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术

2024-06-20

新美术(共12篇)

新美术 篇1

美术,是一门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众所周知,艺术最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推进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更是当代中学生不可或缺且需要重点培养的精神。为了让我们的美术教学课堂“新”“新”向荣,可以从调动想象、写生训练、动手动脑、学科融合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调动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课堂不是教师要求学生简单地照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就可以了,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美术功底和欣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解初中美术苏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在绘画中永生》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的代表作,对外国肖像画艺术有基本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操。上课时,我先通过一个问题导入情境,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是欣赏外国肖像画,之后我让他们分组讨论,把课本上的肖像画按照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进行分类。在做好这些铺垫之后,我带领他们欣赏本节课的重要作品之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作,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发散的思维论述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神秘在哪里?学生对这幅作品是如何理解的?他们各抒己见,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都发表了自己在欣赏层面的理解。之后在欣赏《雅典学院》《自画像》《朵拉玛尔的肖像》等作品时,我同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以发散的思维进行欣赏。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没有墨守成规地直接将每幅画最官方的欣赏评价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调动他们的想象,让他们以发散思维的方式自主欣赏这些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写生训练,开展实践探究

美术欣赏只是美术课堂上最基础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写生训练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生训练,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在自由的环境中让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例如,在讲解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笔情墨意抒胸臆》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画法。由于本节课难度较大,我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个课时我先讲解了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绘画工具的使用,并让他们欣赏了几幅优秀的水墨画作品,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同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好毛笔、生宣纸、报纸、国画颜料、墨、水盘、调色碟等工具,为第二个课时的户外写生训练做准备。第二个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一个有山有水、鸟语花香的地方写生,让他们按照之前学过的方法与技巧,就眼前所看到的风景随意发挥,画出一幅作品,最好有飞禽类动物。同时我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不一定按教师曾经展示过的作品来,更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最后我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并在下节课让他们表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同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中肯的点评。

以上案例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训练,开展实践探究,不但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三、动手动脑,搭建个性舞台

美术不等同于绘画,它是一门多元化的艺术,纸雕、饰物装饰等形式都属于美术。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将我们的美术课堂局限于绘画,而应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搭建个性舞台,让美术课堂更有魅力。

例如,在讲解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九年级下册《城市客厅》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悟城市广场与人们生活环境的关系,体会其艺术特色,并让他们初步了解广场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美学原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同时检验他们这三年来的学习成果,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以“城市广场”为主题的结课作业,他们结合这一主题自主进行发挥设计,最终完成一个美术作业即可。最后学生在展示作业时,有的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绘画作品:有水墨画、油彩画等形式;有的则是在一幅画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装饰物,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立体;有的学生则是做了一个模型,精致地将每个细节都体现出来,更有的做了纸雕等。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个让他们自主发挥的作业,不但巩固了他们对平时所学知识的掌握度,也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学科融合,调动思想活力

知识都是相互融通的。虽然我们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美术相关知识,但是若能在课堂上将各学科融合,调动学生的思想活力,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历程,并学会欣赏其代表作,让学生可以在丰富阅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上课时我先简单介绍了一下雕塑的含义以及种类,之后为了让学生对雕塑的知识有更清晰的认知,我给他们播放了兵马俑的短片,并在播放完之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阵地,听着这个气势磅礴的音乐有什么感受?”起初学生的感受并不深刻,我又结合兵马俑的历史渊源与西安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进一步介绍了历史知识、社会背景等,这时学生对秦兵马俑、甚至对雕塑都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知。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霍去病墓石雕群、六朝陵墓雕刻、石窟造像等雕塑时也同样给他们讲解了这些雕塑的历史背景,及其涉及的人文地理,同时结合背景音乐从音乐的角度进行了衬托。

以上案例中,我在美术课堂上不仅仅从美术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雕塑,而是将各学科融合,多角度对作品进行阐述,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调动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抑或是写生训练,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探究,更或是鼓励其动手动脑,为他们搭建个性舞台,还是学科融合,调动他们的思想活力,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是一门创新的艺术,任何一名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名发现者、探究者、创新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新”“新”向荣。

新美术 篇2

【摘要】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要求,为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何实施新课标,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是广大中小学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和谐、综合、探究、直观、感受、兴趣、创新、评价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我国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的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求的地方,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参与合作、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应该怎样贯穿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们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致。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在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给孩子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时,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在完成作业后,我让他们自己把作品贴到展示栏,给他们感受到美术课主要是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

探索美术课堂新形式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更新理念;教与学方式转变;美术教学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它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将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怎样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之中呢?

一、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更新教育理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美术教学变革的需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演示的美术课堂,将会打破原有学生听、讲、看的传统模式,而利用形象生动的动态效果为学生学习美术提供一个图文并茂、声情同步的多媒体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艺术海洋中遨游的快乐。这同时也给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我们美术老师已经不仅仅需要具有过硬的美术素养,同是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将我们的所思所想运用多媒体手段合理表现出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有效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强大,课堂上我们可以选择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如: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小学美术课程内容虽浅却很丰富,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若只通过挂图、书本和口头描述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来观察感受事物是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的,同时也很难真正发现事物的美。而多媒体等工具则可以以它们独特的功能将丰富的感性材料整体而直观地展现出来,往往比原材料显得更鲜明、更集中、更强烈,这也是我们平时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巧妙的组合》一课,就可以利用课件中各种基本形的移动与大小疏密搭配,作出各种不同的组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找出各组合之间的不同,说出哪种组合最美及认为它最美的道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体验艺术美的情感。再如,《画漫画》一课教学,以往这样的内容只能靠教师的讲和学生的想象,枯燥无味且不易理解,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PhotoShop这一软件的强大功效,将图片形象等进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若干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再播放。这样,学生会很清楚地了解到漫画的漫画过程及漫画原理,教学难点得以克服,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2.微课的运用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表现力强、运用灵活等多方面的优点,如:我们的美术课经常需要有教师的课堂演示,传统的演示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现场作画,学生在下面观察,不仅耗时较大,而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果改用微课的方式进行表现,我们可以对时间有所控制,以便于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创作表现。一些创作性且必须示范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

3.欣赏课的新选择

教学美术欣赏课时,由于课本上的图片、资料都很少,而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生活经验积累不多,知识面狭窄,对于欣赏课的内容无法理解,而经常会感到抽象、枯燥与乏味,很难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所学的美术知识。这时,我们不妨尝试将美术课搬进电脑教室,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这样既形象直观,又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美术视野,这样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的氛围中,学生大开眼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

4.现代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

当然,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就是无所不能的,由于我们美术课程的特殊性,有很多内容还是需要学生亲眼观察、亲自实践的,尤其是色彩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就需要关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能一味地以信息技术来展示它的强大功效。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不会因此淡化传统美术,反而因为网络的优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让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美术 篇4

一、结合实际, 灵活运用教材

我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人美版和人教版的, 这两个版本各有特点。如:人美版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情趣, 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及可选择性的特点, 充分体现新理念。不足之处是:从教材的编排上内容显得凌乱无序, 过于专业化;每册内容设置过多, 没有给教师自编教材的空间。人教版教材则以实用美术为主, 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这对学优生来说比较适用, 对后进生却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长短,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 外来人口和近郊村民子女占多数。面对学生,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 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 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 灵活使用教材, 使之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其次, 由于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 必须重视作业的设置环节。如:在七年级上册《服装搭配》这节课, 我的作业设计是运用水彩、水粉、油画棒、纸贴、布贴中的任何一种表现方法, 进行服装搭配练习;可以用绘画或者粘贴的方式完成;还可以利用课前收集喜欢的服装、配饰等图片及各种布料进行搭配装饰。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 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课堂里都能找到自我表现的平台,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把握教学要点, 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美术新课标提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 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在八年级下册《装饰画》的教学中, 领会本课重点是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 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的表现技巧, 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堂课教学的关键。于是, 抓住本课与生活紧密相关这一点, 让学生自己尝试和游戏, 了解材料是作为艺术造型的基本要素, 以及它对于体现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 如黄豆、绿豆、红豆、各种蛋壳、周围的树叶、花草等, 将之作为本课的作画材料。先使用多媒体欣赏大量的装饰画作品,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此基础上演示创作过程: (1) 在纸板上用笔创造性地画出图案; (2) 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色彩知识完成作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幅作品的诞生, 产生“我能行”的心理。由于先前做了铺垫, 加之有生活经验基础,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一下打消了先前学生畏惧创造的心理, 表现欲望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 音乐、美术是姐妹艺术, 与音乐整合, 能调动人的情感, 感染人的情绪, 产生共鸣。因此, 在欣赏课中把音乐引入课堂, 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能力。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 配上贝多芬的《生命交响乐》, 钢琴的激扬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与命运抗争的情绪,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使学生与凡·高产生了情感共鸣。在《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节课中, 我同样引用大量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做对比欣赏, 帮助学生理解具有表现性的作品。

三、重视评价环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 总是迫切希望得到肯定, 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 并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的发展性评价, 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 就是在学生做完作业后, 学生按顺序进行欣赏, 并作评价, 这个过程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尤为主要, 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作业中寻找优点给予更多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一些不够完美的作品, 教师应采取鼓励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既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又使其认真对待存在的不足。完成一件好的作品能使学生具有成功的喜悦, 一句肯定的赞扬同样能使某些学生难以忘却。所以, 教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

四、教师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中, 提倡美术教师专业成长,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未来美术教学的需要, 新课程对美术教师有新的定位。所以教师应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应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美术理论修养、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及跨学科知识等。要具备这些素质, 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好地完善自我。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使自己与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一同成长, 成为合格的教师。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 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 走进师生的生活。针对如何上好美术课,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美术新课程反思 篇5

阴底中学:翟永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学美术教育又区别于小学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以想象为主,技法为辅。而中学美术教学则突出技法,重视画面的整体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迅速掌握这些繁琐的美术技法,快速运用到学生平时的美术作品中去呢?在初二的水彩风景画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借”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水彩画早已打破了西洋画史上固有的插图草稿,附属性表现的观念。以当代世界水彩画的实例,作品的内容已趋向于自由自在的多样性,或含启发性、发展性。对于一些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初二学生来说,类似于印象画派水色交融的作品或许更容易接受。因此,我与印象画派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迅速的掌握了对色彩的把握程度。

整个水彩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下的活动过程。在这个统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所以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教学过程。在“借”这一过程中,我做以下看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美术课内容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美术课的教学应从兴趣出发,但这一切有必须在确保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完成。如初二上学期的美术课以水彩画为主,而且讲的都比较专业。一般都会认为学生会很热衷于美术,但现今中学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不但不喜欢,还有厌学情绪,当问及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时,回答说:太难、太苦、太闷。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里,除了书上的范画外,我布置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印象派大师的巨作,我也准备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直接的视觉效果中得到较深的感触。看到平常身边根本没在意的事物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同学们的作画激情被调动了起来。紧接着告诉同学们我们可以用水彩来表现这些事物,而不是像大师们那样用油画表现。二. 给学生方法,掌握绘画技能。

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是敢于打破常规,是对标新立异的追求。“未来的教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文化知识如此,学技能知识尤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让我们学了几年的专业知识,通过短短的几堂课就要教会学生,并不使他们觉得厌烦呢?

水彩画重要的是色彩感觉,这种感觉有的是天生的,但有的也能培养出来。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显著、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能给予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美感。在色彩感觉的培养过程中,我“借用”了印象画派。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该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因此印象画派的引入,能是同学们更快的掌握水彩画中的色彩感觉,天是蓝的,但在光的作用下它呈现出比蓝色更绚丽的色彩。那一节课,我借用了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这幅作品虽不是莫奈最典型的作品,但它对“印象派”这个名称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关系。莫奈的这一作品画的是法国勒阿弗尔港口 的风景,描写海港日出时的景像。它的画法虽然是近乎速写式的。但由于画家抓住了大 自然在阳光下的真实效果,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表现了画家对 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的印象。学生通过看、议、临,快速的掌握了对海,对天等的色彩感觉。水天一色,水色交融,保有了水彩画的透明性,及水与色彩的优良关系。

在这过程中,学生也知道了用透明水彩着色,通常空出明亮和高调区,由浅色至深色的一层层地涂。可是,绘画完成后,有时想改变明亮区的位置,有时想让明亮区的色调有些细微的变化。为了产生色晕,可以将画面全部润一遍水再着色。个别情况下,可以打破常规这样的水彩画技巧。

三.留给学生探索余地,让学生学有创见。

教师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也不能只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久单一的技能训练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单一的造型教学,相同的绘画形式,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好奇心和耐性。学生的头脑中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还是“不像”。学生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通过几次的技能练习之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题目:自己找一张喜欢的风景图片,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印象画派的特点,把图片上的内容表现出来。但重要的是得表现自己的想法,丰富对作业的创作意念,完善创作的构思及思维。一个星期后,学生的作品交上来了。我惊奇的发现,其中虽然技法稚嫩。但没有一幅是雷同的,每一幅画都很有个性。有借用莫奈的《睡莲》的,也有借用莫奈的《草垛》的。或者表现一下秋日的美景,也有描绘水乡那朦胧感觉的。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改;观察力

美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美术在初中学段的地位举足轻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笔者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改创新实践中,着重在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方面发力,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进一步夯实,绘画实践技能更加纯熟,学生的审美观念进入正轨,对美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反观传统的初中美术教法,单纯以锤炼绘画技巧为教学目标的老式教学已经严重与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脱钩,学习评价功能缺失,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低谷中徘徊,正确审美观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大潮冲击下,新课程改革进程如火如荼,逐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美术教改的新风,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旧貌换新颜,更多的教法被开辟出来,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第一,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

观察是学习美术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学生绘画寻求切入点的必由之路。观察能力虽然在初中学科体系中无处不在,但是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却是无与伦比。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是教学大纲中突出强调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往往渗透在理论探索、绘画技能训练、欣赏临摹和评论教学四个阶段中加以实施的。常用的观察方法一般包括整体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这两种观察方法主要用于所描绘的物体。只有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观察方法,才能在描绘各种物体时做到准确、到位。此外,日常的绘画临摹对学生观察力的要求也很高,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方能参透其中的绘画技艺,这也是学生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

第二,进一步突出临摹欣赏教学活动,拉动学生观察能力前行

在我国美术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乏经典名作,这些艺术精品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参照。在专题的临摹欣赏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观察或小组探索的形式去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观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这会直接促进学生绘画观察能力的提高。与常规的绘画教学相比,临摹欣赏教学更注重观察,引导学生从观察中透析出观察对象(作品)艺术优势,从而准确把握绘画技巧,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在心中形成强烈的艺术创作内驱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临摹和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所反映出的艺术美感,还要善于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考量。新课程改革推行多年,对现代教育设施的使用也已呈蔓延之势,绝大多数教师都已熟练掌握最基本的设施操作技能》。如在欣赏我国历史名作《开国大典》时,教师不但要从整个画面的整体美感和视觉体验上大做文章,还要提示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做简要的了解,引导学生从人物的面部表情洞察其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当时宏伟浩大的盛世场面,加深学生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临摹教学的指针应该设定在对形式美的追求上,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一点可以作为临摹活动的辅助行动。在临摹教学活动中,可以施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既可运用坐标格进行准确的临摹,也可以运用自由临摹的形式,但也要保证其基本的准确度。如,一些写实范本,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找到突破口,有益于学生对范本作品的分析。有些范本作品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采取不同的临摹手法,但无论从哪个侧面入手,都不能对原有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断章取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临摹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水涨船高中不断攀升。

第三,大张旗鼓的开展教学评论,开拓课堂探索的新局面。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评论往往被无意忽视,笔者注意到这一点,并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通过实践尝试,笔者发现,教学评论的功效让人喜出望外,同时,也开辟出一条另类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新途径。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设计时,对全程的构思和联动环节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应将重点放在教学展评环节,为学生创设热火朝天、各抒己见的讨论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吐真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吐为快,既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振了学生艺术创作的信心。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画家与我们相比,并不仅仅是他的高超绘画艺术独占一筹,更重要的是,画家更善于观察,他们有一双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更有一双塑造美、创造美的双手。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主旨不是培养若干个艺术家,而是在绘画学习和临摹实践中学会像画家那样观察生活,提升我们的艺术审美水准,催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新课程的脚步愈发急促,课改新局面被初步打开,教改新思路不断被孵化出来,课堂局面正经历强所未有的大切换。在此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更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着重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下苦功,对传统教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促使传统教法与新式教法实现焊接,形成传统与新式的“合璧”,衍生出更具时代气息的教法体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为动力“阀门”,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常伟,浅析初中美术教学的观察力培养[J],新课程(下),2014(07)

高中美术的新色彩 篇7

美术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 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美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仅有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教师要做源源不断的水源。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是艺术家, 然后才是教师, 自己的艺术品位高了, 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富有创造性的, 这种创造表现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更应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走出来, 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高中教学中, 我们不能仅以高考教育为目的, 更主要的是要让同学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美术的灵魂, 在艺术中得到升华, 心灵得到净化, 从而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而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创新意识不强,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 对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 而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 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 就教材论教材。此外, 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 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 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比较普遍的是“一言堂”现象, 就是只重知识传授, 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 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 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 都是美术家经过精心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 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 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 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 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 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视觉冲击力。常言道:只有理解的事物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它。要想画出好的作品, 就必须进行理智分析, 冷静思考。缺乏对形象本质———内部结构关系的理解, 就很容易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陷入盲目照抄和拼凑表面现象的不良习惯, 导致结构松散, 体感不强, 画面花乱。因此, 进行认真、严谨、科学的理解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要忠实于对形象的观察和感受, 诚恳自信地表现形象特征。

中学美术新课改教学探讨 篇8

一、深刻理解美术课改的人文性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美术课程标准》对于美术课程作出这样的定性,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以人文性来界定现行我国美术教育, 我认为这样的界定已不再是对以前美术教育中不合理的局部调整和改变, 而是触及美术课程的本质, 美术课程教学目的的变更, 因而将这次美术课改理解成为一次美术课程革命更妥贴些, 更能体现出这次课改的力度和深度。

课改前的美术教育, 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 一切从知识技能出发, 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新课改的人文性决定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位。在培养目标上主张主要以个人的需要为存在基础, 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形成完美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 其次才是使个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存的满足, 它是重个人、轻社会, 重精神、轻物质的理论主义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 由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 但同时极快的生活节奏和压力, 使具有情感的人越来越理性化、机械化, 人们情感、意志、理想、尊严、个性、爱、美、自由、愿望等受到极大限度的压制, 人的感性被削弱, 精神分裂病症率不断升高, 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也是如此, 因而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减轻承受力较小的学生压力, 另一方面可使我们教师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 从而帮助学生涉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同时帮助学生通过美术方法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使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以理性化, 从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 因而把这次课改理解成一次我国美术教育上的革命并不为过。

深入理解美术课的人文性这个核心, 美术课就可用多种方式达到《美术课程标准》, 就更能让美术课业充分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干好一件事的基础, 要让学生上好美术课, 必须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美术课的兴趣可充分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这一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功用来培养,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我在上完课时留出10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 解决学生存在的生活中的美术问题, 我常用美术知识让学生将板报办得更美, 利用美术规律指导一部分学生的着装打扮;在上完泥塑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摆在家中美化居室;在上完绘画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用来美化教室, 在上完《手绘线条表现图像》一课后, 我让学生用手绘线条互相告知不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学生;在上完《帽子和文化衫》一课后, 让学生自己制作出个性独特, 物美价廉的帽子、文化衫等, 学生通过美术课获得实惠后, 就自己主动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知识, 对美术课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至变成志趣。

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空洞的说理不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经验, 美术课要充分发挥它的审美性和实践性。在上写生课时, 我尽量选气质好、形象佳、特征明显的学生, 让他们提前打扮好后做模特儿, 在上完服装课时, 我让学生设法精心按照美的规律打扮自己, 然后教室空出一片舞台, 放开轻音乐, 让每一个学生表演自己的服装、展示自己的形象。在上《策划一次旅游活动》时, 我带学生旅游附近的玉皇庙、宁县烈士陵园、北石窟寺, 让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在上《手绘线条表现物体的空间》时, 我将学生带到我校优美的花园中, 在我的指导下画教学楼和街道空间来学习透视。实践证明, 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易接受知识, 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深。

四、灵活处理教材,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尽量用校本教材达标

新课程要求,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可选取不同教材, 这一要求可使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业, 我尽量用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如初一级开设的《纸雕塑》《纸浮雕) ) 两课, 我将他们综合成为一大类《纸艺》去上, 先让学生学习接近生活的平面形式剪纸和撕纸, 再接触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折叠纸, 以便由平面转向立体空间的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后再由易到难讲纸雕塑效果更佳。讲《布贴画》和《民间艺术品的色彩》一课时, 我让学生收集香包、制作香包等。只要我们处处留心, 多动脑, 对教材中出现的距学生生活远的课业, 我们都能利用接近学生生活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五、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形式探索

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检查、导向作用, 新课改考试要求重过程考查。根据这一理念, 我将美术考试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答卷式, 改变以前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 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美术鉴赏能力, 占总分30%。第二部分实践部分, 改变以前重绘画轻其他类别做法, 让学生完成四类作业:绘画类、小雕塑类、工艺美术类、建筑模型类, 占总分的40%。第三部分为平时过程成绩, 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分数加起来平均, 占总分的30%。这样,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就关系到考试成绩, 做作业就认真。

总之, 中学美术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 还需要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的各个同仁不断交流和探索, 以便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途径和方法, 充分发挥美术课业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摘要:深入理解美术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改革的核心, 利用美术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 灵活处理教材, 尽量用校本教材达标, 探索出全面考核, 重过程、重实践的美术考试形式。

关键词:美术新课改,美术人文性质,美术兴趣,审美体验,校本教材,考试形式

参考文献

[1]赖德胜.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新课改对中学美术的影响 篇9

美术课程与美育紧密相连, 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通过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分析, 结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以及对新课改前后差异的分析, 论述了美术课程标准对中学美术课程的作用与影响。并结合自己在实习期间对美术教学实践的理解与感悟, 对新课标理论的一些运用。美术课程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把素质教育作为课程理念的主要依据,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在获得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尤其是素质教育, 而不是单一的学会画画。

2.以培养学生审美为主体, 中学生的审美具有可塑性, 因此中学美术教育需要抓住学生的审美心理, 从而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具有导向性, 然教师的教学只是一部分, 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足够发挥的空间, 课程内容需体现艺术的情感特征, 改变了原来课程内容单一以及评价标准过于专业化的特点。

4.强调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于美术课程紧密联系起来, 改变了原来美术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毫无联系的状况。

我在实习期间, 中学美术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美术老师不是只要会画画, 就可以了。上好一堂美术课, 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作充分的准备。例如我在讲《崇山峻岭入画来》这一课时, 结合新课改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我们中国的水墨画, 在我讲解完之后, 发现大家都不敢动笔画, 因为水墨画不像平时的素描稿画错了还可以用橡皮来擦掉。只有少数几个胆大的画了几笔, 由于水墨控制的不当, 形全跑掉了。于是乎宣纸被揉成一个个纸团, 扔在一边。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 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著名的宫廷画家, 他的作品深受皇上的喜爱。于是皇上赏赐绢给他, 要他在绢上作画。这位画家兴奋不已, 于是贪杯喝了点小酒, 结果在作画时, 手不稳, 将一滴墨洒在了洁白的绢上。大家都知道, 弄坏了皇上赏赐的东西, 可是要治罪的。微醉的画家顿时吓得酒醒, 灵机一动, 在墨滴旁加了几只脚, 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蜜蜂。最后这幅画获得皇上赞赏。这个故事, 就是要告诉大家, 虽然我们没有擦水墨画的橡皮擦, 但是我们有灵活的大脑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要敢于下笔,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画成什么样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听完后, 大家都拿起画笔, 开始画了。

还有一次在讲西方现代艺术绘画的风格时, 大家都对西方的绘画很不能理解, 不仅觉得颜色奇怪, 造型看半天也不知道究竟画了个什么。于是我边讲解边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首先, 介绍创作背景:1937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情景。大家先看这个“马头”, 是不是在咆哮、在怒吼, 我这么说完后学生立马明白了, “马头”是代表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群众。与怒吼的马相对应的牛头, 面部凶恶, 学生也能看出来代表的是可恶法西斯。简洁的两句话, 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学生就被带入到画面来。学生们自己在下面开始争论, “马头”上的“大眼睛”代表的是什么?课堂气氛从刚开始讨厌西方绘画的冷淡, 一下变得热闹起来。趁着氛围, 我又接着讲, 画面里没有飞机, 没有炸弹, 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画家以象征和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 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 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 折射出画家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的同情。于是我引导学生总结:作品是承载创作者的情感的, 画中的物体是作家传达自己情感的媒介。欣赏一幅画时, 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创作者的情感。说完后我拿出笔和颜料, 边说边画。我说, 作为实习老师, 我能有机会给大家上课, 此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 所以我要用鲜亮的黄色来画,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 站在讲台上, 我也是有些紧张的, 于是有调了点蓝色。很简单的一副随笔, 打开了学生们的表达欲望, 他们纷纷开始选颜色, 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美术作为一种集视觉, 触觉, 感觉为一体的艺术门类, 美术鉴赏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和作用, 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匹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等等。普通中学美术课程的开设, 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本接触并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在美术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 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在一过程中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 理解和体悟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扩大视野, 陶冶情操, 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培养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增强人文精神。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过程, 掌握学习方法。第一, 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的就是由学生单一的学会画画, 转变为教师通过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 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发达的科技为美术教学带来的作用是极大的;第三, 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设计, 尤其是要抓住中学生的审美心理,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第四, 在评价体系中也由专业性评论转向了个性化点评,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形成, 给学生留下自我发展的空间。

中学美术教育功能新探 篇10

一、培养审美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首先要承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首先,美术教育对审美感觉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感觉外观,以事物的外观本身为关注的焦点。其次,要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分辨光、色以及各种质感的细小差异,磨砺敏锐的感觉能力。审美知觉能力是一种把感觉材料加工组合为整体性表象或经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必须扩大他们审美经验的范围,对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国的和外国的都要有所涉及,从而使内在的审美图式具有开放的广泛适应性。审美注意能力是使审美心理活动以某种方式指向一定事物的能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促使审美经验过程的发生。审美想象能力是大脑对记忆中的审美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要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审美活动,充分保障他们的想象自由,注意发现、鼓励和积极评价学生的新奇的想象创造。

二、陶冶审美情操

审美情感为审美活动提供心理动力。审美心理动力是人的一种生理与心理、肉体与精神相统一的情感力量,不仅推动着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也推动着审美欣赏的进行。在感受自然界和美术作品时,人们受到审美心理的推动,使相应的情感勃然而生,但原始的冲动只是低级情感,还需要采取保护、激励、提升、丰富等措施,才能陶冶出学生的高级审美情感。美术教育的过程应始终使学生在丰富的审美活动中,保持内在活力,并通过感知力的敏锐化、审美经验贮存的经验化和想象力的强化,来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审美心理动力。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进而受到作品的熏陶与感染。要引导他们学会使用某种绘画新材料,完成一个复杂的纸立体造型或者完成一幅人体素描,创作一幅名题画等,体验到由衷的快乐,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三、发展创造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以自由创造为本质追求的活动。在美术创作活动中,作者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千变万化的事物中采撷取舍,把确定要表达的形象进行艺术的组合,以独特的技法展示于画作的方寸之间。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表现技法的多样性、表现材料及工具的繁复性,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无论是想象阶段,还是造型阶段,他们都要追求富于情感的、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空间组合能力方面,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学生创造能力,首先,要赋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教师可就某一事物或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对话,让大家各抒己见。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产生自己的感悟,确定自己最想表达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以独特的视角寻求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其次,评价要体现多元化。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思维和习作的独创性。可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就画作思路、内容、组织、手法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多把尺子展开评价。在评价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权力,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智慧的交锋、情感的碰撞、创造的共享,使评价成为一个赏识和愉悦的过程,一个促进学生创造欲望觉醒的过程。

四、优化道德品质

美术教育通过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受教育者的真诚和热情,塑造充满活力的个体生命,它鼓舞、激发和安慰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的肉体、意志和精神转向生命本身,转向作为具体内在价值的经验生命。使我们恢复活力,振奋起来。道德教育不应仅仅是使人们服从一定的社会秩序,而且还应使人们相互联合起来,这就要求人们要具备坦率、真诚的生活态度,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起交流、同情和理解的关系。美术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它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唤起普遍的人类之爱,爱心和爱的能力培养正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新课改;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20-01

小学美术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艺术感,培养他们以美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体会创作乐趣的素质教育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性格特征入手制定人性化的实践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敏锐洞察力、从而令他们的美术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于个性化,并真正掌握艺术创作、美术学习的核心精髓,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并将这种素养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

1、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二、全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全面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培养出新一代热爱生活、善于创造、美化自然、为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及发展而贡献力量的新时期综合人才。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广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美好情感,令孩子深入接触大自然,走出课堂,走向户外进行大自然写生,令学生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通过画画展现。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大自然中他们会眉开眼笑、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因而会主动的用画笔、不同绘画工具、丰富的表现手法抒发内心的不同感受与深切体会,并逐步令绘画技巧迅速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有针对性将课堂教学内容、知识全面与生活接轨,凸显美术学科来源于生活的实用性。例如在雪花剪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令学生依据个人喜好自主设计各类雪花贺卡,将完成的美术作品送给小朋友、送给父母;当圣诞节日来临时,可令学生通过自主剪制五颜六色的雪花作品装饰教室、美化环境。在报头设计课程中我们可令每一位或一组学生自由设计一个黑板报头,通过小组比拼、合作竞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从中选择最具创意的板报作品在班级的宣传栏上定期、轮流展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令其将平时课堂中学习的美术知识合理运用于实践中,检验了自身学习水平并锻炼了综合艺术创新能力。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开展合作性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宽松的氛围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比如,想象画“来到太空”这一主题的教学用了另外一种带有相象创造的模仿游戏。首先让学生伸出双手,做好驾驶准备,模仿驾驶飞船。随着音乐声响起,孩子们闭上双眼,伴随着我的描述一起进入太空。由描述虚拟太空景象,自然地引发学生自己的想象,此时请学生说出眼前浮现出什么?有学生看到了外星人的飞船,外星人对我们表示友好,并希望和我们地球人交朋友,接着带我们去他们的星球做客……学生的想象无拘无束,大胆地描绘着自己模仿看到的神奇世界,他们快乐地享受着“太空奇遇”。发生在他们快乐的美术课堂上,体会在他们生动有趣的美术作品中。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而带趣味性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加快美术知识的吸收。有了轻松的氛围,进一步就是展开合作性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爱好的学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打破原来的座位,把爱好画画和不喜欢画画的学生排在同一个座位,给他们创设一个分工合作的机会。画画时,采取两个孩子画一张作业,让表现欲强的孩子带动表现欲弱的孩子。画的过程中,两个孩子可以自由讨论:如何组织画面?都画些什么?可以分工:你画人物,我画背景;你来勾线,我来涂色。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讨论,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协作交往能力。尤其在讨论应该画什么、怎样画、怎样分工合作方面,学生热情高涨,增强了表现欲望消极孩子的信心。

总之,要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就必须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风岩.小学美术教学综合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技信息》2004(24)

浅谈如何实行美术新课改 篇12

一、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改变教育观念

以前的美术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很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 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美术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把美术课还给学生, 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潜力。

二、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1.教师应不断学习, 不断努力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新及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2.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要紧随社会发展, 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 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多发的“奇想”, 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作为美术教师, 除了有较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之外, 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素养。

三、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除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外, 还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探索切合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

1.打造人人参与的教学课堂, 激发学生的灵气。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 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 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因此,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绘画方法, 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于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 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 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 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 应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 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教学交流过程。这样就能达到人人参与的理想教学效果。

2.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扩展学生的视野。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尤其是准备的教学资料必须丰富多彩。而多媒体教学是美术课堂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尝试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一些录像、图画,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美术欣赏、工艺设计及电脑绘画等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难题, 形成优势互补, 既充分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又加强了美术教学的传递性,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和表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推陈出新。

3.培养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是一门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要加强情感教育。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会欣赏艺术作品, 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对同一审美对象,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心境, 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 就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事先就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应让学生走出课堂, 到广阔的外界空间, 置身于真实的美景之中, 使他们身临其境, 感受会更真切, 感情也会更强烈。同时, 要多欣赏、解读和临摹作品, 从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 真正领略艺术之美、心之所向、美之所在,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这样, 学生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4.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话题”, 而放弃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教材未曾涉及但同样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 开发地方资源, 拓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必定成为美术课程实施的另一有效途径。因此, 作为美术老师, 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 开“源”建“库”, 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从而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各个地区、学校都应从本地实际出发, 对地方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实践、探索, 并进行一系列相关课题的深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促进了学生创造、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生产方式变革下一篇:争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