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情感

2024-09-26

交流情感(共12篇)

交流情感 篇1

美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 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即相互联系性。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 其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 学校教育是关键”。因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等因素, 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 真诚地关怀学生, 切实承担起教育责任。学生家长, 作为学生的第一任和终生信赖的老师, 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教师作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并在与学生的相互关怀中共同成长, 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联系。

一、“沟通”的心理学内涵

20世纪初, 随着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关于社会心理学家专著的出版, 心理学家们开始把目光从个体、个人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转向了个体、群体、人与人与群体的关系研究上。到了70年代, 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的“霍桑效应”的发现, 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沟通在社会生活的存在及沟通的意义所在。

在心理学中, 沟通被定义为“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尔对沟通曾做过细致的分析, 他指出, 沟通过程有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根据沟通的七要素关系,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即信息源把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 借助沟通背景, 通过“信息通道”, 克服沟通障碍, 传送给信息接收者———学生, 双方都在不断调整的同时也都不断把信息回馈给对方, 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 获得情感分享, 进而维持心理平衡, 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人际沟通的过程。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采用何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就显得很重要。

二、关于“人际关系三维论”的沟通理论

在众多的沟通理论中, 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论”是普遍认可的。他提出,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它具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在遵循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等原则基础上, 随着自我暴露的不断增加, 及信任度和接纳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加深的。它着重强调, 在人际沟通中, 人有三种最基本的需要, 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他提出, 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 而后是控制, 最后是情感, 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解体的过程顺序相反, 先是情感不和, 既而失去控制, 最后难于包容, 导致群体解体。教学活动属于人际沟通的一种, 有其特殊性。首先沟通双方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 不可以调换。其次, 教师是整个沟通过程中相对的信息源, 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占据沟通的主导地位, 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沟通方式直接决定教学沟通的进展。

三、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 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 于不同的阶层家长沟通也应该用不同的方式。的确, 和家长沟通不是很容易, 教师如何与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的家长做好沟通, 这直接涉及到教育教学效果, 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一) 正确评价学生是有效沟通的基本保障

学生经常会犯成绩下降、上学迟到或与同学产生摩擦等错误。但是每位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 他们都是家长的希望和寄托。教师与家长接触, 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 切不可一见面就告状, 家长面对老师时已经很紧张了, 深怕孩子表现不好。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讲究方式, 在共同语言上多交流, 更要注意语言技巧。如果学生多次犯错, 在你的教育下还不改, 这就需要和家长商量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先和家长拉拉家常, 谈谈学生在学校表现好的一面, 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绩, 再逐步提出孩子的缺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强调没有学生是完美的, 有缺点是正常的, 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并帮助他改正。这样使家长听后, 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 感到教师是真正为了孩子好, 其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是一致的, 从而做到心理相容, 共同教育学生。

(二) 尊重家长是有效沟通的有力保证

教师一见面就告状, 埋怨数落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 导致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把自己撇的干干净净, 毫无责任, 家长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与教师对着干。家长与学校教育一旦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是极不利于孩子的教育的。事实上, 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其两者之间能互相获得大量的信息, 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由于家长的期待和信任, 教师能获得职业幸福感;家长因为老师的关心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信赖感, 这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三) 沟通方式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有很多, 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可以用电话、家访、家校通、邮件、家校联系册、家长会、请家长到校等多种不同形式, 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例如:有些孩子比较顽皮, 屡教不改, 家长渐渐失去信心, 进而放任不管, 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 鼓励他们对孩子有信心。

总之, 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 真诚地关怀学生, 切实承担起教育责任, 以人格影响人格, 以智慧启迪智慧。

交流情感 篇2

关 键 词: 情感 交流 爱数学

内容摘要: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要用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从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出发,合理运用名人引导、赏识引导等方式,让孩子在爱的感召下,调动情感体验,真正爱上数学。

正 文:

有人曾作过调查,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哪位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要用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努力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一、理解学生,感受爱的涌动

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阂。

例如,对待班级中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能急于将他们与班中的优秀学生比较,怎么别人都学会了,你还没有学会,而要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去检讨一下,在解题方法上他可能遇上了什么困难,有没有简单易懂的方法来使他掌握。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方式来缓解学生怕学习的紧张情绪。如果是学生因为懒惰、不愿意学习而造成的,要予以及时的批评指正。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也是民主的表现。教师有错误,及时承认,及时改正,就能获得学生的谅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二、尊重学生,感受爱的暖流

教师尊重学生要象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等同的。在教学过程中,让“教”为“学”服务,不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后进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后进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在教学数学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采用什么方法解答,鼓励一题多解,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在作业批改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分析,如果是因为计算中出现的失误,就在这个出错的地方圈出来,学生订正时可以很快找到错误的原因,订正好后仍给他打上“√”,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在出错时减少一些负担,印象也比较深刻。对做得正确又字迹工整的同学在等第“优”的右上角加上一颗“☆”,对于进步较快的同学也适时加上一颗“☆”,使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更高了。

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

三、相信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他们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下发现新知识,学习新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在这一教学中,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组织学生小组、全班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践、讨论,分别在全班交流,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动手实践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同时,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棱、面、顶点的理解。

四、名人引导

在学习中经常联系教学内容实际,介绍一些伟人或名人的故事,让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激励他们学习。如,在教学圆周率这一知识时,我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指出这个表示3倍多一些的数还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你们知道在古代我国哪一位数学家对圆周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班级墙壁上布置的祖冲之画像,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祖冲之(429-500) 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博学多才,尤其对天文、数学有相当高的造诣。他通过艰苦的努力,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和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祖冲之在1500多年前就能有如此令世界震惊的成就,我们处于当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只要我们肯努力,一定也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五、赏识引导

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当一个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喜欢和欣赏的行为上,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发生了。在我们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当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赞赏要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最终期末考试和开学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会使学生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会缺乏耐心和意志力。

赞赏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语言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时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赞扬,比用语言赞扬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如当某同学正确回答一个问题时,你的一个微笑和手势都会给他精神上的巨大鼓励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赏识也要有分寸,绝不能过分,如果学生完成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就受到赞赏,会使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的全部能力,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说“了不起”、“好极了”,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了。

同时教师平时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讲,效果反而比严肃的说教要好,这样做,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122-02

一、阅读的意义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说是“筛选信息”“获取文意”固然不错,但若把阅读看作是人的精神必需,这种理解就失之于简单了。再者,语文教材占绝大部分的是文学作品,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之丰厚乃为其他形式的文字材料所不及。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我更愿意把阅读看成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阅读者才能体会到阅读过程所产生的淋漓酣畅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感。

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拿到分数,但帮助他们打开思想之门、智慧之窗却显得那样力不从心。当屈原的寂寞哀怨、李白的孤高自傲、杜甫的忧患深沉、鲁迅的伟大深刻不再成为语文课上的一道迷人的风景,是否是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及其检测行为的一种嘲讽呢?重新审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我觉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应当在遵循阅读的意义这一原则之下去组织我们的阅读教学,至于技术性的操作还在其次,因为,思想的甲乏和情感的淡薄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憾。

二、重视原初

这里所说的“原初”,是指学生阅读作品熟悉内容后,随之而生的对作品整体的原始感悟。善于及时地捕捉这种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凝神屏气,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思想随作品跌宕起伏,读后有一种快意如闪电欲喷,使阅读真正变成一种享乐。

传统的阅读教学较多地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于是,让学生各抒己见成为阅读教学可有可无的一个附加环节,于是,只讲“原意”或先讲“原意”再来“联想”成为教学的传统模式。这样,常是学生联想尚未引发,思路早已扼杀于“定论”之中,纵使后来教师千呼万唤,也是琵琶半遮面;再加上现教材中“预习提示”“自读提示”一类的导读信息,无疑为学生走“理解的后门”提供了方便。这样一来,学生的回答可能十分“标准”,但毫无疑问,我们同时也因欠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而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根据“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拿掉这样“提示”,我认为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一种福音。

从接受理论看,一切作品都具有“朦胧性”,唯有如此,才有读者无限多样地将作品具体化为“第二文本”的自由境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与文本和教师(读者)的甲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存在这样的疑虑:学生的理解与作品的原意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不把哈姆雷特理解成为一条狗就行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误差,相反,正确看待这种误差,对改变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至关重要。何况,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听听处于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学生(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否则,千人一面,千口一声,何来碰撞与交流呢?比如在《荷塘月色》-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有“思乡说”“生活受挫说”“时代背景说”“放假无聊说”。应该说,这些不同看法的背后正体现着学生思想境界、认识水甲和情感强度的不同。正由于存在这些不同,语文阅读教学才有可能在这样的碰撞、交流中走近作者,超越自己。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捕捉对作品毫无目的地肢解一通;学生理解作品,也才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能把作品还原为“有机的整体”。

三、寻求交点

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隋感交流的意义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般的阅读可以达到。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非让他们信口胡言。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如对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分析,如果围绕“春天”“江水”“鸭”等意象的选择组合,以说明作者对春天来临的礼赞,那是中肯的,但若是在“为何用‘鸭而不用‘鹅”上推敲,甚至得出鸭的灵敏度比鹅高的结论,无疑是荒唐可笑的。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的原初感受都比较粗略、浅薄,看法之间有的也相互游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对作品的艺术法则、结构方式、情感因素的分析当中,去粗存精,由表及里,进入更深入的理解层次。

必须指出的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并不一定以作品的“原意”为旨归(其实,所谓的“原意”有时是我们附加而成的定论),比如对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理解,或人生落魄,或怀才不遇,或年华迟暮,或世运衰微,只要言之有据,各自成理,并不一定苛求何种才是杜甫的原意。所以“精”“里”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必须考虑到时空的变换、阅历的差异、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对理解的制约。否则,只是言者谆谆,听者邈邈,就像《红楼梦》的世事沧桑、人生悲剧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而言,他能理解多少?其实,也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制约,我们才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样说,或许有人会质疑道: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看法,语文教师是不是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放任自流?当然不是。从大的方面讲,学生虽然存在个体的差异,但他们毕竟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都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理解自然会限定在这大的语言环境之中,没有一个中国学生会把“床前明月光”解读成李白住了破房子;从小的方面讲,学生的理解又受制于作品的上下文,他们的理解带有相似的指向性,从这方面看,在学生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怎么进一步引导他们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甲和思想见解,就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消极的处理,一味地迁就,否则,说“阅读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什么“建立自己的思想”了。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激发学生发表不同理解的热情,更要有中肯评价不同理解的才识,因势利导,拓宽挖深,求同存异,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动态中求得甲衡、一致。就此而言,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又相当重要,因为从阅读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同属阅读主体,教师通常是第一主体,学生是第二主体;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沟通者。你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那么关键一点,首先你得自己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一番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实现的前提又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和充沛的人文精神。

追溯文本情感,实现有效交流 篇4

1. 追溯文本中的“直露”之情,以情育情,实现“移情式”交流

直露之情指文章中直接显露的深挚、热烈的感情,学生能较容易地从字里行间认识这种情感,但较难切实地接受这种情感,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再现情境,重视指导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把文中真情实感移入自己的内心,引起情感的共鸣。

抓抒情句引路,梳理情感。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从四件事表现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作者深挚感情的显露,可引导学生在熟读每件事后指导朗读这句话,不同事件蕴含相同情感,层层深入,便可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抓人物语言体验,再现形象。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虽然陈赓与小红军的对话不多,但句句蕴藏着真情实感,读后不由让人对小红军产生敬佩之情。教学时可这样引导:(1)陈赓几次要小红军骑马,小红军以什么样的理由来推脱?(2)陈赓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3)把描写小红军前后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4)录像播放,再现小红军过草地的情境。小红军是我们的同龄人,把自己与小红军比一比,你最想对小红军说什么?这样,我们把课文内容前后联系起来,把课文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便有效地构成了学生与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交流。

2. 追溯文本中“内隐”之情,以知育情,实现探究式交流

藏而不露,蕴蓄深意,“内隐”之情我们更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文意,在认知课文叙述、描写所内隐的深意中激起情感的体验。

于结尾处深究。课文中的结尾往往是文章情感的蕴蓄点,深究文章的结尾处是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获得反复的感知与共鸣的有效方法。例如《登山》一课,课文结尾处抒发了列宁坚定的意志,同时也给予我们启示:要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要做意志坚强的人。教学时,我们可紧抓结尾处进行深究:列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他说这句话。这时,学生在脑中会再现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

于言外处深究。有些文章的情感不直接表露于字面,实意真情含而不露,而是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表露感情,这就需让学生从课文入手,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深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学生初读课文时也许不会在意,认为只是小女孩的美好愿望。我们可引导学生深究:(1)小女孩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2)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有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学生便会联想到小女孩的生活处境,联想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讽刺,联想到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原因,文章所要表达情感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共鸣。

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篇5

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孔令然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有学生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构筑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篇6

情感交融,让师生关系和谐

教育专家斯库曼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者的自我形象、学习动机、精神面貌等方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不纯粹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师生关系有效制约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效果。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博大的情怀,有一颗宽容、仁爱之心,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教师应多接近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多与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经常不断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认知基础,向学生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分层次性的问题。而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使回答的问题很简单,教师都应该用“Very good!”“Wonderful!”等给予肯定、赞赏、鼓励;即使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教师也应该面带微笑地说“Never mind. Think it over, please.”这样的处理,可以避免学生出现因焦虑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的抑制作用。对待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教师更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应该帮助这些学生一起查找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帮助学生分析对策,鼓励学生重振雄风。

只有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学生才会主动接近教师,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如此,知识便会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悄然走进学生的脑海中,凭借情感的力量构筑起师生间情感交融的桥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效地传授英语知识。

以教师的深厚底蕴为依托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信息量大,素材新颖,况且信息社会知识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被拓宽,学生获取的知识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这就给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教师除了要能吃透教材,在较高层次上审视教材外,还应多渠道、多途径地钻研业务,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谱写精彩、动人的乐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求知欲望,并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发挥出惊人的情感力量,点燃起学生好奇、探索的情感火种。

为此,要倡导教师精通天文地理,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通;要倡导教师才华出众,满腹经纶;要倡导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多用幽默的语言。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教师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调控

将思想和知识消融在情感里,将情感同样消融在思想和知识里,才是教学艺术的精华所在。教师培养的对象是感情丰富、生龙活虎的广大青少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产生师生情感的强烈共鸣。当然,教师是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个性与脾气,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

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在这些现实生活中,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不良的情趣。每当此时,教师就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调控,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感在言行上的流露。教师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能够随机应变,冷静处理;切忌因个别学生的违纪或顶撞而失去理智,造成情绪失控,以致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新课程呼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情感,经常性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情境,教师要注重情感投资,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教师应努力开发英语课程资源,丰富学生情感内容,让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变得更丰富、更生动,变得更敏感、更激情、更富有朝气。

教师还应注重在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发展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科间的整合与统整是现代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通过科学而艺术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更能充分表达学生的情感。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将爱通向学生的心灵,能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在不断地情感交流中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交流——构建和谐英语课堂 篇7

一、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相关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双边活动。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要素。

1.教材中蕴涵情感因素

英语学科的课程内容取材广泛, 形式多样, 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 多数内容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隐性情感。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 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 一个带有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奋的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 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3.情感沟通是教与学的纽带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 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 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 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 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 要以情达理, 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 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应处处以学生为本, 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二、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实施

当前, 在新课改理念下, 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 新课改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次, 情感不是课程的附属物, 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再者, 情感教学不仅体现于课程教学内容, 而且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师生间的人际情感。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感情。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也会流露在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并被教师所感知, 彼此间的情绪交融, 相互影响, 相互交流。温馨的师生关系正是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共鸣中建立起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教师的积极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 如果教师老是板着面孔, 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 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 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学中, 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 以情感人, 丝丝入扣, 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

1.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 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创建了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 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 使学生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

2.开发情感资源,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

(1)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功能, 巧妙地组织教学,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以往的英语教学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都过多地关注英语学科的“知识性”, 而忽略对学生进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情感变化更是少有问津。《新课标》提出, 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要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基础上, 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 我注意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 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过程中, 充分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力求将英语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A Birthday Party 一课时, 为了导入新课, 我问:Whose birthday is in this month? 这时就有几个同学举手了;接着我又接着问:Is there anyone's birthday today? 这时有个男生自豪地回答说:I am (当然事先我是查过学生档案) ;我手里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对他说:“Happy birthday to you! This is a small gift for you.”学生很激动地接过礼物说:“ Thank you!”接着我对全体同学说:“Ok now, what can we do for him?”同学们开始积极地提建议了:“We can have a party for him. We would buy a big birthday cake for him.”又有同学建议“All of us sing ‘Happy birthday’ song together.”于是师生合唱生日快乐歌;学生情绪高涨, 我也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Now we will know a girl Marry. Today is also her birthday. Let's listen to a tape, try to find out what is happening at her birthday party.”

我相信那个过生日的学生一定会一辈子记住这特别的日子。

(2) 以马斯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 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多向的交流, 提倡合作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和交互教学。教师应利用情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学习质量, 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强化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乐学”。

例如:在教学中讲到be going to的句型时, 我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的句式让学生们自由交谈,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们一边纷纷表达自己的理想, 一边倾听别人的发言。通过创设诸如此类的情境让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到“我爱学”。

(3)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是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依托教材蕴涵的情感, 设计课堂上的表现方式, 使要学的内容具有新颖性、探究性、趣味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操作性。对于那些无感情色彩的内容要设法赋予感情色彩, 使平淡、枯燥的内容生活化、情趣化,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来激发其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中可组织学生以pair work, team work, group work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们进行交流, 资源共享, 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 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克服害羞和急躁的心理。初学者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又因出错而不敢尝试。这时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 一声由衷的赞许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 并将老师的真切希望和热情鼓励转化为自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鼓励他们。当学生遇到困难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含有思想教育内容的文章进行情感教育。如以Zheng He、Edison等人的非凡经历, 教育学生勇于探险和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还可选用含有情感态度的谚语、名言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a.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b.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c. W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哲人詹姆士说:“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愉快、和谐的情感交流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肯定评价, 也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 是师生间最高的褒奖。研究者们指出:“课堂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释放和交流情感的地方, 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恰当地形成社交能力与情感的关键因素。”和睦的、支持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学生鉴别、调控、应用自己的情感, 形成健康人格的演练场。在英语教学中, 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 重视情感教育, 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实施《新课标》, 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摘要:人际关系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在教学活动中, 实施情感教学、需要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开发情感资源,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言学习,情感交流,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学校管理要注重情感交流 篇8

一、学校领导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学校领导一般是指校长和副校长, 但有些学校还包括党支部书记和学校的?事会成员。很多学校领导之间的情况较为复杂,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校长仅凭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 必需依靠其他成员的智慧, 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如何让大家都团结在你的周围, 与你同一条心?处理好这一问题是校长工作的关键。有些校长只注重进行职责分工和简单的权力分配, 但往往最后的效果都不理想, 甚至出现了派别, 严重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甚至给学校留下后患。我认为学校的一把手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互相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至关重要, 因为情感的交流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润滑剂, 它是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的精神支柱。但如何进行交流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 志同道合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感情交流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 就不可能达到感情交流。其次,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相互信任, 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相互信任就可以使双方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而相互猜疑则使彼此钩心斗角、离心离德, 从而影响工作效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工作在一起, 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有时会出现误会或不和谐,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 如果言辞过激, 不注意方式方法, 就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从而造成隔阂。因此,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校长, 要善于和成员进行情感交流, 各成员之间也应注意沟通交流, 消除误解, 排除情感交流中的障碍, 最终达成一致。为了能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核心和充满活力、富有战斗力的集体,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班子成员整体效能, 带领广大教职工把学校办好。

二、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增强有效配合

中层干部是校长的得力助手, 发挥着智囊作用, 中层干部若要能领会校长的办学理念, 能理解校长的办学思想, 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贯彻落实学校的发展规划, 那么学校工作将能顺利开展。同时, 中层干部若能通过发挥其专业特长, 在各自的职能部门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让教师感觉到你是专业的“权威”, 那么教师将会听其言, 跟其行。因此, 中层干部是学校正常运转的纽带, 在学校工作运转过程中, 能发挥调节与平衡的作用。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开展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环节, 这个点断了, 或者不顺畅, 整个工作链也会不牢固, 甚至会断裂。中层干部处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 一间学校的主要工作是中层干部在实施和开展, 中层干部一方面要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 又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同时还要让最终的工作执行者——教师接受并执行。所以, 如果校长与中层干部之间不能有效配合、不能相互支持, 甚至缺乏应有的信任, 在工作过程中不能相互理解, 甚至相互指责, 必然会导致内耗, 就会影响教师对工作的落实。因此, 校长与中层干部间的情感交流在整个学校工作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 要做到这一点, 学校领导要与中层干部加强合作, 经常互通情况, 经常研究工作对策, 经常互相鼓励, 要多关心中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 适当为其分担工作任务, 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一般不应由中层干部去完成, 以免加重其压力;要注重树立中层干部在师生中的威信, 让其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 发现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认真分析和总结, 切忌横加指责, 推卸责任;要多听中层干部的声音, 因为他们更加接近群众, 更明白师生的愿望, 不能一味否定中层干部的意见, 让中层干部感到自己的位置在学校中的重要性, 使其更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否则会使其怀疑自己的能力, 或者觉得自己好的设想和理念不能得到学校领导认可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赋予中层干部与岗位相称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要给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方方面面的情感交流能促进行政队伍的团结, 在工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配合, 使行政队伍更有战斗力。

三、学校管理者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促进团队更好地协作

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执行的最终对象主要是教职工和学生。而管理过程实际上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心理交流”的过程, 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管理, 才会引起被管理者感情上的共鸣。学校行政对师生怀有真诚的感情, 师生就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管理。因此在实施管理时, 学校管理者要把着力点放在与师生感情的融洽上, 对教师要信任, 扬师之长, 安排适合他们发展的工作, 使其有用武之地, 有成就感;容师之短, 谅解教师的一时失误, 既往不咎, 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扶持;用师不疑, 鼓励教师大胆工作, 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学校推行改革或实行某项制度时, 要“无情改革, 有情操作”, 注意教师情感的变化, 倾听、交流、疏导和关心, 保证改革顺利推行;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要采取多种形式, 要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要重视抓好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让教师不断进步;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和各种节日, 组织师生参加各种文化艺术、课外活动, 不断培养集体内部的感情。只有让教职工感受到学校这一大集体的温暖,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的关爱, 学校才会有和谐协作的氛围, 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情感交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作用很大, 因此, 学校必须积极创造良好的氛围, 努力拓宽沟通与管理对象的情感渠道, 彼此信任, 互相了解, 愉快协作, 学校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中平.校长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中国教育报, 2004 (6) .

音乐课堂中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 篇9

情感是推动人的行为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如果缺少情感, 就会使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减弱, 自控力降低, 不能正确地评价行为及后果。所以, 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列宁说:“热情能抓住一个人, 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情感具有感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 使他产生同样的情感;而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 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情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学生愉快的肯定的学习体验,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师生情感互动所创设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也能增强学生信心, 使其保持积极而平稳的心态, 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 学生积极的参与, 也能助长教师的教学, 使其保持高涨的情绪和敏捷的思维, 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中, 促进师生情感互动的有效途径有:

一、美化自己的言行举止, 传递有效的情感信息

情感互动应存在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 教师的每一个眼神, 每一个微笑, 每一句话语都在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 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有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 注意力分散, 精力不集中等厌学现象, 教师不应该粗暴地批评学生, 而应从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入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音乐课堂是以展现美感来引发情感共鸣的, 只有在良好的心态和情感的支配下, 才能展现其魅力。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在课堂上教师无故发火, 语言尖刻, 会导致学生精神紧张, 甚至产生抵触排斥情绪,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相反, 教师适时的幽默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音乐课上, 同学们正在演唱《阳关三叠》, 突然, “嗖”的一声, 一只纸折的小飞机落在了钢琴上, 我猜一定又是那个调皮王“唯恐课堂不乱”了。于是, 我沉住气, 没有训斥他, 只是微笑着说:“古人用琴歌来送别友人, 我们的发射者想必是被这首歌曲感动了, 只不过他用现代化的工具来送别友人吧!”平时, 那个调皮王挨批评惯了, 所以挨批评时他总是满不在乎, 无所谓。这次, 我这么一说, 他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 接下来, 也不由自主地唱起来, 而原本有些沉闷的课堂因这一笑轻松起来。可见,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愉快地自主学习。

二、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 作为生命个体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 生命的激情就是在受到尊重的过程中得到释放的。课堂上, 学生能否得到尊重, 决定着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何尊重学生, 最重要的就是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对待, 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 教师往往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未能放下自己的“尊严”, 对于一些有独立见解的学生, 并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话, 或者表面上是在积极引导学生, 但实际上是一问一答的牵引教学, 目的是将学生牵引到自己教学预设的答案中, 这种引导决非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这种问答, 也只是形式上的所谓言语“对话”, 有其形无其实, 是一种变形的教师独白演出, 学生仅仅充当了课堂教学中的“观众”甚至“道具”角色, 离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话相去甚远。

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化为倾听。在欣赏舞剧音乐《春之祭》时, 刚听了一半, 突然听到一位同学在下面叫到:“老师, 关了吧, 我受不了了!”我问:“为什么?”“这段音乐听着让人觉着难受。”我请他讲讲是怎样的难受感觉, 他想了想说:“这段音乐的节奏乱七八糟的, 旋律也听不懂, 只感觉阴森森的, 像在漆黑的夜晚, 让人感到很恐怖。”我说:“这种感觉是很正确的。”我给大家介绍了乐曲的背景, 接着, 我提示同学在听后半段音乐时, 从音乐的节奏、和声、速度、力度、旋律、主题等方面着手, 听完后让学生自己谈对音乐的理解。第二遍欣赏完后, 大部分同学都能讲出自己对该段音乐的理解, 与我原先预设的答案基本吻合, 这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在提问的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欣赏, 使提问过程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 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激情, 激发学习的信心。

三、创建师生互动的氛围, 促进情感的有效交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通过音乐合作学习, 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通过合作学习, 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教学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互动, 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主体的体现, 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真心交流, 彼此沟通, 分享快乐。

在教学竖笛《茉莉花》时, 我发现个别班级学生由于个体或兴趣差异, 有的学生接受慢, 学习时无精打采;而有的学生接受快, 总是急于表现。于是, 我因势利导, 临时改变教学方案, 将按部就班的简单练习, 变成由学生自由选择, 和老师合作互动接龙吹奏, 简化乐谱创编二声部合奏, 同桌合作接龙吹奏, 老师钢琴伴奏等互动的形式完成乐曲演奏。当同学们听到自己合作创编完成的作品时, 个个很兴奋, 原先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兴趣盎然地练习起来, 不知不觉中难点也解决了。

音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除了师生间可以进行多角度的互动, 还可以通过生生合作的形式, 将学习过程置于多项交流中。在平时的合唱课上, 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相互聆听。因为合唱是群体表现活动, 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在表现过程中必须学会聆听同伴的演唱, 应该知道任何过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会影响集体表现的和谐性。另一方面, 我要求学生学会相互烘托。在合唱中, 每一位学生可能属于某一声部, 有时自己所参与的声部会处于主要表现地位, 有时会处于伴奏地位, 这种有主有次的合作表现,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现了现代教育中“学会共处, 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理念, 这不仅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需要, 更是改革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可以创造一个开放、活跃、和谐的课堂环境, 从而实现师生全面互动的最优化教学教程。但是, 也要注意在情感互动中, 避免过于追求情感的一致性, 而忽视了个体的情感差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过程, 在面对同一事物时, 人与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尤其是对音乐的理解, 差异是一定存在的, 教师要避免过于追求教学的高潮, 急于实现情感的共振, 缺乏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和唤醒学生的认知, 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交流情感 篇10

一、情感交流的作用

(一) 情感交流有助于提升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 领导者的行政权威固然不可或缺, 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领导要敢于放下架子, 克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的弊病, 以平视的目光, 平和的态度, 真诚待人, 关心人、体贴人。要经常与教师谈心, 彼此交流思想感情, 广泛征求并虚心听取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使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信赖,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块使, 增强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保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 情感交流有助于减少磨擦, 清除分歧

在日常工作中, 领导会与教师发生误会、分歧, 甚至产生磨擦, 这是正常的, 也是难免的。只要领导者以宽容之心及时地真诚地主动地找教师沟通、交流, 耐心说服, 讲清道理, 消除误会, 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同时, 领导者的宽容大度, 能使教师扫除心理障碍, 更加轻松地、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 情感交流有助于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人的情感世界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喜怒哀乐, 七情皆具, 时有发生。而某些不良情绪的产生,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作。学校领导要细心观察教师的情绪反应, 及时为他们疏导情绪, 化解矛盾, 解除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这些, 都要通过情感的交流, 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因素, 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投入工作, 从而创造突出的业绩。

总之, 情感交流是学校领导实施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 是我们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润滑剂, 是加速和谐校园建设的助推器。它能让领导与教师之间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会产生和谐共振。历史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 人类和谐则幸福安乐, 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同理, 校园和谐则教育兴旺。所以, 在学校管理中, 学校领导要充分运用情感交流方式, 实现校园的和谐共生。

二、实施情感交流之我见

(一) 真心关注每一位教师,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教师, 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 学校各项工作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作为学校领导, 真心关注每一位教师, 显得尤为重要。领导要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嘴勤, 经常在校园里转一转, 去教师办公室坐一坐, 观察教师的情绪变化, 询问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对教师工作中碰到的麻烦, 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家庭中出现的矛盾等, 做到心中有数, 并及时帮助解决。当他们取得成功时, 要给予鼓励, 并分享他们的快乐, 近些年来, 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在重要节假日, 给每位教师发条短信, 送去亲切的向候;在教师生日时, 送上一束鲜花, 并带去温馨的祝福。真正做到与教师共分忧愁, 同享快乐, 让教师们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充分感受到领导的关怀, 集体的温暖。

(二) 用微笑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

微笑, 是人类健康情感的自然流露, 是人与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有效的捷径。微笑具有发散性和传染性, 就像一面哈哈镜, 你笑他也会笑。人们在笑声中生活、工作, 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 总比板着脸孔要快乐, 更有效。微笑, 能使暴怒者安宁下来, 让沮丧者快乐起来, 让失意者振作起来。让快乐者更加快乐, 让幸福者更加幸福。面带笑容, 能使人变得更加漂亮迷人, 平添几分可爱。作为领导, 要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机--微笑, 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 或报以会心的微笑, 或报以赞许与期待的微笑, 或报以宽容与理解的微笑。这样, 就会在领导与教师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让领导从教师眼里走进教师心里, 这时候, 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已经形成了。

(三) 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话语权”作用

教师的话语权包括对学校管理的话语权和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话语权。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有时候有话不敢说, 有时不愿说。学校领导要主动开拓与教师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 搭建交流平台, 学校领导可以通过给教师写寄语的方法, 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主张, 对某项具体工作的设想, 也可以给教师提点建议, 让教师感到领导的真诚与期望。教师也可以给领导写寄语, 表达自己对学校工作的看法或建议, 可表扬, 也可批评。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寄语要充分重视, 给予回应。当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时, 他的精神层面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一种职业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四) 用博大的胸怀包容教师

批改,师生情感交流的沃土 篇11

【关键词】数学作业;批;改;评;及时;分级;多样

已任教二十余年的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也一直在摸索试探,创设自我感觉较为合适的数学作业批改方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数学作业批改模式,下面和大家分享。

一、改“办公室”为“教室”

在办公室,我经常看见同事们埋头苦干,批改作业。但是,我不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作业,都喜欢在教室里批改,共原因有以下三点:①可缩短作业反馈评价的时间;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学生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具体做法如下:①对于家庭作业,一般是利用第二天的晨会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把做好的作业翻开,放在桌子角上,自行早读,教师巡回批改。②对于课堂作业,则在课内最后10至15分钟,让学生做作业,早做完的早批改。批改完后交与组长检查、收齐。实践证明,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改“×”为“____”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一般来说,错了的打“×”,对的打“√”。我觉得那个红色的“×”,是学生永远都无法订正的“错”。学生每天做作业,面对以前那个“错”,会挫伤积极性。对于做错的题,我采取的是“____”这个符合或干脆不批改,而用口头提示、及时指出的方式。明确具体的指出错误,学生再订正。订正时,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我批改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树立信心,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生活每天对他都是新的!

三、笔批+语评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一般一边笔批,一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语评。例如:对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我会边说边在本子上写:“方法太好了!” “你真快!”;对中等生,我会一边给予鼓励说:“如果你速度再加快一点,字写得更小点,就太棒了!”一边写上:字小点,书写干净些更好。对潜能生,我会一边摸摸他的头,一边激励说: “不错,有进步!”“把这道题更正了,就是大进步。”“教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这些面对面的亲切的语言,亲切的爱抚,可以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本子上的留言,也能让学生准确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

四、同桌+小组

所有作业我一定会换着花样的全批全改。对个别性重复性错误作业,我会采用面批面改并针对性个别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则会当堂及时讲解。另外结合:①学生同桌交叉批改,在“改”中“学”。在完成授课内容后,我会将事先制作好的巩固课堂内容的练习题放在屏幕上,让学生当堂完成。然后提供答案,让学生同桌交换批改。学生在交换批改中,既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自己也犯类似的错误,又能借鉴别人好的解题方法,共同提高。②学生小组内轮流批改,在“改”中“教”。我把全体学生按每6人分成7个小组,并指定每组中一名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组织好小组间轮流批改作业。我在小组轮流批改作业过程中,会抽改每组的部分作业,具体了解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的情况。每组作业批改完后,小组成员要进行讨论。然后我从学生讨论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讨论中,既培养了表达能力,又便于作业的交流和知识的回顾。

当然,再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也要注意以下细节:

(1)及时批改。如果教师能及时评改学生的作业,那不仅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及时肯定,而且会对学生的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每次作业,我都会及时评改学生作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我对工作积极负责的精神。在这样的工作作风下,也会使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不拖欠作业。

(2)分级评价。好的作业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作业评分中,会用指定规范的等级符号表示,为“优”“良”“及格”“不合格”。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我会有针对性的批注,用上“优+”等,再写上激励性的批语,如“解法巧妙”。批改作业中,我会多肯定、鼓励、赞扬学生作业的成功、进步,当然也会恰如其分地指出作业中的错误缺陷,并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己改正。

刍议高师院校师生的情感交流 篇12

2014年9月17日, 92岁的吴良镛院士在拐杖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充满感情地演讲, 但放眼台下, 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 趴在桌上睡去。在我们高师院校学生在上公共基础课或者公共选修课 (大课) 时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依然是个盲点。新课标提出,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可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我认为有以下4点:

一、教师的平等价值理念欠缺

新课改呼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而现实却是多半大学教师以社会人自居, 推行自己的知识霸权主义, 忽视学生的态度体验, 把自己的态度体验强加给学生, 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原有的独立性与作为课堂主人该有的自主性。

二、师生双方都扮演着工具性角色, 缺乏情感交流

在任何时候, “教书育人”始终都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教书”强调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育人”强调教师在“情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而现实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却仅仅停留在前者, 以学生的知识、智力发展为本位,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这种交往方式是对学生的心灵诉诸武力的不正常的交往,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不高

这里职业道德尤指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现今大学高效课堂的模式只是从“照本宣科”到“宣读PPT”的走秀, 有些教师甚至课前不知道PPT的内容是什么, 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是一种“倒逼”——师范院校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这种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机会在交流中自我否定、自悟, 都无法自我成长。

四、师生在情感交往中付出的比例失调致使情感关系扭曲

教育上有一条规律, 即“心理同构律”, 就是教育者寄希望于被教育者的每一种素质和能力, 教育者都应先于受教育者具备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期望学生能有及时的情感反馈, 可教师在教堂中却没有把情感要素渗透在教学的环节之中, 这种不成比例的情感付出是违反人际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的。[4]

积极的师生交流对于学生的愉快学习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因此, 构建健康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时代对高师院校提出的要求, 对此,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要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念:关心、爱护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人说:"教师是阳光, 学生是花草树木, 花草树木需要阳光的时时浇灌。”[6]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要能通过言语读懂学生的内心”。大学生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 但其心理尚未成熟, 有时思考问题不太深入, 教师应尊重其情感体验, 对其表现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教师的价值理念直接影响到我们高师生的价值理念, 关心、爱护与尊重每一位高师生就是关心、爱护与尊重未来的每一位中小学生。

2.积极创设多种活动, 弱化师生间的工具性交往,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情感多发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因此, 教师须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 在活动中弱化师生之间的工具性交往, 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法则, 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爱。教师应通过情感连线的方式, 从大学生身边的朋友、亲人、老师入手, 通过侧面打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尤其是对一些非正式群体的了解, 把他们从“同类世界”中解放出来,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你的成长若于今日而止, 你的教学生涯也将于明日而止。”这句话告诉我们, 教师需要不断地成长, 专业知识、道德修养都需要不断提升, 从心底重视自己的工作, 爱它、呵护它、发展它。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以学论教, 教学相长”,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上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地否定、自悟,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

4.平衡师生情感付出的比例, 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韦耀阳在《师生关系发展的三重境界》中把师生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境界, 作者追求的境界三提出:教师是助人自助的“咨询师”, 学生是有求知欲望的“求助者”。这一境界充分看到了“人”, 是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此外, 教师需要重视情感的迁移功能, 实现学生的“爱屋及乌”, 岂不一举两得。

一直以来, 高师院校师生的情感交流都不够, 尤其在这个教育蝶变的时代, 高效课堂的推行更是把这一问题推在一个愈发凸显的位置。高效, 不仅仅要求课堂效率的提高, 它更在意的是学生与教师的融洽相处。在师生交流的这条道路上, 高效课堂理应走的慢一些, 慢慢地培养, 不着急, 不激进。师生情感交流, 一个看似被人遗忘的问题, 在当今这个凸显“人”的时代又被尴尬地提出, 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我们高师院校的师生, 而是被称为“人类”的我们。

摘要:情感交流对于促进高师院校师生之间健康关系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新课标的要求、高效课堂的推行要求突出学生“人”的地位, 情感交流作为培养人的一部分, 在培养健康和谐的情感关系、为将来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充满感情的教师方面表现出日益突出的地位。

关键词:高师院校,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钱建丽.谈情感交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数外学习, 2012 (06) .

[2]贾霁霞.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2) .

[3]陈姮.师生情感交流的道德因素与审美因素[J].学术交流, 1998 (03) .

[4]刘世清、姚本先.刍议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关系[J].教师园地, 2003 (08) .

[5]朱红、文东茅、许锐.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02) .

上一篇:减振施工下一篇:心血管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