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

2024-05-24

社会事业(精选12篇)

社会事业 篇1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谁的创新能力强, 谁就会走在社会的前列。新闻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那么具体到广电事业创新能力, 它是如何提升和完善的呢?广电事业创新能力对社会事业的现实意义是怎样的?以及体现创新能力的条件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认识和理解呢?

一、提升和完善广电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

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完善是由多种因素交叉综合而体现出来的, 从外部环境看, 科学技术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市场消费的不确定性, 以及一个城市的转型综改发展、文化环境变迁等, 都会造成与原来秩序的某种不协调而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 这种外部环境还包括社会理论、自然科学、设计活动等方面, 它们成为提升和完善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新闻工作者要以什么样的方法关注这些外部环境, 并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正面宣传报道, 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这也是提升和完善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首先, 做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发现机会的能力;其次, 要有深入分析和把握关键环节的能力;第三, 要有超常的自我管理和控制、协调的能力;第四, 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五, 要具备科学的综合创新能力。

以上两方面包含的各种因素形成了提升和完善创新能力的原动力, 例如:2013年5月1日, 大同广播电视台新台标的启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 正值大同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正酣之际,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席卷而至, 当年12月底, 大同电视台与大同人民广播电台、大同转播台、大同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整合, 成立了大同广播电视台, 此时, 原有的大同电视台台标已明显不适应新成立的大同广播电视台, 原有的台标以蓝白色相衬, “凤凰”、“影像”、“大同”等图形已不能体现转型综改中的古都大同所出现的新元素。于是, 大同广播电视台领导组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新台标的设计方案, 不久, 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设计方案近两百件。

大同广播电视台在聘请业内资深专家和各界代表评选出应征作品的基础上, 综合入围获奖作品的特色, 通过专业人员整合、创作, 最终形成新的大同广播电视台台标。这个新台标是以红白色相衬, 由汉字“大同”和圆形“球体”组合而成, 整体图案似飞转的球体, 寓意大同像一颗塞上的明珠充满活力, 象征着热情而开放的大同人民敞开大门, 走向世界, 融入世界的情怀。一个新台标的启用, 既反映出古都大同的发展态势、文化底蕴和传统理念, 又体现了该城市民生的激昂活力、幸福生活和世界情怀, 同时, 也展现了新闻工作者以强劲的业务素质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能力对社会事业的现实意义及体现创新能力的条件

1. 创新能力对社会事业的现实意义

“追求一个个梦想, 留下一座座丰碑。”人们在改变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中, 一般都需要通过创造性想象展望自己各项活动的前景, 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 在1600多年前, 我国北魏王朝的鲜卑族, 为了将北方黄河流域的疆土变得更为强大, 它以飞蛾扑火的精神完成了文化和制度的涅槃, 将中华民族推向伟大的盛唐时代, 这也是北魏统治者在冷兵器时代找到的胜利密码———全面汉化的民族政策。虽然这种选择最初是出自军事上的考虑, 但它却在不自觉中将汉文化丰富、繁荣起来, 这些鲜卑族留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 在古都大同那雄奇壮观的云冈石窟中得以见证。每一个梦想都需要创新性思维, 每一座丰碑都体现着人类非凡的创新能力, 它留给后世子孙的不仅仅是不朽的历史遗迹, 更重要的是它能赋予人们一种精神的力量。

北魏王朝在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情况下, 它采用了把皇权和神权合一的方法, 让高曾昙曜在京城西的武州山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 从而将西域鲜卑族的创新能力展露无遗。现如今, 科学技术空前发展, 新闻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透彻的解释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新闻工作者更应努力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既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又激发起广大民众爱党、爱国、爱民、爱己的精神内核, 同时也可使自身媒体在众多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如, 大同广播电视台在2012年底投资拍摄的《微剧·大文明》系列剧, 在春节期间播出了一集《佛跳墙》引起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这是新闻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到, 处于社会转型的中国由于发展的不平衡, 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这些无不拷问着社会道德到底怎么了?而与些同时, 为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 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新闻工作者潜心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探索性地选择了一种投资少、时长短、集数少的微电视形式, 来表现出“浓缩”后的重要故事情节, 直击身边的种种道德事件。一方面对可歌可泣的高尚行为进行讴歌, 激发每个人心中向善的力量, 另一方面对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 在震憾中让每一个人用思考来完成心灵的净化。拍摄诸如这类“微”产品, 将有利于社会事业健康、文明、和谐的发展, 同时, 新闻工作者努力创新的精神也会随着这些“微”产品的热播而传递给古都大同的每一个人。

2. 体现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条件

无论是远古憾世的历史遗迹, 还是现今盛行的“微”产品,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创新者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推陈出新, 应当有远大的抱负、强烈的责任感和百折不挠的斗志。二是创新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因为这是创新能力得以体现的主观条件, 基本要求是要有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的作用、广博的知识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拼搏的战斗精神, 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管理和协调能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科学理智的综合能力。三是必须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保证, 所有的创新能力若没有人力和资金保证, 是难以顺利进行和发展的, 更不会展现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和震憾心灵的精神力量。

三、认识和理解广电事业创新能力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强调新闻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是因为它是社会各领域创新能力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方面, 其重要性表现为:它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对信息透彻的理解和分析, 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所以, 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提升和完善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恪守职业道德准则, 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党的根本宗旨, 把握好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不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遵纪守法。力争做到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创作出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 使其能够增强人们的认知能力, 并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发展。力争做到以科学严谨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抵制和消除那些存在于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消极因素, 真正建立和打造起一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的新闻队伍。

做为新闻工作者要始终身感责任重大, 在体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 必须懂得以结构功能论关注社会的稳定, 以社会冲突论重视社会的变化, 以社会进化论强调社会的适应, 以象征性相互作用论注重意义的构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壮大, 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是新闻工作者提升和完善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和不竭动力。

例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不仅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乃至世界, 其中的儒家学说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再如: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结束了欧洲的“漫漫长夜”, 使人们从蒙昧中解放出来, 为最终在西欧确立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极大地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 广电事业创新能力与社会事业的关系, 简言之即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问题, 人总是不断地通过社会活动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和再创造, 进而引导和推动着人类改变世界。与此同时, 这种社会活动也充实和壮大着人自身的精神面貌和各种能力, 广电事业创新能力就是这样与社会事业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靳永慧, 甄亚丽, 张艳霞.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1

[2]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社会事业 篇2

研讨会

一,河南社会事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安阳市把充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来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截止到13年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563人,再就业培训2.3万人,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1亿元。

同时在推进医疗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医疗保险起付线和一次性缴纳标准,增强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保障能力,并积极扩增新建直属医疗机构,形成了15分钟就医圈。并通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温暖工程”、运动场改造工程和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来平衡教育资源分配,推行“导学案”制度,切实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南阳市坚持以投入引领促进社会民生均衡发展,扩大社会事业发展。2013年,南阳市在教育方面,总投资1.4亿元,包括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卫生和计生方面,总投资1.62亿元,其中包括区级“120”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县区级疾控体系建设项目、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并投资3200万元用以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关项目。

信阳市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提高对于五保家庭的补助标准。并通过开展“信阳慈善日”活动,募集善款,建立和完善流浪乞讨人员联动救助管理机制,同时开展残疾人帮扶工作,建成了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从抓好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入手,推动归集额快速增长,服务居民购房需求。

商丘市在近几年间,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面貌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模式改革,被国务院定为“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按照“一核两翼组团发展、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启动新区规划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开封市积极创新方式,整合资源,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了省、市两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库,多方争取资金,支持贫困民族聚居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农村小额贷款,支持民族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民族村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2014年5月,河南省发改委宣布,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河南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将向民资开放400个重大项目,其中,城市道路、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生态建设、保障性住房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80个,总投资1614亿元;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社会事业项目170个,总投资1386亿元;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0个,总投资848亿元。

二、国内外建设经验

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在20世20到30年代就开始确立城市规划制度,城市规划各项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其中有关居民住宅,就业,医疗救济等社会事业开始开展起来。以当时处于工业转型的琦玉市为例,利用城市公共团体直接参与建设运营社会事业,利用民间资金与力量建立起涵盖社会福利保障、救护事业、儿童保护事业、市营社会事业的成体系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

美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推行以市场化、放松管制和分权化为取向的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市场化,推进社会事业走向市场便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美国公共服务市场化采用了许多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签约外包和公私合作。从道路修建到监狱管理,从图书馆运营到治安消防,都可能成为签约外包的标的。

在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提出了公共服务改革的新理论与新观念,实践了公共服务改革的新模式,积累了公共服务改革的新经验。通过合理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部门实行大部门体制,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推进社会事业不断变革与扩大。

从国外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发展与转型带来的启示来看,我国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一,要根据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及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与地期情况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三,要形成全面覆盖、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第四,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第五,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回归国内,云南省从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经济发展带动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特殊扶持,为边疆地区稳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黑龙江地区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在民生建设上的财政支出,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状况的改善;做好“菜篮子”工程。确保物价稳定;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几方面出发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宁波地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教育资源的更加普惠;通过深化医保给付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改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了社会养老政策与法规。

山东莱芜地区,通过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了经济模式转型,城乡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问题与改进意见

理念上的共识是促进社会事业良性运行、推进改善民生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一定意义上,理念不仅决定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而且也影响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以人为本”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使其能够成为我们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们必须坚持

(1)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推动社会事业的理论创新(2)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推动社会事业的制度创新(3)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推动社会事业的实践创新

总体水平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公平性差,质量不高,改革滞后是当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着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社会事业改革的趋势以及实践探索,其中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第一,按照社会事业服务性质,实现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合理分工,实施分类组织和分类改革应该是今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二,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社会事业,必须由政府负责举办,但是举办的方式和过程应该进行优化和完善;

第三,根据社会事业的非公益性特点,社会事业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进一步加快步伐;

第四,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证

(1)二元结构对社会也发展的限制及其社会事业发展的均衡化

城市二元结构对城市社会事业发展有各种危害,包括:加大了城市的管理难度;导致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极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等。如何治理?

1、建立健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尤其是促进城市社会事业平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2、尽快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3、要切实加强教育、医疗等基础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增强其公益性和公平性;

4、健全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

社会事业发展均等化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可分为内外均等两个部分,包含三个层次,即:均等化一,社会事业内部各项内容之间的均等;均等化二,社会事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均等;均等化三,社会事业与社会大系统的外均等 这个系统具有平等性聚力性层次性消费性政治性的特点 只有把这三个层次的均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均等化研究,才能真正理清社会事业发展均等化的头绪,才能比较科学有效地解析社会事业均等化,并为解析社会事业均等化奠定比较完善的认识基础,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原则和建议。

社会事业发展均等化的具体政策建议:

(1)成立社会事业发展均等化实施方案的研发中心,论证具体的实施方案(2)政府职能复位

(3)进一步探索我国财税体制的构成方式,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

(4)保持公共服务项目价格的相对稳定

(5)制定好间接政策用以解决社会事业发展外均等化的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依据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和核心等相关理论, 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1)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改进社会事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使优质的社会事业资源向农村倾斜, 引导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以促进社会事业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化布局;(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缩小城乡社会保障间的巨大差距, 赋予农村居民公平的国民待遇,保障农村居民的平等社会保障权, 以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一元化;(3)统筹城乡社会公共服务, 促进城乡社区建设制度的一体化, 促使农村居民享有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机会、过程基本均等, 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

(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资力度加大, 但公共财政用于城乡社会事业的支出仍显失衡;

(2)农村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不断推进, 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仍然明显

(3)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 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依然突出

(4)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但城乡文化、体育设施缺口问题仍然存在

(5)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日益扩大, 但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仍然较大(6))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明显进步, 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制约一体化发展原因:

1,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设计存在偏差。

2,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认识存在偏差。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引导机制缺乏。

4,城乡社会事业内部体系条块分割严重。

5,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存在较大差异。

6,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不配套、不稳定、不衔接。

(2)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建设

民间资金进入社会事业,可以吸纳民间资本,提高供给能力;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开拓投资渠道,提高投资回报;

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困境:

1,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积极性不够

2,政策准入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

民间资金进入社会事业的对策与建议:

1,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畅通民间资金进入社会事业渠道。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引导员工有序流动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十八大精神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我们要围绕大局,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正视困难,全面分析民办非企业管理中面临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全面合作,共同推动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

搭建平台,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塑造品牌、服务社会。

社会力量或者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包含三层含义:1,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2,社会力量要参与社会事业服务标准的制定;3,社会力量要参与社会事业服务质量的监督与评估;

社会力量介入社会事业的内容:

1,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采购计划

2,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3,规范基本服务标准

4,完善监督体系

事实社会力量介入的具体路径:

1,以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为先导

2,以培育社会力量为依托

3,健全社会事业服务标准

4,全方位监督为保障

(3)组织改革与制度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指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与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转变社会事业发展方式具有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从而在时机选择、动力机制、目标确定、实施路 径等方面存在特殊要求。

社会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 1,社会事业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社会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社会事业发展的参与主体多元化 4,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多层次化

5,社会事业发展要兼顾总体一致性和部门特殊性 社会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1,建立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2,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3,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 4,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的资源配置 5,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发展城市基层社会事业直接关系广大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升,是政府改善民生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然而当前城市基层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着1,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建成后运行效率低

2,偏重信息化应用,配套制度建设待加强 3,基层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定存在障碍

4,资源整合与项目协同推进力度有待提升的等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采取的建议与方法有

(一)加强顶层设计,增强社区科技项目的系统性

(二)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居民的科学素养与管理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信息化项目的制度保障能力

(四)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推进理论探索与统计项目更新

社会事业 篇3

关键词:农村;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要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满足农民各种需求的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生活条件的改观,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程,是社会公正原则的显著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要下大力度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的各项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

1、正确理解社会事业的含义

社會事业的主要宗旨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保障可持续进步,进而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的服务与支持的总称。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保障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性,实现整个社会的团结一致。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要在特定的范围内,提供特定的服务,使得这一领域的人们也能分享社会成果,参与社会行为,避免被排斥在外,对社会实现认同,达到社会的稳定。这一层面通常被称之为社会慈善或福利事业;其次,是对社会风险的防范。这一内容的社会事业主要是为全体成员提供一种安全的环境,使之可以正常地生产和工作,避免遭受损失,实现成员间的信任和互助,保证社会正常运转。这一层面被称之为社会保障与社会治安服务;再次,为增加社会成语福利的社会事业。这一层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提升成员的生活品质,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满意度,在根本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能够发挥社会资源的潜力。这一层面主要展现在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上;第四,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事业。这一层面主要侧重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环境,重点是外部条件。这一层面的社会事业包括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的有效治理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不佳。首先,缺少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鉴于经济上的不乐观,很多农村学校缺乏图书馆等基础建设,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好,流失严重。鉴于农村较差的教学条件,很多优秀的农村教师转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再次,留守学生教育困难。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依赖老人,在精力、思想上很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需要农村教师给予思想、物质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使得农村教师需要背负更重的压力。最后,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存在上学难的问题。当前,城市集中化严重,致使很多边远地区的农村教育出现边远化的问题。很多家长不得不选择陪读,这就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影响生产和生活。

2.2 农村的医疗事业问题显著。首先,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较少。在农村,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陈旧,无法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其次,缺少农村卫生人才。在农村的卫生院中,缺乏专业过硬、素质较高的人才,很难保证医疗质量,以药养医问题严重。再次,卫生医疗机构医疗安全无法保障。很多村医在家里行医,行为不合法或者不规范,导致农民看病毫无安全感。

2.3 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首先,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单位存在经费较少的情况,很多没有列入预算,挪用情况严重。其次,农村基层文体设施匮乏。当前,很多乡镇缺乏大型广场,文化馆等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很难满足工作需要。再次,农村基层文化组织比较松散,自娱自乐为主,缺乏组织性,很难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增强。首先,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性的约定。鉴于农民的就业很难实现稳定性,变换情况较多,很难实现养老制度的衔接性。没有明确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方式。新农保和老农保之间缺乏衔接性。其次,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存在严重不足。当前,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较少,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更少。对于被征地农民,其补偿标准较低,很难支付社会保障的费用,导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再次,相应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决策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这方面建设比较欠缺。

3、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3.1 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农村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水平,保障农村孩子平等就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3.2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系统工程的发展,形成于实际收入相符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减轻农民就医压力,使其能够公平享受医疗服务,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根本性制度,加紧建设。再次,重视疾病预防和救治服务,控制好一些重大疾病,强化农村卫生环境的治理。最后,重视卫生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战略,建设一支技术专业、品质高尚、服务一流的卫生人才队伍。

3.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加大政府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人才等政策,健全政府领导,促进部门之间的配合,实现全社会参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投资多元化的资金筹措系统,建立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农民的需求为前提,多发展惠民工程,让文化设施、载体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创新文化活动类型。开展文化走基层的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艺形式占领文化阵地,远离不良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第四,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提倡先进,争当先进。最后,发展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带动农村文化蓬勃发展。

3.4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增加农保资金渠道,强化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监督。对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进行调整,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重视医疗保险的资金筹措,鼓励企业积极加入,动员未参保农民参保,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提升收益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据统筹要求,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完善农村优抚制度,重视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力度。

结束语:

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重视农村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如果农村无法实现小康社会,那么整个社会的小康也就无法实现。因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精神,将发展农村产业作为源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素质,强化思想教育,重视社会事业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财政局行财科)

参考文献:

[1] 聂火云.江西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张素罗,张广荣.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100-3102.

[3] 付海静.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民幸福家园[J].现代经济信息,2013,(4):261-262.

社会事业 篇4

1 发展现状

1.1 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近年来, 丽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丽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3047元增长到2011年的7809元, 年均增长12.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3.6:1缩小至2011年3.0:1, 已连续四年呈现差距缩小趋势。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52.5平方米。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改委发布的《浙江省2010年及“十一五”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 丽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70.2分, 在整体协调阶段进一步提高统筹发展水平, 比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年均增速高1.31分, 提高幅度位居于全省第4位。

1.2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投入不断加大, 丽水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救助等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11年底, 全市乡镇卫生院达228家, 村卫生室910家, 数字电视乡村用户整转率达86.6%, 全市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了58%以上, 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已达15家。全市95.9%的城镇社区、81.3%的行政村、60.3%的乡镇 (街道) 已经创建充分就业乡镇 (街道) ,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 农村居民低保平均补差达到了140元/月, 社会保险提标扩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 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6.1万人, 参合率达95.7%, 比2005年提高21.6个百分点。筹资水平从2005年的平均每人40元增加到323元, 其中统筹区域 (县域) 内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1.3 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目前丽水中小学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已达到74个, 涉及学校282所, 覆盖农村学生14万。全市现有401家村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占全市村卫生室总数的42.5%, 230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达到建设标准, 达标率为94.3%。累计完成14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1247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体育强县1个、体育强镇 (乡) 48个、小康体育村1860个。乡村排舞大赛、乡村服饰大赛、乡村绝活大赛和全市乡村文艺汇演等重大群文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到2011年底, 除庆元外, 全市基本实现一个乡镇一名以上专职文化员、一个村文化室配有一名文化专管员的配备要求。

2 存在问题

丽水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农村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投入不足制约发展潜力

丽水作为浙江欠发达地区, 各级财政财力有限, 而新农村建设各类项目配套资金压力很大, 农村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与发达地区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山区特点推高了各类建设的成本, 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来看, 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据《浙江省2010年及“十一五”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报告》显示, 2010年我市综合评价得分为70.2分,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81分, 位居全省之末, 继续处于整体协调阶段,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难度依然很大。

2.2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发展乏力

丽水山多地少, 低收入村及农户数量大、比例高, 存在大量“空壳村”,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农村管理队伍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领导干部的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现象在局部依然存在。致使仅仅依靠政府的有限补助资金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村庄整治、旧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难度很大。

2.3 工业化进程影响城市支持农村能力

一个地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根本决定在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丽水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 丽水生产总值仅为全省总量的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3.3%, 全市城市化率仅为48%,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省发展的平均水平, 资金要素制约将长期影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3 发展对策

丽水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应该立足山区实际, 致力于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提高农村民生保障。

3.1 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加大政府对农村学校基础性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新突破, 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

3.2 全面推进农村体制机制转型

把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作为扶贫开发改革的主线, 开展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试点, 探索实现进城镇农民平等就业、户籍待遇、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探索盘活宅基地、土地山林、集体资产等农民资产的有效途径, 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积极拓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力争农村金融生态有新的改善。

3.3 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为指南,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改变农民生活方式, 鼓励农民用电、用煤气, 减少木草等燃料的使用, 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而农民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积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农村居民精神生活需求。

3.4 切实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培育一个懂经营、善管理, 能够带领广大群众致富的村领导班子。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的探索创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促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方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机制。

摘要:“十二五”是丽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只有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转型,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丽水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目前存在的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丽水,农村,社会事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建军.“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35) .

[2]刘宇南.当前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13) .

[3]周黎鸿, 聂碧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10) .

社会事业口工作汇报 篇5

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2010年重点工作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市上考核结果预测

目前,社会事业口各部门对于市上下达的各项考核任务,已基本完成,总体考核结果预测比较乐观。

——文化工作 主要定量考核指标有4项:(1)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展览书画作品20件(完成21件〈超额完成〉)。

(2)新创现代大戏1部、小戏2部,修改完善历史剧3部(已全部完成)。(3)下乡演出260场,收入12万元(完成268场,收入16.5万元〈超额完成〉)。(4)生产各类文化产品90万件,销售收入达到2200万元(已全部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均已完成。市上上周已考核,预计考核结果为一等奖。

——教育工作 主要定量考核指标有4项:(1)消除危房16300平方米,争取项目资金1亿元,建成寄宿制学校6所,撤并学校12所。(共完成校舍建筑面积77659平方米,投资10323万元,建成寄宿制学校6所,撤并教学点12所〈已超额完成〉)。(2)开展星级学校创建,命名市级示范学校4所(已完成等待验收命名)。(3)委托华东师大培训中小学校长6名,委托陕师大、西南师大对2009年新招录的95名非师范类教师-1-

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岗前培训(均已完成)。(4)完成职中招生2800人,新建1-2个就业服务站,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际招生1241人〈未完成〉,新建北京、上海、苏州、广州4个就业服务站〈超额完成〉,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6%〈超额完成〉)。其他考核指标均已完成。今年高考成绩不乐观,考核结果暂时不能确定。

——卫生工作 主要定量考核指标有6项:(1)乡镇急救车辆全覆盖,建成120急救GPS指挥系统(配备急救车辆13辆,120急救GPS指挥系统已建成〈已基本完成〉)。(2)落实公共卫生经费15元(国家补助资金12元已全部到位,省、市、县配套资金各1元均未落实)。(3)农村改厕2000座(已全部完成)。(4)标准化村卫生所80个(已全部完成)。(5)新农合参合率97%,统筹基金使用率85%以上(参合率为97.25%,统筹基金使用率85%以上〈均已完成〉)。(6)无偿献血1400份(正安排本周内开始,至16日结束)。其他指标均已完成。市上上周已考核,预计考核结果为一等奖。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各项人口指标按照市上下达计划执行良好)。

——广电工作主要定量考核指标有3项:(1)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00户(完成415户,占任务的104%〈超额完成〉)。

(2)完成数字电视转换3400户(完成4500户,占任务的132%

〈超额完成〉)。(3)完成县城有线电视数字转换1800户(完成3000户,占任务的167%〈超额完成〉)。其他指标均已完成。预计考核结果为“保二争一”。

——体育工作主要定量考核指标:在省十二运上夺得3块金牌(共夺得7金2银1铜〈超额完成〉)。其他定性指标均已完成。预计考核结果为一等奖。

——旅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均无定量考核指标,其他考核指标均已全部完成。旅游工作考核结果预计为“保二争一”,食药监工作考核结果预计为一等奖(上半年考核为一等奖)。

二、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文化工作:一是项目建设。开工实施县博物馆整体搬

迁项目(文物库房建设项目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完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继续争取实施两个“国保”单位的加固维修工作(政平.湘乐塔)。二是产业开发。全年完成香包刺绣新产品开发8至10种,生产各类民俗文化产品100万件以上,产值完成2300万元,(参办好第九届香包节)。三是文艺创作。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全年新创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戏剧1部,整理编排历史剧1部,创作小戏2部,力争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展览30件作品。四是市场监管。继续开展好以网吧

为主的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切实净化文化市场。五是社会文化。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心辅导县城老年秧歌队和青年舞蹈健身队等自发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实践活动,加强对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教育工作:一是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全力做好14个竣工项目的决算验收并尽早投入使用,完成早胜初中整校搬迁及新建和盛初中后续工程(早胜初中明年春季开学投入使用,和盛初中明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完成2010年下达的7个校安工程项目及1个特教项目;实施好长庆桥九年制学校校舍维修改造任务,秋季投入使用;规划编制上报2011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撤并中小学12所,并合理处置校产。二是继续深化“教学管理落实年”活动。实施“决战课堂”战略,尝试永威教学模式和静宁一中的成功办学经验,提早谋划明年高考备考,全面提高高考质量。三是通过星级学校评选,分类考核,奖优罚劣,增强乡校负责人的紧迫感和荣辱感,严格兑现考核奖惩,提升管理质量,突出办学效益。四是通过评优选模、“烛光奖”评选,培养树立一批名师,探索末位淘汰制,激发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机制。五是大力实施“引强入校”工程,培育

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加快高中课程改革步伐,抓好“书香校园”和“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卫生工作:一是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抓好中医院

住院楼、早胜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新庄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3个在建项目,重点实施好县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项目、盘克镇中心卫生院业务楼、8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等新开工项目,力争年内建成交付使用。同时,全力做好县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卫生监督所业务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楼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审批立项。二是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成立药品采购管理办公室,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四统一”要求(注:药品目录统一、采购和销售价格统一、供应和保障体系统一、管理规范统一),并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确定县人民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新农合单病种定额付费支付方式改革,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报销程序。三是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开展“医院管理年”、“百姓放心医院”和“平安医院”三项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单病种定额付费”为平台,着力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优化就医服务流程,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端正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四是努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卫生综合执法,切实做好

传染病防治、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以上,并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120急救管理,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成4000座改厕任务;组织实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全面禁烟活动。五是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推广中医实用技术疗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六是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狠抓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

人口计生工作:2011年主要人口计划生育指标是:出

生率控制在14.2‰以内,自增率控制在7‰以内,计生率达到80%以上,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达到90%,流入人口纳入管理率达到95%以上。围绕此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通过完善经常性工作机制和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杜绝计划外出生。二是全力实施“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加强生殖健康教育,推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和转型升级。三是扎实开展“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四是开展性别比专项治理活动,从严查处“两非”行为(注: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

广电工作:强化网络的运营与管理,力争在年内使有

线电视通达的12个乡镇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发展手持电视业务用户1000户;组织实施好2011年省、市下达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论证建设1至2个乡站,为乡站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经验。

旅游工作:加快野王旅游度假村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做好长庆桥野王温泉度假村、桂花园桂花小镇、百吉湖高端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整体招商工作;策划好庙咀坪古豳国恢复建设的推介宣传,优化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融资进行开发建设。筹划政平旅游规划。

体育工作:一是做好宁县全民健身综合楼的选址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体育项目资金,不断完善体育设施设备;二是以组织节庆体育系列活动和职工、学生运动会为重点,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三是强化业余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各类赛事储备人力资源;四是加强体彩监管,提高销售总额,增强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以提升食品药品科学监管能力和

社会事业 篇6

北京市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努力激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积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工作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坚持区域覆盖,统筹协调;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实行“管办分离”,改革运行机制;实行试点推进,稳步发展。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 研究提出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

根据社会事业公益性和市场化程度不同,把社会事业分为纯公益性、混合性、经营性三类。按照合理界定政府职责与市场作用,实行社会事业分类管理,建立政府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总体思路,会同11个委办局,研究形成《北京市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意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试点推进”的思路,研究提出《关于加快本市社会事业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及2004—2005年的改革任务,经市政府审定后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 促进举办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PPP模式(公私合营)、特许经营、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和混合性社会事业。同时对社会事业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进行清理,消除制约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障碍,全面开放经营性社会事业供给市场。目前,多元投资办医迈出实质步伐,公办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试点取得突破,文化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三) 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促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运营市场化

按照“建管分开”和专业化管理原则,政府投资60%以上的纯公益项目全部实行代建制,同时,对政府投资不足60%的奥运会训练场馆,我们也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代建人实行代建管理。目前,北京市已有18个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了代建制,实施成效非常显著。

(四) 加快社会事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

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迁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社会事业资源。通过合并、改建、置换、重组等市场运作方式,促进社会事业强弱联合,放大优质资源,盘活存量资产。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

为放大优质资源、促进城乡统筹、疏解城市功能、提供产业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按照总体规划、整合资源、政策扶持、试点推进的原则,我们研究提出了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综合运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投资倾斜、人员编制等手段,采取多种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在大型居住区、城市新区、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建设名校分校、名院分院工作。目前,已实施推进10所名学校办分校、5所名院办分院工作。

四、加强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

北京市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推进社会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两个覆盖”:既要统筹城乡,推进面向全市各地区的区域覆盖,又要加强基层,推进面向全体居民的人群覆盖,促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旅游资源、公共安全保障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是促进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根据《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结合人口迁移变化状况,推进城区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先支持农村和郊区基础教育发展。二是促进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加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三是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四是促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的均衡化。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和谐社区。五是促进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配置的均衡化。编制了《北京市消防站点建设规划》,明确标准和服务半径,强化区县政府职责,加强基层消防站点的建设。

五、开展社会发展综合分析工作,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社会事业 篇7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特别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 社会事业能否同步发展, 社会管理是否健全, 将直接影响到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还是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严重倒退。近年来, 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相比, 公共财政对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当前我区主要面临着农村牧区受教育程度低、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匮乏、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农牧民看病难和看病贵以及社会管理不足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等问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若不能得以及时改善, 公共服务若不能普遍惠及广大群众, 势必会带来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而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教育领域为例, 教育不公平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一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 受经费所限, 基础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 制约了我区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学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较低, 文盲和半文盲所占的比例较大, 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知识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故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才欠缺, 同汉族地区形成了鲜明对照, 很容易导致少数民族产生失衡心理, 影响民族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二是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 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以及教育结构设置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城市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导致学生择校现象比较严重, 而弱势群体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困难;农村牧区中小学办学规模小、教育质量低, 致使少数民族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有关边境地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旗县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还不完善, 蒙文蒙语在民族学校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产出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人才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表明, 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内蒙古处于第25位, 这样一个人才落后的现状大大制约了我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 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状况很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心理上的失落感, 同时也会造成许多新的不平衡和更多的利益冲突, 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因此, 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必须加强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完善,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相互协调, 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

二、加强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 坚持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一是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保障农牧区贫困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二是结合职业岗位需求调整教育结构,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力度,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 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时代要求, 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储备力量。三是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 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蒙语授课班等形式,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高学历、高素质的培养, 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教育助学金制度, 使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教育。四是改革现行人才培养体制, 从过去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逐步调整为发展“研究型”和“应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 拓宽各类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渠道, 注意使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向处境弱势的群体倾斜, 逐步建立起以学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民族地区师资队伍。通过开展“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 加强对农村教师和少数民族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采取鼓励和优惠政策, 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支教和任教, 充实民族地区的教师力量。

(二) 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

文化建设是实现内蒙古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软实力因素。在新的形势下, 内蒙古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奠定内蒙古和谐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

一方面,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理性、和谐的发展道路。先进的文化能够从深层次上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 能够更好地化解信仰危机。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多种思想观念激荡的新局面, 我们应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立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满足多元的文化诉求。具体来说, 应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 努力使宣传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等各类和谐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咨询, 塑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形成人人争创和谐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 积极实施文化惠民战略,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不断满足各族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农村牧区为重点, 以文化民生为主题, 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农牧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普及广播和电视覆盖率,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继续完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群艺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政策, 组织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 办好民族特色文化节和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区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提升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 大力传承和繁荣民族文化;不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学习, 鼓励各民族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切实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努力消除民族文化中的偏狭性、排他性和落后性, 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共享, 推进各民族的文明与进步。

(三)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积极构建以预防为主、以农村牧区为重点、以政府投入为依托、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实施农村牧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 健全三级农村牧区卫生服务网络, 完成旗县综合医院、乡镇苏木卫生院、嘎査村标准卫生室的配套建设, 提升农村牧区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卫生医疗管理, 建立和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全民享有健康水平的根本目标。

(四)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构建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 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不断显现, 统筹协调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对内蒙古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各方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问题不仅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统筹关系, 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方面权益的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到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利益的统筹兼顾, 又要顾及改革中得益较多的群体与受惠较少群体的利益, 满足社会不同群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 要切实转变社会管理观念, 不断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应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 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在社会事业中应尽的责任, 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确保政府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牧区、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 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公平和效率, 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摘要:当前, 在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不仅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 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我区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行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 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对于构建和谐内蒙古、促进内蒙古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民族教育,文化建设,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杭栓柱.内蒙古“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8) .

社会事业 篇8

企业已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多数经济与社会资源掌握在各类企业手中,大量人群工作于企业中并赖以谋生,企业的影响已远不仅限于其经济作用,而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均产生相当程度的控制与影响。但是近年来,各类企业由于忽视社会责任导致的负面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民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已到了刻不容缓地步。时代背景要求研究者们深入与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以引导企业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路径进行梳理,从而可以更好把握研究趋向,这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企业社会责任:争议与发展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CSR1)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公众对大公司的出现以及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反思。伴随着大公司的出现以及大公司在经济和社会中权力的加大,公众要求大公司在获得这种社会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而两权分离和管理专业化所带来的管理者资本主义,也促使相当部分人反思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2];这两方面因素促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

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却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受到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猛烈抨击与反对,是在与传统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观点的对抗中缓慢发展起来的。这些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是危险的,是对自由经济的根本颠覆(Friedman,1962)[3],因为它动摇了资本主义的根基——利润最大化原则。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者们则声称并不排斥企业的获利行为,而是提出用“利润最优化”(Profit Optimization)来取代利润最大化,公司管理者在努力赚取足够利润来满足股东的同时也追求其他社会目标,以最大化公司总福利(Sheikh,1996)[4]。在这种与主流经济学格格不入的状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给人的印象是缺乏理论依托,更多表现为道德维度。

在不断地演变与争论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仍然取得了许多成果。早期的学术研究努力希望构建较为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但是客观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仍就像一把“大伞”(Valor,2005)[5],装进了各类思想、概念、技术与争论,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和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仍然被学者们批评为“含糊不清”(沈洪涛、沈艺峰,2007)[1]。

2 企业社会回应:管理维度上的反思

2.1 企业社会回应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模糊性长期被人诟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和争论上,而必须转化为关乎企业生存的实实在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CSR2)、企业社会表现(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等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新概念相继被提出,学者们希望用这些新概念来替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搁置价值观探讨,克服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上的模糊性与规范性缺点,使研究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与操作性(Mitnick,1995)[6],这也代表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道德维度转向更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管理维度。

其中,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的是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Frederick,1994)[7],集中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和外部的环境管理技术(Wood,1991)[8]。阿克曼(Ackerman,1973)[9]、阿克曼和鲍尔(Ackerman & Bauer,1976)[10]是最早提出并深入描述企业社会回应概念的学者,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做了区分: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的是动机而非结果,是公司所承担的义务;而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做什么”的问题,不应只考虑“该做什么”。他们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同时包括以下五个因素:一、企业社会回应是一种公司战略;二、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管理过程;三、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创新性的业绩表现衡量方法;四、企业社会回应是应对不同时间公众预期变化的新技术和新管理技能;五、企业社会回应是一种制度化的决策方式。

企业社会回应的提出,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转移到企业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预期(Ackerman & Bauer,1976)[10]、应对社会压力(Frederick,1994)[7]]和进行社会问题管理(Wartick & Cochran,1985)[11],体现的是管理维度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

2.2 关于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不同观点

(1)第一种观点:企业社会回应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替代

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7]与塞西(Sethi,1979)[12]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企业与社会领域研究的“第二阶段”,可以替代充满争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7]对企业社会回应的研究有着重要贡献,他明确将企业社会回应定义为“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这个定义得到了广泛接受。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回应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个是组织上的微观层面,指的是企业管理公司与各类社会团体间关系的能力;另一个是制度上的宏观层面,指的是每个进行社会回应的企业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认为,比起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更为切实可行,为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平台,也更符合企业及其管理者实践的需要,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理念与伦理概念转变为行为导向的管理概念,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称为CSR1,而企业社会回应则简称为CSR2。

塞西(Sethi,1979)[12]则将企业社会行为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社会义务阶段、企业社会责任阶段与企业社会回应阶段,企业社会回应是超越企业社会责任的阶段。塞西(Sethi,1979)认为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公司社会行为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与企业社会回应相关的公司社会行为本质上是预防性的,企业对各类社会问题的回应必须在物质、经济与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环境评估在企业社会回应中非常重要。

总之,无论是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的CSR1与CSR2,还是塞西(Sethi,1979)的三阶段论,都认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之后的一个新的阶段性概念。

(2)第二种观点:企业社会回应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补充

另外一批著名学者则并不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而是认为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对等并列、相互补充的。

卡罗尔(Carroll,1979)[13]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只是企业在社会领域中管理性反应的一个行动阶段,代表的是企业社会表现中与企业社会责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方面,该方面仅与企业对社会反应的管理过程有关,并不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替代概念。

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11]则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实际上是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方法,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是同等重要的概念,两者都应包括进来成为企业社会参与面的单独方向。他们认为,用企业社会回应来替代企业社会责任将会弱化对企业伦理的重视;企业社会回应只是短期或中期的决策,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长期的决策;企业社会责任看重的是终极结果,而企业社会回应注重的是过程方法,企业社会回应并不意味着企业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

伍德(Wood,1991)[14]则指出,企业社会回应集中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与企业外部的环境管理技术,提供的是企业行动的方向,是“如何做”的构成部分,应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性概念的补充。在伍德(Wood,1991)的界定中,社会问题管理、环境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管理并行成为企业社会回应的三大支柱。

应该说,一段时期以来,企业社会回应一度成为与企业社会责任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概念,但由于其重点毕竟只是在企业及其管理者反应过程方面,过于强调了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压力的实用性方法,而忽视了企业与社会间互动的道德与伦理方面的规范性基础,因而最终并未能取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1]。

3 企业社会表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联结点

3.1 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理论观点

企业社会表现是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出现的又一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兼容并蓄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概念。

卡罗尔(Carroll,1979)[13]提出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概念模型”成为企业社会表现研究领域的第一个框架模型,也是最经典的模型。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与企业社会回应是三个不同的重要维度,共同构成了企业社会表现的三维空间。第一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被卡罗尔(Carroll,1979)分解为四个成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第二个维度是社会问题管理,包括消费者、环境、种族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与股东问题等,不过卡罗尔(Carroll,1979)承认由于社会问题日新月异,且不同公司与行业也各不相同,因此该维度难以详尽界定;第三个维度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从反应、防守、适应到预防的连续过程。卡罗尔(Carroll,1979)的三维模型提供了一个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到企业社会表现的过渡桥梁,其影响力是深远的,之后学者们提出的企业社会表现概念模型多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该模型也存在很大局限性,不易于研究的操作化,理论模型也并没得到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11]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模型是建立在卡罗尔(Carroll, 1979)三维概念模型基础上的,包括原则、过程与政策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原则维度即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第二个维度过程维度即企业社会回应,包括反应、防守、适应与预防四种类型;第三个政策维度即社会问题管理,这里与卡罗尔(Carroll,1979)的模型不同,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认为社会问题管理是企业社会回应的直接扩展,是社会问题发现与有效社会回应的连接点,因此包括确认问题、分析问题与回应问题,这样该模型便成为了一个动态分析框架。

伍德(Wood,1991)[14,15]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模型扩展和修正了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 1985)的三维模型。伍德(Wood, 1991)认为,企业社会表现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及与企业社会关系有关的可观察到的结果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面: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与社会责任结果。对于第一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伍德(Wood, 1991)并没按照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来划分,而是划分为制度层次、组织层次与个人层次,以区分社会对所有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企业的预期、社会对企业作为一个特定个体的所作所为的预期以及社会对企业内表演道德角色的管理者等人的预期;第二维度是社会回应过程,伍德(Wood, 1991)将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模型的第三维度社会问题管理合并到该维度,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实际上包含了三大支柱:社会问题管理、环境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第三维度是指企业行为的社会影响、社会方案与社会政策的结果。伍德(Wood, 1991)认为,无论第一维度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还是第二维度企业社会回应的过程,都是难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只有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的结果是企业社会表现中唯一能够进行实际观察与公开评估的,正是由于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结果的独立存在,使得企业社会表现变得容易观察与测量,这样就使模型更具有操作性。

总之,企业社会表现模型被认为是重新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之间断裂的联系(Wood, 1991)[14]。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各方理论相互独立和暗中相互竞争(Wood,1991)[14],导致难以形成共识;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企业社会表现的研究中,因此尚不存在一个得到一致公认的统一的企业社会表现框架。

3.2 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测量

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阶段,还必须从实证上得到验证,必须在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之间锻造一个结合点(Swanson, 1999)[16]。伍德(Wood,1991)将其企业社会表现模型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的结果独立出来,认为只有企业行为的结果是企业社会表现三个维度中唯一能够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的,“企业社会表现一词非常清楚地指(企业)行为的结果”[8],可以用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表现。伍德(Wood,1991)的观点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证研究打开了通路,企业社会表现在实证研究中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测量的操作性定义,这样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就有了存在可以测量的操作性定义的可能性,其意义非常重要。

艾格伦斯和高得(Igalens & Gond,2005)[17]总结了五种把“企业社会表现”概念进行操作化的方法:基于年报内容分析的测量、基于污染指数的测量、基于问卷调查的知觉测量、基于声誉指标的测量与基于专业机构数据库的测量。在西方众多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测评工具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克拉克森(Clarkson,1995)的RDAP量表[18]、霍普金斯(Hopkins,1997)的SRE量表[19]、美国KLD公司开发的KLD指数以及《财富》声誉指数等。西方研究者们在测量工具的开发上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这些测量工具有个共同点,即都是多维测量的,但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实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是非学术领域开发的测评体系,测量工具与理论之间存在脱节问题。

中国研究者们近年来也试图开发能够适合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本土化测量工具,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国内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将所开发的量表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量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量表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量表等,但从本质上来看,与西方企业社会表现属于同一范畴。

4 结 语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不断地演变与争论中发展起来,时代背景要求研究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概念与道德维度的争论上,而应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加强相关研究的操作性与实践性,以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管理维度上。观察相关领域研究的演化路径,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直到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表现的提出与发展,正是切合这样的发展趋向,研究者们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向,将相关领域的研究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

繁荣文艺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篇9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文学和艺术合称的文艺,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个体裁的文学, 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是文艺的基本形式、代表形式, 是最适宜广为传播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文艺的兴起。文艺兴起需要文学垫底。

毛泽东一生热爱文学, 直到晚年还在阅读鲁迅著作。胡耀邦说, 是小说《少年漂泊者》 (蒋光慈) 引导他参加革命的。彭德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阅读了引起争议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 并为此作出重要批示。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律诗以及散文。1919年, 李大钊写的《五峰游记》是现代散文名篇。文中说:“滦水每年泛滥, 河身移徙无定……经他一番破坏, 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 经他一回滩淤, 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 新生活的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 但看见他的破坏, 看不见他的建设, 却很冤枉了他。”本文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见识和眼光, 因此高出一般山水游记之上, 而且具有思想力量。陈云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唯一见过鲁迅的人, 鲁迅逝世以后不久, 他深情地写作了回忆散文《一个深晚》 (《陈云文选》1956—1985年) 。2007年11月4日,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南开大学录取了一名博士生。他是9月23日受聘该校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后, 首次选拔、指导学生。经过面试, 南开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硕士二年级学生高飞被选中。面试过程中, 李肇星提出的问题包括:“你最喜欢的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的文学家是谁?”“五四运动以后的呢?”对三位参加面试的学生他都询问喜欢哪位作家。20世纪40年代, 话剧《白毛女》在革命圣地延安初次上演, 反响十分强烈。原作中恶霸地主黄世仁未受到应有的惩治。毛泽东观看了该剧以后, 考虑到群众情绪, 指示创作人员在剧终把黄世仁枪毙掉了。有些部队的战前动员就是看这一部话剧。有些战士在自己的枪管上刻了“为喜儿报仇”的口号。话剧《白毛女》在广大解放区军民中有力地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建国以后, 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文学事业, 这一点从机构设置方面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部级机构经过数次调整、精简,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作家协会始终保留着。各省市的厅级机构也包括这两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成员包括作家、艺术家, 作家协会的成员则全是作家。两会是并列机构。全国文联和作协代表大会习惯上称之为“双代会”, 每一次双代会召开之际, 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前往致辞、祝贺。社会科学联合会内部还设有文学研究所。因此, 一部分专业作家能够在正确方向指引下, 衣食无忧地从事写作。在文艺领域, 文学处于特殊的位置。

20世纪60年代, 曾华鹏教授来扬州地委党校讲解过红色小说《红岩》, 这是结合革命史教育的一种文学欣赏。2004年, 中央党校还开设了选修课程《红楼梦》讲座, 这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的一种文学欣赏。2009年3月, 全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被请了去, 在中央党校开设了讲座《文学的力量》, 指导高、中级干部开展文艺欣赏。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文艺事业寄予的厚望, 与老一辈革命家、党中央和政府对文艺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列宁的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思想 (《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以及与蔡特金的谈话) 很早就介绍到中国来了。这些论述基于他对文学能够改变人的认识。1918年1月1日, 列宁第一次遇刺 (他一生中遇刺三次) , 这在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反映。参与谋杀的几个主犯很快被逮捕。他关照办案人员:“多给他们一些文学作品看看, 让他们多读点书。”他不把个人恩怨放在心头, 也就没有把这个案件当多大的事。主犯将被枪决是理所当然的事。2月21日, 列宁发出呼吁:“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谋杀案犯听到呼吁, 马上给列宁写信, 要求派他们上前线去。列宁批示:“此案停止审理。人员释放。派他们上前线去。”战场上, 主犯冲峰在前, 英勇顽强。战后, 他们中有两人为新政权效力, 有一人从事文学研究, 还有一个在国外指责新政权。列宁相信文学作品能够熏陶、感化人, 哪怕是罪大恶极的谋杀自己的主犯。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 主犯就判若两人了, 这正是读书尤其是看文学作品的结果。

台湾澎湖鼎湾监狱处于海峡之中, 专门收押重刑犯死刑犯。欧姓记者在这里办起了台湾第一个监狱写作班, 办了八年, 可以说是成功之举。写作班的学员静下心来阅读文学经典, 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写下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及身在牢狱的向往。把犯罪活动当素材, 以罪犯为生活原型的名著不少, 但作者绝大多数是作家, 写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 而这一批学员是以身作“素材”, 得心应手, 倒也不乏佳作。廖姓监狱长说:“写作班偏重文学治疗, 以文学诊治受刑人的心。”写作班的学员把卖书 (自己作品) 的钱捐献给社会上的弱者。曾是香港黑帮分子的陈杰, 在高墙内说:“我在读书和写作里, 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欧某廖某以及服刑犯人兼作者不一定了解列宁关于文学的论述和用文学名著改造犯人之举, 但他们的所为说明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改造作用。

19世纪英国著名医生布拉斯·法特发现, 正在接受治疗的小姑娘很有兴致地阅读报纸上的连载小说, 便留心观察:小姑娘的情绪时好时坏。原来, 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身患重病少女的希冀和命运。两个少女“同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 也就很自然地“相怜”了。女主角病情一加重, 法特的小病人病情就恶化。他找到作者, 问女主角的归宿———她将病死。他请求作者改变初衷。作者意识到小说的社会作用了, 就让病危主角勇敢地活了下来, 法特眼前的小姑娘也奇迹般地战胜了顽症——除了两个少女还有许多“同病”者康复了, 除了“同病”者, 还有许多异病者也从中获取了力量。

不要就事论事地孤立地看待列宁运用文学改造罪犯以及相关的三个特例, 我们可以由此想开去、说开去。这些事例也能说明:先进文化, 进步文艺,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广泛、神奇的作用。文化, 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需要我们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着力建设。

文艺的繁荣兴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例子中国历史上就有。唐代诗歌明显地提升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精神境界。诗人作为文化人的主体和文学兴盛的功臣, 处于空前绝后的良好状态, 使得诗情具有巨大的激荡人心的力量;老百姓自觉地阅读、欣赏诗歌, 十分崇敬诗人, 使得诗人乐于倾心作诗:这是唐诗兴盛的原因, 也是其表现。

唐朝诗人王毂的名声并不怎么响, 其句“君臣犹在醉乡中”, 现在来看也不是什么名句, 但在当时, 王毂和这一句诗可是家喻户晓。有一天, 王毂外出, 看到一群流氓对他的朋友动手动脚;朋友很孱弱, 就是王毂插进去也制止不了这一出扭打。王毂还是很意气地走到跟前, 大喝一声:“住手!大白天的打什么人呀?他是我的朋友!”手痒痒的打人者转向王毂:“你的朋友?你是来讨揍呀?”他们还真想来弄王毂两下子。“你们知道我是谁呀?”“你是谁?”“‘君臣犹在醉乡中’听说过吧?”“知道”。“我就是这一句诗的作者”。“你是诗人王毂?”“对呀”。“你的朋友, 我们不打了。冒犯啦!”

唐朝诗人李涉曾为太学博士, 人称李博士。他长于七绝, 立意新奇, 语言通俗, 名满朝野。他的《再宿武关》曾被毛泽东手书过。李涉的一生, 几度浮沉, 历尽沧桑。那一年他遭权贵排挤, 罢官出京。暮色苍茫, 春雨淅沥, 小客船在九江皖口附近遇到了绿林好汉。船主惊慌失措地进舱报告。李博士镇定自若地说:“我做官三年, 两袖清风, 身边只有几个盘缠, 怕什么?”贼船贴近了, 船头上为首的关西大汉高叫:“装的是什么东西?快快丢下买路钱!”船主笑对这一拨不速之客:“请你们说话小声些, 李博士在舱里读书呢。”大汉知趣地放低了声音, 说:“李博士?是李涉吗?”李涉在偷听对话呢。他感觉到绿林之辈对自己有三分恭敬, 便大咧咧地主动出舱, 说:“我就是李涉呀?几位老朋友嘛!”大汉面不改色心不跳, 说:“我和弟兄们只杀贪官污吏。我们是你的忠实读者, 知道你是两袖清风, 打扰你了。不过, 今天幸而相逢, 请你写一首诗给我们留作纪念吧!”李涉也看不下官场的腐败呀。面对这些知书识礼讲情讲理的草莽英雄, 他诗兴油然而生。“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 (一作“逃”) 名姓 (一本作“他时不用相回避”) , 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为被逼进绿林的盗贼洗刷了恶名, 而且视其为友, 让他们欣喜若狂。“豪客”似乎比“好汉”还要让人心暖。

唐朝、特别是盛唐是个良性循环的社会。统治集团比较开明, 带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人中比较特别的诗人群体衣食无忧, 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把诗写好了便于谋官职, 退一步谋生也容易, 于是努力追求写好诗。诗歌兴盛, 唯有唐朝。因为唐朝前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人创作激情有唐朝之盛, 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平民百姓如唐朝这样自觉地阅读、欣赏和传诵诗歌。

盛唐的景象给今人的启示是全方位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过程中需要具有黏合剂作用的文艺的复兴。文艺的兴盛将有力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各种矛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为了妥善解决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需要先进文化、进步文艺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作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中国当代文艺成就斐然, 但浮躁之风盛行。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文化现象, 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 当然还有郎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他的评判算不算公论还需要时间检验, 但当代缺少如巴金老舍曹禺这样的大作家, 缺少《家》、《骆驼祥子》和《雷雨》这样的经典作品, 则是不争的事实。人民对于文艺事业的期待, 十七大报告对于文艺事业的要求, 必将推动文艺的进一步的繁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所阐述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同样适用于文艺领域。文艺作品的创作是生产, 文艺作品的接受 (阅读与欣赏) 是消费。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文艺作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 729页) , 而“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一旦形成必然会推动文艺作品的创造。作家和艺术家创造了读者, 读者也创造作家;作品影响读者, 读者也影响创作。可见, 繁荣文艺事业要做两方面的工作, 即创作与欣赏。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马克思:《1849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精神享受的需要人人都有, 但是接受精神营养的能力有人强有人弱, 就是说文艺作品对于每一个接受者的实际价值不是等量的。“一切艺术品只有对懂得它们的人们才显得重要” (克罗齐:《美学原理》) 。欣赏往往是一种“顿悟”。为什么有人始终认识不到完美作品的完美所在呢?比如, 真正能读懂、欣赏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人并不多, 而这还是鲁迅最喜欢的小说。用今天时兴的说法, 这是一篇真正的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小说。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鲁迅的《祝福》是多么浅显呀!然而作家的苦心和初衷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写给穷孩子们看的。生存状态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孩子们不会去看这种童话。《祝福》不是写给祥林嫂们看的。穷困到祥林嫂这种地步的妇女不可能去看鲁迅的小说。今天的底层文学或曰打工文学不是写给打工者看的。那些反映煤矿工人悲惨境遇的作品不是写给冒险下井的矿工们看的。这一系列作品, 知识分子和官员应该看, 一切高高在上和虽然不是高高在上但也不是低低在下的处于社会中层的中等收入者应该看。作家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呼唤人文主义精神, 要求社会公正, 希望人心发善, 期盼社会和谐。

文艺创作是作家和艺术家的事。文艺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作家、艺术家和专家毕竟只是国民中的一个小群体。文艺作品要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必须有最大多数国民自觉的高层次的欣赏。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 根据作品的题材、主题来看文艺的社会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 文艺的社会功能不仅取决于描写什么和怎样写, 还取决于读者接受了什么和怎样接受。“人类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反复阅读荷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赫尔岑论文学》, 7页) 这些都说明, 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不只是一个文艺创作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文艺欣赏问题。文学艺术的社会效果不是由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单方面决定的,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接受者的欣赏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这也就是欣赏的愿望。今天的文艺界要“坚持正确导向”, 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弘扬社会正气”的有极大欣赏价值的精品佳作。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这首《烟花三月》歌词, 脱胎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秋后期, 吴王夫差始筑邗城。其地“广被丘陵”, 后遂改称广陵。至隋朝又改名为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姜夔的词也套了近乎。更加口语化了, 也含有一点小创造。这首歌我听了上千遍, 全是被动地听。会场上放录音, 你不能不听。瘦西湖里“四面这歌”, 散一回步就听了一二十遍, 像耳边风, 风儿吹来一阵阵歌声, 不觉得这是多么快乐的“歌声”, 我想静观其景呢, 也没有到讨厌的程度。叫作充耳不闻吧。歌词嘛, 入耳了几句, 略感到有几个不佳, 没有全记住的主观意识 (由此我明白了要是当做耳边风而不用心, 纵使灌输千遍也没有多大作用的道理) 。最近我才来琢磨整首歌词, 在家里闭目“只”听, 一心无二用, 竟然与在公园里的感觉不一样, 会听了会默了。原来是超大名气的费玉清唱的, 我有点喜欢《烟花三月》这歌了, 但又遗憾地感觉到它难成经典。本来, 它与李白孟浩然接上了关系, 又跟名楼黄鹤楼、古城广陵搭在一起, 距离经典只有一步之遥, 就看歌词美不美了。

《烟花三月》歌词的不足之处是: (1) 地方性词汇太多:“扬州”出现六次, 加上复唱一遍计十二次;“二十四桥”出现一次, 加复唱计两次;“瘦西湖 (即西湖瘦) ”出现一次, 加上后四句的复唱两遍计三次。有关人员可能认为, 这样强力渲染, 宣传效果更好。问题来了:这首歌在扬州唱的震天价响, 但难以走出扬州。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多》传遍华人世界。如果把小城改为一个具体的城市名就逊色了, 传唱广度就会大受影响。小城是指哪一座城呢?悬乎, 最好。这就叫文学。词曲作者和歌者本意肯定是有所指的, 但他们很聪明, 让人们来填空, 人们也就自然地参与了创作。一位扬州人的名片上印有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作为 (下转255页) (上接253页) 第一行, 现在改成了“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邓丽君。”唱《小城故事多》, 一万个歌唱者有一万个小城。唱《烟花三月》, 一万个歌唱者只有一个扬州。我看只要保留“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句中的“扬州”就行了, 甚至连这一个都可以去掉。去掉, 意境还是会烘托出一个朦胧的扬州来的。是有重复专有名词的名歌曲, 但不是每20秒就重复一次。 (2) 吐字密度太大。费玉清唱完这首歌用了4分钟28秒, 吐字280多个, 而彭丽媛唱完《月光下的凤尾竹》用了5分钟零7秒, 吐字约200个。“反复”是修辞, “留空”是原则。 (3) 费解的句子多。“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有点别扭, 意思好像是“牵挂在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句与上一句“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的结构和语体色彩不同, 显得不和谐。“扬州城里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等四句就属于配搭有致。“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比喻生涩, 不高明。殷秀梅在《我爱你, 塞北的雪》中唱到, “你是春雨的姐妹哟”, 这是绝佳的比喻。“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可能是参考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但用在这里不是增色而是减色。经典歌曲, 每一句都应该是优美句。“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给歌唱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校办公楼西边是一片草坪, 上面栽了一丛竹子, 有好几百棵, 三人多高。竹子附近还有不少树。“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的景象, 我常见矣。《烟花三月》有这么多不优美的句子, 怎么会成为经典?按一般要求来看, 这首歌还行, 影响比较大。能传唱百年, 载入史册, 会影响几代人的歌曲才叫经典歌曲。

我们听《烟花三月》不完全觉得是在欣赏, 而在一定程度上觉得是在接受灌输, 而听《小城故事多》就觉得是在欣赏。希望有经典之作取《烟花三月》而代之。文化、文艺、文学要以文“化”人, 润物细无声, 不同于教育、灌输。实践是检验文学艺术品位高下的标准。

十七大报告是指引中国今后较长时期内各项工作的光辉文献。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的宏图大业。各个领域齐头并进, 这个宏图大业才能实现。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 文艺只是一个部门, 文学只是一项事业。作为全局的任何一部分都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体。和谐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摘要:“一切艺术品只有对懂得它们的人们才显得重要”。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广泛、神奇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文艺作品的创作是生产, 文艺作品的接受 (阅读与欣赏) 是消费。最大多数国民自觉的高层次的欣赏, 是文艺事业的终极目标。

社会组织与创新社会治理 篇10

一、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的价值目标契合

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在国家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国家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终极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而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调动社会各个层面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共同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 从而使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好, 以求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状态。而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项目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协调人际关系, 改善社会风气,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承担一些公共服务职能, 实现参与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促进社会民主发展;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和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志愿服务;力行保护自然环境, 倡导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都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治理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治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的觉悟, 社会治理的动力在于人民的参与, 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人民共同受益。社会治理的终极指向是“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3]。而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党政体系、企事业之外的正式组织, 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等特征。

二、创新社会治理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这就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 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合力。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价值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 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治理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政府没有必要包揽一切社会事务, 也不可能满足社会成员的一切诉求, 许多事情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凝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大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让群众自治组织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使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 政府管理力量与群众自治力量互动。这就迫切要求, 在新形势下大力扶持、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成长, 给其以更充分的信任和更广阔的空间, 以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功能,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三、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都体现出它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降低治理成本, 促进经济发展。当前,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 公共服务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旧体制不断受到市场需求多元化、群众需求个性化的挑战, 社会治理成本大大增加。而社会组织的存在能够有效弥补社会治理的缺损。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参与目前市场解决不了、政府解决不好的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来解决一些需要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的公共事务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扩大政治参与, 完善民主自治。社会组织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 这使得社会治理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更贴近基层。社会组织针对在日常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可以通过提交研究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对话协商等形式, 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或修改社会公共政策的建议。它让全社会共同参与, 鼓励公民发现并解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三是引领社会风气, 弘扬核心价值。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以及宽容、互助、互惠、利他和公益志愿精神, 使得社会组织成为公益服务的担当者。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 带动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 传递社会正能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缓解社会冲突, 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组织扮演着公共参与的组织者、公众诉求代言者、群众权益维护者的角色, 能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 并及时作出直接有效的反应。它能够减少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立,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增进社会和谐。五是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绿色发展。

摘要: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减震器”和“润滑剂”, 具有舒缓政府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在国家目标和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创新社会治理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3][德]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让社会治理社会 篇11

《创新社会管理理论专刊》(以下简称《理论专刊》):如何进行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您提出“让社会治理社会”这一概念,其出发点是什么?

邓伟志教授:第一,我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管理成本太高太高,单单这个维稳的“稳”字,我们花了多少钱?维稳的费用已经高于军费。有次在北京开会,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军事经济专家,我不认识他,他在发言时,批评维稳的费用高于军费之后,他还悄悄地给我讲了一句:我们现在忠实地执行着某某的“攘内必先安外”。这句话厉害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人是什么人?一问便知他是官二代,是太子党成员,人家敢讲,咱不敢讲。鉴于这样一个高成本,大家还知道,我们现在有好多维稳的名堂,诸如“维稳旅游”、“维稳大餐”、“维稳列车”等。我们的费用太高太高。这是第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的是我们的社会矛盾太多太多。这些矛盾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群体性事件,这是有统计的,从五万上升至七万再到九万、现超十万起了。群体性事件在逐渐上升。不但数量多,而且规模、强度和烈度都很大,有的已经动刀枪了。面对这样的严酷现实,我们怎么能不去关心我们的社会治理问题呢?

第三,我们在社会建设理论上有些偏向,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有所纠正了。过去,我们重管理轻社会建设、社会事业,大有用社会管理代替社会建设的趋势,大有用社会管理代替社会服务的趋势,大有用政府管理代替社会管理的趋势,所以,我们需要在理论上把这些问题讲清楚。社会建设是怎么提出来的?是“非典”提醒的我们。我国的汽车工业,当时仅仅是整机制造厂的就有170家,经济部门整顿之后降为110家,但没几年又膨胀了100多家。可见我们的汽车工业是非常繁荣的,但是,就在“非典”期间,却找不到一辆能够运送非典病人的车。因为非典病人的车不同于一般的救护车,不能因为救一个非典病人让驾驶员染病,也不能因为救一个非典病人让医护人员染病,所以,迫不得已到那时我们才匆忙地进口能够运送非典病人的车子,这件事情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非典”那会儿,我在北京听到温家宝的一个内部报告。他说:我们现在是经济建设的这条腿太长太长,社会建设这条腿太短太短。这时中央才提出了社会建设,大家知道,我们是从两个文明、三个文明,现在到四位一体。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理论专刊》:现在,社会管理成为了一个高频词,那么它与社会建设是什么关系,我们在讨论社会管理创新时存在哪些问题或偏向?

邓伟志教授:社会管理成为高频词,这对于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是有益的。不过目前我们在讨论社会管理的时候存在的几种偏向也是令人焦虑的。第一,在讨论中,我们常常听到有用社会管理代替社会建设的倾向。事实上,我们要明确的是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离开全局去孤立地讨论局部,就会冲击其他局部,也不利于对全局的完整认识。

第二,在讨论中还有用社会管理代替社会服务的倾向。服务也是管理,而且是最好的管理。要强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重管理难免要“轻服务”。因此,有人建议,要弱化“管”字的下半部,要加大“务”字的下半部。

第三,是用行政管理代替社会管理。现在我们的监控技术连两个猫儿接吻都能录下来,可是,对群众心窩里的东西却很糊涂,或者是装糊涂。讲调解,本来应当是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解联动”。可是有些人重司法、行政,轻民间调解。

第四,现在有很多人流露出“社会组织恐惧症”,散布“社会组织无用论”。按马恩的说法,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后,应当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社团。对社团,国家民政部有很多高见,可有的地方“不敢推行”。如果做不到人人都参加五、六个社团,就谈不上“有序”与“活力”。

第五,在讨论中还很少涉及社会规范的完整性。社会规范是社会建设(含社会管理)的准绳。法律是七、八类规范中之第一种,但不是唯一。法律不是万能的。规范还有社会政策、纪律、道德、宗教教规、风俗、乡规民约等。

第六,在讨论中很多人闭口不提“参与率”,有时讲参与率低时还有埋怨群众落后的情绪。实际上,参与率是衡量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首要指标。参与率低决不是群众落后,是群众对我们无声的批评。只有当群众体会到“参与有用”、“参与有益”时就一定会积极参与。

第七,在讨论中很多人口头上讲从源头上抓起,实际上没抓源头。源头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阶层、城乡、地区关系。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不合理,警力、辅警再怎么增加,把社会管理的成本再怎么提高,也是扬汤止沸。

第八,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布局、构成和速度。建议就社会建设以及同社会建设相关的社会事业、社会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结构等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比较、鉴别,提高认识。

《理论专刊》:您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邓伟志教授:首先,运用社会规范来提升社会建设。运用完善的社会规范而不是单打一的社会规范来提升社会建设,要搞社会建设,要治理社会,要有规范,不是靠某个人的批示办的,也不是靠哪一个红头文件办的。我们也曾提过社会规范的问题,但是很多的讲法不尽完善。社会规范包括哪些?第一是法律,第二是公共政策,第三是纪律,第四是道德,第五是宗教的教规,第六是我们自己的乡规民约。也就是说,我们的社区或一个村、一个镇自己搞的乡规,把这些乡规民约全部摆起来,从中选择出更大范围内适用的社会规范。我们从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开始走向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或基本健全的国家,法律能成为系列,这是好事情,但是不能搞法律万能论。美国被人家称为“好诉之国”,动不动就是诉讼,现在这个“好诉之国”也深切感到不能动不动就打官司。打官司成本太大,程序复杂,效率太慢。因为它一定要冷静地考虑,所以,我们要用各种规范来治理社会。再比如咱们的道德,道德比较抽象,道德比较软一些,不像法律那么硬,谁违反了法律,立即就可逮捕。道德不能强制执行。但是,道德是长效的,是进入灵魂深处的。至于宗教的教规,我们国家不是宗教大国,我们公布有两亿教徒,实际上两亿不止,还有许多领导干部偷偷摸摸地信教,我们不知道。谁信教,我们就可以用宗教的教规来治理、来规范,根据大量的调查,包括浦东、宝山、奉贤的调查,有神论者的犯罪率低于我们无神论者的犯罪率。再比方说乡规民约,云南有两个村相距几公里,一个村吸毒成风,一个村没有一个人吸毒的,那么没有吸毒的用的是什么办法管理的呢?很简单!他们规定:谁吸毒就停止他半年、一年、两年的祭祖资格,就是拜老祖宗的资格,就这样,谁也不敢吸毒了。当然这个规定在别处未必能起作用。有的地方不让他祭祖他还高兴呐!乡规有区域性,局限性,但是它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允许规范有不同层次,由低到高,不断提升。不适应群众的觉悟,唱高调,那谈不上收效。所以,我们一定要运用多种多样的社会规范来进行社会建设。

nlc202309032131

第二,运用社会组织来进行社会建设,运用非行政化的社会组织而来进行社会建设。社会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初次翻译到中国来时,没有留过洋的大领导不接受,留洋的大领导接受。为什么呢?没有留洋的大领导他对“非”字很感冒,他把“非”字看作动词,那么就是反政府,非政府就是反政府,后来了解到真正的内涵便都接受了。实际上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助手、伙伴、桥梁,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发生矛盾时,社会组织是润滑剂、是减压阀,不是跟你唱对台戏的。我们现在的社会组织是怎么样的?我讲几个数字,几年前的数字,我们每千人或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相当于法国的四十分之一,这几年我们提高了,我估计也还只是三十分之一,我们前几年每千人拥有的社会组织只相当于俄罗斯的二十分之一,从这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社会组织有大大的发展余地。可是现在我们不少的人患有社会组织恐惧症,害怕社会组织,不敢发展社会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某些地方的领导不如国家民政部,国家民政部在这个问题上很开放。国家民政部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除了文件规定的少数几个需要找主管单位、挂靠单位社会组织之外,一律不要找主管单位、挂靠单位。

第二句话:除了文件规定的少数几个社会组织以外,都不要经过审批而是进行登记。

第三句话:除了文件规定的少数几个社会组织需要现任领导担任外,一律不需现任领导担任社会组织头头。

对民政部的这个说法虽然很多人不赞成,但我个人很赞同,我认为这是历史的趋势,是符合马列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是主张我们的未来社会,就是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就是我们的今天应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你说什么是联合体?这决不是别的,其实就是社会组织,这是马列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就是运用社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社会的这样一个社会,在党的领导下运用社会组织来进行社会治理的社会。要发展社会组织,一定要政府后退一步、让一让,社会组织才能前进一步,我们不让,它们怎么能够发展起来,这个领域不行,那个领域不行。“小政府大社会”是党的决议,是上过红头文件的。二十多年来,这一决议不大提了,但实际上对“小政府大社会”的认识是还要强化的,对社会组织还要松绑。共产党是靠农会起家的、靠农会打天下的,现在农会有没有?两亿农民工的组织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第三,普及社会工作、做实社会建设。社会服务重于社会管理,不能用社会管理来代替社会服务。上海在前年的社会建设会议上有一大贡献,就是把社会服务放在社会建设的前面。这样,我们就需要有一批社会工作者、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者,要懂得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工作者,包括一些自愿者。抗美援朝时最可爱的人是咱们志愿军,今天最可爱的人就是我们的自愿者,他们有奉献精神,即使一时不能够让社会工作者有很高的职位,也一定要有他应该有的地位,应有很高的社会威信,不能歧视、蔑视社会工作者,否则会把社会工作搞坏的。严格地讲,哪里有社会,哪里就有社会工作者,就要运用社会工作。“神九”上天有三位宇航员。三人就是小社会。将来宇航员多了,就少不了社会工作,少不了建立一门“天上社会学”、“宇宙社会学”。

第四,提高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就是社会保证,社会保障能够稳定人心,留住人口,保住国家。卫生、教育、体育、安全都要有保障。住房、交通都同社保有关。廉租房应以租房为主,不必都搞产权。住房私有化率高不是好事。发达国家住房私有化率是百分之七十多。上海已达百分之八十多。多,意味着社会流动的流速慢,流量小。前面提到社保能够留住人口,是指国家人口不外流。国人变外籍的增多不是好兆头。可是,一国之内人口不流动就没活力。住房能把人锁住。从整体上说,社会福利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能不能再高一点?有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做到?一般人说是没有,我看未必,我们现在有很多县政府的大楼几乎都超过欧美的市政厅。咱们只要在公款消费上紧一紧,就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你注意,我说的是“全民”,以人为本是以全体人为本,不是以一部分人为本。加入“WTO”很基本的一条是:加入WTO的国家要给任何加入WTO的国家“以国民待遇”。想想看,我们能给他们哪一类国民的“国民待遇”呢?最近,媒体上发布了一位西部地区的中层干部提出给西部人“国民待遇”的要求,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里请邓教授再补充一些内容,感谢!)

第五,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指什么?社会事业应该讲是这么几个词:科技文卫体安、衣食住行用,这些就是社会事业。大家都赞扬浦东,我也赞扬浦东,浦东刚建立时老百姓有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什么道理?当时浦东刚兴起,还没有来得及办大教育、大医院,百姓看重这些,所有他不来,现在相反了,宁要浦东一张床,不要浦西一间房,因为现在浦东有好的教育、好的医院。十七八年前,在哥本哈根开过一个世界首脑会议,到了120多个国家首脑,这个会议规定,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事业的投入,不能低于总投入的30%,如果谁低了就会受到国际社会舆论的谴责。因为你的社会投入低,你的社会秩序不好,你的社会病就会传染到别人那里,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强制的规定。当时我们报的数字已达到30%,当时上海40%多,现在上海可能超过50%,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个数字。咱们国家的人均医疗费用、咱们的卫生公平指数比浦东差远了,比一些落后国家也差远了。这些都值得我们考虑。

第六,重心下移。社区要自治、共治的问题,我们过去不叫社区的,这几年改称社区了,现在承认社区了,引用社区了,我们是不是真正建立社区了,值得思考。什么是社区?社区是由共同的经济利益、共同的文化需求、共同的感情组织起来的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不是政党、政府组织。社区是一个共同体、联合体,是可以流动的。现在我们就怕社会流动,实际上,我认为,社会是要在社会流动中才能化解矛盾的,社会流动既包括水平流动,也包括垂直流动,政府害怕社会流动,可以说是没有出息的表现。社会矛盾能不能减少?我认为不大会,因为矛盾是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点必须明确,害怕矛盾是懦夫的世界观,是懒汉的世界观,问题是我们不要把局部的矛盾演变成全局的矛盾、不要把非对抗性矛盾演变成对抗性的矛盾,这是我们的英雄本色。社会矛盾减少了,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理论工作者、公务员都是为了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一支力量。只有没有出息的人才害怕矛盾,掩盖矛盾。

《理论专刊》:现在各地都在提“转型发展”,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邓伟志教授:转型发展过去叫转变发展方式,我认为,单提转变方式还不行,还要转变发展的目的。因为目的高于方式、目的决定方式,目的是什么?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现在重强势,轻弱势。上个世纪末,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的40多个国家,讨论了20年得出一个结论:政府是为了弱势群体而设。政府要管全面,怎么能只管弱势呢?他们说市场是为了强势而设,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经济就是优胜劣汰,胜者越来越胜,败者越来越败,一败涂地。市场为了强势,那么政府很明确,就应该是为了弱势而设,这样才能平衡。市场扩大差距,政府缩小差距,这样的社会才能是橄榄型的社会,浦东之所以好,它的社会结构是最合理的。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差距是3.6比1,浦东几乎是1比1,甚至部分农村收入高于城市,这样社会就稳定了,社会就好管理了,社会建设也就能搞起来了。社会建设提出来是不容易的。从概念上说,“社会建设”的提出归功于两位姓“孙”的先生。学界是孙本文,政界是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是提出以民生为中心的社会建设,我们今天也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社会如何治理好,怎样建设好,就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全方位的运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一起参加、一起投入,社会人要对社会负责,尽社会责任,社会才能井然有序,才能真正做到四位一体,欣欣向荣。

社会事业 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 党和国家确定了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 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 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进一步详细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及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等。至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作为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也是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方向和奋斗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起了鲜明的旗帜, 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推动我国向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一步步迈进。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那么, 和谐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从“和谐”二字的造型上有人做通俗的理解, 就是人人有饭吃, 人人能说话。当然, 这只是最表层的理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和”被看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 “谐”是所追求的一种融洽、协调的状态, 它应该是“和”产生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社会的描述,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 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共中央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 胡锦涛同志出席研讨会时, 首度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结合我国建国以来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状况, 以及当前的具体国情,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 和谐社会就是处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的社会, 大的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这是任何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

为什么我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 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和奋斗的最终目标呢?传统学术观点认为, 一个社会的运行状态非治即乱、非乱即治, 但现代社会学研究表明, 社会运行在治与乱之间, 还有一种中间状态。社会运行和发展有三种状态或类型, 即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 我们经历过建国初期短暂的、初步的良性运行, 那时党风优良、政治清明, 社会风气正, 人民思想觉悟高, 只是当时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 经济落后, 综合国力弱。也有过“十年动乱”时期全面的恶性运行, 但是大部分时间处在中性运行中。也就是说, 在社会运行过程中, 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社会发展还不很平衡。尤其是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以来, 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增多, 各种新旧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虽然这些障碍和不协调因素一直被有效地加以控制和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 新旧矛盾一齐恶化的话, 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正常运行。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来看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 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亟待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而导致的腐败问题;一部分社会成员诚信缺失, 道德素质下滑, 信仰虚无, 意识形态危机的问题严重;还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有的社会群体或个人甚至用非理性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同时, 外部压力也很大, 敌对势力和少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未放弃对我国的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和军事挑衅。所以, 我们必须要看到我国还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尤其是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 经济体制深刻改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结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 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所以, 目前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 机遇与挑战同在, 动力和压力共生。这样,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中间状态都有可能朝着两个极端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中性运行中, 如果听任这些问题继续存在下去, 社会就有滑向恶性运行的危险。如果这些问题能逐步地很好的加以解决, 社会就会由中性运行逐渐进入到良性运行中。也就是说, 控制好这些社会运行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就能构建和谐社会。同时, 和谐社会只能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之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决定了它在根本上、总体上不能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 正是表明了资本主义只能在微观上而不能在宏观上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具体表现, 即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经济危机时期是它的恶性运行时期。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而导致的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表明资本主义总是会周期性地处在恶性运行中。所以, 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根本上全面进入和谐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 它与生产的社会化是一致的。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但是, 这只是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而不是现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但是和谐社会不会自动地、自然而然地到来, 我们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 继续坚定不移改革开放,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上下一致, 齐心协力, 一定能够把我国构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科普教育特色园所文化下一篇:预警监管