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暴力

2024-07-22

中学暴力(精选12篇)

中学暴力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其中, 教师遭受校园暴力的事件频发, 趋势愈演愈烈, 性质不断恶化, 使得部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部分教师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屡受伤害, 经分析主要有家庭、学校、学生和教师这四个方面的原因, 那么解决方法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

一、增强父母责任感, 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言行无疑是最具直观性和感召性的“教材”。要创设成长的最佳空间, 就必须切实做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

1. 父母与子女之间必须保持亲密、民主、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

父母应把子女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个体, 尊重和理解其兴趣和需要, 切合实际地引导其发展, 使子女在家庭成员的平等互动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以增强对外界消极因素的抵抗力。

2. 管教子女要注重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家长发现子女的缺点错误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耐心的启发, 一定要给其说明危害、讲明道理, 并分析原因, 进而指出改进措施。同时, 为人父母, 也要注重以身作则, 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并时刻注意现身说法, 促使子女对照检查自身的问题缺点, 从而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二、全面均衡, 施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危机, 但最大的危机是人文危机!如果这个最大的危机得不到最合理的解决, 那么, 任何其他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 无论看起来多么美丽, 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 自欺欺人。”预防城市中学教师遭受校园暴力, 学校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营造“书香校园”。

1. 学校要创设以人为本的管理、评价机制, 缓解教师压力。

教师是一个压力巨大的职业。当今以教师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 加之评价过程和结果运用的不合理, 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 我们需要另一种评价理念来改善教师评价中现存的问题, 那就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其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帮助教师制定发展目标, 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 主张在和谐环境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有助于缓解教师压力, 且其对被评价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引导教师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评价结果。

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 要消除校园暴力, 目前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 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能更多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

首先, 学校要善于打造出自己的书香特色, 要能切实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要在校园内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要让所有的学生, 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 又产生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其次, 书香校园的建设, 还可以很好地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优秀书刊锁定之后, 一方面他自身的免疫力能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集中, 使其无暇它顾。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由于青少年的情绪有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等特点。因此要培养中学生驾驭自我、调控情绪及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

自觉远离暴力行为, 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抵抗不良思想的侵蚀。在学校应紧跟老师的教学步骤, 上课认真听讲, 勤于思考, 积极参加讨论, 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来丰富自己,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超越“此时此地”的处境来看待问题。

学会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思而后行”的说法, 其内涵正是如此。激发乐观的思想情绪, 当情绪低落时及时地发现并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冷静面对愤怒感和挫折感, 合理地发泄情绪, 不采用危害他人的发泄方式。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的自我预防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其专业角色和发展问题值得反思, 其中很多问题需要放在师生关系的范畴中讨论。成熟的教师既要做一个学科专家, 也要做一个教育专家;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还要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为了预防学生针对教师的暴力行为, 笔者对教师有三点建议。

1.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正确教育的有效性远高于惩戒。应该说, 绝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是以正面教育为主。在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中, 教师相对处于强势, 为了达到教育目标, 部分教师可能对正面教育的方法重视不够, 滥用教师的权利。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 惩戒式的负面教育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师生冲突。

2. 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沟通策略。

沟通是为了建立和维护融洽关系。就与青少年的沟通策略而言, 教师特别要注意:不断总结和反省可以提高沟通策略, 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 听比说有时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语言技巧, 审慎发表过激式不恰当言论, 避免给学生造成挫折感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3. 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部分中学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从而引起很多学生的不满, 以致产生报复心理。一方面, 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引领学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学生才会信任老师, 尊重老师。根据社会学学习理论, 人的暴力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模仿等途径的学习而形成的。因此, 个别教师的一些具有侵犯性质的行为很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中学生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注明: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阶段成果)

中学暴力 篇2

指导思想:为了确保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建立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切实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我校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

一、可能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1、恐怖分子造成的破坏性行为、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不满的极端分子的恶性行为、歹徒在被追捕过程中的威胁性行为。

2、因严重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报复性行为。

3、精神病人的严重失控行为等。

二、预防措施

1、聘请专职人员担任门卫,严格门卫登记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为防止非法侵入,做到校园围墙须是不易攀越,严格值班监视制度。

2、加强对校内人员的管理。为确保校园安全,如具有精神异常症状的人员必须在正规的精神卫生部门进行鉴定,一旦确诊为精神病人,学校应劝其在家休养治疗,经济待遇上给予帮助照顾。

3、对可能引发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并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

4、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积极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的学习,提高师生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6、组织老师值班。实行24小时轮值制度。

三、事件的处理

一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务必以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1、报警。可按紧急报警按钮或拨打“110”或报告学校教师或领导。

2、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并通知家长或亲属。

5、将情况速报市教育局。

6、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作善后处理。

四、组织机制 ㈠:领导小组 组

长:谢欢乐 副组长:许林荣 孙旭飞

员:陈仲飘 陈仲林 邓敬准 吴鹏飞 邓修士 沈俏莉 陈仲帆 曹似勇 邓修录 刘盛积 廖进勇 李德铃 刘富喜

㈡:护校队 组

长:许林荣

副组长:陈仲飘

员:陈仲林 邓敬准 吴鹏飞 邓念标 陈世金 王朝秋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一旦发生事故,实行逐级负责,校长在校内由校长指挥,校长不在校内由副校长指挥,以此类推。

阳西县塘口中学

中学暴力 篇3

关键词: 中学生 德育教育 校园暴力

近期多处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经媒体“曝光”成为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热门议题。校园暴力让家长和教师十分不安,内心非常紧张和害怕,主要是校园暴力这个“毒瘤”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不加以制止就会发生更多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引发更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暴力这个问题做了详细调查研究,下面粗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请同仁们商榷和指正。

一、校园暴力成因及现状

1.校园暴力含义的界定。

校园暴力通常指校外不法分子对在校学生的伤害,或者学生之间相互对对方身体和心理的暴力行为,也包括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暴力伤害。本文主要研究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事件多发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周边,多为群体之间的肢体冲突和侮辱行为,如班级之间的群架、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群架,之前多发生在男生之间,现在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呈上升趋势。例如:云南一女生被六名女生殴打并强行拍裸照上传;广东开平某中学男女同学合力对一名女同学实施了欺凌。校园暴力这个“毒瘤”危害性很大,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发生。

2.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

(1)从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养成自私、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个别中学生受外界影响,有好奇、冲动、冒险、爱争斗等叛逆性、攻击性的暴力性心理和暴力行为倾向,教育不当就会引发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

(2)从家庭方面

现在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就尽到家长责任了,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有些家长自身有不良嗜好,如赌博、说脏话、粗话、夫妻之间爱吵架甚至有家庭暴力等恶习,家长的不良习性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等,都会导致中学生心理失衡和叛逆、爱冲动、不服管教等性格,容易引发校园暴力。

(3)从学校方面

目前许多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是以升学率和成绩合格率作为标准,导致重智轻德现象仍然存在;学校文化建设滞后,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欠佳;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科学;过分注重文化课学习,忽视学生心理和情感教育;转化学困生、后进生工作不到位,使这些学生在学校受歧视,导致自卑、厌学、偏执、不合群,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暴力行为。

(4)从社会方面

由于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各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事物,使青少年学生难以分辨,如有些不良事物对其思想、心理、行为产生误导,使中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变态扭曲。当前影视节目中演示暴力行为倾向越来越多,文学作品中暴力情节越来越多;网络游戏中暴力和色情泛滥成灾;社会中不良风气的诱导、结交不良青年,受黑恶势力的引诱和拉拢……都会让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影响误导,做出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的暴力事情。

二、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措施及策略

1.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家长和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余,要培养孩子高雅的情趣和爱好,多结交良友和净友;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老师要及时给学生心理疏导以排解不良情趣,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用正确的方式宣泄不良情趣。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报告会,并进行法律知识的板报和小竞赛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面对犯罪分子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但更要见义巧为;有正义感,能积极维护公平和社会稳定。

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

对中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最关键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基本决定着孩子的生活品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孩子一生。关心孩子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基点,也是必然要求。由于许多家长缺乏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生理和心理的了解和掌握,再加上教育理念不足,教育素养欠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简单粗暴,使孩子滋生暴力行为,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并满足不合理要求,形成骄横跋扈、争强好斗的性格,稍不如意就大动干戈,不服管教;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联系机制,并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观看聆听有关教育专家的报告,举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家校合作教育,使其既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又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沟通,把安全隐患和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良好的家校合作能有效避免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加大校园周围环境治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首先国家司法部门要整治和取缔非法和淫秽网站,严禁中小学生进入网吧,对违反规定的网吧立即停业整顿,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切断暴力和色情的传播源头。其次国家的文广体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排查,整顿好文化市场;图书馆和文化馆要向青少年免费开放,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再次公安部门联合社区等对校园周边治安开展整顿,严厉打击校园周边的流氓、犯罪团伙和黑恶势力;城管部门要把校园周边公共设施维修好,路灯、下水井盖、摄像头等要完好无损,预防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交警部门要加强中小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的巡逻和交通管制,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法制机关要加大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宣传,制作各种传单发放,张贴各类标语和画张,动员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齐抓共管,预防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才能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4.完善和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创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对中学校园暴力的新探索 篇4

现象:层出不穷, 令人揪心

视频《校园暴力层出不穷, 受害女生诉说被打经历》。2009年11月12日, 邯郸某中学一群女生围殴吴某。吴某晚上在女生宿舍临近熄灯时被8个女生群殴, 巴掌一个接一个打在她脸上, 踢、踹、抽、打的过程持续长达5个小时, 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 吴某对此的态度只是一个“我认了”!这8名野蛮的女生对她第二次蹂躏, 让吴某两腿夹住两个矿泉水瓶, 穿上高跟鞋走路, 不许将瓶子掉下, 否则继续殴打。接下来的戏谑游戏一个接一个, 往脸上吐唾沫, 吃卫生纸, 灌白酒, 用酒洗脸, 用自己衣服擦地……

视频《广州中学女学生校园暴力》, 几个女生对一位女生扇耳光, 揪头发, 飞踹, 另一群女生对小女孩扇巴掌, 甚至还有脱衣服, 最后得意洋洋地离开……

视频《广州中学校园暴力, 两个学生与60人群殴》, 60多名男生对两名男生殴打长达3分钟……

视频《广东中学女生校园内被扒衣服毒打》, 这段手机录像的画面拍自广东汕头的一所中学, 画面中3名15~16岁的女生对另1名年纪相仿的女生进行毒打, 并强行脱去她身上的衣服;被打女生企图反抗, 但却遭来更凶狠的报复……

视频《东莞中学校园内女生群殴》。在该段视频中, 参与围殴的是几名女生, 被打的是一名身穿红色外套的女生, 男生们都远远地在一旁围观起哄。在视频最开始, 3名女生将红外套女孩逼在教室外走廊处大声质问, 在推搡中, 挨打女生试图下楼, 两名女生遂上前将其堵截并用拳头打她。在重新将其追回走廊后, 一名女生又冲过去开始用脚踢她, 其后又有一女生上前用脚踢她, 穿红色外套的女生被打倒在墙边……

这些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案例真是骇人听闻, 看了让人愤怒, 更让人揪心。它不仅给受害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 更严重的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使被害学生产生不安全感, 产生恐惧和焦虑, 带来精神疾病, 产生自杀念头。

原因:德育的缺失

引发校园暴力最常见的原因有:语言摩擦, 同学之间三句话说不到头, 就动粗;青春期的学生争强好胜, 性格好强, 不肯服输;同学之间玩笑开过了头, 尤其是歧视性、侮辱性玩笑;同学之间的误会, 常常因背地说同学坏话, 或者同学之间的闲言碎语, “小广播”“小报告”……情绪冲动, 自制力差;自我为中心, 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女生之间相互争夺男朋友等。

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和心理分析, 归纳起来有:他们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为了寻求报复, 得到心理平衡, 对弱小同学施暴;学习成绩差, 或者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在同学中常常受到歧视, 没有成就感, 对胆小怕事的学生施暴, 获得成就感;施暴者多为离异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 他们常常缺少父母的关爱, 缺少家庭的温馨, 性格孤僻, 心里压抑, 无处发泄, 对同学施暴来发泄他们心中的寂寞和空虚;社会上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不良环境, “以血还血, 以牙还牙”报复行为的影响等。

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施暴者的学习压力过大。应试教育的盛行, 有的学校仍然分快慢班, 快班重成绩, 慢班观纪律;有的学校排挤差生, 学期开始, 把快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调整到慢班;有的学校把学生每科的分数排队, 把综合成绩排队, 使成绩差的学生“排”掉了学习的信心;有的学校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业绩和学生素质的唯一依据等, 导致成绩差的学生“破罐子破摔”, 在课堂上捣乱, 故意与老师顶撞, 课后殴打弱小同学。

引发校园暴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德育的缺失。学校重学生知识地传授, 轻思想品德教育。

对策: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但学校和师生都要负起应有的责任, 共同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告诉学生本校、本地容易发生校园暴力时间、地点和遭受暴力袭击的对象, 教给学生遏制校园暴力的对策:一是发生校园暴力, 立即告诉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学科教师, 告诉家长, 求得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施暴行为就可以停止, 以免造成更大的人身伤害;二是若受害者有手机, 或者离公用电话亭近, 要立即打电话报警, 让警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 制服施暴者, 有效地阻止侵害行为的发生;三是避免落单, 尽量不要一个人在学校, 要呆在人多的地方, 不要一个人在路上走, 上下学要结伴而行;四是当有人喊你的名字, 要你给钱时, 不要理睬他, 装着没有听见, 快步向前走, 以甩开他人纠缠, 预防他人施暴;五是尽量冷静, 当施暴者要对你侵害时, 尽量保持平静, 不要表现出特别惧怕的样子;六是如果对方和自己的身高、力气、体质等实力相当时, 可试着进行反抗和大声呼救, 以吓退对方;七是如果对方带有凶器, 一定要顺从对方的要求, 可以把身上的钱全部给他, 也不要激怒对方, 以免造成人身伤害, 记住:保护自身安全、保护生命最为重要;七是如果自身受到伤害, 要及时打120急救电话, 到医院治疗, 切不可延误治疗时间。

学校要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 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 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落实德育在育人中的首要地位。强化学生的德育, 重在人格尊严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对学生的德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多方面人才、复合型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极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纪律、法律教育有机结合, 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自觉做到遵纪守法;将学生的德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高尚情操, 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传承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德;把学生的品德教育与肩负的重任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第二是充实德育内容, 实施关爱工程。现在中学生性格方面有不少缺陷, 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 就会导致学生的人格扭曲。如拉帮结派, 好逸恶劳, 贪图享受, 唯我独尊, 炫耀武力, 自卑, 缺少爱心和同情心等, 与同学发生冲突后不退让, 不宽容, 不道歉, 一心报复, 得理不饶人, 冲动, 不冷静, 校园暴力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 学校要针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表现、性格特征、实际情况, 教育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善良心、正义心和责任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荣辱观。

大力实施关爱工程, 一要做到尊重差生、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人格, 不歧视和侮辱他们,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消除学生因为不公和不满而产生的报复心理, 引发暴力行为。二要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多给予抚慰, 多给予帮助, 多给予资助, 多给予温暖, 切实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烦恼, 把校园暴力消除在萌芽之中。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他人、爱自己。三要教师有亲和力, 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 把发自内心的爱给予学生, 在他们心灵深处以激荡和震撼;四要开展同学之间“手拉手”互学互帮工程, 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增加同学之间的友情, 减少矛盾的发生。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大力创建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让友谊之花常开。

第三是拓宽德育途径, 遏制校园暴力。第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学, 纠正思想品德课是“小科”“副课”“不重要学科”的错误理念, 突出思想品德课在育人中的地位, 落实课程计划, 开足课时, 上好每一节品德课, 做到“润物细无声”。二要注重德育手段的现代化。通过网络视频, 播放校园暴力的案例, 让学生在“警示”中受到教育。三要形成德育合力。家庭、社区、校领导、政教处、团委、班主任、老师要形成合力, 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 全社会要齐抓共管, 通过校园网、教育网、德育网等途径, 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美化德育环境。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远离暴力, 陶冶情操, 健康成长。

中学生演讲稿:反对语言暴力 篇5

也许红人不多。在台湾论坛,只有70天有65条批评的文章,她喝酒和卖身体。杨燕英发表声明澄清:我没有喝酒的习惯,也没有任何目的卖自己的身体,我知道公众人物需要承担这些虚构,谢谢你启迪我,我会更加注意他们言语和行为,谦虚地审查我的每一个建议。高智商业务响应用户的好评。但长期以来,她已经不能再承受心理,现在流行的在线诽谤,欺负了这些匿名攻击,扭曲了真相及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

没有风浪,台湾老将媒体林惠娟感觉可追溯,台湾明星沟通圈狭窄,工作压力大,每天两行生活,总是处于孤立状态,他们会变得敏感。我认为这就像我们的生活,每天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同样的两行生活,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谈话的好平台。我们可以说,送朋友圈,做微博,到吐槽的东西掉进大脑里说,你可以诅咒一个讨厌的人,然后下面的评论来了,各种人身攻击。或者你只是抱怨,但是说话者无意中,听众是确定的,他们自动谴责,只是一个定时炸弹,在人际圈中随时爆发。

“冷暴力”:家庭暴力的另一种痛 篇6

不堪丈夫“冷暴力”虐待妻子走进精神病院

高某的妻子武莹,虽然年过40,但风韵犹存,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国企工作,职位不低,儿子又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在外人看来,这一家子的生活可谓幸福美满。但两年前,武莹在一次单位组团旅游中出轨犯了错。武莹为此发自内心地忏悔过,高某也信誓旦旦地答应不计前嫌。可自那以后,武莹的一言一行便受到了高某的严密“监控”,一有不对的地方便故意给脸色看或百般刁难,回家晚了或与男同事多说两句话,他或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或是无休无止地询问。一到晚上,武莹更觉得像是地狱。丈夫进了房,总是一声不响地占有她,并不时地咒骂她是“婊子”,眼里也充满了蔑视。

日日受到这样的折磨,武莹觉得自己的精神快崩溃了,她只好提出离婚,但高某却叫嚷:“不可能!你给我戴了‘绿帽子’,想离婚?没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自己,就该对自己的不忠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从此,更加变本加厉地对待妻子,最后发展到带女孩子回家,当着武莹的面亲热,武莹的忍受到了极点,终于精神崩溃,被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武莹遭遇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种“冷暴力”,它的伤害力比常见的“武暴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女性“冷暴力”伤人不见血一男子呼吁建立“男联”

人们往往认为家庭施暴者多为丈夫,但在家庭冷暴力中,男人也是被“虐待”对象,下面是笔者采访龚国东(化名)先生的笔录:

刚结婚时,我就感觉到我们今后的婚姻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我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企业工会里搞一些写写画画的工作,而她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在我们厂里搞技术工作。也许是我们这个单位可供她选择的余地不大,也许当时家在外地的她,想快些有个落脚的地方,在同事们的撮合下,我们结合了。那一年,她27岁,我28岁。

我文凭比她低,为了弥补我的不足,婚后我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活,生了孩子后,她为保持体形硬是一口奶也不给孩子吃。而我则要替她当妈,按顿给孩子喂牛奶、洗尿布、做饭……

有一次,我有了一个进修的机会,便与她商量,让她照顾家。她当时冷笑一声说:“就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几斤几两,你还是别遭践文凭了!”我当时被她嘲讽得无地自容。我本是一个性要求很强烈的男人,可她警告我,她不是随便说碰就可以碰的,如果睡觉不小心碰了她,她就会狠狠地掐我的腿根,甚至让我跪到天亮。破例的事也有,好像是在春节后,她竟答应与我做一回那事,我诚惶诚恐地以为我们有了转机,泪水直想往外涌,但听了她的话,我的心凉透了,她冷笑着说:“我想要,你敢不给我,告诉你,我高兴了,才会扔给狗一块骨头。”后来有了新规定,我必须穿着衣服睡觉。有一次因为我把衣服脱了,她就用剪子将我的衣服剪成碎块,还示威地说:“小心我把你那东西给剪下来喂狗。”

孩子两岁那一年,她竟然已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一年多了,我才从别人那里知道她辞职的事。她摇身成了一家合资企业的中层领导,每月的收入6000元,而我却因为企业不景气只开500元的工资,她更加瞧不起我了。对我竭尽蔑视与嘲讽:“你看你那熊样儿,哪还是个男人,一个没用男人,不如自己撒泡尿淹死得了。”有一天,她将事先准备好的离婚协议书递给了我。我想都没想,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我从小在继母的魔掌下长大,我不想让孩子以后和我一样受继父的折磨。我的懦弱、胆小就是这样的家庭所赐,我不想孩子重蹈我的覆辙。再苦,我自己一个人忍了。

为了惩罚我不离婚这个“错误”,她公开了自己的情人。她与合资公司的副总整天以工作为名出双入对,很晚回家,夜不归宿的事常有。有一次过春节,她竟然把那个男人带到了家里,她宣布不许我打扰他们工作,单放一张桌,跟那个男人亲呢地吃年夜饭。当孩子问我“那个叔叔是谁”时,我忍不住哭了。在孩子面前,我能怎样?她以侮辱我的尊严与人格为快乐!现在我想通了,同意离婚,但她婚内的过错不但无人追究,甚至连指责的人都没有,因此建议是否可以呼吁成立“男联”,为受精神虐待的男人说说话,撑撑腰。

“冷暴力”是家庭破裂的“定时炸弹”

据妇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过去,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多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子,但最近法院发现在家庭冷暴力案件中,有20%以上的案件则是男人被施暴。据统计,广州市妇联在每周二、五接待的法律咨询个案中,十个有九个是关于家庭婚姻方面的咨询,而有关精神虐待、故意冷落对方、故意用言语刺激对方等的“冷暴力”行为就占一半以上。

在家庭矛盾爆发时,夫妻双方选择“冷暴力”,企图以无声对抗有声,用沉默表示不满,事实上这样选择是于事无补的。在冷暴力处境中的男女,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尤其是女性,在受到伤害的程度上,与直接的肉体折磨造成的健康损害同样严重。而受到伤害的一方可能因为长期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得不到宣泄和缓冲做出过激行为,造成更为恶劣的后果。山东省某妇女在长期忍受丈夫的婚外情带来的精神折磨后,终于忍不住举起剪刀除掉了丈夫的“命根子”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冷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

用精神虐待解决矛盾不可取

很多家庭认为夫妻间有了矛盾大吵大闹有失身份,于是采用“冷暴力”,企图用精神虐待解决矛盾,这是不明智、不可取的做法。因为你在折磨对方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俗话讲: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面对矛盾必须正视它,回避是没有出路的,尤其家庭冷暴力没有明显的发展过程,不是非常敏感细心的人是不会看出端倪的。当矛盾天长日久地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质的变化,冷暴力就像埋藏在夫妻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随时发现随时排除,很有可能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

新沂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2013年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实施方案》[3]的要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3所初中和2所高中,依据年级分层,每个年级至少50名,共计1 212名在校中学生参与调查,所抽取的学生兼顾了普通与重点、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其中初中学生750名,占61.9%,高中学生462名,占38.1%。初中学生中男生421名,占56.1%,女生329名,占43.9%;城市学生345名,占46.0%,农村学生405名,占54.0%。高中学生中男生230名,占49.8%,女生232名,占50.2%;城市学生256名,占55.4%,农村学生206名,占44.6%。2008年调查方案与2013年相同。

1.2 方法

现场调查之前,取得新沂市教育局和各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校方领导与学生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展调查。调查人员事先经过专业知识培训,每2人一组,以班级为单位,在自我介绍后朗读“调查指导语”,指导学生登录系统,选择相应调查问卷进行作答。问卷统一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4],内容包含学生基本情况及饮食相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等7类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包括以下9项:(1)被恶意取笑;(2)被索要财物;(3)被有意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或被孤立;(4)被威胁、恐吓;(5)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6)被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7)因身体缺陷或长相而被取笑;(8)上下学感到安全没有保障;(9)动手打架。

1.3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来源于江苏学生健康监测平台。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对性别、学校类型、城乡及9项校园暴力行为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男生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高于女生(χ2=39.037,P<0.05);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与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7,P<0.05);城市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与农村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高于中等组及优良组(χ2=6.477,P<0.05)。2013年度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与2008年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5,P<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3 讨论

校园暴力行为会产生一系列心理、行为和社会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逃学、易怒、沮丧、焦虑、抑郁、甚至自伤自残自杀倾向等[5,6,7]。本结果显示,2013年度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较2008年度[8]明显下降,社会、政府、学校及家长等各方面均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暴力行为,并制定了一些措施以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上网、玩电子游戏、吸烟和酗酒等不良行为与校园暴力有关联,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9,10,11],男生不良行为发生率较女生高。本结果显示,男生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女生。考虑与男生的生理特点有关,男生天性活泼、调皮好动、活动范围广,打闹嬉戏时更容易发生肢体和言语冲突,特别处于叛逆期的男生,遇到事情往往不能冷静处理,容易冲动,做事情常常不考虑后果。男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多于女生,并且社会文化对男生暴力行为更为宽容,故男生是校园暴力行为的高危人群,是重点预防对象[12]。

本结果显示,初中生的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生,与李恩等[13]报道一致,初中组被恶意取笑,被索要财物,被威胁、恐吓,动手打架等发生率及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生,初中生被人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上下学感到安全没有保障等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中生,考虑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干扰,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高中学生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较初中生成熟、稳定,自控能力增强,但高中生与性有关的校园暴力行为较初中生明显增多,并且高中生的安全意识较初中生有所增强,提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校园暴力类型从身体暴力转向心理暴力、性暴力的趋势。

本结果显示,城市与农村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学生被威胁、恐吓,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上下学感到安全没有保障,动手打架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农村学生,考虑与农村学生多住校,对城区环境不熟悉[14,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遇到事情更容易冲动,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较弱,父母多在外地打工,与父母沟通交流较少,父母对学生的管教较少,易产生自卑、偏执、叛逆等心理[15,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差生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等及优良学生,差生多种类型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均高于优良及中等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受老师重视,经常受同学的嘲笑与排挤,这部分学生往往有很大的思想压力,承受着心灵创伤,容易产生偏执、冷漠、好斗心态,反过来成为引发许多校园暴力倾向行为的根源[[18]。

中学暴力 篇8

一、校园暴力的心理学因素

(一) 人口学变量与校园暴力行为

人口学变量是研究人口发展及其规律, 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将人口学变量引入校园暴力形成因素的研究, 是基于校园暴力的产生本身就是主客观因素的产物, 通过大量文献查阅, 笔者归纳出以下因素与校园暴力产生的相关性较高, 因此, 也确定了与校园暴力的形成有关的人口学变量。

性别。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表明, 男生的暴力行为比女生多, 而且在态度上, 男生的暴力倾向也比女生高。在量的方面, 男性少年犯远多于女性少年犯;在质的方面, 男性少年犯常属于暴力犯。

年级。希尔发现, 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罗伯特、史蒂夫和李瑟指出, 14~15岁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的比率最高。但是夏奥尔罗则认为, 年级越高的学生, 越有攻击性行为。

家庭结构。我国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18个少管所的6 495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表明, 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夏以玲研究指出, 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 其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的比例要高于一般少年。

家庭经济状况。马利克和戴维斯发现,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较容易产生打架、携带武器的行为。普利斯和阿法里特也指出, 在暴力程度高的学校内,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

学业成绩。许多研究均发现, 有偏差或暴力行为倾向的少年, 其学业成绩较差。

父母婚姻生活。有研究表明, 家庭婚姻生活和谐、婚姻状态较好、家庭氛围较好的家庭, 其子女发生暴力行为与偏差行为的情况较少, 也就是说, 父母婚姻状况越和谐, 子女越不易产生暴力行为。

(二) 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

1. 个人因素

一是暴力认知。格瑞和莱比认为, 个人对暴力的态度可能是影响个人会有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 如果改变个人对暴力的相关信念, 便可以降低攻击行为。琳达提出, 对社会情境的认知错误、认为他人的意图均有敌意, 与暴力行为的产生有关。二是情绪控制。赖朝辉研究发现, 由情绪所引发的困扰与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与攻击行为成正相关。德芬巴希尔、欧汀、莱希和莫里斯则指出, 学生如果是表现出冲动、生气、低自我控制, 则较容易有暴力行为。三是自我概念。肖特和夏普耶以及劳希曼和道治提出了如下观点: (1) 不关心受害者的痛苦, 甚至以能控制他人而引以自豪; (2) 自我评价是负面的, 较少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意见, 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 而且会逃避与人接触的机会; (3) 易被他人排斥; (4) 较少用人际线索来诠释他人行为; (5) 趋于用敌意对他人行为作出归因; (6) 人际情境中, 较少恐惧与害怕, 较多愤怒; (7) 较少用口语的反应解决问题, 偏好用动作来应对; (8) 反社会倾向; (9) 功能性损伤。四是沟通技巧。贝蒂·布莱克和阿里斯研究发现, 有忧郁倾向的小孩的沟通能力较差, 也较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拒绝, 因此较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吴文琪研究发现, 当沟通技巧得分越高时, 在口语、物品或肢体暴力行为发生的频率越低。五是偏差行为。杰瑟发现, 喝酒、使用大麻、犯罪及性交是青少年的一组症候群。刘玲君研究指出, 中学生偏差行为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2. 校园生活

一是学校管理。研究指出, 稳定、公平、一致的领导方式, 学生较少产生攻击行为;独裁式的领导与严厉的管教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攻击行为。贝克研究发现, 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时, 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 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二是师生关系。李煜阳指出, 师生互动情形越好, 学生的偏差行为越低。郑钧元的研究进一步指出, “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三是学习适应。琳达和黄明明都认为,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 功课不佳, 在学校得不到鼓励, 连带促使犯罪及偏差行为的发生。李煜阳研究发现, 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 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3. 交友与休闲

费根和韦克斯勒研究发现,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 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 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

4. 家庭互动

一是家庭教育。弗雷瑟指出,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 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游福生等人均指出, 父母管教方式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二是亲情互动。李希曼和巴伦调查发现, 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结果也表明, 生活在家庭关系和睦家庭中的中学生, 品德优良的占39.3%, 差的占7.3%;生活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中的中学生, 品德优良的占33.3%, 较差的占33.3%。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 中学校园暴力的继发因素多为学生应激行为, 因此, 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缓解心理危机, 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发生应该是有效的方式。

二、心理干预与学校暴力

(一) 关于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就是要对处于失衡状态的个体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 防止精神崩溃, 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在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中, 心理干预的重点在于预防。通过针对性的干预训练和实践, 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暴力行为预防机制。通过心理干预, 使学生重建安全感和自信心, 学会关爱他人, 理解他人, 珍惜生命。

(二) 关于中学校园暴力干预策略的设想

学校建立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应政策, 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学校可以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协助教师对社区环境有所了解和接纳、改善校园环境、了解社区文化和生活价值等方面入手, 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不断改善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教师预防校园暴力的专题训练, 有利于增强教师预防校园暴力的意识和处理校园暴力的能力。

不论从学生自评、互评, 还是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看, 受训学生的适应行为都有所增加, 非适应行为得到减少, 尤其是在攻击性行为上明显减少, 而且在“主动”和“互惠”的适应行为上都有明显的增加。说明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行为的改善,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的应用

基于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干预要面向学校、教师、学生三管齐下才会有积极的效果, 因此, 应主要对学校政策、教师训练、学生行为改变等策略, 进行校园暴力行为干预。

(一) 预防校园暴力的学校政策

学校管理是造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对学校的干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相应政策, 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 校园暴力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师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 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 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 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 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 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2. 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

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 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 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 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 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 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3. 协助教师对社区环境有所了解和接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相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生活背景, 并以此判断学校的行政措施和处理问题的模式是否能取得学生及其家长的了解, 形成教育的合力,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改善校园活动空间

事实上,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都市里的学校往往由于场地狭小, 容易造成建筑物设计上的不当, 客观上容易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如学生在楼梯与走廊上因人数众多而发生推挤、学校的扩音器不时对学生发出的呼喊声、有学生在人来人往处受罚、校园里墙壁色彩过度强烈等, 都容易使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在校园里, 制造视觉上、心理上愉悦的感受或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 从而降低暴力的发生。

5.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

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 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 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 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 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 不仅可以共同处理已发生的问题事件, 更可以达到预防暴力的目标。

6. 了解社区文化和生活价值

社区和学校关系密切, 彼此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整合双方资源。学校工作者要确认社区的可用教育资源, 善加利用, 以利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而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 则要了解并利用学校资源, 协助社区整体发展。二是视对方为工作伙伴。社区与学校工作者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 即确认社区、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例如学校学生发生恐吓勒索事件, 势必牵涉到学生在校外游荡的行为, 牵涉到不良书刊或场所等方面的问题, 社区和学校应该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 一起制定校园内外防范的措施和事后的处理策略。三是视对方为服务对象。学校和社区都将对方视为服务的对象, 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 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学校和社区的沟通, 主动参加社区活动, 甚至提供资源来帮助社区居民建立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的教育理念;主动发掘社区优秀居民或优秀校友,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结合社区力量消除诱导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社区因素, 协助家长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运用公益社团及相关机构, 加强校园安全建设;通过家长会或地区性活动, 开展亲职教育, 强化家庭功能;利用社区的人力和财力, 为困难家庭提供服务, 如课后学业辅导、休闲辅导和心理辅导等。

(二) 关于教师预防技能培训策略

教师在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中,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并予以及时的制止, 就可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而且, 当校园暴力一旦发生时, 如果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和妥善的处理, 就能及时化解冲突, 减少校园暴力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教师的工作量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 教师无法用充分的耐心去接纳学生,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缺乏有效的策略, 对学生难以提供有效的援助。因此, 加强教师处理暴力行为事件能力的训练, 是减少校园暴力负面影响的重要策略。为此, 可以采用教师工作坊的形式, 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反馈、讨论、案例分析等, 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训练, 以提高教师处理校园暴力的能力。

(三) 关于学生行为改变策略

将有攻击倾向或已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集中起来, 进行团体辅导, 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之后, 再由接受过训练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维持适当的行为信念, 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 最终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进行团体训练前, 要与受训学生的班主任交谈, 了解学生违反校规等背景资料, 以提高训练的效果。

中学暴力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柳州市区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柳州市全日制中学15所(普通高中3所,重点高中3所,职业高中3所,普通初中4所,重点初中2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4个班,共调查学生3 285名,收回有效问卷3 173份,有效应答率为96.59%。年龄12~22岁,平均(15.18±1.82)岁。汉族学生1 664名,壮族学生1 277名,其他民族学生232名;男生1 339名,女生1 834名;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重点初中、普通初中人数分别为597,699,577,471和829名。

1.2 方法

使用“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5]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易导致伤害的行为、不健康性行为、网络成瘾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缺乏运动锻炼行为以及不良饮食行为共6个方面。本文只对暴力及校园暴力行为倾向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暴力及校园暴力行为倾向由9项指标组成,分别从躯体暴力、言语暴力、性暴力、情感忽视、不安全感等不同侧面来反映。

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校医和班主任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统一发放问卷,限时统一回收,学生独立完成。

1.3 暴力定义

采用WHO关于暴力的定义: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剥夺的行为[1]。校园暴力倾向包括发生在校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倾向行为[6]。本研究将“凡遭遇过1次或1次以上暴力事件者”定义为1例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1.4 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判定标准

由以往12个月中发生的不良心理-情绪问题组成:“孤独感”、“学习压力”(因学习负担或成绩而心情郁闷)、“失眠”(担心某事)、“伤心绝望”(持续2周以上且停止日常活动)、产生自杀意念5项指标中“经常”或“总是”答案的为阳性,同时有2项以上指标为阳性的为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7]。

1.5 数据录入和分析

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数据进行双录入,计算各项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的频数和百分率,百分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流行现状

被调查的3 173名学生在过去1 a中有2 020人在校园或往返学校的路途中遭遇暴力,发生率为63.66%,其中男生为71.40%(956/1 339),女生为58.02%(1 064/1 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3,P<0.01);有19.42%的男生和8.72%的女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暴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P<0.01)。在各类暴力事件中,言语性暴力(包括辱骂、恐吓、威胁、讽刺和挖苦)最为常见,占46.5%(1 476/3 173);其次是性侵犯,占28.1%;情感忽视/虐待,占21.2%(674/3 173);财物被盗/抢劫,占7.1%(225/3 173);躯体暴力(包括被打/踢/推/挤/关在屋里)占6.9%。男、女生不同类型暴力的发生频率有所差异,总体趋势均是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注:不同性别学生比较,*P<0.05,**P<0.01;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比较,△△P<0.01。

2.2 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流行现状

被调查的3 173名学生中,初中生、高中生、职业高中学生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69.31%(901/1 300),55.63%(721/1 296),68.98%(398/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P<0.01)。非重点中学(包括初中、高中)学生为64.73%(989/1 528),重点中学学生为59.27%(633/1 068),职校学生为68.98%(398/577),不同类型学校暴力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0,P<0.01)。各种类型暴力行为除被排斥或孤立和性骚扰、不安全感以职业高中最高外,其他暴力行为均集中在普通初中。各种类型暴力行为年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初一和初二是暴力行为发生的高发阶段。见表2。

2.3 不同类型家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流行现状

根据长期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组成情况,将学生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与隔代家庭(长期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没有父母亲)5种类型。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人群,不同类型家庭学生暴力行为的报告率见表2。

2.4 有暴力行为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情况

有打架(躯体暴力)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的占31.12%,无打架行为的为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7,P<0.01)。有被恶意取笑(言语暴力)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的占54.40%,无被恶意取笑行为的为1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9,P<0.01)。有性骚扰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的占45.41%,无性骚扰行为的为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0,P<0.01)。有情感忽视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的占73.03%,无情感忽视行为的为1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3,P<0.01)。

3 讨论

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有文献报道,在我国中学校园内,以斗殴打架、勒索财物等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另外,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8]。

调查显示,柳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63.66%,其中言语暴力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6.52%;躯体暴力、性侵犯和抢掠占了43.59%。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暴力,都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以及心理造成实际或者潜在的伤害[9]。

调查结果显示,各种类型的暴力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均是男生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的生理特点有关。一方面由于男女生暴力的表现形式不同,面对冲突时男性倾向于采用武力解决,而女性倾向于采用间接的语言形式解决,比如疏远、排斥、诽谤等;另一方面男性的社会角色鼓励其采取武力攻击[10]。可见男生是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也是重点预防的对象。

破碎家庭的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11]。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孩子遭受暴力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可能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缺乏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成为弱势人群,从而导致暴力概率增加。

暴力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可能一方面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被施暴的同学逐渐摆脱了身体上的弱势,从而减少了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提示应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早期干预。

不同学校类型暴力行为报告率的差异可能与学校生源、管理、氛围有关[12]。职业中学男女生均是遭受性暴力的高危人群,是重点预防对象。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暴力行为的中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行为集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暴力行为的学生,表明多数中学生暴力行为有其深层次的不良心理-情绪障碍基础。应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晓昱.世界暴力与卫生总结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

[2]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青年研究,2002(11):44.

[3]MOLLEN CJ,FEIN JA,LOCALIO AR,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events involving young adolescent girls vs eventsin volving yovng adolescent boys.Arch Pediat Adoles Med,2004,158(6):545-550.

[4]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193.

[5]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3.

[6]WHO.Infomation series on school health violence prevention an in-portant element of a health prunoting school.Geneva:WHO,1998.

[7]杨汴生,何健,钟娅,等.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35.

[8]王超,马迎华.校园暴力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79.

[9]鲍雪霞.校园暴力及预防措施.教育与职业,2003(11):44-45.

[10]TODDI HE,EUGENE M,KARL GH,et al.Developmental risk fac-tors for youth violence.J Adol Health,2000,26:176-186.

[11]JOHNSON SA,FISHER K.Sehool violenee:An insider view.Am JMatern Child Nurs,2003,28(2):86-92.

中学暴力 篇10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家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 (如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素质、人格特征、家庭结构、沟通模式等) [4,5,6]。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中学生所承受的家庭暴力对人际信任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为中学生良好人际信任感的建立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河北省邯郸市4所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均抽取80名学生, 共发放问卷480份, 回收440份, 回收率为92%;剔除无效问卷以后, 有效问卷为378份, 有效率为86%, 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其中男生144名, 女生234名;初中生240名, 高中生138名;独生子女162名, 非独生子女216名。年龄 (14. 7±2. 4) 岁。

1. 2方法主要采用家庭暴力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心理健康问卷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施测过程中使用统一指导语,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 问卷当场收回、审核和整理, 剔除无效问卷。

1. 2. 1家庭暴力量表采用李芷若等[7]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分为肢体暴力、言语暴力和冷暴力3个分量表。单项题中, 量表采用李科特5点计分法, 按照所描述行为的“没有、很少、有时、经常、总是”, 对应1 ~5分;各个分量表分别计平均分。多项题主要考察被试遭受暴力的时间和原因等情况, 不计分。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3, 符合测量学要求。1. 2. 2人际信任量表 (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由Rotter于1967年编制[8], 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 (口头和书面) 陈述的可靠性。量表包括2个维度: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特殊信任, 二是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的普遍信任。该量表共有25个条目, 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 从“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分别评定为1 ~5分。量表总分为25分 (信任程度最低) 至125分 (信任程度最高) , 中间值为75分, 高分者人际信任度也较高。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6。

1. 2. 3心理健康问卷采用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手册[9], 该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问卷采用正向是计1分, 否计0分, 反向否计1分, 是计0分, 各量表累积得分 >8分者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 总量表累积得分在1 ~55分之间为正常, 56 ~64分为心理状态欠佳, 65分以上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量表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8。1. 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所用方法主要为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为P <0.05。

2 结果

2. 1家庭暴力、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家庭暴力和其中的冷暴力维度与心理健康问题得分均存在正相关, 家庭暴力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 (P值均 <0.05) ;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 (r = -0.333, P <0.01) 。见表1。

2. 2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检验以心理健康问题为因变量, 以家庭暴力为预测变量, 用强迫纳入法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家庭暴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能解释心理健康问题4. 1% 的变异, 可得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心理健康问题 =27. 289 + 0. 203×家庭暴力。

注:* P <0.05, **P <0.01。

以心理健康问题为因变量, 以人际信任为预测变量, 用强迫纳入法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很强的负向预测作用, 能解释心理健康11. 1%的变异, 可以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心理健康问题 =2.776 -0.333×人际信任。

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 以家庭暴力为预测变量, 用强迫纳入法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家庭暴力对人际信任的有预测作用, 能解释人际信任5.9%的变异, 可以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为:人际信任 =48.917 -0.106×家庭暴力。

研究结果表明, 回归方程在加入变量人际信任以后, 家庭暴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 并且家庭暴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度降低 (β =0. 013) , 说明人际信任在家庭暴力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起着中介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中学生家庭暴力及其冷暴力维度与心理健康问题得分存在正相关, 表明学生受到的家庭暴力以及冷暴力的程度越高, 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严重。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模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人格的发展不仅受到生物本能的影响, 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 的影响, 同时强调后者对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作用[10]。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家庭暴力行为的耳濡目染, 会使其不自觉地接受家庭的暴力行为模式, 并潜移默化融入他们的性格中。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 生理、心理和经济上都属于弱势, 再加上青春期敏感、精神相对脆弱, 现实上又不得不对父母忍让妥协。因此, 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隐性的暴力形式, 对中学生的伤害比显性的肢体和语言暴力更严重, 更容易造成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和精神疾病。

本研究表明, 中学生家庭暴力与人际信任得分呈负相关, 即家庭内部的暴力氛围越浓, 子女对他人的人际信任程度就越低。家庭系统理论认为, 家庭是由多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子系统联合组成的系统, 只有让各个系统元素有效的配合, 保持平衡和稳定的运转, 才能让个体在家庭中很好的生存和成长, 将家庭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11]。家庭暴力的出现导致家庭功能低下, 家庭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有研究表明, 高攻击型和高退缩性是受暴儿童在处理同伴关系时的两种典型表现, 与同伴的友谊也很难维持长久[12]。可能是因为长期被家庭冷暴力所困扰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大多会出现委屈感, 情感变得更加脆弱易激动, 心理上也常常处于孤独状态, 因此很多中学生变得多疑、自私、自卑, 不愿主动与人交流, 进而影响了人际信任感的建立。

本研究还表明, 中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 即人际信任水平越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少。根据人格发展理论, 人际信任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能折射出个体对人类本性的基本信念, 也影响到人际交往中的预期和决策, 良好的人际信任有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13]。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 随着学段的递增, 所接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会愈加复杂。若他们和朋友经常在一起, 独处的时间较少, 并善于宣泄、倾诉等, 则有助于增强人际信任, 并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相反, 若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些人倾向于特立独行, 不听从家庭的教导, 感到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 则容易逐渐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 以致自我心理越发对现实不满, 进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人际信任在家庭暴力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起着中介作用, 提示人际信任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人际信任最初是通过互动培育出来的, 又是在互动中进一步发展的。中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的重要阶段, 若中学生对他人缺乏信任, 就有可能对交往对象和交往过程充满疑虑和恐惧, 从而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畏缩、被动、内敛等消极状态, 甚至逃避或者减少人际交往。长期生活在充斥家庭暴力的不良环境中, 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容易导致其性格变得自卑、冷酷、暴躁[14]。这些不良性格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人际信任的危机, 导致人际关系通常较差, 不善于与人沟通。而成长于无家庭暴力中的中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往往较高, 情绪较为稳定、信赖、随和, 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对生活的适应力强, 因而心理健康水平就比较高[15]。

总而言之, 成长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中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低, 同时较低的人际信任水平又会导致产生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反之, 成长于无暴力家庭环境的中学生, 家庭系统完整、功能完善、氛围和谐, 而且家庭成员的积极行为榜样作用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 从而更容易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中学暴力 篇11

日前,有报道称,一名22岁的女子和丈夫发生争吵,盛怒之下用刀砍死了丈夫,并坦然回到娘家。事后调查中,邻居们反映,这名女子对丈夫经常使用暴力,而男子好像天生“懦弱”,打不还手,默默忍受。

丈夫不能吃辣被妻下“休书”

就因为自己不喜欢吃辣,小宋和妻子没少因为做饭的事生气。一来二去,反倒是妻子不愿凑合着过,直接就提出了离婚。小宋想劝妻子几句,却被妻子当面骂了一通。面对如此强势的妻子,小宋最终还是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张女士是重庆人,而小宋是济南人,两人相恋时感觉每次吃饭都挺有意思,一个爱吃辣,一个爱吃甜。但没想到,婚后问题来了。每次做饭,她还要为小宋再做一份不辣的。而小宋有时一看到满桌子的菜都有辣椒总是生闷气。

一来二去,两人的婚后生活总是矛盾重重。张女士不愿这样过下去,拉着丈夫就到了婚姻登记处。“房子是我的,其他都归你。反正我不会凑合着过。”上周,两人到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离婚手续。

发现暧昧短信妻子当即离婚

结婚、生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26岁的小米一气呵成。而当丈夫不再甜言蜜语,生活被柴米油盐和小孩的哭闹声取代时,小米后悔了。

和很多“80后”一样,小米也是闪婚。两人从相识到民政局登记,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小米一直憧憬婚后美好的生活。

可现实生活与小米的憧憬完全两样。生完小孩第二年,小米就发现丈夫与别的女人发暧昧短信。事发后,家里炸开了锅。小米要求离婚,因为她觉得爱情容不得背叛,哪怕只有一次。“我带着孩子过日子,不要以为离了你就不行。”小米拿到离婚判决书后,甩给丈夫这样一句话。

一份对广东、深圳、上海、北京、沈阳5个城市的“80后”离婚样本分析表明,女性在婚姻冲突中,使用从语言到肢体冲突等暴力形式逐渐增多,而男性反倒“忍气吞声”,用冷暴力的形式来反抗。

受访者吴凯27岁证券业

首先很不好意思地表明,我家里现在就有一位“河东狮吼”,隔三差五的,我就要承受她的“九阴白骨爪”。其实,刚谈恋爱那会我就发现她是个比较暴躁的人,如果我们有什么意见不合,她马上就会粉拳伺候。那会可能处于热恋期,我倒觉得她蛮有个性的。可是,进入婚姻生活中以后,曾经看起来有点可爱的小暴力却变得那么让人厌恶。

有一次,我们因为家里老人的问题发生争执,当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她抄起东西向我扔。刚开始,她还是扔一些枕头、玩偶等比较软的东西,为了避免矛盾的升级,我尽量躲着。可能感觉不解气,她又顺手抓起相册扔过来。相册坚硬的边沿刚好砸在我额头上,虽然我的额头没流血,但我感觉到硬生生的疼。那一瞬间,她在我眼里变得很可恶。好男不跟女斗,我逃离了现场。这样的次数多了,我越来越讨厌这种"暴力"行为,跟她解释的心情也没有了,婚姻处于了疲惫期。

受访者秦圆圆26岁会计

两年前,我结婚了,老公29岁,自己开了家咨询公司。人人都说我嫁了个好老公,经济条件好,人也很绅士。说真的,当初我也是被他那种儒雅的风度所吸引的。吃饭时,他会细心地替你夹菜,上车时替你拉开车门,这种习惯至今在婚姻生活中保持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疼老婆的人,却有让我说不出来的痛,那就是,每当我们发生矛盾时,他总是习惯用冷暴力来对待我。

他从来没有动过粗口,更不会动手。每次我们俩发生矛盾,他只是静静地待在书房,任我在外面声嘶力竭。有时,我真宁愿他能跟我骂一仗、打一架,那样,我的怨气还有个发泄口。可是,他永远是那么绅士,那么从容。

冷漠两三天以后,他一般会找个借口缓和我们的关系,日子看似回复了平静,我的心却越来越冷,究竟他是忍辱负重还是根本就不在乎我?

“我们反对女用热暴力、男用冷暴力,也不支持男用热暴力、女用冷暴力。婚姻生活中,沟通是最重要的方式。”专家建议:在每日生活中,夫妻可以达成一个协议,每天约定10分钟的“精心时刻”作为沟通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将自己的苦闷和压力都可以说出来。当然,为了防止负面情绪暴涨,要注意加一些亲密的、爱的表达。当双方遇到矛盾时,摒弃抱怨、暴力、冷漠,尽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协商解决问题。

被媒体曝光的疯狂英语创办者李阳的家暴事件,把家庭暴力现象再次拉进人们的视线。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受家庭暴力的伤害最大,但年轻一代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却出现了新的“家暴”现象。

“河东狮吼”让男人望而却步

说到家暴这个话题,维西感触很深。

1979年出生的他有过一段短暂而失败的婚姻。离婚后不久,他遇到了现在的女友佳佳。佳佳是位“80后”,观念新潮,个性鲜明,尤其是脾气急躁而火爆。

在初相识的那段时间,他就发现佳佳脾气暴躁,遇事容易激动,处理问题喜欢钻牛角尖。当时,他只是认为佳佳太年轻,孩子气。但在他们发生多次激烈争吵后,佳佳的歇斯底里和凶猛的攻击让他无法承受。很多次,佳佳都把他脖子和脸抓破,伤痕很深。曾经他还设法掩饰,但次数多了,想隐瞒也难。后来,他根本就不再遮掩,有同事问起,就直接告知是家中“河東狮吼”。表面看似洒脱,内心的委屈和男人的自尊让他对佳佳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暴力女更多是后天培养的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不仅在韩国引起了观看热潮,在中国同样也受到青年男女的热捧。电影中的女主角因为个性,因为粗暴和野蛮,最后反而赢得了自己的爱情。但是生活中的这些暴力女们却没有如此幸运。

林林感觉最近有点烦。因为暴力,她和男友分手了,只是被暴力的不是她,而是男友。林林介绍说:她和男友在一起已经3年多了,她以前并不是个脾气火爆的女孩,但唯有与男友相处,尤其是在发生争执时,他总能成功地把她变得彪悍而暴躁。

导致他们分手的那次争执很激烈,林林盛怒之下抄起手边的摆饰就砸了过去。他没躲,东西砸在他的额头上,立刻红肿起来。她当时也被自己的行为吓傻了,等待他的还击和爆发,但他只是一个人默默地走进书房,关上门,直到第二天早上上班才出来。

下班回家,看见紧闭的书房门,知道他已经回家,但任她怎么敲,里面都不回应;她主动道歉,也没有作用。她砸门、谩骂,想激起他的火气,想跟他大吵一场,发泄心中的闷气。但是,他依然没有回应,任她骂到到疲力尽的同时,也把她彻底变成了泼妇。

莫小姐白领:当下的生存环境,无论职场还是生活,对女性的要求也更高,要“打得过色狼、斗得过小三”。女性的性格里注入了更多强悍因子,这是社会所必需的。

黄先生IT行业:必须承认,无论冷暴力还是热暴力,对男人和女人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

刘先生白领:说实话,我以前也挨过女朋友的打,没什么,真的。如果你还想继续婚姻生活,闹矛盾的时候还是要“互动”一下。当然,君子动口不动手,谨记这一条。

王小姐杂志编辑:不得不承认,女性的家暴倾向在当下一些年轻婚姻中确实存在,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专家视角独生女更要强

中国社工协会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理事邱少波

相比70后、60后,80后的婚姻中确实存在着“女爱热暴力,男爱冷暴力”的现象,这主要与独生子女受教育背景有关。

80后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他们出生开始,父母就寄予他们很大希望。如果是个女孩子,家长很可能用养男孩的方式来培养她,希望她长大后能强势,不受欺负;如果是男孩子,家长从小就教他养成‘动口不动手’的行为准则。在孩子情商发展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很重要。有些小女孩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可能用摔门、摔杯子来发泄;男孩则躲在自己的空间里不跟家长交谈。父母心疼、妥协,无条件地满足他,时间久了,独生子女习惯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模式,可是当这种方法运用到婚姻家庭中便凸显出很多矛盾。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和男性承担着同样的家庭责任。有的女性是家庭的顶梁柱,很强势,也不担心热暴力带来的后果。在矛盾发生时,她只想着怎么解气怎么来;而男性则不愿意被冠以“暴力狂”的称号,这时候,沉默继而成为冷暴力。

尊重人性自然规律沟通最重要

中学暴力 篇12

然而,“暴力美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电影画面、剪辑手法、动作场景等方面,对电影动作、道具使用的研究少有涉及。贾磊磊在整理《中国武侠电影史》时提到:“作为艺术的想象世界———武侠电影创造出一批奇神的特殊兵器,如‘天魔琴’‘碧血剑’‘夺命刀’‘索命刀’……他们不仅仅是杀人的利器,还是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构成了武侠电影中特定的人物标记和情节锁链”。[2]遗憾的是,贾磊磊对武侠电影中的武器研究仅止于此。近年来,出现了几篇硕士论文关注到电影中的“武器”。如:吴超的《中国武侠电影冷兵器影像及其文化研究》(2011年),严宏智的《香港枪战片中“枪”影像的符号学研究———以杜琪峰的电影作品为例》(2014年)。两位作者在文章中对刀枪剑戟的解读不约而同的都按照“暴力美学”形式美感的思维,将这些武器的使用与文化相结合。基于共同的文化体认,观众能迅速接受影片中以刀、剑、扇子表达人物正面立场,以枪、棍、绳宣泄人物情绪的观点。然而武器本身的特质、所展现的文化心理、在电影中的程式化运用等已经使武器与电影风格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一、剑与诗意的柔美风格

武侠电影中的武器五花八门,包括扇子、刀、剑、鞭、棍、 飞刀、匕首、法杖、双节棍等形态数百种,但每一部电影一般都会选择一到两种武器作为电影的“主题武器”,这种武器一般为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手持武器。

在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史中,以剑作为“主题武器”的影片不计奇数,从香港1965年的《鸳鸯剑侠》和1976年的《流星蝴蝶剑》,再到新世纪内地、香港合拍的《英雄》,剑在电影中的使用已是出神入化。从中国的兵器文化来看,剑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系统,古代的剑从战争兵器流传至民间变为自卫兵器,到唐宋时期,剑变为装饰物,暗示着佩戴者的身份和权贵。最早作为战争兵器的剑都为青铜锻造,自秦以后剑退下战争兵器的地位,但因其锋利和轻便的特点广受民间欢迎,自此,重剑被淘汰,新剑的的制造在重量和厚度上都变得更加轻薄。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剑也大多保持轻盈的特点,软、轻、剑首呈扁圆形,刻有各色花纹。从剑术上来看,剑法讲求以柔克刚;从剑的文化功能上看,古代贵族的佩剑足见剑的儒雅风格,更有佩剑之人在剑柄系上坠物,以显自己的品味。唐代诗人常常以剑吟诗,倾诉英雄情怀,“剑舞”的展现更是精美绝伦。

中国武侠片的精神气质源于“侠义”二字,不同于战场上血肉模糊的厮杀,在唐诗宋词的熏陶下,中国人更愿意在儒雅、轻柔的文化情怀中感受英雄气韵。剑作为电影元素的一部分,形成了独特的道具风格。剑与儒雅、轻柔相伴相生,儒雅的视觉展现的是“面貌清秀、一席白衣、抚琴作诗…”,轻柔也时常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以剑为主题武器的电影中,女性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鸳鸯剑侠》是以女主角甘联珠的被捕引发了一场红莲寺救人、火烧红莲寺的斗争;《流星蝴蝶剑》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这些影片中的男性形象也大多呈现出“儒雅”的气质:《鸳鸯剑侠》中的男主角头扎书生发髻,一袭素净翠衣,清新而淡雅;《英雄》中的男性装扮也以展现风度的“散发”与干净利落的“束发”为主,服装以纯红色、白色、黑色呈现,影片的柔美风格从人物的形象开始蔓延。电影风格作为组织电影技巧的形式系统,体现在电影的人物、情节、造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多个方面。《英雄》中张曼玉与章子怡在漫天枫叶的树林里对决的场景成为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写意化表达的经典,两席红衣与场景的对比鲜明,张曼玉的身子略过树影, 剑尖扫过枫叶的美感,幽婉的背景音乐响起,空镜头中削落的发丝缓缓落地,浪漫的气氛营造加之慢放镜头对动作的动态分解,都增加了影片的视听美感,让观众在剑的暴力中感受柔美、诗意的神韵。在情节上,以剑为主要武器的电影中对 “情”的表达也浓墨重彩。《英雄》在国家大义中,展现了残剑与飞雪二人的爱情;《鸳鸯剑侠》中的甘联珠与桂武是一对夫妇,在电影中表现出深厚感人的情义;《新流星蝴蝶剑》更是在一个四角恋情的故事中完成对武侠的表现。

以剑为主题武器的电影中对女性人物的强调、对男性人物造型的表现、对情感的关注既与剑本身的特征有关,又受到一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纵观武侠电影的发展史,可以说, “剑”这一武器带来的诗意柔美风格基本已经在武侠电影中形成了类型化的特征。新世纪以来,随着武侠电影的式微, “剑”的诗意柔美风格更多的被移植入武侠电视剧中,得到更充分的表达。

二、刀与阳刚凌厉的风格

在武侠电影中,能与“剑”并列齐名的武器要算得上“刀” 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一些导演感怀武侠电影中的阴柔、诗意之风,以张彻为代表的导演开始大刀阔斧,将男性变为银屏主角,使武侠电影走向了阳刚之路,伴随着这个过程, “刀”成为了导演最热衷的武器之一。

刀自古就是战争中最主要的格斗兵器,各代帝王都十分注重刀的制造。“隋唐时期的‘陌刀’多为双刃刀,全长一丈, 重约15斤”,宋代以后,刀的种类变得更为丰富,有偃月刀、 眉间刀、凤嘴刀、宽刃刀、片刀等。[3]武侠电影与黑帮电影中的刀多为“大刀”。“大刀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4]20世纪60—90年代,直接以刀命名的电影数量众多,如:1995年徐克导演的《断刀客》,1976年邵氏公司影片《天涯明月刀》, 1967年张彻的《独臂刀》等。这些影片无一例外都以“刀”作为影片的主题武器。《断刀客》以男主人公定安的复仇故事为主线,在电影中展示了混乱的江湖。被仇人砍去一臂的定安在苦练刀法之后,重出江湖,最终完成复仇大业。《天涯明月刀》中的傅红雪击败燕南天之后成为武林第一,为了防止公孙羽称霸武林,寻找武林第一利器———孔雀翎,最终杀死公孙羽的故事,展现了侠士硬汉拯救武林的英雄气概。无论是 《天涯明月刀》《断客刀》或是《独臂刀》,电影都颠覆了以“剑” 为主题武器的柔美之风,取而代之的是阳刚凌厉的风格。影片多以壮年男子作为电影的主角,《断刀客》中的定安和其他角色多袒露上身,健硕的胸肌、结实的肌肉和古铜色的肌肤尽显男性的阳刚之气。《独臂刀》虽然以大雪飘飞的冬天作为时间背景,影片中也不乏展现方刚男性魅力的袒露胸肌的镜头。这种男性力量的展示与“大刀”的武器,在电影中形成了标配。无论是钢铁的硬质感,还是刀的粗厚度,灰亮的色泽, 都给影片增加了几分彪悍的野性。以“大刀”为主题武器的电影抛弃了对打斗场景的诗意表达,更多的是展现男性的力量和凶猛,赤裸裸的表达人物的死亡。主人公定安以一把断刀与仇人飞龙对决的戏中,特写镜头多处展现鲜血从人物身体淌出的画面,厮杀的人物满头满手鲜血,影片丝毫不吝啬残暴的展览。飞龙死亡时,一柄弯刀正中心脏,人物痛苦的面部特写和血肉模糊的场面触目惊心。20世纪90年代,香港古惑仔系列的黑帮电影横空出世,引领了新一代的江湖黑帮片,这些电影中男性纹身、胸肌的展示,残暴的江湖展览等, 更加重了“刀”的心理诠释。

新世纪以来,出现了对“刀”创新表达的电影,但依然没能摆脱刀与阳刚凌厉风格的联系。2004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将“刀”与诗意的电影画面联系在一起。电影展示了两个捕快与一个歌妓的爱情故事,其中的人物服装、打斗场景中的光线色彩运用都刻意进行了诗意的刻画。然而,电影中的主题武器却是“大刀”和“飞刀”,在爱情武侠电影中独特的武器的选择使《十面埋伏》展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爱情武侠片的气质。刀的阳刚性削弱了爱情武侠电影的柔美之风,而增加了一份冷酷凌厉之感。作为反派杀手的女主角小妹(章子怡饰)在选择“飞刀”为武器的同时展现出冰冷孤傲的气质,“大刀”也在三个人物虚假间谍身份的诠释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抛开这部电影的其他因素,在武器的使用中,它无疑是对刀的冷酷凌厉风格的再次验证和全新展示。

试想,如若我们抛开武器的文化心理作用,单从武器的工具功能来看,血腥、厮杀、低调照明、男性袒露……这些构成电影风格的元素与兵器的结合并无直接联系,但却没有导演在这样风格影片中使用“剑”作为主题武器。这种阳刚与凌厉的风格与“大刀”的配合并不是巧合,这是大刀雄浑威武的视觉性所带来的,在中国观众的长期观影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影视认同心理,而这种习惯一旦被打破就会产生违和感。正如徐克所说:“刀和剑,这两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刀是用原始的力量去对抗。剑则是一种生活态度。”[5]

三、枪与壮烈震撼的商业电影风格

与兵器一样,枪支作为道具本身的形象就能产生一定的视觉吸引力,“在中国的香港地区,激烈的打斗和火爆的枪战场面在很多影片中都构成重要的华彩段落,在剪辑、动作设计、爆炸和武打枪战场面营造等方面都超过了美国。”[6]“枪” 是强盗片、警匪片的固定道具之一,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发展, “枪”成了暴力电影获取票房的重要手段。枪作为主题武器是随着香港警匪电影的繁荣逐渐形成的。“枪”有着强烈的现代特征,作为武器,其体积小,重量轻,更重要的是比起刀剑有着更加火爆的杀伤力。早期的警匪片中,枪主要是武侠电影中“刀”的延续,只不过把兵器换为了枪械,电影风格也呈现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枪战的暴力打开电影市场后, 枪与商业电影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1986年吴宇森凭借《英雄本色》在香港打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枪战与动作的完美演绎成为观众记忆中的经典。90年代银河印象电影公司以枪作为主题武器,虽然也创作了一些黑色风格的电影,如《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非常突然》等,但在票房上却连连失利甚至惨败。反而是近年来枪与好莱坞大片模式的结合,出现了一些票房火热的影片如:《扫毒》《毒战》《枪王之王》,枪作为主题武器也进入了其他类型的电影中,如:《让子弹飞》《复仇》等。

新世纪以来,以枪作为主题武器的电影中,大明星是关键:《扫毒》中的张家辉、古天乐、刘青云;《枪王之王》中的古天乐、吴彦祖、李冰冰;《让子弹飞》中的葛优、姜文、周润发等,这些以枪作为主题武器的电影中,持枪者时常是火爆荧屏的当家演艺明星,这些明星构成了电影重要的商业元素。 而真正吸引观众,塑造影片壮烈震撼风格的还是“枪”所引发的枪战。2013年杜琪峰导演的《毒战》中的枪战场面被环球娱乐称为“突破最多、视觉最狠、时间最长”的电影,整部电影从头到尾充满了子弹呼啸声、子弹穿过身体的爆裂声,毒贩与警方的搏斗在现实的街道上展开,影片中最后的枪战持续十几分钟,现场有打不完的子弹,鲜血迸溅,镜头随时展现对将死之人的补枪、爆头等,在数十人的枪杀中,人物一个个倒地身亡,没有传统枪战片中诗意的暴力风格营造,只有对人数众多的枪战场面的现实记录所带来的震撼感。

近年来,商业电影的繁荣使得艺术电影的走势愈加低迷, “枪”作为主题武器在表现暴力时的“枪战”场面已让各题材的商业电影趋之若鹜,其展现的壮烈震撼风格是其他任何武器都达不到的。这种风格也已经在现代观众中形成定型化的观赏心理,这是枪与暴力结合区别于其他武器的独有特征。

四、锤子、电锯与黑色现实主义风格

比起武侠电影中的“刀”、强盗电影中的“枪”,电锯显然缺乏美感,更增加了撕裂的疼痛感。电锯、锤子等作为惊悚、 犯罪、恐怖片中的冷武器受到学界的极大忽视。韩国电影导演朴赞郁以著名的“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老男孩》 《亲切的金子》———扬名国际,其中又以《老男孩》呼声最高, “该片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还得到当年评委会主席昆丁的高度赞赏,昆丁·塔伦蒂诺还表示自己看了这部电影后‘睡不着并流下了好几次眼泪’”。[7]影片讲述了两个相互嵌套的复仇故事,彻底颠覆了传统复仇者与复仇对象之间的关系。虽然未有学者考证“电锯”作为主题武器在电影中的最早使用,但《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年)在悬疑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之后,“电锯”作为致命武器在电影中频频出现。不论是《老男孩》还是《电锯杀人狂》,作为犯罪片,影片从主题、情节、视听语言中所展现出的黑色电影风格已无需论证。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电影的主题武器选择大部分为生活中的常见生活用具:《老男孩》中,复仇者吴大修被莫名囚禁十五年之后,导演选择以“锤子”作为吴大修的复仇武器,《电锯惊魂》中的电锯,《月光光心慌慌》中的水果刀,此外,还有镰刀、菜刀等武器。这些武器与死亡的结合促成了电影中惊悚的气氛和观众恐惧的心理。比起“枪”“剑”,锤子、水果刀、 菜刀是时常使用的“冷兵器”,这些武器的疼痛感让观众有真实的体认,这种疼痛在死亡的展示中不断折磨着观众,产生不言而喻的惊悚感。另一方面,锤子、水果刀、电锯等武器一般伴随着虐待的过程,锤子、小刀没有一击毙命的效果,电锯在电影中也时常与“肢解、尸解”等恐怖行为联系在一起。 迈克尔·赫·斯通曾对杀人恶魔进行等级分析:A.有理由的的谋杀,不怎么邪恶;B.嫉妒导致的冲动性谋杀;C.为了消除妨碍杀人而进行的恶意预谋;D.连环杀手,反复性的邪恶行为,但是没有折磨受害者;E.连环杀手,以折磨受害者为目的。[8]由此可见,折磨或延长被害人死亡时间在犯罪行为中的情节严重性。锤子、电锯、匕首等武器不能造成人物的迅速死亡,由此形成影片惊悚的氛围,成为主人公暴烈情绪宣泄的最佳武器,强调了电影的黑色风格。

五、结语

上一篇:二次加压泵房下一篇:网络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