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实战化教学(精选9篇)
推进实战化教学 篇1
摘要: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开设有《外贸业务英语》这门课程, 但市场上适合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并不多。本文以本校的实际为例, 介绍了教学实践中如何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 探索按照工学结合为导向的教学、课内外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外贸英语,实战化,教学研究,项目,技能考核
《外贸业务英语》是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常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校主要为该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本课程以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等为先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在对外贸易和商务交流工作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英语会话基本策略和技巧, 达到较为熟练和规范地使用英语进行一般商务接待和贸易接洽的能力, 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市场上很多外贸英语类的书, 但很多都相当于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知识的英文版, 或者很多只侧重于商务类文章的阅读理解, 专业术语繁多, 所用句型偏复杂,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由于本身英语基础不够扎实, 这些内容都过难, 不容易掌握, 不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未来的就业也不够有实用性。因此, 如何增强外贸业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1 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操作
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技术性人才, 这就需要紧扣用工岗位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要求。本人对一些外贸类企业以及一部分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做过调查分析, 将外贸业务员的一般性工作进行概括。从而以外贸一般流程为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模拟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中与外商实际业务交流需要, 从“贸易磋商前期准备”阶段, 到“贸易进行”阶段, 再到送别外商“贸易达成后”阶段, 设计为14个教学情景。 (如表1)
本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模拟实际场景, 学习相关常用英语, 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及翻译能力为主要目标, 就典型任务进行相关语言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大量的会话训练。以任务驱动、能力训练为核心设计教学方法;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线设计考核方案。
2 练习加实操, 加强学生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精讲多练”“简单实用”的原则。以简单口语加专业术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形式, 注重学生实际口语会话能力以及翻译能力的培养。制定课内实践方案。精心挑选几个实际业务中应用最多的项目作为课内实践项目, 如产品介绍, 出口商品交易会、价格协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 动手动口实践。同时, 把这些项目设为技能考核项目, 督促每位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如产品介绍这一课, 以2~3人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提前搜集产品资料及相关英文术语, 以产品发布会的形式, 让学生介绍公司及产品信息。其余学生则作为听众, 指出不当之处。在出口商品交易会这一课中, 将学生带到学校的商品实训室, 让他们为各自小组的产品布展, 模拟真实展会的场景, 进行情景对话表演。如价格协商这一课, 将学生分成对抗小组, 两组间就同一产品进行价格谈判等。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学生模拟各个场景, 扮演进出口业务中不同的当事人, 进行英语对话, 以加深对所学句型、短语等英语知识的运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组成自己的“公司”, 完成公司英文简介、及产品介绍等。
4 加强课外实训
鼓励学生课外浏览查看英文网站, 如阿里巴巴等, 了解实际外贸业务中的常见的产品类别, 并从中学习一些产品的信息, 查看一些供求信息中对产品的英文描述, 包括包装、单价、材质、尺寸、型号等信息。同时, 鼓励学生下载通讯软件, 或者与在义乌的外国商人进行实际对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自信心。
5 优化评价体系
为了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中心单一评价模式, 我们采用了“驾证式”考核。即理论加技能的综合性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线, 注重平时的各项技能考核成绩, 这样的评价体系能较为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实践证明, 以工作为导向的外贸业务英语教学内容设计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师导、学生练”的主动性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转换成为满足市场需要而教学, 能较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英.新编外贸英语口语教程[M].2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3-416.
[2]李宗文.外贸英语专业教学、实训与实习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51-53.
[3]江荧, 朱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其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48-49.
[4]徐肇杰.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 2008 (11) :36-37.
试论实战化教学的基本问题 篇2
【關键词】实战化教学 实战化理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58-01
实战化教学是在近似实战的环境和条件下按作战要求进行的教学,涵盖现代军事教学根本性与时代性要求。信息化战争时代,传统的教学不可能覆盖现代化战争的全部。实战化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贯彻强军目标、聚焦能打胜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保障工作。实战化教学既要注重机械化硬碰硬功夫,更强调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真功夫。所以实战化教学的基本问题值得深思与研究。
一、对实战化教学的本质内涵的思考
实战化教学核心要求是主动设计和预演未来作战。战争与军事训练是军队的两大基本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以前,受科技水平制约,主要表现为“战争牵引训练,训练适应战争”。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一改过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传统方式,紧贴作战任务,通过训练实践超前设计未来战争和作战方式,已成为普遍做法。因此实战化教学客观上要求必须从“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逐步转变到“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上来。
实战化教学时代特征是遵循体系能力生成规律。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要素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战斗力增长主要通过结构升级和重组,以信息系统、武器平台系统、信息支撑系统的综合集成,将诸要素进行立体网状式融合,达成信息能力和机械能力集聚交汇,实现1+ 1>2 的战斗力生成目标。实战化教学必须遵循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规律,转变教学观念,突破机械化半机械化时代的教学思维,探索基于信息系统模块单元要素集成,作战体系融合的教学思路。
实战化教学根本目标是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坚持“基于威胁、基于任务、基于能力”的实战化教学指导理念,首先就是要把教学的任务搞清楚,把需要的教案设想全,把关键课程把握准,把具体战法研究透。在此基础上,依据作战任务确定教学课题,依据作战行动设计课程内容,按培养方向确定教学编组,按照能力需求确定教学标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提高实战化教学能力。
二、对一线教学中有效贯彻实战化理念的思考
在一线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培养,牢固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强化实战先实训的观念。当前,我国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军队院校必须深入贯彻习主席能打胜仗重大战略思想,在一线教学中牢固树立学员随时准备打仗的意识,强化强军必先强训、实战必先实训的观念,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巩固实战化训练理念。
(一)一线教学要贯彻训练即实战的理念。部队为战争而存在,以打赢为目标。像实战一样训练,是对部队实战化训练最高要求,也是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最基本要求。美军强调平时怎么训仗就怎么打,训练内容和技战术动作都是实战中总结出来的,这是美军赢得战争胜利的一项重要因素。军队院校在一线教学中必须深植这种理念,紧紧围绕使命任务,创新教学模式,按照作战编组进行教学编组,按照作战阶段划分课程阶段,按照作战进程开展模拟训练,按照作战要求组织教学保障,使教学过程近似等同于实战过程,在实战一样的教学中提升学员能力。
(二)一线教学要贯彻训练场即战场的理念。训练场是通向战场的最直接通道。西方发达国家军队非常注重强调训练场就是战场的理念,教育官兵进入训练场就犹如进入了战场,从携带装具器材到训练行为都要和实战一模一样,甚至要求违反了训练规则按战场纪律进行处置。这种理念是经过实战淬火得来的,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值得学习、借鉴。军队院校要向学员灌注训练场就是战场的理念,一线教学中必须强化上了训练场就等于上了战场的认识,做到训练场上的技术战术动作、装备器材操作使用、人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等,都严格按照实战要求进行考量,切实固化学员实战中实用管用的训练行为。
(三)一线教学要贯彻不怕流血牺牲的理念。世界军事强国普遍认为,训练是战时减少伤亡的有效办法。军队院校要培养学员树立追求战时以最低伤亡打胜仗而不是平时畏险不练兵的理念。因此,要大力培养学员科学组训能力,鼓励学员敢于打仗,敢于冲锋,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培养学员能正确认识训练中的攻坚克难与战场上的所向披靡的关系,不怕流血牺牲,苦练克敌之技,决不能因过分顾及安全问题而束缚训练手脚,降低部队训练水平和牺牲部队战斗力。
三、对实战化教学如何贴近实战的思考
要做到实战化教学贴近实战,必须做到以下四个紧贴:一是教学训练与实战任务紧贴。院校要从部队实战需求出发,打造以“实战任务为导向、基于作战过程、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系统。同时,精心设计与实施训战相承、战以载训、战训双赢的实训实习,采用联合设计、共定教案、综合训练、合成考核的方式,将基础、专业、实习有机统一,知识、技能、态度互渗相融,教、训、战一体运作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突破了传统形态,实现了教学训练与实战任务紧密对接,推进了战中教、战中学、战中练的深化,使“战”作为主线凸显了出来。二是考核标准与实战要求紧贴。教学的实际效果必须以真实的考核来检验。考核是指挥棒,考什么、怎么考,往往决定了教什么、怎么教。因此,要提升考核水准以匹配教学水准。三是教学团队与作战部队紧贴。教学离不开一支来自作战部队富有实战经验、具备实战能力的施教主体,即能战会教的“双师”队伍。这支队伍强了,教学的创意、设计、组织、实施就不会弱。要大力建设一支来自实战、专兼结合、能战会教的教员队伍。四是教学条件与实战环境紧贴。教学需要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设施,这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设施建设不是封闭的、静态的,必须与实战环境方向趋同、标准一致、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王铁锋.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J].中国军事教育,2011(8).
[2]王亚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实战化建设研究[J].中国军事教育,2012(2).
[3]高津滔.军校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6).
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实战化,装备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必须要大力加强实战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装备教学训练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 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益, 切实满足部队对“实战化素质”人才的需求, 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军装备保障训练缺乏对装备战场损伤特性、战损装备抢修的感性认识、系统研究和配套建设, 因此, 为了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能打仗、打胜仗”, 对此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以贴近实战化训练为目标, 构建装备教学训练机制
目前的装备教学训练把平时训练程序方法等同于战时作战编程保障训练, 直接影响装备保障体系建设, 影响装备保障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因此, 为了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能打仗、打胜仗”, 对军队院校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始终坚持仗怎么打, 装备怎么保, 兵就怎么练, 军校学员就怎么训。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精通装备维修理论和技能的实战运用”上, 是聚焦实战, 靠拢部队, 落实强军目标要求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打破装备教学训练过于“平时”化的现状, 着力解决部队装备保障实际问题的能力, 着力培养学员创造性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遵循实践教学认知规律和技能、能力形成规律, 科学构建层次清晰、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易于遵循的任职教育实践教学训练机制。
2 贴近部队实际, 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装备教学还不能适时跟踪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将新装备知识、理论以及部队装备保障、管理和训练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实进课程中;有的教材列举的设备型号较为陈旧, 导致教学和部队需求脱节。因此, 要准确把握装备教学训练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 整合、理顺、重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科学分配各内容所占学时的比例, 在教学训练课程与实战化的共同平台上实现科学合理的衔接, 促进学员能力生成和实战化素质内化, 为实现教学训练的全程实战化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装备发展, 不断增强教学训练内容针对性、实战性和实用性。组织教员到一线重点装备部队调研学习、现地备课, 了解装备训练新动态、新训法和急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帮助解决装备维修保障技术难题, 及时把部队训练的关键要素、主要手段、重点装备融入装备教学。加紧构建新一代以作战任务为指向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 加大装备使用操作、维修保养、故障排除等实践教学力度, 使教学、训练与作战成为有机整体。依据生长干部、在职干部、士官和技术兵等不同学员的岗位特点及任职需求, 科学设置教学训练内容。贴近实战化实践课教学内容设置, 一是要考虑完成装备维修任务所涉及到的装备全部结构组成;二是要考虑在实战条件下容易被击中损坏的部位和部件;三是装备在极端使用情况下容易经常出现故障或损坏的结构和部位。基于以上考虑, 在院校专业实践课课程标准制定中, 应加入相关内容, 并制定相应的训练流程和训练标准。
3 以贴近实战化训练为目标, 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装备教学训练中, 许多院校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 但仍存在理论讲授多、实践锻炼少, 单向灌输多、交流互动少, 封闭教学多、联合培养少, 研究型、案例型、情景化、对抗性教学没有成为主体模式;重讲轻练、重讲轻研, 没有很好地与部队靠拢, 不利于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也不利于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受训学员回到部队岗位后还是不懂不会,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 必须要在教学流程上, 在学员装备运用和维修技能生成规律的每一环节中, 增加贴近实战化的教学内容训练环节, 使学员尽早体会和感受到在近似于实战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 多采用“问题式”“情景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融合并采用部队几年来实打实保取得好的经验, 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式”训练, 使学员身历其境, 提高学员适应部队实战化训练的目标要求。
4 针对场地器材缺乏, 加强保障条件建设
教学训练条件是教学训练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托。目前院校教学装备器材明显滞后于部队, 有些新装备已经装备部队而院校还没有配备。由于新装备和部队急需装备少, 有的甚至还是空白, 导致部分专业科目只能用半实物模拟, 或用老旧装备、仿真训练系统替代, 影响了学员新装备技能形成。在基础条件方面, 有的训练场地缺乏, 集约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训练场实战化程度与实战环境不相符;有的实验室功能发挥不够, 存在缺技术、缺模型、缺数据等问题。因此, 必须加大场地、器材等保障条件的建设。
在装备尤其是新装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院校要超前请领, 加强与机关和装备研产部门的协调沟通, 争取新装备优先配发院校, 并建立使用、保管、维修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提高保障效率。发挥院校技术优势, 研发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经济适用的训练模拟器材, 搞好大型装备模拟器材普及运用, 构建虚实结合、形象直观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库。加大模拟训练系统研制力度, 形成逐级衔接、互为补充的作战仿真实验和教学训练能力, 满足对抗演练、想定作业等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大现有场地设施的信息化改造力度, 并加强和兄弟院校、部队联系, 建立院校部队训练场地共享机制, 为实装教学、野外驻训和实装演练提供实战化环境。实现院校间、院校部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为装备网上教学、网上模拟演练创造条件。
5 加强装备实战化教员队伍建设
目前部分教员经历简单, 知识结构单一, 对部队装备特别是新装备不熟悉, 装备教学能力不高。缺乏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为数不少, 对部队创新战法、装备最新动态不了解, 对部队训练方法手段、组训模式和特点规律不掌握, 开展教学与实战任务贴得不紧,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按照实战化要求开展教学训练, “为战而教、寓教于战”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 要紧紧围绕战斗力标准, 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装备教员队伍。在此基础上结合装备教学训练特点, 突出装备教员必备能力素质要求, 把实战化装备教学成效、完成重大装备科研任务等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选派优秀和有潜力装备教员参加送学深造、高科技知识培训、装备学术交流等, 促进更新观念, 开阔视野, 为教员自我提升创造良好场地环境。
组织教学骨干到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调研实习, 熟悉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障, 积累教学资料;加大教员调研见习、执行重大任务、参与战役集训和部队装备演习等活动力度, 畅通院校、部队双向代任职渠道, 推进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1]朱如珂.军事教育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8.
[2]陈云昌.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5.
推进实战化教学 篇4
关键词:实战化;教学质量;任职教员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这为军队院校开展实战化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化实战化教学改革需遵循队伍构成多元、素质结构复合、教学科研互补的原则,加强教员队伍的梯队建设、优化教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只有打造出一支梯次、结构合理,业务、技能精湛的教员队伍,才能全面地、持续地提升实战化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注重加强教员队伍的梯队建设
坚持强军兴军,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实战化教学任务,就必须构建科学的实战化教员队伍,抓好教员队伍的梯队建设要做到“三个”突出。
(一)突出教员结构的层次建设
根据所担负的实战化教学任务,结合实战化教学转型工作,及时开展课程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力量的研究论证,着眼实战化教学任务需求,整合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来重新调整分配教学力量,从年龄层次上形成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教员为主体的教员梯队,从职称结构上建立合理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从实践上看,至少应达到3:5:2的比例结构,以确保必要的实战化课程的教学力量和专业课程教员的梯队建设。
(二)突出学科带头人建设
构建合理的实战化教学人才梯队结构,需要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选拔、培养和考核作用制度,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重点选拔、培养学科骨干和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中青年实战化教学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带动实战化学科专业和实战化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由于实战化教学能力,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出来的,针对青年教员教学经历短,教学经验欠缺的短板问题,要充分发挥院校领导抓实战化教学的职能作用,采取传帮带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员的培养,把具有丰富的实战化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员。
(三)突出相关管理制度建设
教员队伍的梯队建设必须靠合理、可行、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制定形式多样的管理制度是使管理机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只有在各种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之下,才能真正实现教员队伍梯队建设质量的提高。主要包括教员任职资格评定制度、双向交流制度、代职锻炼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等,目的是明晰权利、责任与义务,提高教员主动进取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给予教员发展的空间,强化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潜能,使教员对院校的发展建设目标产生认同感、参与感。
二、注重教员知识结构的优化
随着实战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任职教员不仅要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很强的实战化教学施教能力。而知识结构是教员提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知识结构是按照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点学科、紧缺学科进行的师资配备,反映了教员队伍的整体情况。基于目前教员的学缘结构矛盾比较突出,“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实战化教学能力偏低的问题,在教员知识结构的优化上应把好“三关”。
(一)严把选调关
院校在选调教员时,要严格按照教员的资格条件和专业教学的需要选调,要以是否符合任职教育的需要为第一标准,在强调学历的同时,更要强调专业和任职经历。采取“专兼结合”的方法,在积极从部队选聘教员的同时,聘请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客座教授,经常性地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以有效地提升任职教员实战化教学的活力。
(二)健全培训关
要积极拓宽培养渠道,采取岗前培训、以老带新、竞赛观摩、集体备课等方式,以及送学深造、参观见学等多种途径,加强任职教员的培训力度。在信息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实战化教员仅靠一种或几种形式的培训是不能完全满足实战化的要求的。为此,应建立以职称等级为基础,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如助教培训、讲师培训、副教授和教授培训。
(三)严把代职关
在不断加大院校教员到一线部队代职力度的同时,要重视依托学科专业建设进行代职,安排与专业相符的实职和正职,做到责权相符,避免留于形式的现象再次出现。在代职过程中,要做到“四定”:即定位置、定期限、定课题、定目标,以切实增强代职锻炼的实效性。
三、注重教员实战化执教能力的提升
全面提升任职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不仅要下部队调研和代职,还要让广大教员经常性地全程参加部队的实兵训练、联合军演、重大演训和国外考察等活动,并形成制度化机制,让教员在实战化背景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密切联系部队、紧贴实战要求的目的,并及时将参加演练、训练取得的成果引入课堂。针对目前任职教员经历单一、实践经验不足、对部队缺乏了解的实际,应该采取超常举措,提升教员执教能力,坚持做到“三个”依托。
(一)依托在部队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多岗位锻炼
不断加强新理论、新装备、新技术、新保障法学习。组织教员深入部队一线,通过为部队授课、提供科技服务、参加部队演习等多种形式,锻炼教员队伍。参与新装备研制、生产和试验,掌握新装备构造、功能、操作和使用维护方法,提高以驾驭新装备为核心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依托军内外知名院校、业务机关、部队和科研院所,建立部队与院校的双向交流机制
邀请机关领导就部队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设讲座,丰富教学内容。聘请部队业务骨干和地方相关技术人员,为院校传授部队实践经验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院校要主动为部队送学、送教。这样不仅使双方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还为院校建立复合型的教员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依托院校与部队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双向流动
通过双向流动能使教员及时了解部队的新任务、新战法、新举措,使教学思想得到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使教学内容更加紧贴部队实际,更加紧贴未来作战。
四、注重教员实战化科研能力的提高
加强实战化科学研究就要紧跟军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步伐,紧贴部队建设形势,以部队作战训练实际问题为中心,加强军事理论研究,这既是推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也是任职教育院校发挥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的重要使命。要提高教员的实战化科研能力,就要贴近部队、贴近实作战,做到“三个”必须。
(一)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主题
既要深入了解部队建设现状,摸清打仗要求和部队需求,提出前瞻性研究和对策性思考;又要用好任职教育学员掌握部队一线情况的有利条件,对打仗急需问题优先进行难题会诊;同时,要加强对大规模作战和应对强敌军事干预、维护海洋权益、网络空间作战的跟踪研究,深入进行战法训法创新,深入探索现代战争显著特征,找准对手的强项和弱点,着力探寻制胜之策。
(二)必须紧贴军事理论创新前沿,部队新装备发展和岗位任职需要
任职教员在科研创新中,一定要紧贴军事理论创新前沿,立足部队新装备发展和岗位任职需要,坚持把院校教学内容更新与部队实战训练创新结合起来;坚持把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与部队训练手段创新结合起来;坚持把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部队训练改革模式转型结合起来。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解决部队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部队有效履行能打胜仗的职责使命提供智力支持。
(三)必须坚持融教学、训练、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提高的原则
要培养懂技术、能指挥、会管理的新型军事人才,任职教员就必须具有技术员、指挥员、教练员、研究员的特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对作战问题的研究和吸收,在其基础上形成学科作战使用理论与方法,使其作战方法、指挥方法、保障方法既源于部队,又高于部队,促进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与部队战法、训法研究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士彬,王握文.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N].解放军报,2013-11-7.
推进实战化教学 篇5
1 教学内容贴近实战
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落实实战化训练的要求提供根本指向。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 军事实践呈现出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要求汽车士官学校必须以实战需要为牵引, 及时更新升级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内容设计由基本理论向基本实践转变。
1.1 贴近实战设计教学内容
实战需求是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 围绕实战化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就是要按照作战进程和指挥流程设计教学专题, 研究制定反映汽车士官教育要求、适应实战化训练的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 要紧贴部队实际, 把具有实战性质的对抗、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引入教学, 坚持仗怎么打、学员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 加大对抗性培训力度, 努力实现课堂与战场、平时与战时的无缝衔接。
1.2 信息系统进入教学内容
将数字化电台、车载计算机、导航定位系统、各种传感器、乘员终端等大量新系统新装备纳入教学内容, 把培养学员熟练操作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技能摆在突出位置, 让“运用信息系统打仗”成为习惯。
1.3 夜战融入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的融入夜战要求, 增加夜训内容, 昼夜连续实施。教学环节要注重强化学员对夜训特点规律的把握和方式方法的掌握, 提升学员适应部队夜训力度不断加大的岗位任职能力。
2 训练条件贴近战场
训练条件决定训练难度与深度, 影响训练质量与效益, “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指导思想的落实,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背景设置。
2.1 针对战争形态热点选取蓝本
要针对军事斗争准备热点, 着眼新的战争形态, 充分反映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 着重针对濒海作战、岛礁作战、边境作战等热点难点问题, 在准确认知现代战争规律和指导规律的前提下, 选取当前最需要重视的作战样式, 作为实战化教学背景的构设蓝本。
2.2 针对后勤保障热点构设背景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发起突然, 战期缩短, 后装保障节奏加快, 实时、精确保障难度加大, 要求更高。此外, 汽车士官院校实战化教学背景的构设还应针对后勤保障热点问题, 科学选取典型的后勤保障行动来作为汽车保障实战化教学的背景。汽车士官教育院校开展实战化教学, 其前提就是要将实战化教学视为未来作战后勤保障的“预实践”, 根据培训对象岗位特点和需求, 从总体上有针对性的构设高度接近未来作战的实战化教学背景。
3 教学方法贴近实训
教学训练方法的选取和应用, 能起到承载教学内容、传播知识的作用。要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就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训练中针对具体内容对实战想定案例精心设计, 丰富训练组织模式。汽车士官院校要以训法创新为牵引, 对教学组织过程进行优化, 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
3.1 突出实战化训练方法创新
训法创新要贴近实战、服务实战, 做到训即是战、战即是训、战训交融。这既是对士官学校教学组织实现实战化训练的特殊要求, 也是实战化训练的核心任务, 是训法创新的根本指导。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军兵种、担负不同任务的部队, 结合具体作战对手和任务, 和特定作战环境以及部队实际, 运用战例、想定、案例、实装操练、综合演习等不同的训练方法, 来完成不同内容的实战化训练。
3.2 用训练创新指导教学组织
随着敌我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发展变化, 士官院校实战化训练只有不断预测可能的发展变化, 不断进行组织实施方法的创新, 才能更好地开展针对性训练, 做到有的放矢。创新训法, 全程优化教学组织, 对于汽车士官学校的教学组织, 既是一种要求, 也是一种牵引和指导。
3.3 以联教联训方式促实战
在没有实战环境、不直接担负作战任务的情况下如何培养能打仗的人才, 是和平时期士官学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长期重大课题。学校应打破学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界限, 把课堂前移至战场, 把战场延伸到课堂, 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才能培养出会打仗的新型军事人才。要走融合式培养人才的路子, 以深化联教联训为抓手, 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成果转化、考核评价、训练保障等方面实现学校教育与部队训练有效衔接、有机融合, 深度聚合学校和部队的理论、人才、装备、技术等资源优势, 将最新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直接运用于教学改革, 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实战要求的人才。根据各个部队的作战任务、装备类型、训练方式保障样式, 选择联合培养的主题方向, 切实提高学员实战化能力。
4 教员岗位贴近部队
部队任 (代) 职经历是构成实战化教员素质结构的关键。实战化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而这一教学活动培养的学员的能力标准来自于部队训练和作战需求, 因此, 实战化教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部队经历, 熟悉部队的编制体制、训练动态和武器装备, 了解部队官兵的思想生活及素质情况, 及时掌握部队的新变化、新特点, 以便在院校实战化教学中有的放矢, 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 部队欢迎的“专业技术精、指挥能力强、岗位任职适应快、综合素质好”的优秀军事人才。
4.1 加大部队代职、见习的力度
院校要谋划长远, 坚持把提升教员岗位实践能力作为代职、见习的根本目的。在选择代职教员上, 优先选送学历高、有发展潜力、缺乏部队经历的教员;在选择代职方向上, 突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线作战部队;在选择代职岗位上, 着眼士官教育教学要求。积极推行学校教员与部队军官双向交流任职制度。选派教员到各军兵种院校学术访问, 与机关和部队干部进行交叉任职, 丰富其阅历。
4.2 加大参加部队演习、调研的力度
要增强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员参加部队演习、调研学习等重大活动, 到一线部队去寻找实战化教学的因子。这样不仅能及时把了解掌握的新信息充实到教材、课堂, 把经过部队训练、演习检验的成果引人教学训练, 拓展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还能把部队作战训练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纳人科研课题, 以此丰富教员实战。
摘要:紧紧围绕军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这一强军目标, 汽车士官学校要从教学内容、训练条件、教学方法、教员岗位着手, 在更新教学内容、构设实战背景、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员素养等方面有所作为, 扎实推进实战化教学。
关键词:汽车士官教育,实战化教学,训练改革,主要构想
参考文献
[1]姜辉.加强兵种院校实战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海军航空兵学院学报, 2014 (1) .
[2]蔡长忠.创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实战化教学模式[J].空军指挥学院学报, 2010 (5) .
[3]周书清.对加强实战化训练的思考[J].昆明陆军学院学报, 2010 (2) .
推进实战化教学 篇6
“防空导弹搜索与指挥系统”课程是我院直通车导弹工程专业(防空导弹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是培养防空导弹装备管理、保障、使用、监造等方面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实战化教学距离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场地依托教室及装备库,内容上侧重装备构造原理等理论知识灌输,实践教学以装备操作使用为主,对装备的检测与维修涉及较少;二是教学方法只注重课堂讲授,对学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足,学员依附于教员的多,积极主动发挥的少,部队反映毕业学员动手能力和解决装备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第一任职岗位任职能力不理想;三是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规划不合理,操作训练和装备实践课时相对较少,科目单一,加上实体教学装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全员同时展开操作训练的要求。以上各种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着防空导弹装备课程的授课效果。
为了满足部队防空导弹岗位群任职需要,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实战化教学改革为牵引,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多方面对防空导弹搜索与指挥系统课程改革实施进行了探讨,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军队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将教学研究改革成果运用到了实际教学工作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
要实现实战化教学,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实战,将部队关注的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重组和革新。改革后的防空导弹搜索与指挥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陆军典型主战防空导弹装备搜索与指挥系统的功能任务为主线,适当覆盖其他主战防空导弹装备搜索与指挥系统,以主要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功能组成为重点,以实装操作为重要支撑,并引入防空导弹装备保障新成果和新型装备的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模块化、课堂设计框架化、环节控制规范化、教学媒体多样化、成果引入动态化。同时,注意结合相关标准、法规,总结归纳一般方法,将装备维护保养技术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使学员通过主训装备学习,掌握装备共性内容。此外,为了满足学员维修保障能力培养的需求,在筑牢学员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以装备的发展和作战功能为牵引,通过深入基层部队调研,收集整理基层部队常见的故障案例,建立装备故障检修和装备保障案例库,内容覆盖课程教学的各个模块,形成以故障案例为核心的情景教学,着力培养和锻炼学员独立开展故障检测与维修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强调各分系统之间的联系,突出装备系统概念,提高学员对防空导弹装备武器系统全局性的认知程度,并以部队装备一线工作为依据,围绕装备阵地准备、发射准备、制导控制等流程科学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打牢基础、创新提高、综合应用”的递阶式教学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战化。
三、创新教学组训方式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实战形式为参考创新教学模式,按照“立足任职需要,理论实践并重,加大实践实训,严格组织实施”的思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通过课堂讲授、操作示范、过程指导、感性体验、理性归纳、效果检验等教学环节,运用实体装备、部组件模型、技术资料、电子媒体、现场板书等不同介质和手段,采用案例启发、结构展示、过程模拟、印象重现、重点强调等方法,使模块内容融为一体,模块之间融会贯通,达到抓住细节、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理解全面的教学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建立的装备故障实例库,通过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原理动画演示、电路虚拟仿真、装备原理试验、实装操作、案例分析、专题探讨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进行装备原理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落实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向“精技术、会管理、懂指挥”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的要求,还必须加强学员组训能力的培养,因此对防空导弹装备的综合实践教学训练应以学员为主体进行组织实施,由学员制订组训计划、讲解并组织训练,采用实装操作与模拟训练相结合、单科目训练与多科目联合实施相结合的模式,围绕部队装备使用操作、装备维修活动的组织实施、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开展教学训练,这样既有助于学员熟悉掌握部队导弹装备管理的要求和程序以及装备维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员的统筹指挥能力,提高学员的组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建设实战化教学平台
防空导弹装备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实践,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以巩固教学内容为目的,包括实装的认知、部件的分解结合等;另一类是提升实践,与装备运用密切相关,以提高保障能力为目的,包括装备技术状态检查、常见故障分析等。
随着防空导弹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其结构原理越来越复杂,有些部件已经不允许对它进行分解结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针对防空导弹装备的认知实践教学,一方面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仿真模型,方便学员了解其内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各型新装备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来实现大部件的虚拟拆装和零部件的分解结合,方便学员“拆”、“装”,加深对零部件的静态认知。同时,为增强学员对装备操作的实装体验,突破实装数量少的限制,建设了一批防空导弹装备模拟训练平台,让学员很容易获得与实装一致的操作体验,为开展结构原理、分解结合、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检测诊断、故障排除、装备组训等内容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并通过实装装备库和装备专修室建设,打造信息化装备教室,构建装备实训实修环境,为装备构造与原理教学、装备的检测维修以及系统的联调联试提供条件。
五、打造复合型教学队伍
教员是实战化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建设一支熟悉装备使用指挥、维修组训与管理、系统联调联试的技能复合型教员队伍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装备教员都是本硕博直读,然后直接进入装备教学岗位,普遍缺乏部队工作经历,对部队的战法训法及装备发展不熟悉。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员下部队代职,了解部队需求,将主战装备的操作使用和新技术、新战法充实到教学中,达到教学与部队训练同频共振;另一方面,通过接装培训、组建教研团队、参与部队演习、邀请装备专家来院讲学、开展实战化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营造良好的实战化教学氛围。
六、构建实战化教学训练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上,应面向部队装备工作实际,发挥考核引导作用,转变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创新考核方式,构建实战化教学训练考核体系。(1)在考核方法上,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引入全过程评价机制,将考试环节划分为课堂教学、课终考试、实践操作、维修组训等四个环节,对每个环节可采用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理论实践并重的立体式的考核方法。例如,对搜索与指挥系统维修操作环节,可为每个学员设置维修、维护、检查、调整、测试等全面的考核内容。(2)改进实践考核评价模式,以教员为组间排序、学员互评为组内个人排序并赋予权重和分差的方法来定量计算学员的实践考核成绩,可以有效克服教员单一要素对成绩评定的偏差,综合体现集体和个人成绩,较为真实地反映学员学习优劣排序。(3)多样化考核形式,综合采用实装操作、讲课讨论、组训演练、笔试作答等多种考核形式,鼓励学员多思考、多探索。通过以上手段,有效提升考试的客观性,发挥考核对教学的引导作用,综合考察学员维修组训能力。
七、结语
开展实战化教学,就是要向“为战”聚焦,强化“教为战、练为战”的思想,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保障等方面紧贴实战开展教学改革。本文结合防空导弹搜索与指挥系统课程教学实践,对防空导弹课程的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引入防空导弹装备保障新成果和新型装备的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递阶式教学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战化;通过创新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以学员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提高学员组训能力;通过建设实战化教学平台、打造复合型教学队伍为实战化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环境和师资力量,确保了防空导弹装备课程实战化教学效果,对提高防空导弹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装备课程教学向实战化聚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衡,林强.雷达装备课程实战化教学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28(5):372-373.
[2]吴彩华,马建朝.指挥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专业课程实战化教学探析[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29(2):131-133.
[3]马志松,牛涛.陆军作战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研究[J].继续教育,2013,(11):64-66.
[4]蔺美青,张路,朱勇,周艳.战场电磁环境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02):127-130.
[5]徐颖鑫,陆万宏,晏凯,余志惠.装备教学向实战化靠拢的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02):141-142.
[6]罗锦,魏保华,李柯,柳鹏.新型导弹装备教学能力建设与实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8-29.
推进实战化教学 篇7
一、当前军校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军校教育特别强调教学要向部队需求靠拢, 向实战靠拢, 因此打造一支具备实战化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对军校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军队院校对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过程中, 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一) 实战化培训资源不足
实战化培训资源不足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军队多年不打仗, 资源积累不足。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学习军事技能最有效的办法。在战争年代, 我们的军事教育理论就是在丰富的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很快培养和塑造了一批军事指挥人才。外军更是注重实战经验的积累。例如, 美军在每一次战争后, 都会对作战情况进行评估,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并形成鲜活的案例和战例, 供教员使用, 使其课堂更加贴近实战。然而, 自卫反击战后, 我军几乎没有参加过大规模的作战行动, 军队军事实践出现了很长一段的空档期, 几乎没有形成任何经验数据, 无法作为资源运用于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培训。
其二, 军校与基层部队相对独立, 军校获取实战化培训资源难。教员的岗位相对固定的, 鲜有机会深入部队, 了解实践情况, 获取相关资源。因此, 实战化培训资源难以更新。部队与军校间相对独立使得教员很难参与部队进行的大项军事活动, 部队也缺乏渠道同院校间进行交流, 这导致部队的经验无法进入到院校中, 成为实战化教学的培训资源。
(二) 实战化培训存在需求迷雾
为了提高军校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 院校与部队采取了双向交流的办法来增加彼此的融合度。例如, 军校派教员到部队短期代职, 部队派人员到军校担任教官。但是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 这是因为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培训需求迷雾, 即培训需求不明, 培训资源无法精确满足需要。在教员下部队代职, 部队人员来军校任教官的过程中, 教员和教官的代职单位与其专业不对口。这样的代职, 对教员 (教官) 个人和教学单位来说都没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还消耗了大量的培训成本。
因此, 在组织教员培训前, 明确培训需求是有效完成培训任务的前提。然而, 培训需求的确定不是简单地填写调查问卷, 或是数据采集, 因为教员的培训需求不总是显性的, 许多隐形的需求往往令教员自身也无法察觉。需要对其教学和学习行为进行长期跟踪、科学分析, 在工学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下, 这很难由教员个人或教学单位通过人工的办法完成。在培训需求不明的情况下, 难以做到师资培训的资源与需求精确匹配, 因此, 当前院校在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上针对性不强, 无法量体裁衣。
(三) 缺乏长效机制, 后续乏力
当前军校中对教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采用的是任务指令式的方式, 并没有依据每名教员的真实需求进行。任务式的培训不以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增长为导向, 而是以上级的指标命令为导向, 一旦培训结束, 任务完成, 对培训的效果就不再过问。因此, 当前对军校教员的培训停留在数量规模上, 只见短期效益, 而不重长期效益。对教员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往往急功近利, 只看结果, 忽略教学能力生成的过程。这就造成对教员实战能力的培训面广、量大, 效果却差强人意, 不具备延续性。
二、E-LEARNING理念对提高军校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价值和作用
(一) 不受时空限制, 最大化挖掘实战化培训资源
E-LEARNING的最大优势是不受时空的限制,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可以同步获取网上学习资源, 进行自主交流。这就为军校与部队间的无缝衔接, 将部队实践经验转换为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资源提供了可能。
通过对部队日常训练场地、程序和方式方法的数字化处理, 部队组织实施训练可以上传到校园网, 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同院校教员共享。同时, 对于大项的军事行动, 也可以采用“部分参与, 经验联网”的办法为军校教员提供授课素材, 即在不影响军事行动进程和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基础上, 选取个别骨干教员嵌入式参与, 将军事行动评估报告或经验总结上传网络, 与教员共享。对于军事演练、抢险救灾、海外护航、撤侨等大型军事行动的经验、评估报告如果可以在网络上获取, 将普惠广大在校教员, 整体性地优化军校教员课程设计, 增加实战化教学内容;同时, 也为教员深入参与部队军事行动提供理论与决策支持, 为推动院校与部队间的双向交流、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 真正实现了院校在部队建设中的“智囊”作用。
(二) 破除“需求迷雾”, 实现师资培训上的个性化定制
在进行师资的实战化培训过程中存在着“需求迷雾”, 即师资的培训需求与培训资源供应上的不匹配, 这也是造成师资培训效费比低的主要原因。要破除这种“需求迷雾”, 就要建立一个透明化的培训资源供应链, 让供应链上的所有实体, 受训单位, 人员和培训单位、人员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培训需求和培训资源的流动方向, 让培训资源主动适应培训需求, 形成供与需的精确匹配。借鉴E-learning概念, 完全可以实现资源供应链的透明化。通过研发软件, 采集并分析受训单位和人员的需求数据, 可以明确培训需求;另一方面, 对培训资源、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管理, 依据培训需求为每一名教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 包括培训课程和代职单位与职务, 在网上向客户主动推荐, 实现培训需求与培训资源间的自主、精确匹配。
(三) 可实时跟踪、评估培训效果, 实现教员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性提高
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以往的师资培训往往忽略这一点。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注重长期的跟踪问效, 没有对教员在执教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能力需求进行区分, 并进行针对性培训。E-LEARNING理念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或研发软件, 在网上对教员的培训效果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 同时可以联通受训人员与培训单位, 就培训效果进行实时反馈, 明确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和目的, 以便进一步地优化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形成可持续、动态的培训体系, 为每一名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成长提供长期的辅助。
三、运用E-learning理念培训军校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 依托已有的信息网络, 进行顶层设计, 构建E-LEARN-ING的基础设施
E-LEARNING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学习与教学方式, 网络作为载体和基础设施是在军事院校推广E-LEARNING的前提。因此, 有必要构建一个适用于部队院校的师资培训网络。要最大化的发挥E-LEARING的优势, 这个网络的构建应当从总部一级进行顶层设计, 涵盖全军所有军事院校和各大单位及基层部队, 以便最大化地挖掘师资培训资源。
另一方面, 师资培训网络的建设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避免重复建设。因为各大院校、单位和基层部队都已经建成了自己信息网络, 师资培训网完全可以依托这些网络, 对其进行标准化的改造, 实现这些网络端口相互开放, 资源进一步整合。具体的办法是在总部一级建立一体化的师资培训网, 联通各大院校已有的校园网, 和各大单位及基层部队的行政网络, 开放师资培训的端口, 为全军所有军事院校的教员提供无障碍的阅览师资培训资源的平台, 同时为院校与部队提供无障碍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 分析教员在线学习行为, 确定教员培训需求
明确培训对象的需求是培训方案成功的前提, E-LEARNING理念的推广除了可以在线采集培训人员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外, 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培训者进行在线学习行为的跟踪和分析, 从而明确培训人员的隐性需求。在线学习行为分析涉及多个学术领域与技术, 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数量统计等等。它通过对培训者在线学习的路径、浏览顺序和习惯来确定在线学习者可能具有的学习风格和偏好, 从而分析出其隐性的培训需求, 并为其主动推荐相应的学习和培训资源。
目前, 在军队院校中, 校园网的利用率已经在90%以上, 将在线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引入校园网, 可以实现对院校教员的在线学习行为的科学分析, 从而明确其培训需求, 并依据这些需求, 主动提供相应的培训资源和服务, 甚至能定制培训方案。
(三) 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实现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性培训
互联网为人类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 这主要体现在它使学习不受时空约束, 可以动态实时更新, 保持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因此, 构建一体化的师资培训平台, 推广E-LEARNING理念, 意味着建立起对受训人员实时跟踪问效的机制, 为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长期, 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首先, 可以通过建立每一个用户的个人电子档案记录不同阶段的培训情况, 并利用虚拟培训社区, 反馈培训效果, 获取培训建议。此外, 在网络上嵌入培训效果评估模块, 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的网上的评估与分析, 更能直观反映教员实战化培训方案的效果, 并为分析和预测教员下一阶段的培训需求, 优化教员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这样, 对军校教员的培训不再追求短期效益, 也不再是由院校到部队单向发生, 而可以长期问效, 保持院校、机关与部队之间, 军队院校之间, 军地院校之间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更有效地帮助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方素文.社区教育与e-learning融合策略探索[J].成人教育, 2014, (1) :76-78.
[2]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深化改革 (上) [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2) :8-12.
[3]王晓红.我国干部网上学习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4) :50-55.
[4]乔伊斯, 等.教学模式[M].荆建华,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5]张铁斌.开放教育资源 (OER) 国际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推进实战化教学 篇8
一、理论先行
虽然说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 但是, 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汲取能够帮助他们预知可能出现的障碍、困难, 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 提高实践效果。语文老师针对实战化实践活动, 理当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及时地引导学生通晓相关的理论知识, 掌握必备的技能, 这样就会使他们具备应变的条件, 增强信心, 快速形成技能。
比如笔者曾开展技能演讲沙龙活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听说模块——演讲”部分专门讲授如何演讲, 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 没有实践经验, 所以, 对于演讲的本质、实践操作等并不真的了解。这一块的教学就非常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始前, 在导入环节, 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演讲吗?”由于不少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答, 结果发现, 他们对于演讲的理解只限于“不就是拿着稿子念吗”的层面。接着, 笔者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让演讲能力助飞我们的职业梦”, 并且告诉他们, 这就是今天我建议大家要学习的主题。笔者随之播放了一段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朗诵视频, 紧接着笔者当场示范, 即兴发挥, 以梁启超的这段演讲稿为素材, 当堂演讲。于是, 我让学生分析朗诵和演讲的不同, 并适时地提炼并板书出演讲的几个关键点:语言简短化, 适当修饰;内容故事化, 讲究朴实; 情感白热化, 必须强烈;道理全显化, 直击关键;呈现表演化, 追求气场。学生牢记这些要点, 就能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了。
二、积极演习
开辟第二课堂不可能一味地走向校外, 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 积极创造情境, 布设恰当的道具, 营造适宜的氛围, 积极开展实战化模拟演习。当然模拟要逼真, 也就是说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 特别是职业化环境所需要的构件缺一不可。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 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制作了一整套道具, 布置了一个悼念现场, 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出一个表演者, 实施演讲。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 对演讲写作要求理解更深刻。笔者因势利导, 布置一次小型的演讲会, 确定的主题“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 在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再次表演。学生经历两次锻炼, 得到了两次提升, 无疑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了演讲的底子。
笔者也顺势把这个做法推广到法律专业班。我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法庭模拟辩论。主持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辩题, 明确正反双方, 辩手你来我往, 各不相让。学生既将法律知识融合进来, 又将语文能力的习得落实到了实处。
演习即表演, 要重在实战化, 不摆花架子, 追求扎实。为此, 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帮助他们找到角色感。从教育学理论看, 情境教学其实重要的途径就是“现场表演”[1], 预设接近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扮演角色, 从而加深了内心体验, 并最终习得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境设置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想象力, 对新鲜刺激的易于接受性, 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情商教育的环境预设。
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性决定着学生必然进入不同职业, 不同职业对语文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演习情境, 积极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演习氛围。只要我们善于开拓, 驱动学生的内驱力, 学生就会积极演习。
三、先写后说
毋庸讳言,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有限, 我们不妨采用实用的策略, 寻找适宜的方法。演习场所虽然是模拟的, 但学生一旦进入预设的情境, 同样会找到职业感。他们的表演也应该相应地相对专业,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追求专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点, 采取先写后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在“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主题演讲中, 笔者即充分让学生动笔来写, 在写作中思考如何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观点, 如何设计言谈举止, 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学生在写作中会联想到表演时的情景, 并且动手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他们就等于自主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 更是因为这样的活动指向未来的职场实践, 所以也更有吸引力了。
由于心中有表演的预案, 有演讲的蓝本, 他们就能够相对自信地灵活发挥了。实践证明, 语文实践要重视写, 只有先写, 才能让他们把混沌的思想条理化, 才能在写作中找寻灵感。当然“写”好后, 还要让他们尽情地“说”, 展示他们的才情, 敢于表现。能不能流畅、高效、得体地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得如何, “写”是“说”的前提, “说”是“写”的动态呈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第二课堂的开展必然体现语文性, 最终要表达出来, 所以“写”“说”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导游实践, 还是机械类专业的操作原理和程序的表述等, 都需要写好、说好。
总之, 当语文与职业教育牵手时, 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实战化, “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取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模拟职业情境, 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推进实战化教学 篇9
关键词:实战化;教学训练;军事院校;任职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军事院校担负着向基层部队输送“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人才重任,大力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是强化院校任职能力,全面培养“打仗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军事院校开展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是研究如何使教学和训练向实战化靠拢,如何使学员的能力素质满足实战化需求,积极探索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改革的新思路。在实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和训练条件是必须考虑的三个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是实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模式的依据,其合理设计可确保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实战化要求紧密衔接;教学模式是取得良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其科学运用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战化思维意识;教学条件是保障实战化教学和训练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其完善改进可促进教学和训练沿实战化轨道不断发展,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其对未来战争的适应能力。因此,军事院校在实施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时,必须立足现有条件,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和训练条件三方面入手去寻求改革方法和途径,本文结合这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一、着眼未来战争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未来战争具有武器威力更大、信息化程度更高和多兵种联合作战等特点,对参战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参战人员要想胜任未来战争的要求,应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武器装备操作技能和灵活的特情处置能力。担任作战部门领导工作的人员,还应熟悉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和新型武器装备作战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从目前军事院校任职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某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涉及未来战争作战理论、作战方法和新型装备作战使用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还不够,涉及外军武器装备发展、作战思想和战术运用等方面教学内容还应进一步增加,一些与实战化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力度不够,未能广泛运用到教学内容设计之中。因此,在进行任职专业实战化教学和训练内容设计时,应从实战化人才需求和解决当前不足入手进行改进创新,要注意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从任职专业基础知识实战化、武器装备实战化、战术应用实战化等方面入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应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管用”的基本思路设计教学训练内容体系,重点突出实际应用的内容,使学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任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要围绕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向作战运用领域方面扩展。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区分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度浓缩,摒弃一些陈旧过时的知识内容,一些旧的战术思想和方法如不适合未来作战需求,应用新的战术思想和方法加以代替。增大涉及新型武器装备技术、新型作战方式和理念、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通过融入这些知识,加深学员对未来军事行动特点的了解,充分发挥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在作战决策筹划、作战模型构建、作战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功能性的作用,从而使任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更贴近于实战化要求。
在武器装备教学和训练内容方面,应适度增加涉及新装备、新技术作战能力和作战使用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内容,突出强化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技能训练。扩大新型武器装备在装备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增加新装备的实操训练时间,以便于学员能更好掌握新型武器装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结合武器装备研发现状,增加涉及相关武器装备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教学内容,使学员能及时了解武器装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由此跟踪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使其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对于涉及旧式武器装备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筛选,一些可能被新型武器装备取代,应用价值相对较小的旧式武器装备,不应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简单介绍即可。鉴于未来战争信息化程度水平高,还应当结合我军和外军相关研究成果,增加涉及武器装备信息化技术、信息网络构建和信息化装备操作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内容。目前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部队工作的关注重点,为满足需求,可结合任职专业特点,适当选取一些在非战争军事救援行动中经常会用到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某些特种救援装备作为装备教学和训练内容。
在战术教学和训练内容方面,可结合军内外研究成果,从作战指挥、战法运用、指挥协同和综合保障等几方面出发进行设计,重点介绍兵力编成、数量需求、编组模式、运用方式和保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内容的灵活设置,强化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思想观念,使学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作战方法和理念,能自如应对未来战场的作战变化。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方面,可适当增加涉及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反恐怖活动和国家重大活动安保应急指挥、协同行动和力量编组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和训练内容,为学员在未来任职岗位上更好完成相应的任务打下基础。
二、立足于实战化教学要求,灵活丰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实战化教学训练强调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当前,军事院校任职专业教学主要以传统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员讲授为主,学员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和训练方法不够灵活,教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不够,未能给学员充分的思考空间,忽视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长期如此,会增加学员对教员的依赖性,遇到学习困难时,总是寄希望于教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弱。因此为满足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敢于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通过灵活丰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实施实战化教学时,一是应注意突出实战化思维,通过开导启发,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员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通过综合判断加深认识;三是引导学员全方位思考,形成开放式的思维。为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训练内容的讲授,在运用这些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通过案例研讨式教学,培养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
目前,任职专业学员中有一些已完成基础阶段的教育,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理工科基础知识。有部分学员来自于基层部队,有一定的部队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恰好契合任职对象的培训需求。因此,应在实战化教学过程中,适当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在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时,应注意结合任职专业特点,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贴近实战的模拟战例,要确保案例的实战性和实用性。教员要围绕案例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员思考、组织学员交流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判。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应注意引导学员深刻认识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确保学员能够围绕案例问题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剖析掌握其中蕴涵的规律,探求其中的军事谋略和作战方法,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由此培养锻炼学员的思维创造力。
(二)通过导学式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未来战场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学员只有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未来战场上的各种突发事件。因此,为满足实战化教学训练的需要,应适当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实战场上或训练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内容为牵引,启发并引导学员自行学习的方法。该方法鼓励学员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当学员遇到依靠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教员才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引导,由此充分展现“教”与“学”的统一。教员在使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时,应注意该教学模式只是为培养学生自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并非适合于所有教学内容的讲授,经常是一些综合性比较强、难度较大、对学员能力要求的教学内容适合采取导学式教学模式。一般涉及战术运用、作战部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等适合采用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讲授。导学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员在教员的协助下,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自信心也会得到明显增强。另外,通过观察学员自主学习情况,可帮助教员深入了解学员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得后续的教学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前两种教学模式不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为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把“传授”“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多维互动式的现代教学理念。在实施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员首先根据课堂目标设计,提出学习任务,然后教员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操作方法和结果,最后引导学员完成教学任务。同导学式教学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员的指导作用更强一些,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教员在使用此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精讲学员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将这些内容讲活讲透。在学员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员彼此之间交流讨论,可以单独,也可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该种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武器装备实操、维修和战术演练等教学和训练内容。
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教学和训练内容,灵活使用上述教学模式,还应探索把这些教学模式同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着眼实际、增加投入,全面探索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条件
实战化教学和训练条件通常包括有利于构设和形成贴近战争实际的教学设施、设备、场地、环境等。同基层部队不同,由于受缺乏武器装备和专业训练场地,当前军事院校任职专业的教学和训练主要是在校园和课堂范围内进行,学员接触新型武器装备、参与实战化实践和大型实战化作战演练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源种类单一,内容陈旧,功能有限,难以满足实战化教学和训练需求;模拟训练系统和器材在教学和训练中虽有运用,但在操作功能、作战场景模拟的逼真程度、综合运用和模拟对抗演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这些不足对任职专业开展实战化教学和训练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学员实战化感知的形成。因此,军事院校应当着眼实际,遵循规律,增加投入,从课堂教学手段改进、模拟训练条件强化和专业训练场地构建等方面入手,全面探索满足任职专业实战化需求的教学和训练条件。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注意加强各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运用,利用视频、图片和模拟软件等信息化资源丰富授课内容,组织力量,依托多媒体动画技术,开发与教学和训练内容相关的电视教材、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运用到教学和训练实践之中。围绕教学需要,建设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丰富实用的教学专业数据库,由此实现平时教学和训练所需教学资源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依据军事训练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标准,立足未来战争特点和实战化要求,构建网上对抗平台,为在课堂上实施网络对抗演练创造条件。
在模拟训练条件方面,应加大模拟训练系统和器材的研究力度,构建与实战化接近的情景式模拟教学和训练环境。在研制模拟教学训练器材时,要注重模拟单个武器装备的基本操作、武器装备综合运用和作战对抗演练等,通过模拟装备的使用性能、运行规律和战技术特征,满足学员对装备技术原理、动作要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在构建实战化教学模拟训练环境时,应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结合未来战争的特点,通过三维素材库,构建逼真的立体化战场场景,学员在虚拟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装备实操训练、战术对抗演练、特情处置训练和指挥战术应用训练时,既可训练专业技能,又能加深对未来战场的感知和认识。军事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多,可通过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在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和开发力度,并结合实战化要求,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训练之中。
在训练场地条件方面,应结合任职专业学员在未来战争中可能承担的作战任务,从训练场地的环境改造和规模扩建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设改造,使教学和训练朝向科学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为此军事院校应结合任职专业的特点,集思广义、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专业训练场地的建设开发力度。应按照实战化要求,对教学训练场地进行环境改造,引入相关的训练设施,构设恶劣的自然环境、激烈的对抗环境和复杂的电磁环境,使训练环境尽量与实际作战环境相接近。教学训练场应能满足不同规模训练的要求,既能开展各种单兵技能训练、又能满足多人次进行战术技能协同训练和演练的需求。学员在近似于未来战场实际环境的条件下进行侦察、实弹射击、信息传递、救援等各种专项技能训练和演练,既强化了作战技能,又磨砺了心理素质,由此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良,贯彻院校教育向实战化靠拢,深入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J].现代兵种,2013(6).
[2]吴东升,董同力.着眼打赢要求构建军事地形学实战化教学模式[J].军事体育学报,2014(3).
[3]田文斌,浅谈战例研究在实战化教学中的作用[J].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报,2014(2).
【推进实战化教学】推荐阅读:
实战 推进 提升10-10
教学实战07-28
实战型教学07-13
实战演练教学法10-11
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典型发言07-01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08-24
警务实战07-21
经营实战07-22
实战战术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