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冷暴力”(通用8篇)
宿舍“冷暴力” 篇1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总和, 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有多种, “冷暴力”也是其中一种。研究显示, 大学女生跟本宿舍同学的冲突高于男生, 且女生使用回避与冷处理及自我反思方面都显著高于男生。[1]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显示了她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失衡, 这种暴力造成的危害迫使我们去寻求根源和对策, 以实现宿舍和谐。
一、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及其危害
“冷暴力”实质为一种对他人的精神虐待方式, 是“不同于‘热暴力’的隐形暴力, 它不是通过殴打或辱骂方式处理, 而是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 甚至排挤对方。相互无视对方, 没有语言和情感的沟通或者是将沟通降低到最小程度, 以敷衍应对对方”[2]。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就是因某种原因排斥宿舍室友, 在日常相处中双方以上述方式进行的人际处理方式。
宿舍“冷暴力”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两个人之间的“冷战”;一人与宿舍其他人的“冷战”;宿舍内多个小团体之间“冷战”。[3]“冷暴力”就如同物理学中的“力”一样, 有作用力就会产生反作用力, 从而双方相互作用, 甚至两败俱伤。
(一) 造成极大精神和心理压力
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发生冲突最多的地方。发生“冷暴力”, 受排挤一方会因受到冷落和轻视而感到宿舍没有归属感, 甚至产生恐惧而情绪消极, 这给她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尤其是宿舍其他成员排挤或“冷战”其一人时, 她们心理可能难以承受压力, 极端者会有自杀倾向。同时, “冷战开战”一方因某种原因排斥室友, 这已经显示了她心理的不平衡, 并且在日常相处中还要时常处于警戒或伪装状态, 压抑自己的正常情绪, 精神和心理自然要负担重荷。
当这种力相互作用强烈时, “冷暴力”就可能转向“热暴力”。
(二) 危害身体健康
在精神消极状态下, 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不适, 如食欲不振、失眠、头疼、疲倦等, 这会影响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冷暴力”时, “冷战”双方身心都处于消极状态, 即便是“开战者”也是处于不健康状态, 双方身体健康都要受损害。此外, 身体的不适将会进一步影响其精神和心理健康,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 影响工作学习
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工作的旺盛期, 该阶段身心出现问题时必然影响其学习, 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重大损失。“冷暴力”会使他们身心疲惫, 并对学习与工作产生消极态度, 乃至于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产生偏颇。
二、探寻“冷暴力”失衡点———极端利己主义
霍布斯认为, 每个人都是出于自我利益而行动和生活的, 这是人性的一个普遍特点。虽然这种观点已遭到质疑, 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行为和实践至少是要维护自我利益的, 是要做到利己的。
利己主义通常将个人利益得失视为权衡善恶, 是非唯一标准, 形成一种单边的、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利己主义者“是这样一个人, 他普遍无视其他人的利益, 只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或好处来考虑问题”[4]。实行极端利己主义就是完全生活在自己利益小世界中而全然不顾或拒绝他人获利。
我们称赞“无私奉献”、“好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这些人奉行的是利他主义。一般来说, 利他主义是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 强调他人利益至上鼓励为他人和社会作出牺牲。
针对利己与利他主义, 边沁提出了开明利己主义, 认为“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 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5]。他的开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是一样的。[6]正如穆勒强调:“构成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的幸福, 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 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行为者在他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之间, 应当像一个公正无私仁慈的旁观者那样, 做到严格的不偏不倚……‘己所欲, 施于人’‘爱邻如爱己’。”[7]这要个人从维护自我利益出发去追求自我利益, 同时还要关照他人的幸福, 在自我和他人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共同的受益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是三种处理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感情和实践中存在着适度、不及与过度。“适度”即是道德德性, “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8]。“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处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感受这些感情, 就即是适度的又是最好的……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正确的道路却只有一条”[9]。而“不及”和“过度”就是情感和实践中的恶, “要么达不到正确, 要么超过正确”[10]。
据此, 我们可以假想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天平上, 极端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处于两端, 天平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平衡的。天平的平衡点就在于“适度”———开明利己主义。
“人们结合到一起就是为了某种利益……政治共同体……把共同利益称为公正。其他共同体以具体的利益为目的”[11]。宿舍作为一个“共同体”同样存在共同利益, 如宿舍空间、宿舍费用等。如果每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 实行极端利己主义, 那么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都不能得到公正。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的发生就是这种极端利己主义在作怪, 它使我们的道德过于偏离平衡点而不能实现公正。
女大学生原生态生活下, 引发“冷暴力”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两个常见因素, 而这两个因素的背后就是极端利己主义。
(一) 嫉妒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是在与他人比较时,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12]。从伦理学角度看,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些行为与感情, 其名称就意味着恶, 例如幸灾乐祸、无耻、嫉妒……它们被视为自身即是恶的, 而不是由于它们的过度或不及。所以它们永远不可能是正确, 并永远是错”[13]。嫉妒自身是“恶”的, 且“嫉妒之人, 因为他一概地对别人的好运感到痛苦, 无论别人该不该交好运”[14]。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的, 当别人优于自己时就在情感上产生心理波动, 这本属正常情况。一般地, 女大学生在她人能力、荣誉、工作等方面优于自己时易产生嫉妒之心。但当看到别人优于自己或别人获利而自己没有便采取“冷暴力”则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完全将自己的利益看做是至高无上的, 只许自己拥有而不准他人获得, 那么极端个人主义同样是恶的。
(二) 个人生活习惯
宿舍是一个共同体, 存在着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个人不顾他人需求而放纵自己难免会引发宿舍矛盾。
女生宿舍生活琐事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集中在个人卫生、作息时间不协调、宿舍卫生等方面。如“有人不讲个人卫生”, “休息时间有人打接电话”, “休息时间有人开灯”, “休息时间有人说话”, “有人不打扫宿舍卫生”, “有人的音像设备的声量太大”, “开关灯、风扇、窗户意见不一致”, 等等。每个人都依据自身的行为习惯生活, 不考虑他人意见, 宿舍共同体不能实现对于每个人的公正, 就有可能引发“冷战”。这些干扰到他人的不良习惯正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在共同体中仍以自我利益为圆心, 我行我素, 不关照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引发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还有很多, 这些原因的背后一般都是出于对自我利益的维护, 奉行极端利己主义。
三、回归平衡点, 预防或修复“冷暴力”创伤
追求宿舍和谐是至高的“善”, 是宿舍每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 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明智的方法来达到这种“善”。而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就非实现和谐的明智之举, 造成的只有冲突。正确的途径应是奉行开明利己主义。如何做到“开明”?亚里士多德已经回答是“适度”:在维护自我利益的前提下, 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做到“不偏不倚”。
但要做到这种“中庸适度”并非易事, 正如“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圆的圆心……要对适当的人, 以适当的程度, 在适当的时间, 出于适当的理由, 以适当的方式做这些事, 就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或容易做得到的”。我们在日常处事时应进行多边考虑, 作周全选择, 在自我和他人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从而预防或“修复”“冷暴力”创伤。
(一) 考虑:两恶选其轻
“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因为在两个极端之中, 有一个比另一个错误得更严重……我们的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只能是———如谚语所说———在两恶中选其轻”。在宿舍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要“择优而选, 三思而后行”, 不可因自己的痛快而造成更大伤害或损失,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与人相处, 可以采用和平方式, 或许有时会感到自己受了委屈, 但在和谐共同体中我们受益更大;进行“冷战”, 此时自己会得到一时的心理满足, 但它造成的危害是隐形而长远的。
因而, 我们在选择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前应认真考虑, “择其善而从之”, 选择最明智的方式和途径;如果不考虑后果而贸然处事, 可能会造成最糟糕的“恶”, 那是不明智的。
(二) 节制:自我约束和控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 “我们要研究我们自身容易去沉溺于其中的那些事物……然后我们必须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15]。宿舍生活是集体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 若只沉浸于自己的快乐而干扰他人, 自然会产生冲突。如作息时间的不协调, 有的人在宿舍喜欢网上冲浪且毫无时间观念, 乃至晚上一两点钟还不知疲倦;而宿舍其他人休息较早, 那么在作息时间上就有了矛盾。此时, 喜欢上网的同学就应该自我约束, 稍做节制, 并与他人协商达成一致作息时间。若他一意孤行, 享受自己的快乐, 他人就会有意见, “冷战”难免会爆发。
因而, 要预防和修复宿舍“冷暴力”, 个体要提升修养, 对自己的特殊爱好有所节制, 照顾到他人的利益, 尽量与他人达成共识, 这样才能形成和谐局面。
(三) 公正:利他也要有度
在生活工作中, 我们称“无私奉献”“不求索取”之人是有道德的。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完全为他人服务而不顾自己利益的状态是不公正的, 真正的公正是要实现“适度”。人生存于世上, 必须维护个人利益, 但不能忽略他人利益;关照他人需求是必需的, 但要求完全利他而放弃个人利益也不现实。
人与人相处中利他也该有限度, 至少不能使个人利益长期处于受损状态。例如宿舍中的互助, 当别人有求于你帮她打一次水时, 这是应该帮忙的, 助人于困难是道德的;但如果你被多次要求帮忙打水, 你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了。如果你一味顺应他人这种过度要求, 长期下来你的顺应就会成为他人的习惯;一旦将来你一改这种“顺从”, 他人便会对你产生不满和误解, “冷暴力”的苗头就会冒出来。
利他行为受人称赞, 但利他也要有度, 否则宿舍就处于不公正状态下, “冷暴力”的苗子就种下了;我们鼓励利他主义, 更尊重自愿原则。
(四) 友爱:实现双边对话
作为一个社会人, 个人不可能与他人隔绝而完全处于个人小世界中, 我们需要和他人沟通, 需要理解和关照。
“冷暴力”就是暴力双方处于自己的世界且双方因不沟通而形成的僵局。如若一方敢于打破这种冷冰冰态势, 主动实现双方对话, 了解对方想法, “冷暴力”就可能被消融。我们要尝试着了解和化解他人的错误想法或误会。虽然有时我们主动寻求“和解”却得不到理睬, 但真正有道德的人会多次尝试打破冷局面;若多次主动还是没有效果, 我们只能认为此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足, 以一般性的同学待之即可。
主动将自己从极端个人小世界里解放出来, 关照多边需求, 这样我们才是有德性之人, 才能真正获得从宿舍小社会到生活大社会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7:32.
[2]刘虹.女生宿舍里的冷暴力[J].大众心理学, 2009 (12) :14.
[3]丁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20-21.
[4]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88.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下卷[M].商务印书馆, 1987:211.
[6][7][英]约翰.穆勒, 著.徐大建, 译.功利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7, 10.
[8][9][10][11][14][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局, 2003:47, 47, 48, 246, 48, 56.
[1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95.
[13]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八卷) :大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275.
宿舍“冷暴力” 篇2
积极应对的人,应该学会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什么,考虑多种变通方法等。如果一个新人感觉自己遭遇了职场软暴力,一定要有耐心,并以谦虚的心态向老员工学习,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但切忌争强好胜,
2、为人低调一些
无论是来自上司还是同事的“冷暴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非常关键的。职场人士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为人要低调一些,太过张扬的性格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3、提升职场专业性
要尽量培养自己豁达开朗、乐观幽默的个性,不要将同事的不良情绪统统认为是针对自己。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十分重要,因为同事只是为工作目标走到一起的工作伙伴,不必奢望过多。职场中“冷暴力”也许难以避免,但是只要用理智的心态看事情,多与上司和同事沟通交流,适时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相信能给自己的职场之路避开许多“暴力”的障碍。
4、新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心生猜忌,做事畏首畏尾更难打开局面,很难应付
这种状况包含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文化,或者是某一部门的文化与你的行为模式、待人处事的方式不合。此时你要好好思考真正的矛盾在哪里,是环境不适合?还是工作岗位本身就不适合?如果情况持续无法改善,就需要重新考虑进行职业定位并更换平台了。
浅析家庭“冷暴力” 篇3
一、家庭“冷暴力”的概念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 不是通过殴打、谩骂的暴力方式处理, 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对方、没有语言和情感的沟通、或是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庭劳动。相对于传统的以暴力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 (如拳打脚踢、身体伤害) 的“热暴力”, “冷暴力”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 或是减少甚至停止夫妻之间的语言交流, 或是用讽刺挖苦、侮辱性的言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伤害对方的尊心。由于女性对感情和精神的要求比男性更加细致, 这就使得家庭“冷暴力”所造成的精神伤害对女性也就更加突出。
二、家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 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封建的婚姻道德观念流传甚远, 长期以来“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不平等的观念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在这种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下, 不少男性还是难以完全摆脱大男子汉主义的观念。当家庭纠纷发生时, 一旦认为妻子不“听话”, 有逆反情绪或反抗行为, 他们便认为有损自己的权威形象, 危及了自身的中心地位, 在不能使用身体暴力的情况下, 以缄默、疏离等行为作为惩罚的手段, 并以此来达到控制妻子、巩固自己家庭地位的目的。
(二) 经济原因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 家庭成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差异, 选择机遇的不同, 夫妻双方往往在经济收入上存在差距。不平等的经济地位是造成夫妻家庭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致使在夫妻关系中处于经济劣势的一方被强势的一方所歧视, 而在家庭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女性在经济上的非独立性, 致使其过分依赖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丈夫, 在家庭内没有任何发言权, 往往成为受压迫和虐待的对象。近年来, 发生在下岗妇女家庭中的离婚、家庭暴力事件的增多就是证明。
(三) 文化原因
由于组成家庭的夫妻双方来自不同家庭, 文化素质也不同, 在生活经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和无关紧要的小事, 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问题上明显的分歧。一旦这种家庭矛盾发生时如果双方不能彼此谦让、包容, 就会导致意见不合, 进而彼此寡言少语、互相不理睬对方, 甚至因点滴小事而互相争吵。所以某种意义上说, 家庭“冷暴力”的产生与夫妻文明程度的提高是相关的。“冷暴力”把家庭矛盾的对抗形式由低级的身体虐待转为高级的精神压迫, 把躯体的对抗转为心灵的对抗, 把武力的较量转为智力的、忍耐力的较量, 把明显的冲突转为隐蔽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城市人和知识人更容易发生冷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节奏明快, 竞争激烈, 使得人们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灵变得更加紧张、敏感, 心理动荡点明显增多, 所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大大增加。在挫折和失败面前, 人们心理失衡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社会压力引发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夫妻既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又容易在发生矛盾后, 自我中心, 不愿自我反省, 不会迁就、不会妥协, 更不愿认错, 从而很容易使矛盾扩大化、复杂化。冷暴力的产生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夫妻在面临社会压力无法正常排解的结果。
三、家庭“冷暴力”的防治对策
(一) 提高个人意识, 消除封建思想影响
维护家庭幸福的基础是男女平等, 首先要尊重自己, 才有可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在面对精神暴力时, 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真实意愿, 提醒对方注意到他对你造成的伤害。家庭冷暴力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发展过程, 不是非常敏感细心的人不会发现什么具体的前兆。但一旦冷暴力被察觉, 那就为时已晚, 什么预防措施也用不上了。对于许多还希望维持现有家庭关系的人来说, 放弃大男子汉主义等封建思想, 夫妻之间相互尊重是至关重要的。
(二) 和谐共处, 减少夫妻之间的冲突
夫妻冲突是引起家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夫妻关系是婚姻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有利于发展和谐的夫妻关系, 减少夫妻冲突。夫妻不说话是感情的原因, 应从感情上寻求解决办法。解铃还需系铃人, 夫妻应积极从自身角度查找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 夫妻在一起, 应以相互都能接受的轻松的话题来交流, 让彼此在对方那里感受到快乐、安全、安慰、受到鼓励和得到休息, 不应冷言冷语、互相刁难、互相打击。
(三) 健全反家庭“冷暴力”的立法机制
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规范都比较原则、抽象,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反家庭“冷暴力”的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 使得反家庭暴力有法可依。首先我们可以制定一部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在该法中详细规定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将精神暴力作为与肉体暴力和性暴力并列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详细规定。其次, 地方可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上级法律中家庭暴力没有界定清楚的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具体规定, 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 做到有法可依。另外, 我们可以从的民事赔偿的角度考虑对受到“冷暴力”的受害者已于精神损害补偿。
(四) 加强反家庭“冷暴力”的执法力度
在健全和完善立法的同时, 让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得到及时的救济, 加强执法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加大有关反家庭暴力的执法力度, 对司法、执法等人员进行有关的法律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 使各部门各司其职, 对现实生活中行为人对家庭成员的“冷暴力”行为进行及时干预, 情节轻微的可以进行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可由公安机关拘留, 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的可以定罪。
参考文献
[1]郭丽红.冲突与平衡:婚姻法实践性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家庭“冷暴力”的理论分析 篇4
家庭“冷暴力”是以精神侵害为主的精神暴力,是一种与身体暴力以及性暴力并存的家庭暴力形式。目前通说认为: 所谓的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并非通过殴打、谩骂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持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尽可能减少语言和情感的沟通、停止或是敷衍性生活、懒于做基本的家庭劳动相对于传统的造成身体伤害的“热暴力”而言,“冷暴力”的主要通过减少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发泄情绪、伤害对方的目的。
二、“冷暴力”的特征分析
( 一) 隐蔽性
隐蔽性、多发性、轻微性被意为家庭暴力的主要特征,而“冷暴力”和其他家庭暴力形式相比而言隐蔽性更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受传统“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束缚,当事人在没有彻底下定决心结束婚姻关系的情况之下,即使是受害的一方多数情况下也会极力的隐藏; 二是由“冷暴力”的主要行为特征所决定的,“冷暴力”通常表现方式为对对方漠视、不关心,视对方不存在,你的一切与己无关,而被周围的亲戚朋友感受到这种冷漠后,当事人往往可以以“闹别扭”为借口而轻松的敷衍过去,而且这种冷漠不像拳打脚踢常会惊动邻里所以其隐蔽色彩更浓; 三是“冷暴力”多发生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知识分子的家庭,这部分人群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通常都有稳定的工作,当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时, 受“君子动口不动手”等传统行为规范的影响,往往很少选择粗鲁的拳打脚踢而是取而代之以“冷暴力”作为发泄方法,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碍于面子他们也会竭尽所能的隐藏“冷暴力”。
( 二) 后果严重
“冷暴力”是一把双刃剑施暴者自己也是受害人之一,但另一方受到的伤害会更重,长时间的情感的压抑,会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很多受害人在身体免疫力急剧下降的同时还换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有的受害人不堪精神折磨无奈地选择自残、自杀。家庭“冷暴力”除了当事人双方外还牵扯到间接受害者,就是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健康、扭曲的家庭中生活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严重扭曲有的孤僻、有的自卑、有的忧郁、行为上则表现为偏激、古怪、懦弱、自残、与人沟通不畅等等。家庭“冷暴力”的恶果不仅局限于自身家庭而且还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冷暴力”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家庭“冷暴力”的频频发生、备受关注绝非偶然,其间必有深层次的成因。
( 一)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变得更加的独立,人们交往的方式越发的多样,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都建立起了各自的生活“圈”、朋友“圈”, 夫妻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到极大满足之余,开始更加关注精神满足,夫妻间对精神共鸣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家庭矛盾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很容易转换为“冷暴力”。
( 二) 文化因素
家庭“冷暴力”和人的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下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文明程度也大有改观,作为“文明人”对暴力行为不屑一顾,另外民众的法治意识也普遍提高,“热暴力”是违法的已经成为法律常识,从自我保护的角度考虑许多所谓的文化人也不会去触及“热暴力”这一法律红线,碍于面子、孩子又选择保留婚姻名义的情况下,“冷暴力”成为了热门的选择。这也正凸显了我们的文化素养整体确有提高,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事实。
( 三) 法治因素
2001年新修订的《婚姻法》仅仅原则性的规定了“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随后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一》第一条虽然对“家庭暴力” 中的“热暴力”给出了界定,但可以看出对精神暴力和性暴力领域这两个家庭暴力的方式并没有谈及,2016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反家庭暴力法》终于出台,但遗憾的是仍未涉及“冷暴力”。 “冷暴力”行为只是简单地在道德层面予以谴责,法律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保护家庭“冷暴力”中的受害者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施暴者仍然有恃无恐。
四、“冷暴力”的预防
(一)完善法律制度
家庭“冷暴力”具有隐蔽性,因而相对于身体上的伤害而言,精神残害并不会在表面上留下痕迹,所以即便是向有关部门投诉、报案也很难取证。因此为了保护公民的精神也不受暴力侵犯,使其尽快摆脱家庭 “冷暴力”,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条款,清晰界定“冷暴力”的同时,明确“冷暴力”的惩罚措施以及救济途径。
( 二) 提高全社会对家庭“冷暴力”的认识
要预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有赖于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 只“热暴力”才是暴力) 。通过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全社会都能知悉家庭“冷暴力”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私事,同时还是一种违反社会道德、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
( 三) 加强夫妻间的交流与沟通
归根到底家庭是家庭“冷暴力”的载体。高速运转的工作环境集聚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回家后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关怀,疲惫的身心不到及时的慰藉,矛盾或冲突自然而生。要想避免出现上这一问题,还需要夫妻双方的齐心协力、共同沟通、积极主动面对和处理问题,只有如此负面情绪才能被充分释放。
家庭“冷暴力”作为一个复杂的、敏感的问题隐藏在很多家庭之中。 因此要防范和处理好这一问题,除了上述对策外,还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关注与参与,家安国才安处理好这一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要:家庭“冷暴力”是家庭暴力常见的方式之一,伴随民众法治意识的增强,外加“冷暴力”所特有的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等因素,相对于直接身体伤害的“热暴力”而言,“冷暴力”近一些来呈现出蔓延的态势,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冷暴力”的界定、成因及特征的分析,提出对其预防的建议。
关键词:冷暴力,热暴力
参考文献
[1]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当代法学论坛(第二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教育行为冷暴力初论》序言 篇5
这是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行为冷暴力”的系统研究成果, 我阅读后非常高兴。我还清楚地记得, 在2011 年, “教育冷暴力”被人民网教育栏目评为教育领域的十大热词。近几年, 教育行为冷暴力方面的事件不时地见诸各地报端或者网络论坛而成为新闻热点, 教育行为冷暴力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了解到王友强老师他们团队对这个热点问题 (也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难题) 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 呕心沥血, 殚精竭虑, 表现出认真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把握重大研究项目的素质与能力。研究成果值得充分肯定。
我在网上查阅了国内外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状况, 除开王友强老师的这一研究成果外, 也有其他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 但总体来看王友强老师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和具有实用价值的, 其专著所表达的理念是前卫的, 有创新意义的。
首先, 该研究从已有的“教育冷暴力”概念出发, 认为“教育冷暴力”是教育行为不当才产生的, 所以用“教育行为冷暴力”来表述, 这个概念定位更准确、更合理。作者将“教育行为冷暴力”定义为: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相互有意或无意的不理性、不公平对待, 致使对方的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的现象。
我认为, 这个定义较之其他学者的定义更为合理。他们认为教育行为冷暴力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不只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 而是师生间的相互行为, 准确地说是存在于师师间、生生间、师生间、生师间。虽然在专著中没有涉及师师间的冷暴力问题, 但他们认为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是教育行为冷暴力的组成部分, 从他们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看, 可以说是全面地揭示了教育行为冷暴力的内涵。其次, 他们从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实际出发, 把教育行为冷暴力划分为教育言语行为冷暴力、教育网络行为冷暴力、教育制度行为冷暴力、教育其他行为冷暴力 (除言语、网络和制度行为以外的行为) 。他们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用数据分析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教育行为冷暴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预防教育行为冷暴力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 他们还从重构校园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可以操作的预防策略, 同时还列举了一部分非常有价值的辅导案例和调研成果。
他们研究过程中有一份调查报告, 谈到教育行为冷暴力影响教师的教育艺术, 实际上教育艺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说没有冷暴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他们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还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行为冷暴力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 更希望他们继续对教育行为冷暴力开展深入持久的研究, 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规避教育行为冷暴力提出更好的方法, 以此净化校园, 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健康成长、共同进步的乐园。
《教育行为冷暴力初论》一书, 虽系基层作者所著, 却不乏名家大作之气。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行为冷暴力是大量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校园暴力可以说是世界难题, 教育行为冷暴力是难题中的难题, 是教育界一个沉重而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对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勇敢地挑战这样一个难题, 实在是难能可贵。
全书定义科学, 见解独到, 分析精辟, 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课题研究者众, 却别开生面, 不步后尘;内容广而不杂, 却独树一帜, 一反雷同, 乃此书成功所在, 实为同类研究之佳作。其科研价值, 弥足珍贵, 对广大教育研究人员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家长有指导意义。如此作品仅出自基层作者之手, 更令我感慨万千, 顿生敬意。王老师挚着之追求、至诚之精神、丰硕之成果, 必将有益于师生, 有益于教育, 有益于社会。
对校园“冷暴力”的热关注 篇6
关键词:冷暴力,职业倦怠,心理虐待,语言暴力
校园暴力现象在校园中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但存在另一种与硬暴力相对立的“冷暴力”, 它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非体罚的方式惩罚学生, 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具体来说, 它是指教育者以人际环境为手段, 多用言语上的羞辱、谩骂, 歧视、高度排斥, 通过增加学生个体与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 给学生造成一个充满巨大压力的人际氛围, 使学生处于一种孤立和冷漠的状态, 从而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 (1) 这种“冷暴力”相对于硬暴力来说有其特有的隐蔽性, 伤害后果一般不明显, 较不易被发现。虽然它不像体罚那样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 但对学生心灵来说, 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1“冷暴力”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理论基础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分别为信任对怀疑 (0~1.5岁) ;自主对羞怯 (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6、7~12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 ;友爱亲密对孤独 (18~30岁) ;繁殖对停滞 (30~60岁)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80岁以后) 。 (2) 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出于第4、5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 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 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在少年期, 会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个问题, 形成个体角色同一性。所以这个阶段学生心理正处在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上, 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角色同一性的评判。
2 校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冷暴力”在校园中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不同的形式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2.1 语言暴力
所谓语言暴力, 就是使用谩骂、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 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 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主要施加的手段是语言, 通过语言来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 但有时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学生常常会说“老师说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处于神圣的地位,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的影响也很深远。
2004年3月,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 其中“语言伤害”以高达的比例81.45%列居首位, “同伴暴力”、“运动伤害”居第二和第三。 (3) 另一项袁建勤等人的调查也表明, 从调查显示看, 有过被“语言暴力”伤害经历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小学生和初中生均超过80%,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 “语言暴力”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这种情况与学生年龄较小, 不太懂事或调皮, 自控力、自觉性较差有关。而高中生自主、自理能力较强, 所受到的指责相应少一些。从“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程度看, 有90%以上的学生都表示会造成心理伤害, 其中51%的小学生、73%的中学生和58%的高中生认为这种伤害会很大。 (4)
目前, 各界对学生身体的发育引起了关注, 但忽视了同时也正在构建心理屏障, 此时学生的心理非常脆弱、稚嫩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在这个时候减少对学生的师源性心理创伤。
2.2 隐形的心理虐待
所谓心理虐待, 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 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 (5) 由于受虐待对象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心理, 与语言暴力相比, 这种心理虐待是很隐蔽的, 甚至有时老师自己也没意识到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2.2.1 对差生的冷漠
在校园中很自然会发现, 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坐在后面几排, 老师的关注也很少, 对他们的要求也仅仅是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甚至有时老师也会进行些辱骂。显然, 这样的态度就是一种无言的虐待, 这也是造成差生退学的隐形催化剂, 造成师生关系疏远, 使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校。对这一类学生的心理虐待, 可以很容易发现。
2.2.2 对中等生的忽视
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态度比较好, 又不犯事, 整天默默无闻的学生, 老师对他们的忽视也是一种心理虐待。他们对教师关注的渴望也是最强烈的。一名中等生的文章《我们的悲哀——一名中间生的自白》中曾写过这么一段话:“调皮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眼中是未雕琢的玉, 他们虽不努力但很聪明, 只要琢之, 磨之, 就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 是充满希望的星, 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 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雨露, 因此越发光亮耀眼。只有我们中间生, 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 被老师随手一放, 从此不再被过问。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们远离老师的心, 自生自灭, 这就是我们——中间生的悲哀!” (6)
2.2.3 优等生背负着老师期望的包袱
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在关注优等生, 这无形之中就会给这些学生带了思想上的压力。老师的这种优待,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这类学生往往是比较好强的性格, 老师对他们的高期望是希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有时事与愿违, 这种高期望也是导致学生压力增大的原因, 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 就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误, 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 辜负了老师, 这对学生心理发展也是不利的。
3 缓解校园“冷暴力”的对策
3.1 加强教师素质教育, 防止职业倦怠
在学校学习阶段, 学生的很多言行都是靠模仿老师学会的,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 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 不应把自己私人的情绪和压力带到课堂中, 因为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
每个职业做久了就会有职业倦怠, 学校应定期组织些减压活动和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活动, 让师生多沟通, 多听同学们内心的声音。因为情绪是会感染的, 老师心理出现问题, 会直接影响他教授的学生, 他们应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多鼓励他们, 而不是靠语言暴力和心理虐待来教育他们。
3.2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构建健康心理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应帮助学生建设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学会坚强。教师应该因地制宜,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例如, 对差生, 他们表面上对学习不热爱, 也讨厌老师讨厌学校, 教师们对他们的漠视更加会强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何不耐心找他们谈谈心, 看看他们有些什么困难, 鼓励他们,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不要把他们遗忘在角落;对于中等生, 老师应多关心、表扬他们, 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价值, 肯定自己。对于备受老师关注的优等生, 教师的态度也应适当些, 不要把自己对他们很高的期望表达出来, 适时地给他们自己一些思考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与成功, 不要再给他们添上重重的包袱, 包袱轻了, 才能飞得更高。
3.3 加强宣传力度, 让大家关注这种“冷暴力”, 学校接受社会监督
媒体和社会的力量也能很有效的抑制住这种“冷暴力”的蔓延, 加强宣传力度, 让大家都看到“冷暴力”的危害, 了解“冷暴力”。只有全社会一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才能为这些稚嫩的心灵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4 讨论与结束语
对于校园“冷暴力”的研究不少, 但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教育学角度分析, 实证性研究比较少, 都只是在理论上推测。所以, 今后应多加强有关“冷暴力”的实证研究, 从理论上, 也从现实调查中找到“冷暴力”的危害及其有效解决策略。在很多校园中, 确实存在“冷暴力”现象, “冷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隐蔽的, 却是深远的。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我们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长庚, 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5.11.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3]李苗, 林国耀.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J]
[4]袁建勤, 唐民等.校园“语言暴力”来源调查及分析报告[J].南昌高专学报, 2007.2.
[5]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
教育领域中的“冷暴力”分析 篇7
一、暴力、教育冷暴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暴力是指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通常是指个人或者犯罪集团之间的殴斗及凶杀。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精神的行为。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 民主化教育, 教育民主化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 国家也出台了《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明令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 因此很多教师采取了一种变相的体罚, 即教育冷暴力。校园暴力现象在校园中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与硬暴力相对的“冷暴力”。教育冷暴力, 顾名思义, 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 指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行为解决问题, 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 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二、教育冷暴力的分类
1、标签式的冷暴力
所谓标签式的冷暴力就是学校或者老师, 以激励学生上进为目的, 而采用强制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级、分化, 然后给学生冠之歧视性的头衔、称呼等行为。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给予学生严重的侮辱。最近出现的绿领巾事件, 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教育冷暴力。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 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 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绿领巾”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 美其名曰是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 暂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对是错, 是好是坏。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出现的绿领巾竟然成了差生的标识, 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老师刻意发放了区别于正常颜色的红领巾, 以示激励。
2、情感式的冷暴力
情感式的冷暴力是透过讥讽、冷漠、轻视、疏远等冰冷手段, 给对方造成心灵上的伤害。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发现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坐在教室后面几排, 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比较少, 甚至是一种冷漠的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疏远, 使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校。中等生往往是学习态度比较好, 又不犯事, 整天默默无闻的学生, 老师对他们的忽视也是一种心理虐待。老师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优等生上, 特别是在一些毕业班上,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无形之中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压力, 造成一种心理负担。特别是有些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 考试没有考好, 就感觉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陷于自责中, 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利的。
3、语言式的冷暴力
所谓语言冷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 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受到侵犯和损害, 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的老师在私下或者公开场合说些“我对你已经失望了”, “我对你已经恨铁不成钢”等带有讥讽性、侮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主要的施加的手段就是语言, 通过语言来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语言可以使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 但有时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学生有时会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一样去信奉。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三、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归因分析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对一些师范类院校学生以及中小学老师作了简单的调查, 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
1、缺乏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弱化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的原动力受到削弱, 造成静不下心来教书育人。对于工作繁重而待遇菲薄有不满的情绪, 以至于对学生缺乏起码的爱心和耐心。
2、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 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 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
长久以来, 教师有“体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的观念。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随着教育民主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体罚学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谴责, 当对学生的体罚被禁止时, 这种惩罚学生的传统就演变为了一种极为隐蔽的变相体罚方式, 即教育冷暴力。
3、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
应试教育, 使得很多老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 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科学研究发现, 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 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 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 考得差的就是“差生”, 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同时迫于升学压力, 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变得急功近利、求全责备, 因而教育方法愈发简单, 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花在那些提分无望的“差生”身上, 并逐渐对这些学生产生厌烦、嫌弃心理, 慢慢就形成了教育行为的“冷暴力”。
4、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教育“冷暴力”的出现与一些老师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对未来教师的培养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 都重视对教学、教育技能的训练, 而管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的课程很少涉及, 致使年轻教师靠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来掌握管理学生的能力, 其效果之差可想而知。他们在用挖苦、戴“绿领巾”等方式教育孩子时, 可能并没有恶意, 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另外, 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可能传导到老师身上, 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 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四、教育“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
教育冷暴力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造成学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教师对学生采取冷暴力方式惩罚学生, 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 使学生自我认同感、他人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下降, 从而造成学生的性格扭曲和心理的孤寂自闭。强迫“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戴上绿领巾, 不管出发点有多么冠冕堂皇, 其本质都是缺乏人道和人性的暴力教育。通过这种贴标签的教育方式, 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好学生会感到一种优越, 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更增加了自卑感和挫败感。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呵护的, 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活在他人区别对待的眼光下的恐慌, 甚至这种创伤还可能会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学生在长期的冷高压和被老师同学的排斥下, 会使他们感到被冷落、被边缘化, 从而增加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行动, 所以教育冷暴力反过来会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教育冷暴力严重妨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从教师的角度看,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 情感投入不够, 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从学生角度看, 教育冷暴力使学生的身心不能健康发展, 学生不敢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甚至是仇恨老师。因此, 教育暴力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造成师生交流沟通障碍。
五、应对教育“冷暴力”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为教师的身心、业务素质发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问题活动,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心理素质培训, 定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做出检查, 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和心理素质。改变教师的职业环境, 适当的控制班额, 积极尝试小班教育, 这样有利于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对待学生。
2、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应帮助学生建设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学会坚强。教师应该因地制宜,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例如, 对差生, 他们表面上对学习不热爱, 也讨厌老师讨厌学校, 教师们对他们的漠视更加会强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何不耐心找他们谈谈心, 看看他们有些什么困难, 鼓励他们,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不要把他们遗忘在角落;对于中等生, 老师应多关心、表扬他们, 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价值, 肯定自己。对于备受老师关注的优等生, 教师的态度也应适当些, 不要把自己对他们很高的期望表达出来, 适时地给他们自己一些思考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与成功, 不要再给他们添上重重的包袱, 包袱轻了, 才能飞得更高。
3、转变教育理念, 建立激励机制
对成长期的孩子, 最应该进行的教育是孔子所谓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是平等对待基础上的差别对待, 发挥其特长, 挖掘其禀赋。然而现阶段我们的学校没有把营造多元文化校园作为一种办学理念, 而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 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结果不是“无类”而是变成“一类”, 学校往往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转变教育理念, 建立一个支持学生成功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那些挫折多于成功, 沮丧多于欢乐的学生, 需要人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他们提供成长和成功的动力。对一个学生的评价, 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我们可以设学习进步奖、道德奖、劳动奖、课外兴趣活动奖。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受到老师的鼓励。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除了教师评价外, 还可以采用学生群体评价、自我评价方式, 让学生亲自参与评价活动中能够发现自己, 激励自己。
4、运用教师的爱心
“教育冷暴力”的普遍存在, 很大程度在归因于教师“以人为本”思想的缺位。因此, 要消除“教育冷暴力”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 使“以人为本”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 关怀、关爱学生, 消除“教育冷暴力”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灵魂。
裴斯泰洛齐把学校办成家庭式的, 他以慈母般的爱关怀, 教育儿童, 以忘我的牺牲精神与儿童生活在一起, 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就是伟大的爱, 伟大的“教育爱”。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的爱心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情绪, 感到生活的愉快和生命的价值, 形成健康向上的品德。首先, 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去引导学生成为有个性、有智慧、有志向的完整人。其次, 爱学生就要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 因为在学生心理, 他们最希望老师对他们一视同仁, 不搞差异化。公正, 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第三, 爱学生就得拥有一颗对孩子的爱心, 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对待他们。信任他们, 尊重他们, 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5、加强对教育冷暴力行为的法律约束
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范文件。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 但由于教师实施教育冷暴力的方式极具隐蔽性, 因而教育冷暴力还没有纳人法律约束的范围。为减少或消除各类校园中的教育冷暴力,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必须加强对有关教育冷暴力行为的法律界定, 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 约束、制裁教育冷暴力。
参考文献
[1]田晓霞, 潘玉进.教师言语冷暴力的教学病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6) .
[2]李大鹏.解析校园暴力行为[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7) .
不要和他说话:透视职场冷暴力 篇8
“冷宫”幽灵
例行会议上, 个性直率的王希又一次因为企划书的事让王经理下不来台了。同事们都暗暗替王希担心, 但王希却满不在乎地觉得这只是正常的业务探讨, 他拒绝了同事们提出的向王经理道歉的建议, 心想顶多像前两次那样, 挨顿训而已。
一个星期过去了, 王希开始觉察他与经理之间的气氛“不对头”:碰面时, 王希热情的招呼换来的是王经理冰冷的面孔, 尤其是只有两人时, 王经理简直当王希是透明的。开会时, 别人的发言王经理都认真听着, 轮到王希时, 他总会转头和秘书说些什么。最让王希受不了的是, 他似乎被架空了, 本来属于他职责范围的事情, 经理却安排别人去做;每天, 办公室里的人都热火朝天地忙着, 只有王希无所事事, 像幽灵一样在各个办公室间飘来荡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 王希快要崩溃了, 在数次沟通无效后, 王希彻底绝望, 辞职离开了公司。
办公室“孤儿”
乔可从茶水间回来, 看到刚才还敞开的大门此刻关上了, 心中犹豫了一下, 但还是推开了门。“吱呀”的开门声让围在小玲桌前的同事们都转过头来, 见是乔可, 众人作鸟兽散。
乔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位子前, 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下来。其实, 乔可与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过节, 只不过乔可性格内向, 不加入公司的任何一个利益圈子, 不参与同事们的“八卦”, 对同事们热衷的K歌、健身等活动也是唯恐避之不及。开始时, 还有同事邀请她去“腐败”、“杀人”, 遭到乔可几次拒绝后, 没人再愿讨这个没趣了, 于是每次活动同事都将乔可自动“删除”, 即使是集体郊游, 也没人愿意与她同组。乔可就这样,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班。
时间长了, 乔可就被大家忽略了, 仿佛她是不存在的。
“空降兵”遇“刺”
为了在东莞工作的女友, 成毅主动要求从广州总部调到东莞分公司来。面对这个经验丰富、业绩拔尖的“大佬”, 部门里人人自危, 生怕自己的位子被顶。
没多久, 成毅就感到, 同个办公室里来来往往的哪里是共同奋斗的同伴, 分明就是浑身长刺的“刺猬”。每次工作需要配合时, 他们不是爱理不理, 就是敷衍了事。对他所作的一切, 所有人都冷眼旁观, 似乎都在等他出丑。
果不其然, 一次成毅在会议上陈述月度总结时, 一个统计数据的失误让细心的同事挑了出来, 大家互相使眼色, 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哟, 还总公司的呢, 这种错误也犯!”一个尖利的声音飘了过来, 自信满满的成毅就像被刺瘪的气球, 再也没有心情继续说下去了。
讨论篇:冷暴力的杀伤力
林文君 (某外贸公司总经理)
我不觉得自己对下属有意的冷漠、疏远是一种“暴力”, 我把它当成一种惩罚。再冲动、鲁莽的员工受到这样的冷遇, 都会心虚、难受, 很快明白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效果嘛, 肯定比那些暴力举动要好多了。
李靖文 (某服装公司职员)
我们办公室的小杨也常常觉得很委屈, 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同她搭话, 即使她主动开口, 我们也表现得非常冷淡。其实这是因为她说话没有分寸, 不分场合, 让人听了不舒服, 还太喜欢自我表现。对不讨人喜欢的同事冷淡些, 这也算冷暴力吗?
蔡慧 (某电子配件公司职员)
我因为小事得罪了部门主任, 他把我孤立起来, 其他同事也心照不宣。那一段时间, 我的情绪非常低落, 而且经常胃痛, 去医院检查, 医生说是气滞淤于心所致。没有想到, 心理上的不舒服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刘钢 (某科技公司人事主任)
我亲眼见过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同事冲到领导办公室大吼大闹, 把东西都砸了, 还差点把领导打伤了。我想他是因为过分压抑, 长期得不到宣泄导致的。看来, 冷暴力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身体的外伤, 但有可能转变为“热暴力”。
职场中的冷暴力行为其实并不少见, 上下级的摩擦、同事间的纠葛都是“冷暴力”产生的原因。对于办公室里长期受到“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 产生矛盾时, 一般不会采用过激的暴力方式, 而是选择更高级的“情感暴力”来解决, 试图以无声对抗有声, 用沉默表示不满。这种“情感暴力”往往比一般的暴力行为更可怕, 遭受冷暴力的人, 心理和精神上都会遭受巨大的伤害。
心理备受打击———饱受讥讽、漠视, 甚至于停止日常工作等刺激, 会使受害者心理压抑、郁闷, 产生委屈感、被控制感, 感情变得非常脆弱, 经常处于孤独状态。心理学家指出, 受惯了冷暴力的人, 将来自身去实施冷暴力的可能性更大。
情绪表达“躯体化”———在造成一定心理障碍的同时, 冷暴力还会导致各式各样的躯体疾病。人情绪低落和消极时, 身体的消化、免疫、代谢等功能都会受到损害, 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会表现为生理疾病, 比如发烧、肠胃疾病、心脏病甚至癌症等。
解决篇:该出手时就出手
关于上司读懂上司的暗示
职业顾问认为, 职场“冷战”的产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国人成长习惯的影响。和西方倡导的“开诚布公、坦率交流”不同, 传统文化使彼此间总有一定的观望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在似乎有约定却并不言明的“心”的感觉中, 这种规则在职场中体现为上司对下属“言传身教、点到为止”, 下属于上司则应“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因此职场中的你要学会“悟”。
上司将你“干晾”起来, 一定是他对你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甚满意, 与其把此举当作惩罚, 不如将它当作赤裸裸的暗示, 他 (她) 是用此举点醒你, 让你自己去“悟”, 也希望你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对此, 你不必过分介怀, 因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就是如此。
不要将自己推入绝境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 每个人的人际关系反应倾向不同, 包容欲望弱的人反应特质为排斥、对立、疏远、回避、孤立, 包容欲望强的人正好相反。这说明, 你受到的冷暴力待遇有可能是出于对方的狭隘心理, 而非缘于你自身的过错, 前例中成毅的遭遇就属于这种情况。事实上, 冷暴力是一种非言语、无身体接触式的交流, 是一种意念中的交流, 你最后很可能是被自己的意识击倒, 倒不一定真是被对手打败。因此当遭受冷暴力时, 要积极调整心态, 不妨把它当成自己成长锻炼的机会, 无需强加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上司对你出现冷漠、不闻不问的倾向时, 你应该及时采取行动, 缓和你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一旦“冷战”时间过长, 感情会真正疏离和僵化, 双方都会陷入一种心理惯性, 届时, 再想改善关系就难了。“我已经忘了我们为什么冷战, 我只知道我们在冷战。”这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同时, 长时间与上司的对抗也会影响其他员工对你的态度, 他们很可能因为工作利益与你疏远。因此, 当冷暴力发生的时候, 与其费时间瞎猜、钻牛角尖, 还不如及时出击、尽快化解。
关于同事是别人冷漠还是你清高
冷暴力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识的冷暴力行为, 另一种是无意识的。当你发现同事的冷漠并非有意与你作对时, 你就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了。如果你像乔可那样在潜意识里排斥周围的人和事, 对他们不是冷漠谢绝, 就是退避三舍, 那你成了办公室“孤儿”又能怪谁?任何一个组织团体都有排他性, 当团体中的人发觉你不愿或无法融入时, 就会不自觉地将你排除在外。事实上, 如果你无法在职场中与上司和平共处, 也不能融入同事圈中, 冷暴力不仅让你孤单, 还会让你失去更多利益。
换位思考, 冷暴力并非铜墙铁壁
职场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当你换一种角度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时, 或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面对和同事之间的问题, 切不可以一己之私行事。再观成毅的遭遇, 换位思考, 在新环境下受到孤立是可以理解的, 此时就需要认真分析自己, 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职业目标的最终达成才是关键, 不要因为一时的不被理解而对职业前景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