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考量

2024-07-04

战略考量(精选5篇)

战略考量 篇1

摘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的升级引起金融供给结构的变化,农村金融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考量区域金融供给的目标和重点,把握金融发展与改革的政策取向。在财政支农支出有限,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提升的现实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寻求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特殊支持,在用活各种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手段的合力上作文章。

关键词:金融供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措施

农村金融区域供给是在农村区域内金融供给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金融供给过程与结果,它反映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土地、水分、阳光,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以及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环境因素,都影响着农村金融供给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对农村金融区域供给的考量有其特别的意义,尤其是这种考量不能着眼于短期的一城一地的得与失,而必须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和未来出发,对农村金融区域供给的目标、重点、时间和空间、战略和对策进行优化与抉择。在“大金融”的视角之下,规划农村金融区域供给的战略布局。

一、农村金融供给的战略目标

积极推进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我国农村金融区域供给的未来应当采取分层递进、稳步发展的策略,其未来十年内发展的目标应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

(一)总体目标

农村金融供给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健全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二)基本目标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各类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加快支付清算、咨询等金融服务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打好基础。

(三)终极目标

终极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为了实现金融供给的总体目标要建立四种机制:

1.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服务机制。

把金融服务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制定并实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策,促进结构优化增收,降低成本增收,非农就业增收,政策扶持增收。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规范化的竞争,提供多品种、多层次、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2.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互协调的市场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拓展农村资本进入渠道,构造农村农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基础,促进农村资本市场与城市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彻底消除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通过金融供给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保持市场协调发展。

3. 产权明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监督有利的运行机制。

明确金融主体产权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实行有效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机制。

4. 加快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一般是指能够长久保证和有效保证达到某种目标而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加快构建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包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三农”金融供给;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金融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农村金融供给战略重点

(一)农业基础性建设金融供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基础性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要加快构建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农村金融供给也必须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需求为重点,确定巩固农村基础建设的战略目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设施、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生态建设等,要想保证农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制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要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使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实现农民增收。

(二)农业科技发展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区域供给要想实现新的跨越,必须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农村金融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农村金融区域供给要为农业科技发展搭建资金支持平台,形成农业技术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供给

1. 在总量上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需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多地表现为面向市场发展的集约型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无论是启动资金还是运行资金其需求数量都会扩大。同时随着农户、公司和龙头企业参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度推进和广度拓展,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会迅速增加。尤其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推进,农户和龙头企业随着其从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延伸,对设备购置等初始投入和运营资金的需求更大。这些资金的需求除农户和企业的自有资金及国家可能提供部分财政支持外,主要寄希望于通过农村金融来满足。

2.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层次的推进和提高,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会出现生活性资金比重下降、生产性资金比重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龙头企业以及中介组织加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从而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旺,并且出现对长期性资金的需求更快增长的趋势。农业产业化过程是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过程,势必会刺激农村金融需求的分化。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需要更多的现代金融产品、金融创新业务,如对股票、债券、期货、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业务的需求会不断增长,甚至会促进汇兑、租赁、信用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需求相对增加。

(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金融供给

1. 支持推进区域优势产业的规模化。

可以提倡逐渐扩大范围,在不打乱家庭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对优势产业集中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通过支持规模化生产,可以形成大批量产品,将当地优势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而有利于生产服务、科技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有利于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拳头产品”。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产、走向市场,又有利于提高区域规模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

2. 支持农业综合开发。

无论是种植粮油、经济作物,还是发展林木,不仅作物品种要实现规模化,而且承包经营也要实现规模化。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的中低产田,土地承包权可以保持不变,但可提倡和实行连片的专业化规模生产。养殖业依靠家庭副业式的零星分散饲养,生产水平低,形不成批量,经济效益低,应该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饲养,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3. 支持推进耕地种养业的规模经营。

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其它非农产业,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加速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使己经脱离耕地种植业的劳动力把耕地使用权转让出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4. 把特色经济作为战略核心。

农村金融供给要把支持地区特色经济增长作为核心内容。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从特色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在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时,首先要积极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5. 支持农业增长集约化经营。

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它把农科教融为一体,对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进行合理配置,密集使用,形成了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新运行机制,既可以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又为采用高新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围绕主导产业或骨干产品开展的一体化经营,这就使农业得以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农村金融区域供给的战略阶段

(一)稳定运行阶段

从2010年起五年内,有关金融机构的大的改革措施基本完成,金融市场化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稳定的金融运行系统;农村金融投入主要以政策性金融和财政投入为主,商业性金融投入为辅,启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引擎,利用金融“供给引导”战略创造金融需求,实现金融供给的基本目标。

(二)协调发展阶段

到2015年,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基本完成,金融市场化运行机制广泛实施,市场化环境更加优越,高效快捷的金融运行系统初步建立;农村金融投入区别不同地区和情况分别实施政策性投入为主、商业性投入为辅以及两种方式混合投入的模式。实现金融供给的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服务机制,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互协调的市场机制,产权明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监督有利的运行机制,农村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农村金融区域供给的战略措施

(一)财政政策倾斜

1. 税收减免。

要对农业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业务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以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投向农业。目前金融机构上缴中央财政的营业税税率是5%,按照营业额全额征收,所得税税率是33%,按所得额征收。相对于产出效益较低的农业产业,过重的税负使金融机构经营农村信贷业务处于两难境地。金融企业税负减轻后,可以引导农村贷款利率适当降低,所以减免金融企业的税收实际上是对农村农民的一种变相补贴形式,但这种补贴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减免税收本身,而且会随着税收的杠杆作用产生裂变,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2. 财政利息补贴。

这是促进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保障。对于有优势、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企业或农户,贷款实行财政利息补贴,有助于扶持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降低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做到借款人能贷得起,还得上,增加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

3. 财政信用担保。

财政信用担保历来被视为政策禁区,为了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在政策上不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对贷款企业进行任何形式的信用担保,这对于保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彻底阻断了财政和信贷综合运作的路径,增加了信用交易成本。其结果是财政和金融各扫门前雪,不能形成支农的合力;信用交易成本上升,以至于借款人无法承担信用成本而终止交易。

财政信用担保是以政府的信誉作为信贷偿还的保证,其公信力具有其它任何担保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担保也是政府的信用资源,开发这一宝贵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可利用,是拓展支农政策空间,填补惠农政策空白的创新性举措。

(二)实行惠农的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节时,要考虑农业大省的金融需求,实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打破大一统的宏观调控模式。对于专门从事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可考虑实施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农业贷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同时对农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再贷款利率也要适当降低,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引导信用资本流向农村。

(三)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坎

1. 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

引入多样性的金融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和其它民间自发的金融合作组织。鼓励成立民间金融机构,可以是民营银行、合作银行也可以是信用合作社或合作基金会等,制造不同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良性竞争的格局。竞争能够带来效率,扩大金融服务供给,促进金融机构按照服务产品进行成本定价。这样才会产生不同的金融工具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 放松并最终解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

动的歧视和压抑政策。事实已经证明,靠行政手段根本就不可能消灭这些民间金融活动,与其封杀不如因势利导。可以先进行民间金融合法化试点,如创建民营银行,把基层最活跃的金融人才吸收进民营银行,他们有了合法的金融机构,自然对于那些地下金融活动起到遏制作用,有利于规范农村基层金融市场。

3. 建立退出机制,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

按照市场规则,当一个经济实体没有外援融资并且无法持续经营下去的时候,对其实施破产清算的市场退出机制是必然的结局。在没有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情况下,道德风险便不可避免地发生,由于没有被关闭的预期,金融机构的经营者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经营风险意识降低,服务质量下降。因此,在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应本着规范发展、严格监督、风险自担、有进有出的原则,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对那些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经营亏损严重难以持续经营的信用组织,在经过限期整改无效后进行清退,实行破产处理。

(四)构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金融支持体系

1.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

首先,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在金融领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过程,就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填补商业性金融的市场空缺,按市场原则配置资源的过程。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业领域的信贷活动,主要根据政府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目标,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而商业性金融介入的主要领域是农村经营性的农业项目,主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作。

其次,实现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有效引导。所谓引导是指农业政策性金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投放,吸引金融机构及个人资金,从事符合农业政策意图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对政策扶持项目的投资形成一种乘数效应,以推动更多的资金投人农业领域。农业政策性金融在这一投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是首倡、引导和示范的功能。

再次,贯彻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意图。农业政策性金融必然从政府的角度,按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从事投融资活动。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生俱来具有巧妙结合财政与金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向广大农民传递政府的农业政策意图,另一方面向政府反映广大农民的要求,因而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有力手段。

2. 信贷与保险供给互补。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其不能与商业保险按照完全相同的法律进行规范,要通过立法推动农业强制保险发展。政府要通过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农业保险经营成本,为农业保险的开展提供了动力,从而使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要做到保贷结合,把农业保险同农业贷款结合起来,增强贷款机构的安全性;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不仅是对农业保险的一种支持,也是农业保险走向良性循环的制度安排。

3. 金融机构供给与社会资金供给共融。

应在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引入多样性的金融组织的同时,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和其它民间自发的金融合作组织。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允许农民设立以村为基础的互助合作组织,因地制宜进行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创新,使不同的金融工具既可以通过竞争来提高服务质量,又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4. 财政供给与金融供给相助。

目前财政资金有限,仅仅依靠财政直接投资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要通过财政对金融机构支农投入进行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投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种子资金”作用,这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的可行办法。

将财政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可以放大信贷规模,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着眼于商业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农民贷款的保障性,可考虑用财政支农资金作为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资金来源,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贷款比例担保,以引导金融机构多向农民发放贷款。通过财政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丙奇.冯兴元.农村金融发展战略选择:一个非正式金融视觉[J].农业经济问题,2008(3):22-25.

[2]王醒男.基于需求与发展视觉的农村金融改革逻辑再考[J].金融研究,2006(7):53-55.

[3]李明贤,李学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34-36.

[4]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81-90.

[5]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2):47-52.

战略考量 篇2

20世纪如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已经走过了从“倒退”到“稳定”,再从“稳定“到“倒退”的循坏。这就是所谓的“中美关系坏不到哪里去,也好不到哪里去”主流说法的来源。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每次“倒退”都是美国方面采取新的进攻性政策动议或政策的结果。“稳定”并不是说两国之间找到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而只是把冲突暂时压制或者往后拖。

中国应当怎么办?等待主义不是上策。冷战结束已十多年,现在也应当是严肃反思中美关系、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的时候了。中国要进行战略调整,就不能象从前那样光对美国的中国政策作被动的反应,或者说是摆脱眼前的危机达到两国关系的稳定化。这样的反应都会是救火式的,不会导向宏观战略的形成。战略的形成要跳出对具体事件的反应,要从更具根本性的问题人手。而正确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是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本文是笔者对目前中国的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的一些思考,希望为关怀中国的国际关系的人们提供一种参考。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大量的文献引述和对一些理论的繁琐的论述。

一.世界体系和美国新战略

1.世界体系的扩张性和国际关系的本质

现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说,主权国家间的`利益的不可调和性,由不可调和到冲突甚至战争,这就是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以来的规律性现象。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新因素的产生来调和国家利益或者遏制冲突,如国家问的相互依赖性和经济的世界一体化。但所有这些新生因素并不足以改变现代国际关系的冲突本质。

决定这一本质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形成现代国家关系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辅助于资本主义的则是现代形式的民族国家。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到现代新马克思主义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关系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这两种制度因素对于现代国际体系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作用。

无论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都起源于西欧,然后再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资本主义先于民族国家而生,民族国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迎合了资本主义区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形成和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本身包含有巨大的扩张动力。但在其扩张过程中,资本经常在国内市场上遇到地方化的政治权力(如封建权力)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则遇到他国政权的阻碍。如何克服这样那样的阻力,民族国家的作用就在这里显现出来。国家的本质就是权力,用民族国家的权力应付资本主义扩张过程的权力阻力就成为了现代国际冲突的主轴。可以说,资本主义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动力,但没有民族国家,现代世界体系就不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上的现代民族国家或者基于现代民族国家之上的资本主义体系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自由派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本身的扩张是和平的,因为每一国家都可或多或少地从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利益,问题就出在民族国家的干预。但经验证明,这至多是一种理想的理论假设。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在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早期,当资本主义的扩张遇到障碍时,民族国家从一开始就或者辅助资本的扩张,或者直接参与扩张。而对后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国家本身就推动本国资本的向外扩张。有学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就认为,后发展中国家所经历到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实际上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民族主义在海外的表达。

2.民主的扩张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不仅资本

战略考量 篇3

2016年3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颁布命令,决定自3月15日起从叙利亚撤出主力部队。就如当初出兵叙利亚一样,普京的决定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动和种种猜测。那么,普京在叙利亚近半年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哪些效果?俄罗斯未来在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中的角色将如何演变?普京宣布撤军背后又有哪些战略考量?

出兵叙利亚的“成绩单”

自2015年9月30日起,在近半年的时间内,俄罗斯空军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目标展开了密集的空袭行动。总体上看,普京出兵叙利亚可谓“一石多鸟”,达到了多方面的效果。

首先,扭转了叙利亚战场形势。叙利亚是普京中东战略的重要支点,如果失去了这个重要屏障,不仅宗教极端势力将趁势向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渗透,美国也将在进一步端掉该地区的“棘手”政权后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合围之势。到2015年夏,在“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和叙各路反对派的南北两线夹击下,叙利亚政府军节节败退,巴沙尔政权实际控制的区域仅占国土面积的20%,主要包括以首都大马士革至霍姆斯市公路为轴的中部地区以及拉塔基亚省沿海地区。首都大马士革都暴露在火箭弹的攻击之下,巴沙尔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危局下,借助于叙利亚政府方面的情报信息配合,俄罗斯空军对叙境内的极端组织目标发动密集空袭。

在这半年中,俄空军共完成9000架次空袭任务,捣毁了极端武装的部分坦克和装甲车辆等重型武器,以及一些指挥所、通讯中心、燃料和军火库、训练营等机构,摧毁200多处石油生产设施及大量石油运输设备,成功阻断了叙境内恐怖分子的物资保障并切断了恐怖组织从境外获得补给和增援的途径。同时,在俄军高频率空袭配合下,叙利亚局势实现逆转,叙政府军和真主党武装展开反攻,不仅把反政府武装赶出了大马士革城区,而且在北部多条战线取得较大军事进展,彻底控制了拉塔基亚省和阿勒颇省首府阿勒颇,稳定了战场形势,赢得了与反对派谈判的筹码。

其次,掌握了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主动权。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在西方媒体不遗余力地“妖魔化”普京的同时,美国还拉拢西方伙伴极力在国际社会上孤立俄罗斯,并把叙利亚危机的根源宣传为莫斯科对巴沙尔政权的“支持”。然而,借“俄罗斯出兵叙利亚”舆论的持续发酵,普京却促成了与奥巴马总统在2015年9月底联大期间单独会晤的机会。压力之下,为避免在叙上空出现冲突,美国在时隔18个月后不得不与俄罗斯重新进行军事对话,并于2015年10月达成关于在叙利亚飞行安全备忘录,认可了普京的军事行动。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法国与俄罗斯在叙利亚反恐中展开合作。在密集空袭的同时,普京积极展开多点外交,寻求启动政治解决叙问题的进程。叙总统巴沙尔、叙自由军甚至库尔德工人党代表相继到访莫斯科,俄罗斯逐步掌握了叙利亚危机解决的主动权。在2015年11月土耳其安塔利亚G20峰会期间,奥巴马与普京握手寒暄,而且还两次“热聊”,其中一次长达35分钟。对照普京在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G20峰会上的“境遇”,显然是其在叙利亚的强势表现赢得了与西方的对话机会,迫使对手不得不做出妥协。对此,白宫也不得不承认,鉴于叙利亚危机愈演愈烈,俄罗斯已经找到了与美国及其盟友合作的方式。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不得不与俄罗斯进行接触和协调,放弃了巴沙尔必须下台的预设前提,接受了俄方提出的巴沙尔命运和叙利亚前途由叙人民来决定的主张。联合国安理会2015年12月18日以15票赞成的方式,一致通过第2254号决议,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为推动叙利亚和平进程确定了一个为期六个月的时间表。而针对乌克兰危机,美国也转而强调没有对俄罗斯执行孤立政策,希望俄早日执行“新明斯克协议”,美欧也将尽早解除制裁。综上所述,俄罗斯空袭叙利亚的代价并不大,但却有可能促成西方对俄制裁措施的部分解除。

第三,嵌入了中东地缘政治。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继续加强与伊朗合作的同时,还借机密切了与伊拉克的关系,并试图加大对阿富汗的影响。伊拉克阿巴迪政府不仅拒绝了美要求其对俄运输机关闭领空的要求,还与俄罗斯、伊朗、叙利亚一起在巴格达建立反恐情报信息中心,共同分享有关“伊斯兰国”的情报,并担任第一任轮值主管国。这显然与美国的战略背道而驰。对此,伊拉克政府不仅没有事前征询华盛顿的意见,甚至没有提前告知美国。同时,伊拉克总理阿巴迪表示很可能要求俄罗斯空袭在伊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并反对美国向伊增派更多地面部队,还对美国对土耳其部队进入伊拉克北部不加以谴责的表态表示不满。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表示,俄将继续向伊拉克政府提供帮助,并考虑直接予以军事技术援助。由此看来,以巴格达反恐情报中心成立为契机,在中东地缘政治中俄罗斯主导和支持的俄罗斯、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四国集团”接近成型,进而对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形成压力。此外,俄罗斯还积极介入阿富汗事务,为支持阿富汗反恐战争,俄准备向阿富汗提供米-35武装直升机及帮助培训军官。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凯恩就此表示:“俄罗斯漠视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普京已经插手中东,在该地区投入了大批军事力量,这是埃及前总统萨达特1973年将俄罗斯驱逐出去后从没有过的。”不仅如此,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内部也出现分化,埃及、约旦和阿联酋拒绝集体谴责俄对叙空袭行动,一些国家还相机调整与俄关系。

第四,检验了军事改革成果。2008年俄格战争后,俄罗斯开始进行全面军队改革和装备更新。截至2014年,俄罗斯基本提前达到了普京所下达的一些军兵种的现代武器装备比例要达到30%的目标。在叙利亚,为震慑“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和迅速取得主动权,俄罗斯几乎拿出了所有能拿出的高精尖武器,较好地检验了武器装备性能,同时震慑了“潜在对手”。在空中力量方面,俄罗斯空军压箱底的苏-34新型战斗轰炸机、最新的苏-30SM多用途战机及苏-35S歼击机都是服役以来首次参加实战,而其他旧型号战机也都加装了新的导航和瞄准系统。空军远程航空兵的“三驾马车”图-22M3、图-95MS和图-160战略轰炸机共20余架从本土起飞参与了对“伊斯兰国”目标的轰炸,共发射了34枚巡航导弹。这是俄战略轰炸机部队有史以来首次集体参战,而被北约称为“海盗旗”的图-160更是入役以来首次经历实战考验。俄战略轰炸机还首次实战使用了2013年才列装的X-101隐形空射巡航导弹。在海军方面,俄海军规模最小的里海舰队中四艘新服役的战舰共发射26枚“口径HK”海基巡航导弹,对叙利亚境内目标进行远程打击。这是该款导弹2012年装备里海舰队后的首次实战运用,俄罗斯继美、英之后成为第三个在实战中使用海基对陆攻击巡航导弹进行点对点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国家。俄海军“基洛”级潜艇“顿河畔罗斯托夫”号还在地中海从水下发射巡航导弹,定点打击“伊斯兰国”目标,创造了俄海军潜艇向真正的“敌人”发射巡航导弹的历史。因此,对于俄罗斯武装力量来说,叙利亚战场对于测试各类最新式武器和装备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nlc202309081535

撤军背后的战略考量

2016年2月22日,俄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叙利亚冲突各方就停火达成协议并自2月27日起正式生效,但协议不适用于“伊斯兰国”、叙利亚反对派极端派别“胜利阵线(努斯拉阵线)”等被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随即,叙总统巴沙尔宣布将于4月13日举行议会选举,反对派也宣布“原则上”接受停火协议。正当国际社会对停火协议能否得到认真执行而普遍担忧之际,普京又令人意外地宣布从叙利亚撤军,再次引起各方猜测。在如此敏感时刻做出撤军的决定,是普京对叙利亚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向进行冷静判断的结果。虽然做出撤军决定,但普京在叙利亚仍留有“后手”。

叙利亚当前的态势十分复杂:“伊斯兰国”和“胜利阵线”仍占据全国近三分之二的领土,拥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叙利亚自由军等鱼目混杂的反对派控制着中部的伊德利卜省,并各自为政;库尔德武装控制着阿勒颇东线;巴沙尔政府十多个旅的政府军和部分民兵自卫队,以及真主党武装、伊朗军事顾问团等,控制着包括大马士革南部、霍姆斯、塔尔图斯及一直延伸到叙土边境的战略地带,同时也武力发起强有力的进攻收复失地。更为复杂的是,在这些势力的背后是美国主导的逊尼派联盟和俄罗斯主导的什叶派联盟,显见叙利亚战争背后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尽管联合国有关恐怖组织的名单上只有“伊斯兰国”和“胜利阵线”,但各方仍有自己的认定。在土耳其眼中,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就是“恐怖组织”;在沙特看来,什叶派的巴沙尔政府是“恐怖组织”;而巴沙尔政府认为各类反对派与“伊斯兰国”没有区别。重要的是,恐怖组织特别是“胜利阵线”与叙各反对派所控制的区域多有重叠,继续打击恐怖组织很可能重新引发冲突扩大,而且很多具有伊斯兰色彩的反政府武装倒戈转向恐怖组织也是很容易的事。所以,虽然目前达成了停火协议,但叙利亚前景仍很暗淡,想见叙利亚最终仍难逃利比亚般的命运。在沙特与伊朗因宗教纷争对立升级的背景下,美国默许下的土耳其和沙特对叙利亚已经是蠢蠢欲动,俄罗斯根本无力也不可能帮助巴沙尔恢复叙利亚的统一,若再深入介入叙利亚内战就很可能卷入宗教冲突而更加难以脱身。

作为战略家的普京,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其宣布撤军的同时已经留有“后手”。第一,普京早已判断叙利亚局势已经难以彻底逆转,巴沙尔的离去也只是时间问题,必须提早多头下注。普京很清楚,尽管美国允许巴沙尔在过渡期发挥作用,但随后将不允许其在叙政治中发挥影响,中东逊尼派国家和叙反对派也态度强硬,如果俄罗斯仍强硬地坚持原有立场恐难以服众。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莫斯科就频繁与叙反对派接触(主要是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和叙利亚自由军),空袭开始后还一度与主要反对派协同作战。2016年初,普京称巴沙尔确实犯过“许多错误”,但当前谈俄罗斯是否会给予其庇护还为时太早,这一态度表明莫斯科对其去留已有定案。

第二,借撤军表明俄方对推进叙利亚政治进程的积极立场。普京希望通过宣布撤军向叙利亚和谈各方发出积极信号,提高叙和平进程参与者的信任水平,包括逼迫巴沙尔严肃地对待和谈。同时,普京还借此向西方表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仍具有主动权,有很多种解决路径可供选择。

第三,明确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仍将保留。在宣布撤军的同时,普京明确表示,俄在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与拉塔基亚空军基地仍将按此前方式运作,并将从海、陆、空三方面得到保护,驻留的俄军将监督停火实施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宣布了从3月15日开始撤军,但没有确定最终完成撤军的时间和撤出规模,最终很可能是遥遥无期,这要看停战协议的执行情况及和谈的进展,也就是说要看俄罗斯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同时,俄罗斯方面还表示将继续履行向叙利亚政府供应武器与军事设备以及训练军事专家的义务。

第四,俄罗斯的军事力量随时都可以重新回来。众所周知,俄罗斯当时出兵叙利亚的理由是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和受到叙利亚合法政府的邀请,而形势表明,“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短期内难以彻底清除,而且联合国决议中有明确授权打击规定,这就为俄军不仅不会彻底离开而且还可以视局势发展重新加大在叙利亚的军事部署提供了最为正当的理由。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

战略考量 篇4

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我国金融战略结构的选择必须是基于某些前提条件的多方博弈与历史进化过程,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我国未来的金融体系,究竟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模式,还是以资本市场主导的市场型金融体系模式?金融市场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这些都取决于很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因素。在这个强大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诸如利率、汇率这样的金融价格体系完全放开或过早市场化不可行,因为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金融战略之一,就是他们一边鼓励中国大胆推进市场化改革,一边试图让中国在根本没有或者不懂市场定价权的情况下过早就被牢牢牵住“牛鼻子”,围着西方金融大鳄指挥棒转。所以,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战略的一部分,在国际金融战略博弈中应力争主动、灵活、独立、创新。

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环节。管理层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在摆脱管制之后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存贷款利差普遍收窄;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甚至出现经营困难而破产;收窄的利差导致金融机构以“量”弥补,普遍会伴随着货币和信贷供给的扩张,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提高;另外,早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往往导致外资流入,逼迫本币升值等。确实,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实行了利率自由化的20个国家里,有15个国家的名义利率都上升了。1980年3月31日,美国里根总统签署了有关储蓄机构市场化的法令以及货币管制法,在此后六年中废除了Q条例,致使名义利率高达两位数,创美国金融史先例。然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初几年,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三位数。

有鉴于此,未来五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有大智慧,更要有战略考量。

首先,开局之年,考虑到一旦放开存贷款基准利率后,货币当局也面临着调控手段缺失等现实问题,而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水平不够、政府隐性担保的条件下,也存在坏账上升的系统性风险,再加上当前中东北非局势动荡造成国际油价飙升、极端灾害性天气和流动性过剩引发国际国内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通胀预期比较严峻,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在一些条件适宜的银行作些试点,诸如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长期大额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或让5年期以下中短期存款具有自由定价能力等,但全面铺开时机尚不成熟。明年可进一步扩大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范围。至于“十二五”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能完全到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确保将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其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央行利率调控体系也应随之完善,努力使利率调控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并通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应成为央行利率调控的重要形式。所以,目前央行还要加快建立、健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制度体系,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再次,所有金融机构应明确衍生产品和结构化产品市场的标准化结构、保证金、中央清算、信息披露等制度要求,逐步丰富产品种类,建立完善各类收益率曲线,积累相关基础数据,加快提高其市场参与的成熟度及产品应用水平,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展开打下良好的市场运行基础。

战略考量 篇5

俄海军在地中海常驻有怎样的考量?首先是遏制北约东扩,巩固并拓展战略生存空间。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全球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虽然采取了构建独联体等一系列措施,试图保持其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然而,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持续下降让其难以如愿以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通过北约东扩等手段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正因如此,俄罗斯急需通过发展海军力量,恢复和提升其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军事威慑和远洋作战能力,对抗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围堵步伐。

第二,应对来自南部的威胁。自苏联解体以来,源自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和其他威胁的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中东和北非军事冲突不断,而美国人则准备在其常驻地中海的军舰上部署对俄构成威胁的新型反导防御系统。在这一形势下,俄罗斯舰队在地中海的长期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凝聚友好国家向心力,保护传统势力范围。2011年3月,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问题上,俄罗斯的决策失误使其战略损失惨重。一方面,传统势力范围利比亚被西方势力颠覆,俄罗斯在北非经营多年的前沿阵地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叙利亚危机爆发之初,俄罗斯的表态摇摆不定,也令相当一部分“跟随国家”增加了疑虑。为此,俄罗斯吸取教训,不仅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多次强硬表态,更通过频繁向黑海和地中海海域派出舰艇,举行军事演习,传递其反对西方干涉叙利亚、维护自身传统战略利益的决心。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强国,俄罗斯对于海洋的重视最早可以追溯到沙皇时期的彼得一世,为获得通向波罗的海的入海口,沙俄不惜对瑞典作战长达21年,最终如愿以偿,顺利完成了从地区性陆地强国到海陆兼备的全球性帝国的转变。凭借着强大的水下潜艇编队,苏联在海上得以同美国分庭抗礼。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海军力量严重滑坡。这次,俄海军舰队常驻地中海地区,是加快推进海军力量建设,重振海洋大国雄风的重要宣誓。

(据《解放军报》)

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火箭弹拦截能力遭质疑

近日,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在早前的“防御之柱”行动中,成功拦截了绝大多数袭击以色列的火箭弹(以色列国防部称拦截率达到了惊人的85%)。但这一战绩遭以色列国内外多位学者质疑,他们近期纷纷撰文指责以色列国防部门在这一问题上撒谎,其中一篇由Reuven Pedatzur在《以色列国土报》上发表的文章被广泛引用。

这些质疑的文章所依据的信息均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知名教授Theodore Postol与以色列研究者Mordechai Shefer博士和美国雷声公司一名工程师共同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Theodore Postol教授称在“防御之柱”行动中,“铁穹”防御系统对于袭击以色列的火箭弹的拦截率仅为5%,与以色列官方声称的85%的拦截率相去甚远。

另一名对以色列导弹防御项目长期持怀疑态度的学者Pedazur称,Theodore Postol教授的研究结论认为“铁穹”防御系统无法成功命中来袭火箭弹的战斗部,因此不能在空中将其引爆。由于Theodore Postol等研究者无法获取以科学方法录制的可靠视频,这一结论是通过对youtube等网站上流传的视频进行分析后得出的。该报告认为,从这些视频可以看出,拦截过程中发生的多数爆炸产生的火焰都是呈球状的,这意味着来袭火箭弹战斗部没有被拦截弹的战斗部爆炸所引爆而发生二次爆炸,因此爆炸产生的火焰才会呈球状。如果拦截弹战斗部和来袭火箭弹战斗部先后起爆,则应当可以从视频中看出发生了两次爆炸,或者至少成功拦截后产生的火焰不会呈规则的球形。作者还认为“铁穹”防御系统拦截弹(“塔米尔”导弹)是在导弹做出急拐弯的动作后立即起爆的,这是一种预先编程设定的弹道,而非对目标追踪所形成的弹道。还有一个可以佐证以色列官方在“铁穹”防御系统火箭弹拦截率问题上撒谎的疑点是以色列附加值税部的报告显示,在“防御之柱”行动中声称因火箭弹袭击而造成财产损失的事件总共达到了3200起,且以色列南部地区警局的报告称在来袭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域的事件达到了109起,而以色列国防军声称仅有58起,二者几乎相差一倍。

面对以上质疑,也有研究人员进行反驳。以色列国防安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及军事平衡项目负责人Yiftah Shapir指出麻省理工学院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依次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

首先,研究报告依据的是网上流传的若干视频剪辑推断出结论的,但这些视频本身并非专业试验测试人员录制的,而是平民利用手机随机录制并上传到网络上的,通常很难判断导弹拦截事件的发生地以及录制者与火箭弹的相对位置。也有可能这些视频是不同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次拦截事件。因此很难根据这些视频进行准确分析。

同时,并非所有来袭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域的事件都是由于“铁穹”的失误造成的,因为仍有些以色列城市尚未得到“铁穹”防御系统的防护。至于色列南部地区警察局和以色列国防军关于来袭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域的事件数量的差异,则有可能是因为以色列警察局是根据平民关于破片、火箭弹零部件和哑弹等情况的报告统计的,并不一定准确。而且就算以色列警察局的结果比国防部的结果更为准确(即发生的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的事件数量为109次),则意味着尚有1391枚火箭弹被成功拦截,显然拦截率绝非仅仅是5%。

另外,关于“铁穹”防御系统发射的“塔米尔”拦截弹对来袭火箭弹拦截弹道的疑问,以色列似乎刻意对某些技术细节进行保密。Yiftah Shapir称,自己完全清楚“塔米尔”拦截弹在与来袭火箭弹交汇并与重约20千克的火箭弹战斗部相隔数米处起爆时的情形,但出于保密原因,以色列国防部并未公布某些信息,因此外界也只能揣测。

nlc202309030617

(据《扬子晚报》)

美国军官指出耗资370亿美元的近海战斗舰火力不足

据彭博通讯社近日报道,一位美国海军高官在其备忘录中指出,用于近海浅水区域作战的小型高速舰艇——近海战斗舰的火力无法满足其作战使命需求。

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官海军中将汤姆·柯普曼呼吁美国海军,在完成前24艘舰艇建造后,需考虑提高舰艇的攻击能力。

柯普曼在2012年底为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内特准备的备忘录中指出,海军可能需要重新审查这一耗资370亿美元的项目,该审查可能将最终导致对该舰进行重新设计,或重新开发一型新的战舰。

美国海军独立分析家、作家诺曼·波马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需要重新设计的主要方面”在于生产一型能够装备更大口径舰炮或“鱼叉”反舰导弹的舰艇。被美国海军内部人士所嘲笑的近海战斗舰自2005年起饱受非议,每艘造价达到4.4亿美元计划造价的两倍。

当前的LCS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洛·马公司领导设计建造的钢制单体船;一种是奥斯塔公司建造的铝制三体舰。洛·马公司建造的第一艘舰艇船体处出现裂纹,而奥斯塔公司建造的舰艇则发生了腐蚀现象。

9.11恐怖袭击后,这种舰艇计划设计用于替代老旧护卫舰及其他舰只,其主要设计任务为清除水雷、猎杀潜艇、缉毒及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等。

当前近海战斗舰的两种型号均存在火力不足、防护性差的问题。五角大楼首席武器测试员指出了舰炮方面的缺陷,及舰载直升机无法携带两套猎雷设备。

武器测试员米迦勒·吉尔莫尔在2013年1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能保证这种舰的生存能力,在遭到敌方攻击后无法继续完成作战任务。”

(中国船舶信息中心白旭尧)

欧洲宇航局透露Hexfly高超声速验证机计划细节

据美国《航宇日报》消息,欧洲宇航局(ESA)负责评价一架被称作Hexfly(高速实验型飞行器)的高超声速方案验证机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试飞马赫数都为8的两种不同尺寸飞行器的可能性。

Hexafly项目去年10月份启动,旨在通过试飞一种集成了先进的推进系统、结构和系统技术的概念性飞行器构型来快速追踪新型高超方案的研制步伐。ESA领导的该项计划包括了来自欧洲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高超专家,它可能为一项将有俄罗斯、日本和澳大利亚合作伙伴参与的空前的国际飞行试验工作铺平道路。ESA团队希望借助试飞实际的飞行器来避免当前按一定比例开展的风洞试验和数字建模的局限性。通过验证机的飞行试验可以显著提高技术成熟度,使研制工作跨入一种实用飞行器阶段。

试验可能侧重于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的高速飞行器方案,这些先进技术已经在诸如Lapcat(长期先进的推进系统方案和技术)和Atlas(高速飞行的空气动力和热载荷交互及先进的轻型材料)等多个欧洲高超研究项目中开展过地面试验。因此,设计该方案验证机是为了解决广泛的性能、气动力、推进系统、材料、控制和环境问题。ESA指出,“本计划瞄准一种一体化的高速设计,能够从马赫数5加速到马赫数为8的巡航速度。因此,飞行器设计将是本计划的主要主宰因素和挑战。”受欧洲地面设施尺寸和成本的限制,ESA正在考虑长度从1.5米到4.5米之间的各种尺寸的版本。ESA说,“虽然较大尺寸的飞行器可以容纳更多的技术和测量点,但较小尺寸则具有更低的复杂性、重量和成本。因此,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权衡。”根据Lapcat Ⅱ计划中所调查的马赫数为8的飞行器方案已有的气动力和推进系统数据库,初始步骤包括定义一个初步的实验型飞行器布局,将采用两种版本:一种小尺寸的(大约1.5米)和一种更大尺寸的。该计划还包括确定用于加速飞行器的飞行试验台,包括地面发射的火箭和(或)空中发射的助推器,诸如用于测试法国LEA的高超验证机的Raduga Kh-22/D2导弹系统。2014年,LEA飞行器将安装在改进的反舰导弹上,从一架Tu-22M3“逆火”超声速轰炸机上发射,进行其首次飞行试验。研究还包括对试验所需的各种发射地点和试验靶场的评估。ESA说,第一步将优先选择在欧洲和俄罗斯的试验靶场进行试验。不过,后续的空射试验因欧洲靶场能力不足而转向借用俄罗斯的靶场来开展实验型飞行试验,以前NASA和现在法国都是这样做的。

(据《新民晚报》)

英国将在苏格兰首次进行退役核潜艇的拆解试验

据scotsman网站报道,苏格兰被选为解体英国一些老核潜艇试验计划的地点。英国国防部官员说,将在Rosyth试验去除反应堆。在英国海军基地共有27艘核潜艇准备拆除,其中一艘将在Rosyth首次被切割。

Fife场地存贮这些老核潜艇已有数年,但是关于在国防部下令“示范放射性废物清除过程”之后该场址可能成为放射性废物倾倒地问题引起关注。然而,试验计划在放射性废物贮存设施确定之后才会向前推进,而且在做进一步咨询,预计该计划在2014年开始实施。

据了解,在Rosyth有7艘退役核潜艇,它们是:英国第一艘核潜艇“无畏”号、“丘吉尔”号、“决心”号、“击退”号、“荣誉”号、“复仇”号和“敏捷”号。另8艘退役核潜艇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文港。更多的核潜艇要退役,总数至少在27艘。

英国国防设备、支持与技术部长说,核潜艇放射性最大的部分是重7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它将整体取下并贮存。对于中放水平废物(反应堆燃料),将暂时贮存在有英国核许可证并得到授权的场址。

(中新网)

俄罗斯计划“重返”月球2015年建立月球基地

在时隔40年之后,俄罗斯计划“重返”月球。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体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哈尔托夫近日透露,俄将于2013年开始实施重返月球探测计划,2015年以后在月球上建自动航天器着陆基地。哈尔托夫说,俄计划于2013年将“月球一国际”人造装置发射升空,科学家将利用绕月人造卫星研究月球及其表面构造。这是俄重返月球探测计划的第一阶段。在探月计划的第二阶段,俄罗斯将与印度共同实施探测月球的“月球-资源1”计划,印度负责研制轨道航天器、小型月球车和运载火箭,俄罗斯负责研制着陆装置。

哈尔托夫透露,2015年之后俄将启动“月球-资源2”项目,这是俄重返月球探测计划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一个重型月球车送上月球,让月球车在月球表面采集土壤样本,使用从月球上发射的火箭把土壤样本送回地球。为此,俄计划在月球表面建立一个着陆平台。

(据《京华时报》)

上一篇:获奖项目下一篇:合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