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内部法人(精选6篇)
集团内部法人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集团企业不断涌现, 委托贷款则成为集团内法人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重要形式, 但是, 集团内部各经济主体经济实力不同, 过于宽松的集团内部贷款政策, 造成自主融资能力不强、内部成员委托贷款违规使用、委托贷款违约的现象, 加大了集团内部法人间贷款风险, 如何避免风险的发生, 需要企业积累经验, 深入思考。
关键词:集团内部法人,委托贷款,风险及对策
集团内部企业法人间利用富余现金, 解决内部法人企业现金短缺的问题, 在经济主体间以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 达到主体间现金调剂, 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是当前许多企业的内部融资的主要形式, 然而, 委托贷款过程会给集团带来一定的风险, 如何规避风险需要深入探讨。
一、委托贷款概述
1. 委托贷款概述
委托贷款是委托人提供资金, 由受托人向资金提供者提供贷款对象、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及贷款的用途等内容, 帮助贷款人取得所需的贷款, 并协助受托人收回贷款的过程。委托贷款过程中, 受托人只收费用, 而不承担风险。当前, 非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不受法律保护, 因此, 银行及各大金融机构推出委托贷款业务, 通过这一合法手段使企业间信贷达成一致, 并定立贷款合同, 由资金充裕方向贷款人发放贷款。我国《贷款通则》中明令禁止, 没有实际贸易下, 不允许不同法人实体帐户之间的资金进行转移, 只能通过委托贷款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
2. 营改增对于委贷利息收入影响
营改增后, 增值税除原有17%、13%两档税率外, 又新增11%、6%两档税率, 较营业税5%要高得多, 由于委贷贷款业务没有可以抵扣的税金来源, 按常规增值税处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 影响企业发展。但是, 如果按简易办法纳税, 就会较营业税率低很多, 因此, 营改增对于委托贷款利息收入税负产生怎样的影响, 要根据如何出台相关税收政策来决定;另外, 由于营改增后, 利润表中可以抵减的成本费用减少, 使企业利润相应增加, 现金流量表中进项税可以抵扣, 投资活动现金流上升, 成本费用减少, 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增加。
二、集团内部法人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的风险
集团内部法人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 可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有效提高集团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率, 但是, 委托贷款的过程中, 集团内部单个法人企业的经营风险, 可能会被转移并放大, 最终由整个集团承担, 成为整体风险, 风险产生原因:
1. 个体法人企业自主融资动力降低
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 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 对企业进行资信等级、资产评估、经营状况及还款能力综合审查, 根据实际情况审批贷款额度、资金使用途径, 当企业经营亏损时, 银行不续贷, 或者采取增加贷款利率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与银行相比, 集团内部法人企业内部委托贷款, 审批简单, 贷款额度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 加之内部整体战略目标一致, 资信等级要求会很低, 取得资金十分容易的, 因此, 内部成员企业会将融资策略向集团内部转移, 降低了自主融资动力。
2. 集团内部法人委托贷款增加了内部成员违约风险
一方面, 由于集团内部法人委托贷款, 自主安排资金流向, 这样很可能将资金投放到没有前景的业务中, 导致业绩不好的企业出现再度亏损, 此时, 个体贷款企业不能如期归还贷款;另一方面, 集团内部法人委托贷款是集团内部行为, 不做任何信用记录, 许多内部企业会将委托贷款做为内部拨款, 不及时归还贷款资金, 甚至部分企业还会恶意赖账, 贷款不能如期收回, 形成违约风险。
3. 委托贷款展期、规模风险
由于集团内部法人内部贷款展期十分容易, 并且具有成本低、渠道广的优势, 实现了集团整体效益, 因此, 整个集团希望通过发放尽可能多的内部委托贷款, 来整合集团内部资本结构及债务结构, 通过内部融资来降低外部融资额度及成本, 整体提升集团企业的经营业绩, 此时, 集团对于内部融资需求不断加大, 大规模的集团内部法人企业委托贷款, 很可能会出现个体风险叠加, 致使整个集团内部经营风险加大。
三、如何防范集团内部法人企业委托贷款风险
集团企业通过内部法人主体间的委托贷款, 实现内部资金流动, 即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 又减少集团内部企业贷款费用, 实现集团内部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然而, 集团内部法人企业间的委托贷款, 加大了集团整体经营风险, 因此, 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1. 对集团内部法人企业委托贷款明确定位
集团内部委托贷款的目的, 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集团内部资金利用率, 减少企业内部冗余资金, 满足成员个体的融资补给, 提高集团的整体收益, 使其成为推动外部融资的杠杆, 实现集团整体经营利益最大化, 避免贷款过程个体经营风险在集团内部转移, 因此, 明确定位贷款的功能, 避免无目标贷款的现状, 对于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不一致的内部个体法人企业不予贷款, 从而限制并根除成员企业经营风险内部转移。
2. 控制集团内部法人企业的授信额度及贷款额度
集团可以根据金融行业贷款规则, 对内部法人企业授信, 限定额度范围内申请贷款, 但又有别于银行贷款, 它的授信额度不以风险评估为标准, 设定在内部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集团内经营困难的企业, 给予一定的信用额度, 保证其正常营运、渡过难关;委托贷款资金发放, 要严格按照集团战略目标使用, 充分考虑资金来源及结构、债务期限、资金需求等因素, 通过管理层决策集团内部委托贷款程度及放贷额度, 确保授权额度合理使用, 控制委托贷款风险的发生。
3. 对委托实施监督
与银行贷款相比, 集团内部法人企业发生委托贷款要求更多, 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委托贷款的资金流向进行全面监督与控制, 如:采用预算方式、对贷款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定期对贷款企业进行项目核算等。严格按照合同执行, 跟踪调查贷款人的经营状况, 及贷款人项目的运营状况、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评估, 识别贷款风险, 及时提出应对风险预案, 审查贷款资金的安全性,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其超.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会计处理现状及规范建议[J].财会月刊, 2014 (03) .
[2]李媛, 宋保庆, 李冰, 王宁.委托贷款定价机制及其业务发展对金融调控的影响[J].华北金融, 2013 (12) .
上市目标下金侨集团法人治理研究 篇2
2014年11月14日, 湖南省工商联发布了《2014湖南民营企业100强调研分析报告》。金侨投资控股集团 (以下简称金侨集团) 以48.2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十七位。金侨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 24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形成了房地产开发、建筑物业服务、文化教育科技、金融证券投资四大经营板块。此次上榜的民营企业100强中有9家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了在国内上市。在这样的背景下, 金侨集团也应走向资本市场, 实现上市, 从而实现集团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努力发展, 力争在海内外上市, 享受资本市场利益时, 又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问题, 这就是当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 如何继续经营管理好上市后的公司, 使自己创立的公司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众所周知,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运作的根本, 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夯实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 不仅会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 而且会因为“委托-代理”问题的客观存在, 极有可能会影响公司本身的盈利创造以及对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 进而无法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因此, 研究公司治理相关的问题对拟上市的金侨投资控股集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公司治理也称为法人治理或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定义, 林毅夫教授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我们这里所讲“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是指在治理和控制公司中形成的组织结构框架和体系。构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机构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执行机构等四个部分, 这些公司的相关机构在公司的日常运作中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制衡。
二、上市目标下金侨集团法人治理模式的选择
2011年7月, 金侨集团被湖南省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列为215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之一。2014年9月,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研究结果显示, 金侨投资控股集团企业品牌价值11.13亿元, 排名中部品牌房企第八位。这一切都说明金侨集团已成为社会广为知晓、享有较高美誉度的优秀品牌企业, 金侨投资控股集团已具备在境内外上市的客观条件。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大致有以英美为代表的“董事会中心制”、以德日为代表的“股东会中心制”和以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家族控制”三类。我们认为, 金侨集团在对集团资产进行整合、筹备集团资产上市时可以采取“双重上市”的策略。
“双重上市”是指一家公司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行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资本流动更趋自由化, 企业的双重上市也日益增多。在我国双重上市公司中, 在香港地区H股市场和内地A股市场双重上市的占绝大多数。目前, 尽管两个市场同属一个国家, 但香港地区H股市场是更成熟的资本市场, 更接近于国际市场, 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较为完善, 治理标准也较为严格。同国内还不太成熟的治理环境相比, 香港证券市场能为金侨集团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的驱动力。因此, 金侨集团可将其核心资产金侨房地产开发 (集团) 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而对湖南金侨建设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 走国内中小板的上市之路。
各国公司治理实践表明, 没有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 只有更适合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因此, 在公司治理目标和基本准则下, 金侨集团应根据自身实际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模式。
三、金侨投资控股集团法人治理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 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力结构。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修订稿) 》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保护股东权益;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责任、权力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上市公司权力结构;逐步引入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设立为董事会履行职责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决策咨询、提名、薪酬和考核的专门的委员会;逐步建立董事会选聘、市场化配置经理人员的机制。因此, 我们认为, 金侨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是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关系, 以实现股东利益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股权结构决定了股东大会的权力核心, 进而决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构成。
2012年3月10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上市部欧阳泽华在证监会系统代表委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 我国第一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持股占的比重在30%以上。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 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通常认为, “一股独大”最直接的后果是控股股东可以控制董事会, 通过控制董事会, 进而控制公司管理层, 以至垄断公司的经营权, 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遭受损失。
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但我们认为不能对“一股独大”持绝对排斥的态度, 而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因而国有上市公司难免会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与之同时, 民营经济也是在改革过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 而且这种发展是以个体资本为主要形式, 上市后虽然成为公众公司, 但上市初期一般都会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在现阶段, “一股独大”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因为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而且进一步讲,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 一个上市公司的成功与否, 并不完全取决于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更直接取决于该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 以及它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否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然, 在上市公司的运行过程中,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原先适合于“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在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以后, 就应该及时地进行股权结构的调整。
从上市谋发展的大局来讲, 金侨投资控股集团应该调整股权结构,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引进什么样的新股东, 出让一定比例的股权, 以整合社会力量, 共谋发展。
我们认为, 金侨投资控股集团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 应考虑三类资本:一是与金侨投资控股集团主营业务有上下游关系并对自身业务有一定帮助的企业;二是与金侨投资控股集团有某种联系的上市公司, 这有利于提高金侨投资控股集团的行业地位、知名度并在资本运作等方面给金侨投资控股集团一定帮助;三是风险资本, 尤其是某些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 这也有利于提高金侨投资控股集团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信任感。
金侨集团控股股东引进战略投资者时, 出让的股权比例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出让的股权比例太低, 则股权过于集中, 不利于保持金侨集团的公众公司的形象;如果出让的股权比例太高, 再经首发上市及增发等稀释股权的行为, 会使股权分散, 不利于保持控股权。因此, 金侨投资控股集团应在首次公开发行前向战略投资者出让20%~40%的股权。
(二) 积极探索管理团队的选聘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主题之一。经理层是落实公司董事会决策和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机构, 也是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核心层。通过完善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将经理层的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 引导其真正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 保护股东权利, 实现多方共赢。
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形式上也采用了股票期权、职务提升等手段。金侨集团上市后应一如既往地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激励机制:
1、股票期权激励。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股票期权计划。这样做的目的, 是使职业经理人拥有一定的公司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促使职业经理人更加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经理人的短视行为。在这一点上, 金侨集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谭长富教授2009年被聘为金侨集团旗下的湖南软件职业学院院长, 金侨投资控股集团就对其实施了股权激励, 现今, 谭长富教授已成为金侨投资控股集团的董事。
2、工作和情感激励。职业经理人最为烦恼的事情就是大股东干涉职业经理人做出的决策。因此, 应当给予职业经理人充分的信任和一定的自主权利, 提供其实现自我价值和提升工作才干的条件和机会, 让职业经理人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乐趣。在这一点上, 以金侨旗下的湖南软件职业学院为例, 集团董事会对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的管理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 学院一位副院长曾经这样说过:软件学院近几年取得的成就应该归功于集团董事长任玉奇先生, 因为他从没有对学校的行政有过干预, 而是放手授权学院的管理层进行管理。在学校董事会和院务会领导下,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能够相互交融, 高效率工作, 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大为提高。
(三) 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为解决“一股独大”下公司内部人控制、不正当关联交易等现象, 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公司诚信建设。这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另一重要方面。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提高透明度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工具。部分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和暗箱操作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引发了证券市场的诚信危机。增强上市公司透明度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准确、真实、及时、规范的信息披露, 没有虚假、误导性陈述。
随着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转型的实施, 公司治理的总体环境将得到改善。金侨集团应积极顺应形势的发展, 主动作为,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摘要:二十多年来, 中国内地企业通过证券市场上市筹集了超过3万亿元的发展资金。利用证券市场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 这已为实践证明是一条实现企业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金侨投资控股集团上市为背景, 阐述金侨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人治理问题。
关键词:金侨集团,上市公司,法人治理
参考文献
[l]郎咸平.公司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集团内部法人 篇3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 在30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解决社会就业、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投资、稳定社会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但是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1. 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可知,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都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并从产权结构上看, 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从而导致“一股独大”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因而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采取的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众所周知,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要求的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 实行委托—代理的治理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随着规模的日趋扩大, 对资金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必然要求冲破原有一个或几个投资者资金和管理水平的束缚, 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的公司。因此, 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要求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比家族式的管理更加先进, 它能克服企业发展中融资的困难, 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加盟;它能摆脱企业中一个人独断专行, 盲目决策;它能吸收专业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它能使企业通过契约将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连接到日益庞大, 工作精良的企业大机器当中去。而这其中公司的产权结构是公司权利分化与制衡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要求产权相对分化, 这样才有利于权力制衡, 平衡各方利益。因此, 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制比家族制有更大的优越性, 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现实状况是虽然大部分民营企业采取了公司制, 但并未实行两权分离, 只有公司之形式, 而没有真正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造成了决策专断, 管理落后等问题, 但要看到这是跟我国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有关。企业的生产力决定企业的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还处于刚起步状况, 发展历程短, 创业人员素质不高。家族式的管理通过血缘关系的纽带更加紧密、高效地运作, 它可以减少两权分离的代理成本, 减少代理问题中的不信任性。加之创业初期主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管理方面的问题还不突出, 因此家族制在民营企业中管理中十分普遍, 而且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2.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高度集中很容易出现管理权力集中, 造成“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职能难以履行、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等缺陷。因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再加之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重视, 或带头越过内部控制;员工素质低下, 对内部控制不了解或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相当数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较为简单, 很不配套, 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书面的内部控制;已建立内部控制的中小企业, 有的仅简单地粗线条地书面化, 根本达不到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所以内部控制在民营企业里普遍弱化, 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我国法律法规目前也只是作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 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认识还不够, 缺乏相应的规范;而且规范基本上是对大中型企业, 对于行业分散、业务单一、规模小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还是空白。再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 使得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更是企业内部随心所欲的事情了。
3.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现状分析。
随着公司型企业的迅速增加,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完善。组织架构越来越完备, 企业治理结构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但在目前阶段, 决策权与经营权、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的身份都仍呈现高度的二者合一态势。在私营企业中, 与“两权合一”伴随在一起的是家族制管理。但从历次调查数据中也可看出, 虽然企业主直接掌握着管理权, 企业主个人独断专行的色彩已经减弱, 董事会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作用正在上升, 组织构架的完善在权力结构中确实在发生某些实质性的变化。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1.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
式,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主要指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 以委托—代理关系为连接并规范股东, 董事会, 经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内部治理结构又称为法人治理结构, 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它是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所明确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 具体表现为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决策权力分配等一些企业内部制度安排。
2. 内部控制。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从20世纪初, 对其认识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将其看作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的程序、政策与方法。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认识也不过十多年的事。美国COSO委员会将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几个要素。这才说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提高到整个企业结构体系的高度, 将内部控制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组织和细胞当中去。
3. 公司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关于这两者的关系有人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治理结构, 也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人认为二者相互独立。这里笔者姑且不论这二者的概念和范畴谁更大, 谁包含谁。这里将讨论这二者的紧密关系及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1) 法人治理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境影响因素。根据内部控制结构论, 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便是控制环境。它反映了董事会、管理者、业主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气氛, 影响单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和职业道德、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事会 (审计委员会) 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等。因此,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对实施内部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基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制度正是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和对经营者的监督弱化等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使得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成为当今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很显然有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我们知道实行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企业会计信息作为现代企业内外联系的纽带和联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重要的桥梁, 其重要性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是不言而喻的。实行企业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助于企业所有者更好 (下转第261页) (上接第259页) 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 更好地把握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从上述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 高效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同样还有赖于企业内部有效的信息与沟通。而信息沟通贯穿于整个机构的上下, 机构的每个人都有确认信息的任务及参与沟通的责任。企业所有者不能只盯着经营者, 还要注意平时与普通员工的沟通, 对企业状况有个整体的了解, 只有建立企业内部顺畅的信息通道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内部人控制”, 降低违约成本。同时, 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它不仅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 而且有利于所有者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 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带来的监督困难。
三、我国民营企业提升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
从上述理论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有效的内部控制的紧密关系。而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现时的法人治理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也表明了这二者的发展程度是相辅相成, 并且与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现在有许多呼声要求民营企业应分散股权, 实行两权分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对于大型的民营股份上市公司来说也许都不是一个轻易的话题。实际上, 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 大部分还是从刚创业过渡到发展阶段。原来董事会主要是创业者组成, 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没有必要非得实行委托代理制, 首先因为企业并未发展到一定的经济规模, 必须需要借助外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大部分创业者经过多年的奋斗自己有能力、精力、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来应对如今的发展态势;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健全, 资本市场与职业经理人市场远没有发育良好, 这种状况下民企老板如何放心放手公司;再次委托代理制度本身还有许多关于如何监督代理人、防止代理人逆向选择以及如何约束、激励代理人的问题还没解决。因此, 家族式的管理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这并非否认委托代理制的先进性, 只是在目前状态下我们不能跨越企业实际生产力状况, 对于已发展成熟的大型股份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委托代理制, 但对于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 两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实际运作上还有许多可行性。
但笔者认为, 完全封闭的产权结构和家族化的管理显然已不适应企业迅猛发展的要求。然而完全敞开的产权制度和开放的管理模式对于民营企业又不现实。因此, 应逐步吸引外部智力支持和资金, 将其吸收到董事会来, 并逐步打破封闭的产权制度, 实行股份制改造, 引入技术股, 人力资源股, 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普通股, 推行生产要素股份化来吸引更多的资源。这样董事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人力资源互补性很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企业内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提高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同时, 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知识, 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将其视为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员工加强内部控制思想的教育, 并以身作则, 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好制度控制,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生产性质制定有利于控制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 这样就使得企业运做、员工行为能“有章可循”;其次要做好人员控制, 人始终是制度执行的关键, 要重视员工的作用, 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 将企业活动置于员工的层层把关, 使企业朝者预定的目标前进;最后还要有审计控制, 除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外, 还要借助必要的外部审计控制, 外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可改善企业管理人员的“暗箱操作”,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公司法人治理的逐步完善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是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证监会, 银监会, 保监会及审计署.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J].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2].谢志华.内部控制、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融合[J].会计研究, 2007 (10)
集团内部法人 篇4
一、“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涵义及其表现
(一) “内部人控制”的涵义
“内部人控制”的概念是由美籍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1994年首先提出来的, 其涵义指的是:“企业中独立于所有者 (外部人) 的经营者 (内部人) 利用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实施公共权利寻租而侵蚀所有者的资产与权益,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1) 学术界关于“内部人控制”的含义现有两种标准, 一是格罗斯曼·哈特标准, 指企业的经理或工人掌握了法律和合同未作规定的企业资产使用控制权, 即剩余控制权;二是米尔格罗姆·罗伯特标准, 指企业的经理或工人不仅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而且还掌握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视角来看, 一个规范、成熟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各主体之间存在良性的制衡、互动和合作, 具有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特点。“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里, 监管不到位, 经理人依法掌握了公司的人事及管理权, 使得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很大程度上侵犯了投资者的利益。在法律层面, “内部人控制”是指通过持有企业的股权而掌握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在事实层面, “内部人控制”是指内部人不持有企业的股份, 通过受聘管理企业, 从而掌握公司大部分控制权。在法人治理结构中,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由于“所有者缺位”和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 管理者群体侵占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以及企业经营绩效下降等问题。
(二)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表现
在高速公路营运企业改制过程中, “内部人”控制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自身利弊共存, 本文重在分析其弊, 以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内部人控制”, 发挥其积极作用, 避免企业资产流失以及企业经营绩效下降等问题, 为企业健康发展夯实管理根基。
1.“公职消费”膨胀。
企业经营者在出资者不能满足其个人利益时, 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 过度公职消费, 扩大支出, “吃喝风”盛行。如公费吃喝、公费旅游、公费出国、公费购买豪华汽车等。
2. 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经营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权力, 保留剩余控制权, 往往针对重大经营活动, 不作出应有的真实解释, 信息披露不规范、报喜不报忧现象屡有出现, 致使各项汇报既不及时, 又不真实, 对外公开的信息很难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此外, 少数企业经营者, 利用并操纵财务, 通过设立两套账目虚列成本、费用, 美化企业业绩, 隐瞒企业亏损。
3. 短视的企业行为。
此类行为多发生在控制权与索取权不对等的情况下, 企业经营者只考虑眼前利益, 注重暂时成绩, 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过度耗用企业资产, 致使企业资产投放和使用出现低效率, 严重时, 会出现利益转移现象。
4. 工资分配冲突。
企业经理人为了维持在职工中的声誉, 保证和维持管理地位, 赢取企业员工对自己的支持度, 常常采取多支付职工工资、巧设奖金、乱发福利等方式, 提升企业员工待遇, 置企业亏损状况于不顾。
5. 缺少远景规划和战略眼光。
由于企业经营者行为往往趋于短视利益, 加之个人索取权通常缺少合法性和稳定性, 直接影响经营者的重要决策, 工作被限制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 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需要不一致, 从而禁锢企业的发展。
6. 抵制兼并或过度扩张。
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理人员的理性思维和惯性选择, 在不同环境之下, 他们会选择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如果企业兼并和其他形式的重组损害了自身利益, 抵制就成为他们的“理性选择”。相反, 如果企业兼并有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 他们便会赞成兼并表现出过度扩张的倾向。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之间的不对等
规范、成熟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从维护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二者利益出发, 而非偏向某一单方利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产生“内部人控制”的客观前提条件, 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的现实环境之下, 许多企业经营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却没有享受与之对应的权利, 严重损害经营者自身利益, 为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留下了隐患。比如高速公路营运企业, 他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 其企业经营者, 一般由国家行政机构委派进行管理, 作为经营者本身, 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 只是受聘管理企业, 履行企业日常事务的管理权、决策权, 即完全控制权。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理人员相比, 国内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没有法律保障, 待遇收入普遍较低, 不能和其所拥有的控制权及承担的风险相匹配。久而久之, 由于个人自我利益导向, 缺乏自我约束, 对企业发展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观念逐日淡薄, 丧失工作积极性, 企业经营更多地倾向于短期行为或高风险行为, 并逐步形成“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的心理。在此背景之下, 大量国有资产变成了各种名目的灰色收入, 流进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腰包。
(二)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 委托人是企业的所有者, 代理人是企业的经营者。在高速公路营运企业中,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而委托人 (所有人) 与代理人 (经营者) 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又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目标的一致性、信息的对称性、责任的对等性、契约的完全性等。目标方面, 委托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而代理人一方面追求个人收入, 另一方面还追求权力、地位与公职消费等。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 由于代理人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 就会放弃委托人利益转而追求自身利益, 从而产生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信息方面, 代理人管理企业, 不可能事事汇报, 导致委托人无法了解代理人所有行为, 其所能知晓的只是冰山一角, 获得的信息仅为代理人行为的一部分。鉴于此, 代理人往往借助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大势谋求个人利益, 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责任方面, 企业所有者承担企业经营亏损责任, 作为企业经营者, 其承担的责任微不足道或不承担责任。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责任不对等弱化了对内部人的制约, 也增加了代理成本。契约方面, 由于政治、市场、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企业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委托人不可能完全预见企业的发展, 在与代理人签订契约合同时, 自然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契约的不完全性, 影响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发生和蔓延。
(三) 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的应有职能没有得到合理实现
在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 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三者必须职能明确、相互制衡。董事会一般由股东担任, 代表股东的利益, 对最高层管理人员决策争论做出裁决;经营者负责公司的具体经营和管理;监事会由全体监事组成, 对公司业务活动及会计事务等进行监督。现存许多国有改制企业, 比如高速公路营运企业, 虽组建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但实际运行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模糊, 董事会和总经理分设存在成员重叠, 近亲繁殖严重, 不能代表、兼顾大部分股东的利益,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反观董事会却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 致使权利过分集中, 缺乏有效监督。此外, 从企业的外部治理的角度来看, 股东自主选择权缺失, 高级经理人才市场尚未建立, 对经营者激励不强, 约束软化, 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股东、债权人、管理者、职工等企业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相互制约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它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运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是企业提升经营绩效、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融资功能、实现改革突破的组织基础, 良好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强企业管理,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 作者认为, 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一个核心是对经营者的激励, 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离不开经营者, 要使经营者积极、负责地工作, 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为实现所有者的目标而努力。经营者的激励涉及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对经营者合理、合法的占有剩余的状态给予制度上的肯定, 在提供激励的同时防止他们进一步窃取企业资产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通过激励, 可以为企业的重组和技术升级等筹措急需的外部资本。为此, 企业要通过制订合理的人事劳资制度, 把经营管理当作生产要素来对待, 提高经营者的生产价值, 承认和尊重他们的个人价值,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在具体实践中, 企业经营者报酬要与其经营业绩挂钩, 使经营者努力程度、能力大小及经营业绩与其报酬高低对应, 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薪酬制度。对经营者的激励除了来自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 还应根据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变革。
(二) 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职能
董事的“独立”有助于诚信义务的全面履行, 实现全体股东乃至公司的整体利益, 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强化监事会的职能和加强工会的作用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权力制衡体系, 以避免监事会对董事会的依附。在董事制度的制订中, 必须体现存在的实际操作问题, 从提高独立董事之间信息沟通的效率和速度, 确保独立董事人选的“独立”身份等方面, 真正意义上落实独立董事所拥有的权力。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除了正常的途径之外, 还可以吸纳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工人参与其中。相对于企业经营者, 工会作为工人利益的代表, 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有着本质上的共同性, 他们与企业具有同呼吸共命运的联系。从现实来看, 许多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是职工, 因此, 发挥工会职能, 协同监事会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具有出奇的效果。
(三) 规范企业会计制度
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中, 财务制度的完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 无法满足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 已建立起来的财务制度往往等不到有效的执行, 导致财务制度未能对企业经营者起到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缺乏独立性和规范性, 财务人员受制于经营者, 经营者操控财务、扰乱财务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企业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必须要去规范企业的会计制度, 在人员、机构、业务、财务, 以及资产上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建立科学的企业会计绩效考评体系以及管理制度。比如现行高速营运企业管理中, 已针对企业经营者建立起定期审计制度和个人财产公开制度。并针对财务人员进行制度改革, 通过委托人直管或定期汇报的方式, 把财务人员从内部人手中解放出来, 隶属于委托方, 从而脱离“内部人控制”。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 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监控, 最大限度地挽回企业的损失。
(四) 强化风险约束机制, 制约经营者经营行为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要建立一套经营者风险约束机制, 让经营者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 实现风险和责任与其享受的权利相对应, 增强经营者的责任。如:经营者因经营不善或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效益低下或亏损的, 追究经济责任;对经营者因严重决策失误、失职、贪污导致企业亏损的, 追究法律责任。同时, 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德国、英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做法。如:德国公司实行的联合决策式“两会制”, 由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 监事会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其成员分别由职工委员会和股东大会推荐的代表对等组成, 监事会除了选举、管理董事外, 还享有董事报酬提议权、对公司经营的监督权、知情权等。此外, 我们还可以在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加大企业员工在监事会中的比重, 让他们参与到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当中, 以实现劳动与资本的共同治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 “内部人控制”问题已日趋严峻, 尤其就国有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内部人控制”涵义、存在的原因, 以及如何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以期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控制资产流失, 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法人,结构,内部人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左军英.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何长根.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对策[J].中国有色金属, 2008 (6) .
[3]王赞.浅析我国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J].今日中国论坛, 2009 (4) .
集团内部法人 篇5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从当年的“屯留县罗村农村信用社”到2005年成立省联社, 一共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时间, 六十年来,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为山西省农村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于2005年8月, 是由山西省内市农村信用社、县农村信用社自愿入股组建的,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深化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 我省大胆创新, 不再坚持单一的合作制, 各个市级联社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权形式和组织模式。
二、山西省农信社省级联社模式下的法人治理运行缺陷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 组织结构形同虚设, 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突出, 决策层对内部控制无刚性要求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主任办公会, 但其中的前三会职能的有效发挥却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 民主管理的原则被破坏。首先, 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不健全, 常常以职工社员代表会代替社员代表大会, 社员代表产生的合法性、严肃性和代表性不够, 其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其次,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导致社员难以了解信用社经营情况, 社员的所有者权利, 包括表决权、罢免权、决议权和分配权等, 均得不到有效保障。再次, 理事会、主任办公会定位不明确, “内部人”控制难以避免。最后, 监事会制度存在缺陷, 职责难以有效发挥。监事会监事主要有信用社员工担任, 在日常工作中, 除了监事长有自己的职位, 监事会没有专门的常设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
(二) 治理主体不明确, 所有权主体缺位, 使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我省农村信用社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股金结构的平均化、分散化及存款化, 股东权力的严重分散性使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 社员的入股动机很明确, 就是为了获得“社员”资格, 以便能获得贷款的优惠条件和优先权, 不用承担风险。第三, 入股对象多是农民, 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不了解自己所掌握的权利, 更不用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利, 权利在无形中被剥夺也毫不知情, 也完全忽略了自己作为股民应尽的义务。
(三) 激励机制执行不到位, 使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失去了人力保障
首先, 激励模式单一化, 注重物质激励, 轻视精神激励。其次, 物质激励中的平均主义现象普遍存在。再次, 农村信用社物质激励的后劲不足。最后, 精神激励没有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的企业文化作基石。激励机制执行不全面, 不到位, 严重导致县联社和基层信用社的经营者, 对于信用社的管理工作不是全身心投入, 不是思考如何从长远角度对信用社的发展进行规划, 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为自己谋私利, 将信用社的利益放在了第二位。
三、基于法人治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方案
(一)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从而加强内部控制环境中责任的分配与授权
第一, 要提高全体社员的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社员大会的职责。第二, 明确信用社理 (董) 事会的职权。第三, 加强监事会的作用。
(二) 优化股权结构, 明确治理主体, 保证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有效运行
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缺位和“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农村信用社股权平均化、分散化是山西省也是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共同特点。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方面, 重新设计股权结构, 这是解决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需要采取的主要办法。第二方面, 建立多样化的股权结构, 这是针对市县联社的重要建议。
(三) 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提供人力动力
在激励体制下, 应该打破之前的结构单一, 不应只注重物质激励, 还应该多多注重精神激励, 特别是对信用社员工, 更应该注重精神激励, 精神支柱比物质要重要, 其次, 还应该注重打破平均主义, 采取因人而异的差异化激励策略。激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针对人的需求, 主要是利益需求展开的一种管理活动。最后,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省农信社的激励机制, 应该注重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 搞好文化建设, 成为激励机制发展的奠基石。
四、结论
本论文主要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为立足点, 深入探讨了从我省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角度探讨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并且针对这些发现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 笔者认为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空间的, “三农”问题, 是我们国家在今后的不断前进中, 一直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 改善好“三农”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机构, 也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静, 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5 (02) .
[2]李浩梅.从公司治理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J].特区经济, 2011 (07) .
[3]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J].农村金融, 2008 (06) .
[4]崔泽园.浅议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
集团内部法人 篇6
理顺思路才能把握住正确方向。审计正常类贷款要以风险为导向, 审计前不仅要认真研究审计抽样, 明确疑点、难点, 还应总体把握、抓住特点、重点。审计思路如下:
一是“有什么”?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手段, 对由非现场生成的样本疑点线索和初步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分析, 通过整体把握、筛选鉴别, 判断所审计业务中有没有问题。
二是“是什么”?如果判断审计样本中有问题, 要明确重点, 按照审计程序多策并举、内查外调取证, 认定是什么性质 (如系统性风险、能力风险或舞弊风险) 问题, 锲而不舍, 深度挖掘。
三是“为什么”?进一步核查, 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并深入分析, 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依据, 对发现问题作出合理、准确的定性和评价, 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四是“怎么办”?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层面积极寻求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
二、对正常类法人贷款进行审计的方法
(一) 着眼企业和贷款行两个基点发现审计线索
1.正常类法人贷款风险审计的切入点是企业。 (1) 从原始文件或账证中发现虚假注资线索:企业虚假注资一般是采用从企业或个人借入资金, 验资后归还。因此, 必须查阅公司章程, 弄清企业注资或增资时间时点。如验资账户在本行, 通过查询企业存款分户账和相关凭证查证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关注是否存在抽逃资本金问题。如验资账户在他行, 核查验资报告及所附存款函证、转账凭证等证明资料的真实性。
(2) 对比分析数据发现虚假会计报表线索:一是了解借款企业的性质, 如企业性质为商贸性企业, 一般是流动资产占比较重;生产性企业则固定资产占比较重等;企业类型不同, 会计报表中资产分布不同。二是比较两个年度以上会计报表, 对比分析报表中重点科目 (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等) 的异常变动及不合理变化, 审查是否虚增资产和利润, 是否人为操纵报表数据掩盖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找出差异。三是查看会计报表附注, 验证报表明细的合理性。如应收和预付账款的账龄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挂账, 是否有企业股东及股东近亲或员工长期在公司长期有大额借款等问题。四是查看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报表数据勾稽关系是否衔接、合理, 必要时延伸审计, 到企业核实账务或到税务部门调阅企业纳税申报情况, 上市公司可借助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辅证。
(3) 通过现场勘察发现虚假项目、虚假抵押等线索:对无法确证的问题, 通过现场观察取证, 如房地产项目建设情况, 贷款抵押品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 目前是否关停等。实地查看宜突击进行, 勘察要带着问题去寻找发现。
(4) 追踪贷款资金流向发现虚构贷款用途线索:企业贷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一是审阅企业申请资料及购销合同等证明材料, 关注贷款用途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以及交易对手的经营范围与合同约定用途是否相符。对关联交易, 重点关注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二是查看贷款资金流向情况, 是否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资金。
2.从商业银行内部运作环节查证风险。 (1) 查证贷前调查企业信用状况。验证贷前调查报告是否客观、真实反映了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和逃废债行为等风险信息。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查询系统、人行征信系统、法院系统、行业协会等渠道了解企业及其主要股东、法定代表人、高管层信用记录情况。
(2) 核实调查报告中的重要数据。粉饰借款人及担保人财务数据的目的是为满足贷款准入条件提供便利。而盲目采信企业提供的数据, 可能误导审查、审批。因此, 要关注调查报告中企业财务因素分析, 核实报告中引用的财务数据, 查看有无隐瞒重要信息、虚夸财务数据情况。
(3) 审核贷款需求的合理性。重点关注企业资金需求是否与其生产经营匹配、负债是否超出合理承受能力, 是否存在盲目扩大生产或多元化投资倾向。是否通过人为调整采用过时或虚假报表数据测算营运资金缺口、变相提高贷款额度延缓风险暴露。重点关注是否人为掩盖贷款形态, 是否存在道德风险。
(4) 查看还贷资金来源。企业现金流紧张, 贷款到期一般采用借款还贷, 贷后归还方式。通过审阅企业存款分户账、相关凭证等核实还贷资金是否为经营现金流入。关注还贷资金来源于贷款资金、关联企业、民间融资、本行员工账户。
(5) 识别贷款担保风险。主要从担保环节的有效性、合法性着手;审查保证人担保能力或意愿, 是否存在互保、循环担保现象;集团客户关联保证是否超过规定比例;押品估值是否合理、测算质抵押率能否覆盖信贷风险。采取实地观察法, 重点关注有法律瑕疵、变现能力弱的抵押品。
(6) 贷后管理是否落实。一是贷后跟踪检查是否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 分析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劣变风险;对企业重大风险事项是否及时核实并报告。二是通过审核结算账户资金往来明细, 分析企业货款归行, 存款和结算份额与信用占比是否匹配。
(二) 多维取证间接查询审计线索
1.充分利用公用网络信息平台强大功能查询企业及行业信息, 获取有价值线索。如:到当地工商局网站查询著名商标、免检企业名录及吊销企业名录等相关信息;登陆当地国税局网核查发票的真实性;登陆法院网查询诉讼案件等。
2.高度重视群众举报内容, 群众举报信息往往来自内外部情况的知情者, 为审计提供了线索方向, 对不确定性线索, 按照审计程序查证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对被审计行内部员工举报的线索, 一般可信度和价值较高, 甚至就是一些大、要案审计线索的突破口, 要进一步追踪, 一查到底。
3.借助访谈、闲聊找有关当事人核实资料中无法确定的问题, 可以作访谈笔录或要当事人将谈话内容写出书面材料。对一些看似合情合理尚不能弄清的事实真相, 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通过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所阐述情况不同, 分析对比、找出差异, 以此求得突破, 锁定、寻找出审计线索。
4.高度关注以前年度内外部监管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一方面, 通过共享检查资源减少审计成本, 开拓审计思路, 针对问题的整改到位、风险可控状况, 综合评估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利用已有检查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证实问题是否仍然存在。通过深入思考、分析研判, 可能新发现更多违规、违纪线索。
摘要: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形态为正常类的基本特征是“贷款状态一切正常”。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 如何审计正常类法人贷款?如何透过“正常”表象发现、揭示正常类法人贷款中已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这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的一大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银行审计工作实践, 理顺审计思路, 重点阐述了发现审计线索的方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正常类法人贷款,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集团内部法人】推荐阅读:
集团内部借款协议08-15
圣泉集团员工内部论坛07-17
集团——内部审计办法08-30
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建设07-10
集团公司内部借款协议07-10
集团内部调动-辞职信08-13
集团内部审计报告模板09-24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07-02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08-1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分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