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疗法(精选5篇)
基础疗法 篇1
摘要:命门、丹田、脐通过带脉联系起来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一系统中命门是五脏整合的中枢, 丹田为元气贮藏之所, 脐为真气往来之门, 带脉为上下交通之枢纽。这个系统具有人体最重要的生命信息, 其本质是元气生发之处, 五脏六腑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十二经脉之根。它可总督人体诸经百脉, 内连五脏六腑, 外达四肢百骸, 为神气通行之门户, 是气机升降出入之重要枢纽。振腹疗法正是从这一系统入手, 偕一点而通调全身, 培元气、调运化、畅气机, 促进人体的自我痊愈机制的启动, 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命门,丹田,脐,振腹疗法
振腹疗法有三十余年的临床运用及推广, 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近年来, 为了更好地发展振腹疗法, 从根本上增强振腹疗法的学术影响力,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技法。课题组在进行临床试验及推广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振腹疗法理论基础的研究。经过研究, 课题组发现命门、丹田和脐三者通过带脉联系起来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人体最重要的生命信息, 其本质是元气生发之处, 五脏六腑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十二经脉之根。它可总督人体诸经百脉, 内连五脏六腑, 外达四肢百骸, 为神气通行之门户, 是气机升降出入之重要枢纽, 因之将其称之为“命门—丹田—脐”系统。
1 命门为五脏整合之中枢
命门, 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中, 但此处命门仅指眼睛, 虽然此后《难经·三十九难》中提到: “肾有两脏也, 其左为肾, 右为命门。”但为医家大规模论述则出现在明代, 而对于命门的具体定位及功用也出现了各种不同说法。如明代虞抟在《医学或问》中认为“两肾总号为命门”; 明代赵献可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言: “命门在人身中, 对脐附脊骨, 自上数下, 则为十四椎, 自下数上则为七椎”, 即认为命门位于神阙穴与命门穴之间、靠近命门穴一侧; 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指出: “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 即认为两肾之间为命门。虽然历代医家对命门、丹田的具体位置表述不一, 但对其功能的描述却大都相似, 而对命门的功用阐释的最精彩的莫过于孙一奎, 他在《医旨绪余·卷上·命门图说》中有言: “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 非水非火, 乃造化之枢纽, 阴阳之根蒂, 即先天之太极, 五行由此而生, 脏腑以继而成。”命门为人身之太极, 非水非火, 而只是先天一种动气, 即后来又称为元气, 其气非阴非阳, 灵动不拘, 别具一番生生之活力, 其动则生阳, 静则生阴, 阳变阴合而化生五脏六腑, 所以它是人身阴阳之根, 五脏六腑化生之源。
现代医学关于生殖内分泌、神经调节与免疫学的进展和成就, 不断证实了人体自身平衡恢复与全身整合机制的存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医学界对人体“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反馈调节形式的认识, 为学者充分理解中国古代医家有关“君相互感”“阴阳相济”的理论有诸多启发和印证。早在六十年代沈自尹等人经过临床实验就得出“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紊乱是肾阳虚发病原理中一个重要环节”的结论; “垂体—肾上腺皮质或肝脏灭活功能亢进, 或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引起‘火旺’可能是导致阴虚的主要发病原因”等重要结论[1]。此后, 贾蕴颖[2]研究认为下丘脑—垂体及其靶腺功能紊乱造成了肾精阴阳的失衡, 命门的功能其实质就是下丘脑—垂体及其靶腺的功能。随着对肾研究深入, 命门可能也会具有神经及免疫功能, 最终形成—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命门是五脏整合的生殖调节中枢, 激发状态下对脏腑具有高度的整合作用。奇经八脉是命门开放整合五脏的通道。命门内寄元阴、元阳, 为生命之原, 相火之主, 具有阴阳相济的特性, 因而有别于五脏、十二经脉, 反映出太极层次下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调节机制[3]。振腹疗法从神阙穴入手, 利用松振法持续、深透的特点, 振阴而达阳, 鼓动元气的生发, 通过调整命门而达到对五脏整合的作用。
2 丹田为元气贮藏之所
丹田最初为道教修炼内丹中用的术语, 丹田是内丹家藉以锻炼人体精、气、神以成“丹”的处所[4], 并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称为“泥丸”, 即两眉间印堂穴处; 中丹田叫做“绛宫”, 在胸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处; 下丹田在脐或脐下小腹部方圆四寸的范围内, 狭义丹田也就是指下丹田。《金鼎大要》中说: “内鼎者, 即下丹田, 在脐之下, 脐后肾前。……是神器归藏之府, 方圆四寸。”在此描述的“下丹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狭义丹田, 其具体位置并不局限在一个点, 任脉中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 其别称都为“丹田”, 由此可知丹田实是一个区域, 即上文所言“方圆四寸”之所。其功用如《类经》云:“天一元气化生于此”, 指此处是元气升降、开合的地方, 同时此处也是男子藏精, 女子养胎的地方。气功家也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 并认为意守丹田, 是保养丹田元气的重要方法, 可以培补元气, 调节阴阳, 交通心肾, 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 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促进人的健康长寿。故知人的元气藏于丹田, 借三焦之道, 周流全身, 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人体的强弱, 生死存亡, 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 道家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 无水能使脏腑皆润, 关系全身性命, 此中一线不绝, 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此处是指丹田元气的功用, 实则也是命门的功用。
现代研究中, 有学者通过丹田区埋线对雌性去卵巢大鼠延缓衰老的作用研究发现丹田区穴位埋线对雌性去卵巢大鼠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作用, 能提高雌性去卵巢大鼠的的低雌激素E2水平, 降低雌性大鼠去卵巢后升高的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5]。振腹疗法通过对丹田的适当刺激, 抓住元气的生发、输布两大环节, 调理元气的生发运行, 并在治疗上以振腹系统手法为体, 以辨证取穴施术为用, 体用之间互相促进, 以一法而统诸法, 从而恢复脏腑功能, 体现了中医学重元气、重胃气、重气化的整体思想。
3 脐为真气往来之门
神阙穴位居脐中, 又有“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环谷”“生门”等名称, 神阙意指神气通行之门户。在先天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在后天, 真元之气则聚于脐下, 为生命的根本。《厘正按摩要术》对脐的重要性做出高度的评价: “人体之有脐, 犹天之有北辰也, 故名曰天枢, 又曰神阙, 是神气之穴, 保生之根”, “脐通五脏, 真气往来之门也, 故曰神阙”。
3. 1 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
神阙穴位居中下焦之间, 其上有脾胃肝胆, 下有肾膀胱女子胞, 通过解剖关系、经络联系或三焦与五脏六腑相通。《厘正按摩要术》提到: “脐通五脏, 真气往来之门也, 故曰神阙。”元气藏于脐下, 是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之根本, 通过三焦这个别使连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王宏翰在《医学原始》中认为: “脐者, 肾间动气也, 气通百脉, 布五脏六腑, 内走脏腑经络, 使百脉和畅, 毛窍通达, 上至泥丸, 下至涌泉。”由此可知, 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就位于脐下。
《幼科心书》言: “脐者, 神阙之穴, 近系三阴。”足太阴脾经上络于脐, 足厥阴肝经入脐中, 足少阴肾经与冲脉挟脐上行。三阴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中极; 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 冲脉与任脉交会于会阴[6]; 《奇经八脉考》提到: “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 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 会手足阳明、督脉于承浆。”可以这样理解, 脐可通过任脉与诸阴经相联系, 通过督脉与诸阳经相联系; 再通过带脉横行腰腹之间, 能“约束诸经”, 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又由于带脉出自督脉, 行于腰腹, 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 故脐可通过带脉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以及冲、督相联系。
3. 2 脐为神气出入之门户
《灵枢·本神》: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人体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 神分藏于五脏, 即《灵枢·本脏》所言: “五脏者, 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脐又名“神阙”, “神”, 指神气; “阙”, 指门楼, 牌楼。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 神之所舍其中也, 是先天之气的出入之所, 而藏后天元气于此, 正为先后天神气交汇出入之通道所在。对人的后天性命至关重要。
有研究者通过艾灸对阳虚体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干预的临床研究发现, 艾灸神阙穴能够有效的缓解阳虚体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 明显提高血清中E2的含量, 并降低FSH水平, 表明艾灸调养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改善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症状[7]。此外还有人通过观察艾灸神阙穴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者研究发现脏腑经脉之病取神阙穴可起到通脉调脏腑、培元固本之功[8]。运用振腹疗法施术于神阙穴附近区域, 震动脐下之动气, 以达到培补元气, 调运中焦, 畅通脾胃枢纽, 斡旋气机, 促进原气经由三焦布达周身, 使五脏气机通畅, 升降出入有序的作用。
4 带脉为上下交通枢纽
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是全身唯一的一条横行经脉, 横于腰际, 位于上下之枢纽地带, 与多条经脉相联系, 有很重要的作用。带脉的循行如《难经·二十八难》指出: “带脉者, 起于季胁, 回身一周。”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言: “其脉气所发, 在季胁下一寸八分, 正名带脉。”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曰: “带脉者, 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 同足少阳循带脉穴, 围身一周, 如束带然,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唐容川言“带脉虽系于腰肾, 然其脉绕中焦膜网一周, 故又属脾土”, “带脉出于肾中, 以周行脾位, 由先天交于后天脾者也”。可谓一语道破带脉与脾肾之关系。脾肾强健则带脉壮, 诸经得以约束; 反之带脉功能正常, 又有固摄脾肾精微之功, 使之不致外泄。从带脉循行路线之特殊性来考虑, 带脉乃源于先天而本于后天。带脉起于季胁, 季胁为少阳所主部位, 同时章门穴又是足厥阴、足少阳二经之会穴, 所以带脉与肝胆亦相关。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肝胆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肾精气对带脉的灌注, 同时带脉对诸经的约束作用, 又可使气机的升降不致失常, 固升中气, 提携脏器, 同时又使肝胆的疏泄不致太过。带脉循行过程可连及肝、胆、脾、胃、肾、肠及女子胞等多个脏器[9]。
振腹疗法操作中, 通带脉的手法运用单掌在带脉位置的推拉起到通调带脉的作用, 从而起到总督人体诸经百脉, 内连五脏六腑, 外达四肢百骸的作用; 同时, 由于带脉的循行路线, 前束神阙, 后连命门, 故通带脉可加强命门与脐的联系, 使之成为一体。
5 振腹疗法与命门- 丹田- 脐系统
综上, 可以发现通过现代研究发现命门、丹田和脐都对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作用。丹田、命门不是一个实质的器官, 就其功能而言显然两者为一物, 但从道家炼丹方面讲为“丹田”, 从中医角度讲就是“命门”。细分来看, 丹田偏重强调位置概念, 位居脐下肾前, 乃神器归藏之府, 方圆四寸; 命门偏重强调功能概念 ( 非水非火, 乃造化之枢纽, 阴阳之根蒂) 。对命门、丹田的认识, 历代各家虽然表述不一, 但对其位置的认识也均集中在命门穴与神阙穴之间的区域, 只是历代医家思考角度不同而已。由于中医藏象学说本身也是从系统角度来看待脏腑的, 所以不必过于拘泥具体位置上的异同, 而可以把命门、丹田、脐这块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这个整体涵盖了肾、精室、胞宫等脏腑。同时, 在这个区域里还有一条重要的奇经———带脉, 一条约束着纵行诸经脉之气的经脉, 此脉绕身一周, 前束神阙, 后连命门, 囊括丹田、胞宫、膀胱等于内, 不但约束诸纵行经脉, 更重要的是为固护着元气生发之所, 保护先天之本源, 这也就不难理解人身唯一横行经脉为何要绕于腰腹下焦之处。所以通过带脉的这种约束作用, 把脐、丹田、命门连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题组认为可以把这个整体命名为“丹田—命门—脐系统”。这个系统为人体生命之本源、生命之枢机, 调控着元气的生发与储存, 掌控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这一系统就是振腹疗法的基础, 就其根本而言, 这一系统的本质就是元气的生发之处, 五脏六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十二经脉之根。可总督人体诸经百脉, 内连五脏六腑, 外达四肢百骸, 为神气通行之门户, 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枢纽。振腹疗法在操作上以神阙为中心, 振于脐部, 而内达于丹田, 利用人的先天元气活力, 振阴达阳、鼓动元气的升发、输布与归藏, 同时配合通带脉、通调任督二脉、背俞腹募等手法, 以达到偕一点而通调全身, 促进人体的自我痊愈机制启动的目的[10]。
参考文献
[1]沈自尹.肾阴肾阳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规律的初步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2, (1) :19.
[2]贾蕴颖.浅议肾与命门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22) :115.
[3]朱明, 戴琪.命门动静观——兼论中医关于内分泌学的早期发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3 (5) :6.
[4]于智敏.丹田实名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 1 (19) :6.
[5]蔡明宗.丹田奥秘的探讨及丹田区埋线对雌性去卵巢大鼠延缓衰老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6]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9.
[7]唐丽颖.艾灸对阳虚体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干预的临床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3.
[8]贾翠敏.艾灸神阙穴配合调经促孕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2, 34 (8) :1197.
[9]郗亚薇, 杨晓倩.带脉理论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 2013, 20 (2) :59.
[10]王康, 戴晓晖, 付国兵.振腹疗法的传承创新及其学术特点[J].环球中医药, 2013, 6 (6) :445.
基础疗法 篇2
(1)促进浅表炎症的消散和局限
(2)减轻深部组织充血来源:
(3)缓解疼痛
(4)保暖
二、影响因素
(1)湿热疗效比干热强。因水是热的极佳导体,比空气导热能力强且渗透力大,可达深层组织。
(2)用热时间一般为10~30min,时间过长易引起不良反应。来源:
(3)用热温度,干热50℃~70℃,湿热40℃~60℃,应以病人的耐受性而定。此外,环境温度也影响用热温度和用热效果。
(4)热效应与用热面积成正比。
(5)昏迷、瘫痪、循环不良的病人,其局部感觉障碍,对热的敏雌,应防止烫伤。
三、禁忌证
1.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以防用热后缓解疼痛,掩盖病情而贻误诊断和治疗。
2.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时——因该处血管分布丰富,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用热后血流加快,细菌及毒素进入血循环,促进炎症扩散,造成颅内感染。
3.各种脏器内出血——因用热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脏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而加重出血。
4.软组织挫伤、扭伤早期(24~48h)——以防用热后血流加快而加重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四、操作程序
1.评估病人
(1)评估病人病情是否能应用热疗法,有禁忌者不能应用。
(2)明确热疗的目的、部位,确定用热的方式、时间、温度和面积等。来源:
(3)充分考虑病人对温度的敏感性,对于昏迷、瘫痪、循环不良的病人应防止烫伤;而对于长期受同一温度刺激的病人,应考虑其对热的敏感性的降低。
(4)评估病人对热疗的心理反应和合作程度。
2.环境准备病房的温度应适宜,对于需要暴露身体的病人,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保护其自尊。热源应安全放置,防止烫伤的发生。
3.操作方法来源:
(1)干热法
1)热水袋
2)红外线灯
(2)湿热法
1)湿热敷
2)热水坐浴
3)局部浸泡
五、注意事项
1.注意用热安全,防止烫伤发生,做好交接班。
2.观察病情变化,重视病人主诉,注意用热局部及全身反应。
基础疗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2013年本社区内被明确诊断为Hp感染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法, 其中奥美拉唑组33例, 男20例, 女13例, 年龄为25~59岁, 平均年龄为 (44.3±4.23) 岁, 采用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兰索拉唑组33例, 其中男21例, 女12例, 年龄26~58岁, 平均年龄为 (43.8±4.9) 岁, 采用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疾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奥美拉唑组采用的药物为奥美拉唑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20120401) , 口服, 40mg/天, 1天2次;兰索拉唑采用的是兰索拉唑 (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20120401) , 口服, 30mg/天, 1天2次。奥美拉唑以奥美拉唑为基础联合阿莫西林, 口服500mg/次, 3次/天;克拉霉素, 口服, 250mg/次, 2次/天;兰索拉唑组则采用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 其他药物及剂量同上。每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 并随访半年,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复发情况, 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患者的Hp阴性率, 记录每例患者的腹痛时间及消退时间。
1.3 评价标准
患者溃疡完全消失且无腹痛为痊愈;溃疡面积变小, 恢复超过原来面积的一半且腹痛较弱甚至消失为有效;溃疡没有明显好转, 腹痛未减弱, 治疗未起任何效果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与有效的例数占总患者数的比例[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18.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腹痛消失情况比较
腹痛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奥美拉唑组患者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明显长于兰索拉唑组, 且第1、4、7、28天腹痛消失率显著低于兰索拉唑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s)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兰索拉唑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 且Hp阴性率高, 复发率低,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n)
3 讨论
上消化道受胃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易发生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保护功能下降, 进而导致溃疡的发生。最新研究表明, Hp感染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该类疾病在我国属于多发病、常见病, 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卫生条件差, 医疗落后, 病患多, 治疗少, 溃疡反复出血, 极易导致癌症, 影响居民生活质量[4]。Hp感染导致溃疡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为规律性、周期性的腹部疼痛, 胃及十二指肠部位不超过黏膜肌层的黏膜破坏[5]。由于溃疡发生机制的多样性, 治疗上不能单一地采用某种药物, 应从不同方面了解病因, 去除病因, 彻底根治溃疡, 因此, 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6]。胃酸的过多分泌可导致黏膜受到严重损害, 引起严重的疼痛感。除此之外, 黏膜破坏可导致细菌、病毒的侵入。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为治疗该病的代表药,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 通过抑制H+-K+ATP酶的活性作用减少胃酸分泌。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表明, 该类药物治疗效果好且作用持久, 不易耐受, 停药后可长时间保留药效, 减轻患者疼痛, 促进溃疡愈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质子泵抑制剂不断优化, 不良反应越来越少, 用药剂量也有所减小, 如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由Hp感染引起, 迁延不愈, 治疗困难, 且复发率高, 将Hp彻底清除后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复发率[7]。单独采用一类药物不能彻底根治溃疡, 目前多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并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本文采用的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在酸性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性, 吸收率高, 作用持久, 为常规选用药物[8]。
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 可在短时间内缓解腹痛, 而奥美拉唑三联疗法起效慢, 治疗效果不明显, 治愈率低,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在治疗Hp感染方面效果显著, 复发率低, 可明显抑制Hp, 减轻其对黏膜的损害, 疗效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以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6例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法, 其中奥美拉唑组33例, 治疗药物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种药物联合;兰索拉唑组33例, 治疗药物为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种药物联合, 对比两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有效率、幽门螺杆菌阴性率及复发率。结果:兰索拉唑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明显较奥美拉唑组短, 第1、4、7、28天腹痛消失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抑制作用强, 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优于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结论:以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有明显疗效, 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显效快且复发少, 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
参考文献
[1]倪竞全, 徐岷, 王预建, 等.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老年性Hp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 (5) :636-638.
[2]李华茹.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 :86-87.
[3]李慧, 霍丽娟.铋剂四联疗法与10天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6) :6-8.
[4]刘建辉.兰索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 20l1, 6 (22) :35-36.
[5]张雪芹.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14-15.
[6]郭烨, 丁小丹.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11) :167.
[7]周庆国, 陈妙辉.奥美拉唑、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1) :69-71.
基础疗法 篇4
关键词:高剂量,标准剂量,泮托拉唑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 各国学者对其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HP感染者的治疗成为了HP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理想的HP根除方案应具有根除率高、简便、疗程短、价格便宜、顺应性好、不良反应少以及不产生或尽可能克服耐药性的特点。幽门螺杆菌 (HP) 的一线根治方案多为质子泵抑制剂 (PPI) 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三联疗法, 但其根除率有降低趋势。除抗生素耐药等影响因素外, 有研究显示, 增加PPI剂量能提高Hp根除率[1]。现对照研究联合高剂量和标准剂量泮托拉唑的三联疗法对Hp根除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HP感染患者267例, 其中男性168例, 女性109例, 年龄17~78岁, 平均年龄41.8岁, 消化性溃疡56例, 慢性胃炎211例。高剂量治疗组136例, 标准剂量组131例。
1.2 方法
1.2.1 Hp感染及根除的判断标准
治疗前1周内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 (Warthin-Starry银染) 或14 C尿素呼气试验中任意两项结果阳性即判定为Hp感染。治疗结束后4~8周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则判定为Hp根除。
1.2.2 治疗方法
高剂量组每日2次, 每次予泮托拉唑80mg、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 疗程10d。标准剂量组除泮托拉唑剂量改为40mg外, 其余处理同高剂量组。有活动性溃疡者在接受根除治疗后继续服用泮托拉唑40mg, 每天1次, 疗程6周。
1.3 统计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患者治疗情况, 统计治疗结束后4~8周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的例数, 计算Hp根除率。
2 结果
高剂量组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105例, 标准剂量组根除成功99例。高剂量组ITT根除率为77.2%, 标准剂量组根除率为75.6%, 两组间根除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PPI抑制胃酸分泌, 可防止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在胃内被降解, 提高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增强PPI抑酸程度有可能提高根除疗效。有研究发现胃内平均p H值=6.4者易被根除, 而胃内平均p H值=5.2者HP不易根除, 若胃内平均p H值>4.0的时间百分比超过90%, 则即使存在克拉霉素耐药, 亦可被根除, 提示PPI的抑酸程度与根除率密切相关[2]。近期的荟萃分析亦显示高剂量三联疗法根除疗效优于标准剂量三联疗法[1]。泮托拉唑是一种新型的PPI制剂, 生物利用度高, 抑酸效应强而持久。
本研究显示, 联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的三联方案中, 泮托拉唑剂量有40mg增至80mg后, HP根除率并未显著提高。因此, 三联疗法中使用标准剂量泮托拉唑已足可抑制胃酸分泌, 无需通过增加剂量来提高Hp根除率。
参考文献
[1]Villoria A, Garcia P, Calv et X, et al.Meta-analysis:highdose proton pumpinhibitiors vs.standard dose in triple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eradica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8, 28:868-877.
基础疗法 篇5
1 一般资料
本组脑梗塞患者共30例, 全部为2006-04~2006-12的住院患者, 并经CT检查确诊。30例患者中男17例, 女13;年龄44~80岁, 平均年龄67.1岁;病程1~15天者19例, 20天~3个月者7例, 5个月~1年者4例。大脑梗塞者28例, 脑干梗塞者2例;左侧梗塞者15例, 右侧梗塞者10例, 双侧梗塞者5例 (多发性梗塞) ;首次发病者23例, 二次发病者7例。
2 方法
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 配穴根据病位不同灵活取用, 选用30号1~3寸毫针, 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 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接G6805治疗仪, 采用疏密波, 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电针两对穴位, 分别是足三里 (或丰隆) -合谷, 三阴交-内关、太溪-曲池。3对穴位交替使用。亦可根据病情需要灵活加取一对穴位。每天治疗1次, 每次电针30分钟。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2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全部患者在进行本项观察前10天停用各种抗凝剂、溶栓剂, 但继续维持其它的相关治疗。
TXB2、PGF1α的检测:所有患者在针刺前一天8:00~8:10、针刺3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ml, 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运用放免分析方法测定。药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 GMJ型全自动放射免疫γ计数仪:江苏医疗电子研究所研制。统计方法运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针刺效应均取3个疗程前后的差值。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TXB2、PGF1α及TXB2/PGF1α的变化 见表1。
与疗前比较*P<0.05, **P<0.01
3.2 TXB2、PGF1α及TXB2/PGF1α的变化与基础状态的相关性
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及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 针刺对三者的改善程度与三者在针刺之前的基础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2>r0.01 (28) 、P<0.01, r=0.739>r0.01 (28) 、P<0.01, r=0.899>r0.01 (28) 、P<0.01。即TXB2、PGF1α、TXB2/PGF1α在针刺之前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越明显, 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作用也就越显著。TXB2、PGF1α、TXB2/PGF1α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66x-37.64、y=-0.55x+51.99、y=0.75x-49.79。
4 讨论
针刺对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有肯定疗效[3,4], 影响针刺效应有四大因素, 分别是机体的机能状态、针刺手法、针刺时间、穴位特异性[5,6], 其中机体的机能状态的性质 (兴奋状态还是抑制兴奋) 是决定针刺效应性质 (抑制效应还是兴奋效应) 的主要因素[7]。十年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不但机能状态的性质决定了针刺效应的性质, 而且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1], 当时的研究发现, 针刺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LVET的影响与针刺之前LVET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发现的普遍性, 近几年来, 以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 系统研究了针刺对TXBz、PGF1α、TXB2/PGF1α的影响与其基础状态的数量关系。
TXB2、PGF1α是TXA2与PGI2的代谢产物, 血栓素A2 (TXA2) 、前列腺环素I2 (PGI2) 失衡是脑梗塞形成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TXA2和PGI2之间的平衡对血管张力和血小板聚集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因其性质极不稳定, 一般用测定其代谢产物TXB2和PGF1α, 的方法来取代对TXA2和PGI2的直接测定。本项研究结果显示, 电针治疗3疗程后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能够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 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 即TXB2、PGF1α、TXB2/PGF1α在针刺之前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越明显, 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作用也就越显著。表明针刺效应与机体的机能状态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数量关系, 在一定范围之内, 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 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陈少宗, 刘清新.针刺效应与机体机能状态数量关系的初步观察.中国针灸, 1993, 13 (5) :41.
[2]陈少宗, 胡浩, 李艳梅.申时酉时电针对脑血栓患者TXA2、PGF1α的影响与其基础状态的数量关系.针灸临床杂志, 2007, 23 (9) :4.
[3]朱文增, 倪金霞, 邢艳丽, 等.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 13 (2) :121.
[4]唐伟, 孙忠人, 王卓尔, 等.针刺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 13 (4) :209.
[5]陈少宗.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应用.济南:黄河出版社, 1990:30.
[6]陈少宗.从传统针灸学到现代针灸学.医学与哲学, 2006, 27 (9)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