面临主要难题, 然而, 在现有的人才队伍中, 缺乏复合型技能人才, 以及技术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在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 需要重点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围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 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一支技艺精湛、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2 支柱产业人才资源开发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湖南省经济发展来说, 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业、建筑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 人才尤其是中高层次人才在四大支柱产业中数量比较少,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湖南省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依托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背景, 湖南省需要重点发展新型工业, 以制造业为核心, 对支柱产业人才资源加大开发的力度。支柱产业人才资源开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对本地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通过多种措施, 进一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强化人才素质, 同时增加人才数量, 进一步推动湖南省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

3 开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

造纸工业、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是湖南省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是要大力开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湖南省特色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但其人才优势不明显, 进一步制约着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认为, 需要优化特色产业人才队伍:第一, 对于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需要大胆培养和使用, 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对其进行引导, 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稳定现有特色产业人才队伍, 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和创办有地方资源特色的企业, 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特色产业发展第一线。第二,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之间的联系。

4 开发文化产业人才资源

湖南作为文化大省,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湖南文化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 “湖南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广泛关注。在全国第一方阵中, 已经出现了湖南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优势版块的影子, 被誉为“出版湘军”、“广电湘军”, 上市文化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湖南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一体系, 进而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团, 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 同时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视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 通过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引领高水平的发展;对体制机制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进而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5 旅游产业人才资源开发

湖南省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高品位、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 如红色旅游、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地、伟人故乡等, 在湖南经济发展中, 旅游产业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 在人才资源结构方面, 旅游企业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等不合理现象;旅游人才资源培训体系不完善, 旅游人才资源频繁流动。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旅游产业人才加大培养力度, 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人才规模, 提高旅游产业人才素质,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竞争是旅游行业竞争的根本所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积极借鉴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适应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湖南省旅游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服务行业”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规范的人才管理机制, 通过对人才资源政策进行创新, 实施导游人员资格培训和其他旅游从业资格培训, 培养大批具有一流专业素质的旅游产业人才。

6 新兴产业人才资源开发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湖南省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等产业。但通过对湖南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状况进行的调研与统计, 发现仍存在人才政策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企业重人才使用而轻培养、人才服务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导致新兴产业人才少, 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领军型人才稀缺, 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提升人才理念, 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对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人文关怀到位。同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增强人才开发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努力打造湖南新兴产业人才资源开发高地, 促进湖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 贺正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0.

[2]刘文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

产业人才 篇5

正是为了讨论上述问题的应对之道,将于2009年7月24-26日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游戏开发者大会(CGDC)上,特别设计了“中高级游戏人才保留”的主题讲座,联合全球游戏开发商、独立游戏制作机构、游戏研发团体等专业机构,对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中高级人才的保护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人才保护提供新思路、新模式。

高级人才需保护 已成共识

网游行业的人才,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中高级人才,是网游企业最为重要的命脉,也是确保网游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如今,这已是所有国内网游企业的共识。

“一切商业模式,本质上只有一个,最高的工资给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人才创造最大的价值。”陈天桥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网络游戏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渴求,也指出了留住高级人才的关键所在。而《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力量调查综合报告》提供的数据,则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全国游戏从业人员月收入在中高档的人数(5000元至7000元之间),达到了22.9%,已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不论是盛大的20计划、巨人的项目改制,还是完美时空的“全员持股”计划,无一例外都体现了这些老牌游戏公司对于网游高级人才的渴求与重视。

网络游戏是创意产业,而游戏人才则是产业的最核心资源。让核心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必然能激发其热情,主动关注策划水平、研发进度、成本核算等细节,这无疑会对整体运营效率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助益。从而实现了人才与企业的共赢。

高级人才“全保模式” 初见端倪

如今,所有游戏商都已意识到游戏高级人才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如若失去这些人才,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估计的。所以,各大游戏公司都推出了相应的对策,不仅是付出高额的薪酬回报,更是努力为高级人才创造出最好的环境。

“不仅仅是良好的薪酬,其他的福利也很重要。如为具备潜质的员工提供海外培训机会,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供良好的职业晋升空间等各种职业方面的福利。”游戏行业最大的外包供应商之一、中国第一家独立的外资游戏公司维塔士的HR总监徐耀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持员工的低流动率,维塔士除了为高级人才提供最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之外,还会尽可能的提供其他有助于员工发展的各种福利。

据了解,这样的人才保护计划在网游行业中已是常态,甚至算不上最为“安全”的保护计划。可见,游戏公司为保证高级人才的“忠诚”,已经不再单独使用利益回报,而是采取了更为丰富的回报手段。企业对于人才保护的意识也已从单纯的利益回报,提升至全方位综合性人才保护模式的阶段。

未来,我国在高级人才保护方面还将如何发展?记者采访的一名CGDC的专家表示:高级人才保护问题将是一个游戏产业的长期问题。未来,如何能够通过一种方式或者平台来保护产业的高端人才,形成符合游戏产业特点的高端人才保护模式,将是本届中国游戏开发者大会(CGDC)上,各大游戏厂商和业内资深专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商机加人才实现传统产业转移 篇6

——题记

2004年12月,江苏江阴市里又有一个新的公司成立。2005年3月,江阴工业园区内一块荒地上,一个37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正在建设。四个月后中心车间落成,首批员工进场办公。2005年12月第一条25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成功通线。2006年1月正式生产,日产太阳能电池片25000片,当年就实现了四亿二千万的销售,收入三千八百万的利润。2006年,7月6日,公司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公司收获八千二百万的利润,八点二亿的销售额。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公司全年依然达到了一点六亿的利润,十七点二八亿的销售额……高速的发展,递增的销售额,不垮的太阳能光伏,演绎这一切的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江阴浚鑫科技有限公司。

从传统产业华丽转型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不可逆转的大势面前,中国众多传统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全新抉择。面对“二次创业”,有的企业家犹豫不决,有的却先行迈出了坚定地步伐。江阴浚鑫,这家用于抛弃家族制发展模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正全力进军新能源产业,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里大放异彩。

一次富有胆略的产业转移和制度革新,预示着浚鑫将尽情描绘与众不同的”阳光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家电配件公司生产的一款铝压铸件利润高达50%,然而到2004年,同样这款配件,利润已经降到不足8%。面对家电配件市场缓慢的增速和日渐趋薄的利润,不愿被动守业的一家老家电配件企业悄悄开始了二次创业之路。

2004年以前,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先后考察了生物制药、化工、垃圾处理,轮胎制造等一系列项目,但因种种制约,最终没有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决意跳出传统产业圈子的家电配件企业,并没有放弃市场信息的筛选。机缘巧合,这家传统企业注意到了飞速发展的太阳能行业,企业负责人带着浓厚的兴趣数次前往国内为数不多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进行深入考察。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咨询,这家家电配件企业负责人得出了一个颇有远见的结论“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被誉为“绿色能源”的太阳能,将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风向标”。刚刚起步的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让这家家电企业负责人果断敲定投资兴建浚鑫科技有限公司,向日升日落的太阳寻找发展空间。

高新技术企业,必然不能以家族企业管理方式来经营,这家企业负责人以惊人的勇气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并寻找到相识多年,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盖力进一同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盖力进曾在江苏小天鹅集团担任副总,负责生产管理与销售管理的工作。2001年,无锡尚德刚刚成立时,小天鹅集团是投资方之一。时任小天鹅集团副总裁的盖力进被派往尚德任董事。

企业简介

江阴浚鑫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AlM市场上市的外商独资企业,浚鑫控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国内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和组件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公司设计、生产和销售高性能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荣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同行前列。公司产品远销海内外,包括发电、照明、街灯、国防和海事。浚鑫目前有900名员工。作为对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的回应,浚鑫从国外进口了一批设备,形成四条生产线,总计产出100MW。

浚鑫科技始终把追求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作为企业和谐奋进务实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员工和企业的共同成长,实现浚鑫科技的规划发展目标;坚持创新改革,保持员工的激情和团队的活力。树立“遗物先造人”的管理理念,努力打造绿色的、环保的、健康的、青春的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企业发展平台。浚鑫人将继续奉行“高效、诚信、和谐,创新”的企业精神,继续坚持“采无限光芒,谱绿色篇章”的企业使命,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公司愿与国内外各界朋友和同仁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为中国光伏事业的不断腾飞,做出新的贡献。2002年,盖力进参加了中欧国际商学院三年的课程,除了拿到硕士学位之外,更为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促使盖力进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面对传统国企有限的空间与相对保守的发展思路,盖力进决定去“追求一个机会,实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因此,当这家企业找到盖力进时,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共同向太阳能光伏产业转型。

由于家族企业负责人独到的眼光,职业经理人丰富的经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江阴浚鑫科技有限公司从建立之时便以神话般的速度高速发展。4个月厂房建成,19个月海外上市,江阴浚鑫的发展仿佛势不可挡,一鸣惊人,迅速成为了光伏产业中的一匹黑马。

异军突起,淘金产业链下游

尽管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但事实上,浚鑫科技同样站在激烈竞争的风口浪尖。面对作为太阳能电池原料的多晶硅材料瓶颈和95%的海外出口,不少下游企业开始试图构造自身完整的产业链,以应对“两头在外”的风险。盖力进曾经长期在小天鹅服务,被家电行业惨烈竞争洗礼多年,那种激烈程度不是目前光伏产业可以想见的。正因为有此经验,盖力进相信市场最终的决定权应该在消费者而不是原材料一一光伏产业也不例外。而向产业链下游的市场销售端拓展,既是盖力进擅长的,更是浚鑫科技应该前往的方向。

“我觉得社会越进步分工应该是越来越细,一家企业去做整个的产业链,我认为风险是最大的。”

“在中国往往有一哄而上的现象。就比如平板电视好大家全部都做平板电视,结果出来那几天马上就降价了。所以我感觉昨天的家电行业就是未来得太阳能行业。轨迹是一样的,只是时代不一样。”

“因为以前是做家电的,对客户非常在乎,我倒是注重发展下游产业。”

为主动渗入产业链下端,浚鑫采用与欧洲安装商合作建站的方式,这一尝试让浚鑫了解到了如何向欧洲当地政府争取补贴,增强了获取当地银行贷款的能力,为未来独立建站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当前的全球需求,不断建立并扩大忠实的客户群体,在快速增长的海外市场扩大销售和分销渠道建设。为了更贴近客户,浚鑫科技选择在伦敦上市。今年以来,该公司超过81%的产品销往欧洲市场。浚鑫科技创建欧洲公司的本土化运作方式,缩短了与当地公司之间的差距,也能更好地利用国内成熟的产

业链资源。目前,浚鑫在欧洲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并且已经在欧洲成功完成了十一个电站系统,盖力进说,这让企业更好地打造,树立品牌,也进一步了解市场,以便企业决策,这种自己工程建立销售网络的模式大大减少了中间渠道。通过主动进入下游市场,浚鑫正以不同寻常的道路在光伏产业淘金。

科技创新,保证不老的神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对光伏企业而言更为准确,招贤纳士一度成为浚鑫的主题,毕竟,只有人才才能够不断地科技创新,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保证浚鑫不老的神话。

然而,我国光伏产业的专业人才却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招收了极少的学生在培养。在缺乏对口专业毕业生的情况下,浚鑫把目光转向了半导体行业。“太阳能行业其实可以说是半导体工业的分支。不同的只是前者走的是更精细之路,而太阳能的技术要求相对宽松。”盖力进向记者解释到。

2006年,靠着从半导体行业引进的一批技术员,浚鑫的第一批太阳能电池片转换率就达到了155%,并迅速达到了165%,“这些都是革命性的工艺,突破的阻力非常大。“盖力进说,”要提高自己,技术方面肯定要做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

优秀的团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浚鑫借引进和自培不断增强研发实力。他们聘请了上海交大、河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教授、其他企业的总工程师作为自己的顾问,搭建学术研讨的平台,并由此转化成生产力。同时,浚鑫也着力培养了一批年轻、有冲劲,有求知精神的技术人员。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自主研发和借鉴吸引同并举,“浚鑫”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了国内一流水准的光伏技术研发团队。

面对肆虐的金融风暴,盖力进坦言浚鑫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他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并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渡过金融危机,唯一的秘密就是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技术含量。目前来讲,浚鑫主要是走技术研发的道路。我们一方面我们追求着行业科技信息,一方面自己也在做适合我们自己的研发工艺。在0.6、07、08这3年,我们一共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14项专利,其中7项是发明专利。”

产业人才 篇7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 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为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具体地说, 文化产业人才就是分布在广电传媒、报刊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领域的人才。

笔者发现, 虽然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基本满足需要, 但是高尖端的人才非常少, 未来人才储备存在着极强的人才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就业率还不到城市就业规模的千分之一, 纽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2%, 伦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4%, 东京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5%[1]。以无锡为例, 虽然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猛进, 但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人才市场还没有宏观的认识, 人才结构不合理, 尖子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找寻出一条符合无锡文化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二、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机制不完善问题。在3G业务将娱乐和科技相互结合完毕后, 通信业务从传统的打电话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与商务平台服务。在这方面, 高校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要承担十分重要的新角色。但是, 不少大学仍然走传统的单一式人才培养道路, 满足不了时代发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当前开设此专业或相似专业的高校已近三百个。由于高校扩招迅速, 设计类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但企业对文化产业人才纷纷喊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少大学的教育纯粹为了应付上级评估, 只在课程设置中按部就班, 忽视了与市场的结合。在国外, 很多设计专业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市场, 他们能带来最新的市场资讯。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很明显有不足之处。二是国内企业对产品设计薪酬不高, 很多设计专业学生一旦大学毕业, 就不再从事设计工作, 转岗做起广告与装潢等工作。而不少外企此时抓住机会, 抢夺本土优秀人才。中央美术学院每年都有一批高级优秀毕业生被诺基亚等外企招聘走[2]。但是外企招聘这些大学生时, 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三星电子等通信巨鳄不得不对招聘来的应届大学生重新进行培训, 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表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很不到位。

以江苏某本科院校为例, 该校地处江苏长三角, 成立时间较长, 有着不可小觑的师资力量, 发展势头强劲, 先后开设了汉语言文学 (文化创意与设计) 、旅游管理、艺术设计 (平面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虽然为人才培养煞费苦心, 但该校并没有当前市场需要适合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每到毕业之季, 各大企业纷纷来校招聘, 但大多失意而归。比如, 该校的汉语言文学 (文化创意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虽掌握一定技术, 但却不具备产品推销能力;旅游管理、艺术设计 (平面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学底蕴,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只是空洞地知道营销。

三、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高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的“青训营”, 为行业输送各类人才,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更有针对性, 打破学科间、学院间、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多元化教育, 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 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学科, 对其学科建设规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 与其他一些新学科不同, 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比较大, 涉及不同学科门类, 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府统计口径中, 其内涵、外延都还不明确。这种综合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探索。相对而言, 西方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学科建设起步较早, 加上政府导向和民众需求带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及学科建设领先于我国。我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对其人才培养方式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进行多方位探索和尝试是必要的。

1.培育高职学生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非常注重文化产业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培育。文化产业方向高职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具创意的, 对于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成灵感。高职学生要根据自我对当今文化时尚、文化流行的动态现象感知, 加上自己的创意式思维, 创造出叫用户拍案叫好的新技术与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就是“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 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3]。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3]。根据这两项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 高职院校在培育文化产业人才的过程中, 只有不断融入创意教育, 才能塑造完美的文化产业人才, 创意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智力因素环节。由此可以断定, 类似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时, 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虽然录取分数较低, 但和本科院校学生比起来, 他们思维独特。该院在培养过程中, 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理论知识的器物, 而是把他们看成具有能动创造力的主体。文化产业方向的教师们都注意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教师们注意到, 如果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单一知识灌输, 会钳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可能将其扼杀于萌芽中, 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对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

该院在安排课程时, 专门设置一系列的创意课程, 如文化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会展策划等, 从各种思维方法论和科学方面来协助学生、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一系列创意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复杂的创意思维结构, 丰富他们的创意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实践基础, 发展产学研一体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把产学研作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产学研三者结合, 学校培育过程中的课堂理论知识、教师培育的研发能力、单位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 共同培养人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不少课程中突出专业调研与企业考察, 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互动的环节中教学目标明确, 学有所用,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纯粹理论课程讲授中的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品销售只是纸上谈兵, 文化产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 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知识体验有非常大的契合与帮助作用。学生不但可以发现自身的知识空白, 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把握能力。顶岗实习环节能让学生尽早熟悉实习岗位和信息, 填补学校知识讲授中存在的空白, 从而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如鱼得水。比如, 在理论性极强的“文化产业学”、“传播学概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讲授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组成团队, 设计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开发南禅寺景区的文化网站, 开发鸿山镇吴越文化与农家乐旅游, 开发无锡水上夜游, 以国外游客为目标消费人群。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旅游营销方案, 通过实证调研, 把枯燥的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管理及传播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以后进入相应的职业奠定基础。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一般是通过两条途径完成的:第一, 学校面向新区企业提供服务, 以优质诚信的服务获取新区企业的信任与支持。该院一直用自己的优势研发能力与教育资源, 致力于解决一系列企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组织系列研发团队协助新区企业完成各个文化产业项目的技术攻关, 给企业带来完美的经济效益。第二, 为贯彻《文化产业第十二五计划纲要》,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加强与新区政府的合作, 自觉承担新区政府与新区企业之间的桥梁, 积极开展研发, 成为政府导向的辐射基地。学校在赢得政府信任的同时, 也为学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树立了扎实的口碑。

3.完善课程配置, 优化教学计划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针对文化产业学生人才需求的特点, 在课程配置方面, 学科负责人一直努力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设置能匹配新区需要的课程。相关的学科负责人也努力增大文化产业专业的就业方向, 让学生在理论认知上体现出全方位的接受, 让学生在实习时自如地接受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工作中自觉地进行知识更新。

该院文化产业专业在开设时就注意到必修、选修等多种课程形式。为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还增加了相关的经济学课程, 如“市场营销”、“经济学概论”;文化学课程, 如“中西文化导论”、“吴文化研究”;艺术类课程, 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实用美学”等通过这些既全面又有活力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成为该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该院在完善教学计划时, 特别注意与无锡新区实际匹配, 时刻注意新区人才需求情况, 有计划地进行人才需要情况调查并适度调整课程, 保证文化产业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需要。

4.拟建设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以新区产业为先导

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能够增加教育途径, 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科研条件, 提高其研发能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开启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之先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文化产业系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好, 在培育学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该院正准备学习先进高校, 建立一个完备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以无锡新区为引导, 引领长三角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目前, 该院在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方面遇到了较多困难, 在经历其他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学校所曾经经历的磨合期。为使文化专业能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 需要文化企业与新区政府资金的必要投入, 以建设适合学生的产业基地。

5.注重师资建设, 改善评价机制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师资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学质量进步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专业本身对人力资源依赖性极强, 因此, 师资显得尤为重要。该院的文化产业系除了引进业界的高级人才, 还非常注重现有教师素质的提高, 经常派遣教师去文化产业公司进行实践挂职, 去其他高校进修, 让教师自己本身站立在业界的前沿, 从而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少教师能“一师多用”, 能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 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系部还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高尖精人才来校做讲座或授课,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 合理的教师队伍已经为文化产业系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整体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教学无法进行量化衡量的前提下, 学术成为不少高校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 而文化产业的研发与传统的学术研究 (发表论文、完成课题) 有很大的区别, 很难在评价当中获得与论文、课题同等的地位。教师的职称认定更是只认科研不认教学, 教师的实践能力往往备受忽视, 导致不少教师一味地注重科研, 而忽视自身实践的丰富。针对这种情况, 该院准备设计一套特有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 以引带领文化产业的教师在双师型基础上, 向多面手型教师方向发展。这将开创中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创新先河, 为文化产业学生培养提供必备条件。比如, 给教师编写的教材进行打分时除了看是否有基金项目支撑, 更注重教材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是否适用于高职学生, 是否注重教学中案例的丰富, 是否导入当前文化产业界的新概念等。在此标准下, 会展策划实务、文化经纪人执业规范与实务等方面新书的评分就比传统标准文化市场管理评分高。

参考文献

[1]张骞.艺术生深造无须过“艺考”独木桥到国外攻读艺术专业成新宠[N].新闻晚报, 2009-11-02.

[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08)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62.

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效应分析 篇8

关键词:产业集聚,人才集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产业集聚引致人才集聚, 人才集聚加速产业集聚升级。产业有效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直接引致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集聚。人才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 成为各个国家及地区争夺的首要目标。在产业集聚区域, 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已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人才的集聚优势又使得这些产业集聚地保持领先优势, 进一步吸引相关的产业和人才发生集聚。要研究产业人才集聚力, 就要首先了解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内涵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情况, 掌握两者的互动关系, 更好的促进人才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一、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内涵

产业是人才集聚载体, 产业集聚是人才集聚的“磁场”,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产业集聚的形成可以促进人才集群的形成, 人才对产业集聚具有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 产业集聚的内涵

产业集聚是集聚的一种, 是经营相同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随着产业的不断集聚在集聚区域内就慢慢形成一个或多个产业集群。目前世界上的产业集聚基本上由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发形成, 一是政府促成。但不管哪一种方式, 形成的基础因素皆是由于其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要素所致, 而各自不同特色的形成则是因为其要素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我国产业集聚的原因是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联合作用的结果。

(二) 人才集聚力的内涵

人才聚集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 凭借自身的各种条件聚集人才的能力。和人才集聚力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是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是特定区域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配置能力, 集聚力更凸显对资源有方向的汇聚能力, 与竞争力相比更为强调特定因素对特定资源的定向牵引与精确配置。人才集聚力是一种特殊的人才竞争力, 符合竞争力中与人才关系更为紧密、对人才流动行为影响更为直接的维度。集聚力的提法会使研究口径更细化, 相应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具针对性, 防止因面面俱到导致的指标数量庞杂、重点偏移。

根据政府干预在人才集聚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 人才集聚的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政府扶持型人才集聚模式、计划型人才集聚模式, 我国现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市场主导型和政府扶持型相结合的模式。

二、人才集聚环境效应与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 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

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是指源于收入和机会因素的吸引, 大批相关专业人才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特定行业的过程。产业集群作为彼此关联的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 以及政府和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 能产生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

(二) 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意义

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对于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人才的集聚可以在当地形成巨大的人才池, 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吸引更多企业愿意来此投资。其次, 大量专业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区域的创新, 人才向产业集群的集聚使得人才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植根于产业集群, 这些知识技能将导致产业集群可持续的创新优势。第三, 大量人才的集聚有利于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 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着产生马太效应, 即人才越集聚, 区域人才吸引力会越强。最后, 大量专业人才的集聚, 有利于形成当地独特的需求条件。波特指出, 精明而挑剔的当地顾客形成, 会迫使企业进行改良, 并对现存的及未来的需求有所理解, 在产业集聚竞争优势获取的过程中扮演关键性角色。

(三) 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 人才、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才是集聚的主体, 其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集聚;企业通过招聘活动参与人才的集聚, 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影响人才的集聚;政府通过制定宏观人才管理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影响人才的集聚。同时文化作为群体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影响着人才对于成功的判断和追求, 影响着企业对于人才的认可和使用, 影响着政府对于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扮演。因此, 强化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效应要从人才、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入手, 充分考虑文化的影响。

1、人才的产业集聚效应

人才是集聚人才集聚的行为主体, 正是每一个人才的就业决策促成了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效应, 所以人才自身的行为直接影响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除择业决策外, 人才的创业行为和宣传行为也会促进集聚的人才集聚效应。在参与创业方面, 创业活动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使产业汇集更多的人才, 另一方面创业成功的故事可以激励和吸引更多人进行创业。成长中产业集聚存在大量的创业机会, 集聚的人才池为创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 大量厂商的集聚为新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另外政府对于创业的支持也降低了创业的成本。在积极宣传方面, 择业过程中, 求职者对于工作岗位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因此在人才的集聚过程中存在着所谓的羊群行为。由于在集聚中工作的人才比较了解集聚的内部信息, 因此他们对于产业集聚的正面宣传可以促进人才的集聚, 同时也可以降低择业成本。

2、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

企业是工作机会的直接提供者, 是人才就业的载体, 企业强化人才集聚效应的措施主要有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唯才是用的人才观念。企业应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直接与人才自身利益相关, 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员工绩效, 有利于促进员工发展进而实现员工职业目标。企业应确立唯才是用人才观念。公司的用人观念对于集聚的人才集聚也具有重要影响。公司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业绩而不是资历和经验, 公司高层认为不能在人员完全具备能力时才使用, 只要员工有70% - 80%的能力就应该培养使用, 这种用人观念极大促进了公司人才的成长, 提高了公司的人才吸引力。

3、政府的产业和人才聚集效应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支持政策和人才管理政策影响人才的集聚。美国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向全世界的高技术人才开放, 不论是否美国本土, 都可以在这里落地生根。但是, 中关村对外地人才的户口管理政策一直是中关村的一块心病。所以政府通过制定适于集聚发展的人才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将有助于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

4、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关系

产业经济增长来源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综合作用。产业集聚是高强度的规模经济, 专业化分工的集聚水平较高, 与之相关的人才集聚水平则越高。从前因看, 主要是因为产业集聚中存在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较高水平;从结果看, 由于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总是伴随着人才的集聚。纵观世界各国各产业, 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往往与人才的集中与增加呈现明显相关关系。

三、政府引导下的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互动效应

产业集聚己成为推动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共同支撑。人才集聚的前提是人才流动, 产业集聚是作为一个吸引人才的强大拉力出现的, 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聚的壮大, 有强大的人才需求, 必然需要集聚大量人才来支撑。产业集聚是人才集聚形成的基础, 产业集聚为人才集聚提供强大的吸引力;同时, 人才集聚效果通过产业集聚实现;同时, 人才集聚有利于增强产业集聚的竞争能力, 促进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

(一) 用产业来吸引人才

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是造成人外流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产业作为依托, 没有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本的结合, 人才即使引进来了, 结果也只能是事与愿违。所以用产业来吸引人才, 才能实现知识和物质资本的结合, 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在产业的选择上, 要立足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不能盲目的跟风, 要有明确的目的发展产业群。其中政府要明确定位, 在产业政策引导、公共服务方面唱主角, 应通过培育产业群发展所需要的多种要素和环境, 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比如政府部门应立足于集聚人才的培养, 提高集聚企业劳动力素质, 建立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成人终生教育等多形式并存的教育体制, 以适应产业集聚发展的需要;广泛开辟“柔性流动”的绿色通道, 吸引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通过宽松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才, 建立汇集人才的区域优势等。目的就是保证和促进产业本身对人才的集聚的作用。

(二) 用人才来促进产业

首先, 要改善人才环境。人才所能创造的绩效, 不仅与他们的能力素质有关, 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才处于一个有利的环境, 则能大大激发他们的潜力, 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促进本地区产业的集聚, 经济的发展。比如政府应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给人才一个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在产业集聚区域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有效沟通的良好环境, 激励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等等来激发人才本身的潜力, 进一步增强产业的集聚。其次, 政府部门应立足于集聚人才的培养, 提高集聚企业劳动力素质, 建立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成人终生教育等多形式并存的教育体制以适应产业集聚发展的需要。比如每年都有完善的人才进修计划, 有针对性培养, 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集聚还可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协议, 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 集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从而为产业集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 并用专业技术人才的集聚来吸引更多的物质和资金, 促进产业集聚。

(三) 政府引导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

对于多数产业集聚来说, 在形成初期需要政府引导, 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壮大, 市场调节成为主要调节方式;同样, 人才集聚的初期, 政府的引导作用比较大, 到成熟期, 市场调节慢慢会占据主导地位。政府的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第一, 在产业集聚形成初期,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支持政策和人才管理政策影响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第二, 在产业集聚的发展期, 政府需要提供人才的创业支持和投资优惠政策;第三, 在产业集聚的成熟期, 市场规律起基础性作用。在这一阶段, 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的竞争决定着人才的流动。因此, 在这个阶段,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方向及人才结构调整上。

参考文献

[1]王勇.人才集聚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11 (9) :205-208.

[2]孙健, 孙启文, 孙嘉琦.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7 (3) :13-18.

[3]刘春梅.科技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22) :85-86.

产业人才 篇9

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 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主要内容长期规划, 光伏产业正日益成为国际上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

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十二五”期间, 新能源已成重点发展行业之一, 更是2011年甚至未来全球关注的焦点。在各类可再生能源中, 光电由于其资源丰富、干净、安静等优势而最具发展潜力。近年来, 在国际光电市场的带动下,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光电相关技术突飞猛进, 产品种类也不断推陈出新。光电产品因应用日广已成为众所瞩目之焦点, 近来无论在通讯网路、多媒体信息化社会等炙手可热的应用领域上, 光电产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许多专业人士都预见到二十一世纪将是属于光的世纪。为此, 无论日、美、欧等先进国家, 或亚太新兴国家皆一致看好对光伏产业之潜力, 对光电市场未来成长潜力皆寄予厚望, 并积极投入光伏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在美国和英国上市的10家光伏企业市值已达到200亿美元, 接近国内所有煤炭上市公司市值的总和。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容量30万千瓦, 其中偏远农牧区应用20万千瓦, 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应用8~10千瓦,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2万千瓦, 其他商用应用3万千瓦。到2020年光伏发电总容量180万千瓦, 其中偏远农牧区应用50万千瓦, 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应用100万千瓦,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20万千瓦, 其他商用应用10万千瓦, 到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总容量220万千瓦。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 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 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将面临国家空前的政策扶持,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2010年5月, 中国成立光伏产业联盟, 吸引22家国内光伏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加入。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以引导行业联合创新、推动应用、规范发展为核心, 研究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将致力于整合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增强行业凝聚力, 扩大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2、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在江苏省, 太阳能、风能、再生物质能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江苏也具有良好的光伏产业发展基础, 拥有明显的制造成本优势、人力资源条件和优越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出台了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如《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等, 组建了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 成立了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在《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中, 江苏首次宣布对光伏发电实施固定电价政策, 成为国内第一个实施太阳能电价买回政策的省份。今后几年, 江苏省光伏产业将着重向光伏发电应用阶段推进, 让普通百姓也能用得上、用得起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 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 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在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中, 明确将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同时在国家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示范工程等政策的支持下, 江苏光伏发电产业将加速发展。“十二五”期间, 江苏省将进一步启动太阳能发电市场, 继续建设一批光伏示范园区。到2015年, 将建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80万千瓦。

在2011年6月份, 江苏召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 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全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全力打造光伏产业基地。江苏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的源头, 光伏产业总产量与产能一直居全国首位, 形成了“全国光伏看江苏”的格局。

江苏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龙头老大”, 占据国内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2011年全省拥有光伏企业600多家, 从业人员12万人,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江苏省光伏产业苏南、苏中、苏北光伏企业竞相发展, 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区域尤为发展迅猛, 产业链上中下游齐头并进, 太阳能电池产量与产能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 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中有12家在海外成功上市, 其中有6家是江苏省的企业, 在这些领军型企业的带动下, 当地吸聚了光伏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关联企业, 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省最具国际竞争优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新产业之一。2008年江苏光伏电池产能超过100万千瓦时, 太阳能硅片产能占全国70%, 占全球总量的1/4。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机遇, 将带动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无锡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 已经形成以尚德、浚鑫科技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 风能产业70亿元, 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无锡光伏产业已奠定了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最大生产基地的地位。

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 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 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 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 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 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 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2008年, 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 上市企业4家, 从业人员5万多人, 营业收入200多亿元, 税利收入30多亿元。按照规划, 到2015年, 无锡光伏产业园将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太阳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达到10GW/年。其中, 晶体硅太阳电池及组件约占光伏产业产出量的45%, 薄膜太阳电池占10%, 晶硅切片占20%, 配套设备及原辅材料占20%。园区将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1家, 超100亿元企业2家, 光伏产业园就业人员2万人以上。不止于此, 无锡光伏产业发展还将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成为集研发、制造 (硅片切割之后) 、设计、光伏设备、关键原辅材料、系统集成、应用示范、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质量监督检验等于一体的全球产业基地。无锡光伏产业园也将成为以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为特色的低碳经济示范园区。

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 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 (产品) 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 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我市正在向光伏产业拓展, 形成特色。

2009年5月21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 要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的十大重点之二就是实施“金太阳”工程, 以财政补贴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

4、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暂, 从事光伏产业的人才数量较少, 研发的基础相对较差, 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同时光伏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特别是一线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预计未来五年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将需要数十万各类、各层次技术人才。目前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 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少数高校只是成立了太阳能光伏学院, 主要培养的是博士、硕士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不能满足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

国内太阳能光伏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 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产业发展引起专业人才缺乏。近几年, 光伏产业在国内一方面是一个新兴行业, 另一方面自身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正由于这样的行业特点和现状, 使得该行业的专业人才及其匮乏, 现在的技术人才大多是相关行业技术人员进入光伏领域, 在技术层面上来讲, 这些转型人员在进入光伏企业后, 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磨合期、技术成长期及技术成熟期。二是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因国内高校太阳能专业设置滞后, 科技型研发人才、光伏行业管理类、技术工艺类、营销类人才基本上培养不出符合光伏企业的专业人才, 即使对一些低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很少。这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与光伏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极不相称。而且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人力资源的缺口极还会进一步扩大。三是缺少科学性, 光伏产业作为高科技新能源产业, 发展时间短、成长速度快, 各高校此类人才培养的方案、条件、师资均不够成熟和完善。

江苏省虽然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 但是光伏产业人才还是无法满足目前光伏产业发展的需求。江苏省在光伏人才培养和高校相关对口学科设置都滞后于光伏产业的发展, 所有企业呼吁学校加快对光伏发电技术人才的培养, 系统设计人员、系统营销人员和系统建设与维护人员成为行业紧缺性人才。目前在专业人才方面, 我国光伏行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学习和研究光伏科学与技术的人才, 但我国高校及职业院校应加快设立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建筑设计一体化等方面的专业方向, 为光伏产业培养研究、生产和管理的专业人才, 这也将是保障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5、结束语

无论是从国家还是省市, 都在大力扶持光伏等新兴产业, 而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必将是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 而我院作为无锡高职院校之一, 有必要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因此培养新能源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余中东, 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析[J], 河北学刊, 2010.09

[2]廖卫兵, 罗双根, 孔荣青, 熊明辉,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J], 新余高专学报, 2008.06

[3]王飞, 经济发达地区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探析[J], 生态经济, 2010.12

[4]张磊, 浅谈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J], 煤, 2011.01

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 篇10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以职业群为基准, 方向因需而变, 以方向的灵活性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最近一段时间, 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企业和工厂都传来“用工荒”的消息,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 这些地区的企业订单增加, 对用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沿海地区高生活成本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多, 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出现了“用工荒”。表面上看, “用工荒”是东部沿海地区对技工的强烈需要, 更深层次去分析, 实质上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 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去, 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升级,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由此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的战略问题, 其中, 还涉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的转型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 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既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 又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 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调整办学思路, 以更好地服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 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 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已逐渐进入工业化后期, 土地、能源、环境等成本的上升已导致长三角地区从低成本发展开始进入高成本阶段,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都面临着成本增加的问题。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上述因素对长三角发展的影响。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弱点暴露无遗。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各地政府均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的同时, 注重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 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为目标来选择产业。

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过去的10多年区域内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 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 那么, 在当前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中, 显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走向多元化。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今后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中高端制造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 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 以及可以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第一线, 并能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面对这样一种人才需求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办学思路, 进行转型发展, 调整专业结构, 加大技术应用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具体而言, 在办学理念和定位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高等职业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 而是一种“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核心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与此相适应, 在办学定位上, 高职院校要将自己定位成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心, 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方向发展, 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列方向发展, 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以职业群为基准, 方向因需而变, 这样既可在专业建设中减少资源配置方面不必要的浪费, 又可以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主动权, 以方向的灵活性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当前, 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密切关注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 人才需求的降低, 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萎缩;二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 人才需求的旺盛, 将促使高职院校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的产生, 尤其是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急需的大量经营、管理、物流和外贸人才。

产业人才 篇11

多管齐下展示 推介优秀创意设计

以本届义乌文交会为例,作为人才扶持计划的重点活动之一,展会上除了设立独立展区免费展示入选作品之外,还围绕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举办了一系列的配套活动,如青年设计师沙龙、青年设计师研修班、作品现场推介会等,为青年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展示、推介机会。

一位设计师非常激动地表示:“非常感谢这次扶持计划,不仅为我们这些原创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作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实现从设计作品到产品的跨越。”这也是许多参评者共同的心声。

参加这次青年创意作品评选的既有在校学生,也有广告设计、文化传媒、个人工作室、小商品研发企业从业人员、自由设计师,很多作品都具有独特创意,部分作品融合性强,且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为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为创意设计产品化、产业化带来了活力和源泉。

小圈子到大概念

希望为青年设计师带来转折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希望这次人才扶持计划能够改变一些青年设计师的命运,让更多人关注创意设计、关注文创产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意设计人才、尊重创意设计成果、保护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我相信人才扶持计划的意义就在于此。”评委之一的段妍玲在青年设计师沙龙上如是说。

她认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已经成为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就是一个培育人的过程,人才培育的过程是漫长的,如今从政府到企业到地方再到行业和相关人才,大家共同关注这个课题,是非常好的开始。

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是人才战略,而人才培养、扶持关键在三点:一是基层的学院教育人才——学习设计的大学生如何真正转变成应用型人才;二是如何对中高层人才进行顶层设计,完成真正的设计和创业,使之成为中国设计界的支柱人才;三是针对高层人才,要培养真正的大师和企业管理者。

以道驭术 以文载道

“文化当是创意的基础和核心”

“以道驭术,以文载道”说的是靠文化形成思想,用思想来驾驭技术,这个术包括设计、科技等。文化应当是创意设计的基础、核心,是真正的驱动力,所有的设计都要依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现代的设计。做设计必须传承中国的基因,传播民族文化,这也是中国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设计教育发展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以前的设计环境并不理想。现在,中国设计的春天来了,然而青年设计师的储备力量却不足,这次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补”之前落下的“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人才扶持计划激发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热爱创意设计,让他们产生自信心,让一些草根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在困难的时候可以得到帮助。

如何提高炼油产业人才素质的研究 篇12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面, 提高学生适应石油加工生产加工的岗位需求,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本校特此建立了化工仿真实训, 有《原油精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仿真系统, 可进行相关生产岗位的实习实训。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实践出发, 调研企业关于石油加工生产岗位的设置, 人才的能力, 并分析岗位于能力的需求关系, 再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情景, 制定课程标准。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是:到石油化工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查阅资料及专家探讨等形式对石油加工生产的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试产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 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初步制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 设计学习情景, 然后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高职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成对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进行分析论证, 制定课程设计单元, 编写课程设计的教学文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程考核设计等, 完成本课程的研究任务。

2 调查过程

2.1 调查对象

中国石化长庆石化公司、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等10家能源化工企业的员工和我院石化专业毕业生。

2.2 调研的方法

专家座谈、调研问卷、电话采访、网络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

2.3 调研的内容

调研的内容有主要的岗位有哪些、岗位的知识与能力是什么、岗位应该设置的课程是什么、岗位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要求是什么、石油加工课程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3 调查分析

石油加工行业的岗位从工艺装置上分:减压操作岗位、催化操作岗位、焦化操作岗位、气分装置操作岗位、渣油加氢操作岗位、加氢裂化操作岗位、加氢精制操作岗位、制氢操作岗位、重整操作岗位、聚丙烯操作岗位、硫磺生产操作岗位、CFB炉操作岗位、公用工程操作岗位和储运装置操作岗位等等。

从操作人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性质分:巡检岗位、压缩岗位、仪表维护、过程控制、分馏岗位、产物回收岗位和中控操作岗位等。

岗位的的知识与能力:仪表维护、设备操作能力、突发事故处理能力、熟练dcs控制能力等。

岗位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要求有:吃苦耐劳、过硬的专业素质、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纪律、遵守行业规则等。调研分析可以得到:

(1) 工作单位性质:到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 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 (2) 企业人才的招聘时最关注的是综合素质, 其次是专业技能。 (3)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从学校招有专业基础的学生, 其次是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和本单位的员工培训。 (4) 在调研的企业中招聘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占到了40%, 主动与学校合作参与学生的培养占到了20%。 (5) 60%的企业认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最为重要, 其次是职业技能。 (6) 80%的企业认为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基本能用上和部分用得上。 (7) 60%的企业认为现在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毕业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动手能力太差和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另外20%企业认为其次最主要问题是理论基础太差。 (8) 50%的企业认为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 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显得不足, 另外30%的企业认为学生综合素质显得不足。 (9) 在调研中30%的员工认为在学习中,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是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和增加实训环节。另外30%的人认为应该增加现场实习, 还有20%的员工认为可以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来提高技能。 (10) 员工在学习中帮助最大是实验教材和辅导教材, 其次是主教材, 可以看出来现在的教材已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了。 (11) 对于自己所喜欢的教材方面较为分散各种类型都有, 因个人而异。 (12) 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选项中, 60%的员工选择了实验教材和电视 (或录像) 教材。说明实践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3) 在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应该增强的教学内容方面, 普遍认为应该增加动手能力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14) 在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人才培养的建议方面, 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的培养, 增加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多数人所希望的。

4《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建议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的确定

结合陕西石油化工作为产业支柱, 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优化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发教学项目。

完善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3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 进一步改革, 完善、充实实训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学组织上尽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4 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从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 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 如果没有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手段上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应用动画制作, 录音剪辑等[2]。

4.6 教学组织

尽量采取仿真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 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纪律、遵守行业规则等基本职业准则与素质。

4.7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宗旨,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摘要: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是石化专业学生的重要的专业课程, 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对于本门课程的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企业调研入手, 分析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并对于本门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静, 沈国良, 赵文凯等.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等教育, 2010, (5) :17-19.

[2]马新起, 牛玉奇, 庆伟霞等.网络课件“石油炼制工程”的设计与制作[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00-101.

上一篇:基础架构下一篇:网上审批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