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考量商务成本

2024-09-10

多角度考量商务成本(精选3篇)

多角度考量商务成本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在市场力量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 我国各种经济要素和生产力布局逐步向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集聚, 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长江三角洲, 从经济地位的变化来看, 它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和占全国11%的人口, 创造了占全国22%的国内生产总值 (2005年) 。从发展趋势来看,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这种区域极化的趋势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因此, 东南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具有支柱性的作用, 该地区的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近几年来该地区的以劳动工资上涨为主要特征的商务成本上升比较快, 使得不少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的企业由于商务成本过高而将相应的生产工厂搬迁到中西部省份, 甚至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使得部分地区面临产业空洞化的危险。因此, 分析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务成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务成本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商务成本通常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付出的成本, 包括硬性商务成本和软性商务成本。前者受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 后者受政府服务效率、政府政策、行政审批程序、区位条件和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 工资往往是生产投入中的最主要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在近10年的发展中,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贸易一直是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那么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 必将导致这一区域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变化。基于此, 本文从工资角度对东南沿海主要省市的商务成本进行了分析。

一、东南沿海主要省份工资的现状

(一) 绝对量工资的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专网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1中各省市工资的绝对数量上来看, 在绝大多数年份中上海的平均工资绝对额是位于六省市之首, 排在第二位的是广东、第三位的是浙江、第四位的是江苏、第五位的是福建、第六位的是山东。

从工资的绝对增长速度来看, 六省市的平均工资在这些年中的平均增长率均在11%以上, 但各省市的工资增长速度不同。排在首位的是浙江, 其次是江苏、山东、上海、广东、福建。上述平均工资均按照当年价计算, 如果考虑到物价水平上涨因素, 上述名义工资应当剔除同期的价格因素。事实上, 1995-2001年中每年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并不是很大, 没有超过上述工资的增长率, 因此, 总体上可以看出, 六省市的实际工资也是显著上涨的。

(二) 相对量工资的比较

表2根据中经网相关数据计算所得。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全国平均相比, 东南沿海的六省市平均工资从1995年开始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其中上海、浙江和广东三省市的平均工资额在这11年中平均是全国的1.5倍以上, 尤其是上海, 近乎2倍。江苏、福建、和山东相对低一些。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六省市工资相对全国平均工资的变动趋势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 波动幅度最大的是上海。尽管从这10多年来看, 其工资水平一直保持在全国平均的1.5倍以上, 但是在2001年上海的平均工资曾经达到过全国平均工资的2.4倍, 随后逐步下降。波动最小的是山东, 其工资变化一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左右。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浙江, 从1995年全国平均的1.2倍, 增加到2001年的1.6倍, 并且随后几年中一直保持着这一比率。另外, 江苏、福建和广东三省份的平均工资在这11年中保持着一定的上涨趋势, 但是, 幅度不是很大。

二、对商务成本上升的几点认识

应该说, 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致的需求旺盛必然出现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较快上升。这一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一直是国内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出口贸易的主要区域。劳动密集型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 在极大地吸纳了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使这一区域的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根据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 通过持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必然带动生产中密集投入的劳动要素价格的上涨。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应该注意:

(一) 商务成本的上升是经济结构需要优化的一个信号

以工资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商务成本的上升, 意味着进行经济活动的进入门槛提高了。如果在原来区域中的企业不重视这一变化, 仍然固守原有的生产方式, 则必定在新的环境下会被淘汰。如果要在原有的区域中能够坚持下去, 就必须要使企业更加注重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提升产业结构。因此, 商务成本的上升是经济结构需要优化的一个信号。

(二) 商务成本上升不一定会导致投资的下降

对于投资者而言, 如果投资本身的收益大于商务成本, 那么对商务成本关注的程度就会相应降低。傅钧文等 (2003) 在研究日本城市商务成本时发现, 地价与工资在企业对小城市的投资上呈负相关, 但在企业对大城市的投资上呈正相关, 因为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和产业集聚会给厂商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 对于商务成本既需要关注它的上升情况, 更要关注有效投资环境的营造。

(三) 高商务成本导致商务风险的增加, 不利于经济增长

虽然商务成本上升不一定会导致投资的下降, 因为厂商主要看重的是投资回报率, 但是较高商务成本就意味着较高的商务风险。商务成本的上升有可能导致资本大量流向商务成本较低的区域, 会使区域内成本较高的企业转移出去, 形成产业的空洞化, 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 对商务成本上升问题要辩证地看, 既要看到商务成本上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同时要看到商务成本上升对产业经济优化的信号作用。当然, 要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一定要控制好商务成本上升的问题。

对企业而言, 设法降低可控成本。有些商务成本, 如办公成本、工资成本、公关成本等是可控的, 可以通过部分业务外包, 或者参加实施电子商务等来降低商务成本。

对政府而言, 涉及的方面更多一些, 如把控制土地等要素供应,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把政府服务效率、政策透明度, 进行合理规划安排,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等都考虑进去, 营造一个有效的投资环境。

多角度考量商务成本 篇2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世界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或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见面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2.09万亿元,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5125亿元。

企业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如产品改良费用、国外市场信息搜寻费用、建立营销渠道等,且这些成本大多是沉没成本,即企业退出某一出口市场时,不能回收原来支付的进入成本,若企业再次进入该出口市场,则需要重新支付进入成本。这种成本构成企业进入特定市场的壁垒,同时也是影响企业退出特定市场的重要因素。在考虑退出某特定市场之前,企业必须考虑已投入且重新进入时需要再次投入的沉没成本。“滞后”可以解释为一种状态依赖或持续性。外贸领域对滞后现象的解释大多与沉没成本联系起来,企业的出口呈现明显的依赖状态。

信息搜寻成本是指为找到某物品市场最低价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时间、精力及各种风险的总和。信息搜寻成本的概念起源于对消费者商品购买行为的研究,由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努力寻找在不同地域或商店出售的同质商品价格信息,以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信息搜寻行为无疑会帮助消费者做出比较理想的购买决策。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出口商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机制全面高效地获取需求变化情况,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信息传递的不通畅,匹配低效率。

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试图从沉没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文献涉及沉没成本和搜寻成本两方面。关于沉没成本,经济学家有很多解释,大多与固定成本的概念联系起来。Baumol和Willing(1981)的研究揭示,固定成本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但会随生产的停止而消失,而沉没成本并不会随生产的停止而消失。泰勒尔(1988)认为,固定成本只有在短期内才是沉没的,而沉没成本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创造收益流,但却永远不能加以回收。Mata(1991)将沉没成本定义为:不可撤消的用于某一特殊用途,且退出时不可回收的企业成本。具体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时的沉没成本,Baldwin与Krugman(1989)界定较为流行,将沉没成本解释为企业进入特定市场“进入成本”与其继续留在该市场的“维持成本”之间的差额。他们指出,对网络营销及商誉的投资就是典型的进入成本。有些学者强调了在解释贸易量方面沉没成本的重要性。Baldwin(1989)研究发现沉没成本可以解释贸易流量方面的变化。Irwin(1998)研究发现历史的贸易模式在决定当前的贸易模式方面起重要作用。Tybout和Roberts(1997)使用公司层面的数据,认为沉没成本有助于解释哥伦比亚公司每年的出口量。Freund(2000)研究发现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具有高度持久性,这很可能归因于沉没成本。还有些学者以搜寻成本为切入口,分析买卖双方不完全信息的程度及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效应。Rauch(1996)提出了一种贸易理论,解释了通过互联网,出口商可以搜索到与其最佳匹配,从而扩大其出口市场。他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在建立贸易关系时,家族关系和亚洲商业集团的重要性。Rauch(1999)研究发现贸易联系,如殖民关系或共同语言,在解释贸易模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古诺竞争模型中,以沉没成本、信息搜寻成本为切入口,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假设有n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m个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市场符合古诺模型,福利的增加来自于贸易中引入了竞争机制(Brander and Krugman,1983)。假设一家企业要进入特定市场需要付出一定的沉没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搜寻市场信息、登广告、建立分销网络等,所有这些投资到国外的成本一般不可回收。

该模型分为两个阶段,市场为完全信息,每个国家总效用公式如下:

N代表竞争市场的消费量,Q代表垄断市场的消费量,K是常数。

每个国家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需求可表示如下:

P代表价格,初始市场是分割的。

每个企业出口函数公式里有个常数项,边际成本C,固定成本F随着出口不同国家距离远近的不同而变化。由于获得距离越远的国家市场信息成本较高,固定成本也就越高;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成本t也随之增加。考虑到以上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企业的最优出口量。假设企业把产品出口到某一市场,利用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可以求出均衡出口流量。

其中,q*代表其他企业的产量,β代表折扣因子,qij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商品数量,可以求得企业的最优出口量为:

公式(2)带入公式(1)得:

由于出口存在固定成本,只有贸易的利润超过固定成本,出口才是值得的。

利润是否超过固定成本,取决于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国外市场和竞争者的数量。

第二阶段,出口量和第一阶段相同,公式如下:

另外,除了沉没成本,企业的自身情况也会影响贸易量。一家企业一旦付出了固定成本,就一直会留在这个市场。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入这个市场也许都不是最优的。

(二)贸易流量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变化情况

对于以上关于固定成本和不完全信息市场的分析,可以推导出以下三个假设:

1. 由于相邻国家的固定成本和运输成本都较低,两个国家的企业更愿意出口,较低的固定成本导致了出口量的增加,较低的运输成本增加了利润,这些都会导致出口量的增加。

2. 企业更愿意出口到更大的市场,这意味着K值比较大。

3. 两阶段模型中,历史是很重要的因素,同一家出口商在两个阶段中都会出口。

图1显示某个市场看起来更像不完全信息市场,生产者把产品出口到某些国外市场,对于某些国家不出口商品。生产者更倾向于把产品卖给邻国市场或者更大的市场。除了拥有进入市场所需的固定成本,企业还要在这个市场有一定的控制力,并且价格随着出口国家的不同而变化。

电子商务把全球的供给与需求联系起来,使市场不再是分割的。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关系如下:

假设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所有企业都在这个市场竞争,生产根据需求调整。每个企业根据世界需求确定出口量,公式如下:

其中,q*代表市场上其他企业的总供给量;t*代表企业的平均运输成本;i国出口到j国的商品数量如下:

代表j国的相对收入,mqi代表i国对世界的总出口量。j国进口的市场份额如图2所示,该国在市场上的价格较低,所有进口国家都受益。出口国通过进入新的市场和降低固定成本而获益。值得注意的是,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将不再是重要因素。出口仅仅是出口商和进口商相对规模的函数。然而市场中每个卖家都想降低成本。例如:每家企业列出一份运输成本清单,提供运输到不同市场的运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j国从i国进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个国家距离的远近。按照不完全信息和沉没成本理论,只要各个国家沉没成本区别不大,来自不同国家的供应商本应该进入某个更大的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所有出口商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会进入新的市场。即使距离主要影响固定成本,电子商务技术也会降低距离对贸易的影响。

图3代表电子商务对距离和贸易产生的影响。实线代表了距离和贸易的初始关系,其他条件不变的话,随着两国之间距离的增加,贸易额将下降。运输成本变得越重要,线的斜率变得更陡,说明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很大。由于电子商务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使得距离不再是主要影响因素,表明电子商务会降低距离对贸易的影响。

四、结论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从总体来看,贸易量随着使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2.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将减少滞后影响,只要相对收入和生产不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贸易量是相同的。3.一个国家以前只向几个国家出口产品,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后,出口市场增多。4.假设贸易仅受距离因素影响,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将降低。如果贸易受运输成本、距离影响,电子商务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将是不确定的。

同时,电子商务也会增加社会福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意味着世界商品价格将会下降并趋同。另外,没有特定市场的沉没成本,竞争更加激烈,所以价格必须是较低的。过去出口到许多国家的企业可能会减少,因为他们现在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同样,之前只从几个市场进口的国家,由于现在的价格更低,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世界价格比个别国家的价格低,世界市场的收益将大于损失。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在不完全信息古诺模型条件下,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贸易量随着使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将减少滞后影响,只要相对收入和生产不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贸易量是相同的。假设贸易仅受距离因素影响,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将降低,如果贸易受运输成本、距离的影响,电子商务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关键词:沉没成本,信息搜寻成本,贸易流量

参考文献

[1]邓芳芳,张华勇,王磊.沉没成本、行政进入壁垒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J].经济问题探索,2015(2):15-21.

[2]陈艳莹,鲍宗客.干中学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内生性沉没成本的视角[J].产业经济,2012(8):43-55.

[3]王冲,程建华.异质企业、沉没成本与贸易政策[J].国际商务,2015(6):5-15.

[4]赵伟,赵金亮,韩媛媛.异质性、沉没成本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1(4):62-79.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考量 篇3

一、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国际商务谈判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人士, 以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为目的, 通过商务英语, 进行经济利益交流与磋商的过程。美国学者保罗A郝比格所指出的:“虽然谈判双方都想达成一个成功的商业契约, 但超过2/3的美国与日本问的谈判努力都失败了。一个成功契约的障碍大多来自文化因素, 而不是经济和法律因素。”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各谈判方都带有着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文化属性, 这些潜在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性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如何进行谈判、如何签订合同等问题, 而且势必会无形中徒增国际商务谈判难度。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谈判, 只有把文化考量考虑在内, 了解国外商务伙伴或竞争对手的文化背景, 谈判风格, 思维方式, 才能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国际商务谈判。

二、文化考量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在展开国际商务谈判前, 谈判人员既要做到知己也要做到知彼, 如充分了解谈判对手, 其中文化方面的考量不可忽视, 也尤为重要。

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谈判中, 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沟通双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 即商务谈判的语言范式具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特色。西方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性地使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而在我国的文化中, 多使用间接、婉转、迂回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尤其是在表达异议或拒绝时, 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说“不”, 而是微笑以对。在谈判过程中, 中方的表达拒绝的方式极易使西方人们产生误解和困惑。实际上, 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双方在非语言表达上更容易造成摩擦和误解, 因为它不及语言表达的清晰, 具体, 明确。例如, 中国人在表达歉意时, 会面带微笑说“对不起”, 而在西方人的文化中, 却误认为这是没有诚意的道歉。

在谈判领域中, 谈判的原始动力是思维方式。而来自不同的文化的谈判人员的思维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大相径庭, 中国文化大多是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 喜欢从一般到个别, 即根据一般原理演绎推理出个别结论;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归纳推理, 喜欢从个别到一般, 即从许多个别事物的特征中归纳推理出这一类事物的共性。中国文化习惯曲线思维, 注重从侧面说明问题, 即旁敲侧击, 尽量避免开门见山。而西方人喜欢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习惯直接进入主题, 尽量开门见山。

谈判风格主要是指在谈判过程中, 谈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以及习惯爱好等特点。盖温肯尼迪说:“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谈判风格。在该社会成员所参加的谈判中, 你几乎被完全规定了谈判的内容和方法。”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会在谈判风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人注重谦逊, 礼貌, 谨慎, 在谈判中, 当他们不会用眼睛直视对手, 即使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微笑, 日本文化的彬彬有礼和不外露的情绪特点常令美国人手足无措。美国人通常外向、热情奔放, 直接。谈判时, 他们通常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讨论, 最后完成整个合同或协议, 是比较有效率的国家。中国人把面子看得极重, 因而在谈判中对于立场特别敏感。立场争执往往会使谈判陷入僵局, 导致彼此的尖锐对立。

三、应对策略

跨文化间的沟通极易产生沟通障碍。那么,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每个谈判者都应具备双重文化意识。首先, 要敏感于自己的文化。如果一个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在跨文化交流,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和谈判中就会避免很多交流失误。也就是说, 人们需要问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 自我如何感知自己的文化, 在谈判桌前, 什么样的文化因素影响直接看待问题?了解某人, 必须了解他的文化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众所周知, 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中国式”或“中国范”。然而, 如果你没有被暴露在另一种文化之中, 人们将会无视独特且唯一的中国文化的存在。要真正地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 人们必须使自己暴露于一个不同的文化之中。其次, 理解对方的文化。需要对外国文化进行考量和研究, 最好的文化考量方法是直接互动。正如文化影响人们的视角, 文化也同样影响谈判对手的视角, 他们如何推进谈判, 如何应对谈判僵局等。

总之,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存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在商务领域也不例外。人们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决定, 影响人们的理解方式, 表现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伴随着便利的世界运输, 跨国公司, 多边自由贸易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紧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 文化已经成为另一个成功因素, 一旦读懂人的难关被攻克, 那么理解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就更容易了, 他们不再是看上去奇怪的和非逻辑性的了。

参考文献

[1]自远.国际商务谈判[M].中国人民人学出版, 2005.

[2]保罗·A·郝比格.踌文化市场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杜, 2000.

上一篇:股骨髁部骨折论文下一篇:理解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