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通用12篇)
冷暴力 篇1
所谓家庭暴力基本上是家庭中居于强势地位的成员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实施的各种行为。在学理上一般把家庭暴力分为两种:热暴力和冷暴力。“热暴力”, 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暴力形式, 归结起来说就是以暴力动作侵犯为特征的行为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冷暴力”, 则是一种新的隐性暴力形式, 它是以冷落、漠视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虐待方式, 成为许多家庭妇女“心里的痛”。在我国, “冷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家庭“冷暴力”的概念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 不是通过殴打、谩骂的暴力方式处理, 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对方、没有语言和情感的沟通、或是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庭劳动。相对于传统的以暴力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 (如拳打脚踢、身体伤害) 的“热暴力”, “冷暴力”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 或是减少甚至停止夫妻之间的语言交流, 或是用讽刺挖苦、侮辱性的言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伤害对方的尊心。由于女性对感情和精神的要求比男性更加细致, 这就使得家庭“冷暴力”所造成的精神伤害对女性也就更加突出。
二、家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 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封建的婚姻道德观念流传甚远, 长期以来“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不平等的观念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在这种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下, 不少男性还是难以完全摆脱大男子汉主义的观念。当家庭纠纷发生时, 一旦认为妻子不“听话”, 有逆反情绪或反抗行为, 他们便认为有损自己的权威形象, 危及了自身的中心地位, 在不能使用身体暴力的情况下, 以缄默、疏离等行为作为惩罚的手段, 并以此来达到控制妻子、巩固自己家庭地位的目的。
(二) 经济原因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 家庭成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差异, 选择机遇的不同, 夫妻双方往往在经济收入上存在差距。不平等的经济地位是造成夫妻家庭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致使在夫妻关系中处于经济劣势的一方被强势的一方所歧视, 而在家庭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女性在经济上的非独立性, 致使其过分依赖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丈夫, 在家庭内没有任何发言权, 往往成为受压迫和虐待的对象。近年来, 发生在下岗妇女家庭中的离婚、家庭暴力事件的增多就是证明。
(三) 文化原因
由于组成家庭的夫妻双方来自不同家庭, 文化素质也不同, 在生活经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和无关紧要的小事, 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问题上明显的分歧。一旦这种家庭矛盾发生时如果双方不能彼此谦让、包容, 就会导致意见不合, 进而彼此寡言少语、互相不理睬对方, 甚至因点滴小事而互相争吵。所以某种意义上说, 家庭“冷暴力”的产生与夫妻文明程度的提高是相关的。“冷暴力”把家庭矛盾的对抗形式由低级的身体虐待转为高级的精神压迫, 把躯体的对抗转为心灵的对抗, 把武力的较量转为智力的、忍耐力的较量, 把明显的冲突转为隐蔽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城市人和知识人更容易发生冷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节奏明快, 竞争激烈, 使得人们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灵变得更加紧张、敏感, 心理动荡点明显增多, 所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大大增加。在挫折和失败面前, 人们心理失衡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社会压力引发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夫妻既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又容易在发生矛盾后, 自我中心, 不愿自我反省, 不会迁就、不会妥协, 更不愿认错, 从而很容易使矛盾扩大化、复杂化。冷暴力的产生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夫妻在面临社会压力无法正常排解的结果。
三、家庭“冷暴力”的防治对策
(一) 提高个人意识, 消除封建思想影响
维护家庭幸福的基础是男女平等, 首先要尊重自己, 才有可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在面对精神暴力时, 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真实意愿, 提醒对方注意到他对你造成的伤害。家庭冷暴力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发展过程, 不是非常敏感细心的人不会发现什么具体的前兆。但一旦冷暴力被察觉, 那就为时已晚, 什么预防措施也用不上了。对于许多还希望维持现有家庭关系的人来说, 放弃大男子汉主义等封建思想, 夫妻之间相互尊重是至关重要的。
(二) 和谐共处, 减少夫妻之间的冲突
夫妻冲突是引起家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夫妻关系是婚姻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有利于发展和谐的夫妻关系, 减少夫妻冲突。夫妻不说话是感情的原因, 应从感情上寻求解决办法。解铃还需系铃人, 夫妻应积极从自身角度查找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 夫妻在一起, 应以相互都能接受的轻松的话题来交流, 让彼此在对方那里感受到快乐、安全、安慰、受到鼓励和得到休息, 不应冷言冷语、互相刁难、互相打击。
(三) 健全反家庭“冷暴力”的立法机制
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规范都比较原则、抽象,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反家庭“冷暴力”的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 使得反家庭暴力有法可依。首先我们可以制定一部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在该法中详细规定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将精神暴力作为与肉体暴力和性暴力并列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详细规定。其次, 地方可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上级法律中家庭暴力没有界定清楚的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具体规定, 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 做到有法可依。另外, 我们可以从的民事赔偿的角度考虑对受到“冷暴力”的受害者已于精神损害补偿。
(四) 加强反家庭“冷暴力”的执法力度
在健全和完善立法的同时, 让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得到及时的救济, 加强执法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加大有关反家庭暴力的执法力度, 对司法、执法等人员进行有关的法律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 使各部门各司其职, 对现实生活中行为人对家庭成员的“冷暴力”行为进行及时干预, 情节轻微的可以进行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可由公安机关拘留, 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的可以定罪。
参考文献
[1]郭丽红.冲突与平衡:婚姻法实践性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2]侯琦.对我国家庭暴力防治的法律思考.民主与法制, 2006.
冷暴力 篇2
积极应对的人,应该学会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什么,考虑多种变通方法等。如果一个新人感觉自己遭遇了职场软暴力,一定要有耐心,并以谦虚的心态向老员工学习,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但切忌争强好胜,
2、为人低调一些
无论是来自上司还是同事的“冷暴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非常关键的。职场人士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为人要低调一些,太过张扬的性格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3、提升职场专业性
要尽量培养自己豁达开朗、乐观幽默的个性,不要将同事的不良情绪统统认为是针对自己。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十分重要,因为同事只是为工作目标走到一起的工作伙伴,不必奢望过多。职场中“冷暴力”也许难以避免,但是只要用理智的心态看事情,多与上司和同事沟通交流,适时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相信能给自己的职场之路避开许多“暴力”的障碍。
4、新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心生猜忌,做事畏首畏尾更难打开局面,很难应付
这种状况包含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文化,或者是某一部门的文化与你的行为模式、待人处事的方式不合。此时你要好好思考真正的矛盾在哪里,是环境不适合?还是工作岗位本身就不适合?如果情况持续无法改善,就需要重新考虑进行职业定位并更换平台了。
智取职场“冷暴力” 篇3
安妮:孤独的骆驼行走在沙漠里
我叫安妮,23岁,考研失败,没有工作经验。对于“职场”两个字,据我所知,就是每天上下班的地方,仅此而已。
表姐对我解释什么叫“职场”。她说,所谓“职场”就是在你身边一个大约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你每天花八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个小圈子里生存,你的生计跟这个小圈子息息相关,搞掂了这个小圈子,你就等于战胜了自己。
我听得一头雾水还不断地傻笑。我的表姐叫秋岸,是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师,是个非常实际的人。她说你别笑,等你经历了就明白了。
10月,表姐的广告公司开始实行年度第二次招工计划。她说,在这个城市没有坐享其成的事情,你若想获得一个工作机会,只有靠自己投简历去应聘。
我听说过在职场上“先做骆驼再做狮子”的故事,当然,我并不介意做一只吃苦耐劳的骆驼,但是,我也不想拒绝做一只桀骜不驯的狮子。
通过两次面试,一次笔试后,我顺利地被设计部录用为图片校对。
第一天上班,我就发觉这个部门有点不正常。比如,整个办公室的氛围太随意,有人在上班时间嗑瓜子,有人在办公室里随意地聊八卦。总监将我带到一个女孩身边说:“她是新人,你带带她吧。”说完连我的位置都没安排便走了。那女孩看了一下我,半天没挪一下身子,很不情愿地把一张设计师刚打印出来的图片递给我说:“你看看吧。”然后扭头与别的女同事聊起天来。我转身随意找个位置坐下来的时候,听到她撅着嘴小声地说:“我刚来的时候,还不是没人带。”
我心里很不舒服,但还是学着“骆驼”闷声不吭地将一天内所有的图片校了一遍,校正了4个错字,8个标点符号,2个数据。每校到一个错误,我都要询问那个陌生而不友好的同事,再向高傲而冷漠的设计师拿原稿,必要时,还要打电话询问非常忙碌且语气很不耐烦的客户。午餐时间到了,同事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去吃饭了。等所有的人走了,我才独自下楼询问保安哪里有吃饭的地方。一天下来,我觉得自己不是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而是像只离群的骆驼孤独地行走在干燥而可怕的沙漠里。
这就是表姐所谓的“小社会”吗?我心里隐隐有些恐惧。
秋岸:生活就像渔夫翻了船
安妮的母亲——我的姑妈,将安妮托付给我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她从小就没有父亲,性格倔强了点,请你多多见谅。我的安妮就交给你了,拜托了!”如果不是因为同情这个单身母亲的艰辛,我想我是不会轻易将一个23岁的大姑娘“担负”起来的,况且,我只是一个广告公司财务室的普通职员而已。
本以为解决了安妮的工作问题,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没多久,我就发现一些很不妙的情况。
有一天,我与安妮在电梯里遇到了她们部门的两个女同事。那两个女同事有说有笑地进来,一看到安妮突然就闭了嘴。安妮也没有和她们打招呼,讪讪地站在一边。有一次,我路过设计部,看到安妮拿着一张图片找一个同事拿原稿,那个同事起初装作没听到,安妮多叫了几声,对方才有了反应,一声不吭地将初稿丢在桌上,让安妮自己去拿。
这是什么态度?我有些气愤。在午餐的时候,我向设计部的经理打探消息:“你们部门的新人怎么样?”设计部的经理皱着眉头思考片刻:“那个女孩呀,工作是蛮细心的,但就像是个透明人,不笑不说话,太不合群了。”
我没想到安妮清高的性格会给她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更糟糕的是,处在一群向她施“冷暴力”的同事中,她却像一个无助的孩子默默地承受着,却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我更没想到的是,安妮的到来,会让我的生活像渔夫翻了船一样变得糟糕起来。
安妮第一天上班,我就给她打了一支预防针,让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面对任何人都不要说出我与她的关系。但一个月后,我就被自己出卖了。
情况仿佛有点不可避免,除了我与安妮每天上班几乎同时到公司,打卡的时间相差仅几秒,下班又搭同一辆公交车回去,让有心人开始心存疑窦,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安妮的母亲打来电话询问爱女的情况。当时办公室比较嘈杂,这让我接电话时有点肆无忌惮。就当我向姑妈汇报完工作后,挂掉电话的那一瞬间,我才发现办公室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异常安静,有几束怀疑的目光射过来,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头儿很快就听到了风声,单独给我开了一次小会。谁都知道财务部有很多“天机”是不可泄漏的,当得知我与本公司某部门某位员工有亲戚关系并且还住在一起时,几个同事的表情就变得有点高深莫测了,大家仿佛发现了一个安插在自己部门的汉奸一样,有意无意地提防起来。就连平时谈得来的几个女同事就是聊些“家长里短”的杂事也仿佛是天大的机密一样尽量不让我参与。而我的工作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好开展了。头儿当然不好明说,只是在一次谈工作之余,暗示了一下:“谈工作也是要看地方的,看,像我们在办公室里谈得多好,若是在家里,就不适合谈公事了。”我知道,她是在说我和安妮。
安妮:搞掂他们,就是战胜你自己
表姐让我在工作场合多展示自己迷人的微笑,我当然知道自己的微笑很迷人,但为什么要对那些冷面人展示呢?这不是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吗?
“这你就不懂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技巧。”表姐苦口婆心,意思就是让我改变一下自己的做事方式。为了他们,值得吗?“那要是为了表姐呢?”表姐冷不丁地问。表姐为了我,她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而我能为她做什么?我一时哑然。
那天下班,表姐要加班,心情郁闷的我竟然搭错了车,尽管是往同一个方向,但我必须提前一个站下车。在昏暗的天空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家,思量着这些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冷暴力”的背后:表姐的部门计较的是她与我住在一起,而我的部门计较的则是我的态度。一个“灵感”突然闪过:与其受制于人,为什么不先发制人呢?
第二天,我就向总监请了三天的假。总监有点意外地问:“你要去云南旅游?跟男朋友一起?”我笑而不答。心想,让他们猜去吧。
开始有同事注意我并忍不住问:“云南有什么特产?”
实际上,包括周六日加上三天的假,我天天在家里睡大觉。五天后,我带着一大堆从本市的特产店里淘到的“云南特产”,像派喜糖一样从设计部发到策划部,并展示我迷人的微笑,不断地说:“吃吧,吃吧。”所有的人接受礼物的一瞬间都有点不好意思。有句俗话说得好: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派了“特产”后,中午还没到,就开始有人一边嚼着我给的“特产”,一边问我:“中午一起去吃饭吧?”
而我和表姐,每天都等着同一班公交车回家,从来没发现还有另一班车也走相似的道路,只不过下车后还要走一段路。那天,我告诉她:“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故意搭错车回家。”聪明的表姐一下子就悟出来了:“对待生活,我们是持有主动权的。”
有一天,我很早就上班去了,而表姐按计划迟到了10分钟。她的头儿脸色很难看,教训了一句:“你表妹来得挺早,你怎么就迟到了?”表姐故作无奈:“我搬家了,不熟悉公车路线才迟到的。”“你搬家了?”头儿有点意外,“那你表妹呢?”“她还在老地方。”说完这句话,表姐赶紧出去工作了。得知表姐与我“不住在一起了”,泄漏机密的机会仿佛也小了许多,她的头儿的表情有那么一瞬间放松了。
我们当然不会搬家,只不过,她每天下班则故意等待那辆“搭错了的车”回家。
但我想,我们的计划是没有错的,勇敢地向施“冷暴力”者说“不!”即便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出于自我保护。
我终于明白了,表姐说的没错,“职场”就是你身边的那几个人,搞掂他们,就是战胜你自己。
(责编/邓琳琳)
冷暴力 篇4
关键词:同伴交往,“冷暴力”,现状成因
一、问题的提出
“冷暴力”, 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语言的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 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冷暴力”给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伤害很大, 它使小学生对待同伴冷漠, 这给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性格和价值观。同时, 由于“冷暴力”伤害的隐蔽性,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小学生的语言等“冷暴力”伤害往往忽视。
二、调查方式
本文数据来源于笔者主持的一次关于“小学生同伴‘冷暴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该次调查以本市的一所小学为调查点, 从二、四、六每个年级中选择3 个班, 每班随机抽取20 名学生作为样本, 共发放样卷180 份, 收回有效问卷178 份, 有效率为98.9%。样本中男生为97 人, 女生为83 人, 如表1 所示。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从小学生同伴言语“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年级差异等角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 小学生同伴言语“冷暴力”现状
小学生同伴间的言语“冷暴力”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冷暴力现象, 也是同伴间最易实施的“冷暴力”表现形式。本研究之前, 笔者已经通过观察班级中小学生同伴间交往方式, 对同伴冷暴力进行了前期研究, 发现小学生同伴言语“冷暴力”主要包括威胁型、嘲讽型、训斥型等类型。
1.小学生同伴言语“冷暴力”施暴现状调查
本研究选取了4 个问题来对小学生同伴言语“冷暴力”现状进行调查, 具体统计情况如表2 所示。
从表2 中可以看出, 二年级学生言语“冷暴力”的施暴行为比率最高, 达100.1%, 四年级学生言语“冷暴力”的施暴行为比率最低, 为41.4%。这些数据表明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对同伴实施言语“冷暴力”行为。其中, 与同伴发生争执时, 用言语侮辱他 (她) 的比率最高, 接下来是与同伴产生矛盾时, 对同伴进行呵斥, 而故意取笑、讽刺同伴的比率最低。
2.小学生同伴言语“冷暴力”受暴现状调查
本研究对小学生同伴言语“冷暴力”受暴情况通过6 个问题来调查, 调查和统计情况如表3 所示。
从表3 中可以看出, 三个年级的小学生言语“冷暴力”的受暴比率数值比较接近, 其中二年级比率最高, 为277.8%, 接下来是六年级, 为254.4%, 最低是四年级, 为226.8%。其中选择“你是否被同学说过坏话或诬陷过”的比率最高, 为154.3%。选择“你是否被其他同学取笑、捉弄过”和“与同学发生争执时, 你是否被其他同学谩骂过”的比率接近, 分别为146%和148.9%。选择“你是否受过其他同学的言语恐吓或威胁”的比率最低, 仅为89%。
(二) 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现状
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表现出来的特征, 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冷漠型、孤立型、控制型等类型。
1.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施暴现状调查
本研究对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的调查通过5 个问题的问卷进行, 调查和统计的情况如表4 所示。
从表4 中可以看出, 六年级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施暴比率最高, 为139.1%。四年级比率最低, 为107.3%。以上数值说明, 小学生同伴实施行为“冷暴力”的行为比言语“冷暴力”的比值高很多, 小学生实施行为“冷暴力”比言语“冷暴力”更为普遍。其中选择“当同学惹恼你时, 你是否会短时间内不理睬他 (她) ”的比率最高, 为137%。接下来是“你是否对讨厌过的人翻过白眼”, 为71.3%。“当你不喜欢的人取得成绩时, 你是否表现出不屑过”所占比率最低, 为49.4%。
2.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受暴现状调查
本研究对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受暴现状调查是通过7 个问题开展的, 数据调查和统计的结果如表5 所示。
从表4 中可以看出, 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受暴比率最高的是二年级, 为235.1%, 最低为六年级, 为143.4%, 这与言语“冷暴力”受暴的比值相差比较大, 说明小学生同伴行为“冷暴力”受暴情况比言语“冷暴力”受暴情况普遍。其中选择“你是否被其他同学故意孤立或冷落过”和“你是否被同学置之不理过你的请求和帮助”两个选项的比率比较接近, 分别为98.8%和98.1%。而选择“当你取得好成绩时, 周围的同学是否表现出不高兴过”选项比率最低, 为52.8%。
四、思考与分析
(一) 内因:个人品行不良
1.认知存在偏执, 情感扭曲
通过平时的班级观察、访谈了解到, 遭受同伴“冷暴力”的小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能力差, 学业成绩不理想。在班集体的学习活动中, 他们远离集体, 独自游戏、玩耍, 甚至有个别小学生常常以捣乱班级秩序为乐趣, 因而引起班级其他同伴的强烈反感。认知偏执, 造成遭受同伴“冷暴力”的小学生在自身的行为品行上存在缺失, 自制力一般较弱, 因而在群体交往中容易被同伴排斥, 遭受各种类型的“冷暴力”。
2.缺乏正确交往指导, 不会处理冲突
小学生对同伴“冷暴力”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一些冲突, 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多数小学生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和情绪来处理同伴冲突。这表明小学生没有正确、有效的处理同伴冲突的方法。这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 也与他们缺乏正确的同伴交往指导有很大关系。
(二) 外因:家庭教育氛围
1.家庭失和, 导致交往危机
家庭氛围的失和, 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交往的异化。家长相处的矛盾直接影响孩子的同伴交往态度, 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从而逐渐地使其同伴交往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和不合群。久而久之, 小学生就会被周围的同伴排斥在外, 成为同伴“冷暴力”的施暴者和受暴者。
2.家长失度干预, 扭曲交往性质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欲太强, 不愿意孩子与别的同伴交往, 生怕孩子在交往中学到不良行为, 从而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 自我中心表现强, 不愿意与同伴交往, 总是形单影只, 独自玩耍、做游戏。他们在给予同伴冷暴力的同时, 自身也遭受同伴的冷暴力。
(三) 诱因:学校教育氛围
1.冷落教育, 潜移默化模仿
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性格, 但班级中也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学生, 平时总是在班级中做点小动作, 扰乱班级秩序, 激起同学矛盾。教师每天都要处理与他们相关的琐事。面对这样的学生, 有的教师采取冷教育, 平时对待这些学生冷漠, 视而不见。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做法, 久而久之, 他们与同伴交往就会出现“冷暴力”。
2.错位表达, 滋生不良心境
如何轻松应对职场冷暴力 篇5
其实仔细想想,以上种.种算是真正的“职场冷暴力”吗?很多时候,让你做小事是为了奠定做大事的基础,不把你放在眼里是因为你什么都不会,汇报工作收效不佳是因为你没领会领导意图,而不是什么人成心跟你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抱怨遭遇“职场冷暴力”,不如以开放性的心态加强人际沟通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尽快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做好自己,才是王道
真正可怕的职场冷暴力,往往是针对强者的。因为你强,才会招致同事嫉妒,因此遭遇不动声色的联合抵制。因为你强,才会让上级心存忌惮,因此遭受有所图谋的挟制和冷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跳出受人摆布的境地,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强到别人的冷暴力无法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二是学会站队的艺术,选择和能够帮助自己的同事和上司站在一起,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突围职场冷暴力 篇6
成心给安排8小时超负荷工作——忙坏你;
因为不屑入“圈”,你始终影孤身单;因为不当言行,你不小心成为“公愤型人物”……这些都是职场中高发冷暴力事件。
遭遇职场冷暴力,你会怎么办?是沉默忍耐?还是正面沟通?是以暴制暴?还是巧妙突围?
词条:职场冷暴力
指上司或群体用非暴力的方式,刺激对方,致使一方或多方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讥讽、漠视等,冷暴力可能意味着你被上司或组织彻底放弃。
数字:职场冷暴力数字
70%的人曾经遭遇职场冷暴力。
44.7%的冷暴力表现为不受领导重视,被打入冷宫。
41.2% 的冷暴力表现为拼命工作,却与升职加薪无缘。
41.2% 的冷暴力表现为被人忽视,像是隐形人。
38.1%的人工作积极性因“冷暴力”严重受挫;
20.9%的人选择“以冷制冷”,消极怠工;
16.9%的人会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暴力,寻找解决方案。
故事:他们触碰了冷暴力反应堆
明星员工 遭人嫉恨
小蓝在广告公司可以说是一个明星员工,她工作热情主动,个性直率,业务能力强,深得公司老总器重,很快被升为副经理。升职之后,小蓝发现,同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很多同事都不怎么主动和她说话了,甚至本来热闹的说笑在她进门之后戛然而止。同事们私下活动,也不再主动邀请她参加。而且老总暗示她要搞好人际关系。
改朝换代 打入“冷宫”
赵女士从基层管理做起,努力10年,终于升到了副总经理。但是,公司高层人事变动,总经理被调换后,赵女士开始过上了被“穿小鞋”的日子。起初她被排除在经营会议之外,接着她分管的两个部门被总经理助理代管,赵女士无实际工作可做,而她的部下为了不得罪新来的TOP,也小心地与她保持距离。后来,总经理干脆下令赵女士专门负责员工培训,而这一块并不是她的强项,她只好选择离开。
不屑入圈 被边缘化
小莉来这家地产公司时间不长,就发现部门里派别众多:一伙是以单身同事居多的FB(腐败)圈,下了班各种“寻欢作乐”;另一伙是妈妈圈,谈论的话题无非是老公和孩子;还有一些因共同爱好形成的“瑜伽圈”“网球圈”……小莉生性腼腆,人也比较板,且对这些各自为政、拉帮结派的小圈子毫无兴趣。每天中午吃饭时,同事们成群结队,小莉形单影只。下午茶时,大家分享笑话和零食,小莉却插不上话,她感到非常失落和尴尬。
口无遮拦 变成公愤
雁子其实是个很有上进心也很追求完美的女孩,可是不知何时开始,大家都不愿跟她说话。上司的设计方案,她直接说不好,还拿出自己的方案让人参考;同事们工作间隙讲个笑话吃点零食,她绷住脸,好像她才是努力工作的人;办公室里的妈妈重返职场,她大声建议人家去买矫正胸衣;部门聚餐,她总嫌弃选的餐厅不够高级不够优雅;女同事收到男友送的LV,她说LV很土气,CHANEL才够高雅……久而久之,没有人愿意跟她说话。
支招:突围职场冷暴力
1.不要被自己的意识击倒
冷暴力其实就是一种非言语、无身体接触的意念交流,最后实际上是被自己的意识击倒,倒不一定真是被对手打败。如果上司冷落自己,不妨认为上司是在考验自己,不给自己过多心理暗示,就不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击倒。
2.人家的心思你别猜,主动出击
其实遭受冷遇,一定是你在某方面做得不让人家满意,人家就用冷淡来提醒你,希望你自己去“悟”,并等着你主动承认或改正错误。这种情况下,主动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用实际行动化解误会,能让对方打开心扉接纳你。
3.以暴制暴,对冷暴力勇敢说不
心里学家说,有的人之所以挨打是因为他天生一副挨打相,这其实是说在遭遇暴力时一定不要示弱和露出软弱的一面,要及时说“NO”。李小姐的新上司因为想带自己的老部下过来,就对她不冷不热。李小姐在上司实习期满时写了一份工作报告交给HR:开会次数,提交的报告回复情况,工作交流频率……最后走人的是上司。
4.提高融入度,不再清高
在企业生存,就要提高融入度和包容度。分享自己的私家烘焙甜品,分享家乡特产,贡献一两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会让你更有亲和力。不要处处表现比人聪明,比人高明,比人清高……
5.乐观心态,偶尔装傻
坦然面对职场冷暴力,不反抗就是最好的反抗,在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前,我们先不去理会。尤其是明星员工,遭人嫉恨时,不妨故意装傻,暴露自己的缺点。口无遮拦的人不妨牢记“祸从口出”。另外,也要不断增强心理适应力,退一步就海阔天空。
6.找好下家最明智
在冷暴力氛围中,最明智的做法是找好下家。如果长期空耗下去,不但耽误自己,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因为权力斗争而被架空的赵女士,选择离开实乃明智之举。智联招聘的高官说,管理层只要做出冷暴力行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若是员工不愿意被赶走强忍着留下来,公司也不会给他们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链接:《解密职场冷暴力》作者:簌簌
《教育行为冷暴力初论》序言 篇7
这是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行为冷暴力”的系统研究成果, 我阅读后非常高兴。我还清楚地记得, 在2011 年, “教育冷暴力”被人民网教育栏目评为教育领域的十大热词。近几年, 教育行为冷暴力方面的事件不时地见诸各地报端或者网络论坛而成为新闻热点, 教育行为冷暴力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了解到王友强老师他们团队对这个热点问题 (也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难题) 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 呕心沥血, 殚精竭虑, 表现出认真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把握重大研究项目的素质与能力。研究成果值得充分肯定。
我在网上查阅了国内外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状况, 除开王友强老师的这一研究成果外, 也有其他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 但总体来看王友强老师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和具有实用价值的, 其专著所表达的理念是前卫的, 有创新意义的。
首先, 该研究从已有的“教育冷暴力”概念出发, 认为“教育冷暴力”是教育行为不当才产生的, 所以用“教育行为冷暴力”来表述, 这个概念定位更准确、更合理。作者将“教育行为冷暴力”定义为: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相互有意或无意的不理性、不公平对待, 致使对方的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的现象。
我认为, 这个定义较之其他学者的定义更为合理。他们认为教育行为冷暴力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不只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 而是师生间的相互行为, 准确地说是存在于师师间、生生间、师生间、生师间。虽然在专著中没有涉及师师间的冷暴力问题, 但他们认为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是教育行为冷暴力的组成部分, 从他们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看, 可以说是全面地揭示了教育行为冷暴力的内涵。其次, 他们从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实际出发, 把教育行为冷暴力划分为教育言语行为冷暴力、教育网络行为冷暴力、教育制度行为冷暴力、教育其他行为冷暴力 (除言语、网络和制度行为以外的行为) 。他们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用数据分析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教育行为冷暴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预防教育行为冷暴力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 他们还从重构校园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可以操作的预防策略, 同时还列举了一部分非常有价值的辅导案例和调研成果。
他们研究过程中有一份调查报告, 谈到教育行为冷暴力影响教师的教育艺术, 实际上教育艺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说没有冷暴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他们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还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行为冷暴力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 更希望他们继续对教育行为冷暴力开展深入持久的研究, 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规避教育行为冷暴力提出更好的方法, 以此净化校园, 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健康成长、共同进步的乐园。
《教育行为冷暴力初论》一书, 虽系基层作者所著, 却不乏名家大作之气。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行为冷暴力是大量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校园暴力可以说是世界难题, 教育行为冷暴力是难题中的难题, 是教育界一个沉重而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对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勇敢地挑战这样一个难题, 实在是难能可贵。
全书定义科学, 见解独到, 分析精辟, 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课题研究者众, 却别开生面, 不步后尘;内容广而不杂, 却独树一帜, 一反雷同, 乃此书成功所在, 实为同类研究之佳作。其科研价值, 弥足珍贵, 对广大教育研究人员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家长有指导意义。如此作品仅出自基层作者之手, 更令我感慨万千, 顿生敬意。王老师挚着之追求、至诚之精神、丰硕之成果, 必将有益于师生, 有益于教育, 有益于社会。
冷暴力 篇8
随着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化, 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少见踪影, 但教育“冷暴力”现象却有增长激烈之势。它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 已远远超过了暴力所造成的伤害, 而又正是由于“冷暴力”在不少时候被一些肤浅的教育者视为灵活有效的教育手段, 带有较大的隐蔽性, 因而其危害就更大了。
“冷暴力”真的能治服学生吗?我们做老师的能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治人“法宝”而自得吗? “冷暴力”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或抗拒心理, 导致他们厌学, 甚至造成自闭, 最终可能影响一生或酿成悲剧。“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的确如此, 教师发现学生的长处, 不断加以鼓励,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调动起来。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8岁上学, 仅读了三个月的书, 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 但在其母亲的引导培养下, 最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三毛的数学学不好, 被老师责骂而患了自闭症, 以致三毛一辈子只要一想起就心有余悸。
一、校园“冷暴力”愈演愈烈的原因分析
1.教师的师德有待提高
对学生施以“冷暴力”的人肯定不承认自己没有师德, 他反而会满腹委屈地说:“我这么做是出于对学生的爱, 是为他好。”这话初听似乎有道理, 其实细加探究, 却不是这么回事。当我们碰到调皮学生时, 我们其实不是在为学生着想, 而是在为自己着想:“你又给我惹麻烦了, 看我怎么收拾你!”我们老师心中想着的是自己大局的利益, 而很少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这个学生有这些不良问题, 我该怎么来帮助他。”这时“简单粗暴, 行之有效”的“冷暴力”就出现了。这样的老师真能称得上是有师德的老师吗?
2.教师心理承受着太大的压力, 导致了老师不良心理情绪的产生
教师劳动强度大, 工作负担重, 但劳动报酬却偏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 考核、评优、晋升的压力重;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教师不仅要为人师, 而且要为人父母。作为普通人, 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家庭矛盾和琐事, 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
3.传统评价观念衍生出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 人们认为社会是由一个个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人结合起来的, 集体的幸福是建立在个人以自我奋斗获得个体幸福的基础之上, 社会的功能是去帮助每个人完成自我奋斗的目标。西方文化看重个人, 鼓励自我奋斗, 是一种尊重自我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认为个人的幸福应该建立在集体幸福的基础上, 所以中国文化重集体、轻个人, 自我在中国文化中受歧视。与自我有关的词语多带贬义, 如:自大﹑自夸﹑自杀﹑自负﹑自私﹑自责﹑自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自由放任﹑自找苦吃﹑自鸣得意, 等等。由于个人的力量渺小可怜, 自我只好压抑, 遭贬斥。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对教育的评价体系也都是从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角度来确定, 扼杀了学生的自我个性。老师也就不能不受各种功利评价的影响, 导致教育中不能正视学生的自我个性存在。
二、避免校园“冷暴力”的方式方法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老师的责任心
培养老师的责任感和从业的神圣感, 让教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 教师才能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自觉地、持久地、耐心地关爱学生。
2.加强学习, 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学校或教育部门引导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规范教师教育管理用语及手段, 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3.大力提倡赏识教育
教师要不断发现与再造学生的闪光点, 不断鼓励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他们在平等中拥有自信和自尊。
4.学会运用法律武器
学生在遭遇校园“冷暴力”时, 应及时向家长反映, 让家长与老师沟通, 如果家长与学校不能沟通时, 可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教育领域中的“冷暴力”分析 篇9
一、暴力、教育冷暴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暴力是指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通常是指个人或者犯罪集团之间的殴斗及凶杀。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精神的行为。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 民主化教育, 教育民主化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 国家也出台了《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明令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 因此很多教师采取了一种变相的体罚, 即教育冷暴力。校园暴力现象在校园中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与硬暴力相对的“冷暴力”。教育冷暴力, 顾名思义, 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 指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行为解决问题, 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 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二、教育冷暴力的分类
1、标签式的冷暴力
所谓标签式的冷暴力就是学校或者老师, 以激励学生上进为目的, 而采用强制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级、分化, 然后给学生冠之歧视性的头衔、称呼等行为。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给予学生严重的侮辱。最近出现的绿领巾事件, 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教育冷暴力。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 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 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绿领巾”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 美其名曰是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 暂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对是错, 是好是坏。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出现的绿领巾竟然成了差生的标识, 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老师刻意发放了区别于正常颜色的红领巾, 以示激励。
2、情感式的冷暴力
情感式的冷暴力是透过讥讽、冷漠、轻视、疏远等冰冷手段, 给对方造成心灵上的伤害。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发现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坐在教室后面几排, 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比较少, 甚至是一种冷漠的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疏远, 使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校。中等生往往是学习态度比较好, 又不犯事, 整天默默无闻的学生, 老师对他们的忽视也是一种心理虐待。老师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优等生上, 特别是在一些毕业班上,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无形之中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压力, 造成一种心理负担。特别是有些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 考试没有考好, 就感觉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陷于自责中, 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利的。
3、语言式的冷暴力
所谓语言冷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 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受到侵犯和损害, 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的老师在私下或者公开场合说些“我对你已经失望了”, “我对你已经恨铁不成钢”等带有讥讽性、侮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主要的施加的手段就是语言, 通过语言来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语言可以使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 但有时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学生有时会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一样去信奉。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三、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归因分析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对一些师范类院校学生以及中小学老师作了简单的调查, 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
1、缺乏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弱化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的原动力受到削弱, 造成静不下心来教书育人。对于工作繁重而待遇菲薄有不满的情绪, 以至于对学生缺乏起码的爱心和耐心。
2、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 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 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
长久以来, 教师有“体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的观念。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随着教育民主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体罚学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谴责, 当对学生的体罚被禁止时, 这种惩罚学生的传统就演变为了一种极为隐蔽的变相体罚方式, 即教育冷暴力。
3、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
应试教育, 使得很多老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 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科学研究发现, 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 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 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 考得差的就是“差生”, 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同时迫于升学压力, 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变得急功近利、求全责备, 因而教育方法愈发简单, 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花在那些提分无望的“差生”身上, 并逐渐对这些学生产生厌烦、嫌弃心理, 慢慢就形成了教育行为的“冷暴力”。
4、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教育“冷暴力”的出现与一些老师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对未来教师的培养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 都重视对教学、教育技能的训练, 而管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的课程很少涉及, 致使年轻教师靠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来掌握管理学生的能力, 其效果之差可想而知。他们在用挖苦、戴“绿领巾”等方式教育孩子时, 可能并没有恶意, 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另外, 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可能传导到老师身上, 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 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四、教育“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
教育冷暴力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造成学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教师对学生采取冷暴力方式惩罚学生, 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 使学生自我认同感、他人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下降, 从而造成学生的性格扭曲和心理的孤寂自闭。强迫“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戴上绿领巾, 不管出发点有多么冠冕堂皇, 其本质都是缺乏人道和人性的暴力教育。通过这种贴标签的教育方式, 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好学生会感到一种优越, 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更增加了自卑感和挫败感。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呵护的, 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活在他人区别对待的眼光下的恐慌, 甚至这种创伤还可能会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学生在长期的冷高压和被老师同学的排斥下, 会使他们感到被冷落、被边缘化, 从而增加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行动, 所以教育冷暴力反过来会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教育冷暴力严重妨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从教师的角度看,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 情感投入不够, 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从学生角度看, 教育冷暴力使学生的身心不能健康发展, 学生不敢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甚至是仇恨老师。因此, 教育暴力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造成师生交流沟通障碍。
五、应对教育“冷暴力”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为教师的身心、业务素质发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问题活动,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心理素质培训, 定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做出检查, 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和心理素质。改变教师的职业环境, 适当的控制班额, 积极尝试小班教育, 这样有利于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对待学生。
2、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应帮助学生建设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学会坚强。教师应该因地制宜,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例如, 对差生, 他们表面上对学习不热爱, 也讨厌老师讨厌学校, 教师们对他们的漠视更加会强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何不耐心找他们谈谈心, 看看他们有些什么困难, 鼓励他们,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不要把他们遗忘在角落;对于中等生, 老师应多关心、表扬他们, 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价值, 肯定自己。对于备受老师关注的优等生, 教师的态度也应适当些, 不要把自己对他们很高的期望表达出来, 适时地给他们自己一些思考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与成功, 不要再给他们添上重重的包袱, 包袱轻了, 才能飞得更高。
3、转变教育理念, 建立激励机制
对成长期的孩子, 最应该进行的教育是孔子所谓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是平等对待基础上的差别对待, 发挥其特长, 挖掘其禀赋。然而现阶段我们的学校没有把营造多元文化校园作为一种办学理念, 而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 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结果不是“无类”而是变成“一类”, 学校往往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转变教育理念, 建立一个支持学生成功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那些挫折多于成功, 沮丧多于欢乐的学生, 需要人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他们提供成长和成功的动力。对一个学生的评价, 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我们可以设学习进步奖、道德奖、劳动奖、课外兴趣活动奖。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受到老师的鼓励。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除了教师评价外, 还可以采用学生群体评价、自我评价方式, 让学生亲自参与评价活动中能够发现自己, 激励自己。
4、运用教师的爱心
“教育冷暴力”的普遍存在, 很大程度在归因于教师“以人为本”思想的缺位。因此, 要消除“教育冷暴力”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 使“以人为本”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 关怀、关爱学生, 消除“教育冷暴力”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灵魂。
裴斯泰洛齐把学校办成家庭式的, 他以慈母般的爱关怀, 教育儿童, 以忘我的牺牲精神与儿童生活在一起, 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就是伟大的爱, 伟大的“教育爱”。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的爱心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情绪, 感到生活的愉快和生命的价值, 形成健康向上的品德。首先, 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去引导学生成为有个性、有智慧、有志向的完整人。其次, 爱学生就要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 因为在学生心理, 他们最希望老师对他们一视同仁, 不搞差异化。公正, 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第三, 爱学生就得拥有一颗对孩子的爱心, 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对待他们。信任他们, 尊重他们, 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5、加强对教育冷暴力行为的法律约束
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范文件。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 但由于教师实施教育冷暴力的方式极具隐蔽性, 因而教育冷暴力还没有纳人法律约束的范围。为减少或消除各类校园中的教育冷暴力,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必须加强对有关教育冷暴力行为的法律界定, 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 约束、制裁教育冷暴力。
参考文献
[1]田晓霞, 潘玉进.教师言语冷暴力的教学病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6) .
[2]李大鹏.解析校园暴力行为[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7) .
当心“冷暴力”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篇10
其实, 这是幼儿遭遇了教师的“冷暴力”!也许教师是无意的, 但有时教师的无意往往会造成幼儿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案例一】教师A正在给幼儿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玲玲突然学着小蝌蚪的样子喊了起来:“妈妈, 妈妈, 我要找妈妈……”逗得全班小朋友哄堂大笑。教师A生气地瞪了玲玲一眼, 说:“喊什么喊, 就你话多, 活像个长舌妇。”此后, 小朋友们常以“长舌妇”来取笑玲玲, 原本活泼的玲玲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和小朋友们的交往也越来越少了。
【分析】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有可能对幼儿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暗示, 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教师A训斥玲玲为长舌妇或许是无心之过, 但却给其他小朋友提供了取笑玲玲的笑柄。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 一旦受到伤害, 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
【画外音】对于玲玲的行为, 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既然玲玲有了表演的欲望, 教师何不因势顺导呢?教师A不妨这样说:“你们看, 玲玲表演的小蝌蚪多逼真啊?小朋友们, 你们想不想也来表演一下《小蝌蚪找妈妈》呢?”
【案例二】在《小猫钓鱼》绘画活动中, 教师B指导强强画其中的小鱼, 强强画了几次就是画不出鱼头。教师B不耐烦地说:“你看看其他小朋友, 整条鱼都画出来了, 你怎么就笨得连个鱼头都画不出来呢?你这辈子就甭想当画家了。”接下来日子里, 原本热衷于绘画的强强对绘画不感兴趣了, 甚至对绘画产生了恐惧。
【分析】三四岁的幼儿心理还未成熟, 基本上没有自我评价意识。教师一时的评价, 往往会被幼儿当成对自己永远的评价。教师B对强强带有嘲讽意味的评价, 给强强造成了一种不自信的心理暗示, 让强强以为自己就是不如其他小朋友。下次再绘画时, 自然就想到教师B的评价, 认为自己真的不行, 这种不自信一旦产生, 对绘画的恐惧也就从此开始了。
【画外音】在绘画活动中, 幼儿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做的是对幼儿进行点拨, 而不是简单的批评, 甚至是嘲讽。将强强画不出鱼头来的原因完全归因于“笨”, 实在是教师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教师在指导不会画鱼头的幼儿时, 编了“画个月亮圆有圆, 里面放颗紫葡萄”的顺口溜, 很容易地帮助幼儿学会了画鱼头。改变自己的指导方法, 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三】在一次户外活动中, 鑫鑫向教师C告状:“老师, 庆庆打我!”教师C将庆庆一把拽了过来:“庆庆, 你怎么又打人了, 走, 到小班去!我们中班不要你了!”说完便拖着庆庆往外走, 庆庆哭着不肯离开。
【分析】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 有些教师往往施以恐吓。虽然教师暂时把他们管住了, 但并不能阻止他们再犯。这是因为威吓本身并没有对其错误行为及危害进行剖析, 因而, 幼儿对错误行为及其危害难以形成正确认识, 其约束力自然极其有限。
【画外音】教师C不分青红皂白就惩罚庆庆的行为, 对庆庆而言有失公平。虽然庆庆以前有多次打人的行为, 但教师C不能以此为据, 武断地认为庆庆又打人了, 而应进行调查,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事实上是鑫鑫先骂了庆庆, 庆庆才打的他。在这件事情上, 鑫鑫是有过错的, 教师C在处理此事时应一碗水端平才对。
列队讨债,是冷暴力 篇11
呼啦啦二十多个人,往那齐刷刷地一站。看起来气势很足,客人也大多给吓跑了。可是催缴效果到底怎么样,很值得怀疑。要碰上一个认死理的主,就是不给,难道一天到晚站在那个地方,站一天可以,站一年行不行?城管这么做会很被动,万一要不回钱,那等于是在给不缴费者做免费广告,如此阵势还要不回钱,下回还有谁把城管当回事。
商家不缴垃圾费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但商家别的权利还在法律保护伞下。比如正常经营不受干涉的权利,比如名誉权和消费者的选择权、自由交易的权利。商洛城管的这种行为必然会对商家的利益造成损害,商家该缴垃圾费,那么这个损失是不是也该问城管要回来呢?
列队讨债,城管是受害者,商家是侵权者,城管豁出了脸面,看起来是城管弱势了,但其实只是假相。商家不交垃圾费可能面临被罚被强制执行的结果,是个高风险行为。而城管呢,挡了人家的门,妨碍了别人做生意,负责人只需用一句这是为了宣传教育打发了之。列队催缴,目的还不是为了强逼商家就范。尽管看起来并不暴力,但骨子里透出的依然是以暴制暴的权治思路,看似示弱,其实是在逞强。不是谁都可以拉个队伍站在别人门口的,不信的人可以去试试。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赋予管理部门对欠费单位3万元上限的处罚权力。这几乎是饭店欠商洛城管部门垃圾费的数倍。商家不执行,行政处罚法规定,还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力度不能说不足。而商洛城管的喊话执法、武汉城管的围观执法,方式尽管不同,但都抱有不合理动用行政资源,绕开正当的执法程序,自己给自己扩权的意图,构成了对私权的潜在伤害。
商家不是说垃圾费明细不明,城管说多少是多少吗?那不如把明细亮出来,尊重商家的知情权,尊重商家申诉的权利,然后一步步走法律程序解决问题。不是不交,而是不想不明不白地交,文明执法,首先是一个依法办事的问题,城管喊破嗓子,还不如做出样子。
(据《钱江晚报》高路/文)
别让师德防线在冷暴力面前失守 篇12
教师, 历来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之所以崇高, 不仅因为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更在于它是一个关乎爱、关乎心灵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教师职责的全部, 教师的职责首先表现在自觉呵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 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 激励他们不断地去追求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可以说, 对学生施之以爱, 精心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是师德的基本范畴。
然而, 近段时间以来, 从“绿领巾”到“红校服”, 再到如今的“学生登报道歉”, 教育“冷暴力”频现, 使得公众在愤怒之际, 更感到茫然: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一位西方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那么, 没有了爱的教育, 充满了暴力的教育, 就会让师德的防线溃败失守。
也许有人会说, 现在的孩子都溺爱惯了, 很难管、很难教, 教师本身就有对学生教育的权利, 有的时候不惩罚他们确实不行。诚然, 爱学生并不是要一味地纵容、迁就和放任, 适当的惩戒是必须的, 但这种惩戒的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人格和尊严, 任何伤害其作为人的权益的行为都是不容许的。
我们所熟知的海伦·凯勒, 幼年就失去了视力、听力和说话能力。七岁那年, 家里请来沙利文女士作她的家庭教师。沙利文用无私的爱温暖她的心灵, 为她黑暗孤寂的世界送去快乐和光明。在沙利文老师的悉心培育下, 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生理上的重重障碍, 不仅完成了大学学业, 还出版了十余部著作, 成为美国20世纪十大英雄偶像。她把自己取得的一切都归功于恩师沙利文:“我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属于她, 我的才能、抱负和欢乐, 无不由她的爱所点化而成。”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沙利文老师无私宽广的爱, 海伦·凯勒的命运会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