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考量

2024-06-14

质量考量(共9篇)

质量考量 篇1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是曲靖师范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是培养本科层次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办学基地,具有百年师范办学传统,形成了“强化综合、发展特长、全程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云南省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云南省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2015年,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共有337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25%、年终就业率99.41%,均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教育系统、省内就业居多,主要在乡镇中初教育机构,其中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家基层项目、国有企业、升学读研的人数达80%以上。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毕业生在校期间强化专业课学习和技能训练,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有72人次,占毕业生总数的21.36%;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等级考试的有7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1.96%;通过计算机国家一级及以上等级考试的有336人、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的有131人。

(二)毕业生就业专业吻合度分析。

从就业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在云南省内就业占比80.71%,云南省籍学生省外就业有所上升,占比11.28%。从就业单位来看,主要分布在特岗教师(占比43.32%)、中初教育机构(占比26.71%)、企业(占比21.07%)。毕业生就业行业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教育系统,占比83.09%,特别是中初教育单位和民办教育机构,与学院专业设置吻合度高。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为83.58%。

(三)毕业生升学情况分析。

毕业生中共有1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211”工程大学2所: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考研升学占毕业生总数的3.26%。

(四)毕业生薪酬待遇情况分析。

毕业生月薪酬待遇集中在2,500~4,000元之间,共有228人,占就业人数的68.06%。

(五)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为94.96%,签约单位满意度为89.25%,签约单位与期望值匹配度为79.40%,对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为97.03%,对薪酬待遇满意度为76.12%。

(六)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析。

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8.93%,总体评价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开拓创新、吃苦敬业、人文素养、职业规划目标、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好”的评价均超过就业人数的76.42%,特别是“吃苦敬业精神”的满意度“好”的评价达到93.73%。由于毕业生整体水平高,岗位适应性较强,毕业生被各类用人单位看好,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变。

长期以来,由于生源、体制、观念等方面原因,当前师范类毕业生适应新形势的就业观念转变滞后,毕业生倾向于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国家基层项目(特岗、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工作,不愿意进入企业工作,特别是民办企业和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不愿到外地就职、不愿到偏远地区就职的现象尤为突出。学院通过采取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建设等措施,情况有所改善,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由于毕业生就业意向多元化、求职目标模糊,加上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能力多维度,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等指导体系的提升,同时还应该结合市场变化研究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趋势。

(三)毕业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8.93%,总体评价高,特别是“吃苦敬业精神”的满意度“好”的评价达到93.73%。但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

(四)毕业生计算机、科研能力和班主任技能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毕业生获得基础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科研能力、班主任技能、外语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五)毕业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

毕业生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不学法、不懂法、更不会用法。建议开设法律常识相关课程,提升毕业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具备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具备规范主体自身和规范工作职责的法律法规知识,评估法律风险用法、开展工作依法、遇到问题找法的法律思维。

三、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特别是进入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二要引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践产、学、研一体教学制度,积极尝试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探索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包括探索产学深度融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企业订制人才需求;开展学生助研活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三要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力度,努力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从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入手,大力培养创业教育师资,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对于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通过选拔进入校内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对有创业实践愿望的同学进行深度培训、指导,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的关系,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二)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签约率。

学校层面:一要有目标地选择一批企业发展前景好、毕业生需求量大、与学校专业设置联系密切的用人单位,建立“曲靖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在用人单位接纳学校毕业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就业、教学、科研的全方位合作,促进学校实用型、技能型优秀人才的培养。二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取得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定期对教师、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或安排教师、辅导员外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努力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教师队伍。三要深入基层,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组织教师到用人单位看望毕业生,有利于建立毕业生的情感认同和用人单位的心理认同,建议学校每年安排一至两次调研走访毕业生工作,一方面深入基层单位看望毕业生,拉近毕业生与母校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可从基层单位了解第一手信息,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提升就业质量获取基层信息,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学院层面: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宣传介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政策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小额(担保)贷款等有关政策,帮助毕业生进一步了解形势,把握政策,增强就业创业的信心;多种形式开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提升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的自我保护、维权意识。二要多措并举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坚持“以服务为根本,千方百计提升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和认知观念,千方百计谋求受毕业生欢迎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努力做好毕业生满意的就业工程”的工作理念,通过举办签约毕业生岗前培训、组织毕业生参加SIYB创业意识培训等,为毕业生提供简历设计、面试技巧、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等各类就业指导与培训及“就业零距离”学院专场招聘会;注重就业市场开发,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到昆明等地与大中型企业、合资教育机构对接,建立稳定的就业地区和企业群,并对用人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安全管理规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院举办专场招聘会,供毕业生多渠道选择;积极宣传国家基层项目,推动特岗、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等项目开展,响应国家政策。三要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梳理毕业生在家庭经济困难、个人能力困难、少数民族、残疾学生、孤儿学生等方面的情况,提前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数据库,采取“点对点”服务,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三)努力提高毕业生团队精神,具备现代公民基本素质。

一要强化能力培养,建议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培养大学生的技能,强化大学生的人格、意志、品德、团队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二要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建议多安排职业认知、职业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和实习实训课程,实现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无缝对接,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三要大力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师范生教研能力。引导学生在关注教学问题时培育“课题意识”,如加大学生教研课题的研究数据、课题的辐射作用、课题的素材、课题资料的整理等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研究氛围,多撰写与教研课题有关的论文,注重过程性材料的平时积累,加强课题的数据研究。四要加强师范生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课堂教学。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通过引导学生在班级组织和管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课堂为训练基地,把每一个学生所在班级作为教学案例,在班级活动中模拟实践班级的组织、学生行为的教育、评定,在活动中实现学生技能的培养。五要培育毕业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建议开设法律常识相关课程,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

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出新招。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曲靖师范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2015~2020)》精神,本着“分类指导、分步建设、院地共建、联合育人”的思路,坚持实践教学连续性、渐进性、系统性的原则,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工作。经过探索,逐步构建了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层次分明、课程体系优化、条件保障有力、考核评价合理,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三层次八环节”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第一层次,根据培养应用型卓越幼儿师资的目标,开设与学生具备五项基本技能(普通话、汉字书写、CAI课件制作、教师礼仪、书面表达)、一项特长(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相适应的单项技能课程体系。第二层次,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运用训练,从公共基础课模块中的学前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学科基础课模块中的“微格教学”———专业方向限选课模块中的“教学研究”,逐层递进。这些与学科教学论课程系列一起,形成了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第三层次,将教育实践回归到教师职业生活中,充分发挥教育实习基地功能,构建教师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体系,设置入学教育、课程见习、教学试讲、跟师活动、教育实习、假日学校、教育研究、教师竞聘等八个环节,使教师职业生活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幼儿教师教育中,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与区域教育生态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教育环境的能力,并获得发展。以“三层次八环节”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为基础,形成了“情境浸润、实践融通、生态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情境浸润”即在教师职后生活情境中实施职前培养,使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优秀品质逐渐向师范生渗透;“实践融通”即师范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其根本途径是职业实践;“生态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是基于区域教育生态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可持续的[1]。

(二)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上出细招。

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构建全员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了“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毕业班班长”的四级工作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划、指导与协调。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职工在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等方面积极贡献力量。在校园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等毕业生就业各项重要工作中,学院就业四级工作体系密切配合、高度协作,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在市场开拓方面,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学院招聘,特别是与企业、教育机构对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就业岗位。针对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国家基层项目等“凡进必考”类的,与用人单位对接,组织毕业生到相关单位实习实训。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突出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6名毕业生成功创业。三是就业帮扶方面,建立2015届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开展“一对一”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优先推荐岗位等措施,帮助家庭贫困、身体残疾毕业生等群体尽快实现就业。四是就业指导与咨询方面,邀请就业指导骨干教师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培训,同时通过经常性开展主题班会、团体辅导、职业测评、职业拓展训练、专题讲座、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就业指导活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在就业工作推荐体系建设上出实招。

一是以校园招聘为依托,开展就业推荐服务。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深入挖掘岗位信息,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采取联办、自办等形式,举办好各类专场招聘会。接待每一家校园招聘单位,都落实“六步到位”的工作流程,即“事先联系进行接待、发布信息组织报名、做好宣传适时指导、确定时间布置场所、公布结果通知面试、联系上岗组织追踪”。2015年,邀请用人单位到校专场招聘15场;发布企业及用人单位信息200余条。二是巩固已有成果,多途径拓宽就业市场。加强与各类人才交流机构的合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毕业生提供便捷的渠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省内外用人单位的联系,深入各行各业挖掘信息,找岗位,使就业岗位供需比达1:3以上。立足曲靖,面向基层,加大力度开拓师范生就业市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各县市区教育局的联系,拓展师范生就业市场,重点建立一批稳定的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三是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推手,搭建全方位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化通讯方式,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基本上搭建了毕业生网上求职招聘信息服务平台、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就业信息传递系统,把网络、短信平台、QQ群等信息手段融入就业推荐服务的各个环节。

摘要: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5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三个专业共有337名应届本科师范生,通过对这337名师范生就业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变、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从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努力提高毕业生团队精神,具备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茶洪.曲靖师院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教师[N].曲靖日报,2015-10-10(4)

质量考量 篇2

二、法官、检察官、警官的选拔、晋升、奖惩等制度

(一)德国的情况

德国有28000名法官,1000名检察官。联邦宪法法院的16名法官都必须从通过州司法部组织的两次国家司法考试(一次是大学法学院学生的毕业考试,另一次是经过两年的实践后才能参加的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的资深法律人中选拔,其中至少有6名法官来自联邦其他法院。联邦宪法法院法官一半由参议院选举,一半由众议院选举,总统任命。法官当选时平均年龄55岁,任期,68岁退休,不能连选连任。宪法法院的法官在德国非常受尊重。

联邦宪法法院之外的其他联邦法院法官一般由法官选拔委员会从州高等法院法官、律师、教授中选拔。联邦法官选拔委员会由32人组成,其中16人是各州司法部长(因联邦劳工法院的`主管部门是联邦劳工部,联邦财税法院的主管部门是联邦财政部,所以选拔此类联邦法院法官时,由各州相应的劳工部、财政部的部长而不是由各州司法部长任法官选拔委员会委员),另外16人由联邦议会议员推举(被推举者不一定是议员)。联邦司法部长任选拔委员会主席,有提名权,没有投票权。联邦司法部长和联邦法官选拔委员会委员提名联邦法官候选人后,由联邦司法部长召集联邦法官选拔委员会会议,通过秘密投票确定最终人选,再由联邦司法部长报总统任命。

州法官的选拔没有统一的模式。16个州中,8个州由州议员、法官、律师组成的州法官选拔委员会挑选,另8个州由州司法部挑选,州长或州长授权司法部长任命。州高等法院法官缺额从地区法院、初级法院法官中挑选,地区法院、初级法院法官缺额一般从通过州司法部组织的两次司法考试的人中择优录取。

联邦检察院检察官缺额由联邦司法部长从州高等检察院检察官中提名,报联邦参议院审查,联邦总统任命。州检察院检察官的选拔与州法官选拔相同。法官、检察官选拔任用争议,由行政法院裁决。

普通警察由联邦内政部和州内政部从中学毕业生中考录,管理层警察文化程度要求较高,有的要求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有的要求通过司法考试。

法官和检察官经常交换工作岗位。为了保障司法独立,司法行政部门不能违背法官个人意愿将其调到其他法院。法官和检察官报酬相同,略高于其他公务员,但联邦最高法院院长工资低于司法部长。警察工资比其他公务员低。法官、检察官退休年龄一般是65岁。

法官、检察官犯罪,和普通公民犯罪一样按一般刑事诉讼程序追究刑事责任,但负责审理的法院稍有不同,违法违纪的联邦法官、检察官由联邦最高法院纪律惩戒法庭审判,违法违纪的州法官、检察官由州高等法院纪律惩戒法庭审判。

(二)法国的情况

法国共有7144名法官,1855名检察官。法官和检察官都是国家公务员,同属司法官职系,具有同样地位,两者经常进行岗位交流。

高等学校法学院学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毕业时首先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然后司法部按照法官、检察官空缺岗位实际需要择优录取,每年大约录取250人左右。被录取的学生还要接受司法官学校31个月的强化培训。结业时再经过一次司法考试,通过后才能被任命为三级法官(法国法官分三级法官、二级法官、一级法官三个等次)。工作7年后,由法官组成的考评委员会决定其是否可晋升为二级法官,只有晋升为二级法官才可被任命为初级法院院长或上诉法院法官。在此基础上,在两个工作岗位任职满,经法官考评委员会考评合格后,可晋升为一级法官,此时才有资格担任上诉法院院长、

考量翻译“对等理论” 篇3

西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翻译“对等理论”一直视为辩论焦点。翻译理论家在诠释其翻译观点时往往以对等理论为基础。不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相关的研究视角。确切地说, 翻译对等理论的概念可追溯到1953年, 由翻译理论学者E.V.Rieu首次提出, 随之, 后继翻译理论家们就从未停止过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翻译理论的争论, 由此形成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观点。鉴于此, 对当前翻译对等理论相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述评, 就变得不可或缺。

二、有关翻译对等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石锡书等 (2004:69) 曾直言不讳地提出, 一段时间内, 翻译实践者们错误理解对等理论, 要么全盘接受, 要么全盘否定。1959年, 雅各布森在其专著《翻译论》中开了翻译等值问题研究的探讨先河。他指出, “差异性等值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既是语言学的关键问题, 也是构成语言研究的基本问题”。在其专著论述中, 具体语言体系间固有的不对称性及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间信息等值的追求, 其难度得以重点强调。依雅各布森看来, 翻译涉及的是“在有差异的语言现象中寻求等值。”随后, 在1965年, 卡特福德 (Catford) 也对翻译的本质作了某种质疑性界定。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 他的观点如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 (译语) 的文本材料 (textual material) 去替换另一种语言 (原语) 的文本材料。”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概念。而所谓文本等值, 1991年我国翻译理论学者穆雷对此提出, 是指“用下述方法观察到的特定语境中的任何译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一段给定源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

综上所述, 主要涉及了国内外比较具代表性的有关翻译对等理论的观点。本文以为, 这些观点不应相互排挤, 而应该是相得益彰。从学术视角来讲只是研究的着眼点不同而已。学术界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一种翻译理论或原则, 翻译理论研究者或实践者者应该全盘接受, 或者全盘否定, 因为没有一种理论或原则是无所不包的, 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论不足或缺陷。

三、奈达的“翻译对等”

前面已经提及, 奈过的“翻译对等”包括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两方面。待奈达看来, 形式对等着重于“信息本身”, 目标语信息应尽可能与源文信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 动态对等则强调译文应寻求表达上贴切自然, 建立在“等效原则”的基础之上。多少可以引申出, “形式对等”似乎不如“动态对等”受译者欢迎。石锡书与杜平一直强调, 应“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包括奈达本人在翻译理论或原则上的这一转变。鉴于此, 在翻译对等理论探讨中, 本文又以动态对等, 或另称之为“功能对等”为重点。依本文理解, “动态对等”理论考量的视角或焦点是“读者反应”, 以此作为翻译的标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 这一标准为解决“直译”与“意译”以及“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争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然而依然值得注意的是, 奈达提出系统的“读者反应论”, 其理论基点却是源于本人对《圣经》的翻译经验。应当承认, 一般性翻译中, 读者有不同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 都可能导致读者对不同源文或译文的曲解。概而言之, 不论翻译理论研究者, 还是翻译实践者, 皆应辩证地对待某一理论, 没有哪种理论是“万金油”, “动态对等”, 或“功能对等”理论自然也不例外, 只能说,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四、结束语

翻译对等理论经常见诸各类期刊、论文及专著中, 可见其影响之大, 受关注之强。然而不争的事实在于, 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存在, 不容忽视。不论是口译实践, 还是书面翻译, 正常交际若要维持进行, 遵循这一原则就变得不可或缺。可是, 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者的争论也恰在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争论固然对于某一学科建设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关键还要取决于如何辩证对待已经既成的现有理论, “一刀切”, 或形而上的“一分为二”, 并非明智之举。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翻译对等”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如何取得对等依然争辩不已, 甚至截然交锋。翻译业界达到的基本认可是, 翻译不可缺的作用在现代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翻译实践者要尽其可能准确地传达源文信息, 实践源语与目标语的对待, 应满足形式与意义两大范畴。本文在概述分析翻译业界“对等理论”当前的各类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 重点阐释了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最后以个案分析方式进行了例证。

关键词:翻译对等,源语,目标语,奈达

参考文献

[1]R.Jakobson.1959.On Transla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Nida, E.A.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Catford, J.C.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穆雷 (译)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2004.

[7]石锡书, 杜平.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8]屠国元, 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1.

[9]许渊冲.唐诗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设立办事处税收需考量 篇4

时间:2007-12-27 03:47 来源: 作者: 点击: 4次

企业设立办事处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办事处作为固定业户外出经营活动的办事机构,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部门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第二、三、四联,连同运抵货物或经营项目,一并向销售地税务机关申

企业设立办事处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办事处作为固定业户外出经营活动的办事机构,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部门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第二、三、四联,连同运抵货物或经营项目,一并向销售地税务机关申请报验。销售地税务机关对其运抵的货物应对照《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载明的其货物进行查验、核对。纳税人在批准有效期结束后,应向销售地税务机关进行报告。销售地税务机关查明销售情况后,填明销售经营情况的有关栏次,并将报验联留存。办事处向销售地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并按月向销售地税务机关办理申报手续,最后由办事处凭《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二是办事处作为常设分支机构向经营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规定在经营地申请领购发票,在经营地申报纳税,销售收入全额计缴总机构。

三是办事处作为独立的核算机构,在经营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向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独立处理全部涉税及有关事宜。那么设立办事处是否可以为企业节税呢?笔者认为可以。比如:某公司经营原油及油品的销售,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04年1月~6月,该公司在异地某市设置了临时性办事处。该办事处在2004年1月~6月,接到总公司拨来货物500吨,取得销售收入200万元,拨入价160万元,在经营地就地采购原油10000吨,购进价900万元,取得销售收入1000万元,1月~6月盈利100万元(注:总公司2003年经税务部门认定亏损200万元;上述进价及销售收入均为不含税价格)。该办事处2004年1月~6月收入按上述三种涉税处理办法,应纳税额度为:1.作为办事处机构缴税。公司拨来货物有合法经营手续,应向总机构所在地纳税,应缴纳税额为:(200-160)×17%=6.8(万元)。

办事处在经营地所采购货物超出《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范围,应在经营地纳税。应缴纳税额为:1000×6%=60(万元)。

两者共计应缴纳增值税额为66.8万元。

2.按分支机构缴税。

在经营地应纳税额为:〔(1000-900)+(200-160)〕×17%=23.8(万元)。

100万元利润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可以弥补总公司的上一亏损。

两者共计应缴纳税额为23.8万元。

3.按独立核算企业缴税。

应缴增值税为:〔(1000-900)+(200-160)〕×17%=23.8(万元)。

应缴所得税为:100×33%=33(万元)。

两者共计应缴纳税额为56.8万元。

新闻宣传的视角考量 篇5

当前,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社会舆论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因此, 新闻宣传要肩负起新时期的重任。在诸多的新闻元素中, 新闻视角贯穿着对新闻事件或事实不断寻找、透视、表现、挖掘和思考的全过程。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 一篇报道能否引起关注, 新闻视角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新闻工作者就有必要从新闻宣传的视角方面加以考量。

1 俯视

即要站在大局的高度来看待、思考问题。舆论导向是具体的、多方面的, 有政治导向也有经济导向, 有思想导向也有行为导向, 有文化导向也有社会导向等等。在采编新闻时, 要“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善于从宏观把握微观, 再以微观体现宏观, 避免微观真实而宏观失实, 确保新闻宣传不出偏差。

新闻界前辈范敬宜同志有句名言:“不审时就不能度势, 不度势就不能选题”。正确引导舆论, 必须审时度势、准确选题。这是优秀新闻工作者舆论有俯视目光的集中表现。要做到这一点,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养。

首先,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只有深刻理解理论精髓, 把握政策实质, 才能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报道才会像老鹰抓小鸡那样扑得准。改革的不断深化, 使各种社会现象五彩纷呈。如果一位新闻工作者没有坚实的理论功底, 就很难在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优劣、分清是非, 理出正确思路, 已之昏昏, 何以使人昭昭?如果在自然界, “瞎猫逮住死老鼠”, 纯属偶然的话, 那么, 吃不透政策实质, 只能是盲人摸象, 何谈正确的舆论导向?

最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个别乡村以“群众的事情群众办”为借口, 对修路、建桥、架线、安灯、兴建文化大院、改变村容村貌等, 强行集资摊派, 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而个别领导则作为典型大会讲、小会谈;个别县台作为经验宣传推广。针对这一现象, 平顶山电台及时组织编辑记者围绕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精神, 集中采访报道, 同时, 撰写播发系列评论:《好事应当办好》、《建设新农村应尊重群众意愿》、《求真务实建设新农村》等。很多听众收听到节目后, 来信来电称赞我们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其次是既当杂家又当专家, 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又要力求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清水煮瓠子”的新闻报道永远不会受到受众欢迎。假如你是一位跑煤矿的记者, 就应当了解目前全国煤炭的供求, 各大煤矿的质量、技术装备以及生产经营等情况。掌握这类信息, 懂得这方面的知识, 一旦遇到新情况需要报道, 你就立即会知道它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其新闻价值就不难判断。相反, 你对此方面的信息、知识一无所知, 犹如井底之蛙, 坐井观天这样写出的新闻岂不洋相百出?岂不误导舆论?

总之, 具有俯视的目光, 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党和人民的高度, “登泰山而小天下”。抓住见解独到、在微观和宏观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对整个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新闻, 进而影响、引导社会舆论。

2 透视

即从独特的理性角度, 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 透过个别看一般,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繁杂的新闻素材中挖出亮闪闪、光灿灿的“金子”。

抓住本质的报道, 既能给实际工作者以经验, 又能给专家的研究或领导的决策以启迪, 达到“传达准确及时、传播广泛适度”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在“准”和“稳”上下工夫。要像X射线一样, 通过透视一个个典型, 抓住根本, 实实在在地指导工作。

今年高考之后, 一些学生焚烧教材、丢弃衣服……面对老师的批评, “理直”且“气壮”:“花你一分钱了?你心痛啥?”我们由此及彼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人的铺张浪费。透过惊人浪费现象, 看到一些人“物质富有”背后的“精神贫穷”。于是, 平顶山电台围绕这一现象播发了多篇报道, 并配发评论《富了物质决不能穷了精神》等, 很好地引导了舆论。

新闻的时效性、包括“及时”和“适时”两个方面。及时需要抢, 适时需要等。要使新闻宣传产生较大影响,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有大量指导思想正确, 适时而有分量的典型报道。而等时机, 就是为了让新闻报道同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产生最佳宣传引导效果。反之, 报道脱离党的中心任务, 超前或滞后, 就会形成“隔山炮”或“马后炮”, 从而, 影响凝聚人心、激发斗志重大作用的发挥。因此, 在组织报道中, 要通过解剖麻雀, 以小见大, 及时播发有说服力的典型予以配合, 这样的新闻报道自然容易引起社会重视, 产生强烈社会反响。

3 环视

即采编播发新闻要“目中有人”——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面向群众, 指导群众, 服务群众, 体现群众意愿, 满足群众需要, 把握群众脉搏, 使正确的舆论能够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引导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焊花点点的车间, 深入金光灿灿的田野, 深入社会各个层面, 抓到蹦跳有力的“大鱼”, 从而跳出“观点加数字加例子”八股新闻的怪圈, 扭转“谁写谁听、写谁谁听”的怪象。

从宏观讲, 搞活新闻需要拓宽思路, 广泛选题, 跳出单纯生产销货、产值利润、会议报道、数学重叠等老框框, 目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大道理说小、深道理说浅, “硬”道理说“软”, 做到内行不觉浅, 外行乐意听。

从微观讲, 应当化远为近, 与群众、与生活、与实践贴近、贴近、再贴近。新闻具有接近性特点。贴近群众是我们永恒坚持的方向。近年来, 我台记者紧紧抓住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着力点采写报道, 不断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去年, 平顶山电台记者报道县域经济发展, 跳出项目相加、数字重叠、无关群众“痛痒”的圈子, 数易其稿, 聚焦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 采写了《舞钢市宁可丢掉数十亿, 确保绿色GDP》一稿, 受到听众好评。今年初, 我市发布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数字串串, 成绩喜人, 但宏观高度与一般市民贴得不近, 因此, 没有多少人关心它。平顶山电台新闻编辑在处理这个公报时, 将枯燥数字形象化, 化大为小, 化远为近, 算出一天生产产品和一天创造的价值, 以醒目的题目《你知道鹰城的一天吗》予以报道, 市民反映良好。因此, 坚持“三贴近”, 应当注意挖掘在地域、心理、利益与群众最贴近的新闻, 避免受众“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

一句话, 具有环视的目光, 要求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心有群众, 笔端常聚群众的思想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报道, 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无论整体宣传报道计划, 还是具体一篇稿件, 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具备“俯视、透视和环视”的目光, 传播四面呼声, 眉批八方时风。我们的新闻宣传只要做到了“风声雨声鼓呼声声声入耳”, 受众就会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山46709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以往的新闻编辑方法已经无法继续适应人们的需求, 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创新来迎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 创造出质量更优的新闻节目, 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关注新闻, 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1广播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

首先, 新闻编辑工作具有时代性。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传播媒体的风格和新闻特色。当今时代, 广播新闻已经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 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很多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 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其次,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第一手新闻素材的加工与提升。新闻编辑工作是对记者与撰稿人带来的原始新闻资料进行挖掘加工的二次创作工作, 它是从新闻工作的大局出发, 提炼出原始新闻素材中的精华部分, 并从一定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的过程。

再次,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话题的深入引导。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新型媒介如微博和博客等的出现, 让新闻编辑工作逐渐从幕后走入前台。新闻编辑工作在新形势新媒介的大环境中, 对于角色的再次定位和组织热点新闻对话, 都是新形势下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最后, 新闻编辑工作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把关。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对新闻原始稿件进行编辑时, 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对新闻素材的属性进行准确判定, 正确的进行舆论引导, 并对各种原始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加工和编排, 因此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责任的重要性。

2当前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内容不够生动

当前, 我国大多数广播节目的内容缺乏生动性, 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性广播台的观众都是属于本地收听观众, 因此地方广播台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要多考虑本地听众的需求, 选

新时期下如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文丨罗卫

摘要:新闻编辑工作指的是将第一手新闻素材进行组稿、筛选等工作形成新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闻事件也越来越多, 人们对于广播新闻节目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如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新闻节目成为了当前新闻编辑工作者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从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和特点出发, 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当前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对新时期下如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编辑;特点;存在问题;建议

摘要:新闻宣传要肩负起新时期的重任, 新闻工作者就有必要从新闻宣传的视角方面加以考量。无论整体宣传报道计划, 还是具体一篇稿件, 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具备“俯视、透视和环视”的目光, 传播四面呼声, 眉批八方时风。

戏剧创作与生活考量 篇6

关键词:戏剧创作,文学因缘,戏剧作品与生活

人们常常认为戏剧是一种文学形式,很多戏剧课程都是在文学系开设的。不但如此,很多剧作家都是诗人或小说家出身,或者身兼数职,既写诗歌、小说,又写戏剧。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戏剧创作首先更像是一种文学活动。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戏剧创作与生活考量的关系上,来更好地理解戏剧创作。戏剧创作与其他文学创作相同的一点,就是生活启发作家,作家反映生活。而戏剧创作,与其他文学创作不同的一点,就是必须适合舞台演出。这个区别非常重要。适合舞台演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演员的表演创造更多的二度创作空间。有的剧作,或者剧作的某些部分根本不是写出来的。很多即兴创作的剧作、某些特定的仪式、某些整场的戏剧动作、传达潜台词的行为,还有很多纪实戏剧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是在表演过程中完成的,有的根本就是通过口头的即兴创作和重复而成的。有些作品借助录音机和许多人的想像一起来完成,因此表演结束后,有的东西也许记下来了,也许根本就什么记录也没有。还有一些作品,虽然有戏剧化的结构,却完全是非语言的。换句话说,它们既没有对白,也没有语言,除了一个模拟效果的提纲外,几乎没有什么文字的东西。

因此,我们可以说戏剧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它又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分支。它不仅仅是在纸张上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而且是通过戏剧这个媒介让无数的元素,诸如行动、演说、舞台布景、服装、舞台装置、音乐、画面以及沉默相互发生作用而最终成为一部作品。戏剧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影响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而且对它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是自然自发的、即时和直接的。

一部戏剧作品只有在被搬上舞台后才算真正完成。剧本还不是最后的作品,而只是作品的蓝本、表演的基石。只有在被搬上舞台之后,剧作这整座大厦才算真正竣工。一个剧本中某些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在出现在纸上时可能显得非常笨拙,比如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某些台词。

事实上,这些并不复杂的台词通过富有激情的表演可以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它们是优秀表演的依托。对戏剧创作艺术而言,创作这样的台词比雄辩的文学口才更加重要。

当然,对其他文学分支来说很重要的形式意义对戏剧也同样重要。暗示的复杂性、描写的准确性、充满诗意的想像力、隐喻化的暗指、精心加工的语言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文本结构对戏剧效果都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只有当它们和整个戏剧媒介融为一体,通过舞台的时空激发行动,从而吸引了观众注意力的时候,这些手段才是有效地。仅有杰出的文学造诣对戏剧艺术而言是不够的,很多成功的小说家和诗人在试图创作剧本的时候曾吃了不少苦头。

戏剧作品的核心是行动。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戏剧作品的内部结构从来都不是一堆抽象的言论,也不是描写和道德说教的大拼盘。它是对一系列看得见的、可以戏剧化的事件的有序排列。不管一部戏剧作品的风格、体裁和主题如何,这些事件是建构它的最基本的材料。

从根本上讲,剧作家构建戏剧作品主要使用两种工具来表现人物的外部行为:对白和形体动作。作品的内在情节和主题思想,比如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观点,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必须由观众通过外在表现形式和他们亲眼所见的事件而推演出来。无论剧作家打算传递什么信息,也无论他对剧本创作的功能和过程持什么样的观点,只有当他已经构想出整个事件,以及一系列相关的事件,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模式搬上舞台,这个剧本才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这一系列相关的事件构成了戏剧的情形,或者更正式地说,是构成了戏剧的情节。

戏剧事件从本质上讲是扣人心弦的。有的事件大胆奇特,比如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普罗米修斯被链条锁在岩石上的场面;有的事件柔和克制,比如在契诃夫的《三姐妹》结尾时军团离开的情形;有的事件非常平淡无奇,比如现代很多现实主义戏剧描写的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种种片断。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开始编写剧本时,剧作家必须首先构思整个事件,而且还要在大脑中想像这些事件要如何表演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数学“理解”的评价和考量 篇7

一、对理解的评价

1. 深刻:指导性评价

数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知识, 或者说是一种客观的研究, 数学知识的形成必然有一个“去情境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的过程, 但它也不是一次就“成形”定格的。这时, 要重视考量这些“二级知识” (不妨如此指代) , 将其与预定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

如在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 部分学生通过操作会提前或延后发现不同于课本结论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的“二级知识”, 即“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大于最长的边”, 同时还认为此观点更为实用, 判断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时只需判断一次, 而不像课本介绍的可能要判断三次。此时, 教师需要作出指导性评价, 并基于“三角形边的关系”可被看成旧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普遍性结论的一个特例予以理解指导。

2. 点化:差异性评价

由于个体思维差异和理解角度的不同, 课堂上讲评时常会碰到教师要做出“权威”评价和“仲裁”, 这就需要差异性评价具有四两拨千斤之点化功效。

如针对题目“小明把23× (△+50) 错算成23×△+50, 他这样就少算了_”, 学生们有序展开了“群芳争艳”式的汇报:

生1:假设△=1, 23× (1+50) =2 3×5 1=1 1 7 3, 23×1+50=73, 1173-73=1100。

生2:把△换成数4, 比较23× (4+50) 和23×4+50, 列式23×50-50=1150-50=1100。

生2:直接观察23× (△+50) 和23×△+50, 比较后列式23×50-50=1150-50=1100。

生3:直接观察23× (△+50) 和23×△+50, 发现应该是23个50, 而现在只有1个50, 少算22个50, 列式22×50=1100。

师:利用假设法, 很好。但是我们还可以更简便些, 把△假设成0, 这样23×50-50=1150-50=1100;当然, 利用比较法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关键是比较展开式, 前半部分相同, 要比较后半部分, 23个50与1个50相差1100。

3. 整合:延迟性评价

如对题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 () ”的评价、点评。

师:怎么填写的呀?

生1:我填的是四边形。

生2:填长方形。 (现场用两个有30°角的三角尺演示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3:我填的是平行四边形!

生4:我觉得还可以拼成菱形。

(小组讨论)

生3:我认为应该填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

师:其实, 我们可以用一般的三角形来拼摆或画图帮助思考。想法已经深入一步了, 那最终是填四边形呢, 还是平行四边形?

生: (合) 平行四边形。

二、对理解的考量

1. 根本的与相关的

下面的题目, 就很好地检测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水平。相关数据x的存在有一定干扰, 但同时也突出理解、判断和计算的根本。

六位同学踢毽子的成绩从高到低分别为130个、x个、80个、60个、50个、35个。这组成绩的中位数是 () 。

A.60 B.70 C.无法确定

2. 基础的与发展的

下面的题目, 结合搭配组合的情境思考, 发展性地检测了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 (教材提供的例子多数为特例, 学生易形成直接看球的总数和相关球的个数确定分数的偏差理解, 而不是考虑事件发生的总情况数和相关事件数。)

例如, 口袋里共有3只球 (黄球、红球、蓝球) 。每次任意摸两个球, 同时摸到黄球和蓝球的可能性是 () 。

3. 理解的与掌握的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 跟教师的教学认识有关。如果是老师直接讲授的, 抑或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解决的, 都不应在得到答案后就收手, 而应投入下一题的解答当中。哪怕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讲出思考或解决的过程, 也要在新情境中检测练习是否理解了和掌握了。

如四年级暑假作业上的题目“在367个七岁儿童中, 至少有2个儿童是同年同月生,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学生没有学过“抽屉原理”, 但在老师一遍讲解后, 基本都理解了。真的理解了吗?还需通过掌握的情况来反看理解程度。如果学生能独立解决自编题“箱子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袜子。至少要取几双, 就会有两双袜子的颜色会相同?”, 就表明学生确实理解了思考的模式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要领。

事件营销的社会公德考量 篇8

一、事件营销的含义及特点

1、事件营销的含义

所谓事件营销, 是指企业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 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 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手段和方式。如:1996年, 东方仁德传播机构的一名职工在珠海乘坐出租车时, 得知司机苏耀洪开的捷达60多万公里没有大修过, 这在当时很罕见, 于是就跟一汽大众沟通, 双方意识到事件的传播价值, 在东方仁德的策划下, 围绕“60万公里无大修”发起一系列活动, 一汽大众重奖苏耀洪一辆新捷达。到1996年底, 活动结束时, 据统计, 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新闻稿件达300余篇。时至今日, 不少人还清楚记得苏耀洪这名字.这一事件作为中国轿车技术进步的明证, 被机械部评为中国机械工业十大新闻之一。

2、事件营销的特点

(1) 突发性强, 时间短。事件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如:2004年全国突然发生的“非典”疫情, 给许多医药、保健品企业提供了商机。养生堂公司抓住这一契机, 于4月23日率先向国家卫生部捐赠价值500万元具有提高免疫力的新产品——成人维生素;同时向一些隔离区的医护人员大批量赠送其利润贡献产品——龟鳖丸。短短几天之内, 其提高免疫力的产品龟鳖丸产品在杭州就已卖断货, 其新产品成人维生素也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同时, 也真正拉开了国内维生素市场大战的序幕。

(2) 企业的潜在机会大。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许多企业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营销机会。比较著名的有“王老吉”凉茶, C C T V赈灾捐款晚会应该是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收视率的节目, 当时属于加多宝集团的“王老吉”捐了一个亿!接下来的几天里, 公开媒体、网络上各个论坛里充斥了和王老吉有关的信息, 大部分都是赞扬这个企业的, 表示今后只喝王老吉, 为生产王老吉的加多宝集团提供了巨大的营销机会。

(3) 事件有广泛的消费者受众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超过40亿的电视观众为众多世界级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但是, 现在看来, 最大的赢家还是失去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资格的“李宁公司”。8月9日, 李宁的股价跳空高开约0.4元, 以18元开盘, 随后一路上扬, 至收盘时升0.62元, 达到18.24元, 升幅高达3.519%, 这意味着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燃主火炬的重任使得他个人财富在周一飙升了逾1亿元。在最大

(4) 高频率的媒体助阵。重大事件的发生得到最广大媒体的关注, 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100多个国家的数千家媒体的报道与转播, 由于媒体的参与, 往往使重大事件得到迅速传播, 为事件营销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事件营销的道德衡量标准

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 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 在最短的时间创造极大的影响力。炒作本身是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种有效策略。但品牌炒作不应该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更不能有伤社会风化。需要对企业的事件营销行为进行有效的道德约束, 就必须有一套社会公德评价标准。社会公德就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 在历史长河中,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 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约束着我们的行为。目前, 对营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德的判断存在两大理论。一是功利论, 主要通过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二是道义论, 主要通过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是否合乎道德。

从功利论出发, 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 只有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 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即一种营销行为道德与否主要看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 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行为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最好的就是道德的。

从道义论出发, 道德取决于人的理性观念, 道德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 出于人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 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 纯粹由一种道义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如果善被与某种条件, 例如结果联系起来, 那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善的。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道德上正当的, 关键是看它的动机。相同的行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为准则相互作用的结果。道义论, 主要从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是否道德, 并从直觉和经验中归纳出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责任和义务, 以这些义务的履行与否来判断行为正确与否。

存在于企业和社会间的契约要求企业必须感激他们生存在社会里, 这个社会期望他们关心他人的福利和普遍的社会利益, 符合社会公德。因此, 企业进行事件营销时, 必须兼顾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果。

三、非道德事件营销的危害及治理

1、非道德事件营销的危害

现在的许多事件营销似乎早已打破了众多“清规戒律”。为了提高知名度, 为了吸引众人的注意力, 许多品牌不惜冲出道德的藩篱, 跨越习俗的围栏, 脱下外套内衣, 全然不顾自己行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其博客里贴了一张“全体学生跪下给老师们磕头”的图片, 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回帖, 褒贬不一。“下跪事件”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 引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李阳前所未有的“疯狂起来”。

又如, 受国外出租车拉“死人”事件的影响, 昆明一家企业精心策划了一个恐怖事件, 一天夜里, 连续在昆明主干道100多个公交车站台上安装了相同的纸箱, 纸箱上注明了该公司的标识。第二天一早, 就有人报警怀疑里边装了炸弹, 这一事件惊动了警方, 警方立即封锁了现场, 还动用了大批防暴警察.事后警方向媒体宣称, 这一事件完全是个恶作剧, 这一切都是一家企业的策划人想利用事件营销达到宣传的目的。日前, 该企业的策划人被以“妨碍社会公共安全罪”起诉。

众所周知, 公众品牌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必须传达正确的思想, 示范正确的行为。尽管我们不能说“下跪之礼”是陈旧的习俗礼节, 也不能够全盘否定, 但是怂恿一大批学生, 在同一时间内展示如此“厚重”的礼仪, 本就是利用学生稚嫩心理实现商业目的的“骇人之举”。

至于昆明那家企业, 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形象。是个愚弄人民的形象, 是赤裸裸的玩弄家。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根本原因就是整个事件缺少美誉度为基础, 是对社会公德的极大挑战。可以说, 上述这些完全为了品牌一己私利进行的炒作, 都可以称之为“脱光衣服”的炒作。

2、非道德事件营销的治理

对于非道德事件营销亟需进行全面治理, 主要途径有:

(1) 立法。非道德事件营销之所以出现泛滥的趋势, 是和我国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经营与推广过程中法律缺失有密切关系, 必须加大商品营销过程中的立法力度, 从法制的角度看, 我国必须加强消费者权益法、价格法、广告法、经济合同法、质量法、市场交易与管理法等方面的法制建设, 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的市场行为, 从法律层面规范营销者的行为, 以保证社会公德不受践踏

(2) 舆论宣传引导。非道德事件营销之所以喧嚣尘上, 是由于许多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更多的津津乐道于事件的娱乐性, 而忽视了其对社会公德的影响与危害, 要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与宣传, 不给非道德事件营销传播的基础。

(3) 提高营销者的素质。由于消费者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也给营销者提供了制造非道德事件营销的土壤, 必须提高营销者的素质, 更多地关注健康、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公德的事件。

(4) 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增加消费者的商品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和政府应通过报刊、杂志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商品知识, 使其成为明智的购买者, 并宣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动员消费者积极地和违法、不道德行为的营销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孙希, “事件营销切入点的把握”, 《市场观察》, 2004年05期。

[2]、马成, 《事件营销》,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第7-16页。

[3]、卢泰宏, 《解读中国营销》, 中国社会研究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4]、李芫, “事件营销被逼上梁山”, 《市场观察》, 2004年02期。

[5]、宋林, “事件营销秘籍”,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3年第9期。

违背‘企业伦理’的会计考量 篇9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学术领袖,阿奇·B·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裁量(慈善)的期望。”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裁量责任(即慈善责任)之和。

王新新杨德峰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及其启示企业研究

(一)经济责任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企业以生产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成功的企业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保持竞争优势,持续不断的获取利润。企业的经济责任要素包括:股东盈利、经济效益、竞争能力、经营效率、持续发展等方面。企业经济责任是企业其他责任的基础。

(二)法律责任

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且肩负着必要的法律责任。社会赋予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力,并支持企业开展盈利性活动,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其经济目标。因此,企业的法律责任要素包括:遵守法律规范、履行法定义务、成为守法企业公民、产品符合法定要求等方面。

(三)伦理责任

伦理责任包括那些尚未纳入法典的、期待的或防止的活动与实践,反映了消费者、雇员、股东、社区等对于公平、公正和道德的关注。企业的伦理责任要素包括:防止为完成经济目标而在伦理标准上作出让步、企业公民应该做符合道德和伦理的事情等方面。

(四)慈善责任

社会通常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是否承担或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自行判断和选择,其是完全自愿的行为,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自行裁量责任。企业的慈善责任要素包括:管理者和员工积极参与慈善活动;资助教育、医疗、贫困、残疾等公益事业等。

二、企业是“矛盾统一体”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描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类型,首先企业对股东负有经济责任,其次企业对顾客、雇员、公众、社区、供应商、竞争者和债权人等负有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二者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契约性组织,盈利是企业永恒的话题,所以企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性”。然而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其行为关系到众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其“社会性”也显而易见。二者的均衡发展是企业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说只有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对于这一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从不同角度都有所论述。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他认为“公司不能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

(一)社会学认为

“社会责任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的社会学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企业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次级群体。企业在与社会其他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得到社会给予的好处,同时也会对社会作出贡献。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学认为

“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企业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拥有对社会的权力。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三)伦理学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社会对企业的伦理期待,意指企业的伦理责任。企业作为一种利益性存在和契约性存在,承担着企业公民角色,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承担伦理责任;企业在社会中的权力,也需要通过承担伦理责任来予以制衡。

(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企业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由于存在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行为常常会超出其自身应有的边界,对社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将企业的外部影响内部化。”

(五)从政治学视角讨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权力,政治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企业生存于一定社会之中,以一定的政治权力架构和经济关系体系为约束。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政府或社会,以换取企业在有序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发展。因此,无论从政治道德规范、政治法律还是政治制度来看,企业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以‘资产负债观’考量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属性

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社会责任和隐性社会责任两类。其中:法律责任具有强制属性,而慈善责任并不具备强制属性,只有伦理责任兼而有之。

违背‘法律责任’企业将受到严厉制裁,而对于‘慈善责任’企业则可以自由裁量。我们将伦理责任分为:显性伦理责任(强制性很明显)和隐性伦理责任(强制性不明显)。

(二)以负债度量企业社会责任

1、法律责任

当企业的某项行为违背了法律要求时,企业就应当承担现时义务(即:法定义务),如果该行为将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就必须确认与计量负债。正基于此,准则在众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关规定,例如:‘职工薪酬准则’中“辞退福利”的核算,‘固定资产准则’中“弃置费用”的核算等等。特别是在‘或有事项准则’中,对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亏损合同、重组义务、产品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众所周知的一些事件中,事前未作任何列示与披露令人深思!

试举一例加以讨论:2008年8月爆发的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恶性事件(以下简称三鹿事件)折射出一些会计问题。现时义务的界定:三鹿公司的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四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第一百四十四条和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因而可以认定三鹿公司从事违法活动时已背负了现时义务。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由于有关部门缺乏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与事后监管,在“民不告,官不究”的惯性思维下出现了严重的监管缺陷,使的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公众利益严重受损。但是事实无法掩盖,该事件必然会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金额的可靠计量:在该事件中,违法行为确定,承担责任明确,企业将被惩处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鹿公司因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义务’,事发之前就已符合‘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条件,应在报表中给予列示。即便不能列示与资产负债表中,也应作为‘或有负债’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然而事发之前未见任何迹象。至此说明,企业违背法律责任时,迫于企业管理层的压力加之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与职业道德的缺陷,应确认的“负债”及“或有负债”还有很多!

2、显性伦理责任

存在明确道德标准与伦理准则的‘显性伦理责任’企业不可僭越,虽然其未被法律所规范但依然被社会所遵从。因此笔者认为:当企业某一行为违背显性伦理时,企业就已经承担了现时义务(即:推定义务),如果该行为将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就必须列报该项负债。

试举一例加以讨论:2013年6月爆发的强生公司召回产品时歧视中国消费者的严重事件(以下简称召回事件)具有典型特点。现时义务的界定:强生公司因生产机器失灵致使药品主要成分浓度失控,召回产品是其应尽的义务,也是其对全体客户提供的一种承诺,该公司不应以问题产品“与中国市场无关”为由,对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执行‘双重标准’,在中国召回问题产品属于其应当承担的现时义务。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违背‘显性伦理责任’导致其经济利益流出的压力有两个:一是舆论的强烈谴责,二是政府的密切关注,两者满足其一就可认定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强生公司召回产品时,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是一起典型的歧视事件!该事件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且政府相关部门已就此事约谈了强生公司。金额的可靠计量:在该事件中,歧视行为确定,召回责任明确,企业赔偿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强生公司因产品质量保证承诺应当承担‘现时义务’,而且该现时义务并不能因歧视而消失,恰恰在舆论的谴责与政府的关注下,该项现时义务已符合‘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条件,应当在报表中给予列示。即使不能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也应作为‘或有负债’在附注中给予披露!

3、隐性伦理责任

存在明确道德标准与伦理准则的‘隐性伦理责任’未被法律所规范,但由于社会的关注企业应当遵从。正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企业某一行为违背‘隐性伦理’时,企业就已经承担了现时义务(即:推定义务),但由于该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较低或者金额不能可靠计量,企业应将其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或在‘管理层分析与讨论’中予以说明。

试举一例加以讨论: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ZARA公司对其在华供应链存在污染拒绝回应的事件(以下简称供应链污染事件)颇具特点。现时义务的界定:据报道Zara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透明。”但事实并非如此,面对供应商的污染问题ZARA公司违背了其公开承诺,不仅没有开展任何调查而且拒绝做出任何回应。这种公然违背承诺推卸责任的做法以使其背负了现时义务。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由于ZARA公司仅仅背负了对供应商的治理责任,而且该责任并非强制。在环保组织的关注下企业拒绝作出回应,并不会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金额的可靠计量:由于该事件只是在环保组织的呼吁下,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间接的负面影响不能以确定的货币形式加以表现。所以该事件只能披露于报表附注或在‘管理层分析与讨论’中予以说明。

4、慈善责任

由于慈善责任被企业‘自由裁量’,企业违背慈善责任并不满足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标准。

因此,即使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下,企业违背了应承担的慈善责任也不应以‘负债’加以考量。

三、结束语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一直被理论界所关注,其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是会计学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事件频繁发生之时,用社会学的视角以会计学的标准去考量‘违背企业伦理’的事件,是一种必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章辉美.李绍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上一篇:冷暴力下一篇:东校区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